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素质分析

2024-10-05

大学生就业素质分析(精选14篇)

1.大学生就业素质分析 篇一

大学生就业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临床医学院09骨伤一班黄立宇200901004041 摘要:就业的压力是一把双刃剑,一般来说,适度的压力是有益的、健康的,作为内在驱动力,它能刺激学生去获取各种成功的机会;但当压力过大,超出了所能承受的范围时,就会产生心理、身理及应对能力等问题。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压力管理,减轻就业压力,预防心理障碍,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以及应对压力能力,是我们大学生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素质

正文: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与分析: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2009年的611万多19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中国人保部门定下了“力争使2010届高校毕业生年底总体就业率达到80%以上”的目标,即使目标实现,也意味着有100多万名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07万人,2001和2002年分别为114万和145万人。2003年,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200万人(达到212万人),之后平均每年都要增长五六十万人,2009年首次突破600万人(达到611万人),今年则增至630万人。

所以简单来说,10年失业的人倒不一定很多,待业的肯定相当多。至于失业率,政府从来就没有官方公布过任何准确的数字出来。。考虑到为数众多的农民工和非法劳工的存在,中国实际失业/待业人数是相当多的。。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1、定位不清,目标不明。大量的劳动者,包括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市场感到茫然,不知道要做什么工作,即使找到了工作也做不久,做不长,工作频繁变动。这客观上导致了大量的磨擦性失业。

2、缺乏核心能力,就业竞争力弱。包括大学毕业生在内的大量求职群体跟不上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要求,专业知识和技能都不能满足岗位所需,处于被市场淘汰的边缘。

3、工作主动性弱,不爱自己的职业。相当部分的求职者职业素养太差,对工作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还有一部分人的工作意愿很弱,浑浑噩噩过日子,根本没有工作的意愿,这也是近年来“啃老族”、“宅男宅女”等群体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

(二)1、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非常多,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比较糟糕,缺乏人才,又流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经济发展缓慢。

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中国以前由于处于计划经济之下,在高校里面实行的是“统包统分”,毕业生不愁毕业后没工作,长期以来,高校不注意专业的设置与市场的结合。当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实行市场经济,将过去那种“统包统分”改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问题马上暴露出来,寻求市场和信息观念不强,就业指导观念落后等,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近年来,一种情况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就先失业。

2、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择业也由“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各个地方,各种形式的人才“供需见面会”也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但是市场机制仍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仍存在。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1

而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对生源是本地的毕业生大开绿灯,而对一些外地毕业生则加上各种条件加以限制。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3、用人单位的盲目人才高消费。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一些用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对本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提高,追求人才高消费,追求高学历,本来专科生可以做的事一定要有本科生做,本科生做的事要硕士生做。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才,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看重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有书本上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

4、高校就业指导滞后。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或者是刚从相关部门分离,其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其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有的只是在学生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5、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6、大学生本身的素质问题。近年来的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基础也有高有底,加上高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没有跟上,随之带来了学生质量的下降,有的学生成绩不错,但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也强,但是学习成绩差,未能通过英语国家四级和计算机国家二级,与用人单位交之失臂。

三、大学生就业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大学生步入社会后,首先应具备的主体能力素质是什么?这种主体能力素质我们认为是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适应能力即指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心理、生活、工作环境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能较快地认识、了解和熟悉外部环境,并使主体与客体协调一致的能力素质,它主要包括:

1、心理承受能力。社会与学校相比,生活环境、工作条件、人际关系都有着很大变化,这些变化难免会使那些心存幻想、踌躇满志的毕业生造成心理反差和强烈冲突,这时,心理的承受能力是第一位的,要克服心理障碍,使自己在心理意识上与外部环境取得认同。

2、独立生活能力。参加工作后,往往要自己处理衣、食、住、行等全部事务,对独立生活能力要求较高,这是毕业生无法回避的一种能力素质训练。理财能力是任何人都必须掌握的。

3、人际交往能力。走上工作岗位后,人际交往能力的发挥是适应环境的关键。不善于与人交往,就难以与人沟通,就难免将自己封闭起来,以致带来诸多烦恼与痛苦。

4、应变能力。毕业生不可能在学校学到工作岗位上所需的全部知识和能力,只有随时调整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和思想行为方式,才能使自己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要使自己真正成为生活的强者,还需要有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素质包括:

1、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工作实际中,善于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这即是实际工作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毕业生本人顺利成长的基本条件。

2、动手操作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具有一定的文字、图表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以理工科毕业生这种能力要求更突出。这也是检验一个毕业生创造能力优劣的重要手段。

3、组织管理能力。把工作岗位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等要素科学地组织起来并有效地完成所担负的任务,这种能力不仅领导干部应具备,毕业生作为高层次的人才也应具备,这是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必备的能力素质。

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两者是紧密联系的,适应是为了创造。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毕业生走向成功和成才之路所必不可少的,因此,当代大学生应注重这两种主体能力素质的培养。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2、《论当前高校就业指导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3、《2010年大学生就业指导手册》

2.大学生就业素质分析 篇二

1 我国音乐专业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 这就给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特别是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当前我国音乐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时的具体情况主要表现为:知识结构不够广泛、思想上没有做好充分就业的准备、就业范围不广、就业渠道不多、就业观念没有改变、毕业生期望值太高等等, 这就大大限制了音乐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情况。

2 用人单位对音乐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

2.1 教育教学部门对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

学校工作是以教学为中心, 教书育人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和最主要的任务。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综合知识, 较强的教学能力和出众组织管理能力是一个音乐教师最基本的素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既要教书, 又要育人, 所以音乐教师要“一专多能”, 拓宽知识面, 不但要具有扎实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要有广博应用型的综合知识。在当今的新形势下, 大量提倡以素质教育为主的教育理念下, 对教师的知识智能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音乐教师必须要钻研业务;精通所任学科的专业知识, 吸取新知识, 丰富自己教学方法, 使自己具有运用知识的能力, 不断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给学生传授更多的新知识。

2.2 事业机关单位对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

流利口头表达能力、超强的社会交往能力、灵活的随机应变能力是事业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从事社会音乐工作的人, 语言表达能力非常重要, 他要同各种各样的人进行语言信息交流, 如果口头表达能力缺乏, 很难做到良好的交流。口头表达能力包括以下两方面:演讲口才和专业口才。社会音乐工作的开展, 需要能够向公众宣讲音乐的方针、政策;在社会活动中, 需要组织群众, 并讲解在活动中应注意的各种事项。一般情况下, 在对社会音乐工作的实际指导时, 需要我们用专业的语言来讲解动作要领, 练习中使用专业口语。

2.3 企业单位对音乐学生的要求

当今形势下, 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 各种各样的大、中、小型企业单位除了搞好生产, 创造更多财富的同时, 丰富职工的文娱生活是领导必须考虑的问题, 而负责文娱工作的职工必须能跳、能唱、能弹、能组织、能协调, 这就对音乐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多更广的就业渠道, 同时也对他们的素质培养提高了要求。企业单位越来越看重团队协作精神, 许多工作单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 必需要共同协作。那些没有集体荣誉感、既不能唱、也不能跳, 更不会弹、缺乏合作意识的大学生人才在应聘时会受限。

