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题材分类及思想感情(精选6篇)
1.古典诗歌题材分类及思想感情 篇一
借助背景了解诗歌思想感情及艺术特色
诗歌鉴赏不应忽视对其背景的了解。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对诗人的诗歌创作往往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就应当借此来理解诗歌、把握诗歌。
借助背景,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李清照笔下,大多词清调苦,流露的感情婉曲深挚,多有今昔盛衰之感,个人身世之悲。如“中州盛日……铺翠冠儿,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与“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永遇乐》),就描述了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流露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则是词人因只身流落金华,加之眼前又见赵明诚遗著《金石录》,睹物思人,无限感慨而在其词中投下的心灵阴影。李清照生当宋金对峙之际,她主张抗战,期望收复失地。其所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乌江》)、“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失题》),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可见,金兵南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诗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思想主张,都对诗歌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把握这一背景,往往就把握了诗歌的`感情脉络。
借助背景,把握诗歌中景物的特点。东晋诗人陶渊明厌恶污秽的官场,向往自由在的田园生活,他42岁辞彭泽令后,写下了《归园田居》这一脍炙人口的诗篇。从“其一”中,读者不仅能看到乡村的榆柳桃李,还能闻到黄昏的狗吠鸡啼。田园景物此时在他的笔下显得淳朴、宁静、而又充满情趣。景物的这些特点,只有诗人在摆脱官场羁绊、心存逸致时才能感受到。相反,在李煜的《虞美人》中,“春花秋月”、“小楼东风”,不仅黯然无色,甚至令人厌恨。其原因,作为原南唐皇帝的李煜,此时正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许多情况下,诗人的追求、遭遇直接影响着诗人的心境,而彼时彼刻的心境又给景物蒙上了或悲或喜,或忧或愁的特定色彩。
借助背景,把握用典的含义。《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他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当时,由于苏轼以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贬到黄州。仕路蹭蹬,壮志难酬,又自感苍老。此时,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矶,联想到年华方盛即卓有建树的周瑜就很自然了。词中借用周瑜的典故,正可以看出,词人多么渴望自己有如周瑜那样为国建功立业。这里对典故的理解,就离不开对背景的了解。这种情况在怀古类诗中较为常见。
2.古典诗歌题材分类及思想感情 篇二
[关键词]古典诗词思想感情语文教学素质教育
诗言志。“志”即诗人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诗的灵魂。《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学生古典诗歌阅读提出了这样的要求:“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可见,对诗歌艺术魅力的领悟,离不了对其“思想内涵”和“丰富意蕴”的准确把握,
诗歌本身的表达特点以及诗人本身的情感态度的复杂性决定了欣赏者理解的复杂性和难操作性,教学中重写作技巧分析,轻情感体验和感悟,造成学生对诗歌作品存在着许多误读的情况。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帮助学生建立必要的知识储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学生的知识仓库里至少要充实这几样东西:
1与诗歌相关的背景知识
古人鉴赏诗歌讲究知人论世,这里的所谓“人”与“世”即我们所说的背景知识。诗歌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载体,与诗人个人经历和思想观点密不可分,因此“知人”,就是要求鉴赏者了解诗人的身世和思想。诗歌又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反映,某一时代的诗歌,总带着这一时代鲜明的印记。因此关注诗人所处时代的特征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积累相关的历史常识,是准确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条件,这也就是古人所谓“论世”。
2古诗中常见的思想情感类型
古典诗歌取材丰富,情感类型多种多样,大凡人类喜怒哀乐之情都在古典诗歌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而这些情感又因为个人经历、胸襟气度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分析诗歌题材内容入手,归结产生不同情感的原因,理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情感类型,然后将其分门别类,从而作为鉴赏新作时的参考。比如:忧国忧民之感慨(杜甫《春望》);国破家亡之痛楚(李清照《声声慢》);游子逐客之凄凉(白居易《琵琶行》);征夫思妇之幽怨(王昌龄《闺怨》);怀才不遇之寂寞(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报国无门之激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建功立业之豪迈(王昌龄《从军行》)等等。
3古诗中的一些常见意象
