建立绩效管理体系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2024-08-08

建立绩效管理体系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14篇)

1.建立绩效管理体系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篇一

干部实绩考核工作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为了提高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考准考实干部实绩,干部考核工作必须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处理好“两性”关系

“两性”是指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考核目标的计划性。考 核目标是干部实绩考核工作的基础,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考核目标设置的科学合理是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干部考 核工作面临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已发生了变化。一是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调节资源配置的一种经济体制,原料成本、产品价格、扩大再生产、人力价格等都是 由市场决定的;二是政府职能已经转变,主要负责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已退出对微观经济的管理活动;三是生产活动已由企业来负责进行,企业的生产是根据市场要求而非政府的要求进行的。这表明,政府并不主导企业的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四是由于市场经济广泛的联系性和波动性,必然对地方

经济造 成发展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如2008年 的美国金融危机。这些情况说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改变过来上级下达考核任务,下面完成考核任务的订单考 核方式。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把干部从订单考核中解放出来,让干部充分发挥驾驭市场经济能力,更好的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干部考核也要按市场经济 的发展规律去考核干部,一般来说,一个地区所处的自然条件和政策环境基本相同,可以用一个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平均数来评价地方党委、政府的实绩。如果一个地区内的自然条件和政策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可用分类考核的办法解决。具体做法上,一般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年初把要考核的内容以通知的形式下发地方政府,但不下达具体的目标任务,年终根据发展结果进行综合评价。二是如国家“十二五”规划那样,确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作为工作努力的方向,但不作为硬性任务来考核。

二、处理好“两考”关系

“两考”是指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年终一次性集中考核割离了事物的发生、发展、结果之间的联系,得到的结论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一方面为基层单位

造假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也丢掉了考核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通过阶段性的考核督查,促进工作的开展和落实。因此,在搞好年终考核的基础上,必须加大平时考核力度。一是变年终一次考核为季度考核。对于重点工作和有形象进度的工作,明确季度工作目标,实行季度考核,四个季度考核结果的累加就是年度考核结果,通过季度考核,既促进了工作的落实,也有效防止了假绩的出现。二是实行三级建档制度。从 考准考实干部实绩入手,全面建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档案,将他们的工作实绩记录在案。即:在目标承担部门、主导部门和考核部门分别建立目标运行台帐,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每月上报工作进展情况,对于上报情况要随报随查,并把检查结果记入干部实绩档案,作为年终认定考核结果的记录资料和重要依据。如果平时 考核工作做好了,年终考核就不用基层单位再上报完成情况,也就不用再组织人员核查了,有效地减轻了考核部门和基层单位的负担。二是实行两级核查制度。组织部门和主导部门根据各自权限,采取督查、观摩、调度汇报、通报等手段,做好各项工作督促落实。

三、处理好“两评”关系

“两评”即干部评议和群众评议。干部的工作如何,群众最有发言权,在考核中要全面落实好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现在对领 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评价一般采取领导评议(上级)、干部评议、互评,虽然有的地方也把干部评价也叫群众评议,但参加范围也仅限于本单位干部,评议的主体是 单位的中层领导干部,这种评议方式是广义的干部评议,真正的一线群众和服务对象很少,用干部公认替代群众公认,不能真正反映民意。因此要从完善评议方法和 扩大评议主体入手,提高评议效果,充分反映民意。一是把与群众关联度高“两代表一委员”的意见纳入评评议体系。在年度考核时,由考核部门牵头,抽取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五分之一至五分之二的代表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对被考核单位进行评议,问卷要根据不同考核类型的要求,确定内容,设置题型,拟定题目。二是引入社会调查机制。由考核部门牵头,人大、政协、纪委参与,组成联合调查组,根据其服务对象的不同,确定民意调查范围,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反映。三是引入中介调查。有条件的地方,委托中介机构调查服务情况和群众的满意度。

四、处理好“两用”关系

运用考核结果激励和约束领 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是干部考核制度建立的根本目的。在激励和约束的运用上,激励运用的多,约束运用的少,使考核的效果大打折扣;在激励的运用上,普遍存在偏 重于政治荣誉和物质奖励,长期偏重于政治荣誉和物质奖励,其激励作用将越来越弱,而为了提高激励作用,如果物质奖励过重,又会产生负面影响;在干部使用和 硬性约束上没有硬性措施,只是在文件中有笼统的规定。所以,在考核结果运用上,应把政治荣誉和物质奖励与干部使用结合起来,建立干部能上能下机制,让能者 上庸者下,既体现党的用人原则,又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一是建立建好后备干部库。在年度考核时,要搞好后备干部推荐工作,把推荐的后备干部列入后备干部库;在使用干部时,将平时推荐和考察推荐结合起来,确定拟任干部人选;二是在干部使用上应提倡差额考察,将考核结果和考察结果结合起来,用积分的方法确定拟提拔人选;一般情况下考核结果占40%,考察结果占60%,在考核结果选人用人的运用上,按5年任期一年优秀积6分,如果连续5年优秀积30分,其它10分为年终考核干部群众评价积分。三是

在约束上,排除人为干扰,严格执行文件规定的评价标准,确定实绩较差和一般领导干部;在干部使用时,5年任期中有1年为实绩较差和2年实绩一般的领导干部一般不得提拔重用。

2.建立绩效管理体系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篇二

一、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是教与学的辩证统一, 管理教学工作, 要重点抓“ 教”和“ 学”两个方面。 只重视教不重视学, 教学搞填鸭式, 学生不可能真正掌握知识;只重视学不重视教, 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 更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教和学又是矛盾的, 教不能代替学, 学更不能代替教。 教和学的关系处理得当, 就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脱节, 甚至对立, 教学秩序就要被扰乱, 教学质量必然下降。 学校校长的职责就是平衡和协调“ 教与学”的关系, 并在正确处理教与学辩证关系的过程中, 实现对教学的管理。

教学的目的不仅是“ 教”, 还应该是学生“ 学”到多少, 学到什么, 这也是教学工作的最终目的。基于这个因素, 学校和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 学”。 这就意味着教师的“ 教”必须围绕学生的“ 学”,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让学生积极学习, 主动发展。 因此, 管理教学工作, 重点要放在抓学的方面。

二、理论与实际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 由于学生学习的知识主要是间接知识, 所以他们不可能也无须事事经过实践, 这是问题的一方面。 另一方面, 因为学生学的是间接知识, 是别人实践过而他自己没有亲自实践过的东西, 所以在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 这样才能真正理解。

管理教学, 首先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学习, 要重视书本知识, 重视教材在理论联系实际中的应用。 应该要求各科教师, 把课程标准规定的本学科的内容钻深弄透, 正确清楚地与学生互动。这是第一位的要求, 其次才是联系实际的问题。 如果基本概念还没交代清楚, 就急于联系实际, 搞实际应用或追求作业数量, 就会在学校形成一种不求甚解的风气。 这样做, 教学非失败不可。

管理教学, 还要重视学生接触实际和运用知识, 重视直接经验在掌握间接知识中的作用。 学习不能从书本到书本, 从概念到概念, 完全与实际脱节的学习, 与现代社会教育的目的是格格不入的。

三、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掌握知识与智力发展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两种力量, 偏向任何一部分, 都会使学生自身的发展受到阻碍, 难以培养新时代的创新性人才。 在教学过程中, 应正确认识和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辩证关系, 弄清知识在智力发展、能力形成中的作用, 更要明确智力发展对掌握知识的重要性, 不能为追求智力发展、能力形成而拔苗助长, 导致教学上的偏差和失误。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紧密联系的。 因此, 教育者更要充分认清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在实际工作中, 不应把它们割裂开来, 不要强调一个方面排斥另一个方面, 从而准确有效地传授知识与培养技能。 如果把二者对立起来, 重蹈“ 形式教育”的老路, 教学就会走偏方向。

四、学习知识与思想教育的关系

教学过程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 也是促使学生世界观形成的过程。 通过教学, 不仅要培养学生科学知识和技能, 发展学生的智力, 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学做人, 做好人。

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和发展智力。科学知识总是要反映出一定的思想观点, 人们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 自觉或不自觉地要受到思想观点的熏陶, 接受一定的教育。 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学到的知识, 主要是通过教材体现的。 一定的教材反映一定社会的要求, 具有一定的思想和观点。因此, 教书和育人, “ 授业”和“ 传道”是不可分的, 教学具有教育性, 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特点。

3.建立绩效管理体系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篇三

关键词:学生会干部 关系处理

一、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学习与工作的矛盾是每个学生会干部都会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怎样才能既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又尽职尽责地做好社会工作,即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呢?笔者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坚决摆正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学生会干部在主观上必须把学习放在首要位置,主要任务是学习而不是工作。要把当学生会干部的压力变成动力来促进自己的学习,因为学生会干部的模范作用,不单纯地体现于活动上,还体现在学习上,这样方能提高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

