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

2024-07-04

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精选8篇)

1.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 篇一

小学作文教学策略与方法

文章是一个由诸多因素构成的综合体,作文需要多方面的修养历练和持之以恒的实践锻炼。因此,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必须从整体着眼、局部着手,做到每个学段、每个学年、每个学期、每一次作文教学都有所侧重,逐步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切不可“贪大求全、眉毛胡子一把抓”。

比如,我们可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和新课标确立的不同学段的作文教学目标来确定中高学段不同的作文训练形式与能力训练重点:

中年级(第二学段)是儿童观察的活动的“敏感期”,观察能力迅速发展,特别是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微性和概括性显著提高,因此最佳的习作训练形式是观察作文(素描作文,如自然景物、小动物、人物动作、人物外貌、人物对话和周围环境素描等),重点是让学生获得丰富而鲜明的感性表象,帮助他们从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筛选”出典型的表象,并让他们通过想象生动地表现典型表象,即培养观察的目的性、条理性和典型性,形成典型表象的能力;

一、激发兴趣策略与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小学生作文要“对写话有兴趣”,习作起始“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信心”。这不仅是一种教学要求,更重要的反映一种新的教育观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饶有兴趣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是小学作文教学的第一步,也是作文教学成功的重要向导。

1.命题引趣

题目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习作情绪。新颖有趣的命题,能引发学生的习作情趣。小学生正处于作文的起步阶段,如果作文命题的范围过大、过笼统,缺乏趣味感、朴实感,必会造成学生作文的心理负担。这样不仅效果不佳,还会使学生对作文失去信心和兴趣。缩小作文的命题范围、肢解题目、化繁为简、循序渐进,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致的有效途径。

2.情境创趣

有趣的情境是习作的催化剂。创设一定的情境,犹如给学生再现了生活,活化了人物形象,学生就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境可想(想象)。在作文之前,经常有意设计并组织一些小游戏、小表演、小动画、小音乐欣赏等活动,并相机启发学生注意观察、联想和想象。这样,就很容易地调动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乐说。

3.高分励趣

作文评价的目的,并不是评判学生的好坏,而是激励学生,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所以教师不要吝啬作文的分数,可利用评价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笔者曾经做过各种各样的调查,小学生极少看老师的评语,最看重的是老师给的分数。给学生的作文打高分,是激励写作兴趣的一种好方法。

4.竞赛激趣

争强好胜,不甘落后、喜欢比赛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作文教学中,我经常组织一些写作大赛,或赛开头,或赛结尾,或赛观察,或赛想象,或赛系列日记„„学生在竞赛中尝到了竞争的乐趣,得到了个性的张扬,引爆了情趣想象的火花,续接了习作兴趣的链条。另外,竞赛游戏活动的本身,也丰富了学生的习作素材,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5.评价固趣。“激励”、“评价”是心理学上讲得两大功能。只有正确合理地使用这两个心理功能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他们真正体验到成功后的愉快,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传统的评价是“玉中指瑕”——找缺点找毛病。正确的做法是“沙里淘金”——找优点找亮点。特别是针对文章中的那些“个人的独特感受”,都倍加“珍视”。

二、限时作文策略与方法 在我们平时的习作教学中,往往忽视成文时间的限制,有不少教师常常将文题布置给学生后,让其带回家去完成,而把习作课时用来进行课文教学。表面看来,这样做既未影响学生的作文训练,又挤出了一些时间来学课文,岂不是两全其美。其实,这种做法弊多利少,不利于学生习作水平的真正提高。对于限时习作,应该成为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与训练的重要层面。对此,《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阶段目标”中也有一定的体现和要求:在“第三学段(5—6年级)”提出“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应该引入和建立当堂限时写作训练规制,使限时习作与非限时作文两者“双轨运行”、相辅相成。

限时习作训练有两层意思: 一是对学生写作而言,即所谓“写作过程限时法”。每次学生写作只能安排一个课时,一定要严格要求,当堂完卷。40分钟完成400字,时间大致这样分配:审题立意和谋篇布局不超过5分钟,写作30分钟,修改5分钟。40分钟写不完400字的,宁减字数不增时间,可以从实际出发,先要求写200字,第二次写250字,第三次写300字,第四次写350字,这样逐步加快,一直训练到40分钟能写满400字为止。

二是对教师组织教学而言,即所谓“写作教学周期限时法”。这种方法实际是把拖沓松散的写作习惯改为快节奏的作文训练。一个写作周期从布置到评讲总结,最长一天,最短两个课时。每写一篇习作,从学生成文交卷到教师处理发卷都严格限定时间。老师巡回观察,掌握典型材料,学生写完作文以后,立即收卷进行讲评,让学生通过议论明确写什么和怎样写,然后再指导他们修改作文。

2.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 篇二

一、英语教学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运用英语的交际能力, 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 大多英语教学以实现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来进行, 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加强听力训练有所放松。在高效课堂的理念下, 更应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学生运用英语的实际需求, 加强在教学中的听力训练。听力理解能力不是一种孤立的能力, 它与阅读、记忆和朗读等各方面水平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语言训练是学习英语的基础策略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初级阶段的教学, 听、说的比重应该大一些, 这不仅有助于打好语音的基础, 还能引起学习的兴趣。尤其在起始阶段的字母教学中, 为使字母不是独立的读写, 可利用不同的方法与策略。

(1) 同时把字母的音标结构给出来。虽然现在音标教学并不是初学的重点, 但可以把读音规律相同的一些字母进行归类, 他们的小写形式和音素的写法是一样的, 例如:Bb[b]/Dd[d]/Pp[p]/Tt[t]/Vv[v]这些字母再加上元音[i:]就是每个字母的读音。

(2) 音和形的结合主要体现在“听音能拼”和“见形能读”, 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引导学生拼读单词, 必须教学生一些拼读规则。例如五个元音字母在重读开音节、闭音节的单词里发什么音, 个别辅音字母不止一个读音等。