意象是寄寓了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诗歌创作“言不尽意”,就只好“立象以尽意”。古诗中意向的寓意往往是固定的,如桃花象征美人。桃李纷飞预示春光逝去,美人迟暮;牡丹华贵,菊花高洁,梅花孤傲;大雁南飞,寄托离情,燕子归来,寓示团聚等等。教学中帮助学生归纳这类自然事物在古诗中的常见寓意以及所寄托的情感,运用于诗歌鉴赏实践,则可事半功倍。
二、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诗歌情感的常用方法
如果说知识积累是准确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前提的话,掌握分析诗歌情感的常用方法,从技巧运用的角度探讨其感情内蕴,则是关键。我们知道,诗歌创作大多是即兴之作,其感情表达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即使同一作家同一时期同一题材的作品,其内容、风格也可能大相径庭,而同一事物,在不同作品中也可能是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意象,因此鉴赏时不能依据思维定势,脱离具体内容作“贴标签”式的分析,需引导学生着眼作品本身,从其字里行间体味诗人感情的细腻精妙之处。具体方法有:
1抓能体现诗人情感倾向的词语和句子
不少诗人的情感炽烈,表达方式直白。我们可从中直接找到表明情感的词句。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表达的是决不向权贵低头弯腰的凛然傲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现的是杜甫身处破屋,心怀天下的宽广胸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则流露了迁客骚人的颠沛流离之苦。教学中从对这些画龙点睛的句子的分析入手,则能提纲挈领,披文人情,快速切中诗人思想情感的脉络。
当然,也有很多诗表达情感的词句并不如此鲜明易找,我们则必须通过揣摩作品中丰富意蕴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探幽烛微,挖掘其情感内蕴。如白居易《惜牡丹花》,诗中“唯有”和“应”两词就蕴含丰富的情感,十分耐人咀嚼。“唯有”意即“只有”,未明别的花已经开谢,只剩下这难得的两朵,而她们也已衰残,怎么不叫人倍加珍惜!“应”字是对那两支牡丹未来命运的悬想,被“吹尽”,是其必然结果。但诗人是多么不愿看到!一个“应”字,传达了诗人无尽的留恋和牡丹终将衰颓难以挽回的无奈和惆怅。
2抓诗人笔下景物的特点
古人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胡应麟《诗薮》),“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写诗,大多离不开景物描写,或触景生情,或缘情写景,或寓情于景,景物是诗人情感的寄托物。诗中之景往往染上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鉴赏则可反其道而行,抓住诗人笔下的景物特征,分析景物所构成的氛围,进而探讨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诗人笔下之景或明媚绚丽,或阴森晦暗,或清丽淡雅,或秾艳鲜亮,或雄浑壮阔,或婉约娟秀,色彩风格各异,无不折射诗人心理状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干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意境雄奇壮阔,传达的是苏东坡建功立业的渴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氛围清丽空寂,表达的是听众听完琵琶女演奏后如痴如醉的心理满足:“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基调凄迷哀婉,流露的是离人的依恋、凄恻和伤感。
3抓诗歌常见艺术手法
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诗歌创作必须调用各种艺术手法,艺术手法的运用也使得诗人感情的表达更加充分强烈,例如,对比,表明是非,可使作者褒贬之情更为鲜明;拟人,将作者情感移诸客观物象,使情感更为外露;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使感情表达更有冲击力,等等。因此从分析手法的表达效果入手,也更容易准确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感情。除此之外必须注意以下一些超常规的情况,并采取相应方法。
(1)词义的丰富性。汉字词意丰富,韵味无穷,同一个字,在不同诗人的调遣下,表达的情意各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这就要求我们鉴赏时不能局限于对其常规意义的理解,而应注意对其特殊意味的体昧和涵咏,从而明辨其所传达的不同感情。比如,“闲”字,常见意义为“悠闲”、“闲适”,表达一种优游自在的轻松心态,“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梅尧臣《东溪》)。“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等句均是。而以下这些“闲”表达的却是相反的心情。“有约不来待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约客》)之“闲”,反映
的是诗人约客不来时等待的焦躁、不耐烦:“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行宫》)之“闲”,是闲得无聊,揭示了荒凉后宫中被长期冷落的宫女此时无所事事中透出的个人辛酸,表达了对她们悲惨命运的深深同情:“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冯延巳)之“闲”,是闲得无趣,女主人公百无聊赖,借逗引鸳鸯遣散愁绪,传达出的是惆怅、孤寂、失落等情绪。可见,一个“闲”字,或反映某一瞬间的特定情绪,或反映某一阶段的生活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感受,包含了多种复杂微妙而难以言说的人生况味,值得我们好好咀嚼,细细辨析。
(2)意象的多义性。诗歌中意象的含义约定俗成,是基本固定的,但同一事物,在诗人笔下可能是不同意象,所寄寓的感情也会有所不同,甚至完全相反。此时我们如果依据思维定势。不加区分地对号入座,则往往导致对诗人感情的误读。比如“柳”,通常在诗人笔下通常为美好之物,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并非所有诗人笔下之柳都如此可爱,请看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柳,又成了得志便猖狂而又不自量力的小人的象征,形象与常态截然不同。若我们不加辨析,就会对其寄寓的情感做出错误判断,鉴赏时必须特别加以注意。
