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及反思

2024-08-14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及反思(共18篇)

1.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及反思 篇一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与反思

余东中心小学何叶萍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5-67页。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摘录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学会用列表或摘录的方法整理简单的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

2、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呈现问题,感受整理信息的必要性

出示情景图,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并说说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学生充分交流。

结合学生的“无序”交流,教师组织学生根据所获得的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板书:

(1)小华用去多少元?

(2)小军能买多少元?

二、解决问题,自主探究整理信息的方法

1、提问:要解答“小华用去多少元”,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指名用简洁的语言陈述。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将发言的内容,即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所需要的条件整理出来。

18元买3本,元买5

学生的整理方案可能有:

3本要18元,小华买15本

小明买3本用去18元,

小华买5本用去()元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比较,评说,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列表整理。

教师在小黑板上绘出空表格,学生完成填空:

小明3本18元

小华5本()元

小明3本18元

小华

小明

小华

提问:下面我们来解决问题,你是看原先的购物图呢,还是看你整理的内容?为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后在全班交流,然后独立解答。

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18÷3=6(元)

6×5=30(元)

再让学生口述算式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2、谈话:再来看问题2,大家会整理信息吗?

学生自主整理,展示学生整理的内容。

师生评议学生的整理结果。

指名板演解答,其余自练。

评析板演的解法,口述算式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引导比较,强化整理信息的方法。

讨论、交流:

A把刚才解决的两个问题联系起来比较,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B把解决两个问题的数据合起来看,你发现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本数在变化,钱数也在变化;本数与钱数发生了相对应的`变化,不变的是——每本的价钱。

3、引导学生反思: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三、巩固应用,提高整理信息的自觉性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列表整理,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少数学生作个别指导。

展示学生的整理结果。

提问:通过整理,解题的感觉如何?

学生列式解答,教师指名板演,

师生评析板演。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整理、解答,指名板演。

提问:大家觉得在这里解决问题要注意什么?

四、揭示课题,提升对整理信息意义的认识

谈话:回顾一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探讨了——列表整理,摘录整理。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今天所学习的列表、摘录问题信息等策略,都能使信息得到简明的表达,方便我们理解,有助于顺利解题。下一节课我们还要继续探讨解决问题的其他策略。

五、课堂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

教后反思:

教材中的例题及练习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以往被称之为“归一”、“归总”的内容,但在苏教版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定位已发生了变化。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解决问题不是目的,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来整理问题信息,体验解决问题中的思考策略。教学时采用了由扶到放的教学策略,通过引导,放手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来摘录条件和问题,然后让学生来评论、比较、鉴别,从而认可最简洁的一种,形成共识;接着教师绘制表格,让学生填写。这里一方面相信和尊重学生,任由学生来摘录和整理信息;另一方面又不失指导点拨的教学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走向规范简洁的列表整理。

2.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及反思 篇二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9~90页。

二、教学目标

1. 经历“画图”之旅, 体悟“画图”的价值, 形成“画图”策略。

2. 自觉运用“画图”策略解决现实问题, 感受“画图”的魅力, 实现“智慧”生长。

三、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从实物图开始 (一一出示四幅图)

师: (实物场景图) 你能很快说出白兔比黑兔多几只吗?

师: (实物对应图) 你能很快说出白兔比黑兔多几只吗?

师:比较前两幅图, 第二幅图上兔子的数量明显增多了, 为什么说得这么快呀?

生:第二幅图中, 兔子排了队。

生:前面的白兔和黑兔一只对着一只, 只要数多出来的4只白兔。

师: (圆片示意图) 前两幅图是美术老师画的, 这幅图是数学老师画的。它与前两幅图有什么不同?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感觉怎样?

生:用圆片表示了兔子, 画起来简单、方便了。

师:如果要表示的黑兔、白兔数量变大了, 黑兔有526只, 白兔有799只。你打算怎样表示?在随练本上画一画。 (展示学生的作品)

师:有一部分同学是这样画的———圆片示意图, 黑兔、白兔怎么只画了这几只?

生:中间用省略号表示了。

师:用省略号表示就不需要再画几百只了, 真聪明!有没有人打算画526只、799只?

师:还有一部分同学是这样画的———线段图。线段图与刚才一部分同学画的示意图相比, 感觉又如何?

师: (线段图) 这就是线段图 (屏幕显示) 。

师:我将四幅图放在一起, 让同学们好好感受一下 (动态演示) 。从第一幅图到第四幅图, 你想说什么?

智慧心语:“图”越画越简洁, 数量关系越来越清晰, 越来越有利于我们思考了。

第二板块:画线段图

师:刚才, 和同学们研究的是白兔、黑兔之间多与少的关系。如果我要表示: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3倍, 你想选择什么图来表示?

生:线段图。

师:这样的线段图怎样画呢?先想象一下。

师:哪幅图最能清楚、准确地表示“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3倍”?

生:第 (3) 幅。

师:有没有不同的意见?为什么不选第 (2) 幅、第 (3) 幅?

师:请看第 (3) 幅图中的“?”, 问的是什么?

师:由此看来, 画线段图要注意些什么?

师:通过比较, 我们对线段图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想不想自己也画一画?

用线段图表示上面的数量关系, 再根据线段图提一个问题, 并解答。

(出示上图) 读清要求后, 在随练本上画一画。

师:我挑选了几个同学的作业。大家来做一次老师, 先看一看图画得对不对?

师:根据线段图, 你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说说你的方法。

(重点评析:4+1=5, 4-1=3, 表示什么?)

师:同学们的图画得不错, 问题解决得也很好!尤其是有了一种解题方法, 还去思考另一种解题方法的同学, 我感觉, 他们更会用图。

师:下面要解决的问题, 难度加大了, 你还能独立画图吗?

一根绳子, 先剪下它的一半, 再剪下剩下的一半多1米, 这时绳子长3米。这根绳子原来长多少米? (先画线段图, 再解答)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画的线段图? (展示学生作业) 你是怎样画的?

师:题中第一个“一半”是指谁的一半?第二个“一半”呢?

师:同桌交流画图的过程。

智慧心语:画一画图, 复杂的数量关系变得简明起来啦。

第三板块:还有哪些图

师:学到这儿, 我觉得, 你们已经会画线段图了, 而且也知道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了。除了线段图, 还有别的图吗?

小明、小华、小力和小强四位同学进行象棋比赛, 每两个人都要赛一盘。现在, 小明已赛了3盘, 小华赛了2盘, 小力赛了1盘。小强赛了几盘?

师:谁愿意把你的分析说给全班同学听?小明和小华之间画了一条线段, 是表示他们两家有多远吗?那表示什么?

师:借助连线, 谁与谁比过, 谁与谁没比过, 看得清清楚楚。其实, 这个问题, 也可以用你们学过的列表策略来解决, 但不如现在的连线来得简洁。

智慧心语:一条线段可以表示兔子的只数, 可以表示绳子的长度, 还可以表示两个人之间下了一盘棋。

师:除了关系图, 还有什么图?

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 将它的宽增加后, 变成了正方形, 周长增加了6厘米。原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师:先默读题, 独立思考。有了想法之后, 同桌之间讨论讨论:“周长增加6厘米”在图上怎样画?

师:“周长增加6厘米”在图上怎样画? (动态演示)

师:请做第89页的“试一试”, 第90页“想想做做”第1题。

师:下面, 我们共同欣赏:18+18+36+72+144+288+576=?你能快速报出得数吗?

(图与式子同时出现, 让学生感悟) 欣赏之后, 什么感觉?

智慧心语:数形结合真是妙!我们从实物图开始, 学会了画线段图, 线段表示数量简洁清晰。线段还可以表示一种关系, 有关系图, 还有面积图……画图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一种好策略。

四、教学反思

“画图”策略, 主要是通过画长方形、正方形等让学生体会“画图”的价值。教学时, 多数教师是就面积图教面积图, 学生感觉内容枯燥乏味, 画图困难、突兀, 连学习的兴致都没有, 更别谈对此策略价值的体悟了。如何使“画图”以全新的视角呈现给学生, 让学生体悟“画图”确是非常好的解题策略呢?为此, 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究竟为了什么?学生在课堂上除了收获知识、能力、活动经验之外, 还能收获什么?

