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13篇)
1.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篇一
物理思想方法是物理新课程教学的灵魂
摘要: 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物理知识的简单过程,而更应该是一个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贯穿物理思想方法的过程。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物理思想方法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教材中蕴涵的丰富的物理思想方法为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物理思想方法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物理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的物理思想、观点、方法是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物思想方法教育取之不尽的源泉。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加强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掌握物理思想方法是大物理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 物理教育 思想方法 新课程 灵魂
中学物理教学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根据学生的已有基础、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从有利于今后学生发展的观点出发,对有关的物理学的内容进行由简单到复杂、从条件到结果、从现象到本质重新组织和系统构建形成教材,并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一教学活动而构成的一门学科教学。在这个教学全过程中,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物理知识的简单过程,而更应该是一个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贯穿物理思想方法的过程。作为一个教师不管他是否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发生过程就是物理思想方法的运用过程和学生物理思想的领会过程。同时教师也在用自己的世界观、对物理问题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以及教师对物理思想方法的理解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悟学生和培育学生。而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也在通过自己的努力领会并掌握物理思想方法,提高自己的求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物理科学素质。所以,时代赋予了中学物理教学新的内涵,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教学与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在物理知识教学的过程贯穿物理思想方法,用物理思想方法统率物理教学,从而提高物理科学素质。这样我们的物理教学才能上升为大物理教学,即以物理学科为主要内容的、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为目的的物理教育。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加强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掌握物理思想方法是大物理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在认知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离不开物理思想方法的指导。物理思想方法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巴甫洛夫曾说过:“有了良好的思想方法,即使是没有多大才干的人也能做出许多成就。如果思想方法不好,即使有天才的人也将一事无成。”(《巴甫洛夫全集》第5卷,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年版,第17页)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玻恩在1954年接受诺贝尔奖时说:“我荣获1954年的诺贝尔奖与其说是我发表的工作里包括了一个自然现象的发现,倒不如说是那里包括了一个关于自然现象的新思想方法基础的发现。”爱因斯坦也说过:“像我这样类型的人,一生中主要的东西,正是在于他想的是什么和他是怎样想的,而不是在于他做的和经受的是什么。”所以,要“培养能够适应新世纪科技革命需要和善于对国际竞争的新型人才。”就必须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加强思想方法教育。通过物理思想方法教育,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物理科学素质,从而促进学生自主、持续、终身地发展。
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物理思想方法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物理思想教育展示了一个舞台。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这三维的目标上培育学生。特别强调过程而不单单是结果,强调思想方法而不单单是知识。下面仅以新课程标准中的“运动的描述”为例,看看新课程标准在“物体的运动”中对物理思想方法教育的要求。
(一)运动的描述
用心
爱心
专心 1.内容标准
(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例1 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
例2 了解伽利略的实验研究工作,认识伽利略有关实验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2)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例3 认识在哪些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
(3)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例4 用打点计时器、频闪照相或其他实验方法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例5 通过史实,了解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所用的实验和推理方法。
(4)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2.活动建议
(1)通过实验研究质量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从中了解空气对落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了解并讨论伽利略对物体运动的研究在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上的重大意义。
从“运动的描述”这一节课程标准中处处体现出了科学家研究物理问题的“观点”、“思想”、“方法”等物理思想方法,“了解”、“认识”、“体会”这些物理思想方法的“特点”、“作用”、“重要性”和“意义”。这些“内容要求”和“活动建议”都强调了物理思想方法贯穿于物理教学活动的始终。所以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用物理思想方法统率物理教学,使物理教学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物理教育。
二、教材中蕴涵的丰富的物理思想方法为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物理思想方法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中物理教材对比较重要的知识,总要展开其获得过程,这些“获得过程”,往往是充满着丰富的物理思想方法的过程。新知识的获得过程,或表现为从收集科学事实开始,通过一系列的物理思想方法得出科学结论;或表现为从已有的知识开始,通过一系列的物理思想方法得出新的知识;或表现为上述两种过程的结合。例如:
对概念教学过程,从物理思想方法的角度来看,一般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物理思想方法揭示出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所以概念建立过程中运用的物理思想方法如下:
对规律教学过程,教材得出物理规律最多的是实验归纳的思想方法,也有部分是用演绎的思想方法或假说——验证的思想方法,所以规律得出过程中运用的物理思想方法如下: 对实验教学,根据物理思想方法,我们可以把物理实验看作是人们用控制手段向特定的研究对象输入明确的问题信息,迫使它输出应答信息,然后用观测手段收集应答信息,最后整理、破译应答信息的过程,所以实验过程中运用的物理思想方法如下:
此外,物理教材中的由简单到复杂、从条件到结果、从现象到本质、从实际问题到理想化模型等等由浅入深的过程中处处闪耀着物理思想方法的火花。例如从恒力到变力问题(如变力做功问题可通过分割求和的物理思想和微元的物理思想方法处理)、从直线到曲线问题(如平抛运动问题可通过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物理思想方法和等效的物理思想方法处理)、从单一质点到连续介质问题(如机械波的传播中的连续介质问题需要通过理想化物理模型的思想方法和研究对象之间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的物理思想方法处理)等等。
三、物理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新的物理思想方法是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物理思想方法教育取之不尽的源泉
用心
爱心
专心 物理学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每一次物理学思想上的“危机”都孕育着物理学上的一次重大的突破,而每一次重大的突破都会强烈地在当代乃至下一代的物理思想方法上留下不灭的印记。一个重要的物理学定律或定理的产生往往是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而在每一项成果的背后,总伴随着新的物理思想方法的产生,或用新的物理思想方法作为它的世界观的支撑点。物理思想方法是在物理学各个发展阶段中逐渐萌发出来并成长为这个阶段物理学最重要的,对促进和发展以后物理学认识有突出影响的物理学的主流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既体现在物理学家对他们研究领域和研究工作的思考、理解、认识以及创造性发展的过程中,也体现在与不同学派和不同观点的比较、切磋、争论以及逐渐为同行所认可的过程中。在一个时期占有突出主体地位的物理学思想和方法不仅给那个时期的物理学发展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而且对以后物理理论的发展方向和速度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下面撷取物理学中对时空和物质这两个最基本的思想概念,由此来说明时空观和物质观的不断深化带给我们思想观念和思想方法的不断更新。
时间和空间是物理学中的最基本的思想概念,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始终贯穿在物理学的整个发展过程。物理学的时空观从物理教学一开始就渗透在整个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例如,在运动学的教学中位移和时间就是时空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而位移和时间贯穿在物理学的始终。
在牛顿经典物理学的绝对时空观里,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相互独立无不影响。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是牛顿力学赖以成立的一个重要的基础观念。在牛顿的时空观中空间和时间各具有自己的不变性,也就是在这个空间中一个物体的尺度不会因为运动的状况而改变。时钟也不会因为运动的状况而改变。
牛顿的时空理论是在取代古希腊和中世纪的宇宙观中产生的,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时空观在二十世纪初又取代了牛顿的绝对时空理论。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和统一性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核心思想。在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中不存在绝对的、孤立的时间和空间。在狭义相对论中空间和时间构成了四维时空,任何物理事件的发生极其变化都在这个四维时空中,时间不再独立于空间之外。
基于这样的时空观的变革,不仅物理学中一些重要理论发生了改变,更重要的是人们头脑中的物理思想方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对于物理学的质量观,从对物质本原的认识追溯,我国古代的水、火、木、金、土的“五行说”、古希腊的土、水、气、火“四根说”,直到“原子说”的提出,人们对物质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入。物质的可分〔各态物质→分子→原子→核(电子)→强子→轻子→夸克→┅┅〕导致不连续的物质观的形成。物质的连续(电磁场)又导致了从不连续的物质观上升为连续的物质观,使人们的思想方法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然而微观世界的波和粒子的二象性又使人们从连续的物质观走向连续与不连续统一的更高层次的物质观。这样认识由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深化的过程,就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变革的过程,也是物理思想方法不断更新的过程。
四、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物理思想方法教育能使物理教学达到更高的境界,从而实现大物理教育
物理知识和物理思想方法是物理文化素质的两个基本方面。它们在内容和形成源流上有一定的关联。物理知识的建立,离不开物理思想方法的规范使用;物理思想方法的形成又以一定的物理知识为基础。大物理教育不仅仅是物理知识的教学,而是应该更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到物理思想方法的层次上去,即进行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同样,物理学思想方法又需要以物理知识为基础,因为前者是以后者为载体的。物理思想方法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主体内容,它和物理知识处于同等重要的,而且最有价值的地位。
对教育而言,学生在校所能学到的知识很有限,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社会成员具有较强的独立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解决新问题的创新能力。正如赞可夫所说:“无论学
用心
爱心