2.要学会科学地安排时间

做学生会干部工作要花一定的精力与时间,但是,只要科学地安排,时间总是宽裕的。作为学生会干部,为赢得学习时间,必要时必须缩减甚至放弃个人的娱乐、兴趣、休息。同时要善于安排时间,自己感到精神最好的时候,要尽量安排学习;反之,可以安排去做一些事务性的工作。

3.要学会科学地制定、严格地实施自己的学习、工作计划

在制定工作计划时,要考虑到学习的安排。比如,不能在期末复习阶段安排较繁重复杂的活动。在制定学习计划的时候,要考虑工作的进度,并且能够保证学习计划雷打不动,否则,影响学习是不可避免的。

4.提高效率,讲究工作艺术

在学习的时候要专心致志,不考虑工作问题;在工作的时候,不考虑学习,并且在工作作风上要学会雷厉风行,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工作。另外,在工作中应讲究艺术和方法,尽量发动其他干部或同学一起工作,把工作量分解,减轻自身的工作负担。

从某种意义上说,从事社会工作和进行专业学习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掌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和独立生活的本领,所以,这两者是可以统一起来的。

二、管理与服务的关系

有些学生会干部喜欢以管理者自居,居高临下,和同学人际关系弄得比较僵,工作效果差,这就需要干部们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的关系了。

首先,学生会干部要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意识。管理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我们学生会干部协助学校搞好管理是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如果只一味地为管理而管理,那么只能是事与愿违。所以干部们要把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上的各种困难时刻放在心上,摆在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竭尽全力、诚心实意地为其服务,为其排忧解难。

其次是要转变不当的工作方法。从事学生工作时需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诚待人,用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同学、影响同学。这种服务,体现出一种人与人之间权力、地位的平等,使学生作为学校主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得到强化。

三、得与失的关系

学生会干部在得与失的问题上都有很深的体会。的确,学生会干部失去的太多:失去了静夜草地上与同学们的聊天,失去了球场上激烈的角逐,失去了午间的酣睡和清晨香甜的梦。但与此同时也得到了许多。怎样正确对待得与失呢?

1.要摆正个人与整体的关系

个人的得失是客观存在的,学生会干部对自己的得失有所考虑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应该看到,学生会干部的得失并不是孤立的,它是与学校和广大同学的整体得失密切相关的,个人得失不能离开整体得失这个前提。学生会干部是学校党政部门及各级领导与学生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在学校思想教育、教学管理、后勤服务中起着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骨干作用,这是其他部门所不能代替的。所以,每个有觉悟的学生会干部,都会把个人得失服从于整体的得失,在必要时为了整体的“大得”,要舍弃个人的“小得”,使整体利益不受损失。

2.要摆正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近些年来,许多高校对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凡是在校期间担任过学生会干部的同学,他们的社会适应期短,心理准备程度较好,毕业后大多能以创造性的姿态对待工作,能很快挑起重担,成为工作骨干,有的还走上了领导岗位。所以,担任学生会干部看起来耽误了一些时间,消耗了一些精力,却能得到社会工作的锻炼机会,促使自身能力的全面发展。

3.要摆正“虚”与“实”的关系

有些学生会干部承认有失也有得,但是认为失去的是物质上的实在的东西,而得到的只是精神上的、看不见的,是虚的。似乎是实的有价值,虚的没有价值。其实不然,如觉悟的提高、作风的养成、知识的增长、能力的增强等,表面上是看不到的,实际上是实实在在的人的内在素质的表现,这是人的一生中不可缺少的。物质的东西是实在的,但被人所消费、享受了就再也不存在了;精神的东西是无形的,不会因消费而失去,它给人的一生和社会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和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四、干部与干部的关系

作为学生会干部要认识到:学生会干部之间只有分工不同,没有官职大小。要做好工作,学生各级组织中的每个学生会干部都应有明确的分工,职、责、权到人,每个人都要保证做好自己职、责、权范围内的工作。然而,在各级组织中进行领导活动的都是一个特定的集体而不是某一个人,这就存在成员之间的配合。这样,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才能发挥出群体作用,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分管全面工作的学生会干部,不要以为有了明确的分工就可以高枕无忧、万事大吉,而是要做好对成员的督促和协调工作,当然,也不能越俎代疱,包揽一切工作,这易影响其他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分管局部工作的学生会干部,不能因为分工和独立负责就可以独霸一方,随心所欲,无组织无全局,而是要加强组织观念和整体现念,重大问题要及时商量,工作情况要及时汇报,互相沟通,互相帮助,大家共同把工作做好。

五、言与行的关系

行胜于言,行动即是模范带头作用,即是无声的命令。我们学生会干部要善于利用和充分发挥这一无声命令的巨大作用,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各项规章制度自己首先要遵守。困难的时候,自己要先冲上去,没人干的活自己要首先去干,这样才能在同学中树立威信,才能做好工作。

六、干大事与做小事的关系

科技的尖端是由每一件具体而复杂的小事组成的;伟大是由平凡组成的。同样,大事也是由一件件的小事情积累而成的。有的学生会干部专爱拣所谓的大事做,殊不知,在某种程度上,小事更能锻炼人,能做好每一件具体小事的人,才能够真正干成大事。

七、服务同学与锻炼自身的关系

刚开始时,多数学生会干部可能本着锻炼自身的目的参加工作,经过工作的锻炼和思想的提高,要过渡到在服务同学中锻炼自身的基本认识,这样才能少一点个人考虑,多一点奉献精神,进一步要努力向为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高校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根本目标而工作的崇高思想认识发展。

做一个合格的被学生拥护的学生会干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只要注意自觉接受实际工作的锻炼,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服务意识,在实践中学会更多的工作方法,定会成长为和谐社会下的优秀学生会干部,也定会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大放光彩!

4.当副职应把握好的几个关系 篇四

“知贤之谓明,辅贤之谓能”,副职不能挑选正职,但可以根据正职的特点,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与方法,去适应正职。工作中正职遇到棘手问题,不论是否属于自己分管,都要帮助正职出主意、想办法,必要时要牺牲自己做“挡箭牌”,给正职挡驾,维护正职的权威,使之能集中精力抓大事。副职要勇于承担责任、面对风险。工作中发生失误,尤其是自己分管的,即便是正职决策造成的,副职也应主动承担责任,替正职分忧。不能躲到一边看笑话,更不能在背后放“冷箭”,幸灾乐祸、落井下石。做人做事要光明磊落,要时时处处、人前人后维护正职威信。对正职服从而不盲从,看到正职出现失误时,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要敢拉“袖子”,大胆劝阻。

其次,谈谈如何把握好与同级的关系。

同在一个单位工作,处理好与其他副职之间的关系也非常重要。

一要理性对待分工。正职进行工作分工时,主要方法是“切块”,不可能量化得十分精细。副职分管的工作任务难免有轻有重、有实有虚、有难有易。就像国内外流传的“分粥”理论一样,不论集体分还是个人分,不论经验丰富的分还是初出茅庐的分,不论道德高尚的分还是自私自利的分,都不可能绝对公平。副职应该正确对待分工,不论权力大小、活多活少,都要认真干好。副职如果因为分工问题闹情绪、讲怪话,将把自己置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并在群众中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要主动搞好协调善于集思广益。副职之间虽然有分工,但权力运行过程中难免有交叉。这种时候既不能寸土必争、针锋相对,也不能遇到矛盾上交正职了事。任何正职都不愿意“引火烧身”,他需要的是助手而不是对手,他需要副职帮他减负而不是“加压”。人也是感情动物,只要能够设身处地替对方着想,有了不同看法及时沟通,没有过不去的坎。对自己分管的领域,不能搞“独立王国”,针插不进、水泼不进,话听不进。唐太宗《贞观政要》总结的成功经验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副职之间有分工,但不能分家,做工作要善于吸收、借鉴一切好的经验做法。其他副职对你分管的工作提出意见或建议,应心存谢意虚心听取,而不能心存逆反拒人与千里之外。

三不争名利地位。同为副职但也有个排序,位有尊卑,序有先后,在讲究礼数的中国,副职间的排序非常微妙,座次不同,在正职心中、群众的眼中“份量”也不一样。如果把同级副职视为竞争对手,或处处设防、画地为牢;或明枪暗箭、恶语中伤;或敝帚自珍、谓己为贤;均不可取。春秋时齐国的管仲与鲍叔牙,少时为友;后虽处敌对阵营,仍不忘旧情。鲍叔牙在方方面面给与管仲无私的帮助,包括把本属于己的高位让给管仲,自己甘为人下;管仲助齐桓公成就霸业,谁会忘却鲍叔牙的举荐之功!战国时的廉颇与蔺相如,同为赵国重臣。面对廉颇的百般刁难,蔺相如从国家利益出发,忍辱负重,不计私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最终感动了廉颇。廉颇亲自登门负荆请罪,二人捐弃前嫌,结为刎颈之交,“将相和”成为千古佳话。而庞涓与孙膑,同出于鬼谷子门下,有八拜之交。庞涓嫉贤妒能,陷害孙膑,结果兄弟反目,大动干戈;庞涓以损人开始,以害己告终,最后落个身败名裂。和则两利,分则两伤,副职之间莫效“鹬蚌相争”,应同心协力、和衷共济,相互补台而不拆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今天种下真情,明天必收获友谊。如果因“锱铢必较”而结下“睚眦之怨”,埋下的“火种”迟早会烧得你“体无完肤”。