1. 有心整理“画图”资源———让智慧萌芽

四年级学生在先前的认知活动中, 就存有原始的画图意识了, 只不过, 我们没有做有心人对此进行整理与激发, 使之成为学习四年级下册“画图”策略的预备资源。一、二年级学生没有少接触实物图、示意图, 但很少有教师对“图”进行过梳理;三年级上学期解决几倍求和、几倍求差的实际问题时, 仅让学生粗浅学画线段图, 并未作“策略”教学要求……横观、纵看小学阶段乃至初中、高中课本中关于画图的素材, 感觉四年级下学期“画图”策略, 内容呈现较单调, 学生不是画长方形就是画正方形, 容易厌倦, 不易触发学生的“画图”意识, 不利于“策略”教学。于是, 从学情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 寻找、定位本课的教学基点, 组织本课的教学素材, 成了本课教学的首要任务。当我们领着学生梳理一至三年级的“画图”时, 学生的思绪随图打开:实物场景图→实物对比图→圆片示意图→线段图。回归学生画图的原点, 追溯“画图”知识的历史, 精心呈现“画图”历程, 画图知识被“串联”、被“并联”、被“融通”, 智慧的种子在图的进展中萌芽。

2. 愉快经历“画图”之旅———让智慧生长

本课例题是画面积图, 如果教学开始, 就直接进入复杂、苦涩的面积图, 学生会感到很懵, 无法理解:为什么老师非得要求画图解决问题?我们没有强行要求学生画图, 而是领着学生经历了一次非常特别的“画图”之旅。实物图虽美, 但数学课不研究色彩, 画起来太费时间;圆圈图稍简洁了些, 但数量多了也难办;线段图可以简洁、明了地表达数量关系。在“图”的三次“升迁”中, 学生的所思、所想不断遭遇挫折, 最终走向“线段图”。教师一边引领学生整理以往原始、朴素的“画图”经验, 一边有意激发学生画“线段图”的欲望。在今天的“画图”之旅中, “画图”知识上下贯通, 不断发生、变化、发展、提升;在今天的“画图”之旅中, 学生的智慧一次又一次生长;在今天的“画图”之旅中, 我们看到了学生思维的激烈、求知的愉悦。

愉快的“画图”之旅, 充分展示了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 凸现了数学本身应该体现的智慧———秩序、简化, 也体现了设计的智慧———蒙太奇式的“远景图”渐渐清晰, 拉至学生“画图”知识的最近发展区, 吸引学生, 从实物图出发, 进行整体感知, 整体行进。学生对线段图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清清楚楚, 由此, 产生画线段图的需求。有了“画图”的欲望, 何愁学生不会画面积图?

3. 着力打开“画图”天窗———让智慧超越

3.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及反思 篇三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问题;反思;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1.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3-0461(2012)09-0030-04

城乡一体化战略则可以概括为:在政府引导下,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以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为现阶段重点,通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引导资源要素流向农村,繁荣农村经济,缓解二元结构,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目前,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对其进行反思,并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

一、我国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农业和非农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异较大

城乡之间的差距还表现在第一产业和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之上。农村经济以农为主,其他产业很不发达。而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劳动生产率很低。我们用就业人员的人均产值来代表劳动生产率利用2005年~2009年的数据进行粗略估算,可以得出,非农产业综合劳动生产率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呈现出不断缩小的趋势(例如,2005年为5.9:1,2009年为5.3:1),但前者依然是后者的五倍以上;分别从第二、三产业与第一产业的比较来看,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是第一产业的六倍以上(2009年为6.1:1),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虽然低于第二产业的,但也接近第一产业的五倍(2009年为4.7:1)。

(二)城乡劳动力素质存在较大差异

197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W·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受教育程度是衡量人力资本的最主要指标。从我国目前的统计数据来看,由于农村优质人才大量流出,城乡人力资本存在巨大差异。以2009年为例,农渔牧林业就业人员中小学及未上过学的就业人员比例高达45.2%,远远高于住宿和餐饮业(13.1%)、制造业(14%)、批发零售业(12.4%)、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6.3%)、房地产业(8.8%)等;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只占0.45%,低于制造业(8.6%)等,更远远低于金融业(59.7%)。

(三)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差距巨大

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在总量和增长速度方面存在明显差距。从总量上看,2010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241,415亿元,而同期农村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不足城镇的六分之一,仅为36,725亿元,并且绝对值差距在不断扩大;从增速上来看,2010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为24.5%,农村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加速度为19.7%,低于城镇近五个百分点。

(四)城乡土地资源收益差距较大

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土地资源分配是一种事实上的“以乡补城”,农民在土地资源利用开发中获得的收入少之又少。在城乡二元土地制度下,政府获得的大规模城市建设用地和经费主要依靠从农民手中征地卖地所得。有报告指出,2009年全国土地出让金达1.5万亿元。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地价大幅升值,但土地收入分配却存在诸多不合理,严重影响农民财产性收入。有研究显示,土地用途转变增值的权益分配中,地方政府大约得60%~70%,村集体组织得25%~80%,失地农民只得5%~10%甚至更少。城市土地、住房已基本实现市场化,但政府对农村的土地、住房市场化仍然存在诸多限制与顾虑。农民工农村宅基地不能买卖,造成农民工不能将农村房产变现,只能“裸身进城”,无法在城市安居(倪建伟,2010)。

(五)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存在较大差异

城乡教育存在差距。一是教育投入存在差距。从生均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事业费、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四个指标来看,农村普通小学分别低于城镇16.38%、11.75%、11.43%、14.93%,农村普通初中分别低于城镇14.37%、8.98%、9.22%、5.36%。二是基础教育办学条件的差距。从硬件来看,据统计,2006年普通小学生均固定资产值城市5,180元、县镇3,487元、农村2,793元,城市是农村的1.85倍;普通初中生均固定资产值城市6,260元、县镇4,067元、农村3,702元,城市是农村的1.69倍;小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城市695元、县镇329元、农村186元,城市是农村的3.74倍;普通初中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城市763元、县镇348元、农村355元,城市是农村的2.15倍。从软件来看,中高级职务教师比例以及高学历教师比例在城乡之间仍有较大差距,2007年,全国小学中高级职务教师比例为48.2%,城市高于农村9.5个百分点以上。普通小学教师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比例城市为教师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比例是农村的1.41倍,而城市初级中学教师文化程度在大学及以上比例是农村的1.94倍(谭彦红,2009)。

(六)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依然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近年来,国家又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三农政策,农民的收入显著提高,但与城市居民收入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改革之初的1978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133.6元,而当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为343.4元,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的绝对值209.8元,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2.57:1。到1983年的时候,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达到最低值1.82:1。随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便逐渐扩大。2008年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绝对值首次超过10,000万元,达到11,020.14元。2009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5,153.17元,而当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为17,174.65元,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的绝对值12,021.48元,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高达3.33:1。根据世界发展的一般经验,当经济发展水平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阶段,其他国家城镇居民收入大体上低于农村居民收入的1.7倍,并逐步下降(傅勇,2005)。

(七)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又直接导致城乡居民在消费能力、消费支出和消费结构上的差距。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率从最高点1983年的32.3%,下降到最低点2008年的8.9%,下降了23个百分点,同年,城市居民的消费率为26.5%,二者相差17个百分点。在居民消费总额中,农村居民消费所占比重从1978年的62.1%下降到2007年的25.6%,下降近37个百分点(迟福林,2008)。从消费结构来看,2010年,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1.1%,城镇为35.7%。另根据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对比最低的是北京的2.1:1,有十四各地区在3:1到4:1之间,广东、重庆、甘肃、西藏、贵州等地都在4:1以上,最高的贵州达到4.6:1。

二、中国城乡一体化战略反思

(一)观念落后制约城乡一体化进程

政府在城乡关系的观念上还是计划经济思维。中国原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是在计划经济下开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为了“赶超”,通过剪刀差强制将农业剩余转移到工业,城市优先,实行城乡隔离政策。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经济的思维没有立刻转变,“重城轻乡”、“重工轻农”思想延续下来。加之将“发展才是硬道理”片面理解为GDP增长才是硬道理,使“重城轻乡”、“重工轻农”得到进一步强化。同时,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条件不成熟论和城乡一体化的自然结果论等思想观念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此外,作为实施城乡一体化的主体,一些群众思想僵化、行动消极,突出表现为四种心理:一是留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认为“种田是万本利、进城是找苦吃”,既不愿意离土、也不愿意进厂;二是怕离开土地失去生活依靠,怕进入城镇找不到就业门路,怕转移住宅不适应环境;三是画地为牢,死守田园,欺生排外,不愿对外交流;四是等待观望,苦度穷熬,寄希望于政策搬迁,寄希望于政府扶持(李靖宇,2010)。这些消极思想观念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

(二)政府职能不完善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

政府职能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政府职能缺失、政府职能部门不协调及政府职能范围不明确。其一,政府职能缺失,主要是政府在供给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方面存在“重城轻乡”的问题。由于城市是第二、第三产业集中地,第二、第三产业又是GDP的主要贡献者,因此地方政府之间的GDP竞赛使之在任期内不能不关注第二、第三产业、关注城市,经营城市,从而忽视农村,致使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表现在金融财政制度等改革滞后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方面。其二政府职能部门不协调。一方面是指下级政府的相关改革往往受制于上级政府部门的条框管理,比如下级部门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需要对不同渠道、不同部门管理的专有财政资金进行整合,而这往往难以打破上级管理部门对财政投入的相关条款规定而难以推进(张克俊,2010);另一方面是指同级部门的协调困境,尤其是在城乡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各个部门或投资主体各自为政,各自规划和建设,缺乏有效的衔接,导致“条块效益”,难以发挥集约效应(胡金林,2010)。其三,政府职能范围不明确,主要是指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的界限不明确,致使政府的行政成本及财政资金的效率损失超过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达到同一目标所导致的成本。

(三)政策法规不完善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

政策法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政策的城市偏向性、政策法规的创新性不足以及政策执行力不足。其一,政策的城市偏向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政策对资源配置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虽然近年来一系列亲农政策不断推出,但由于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城市偏向政策惯性及地方政府追求政绩的短期功利性,致使现行的管理体制、投资重点、资源配置依然过度偏向于城市,对农业发展及农村建设相对重视不够,农业的弱势地位短期难以改变,城乡要素市场不统一、物质利益关系不合理、发展状态不协调、户籍管理不同轨、社会保障以及享有公共服务权利不均等、生产和生活服务体系及运行机制不完善等现象依然长期存在(陈红宇,2010)。其二,政策的执行力不足。如果政策得不到有效落实,再好的政策也只是一纸空文。由于地方政府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的“理性人”倾向以及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等原因,中央政府制定的很多服务“三农”的政策在施行过程中很容易变形走样,得不到有效落实。