专心 校的教学大纲编得多么完善,学生毕业后必然会遇到他们不熟悉的科学上的新发现和新技术。那时候,他们将不得不独立、迅速地弄懂这些东西并掌握它。”要迅速地弄懂这些新知识、新发现,掌握这些新技术,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思想方法是很难达到的。所以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具有普遍价值的思想方法,即必须树立大物理教育观。我们知道,观察、实验、假说、验证等物理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它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的研究,也适用于其他科学技术领域和各种工作领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物理学科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更是普遍应用于人的各种思维活动,思想方法可以说是一个人终身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学生在物理教学中受到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和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思想方法取得的成功经验,就会在以后的问题中自觉地运用并逐渐得到升华。当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即使忘记了具体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但物理思想方法却仍然能指导他们作为社会的人,形成善于分析问题、归纳总结、分类评价、综合比较、概括判断等工作方法,自觉地运用内化了的物理思想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具备实事求是,严谨科学的意识。所以,学生在物理教学中受到的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和培育将终身受益。所以,学校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应是学校教育给予学生的最具生命力的教育成果,也是学生离开学校后学习和工作的最有力的工具。因此,掌握物理思想方法比掌握具体的物理知识更具有长远的意义。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以物理思想方法为线索组织物理教材、组织物理教学过程。对一些重点物理知识,模拟物理学家的研究过程,切实运用必要的物理思想方法,让学生在物理思想方法的导引下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这样的教学,必然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能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获得过程有切身的体验,从而对物理知识本身有扎实的理解,同时又受到物理思想方法的训练和培育。这就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物理知识,还明白了这一知识是用了那些物理思想方法来获得的,即能在物理思想方法层面上理解和体验物理学习过程。这样,学生经过学习逐步地掌握了物理思想方法,进而形成自己的科学的物理学习方法,就会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当学生掌握了物理思想方法取得了独立获取知识的本领时,就得到了开启物理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而对教师而言,以前我们找不到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结合点,感到这两者的结合难以自觉地去操作。从我们的实践来看,突破口就在于加强物理思想方法教育。物理思想方法能将物理知识和能力联结起来,而且具有可操作性,物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可操作性难题也就得到了解决。这样,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知识与能力、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物理教学必然会达到更高的境界,从而真正实现大物理教育。
用心
爱心
专心 4
2.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篇二
一、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导入
物理与生活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知识, 如果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物理教学的导入, 不仅能给学生一种亲近感, 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 它能将抽象的物理知识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直观感受, 进而便于学生理解。比如, 在学习改变内能有关知识的时候, 先让学生回忆一下, 冬天如何让冰冷的手迅速地暖和起来?学生很有生活经验似的感慨说:“可以对着手呵气”“也可以双手搓”, 等等, 从而迅速地进入科学探究阶段;又如, 在学习物态变化的时候, 先让学生思考一下水有哪几种状态?然后再问问学生, 这三种状态是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转化呢?教学很顺利地进行到了探究阶段, 学生探究的积极性高涨, 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再如, 在学习杠杆知识的时候, 教师先向学生出示一个带钉子的木板, 问问哪个力气大的学生能将木板上的钉子拔出来?结果发现班级里力气最大的学生都没有办法拔出来, 然后教师给出几个工具, 起子、羊角锤, 等等, 再请学生思考, 怎样利用工具拔出钉子?很多学生踊跃发言, 想要上台实验, 这时可以叫一个力气小的女生试试, 结果该女生利用这些工具后, 很快将木板上的钉子拔出来了。最后, 教师水到渠成地引导到新课教学上来。新课改要求物理教学应该从生活走向物理, 再由物理走向生活、社会, 因此,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导入, 是设计教学导入的常用方式。
二、利用物理实验进行导入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主要手段, 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是研究物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因此, 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初中生生性好动, 对未知充满好奇, 不少初中生之所以喜欢物理, 就是因为物理有实验。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 利用实验进行教学导入, 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 在学习测量长度的时候, 不少学生认为测量长度太简单了, 不需要学习。教师在上课的时候, 先请几个学生上来, 用刻度尺量一量讲台的长度, 并将各自的结果写在一张纸条上。当几个同学都测量好后, 再将这几个学生的测量结果公布出来, 所有的学生都会感到惊讶, 发现他们的测量结果各不相同。教师顺势谈谈测量长度的重要性, 以及在实验过程中, 如何树立严谨而科学的工作作风,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再如, 在学习有关大气压知识的时候, 可以做一个“拧盖止水”的实验:用细针将塑料饮料瓶的下周戳几个针眼, 向塑料饮料瓶里注满水后, 可以看见水从下周的几个针眼里流出来, 假如用盖子拧紧饮料瓶, 就会发现流水被止住了。开始做这个实验的时候, 学生以为老师再做液体对容器侧壁产生压强的验证性实验, 并不在意, 后来发现流水被盖子止住了, 立即惊讶起来, 强烈的探究欲望油然而生。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导入
绘声绘色的多媒体给学生的视觉、听觉的冲击很大, 便于进行教学导入。比如在学习光学知识的时候, 利用多媒体播放彩虹、朝霞、晚霞、城市霓虹灯等的场景,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各种光的现象, 激发他们的探知欲望;在学习机械运动的时候, 可以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感觉坐车时遇到超车、倒车等的情况;在学习机械能转化知识的时候, 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过山车、卫星、撑竿跳高等的视频,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 多媒体有很强的优势, 在物理教学导入方面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四、利用讲故事进行导入
初中学生爱听故事, 而物理上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假如教师能利用故事进行教学导入, 也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 浮力方面的故事有阿基米德辨别真假皇冠的故事, 也有曹冲称象的故事;机械运动里有法国飞行员手抓德国子弹的故事;光学里有研究望远镜的故事等, 每一节内容, 几乎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故事, 还有很多科学家的奇闻逸事, 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假如教师在上课的时候, 能巧妙地将此设计成教学导语,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并将学生的好奇心迅速地转化为探知的动力, 就能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 课堂教学的导入有很重要的教学功能, 不可小视。假如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巧妙的设计导入, 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设计课堂教学导入的时候, 要直观、生动、有趣、新颖, 切忌枯燥、冗长、陈旧, 努力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探知的欲望。
摘要: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好的课堂导入能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本文主要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利用物理实验, 多媒体, 讲故事等四个方面来阐述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的导入方法。
关键词:物理,教学,导入
参考文献
[1]李远蓉, 朱霞, 邓磊.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篇三
【关键词】初中物理 课程教学 常见问题
初中物理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它能帮助学生发散思维,促进个人发展。在物理教学中,学生拥有一定的思维方式,随着主动判断思维的发展,其治理与思维也会得到很大发展。初中物理包含了对生活以及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为激发物理学习兴趣,渗透新课程理念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初中物理学习中,老师必须细心观察,及时发现教学存在的问题,改善教学方针与方法,以此促进教学发展。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常见的问题
1.课堂教学主次颠倒
从本质上来看:物理教学应该属于探究性课堂,学生始终是开展探究工作的主体。但是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是次要,老师始终是主体。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按照成人思维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根本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与时间进行物理探究与学习,用主观的学习经验教学,根本不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与要求。
2.课堂教学中的讲与做颠倒
物理学习应该是贯彻生活的实践活动,学生也只有亲身参与到实践中,才能感受到物理学习的魅力。但是事实上,在物理学习中,大部分老师只注重实验内容,却忽略了实验;学生一直忙于记录,老师在黑板举例,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在这种状态下,学生也没有任何探索热情。
3.实验过程和结论颠倒
为掌握实验内容,很多老师只是片面的采用强制记忆手段与方法,误以为学生已经记忆,忽略了学生在实验期间的思维与思考过程,更没有考虑到构建实验活动与学生在实验中的创造性感受。
二、将新课程理念渗透到初中物理教学的建议
1.提高物理学习与探究热情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探究物理知识的动力,它是对自然与社会进行科学认知的体验,同时也是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创造力的重要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从实际出发,不断提高学习兴趣,优化教学内容。
首先,正确规划导学方案。老师应熟知学生生活环境与背景,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导入学习,结合学生性格、年龄与接受能力编排知识,通过对物理现象的选择与回忆,提出和物理知识相关的问题,并且适时带入新知识。具体如:学习声的相关课程中,可以播放扬声器或者击打鼓乐的方式传播声音振动。在敲打鼓时纸屑上下浮动、音叉与发声出现水花,这类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都可以应用到物理教学中。
其次,从求知欲和好奇心着手,打造特别的实验。在生活中,有很多随处可见的物理知识,此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记忆。如:学生爱玩的磁铁,吸引细针期间,设想在实验间插入隔板,问这样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再带领学生回想,秋冬季节晚上脱下毛衣,为何会有噼里啪啦的声音,甚至还有火花出现。让某个学生堵住耳朵,是否依然能听到金属敲击的声音?光的反射中,老师还可以自己设置实验,如:带领学生观察平面镜对光的反射。指导小实验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光在凸透镜与平面镜中的踪迹。通过小实验,不仅提高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同时也提高了对科学世界的探究欲。
最后,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层次教学。对问题的认知与探究就是引导思维的过程,通过卡通人物与贴近生活的讲述揭示问题,可以提高物理情境趣味,这很好的体现了苏教版教材的人文关怀,同时也是帮助学生发散思维的过程。
2.從实验出发,理解物理事物本质
首先,做好小组实验教学。在小组实验分组中,通过合作式实验活动,帮助学生提高操作水平与动手能力,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运用器材仪器,如:温度计、天平等。通过对质量的测量,训练物理技能,更好的掌握知识规律。
其次,引导学生做好验证与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总结实验,更好的展现物理知识的本质特征。如: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基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与要求,结合户外景致导向引领学生探究学习,要求学生认识倒像倒位、正位的演变过程与形状、大小,通过实践得到缩小与放大后的结果,并且借助数据验证。通过不断猜想、思考、验证行为过程,就能发现潜在规律,更好的阐述与分析实验内容与本质特征。
三、结语
初中物理是一种感受体验与认知结合的过程,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物理老师必须主动放弃不合时宜的教学方法,突破教学误区,结合新课程理念与教学要求,从新设计教学方案,创设物理情境,并且整合物理现象,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实践与理论并行的过程中,做好规律总结与探讨,以更好的理解物理知识内涵。
【参考文献】
[1] 涂亚辉. 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中应遵循的一些规律和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J]. 小作家选刊,2015(26):210.
[2] 谢新琼. 从教师的层面说说农村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的推进[J]. 读与写(上,下旬),2014(15):238-238.
[3] 王凤霞. 以新课改为依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中的几点反思[J]. 考试周刊,2015(23):133-133.
[4] 闫伦亮.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教学的应用策略[J]. 中学物理(初中版),2013,31(7):30-31.