再次,谈谈如何把握好与下级的关系。

一是尊重理解。副职分管的范围,不是个人的“领地”,因为你的下级上面还有几个“婆婆”,不可能只对你个人负责。其他副职,包括有的正职,有时会绕过你直接给他们下指示。对这类问题,必须理性看待,不可因此责难下级,更不能当着下级发泄对正职和其他副职的不满情绪。如果你的下级是个正派、善于协调的干才,他会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如果你的下级是个搬弄是非的小人,把你的话添油加醋、以讹传讹,无端的猜疑和矛盾就此产生。所谓“用人不疑”,对下级要有足够的信任;但“疑人不用”,对你就无意义了。因为下级虽然归你管,但你决定不了他们的命运。所以,说话办事要留有余地,尤其极端、绝情的话不能随口说。权威的建立,权力是前提条件,是组织赋予的;威望有权力的支撑,但更多的来源于领导同志个人素质、修养和能力产生的亲和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居高临下强迫下级去做某项工作,效果不如讲清道理后他们积极主动去做;所谓领导艺术的一个表现就是充分调动下级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产生自觉的“执行力”,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二是言传身教。更多情况下,副职扮演的是承上启下的角色,既不能擅权、越位,也不能只当传声筒、中转站。正职和其他副职非特殊、紧急情况下“越俎代庖”,不打招呼直接指挥你分管的部门,本身就是“违规”操作的一种短期行为,你对此无可奈何,保持冷静、审慎的态度无疑是正确的。但如果你直接分管的部门非紧急情况不经你知晓直接与上级“短路”,你视而不见、置若罔闻,只能是“错上加错”,更是一种“渎职”行为。宽容大度是有原则的,如果你对这种错误行为不严厉加以制止、一味迁就,你在下级心中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橡皮图章”。这种“链条式”的工作关系一旦被人为地破坏,单位内不良风气定会滋长蔓延,其后果和影响将是深远的。因此,作为一个方向的主管领导,给部属

“派”活,只是工作的一个方面,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对“部属”搞“传、帮、带”。当官必须要有知识,想有知识必须读书。读书的重要性古今中外的论述举不胜举,但精通兵书的赵括为什么打了大败仗?其实,读书要读“两本书”;“一本”来自“新华书店”,“一本”来自社会实践。领导传授给下级的不是“纸上谈兵”的体会,而是经验与方法。我总结多年做领导工作的实际经验,把对下级的“传帮带”归结为五句话,那就是“补‘脑子’、教步子、引路子、搭台子、竖梯子”。“补脑子”就是传授知识与经验,“教步子”就是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引路子”就是把握好工作方向;“搭台子”就是给他们锻炼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自己;“竖梯子”就是努力为他们创造上进条件,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升华。下级有了上进和进院校“深造”的机会,决不能以工作离不开为由把人留住。地球离开谁都转,何况一个单位或部门呢!中央提出构建“节约型社会”,社会的健康发展,第一位要节约的不是能源、资源,而是人才。我国的国民整体素质提高了,制度的优化实现了孙中山一百多年前呼吁的“野无遗贤、人尽其才”,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就有了希望。如果副职在职期间,能为社会培养出一批人才,功莫大焉!

对下级,不能管的太细、统得太死、抓得太紧;不可事必躬亲、包办代替。要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空间和机会,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独挡一面的能力。父母不能因为担心孩子摔倒而永远当孩子的“拐杖”,领导也不能因为怕下级做不好工作而不放手。多少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长期包办代替的结果往往是:“你不放心,我不用心;你不放手,我不动手”。诸葛亮辅佐刘备成就鼎立一隅的大业,其超人的智慧与谋略让后人千古赞颂;但他在人才培养方面显然是一个失败的典范。军中、国中,事无大小,必亲历亲为。还为出征在外的部下备上“锦囊”,遇到难题打开自有妙计。结果他死后,蜀国陷入人才匮乏的境地,以致“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

三是关心爱护。仕途上求上进,生活上求舒适,主要精力干事业,其余用来安排生活,对哪一级官员讲都是很正常的。你的部属找你谈一些个人的想法、要求和困难,在某种意义上是出于对上级的信任和依赖。人的本性都是自私的,“无私奉献”作为一个政治口号无可非议,但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人都做不到。试想,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爱,你相信他会爱亲人、爱事业、爱国家吗?如果你身边真的有一个无私的人,那将是很可怕的;因为人皆有“七情六欲”,无私则无欲、无欲则无畏、无畏则无所谓。没有低层次或本能需求的人,一定有更大的野心和追求,一旦个人目的达不到,这种人容易走极端。像美国一些大片中虚构的情节,一伙儿丧心病狂的人勾结在一起,打着解放全人类的幌子搞恐怖活动。所以,作为领导,不但要认真听,还要记在心上;对下级的正当要求,能够解决的要热心帮助,不能推三阻

四、漠然处之。《帕金森定律》、《有效的管理者》虽不是金科玉律,但都用很大的篇幅探讨管理层次管理幅度与管理对象问题,副职不可能熟知所有下级的情况,但对直接下级的情况必须关心和掌握,包括主要经历、脾气秉性、能力特长、身体与家庭情况等,如果分管几年你连直接下级的生日都说不出来,与下级的沟通肯定会出问题。当然,对下级不能只迁就照顾,更不能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有的同志走上领导岗位后,用菩萨心肠善待下级,遇到矛盾绕着走,批评下级张不开口。一个普通人独善其身,可以做“老好人”,但领导者不行;“刚自取柱,柔自取束”,领导同志如果怕得罪人,就会得罪所有人。

5.建立绩效管理体系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篇五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学工作应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发挥课程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表现为知识掌握是能力发展的基础,一方面表现为能力的培养又直接影响知识掌握的深度、广度与速度。但知识与能力并非同一个概念,知识的增长与能力的提高并非同步,知识的接受与能力的发展也非一个层面,所产生的意义也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把教学目标规定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位置,是对传统语文教育轻视人文教育的有力矫枉。但片面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忽视甚至削弱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也是背离语文学科特点的,同样不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工具性与人文性不是一对矛盾的东西。我们之所以强调小学阶段要重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需要学生通过母语的学习,学好口语的表达(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和掌握、运用书面语言(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文”),也就是新课标谈到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与生俱来、相辅相成的。没了工具性,便没有必要设语文课,人文性也无从谈起;没了人文性,语文课只有孤立的字、词、句、篇,枯燥的、机械的语言训练,语文课便失去了生机、情感和韵味。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过程中,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过程中,应让他们吸收人文内涵,培植人文精神。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过的:“要把教育意图蔽隐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我们必须戒除赤裸裸的人文性教育,更应反对直通通的心灵拷问,而是要用真实的、自然的、含蓄的艺术手段,让学生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中体会情感的力量和思想的光辉,得到无痕迹的心灵教化。但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应从人本身、从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出发的,也即是以人为本。

三、处理好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人关系

生活是浩瀚的大海,是连绵的群山,是辽阔的平原,是无尽的沙漠,它有无穷无尽的趣味和感受,“儿童是情感的王子”,我们应让他们融人生活,感受生活,去发现生活的美,生活的真,生活的趣。《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提倡生活化”,“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语文教学本身布满神经,这神经就是文化,语文应当生活在田野中,但语文教学应该超越田野。语文教学本身就是生活,是正在过着的生活。语文走向生活并不意味着生活等同于语文。语文教学本身有自己的课堂生活,它是生活的语文化的改造、提升与加工。语文与生活的结合应求得文化上的平衡,语文课不能丢掉自己的神经。现代社会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视听天地”。这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源泉,教师要善于凭借这一优势,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去感悟,把间接的生活体验内化为直接的生活感受。

四、长时作业与短时作业的关系。

根据学生作业内容与完成作业的时间,学生的作业设计可分为长时作业与短时作业两大类,两类可以互为补充,为教学所用,为学生所用,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长时性作业是指学生需要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周期内完成的作业。学生学习的时空非常广阔,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与他人合作,参与主体、作业答案与评价方式都是开放型的。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办报、小调查、表演,研究实验等,一般布置在课前或课后,在课外完成。短时作业是学生只需在较短时间内,甚至是当堂完成的作业。学生学习活动的时空较小,以独立完成为主,也可以寻求合作,一般实现对知识巩固、迁移与提升。作业形式一般以读、写、画、玩、讲等形式为主,作业布置时间较灵活。作业是语文学习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应通过作业拓宽语文学习途径,凭借一定的作业形式与内容,伴随一定的学习活动即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中学语文、用语文,在玩中学、在实践中学、在生活中学,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培养能力。