(四)现存城市化畸形制约了城市的扩散功能

城乡一体化的推进离不开城市增长极的扩散功能,但我国目前总体城市化滞后与局部过度城市化并存的现状严重制约了城市扩散功能的发挥。

1. 我国总体城市化水平依然较低

目前中国城市化率只有51.27%,其中还包括2.2亿人未落户城镇的农民工,属于典型的城市化滞后型经济。我国城市化水平,不仅与工业化相比比较滞后,与同一收入水平下的常态城市化水平相比我国城市化水平也严重滞后。城市化水平的滞后直接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与效果,阻碍城乡一体化进程。

2. 部分地区城市建设不完善

2003年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以每年接近1个百分点的速率快速提升,但这种高速度并没有带来城市化的高质量。我国很多的地区的城市建设问题较多:一是很多地区的城市建设缺乏长期规划,致使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水平难以满足迅速增加的城市人口,导致道路交通拥挤、住宅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社会治安不良等“城市病”,严重影响了城市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承载能力;二是城市功能定位趋同。我国很多城市在进行自身定位时,不能从整个区域城市体系相互协调的角度出发,致使同一区域很多城市功能趋同,千篇一律缺乏特色,无法实现功能互补,严重影响了各自竞争力的提升及城市规模的扩大,无法更有效地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三是盲目扩城。很多地区城市规模快速盲目扩张,致使城市建设却非常低效粗放,要素利用缺乏集约化,资源环境瓶颈日益突出(李靖宇等,2010)。

(五)城乡利益调整矛盾逐渐突出

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求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撑农村,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涉及到利益的重新调整,不仅包括增量利益的调整也包括存量利益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城乡利益调整矛盾逐渐突出。一方面,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需要政府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在财政收入增长受限的条件下,一定量的财政收入在城乡之间进行分配,必然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引起城乡矛盾,但若要同时保证满足城乡投入需求则又必然导致财政支出膨胀及预算赤字,长期难以持续;另一方面,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相关改革或将逐渐触及现存在的城市利益格局和有关群体,引发既得利益集团的抵制,产生改革和稳定之间的矛盾,致使相关实质性利益改革亦步亦趋举步维艰。同时,中央政府对城乡一体化改革的相关问题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比如,在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当涉及突破政策和法律时,哪些方面可以由地方政府自主决策?自主决策的程度如何?哪些方面需要向上级部门申报批准?这使得地方政府在改革深水区和突破现有的政策和法规等方面畏首畏尾,难以取得有效进展(张克俊,2010)。

三、促进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现阶段,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主要着力点是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一体化、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城乡文化一体化等。

首先,促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在城乡各种规划中,坚持“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和思维理念,将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建设和统筹布局,真正克服、摒弃城乡二元观念;确保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与可操作性;加强规划的衔接配套,全面实现城乡空间布局规划、城乡控制性详规、镇村建设规划、产业体系规划、交通、电力、生态环境建设等专业规划全覆盖。

其次,促进城乡产业一体化。城乡产业一体化主要是要实现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协调发展,最为基础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进而为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支撑。推进农业现代化主要是做好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工作。另外,要大力促进城乡工业协调发展,总体而言,就是要通过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城乡工业根据各自的技术经济实力和要素禀赋情况,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形成合理分工,即,城市工业以重化工业为主体产业结构,走上以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高级化发展道路;农村工业则在城市工业升级前的产业层面扩张发展,形成以轻加工业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格局。

再次,促进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城乡空间一体化主要是在推进健康城市化的基础上实现城镇体系的合理化。总体指导思想是坚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道路。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道路,既注重有效发挥大城市的规模效益、聚集功能和辐射效应,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也注重充分发挥小城市和小城镇在城乡生产要素流动方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的转移,促进农村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第四,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建立健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网络;把农民工对就业服务、子女教育和住房等需求纳入城市公共服务的范畴;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其能够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最低生活、医疗与养老保障权利;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多层次多类型的医疗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统一城乡社会保障的基本标准,使社会保障制度走向社会化。二是,建立健全国家财政支农政策体系,加大政府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包括建立农业产业支持体系、农村基础设施支持体系、农村社会事业支持体系、农产品价格支持体系、农业保险体系等。三是加强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监督与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最后,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城乡文化一体化主要是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水平,培育新型农民。要不断改善农民的精神状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破除因循守旧、小富即安的落后意识,激发农民奋发图强、积极向上、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精神。同时,强化系统化的教育与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教文化综合素质;加强农民的政治技能教育,培养农民的政治意识、民主意识、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增强对政治的信任感和认同感,从而提高其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等。

[参考文献]

黄健辉,刘金山.佛山市城乡一体化进展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10):100-102.

洪银兴,陈 雯.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4):5-11.

张桂文.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政治经济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梁小琴.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调查报告[N].人民日报,2010-03-02.

李靖宇,韩 青.大连市域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体化战略取向论证[J].决策咨询通讯,2010(1):12-18.

陈宗胜,等.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农村经济增长和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陈红宇.浅析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与区域布局[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7):39-43.

傅 勇.城乡差距、数量悖论与政策偏向[J].社会经济体制比较,2005(4):22.

迟福林.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一体化[J].农村工作通讯,2008(24):34-35.

4.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及反思 篇四

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十一册89-90页的例1,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早上喜欢和牛奶吗 和牛奶有益身体健康.我女儿在家也喜欢喝牛奶,每次早晨喝一小杯(出示一小杯).我早晨每次喝一大杯(出示一小杯).大杯中的牛奶大约是小杯牛奶的2倍.出示1大杯和2小杯,问1大杯可以够我和几次 2小杯可以够我女儿喝几次

1大杯和2小杯都给我喝,可以喝几次 1大杯和2小杯都给我女儿喝,可以喝几次

第 1 页 指名汇报,说说是怎样想的

说明:刚才想的过程其实就是替换的策略.揭示课题: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二,自主探索

1,出示: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思考:你能解决吗 为什么(使学生联想到都是大杯或者都是小杯比较容易解决;或者告诉大杯容量与小杯容量的关系.)2,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说说所增加的条件,你是怎样理解的

思考,你准备怎样解决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3,全班交流,重点让学生说明怎样替换,替换之后是什么杯子,总量是多少

使学生感悟到无论怎样替换之后的果汁总量是不变的.(根据学生的回答,以课件演示替换的过程)思考,为什么要把1大杯替换成3小杯,或者把3小杯替换成1大杯(感受替换的依据)4,学生列式解决.指名汇报,注重结合替换的思路,理解算式.第 2 页 师:像这样的实际问题,我们用替换的策略进行解决,是否正确呢

学生提出检验的方法,并阅读书上的介绍,然后进行检验.5,小结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加深对解题思路的理解.6,体现价值.教师介绍用方程解答的方法,还可以请学生说说不用替换的策略,还可以怎样解决.然后进行比较,使学生深深感受到策略的价值.三,完成练习的第1题.1,在题中用图表示替换的过程,然后解决问题,并检验.2,汇报交流,将学生的作品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注意体现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有可能出现线段图)3,结合图说出算式.4,这个题目还有不同的替换吗 为什么 使学生认识到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四,指导练一练

1,读题,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2,当学生感觉比较难时,进行指导.请优秀的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以课件进行辅助.重点使学生认识到可以用一个大盒替换一个小盒;替换之后一个大盒比一个小盒多8个;进一步联想到5个大盒替换5

第 3 页 个小盒就要多40个,进而联想到假如是全部的7个大盒就要多出40个.3,学生列式解答.4,集体交流,并检验.5,学生尝试用另一种替换的方法进行解答.交流,指导.6,比较:练一练与例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使学生认识到都用替换的策略,但例题中替换之后总量不变,但练一练中替换之后总量改变,从而认识到依据的重要性.五,总结评价

说说这节课用到了什么策略 有没有成功的感觉 然后举例说说生活中还有那些用到替换的实际情况.思考: 一,定位

1,这节课中用到的策略,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体会,但尚未成为思路.因此,例题放手让学生探索,教师所起的是指导的作用.2,练一练与例题相比有难度,因此让学生在指导下完成,可以用优秀生的思路来提示其他学生.3,重视图的作用,以图来帮助理解.二,思考

1,本课应该以策略的价值体现为主,还是应该以替换的依据

5.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篇五

周五,我借班上了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一节课下来,感受颇多,现反思总结如下。

一、预设要精心。

备例2时,考虑到学生已经有以往搭配的经验,预设学生会出现不同的列举方式:有可能是如数、七、科、数七、数科……用文字列举;还有可能

是……用符号列举等。设计这样的环节是想告诉学生列举的方式并不重要,关键要一一列举。可实际教学中,学生在列举时,恰恰没有出现预想的方式,清一色地在设计表格,打“”,且能完成的极少。等了一会,转了一圈也没发现不同的列举方式。无奈!只好改变预案,带着学生完成列表列举便草草收场。其实,备课时曾经在脑子里闪过“如果学生不出现多样的列举方式,怎么办”的疑虑,可总自信的认为应该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预设的不够精心,导致了教学出现意外后,没有很好的应急处理方法,教学期望无法达成。试想,如果能未雨绸缪,当学生都在苦苦设计表格时,顺势引导:表格容易设计吗?不用表格,你能想出别的列举方式吗?帮助学生打开思维,摆脱表格的影响。之后,指出列举的方式不重要。并把表格列举留作自学,集体完成……我想就不会出现教学时的窘境。

二、备“学生”要落到实处。

教学中,处理在表格中画“”表示订阅方法这一环节时,觉得对五年级学生来说应该容易,便放手让学生尝试。结果,多数学生不知所措,几乎没有学生能不遗漏、不重复地完成。其实,在集体备课时,盛校长就曾专门分析了这张表格:指出它是个复式表格,学生很难看懂,要注意变通。可我却想当然!如果能实际地调查一下,课堂上也许就不会出现盲目的尝试以及因此而带来的时间浪费。备课要做到“心中有书、手中有法、目中有人”,真的是缺一不可呀!