3 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途径

3.1 调整专业设置, 更新教育观念, 扩大知识范围

在过去几十年里, 音乐专业设置是以传授音乐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教学目的的音乐教育观念, 使我们传授给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够广泛、导致学生就业发展潜力不足、独立工作能力不强、社会适应能力较差。随着当今社会教育观念的改变, 就业需求度的提升, 素质教育的实施, 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 普通高校音乐专业教育思想和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从过去单一地培养音乐教师, 转变成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重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3.2 加强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专业素质是每类专业学生从事本职工作的基础, 是师范专业素质和水平的体现。音乐专业也不列外,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是学生的立足之本。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必须牢固掌握音乐教学的知识和技能, 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音乐教学的目标、内容和要求, 掌握音乐教学规律, 能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来武装自己, 使自己具有与时代相吻合的崭新的教育观点。所以, 在音乐教学中, 音乐教师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 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认真去学习、去练习, 考评时严格要求学生, 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去努力学习。

3.3 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升综合能力

专业教育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必须将人文素质纳入人才培养规划和教学计划。改革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 把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课程设置目标, 发挥课程的整体功能, 把文化科学体系、能力培养体系和良好人格培养有机结合, 增大人文学科课程比重, 系统安排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 同时教师要在所开设的课程教学大纲中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理论和基础知识, 深化课程的文化层次, 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 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3.4 加强学生社会工作的培养, 强化社会实践

提升自己综合能力, 强化社会实践, 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需要。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整合发展观念, 提高大学生生存意识能力。加强音乐专业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 能够促进大学生磨练意志, 陶冶情操。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及非智力因素, 进行创业知识传授和创业能力培养, 激发学生创业欲望, 提升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综合素质。具体方式可以采取以下办法:首先, 针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项目, 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与训练。其次, 可以将学生带入企业、社区实践, 为企业、社区文娱活动担任组织者或者主持人来提高自己的能力;指导企业、社区各种文娱活动, 为企业职工和社区群众服务。

4 结语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 面对社会不同单位就业的不同须求, 要求学生自身具备多方面的知识技能, 积极应对就业市场, 学校不但要调整专业设置, 更新教育观念, 扩大知识范围, 而且要加强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改进教学方法, 还要加强对学生社会工作的培养、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升综合能力外, 以适应社会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素质结构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斯祁.关于高较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训练的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 (5) .

3.大学生就业与素质教育 篇三

关键词道德素质;素质教育;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2-0183-01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也随之增加,尽管学校及相关部门一直把大学生就业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加以考虑,但是,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与此同时,有些用人单位却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其主要原因就是大学生的素质与用人单位所要求的不相符合。招聘单位已经从单纯的看学历,转向了重视应聘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调查显示,当今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1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分析

总体来说,当前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确实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要知道,社会是比学校更复杂的地方,没有一定的素质和能力是很难在社会上走向成功的。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考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道德素质、人际沟通能力与团队意识成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因素。

1.1综合素质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是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技能、丰富的知识面、强烈的求知欲、诚实守信、较强的沟通能力等等。一些招聘单位的主管表示,应聘者的学历很重要,但企业更看重应聘者的综合素质。教育部的一项调查也说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要求有明显差距,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事实上,大学生是否具备社会需要和认可的素质便成了就业的重要因素。

1.2道德素质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的时候更加注重道德考核,把道德标准列入人才考核项目,几乎有半数企业在招聘中都会涉及道德、诚信问题。道德标准已经成为重要的用人考核标准。从调查看,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求职的最大本钱。许多人力资源经理表示,拔尖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他们更看重应聘者的职业道德观。因此,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生时,多数单位会把个人品德放在第一位。

1.3人际沟通能力与团队意识

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与团队意识有助于事业的成功。随着社会的细分,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多人的协同合作,因而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成了一些用人单位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这就要求大学生应具备团队精神,在竞争中应学会合作,这既是对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检验,也是用人单位考察的重要标准。但遗憾的是,在竞争过程中,抬高自己、贬低别人的现象却时有发生。对此,多数用人单位的态度十分明确,对此类学生坚决拒用。

1.4高校存在的问题

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几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现在社会已经不再需要,变成了滞销专业,供需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另外,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学校在办学理念上的滞后,使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知识单一、陈旧,专业面过窄,实际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精神,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2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和建议

2.1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

社会发展的节奏在不断加快,要想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素质,才能够不被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所淘汰,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大学毕业生要想在求职择业中处于主动,获取理想的就业单位,就必须全面提高自己的择业素质。另外,大学生应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从现实出发选择就业。

2.2高校应加强道德教育和学风建设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要坚持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纪校风建设。要发挥教师為人师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所以,学校是决定大学生素质的主要因素,应从学校入手,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

在目前就业形势及其严峻的背景下,如何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是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因此学校的素质教育的重点应该集中在招聘方对人才的要求上来。首先,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要把德育教学内容、形式和现实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和“诚实守信”的品质,注重学生的品德塑造,提升就业竞争力。目前的德育教材比较注意体系的完整,但在针对性和实践性方面结合的还不够。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素质教育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适应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

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要把德育和学校管理结合起来。教书是育人,管理也是育人。在制定和执行学校各项管理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到如何更有利于大学生德行素质的培养。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发内容健康、形式多样、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塑造的校园实践活动,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形成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德育环境,营造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环境氛围。

综上所述,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迫在眉睫,要想使培养的学生获得社会的认可,使学生能够顺利融入社会,目前高校的主要任务就是着眼于现实,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入手,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切实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这不但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同时,对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有重要促进作用。

时代呼唤新一代的大学生,祖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在新形势下,只有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大学生,才能使我们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

参考文献

[1]吴永春,韩娜,杨红芹.从社会营销观念谈大学生就业[J].素质教育论坛,2008(9):171.

[2]丁艳平.从名企招聘谈大学生素质教育[J].科技信息,2008(36):205.

4.提高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对策论文 篇四

学校是决定大学生素质的主要因素,提高大学生素质的主要应从学校着手。

(1)从基本教育着手。

首先,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要运用创新的教学模式让教学服务于职业素质的培养。面对市场需求和新经济的挑战,专业教师要想让学生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发展有基础就必须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根据专业的特点使学生从进校开始就接受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能力训练,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全程培养学生探索未知、创造求新的能力。其次,学校应通过社会调查、社会兼职来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条件下自觉产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开阔视野、提高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2)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全程渗透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就业教育。