(4) 划分音节、生词重音等规则。通过一个阶段的循序渐进, 使学生逐渐掌握, 既不要求一次求全, 也不能脱离具体的词汇而单独死记, 这样就可以加快记忆单词的速度和读音的准确性。

三、激发兴趣是学习英语的有效方法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自控能力差, 注意力不能完全集中, 那么在教学中就要想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埃克斯利说过:“凡是能激发学生喜爱英语的方法, 则是教英语的最好方法。”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 在教学中始终应注意营造活跃的、轻松愉快的学习英语的氛围, 使学生越学越有兴趣, 越学越有劲, 这样就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犯错误是很常见的问题, 教师不能随意批评学生, 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使课堂气氛变得沉闷, 教师应该多鼓励, 少批评, 要耐心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要及时鼓励, 使他们树立信心。对学生在口语实践中出现的小问题, 要用委婉的方法予以纠正, 以免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 也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别, 无论是任何学生, 都要鼓励他们大胆发言, 大声说英语, 树立信心, 迎难而上, 充分挖掘内在的潜能, 从而增强其竞争意识。

四、直观教具是学习英语的得力助手

直观教具和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形象、生动, 有助于学生直接理解所学内容。例如挂图、教师的手势、表情, 以及现代化多媒体手段等都是教学的得力助手。一些生活实物, 也都是最好的教具, 如门、窗、各种食物、饮料、学生的学习用具等。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利用直观教具进行形象的教学。例如在教学“What’s this?It’s a cup (clock) .”时, 可以准备茶杯、钟表、地图、尺子、文具盒等。上课时边说边讲这些物品, 同时拿出放在讲台上, 既直观形象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听读几遍后, 就把这些单词写在黑板上, 每说一个单词让学生指出它是何实物, 接着再拿出实物让学生大声说出它的英文名称。通过这样直观反复的指认练习, 使学生在实物与英文之间建立了较为巩固的联系, 然后具体指某一物进行问答:What’s this?It’s a cup.What’s this?It’s a clock.并有意识地把cup, clock重点强调。另外, 目前大多学校都配有电子白板教室, 在这里教学可大大增加课堂容量, 许多课件能直观地给学生演示, 而且动画、视频效果良好, 尤其对初学英语的学生来说, 可极大地调动其学习兴趣。这种形象、直观、生动、快乐的教学方法, 有助于学生直接理解所学内容, 加深印象, 强化记忆,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交际能力。

五、课外活动是强化学生英语学习的园地

3.论初中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 篇三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兴趣;策略

作为一名教师,在进入课堂教学之前,就要做好充分的、丰富的备课准备工作。这一堂课上的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备课的准备是否充足。学生来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知识和学习的方法。那么,教师要充分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教学和备课。有一句话这样说:“备课就是备人”。不可否认,如果一个老师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了解他们,没有正确按照学生的水平和阶段来有针对性的去备课的话,那么他在课堂教学上是没有目的的,在教学的过程是不成功的,教学的成果也是不见成效的和失败的。备课一定要仔细,不能因为只是一个非常细小的知识点而把它遗落下来,哪怕是标点符号。来学习的学生们渴望知识,老师们要时刻记住,自己有这一份责任去教好学生,为他们负责,也为自己的工作负责。

教师应按规定制定短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在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理论的基础上,教师备课要做到“八备”,即: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案,备教法、学法,备教学器材,备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备习题。教师应该认真学习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用创新的思维和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同时,教师应明确重点章节和重点课文,做到全盘统筹,安排和实现好授课计划。

就英语来说,涉及到了词汇、句型、短语和语法等知识点的整理、归纳和总结。在此当中,所有的知识点大部分都归纳在语法的范围之内。老师需要在备课的过程中以认真的、集中的状态来备好这一节课。如果光是依照课本笼统的提到的句型或词汇,表面的来讲课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课堂会显得很单调,学生会学不到系统性的知识,从而对课堂产生厌倦感,甚至讨厌学习英语。那么,老师应该怎么做呢?

这时,老师就需要查阅相关的英语资料,像课内辅导书、语法书和课外的英语书籍等。但前提就是,查阅的书籍要符合老师目前的教学阶段和水平,绝对不能以马代驴,滥竽充数。查阅相关资料的目的是为了丰富备课内容,为了让学生吸收更好的更全面的知识,为了更好的巩固教学效果,为教学负责。

一、做好过渡,迎接挑战

初中三年的英语学习有诸多变化,面对变化,同学们要尽快适应,顺利做好初、高中的过渡尤其重要。高中和初中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习阶段。初中的内容少,难度小,要求低,侧重知识的熟练掌握;而高中的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侧重于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这就要求高中生一入校就要从思想、心理和行动三个方面做好充分准备,适应变化。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心理上要沉着冷静,行动上要积极迅速,不能顺其自然,或坐等观望。

二、明确动机,培养兴趣。

凡事欲则立,不欲则废。人的任何活动一般总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激发的,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学习动机是以学习目的为出发点的,它是推动学生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而努力学习的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生自然不会产生动机力量。大多数学生上高中的动机就是考大学,有些同学还想考取名牌、重点大学。英语作为高考三大主科之一,对学生考大学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每个学生要从这一高度出发去认识学好英语的重要性,明确并强化自己学习英语的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Interest is the best teacher.)。两千多年前教育家孔子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学习兴趣不仅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而且它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催化剂。浓厚的兴趣能使学生有高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和旺盛的学习积极性。可想而知,带着兴趣主动地学习与被逼着去学,学习效果是大相径庭地。所以同学们要从内心接受并喜欢英语,时时带着兴趣主动地去学习,这样,一定能把英语学好。

三、注意方法,讲究策略。

良好的学习方法与科学的学习策略能使人学得轻松愉快,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时时主动,处处领先。学生学习英语,一定要有预习、独立思考、按时完成作业等良好习惯,对时限较宽或老师虽未布置但自己会做的作业,尽量提前动手。