6.《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篇六

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并给予了提示,并且收集了几种比较典型的解题方法。

师:好,老师选了几个学生的作业,我们来听听听他们的想法。第一位同学在解题时时有困难的,所以,老师给她了帮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表格。

生1:30是第一天的,第二天比第一天多5个,所以是3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5个,所以是40个,第四天比第三天多5个所以是45个第五天比第四天多5个,所以是50个。

师:很好,这种方法正确吗?

齐答:正确

师:我们一起来念一念,检验一下对不对。

师与生一起读:第二天35、第三天40、第四天45、第五天50。

师:是不是都多5个?求出答案后,我们应该回过来检验一下。

师出示列算式的方法。

生2:第一天是30个,第二天比第一天多5个,30+5=35个,第三天比第二天多5个,35+5=40个,第四天比第三天多5个,40+5=45个,第五天比第四天多5个,45+5=50个。

师:这种方法可以吗?

齐答:可以。

师:他是一步一步算出来的。我们一起来念一念,答案求出来我们要回过头去检验。从这里你能得出第3天,第5天吗?

齐答:第三天是40个,第五天是50个。

师出示生3的作业,请生3来介绍。

生3:我发现第三天比第一天多了两天,也就多了两个5,所以2x5=10,再把第一天的加上多的就是第三天的40个。

师:根据他的思路,我们来想想第五天比第一天多了几个5?

学生回答:4个。

师:可以怎样列式?

生:4x5=20,30+20=50个。

师:求出最后的答案正确吗?

生:正确。

出示错例

师:这位同学对吗?

全班同学一起来看,学生举手发现:第五天5x5+30=55是错误的。

分析:

整个板块老师收集了三种正确的方法和一种错例来进行展示,这三种正确的解法是比较有代表性的,都是学生在理解了题意和数量关系后写出的,错例的展示提醒了学生从条件出发的重要性。对于第三种方法展示是,老师问了全班“第五天比第一天多了几个5?”这是引起全班同学的注意,不是每道题都一定要一步一步的解决,这是对于学习的提升。

建议:

7.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及反思 篇七

一、设“趣境”

现行2013年义务版人教新教材中低年级“解决问题”的编写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把较单纯的文字变成了图文并茂的呈现,二是基本不安排专门的解决问题例题教学,主要是“拖挂”在计算教学过程之后,渗透到各种新知的应用中.由于没有了例题专项教学,多数教师常把解决实际问题当成习题进行简单化的处理,教师教得不到位,学生理解不深刻、学得不扎实,形成了一些思维及方法上的漏洞,导致学生看到“解决问题”存在严重的“畏难”心理,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大受打击.

心理学表明,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新知的内驱力.老师应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借助学生身边丰富的学习资源,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选择恰当的方式展示这些问题情境,克服学生“怕题”心理,让学生亲近问题,引导学生趣中学.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解决问题时,在复习导入环节,我创设了以下有趣情境:“小朋友,现在大家看到的是本月我们班同学在诗配画比赛中的获奖作品,听说大家很喜欢画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画画好吗?”身边熟悉的同学作品一下就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教师乘热打铁,抛出问题:现在开始算式配画比赛,谁能画图来表示6×3与5+2两个算式的含义呢?谁画的清晰、美观,能让人一眼看懂的作品就可获得下面参与数学游戏的入场券.如此简短但有吸引力的话语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学生不知不觉就进入了解决问题的状态,纷纷开动小脑筋想办法,呈现的算式配图丰富多彩,学习效果出奇的好.为此,教师应将学习的新知与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同时将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妙趣横生的学习活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新知架设了台阶.

二、抓审题

低年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出现“题没看清”、“理解错了”等因素,究其原因是读题方法不佳、时间不足.“解决问题”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从学会读题、审题开始,这是解决问题获取信息的关键.新教材“解决问题“的教学分为三个步骤进行,根据第一步骤“我知道了什么?”我安排了如下具体做法:

1.“看”题

看:即“阅读”.在呈现情境图后,教师可巧妙地运用“谁能从题目中获取最多的信息?”等之类的诱导性语言,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读题,逐步指导学生图文结合看,学会数学阅读,明确看图或读题的顺序,找准“破题”入口,让学生清晰条件与问题.首先让学生独立读懂主题情境图中蕴含的信息,学会从具体的图画或对话中收集相应的信息条件,初步感受数学信息之间的一些联系,从中发现一些数学问题.其次通过读题来理清题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给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解决问题时,教材分别出示两个问题:(1)有4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有多少张?(2)有两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共有多少张?学生在教师的方法引导下学会边读题边整理收集,找到这两道题的条件、问题,比较这两道题异同,初步感知两道题的相同点是两道题说的都是与桌子摆放相关的事情,问题相同都是求一共有多少张?两道题的条件中使用的两个数4和5也相同,不同点是第1小题每排的张数相同,第2小题每排的张数是不同的.初步感觉这两题的解决方法可能是不相同的.

2.“议”题

议:即“交流”.低年级学生在“解决问题”学习的初始阶段,学生观察完情境图独立思考后,不应急于列式作答,而应把自己观察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给同学听,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信息的理解,并激发同伴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提出一些各自的看法,并通过与小组内同学的交流,更加清晰所需解决问题的条件与问题.英国大文豪肖伯纳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假如你手中有一只苹果,我手中有一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那么你我手中仍只有一只苹果;但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仅限于让学生把图中的信息说说、把要解决的问题读读,而是应该让学生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谁能完整地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多鼓励学生把看到的数学信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告诉同学们,特别有助于中下生学生进一步消化审题结果,在学生思维的碰撞中完善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长期坚持必能逐渐形成良好的读题习惯.

三、思算法

思考是学习的消化阶段.学生在获取信息后,要分析其间的数量关系,选择恰当的数学方法来求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力为学生提供思考的“落点”,给足学生思考时间,采用各方法手段引导学生去寻求“解题”策略,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依据新教材编排中“解决问题”中的第二步骤“怎样解答?”我安排了如下具体做法:

1.想———鼓励解题策略多样化

想:即“思考”.学生读题后通过一定的思考用自己的方式把对图意和文字信息的理解表征出来,选择合适的策略去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步是“解决问题”的核心.由于每名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经验积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人都会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探索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来解决问题.教学中要充分尊重每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去学习数学,可以运用实物操作、举例子、图解法、列表法、排除法、语言表征等方式,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不仅可以直观、形象地反映出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也可调动思维积极性,从而能帮助学生尽快地找出解题方法.

2.算———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

算:即“解答”.明确了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之后,需要用一定的运算进行表达并计算出结果,最终完成对问题的解决,正确的列式计算是思维的正确呈现过程,也是正确解决问题的最后保证.在这一环节,要尽可能多地让不同的学生表达自己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算法,然后组织全体学生对这些不同算法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在这种多层次,多角度的合作交流中,有机会对同一知识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解.

四、重反思

反思最主要的形式是对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进行回顾,新教材编排中“解决问题”教学的第三步骤是“解答正确吗?”,就是明确教导学生要及时反思,提醒学生在问题解决之后,不能仅满足于解决了“怎样列式解答”的问题,而忽略了要检验的习惯,即“为什么这样解答”.反思初始阶段,教师可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经历了哪几个步骤?”、“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运用了什么策略?”、“能解释一下你的想法吗?”、“还有更好的方法吗?”、“这个问题的结果是否合理?”等问题来引导回顾反思,养成学生“验题”习惯,鼓励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检验、评价,看看过程采用的策略是否合理、简便,结果是否正确,解题途径是否最简捷,同时要善于引导学生比较多种答案,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案.这样有效地反思问题解决结果,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性成长,能促使学生真正地提高数学技能.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检查验算反思和写好答案的良好习惯养成.