大学阶段是职业生涯的预备期,教师通过全程化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就业指导模式,可以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保障。具体来讲,就是要为学生构筑职业生涯的4个支柱。第一,教会学生做人。学会做人是从事一切职业的前提,也是职业生涯发展过程的起码要求,所以教师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师要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培养学生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有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勇于承担工作责任,有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第二,教会学生学习。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的知识、培养的能力只是为他们日后的学习、进步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与知识经济突飞猛进,职业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要求是有距离的。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这是现代职业发展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否则学生就会被社会所淘汰;第三,教会学生做事。学会做事是职业适应能力的表征。学会做事不只是为了适应某一特定的工作,也是为了适应职业的流动、职业的发展和自主创业的要求。教师要使学生了解到,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职业分化速度加快和职业流动性增大,没有人能够一次选定终身职业。择业的复杂性和难度,提高了对从业者综合素质的要求,所以就整体而言,职业的流动要求专业教师将侧重点转向到培养学生的职业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上来;第四,教会学生合作。在竞争的社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平时因缺少与他人合作的机会而缺乏合作意识乃至团队精神,普遍表现为合作能力较低。而现实中多数工作都要求员工具有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因而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应充分利用大学生的团体活动培养团队精神,让大学生在团体活动中发现自己的特长和不足,提升相互之间的合作能力。

(3)大学生自身应有意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针对计划经济下高校某些课程滞后而造成的学生知识单一和能力不足等问题,大学毕业生应主动应用现有的资源,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加紧“充电”,以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其次,大学生应积极参加第二课堂,培养自己的内在素质和能力,如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适应能力和优秀人格、良好的全局意识,与人为善的宽广襟怀、善于协作的团队精神、坚韧的工作作风以及能够经受人生失败和挫折考验的能力等,从而改变当代企业对大学生的道德偏见。

参考文献:

[1] 王明钦.企业用人标准与大学生素质匹配[J].经济管理,,(3).

[2] 何苗,王军.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三大倾向[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6).

[3] 张东黎.人品和能力最重要[J].中国大学生就业,(22).

5.大学生就业素质分析 篇五

学校:专业年级:姓名:联系方式: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您的学历

A、本科 B、专科

3.目前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

A、在团总支任职 B、在学生会任职 C、担任班干部 D、没有

4.您认为择业最重要的条件是?

A、能力素质 B、真才实学 C、社会的关系 D、金钱

5.您倾向于做什么样的工作

A、生产性的 B、经营性的 C、服务性的6.您希望自己在工作中

A、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B、只要薪金高,不能人尽其才也不在乎

7.对现在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态度是

A、胸有成竹 B、通过努力应该可以找到工作 C、现在就业困难很大

8.您的就业方面的技能、观点和知识主要从哪里来的?

A、学校就业指导课程 B、书籍 C、上网 D、报纸和刊物培训机构

9.您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哪些条件?(可多选)

A、专业成绩 B、综合能力 C、学校名气 D、社会经验 E、专业技能 F、发展

10.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就业机会?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11.您对职业的取向是?

A国家单位 B事业单位 C中外企业 D私企 E无所谓

12.找工作时您怎样看待专业和工作性质的问题?

A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B可以与专业有关联性的工作,不一定对口C专业与工作性质无关,先找一份工作再说D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行业 13.您认为当前就业困难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缺乏实际技巧与精练 B就业期望太高 C就业人数太多 D企业的要求太高E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F金融危机带来的企业倒闭

14.您对您第一份工作的崭新期望是多少?

A1000元以内 B1000-1500 C1500-2000 D2000-3000 E3000以上 F不要钱,能锻炼就行

15.您应聘时,着重企业的?

A公司发展前景 B薪水的高低 C个人发展空间 D公司的名气 E其它

16.您首选的就业城市是?

A成都 B北京 C上海 D广州E其它

17..您会考虑自主创业吗?

A工作难找,会考虑自主创业B不会,应届生没有什么经验C暂时没有考虑过

6.职业道德素质对大学生就业的意义 篇六

这个学期,通过观看《职业素质养成》这一科目的学习,我对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认识,下面我将从以下两个个方面说明:

一,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现状

大学职业道德教育是根据当前的高校学生道德素质做出的针对性反应,严峻的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现状已经为高校教育工作敲响警钟。就当前高校中大学生本身的素质来看,大学生普遍存在自私、偏执、爱与理解的单向化等现象,缺乏健康的人格取向,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等等。“加之目前高等学校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轻素质,重分数、轻能力的现象,对学生的人格教育不甚关心,以致造成高分数、低素质的怪现象”。尤其是随着独生子女大军逐渐成为高校的组成部分,大学生中自私、奢靡之风有蔓延之势。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甚至在尚未踏入职场之前,择业观就已带有浓重的功利色彩。

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培养有职业道德的人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大学的职业道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达成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因为职业道德教育涉及广泛的内容,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职业道德知识,教会学生如何在职场中学会处理与人、与工作的关系,如何遵守职场中的规范,如何在工作中尽力创造价值、自我成长,而这些都是个人素质不可或缺的成分。学生在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中通过对职业道德规范的理解和记忆,拓展了他们学习的空间和内容,认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将职业道德在以后的工作中实践,让学生知道在工作中如何正确为人处世,对他们学会做人和生存是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对职业中的创新提出要求,这又对学生创造能力培养做出一定的贡献。虽然忽视高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学生也能学到很多其他方面的东西,但缺少职业道德教育的学习将是不全面的学习,是与个人素质发展的整体观相违背的。因此,只有加强大学职业道德教育,才能对当前素质教育的空白领域进行填充,才能适应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需要。三,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一)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反映的是从业人员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勤奋努力,尽职尽择的道德操守.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

大学生从步入大学起,就开始萌动着对未来职业生活的憧憬,也开始了积极的准备,这种准备是贯穿在大学生活的全过程中.实际上,在填报志愿和选择专业的时候,就包含了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的期望,而随着大学生活的延伸,大学生对自己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的思考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具体.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大学生对自己工作岗位的爱,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敬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从业者不断完成自身社会化的重要条件,是个人实现自我、完善自我不可或缺的舞台.

(二)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既是做人的准则,也是对从业者的道德需要,即从业者早职业活动中应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承受承诺,讲求信誉

诚实守信是人类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在社会主义社会应该继承并使之发扬光大.诚实守信不仅是从业者步入职业殿堂的通行证.体现着从业者的 道德操守和人格力量,也是具体行业立足的基础.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完善,职业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现象,一些企业和大学生诚信的缺失,打扰了市场秩序,给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带的顺利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也败坏了一些企业的名声.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大学生职业领域的诚信道德建设,非常必要,十分及时。

(三)办事公道

办事公道,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做到公平公正,不某私利,不徇我 我觉得现在的大学生在这方面应该掌握的很好,因为现在大学生刚就业,不可能在企业中承担非常重要的职位.为了能够突显业绩,他们只有以公道之心办事.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

(四)服务群众

服务群众,就是在职业活动中一切从群众的利益出发,为群众着想,为群众办事,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职业场所是体现着一核心要求的重要领域.现在的大学生缺少的就是这样的品质,他们觉得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所以他们不在乎底下劳苦大众的感受,认为世界上没有不要钱的午餐,应该自食其利,自己动手.那样,服务群众在他们心中就成为空谈.

(五)奉献社会

奉献社会,就是要求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岗位上树立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并通过兢兢业业的工作,自觉为社会和他人作贡

私情,不以权损公,不以私害民,不假公济私。

献.