6.建立绩效管理体系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篇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个“本”的意义,往往被理解为精英培养,其实,国家要发展,民族要进步,根本在于国民基本素质的整体养成与提高,这正依赖于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的提高,而均衡发展,正是整体高水平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们强调区域内的学校要均衡发展,并不是说学校都要变成同一个模式,同一种发展水平;所谓的均衡发展就是政府提供的办学条件要基本平等。同时我们应该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在社会提供的比较公平的环境中比赛竞争,去追求特色、追求质量,最大限度的激发教育的活力,调动教师职工的积极性;只有表现出自己的特色,才能最终获得百姓的认可;才是一所成功的学校。

然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却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除了我国区域性经济与社会进步的差异外,这些年还表现为同一地区、同一教育行政管辖下,基础教育的学校与学校之间出现极大反差。强势学校与弱势学校无论是教育资源的厚薄多寡,还是办学质量与效益的优劣好坏,其间的差距判若云泥。要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现代化与标准化的关系。

2、强势学校与弱势学校的关系。

3、教育服务与教育收费的关系。

4、教育达标与教育升格的关系。

5、教育人才留存机制与流动机制的关系。

6、同一性与多样化的关系。

7.发展乡村旅游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篇七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关系

乡村旅游是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 以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农业生产活动、农家生活和民俗文化等为吸引物, 融体验、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旅游活动。为使乡村旅游健康、协调的发展, 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

农民是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 发展什么模式的乡村旅游、做成多大的规模, 应当由农民群众自主决策, 政府不能包办代替。强调和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并不是说任其自然发展, 而是充分体现政府的服务职能和作用。政府的主导应该通过以下途径来体现:一是促进思想认识上的统一, 调动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二是抓好典型, 以点带面。三是通过政策倾斜, 引导农户和经营者投资旅游业。四是通过推广相关标准规范服务内容, 制定规划规范产品开发方向, 保障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五是政府要主动召集相关专家借智借脑, 对农户进行指导, 少走弯路, 降低风险。

二、产业发展与土地流转的关系

旅游产业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 乡村旅游是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提高农村经济增长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旅游导向的新农村建设中, 决不能仅仅是做旅游产品, 也决不能仅仅考虑旅游产业关联的问题, 而是要站在跨产业结构、乡村区域发展、甚至更大区域发展的概念上, 以旅游产业作为替代产业的龙头, 渗透到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 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扩大旅游产业规模, 推动经济总体规模上升;优化旅游产业结构, 加速整体经济结构升级;刺激旅游消费, 拉动市场需求;促进旅游产业系统升级和旅游产品提升, 放大其带动效应。当前, 乡村旅游产业向规模化、高端化趋势发展, 对农村产业的带动效应不可估量, 在这一进程中, 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关联度愈加紧密, 土地流转则成为其健康发展的关键。土地流转是指在农户与集体间的承包关系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 承包者把有限的使用权转让给他人并收取一定转让费的行为。我国土地流转存在土地置换、出租承包、委托转包、集体反租倒包、股份合作制等多种流转形式, 流转范围逐渐从以耕地为主逐步扩大到林地、水面等整个农用地和宅基地等村集体建设用地, 呈现规模化流转的趋势, 为乡村旅游和现代农业及其他关联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乡村旅游发展应抓住其中难得机遇, 大力发展, 但在实施中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确保农民利益, 使农村集体和个人得到更多更长的红利。

三、乡土性与现代性的关系

乡土性是乡村旅游的根本属性。保持乡土性应防止标准化、商业化和城市化等现代性对乡土性的侵蚀。但是我们也注意到, 过度强调乡土性、强调乡村生活的原汁原味并不符合游客的审美心理。虽然城市居民是为了体验乡村的乡土味而来, 但是作为本身已经高度现代化的人, 对乡村生活本身必不可免的落后方面无法容忍。城市居民心中的乡村是诗意的乡村, 与我国现阶段真实的乡村距离遥远。乡村旅游点如何在真实性和理想性之间定好位, 是关系到其未来发展的根本问题。为此, 政府要加强管理和引导, 在建筑风格改造、公共厕所、停车场、垃圾处理、清洁能源等方面提供支持, 把以上公共设施设计成与农村的乡村性和谐的形式, 如麦秸垛式的停车场、豆栅瓜架下的餐厅、拱顶绿坡式的垃圾场等等。

四、合作模式与互利共赢的关系

现阶段的乡村旅游发展, 投资商、农民以及其他主体之间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合作问题, 而良好的合作模式, 是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关键。以下的几种合作模式各地可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灵活应用。“公司+农户型”———由乡村旅游初级阶段的“农户+农户”模式延伸而来, 由公司征用村民的土地, 对其进行投资开发, 统一规划、包装, 公司和农户互利互惠, 共同发展, 可以较好避免不良竞争等损害游客、农户的现象发生, 但涉及农户面不够宽泛。“村企合一型”———投资企业是村办集体企业或由其转变的企业, 或者就是村集体组织成立的旅游服务公司, 既能统筹各种资源, 又能承担部分社会职能。“租赁整合型”———投资商租赁镇、村旅游资源、片区或旅游线上多个村落的资源, 通过联合等形式实现横向扩张, 整体兼并、整体改造、整体运作。“政府+协会+旅行社型”———该模式下各个主体的功能如下:政府负责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发展环境。乡村旅游协会代表镇村、村民参与旅游事务的管理、监督, 负责组织地方表演、节庆活动, 从事导游讲解, 制作工艺品, 提供住宿、餐饮、服务以及维护和修缮传统民居等。旅行社开拓市场、组织客源。这种模式可以实现多方共赢, 但是实际操作中因为涉及的利益主体比较多, 因而协调困难, 阻力因素比较大。“股份合作型”———股份合作制首先将乡村旅游资源界定为国家产权、乡村集体产权、农户个人产权等产权主体, 把旅游资源、特殊技术、劳动力等量化为股本, 国家、集体和农户个体合作, 以实物资产、资金、技术、劳动等多种形式入股, 各持一定股权, 收益按股分红与按劳分红相结合, 进行股份合作经营。这种方式产权关系明确, 广泛吸收各方面的资金、物力、技术等生产要素, 形成每个主体与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机制, 调动各方的有效参与, 特别是能让农民做到离土不离乡、离田不失权、离地不失利, 加速农民非农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无论采用哪种模式, 必须以互利共赢为首要原则, 统筹兼顾好各方利益, 否则将影响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欧阳.浅谈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国商界{J}.2010 (12)

8.建立绩效管理体系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篇八

一、传统教学观念与新教学观念之间的关系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听课、模仿和练习.教师教学方法较多地运用了灌输式、填鸭式、练习式教学.教师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这种单一的、枯燥的、不平等的学习模式正在逐渐改变,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正成为重要的、新的学习方式.相应的要求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改变,探究式教学是体现新教学观念的典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引导者、合作者和组织者,和学生是平等的.这样的教学过程既提倡了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又重视了知识的获得过程.

二、国家与地方课程开发的关系

国家、地方课程开发中要求教师是一名课程的实施者,执教者,教师的职责就是忠诚地执行设计好的课程方案,而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与实施者.教师有主动诠释课程,开发课程的能力.处理好实施者、执教者、研究者与开发者的关系,是新课程背景下对数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校本课程开发是民主参与的.开放性的决策过程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不断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整个过程都是与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是一致的.

三、教学内容的抽象化、直观化、通俗化、具体化之间的关系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在教学时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运用新知——拓展与延伸知识”的模式开展.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及已有的知识体验密切相关.尽量使抽象问题直观化、[HJ1.7mm]通俗化、具体化,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研究性学习与发现式教学法的关系

这两种教学方法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作用,其核心是问题性和探究性,即围绕一定的问题,模拟研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探索研究问题,强调过程性和体验性.研究性学习重视学习过程,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方式和亲身体验.发现式教学是教师慢慢引导学生,揭示问题的本质所在,让学生在参与中发现数学的奥妙,体验成功的喜悦.

研究性学习现在已经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在数学教学中尤其要大力提倡,但是在具体运用上还应一分为二地看待.平时数学教学中要考虑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采用发现式教学法,可以促进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

五、数学课件与板书的关系

新课标强调:“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对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数学领域采取“大力开发”的策略,原因是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课程的影响在观念上的意义远大于现实意义,并且现代信息技术能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电脑和网络将成为发展学生理解问题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现代化的媒体获取必要的信息,帮助思考,促进学习.时代的进步,表明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时代即将过去.但不应该走向另一个误区: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教材.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主,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做到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不断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六、不同版本教材之间的关系

现在各个地方用的教材不同,教师要加强对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研究.各校初中数学备课组最好能备齐所有版本的教材,要摒弃“轻大纲,重教材”,“教学即等于教材”的旧观念,树立“以课程为依据,以教材为素材,充分利用多种资源来进行教学”的新观念,不同生源层次的学校,或者同一学校,对具有不同数学水平的学生,要求应有所不同.在使用教材时应该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合理使用.