“解决问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一项素养.让我们一起关注“解决问题”教学,总结有效的教学策略,努力提高教学的实效,促进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8.合作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篇八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学数学;优势互补;创新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228-01

一、合作学习的概念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合作学习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与能力

当代的小学生大多为独子,主观意识较强,协作意识客观上来说也是较为薄弱的,合作学习正好能够弥补这些不足,小组的精诚合作乃至取得胜利,不仅能够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更能让他们明白协作的重要性及集体的力量。

2、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抵得上一个诸葛亮”。学生各人的优势不同,在合作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的相关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在较强的竞争意识与环境下能够得到激励与加强,从而有效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3、促进学生优势的互补

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当中,思维的发散性很重要,合作的学习模式下,不同学生的想法与思路可以填补不同的漏洞,从而使解答更全面,解决方案也更加周全,因而不同学生的优势可以得到全面的结合与体现,这对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信心,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例如小学二年级数学课堂内一道简单的加减题,配上丰富的背景内容:小兔子准备了124颗白菜过冬,中间被田鼠偷吃了12颗,还剩下多少颗?后来又被小猪偷吃了34颗,还剩下多少颗?现在小兔子想要过冬,他怎么办呢?对于这个题,有的学生会想到,小兔子真可怜,过冬粮老是被偷。有的小朋友会简单直观地计算答案,得出一共吃了46颗,还需要再准备78颗,又有的小朋友会想到,小兔子可以好好保护他的过冬粮,从而帮他想办法。从而,小朋友的想象力、计算能力、知识的掌握力都被结合在一起,使得一道简单的计算题变得丰富多彩,更有趣味性。

三、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重形式、轻实质

合作学习不仅仅是改变教学的形式,更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思维与思路。在很多小学一二年级数学课堂中,老师虽有采取合作学习的模式,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进行合理的监督与引导,学生一方面不知道如何协作,另一方面,更容易产生对彼此的依赖性,从而使得学习的动机受到压抑,只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地貌似合作,可其实大一个问题也没有解决。

2、学生参与度不够

学生的参与度不够体现在老师的监督不够到位,没有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安于课堂活动。很多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当中,干脆采取各自分配作业任务的方式,从而减轻自己的课业负担,而并没有从根本上共同讨论相关课题的研究方法、解决方法。如某一堂课的数学课程作业老师一共布置22道题,老师的初中为学生精诚合作,共同商讨每一道题的解决方案,学生会将其变异为一人完成11道题的模式。这种模式下,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而只是在互相削减学习任务,其效果同样是适得其反的。要解决这个问题,老师一方面需要加强检验环节,对学生进行抽查,了解其每一道题,通过合作学习得到的启发是什么,自己欠缺什么,如何得到解题思路的,从而从根源上根除学生的侥幸心理和懒惰思想。

3、学生协作不够主动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尚处在个性与思维发育都不够完善的阶段,如果缺乏老师的着力引导以及强调,很难刻意进行协作性的学习活动。在数学科目上,他们往往会讲课堂步骤简化为听讲、做题,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往往下意识地自行寻找解决方案,而不会本着互助合作的精神,一方面虚心接纳他人意见,保持自我克制,另一方面也积极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4、评价重整体、轻个体

既然是合作式的学习,老师在数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很可能将相关评价的对象定位在各个学习小组或者合作单元,而非学生本人。这会使学生丧志部分的自我认知感,从而忽视自己的客观能力。而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贡献较大的学生,其优异表现也可能被埋没、被忽视,从而打击学生的相关积极性。

四、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中的相关问题解决策略

1、更新教师教育理念

《课程标准》提倡:既要让每个学生获得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由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要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的角色;评价的方法、手段及内容也要变化。而合作化的学习模式,使得数学课堂呈现更多思维朝气的存在,老师应充分注意这一现象,在合作化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重实际、轻形式,真正实现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以及目的。而非仅仅拘泥于形式。

2、合理区分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

独立学习以学生个体为单位,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讲究的是团队协作精神与方式,这一模式,既需要老师的研究,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适应,他们必须懂得二者的区别,明白自己在两种模式下都应该做什么。而该模式对学生个人的要求,并不是个人英雄主义,一枝独秀,而应当考虑自己能为集体做什么,如何帮助机体发挥其合力,如何使个人的力量有效融入机体的力量当中去。

3、提高学生的协作技能

9.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 篇九

一、精彩的导入是一节课良好的开始

导入是思维的起点,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关系着学生学习这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如果导入成功,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力集中,思维活跃,理解和记忆的质量就会相应提高。所以课堂一开始我就“挑逗”孩子的味觉,事先准备了孩子爱吃的棒棒糖,并说这是老师为举手积极的小朋友准备的奖品,紧接着问“猜猜这里面有多少个棒棒糖”,教学反思《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在孩子们都猜错的情况下,给孩子们一个条件,他们发现条件很重要,从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怎样根据条件解决问题”。这样的导入能激发孩子的表现欲,让他们积极地开动脑筋,又能很好的揭示这节课的主题。

二、适当的教材重组能提高教学质量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材的编排虽然已经考虑到学生的共性,但毕竟存在地域、群体乃至个别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在把握教材特点的基础上,适当的重组教材,从而做到优化教学,使每个孩子都可以充分地发展和学习。“从条件想起的策略”这课例题只出现两种方法解题,所以我教学例题时问“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孩子发现还有其他比较好的方法,解题思路的多向化也能很好的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想想做做内容量较大,所以我也进行了重组,原先的五道题我只用了三道,并对最后一题进行了提高。想想做做第一题由于比较难理解,我将知识分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使学生在学习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身心也能得到健康发展。

三、课堂是孩子的“课堂”

10.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篇十

师:同学们,陈老师来自卓洋中心小学,以后欢迎大家来我们学校作客,你们知道星期天我是怎么来的吗?请你们猜一猜。对,陈老师到古田,可以用乘客车、乘出租车、骑摩托车等不同方式,这些都是解决陈老师到古田这个问题的策略。(板书:策略)

请你们说一说,那天我来这里采取怎样的策略比较好?为什么?

师小结: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策略。

(评析: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四年级才编入教材,创设生活中的实际情境,从生活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与今天知识有关,易于学生,从中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学生的配合与支持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在后面的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较高。)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刚才我们已经明白了什么是“策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1)创设情境,理解题意。

今天,小华、小明、小军起到商店里买东西,(放幻灯片)你们认真观察,从中能获取多少信息?注意引导出买的是同一种笔记本,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自主探索,探究策略。

A、同学们真不错,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现在我们就先来研究其中的一个问题:(张贴:小华用了多小元?)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住处都要用到呢?该选择哪些信息呢?请你们用一种合理的方法把解决这个问题的相关信息整理出来。请学生自己拿出本子,可以画图、画线段等方法把数据整理下来,再请学生的自己的做法与小组的民学交流,把小组的整理过程派一个代表展示出来。

学生尝试整理,师巡视。

B、谁愿意把你小组整理相关信息的方法展示出来与大家分享?

指名学生上实物展示台,并介绍采用什么方法。

C、大家表现真不错,能够用这么多的办法来整理相关信息,现在我来考考你们,你们能把解决这个问题的相关信息试着整理在这张表格里吗?(拿出事先发给学生的信封)

小华 ?元

D、谁能把整理的表格展示给大家看一下?指名展示。如果没错,师出示:

小明 18元 3本

小华 5本 ?元

问:这样整理好吗?为什么?

E、这种用表格来整理信息的方法叫列表法,现在我们用列表法来完成信息的整理:第一行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强调:不知道的条件用“?”来表示。这种整理信息的方法叫做“列表法”。

F、思考:为什么要把关于小明的信息整理进去,而不把关于小军的信息整理进去呢?要根据这张表,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交流。

下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根据买3本用去18元,可以先求出1本的价钱。

生:要求买5本用去铄元,先要求出1本的价格。

师:利用这张表格,你会列式解答吗?

生解答后,把列式写在本子上。

生汇报,师板书:18/3=6(元) 5*6=30(元)

G、检验

小华和小明买的是同一种笔记本吗?怎样进行检验?

小结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

(评析: 列表的策略是学生的未知领域,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在教学时,是直接呈现还是逐步引导,乃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关键,如果引导,该如何引导?又是教学的难点。在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整理数据,在学生中出现了画图、画线段,鼓励学生多样化的方法,把学生从练习中逐步引导出列表.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初步体会列表的意识。)

三、巩固运用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

(1)我们已经初步体验了用列表法来整理相关信息,现在请大家看这道问题:小军买了多少本?你能整理出相关的信息,并解答吗?请你们完成在书本第64页。

做完后,请学生在小组中交流你的思考过程。

(2)展示学生作业,说说你是怎么整理的?解答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师板书:18/3=6(元) 42/6=7(本)

(3)大家运用了列表的方法来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感觉臬?

(4)如果我们要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把这两张表合并起来,电脑出示合并过程: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元

小军 ?本 42元

但是画表格很麻烦,要花很多时间,我们去掉表格的边框和姓名,用箭头连接,我们就能得到:

3本 18元

5本 ( )元

( )本 42元

你们能把括号填写完整吗?看谁完成得最好?

(5)请大家观察电脑中的图,箭头表示什么(表示这两个信息都是一个人的,是对应的)?再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什么在变化,什么没变化?

引导学生得到:箭头的左侧都是数量,右侧是总价,总价和数量在发生变化,但单价不变.