这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都体现了奉献社会的精神.当代大学生的奉献社会精神并不是非常明显,因为他们只是在职业生涯中迈出了微小的一步,不可能有很大的精力去奉献社会.

四,如何加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

(一)、树立自信,自觉、自主地进行自我修养。

在职业道德修养上,自觉是非常重要的,人一旦有了自觉性,才能在道德活动中处处留心,时时提醒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完善自己的职业道德品格。

大学生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相对较差,但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若能从自己内心培植职业道德的土壤,建立长效自我约束机制。就会在工作中爱岗敬业、谦逊礼让、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感情上,以为社会多作贡献为荣,以自己的劳动成果能为社会和他人带来幸福为乐.从而更好地在自我教育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二)、学习职业道德理论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学习职业道德理论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是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方法。学习理论,首先,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只有学习和掌握了科学理论,才能坚持职业道德修养的正确方向。其次,要学习职业道德基本理论和原则规范,明确职业道德的目的、方向、原则,才能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起相应的职业道德情感、意志、信念,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参加社会实践,是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大学生在学习职业道德理论的基础上.只有不断融入社会,把自己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相联系起来.才能更深刻地认识自身的价值所在,正确审视自己的不足,并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陶冶自己,完善自己,最终完成职业道德品质的提高。

(三)、自觉地进行内省和慎独。

“内省”,就是内心省察检讨,去除私心杂念,使自己的言行规范于道德标准的要求,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大学生在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同时,应该经常“内省”,善于认识自己.勇于正视自己的缺点,敢于自我批评,自我检讨,并决心改进缺点,扬长避短,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质.

“慎独”,就是指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独立工作,自行其是,仍然能谨慎地遵守道德原则而不做坏事。“慎独”讲究不仅在他人面前、领导面前能按职业道德行事.即使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也能自觉地做好事,只有这样,才能在新形势下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经受住各种考验,模范地遵守职业道德,做一个具备高尚职业道德品质的新型劳动者。(四)、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循序渐进。

大学生正处在培养良好职业道德和练就技能本领的大好时期,只有在平凡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从点滴小事做起,通过长期积累,才能逐步培养,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因此,在职业道德修养中,要从我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因为他人没有做到而原谅自己.或自己也不去做;也不能因为社会存在不正之风,还有许多不道德的现象出现而放纵自己、原谅自己,甚至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相反,更应该高标准、严要求,朝着高尚的职业道德境界去追求,只有这样,才能自觉形成一种道德习惯,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信念和品质。五,结束语

7.谈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篇七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 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 不仅要有真才实学, 更应该具有合格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是健全人格的保障。健康的心理素质才是一个合格人才的关键所在。那么, 针对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 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 多数没有经过物质上的艰苦生活, 在父母双亲, 甚至的父母的父母四位长辈的关爱下成长起来, 他们的心理素质显得格外脆弱和不成熟。在一下几个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1) 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 缺乏上进心

很多大学生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高中阶段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以考大学为主, 考上大学后, 就没有了明确的生活目标, 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 为什么而生活了。在对大学生所做的心理素质问卷调查中, 甚至有一部分同学在回答:“你是为什么而学习?”这个问题时, 都选择:为父母。生活目标的不明确, 导致大部分同学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没有上进心和积极性。针对这一问题, 应该从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入手开展工作, 为高校新生明确他们的生活目标。尽管佛教上说:人来世间是一趟苦难之旅。那么, 作为一个在共产党领导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 我们更应该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丰富, 更美满。尽管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各种苦难与困苦, 但是如何在其中找寻一条快乐之路才是我们人生最大目标。明白了这个道理, 在人生的道路上, 面对挫折与困难就不会那么为难, 以致失去生活的动力和信心。

(2) 缺乏责任感, 没有是非观念

中国正经历着社会的转型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 中国的社会问题也凸显出来。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不强, 态度冷漠, 没有爱心等问题也成为了大众的热议话题。针对这一现象, 不仅仅是从对学生的教育入手, 更应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 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发, 联合社会力量, 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几个方面入手, 教育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爱情观。让真、善、美的东西在中华大地上开花生根, 让假、恶、丑的东西成为过街老鼠, 人人喊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使学生们肩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于社会中, 不仅是为了个人, 你也是一个群体的成员, 要为家庭, 为自身乃至为将来的家庭妻儿负责。

(3) 缺乏自信心, 自控能力较差

很多大学生不能接受挫折, 在一点困难面前就畏首畏尾, 不知进取, 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没有能力, 把没有能力挂在嘴边, 推脱甚至放弃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并且自我控制能力也较差, 不能严格要求自己, 所以社会上出现了啃老族、月光族等等新“异”族。针对这一问题, 我们这些从事教育的工作者应该经常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加强对同学们的挫折教育, 让同学们明白, 挫折是暂时的, 克服困难战胜困难是最终目标。只要你心中动力不竭、信心不懈, 十年后你再后头看看你自己, 你将会感谢时间对你的塑造。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培养

针对上述大学生存在的诸多心理素质的问题, 我们给出了相应的建议与指导, 那么,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应该如何进行呢?

(1) 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培养

转变大学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的观念, 树立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观念。大学生应该明确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属于再就业行列, 不要挑肥拣瘦, 以至于高不成低不就。明确就业是完成大学学业的后续部分, 就业的选择不仅是去国家机关, 也应该可以是社会上的任何企事业单位, 甚至是乡镇企业。另外, 大学生更应该响应国家的号召, 将自己的青春与热情投入到广阔的祖国大西部去, 在那个国家和人民更需要的地方, 发挥自己的光和热。除此之外, 大学生还可以自主创业, 大学毕业生卖豆腐、大学生养猪等等先进事迹, 都对大学生创业给出了活生生的例子。

(2) 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合。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创业与就业一样, 都不是什么简单的过程, 更不是停留在说教的层面上。这个过程中的艰难, 是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做基础, 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 还有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力。所以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能力, 还有培养学生们的管理能力, 适应能力等等。在教育过程中, 尽最大努力减少学生与社会的脱节差距。

(3) 加强大学生就业的后续教学

在帮助大学生走入社会后, 一方面, 帮助他们就业, 参加社会建设中去, 另一方面, 还要加强与毕业生们的联系, 了解他们的动向, 在适当的时间给予他们各个方面的支持与帮助。真正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总之,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等问题在高校教育中显得极其重要。针对当下高校毕业生心理素质普遍较差、社会上就业机会竞争相对激烈等特点, 本文从分析问题出发, 给出了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几点建议, 希望能够对大学生在心理上素质的养成上有所指点, 促使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早日养成, 真正帮助大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 成为真正的合格人才, 报效国家, 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宋尚桂:《对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思考》, 《济南大学学报》, 2003, 3。

8.大学生就业素质分析 篇八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趋于平民化,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就业市场更新变化的需要。如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成为高校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现行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的问题分析

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正在被各大高等院校列入学生培养教育的重要范畴,在发展探索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有以下方面:

1.教育培养模式陈旧

传统高校教学模式以教师教学为主,忽略了教学主体——学生,缺少必要的课堂互动环节。灌输式的教育让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丧失了思考能力,这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很不利的。高校的教学模式应适时做出改革,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专业知识教育滞后

