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要事件与人物

2024-07-19

历史上重要事件与人物(共9篇)

1.历史上重要事件与人物 篇一

应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

众所周知历史是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几大要素构成的。其中人的活动毫无疑义地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既能让我们通过把握历史人物的活动实质更深刻和更准确地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能使我们从各类历史人物中总结和汲取有益的经验教训继承发扬优秀的历史传统提高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由此可以评价好人物与其相关联的事件。

㈠、从哪些方面评价人物

第一要确定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

在评价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时都要把他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考察即寻找该历史人物个人活动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绝对要求。因为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都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舞台个人的思想和活动受众多条件的制约只有考察历史人物个人背后的社会历史条件发现历史规律才能了解历史人物活动的实质。在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背景时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历史人物生活的时间、国家、时代特点以及他的活动所处的历史环境等。

第二要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不应停留在个人动机上面而是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关系的环境。这实质是寻找个人活动与本阶级的关系。恩格斯说“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

第三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主要看他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或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及人类社会进步。

这是确定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最根本标准。

对不同类别的历史人物在确定其历史作用时应有不同侧重。比如“毛主席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应该说在六十年代以前或五十年代后期以前他的许多思想给我们带来了胜利他提出的一些根本的原理是非常正确的。他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运用到中国革命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政治、军事、文艺和其他领域都有创造性的见解”“他在生前没有把过去良好的作风比如说民主集中制、群众路线很好地贯彻下去没有制定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制度”。

第四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据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或活动对其做出应有的评价防止以偏概全。

在总结归纳历史人物的活动时 可采用两种方法

1、“阶段论”的方法该法以时间顺序为纲结合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时代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不同阶段逐段评价其功过是非。如评价汪精卫等人即可采用此法。

2、“方面论”的方法。该法以人物活动的内在逻辑关系为顺序把它分解成几个不同的方面来评价。

如对唐太宗就可把他的活动分成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民族关系等不同方面进行评价。

第五注意把握历史人物的总体特征。对历史人物不仅要一分为二还要有一个总结论亦即对历史人物做出定性判断。注意两点一是要从决定历史人物历史地位的最主要方面定性。二是在对政治性人物定性时一定要指明他的阶级属性。如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

第六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和点评历史人物要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把历史人物放在世界大环境中去认识采用中外对比的方法。如“康乾盛世”作为古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恰恰也是其走向衰落的转折点。如果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处于这一历史转折期的康熙我们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㈡、评价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第一要正确处理历史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要明确以下四点首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次是“时势造英雄”不是“英雄造时势”再次要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同当时人民群众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之间的联系最后还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意愿。总之对历史人物的作用要恰当评价、不能任意夸大。

第二要正确处理阶级分析与个人出身的关系。不能仅依据个人出身来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因为单独的个人并不总是以他所属的阶级为转移中国近现代许多革命家的经历即为证明。也不能以贴阶级标签的方式代替阶级分析。如对剥削阶级出身的人物或其代表人物统统加以否定就是一种典型的“贴标签”。

第三要正确处理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既要注意主观动机又要看客观后果尤其应把客观后果放到评判的首位。这样处理二者的关系是历史的复杂性所要求的动机和效果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又是矛盾的“好”的动机有可能带来“坏”的后果“坏”的动机在特定条件下又能带来“好”的结果。如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其动机和效果就背道而驰需用此观点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第四要正确处理道德评价和历史评价的关系。不能用一些过时的或抽象的道德标准来评价历史人物也不能用现在的道德观去苛求古人。主要应着眼于他的历史作用。如有人把曹操说成是“汉贼”就是从封建正统的道德观出发用道德评价取代了历史评价是错误的。

第五.要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即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方法要用历史的观点、客观科学的方法。如功大于过的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明太祖、康熙帝等。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秦始皇统一全国结束了战国分裂割据混战局面以及巩固统一的措施利于国家巩固、人民生活安定和经济发展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而“焚书坑儒”在加强中央集权有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但也不能否认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危害更大。它籍制了人民的思想、摧残了文化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破坏和阻碍作用。

第六.用辩证的方法、用发展变化观点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前过后功的张学良、李宗仁都可以用此法来评价更合适。前期的蒋介石追随孙中山搞国民革命受命于危难之际创办黄辅军校培养出一批革命的军事人才率部东征北伐打垮北洋军阀取胜军阀混战争取张学良“东北易帜”结束了清朝灭亡后的混战局面重建自辛亥革命以来几乎崩溃的中央政府进而从形式上统一了中国。后期的毛主席发动的文革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中国文化和教育遭到破坏大跃进和反右打压了知识界正常的学术争鸣一些社科学科被取消文化大革命中很多国家领导人、干部、知识分子等以及平民遭到了各种程度的迫害大量的文物、古迹遭到毁坏。一代中国人无法正常接受高等教育造成了知识断层影响了中国后来的发展。

第七.用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观点和方法。推动则肯定为主否则相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阶级社会中则表现为阶级斗争。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阶级则要采取革命的方式推翻代表旧的生产关系的制度。如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为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