(评析:买5本用去多少元?”和“42元能买多少本?”是有变化的,逐步从图文结合引导学生探讨整理数据的方法到让生自己独立完成填表、列式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

四、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要购买一些体育用品,让我们来看一下(放录像)请你们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先列表整理,再解答。

(2)学生交流列表整理信息和解答情况。提问:56*6表示什么?还可以表示什么?从哪里知道的?这话表示什么意思?(课件出示:足球的总价=排球的总价)还可以表示什么?(课件出示:=篮球的总价)

五、拓展提高。

顾客朋友们,你们好,本店由于街道拆迁,所有文具降价大甩卖喽!书包原价80元,现价50元;文具盒原价20元,现价12元;卷笔刀原价10元,现价4元。钢物原价15元,现价8元。

小力:我买3个文具盒。

小红:我买4个书包。

小芳:我买10个卷笔刀。

问题:1、小比小芳多付多少元?2、小力比小红少付多少元?

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然后再解答。

(评析:在“想想做做”中的练习与拓展的题目中,有较难的题目,整理信息的表格在形式上有较大的变化,向学生得出了新颖的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整理信息,避免机械记忆和单纯模仿,实现策略形成的目的。)

11.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及反思 篇十一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实用性的人才,但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不同方面分析了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通过对相应的问题提出改善性的策略,以此促进我国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大力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高职教育;问题;解决策略

大力加强和努力发展高职教育是我国现实需要和历史的选择。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已在时代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阻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下面主要对我国高职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旨在进一步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创新型的思路。

一、我国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在高职教育实践过程中,课程体系设置是教育的中心环节,若缺乏科学合理的课程规划,高职教育则不能适应市场和职业岗位的需求,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部分学校所设置的专业缺乏专业性的论证,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院校建设缺乏特色专业、长远品牌专业,从而导致学生所学部分所学专业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二是在高职教育过程中,课程设置过于形式化,大多数都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现实中,一些高职院校一方面扩大招生规模,另一方面又不能满足学校数量和质量兼顾的要求,从而一度在教育过程中精简实践环节,导致理论学习与实践课程存在着一定的偏差。由此可见,课程体系设置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高职教育的发展,使其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不足

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人们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仍存在一定的偏差,对高职教育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且还存在着鄙视高职教育的现象。如今,高职院校的录取招生是在本科之后的,招收的生源也较差。因此大多数学生家长会认为高职教育是差生的选择,进入高职教育学习的学生前途无望。这种错误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加之社会上一些用人单位对高学历的片面追求,从而加剧了高职教育的困境,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

3.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

在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教师在其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师资队伍作为高职院校发展的中心环节,如若缺乏完善的建设机制则无从谈起。而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大多数有经验、高学历的教师都不愿意到高职院校教学,加之高职院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及时地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从而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其次,在一些高职院校中仍有大量的兼职教师,这些教师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责任心,因此很难保证教学质量。此外,一些年轻教师对学生的认可度不高,消极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的学习心态容易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高职教育的解决策略

1.优化课程设置体系

为了使高职教育课程设置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校应对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不断地进行优化与完善。在设置原则上,应首先以社会就业指导为方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专业不断地调整,旨在更好地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高职教育。另外,教师在授课时应对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进行均衡地规划,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技术型人才。同时,将技术与教育进行系统地结合,也可以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2.加深对高职教育的认识程度

对于高职教育的发展来说,学校应首先改变人们对其所存有的传统观念,并建立正确的高职教育理念。因此,学校可结合地方政府部门,采取宣传措施,将发展高职教育放在突出位置上,以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发展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社会经济发展等各方面的重要意义。通过采取不同的宣传方法,可以充分提高大众对高职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此外,各大高职院校也可利用各种媒介宣传自己,以进一步加深人们对其的认识与理解。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在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上,各大院校应加大对高学历、有经验的专业人才的引进,并通过工作环境、福利待遇等方面吸引专业人才,以此不断扩充教师队伍。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校可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环境对教职工进行定期的培训与教育,旨在更好地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此外,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也可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通过综合测评的方式对教学水平较好的教师给予相应的鼓励,以此强化师资队伍的素质建设,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结束语

为了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各大院校应加强对高职教育的重视程度,并对当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善,也能够为职业教育提供更加良好的发展空间,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杜红.对新时期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2):281-282.

12.合作学习的问题透视及解决策略 篇十二

一、问题透视

问题一:不能正确把握合作学习的内容。教师不管教学内容的性质、难度, 也不管是否有合作学习的价值, 一律交由学生讨论解决合作完成。 本来用其他教学方法就能达到目的的内容也非用合作学习不可, 本来用几分钟就可以解释清楚的概念也要花大量时间来讨论。而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或者远远超出学生认知能力的知识, 更需要教师给予详细的讲解, 而教师却完全放开, 任由学生合作研讨, 结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问题二:不能正确认识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定位。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时不知道自己的角色定位, 不清楚自己到底该干些什么, 学生也不清楚自己的任务。合作学习时教师变成旁观者, 学生变成“无头苍蝇”, 没有师生沟通交流, 没有生生互助协作, 不能产生碰撞与共鸣。 随着教师一声“讨论开始”, 教室变成了自由市场, 学生七嘴八舌, 互不相让, 教师则毫无目的地在组间巡视。最后让每个小组汇报时, 结果五花八门, 很多都偏离了主题。

问题三:不能突出合作学习的主体, 分工不明。教师在教学中以自我为中心, 合作学习内容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帮助自己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上课时教师严格按设定的内容与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学习小组内也没有明确的分工, 谁主持, 谁记录, 谁将代表本组发言都不清楚, 都要临时决定。讨论时学生往往面面相觑, 无所适从。

问题四:不能有效控制小组合作的过程, 过程失控。教师过分追求场面的热烈, 而忽略了学生是否真的在讨论, 讨论是否有意义。课堂中学生各执己见, 争执吵闹, 乱作一团。合作学习做不到务实求真, 只是走过场, 华而不实, 课上气氛活跃课下无所收获。

问题五:不能正确处理异质学生间的关系。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优生在小组中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 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 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问题六:没有注重培养合作技能。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小组成员间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技能, 合作流于形式。如在一节化学实验合作探究课中, 教师让合作小组做几个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结论, 但几个小组的组内成员都互不相让, 争着要当实验者, 而不愿担任实验观察者、记录者工作等, 最后教师只能到这几个小组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而且答应他们下次调换。

二、对容易出现问题的解决策略

1.合作氛围的营造。

能否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氛围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 使学生心灵放松、敢于质疑。在课堂讨论、合作交流时, 教师都应抓紧时机深入到各组的学生中去, 及时对各组的合作学习情况给予评价, 多用欣赏肯定的语言, 给学生以自信和谐的课堂氛围。

2.注重培养合作技能。

学生合作技能的形成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不断注重学生合作学习技能的培养。 如在组织课堂提问讨论时, 适时指导发言人如何发言?如何倾听别人的发言?如何评价别人的意见?不同的意见如何质疑、辩论?小组长如何组织组员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如何集中意见向全班汇报?通过这些训练, 使学生逐渐学会表达、倾听、评判和赞赏别人等合作技能。

3.精心设计合作内容。

并不是所有的教材内容均适合在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精心设计, 充分考虑各种要素。如具体采用何种方法开展合作学习;如何创造问题情境, 适时引出合作内容;利用何种资源或工具更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如何精讲必要内容为学生的思考和活动留下足够的时间;如何设计后续问题能将探究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入;另外必须充分考虑到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如何应对的方法。

4. 合理调控合作过程。

学生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的监控。否则很可能会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成为无效劳动。教师的监控主要包括纠偏、消除误解、防止冷场。教师必须具有临场应变能力, 灵活地对合作活动过程进行指导与调控。课堂时间有限, 干扰因素较多, 当讨论开始偏离教学内容或纠缠于枝节问题时, 要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

5.注重合作过程评价。

我们不能只是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 更应该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例如学生所完成的作业表述方式是否清晰, 陈述理由是否充足, 解决方法是否新颖, 学习效果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等等。对暴露出来的不当之处, 要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予以指出。

6. 要正确处理异质学生间的关系。

为了不使学困生变得更加胆小怯弱, 教师应对其进行更多地关心和鼓励, 尽量发现这些学生的长处, 并加以发扬, 使其能建立自信, 积极发言, 毫不胆怯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教师对学优生要进行适当的教育, 鼓励他们对学困生提供帮助, 与其他学生形成和谐协作的关系。

实践表明,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 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同时, 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沟通, 学会处理分歧意见, 学会分享学习成果。发展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但怎样使之更完善、更合理、更有效, 还需我们不断探索, 不断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合作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的剖析, 及对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方法与技巧的阐述, 揭示了合作学习的内涵和合作学习的价值。

关键词:合作学习易出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参考文献

[1]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科版) ,

13.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片断与反思 篇十三

教学片断

师:王大叔想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他会怎么围呢?

(出示例1)

师:这句话中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生:这个长方形羊圈的周长是18米。

师:猜想一下,他会怎么围呢?

生1:用6根栅栏做长,3根栅栏作宽。

生2:还可以用8根栅栏做长,1根作宽。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要围成一个长方形,就要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根据条件知道长方形的周长是18米,可以知道长与宽的和是9米。

师: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生:我是摆出来的,用8根栅栏做长,1根栅栏作宽。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有道理,但现在王大叔思考的问题却是怎样围面积最大?你们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3:应该选长为8米,宽为1米的长方形。

师:为什么呢?