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落后,以高新技术类专业尤为突出,学生课堂所学专业跟不上社会发展速度。用人单位多需要那种不用培训就可以上岗的毕业生,而目前多数高校培养的大学生进入用人单位前都要进行岗前技术培训,甚至需要单位安排老员工带,无疑提高了用人单位的运营成本。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应适时调整,与社会需求同步,注重实践环节,以实践、实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3.缺乏人文素质培养

高中应试教育文理分科的初衷应是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爱好和以后的职业定位选择文科或者理科,进而在高考中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学习优势,扬长避短。学生通过文理分科的高考模式进入大学以后,却出现了文科学生与理工科学生相对独立难以交融学习的情况。比如:文科学生对各类学术报告不感兴趣;与之对应,理工类学生对人文、艺术、法律等知识知之甚少。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重视专业技能培养,而综合素质培养方法相对滞后。专业知识重在学习的方法,探索未知,追本溯源;文化内涵重在熏陶,内修底蕴外练涵养。有些大学尽管开设了相关的选修课,学生在学习中单纯为了学分,本身文化修养并未得到提升。

二、夯实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基础,着力提高大学毕业生综合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大学生基本文化素质和专业文化素质。专业文化素质是指专业人员对专业各方面把握的程度,以及从事相关技术工作的潜力等;而基本文化素质是指大学生在现实社会生存中应当具备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专业文化素质与基本文化素质相辅相成,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应双管齐下,达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目的。

1.做好大学生基本思想道德水平的引导提升

要想成才必须先成人。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身教胜于言教,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言行举止中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2.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大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善于思考,对教师所讲的内容进行批判性地学习,主动地去学习、思考和创新。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和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是职场中两件必备法宝。处理好单位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积累人脉关系,对工作效率的提升和职业发展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职场中有大大小小各类团体,工作中的多数事情都是需要大家协作来完成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4.落實综合素质考核机制

社会既然需要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学校也应适当调整学生考核标准并严格落实。学分制不能再单纯考核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其他素质能力也应有所体现并逐级提高学分比重。素质能力的考核要形成一套量化体系,让学生真正意识到素质提升的重要性,主动提升相关能力水平,而不是为学分而努力,为毕业证而奋斗,从而潜移默化增强就业竞争力,并将这种意识贯穿至学生的职业生涯中。

三、结论

9.大学生就业素质分析 篇九

加强职业素质培养,提升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是国家对高职院校办学方向的科学定位.在现阶段,如何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毕业生充分就业?关键在于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岗位的`接轨,以此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作 者:李红英 吕向阳 王兵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刊 名:中国大学生就业 英文刊名:CHINA UNIVERSITY STUDENTS CAREER GUIDE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学生   职业素质   竞争力  

10.就业把握就业形势,提升自身素质 篇十

08级日语一班

作为一个即将跨入大四的大三生,既要明确整体的就业形势,又要明确本专业就业前景。更重要的是要在明确形势的情况下提升自己的就业素质。我是日语专业的学生,更应该重视日语专业的就业情况。在明确日语专业的就业情况下,提高自身的日语能力。

首先是大学生的整体就业形势

高校毕业生是当今社会重要的人才资源,在人才市场上已经成为一支重要的生力军.随着高校大规模的连年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毕业生人数也越来越多。今后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快,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根据前几年招生数据推算,今后几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将保持大幅度的增长。2003年为212万人,较上年增加了67万,增幅达到46.2%的高峰。2004年毕业生为280万人,较上年增加68万人,增幅达到32.1%;2005年为340万人,较上年增加60万人,增幅达到21.4%。届时,毕业生总量为扩招前的2.9倍。由于今后几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变化,可以预计,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接着是日语就业前景

现在在中国日语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尤其是高级日语翻译,资深日语翻译,根据用人单位不同其日语要求也不同,一般日企的要求就是日语一级。还有一种JIEST日语考试,其实它是日本民间组织创办的,好像没什么说服力,但在国内现在这个比较流行。我觉得最好的就是日语国际能力考试。抛去民族感情的因素,客观的说,日本确实是个科技领先,名企众多的国家。在数码时代的今天,年轻人手上都篡着几件日货:卡西欧的手表、电子词典、计算器,佳能、索尼、尼康的相机摄像机。在世界500强的企业中,日本一直稳居第二,同时由于地缘关系,大量的日企在中国投资建厂。日企不像欧美企业,不管母语是什么,都拿英语当办公语言,小日本的英语也不好。日企吸收了大量的日语专业毕业生,之所以很多人觉得外企是小语种学生的主要毕业去向,大概就是受日语就业情况的影响吧。现在开设日语的院校也是非常之多,达到了227所,快赶上英语院校的一半了;日语的想找份工作不难,想找份好工作不简单,很多都是在日企做文员。

我认为日语的就业前景很好,但是有个前提:愿意到日本工作。日语人才的就业地点无非是一在中国、二在日本、三在欧洲和美国。

1)在中国就业,那么前景一般:日本的企业和欧美企业相比,工资普遍不高,除非你做到高管。你看看招聘网站和报纸上的日企职位就知道了:营业担当啊,销售啊,客户服务啊,很普通,少有像欧美企业那样招聘那么多经理、主管的。因为日本在亚洲的先进地位,和明治维新以来深入人心的国策“脱亚入欧”,他们很少放高级职位到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来。而且,日企普遍加班,这一点你应该有所耳闻吧。所以说,由于日本企业在华投资巨大,在中国找一份日企的工作不难,但是如果你想在日企之谋求高薪、高职,则不是长久之计

提升自身就业能力

从具体实施来看,职业生涯规划应从大一做起,并根据自己的长期目标,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行动计划。比如,一年级为试探期,这一时期要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希望从事的职业或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但由于学习任务繁重,不宜过多参加实践活动;二年级为定向期,要通过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锻炼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最好在课余时间寻求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进行社会实践,以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并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修订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三年级为冲刺期,在加强专业学习、寻求工作和准备考研的同时,把目标锁定在与实现自己的目标有关的各种信息上;四年级为分化期,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出路有了明确的目标,这时可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检验已确定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准备是否充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修补。

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就业能力的关键

学校和社会是有差距的,其运行规则和社会的运行规则有很大不同。这种环境的隔离,往往使得“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一些企业对应届毕业生表示出冷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角色转换慢,适应过程长。他们在挑选和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考虑那些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就业前就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此外,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到

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有利于他们找到与自己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适者生存,生存是为了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却步。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入社会后才能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在不影响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大胆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社会活动是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尽快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