4.新课程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方式 篇四
一、以往物理教学中的教学方式
1.思想上的保守
长期以来,为了应对考试、为了能够让学生考上一所重点高中,为以后的一系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不论是教师还是学校的教学指导思想都非常一致,即:在有限的时间里将最多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思想导致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就被固化在应试教育思想上,导致教学方式非常单一,主要采取的就是“满堂灌”的模式,进而实现“在有限的时间里灌输给学生最多的知识的理念”。
2.学生被动地学习
“满堂灌”“一言堂”“一刀切”等方式都是以往物理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方式,在这些教学方式中,教师完全占据了课堂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一直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中,学生的主动性较差、自主意识较差,严重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3.忽视实验的价值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是,由于一些外在的因素,以及教师的不重视,导致初中物理实验课基本上成为摆设,教学时,教师仅会做很少的演示实验,导致学生学习实验的方式就是简单的“背实验”,做实验题,这样根本不能发挥应有的价值,也严重不利于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形成。
上述三点则是以往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现象,这些因素都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物理学科价值的实现,也不利于学生健全地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有意识地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要在认真贯彻落实课改基本理念的同时,做好教学方式的转变工作,以期能够确保高效物理课堂的顺利实现。
二、如何做好教学方式的转变工作
1.思想上的转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对于教师来说,有什么的思想就会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将应试教育思想转变到素质教育上来;要将“以师为本”的课堂转变为“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教学上来;要将“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设计转变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设计上等等。总之,教师要想选择好教学方式,要想构建真正高效的物理课堂,转变观念就是第一步,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从学会到乐学的转变,才能确保课程目标得以最大化实现。
2.方式上的转变
(1)问题探究方式的实施
心理学研究表明:合理的质疑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探究欲望从潜伏状态迅速转入活跃状态。也就是说,问题探究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立足于物理教材,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进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教学《空气的“力量”》时,由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认知大气压强的存在,能够应用大气压强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现象。所以,为了更加形象直观地展现出大气压强的存在,也为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①吸管为什么能够将饮料吸入口中?②墙上的挂钩为什么能够吸附在墙面上?③为什么医生能够用注射器取药?④用打气管给自行车打气能否用大气压进行解释?……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上述的问题,并且用自己的已知经验解释。熟悉的情境不仅能让学生轻松地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而且还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同时,也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2)小组学习方式的应用
小组讨论方式的应用是课程改革下所倡导的新的教学方式,在该方式中不仅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而且对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小组学习模式的核心思想,要在分组问题上、时间安排的问题上做好前提工作,以确保学生在高效的.小组学习方式中找到探究的兴趣,进而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及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时,我选择了小组学习模式,首先,将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搭配到不同的小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接着,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知道什么是串、并联电路;会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图;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等等。接着,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带着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并鼓励学生将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同时,让学生完成下面的练习:
(1)用一个开关同时控制两盏灯,则这两盏灯的连接方式
A.只能串联 B.只能并联
C.串联或并联都可以 D.串联或并联都不可以
(2)某同学将电池组、一个开关、两个电灯连成电路。当把开关闭合时,灯L2亮,灯L1不亮,当开关S断开时,两个灯都亮,请你画出这个电路的电路图。
……
这样的小组学习过程不仅能实现兵帮兵的教学效果,而且对高质量物理课堂的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新时期物理教师的我们要应用好小组学习模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3)自主实验操作的组织
实验课的开展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我们要重视实验教学的价值,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组织自主操作实验,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形象、直观地展示中掌握基本物理知识,同时,也为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以及科学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伏安法”测量电阻》时,为了将抽象的物理课堂形象化,也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物理课堂的主人,我引导学生借助“小灯泡、电流表、电压表、开关、电池组、滑动变阻器、定值电阻、导线”等实验器材按照教材中的实验过程进行自主实验,并通过对电流表、电压表上的数据来分析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电阻发生变化。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课程改革下,我们要认识到传统教学方式中存在的弊端,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以确保物理学科价值得以最大化实现,同时也为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做好基础性工作。
参考文献:
[1]吴海芹。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探讨[J]。考试周刊,(49)。
5.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篇五
摘 要:情境教学方式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得以广泛应用。物理是一门以实验、观察为基础的学科,更加需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文首先从什么是初中物理情境教学进行综合阐述,其次介绍初中物理情境教学的必要性,最后引用一系列具体情境教学实例来阐明对于初中物理学科如何更好达到情境教学。
关键词:初中物理;情境教学;必要性;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形成了教育界的一股热潮。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将教学内容赋予具体形象情境之中,通过其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初中物理情境教学的要求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为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所设定的能够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适合学生但又作用于学生,并且能够使其积极主动的构建具有学习背景、景象、活动和条件的学习环境。将情境教学运用于初中物理课堂上,教师就要从教学的需要出发,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引入、制造、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可观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跟随教师的步伐参与到对所学知识的探索、认知和领悟的过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景体验,使其心理机制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二、情境教学运用于初中物理课堂的必要性
1.传统物理教学模式之不足
传统教学,主要是指“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三个中心”为理论核心。它某种程度上重视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管教和控制,似乎趋向于“填鸭式教育”,教学目标上也较为单一,只有知识目标而没有人格和情感目标,使得学生在学习上处于被动的地位,被动的机械记忆。物理这门学科中涉及到大量的物理实验,必须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才能够吸收理论知识,而这种传统的只有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往往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灵活性、应用性以及学生的创造力。
2.现代教育改革的需求
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发展为教学目标,讲究文化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相统一。一定程度要求教师突破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创新课堂形式。初中物理课堂如果继续让学生抱着教材学习,不从本质上改变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就无法在新课改后素质教育为重中之重的教育背景下立足。
3.情境教学模式具有前瞻性
创设情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到的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并能够学以致用。初中物理教材中系列概念或规律都过于抽象,教师单纯的理论讲述只能告诉学生结论是什么,至于为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不通过具体实验操作是很难清晰理解知识点的,学生似懂非懂的学习会严重影响其对这些规律或概念的理解,甚至容易混淆一些相近概念。相比之下,情境教学就会毫无隐藏的避免此类问题。
三、初中物理课堂如何创设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既可以贯穿于整堂课,也可以创设在是课堂的初始导入环节、课堂的中间或课堂的收尾环节。教师通过创制具有探索性、引导性、创造性的物理情境,让学生主动在物理惰性环境中积极思考,并主动提出与此相关的物理问题,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获取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在教学中提供适当与教材紧密联系的新型物理素材,对物理课堂创设情境教学也有很大帮助。
1.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
物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物理无处不在。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或者应当接触到的生活小常识来创设相关的物理情境,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好奇心,又可以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思考,更能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物理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学习物理的重要性、实用性那就显而易见了。比如说,教师在讲述“物态变化”这小结内容时,就可以抛砖引玉,试问同学们“在平时测量体温的时候,医生为什么在测量之前总会将体温计甩几下,完了再看一眼刻度值才会给我们量体温?”“家里人为什么总是习惯于在发烧生病的人额头上敷上?崦?巾以助退烧?本来就已经发烧了,再敷上热毛巾不会更烫吗?”“有没有注意过妈妈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就会莫名其妙消失了,樟脑丸真的就消失了吗?”对于声速的引入,可以用“为什么会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呢?”等问题导入,通过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奇异事件”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得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学习。
2.利用现场物理实验创设情境
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础,是物理概念、规律达成的重要纽带,也是学习物理的最有效的方法。趣味的物理实验可以把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理想模型直观化、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讲解摩擦力的时候,教师可以现场做“筷子提米”的实验,在一玻璃杯中放入一定量大米,插入一只筷子,并压紧大米,向上提起筷子会很容易的将筷子拔出;随后,再做一次实验,重新将筷子插在盛有米的玻璃杯中,并向玻璃杯中加入少量水,等一会再拿起筷子,就会惊讶地发现玻璃杯也被提起来了。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对比,讨论交流原因,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疑问中导入新课。
3.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对于一堂新课,拥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便意味着本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教师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通过PPT、视频等方式便可以将难以展现的景象、不便操作的实验呈现在学生面前,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情境导入新课。比如,在上八年级《物理》第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搜集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如“神六”发射升空的图片资料,大型挖掘机工作的场景,磁悬浮列车运行的视频资料等,通过PPT课件制作和多媒体技术的综合应用,把同学们带进了神奇、有趣的物理世界中。在物理教学中,对于类似于力、磁场等相对较为抽象的概念,都可以借助多媒体平台创建教学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去学习和探索。
四、结语
通过创设情境,进行初中物理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是每一个初中物理教师必修的课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去思考,学到的理论能充分的学以致用。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教学成果才能顺应新课改的需求,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从表面走向深入、从表层感知到深层探析。
参考文献:
6.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篇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课程总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新课程改革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实施新课改的关键是创新教育,中学生这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要凭借各种教育教学途径日积月累的熏陶和培养。要达到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创新教学目的,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所以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首先要做到课堂教学设计上要创新,笔者认为在物理创新学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教师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第一责任人,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推进和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成败。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肩负起把祖国下一代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的重任,我们教师应该具有比学生更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创新方面应成为学生的表率。所以我们要从牢固树立起一种“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为学生的一生作规划”的责任意识,加强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灵活运用于教学活动中,积极参加教改教研等方面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
其次,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者要有意识地构建创新平台。在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展示他们这一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好动性、表现欲,从而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保护学生对物理现象、问题的个了见解,容许学生对物理知识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要正确对待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片面的、甚至是有些错误的意见和想法,避免扼杀他们的创新欲望,而不应将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学生,从而浇灭了那些刚刚燃起来的“创新的火花”。鼓励学生质疑,大胆猜想和假设,培养挑战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物理教学具体实施中还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自由权利,使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不受来自外界权威的管束和压制,教师要通过
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创设物理教学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发现问题,从独特的角度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
第三,认真选用教学手段,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物理教学离不开现实的物理情境,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错综复杂,有的太快或太慢,有的太大或太小,有的是现实生活中很难或不可能发生的,如平面镜成像原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磁感线的分布以及核的裂变与聚变等,必须借助想象才能理解,但是,学生的直接经验、学校的实验室条件,都是有限的,也不可能让学生做太多的现场参观,因此,可以凭借多媒体教学资源,化解这些疑、难点,把抽象的物理知识具体化。例如,凸透镜的焦距由学生给定后,用鼠标拖动“物体”,计算机就按物理规律给出物体的像,其位置、大小、正倒、虚实都由
多媒体正确地呈现出来。这种教学软件可以丰富学生对物理情境的感性认识,深化对科学规律的理解,对于中学实验室中不能完成的实验,这类课件的作用就更为重要。又如,在学习熔化、沸腾实验、液化条件、汽化现象,电流、电压的形成,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杠杆的分类,分子的热运动(扩散现象,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热机的工作过程等内容时都可以利用了类似的多媒体资源,定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把科学探究活动简单化,培养创新的探索精神。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习物理规律,构建物理概念,学习科学方法,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创新。在《物理课程标准》中也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在实验探究的教学设计中要更新实验思路,培养创新能力,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这些物品本来的用途并不是进行物理实验,所以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教
师应该因地制宜地设计出这种类型的简单实验,如学生的文具盒里一般有:直尺(塑料尺或
钢皮尺、铅笔(或细铅笔芯、圆珠笔、橡皮、三角板、圆规等文具。不同的文具随堂就可以做许多不同的实验,同一文具也可以做许多实验。这样一来,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也是容易进行的,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或者是科学家才能做到的事。
7.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篇七
导入在课堂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精心设计课堂导入, 不仅能有效的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还能使学生了解本课的教学意图, 并产生强烈的探知欲望.
1. 利用具体、直观的材料进行导入.
初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利用直观的材料———模型、挂图、视频动画、音乐等, 可以迅速的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比如, 在学习物理运动快慢知识的时候, 可以放一段视频, 让学生亲眼看看各种运动工具运动的快慢, 学生会直观的感知到飞机比汽车快, 汽车比自行车运动的快;再放一段运动员比赛的录像, 说说自己是怎么判断运动员跑的快慢的, 然后提出问题:物理学上如何表示物理的运动快慢呢?从而进入了新课教学.