(二)、听、说、读、写、想结合。

学习英语需要背诵记忆的东西很多。只用一两种简单的方法死记硬背会使人感到枯躁乏味,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要多种官能并用,激发大脑皮层多部位的兴奋,扩大注意的广度,提高记忆的效率。要做到眼、耳、口、手、脑并用,看、听、读、写、想结合。其中要特别注重思考。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质疑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初中的句子简单,熟读于心,凭感性认识,就能弄懂;而高中很多知识需要理性思

考,分辨理解。所以,对每一个疑点,同学们都要动脑思考,多问为什么。这样,持之以恒,同学们英语学习的能力和水平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三)、提高听课效率。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老师要在课堂内与同学们一起解决重点、难点。所以,要向课堂要质量,特别是要学会听课——带着问题专心听讲,勤于思考,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或向老师发问,做好笔记。

(四)、讲究策略。除了学习方法之外,学习策略对提高英语学习效率也很重要。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和结果,根据学习环境的各种变量间的关系及其变化有目的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计划、控制和调节的复杂方案,以及表现出来的行动方式。掌握和运用策略并在此基础上生成自己的学习策略是一切学习优秀者学习高效的重要原因。我建议同学们注意三个关键性的学习策略,即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反思评价。遇到不懂的问题首先要反复思考,想方设法自己解决,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轻易问老师或同学。自己实在解决不了或独立解决很费劲的问题,要请教同学或老师,不能不懂装懂或忽略过去。与同学合作学习时,最好根据兴趣、强科弱科互补的原则结对子或成立小组,这样学习起来会省时高效。再次,要经常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评价。评价自己的學习结果和学习策略的有效性,寻找得失,及时调整策略。

四、重视积累,加强应用。

英语知识纷繁复杂,词汇、句型、语法知识都需要积累,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飞跃。所以,同学们要多背诵记忆,多阅读文章,多做笔记,记录下各种语言语法知识点。同时还要加强应用。如果记忆、阅读等是知识的输入过程,那么说和写就是知识的输出过程,我们要做到有进有出,不能只学一些“死”知识,而要活学活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牢记熟能生巧(Practice makes perfect.)的道理。

总之,英语学习需要全身心投入,多种方法综合应用。同学们只要信心百倍,不懈努力,就能度过“山重水复”的逆境,迎来“柳暗花明”的胜景。

参考文献:

4.高中语文教学方法与策略 篇四

语文学科是一门多方面多侧面综合性强的学科。从知识来说,有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等;从能力来说,有听、说、读、写;从大的体系来说又分语知、阅读、写作,从大的目标来看,语文教学中还须十分注重智力的开发,尤其是思维能力的开发。因此,进行语文教学必须充分认识这门课程的特点──综合性,课要上得立体化,这也是一种“大语文教育”的构思。

比如诗歌,传统的教学认为主要不外乎就是读读,说说,然后理解罢了。但其实除了听,除了说,除了读,我们还可以把写作引入诗歌教学中。如教学《沁园春、长沙》时,可让学生用自已的语言来描绘美丽的湘江秋景,进而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性。教学《孔雀东南飞》可让学生把诗歌改编成戏剧,帮助学生进一步把握主题和人物。

(二)建立学科间知识综合联系

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它的内容包罗万象,并渗透到其它学科之中。然而,现行的语文课堂教学却过于强调学科本位,把语文封闭在狭小的空间里,所以我们必须打破桎梏,让语文与其它学科建立起广泛而实质性的横向联系。为此,语文学习可以和科技、艺术等其他学科联姻,将其他学科内容渗透进来,吸收其他学科的内容,把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走“大语文”学习之路,丰富语文学科教学的内涵。

5.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 篇五

【摘要】在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发展的趋势下,英语将成为一种国际交流的语言被普及使用。作为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更应该注重英语教学的策略与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方法,在学习中少走弯路,能快乐而又高效率的学习。我从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学习基本功、背诵积累培养语感等方面入手,阐述了实践性和交际性相结合的策略;口语与书面语相统一的教学策略;分散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统一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策略;以“优带差,兵教兵”的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摸索和总结了在英语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希望对学习英语的人能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策略与方法 学习习惯 学习品质 口语交际 杜郎口模式

在当今世界经济日益发展的趋势下,英语在贸易交往、国际交流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学习英语已成为大多数学习者的一门必修课,早已在中国掀起了一阵学习英语热潮,而且这种热潮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高涨。因此作为新时代的一名英语教师,就应该了解英语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要求,教英语就更需要重视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英语新课程标准》中倡导“任务型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完成学习课题”,但要和“表达思想”和“用语言做事”等教学活动结合起。完成课题即根据教材安排,以话题为单元,有特定的目标内容,完成课堂教学。表达思想是通过听读等多种途径获得信息并经过思维加工,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 ,然后输出语言的一种活动,如表达“喜欢”“不喜欢”等。用语言做事情是用多种方式能在真实或模拟的情景中,通过口语或书面语完成一次交际活动。为了能逐步达到这一目标,我在教学中我采取如下教学方法与策略,和各同仁一起学习和探讨。

(一)督促学生养成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和好的学习品质

1.好的学习习惯包括:﹙1﹚重视听说。听是信息输入的重要渠道,说是将存储在大脑的信息经过加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2﹚乐于参与。在英语学习中无论的对话还是表达观点,都需要积极参与,在参与中学习。﹙3﹚集中思想。﹙4﹚勇于创新。﹙5﹚善于听读。善于在听读中捕捉语言信息,积累知识,提高学习效率。2. 良好的学习品质体现在下列方面:﹙1﹚敢于在公众场合讲英语。做到敢于开口,不怕犯错误。正如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说的,学习英语要敢于丢脸,不怕丢脸,要尽早丢脸,在学习中只有放下了脸面,我们才会在学习中进步得更快。因为这样才能尽早暴露我们在学习中的不足和错误,才能及时的引起重视,及时纠正错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2﹚学习态度要乐观向上。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暂时的退步,也能心情愉快地学习。﹙3﹚了解语言习惯。了解汉语与英语在表达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就避免少犯错误。