11.从高职学生就业质量看素质教育 篇十一

关键词 高职学生 就业质量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2-0003-02

高职教育强调职业性,需要和中职教育统筹、协调发展,同时又具备高等教育的特征,在未来的10年还需大力发展,这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有重点阐述。因此,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符合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但如何实现高职毕业生真正满足社会需求,做好高职教育与就业市场的良性对接,这是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从我院计算机软件专业几届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平均就业率达97%,就业率不算低,而就收入、工作与专业的对口率、工作的稳定性来看就比较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专业与行业对接、课程设置与工作岗位对接等存在偏差。近几年来,这种偏差在逐步缩小,各高职院校和职教工作者,在职业教育改革、优化师资队伍、课程教研教改方面,都投入了较大的精力和财力,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创新教学模式和订单式培养各领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使专业教育更贴近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这些工作目前还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行业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完善,而没注意到,忽视素质教育,是影响就业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在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关于素质教育的要求,但这种素质教育要求,我认为只是停留在纸面上或口头上,没有付诸实施,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使毕业生在就业和从业的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因此,切实可行的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一)用人单位意见反馈

我院计算机软件毕业生在大三第二学期进入顶岗实习阶段,这当中有学校指导教师联系实习单位,也有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顶岗实习期是学生走向就業岗位、走向社会的有效通道和桥梁,把握利用好顶岗实习期,对毕业生极其重要。在与用人单位技术人员的深度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职业院校的软件专业毕业生动手能力还可以,但除少数学生外大都缺乏一种精神,表现出来的就是比较浮躁,不踏实,有畏难情绪,承受压力的能力差,在顶岗实习期间就频繁更换实习单位,错过了宝贵的就业前磨练的机会,到正式毕业,找就业单位时,又重复跳糟,所从事的工作质量可想而知。在对用人单位的走访中,一位信息技术公司的项目开发经理说,从事计算机软件工作,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尤其是作为行业新的软件从业人员,高职软件毕业生碰到的问题当年他也经历过,工作也有压力和难度,但他能看到这家公司的发展潜力和机遇,因此,自己静下心来,潜心工作,最终度过了自己最艰难的时期,适应了公司的工作环境和节奏,公司领导也发现了他的潜质,不到四年时间,公司把他安排到了软件项目开发部经理的重要岗位。他通过自己的现身说法,说明一个道理,当前,我们的高职软件专业毕业生就业不成功,很多场合不是因为专业能力问题,而是缺乏一种精神,他建议学校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我想这就是素质教育。

(二)毕业生跟踪调查

笔者跟踪抽样调查了几届毕业生从就业面试到找到就业单位这一过程的状况,有以下几种情形:

(1)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校专业课程学习、做实训项目都不错,但在各种就业招聘会或者自己去招聘单位面试的第一关就被淘汰,究其原因,很多单位面试考官不是专业技术人员,而是人事部门行政人员,学生对他们提出的一些综合性问题把握不准,答不到点子上,对自己的专业、特长简介,说不到重点,没有充分体现自己的特点和能力,就如在校期间自己完成的项目课题,在项目展示说明会上,对自己做的项目说明抓不住重点,表述不清是一个道理,结果导致没有被录用。

(2)有的学生在就业见习期,单位不错,但做事不认真、懒散,缺乏职业操守,没有社会责任感,以至于在见习期或之后,被单位解聘。

(3)有的学生在试用期甚至在实习期,太看重单位的工资福利,目光短浅,看不到单位今后的发展潜力和自己的发展空间,主动放弃了一些较好且又专业对口的单位,换岗到一些目前暂时收入较高,但与专业完全无关的工作岗位,而这类工作岗位,普通高中生就能胜任,没有体现出自己的专业优势和三年大学专业学习的付出。

(4)有的学生对自己专业能力和水平估计不足,眼高手低,有些岗位工作想做做不了,而有些看是简单的岗位(收入较低),又不想做,最终选择跳槽。

(5)有的学生就业岗位专业对口,单位也不错,但对自己的专业能力缺乏信心,导致做软件开发或维护没有耐心,不能持之以恒,最后也只能放弃这一岗位。

(6)有的学生采取先就业、后择业的方式,在看是不对口的工作岗位(文档管理、柜台操作、业务统计、文字秘书等)上,工作一段时间后,能向主管领导提出与专业相关的合理化建议,就有转向专业岗的可能,这方面已有不少成功的案例。

(三)学校的疏漏

教书育人是学校的办学宗旨,遗憾的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重教学、轻育人,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加强专业建设,优化师资队伍,而忽视了育人的重要性。尽管学校由某些部门牵头组织学生开展了素质拓展、知识竞赛、文体娱乐等一系列活动,但总感觉是疲于应付或完成任务,缺乏针对性,没有与学生就业和未来发展很好衔接。教师在课堂上也只注重专业教学,忽略素质教育。因此,学校应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把育人放在与专业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因为,学生就业质量与未来发展的好坏,体现了学校的办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从某种角度来说,教书育人改为育人教书更为贴切。

二、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措施

教育部长袁贵仁说,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其在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体现是育人为本,体现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这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

学生从就业面试到就业再到从业,用人单位考核学生的是综合素质,这里包含了思想道德素质、知能素质、身心素质、创新素质等,而不仅仅是专业能力,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学校、就业单位、教师、家长和学生自己都应高度重视素质教育,各尽所能,做到素质教育常态化和全员化。

(一)学校

制定可行的、目标明确的素质教育考评体系,有针对性的把素质拓展、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竞赛、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等学院层面的活动与学生就业、从业训练与目标相结合,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强化素质目标的重要性,并按照考评体系抓落实。

(二)教师

素质教育应该落实到每个教师的每堂课中,每门课程总体设计目标都有素质目标要求,关键是这些目标的落实要实际可行,教师除了讲授专业知识外,还应结合专业把自己的工作经验(经历)、教训传授给学生,把素质教育融入到每堂课中。

(三)用人单位

学校与用人单位保持密切联系与配合,尤其是在学生顶岗实习或初次就业期间,根据工作环境和岗位要求,学校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抓好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并给出积极有效地引导。

(四)家长

学生在家里的行为规范和习惯,会带到学校和工作岗位。因此,家长要有意识地让孩子从身边的家务活等小事做起,多沟通交流,训练他们对待工作积极、认真的态度,并给与肯定。另外,家长的言行举止会给孩子潜移默化地引导。

(五)学生

毕业生应该了解自己、了解用人单位,知己知彼。在顶岗实习或初次就业期间,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专长和优势,让单位对自己感兴趣,同时也要了解单位的发展趋势和自己未来的发展空间,目光要看的长远一些。要做到这些,学生要有意识的训练自己的耐心、信心和决心,不能浮躁,尤其是软件专业的学生,要能静得下,坐得住。

三、结语

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参与,从高职学生就业质量来看不容乐观,但令人欣慰的是,目前我院和不少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这点,在深入教学改革、创新的过程中,把素质教育真正纳入重要教育环节,并且抓细化、抓落实,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完善,毕业生就业质量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Z].北京,2010.

12.体育运动培养大学生的就业素质 篇十二

it hold the point of view of that:sports activities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to 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 quality and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employment quality.So that,this article provides ideas and reference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quality education,students independently participate sports activities and develop their employment quality mode consciously and the college sports undertaking,and even provides methods for students to join the social competitions actively.