初中数学新课程的改革,任重而道远,循序渐进推进课程改革,是目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艰巨任务,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解决问题.

9.撰写述职报告应处理好的五种关系 篇九

述职报告随着部队各级组织部门考核力度的加大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在任职期间或期满把自己职守的勤怠、管理的能力、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工作政绩等方面的情况,向各自的选举机构或上级领导个人述职已成为一项经常性重要工作。因此,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坚持与时俱进,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述职报告的写作。不仅内容上要有吸引力,在写作技巧上也应有鲜明的特色。笔者现结合平时的工作实际,就撰写述职报告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与大家共同研讨。

一、把握“述职”与“述绩”的关系——重在述绩,点面结合。述职报告紧紧抓住“职”字而述。只有明确自己的职责,才能明确自己的工作方法,以及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这是有效考绩的前提。一年或一个阶段、一个任期下来,述职才做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工作,由于述职是有时间限制的,因而不能事无巨细地写“流水帐”。只有点面结合、有主有次,才能突出重点,体现本职工作特色。实绩是干部述职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讲,“述职”就是“述绩”。因为述职的德、能、勤主要是通过工作实绩来展现的,要用事实和数据来说话。只有把“述”的重点放在任期内做的主要事情、取得的主要成绩上,才能把德、能、勤的水平显示出来。否则,因此,述职报告要紧紧抓住“述绩”这个中心,既重点突出,又不失面上情况,达到纲目有序、主次相宜的效果。

二、把握“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摆正位置,正确评价。干部述职是特定的述职人根据自身岗位任职情况,客观准确地评价个人的作用。因此,当个人的工作与集体、与他人融为一体时,必须分清个人实绩、集体实绩与他人实绩。实绩是自已的就是自己的,是集体的就是集体的,是他人的就是他人的。有些实绩是集体智慧的成果,或是由几个人共同承担完成的,述职者就只能从中“挖掘”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并明确自己的角色作用,是充当主角还是配角,是在一线干的还是在二线提供保障服务的,是发挥了拍板定论决策作用还是起了提合理化建议的作用。只有按照职责范围,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地讲清自己在重大活动中充当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把位置摆正,才能看出述职者与政绩、成果之间的关系,才不至于把集体的成绩记在自己的功劳薄上,也才能使组织和同事准确地评价自己的功绩。否则,会使领导听了不满,群众听了反感。

三、把握“成绩”与“问题”的关系——突出实绩,兼顾问题。撰写述职报告的目的不是为了评功摆好,而在于促使述职者对自己职责清不清、目标明不明、方法灵不灵、能力能强不强等方面进行反思与剖析,得出是否称职的结论,从而激发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所以,述职者述职时要在上级所赋予的某种职权和责任范围内,讲清自己是否恪尽职守,尽职尽责。应理直气壮地把成绩讲够讲足,用事实说实绩,用事实作评价。

一个出色的干部(骨干),只有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才能增强自己的工作能力,进一步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得到组织的关心和帮助。

四、把握“陈述”与“评议”的关系——少评多述,虚实结合。写述

职报告,既要实事求是地把履行职责的情况反映出来,又要客观准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得出结论。一篇述职报告,如果只有实没有虚,就会变成现象的罗列,事实的堆砌;如果只有太重虚而不重实,给人的感觉则是空洞无物,华而不实。因此,必须将“陈述”与“”评议结合起来,才能符合述职报告的写作要求。“陈述”,就是要述说自己的任职情况,摆出“成绩”与“不足”的事实材料。“评议”,就是要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对任职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经验教训,寻找方法,明确方向。这里,“陈述”是基础,“评议”是“陈述”的必要升华。因此,在撰写述职报告时要注意既不能就事论事,写成大事,也不能空泛评议,缺乏事实根据。应采用写实手法,以“实事求是”地“陈述”自己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为主,以客观“评议”自己在工作中发挥作用的大小以及是否称职为辅,把具体工作情况的“实”与自我评价观点的“虚”结合起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体现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作风、好文风。同时用理性认识指导实际工作,通过实际工作又进一步提升了理性认识,真正展示出一个干部(骨干)的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这正是述职报告的价值所在。

五、把握“述者”与“听者”的关系——把握分寸,注重效果。写述职报告,就是要让组织和部署对述职者的工作进行“会诊”,以便对述职者进行全面的考核和评估。虽然任何一个领导者的政绩都离不开上级的指导,下级的支持,平级的交流与合作,但如果在写自己的成绩时把上、下级和平级都写上,就有可能淹没个人的政绩,看不出个人的才干和贡献;如果不提上、下级和平级,又怕有贪功之嫌,这往往

10.建立绩效管理体系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篇十

交通运输行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危险化学品的运输安全管理因其所属行业的高风险性和危险化学品品种的多样性、理化性质的复杂性、潜在的高危险性、事故高危害性而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如何提高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预案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从而提高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应急处理能力,使事故发生后能迅速得到控制并尽可能排除事故造成的危害,将事故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环境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笔者认为,编制危险化学品运输应急救援预案应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要我编制和我要编制的关系

现在还有不少运输企业对编制危险化学品运输应急救援预案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把它作为应付交通行业主管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安全检查、年审把关、责任追究的挡箭牌。不少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对自身运输的危险化学品的理化性质、危害类型、造成事故的原因等缺少认真的疏理和分析,存在较严重的侥幸心理和无所谓心理,总觉得危险化学品运输要求高、监管严,出事故的机率低,如果真的发生事故,也只能听天由命,编制预案作用也不大。在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大多缺少化工方面专业人员或专业人员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为完成法律法规和交通行业主管部门规定的编制应急救援预案这一“规定动作”,而去拼拼凑凑,蒙混过关。近年来,随着重、特大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的频繁发生,行业监管力度加大,要求提高,大多数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的预案编制工作都委托安全中介评估机构进行。由于现有的安全中介评估机构少且几乎都是从事化工行业工作的,缺少交通运输生产和管理经验,编制出的应急预案缺少交通行业特点,针对性不强。有的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完成后,没有认真组织单位从业人员系统地进行学习、消化,因而一旦发生事故自然束手无策,不知所措,逃之夭夭自然就在情理之中了。

编制危险化学品运输应急救援预案既是法律法规对运输企业的要求,也是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防止和减轻重、特大运输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十七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有“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援预案”职责,《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并定期组织演练”。《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客运经营者、货运经营者应当制定有关交通事故、自然灾害以及其他突发事件的道路运输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应当包括报告程序、应急指挥、应急车辆和设备的储备以及处置措施等内容”。作为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一定要站在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高度,认识编制危险化学品运输应急救援预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觉实现从要我编制和我要编制的转变,这是搞好编制的前提。

二、场所固定性与移动性的关系

危险化学品运输是一种动态危险源,发生事故涉及面广,危害性重,对社会公共安全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既不同于单纯的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和储存企业场所相对固定,也不同于普通的货运企业,不涉及危险化学品,一旦发生事故一般不会造成严重的危险和危害。事实上,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发生事故的不确定性要复杂得多。既包括企业管理方面的因素、人的违章行为和失误因素、车辆技术状况及设施设备的缺陷、道路状况、地形、人群、天气的因素,还包括交通事故引发的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和救援不当导致的事故扩大等等。且运输距离越长,不确定性越多;企业危险化学品运输的品种越多,不确定性越多;车辆变换运输的品种越频繁,不确定性越多。据统计,有50%以上的危险品运输事故是由交通事故引发的。装运危险化学品的车辆的技术状况是引起事故的一个重要因素。技术状况不好会严重影响行车安全,导致事故发生。对可能导致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原因的全面分析,是确定危险源点,增强预案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基础和前提。同时,场所相对固定的地方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和发生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需要社会救助时,对预案的要求也不同。前者一般只要有当地的消防、环保、安监、医院、行业主管部门的电话号码就足够了,而后者尤其是位置跨地区变化的车辆发生危险化学品运输事故需要社会救助时,就显得束手无策,特别是运输剧毒气体时,最好要有沿途县乡政府的电话号码,以便能在发生事故的第一时间里,通知当地组织有关人员紧急疏散、撤离。现在,不少运输企业在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预案编制时,没有对运输车辆的位置移动和移动过程中的复杂性给予充分的重视,对沿途危险路段调查不够,对不在运输企业所在地沿途需要经过的县市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环保等的联系的方式、方法未作交待,如果一旦在外地发生事故,运输企业单位的应急组织机构鞭长莫及,不利于及时抢险、救援和采取控制措施,常常会扩大事故后果。