2. 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导入.
新课改要物理教学从生活走向物理,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新课导入, 常常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并给学生亲切的感觉.比如, 在学习惯性有关知识的时候, 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走路的时候不小心踩到西瓜皮上会出现什么情况?身上衣服弄到了灰尘, 为什么拍拍就能将灰尘拍掉了?做汽车的时候为什么要系好安全带?这里面所包含的物理知识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索的问题.
3. 利用实验来进行导入.
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利用实验进行新课导入是比较常用的方法, 它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在学习大气压有关知识的时候, 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一个纸托水杯的实验, 激发学生探究大气压的好奇心.
二、创设轻松的教学环境, 调动学生的思维
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是调动学生的思维, 如果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 就能积极的思考问题, 探索问题.物理上很多概念、原理是比较抽象的, 如果学生的思维不能调动起来, 他们就会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的思维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中才能顺利的进行, 因此, 教师要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有个思维的环境.假如学生害怕上物理课, 他们无法对物理问题进行周密的思考.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高高在上, 学生觉得教师的架子很大, 见到教师走进课堂就产生害怕心理, 遇到物理问题或者教师的提问, 自己的脑子里一片茫然, 根本无法进行思维, 因此, 创设轻松的教学环境, 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给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方便, 它声、光、电俱全, 给学生的视觉、听觉产生强烈的刺激, 能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特别是物理上抽象的, 肉眼看不见的微观物质, 多媒体可以大显身手, 能将抽象变形象, 直观的展现给学生,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比如, 分子的运动、电路中电流的方向、磁场的分布与方向, 用多媒体可以很好的展现;多媒体可以提高教学的容量, 特别是在复习课的时候, 便于教师讲解典型题目, 提高教学效率.当然, 多媒体是一种展现平台, 不能代替实践, 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依靠实验来培养, 不能用它来代替真实的实践操作.
四、重视探究教学的开展
全面的让每个学生得到发展是新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 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是新课程教学的重点, 在初中物理新课程的教学中, 我们要牢牢的围绕教学目标, 抓住教学重点开展教学, 努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提高科学素养.同时要特别重视探究式教学的开展, 让学生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 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比如, 在学习密度知识的时候, 如果只用讲解的方法告诉学生密度的概念、密度的公式, 学生对于密度的有关计算也能应付, 但他们不怎么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而且糟糕的是, 学生没有体验到探知的过程, 无法得到科学精神的培养.假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 给学生几种物质, 利用天平、量筒、水等, 让学生进行探索, 自己得到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学生不仅掌握了密度的概念, 还理解的更加深刻, 更重要的是,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 树立了严谨的科学作风, 掌握了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从而提高了终身再学习的能力.
五、精讲精练, 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所谓精, 并不是指时间的短, 而是有针对性.在具体的教学中, 尤其在每章节复习的时候, 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的精选物理题目, 拿到课堂上讲解, 这对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思维能力的培养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很多教师认为, 现在都是多媒体教学了, 教师不需要用粉笔在黑板上讲题目了, 其实, 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边讲边板书, 能有效的引导学生的思维, 更好的掌握解题步骤与方法, 这是多媒体不能代替的.精练就是要注意题目的质量, 不能用题海战术进行所谓的巩固训练.题海战术只能增加学生的负担, 起不到教学效果, 甚至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参考文献
[1]董国耀.面向21世纪的图学教育,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2]张小红.中学物理教学与学生科技意识的培养.科技创新导报, 2007.
8.新课程实施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篇八
关键词 新课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1-0150-02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最直观的教学方法,也是进行探究创新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发展团结合作能力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 通过趣味性强的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增强学生的思索欲望
布鲁姆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探究知识,形成学习动机的一种内动力。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往往会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初中生好奇心强,对新颖事物特别敏感,他们的学习易被兴趣培养。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会有积极持久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利用趣味性强的演示实验来创设良好的实验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进而激发他们的发现欲和求知欲望,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投入到课堂中去。
如在讲“大气压强”这节课时,“大气压”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笔者首先创设实验情景,利用“覆杯实验”导入新课:将杯子中灌满水,用一张硬纸片盖住杯口,用手按住纸片将杯子倒置过来。这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如果松开手,水会落下来吗?很多学生都说千万别松手,水一定会落下来。有的学生则持相反意见。在学生激励的争论声中,笔者轻轻地将手松开,杯中的水竟然还在杯中!学生即惊奇又疑惑,紧接着围绕实验现象展开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得出“大气压确实存在”的结论。
有些演示实验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废品,将其“变废为宝”。如在“浮力”一节中,可以用塑料袋做一个简单的小实验:将蜡烛点燃,然后将塑料袋罩在火焰的上方,当塑料袋膨胀到最大时,松开手,塑料袋缓缓地上升了。让学生讨论塑料袋能够上升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课后让学生自己制作孔明灯。这样便使难以理解的“浮力”概念变成妙趣横生的实验现象,令学生兴趣盎然,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对“浮力”有了深刻的印象。
可见,只有通过趣味性强的实验,才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折服于物理世界的神奇魅力,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实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教学效果。
2 充分利用学生分组实验,通过动手动脑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
手脑结合是创新教育的开始。手和脑必须紧密联系,其联系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创新能力的水平,而实验本身就是促进手脑联系的桥梁。实践证明,指导学生进行设计性实验的训练是促进学生手脑紧密联系的有效措施。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物理这一学科的特点,积极创造条件,尽量多给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的机会,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脑、动手能力。
在学生分组实验中,还要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师只做适当引导和帮助,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科学的探究。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一课时,笔者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实验,每个实验小组有两个前后放置的小碗,在后面的碗底放一个乒乓球,让学生想办法把球吹到前面的碗里去。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大部分学生认为这还不简单,用力向球的下方吹气,不就可以把乒乓球吹到前面的碗里了吗?结果不管怎么用力吹,球就是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最后,学生经过多次尝试,发现只要沿着碗沿平着轻轻一吹,就成功了!学生在实验现象的激发下有了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自然产生想要探究的心理倾向,产生学习的动力,这一切都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这时再让学生自学教材,来理解伯努利原理。随后趁热打铁,让学生取一个玻璃杯,灌入水,把一根塑料管A插入水中,然后拿另一根塑料管B的管口对准A的管口吹气,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先猜猜,再做做,最后通过讨论,用伯努利原理解释现象发生的原因。通过分组实验,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达到师生交流互动的目的。
另外,要想使每一次学生分组实验都较为理想,则需要师生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共同谋划,精心设计实验。实验设计应注意联系实际,从具体情况出发,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达到控制实验难度,降低思维台阶,逐步提高设计水平,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目的。如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实验,要求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根据平衡力可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到使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运动,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摆动不停,很难读数。有的学生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一种非常可行的方案:让木块不动,匀速拉动下面的木板,就很容易读数了。这些小设计既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表现,又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3 鼓励学生做好家庭实验,组建小型家庭实验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家庭小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物理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学生进入八年级时刚开始学习物理课,许多学生对物理实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家中的瓶瓶罐罐、废旧物品等器材多做家庭实验,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的过程中活跃思维,增强参与意识,学到的知识也得到巩固。如“纸盒烧开水”“钢尺变磁铁”“牙膏皮潜水员”“光的色散”等小实验,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
又如在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前,可安排学生在家中完成一个小实验:把一只新鲜鸡蛋浸没在装有清水的玻璃杯中,松开手后,会发现鸡蛋缓缓沉入杯底;往清水中逐渐加入食盐并搅拌,会发现鸡蛋将会缓缓上浮。
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小制作,并进行定期评比、展览,对做得好的学生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如学生自制的哨子、排箫、不倒翁、潜望镜、电磁铁、针孔照相机、土电话、万花筒、可调亮度的小灯泡等小制作,操作简单方便,实验器材随处可取。既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又能使学生从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获得创新成就感。同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的要求,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小实验、小制作联系起来,从而培养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良好品质的形成。
9.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篇九
东港市大鹿岛学校何广志
“科学世界”作为初中物理教材中的一部分,在以往长时期的物理学习中,我们往往是将它理解为物理的课后阅读部分。物理课上是教师占据课堂的中心,酣畅淋漓地将每一章节的知识肢解分析,而这样的教学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讨厌物理。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课程改革的进行,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这样的理解和做法,并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的物理素养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物理课程标准》指出:“
(四)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结合国际科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物理课程体系,注意不同学科间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路,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这样的表述,为初中物理“科学世界”部分教学的进行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本文就笔者在关于“科学世界”的教学体会,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以飨读者。
一、确立学习“科学世界”的观念