综上所述在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时必须是全面地、一分为二的历史的、辩证的和发展变化的做到具体事物具体分析、具体人物具体评价即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给以客观的、实事求是地、科学的评价。

2.历史上重要事件与人物 篇二

《赛德克·巴莱》这个晦涩的电影名称可能会让不了解雾社事件的观众望而却步,但没有比这更合适的名字了。在赛德克语中,“赛德克”是“人”的意思,“巴莱”则为“真正的”,赛德克·巴莱就是“真正的人”。在日本的统治下,他们用牺牲换取尊严。看过电影之后,观众会发现,这部电影蕴含着一种难得的被称之为血性的力量。这股力量不仅存在于莫那鲁道身上,也存在于导演魏德圣体内。魏德圣把“雾社事件”看做是赛德克人对文化和祖先的殉道,牺牲的赛德克人最后走上“彩虹桥”得以回归祖灵,魏德圣用这种浪漫手法,对赛德克人进行了一次深层次的心灵探索。

难产的电影 难得的魏德圣

每个导演都有一生最想拍的一部电影。在魏德圣心里,他的这部电影有一个不朽的名字——《赛德克·巴莱》。

在《海角七号》走红之后,魏德圣被认为是台湾电影复兴运动的领军人物。2009年,大陆出版了一本有关他的自传体作品《小导演失业日记》(台湾版于2002年已出版)。这本自传体作品讲述了他成名前的辛酸历史,而他的一切坚持都是为了《赛德克·巴莱》,可以说,抵押房子、后半生可能都要在还债中度过的他,孤注一掷拍摄《海角七号》,也是为了《赛德克·巴莱》。如果知道一个导演为了拍摄理想的电影坚持奋战了12年,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是他拍出了莫那鲁道及其赛德克族的血性。戏里莫那鲁道的一场仗憋了30年,打了53天。戏外魏德圣的这场仗,从2000年到2012年,12年,每日每夜,他都在奋战。正如开机时,他所说的话:“刀砍下去,没法回头了!”

雾社悲歌

影片《赛德克·巴莱》所表现的雾社事件是台湾受日本统治时期发生在台湾台中州能高郡雾社(今属南投县仁爱乡)的抗日行动。事件是由于当地赛德克族(马赫坡社),不满台湾总督府对番社的压迫而起。日本自1895年强占台湾后,即开始有计划地对全台进行渗透和控制。由于原住民居住的山林地带蕴藏着大量日本殖民者需要的宝贵资源,所以日本统治者并未止步于已开化的“平地”汉人聚居区,而是分阶段而逐步地侵占原住民领地并从中源源不断地掠夺矿产资源。日本人以“番人”称呼岛上的原住民,将社民的聚居地称为“番社”。而“番社”又与城乡对应,分别代表着“野蛮”与“文明”。从1906 年开始,殖民当局先是采取了设置地雷、电网等措施对付原住民,继而又于1910 年开始动用大批军队、警察对原住民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讨伐”。经过血腥的征服,日本殖民者终于在番社地区建立起严密的控制,并开始了对这些地区进行极为残酷的剥削和掠夺。

日本殖民者在建立和维护自身统治的过程中,完全是依赖日本警察专治,日本警察对台湾民众的一切生活领域都有干预的权力。警察对于“番人”可以任意进行搜查、辱骂甚至毒打。日本人为了丰富的山林矿业资源,对各原住部落采行严酷的政策,赛德克族逐渐被迫失去自己的文化与信仰,男人们被警察强迫着搬木头的苦役,从事无偿修路、建桥等繁重的劳动;女人们则成为卑贱的家眷帮佣,为日本军警家庭服务。并且所有“番人”被禁止纹面,作为“赛德克·巴莱”的传统图腾随之渐渐消失,这使得赛德克族人再也无法成为“真正的人”。这才是对赛德克人信仰基石的最重大打击。

在日本占领当局看来,他们代表着“文明”的力量。在番社里建立起教育所、医疗所、邮便所等等一系列现代化的设施,为原住民地区的“文明化”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这一文明化进程的代价,除了大片森林被毁灭、居民世代狩猎的猎场消失外,还有整个地区生活方式与价值体系的崩塌。

1930年10月27日凌晨,赛德克族六个番社共计1236人,开始了“大出草”(起事)。

精准的叙事技巧

影片的叙事技巧,犹如教科书一般精准。影片一开始,观众看到的是一个拥有固定规则的元社会,高山上赛德克人遵循着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生存法则,只有勇敢的人的脸上才配拥有祖先赐予的图腾。他们保护自己的猎场,跟其他部落为了争夺生存地即猎场做斗争。日本人的到来改变了一切。猎场被日本人所占领,男人要去做苦力扛木头,女人要去做帮佣陪酒。紧接下来的30年,是对赛德克人的考验,从影片后来的叙事中,观众得知赛德克人对于日军占领猎场是有过反抗的,只是都以失败而告终。30年的考验既让原来的元社会发生了变化,也达成了新平衡。那两个以日本人自居的番人警察就是新平衡的代表者,他们是赛德克人中的变通者,看似过着如意的生活,但他们的灵魂被同族人耻笑。一场敬酒风波成了雾社事件的导火索。莫那鲁道带领赛德克人进行反抗,日本人从强势的主人变成了雾社运动会上的过街老鼠,这一场对抗从此时开始渐入高潮。赛德克战士的决心不可撼动,他们要捍卫自己的猎场,捍卫血祭祖灵、换取图腾的方式,更要为自己赢取尊严。他们付出的代价还有赛德克妇女集体自杀这样的悲壮行为。在最后,观众看到了日军指挥官的反思:为什么区区300个赛德克人可以对抗数千装备先进的日本士兵。从他的眼中,观众看到了不可思议和敬重的双重含义。所谓文明和野蛮的交锋有时看来不过是个笑话,哪怕成败早已注定,这其中的血性也是难以抹灭的。