(二)督促学生练好英语学习的基本功

练好基本功是学好英语的必要条件,没有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就谈不上继续学习,更谈不上有所成就。要想基本功扎实,必须做到以下“五到”:

(1)“心到”。在课堂上应聚精会神,一刻也不能懈怠,思维要活跃、思路要开阔,心随老师走,听懂每一句话,抓住每一个环节,理解每一个知识点,多联想、多思考,做到心领神会。(2)“手到”。学英语,一定要做课堂笔记。英语知识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学到的每一个单词、词组以及句型结构,都记在笔记本上,甚至是书的空白处或字里行间,这对以后的复习巩固都是非常方便的。(3)“耳到”。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是十分必要的,不但要专心听老师对知识的讲解,而且要认真听老师说英语的语音、语调、重音、连读、断句等发音要领,以便培养自己纯正地道的英语口语。听懂老师传授的每一个知识点,在头脑里形成反馈以帮助记忆;理解领会老师提出的问题,以便迅速作答,对比同学对问题的回答,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学会取长补短。(4)“眼到”。观察老师的动作、口形、表情、板书、绘图、教具展示等。大脑里形成的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相结合,印象就会更加深刻。(5)“口到”。学习语言,不张嘴不动口是学不好的,学生最大的毛病是读书不敢出声,回答问题时害羞不敢张嘴。要让学生充分利用自习头脑清醒的时候,大声朗读,养成好的阅读习惯;课堂上要踊跃回答老师的提问,积极参与同学间的讨论和辩论,课下对不清楚的问题及时提出,不耻下问。

(三)狠抓背诵和语法知识的积累培养语感。

背诵要求学生背重点句型和整篇的文章,这要以实际的语言材料作为语言知识的载体,逻辑性和情节性都较强,实现了词、句、语法、逻辑和文化的一体化便于理解记忆。因此我很重视对此的背诵,在抽查的过程中我想办法加强抽查的力度。因此抽查的方式多样,自我抽查,同桌互查,组长互查,课代表随意抽查,老师随时随机抽查。将抽查的结果及时的张贴公布,在班里形成一种“背诵风”,增强了学习的竞争力。

另外我还要求学生背诵英语笔记,对于他们来说这是有效而快捷的积累语法的方法,因为我发现他们缺少深入的分析能力,所以大多数人对渗透在语言材料中的语法知识点,在理解和运用上还比较的模糊。因此通过系统地背诵笔记和与之相关的例句,能让他们在学习更容易的掌握和运用语法知识,大大的提高学习效率。当然背诵的过程中可能有点枯燥乏味,这就需要有毅力和恒心坚持下去,相信谁坚持到最后,谁就会收获的更多。可见背诵的好处可以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刺激大脑神经细胞,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复习检查的重要手段,而且背诵的越多,语感就越强,语感强了,理解能力自然就能不断提高了。

(四)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丰富教学形式

提高教学质量,要学好英语,仅仅靠45分钟的课堂学习是远不足的,还需要学生在课外坚持不懈的学习和练习,要多听、多说,多读多写。以听说读写为中心展开多种形式的学习和练习活动,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平时多给学生听录音,看英语短片电影。开展朗诵、阅读理解比赛。比赛可以根据学生平时的成绩分组参加,这样成绩差的同学也有机会获奖。经常举行各种类型的英语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利用所学到的英语知识进行朗诵,唱歌、猜谜语、绕口令等。另外还要求学生学会用英语写日记,教师批改后,将写得好的日记刊登出在黑板报上,这样做一举两得,学生既可以互相学习,又可以提高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坚持实践性和交际性相结合的策略

新目标教材以单元为话题,每个单元的口语交际都有范例,认真学习了之后,让学生分组模拟编对话,并以组为单位演练,演练后就给予评价,找亮点,挑错误,纠错误。为了提高他们对语言知识的灵活度,我经常设计一些日常生活中情景,让他们操练。

例如在学习新目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I am watching TV时, 为了巩固学生对现在进行时的运用,我在教学时我布置了两项任务,一个任务是让学生收集自己的相片,制作影集。Make you own album. First ,collect some of your photos after class. Then,write down what you are doing in the photos. Finally, exchange the album with your classmates and introduce some information about it. 检查的结果很令人满意,大多数人的照片都是有纪念意义的精彩瞬间,学生在介绍照片的时候,还表达了自己当时的情感显得异常兴奋。在介绍中学生会对现在进行时态的结构以及用法进一步得到巩固和熟练。

为了继续巩固这一时态,我还特意设计了另一个操练任务是当记者做现场报道。 Suppose you are a reporter of CCTV . Please tell the audiences what is happening all over the world. 先给他们一段时间做准备,之后就要求他们在班里模拟现场报道,听着他们的精彩的报道,千奇百怪的新闻让我们一饱耳福,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调动起来了,课堂效果非常不错。可见英语作为一门交际性的语言学科,交际性和实践性不仅表现在课堂上,在以后的交往中也显得尤为重要。

(六)坚持口语与书面语相统一的教学策略

口语包括听和说,也包括朗读。书面语包括读和写。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有机结合,并不是容易的事情,这也是我们英语教师一直努力的方向。在听力方面。我采取精听与泛听相结合,精听课文中的听力材料,每周要抽两节读报时间,泛听《同步听力训练》一书的内容,在听的过程中,总结听力技巧,帮助他们提高听力效率。为了练习口语,我在每次课前安排了三至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们就某一话题表达自己的观点,给他们创造机会练习口语。就像我们经常说的“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道理,英语也是一样,只有多练才能提高,熟了才能生巧。在朗读上,经常以教学磁带带读示范,老师带读示范为主,注意发音、连读、 爆破、 语调、 停顿的指导。也经常在班里举行朗读比赛。阅读文章将精读、跳读、浏览相结合,以利于提高学生对文中信息的捕捉能力。在写的方面,主要以写句子和作文为主,加强训练,在模拟写作时,在模仿仿照写作的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路去表达思想,并在写的过程中让他们尽量多将学习过的语法知识点学以致用。