三、应急自救与社会救助的关系

在危险化学品运输过程中,货物的多次搬运装卸,环境温度或压力的变化,操作不当,包装容器的反复回收使用,桶盖垫圈的失落,安全阀的变形断裂等等,都可能造成气体泄漏扩散,液体滴漏渗逸,固体破漏散落等危险化学品泄漏。及时正确的最初应急行动可以在事故升级前极大地降低事故的后果。由于危险化学品具有易爆、易燃或毒害、腐蚀、放射性等特性,特别是在运输中容易发生燃烧、爆炸等化学危险品事故,如甲苯,实际上它同时具有易燃品和毒害品的性质,所以尽可能详细叙述针对承运的不同危险化学品发生泄漏事故及这些事故发生后的基本情况、危险因素及其危险特性、对周围的影响、应当采取的控制措施、特别需要注意事项和回避事项及不同于其他事故应急的特殊步骤等对提高自救效率和成功率十分重要。相当一部分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对承运的不同种类危险化学品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泄漏事故的处理办法,重视不够,分析不够,交待不细。加之个别挂靠经营或承包经营的车辆安全管理不到位、投入不到位,没有按需要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一旦发生泄漏事故,往往只能是依赖社会救助,造成事故得不到及时控制。

四、应急预案与运输卡的关系

11.建立绩效管理体系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篇十一

一、“课标”与教材的关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材与“教学大纲”教材不同,因为“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原则不同:课标只提出了教学内容的框架,而未列知识点,更没有像“教学大纲”那样对教学内容概述线索、陈述结论。“课程标准”的核心是“课程目标”,其“内容标准”不是硬性地罗列学生学习的具体内容,而是以这些知识反映和支持其“课程目标”。

目前,正在进行高中新课程实验的不少教师的教学思维还停留在大纲时代,“穿新鞋,走老路”,他们心中没有“课标”意识,缺乏对“课标”的深入研究、深刻理解与把握,往往仍用“教学大纲”的观念处理手中的“课标”新教材。由于生怕在高考等各种考试中“吃亏”,因此,对课本上的知识点事无巨细、“滴水不漏”一律讲解,这完全是“费力不讨好”,严重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大大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可见,在一部分教师的心目中,“教材”仍然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垄断地位,他们是仍在继续“教教材”,而决不是在“用教材”。

“课程标准”是教学实施者进行学科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唯一根据,教材文本只是具体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内容的主要课程资源之一。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设计时,要对手中的“课标”新教材,取“为我所用”的态度,树立“尊重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的理念,灵活、创造性地用好教材,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利用其所提供的弹性空间,围绕模块特定的内容,对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和经验、相关社会生活的新变化、相关史学研究的新成果等进行整合,即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意识的开发、改造、丰富和完善,使之更好地体现“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赖以拓展思维实现超越的坚实平台。

有必要指出的是,教师在避免“教教材”的同时,还要避免“去教材化”倾向。“去教材化”倾向表现为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既然教材是可有可无的教学资源,索性不研究教材,把过去的“以本为本”变成了完全脱离教材,以致使历史课堂变成了“故事会”、“资料展示厅”、“电影欣赏课”,课堂上根本不用教材,一节课下来,学生的课本都始终没打开。凡此种种,都浪费了最主要的教学资源———教材。

可见,依靠教材而不依赖教材,超越教材而不脱离教材,才能真正用好教材,历史课堂才能充满灵动和张力。

二、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与生成是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产生的新认识、新概念,二者的关系是很多教师迫切关注的话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有生成的精彩。但是教学不能只依照“预设”操作,不能只按教案展开过程,教学更应该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完全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课堂教学就好像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在旅程中发现意外的信息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语)。如果我们的教师一味按照预设施教,无视课堂的动态生成,那么就只能落入僵化、庸俗、沉闷的泥潭。

例如,有位教师在讲述抗日战争“日本无条件投降”时,播放了日本广岛、长崎遭受美国原子弹轰炸后惨烈状况的视频。学生观看后,有的说:“美国原子弹投得太及时了!”“日本人得到这种结果真是活该!”,对于这一出乎意料的课堂“杂音”,教师竟未回应,而是按照课前预设将教学导入了下一流程。

这一教学案例中的课堂“杂音”,其实是很好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而不应任其流失。学生认为日本被美国原子弹轰炸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这样的价值判断是不正确的。在这个问题上,教师决不能够缺位,而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二战中,日本人民也是战争的无辜受害者,美国投放的原子弹同样给他们造成了伤害;是军国主义分子使日本走上了侵略战争的道路,战争是人类共同的灾难,我们要以史为鉴,增强国力,追求和平与发展。令人遗憾的是,这位教师没有及时抓住课堂动态生成资源,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形成对战争与和平等相关问题的正确认识,殊为可惜。

我们强调动态生成,也要防止随意盲目生成。一方面,我们必须考虑生成时间的制约性,必须围绕教学目标来启发、引导生成,否则,必将远离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另一方面,也不能将生成视为一种教学“时尚”,不能一味追求动态生成,否则,将会既偏离了生成的本质,也难于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预设和生成是对立统一体:预设体现了课堂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动态性与开放性,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教学预设对于教学生成,应像海绵一样虽具有定型,却富有弹性;教学生成对于教学预设,应像风筝一样虽随风飘扬,却心有牵挂。如是,历史课堂教学在师生互动思维碰撞中才能生成智慧的火花,许多未曾预约的精彩才会不期而至。

三、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倡导学生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开展探究学习。作为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一般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的支持下,从提供背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几个方面来组织、进行的。其实质是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不掌握到掌握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在课堂上的这种学习过程,一般包括这样几个步骤:生成问题———激疑启思———合作探究———交流碰撞———引导深化。当然,它可以有多种具体的行动形式。例如,可以是在正常教学进度下进行的、含有问题探究的常规性学习,也可以从问题、立场、角色等方面分组探究;另外,它也可以根据需要而转化成课后更长时间的研究性学习等等。

运用探究学习方式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接受学习运用得好,也可以让学生学得主动有效,而探究学习运用不当也可能使课堂杂乱无章、离题万里。接受学习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接受式学习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学习方式之一,有着其他学习方式所无法替代的独特性和存在的必要性。无数的教育教学实践已经一再证明,面对浩如烟海的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知识),在极为有限的学校教育的时间内,许多内容是不可能完全单凭着学生,通过“发现”、“体验”等方式系统掌握起来的;而接受式学习则因其在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把握基础知识和促进基本能力的发展方面所拥有的独到之处,而依然在传承人类文明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在新课程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等特点,在接受学习中引入探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融入接受方法,从而使两种学习方式有机、高效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这一专题时,教师可以先按接受式学习的要求,讲解“课标”中的“内容标准”所规定的课本内容,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活动。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世界的宏大背景中认识和把握世界格局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其影响,力避就事论事,从而取得切入点具体、背景宏大、含义深刻的学习效果。在探究和研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利用新闻媒体、报刊、重大事件报道等媒介,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并通过讨论会、板报等形式,发表对相关历史问题的看法,不断提高学生收集和整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历史观察力和历史理解力,巩固其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四、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关系

“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历史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反馈、调控教学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功能”。但是,原有的历史学习评价体系却存在许多局限和不足,例如:注重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学生的潜能与发展;注重以考试作为评价的主要形式,方法单一,忽视其他的评价形式与方法;注重以分数为表现形式的定量评价,忽视以评语为表现形式的定性评价;注重学生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注重评价中的他评,忽视被评价者的自主评价,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相隔离,双方缺乏交流与沟通。传统的历史课程学习评价理念是建立在以选拔为主、分数为主、结果为主、他评为主的基础上,从而导致应试教育成为传统历史课程教学的基本导向和价值取向。

新课程下的历史学习评价,“必须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因此,新课程的历史学习评价方法应结合具体的评价内容,体现出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从过分强调量化的测试型评价转向重视质性分析的非测试型评价。需要强调的是,质性评价从本质上并不排斥量化评价,它常常与量化评价的结果整合应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将有利于我们多维度、多层次地获得学生的学业绩效信息,使我们的评价更真实、更符合学生的实际,真正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改进历史教学。例如,建立历史课程学习档案就是一种不错的评价方法。历史课程学习档案一般由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建设。档案内容主要包括:考试成绩、史记习作、地方史调查报告、史实模拟和示意性等展品或电子媒介等制作、历史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师生和家长有关的评语等。在高中学习阶段,每一个学生都应建立起完整历史课程的学习档案,记录学生发展进步的过程与结果。历史课程学习档案是一种可以对学生的历史课程学习进行长期、稳定地综合考察的有效评价方法。它能够为历史教师提供其他评价方法无法提供的学生历史课程学习与发展的很多重要信息,并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对本课程学习进行持续性反思,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此外,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还要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知识与能力、继承与创新等关系,限于篇幅,这里不一一赘述。