《赛德克·巴莱》还有另一个叙事重点。莫那鲁道原来的敌人是另一部落道泽人的铁木瓦力斯。当日本人到来时,真正的敌人变成作威作福的日本人,而当莫那鲁道起事后,日本人在束手无策时,想到的又是让同为赛德克族的铁木瓦力斯来对付莫那鲁道。或许在很多观众看来,同族相残的悲剧远大于赛德克人跟日本人的决斗。可能也正是从以铁木瓦力斯为代表的赛德克人向日本人“缴械”,才让莫那鲁道的反抗变得不堪一击。如果日本人的这一狠招就是文明的意义,那么毋庸置疑,观众都会站在野蛮的骄傲这一面。

丢失的身份

本片能够成为不朽,还在于主创人员的诚恳。《赛德克·巴莱》并没有回避若干很难解答的问题,诸如文明与野蛮之间、现代化与宗族的觉醒意识之间的矛盾冲突,还有赛德克人明知不可为而为等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历史逻辑。

雾社起义牺牲人数近千人,除事件领导人莫那鲁道自杀外,参与行动的部落几近灭族,这使雾社事件成为日本占领台湾期间最后一次激烈的反抗行动。如此之高的代价,是什么让赛德克人有了争取自由的勇气?日本在台建设起来的现代化设施难道不好么?在这样的“文明”与“野蛮”的对决中,不是高下立判么,为什么还要起义?于是我们才听到了首领莫那鲁道那句振聋发聩的话语:“如果你的文明是叫我们卑躬屈膝,那我就让你们见识见识野蛮的骄傲!”——这才是真正的赛德克·巴莱。事实上,台湾总督府对此事件的处理方式遭到了日本帝国议会的强烈质疑,总督石冢英藏与总务长官人见次郎等人遭到撤换。莫那鲁道后来在台湾被视为抗日英雄,他的头像出现在20元的台币硬币上。

影片中那两位生为“番人”的日本警察确有其人,由于赛德克族人起事之初,日方不明情况,占领当局曾一度怀疑这两名受过日本学校高等教育的“番人”为事件领导者,但在日方军警进入雾社地区进行救护作业时,发现两人皆已自杀身亡,其中花冈一郎以武士道传统切腹方式自杀,花冈二郎则以赛德克族人传统方式自尽。这些场景在电影中皆有表现,而在影片中对此展开的细致描写则带来了至今仍困扰台湾的身份认同问题。花冈一郎的发问亦道出观影者的心声:“二郎,我们到底是日本天皇的子民,还是赛德克祖灵的子孙?”

花冈两人同时留日文草书 遗书于壁上,说明族人因不堪苦役而起事,两人无能为力,仅能一死。这种自我牺牲的和平做法也正说明了一部分赛德克的苦衷,找不到身份认同,便只能犹如孤魂野鬼飘荡在祖先栖息的土地上,这种无根的感觉应该是整部影片中最最让人感到悲凉的。

熄影深思:80年过去了,徘徊在另一种文明对冲之间的台湾社群依然未能完全走出这个怪圈。台湾作家亮轩在其回忆中曾叙:“台湾光复未久之时,许多人不清楚自己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老师便以其为例教大家作中国人。时隔六十几年,却再也无法做‘中国人’的样板,问及是哪国人,便会千头万绪,欲语还休。”

3.历史上重要事件与人物 篇三

雅典民主政治:

进步性:调动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进步 局限性:局限于成年男性公民

罗马法治精神:

对于欧洲:在法律的形式和内容上产生影响

对于所有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平等的决心

君主专制:

打击大贵族,强化王权,颁布了一系列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政策

新航路开辟:

积极:开始了世界史进程:经济上开始形成世界市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进行原始资本累积;文化上联系日益密切

消极:给亚非拉人民带来空前浩劫

君主立宪制:

两部法案是英国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和君主立宪制度。自此英国进入一个较长的稳定发展时期,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宣传自由平等:

没有平等,自由便不能存在,而自由是一种自然条件;人与人在法律上平等,不平等来自于私有财产和国家权力。

① 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基础 ② 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做理论和舆论准备 ③ 为新国家(资本主义)提供了政治构想

美国独立战争: ① 民族解放战争②资产阶级革命③为拉美独立运动树立了榜样

美国联邦制度确立的意义:

美国联邦制度确立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各种分权问题。自此美国政局得以长期稳固,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南北战争:

消除国家分裂,维护国家统一,为美国发展壮大奠定基础

工业革命的意义:

在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方面:①产业升级换代②阶级关系改变③城市化,生活质量提高 在生产方式方面:

积极的:工厂制度产生,有利于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促使了英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消极的:血汗工厂 总的:

第一级:生产方式改变

第二级:产业结构变化,社会结构变化,生活方式变化 第三级:社会政治制度变化,社会经济制度变化 第四级:社会主义运动兴起 第五级:世界市场变化(瓜分狂潮,通过殖民间接推广工业革命成果),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第六级: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德意志统一:

积极的:结束分裂割据,使德国走上自由发展道路 消极的:王朝战争→君主政体→军国主义

俄国废除农奴制:

积极的: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消极的:自上而下→局限性+封建残余

明治维新:

积极的: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和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目标 消极的:自上而下→封建残余→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① 承认了列强之间相对实力的变化,并建立国联以适应世界整体化进程的需要。这为20年代的和平奠定了基础。② 强权政治产物 ③ 缺乏有效解决国际争端的机制 ④ 无视殖民人民的要求,就需维护殖民地体系 ⑤ 对苏俄采取排斥态度

十月革命: ① 是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突破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 ② 推动20世纪民族解放运动

罗斯福新政: ① 调整产销矛盾,缓和社会矛盾,使美国走出经济危机 ② 对其他国家有示范效应 ③ 成为之后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政策取向

雅尔塔体制: ① 主张合作和共处 ② 强权政治,承认并划分大国势力范围

冷战开始: ① 美苏两极化形成→激化社会矛盾→地区矛盾和冲突增多 ② 双方不诉诸武力,使世界格局相对平稳

西欧一体化:

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压力下产生的,同时,又成为了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 促使欧洲政治经济稳定发展,提高欧洲地位 ② 为其他区域的经济联合做了成功的范例,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

东方社会发展

同盟会: ①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 ② 三民主义是当时历史条件下最完整、最系统的民主革命纲领 ③ 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

辛亥革命的意义: 积极的: ① 结束了君主专制,创立了中华民国 ② 《临时约法》 ③ 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④ 刺激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消极的: ① 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性质 ② 人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4.宋朝历史上有名的事件 篇四

不过,宋仁宗既非只爱江山不爱美人的冷酷皇帝,也并非爱江山更爱美人的荒淫皇帝。就算他对张贵妃再怎么宠爱,可一旦牵涉江山社稷、官员任免的大事,宋仁宗还是很有分寸的。

张贵妃出身寒微,在宫中难免受人歧视,于是总盘算着拉自己娘家人一把。张贵妃的父亲和兄弟都不够争气,或者早丧或者无能,只有伯父张尧佐还算争气,虽然关系疏远了一点,但毕竟是娘家人。张尧佐担任地方官多年,名声还不错,被顺利调到中央。可是担任什么官职好呢?张贵妃看中了“宣徽使”一职。这是皇城各衙门的最高负责人,是皇帝的大总管,权力极大,油水多多,一般都是由国防部副部长(枢密副使)兼任。

可是,张贵妃枕头风吹了很多遍,宋仁宗总是迟迟没有动作。张贵妃每天都哭哭啼啼,宋仁宗招架不住,答应试一试。临出门,张贵妃拍拍宋仁宗的肩,说:“官家今天可不要忘了提宣徽使的事啊。”宋仁宗连连说:“得了得了。”很是无奈。宋仁宗上朝后宣布这项任命,可是包拯极力反对,说话慷慨激昂,唾沫都喷到皇帝脸上了。皇帝很无奈,只好放弃。

这个故事一般被认为表现了包拯的刚直敢谏和宋仁宗的仁慈虚心,可是原文后面还有一段奇怪的文字:“温成(张贵妃)遣小黄门次第探伺,知拯犯颜切直,迎拜谢过,帝举袖拭面……”按照常理,一个人被人把唾沫喷到脸上后,会在第一时间擦去,可是宋仁宗没有。他不但没有在朝堂上立刻擦去,就算是在散朝之后也没有擦去,而是一直从朝堂退出,走到后官,来到张贵妃面前,才“举袖拭面”。

很明显,他在施展“苦肉计”。

宋仁宗就是要告诉张贵妃,不是我不把你放在心上,而是阻力实在太大,看看,我都被人吐口水了,绝对不是骗人,有口水为证。他还借题发挥,说:“中丞向前说话,直唾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不知包拯是御史中丞乎?”言下之意,我这么受辱,完全是为了你啊!