(3)情景关系的不一致性。写景为抒情服务,大多数情况下二者方向一致,即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古人认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因此有不少诗作情景关系方向不一,我们如果不明了这样一种创作方式,也会对诗人感情基调产生误解。如《诗经,采薇》中典型片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恩,雨雪霏霏”,全诗写一位被遣戍边的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经历,“杨柳依依”是出征时的情景,杨柳轻柔婀娜,随风翩翩而舞,是乐景,然而此处要表达的却是出征时对家人的依依不舍。对未来生死难卜的命运的担忧,是哀情;而“雨雪霏霏”则是纷纷雪花,漫天飞舞的哀景,却从反面衬托了征人此时身经百战,历经磨难,终于得以回家团圆的喜悦和兴奋。
当然,识别情景关系方向的是否一致,并非易事,我们必须综合调动各方面的因素,比如,了解写作背景,诗人处境,紧扣关键词语分析体味等等。
(4)诗人情感的复杂性。有时一首诗中诗人感情并不是单一固定的,往往交织着丰富复杂、不断变化、甚至前后矛盾的思想感情,我们必须综合多种因素,分清主次,理出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从而弄清作者真意所在。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的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鉴赏时必须注意这种变化,并弄清前面写“不曾愁”,正是为后面的“悔”作铺垫,实际表现的还是少妇的悔和愁。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前四句通过景物描写,表现了诗人生活的辛酸和悲哀: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诗题和后四句虽然写“喜”,却隐约含“悲”;“愧君相见频”中的一个“愧”字,直接表达了悲凉之情。因之。题中虽着“喜”字,背后却有“悲”的滋味并且总的倾向于悲。可见,诗人此处表达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悲喜交加之情,我们不能受诗题误导而做出单一理解。
3.诗歌按题材分类鉴赏教案转 篇三
诗歌专题按题材分类鉴赏教案(转)
[诗歌赏析]诗歌专题按题材分类鉴赏教案(上) 诗歌专题按题材分类鉴赏教案 教学目标: 1、全面了解考纲要求。 2、掌握各类诗歌的鉴赏技巧。 教学重点: 各类诗歌的鉴赏技巧。 教学难点: 1、对各类诗歌意境的理解。 2、各类诗歌鉴赏的答案整合。 教学方法:导析法 教学时数: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不同题材的文章有不同的写法,不同题材的诗词在塑造形象、运用语言、表现技巧、表达感情上也有不同的要求。下面我们根据高考试题的实际,按照内容的不同,把古代诗词分作写景抒情诗、即事感怀诗、咏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和边塞征战诗等五类来具体分析。 二、分类鉴赏及方法 (一)写景抒情诗的鉴赏方法 古代诗人经常游山玩水、写景言志,写景抒情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一般来说,写景抒情诗往往塑造形象,或勾勒意境,或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从1994年开始,写景抒情诗考了两年,即和。 1、写景抒情诗,要注意从四方面入手:①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②体味诗歌中的情景交融的意境;③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这一点尤其重要;④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2、鉴赏写景抒情诗,要学会从下列几个角度去掌握: 第一,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应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动静结合(“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第二,体味诗歌中的情景交融的意境。人们分析古诗的各种说法:如“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都指出了中国古典诗词最常用的艺术手法是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这里需要理解一个基本道理,就是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了。 第三,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像上面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当然好理解,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丰富的色彩,活泼的`诗情,飞动的意象,除了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以外,如果我们了解到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平定之后,那么或许更容易体会到作者这首即景之作,还包含着一种万象更新的企盼和买舟东下的欢悦。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第四,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3、备考要点: ①首先从诗作整体出发,理解作品写了什么样的景,从什么角度写。 ②其次理解用了什么方法来写景。 ③分析表达的感情,这几乎是每一道题都要考到的。 4、下面的五首写景抒情诗,可以说是比较典型的。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①在诗中作者写了哪几种景物?请分析这首诗写景的顺序,并说明这首诗是怎样以景衬情的。 