12.建立绩效管理体系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篇十二

1.正确处理数量和质量的关系

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目的是保障审判的公正, 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同时, 也涉及到法院审判的权威性和司法机关的社会公信度。如果只是为了完成办案数量, 为监督而监督, 很可能会导致盲目地追求民事行政抗诉案件的数量而忽视了办案的质量, 在这种情况下, 办案人员有可能为凑数量而盲目或以牵强的理由提请抗诉, 由此而导致抗诉未能采纳, 当事人的利益也没有得到合理的维护,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最终将损害司法机关的社会公信力, 是实不可取的。因此, 民行检察工作部门一定要正确处理好质量与数量的关系, 坚决摒弃单纯追求数量的错误意识, 以质量品优作为抗诉检察工作的目标。在追求办案高质量的前提下, 注重数量的发展, 实现数量与质量的双重良性发展。

2.正确处理效率和效果的关系

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对民事行政抗诉案件的立案、审查、提请抗诉或者抗诉的办理期限都给予了明确规定。意在督促检察机关在办理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中注重办案效率, 及时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民事行政检察工作部门在注重办案效率的同时, 更要注重办案质量的把握和提高, 办案质量是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主力线, 民事行政方面的法律法规比较广泛, 需要我们广大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人员提高自身素质, 不断加强学习, 提高专业素养, 保重办案质量的提高, 特别是要注重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对于已经形成网络事件等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案件, 还要注重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以实现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在化解社会矛盾和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职能。

3.正确处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

传统民行工作主要以民事抗诉案件为中心, 甚至将其作为唯一办案重点,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职能和业务范围需要适当扩展和拓宽。自2010年全国检察机关关于民行工作改革会议召开以来, 全国上下各级检察机关都在新时期民行改革工作会议精神的感召和指导下, 先后开展了创新性的工作, 并取得巨大的突破性进展, 并改变了过去单纯以抗诉为支柱的民行工作为核心的思路和考核体系, 逐渐转化为以抗诉为中心、多元监督模式并重的工作思路和考核体系。当前民行工作的三项创新重点工作主要为执行监督、违法行为调查和支持、督促起诉等。我们需要在坚持民事行政抗诉案件为基点的基础上, 努力开拓创新, 更新观念和创新工作方法, 努力实现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三项创新工作的突破式发展。

4.正确处理事实和说理的关系

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中涉及的法律法规领域广, 法条多, 理解难。如何在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中坚持依法办案, 促进司法公正, 实现社会正义, 需要我们正确处理好事实与说理的关系。民事行政抗诉案件要得到改判并实现公正的改判结果, 在把握好抗诉条件的前提下, 仔细审查和核实案件事实及法院裁判文书, 抗诉书的说理非常重要, 因抗诉理由是抗诉书的核心部分, 是对原审判决、裁定中的错误进行分析论证过程和对评判尺度的正确把握, 充分且准确的说理对于抗诉的成功与否显得尤为重要。而且, 抗诉书的说理也是检察机关有效履行法定职责, 监督法院裁判, 树立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的重要手段, 体现了民行检察监督工作的价值目标、工作职责、业务素养、检察形象等。因此, 高水准的说理是民事行政检察抗诉书的核心, 也是树立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权威和社会公信力的根本。民事行政检察的抗诉书要坚持法与理, 法与情的结合, 其说理论证要坚持公正无私、不偏不倚的原则, 遵循以事实为依据, 以法律为准绳, 依据充分、逻辑清楚、以法论理的准则, 在分析案件事实的基础上, 通过高水准的法理论证和翔实的法律依据支撑, 向法院传达抗诉观点、增强抗诉观点的说服力, 以促使再审法院充分认识到原审裁判的错误之所在, 因而促进再审法院正视抗诉、尊重抗诉的严肃性, 促使抗诉案件的改判, 最终实现司法公正, 提高社会公信力, 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促进社会和谐。

5.正确处理申诉与息诉的关系

通过笔者多年从事法律工作的经验来看, 很多刑事案件的发生与民事行政审判的不公息息相关, 由于某些民事行政案件的审判不公, 导致部分当事人产生了申诉无果, 上访无果的情况, 导致自身利益无法得到合法维护, 由此而产生了极端的想法和做法, 导致了社会不和谐与不稳定因素的存在和发生。对于当事人的民事行政申诉, 检察机关的申诉控告部门和民事行政检察部门要认真对待来信来访工作, 正确倾听群众呼声, 仔细审查群众诉求和申诉报告的内容, 事先做好群众的心理辅导和安抚工作, 进一步核实申诉案件的实际情况, 对于能够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合法的诉求, 尽量通过采取民事行政和解或者调解的形式, 促进矛盾的解决, 对于不合理的诉求, 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 传达法律的规定, 让当事人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正确对待申诉诉求, 做好息诉罢访工作, 正确处理好民事行政申诉与息诉的关系, 促进社会和谐。

13.建立绩效管理体系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篇十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协调好的几个关系

作者:聂留军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3期

摘要:文章论述了新农村建设中要协调好的几个关系: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的关系;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和就地转移的关系;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关系;农村物质水平提高与文化水平提升的关系;新村建设与旧村改造的关系;新村建设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关系。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几个关系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十七大以后进一步加大了新农村建设的力度,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各地党政工作的重点之一。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方针,是对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生活富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准。乡风文明是新农村建设的软件,即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离不开中国文化的影响,而中国文化的根在农村。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硬件,其主要解决的是农民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是农民看得见的,也是最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管理民主是推进农村政治建设的要求,如今的村民自治是最典范的践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中央作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的“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所以搞好新农村建设,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推进我国改革进一步深化,国家走向富强的关键一环。但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解决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的关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加快推进现代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在“十一五”时期,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农村补贴、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促进农村的现代化进程,提高了农村的生产力,加速了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也促进了农民的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调整,扩大了内需,推动了工业的发展,保证我国产业部门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没有出现大的波动。同时,国家又实行粮食补贴,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创建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缩小剪刀差,使工农业、城市和乡村、市民和农民之间通过市场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关系。这种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基础。

二、必须妥善处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和就地转移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的实质是推动城镇化进程,而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就地转移,从农业生产转向非农产业,这只是生产领域的转移,生产、生活区域没有实现迁移;二是流向城市,这种转移首先体现在生产生活区域迁移,然后才是生产领域的转移。在新农村建设中,这两种转移必须协调发展,如果农村人口都就地转移,必然造成城市中的服务业、劳动密集型生产行业劳动力欠缺,影响中心城市的生产生活的发展,但如果大量农村人口涌向中心城市,也将产生比较严重的社会后果,如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问题,农业生产的发展问题,这样就会使新农村建设成为一句空话,而另一方面则加重城市的交通、教育、住房等方面的负担。所以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形成布局合理的中心城镇。同时还要建立流向合理、科学的人口流动机制,形成农村和城市人口的合理流动。

三、必须妥善处理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的第一个要求就是“生产发展”,而农业生产的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特别是粮食生产水平提高更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而现在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有些地方以新农村建设为名,圈占土地,大搞非农产业,使农村工业化,使农村城市化,这是一种误区,新农村首先是农村,是我国农业、农民、农村发展到新的阶段的体现。所以新农村建设中首先加强农业地位,发展农业生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当然保证农业发展的前提下,可以立足现实建设和发展与当地农业相关的第二产业,扩大农民就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四、必须妥善处理农村物质水平提高与文化水平提升的关系

在中共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要求中特别强调了“生活宽裕,乡风文明”,这是对新农村物质水平与文化水平同步提升的要求,即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既要抓物质文明建设,进行农村规划,住房、厕、厨、圈、路、水等的改造,形成规划统一,布局合理,使用方便,功能完善的新村,而且还要抓精神文明建设,即必须加大对农民的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场所和乡村学校的建设。同时还要组织农民积极进行文化、体育活动,大力培养本村的文化体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同时地方基层政府以及文化团体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不断推行科技、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使农民的文明程度得到相应的提升。同时对乡村学校建设不仅仅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体现,更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特别要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去,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水平,使农民子女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子女同等的教育,促进农村社会文明的进步。