生:我觉得面积最大,它的长和宽就应该最大。

生4:不对,我觉得应该选长是5米,宽为4米的长方形。5×4=20,8×1=8,20比8大。

……

师:到底怎样围面积最大?光靠这样简单的猜想和无谓的争议是不够的,你们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吗?

生:我觉得应该把各种情况的长方形都算一算,就知道哪种面积最大了。

师:前面我们学过列表的方法整理数据,现在就请大家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情况都整理一下,再算一算。出示下表:

长(米)

宽(米)

面积(平方米)

(学生列表整理,计算汇报,教师把相应数据填入表中)

生:我们发现长5米、宽4米的长方形面积最大。

师:刚才大家用列表整理数据的办法验证了大家的猜想,可能有的同学猜想正确,也可能错误了,但都不要紧,关键的是我们通过这个问题的探究给我们一些启发。现在大家再次观察一下上面的表格,你有什么新的发现?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交流。

生:我知道了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同。

生:我觉得长方形的长和宽越接近时面积越大。

生:我发现长方形的长越大,宽越小,面积就越小。

师: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能不能闭上眼睛在头脑里想一想围成的长方形分别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感悟?

生:老师,我明白了当长方形的长越大,宽越小,围成的长方形就越扁,它的面积就越小,如果长为9米,宽为0米,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为零了。

生:老师,还可以围成更大的面积,只要把两根栅栏都平均剪开,这样就可以围成一个正方形了,它的边长都是45分米。

师:这是一个新的发现,这个发现有没有道理呢?相信大家能得出正确的回答……

教学反思

“策略”的习得不同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它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成为我们开展新课改实践的新课题。纵观本课例的教学过程,有下列启示:

1、凸现问题的探究价值与开放性——形成策略

策略的形成首先源于什么样的数学问题,而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又影响着什么样的解决策略。教材上原本的设计是“围成的羊圈长8米,面积是多大呢?”教者在执教时将之巧妙地改为“王大叔会怎么围呢,怎样围面积最大?”比较两者的提法,显然后者的提法更富有探究价值,更具有开放性。正是源于问题的挑

战性,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思路放得开,能积极地尝试各种不同的策略进行探究,猜想验证、画图、列表等不同的问题解决策略自然而然生成。

2、紧扣“数学思维发展过程”这个学习活动核心——优化策略

标准提出,无论是什么样的问题解决策略的产生,都必须以“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过程为其载体。本课例中教者紧紧扣住“数学思维发展过程”这一核心,适时地引领着学生的思维不断攀爬提升,不断提升策略选择的思维品质。如出示问题后,教者提出“猜想一下,他会怎么围呢?”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策略;当学生对各种围法进行争议时,教师提出“光靠这样猜想、争议还不够,你们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吗?”逼着学生另辟蹊径,进行策略改向;在学生以为顺利解决问题后,教师又提出“可能有的同学猜想正确,也可能错误了,但都不要紧,关键的是我们通过这个问题的探究给我们一些启发”,引导学生开展交流与评价,进行策略反思。这样,一步步地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发展思维,优化策略。

14.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及反思 篇十四

木镇镇中心小学 李铜祥

这节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这节课主要帮助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学会用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探寻解题思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所谓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就是从已知条件出发,想出由这些条件所能解决的问题,并最终与所需解决的问题建立起联系,这是一种由因到果的思考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几乎都会运用到这一策略,所以理解并掌握这一策略,对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执教这节课的过程中:

一、从提问导入,初步感受策略课始,我创设了“小猴乐乐的农场”的情境,提供两个已知条件,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根据有联系的已知条件可以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然后再出示教材中安排的小猴摘桃的例题,通过读题,找已知条件和问题,分析“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个已知条件的含义,引导学生体验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初步感受策略运用的过程和特点。

二、比较反思,注重解题过程的回顾教材中的例题在解决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列表法,另一种是算式法。在学生尝试解答之后,我让学生比较一下这两种比较的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体会到虽然解题方法不同,但是都是从条件出发思考,结果也是相同的。回顾解决这道题的过程:读题,找已知条件和问题,分析有含义的已知条件,解决问题。教材中安排的“想想做做”第2题,我将它安排在解决了例题之后,我觉得这两题其实是十分类似的题型,所以在完成例题之后再完成这道题,然后将两道题的分析思考过程放在一起,比较一下这两道题在分析思考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之处,从而得出从条件一步一步地到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体会从条件想起策略的一般步骤,帮助他们由具体到抽象,不断加深策略体验,逐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三、低估了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在解决例题和想想做做第2题时,都是由我带着学生一起分析有含义的条件:“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都摘5个”和“每次弹起的高度总是它下落高度的一半”。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是理解这两个已知条件的含义的,所以我应该在理清了已知条件和问题之后就放手让学生来独立完成,然后再交流想法:为什么这么做?学生应该会说到从哪个条件得到什么等等,这样更能体现从条件想起的策略。

四、忽视了列表、画图辅助方法优势的渗透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一般都想到用列算式的方法来解决。本节课还渗透了列表,画图等多种方法辅助思考,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合理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使策略运用过程更具针对性。在学生解决完例题后,指名让学生上台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没有很好的认识列表这一方法,学生只是在运用了列算式的方法得出了结果之后把每天摘桃个数一一填到了表格中,没有体现出列表这种方法的优势,所以这里我应该引导学生认识一下表格,了解一下表格的里的内容等等,让学生明白列表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在解决“想想做做”第3题时,由于教材中已经提供了18个圆圈,学生很快根据条件找到了答案,然后我让学生通过算式的方法再解决一遍时发现较多学生有困难。其实这里是一个让学生发现画图方法优势的好机会,在算式方法交流完后,我应该适时地总结:有的实际问题,运用画图的方法能更快地找到答案,我们要针对具体问题合理选择解题方法。

15.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及反思 篇十五

一、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想要让解决问题教学收获更好的教学成效, 这首先需要教师给学生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引发学生对于教学过程的参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为直接的方式便是让学生在课堂上都积极思考起来, 能够让大家在独立探究与合作学习中巩固与深化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 这一点对于深化学生的数学能力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与意义。教师要有意识的给学生创设更为平等的学习环境与教学氛围, 课堂上应当更多的和学生间开展交流对话。既要多听听学生的想法与感受, 也要多问问学生对于知识点仍然存在的一些疑问与困惑。这不仅是师生间的良性交流与互动, 这样的过程中也能够深化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进而让解决问题的教学收获更好的教学成效。

在学习《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这一节内容时, 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进而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同时, 也要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时代, 计算器 (或计算机) 是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为了给学生创设更为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并且活跃学生的思维, 我首先让大家通过计算器运算下面几个计算实例:

随后我会组织学生间开展讨论:你发现了什么?不少学生都能够发现其中的相关规律, 并且能够将这几个规律进行有效总结: (1) 商是循环小数; (2) 下一题结果是上一题的2倍; (3) 循环节都是9的倍数。随后我进一步让大家思考:不计算, 用发现的规律能否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很多学生都表示可以, 并且快速得出了后面的几个答案。整个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 大家在教学过程中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这样的教学过程才是更为有效的, 不仅深化了学生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 也让大家学会了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 这些都是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基石。

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解决问题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点在于逐渐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不仅是深化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根据, 当大家逐渐懂得如何举一反三后往往也能够让许多类似的问题轻松准确的得以解答。很多教师对于解决问题教学在理解上都存在一定偏差, 不少教师都认为解决问题教学就是通过大量习题的习练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理解是十分片面的。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 他们正处于思维高度活跃的时期, 孩子们的头脑也非常灵活, 接受能力非常快。教师要把握住学生的这些特点, 教学过程中并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开展大量习练, 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领会与掌握一些有价值的思维方法与思考模式, 要让大家的思维得到开发与拓宽, 思维能力的发展往往是最重要的, 这也是解决问题教学中的核心所在。

小学数学课本中的很多知识都是存在一些内在联系的, 把握住这些关联往往能够让学生具备更好的知识迁移能力, 这对于培养大家的举一反三能力将会很有帮助。比如说乘法的学习, 先是从加法开始, 随后有了乘法口诀表, 再到两位数乘以一位数, 两位数乘以两位数, 三位数乘以一位数, 三位数乘以两位数, 最后到多位数乘以多位数……由口算到笔算,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当学生把握了这个过程的时候, 就会发现学习数学并不难, 举一反三的能力也会慢慢形成。教师要更有技巧的开展课堂教学, 这样才能够让解决问题教学成效更高。

三、关注全部同学, 平衡学生差距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同样应当有意识的关注全体同学, 并且尽可能的平衡学生间的差距, 这样才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有收获。学生间鉴于个体差异的存在, 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理解与接收起来难度会不一样,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也是教师在课堂上需要更为关注的。教师要多样化课堂教学, 让每一个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都能够得到发展与锻炼。

以《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节内容的教学过程为例。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解决问题思想方法, 它是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解决问题的思维素质, 掌握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 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系统研究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 并在列表的过程中, 分析数量关系, 寻求解决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在给大家创设相关的教学实例时我会有意识的设置梯度化的问题, 这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思考空间, 也能够让不同层面的学生的思维都得到有效锻炼。教师只有更为关注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并且有意识的平衡学生的差距, 这样才能够让教学过程更有意义。