答:(月落、鸟啼、霜满天、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从远到近;用秋夜的寂静、凄清、朦胧来烘托羁旅者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思乡之情。) ②诗歌在景物描写中巧妙地运用冷暖对比、动静结合。其中月落、霜天是“冷色”,江枫、渔火“暖色”;一、二句是“静景”,第四句是“动景”。③“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中的“愁”指的是一种思乡的感情,诗中的客字可以与之引证。 绝句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①写出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答:诗中有画,本诗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对仗工整,又流畅自然,毫无雕琢。 ②这首诗表现出春天怎样的特征? 答:写出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手法。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涵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①诗的第一句从什么角度写?第二句从什么角度写?这两句诗勾勒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答:仰视;低头;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入仙境。 ②整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问:诗中的人是怎样的形象?情是怎样的情? 答:写出渔民欣快欢畅之情,整个画面使人感到兰溪山水充满着蓬勃生机。 题义公禅房孟浩然 义公习禅房,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①这首诗所描写的景物具有怎样的特征? 答:山谷秀美、山峦清净、空气清新、和润阴凉、自然幽雅。 ②这首诗的语言特征怎样? 答:表现自然明快、词句清淡秀丽。 (二)即事感怀诗的鉴赏方法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谓“即事”诗,一般来说没有什么严格的界定。之所以把“即事感怀诗”列为一类,是从高考的实际出发。因为除了上面我们所分列的“写景”、“咏物”、“边塞”、“怀古”这几类有明显特征的诗词外,还有许多其他题材的作品,例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等,一般不便再细细分类,所以笼而统之称为“即事感怀诗”。这些内容的诗词被选作高考鉴赏材料是最多的,1995年、、、的高考材料就可以视作“即事诗”。 1、分析即事感怀诗要注意:①“事”,作者写了什么事,或者说是什么事触发了作者的思绪;②“怀”,要体味诗人抒的是什么“怀”,所抒之“怀”是否深挚感人。重点和难点是第二点,“即事”是为了“感怀”,这一点一定要紧记。 2、即事感怀诗的鉴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弄清诗人感慨的事由。在赏析这类作品的“抒怀”特点的时候,必须了解诗人感慨的事由。如同是怀乡思亲:杜甫《月夜》“今夜郛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环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是在战乱离散、月夜冷清的情景中思念妻子;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是在国破身囚、欢梦醒来的景况中痛悼故国。朱弁的《春阴》是在被拘塞北、春寒阴冷的环境中盼望返乡。由此引发的感慨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抒发感慨不一样,诗人抒发的感情和采用的笔法也不一样。 第二,“事”与“怀”的结合是否高明。如许浑的《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第二句全是写景,两岸青山,满林红叶,一江碧水,着色鲜艳,如见图画,但美景恰成离别之情的反衬,第四句没有接着写情,而只是叙事写景。在酒已全醒,人已远去的时候,风雨西楼,更没有可以留恋之处,只好默默地独自走了下来。只写凄黯之景,而迷惘之情自在其中。作者对于离别的感伤,全诗中虽一字不提,却仍然强烈地感染了读者。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飞扬,再写故园之思深浓,“事”与“怀”结合紧密、自然熨帖。 第三,要体味诗人抒的是什么“怀”,所抒之“怀”是否深挚感人。特别是思乡、念亲、怀友、送别之作,若是矫情造作,必然无从动人。能够流传千古的,都有一份真挚的感情,我们要细加领会。例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别的对象是作者游览此地时寄居之家的一位村人,常酿美酒款待李白。当李白离开时,汪伦前来送行,可见虽是邂逅相逢,也十分投契,李白以此诗作答,恰如前人所言:“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以浅白的语言流露出真挚诚恳的情怀。 3、下面六首即事感怀诗具体分析体会鉴赏方法 戏答元
4.概括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 篇四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077f570100eenb.html--诗歌鉴赏的类型题
以(通过)意(意象)逆(推测)志(志向 情感), 知人论世
燕然勒石—建功立业 龟龄鹤寿—长寿 黄花=菊花(人比黄花瘦)南浦—南方送别的地方(江郎(江淹)才尽--《恨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如之何=如何,奈何=怎么样=多么)太山:很大很大的山——泰山-祥瑞-泰卦—反:否卦 杜牧:文章以意(内心)为统帅,以语言为兵卫
概括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
做此类型的题目必须先弄明白这类诗歌的题材(题材就是内容,素材和题材不一样,素材是我们大脑中的所有的材料,而题材是我们已经选择的在我们文章中的材料)题材=内容=/素材
立意=思想情感=中心=主题=主旨=思想内容=情绪
出题方式:1,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人生观,人生态度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或情绪 3.本诗写了什么内容?