果然,看到宋仁宗为自己受了这么大的委屈,明明他并没替自己办成事,可张贵妃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主动迎上前去向他道歉。面对大声嚷嚷、一脸愤然的宋仁宗,张贵妃小心翼翼,很久都不再提给家人封官的事情了。

张贵妃身为大宋帝国的第二夫人,自然少不了人来巴结。宋仁宗富有天下,他的宠妃自然也啥都不缺。大臣王拱辰(李清照的曾外公)因为反对庆历新政,刻意打压苏舜钦和范仲淹,被宋仁宗贬到地方担任知州去了。他想调回京城,便千方百计搜罗了一个定州红瓷器献给张贵妃。定州瓷本就是宋瓷中的珍品,红瓷更是定州瓷中罕见的变种,据说颜色犹如朱砂,晶莹剔透又如美玉。

张贵妃见到后爱不释手,但知道宋仁宗不喜欢后妃和大臣来往、干预朝政,只是偷偷赏玩。有一天宋仁宗突然到来,张贵妃来不及藏好定州红瓷,被宋仁宗发现了。宋仁宗一看大怒,生气地问:“安得此物?”张贵妃看到仁宗大怒,也不敢隐瞒,供出了王拱辰。宋仁宗更怒:叫你不要收人家的礼物,你怎么就是不听!他不但是嘴上说说,还抄起柱斧(宋朝皇帝经常拿在手上的一种装饰品,类似玉如意),一下子把珍贵的瓷器砸碎了。张贵妃一脸愧色,连忙下跪请罪。王拱辰自然也没有被调回。

可是,就算张贵妃宣扬自己绝不收礼,还是有许多人想破脑袋用各种方法表达自己的“心意”。出身名门、位高权重的名臣文彦博也不能免俗。张贵妃的父亲和文彦博的父亲早年相识,文彦博想借张贵妃之力拜相,就费尽心思找了一匹珍稀的用金线编织的蜀地灯笼锦献给张贵妃。张贵妃大喜,做成一件华丽的礼服,并在上元佳节宫廷大宴时穿上,一时艳惊四座,连宋仁宗都频频注目。可是,当宋仁宗听说这匹灯笼锦是文彦博所献后,就算宴会上人多嘴杂,易惹是非,宋仁宗还是顿时沉下脸来,给了张贵妃一个大大的难堪。

不过,宋仁宗还是很注意分寸的,要让自己心爱的女人斩断和所有人的人情往来,不大现实,也没有必要。王拱辰献上定州红瓷,宋仁宗一斧砸掉;文彦博献上灯笼锦,宋仁宗只是给点儿脸色。关键在于,王拱辰是因为反对朝廷新法、且恶意陷害朝臣而被贬的,这种人绝对不能轻易赦免,所以宋仁宗态度强硬,而文彦博和张贵妃毕竟算是世交,互相有点人情往来,也不是不可以。只是一个是后妃,一个是朝廷重臣,并且是呼声很高、即将拜相的朝廷重臣,两人一旦勾结,很有可能操纵朝政,所以宋仁宗必须防患于未然。于是,按照正常程序,宋仁宗仍然任命文彦博为宰相,但当御史提出,文宰相曾经献给张贵妃灯笼锦时,宋仁宗趁机发难,将文彦博罢相,以警醒自己的女人们。为了安抚贵妃,那个提出弹劾的御史随后也被罢官,算是平衡。

当然,如果宋仁宗只是一味强硬,总是使用家庭暴力,动手脚、甩脸子,那也算不得艺术。他在处理江山和美人的关系时,还注意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当时的大宋宫廷,常常是国家流行时尚的发源地,宫中发生的大小事务不但关系到大宋的政治、军事,还关系到大宋的经济、生活。像金橘,本是江西的特产,因为出产地太偏远,开封府的许多人都不认识,可是有一次江西的官员献上金橘,张贵妃一吃就爱上了这口,于是京城都流行吃金橘了,金橘价格一下暴涨几十倍。

5.我国历史上的女性廉洁人物故事 篇五

我国历史上的女性廉洁人物故事

我国是个崇尚清官的国家,自古就有“妻贤夫祸少”之说。其贤,除指贤淑之外,便指的是廉洁。从古到今,流传下来不少母教子廉、妻阻夫贪的佳话。

陶母责子

东晋陶凯年轻时当过浔阳县的小史,专门监管鱼坝。一次,他派人将一罐干鱼送给母亲品尝,没料到陶母不但令差役将干鱼送回,而且写信责备他:你做官,那官府的东西送给我,不仅不能给我带来好处,却反给我增添了忧虑。陶侃读毕母亲来信,愧悔交加,无地自容。自此以后,严母训导铭刻在心。其后为官40年,勤慎实职没,始终如一。

李母量禀教子

唐代检察御史李畲之母为人清白廉洁。一次,李畲请人将禄米送到家中,母亲让人用斗量过,发现多出了三石,便问是怎么回事,令史回答说:“御史官的禄米在过斗时,按惯例是不要刮平斗口的。”李母又问运费是多少,又答:“给御史送粮照惯例是不要给本钱运费的。”李母很生气,让他送回多余的禄米及运费,并严厉责备李畲。李畲便追问仓官,并依法判其最,众御史皆面有愧色。廉洁的魏征夫人