(七)坚持分散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统一的教学策略

技能的熟练需要细水长流的进行反复操练,知识和材料的巩固同样需要不断复习。集中学习语音为集中学习词汇打基础,集中学习词汇又为集中学习语法打下基础,而这一切为整体学习课文打下基础,可见搞好集中学习很关键。

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统一的关键是搞好集中学习。集中学习克服了单纯的分散学习的缺点,即由于分散难点而导致处处都是难点。由于分散难点原本系统性和整体性很强的英语语音词汇语法被分割得七零八碎难以理解,难以实行认知学习,而只能死记硬背。例如英语动词时态和人称变化,在语法中可以说是让初学者最头痛的一件事,然而一旦集中成系统,将其集中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会感到井然有序,规律性很强,记忆起来容易,用起来不难。

因此,最好做到分散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统一,效果很好。

(八)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法

杜郎口中学的教学特别注重学生的自学,有专门的预习自习,学生都有预习笔记,上课时,共同交流预习情况,共同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后,学生分组合作,完成目标。接着检查目标完成情况,学生可以采取不同形式展示,教师随机点拨,随后就是巩固阶段。整个过程都牢牢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模拟杜郎口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业实行互批互改,背书实行互抽互查,课堂上多练多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九)坚持以优带差,兵教兵的教学方法

将班上的学生以优、良、中、差合理搭配分组,让学习好的帮助学习差的学生,实行以兵教兵的模式。实现“一帮一,一对红”的目标,同时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他们充分发挥榜样带头作用。对于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要不吝啬的多加鼓励,激发学习的信息和激情。多肯定少批评,相信只要你给学生一个机会,他们就会给你一个惊喜。多给学生表现机会,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十)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掌握不局限于课堂。

作为教师教授知识仅仅拘泥于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要在课堂中渗透些文化习俗、中西文化差异,英语俚语、谚语、名人名言,幽默小故事等丰富课堂,有利于保持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放眼课外阅读,多读书看报,例如英语学习报和英语辅导报都是不错的阅读材料,可以以此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综上所述就是我所总结的英语教学中采取的方法与策略,有不到之处还请各同仁多多包涵和指教。学好英语任重而道远,教好英语更是任重而道远,要摸索积累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坚持自我终生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提高教学教法,这样才能做一名与时俱进的优秀教师。在以后漫长的教育生涯中,我们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力争做到更好。

参考文献:

1.英语语法教学新策略

2.英语教学法教程

3.英语新课程标准

6.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篇六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

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一直是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价值追求,有三次重大变革在教育史上影响深刻和广泛。

第一次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的班级授课制。他把一对一的个别教学变为一个教师同时对几十个学生进行施教的群体教学,教学效率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夸美纽斯系统论述了统一教材、统一教学时间和空间、统一教学要求的班级授课制,在教育史上是一个重大贡献。自此以后,经过各国的教育实践,班级授课制作为学校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得到广泛运用和发展。

第二次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的课堂教学阶段论。他把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课堂教学程式化、模式化,这样教师就能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赫尔巴特认为,一个教学过程应该有这样四个密切相连的阶段组成:“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来逐渐演变成“五段教授法”,即我国中小学教师所熟悉的课堂教学五个环节:组织上课、检查复习、讲授新知、巩固复习、布置作业。赫氏的理论让教师们领悟和掌握了课堂讲授教学的步骤、门道和技巧,课堂教学的效率效果因此得到了提升。

第三次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学生中心论。在杜威看来,赫氏理论的基本缺陷在于它从根本上只重视“教材”,而忘记了教育中的“人”,忽视了人的主动性。教学的中心不在教师,而在学生,所以他认为要把教学中心从教师转到学生。杜威对教学的贡献主要不在于发明了某些具体的教学方法,而在于使教学方法迈入了一个新时代,即旨在唤醒主体意识、关注个体独特性、促进个性自由与解放的教学时代。

总之,追求教学效率是各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也是各种教学流派不断探索和倡导的理念和策略,追求教学效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根本价值。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新课程教学改革大背景下的现实迫切要求。

我国从2001年开始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的就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符合2l世纪需要的人才。通过几年的推进,新课程的理念逐步被接受和认同,在教学实践的不同层面都得到了一定的体现和落实。但当我们深入课堂教学一线,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与研究时,就会发现:现实的课堂教学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师生的教学活动与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现实迫切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

教育质量是一切教育活动的生命线,世界各国持续不断的教育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现时代教育发展的大政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 1 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衡量我国教育质量的标准就是看学生的素质是否得到了全面发展和提高,是否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有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学校能否有效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质量能否得到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是关键。课堂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尽可能高速地发展,要求课堂教学必须采取让学生学起来容易,适合学生能力的方式。提高教育质量,不但要让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还要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切实的发展。教学追求效率就是要努力使师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或教学消耗获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成果。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从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人手,通过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来整体提高教育质量。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减轻师生负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师生教学负担过重是当前教学中普遍而又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是普遍反映。

据有关调查,新课程推进过程中,教师负担普遍加重。目前,教师的工作量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备课,写教案;

2、上课,包括公开课、观摩课等;

3、批改作业;

4、参加教师培训;

5、听课、参加教研活动;

6、撰写论文等;

7、班级、学生管理,班主任工作。

8、教师自我提高的学习、进修活动(如专升本)等。网上有段顺口溜形容教师的生活现状 :“ 教师育人终日疲惫,学生告状回回都对。工资不高还要交税,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一时一刻不敢离位。下班不休还要开会,迎接检查让人崩溃。囊中羞涩见人惭愧,百姓还说我们受贿。”教师们普遍反映,新课程加重了他们的工作负担。为“生存”所困、为“绩效”所忧、为“名声”所累,教师普遍因工作时间长、工作难度大、劳动强度高、心理负荷重,经济压力大而不堪重负。减轻教师工作负担,除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及其教材、教法的不断熟悉等外,改变教师思维方式和工作惯性,向课堂教学要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迫切解决的问题。