A:送别诗
杨柳-留 送别-柳枝
此类诗主要是抒写离情别恨,还有别后的相思。要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此外,还要表达是劝勉和鼓励的情感。如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等。
送别意象:霸陵 灞陵(古长安城西)长亭(10里一长亭)
短亭(5里一短亭)
南浦 《折杨柳曲》 杨柳—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人思念家乡 今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关(函谷关)山(崤山)月—度过关,越过山,到边疆打仗去 明月(思念)千里客相思
月:考上状元-月中折桂、蟾宫折桂 吴志(吴刚)不眠倚桂树
B:边塞诗,杏花春雨-江南 骏马西风-塞北 主要写边塞的风光和战士们的生活。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诗歌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意象:北风 白茅草(狗尾巴草,秋天的)雪花 海风 大
漠 长河 孤城(唐边境—东北-渤辽国)(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护城河、吊桥)(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坐北朝南)
一,对于边塞风光的赞美。大,壮美。二,战士们的生活是凄苦的。
C:战争诗:
战争诗表达两种情:一是表达英勇作战,保家为国,希望建功立业的战士形象。二是表达对战争的厌恶。表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渴望过安定的生活。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首诗希望建功立业。
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首诗歌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与战争有关的意象是一定会有的边塞之景,天狼(櫆木狼-主管战争的一颗星)(缪斯-文学,阿波罗-太阳神=中国的伏羲)(桂冠诗人-最高奖项:华兹华斯)武器 铠甲 狼烟(市井信号)戍角(牛角,吹奏起来伤感)(北方少数民族-琵琶)等
D:故乡的代名词-桑梓(桑树梓树)(汗青:让青色的竹子
出汗)山居即事—表现闲适的心情
山水田园诗:山水诗的意象,比如山 泉水 月,炊烟,渡口 田园意象:房前屋后的景,柳树,鸡狗。表达诗人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对社会和平安定的一种向往,描写田园恬淡闲适静美的风光,表达对官场黑暗的厌恶。以谢灵运,陶渊明,王维为代表。
E:古代女子7岁以后分房、别居,15岁及笄、出嫁-归、适(恨嫁:没有出嫁的女子)(西席-坐在西边的席子:教师呆的地方)以东西分主宾,北南分君臣
闺怨诗:闺怨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表达的是孤独落寞伤感。孤独或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的复杂心理状态。李清照的前期词基本都是闺怨。
例子:王昌龄《闺怨》(欲抑先扬)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本诗的意象是: 西楼 西窗 小楼 大雁(信使,忠诚的象征 古代订婚结婚时要送2次大雁)雁字(雁阵)马蹄(北方)千帆
F:长信-宫名平明-天快亮了 团扇-美人失宠
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妃的怨恨和孤独。元稹(玄宗后5、60年的人)《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
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容颜),犹待昭阳日影来(昭阳殿-汉代皇帝住的地方 大明宫-唐朝)
G:羁(马缰绳)旅行役(徭役、劳役、赋役、兵役)诗(常考)(思乡诗)
做客:到别人家做客 作客:漂泊在外地
羁旅行役诗则主要是抒发漂泊在外的人客居愁思的情感,思念故乡的情感,客居他乡的惆怅,指乡愁。
孟浩然的《宿建德江》,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等。
意象:鸿雁 鲤鱼(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尺素(鱼传尺素)青鸟 杨柳 杜鹃(蜀帝,子规,杜宇)碧血:忠诚
G:辛弃疾:功高震主
咏怀诗:包括两种,一种是咏物抒怀,(高洁 清流 石灰吟)(抒情方式)一种是咏古抒怀。(知人论世:了解是人的性格,当时的社会背景)(六朝:代表昔日的繁华,今日的衰败零落-无尽的伤感.梁武帝时代佛教:南朝四百八十寺 南京的乌衣巷)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E%DA%D2%C2%CF%EF&in=15751&cl=2&cm=1&sc=0&lm=-1&pn=3&rn=1&di=3406450128&ln=2000&fr=&ic=0&s=0(北京的王府井-王府井大街和珅的庭院,天井就
是庭院)(“黍离”野麦子,荒草疯长: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借古讽今,“六国论” 城下之盟 澶渊之盟)
G1咏物抒怀诗又叫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观点和态度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G2咏古抒怀又叫怀古诗或咏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表达由盛而衰的伤感和人事的沧桑。咏古意象:六朝,乌鸦 燕子 黍离。“咏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是咏古诗。二,表达借古讽今,如《六国论》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咏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H:咏史诗与咏古诗是不同的,咏古诗是必须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焚书坑
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函谷关 黄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首诗就秦末**的局面,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
I:登临诗:古人登高望远,抒发怀抱。希望建功立业。
王之涣《登鹳雀楼》古人登高望远(抒发理想 想家)(远望当归 长歌当哭),思远,思为远方的朝廷和皇帝效力。
伤春悲秋--------两种同学们很隔膜的诗