五、必须妥善处理新村建设与旧村改造的关系

“乡村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之一,即新农村要彻底改变中国农村建设的无规划、脏乱差的现象,但并不是完全要将原有的村庄废弃,从新建设新村。而在新农村建设中,往往为了图省事,走捷径,在旧村之外划出大片土地,建设所谓的新村。这样做,虽然能快速达到了新农村建设的标准,但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弊端:一是浪费了土地,由于新村规划一般要紧靠交通要道,需要成片建设,所以占用了大量的耕地,而旧村往往又废弃而没有有效复耕,所以占用土地也难以真正得到补偿,这与国家政策是不相符的。二是浪费了大量资金,重新建设新村,需要从路、电、水等多方面进行重新建设,所以造成投入过大。三是新村的功能往往不能迅速健全,如有些新村建成之后,学校、卫生所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难以解决,所以出现了新村建成,而百姓不往新村入驻的现象,使新旧村并存,没有真正实现新农村的目标。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立足于现实,以旧村改造为切入点,重点解决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路、水、电、厕以及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问题,只要这些问题解决的好,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精神面貌改善,即使没有建设整齐划一的新村,也应该达到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六、必需妥善处理新村建设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关系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又一个要求,这就强调了新农村建设不仅要体现在外在的物质条件的改善,而且还要强化村民自治,强化基层政权的建设。现在农村不少地方基层政权组织不健全,存在着村委会和支委会工作不力,不能领导农民走上致富道路;存在着基层组织作风不民主、管理混乱的现象;存在基层干部腐败的现象。因此,应该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首先要真正发扬民主,强化对村民委员会选举的领导,真正将作风正派,工作能力强的干部选到村委会中;其次要加强对村委会的监督,使村一级工作透明,监督到位,群众信任。只有强化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形成管理民主的村民自治体制,才能使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民生工程,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14.建立绩效管理体系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篇十四

关键词:铁饼项目,专项力量训练,科学合理,力量素质,整体协同作用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 实践经验的日积月累, 人们对科学训练有了新的认识, 对与投掷项目相关的力量训练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那就是:力量在杠铃上的简单表现值, 在第一层意义上是随健康水平的提高而增长, 同时受生物发展规律的制约。在第二层意义上表现为一种阶段性的增长或减少。

1 力量训练的原则与方法

1.1 力量训练的原则

(1) 超负荷原则;

(2) 渐增阻力原则;

(3) 专门性原则;

(4) 合理练习顺序原则;

(5) 系统性原则。

1.2 力量训练的方法

(1) 等张练习 (动力性力量练习) ;

(2) 等长练习 (静力性力量练习) ;

(3) 等动练习;

(4) 离心练习;

(5) 超等长练习。

2 铁饼运动员力量素质与专项成绩的关系

力量是进行专项训练的基础, 一般性力量训练多是肌肉训练, 属于一般素质, 它不能直接转为专项运动素质。只有通过专项训练, 才能使投掷者的专项能力水平在专项动作上表现的肌肉力量达到很高的程度。若在力量训练过程中合理地结合各种组合投掷, 则既是发展投掷功率的大好时机, 又是及时转化成专项能力的需要, 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力量素质水平的利用率。所以说, 力量素质水平的提高, 不一定保证专项运动成绩的提高, 它只是提高成绩的基础。只有与专项训练协调地组合起来, 才能有效地提高整体协同作用和专项投质水平。

3 一般力量与专项力量的关系

一半力量训练多是以肌肉训练为主, 它往往在一些动作中都能表现出很大的力量。而对那些涉及到铁饼专项技术的动作却起不到明显作用。这主要是因为一般力量素质不能直接转移为专项运动素质。只有通过专项力量训练, 才能使运动员在专项动作和水平上表现出的肌肉力量能力达到较高水平。由此可见投掷铁饼运动的专项力量训练是至关重要的。现代运动训练的发展趋向表明, 越是高水平的运动员其专项力量和专项能力训练的比率就越高。因此要选择那些专项练习结构和运动员肌肉用力性质相类似的练习内容, 才能使专项力量素质有效地从一个动作转移到另一个动作上去。

4 快速力量在铁饼运动员力量训练中的重要性

快速力量是发展和提高动作速度的基础, 它与技术的加速度节奏、自下而上地快速协调爆发用力和提高运动成绩是密切相关的。若力量和快速力量结合起来进行训练, 不仅能促进最大力量素质水平和力量速度水平的提高, 而且也比单独进行快速力量训练更能收到倍增的效果。只有通过快速力量训练这个介于杠铃力量和爆发性练习间的“间桥”, 才能把获得的各种力量能力转换成另一种所需要的能力。这就是一些中外专家把快速力量视为投掷运动的“生命”和“前途”的真正原因。发展快速力量的有效方法是各种跳跃练习, 如立定跳远、多级跳、纵跳、连续跳栏架、单足跳和跳绳等, 在完成这些训练时, 要强调动作准确、有节奏和快速爆发用力, 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5 铁饼运动员力量训练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5.1 力量是基础, 技术是核心

要建立一个正确的概念, 力量是基础技术是核心。体育运动的各种形态无不体现出力量和技术的协调统一。即没有力量内容的技术是无源之水, 而脱离技术的单纯力量观点也是无本之木。只有通过不断完全掌握合理的技术, 才能体现和充分发挥出各项素质的能力, 来提高运动成绩, 这才是唯一正确的途径。那种忽视技术, 企图通过提高力量和专项能力来提高成绩是本末倒置, 而要提高有很大局限性。现代运动实践表明, 在很短的时间里使力量达到较高水平的正是那些忽视技术的运动员成绩停止不前的原因。

5.2 充分利用“机能转移”理论, 提高力量的利用率

把力量训练与一般专门投相结合。把最大力量、快速力量与小力量训练和专项投结合起来, 采用轻、标准、重器械进行组合专门投, 可使力量能力转化到专项能力上去, 这就是体现在专项能力上的力量, 也是功率训练的最好时机, 其后继效果也好, 不仅专项技术得到了巩固和提高并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已获得的能力, 同时也是把赛前力量训练与专项技术相结合。

5.3 与速度力量相结合

力量训练与各种跳跃相结合是提高速度力量的有效方法, 比单独作跳跃练习所获得的效益更大。首先跳跃练习是介于杠铃力量和爆发性练习之间的独特“桥梁”, 通过跳跃练习可转化成所需要的素质能力。其次是项目的转换, 中枢神经系统建立许多兴奋灶, 并且很快建立起促使“绝对力量向“爆发性力量”做新的转化。同时对提高肌肉的弹性和加速恢复都有特殊作用。例如跳栏架、跳深、台阶跳、立定跳远及各种单、双足跳等。

5.4 考虑个体自身差异

初级选手必须以技术为中心, 使力量和专项训练协调起来。男队员侧重于下肢和躯干力量, 女队员侧重于抓好躯干力量, 这不仅利于掌握技术, 还利于控制动作和改进动作节奏。青少年则注意发展脊柱室骨盆牢固连接的那部分肌群及旋转动作的肌群力量, 对以后进行专项训练有重要作用。高水平运动员除完善技术外, 主要是围绕提高爆发力和专门能力进行力量训练。

5.5 各项力量素质协调发展

力量、速度力量等素质水平的提高, 不单是保证运动水平的提高, 它只能在与其他素质协调起来, 才能起到力量的主导作用, 如果过分发展最大力量和快速肌群, 会引起躯干和下肢肌群力量的下降, 导致技术失调, 成绩停滞不前。不少运动员的实践已说明了这一点。所以说不能忽视小肌群的力量训练, 如手指、腕关节屈伸、足底肌、脚掌的转动练习和对抗肌的练习.任何一个动作的完成必须有原动肌.协调肌、固定肌和对抗肌参加, 否则其动作会失调, 产生错误, 影响整体效果。运用不同的动作节奏进行力量练习, 例如快慢结合, 可以改善和提高肌肉之间收缩的协调。在发展力量过程中应注意其专门性, 超负荷和可塑性三个关系的处理即抗阻力, 动作速度和重复次数。

5.6 遵循青少年男子铁饼运动员身体发展规律

运动员在保证人体健康状况不受损害的情况下通过力量训练破坏人体内的平衡状态, 或打破某一局部稳定状态, 保持训练的完整、持续性, 使人体产生训练适应, 形成新的平衡状态, 达到提高水平的目的。

青少年的身体各部位尚未完全发育成熟, 力量素质相对较差, 如果过多地采用大负重的力量练习尤其是大重量的杠铃练习, 不仅会造成运动员肌肉的横断面加大, 导致身体形态向横向发展, 而且会影响肌肉质量, 使肌肉僵硬, 缺乏弹性。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 过多的负重练习会影响到人体内分泌系统的活动, 促进影响生长发育的性激素的产生, 从而导致早熟。因此, 我们在青少年铁饼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中不提倡过多地采用大负重的练习。

6 结束语

总之, 专项力量水平的提高, 并不能保证专项运动水平的提高, 它只能与专项投掷力量训练、爆发力量训练、协调性训练、柔韧性训练等合理的结合起来, 才能充分发挥专项力量的主导作用, 将已获得的能力及时转化为铁饼运动员所需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国庆.铁饼运动员初级训练阶段的身体素质训练[J].呼兰师专学报, 2002, 18 (4) :61-62.

[2]崔东雪.掷铁饼训练中的腰部旋转肌群的训练手段[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00, 12 (4) .

[3]毕红星.掷铁饼专项力量训练[J].辽宁体育学院学报, 2003, 4 (2) .

[4]张国庆.铁饼运动员初级阶段的身体素质训练[J].呼兰师专学报, 2002, 12 (4) .

上一篇:市安监局办公室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计划下一篇:煤矿简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