就学生而言,新课程改革的本意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但实际上学生的负担非但没减轻反而更重,甚至还有民谣说现在的学生是“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得比牛多”。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不但降低学习效率,还造成其严重的厌学问题,进一步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许多学生睡眠不足、体质下降,引发了不同程度的近视、失眠、神经衰弱等生理疾病。有关研究对10省市中小学生的视力抽查显示,小学生的近视率为16.8%,初中生为45.5%。学习负担过重,还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比如:一些学生过度焦虑、忧郁,严重的甚至学习心理失衡,引发恶性事件,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学生长期处于紧张、压抑的心理状态,不利于其健康成长。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主要是由于学生的学习大都局限于接受现成的知 2 识、学生的学在很大程度上被老师的教所替代。在应试教育指挥棒引导下的题海战术、加班加点和教师在课堂上的“填鸭式”教学是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屡减不轻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深化课程改革、调整优化教学内容、改革考试方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改善教师教学方式,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就成为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三、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出发点和思路

课堂教学是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下通过教师教、学生学而掌握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因此,在宽泛的意义上,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众多因素都在不同程度地左右着教学过程,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在这些因素里,教师是决定性的因素。教学活动的发动、运行、效果反馈等都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从教师着手。在新课程推进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乃至其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都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的提高。所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出发点和思路在于教师自身主体能动性的充分提高和发挥。教师自身主体能动性的提高和发挥主要表现在不断学习和把握新课程的有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策略、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养等几个方面。

(一)不断学习和把握新课程的相关理念、方法和策略。

新课程改革是在大的社会转型背景下教育领域的一场巨大变革,它要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实现转型,努力建立起新型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这样的课程改革目标背景下,观念的转变成为首当其冲的事情。尽管在新课程推进伊始,有关方面就十分重视对教师的培训;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接受、认同和把握客观需要一个过程,从接受到转变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又需要一个过程。同时,新课程的有关理念和方法在课程改革实践中还有一个不断接受检验的过程。所有这些方面的因素都决定了教师对新课程的把握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也决定了教师的学习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而且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要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渐提高对新课程的领悟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结合自身的教学个性不断优化教育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不是放弃自己已有的教学个性,而是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在正确认识各种教育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个性,对它们进行重新组合,达到不断优化的目的。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和策略都有特定的适用对象和内容,有应用的时空限制。教师已经习惯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并不是一无是处,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也并不都是灵丹妙药,某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也不是对每一个教师都适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能否发挥有效的作用,关键在于教师的应用和把握。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每一个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个性,不断对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优化组合,形成新的有生命力的教学方式。

(三)在不断的教学实践反思中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对一个普通的教师来说,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要想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效率,就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经常性的反思:为什么这节课有效果,好在什么地方,原因在哪里;为什么这节课效果不好,不好在什么地方,原因是什么;是理念问题,还是方法问题;是设计问题,还是实施问题;是学生问题,还是自身的问题;是教材问题,还是时间问题;等等。通过反思.教师就能找出自己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在以后的教学中发扬或克服。教学是一种实践活动,只有紧密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才能切实改进教学,提高效率。教师自身的成长是不断进行教学反思的过程,教师成长的过程也就是教学效率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一章

提高课堂教学讲授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讲授法作为一种古老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从古至今一直是在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新课程实施以来,对讲授法的口诛笔伐却不绝于耳。究其根源,无非是作为传统教学方法的讲授法早已被人们贴上了“灌输”的标签,在当前新课程积极提倡自主、合作、3 探究这三种学习方式的同时,与讲授法相对应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已被许多人所唾弃,讲授法也因而被判定为造成学生学习方式单一刻板的“元凶首恶”,罪莫大焉。因此很多老师,包括一些领导,言必称自主、合作、探究,而对讲授法大加抨击,唯恐自己拖了新课改的后腿,成为众人的笑柄。但是,众多的教学方法都必须和讲授法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仍应把讲授作为基本的教学策略,我们应该采取扬弃的态度,发扬其优点,改善其不足,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讲授的效率。

一、讲授是基本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它是教师使用最早的、应用最广的教学方法,可用以传授新知识,也可用于巩固旧知识,其他教学方法的运用,几乎都需要同讲授法结合才能进行。讲授法具体形式:

1、讲述。侧重生动形象地描绘某些事物现象,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和概念,并从情绪上得到感染。在低年级,由于儿童思维的形象性、注意力不易持久集中,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多采用讲述的方法。

2、讲解。主要是对一些较复杂的问题、概念、定理和原则等,进行较系统而严密的解释和论证。讲解在文、理科教学中都广泛应用,在理科教学中应用尤多。3.讲读。教师或学生以朗读方式表述教材或其他读物的方法。

4、讲演。教师就教材中的某一专题进行有理有据首尾连贯的论说,中间不插入或很少插入其他的活动。主要用于中学的高年级和高等学校。讲授法优点:

1.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讲授法具有两个特殊的优点,即通俗化和直接性。教师的讲授能使深奥、抽象的课本知识变成具体形象、浅显通俗的东西,从而排除学生对知识的神秘感和畏难情绪,使学习真正成为可能和轻松的事情;讲授法采取定论的形式直接向学生传递知识,避免了认识过程中的许多不必要的曲折和困难,这比学生自己去摸索知识可少走不少弯路。所以,讲授法在传授知识方面具有无法取代的简捷和高效两大优点,这也就是讲授法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讲授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全面发展。教材不仅汇集着系统的学科知识,而且还蕴藏着许多其它有价值的内容,如学科的思想观点、思维方法以及情感因素。但是,由于教材对学生来说,不仅知识本身不好读懂,其所潜藏的内涵更是不易发现。但教师能够比较全面、准确地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吃透教材、挖掘教材的深邃内涵。所以,借助教师的系统讲授和透辟分析,学生能够比较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从而不仅学到学科的系统知识,而且还领会和掌握了蕴含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学科思想观点、思维方法和情感因素。这样,学生的学科能力也就得到了全面提高。