伤春悲秋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特殊情感所决定的。大多数学生已经不能理解古人的伤春悲秋之情了,他们看见春天就是欣欣向荣的,看见秋天就是收获的季节。其实在每个人的内心之中都有这样的情绪,当落花满地的时候,当秋叶瑟瑟的时候,我们也会有一丝伤感,只不过这个伤感瞬间就被我们生活的美好时代所取代,古代的中国人生活在一个战乱频仍的时代,而且那个时代当官大多是举荐制和世袭制。因而中国诗人大多是怀才不遇的文人士大夫,他们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不免要寓于他物以求自慰。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当诗人看到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自己又无法作为的时候就会伤春;秋天则是收获的季节,又是将近冬天的时候,看到那凋零的落叶,诗人们一方面感叹岁月不饶人,另一方面也为自己一事无成所慨叹,这样就会产生悲秋的情绪。
“伤春悲秋”是中国古代文人一种带有颓废色彩的情
结!这种情节,基本上影响了中国古代所有的文人。一个月:孟、仲、季(春:-深,冬:--隆)13岁—豆蔻年华 24岁—花信年华
峨眉(山)娥眉(美娇娥)蛾眉(把眉毛画得像蛾子的肚子一样-卧蚕眉)--美女 春天-冬风 秋天-西风
伤春诗
一,解决概念
伤春诗:人类永恒的情感,生命是短暂的,人们总是为生命的老去而伤感,看到美好事物的消逝,就想到红颜的一天天衰老。过去春日施刑,不顺天时,故谓之伤春,因而伤感。做诗歌的时候大家要知道的一点思路就是内容决定情感。那么首先就要界定这个是一首什么内容的诗歌。(春天 :少女)(少女思春 美人迟暮 恨嫁)(诗经 ——摽有梅)二,意象界定:
伤春意象常见的有:落花 残花 落红 飞花 飞絮(柳絮)(杨花柳絮)东风 春雨 流水 夕阳 燕子 芳草
杜鹃 古人云:絮飞花落每易伤春 三,伤春所表达的情感:
1、恋花惜时,慨叹光阴易逝,人生苦短的无奈之情 美人迟暮,英雄迟暮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
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晏殊〈〈浣溪沙 〉〉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铺满鲜花的小路)独徘徊。
“花落去”,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面对落花,联想到春天的消失,联想到人生的变易,止不住产生一种惋惜的心情,然而作者对此无能为力,只有徒唤“无可奈何”了。“似曾相识”也是作者的感觉和感受。燕子秋天南去,春来北归,不违时节。“花落去”与“燕归来”每交替一次,便过了一年,而人生在这无穷的交替之中逐渐衰老直至消失。作者在此写出了自己对花落的伤感,对光阴的珍惜。小的时候就学过的李清照的《如梦令》即为伤春词
1,伤春要表达忧愤幽思及爱国情怀。(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用法:我你 请见谅 府吏见叮咛,可爱 可人:适合)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雕梁画栋的屋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无端的没有来由的惆怅)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上片伤春下片咏怀,词人借伤春怨春联系身世,用汉武帝陈皇后失宠的典故,来喻指自己的失意。来表达爱国忧思的情怀。
3,抒发离愁归思之情。(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点绛唇·寂寞深闺 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比喻 白色的花)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
海棠 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 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珍惜春天即将逝去)例子试析: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一片飞花减却春,风絮万点正愁人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悲秋:
一,解决概念:
落叶知秋,古人在秋风起时,落叶纷飞,心中无限悲凉伤感,尤其男士在30岁以后依然不能在仕途上有所建树。见落叶纷飞,又是一年,而无限伤感。(天气变化)宋玉的〈〈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兮而变衰(悲秋的老祖宗)二,意象解读--悲秋常见的意象:
西风 秋风 梧桐(光棍:没有梧桐树 引不来金凤凰)夜雨 秋雨 秋蝉 寒鸦 枯藤 秋叶 落叶 秋霜 秋草 菊花酒 北风 归雁 白茅 秋月 三,悲秋要表达的情感:
1,30岁以后不能在仕途上有所成就的人。悲叹英雄迟暮,人生短暂。
秋天万物凋零,容易引起那些经历了种种生活艰难或已经年老的诗人内心的共鸣。“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刘彻《秋风辞》)宋玉的〈〈九
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兮而变衰
2,客居他乡的惆怅,抒发离别之苦,思念之情。满目苍凉的秋色常常勾起游子思乡的情思,秋天所特有的几个节日,如七夕、中秋、重阳(古代相当重视)等,更容易引人伤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以说这是游子的共同心声。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悲秋 客居),百年(老了)多病独(弧度)登台。艰难苦恨(生活无着 怀才不遇 想建功立业 忧国犹民)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张籍 〈〈秋思〉〉(细节描写)洛阳城里见秋风,欲做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3,征人(戍人 在外打仗)的悲秋之情
诗人在诗歌中表达征人厌恶战争,痛苦的情绪,思念故乡的亲人。(沙场秋点兵—粮草肥美)
王昌龄《边愁》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无奈)金闺万里愁。”萧瑟秋风正合征人愁苦心境。这首征人悲秋的诗词,既有痛苦、悲愤和无奈,又不失军人所特有的英雄豪迈。
例:秋风吹白茅 秋风吹白波 秋雨鸣败荷平明三十里
迁客(贬谪之人)感秋多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陆游)
5.“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着手十法 篇五
余立正
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要倾注作者深挚浓烈的感情,但比较起来,以诗歌为最。《虞书》中说:“诗言志”。《毛诗序》是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诗。”所谓“志”就是思想感情。感情是诗歌的生命。然而诗歌在中考或高考都尤显重要,那么作为中学生来说如何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呢?