物理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应用知识,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而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作为学生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素养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以往的“科学世界”部分的教学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发现少,教师“牵”“引”求同多。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兴趣、态度、习惯的培养,忽视了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引导、发现、思辨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科学世界”部分的的学习仅仅局限于对课本的学习范围内,割断了与现实生活、大千世界的联系,从理论到理论,这样是不可能真正地激发起学生学习“科学世界”的动机的,这种局限还会让学生从根本上丧失学习“科学世界”的兴趣,丧失学习物理的动力。《物理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中提出:“①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②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作为物理教师不但要搞好课堂知识的教学,学好教材,还要积极地组织学生及时地学习“科学世界”,扩大学生物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丰富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使他们的兴趣、特长和才能都得到较好的发展。要全面实现课程目标,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就必须摒弃以往的“‘科学世界’部分,同学们课后自己看看就行了”的观念,并树立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相协调的物理学习观。
笔者认为,初中物理的“科学世界”部分的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自觉地在课外学习与课堂所学的物理知识相应、由课堂教学的诸多层面而生发延伸开去的相关知识,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采取适应的形式,从中获取有益信息、形成自身知识积累的学习。
确立了这样的观念,在“科学世界”的教学中,教师才能更好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重视在学生学习“科学世界”的过程中体现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过程方法这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既教书、又育人,既形成能力、又掌握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学习“科学世界”,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加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学习“科学世界”的习惯,提高学习质量,进而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和人文素养。
确立了学习“科学世界”的观念,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相关学科知识和内容的准备,如学生在学习“大漠里的故事”、“现代汽车”、“向地球要热”等之后,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关于人类应该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材料,了解我们目前的环境状况,从而加深认识。
二、培养学习“科学世界”的兴趣
很多教师总是一味地埋怨现在的学生不愿学习。就是学习,也只是选择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学习。对于这样的现状,抱怨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对学生具有主导作用,而且还有情感上的感染作用。教师要能用自己的真情去拨动学生的情弦,点燃学生的学习火苗,使他们的学习迸发出生命的活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很投入地到物理知识的海洋中去遨游。但兴趣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培养,教师必须利用多种机会、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科学
世界”的冲动。
学生在学习“科学世界”的过程中,教师要淡化功利意识,不能要求学生围绕本课知识点、围绕考试要点来学习,更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那样的学习不但会让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学习兴趣消失,还会使学生的知识面得不到拓展,禁锢在狭小的天地中,不利于学生物理素养乃至人文素养的提高。让学生经常徜徉在“科学世界”的空间和时间里,收获到的不仅仅是物理知识,更能扩大自己的视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丰富自身的精神底蕴。学习“科学世界”功利的淡化,学生的学习就有了自由,他们才会注意“科学世界”的广度和深度,才会让自主学习成为一种享受,而这正是物理教学恒久的理想和美丽的等待。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科学世界”,还应该利用多种机会以引导学生走进“科学世界”。特别是和学生课后交流时,往往可以更加自由地讲一些有关“科学世界”中涉及到的一些伟人和科学家的故事。笔者就经常利用各种机会给学生讲述有关牛顿、安培、孔子、阿基米德、居里夫人、法拉第等人的奇闻轶事,讲历史故事。学生对这些非常感兴趣,往往会渴求有更多的了解,那认真阅读和学习“科学世界”的有关知识,往往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另外,学生是物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为向导的老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激励学生对“科学世界”发生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如果教师有丰厚的自然科学知识积淀,在教学或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能做到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学生会情不自禁地陶醉其中,也自然会感受到自然科学的魅力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精彩。老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知识广泛、渊博,并能学以致用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并不仅仅是物理专业知识的学习。
三、营造学习“科学世界”的氛围
学生往往是求知欲旺盛好动,但自制力较差,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教师在引导学生走进“科学世界”的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营造学习“科学世界”的氛围。
其中教师榜样的感染作用很是重要。教师要让学生对“科学世界”感兴趣,首先自己要感兴趣。学生的向师性是非常明显的,当他们发现老师特别喜欢“科学世界”的那部分知识时,他们往往也会对“科学世界”产生好奇,想知道教师对哪些知识那样感兴趣,并渐渐地也会认真地学习和阅读“科学世界”。一天中午,笔者比较早地来到教室,发现许多的学生不是在教室里认真学习,而是打打闹闹,笔者没有制止他们,而是坐在一个空位上,认真地研读起八年级物理中的一篇“科学世界”。不一会儿,喧闹的教室变得静悄悄的,部分学生作业做完了,也都拿起物理教材认真地阅读起“科学世界”来了。后进教室的同学也受到了感染,交完作业就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认真学习“科学世界”。教师的学习对学生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另外,学生的榜样作用也不可忽视。笔者曾经让班级同学自己组织物理学习小组,其中有一个组是由两名同学组成的。其中一个平时就非常喜欢学习物理,知识面也比较广泛,而另一个则并不喜欢物理。但他们的共同爱好是爱打乒乓球,并且水平都很高,在初中部里都罕有对手,他们在体育课上经常是杀得难解难分。学习小组刚成立的几天,不喜欢物理的同学没什么变化,但不久,居然也喜欢起学习物理,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和他的乒乓球水平是旗鼓相当的,可我的物理学习却远不如他,我应该向他学习。其实物理学习起来也蛮有趣的。”
总之,这种有利的外部环境对学生走进教材、认真学习是大有裨益的,可以促使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学习由“要我学”的观念朝“我要学”转化。
四、构建学习“科学世界”的平台
学生在学习“科学世界”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喜欢交流表达、喜欢施展的特点,来体现“物理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物理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物理实践”的要求,体现物理作为基础知识的特殊性,以及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特点,让学生在实践中享受、展现物理知识的精彩,从而在大量的物理实践中掌握运用物理知识的规律。笔者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物理、运用物理,学生有了真切的体验,对物理的学习有了许多的感性认识,也不再觉得物理是抽象的。并且通过“科学世界”的学习,感受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各种感官去参与、去体验、去实践,使物理学习更生动、更形象、更有趣。
学生争强好胜,喜欢挑战,针对学生这样的特点,教师不妨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参加学习“科学世界”知识小竞赛,以了解学生对“科学世界”掌握的广度和深度。教师在设计竞赛试题时,一定要和学生平时学习“科学世界”有关的知识紧密相连,注意竞赛试题的互动性,而不仅仅是平常的竞猜题。
学生在物理学习中能通过实践来使用自己在“科学世界”中所了解到的信息和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相信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科学世界”的兴趣。
学生在学习“科学世界”的过程中,会遇到多种多样的信息,这就要求能对这些信息进行辨别、处理和实践,可以通过学习小组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探究,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理解和个性。学生在动手设计的过程中,各种能力都能得到展现和提高。
教师搭建的这些“平台”,并不是以学生的成绩为终极目的,而是作为检验学生对“科学世界”部分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手段,以此促使学生更好地去学习物理。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平台”中既能发现自己的阅读收获,还能找到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物理学习方法和方向。
五、丰富学习“科学世界”的评价
《物理课程标准》在学生学习评价建议中指出:“应该重视学生对于科学·技术·社会问题认识的评价。这方面的评价主要是记录学生对这个问题投入的程度,促进学生对于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关注”。
要达到这样的考核要求,首先要张扬学生个性,倡导多元评价。作为“科学世界”部分,每一个学生对这部分知识都有他们理解的独特性和个性化,教师应针对这种独特性和个性化,丰富评价的手段和方法。对学生的科学·技术·社会问题的评价,重点应该放在整体、综合的理解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给学生以激励。如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对学生在“科学世界”中信息的获取、理解、鉴赏和应用上的评价应该体现由浅入深的过程,逐步提高评价的标准,而切忌进行片面性的评价,走以往的老路。
在具体的做法上,可以重点评价学生对“科学世界”知识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各个章节的学习目标,具体
考察学生在理解知识、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这样的评价注重的不仅仅是结果的评价,既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又要重视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问题的评价,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物理教材中的“科学世界”教学,能还物理教学的本来面目: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不能让学生在狭窄的圈子里窒息自己,丧失学习物理的兴趣,而要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感受到物理的无穷魅力,进而带动物理能力的提高和整个人文素养的提升,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物理是有趣有用的”优美境界。
10.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十
马杭初中 教育教学
闵迪]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
(一)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重视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标体现了更关注社会,更帖近学生的生活。例:北京市使用清洁燃料车;由火车时刻表计算平均速度;水果电池;电冰箱的技术参数;学读汽车速度表;用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制作望远镜;了解微波炉的基本原理;了解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基本区别。
3、强调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新课标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中,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观的树立,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的。因此,新课标十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在“内容标准”中,科学探究是和科学内容并列的,它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探究能力的表现,以及探究教学的形式,并分析了探究教学的实例。
新课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列。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除了使用“知道”、“理解”等描述学习结果的行为动词外,还使用了描述学习过程的行为动词来表达对学习的要求,如“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等。这种表述体现了一种理念:与过去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相比,课程标准更强调学习的过程。
4、注重学科渗透,关心学科发展,加强STS教育
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个大趋势。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它又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福利,同时也带来了环境、资源等许多问题。过去的物理课程就科学论科学,很少涉及科学的意义,应该以物理学的内容为素材,受到科学的、技术的和人文的教育,着眼点不在于提出多少有实际价值的建议,而在于通过参与逐步树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科学技术问题的意识,以这种方式把人文精神渗透到科学课程中。
(二)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新思路,新评价,对广大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
1、更新教育观念:要求全体教师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内涵,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切实重视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倡导科学的探究性学习方法,提倡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育目标目标(三维目标体系)并举;加强新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外作业设计及学生评价体系设计等。