2.讲授法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得到远比教材多得多的东西。

任何真正有效的讲授都必定是溶进了教师自身的学识、修养、情感、流露出教师内心的真、善、美。所以,讲授对教师来说,不仅是知识方法的输出,也是内心世界的展现。它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熏陶着学生的心灵。可以说,它是学生认识人生、认识世界的一面镜子,也是学生精神财富的重要源泉。

3、讲授法是其它教学方法的基础。

从教的角度来看,任何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讲”,其它各种方法在运用时都必须与讲授相结合,只有这样,其它各种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所以讲授是其它方法的工具,教师只有讲得好,其它各种方法的有效运用才有了前提。从学的角度来看,接受法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其它各种学习方法的掌握大多是建立在接受法的基础上。学生只有学会了“听讲”,才有可能潜移默化地或自觉系统地把教师的教法内化为自己的学法,从而真正 4 地学会学习,掌握各种方法。

讲授法局限: :

1.讲授法容易使学生产生“假知”,从而导致知识与能力的脱节。

教师运用讲授法,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往往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学生只要认真听讲就可径直地获得知识。而实际上,学生对任何知识的真正掌握都是建立在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和自己的独立思考上。而讲授法,教师把知识讲解得清清楚楚,学生以听讲代替思考,即使有自己思维参与,也是被教师架空起来的,因为要跟教师同步进行,这样也就把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所必然要碰到和解决的各种必要的疑问、障碍和困难隐蔽起来。结果,学生听起来好像什么都明白,事后却又说不清,一遇新问题就会手足无措。这样不靠思维获得知识,不仅知识本身掌握不牢固,更谈不上举一反三加以迁移应用,促进能力的发展了。

2.讲授法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和期待心理,从而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讲授法渊源于传统的教师中心论,教师是知识的象征,一切知识得由教师传授给学生,所以,这种方法在运用过程中也容易使教师产生重教轻学的思想。教师往往只考虑自己怎么讲,怎样讲得全面、细致、深刻、透彻,似乎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掌握得越多、越好,长此以往,就会产生心理定势,教师不讲就不放心,总觉得不讲学生就学不到东西。于是,注入式、满堂灌便应运而生,并愈演愈烈。而学生呢?也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依赖心理,一切问题等待教师来讲解,特别是教师讲得越好,这种期待和依赖心理就越强烈。正是这种期待和依赖心理严重地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这是目前讲授法运用过程中存在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病症,也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病症。

二、讲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教材14页)讲授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视讲授为禁区。

新课标下的教学如何正确的讲授,这成了一个大难题,讲什么、讲多少、如何讲等问题困扰着教师。新课标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有的学校更是对一节课中教师讲授的时间作出硬性规定,若教师讲授超过15分钟即为不合格的课。于是乎不少教师便把讲授妖魔化,谈“讲”色变,把少讲、不讲作为教学的基本原则。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展示,让学生讲,视讲授为禁区,不敢越雷池半步。一段时间以来,公开课的浮华表演之风日盛,学校的教学评价似乎不太在意教师的讲解如何,而是关注一节课中学生活动时间的长短,因而有些教师在公开课上一会儿多媒体演示,一会儿表演,一会儿组织学生讨论,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教学情境的过于晃动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作深层次的挖掘,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做必要的价值引领,导致课堂华而不实。这种做法严重的背离了新课程的基本精神和指导思想,使教师的教学质量难以得到切实提高。

2、教师讲授失当,“满堂灌”。

3、教师讲不到位,讲授效果差。讲授存在的主要问题的主要成因:

1、把讲授绝对化。

2、把讲授肤浅化。

3、把讲授歪曲化。

三、提高讲授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1、全面了解学生,遵循师生双向参与原则。

通过提问、回答、讨论、讲解等途径,教师以主导者身份、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直接参与课堂讲授活动。课堂上不能“我讲我的,听不听由你”。

2、选择合适的讲授内容。

在新课程教学中,在确定了以学定教的原则后,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基础选择合 5 适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有的教学内容,如概念的定义、历史文化、数学法则,就常常需要使用讲授式教学方法。还有,概念的定义和有的数学法则根本就是不允许探究的,只能使用讲授式教学方法。如果让学生根据教学创设的情境去自己给出概念的定义,其实是不恰当的。

3、讲授要富于启发性。

在讲授式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因而有效的提问在讲授式教学中就显得尤为很重要。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与本节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求问题奥妙的积极性。例如在教“乘方”一节的导入时,就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一张薄纸对折30次其高度就可以超过珠穆朗玛峰了,你相信吗?”这样就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注重讲授的趣味性。

教学情境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是新课程的一个特点。在讲授过程中,尽可能地使讲授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将抽象的,甚至枯燥的原理寓于生活事例中,注重讲授的趣味性。

5、注意与其他教学法的融合。

在众多教学方法中讲授法是最古老,最基本的方法,有它的优势。但有时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很压抑,同时过多的讲授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掉队情况。针对这样的现象要求在课堂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是多种方法的结合。在与其他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时,特别应该扬长避短。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去进行教学。无论什么教学方法,都是为了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6、教师要训练过硬的的言语基本功。

●清晰准确,使学生听得清。说普通话,音量适中,口齿清楚,用词准确,语言流畅,尽可能地避免语法、修辞、逻辑上的错误。讲述时音量过小,不易被学生所感知;音量过大,易造成学生听觉器官的疲劳,使感受性下降,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简洁明白,使学生听得懂。运用语言的成功,在于懂得针对听众,找到最合适的层次,用不太多也不太少的字眼来表达,当以通俗明白讲解为宜。

●鲜明生动,使学生听得有趣。从头至尾,说话一个腔调,易变成学生的催眠曲,使人昏昏欲睡。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绪,把幽默引进讲堂,活跃课堂气氛,巧妙地调节控制语言的节奏和音量,使之快慢适度,高低适宜,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娓娓动听。