0前言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产业化的发展,各高校规模的扩大及大学生人数扩招,致使大学生人数上升(据统计在200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15万,到2010年毕业生人数达630万),而社会所提供的岗位却相对较少,或者是与专业不对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压力大。因此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也成为近几年高校工作的难点。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大学生要有集体主义的精神、意志坚强、吃苦耐劳等品质。而体育运动对这些的培养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从社会需要的大学生就业素质、体育运动本质塑造的素质、集体性体育运动培养的素质、个人体育运动培养的素质等方面来对体育运动培养大学生就业素质进行研究与分析得出:体育运动与就业素质密切相关而且有一定的作用。参加不同的体育运动可培养不同的就业素质,体育运动可培养大学生较多的就业素质,体育运动提高和培养大学生就业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1 研究目的与方法

1.1 研究目的

为以后的高校素质教育及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大学生自主参与体育运动发展就业素质的模式及高校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的思路与依据。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一些刊载在体育院校期刊上有关高校体育运动培养大学生就业素质发展研究及素质的网站的一些相关文章和体育理论的书本,对所研究的内容进行了分析。

2 素质的概述及就业素质分类归纳

现代社会需要的从业人员的素质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并且其能力是多方面的。“素质”是指个人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即才干和道德力量。“素质”是指人的体质、品质和素养,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动。“素质”又称“能力”、“资质”、“才干”等,是驱动员工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它反映的是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员工的知识、技能、个性与驱动力等。三种定义的侧重点不同,但从上可看出从业人员的素质包括很多方面如个性、能力等,都向着人更完美的方向发展,因此作为基础的素质是体质,而体质是由体育运动锻炼中增强的,这样体育运动对素质的培养就凸显出重要的作用。

3 培养大学生的就业素质

3.1 体育运动本质塑造的素质

体育的本质就是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大部分体育运动项目都有身体运动,而运动中必然要活动身体的各关节,这就提高了各关节的灵活性、柔韧性等,身体的骨骼成分都会有所改变。另一方面大学生适度的参加体育运动改善了身体机能如呼吸系统的改善,循环系统的提高等,这样提高了身体素质。有些运动项目身体运动不是很明显如垂钓、下棋、桥牌等,不在于身体运动而在于享受其过程,其过程是需要心理去体验的,感知其中的美,心灵得到净化,去除心中不健康的想法和压抑的心情,也就达到了心理健康的目的,大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运动会促进身心健康。同时他们在参加其他的体育运动时,需要进行些各种比赛,在各种比赛中心理素质得到的磨练,这样心理素质得到锻炼。因此从本质上体育运动可塑造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一切的活动都以身体和心理为基础,健康与否决定他们学习工作的发展状况。所以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上才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及其他的各种素质。体育运动的本质培养大学生未来就业的素质是基础素质,从而为就业奠定基础。

3.2 集体性的体育运动培养的素质

3.2.1 传统集体体育运动项目

大学生参加中国传统集体性的体育运动项目机会较少,可以说几乎没有。各高校由于各种原因没开展,所以大学生只能在中国传统节日时去组织参加。中国传统性体育运动项目(如龙舟、舞龙、舞狮等)可以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素质,且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的是集体主义,团队协调配合。大学生在参加的过程中平时锻炼的多,同为一个目标,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就培养了团队协作的集体精神。并且在参加的过程中培养了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中国传统集体体育运动培养大学生就业素质的侧重点在此。

3.2.2 现代集体体育运动项目

大学生参加现代体育运动项目的种类比参加传统性体育运动项目多,并且受限制的条件也少。现代的集体项目仅靠个人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如篮球,它要求五个人共同去完成,一起朝同一个目标奋斗,团队意识很重要。大学生在参加现代集体性的体育运动比赛或练习时他们之间要有良好沟通,只有明白双方的意思,才能达成共同的认识,提高了自身的沟通能力。而在运动过程中需要各队员配合协作,同心协力,产生默契,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加强集体的荣誉感、集体归宿感及集体责任感,形成团队的内聚力和团队效应,团队集体精神,从而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方面得到培养。同时在这些集体性的项目中要调动组织好队员,安排战术,组织管理各队员的比赛时间等,高校中的比赛都有秩序规则,否则比赛无法进行或混乱,因此赛前他们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形成能力,在今后的就业时把自己的能力展现出来。现代集体性体育运动培养了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组织管理能力等,当然也有身体运动,在各种比赛时的心理机制等,因此在体育运动的本质上,身体、心理素质自然的得到提高。所以参加集体性的体育运动可培养大学生的素质,加强就业素质与能力。

3.3 个人性的体育运动培养的素质

3.3.1 传统个人体育运动项目

大学生所参加的个体传统运动项目种类不多,参加运动的学生也比较少,但能学习到的东西却很多。如武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要经过学习、纠正、再学习、练习的过程,是很长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就是几个动作的重复练习,不仅要完成而且还要达到美观的效果,因此要有耐心、毅力坚持不懈、刻苦踏实的精神。同时在学习练习过程中,要保持持续的学习能力,才能把全部的动作记住。而在学习时不能灰心、气馁、只有正确积极的态度才能保证学习的兴趣。到学习结束时,需要融会贯通还要能创新,在这过程中培养了自身创新的思维,这种精神在学习中是很难能可贵的。在身体运动几乎没有的中国传统个人的运动,如象棋更多的是智力的活动。这些运动保持耐心、细心向别人学习的态度,单这一项目就培养了自己持续学习能力和正确积极的工作。

3.3.2 现代个人体育运动项目

现代性个人体育运动项目(如游泳、田径个人项目、体操等)总的来说和现代集体体育运动项目种类和开展原因差不多,大学生比较喜欢而且参加人数较多。现代性体育运动项目大部分都是自身独自的练习,享受着孤独、枯燥。因此个人练习的心理承受要比集体练习来得强些,现代性体育运动项目的比赛如游泳等比赛中的心理机制起伏大,心理压力较大,克服紧张感,逐渐就形成成熟稳定心理状态。当然它也离不开运动的本质属性,也达到了锻炼身体的效果。身心素质得到很好的锻炼。现代个人体育运动培养了大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刻苦踏实、坚持不懈的精神和身心素质等。这些素质正是大学生就业所该有的素质,这些素质在个人性的体育运动中可得到培养提高,体育运动培养大学生就业素质并成为自己就业的内动力。

4 总结

13.大学生就业分析 篇十三

近年来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经济危机影响了全世界,全球经济特别是作为中国主要出口市场的欧、美、日发达国家的经济处于衰退之中。我国劳动力供求矛盾也出现了新的变化。长期来,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劳动者技能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即一方面许多大龄失业人员、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由于文化程度低、技能单一或缺乏,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由于技能劳动者和熟练工人的短缺,许多企业招不到合格技工的现象普遍存在。从2008年以来的趋势看,劳动力市场的另一种矛盾也将显现,即员工要求持续提高待遇与企业下压劳动力成本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劳动者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社会保险的心理预期逐步提高,而另一方面,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在经济危机下要求降低工资待遇,两者之间的供需契合就产生了新的问题。而大学毕业生就业也就变得比较困难。