2、扩大知识面:从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科书可以看出,新物理课程内容涵盖的知识面极广泛,注重了学科的渗透,使物理更走向社会,走近学生,帖近生活,它不仅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层面,也渗透到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科技、人文、社会等各个领域,所以要求未来的物理教师不仅是一个“百科全书”,还需是一个“技术能手“,一个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物理教学的全能型教师。
3、在更高的层面上关心物理课程: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关心的只是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而现在教师更要关心的是全面的课程目标,是知识的选取,是课程的设置。新课程中知识的选取及要求的高低是为课程的总体目标服务的,在物理学庞大的知识体系中,一些不同的知识可以用来达到相同的课程目标。因此,在明确总体目标情况下,知识的选择和要求的高低有一定的灵活性,这使得教师获得一定的主动权。这是新课程与过去的以知识为本的物理课程的重要区别之一。在课程设置上,过去大纲对目标要求非常具体,如知道、理解、掌握、会、选学等,现在的新课标更具有原则性,显然具有法规性地位的是课程标准,而不是教科书。
以往的物理学习,和教学成果的好坏,书面考试是唯一的评价标准,结果导致应试教育的产生。新教材更加重视对学生活动、实验操作能力等实际能力的评价,提倡客观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各方面能力的综合表现,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这对物理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师角色定位提出新的要求,新课标迫切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师角色的转变.结合本人的工作实践,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衡量我们的教学优劣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看一个标志的转变——教学方法的转变。
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老师转变观念是新课改的核心问题。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无论从理念到方法都是全新的。作为站在教育阵地最前沿的每位教师必须要改变过去的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看、满堂转、老师讲学生听、师问生答、老师演示学生看等形式单一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独立思考、自学、实验操作、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新的学习方式。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学习和学科研究,强调理解科学过程和自我探究科学知识.突出了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在当前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新课程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已在物理课堂中得到创造性的运用。但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根深蒂固,因为旧的评价标准没变,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成果仍然是看他所教的学生的考试成绩,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仍然是看他的考试分数。旧的评价标准仍然较大程度的限制着广大的初中物理教师对新的教学方法的大胆使用。所以从根本上改变广大教师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
二、看两个重点的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我们从思想意识到教学设计,都要尽可能的考虑多给学生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创新,没有实践和缺少实践谈创新,创新无从谈起。对初中物理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会体验生活,感受到抽象的物理定律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物理源于生活,反过来又应用于生活,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看三维目标的落实。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是看你是否重视了“双基”教学,也就是看你的教学重点是否突出了,难点是否突破了。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充实的、扎实的、真实的、朴实的,如果你的课堂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说明你没有注意落实“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
二是看该让学生经历(感受)、体验的是否让学生经历了,体验了,使学生在经历、体验中获得学习知识、思想、方法和经验。
三是看你是否运用了十分适宜的方法、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端正学习态度,营造出师生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
就物理课堂来说,首先要看你是否运用了课本知识的意义和价值,物理的规律本身的魅力;语言艺术的感染力;操作性强的激励形式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当学生认识到物理有用而且有趣,讨论有价值,有滋味时,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教师的点拨语言才能激荡人心,催人奋进向上,学生才能带着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去学,才能学得好。
四、是看四种状态的表现
参与状态。参与的形式是多样的,如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积极主动的参与。无论哪种形式的出现,都要根据教学情景的需要和学生已具有的学习习惯、动机来随机应用。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感到有趣,动心、动情。
情绪状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绪多种多样,积极的情绪他们会乐意的、愉快的、主动的;消极情绪就会出现不情愿的、反感的、被动的。
交往状态。课堂是个互动的群体,老师在驾驭课堂时就要精心组织学生个体与群体间的交往,要指导学生重交往、愿交往、会交往就是注重培养学生会听、能说、善辩的能力。交往形式应当是开放的,生生交往、师生交往就不拘一格。同时在交往过程中要提醒学生学会尊重别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修改补充自己的想法,给别人有插话的机会,体会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
生成状态。所谓生成就是自然形成。教学生成,就是自然形成知识与方法,它是与你的教学预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人曾这样说,既然课堂是生成的,可化简备课或不备课。却不知,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和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生成的知识和方法大多是课本上已有的,只不过是要通过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交流、发现、总结而形成的知识和方法,这就是创新。其实,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教材展开的心灵对话,因预设而有效,因生成而精彩!我们不应忽视精心地预设,也应将教学生成作为一种自觉的追求。培养学生的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理应培育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还要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去观察物理现象,并在生活实践中领悟生活中的物理规律。
11.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篇十一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物理 教学 力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c)-0010-01
在新课标贯彻实施的背景下,教育部对初中的物理教学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初中物理的教学理念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使得学生在思想、态度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作为四川省的一名初中物理教师,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与思考,将长期的物理教学反思总结为以下几点。
1 提升物理学科教学水平
1.1 改进备课方法,与时俱进
许多的一线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案一成不变,没有新思想与新方法的加入,大大地降低了课堂的时代性。实际上教师在每节课的备课过程中,应在总领全章思想的基础上,积极地加强互动交流、引导工作,争当学生学习的组织、引导者。同时更应强化针对学生备课的观念,不能把备课看作是老师对教学知识单方面的责任,也应该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学生课前自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自我备课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学,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后,将问题和一些知识的模糊点集中起来反馈给教师,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备出切实可行的教案。在课堂上通过有针对性的重点讲解、师生互动来突破重点难点,达到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因此在备课中改进备课方法,对学生非常重要。
1.2 注重传授知识的技巧
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从来都不是照本宣科的,是一门复杂的艺术。针对初中学生兴趣广泛、情绪不稳定的特点,教师要学会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首先是新课的引入。当学到第十二章的第四节的力学部分,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课堂实验来描述力的三要素,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教学实验设计:教师进教室开门的时候引领学生观察,通过演示手推门的不同部位、不同方向的施力及施力的大小来表现出力的作用效果不同。然后让学生亲身感受,总结其中的道理,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要素。这类实验简单易行,学生在生活中就遇到过类似的经验,而通过教师的发问,迫使学生思考蕴含其中的道理,从而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了学习兴趣。
1.3 讲解透彻,重点突出
物理学中有很多以定理、定义给出的概念,看似简单的背后隐藏着许多学生所领会不到的含义。教师的责任就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认知度,把他们领会不到的含义讲解透彻。当然这必须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前提,在学生真正理解不了的情况下,在产生了求知欲望的时候加以帮助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 物理学科教学思想的转变
2.1 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物理学作为一门严谨的自然学科,在整个物理知识的学习中要通过构建模型,把条件与所求联系起来解决问题。尽管初中的物理不要求复杂的推理计算,但是这种作图、空间构想的能力培养是必须的。
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存在两种建模,一种是构建实实在在的模型呈现于眼前(包括作图),另一种就是思维构建。通常后者的作用更大,因为许多物理过程是动态的,通过一定的物理思维训练,学生基本可以把物体受力后的运动状态以思维的形式得到,这种方式在解决问题时极为有效。
2.2 以教材为基础,生活为补充
物理教材不像语文、政治等其它的学科教材一样有较强的时代性,是一门经典知识学习与实际生活生产相联系但又较感枯燥的学科。如何能够将教学与实际联系,如何能在教材中发现生活的点滴成为物理教学能否赢得学生喜爱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该在教材中深入挖掘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部分,将来源于生活的物理再还原过去回到生活中,为生活的奇异现象提供科学的依据。
3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3.1 耐心答疑解惑
力学作为学生新接触的内容,许多在老师眼里看来理所当然的问题却困扰着学生进步。如作力的示意图时要反复地讲解作图的原理、方法,对学生不明白的地方重点剖析。教师在回复学生疑问时不能产生厌烦情绪、鄙视的眼光或者不耐烦的表情,而要鼓励发问,耐心讲解,培养师生之间和谐的信赖关系。
3.2 关心学生成长
初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喜欢一个老师就喜欢一门学科的现象。根据这一心理,教师要积极的培养与学生的感情,关心学生的综合发展,不能把管理学生、关心学生看作都是班主任的工作。課后要走下讲台,聆听学生的反馈,积极进行调整,对在课堂上可以及时解决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并给予提出问题的学生以肯定。
物理教师不仅可以过问学生的物理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其他学科或者生活中的问题也要积极的给予回复,因为学生发问本身就是出于对教师的信任,如果得不到回复会令他们产生不受重视的感觉。
4 提升教师业务素质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技巧,探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建立良好的沟通途径。同时对于教学中必要的实验技能要能独立掌握,特别是课堂上的物理实验要力保成功,不能将实验的不成功归咎于实验仪器质量等,而要引领学生一起查找到原因后重做实验,直到成功,给学生以严谨的科学探究的表率作用。
同时教师要注重自身形象,以自信、活力的面容面对学生,向学生传递积极的信息,不怨天尤人、自怨自艾。现实中很多教师将个人的情感带到教室,抱怨学校不公、社会不等以及某某老师不好等。这种行为极大的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态度,进而影响课堂质量。
5 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的知识,达到学以致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定期的对所授知识加以梳理与总结,对易错点重点强调。如对于物理事实、概念、规律要区别对待:认识事实,从事实中发现规律,而概念只是为了更好地描述现象而约定俗成的术语。
经过知识的梳理分析,要逐渐培养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去。据经验得出,凡是学生感觉在生活中有用的、有原型的物理知识通常掌握得很扎实。初中物理的力学知识表面看似简单实际都不简单但都可以与生活、生产的实际相结合,关键是教师能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只有学生自己亲身经历过用书本知识来解释生活实际现象的过程,他们才会真正的感受到物理的魅力。
6 结语
物理学科作为初中新增的科目,对于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力学更是以后学习物理的基础,这一部分基础知识的掌握将影响到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信心。长远来讲,初中物理的学习情况将直接的影响着学生对物理的第一印象,或有可能关系到学生在将来的择业问题。作为一线教师,提出以上几点教学反思来改进课堂教学效果,希望可以为新时期的物理教学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任长松.新世纪、新课程、新教材——人教版新教材的十大创新之处[J].山东教育科研,2006(12).
[2]郑渊方.探究式教学的模型建构探讨[J].学科教育,2006(5).
[3]袁运开,蔡铁权.科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2007.
[4]贾元宾.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2).