赏析某一首诗时,可以从以下十种方法中的某一种方法着手,体会其思想感情。
一、有的诗歌可以从了解时代背景或生活环境着手体会其思想感情。由于时代孕育了诗人,诗人因生活而产生灵感。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静夜》写于他赴日本留学时期,当时祖国处于黑暗之中,作者盼望光明,渴望祖国人民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才写了这些诗。另外还有冰心的《纸船》,闻一多的《色彩》,艾青的《黎明的通知》,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歌唱》等都可以从时代背景或生活环境出发,就不难把握其思想感情了。
二、有的诗歌可以从作者的生活志趣着手,把握其思想感情。如众所周知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他生活的六十年中,已经历了三次改朝换代。他早年怀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黑暗现实使他多次碰壁,最终退隐田园,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他虽处尘俗之境,而能感受到超尘脱俗的情趣。正因如些,他爱好恬适、幽雅的田园生活。如他写的《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既表现了他欣赏自然景物的情趣,又展现了他恬静、愉悦心情。另外还有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王维的《山居秋瞑》等都可以从作者的热爱生活的志趣着手把握其思想感情。
三、有的诗歌可以标题着手,体会其思想感情。
题眼是反映内容的窗户,往往从题眼出发,能更好地把握其思想感情。如: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中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诗中“凭君传语报平安”中的“君”指的是谁呢?通过标题可知:“君”指的是入京使者。那么这首诗不难看出其感情是:表达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情绪。
另外还有:朱熹的《观书有感》;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令的《送春》臧克家的《老马》……等诗歌。都可以从标题着手,把握其意境,体会其思想感情。
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的诗歌可以从描写景物的角度着手(即借景物抒情)体会其思想感情。
很多诗歌作者借助景物描写才能更好地达到抒发其感情的目的,如:冰心的《繁星》“小小的花也想抬头来感情谢春光的有---然而那浓厚的恩慈,反使它终于沉默。母亲呵你是那春光吗?我就是那小不的花。”这首诗中描写的景物有“花”、“春光”、“母亲---春光”、“我---小花”由此景物,我们可知“花儿想报答春光的爱,儿女盼望答父母的深恩。
另外像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辛弃疾的《西江月》;李靖照的《如梦令》;《已亥杂诗;沙欧的《新月》……等诗歌可从景物着手体会其思想感情。
五、有的诗歌可从借助想象(虑写、烘托、反衬、象征等手法着手)体会其思想感情。
丰富的想象是诗歌的一大物征,很多诗歌从想象内容出发就能把握其感情。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中的“夜阑卧听风吹雨”是环境描写:“铁马冰河入梦来”是想象,也是作者情之所在。“梦”字尽得风流,幻化出诗人魂牵梦萦的情景,深夜的风雨作响,好像是披着铁甲的战马飞踏在北方的河上。由此可知: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处迈体衰仍然心系边疆的爱国情怀。
另外,还有李贺的《南园》;杜甫的《春夜喜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冰心的《成功的花》等都可借助诗歌中的想象体会其思想感情。
六、有的诗可从叙事的角度着手,体会其思想感情(即:托事寄情)往往作品中所描述的事是为抒发感情作基础的,我们只能把事与情联系起来体会,才能准确地把握其感情。如《乡色酒》“三十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年少,你圆人也圆。三十年后,我从柳树梢头望你,你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悉也满。”这首诗通过三十前,三十年后的比较描述,将时空跨度很大的画面连接,以三十年前的乐景衬托三十年后的忧愁产生对比,表达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无法回故乡的痛苦和无奈。
像这类诗还有孟郊的《游子吟》;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白居易的《卖炭翁》、《观刈麦》等诗歌,通过诗歌中所叙之事,体裁会其感情。
七、有的诗歌可以根据具体人物于具体时期出现不同情况着手,体裁会其感情。如:《三代》;“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藏。”这首诗里,诗人强调的对象是祖孙三代。内容是:祖孙三代同泥土的关系,这正是旧中国家民的缩影。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家民的深切同情。
象这类诗还有《人生》:《还是你吗?老师》等诗歌根据具体人物具体时间的发展所出现不同情况着手,把握其思想感情。
八、从诗歌的修辞(比喻、夸张……)着手,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如:李商隐的《无题》中有两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春蚕”“蜡烛”作喻,表达两人爱情坚贞,寄托至死不变的深情.现用以赞扬革命者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质。
像运用修辞的诗还有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李白的《赠汪伦》等诗歌分别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九、从体会诗歌中的典故入手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由于典故能从少数文字表达丰富意思,给人以具体深刻的印象,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因此,我们从诗歌中的典故入手,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如:李白的《行路难》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诗,以吕尚在渭水垂钓被周文王重用,伊尹梦见经过日月旁边,后来爱受成汤重用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也能七遇明主施展宏图,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另外还有苏轼的《密州出猎》中的“持节云中,何日遗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运用典故抒发了诗人希望为朝庭重用,这国家杀敌的雄心壮志。别外还有完淳的《别云间》中的“今日又南冠”等。