大家知道,魏征是个有名的宰相,他的夫人裴氏也是一名廉洁、俭朴的好女人。裴氏虽说是宰相的妻子,自嫁给丈夫之后依旧勤俭节约,并随丈夫住旧屋,每天纺纱织布度日。唐太宗听说魏征家的房子又窄又旧,十分破烂,便命令派人去为他调整。当官员和工匠等人来到魏家时,魏夫人对来人说:“他(指魏征)住惯了老房子,住不惯华丽大厦,请皇上原谅,不要给他调房了。”由于魏夫人的再三辞谢,工匠们只得重新翻新了几间旧房子,便回去了。唐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起不了床。唐太宗派出医生去为他治疗。谁知,医生到魏家一看,魏征盖的被子又破又旧,根本御不了寒。医生回来据实向皇上禀告之后,太宗立即派人给魏征送去了丝棉被。谁知这回魏夫人又出来挡驾了。她说:“他也用惯了布被布褥,没有必要添加丝棉被,也请皇上见谅。”就这样,魏夫人常年铺佐丈夫料理家事,一直勤勤恳恳,相互体贴,而没有后悔嫁给这样一个清贫的丈夫。

李清照义揭贪夫

我过文学史上最具有盛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生于官宦之家,一生正处北宋、南宋交替的时代,其后半生更是动荡流离.李清照46岁时丈夫去世。两年后,李清照再嫁张汝舟。婚后不久,李清照就发现张汝舟是个贪官,经常虚报数额贪污军费。李清照对此毫不姑息,椐实控告了丈夫。在有关部门查证属实后,张汝舟被判了罪。当时法律规定,妻子告丈夫,即使案情属实,妻子也要被判两年徒刑。李清照虽然得到钦佩她的一位官员的保护,但也被关押了9天。

李贞皇后拒收贡献

清朝咸丰孝贞皇后,对下面进贡的冠服首饰等,都叫宫女拿去退还。她常对妃嫔说:“臣子的贡献万万收不得,臣子多一份贡献,便是百姓少有份钱财。倘若受了他们的贡献,便无异于去教他们做贪官。”尽管孝贞皇后不参朝政,但她的这番话颇有见地,而且还有一点体恤百姓的味道。这在王室中确属罕见。

马皇后当好贤内助

明太祖朱元樟称帝后,多次提出欲寻访马皇后亲族,以封爵禄,但均被马皇后婉言谢绝。她说:“爵禄私外戚,非法。且妾家亲属未必有可用之才。一旦骄淫,不守法度,其后果不堪设想,前朝外戚之覆政,皆由于此!”

马皇后也常提醒劝诫朱元樟:“骄纵生于奢侈,危亡其于细微。”她虽贵为**,却依然生活简朴。平日只穿旧衣服,并且命宫女动手织布做被子,赠于年老孤寡之人。剩下有瑕疵之布,则做成衣掌,赐给众王妃及公主,“使其知悉农桑艰难”。遇有灾荒歉收,‘辄卒宫人蔬食’,并开仓赈济灾民。一次,她问朱元樟:“今天下民安乎?”朱答:“此非尔等所宜问也。”“陛下天下父,妾辱天下母,子之安否,何可不问?”

郑板桥勤政廉政二三事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这是郑板桥辞别潍县父老乡亲而作。据说他离开潍县时,只有三头毛驴,他和书僮各骑一头,还有一头驮着两筐书。可以说是为官一任,两袖清风。

乾隆戊寅年,他二女儿出嫁,他只送一幅墨兰图作为嫁妆,并在画上题诗一首: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吴隐奁钱薄,赠尔春风几笔兰。说郑板挢穷得连给女儿的嫁妆都没有,恐怕无人相信。是不是在故作清高呢?恐怕也不是。最好的解释,大概还是他崇尚节俭,反对奢靡而已吧。郑板桥在山东范县、潍县当了十一年的县令,辞官后几位老朋友请他吃饭,饭桌上上了一盆鲫鱼汤,他老人家喝了一口,觉得无比鲜美,随即口占一首:作宦山东十一年,不知湖上鲫鱼鲜。今日尝得君家味,一勺清汤值万钱。当了十一年的县太爷连鲫鱼汤都未喝过吗?这可能有夸张的成分。但我们也知道,他在山东潍县时,正在百年一遇的大灾荒,数十万百姓啼饥号寒,甚至出现“人相食”的惨剧。他未等上峰同意,开仓济众,并为此丢了乌纱帽。他为民请命,与民共甘苦,老百姓称他为“青天”。他离开潍县时,老百姓遮道挽留。

海瑞:清正廉洁的典范

海瑞,号刚峰,应该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个人物。这个人一生啊,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叫做“大清官”。具体化为二十八个字——“敬贤读经,明辨笃行,无私爱民,勤政革新,俭朴清廉,反腐奉法,刚正坚韧。”

海瑞因“骂皇帝”而被“罢官”时,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六品户部主事而已。他以如此卑微的身份上《治安疏》“言天下所未敢言”,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其刚正不阿令古今之人都钦羡不已。据史料记载,十余年后海瑞在南京吏部侍郎、右佥都御史任上病逝,朝廷清点其身后遗产竟不过俸禄数十两、旧家具数件,时人无不潸然泪下。当扶柩还乡时,南京城内竟有数十万人“空巷而送”,“白衣夹江而哭者数以万计”。