总之, 想要让解决问题教学收获更好的教学成效, 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更好的教学氛围, 给大家提供更为平等的学习环境。同时, 要关注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这样才能够让每一个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都能够得到发展与锻炼。此外, 关注教学方法也很重要, 要让学生领会与掌握一些有价值的思维方法与思考模式, 这才是解决问题教学中的核心所在。

摘要:要让解决问题教学收获更好的教学成效, 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更好的教学氛围, 给大家提供更为平等的学习环境。同时, 要关注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此外, 关注教学方法也很重要, 要让学生领会与掌握一些有价值的思维方法与思考模式, 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现状,策略

参考文献

[1]黄春霞.聚焦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四大争论”[J].小学教学参考.2008 (Z2)

16.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及反思 篇十六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B-0040-02

南宁市横县是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县之一,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其有效教育实验工作卓有成效,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目前,少部分有效教育实验班级在单元组合作学习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此,笔者主要分析在单元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

一、组内分工不合理,操作呆板,组员之间缺乏合作

在课堂中利用单元组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发挥合作学习的效力;二是利用单元组实现动静转换,防止出现学习疲劳,更好地实现高效学习。单元组是一个机动灵活、便捷多样的组织操控形式,不应过于注重分工,更多的是强调合作。如需要进行分工,一般情况下不像团队那么严格,要根据学习的内容来确定。各组员之间只有密切合作、互相配合,才能高效完成本单元组的学习任务。

在听课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些单元组在组长分配任务时就开始起争执,组员专挑容易的任务来完成,却不愿分享自己的成果。仔细观察分析后可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1)学生过去接受的是传统教学,传统教学模式中多用“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交流方式,造成生生合作意识淡薄,虽然学生已经接受了一段时间的学习方式的训练,但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未能完全转变。(2)角色分工太精细,而且各角色不是由学生根据本组人员的特长自荐或民主选举产生的,而是由教师随意强制安排的,导致有些学生在某一阶段不愿意承担或者没有能力承担角色责任。(3)有些单元组的组员角色一经确定后就一成不变,出现了强化疲劳。(4)小组内缺乏凝聚力,组员之间未能做到推心置腹,交互活动未能有效进行,有形而神散,给人一种“只有花架子”的感觉。(5)组长无法发挥应有的组织、协调、督促的作用。

【解决策略】(1)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在教学中把有效教育模式常态化,让学生尽快熟悉、习惯有效教育模式,转变学习方式。(2)根据单元组特性,不要过于注重形式和分工,而更应该强调合作。分工应灵活处理,尽量根据不同的任务及学生的意愿来决定角色分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3)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与指导,让学生了解单元组内的各角色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知道在履行角色职责时该运用什么技巧和方法,以此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4)在进行流程性检测时,不仅要检测合作学习的成果,还要评估小组内分工合作的情况。如教师可提问:“哪位同学提出了这个建议?”“你们组是怎样开展合作学习的?”……要让学生真正做到共同完成任务,共同分享成果,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

二、单元组中存在较多的边缘人员

在听课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些单元组的成员间未注意关注和关照,任课教师也未能顾及所有的学生,致使单元组中存在边缘人员,大大降低了合作学习的效率。以下两类学生较容易成为单元组合作学习的边缘人员:一类是对学习无兴趣、基础差的学生,他们本来就有厌学情绪和自卑感,在合作中如果再屡次出现无力完成任务的情况,或者所提出的见解被忽视,他们就会因对合作学习逐渐失去兴趣和信心而游离于小组之外,成为显性边缘人员。第二类是性格内向、腼腆的学生,这类学生大多不善于与人交往,即使对问题有较成熟的看法也不敢、不愿表达出来,或者在个人任务不能完成的情况下也不敢向他人求助。他们没有品尝到合作的成功与喜悦。这些学生属于隐性边缘人员,最容易被教师忽略。

【解决策略】任课教师除在上课过程中注意“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动静以外,更要对以上两类学生做足“关照”的功课:(1)在进行角色分工时,注意暗示组长,让这两类学生担任力所能及的角色,如声控员、发言人等,要让他们感觉有事可做、有事能做,同时感到自己受到了尊重。(2)在分配或选择学习任务时,引导组员们尽量把较浅的问题礼让给这两类学生,让他们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认识到自己能为集体做贡献,是个有用之人。等他们逐步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以后,教师再把其肩头的担子慢慢加重。(3)对于性格腼腆、沉默寡言的学生,可经常让他们代表单元组发言,或多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见解,让他们有更多的锻炼机会。

三、组员未掌握交互的方法,交互效果欠佳,甚至出现“假交互,真单干”的现象

交互是单元组合作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有效的交互可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关键知识点的强化次数得到攀升。然而,有些单元组在合作中的交互量不足,交互效果欠佳。究其根源,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未掌握倾听的技巧,不会倾听,不能复述、概括发言者的发言。成员间直至组间的思想、见解得不到充分的碰撞与交流,所得出的往往只是个人的而非集体的成果。(2)学生习惯于只跟自己左右两边的同伴交互,或者只注重异类或同类交互,没有充分利用资源,交互量不足,交互效果低。(3)学生与同伴交互时只注意“听”或“看”的结果,忽略了解决问题的过程,思维只停留在表面。

【解决策略】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学生熟练掌握了各种学习方式,单元组的合作才能顺利开展。所以,教师首先要把学习方式的训练作为一种常态化的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地反复开展,可以分解训练,也可综合训练,要让学生尽量掌握各种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其次,要让学生明确:要想与他人交互,自己心中必须有“料”,当同学发言时要一边认真倾听一边思考;交互学习卡时不能只看答案、只看表面,更要看思维的过程,看他人的解答有无特别之处。再次,教师要使交互的形式多样化,如同类知识交互、异类知识交互、同桌交互、小组交互、全班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人机交互等。小组交互时,可以顺时针交互、逆时针交互,也可以先临近交互再对角线交互等。通过充分的交互,使知识的强化次数不断攀升,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不断扩张。

17.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及反思 篇十七

本课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策略的价值已有了一些具体的体验和认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现实问题中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增强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另一方面能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常常是多样的,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从而增强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的特点灵活选用策略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节课的设计上,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设计时,以游公园为载体,设计例题与习题。这些都是针对教学目标设计的对应素材,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实际生活入手,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

关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环节设计,我是围绕游公园这一情景展开的,根据王大叔用18根1 米长的栅栏围成花圃的情境,提出问题“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引导学生分别用小棒摆一摆,再列表格填一填,得到结果,还让学生算出每个长方形的面积,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随后进行了同步的练习.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掌握“一一列举”的具体思考方法,感受其必要性, 上完课后,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中还有许多不足:

1、在两个例题的教学中过于突出了表格式的列举方法,对其它列举的形式重视不够。

2、在学生反馈环节的处理上,还要再细致些。

3、课堂评价性语言较少还需丰富。

4、由于时间关系,最后课的收尾显得较仓促。

5、由于备课不够详细最后一道题出现了错误漏了答案

18.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及反思 篇十八

本节课是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是第71-72例

一、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十四的1-3题。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以及列举、倒推、替换和假设等策略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转化这一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转化能把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把新知的问题变成旧知的问题。而转化的手段和具体方法是多样而灵活的,既与实际问题的内容和特点有关,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掌握转化策略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益于思维的发展。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不以学生能够解决教材里的各个问题为目的,而在于学生对转化策略的体验与主动应用。

基于此,我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教学例1,学生在比较两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产生困惑,我及时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一困惑,即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初步体验转化思想。第二环节是“回顾运用,感知转化”,在本环节中我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从图形转化和计算转化两个方面回忆以前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引导学生把以往学习的一些具体的数学方法上升到转化策略的高度来认识,以增强策略意识。感知转化无所不在,真正体验到转化的好处。随后在第三环节是“观察思考,再探转化”,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学“试一试”部分,把一个复杂的分数加法计算题结合图形从而转化为一个简单的计算,初步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进一步探究转化。第四环节“及时练习,运用转化”中我改变了教材知识的呈现方式,把练一练和练习十四第2题的第(3)小题作为及时练习内容,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解决问题,巩固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继续学习的热情。第五环节“应用迁移,拓展深化”中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利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巩固应用和进一步体验转化的目的。第六环节是“总结转化,深化思想”,本环节包含两个部分,首先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再让学生欣赏“曹冲称象”和“司马光砸缸”两个古代智慧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应用兴趣,使他们对使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充满信心。

课前设想总是美好的,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虽然整节课的设计都是围绕让学生去感知、探索、体验“转化”的策略,但上完这一课后,我感觉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整节课下来,学生的收获偏重于教材和我所提供的一些关于转化的问题,学生的创造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很难在以后的学习中把转化这一策略应用到新的问题上面。主要问题是学生对“转化”策略的体验不够,课堂上我没有很好地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时需要用到转化的策略?在运用转化策略的过程中又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很多时候都是作为教师的我在“唱独角戏”,一个人在那儿说着“转化”的优点,而学生并没有所想的那样对转化有认同感。并且课堂上我对学生的启发提问,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过渡语言,对学生回答完问题的评价语言显得贫乏苍白。此外,对课件的操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很多时候学生从我操作中的“蛛丝马迹”中获取了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不是通过思考主动利用转化策略去解决。这是对整个教学流程的把握不够自信和熟悉的表现。

上一篇:民间的小学一年级谚语下一篇:沙盘财务总监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