十、以赋予哲理的警句着手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如:张养浩的《潼关怀古》中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作者以这赋予哲理的诗句,道出了封建统治阶级,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本质.另外,还有苏轼的《明月儿时有》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的渴求和对弟弟苏轼及人世间的美好祝愿……
6.找准切入点,巧析诗歌思想感情 篇六
一、审视题目,揣摩题旨
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犹如窗户,认真审视可以了解诗歌的内容主旨,猜测到其思想感情,进而为进一步鉴赏诗歌打下基础。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如: 夜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鉴赏时,可抓住题目展开丰富联想。在这里“夜”指夜里,“归”就是回家。联系起来就可知道这首七言绝句诗描写的是主人公深夜归家的情景。从题目可引发读者广阔的思考空间,为什么会在深夜里回家,他从哪儿来,有同伴吗,他害怕吗,想了些什么等等。也可引起读者的联想和猜测:大约是一位出门已久的游子,在一个凄凉漆黑的夜晚,旅途一定会很艰难,很疲惫,他一定会十分思念家人,如妻儿老小,所以一定会归心似箭。这样一联想,就可使题目具体化,即把人物置于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心情下来思考。其实,这正是作者的行文思路。这些具体化的问题,稍加思考,我们便能更好地、更快地走进作者的思维空间和情感空间。
所以关注题目,有助于我们快速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情基调和作品思路。
二、捕捉意象,把握内涵
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因此,领会诗歌意境可以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于是看到了某个意象,人们便会想到它要传达什么情感,表达什么主旨。
古诗中的一些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如送别诗中常用“柳”“月”“亭”等意象,抒愁写恨诗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表达思念的常用“雁”“红豆”等,表现志节的常用“竹”“梅”“菊”等。
在古诗鉴赏中,如能知晓那些惯用意象的寓意,就可据此推断诗意,从而找到解题钥匙。
如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水”是古典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它的含义比较广泛,如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比喻广阔、绵长、深重的愁绪;《论语》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中的水则是时光易逝的象征等等,这些意象广大中学生还是比较熟悉的。这里要考生对两首诗中出现的“水”的意象进行比较分析,抓住诗句,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上一首诗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这与李白的“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下一首借流尽年光的“宫前水”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沧桑变化的感慨。
三、关注注释,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即要联系诗人的生平事迹、心路历程、创作风格、所处的时代背景来欣赏诗人的作品,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如果不是熟悉的诗人,有时需要借助注释。注释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如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
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从注释②中可知,一、二句中的“无梦还家”“独立青峰”表达了作者国破家亡的孤寂、痛苦之情。三、四句写到梅花的意象,结合注释①可知,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四、景语饰语,体悟真情
即抓景物特征、抓诗中的修饰性的词语(定语、状语)。“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传情,抓住了景物的特征,也就把握住了诗人的情感;而修饰性的词语就是作者情感的体现。
如: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诗的第一句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市人为财利所驱,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唯幽人才有雅事。后两句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种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通过对比都在“铿然”一词中表现了出来。因为“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当然,要想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一定要注意多个切入点的综合使用,以免失之偏颇。
【古典诗歌题材分类及思想感情】推荐阅读:
2023诗歌鉴赏之思想感情教案09-02
高中古典诗歌与现代诗歌发展及鉴赏06-10
古典诗歌论文10-31
诗歌题材归纳整理01-01
感情的优美抒情诗歌11-29
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07-17
吟诵让古典诗歌生命延续10-22
古典诗歌中的景物描写09-01
古典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描写手法教案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