海瑞拒贿

海瑞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之一。他那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的性格和他那清廉正派,搏击豪强,维护穷民的行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到处传诵着他的故事,几百年来,海瑞成了妇孺皆知的传奇人物,清廉正直的官吏代表。史书上记载“海刚峰不怕死,不要钱,不吐刚茹柔,真是铮铮一汉子。”海瑞的一生,确是反对贪污,反对奢侈,主张节俭,生活朴素。可是,当时的社会却贪污成风。严嵩父子虽然垮了,但从宫廷到地方,依然贿赂公行,横征勒索。

海瑞从作教官时起,就禁止学生送礼。在浙江淳安任知县时,他到任后定下许多规矩,如均平徭役,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其中最让人敬佩的,是反对贪污。海瑞革去了历届相传的知县常例。所谓“常例”,就是摊派在田赋上的加收,作为县官的律贴。他反对行贿,自己从来不干。有人劝他随潮流一点,他愤然道:“全天下的官都不上给官行贿,难道就都不升官?全天的官都给上官行贿? 又难道都不降官?怎么可以为了这个来葬送自己呢?”又说;“充军也罢,死罪也罢,都甘心忍受。这小偷行径,却干不得!”

照例知县进京朝觐,可以从老百姓头上摊派四五百两银以至上千两银子,以便进京行贿,京官把朝官年看成是收租年头。海瑞在淳安任上两次进京,只用了路费银四十八两,其他一概裁革。

海瑞在淳安是有名的穷知县,他“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作巡抚时,拒绝人家送礼,连多年老朋友送的人情也婉言谢绝。他作官多年,过的仍然是穷书生的日子。有一天,海瑞买了两斤肉,为母亲过生日。总督胡宗宪听到后,大为惊奇,对别人说道:“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盖笑之也。”罢官到京听调时,穿的衣服单薄破烂,吏部的熟人劝他,才置了一件新官服。祖上留下十多亩田地,除了母亲死时,朋友送一点钱添置了一点墓地外,没有买过一亩地,买过一所房子,用了一百二十两银子,也是历年官俸的积余。就在海瑞死前三天,兵部送来柴火银子,一算多了七钱银子,他还让退回去。死后,“佥都御史王用汲来到海瑞的住所,只见葛帏敝帐,有寒士所不堪者,为叹息泣下。”同官替他清点遗物,全部家财只有薪俸银一百五十一两(一说只有十多两),绫、绸、绢各一匹。“贫无可给棺椁,士大夫醵金以殓。士民哭公至罢市者数日,祭于涂,累数百里不绝。”

6.历史上为国捐躯的人物小故事 篇六

凄惨的童年

李师师是北宋都城汴京东二厢永庆坊染匠王寅的女儿。王寅的妻子生下这个女儿就死了。王寅家境也不算宽裕,只能用米汤代乳来喂养这个孩子,使孩子存活下来,孩子从来没有哭过。当时的汴京有这样一个风气,父母若喜欢初生的孩子,一定要将孩子舍身佛寺。王寅非常喜欢这个女儿,遂将孩子舍身宝光寺。孩子当时刚刚会哭,一个老僧逗着孩子说:“这是什么地方,你也来了?”孩子不知为什么,竟哇哇哭了起来,老僧摸摸孩子的头,就不哭了。王寅见状,心中暗自庆幸自己的孩子是真正的佛门子弟。当时,佛门弟子一般被称作“师”,王寅干脆就给孩子取名“师师”。

师师四岁的时候,祸从天降,她父亲王寅因罪被捕,死于狱中,师师从此无家可归,成了狐儿,附近一位妓院鸨母李姥见她长得水灵,便将她收养,教她学唱歌、跳舞和琴、棋、书、画。师师生性聪慧颖悟,一学就会。她自谱的曲子,常常令那些乐师也自愧不如。

7.八上历史重要知识点 篇七

39.五四运动的性质: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最能反映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直接斗争目标);领导者:先进知识分子;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40.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原因是因为无产阶级成为革命的主力,表现了伟大的力量。

41.中国共产党“一大”:197月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带浙江嘉兴南湖的画舫船上,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会议确定党的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

42.第一次国共合作:时间:1924年;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统一战线名称:革命统一战线;意义: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使北伐战争取得节节胜利。

第二次国共合作:时间:1937年;标志: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统一战线名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意义: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使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

43.八一建军节的由来: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4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

45.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46.从南昌起义到秋收起义得出的最深刻教训:革命从城市转移到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48.遵义会议(1935.1)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到成熟的标志,是党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具有转折点意义的会议,是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9.1934年10月,红军长征从瑞金出发,经过江西(瑞金)、湖南、广西、贵州(遵义)、云南、四川、西康、甘肃(会宁)、陕西等省,1935年10月,党中央与红一方面军在陕西“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二、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是长征胜利70周年)

50.与《松花江》歌曲相关的历史事件: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沈阳近郊制造的“柳条湖事件”),对此,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51.促使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九一八事变”。

52.“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 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53.西安事变发生的时间:1936年12月12日(民国25年);发起者:张学良、杨虎城;目的:逼蒋抗日;解决方式:和平解决;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等调停;和平解决的出发点:为全民族的利益,实现共同抗日;意义:国共两党十年内战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54.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