12.新课程改革下初中物理教学初探 篇十二
一、磨刀不费砍柴功——把握好物理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变化是顺利实施课改的关键
(一) 新课程标准的变化与特点
新课程标准符合时代的要求, 也符合江泽民提出的“培养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人才要求”。新课程标准分四大部分, 与以前的九年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大纲相比, 更加完善, 更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课程标准注重知识与技能, 更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并增强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
2、新课程标准的内容化繁为简, 化细为粗, 为教师教学提供更广阔的自由度和发挥空间。如“电功”这节, 旧大纲要求的知识点有:知道电能的转化, 知道电能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而新课程标准对这节课的要求是通过日常事例或实验的科学探究知道电功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如何利用电能表计算用电器消耗的多少。
3、教法改变, 以往教学主要采取教师讲授式学习, 学习的内容由教材或教师以定论的方式呈现, 学生被动接受和记忆,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充分发动学生的主动性, 强调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实施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
4、新课程标准注重了学科的渗透、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 以便学生学习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5、新课程标准实用性增强, 社会实践活动增多, 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 新教材的变化与特点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与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化知识结构的系统性, 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特征, 对于还没具体学到但又必须用的知识以“加油站”的方式提出, 让学生作为工具使用。如《空气的“力量”》中液体压强与沸点的关系。
2、图文并茂, 彩图多, 符合8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兴趣, 学生喜欢阅读, 如《压强》这章共有49幅图片。
3、教材充分体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的精神,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 学习科学研究方法,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 各章节需要探究的物理实验和物理规律只给出实验方法, 不给出实验的结论。如《电磁感应》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都由学生在探究与合作中自己总结得出。
4、新教材注重从自然与生活现象中引入物理问题, 通过探究寻找物理规律, 然后将其应用于生活、生产实践;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充分体现STS (科学、技术、社会) 教育, 众多的事例、图片来源于生活, 如:《摩擦力》这节中的自行车、气垫船、磁悬浮列车;《物体的浮与沉》这节中的人在死海中漂浮的图片都来源于生活,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新教材比较重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培养学生团体协作精神。较多的章节都有交流与讨论。
6、新教材中众多的猜想与假设, 留给学生质疑空间, 为课后的自主性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7、新教材没有章末习题, 节后练习也大大减少, 特别涉及计算方面的习题大大减少, 却增强了实践活动和小论文写作。
二、入乡随俗——物理教师应尽快转变观念, 转变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新课程改革中, 教师要审时度势转变教育观念, 利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他们探究的精神。在教学方式上要改变以往那种应试教育的思想和“从一而终”的教法。努力创新, 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在课堂上应起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作用, 教师的教学行为都要为了学生的发展, 并一切应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我在上《摩擦力》这一节课时采取以下方法体现课改精神。
创设情景:根据现有条件尽可能将现代技术、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 使课堂教学能生动活泼。这节课我先采用多媒体创设情景, 播放人和马驹在冰面上滑倒的flash动画;然后在拧紧的瓶盖上涂上润滑油, 让班上力气较大的学生拧开 (学生不容易拧开) ;再用细线拴住重物, 让学生不打绳结, 而将重物挂在木棍上。学生从这些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 然后提出问题, 为什么人在冰面上易滑倒?为什么涂上润滑油的瓶盖不容易打开?为什么拴有重物的绳子在木棍上绕几圈就能挂住, 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激情。
突出重点:重点放在科学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让学生大胆猜想, 摩擦力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有的说与速度有关, 有的说与面积有关, 有的说与重力有关, 有的说与质量有关, 有的说与运动方式有关, 有的说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课堂上根据8年级学生特点让学生研究其中两个猜想: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积粗糙程度因素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关系。教师给出实验器材,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出实验方案, 选几组在全班交流, 修正实验方案, 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自己得出结论, 培养他们自主探究问问题的能力。
强调应用:学生得出结论后, 提出问题, 你们认为有摩擦力好?还是没有摩擦力好?根据学生回答, 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 (正方:有摩擦力好, 反方:没有摩擦力好) , 进行辩论, 举例说明自己观点, 让学生在辩论中明白要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分析问题, 摩擦力既有利, 又有弊。学生通过讨论就会明白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再通过播放有关的多媒体素材, 学生就能很轻松说出怎样增大、减小摩擦力。
重视实践活动:根据《今日说法》的一条消息给学生这样一个课题, 京沈高速公路长城八达岭段有坡度且转弯, 常出车祸, 假若你是一名建筑工程师, 请用你学过的物理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学生非常感兴趣, 纷纷举手发表意见, 有的学生说建一个警示牌, 有的学生说把路修直, 有的学生说在水泥路上刻上一道道横线增大粗糙程度, 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给予充分肯定。对有能力的同学可提供工程师们己提出的解决方案, 并指导他们撰写科技小论文。
三、万紫千红总是春——以多样性的鼓励式教学评价语言促进学生的发展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作为还不太成熟的学生, 他们更在乎表扬和批评。然而, 以前课堂上回答问题, 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较直接的肯定与否定, 如“回答得好”“不错”“不对”等, 很伤学生学习、发言的积极性。而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要求老师评价语言多样化, 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现在教师在评价时多用“你的想法有新意”“你的见解有独到之处”“你还有什么新设想”等等。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 “你考虑到这方面因素, 你再想想有无另外的因素影响呢”“你可不可以换个思考的角度”等, 既不伤学生自尊心, 又容易让他们接受。
老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 学生也变得更加尊重老师。学生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能更好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他们常常这样说:“我觉得”、“我认为”、“我看”、“我想要”、“我发现”等。这样的和谐课堂, 这样的师生互敬, 学生反映的普遍较好, 他们也喜欢这样的授课方式。
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物理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天底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当然也不会有基础相同的两个学生。由于智力开发的程度不同、后天学习的环境不同、个人努力的程度不同, 等等, 学生学习基础肯定存在一定差异。就拿我们这样一所位于农村的学校来说, 物理成绩好的能得满分, 差的只能得几分, 中等的同学成绩也是参差不齐。如果教师搞“一刀切”, 势必会遗弃不少同学, 导致成绩差的更差。因此, 我们还得需要在物理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分层次, 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广泛参与,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在作业的布置上也要注意难题、中等题和容易题兼顾, 让成绩好的同学能“吃饱”, 成绩差的同学也“不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才会找到学习物理的信心, 慢慢地更喜欢物理。
另外, 新教材实施中还应注意一些其它问题。新教材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 但有些学生特别是我们农村学生家中几乎没有什么书籍、杂志, 唯一的信息来源就是电视机, 找资料难且又无目的性, 这就要求教师在现有条件下加大备课量, 多找一些与实际联系紧密相关的材料, 才能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目前大部分农村中学都开通了现代远程卫星接收站, 互联网宽带服务己普及到了乡镇, 收集有关课程的素材己不是难事。教师应该多花点时间和心思在搜集资料和备课上, 这样, 在把握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
其次, 物理课要特别注重学生质疑能力和用科学方法探究事物能力的培养。物理还需要一定数学模型, 深入探究物理问题往往都需要数学作帮手, 我认为不能过分淡化数学在物理中的运用。
13.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篇十三
三溪中学曾毅财
从初中就开始学习物理,到现在教物理,居然已经有十四年了。手里捧着物理课程标准,在思考一个久远的问题,物理这门学科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老师在传播着什么?如何传播?终于可以静下心认真领悟了!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科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雪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
(一)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重视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标体现了更关注社会,更帖近学生的生活。例:北京市使用清洁燃料车;由火车时刻表计算平均速度;现代版曹冲称象;水果电池;电冰箱的技术参数;用脉搏、步长测时间和距离;学读汽车速度表; 用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制作望远镜;了解微波炉的基本原理;了解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基本区别;用绝缘导线、铁钉、铁片等自制有线电报机…。
3、强调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新课标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中,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观的树立,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的。因此,新课标十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在“内容标准”中,科学探究是和科学内容并列的,它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探究能力的表现,以及探究教学的形式,并分析了探究教学的实例。
新课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列。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除了使用“知道”、“理解”
等描述学习结果的行为动词外,还使用了描述学习过程的行为动词来表达对学习的要求,如“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等。这种表述体现了一种理念:与过去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相比,课程标准更强调学习的过程。
新课标还强调了知识与技能、科学能力与科学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实现。如“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方法设计如下:第一步,问题的提出;第二步,让学生猜想;第三步,用钩码和弹簧称进行实验;第四步,数据处理(数据表格、图象作图);第五步,探究得出结论(数学函数表达式)。
4、注重学科渗透,关心学科发展,加强STS教育
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个大趋势。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它又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福利,同时也带来了环境、资源等许多问题。过去的物理课程就科学论科学,很少涉及科学的意义,应该以物理学的内容为素材,受到科学的、技术的和人文的教育,着眼点不在于提出多少有实际价值的建议,而在于通过参与逐步树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科学技术问题的意识,以这种方式把人文精神渗透到科学课程中。
学习科学新课标体会
2010-10-08 14:37:31|分类:|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我组教师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在第三周的周五开展了学习新课标的教研活动。通过学习《科学(3--6年级)
课程标准》使我受益非浅。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课标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虽然也尽可能地体现出这一理念,但在实践中不难发现,我们总是不经意中给学生太多的限制,让学生实验,又怕学生失败,没有正确的结果。总是把实验步骤讲得过于详细。让学生汇报,总是围绕着对结论有效的信息,而回避一些对结论虽然无效但能体现学生探究意义的信息;一些分组探讨也是流于形式,草草收场。根据现状,我觉得认真学习并在教学
中真正落实这一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素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他们进行科学知识学习的启蒙教育是适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所以培养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在小学生素质发展中所应起作用的科学定位。科学素养的内涵在科学课标中,包含为:“科学探究,情感与态度,科学知识”三个方面。情感与态度是科学学习的动力,科学知识是科学学习的材料,而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之一。小学生在科学知识的认识过程中,通过探究,培养探究的乐趣、信心和认识事物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又是通过探究而获得。所以达成了探究的目标,才能真正体现科学学科的意义。
二、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以往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来学习的,死记硬背得到的结论,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与方式是引
导学生学会探究的关键。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因此,科学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体验未曾经历的独特经历。科学课程应该为儿童提供充分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我已经有所注意但做得还不够好因此,科学探究是学生科学学习的核心方式。
三、亲身经历探究活动是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把以“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活动转变为以“探究”为轴心的科学活动,即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又要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运用多种感官在活动中参与知识的发生和再创造过程,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亲自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通过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在教学中运用“探究”给我的启发实在很大,通过这三方面的学习体会我觉得这样真的会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关注环境,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自己的发展。科学探究活动也由教室扩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真正在体现了“做中学”。让科学成为做的科学,而不是纸上谈兵。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的科学才是真正地在关注学生的发展社会的发展。
另外新课标还有一大特点那就是细,它针对课时内容的各个方面做了目标,也提出了具体的活动内容,让我在教学中更加有了方向,接下来我会将新课标学懂学透,真正让他对我的教学起到作用。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解读【教师业务考试参考】
2011-03-23 15:37:04|分类:|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过去的物理课程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一是,以知识为本的课程设计限制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和科学过程、科学方法领域的教育功能;二是,严谨的学术要求挫伤了很多学生对于自然和科学技术的感情与兴趣;三