对于专业来说,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分类多,适用面广,对口行业比较多。而且全球经济化一体化不断加速,我们国内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缺乏现代管理理念指导的中国传统企业面临严峻挑战。所以很多企业弥补缺陷的唯一出路就是引进人才,实现自我改造,向管理要效益也成了目前国内许多大中型企业的共识。所以我们工商管理各个专业尽管设置和就业方向不同,但从总体趋势上分析,这个专业的就业形势依然看好。但是我们这个专业来说,一定要学的精,并且要有实践经验,所以要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增强自己的能力。

现在高学历的人越来越多,找一份工作也比较难。而我们面临的就业环境也比较严峻。我比较有干劲,喜欢比较活的工作,以后希望能找到一份喜欢的就可以。然后要有提升的机会,我会不断努力往更高的爬。在学校里我们可以跟辅导员多交流。可以跟他探讨一些专业的知识,学校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社会的就业信息甚至可以跟外面企业合作,为我们提供一些就业机会。政府可以颁布一些政策促进大学生就业,并且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政府消除对高校毕业生供给与需求的政策抑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实施大学生自由就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对大学毕业生(含高职毕业生)的一切户口指标限制和人事指标限制以及各种各样显性或隐性的行政限制,打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行政分割,促进大学毕业生无障碍就业和自由流动,优化我国高素质人才的配置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维护就业市场稳定,促进经济增长。

14.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 篇十四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人们关心的热点话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的就业环境及大学生自身情况,提出相应的就业措施,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环境

引言2011年“两会”落下帷幕,其中大学生就业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各代表针对此重大社会问题提出颇多议案,温家宝总理更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了“十二五”期间,我国就业形势依旧十分严峻。据2010年的调查,高校大学生就业率达87.4%,2011年的应届本科生将达到700万,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可见一斑。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环境状况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方面,从新增就业来看,我国城镇近几年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仍将保持在2400 万人以上,而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大约只有1200 万人左右,供大于求的缺口约在1200 万人左右,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08 年达559 万人,2009 年达610万人,2010 年达630 余万人,就业矛盾十分突出。

(二)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和城市两个“市场”的非对称性

与一般发展中国家不同,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并非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因素,而是明显受到体制和人为因素制约,在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条件下,由于农业人口向非农领域转移的速度缓慢,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十分繁重。我国尚有1 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逐步向非农领域转移,按照“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十一五”期间计划实现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4500万人,每年需要转移就业900 万人。

(三)劳动力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

从总量看目前仍存在劳动力供给过剩状况,而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劳动力供给不足现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一部分在职劳动力由于技能或经验知识即人才资本存量不能适应新的产业及其带来的新就业岗位,造成结构性失业,成为新的失业群体;同时由于人力资本质量水平低下,造成就业风险率增大,工作稳定性减弱。

(四)劳动力市场失灵

由于劳动力市场并不健全,形成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劳动力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地理障碍的特点。一方面,增加了就业者职业搜寻成本;另一方面,在劳动力市场未充分发育的前提下,劳动力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优化配置劳动力的职能,造成劳动力市场“失灵”。

二、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几大因素

(一)高校扩招与就业岗位的矛盾

国内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与社会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配置错位的矛盾,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是必然趋势,高校的扩招带来了高等教育的普及也带来了飞速增长的大学毕业生。“十一五”期间,国内高校毕业生达2 500万以上。而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只占了新增岗位量的22%。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表示“十二五”期间,每年城镇劳动力供给将达到2500

万人,而每年创造的就业岗位是900万,另有自然减员300万,因此每年的供求缺口将达到l 300万,待业人数与岗位需求量显而易见。

(二)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目前大部分学校缺乏足够的自主权,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部分大学在专业及课程的设置上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较为严重,造成人员供给大于需求。而另一些学校专业划分过细,很难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脱离市场。同时,不少学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以注重能力培养的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学生不仅理论功底不够扎实,而且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相反用人单位则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三)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大学生就业渠道偏少,无非是学校和导师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导师推荐不具备普遍性,也就是说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被推荐;考公务员近年来热度一直不减,可谓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而且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等限制,只适用于特定人群。网站和招聘会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招聘会比较原始和低效的信息获取方式,使得信息渠道比较窄,成交率比较低,依然无法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四)毕业生自身问题

大学生自身在就业理念存在误区,部分毕业生思想准备不够充分,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过多追求优越的条件,而忽略了自身条件,在整个择业过程中容易受到其他影响,如攀比、自卑、依赖,高不成低不就。现在的企业对于应聘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希望毕业生们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的逻辑性、人格修养,肯学肯吃苦的精神,就目前看来毕业生这一期望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也是导致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积极适应社会需要

近年来,高等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下了不少工夫。经过不断调整、改进,很多学校形成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公共选修课四种形式。专业课程变化对于告别旧时代那种过分单一的分割教育模式,对于为和谐社会培养出大量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科学的专业课程设置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尽管目前各大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总体上还是在不断的改进和提高的。

(二)转变就业观念

目前实践经验虽然开始得到重视,但是很多大学生大都是纸上谈兵、眼高手低;对自己缺乏客观全面的自我定位,对外部环境的分析能力有所欠缺;不少大学急功近利、对挫折和打击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大学生对于机遇的敏感程度不高,缺乏全面的战略眼光,因而常常错失良机。所以大学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对自己重新定位,全面认识自身条件,加强心理素质锻炼。从基层工作做起,脚踏实地,注重过程的积累。

(三)引导毕业生以创业取代就业

自主创业是个不错的选择。通过实施税务减免和小额贷款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以减少待业人数,同时增加就业岗位,拓展新的渠道和新的载体,引导毕业生通过市场竞争和多元化渠道实现就业。政府主导采取相应的措施,分批安排应届毕业生参加正规的创业培训,并对优秀的学院颁发证书和给予低息贷款,鼓励创业。

(四)鼓励大学生到欠发达地区就业

国家可以考虑采取一系列办法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和欠发达地区去工作。比如,每年分流1/10左右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和边疆的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一至二年的基层锻炼,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增强工作责任感,进一步熟悉和了解社会。锻炼期间由国家支付他们的工资和津贴,特别是对有发明专利和有科研项目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提供科研启动基金等,鼓励他们开拓创新,建功立业。增设“大学生西部服务志愿者”、“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多种优惠政策。此外,国家可以加大贫困地区工作补贴。通过地区的特殊补贴,帮助贫困地区留住更多的人才,使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获得合理补偿。

(五)完善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应着重于就业形势的认知、职业生涯的规划。在结合专业思想教育基础上,进行适应性的养成教育,让大学生初步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帮助他们认清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现状,为他们自己学习和发展订立相关计划。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拓宽知识面,培养多种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了解多方就业渠道,熟悉就业网络。学校可以建立大学生求职信息咨询平台,给大学生提供指导。加大实习规模,增强校企之间的合作。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增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此基础上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实践,为大学生搭建创业的平台。

结束语

大学毕业生身上凝聚着巨大的人力资本,他们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如果较大规模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实现就业,不仅是对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也将打击社会和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热情,降低人们参加教育与培训的积极性,对劳动力市场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上一篇:通用温馨的晚安心语短信摘录下一篇:幼儿园教师国培计划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