55.1937年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56.抗日战争中的三大战役:①平型关大捷——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林彪领导的八路军115师)②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的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李宗仁领导的国民党军队)③百团大战——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彭德怀领导八路军)

57.百团大战:目的: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和三光政策;目标: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规模:中国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的战役。

58.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①辽沈战役——林彪、罗荣桓指挥,解放了东北全境,解放军开始在数量上取得优势。②淮海战役—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与江苏有关,歼敌最多) ③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起义),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59.“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身者轻,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国家多难,军人应当以死报国”——佟麟阁:体现了把自己的生死荣辱同祖国的命运连在一起的爱国主义精神。

60.1945年4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61.日本投降: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与盟国签署投降书; 9月3日,日本政府向盟国递交投降书,投降正式生效;9月9日,日本冈村宁次与中国政府在南京签署投降书;10月25日(台湾光复日),日本日本安藤利吉签署投降书,台湾回到祖国怀抱。(9月3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62.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63.重庆谈判的时间:1945年8月28日—10月10日;蒋介石的目的:在政治上蒙骗舆论并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

64.全面内战爆发: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

65.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标志:1947年夏,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

66.“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乘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百万雄师过大江”指渡江战役;“宜将乘勇追穷寇”指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解放全国。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革命党政权覆灭。

67.中国近代以来的三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改革开放

68.中国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及其影响:

⑴严复的启蒙思想运动;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打击了顽固的封建势力,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

⑵辛亥革命;提出“三民主义”,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8.八上历史重要知识点易错点 篇八

2、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虽然向西方学习,但他只是学习技术,没有触动封建制度,所以是一次封建性质的改良运动,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其失败的根源。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持续时间1840——1949,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是一个发展过程,《南京条约》签订仅仅是开始。最先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的条约是《南京条约》。

4、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目的是镇压义和团运动,根本目的是维护和扩大在华利益。

9.历史上重要事件与人物 篇九

文正公之事功、道德、文章冠绝一代,引领湖湘学派一脉发扬光大,更兼后来人才辈出。其立功、立德、立言之三不朽事业,更是前无古人,鲜有后来者。

曾氏身后近百年,掀起了多次研究曾国藩热潮。清政府嘉许他“学有本源,器成远大,忠诚体国,节劲凌霜”。

我们忘不了毛泽东对曾的评价:“今之论人者,称袁世凯、孙文、康有为而叁。孙、袁吾不论,独康似略有本源矣。然细观之,其本源究不能指其实在何处,徒为毕言炫听,并无一干竖立、枝叶扶疏之妙。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惟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时惧倾圮。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处之完满乎?”

我们更不应该忘记,国民党大陆溃败逃逃台时,蒋中正在南京城头痛哭流涕而言曰:“谁为吾之曾文正”的无奈浩叹!

中国近代史上两位风云人物如此推崇的人物,究竟是什么让人们尤其是英雄们折腰敬服的呢?我们或可从其读书治学中管窥一二。

当今之世,日新月异,河海奔流,人生百年,时不我待,科技腾飞,知识爆炸,作为今日之处于治学修身阶段的大学生,我们又该如何适应这个以终身学习为现实背景的时代而能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呢?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命题。

《庄子•养生主》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老子•十九章》又说:“绝学无忧”。

庄子是说,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而在老子则说:我们应当放弃追求知识,不做思考。尽管前者似乎很冷静,后者有失偏颇,显然这两点都不足取。

对于这点,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早已虑及,并且显得更为冷静和持重。我们不妨抄录一段曾国藩日记一看,“静中细思,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万里不可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那么,我们在有限与无限中又该如何平衡这种矛盾而不至于困顿呢?在接下来的论述中他说,“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

人生的许多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近来,常翻《曾国藩家书》,关于其读书之法略有心得体会,莫过于如此四端,曰本源,曰专一,曰分别,曰有我。何谓本源?诚如朱熹在《观书有感》中所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我看来,学有本源者正如唐时魏征在《论时政第二疏》中所说:“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诚然,读书就如古代中国打仗,由北而南,由上游而下游的天下取胜者,可谓多矣,反之者则鲜矣,自不赘述。

何谓专一?专者有专攻之谓也,一者能守于一定于一这也。就如曾在其所立求阙斋十二课程中提到的读书不二之法,并且这点在曾给其子侄辈的家信中不止一次地提到,韩退之也曾在《师说》中说,树业有专攻。《孟子·尽心上》也有掘井九轫不及泉,犹为弃井的论述。比方到读书上,就要求能有专攻,能守于一,能专一,则心无旁骛,而终得泉水出。

那么什么是分别呢?就是要择其善者而读之,其不善者则去之,也就是善择而约守之。这一点曾给其子纪泽的家书中提到过“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之类是也。读者,如《四书》、《诗》、《易经》、《左传》请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譬之富家居积,看书则在外贸易,获利三倍者也,读书则在家俱守,不轻花费者也;譬之兵家战争,看书则攻城略地,开拓上字者也,读书则深沟坚垒,得地能守者也。看书与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读书与‘无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废。”

上一篇:老师赞扬的毕业赠言下一篇:日语一级单词汇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