是,严格的学科体系难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新课程标准突出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新理念”--全面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
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重视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
(1)什么是“学科本位”?我们过去考虑物理课程时,往往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首先想到物理学中有哪些内容,想到物理学的学科体系和逻辑结构,也就是想到哪些知识是所谓的主干知识、哪些知识是初中学生应该学习的、哪些能力是应该训练的……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设计我们的物理课程。新课标考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问题的出发点与此不同,它不以物理学本身的内容、结构为出发点,而是首先考虑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有些在物理学中是十分重要的知识,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可能并不强调;有些并不属于物理学的内容,在课程中却又安排在十分显眼的地位;有些在物理学中通常认为很重要的能力,例如演绎的能力,新课标并不强调。这样做的原因在于新课标是以物理学的内容作为素材,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
学的价值观;而不是向学生全面地介绍物理学。
(2)怎样做到“突破学科本位”?新课标非常强调义务教育中的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作用。它在“课程目标”中有一节专门给出了这方面的详细而具体要求:第一,在情感和态度上(情感体验),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乐于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主动与他人交流科学思想;在科学科学实践中主动与他人合作;勇于发现自已的看法,勇于提出与人不同的见解;在科学思维和科学实践中,体验克服困难过程中的愉悦……。比如:停止沸腾的水,用冷水浇上后会怎样?用放大镜看指纹后再看窗外的物体,思考用放大镜物体总是放大的吗?用开水把杯子烫热后立即扣在气球上。第二,在对科学和技术的认识上(价值观体验),能认识到科学(物理学)的目的是认识周围的世界,科学的发展能满足人类对世界的好奇心;科学(物理学)是技术的基础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但对科学技术的不恰当使用又带来了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还是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构成因素,要积极参与现代化社会生活就要有相当高的科学素质;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检验科学理论的最终标准;想像和猜测是科学创新中最活跃的因素。如人从水里出来?为什么感到冷?望远镜为什么能把远处的物体“拉近”?汽车的安全带和安全气囊;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第三,重视学生对科学与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新课标强调这样的思想,即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技术发明与科学发现同样重要。在科学知识的应用上,新课标不但重视科学原理的学习,而且将对技术层次的问题规定了要求。新课标还体现了这样的思想,即科学推动了技术的发展,同时也受到技术发展的推动或制约。新课标强调了让学生体会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及给为类社会带来的正面和负面作用,鼓励学生对这
类开放性问题的思考。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新课标体现了更关注社会,更帖近学生的生活。例:北京市使用清洁燃料车;由火车时刻表计算平均速度;现代版曹冲称象;水果电池;电冰箱的技术参数;用脉搏、步长测时间和距离;学读汽车速度表;用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制作望远镜;了解微波炉的基本原理;了解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基本区别;用绝缘导线、铁钉、铁片等自
制有线电报机……。
3.强调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新课标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中,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观的树立,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的。因此,新课标十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在“内容标准”中,科学探究是和科学内容并列的,它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探究能力的表现,以及探究教学的形式,并分析了探究教
学的实例。
新课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列。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除了使用“知道”、“理解”等描述学习结果的行为动词外,还使用了描述学习过程的行为动词来表达对学习的要求,如“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等。这种表述体现了一种理念:与过去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相比,课
程标准更强调学习的过程。
过去的物理课程更偏重于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选择那些“基础的”、“难易适度……学生能接受的物理知识”作为
教学内容,即更加重视知识的传承,没有提及科学探究,也没有强调科学过程。
新课标还强调了知识与技能、科学能力与科学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实现。如“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实验方法设计如下:第一步,问题的提出;第二步,让学生猜想;第三步,用钩码和弹
簧称进行实验;第四步,数据处理(数据表格、图象作图);第五步,探究得出结论(数学函数表达式)
新课标不过分追求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严密性,标准不规定教学和教材的先后顺序,知识要求有所降低。例如能量的概念可以贯穿始终,通过能的转移和转化认识功,而过去却是先定义功,为什么是这样定义,不知道因为这是规定,现在是先学习能,再从能的变化来定义功;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不是“反射定律”);对螺线管的磁场没有终结性要求(右手螺线定则则不作要求了);对阿基米德原理不做综合性题要求;知道在电流一定扩大知识面,求广不求深,如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眼镜的度数;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光年、天文数字);双耳效应和立体声;时间放大镜。许多问题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如估算火车、飞机从上海到北京要多长时间;讨论用于望远镜的两个凸透镜的焦距为什么不能相等;节能日光灯是否节能。
4.注重学科渗透,关心学科发展,加强STS教育
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个大趋势。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它又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福利,同时也带来了环境、资源等许多问题。过去的物理课程就科学论科学,很少涉及科学的意义,应该以物理学的内容为素材,受到科学的、技术的和人文的教育,着眼点不在于提出多少有实际价值的建议,而在于通过参与逐步树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科学技术问题的意识,以这种方式
把人文精神渗透到科学课程中。
新课标在规定教学内容和活动建议时在这方面有充分考虑。例如有评估某些物质(如塑料、化肥、农药等)对人和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意识;能尝试与同学交流对当地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意见;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如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发表自己的见解;研究电冰箱内外的温度差与所耗电能的关系,提出节能措施;分别从炊事、取暖、交通等方面对当地燃料结构近年来的变化作调查研究,从经济、环保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注重学科渗透,如耳、眼;动物罗盘;牵牛花的茎;电鳐发电;蛙的叫声、蝉鸣、蝉的口器。注重新科技知识。纳
米科学技术;电子控制燃油喷射内燃机;网络通信;磁悬浮列车等。
新课标注意借鉴国际科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物理课程;注意将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引入物理课程,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交融;以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界更加本质的认识,逐步树立科
学的世界观。
5. 新课程的学生实验与过去有显著的不同突出表现在:
第一,更加重视利用身边容易获得的材料进行实验;
第二,更加重视“非学科”的通用的实践能力。这里提到的实践能力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按照规范进行物理学的科学实验的能力。如仪器的正确使用、用图象作图法找出实验数据中的关系、按照规范化步骤进行的实验……这类型的能力具有很强的学科特征。另一类是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处理生活中、产业中与物理相关的问题的能力。如阅读说明书和尝试性操作、学习使用电器和仪器的能力、用科学知识及科学思维路线发现并排除自行车或家庭供水供电系统故障……这种类型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应用特征。新课程在重视第一类型实践能力的同时,更加重视和强
调第二类型的实践能力。
第三,注重学生对设计思想的理解,不要求背诵具体的操作步骤。如天平的教学,不再要求背诵具体的步骤,增加了许多“怎么办?”、“为什么?”具体设计是:第一步,熟记几条强制性的要求;第二步,要求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几个问题:天平怎样才能放置水平?怎样使横梁平衡?游码做什么用的?增减砝码的顺序是先大还是小?第三步,还有什么要注意的问题吗?
第四,动手操作的内容比过去大在增加了。新课程中学生动手实验内容大大增加了,几乎每节课学生都要“做实
验”的!
二.“新思路”--多视角地体现了课堂教学设计的新思路
1.新的课堂教学设计
如物理课堂上的互动教学设计,它包含了教学活动设计和学生活动设计在内的教学流程图及体现学生自主学习
和教师合理指导相结合的学生工作纸。
2.新的作业设计
新课程作业设计包含了开放性作业的系列化结构;自主收集信息回答问题系列;调查系列;科学作文系列;动
手实践系列;因特网系列。
3. 新的考试题型设计
积极探索书面考试题型的改革,比如:
第一,考察观察能力:某微型灯泡,它没有反光罩,但光却集中,它与普通灯泡有很大区别。试观察它的结构
特点,并照亮一个目标,观察它的发光特点。
第二,考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的能力:阅读--“园艺家为什么失败?”一个爱研究的园艺家猜想,植物叶子多数呈现绿色,可能是植物喜爱绿色的缘故吧。于是他将温室的四周都安装上了绿色的玻璃,只让阳光中的绿色光照射植物,他认为这样必将使植物生长的更好,可是他却失败了。这是由于他不懂得物体的颜色构成所致。因为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所决定的,叶子呈现绿色,说明植物反射的绿色光,也说明绿色光正是植物所不喜爱的或者说是对植物生长无用的。显然,只给植物照射绿色光,植物就会因缺少其它色光而生长缓慢,甚至死亡。请学生回答:一,绿色植物喜欢什么颜色的光?二,请你分析,红花会反射什么色光?它喜欢什么颜色光?三,文中提到:“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文中有没有提到或暗示到:“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
如果有,请在文中标示出来,并概括出结论。
第三,考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由于凸透镜中心距桌面约高6cm,光屏中心距桌面也约6cm左右。此时老师拿来一支新的长蜡烛便切成两断,只把其一断插在烛台上做实验,你觉得这样做有必
要吗?说说其中的道理。
第四,另外还有考察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及考察没有学过的内容的能力等等。
三.“新评价”--体现了全新的科学评价体系
新课标淡化校内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作用,不以甄别和选拔为校内评价的主要目的,不以单一模式要求所有学生。学生能力倾向不同,不压制有特长的学生,不让某方面能力差的学生勉为其难,不削长补短。在新的评价观念的指导下,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标倡导对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的现状和进步进行档案式的评价,不赞成以知识考查为核心,不赞成把书面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改革单纯注重知识的评价,把知识和技能、方法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纳入评价范围。注意把探究活动、实验、制作、讨论等方面的表现纳入评价范围。把评价的重点从终结性评价转移到日常学习记录等过程性评价。提倡“档案式评价”、“表现性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已的成长。档案式评价可以收集很多内容,如单元学习记录卡;表现性评价记录;创造性作业(小论文、小设计、照片等);重要的独立性实验的记录;书面测验成绩和评语;学习中的出色表现等。它具有以
下特点:一是,重视对过程的评价;二是,重视体现个体差异;三是,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
表现性评价是过程评价的方法之一,表现性评价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学生能够通过主动体验和探
究充分发挥其创造性。
表现性评价提供了观察学生完成任务过程的机会。在开放性的目标指引下,表现性评价的任务是真实的,其背景也是真实的,所以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将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进行评价。表现性评价不是一种非对
即错的评价方式,它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考察,能够使每一个学生充分而恰当地表现出自己的成就和水平。每个学生在表现性评价中完成任务的过程都是不同的,使评价者能够多视角地、深刻地、更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的优势和
不足。
四.“新要求”--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把新课程标准的制定看成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第一次创造性工作的话,那么制定新的教科书则是第二次创造性的工作,而教师依据新课标、按照新教科书实施教学可以称之为第三次创造性的工作了。因此面对新课标,新
教材,新理念,新思路,新评价,对广大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
1.更新教育观念
要求全体教师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内涵,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切实重视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倡导科学的探究性学习方法,提倡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育目标目标
(三维目标体系)并举;加强新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外作业设计及学生评价体系设计等。
2.开展教育科研,进行教育探索
面对全新的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教材,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加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就要求全体教师积极开展教育科研。“行动研究法”是目前一种适合于广大教育技术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是一种切合中小学教师实际的研究方式,体现出中小学教育科研“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特点。教育行动研究是“教师即研究者”这一现代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途径。它既是一种方法技术,也是一种新的科研理念、研究类型。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有利于学校的教学改革; 行动研究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行动研究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的效能;行动研究有利于学校与社会的沟通;可以给师范生提供大量的实际工作经验案例;行动研究克服了教育技术理论与教
育技术实践相脱节的弊端。
3.扩大知识面
从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科书可以看出,新物理课程内容涵盖的知识面极广泛,注重了学科的渗透,使物理更走向社会,走近学生,帖近生活,它不仅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层面,也渗透到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科技、人文、社会等各个领域,所以要求未来的物理教师不仅是一个“百科全书”,还需是一个“技术能手”,一个能运用现代教
育技术(主要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物理教学的全能型教师。
3.在更高的层面上关心物理课程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关心的只是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而现在教师更要关心的是全面的课程目标,是知识的选取,是课程的设置。新课程中知识的选取及要求的高低是为课程的总体目标服务的,在物理学庞大的知识体系中,一些不同的知识可以用来达到相同的课程目标。因此,在明确总体目标情况下,知识的选择和要求的高低有一定的灵活性,这使得教师获得一定的主动权。这是新课程与过去的以知识为本的物理课程的重要区别之一。在课程设置上,过去大纲对目标要求非常具体,如知道、理解、掌握、会、选学等,现在的新课标更具有原则性,显然具有法
【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推荐阅读:
王星勇--农村初中物理新课程的有效教学12-17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07-08
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的几点思考10-31
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07-26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工作小结07-28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12-12
最新初中物理课程标准06-15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07-24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初探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