7、讲究体态语言的运用。

教师的眼神、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姿态、服饰等等体态语言同一般语言符号一样,可以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具有不可忽视的信息沟通作用。

教师的表情是一种重要的信息源,它蕴含了大量的情感交流的信息,是师生心理接触的重要“外显点”。教师的表情应亲切自然,用自然的积极性和热情去感染学生。切忌始终如一的威严、冷酷的模样,或开怀大笑,矫揉造作。“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师生之间可以有效地交流情感信息。艺术素养较高的教师能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自己处在教师的“注意圈”中,都有自己是教师的“注意中心”的感觉。教师微笑的眼神使每个学生感到温暖;教师镇定的眼神,使学生感到安全;教师信任的眼神,使学生感到鼓舞。一般情况下,教师应避免对学生久久直视或斜视。学生站立回答问题时,教师的目光不宜过多地旁落。至于讲课时眼看天花板或教室外面,东张西望,目光飘忽不定,更是不可取的。

教师的举止应该从容大方,讲授过程中伴以协调、简练的手势、指点,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某一视觉中心──黑板或正在发言的同学等。直线比划,传达下沉、下降、下决心的信息,快而有力,不容动摇;水平比划,传达平静、安定等信息;折线比划,传达突然变化、6 转折的信息。课堂上教师的一举二动,无不传递着一定的教学信息。

8、教给学生有效听讲的方法。

教师讲授的效果有赖于学生听的方式。国外学者研究估计,一般人聆听10分钟的谈话,大约仅有25%的效率(感知的信息量仅占全部信息量的1/4)。学生中不良的听讲习惯有:注意力不集中,对讲授内容不感兴趣;被对方说话的姿势所吸引,忽视说话的内容;只注意具体的事实、故事而忽视原理推论;由于大脑信息处理能量大约高于一般人说话速度的五倍,因而听者利用空档思索别的事。教师要注意纠正上述不良的听讲习性,遵循注意规律,安排讲授内容;指导学生记听课笔记,边听边记,从记下教者的板书到有条理地记下教师讲授的重点、难点,再到记下自己听课的收获;要求学生边听边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9、运用恰当的板书

板书是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的一种书面交流方式。它可以标明教学的重点,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理清知识体系的脉络层次。对于学生听不懂的符号和不会书写的词语,通过板书给予直接的观照,便于学生感知和记课堂笔记,弥补口语表达的不足。学生通过对板书的直观感受,可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记忆,留下深刻的印象。好的板书须具有以下一些特性:

(1)概括性。对教学内容进行准确的概括,浓缩,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它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聚光点。

(2)条理性。显示知识体系的结构层次,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布局合理。(3)启发性。提供给学生联想、记忆的“纲要信号”,推理、判断的线索桥梁,内容丰富,不仅明示“是什么”,而且隐含“为什么”。

(4)示范性。一笔一划堪称楷模,一丝不苟形象美观,充分体现教师的表率作用。

但是板书只是传递教学信息的一种方式,它代替不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代替不了学生对实际的思想情感过程的体验。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过于注重板书的设计,一堂课下来,大括弧小括弧,布满了整个黑板,好像他的一切教学活动就是为了把事先设计好的板书格式填好,板书好了,填满了,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这种为板书而板书的现象是要不得的。已故小学语文教育家袁微子先生曾经建议小学语文课堂上要少用板书,非板书不可的时候,才可以板书。

10、要创新讲授方式:如“谈话式”、“情景式”、“讨论式”。

综上所述,讲授法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不应该错误地认为,现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讲授法就一无是处了,关键是我们要弄清什么时候、什么内容要用讲授法;用讲授法时该如何去讲,怎样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讲授法不排除其他教学方法,在讲授的过程中,该讲授的地方讲授,该自主探究的地方就要探究,各种教学方法相互融合,这并不是矛盾的,而是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每一个阶段的方式可以是不一样的,并非是要一讲到底。

第二章

提高课堂教学提问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这一策略适合任何教材,任何学段的学生,也是教师必须掌握的常用教学技能。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的最主要途径。20世纪初,教育阶流行的一句话是“知道如何提问就等于知道了如何教学”。

一、课堂提问的目的:

1、反馈基本学情。

这是课堂提问最基本的功能,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帮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知识,比如概念定义等一些基础知识。

2、激发学习兴趣。

在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就知道学生可能不知道问题的答案,而且答案也不是唯一的,是 7 多变、不固定的,提出这些问题旨在提高学习探究的兴趣。

3、调整教学活动。

教师不期望学生口头上能马上回答这些问题,提出这些问题目的在于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即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有计划地调整,引起学生的注意,强调重点 等。

4、开拓学生思维。

精心设计带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比单纯的讲解更能促使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更能完成知识技能的内化,使知识技能掌握得更加牢固。例如教师在教“同一个马铃薯放在清水中是沉的,可为什么放在盐水中却能浮?“为什么恐龙灭绝了?”等等,这些问题能激发学生更独立、更深入地思考,鼓励学生多方面、有创意地回答,综合已学知识进行更高层次地分析、思考。

二.有效提问应遵循的标准

1.清晰。

提问必须清晰明了,学生一听就知道问的是什么,以及期待何种回答。同时,教师在提问后还应该注意及时并中肯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馈。语言、眼神、表情、身体动作等都是有效的反馈方式。

2,有价值和启发性。

问题必须具有学习价值,引发思考和探究,引起对所学内容更深层的思考和把握,让人回味无穷。

3.趣味。

提问必须考虑趣味性、挑战性,引人入胜,深入浅出,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4.大众性。

提问能引起思维共鸣,大多数同学跃跃欲试,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争先恐后要求回答,话匣子一下打开了。这样,有利于师生对话交流,有利于使课堂教学交际化。5.广度。

好的提问能激发不同角度的思维,因而也有各不相同的回答,涉及的知识面宽广,综合性强。

6、整体性原则。拟定中心问题并围绕中心问题精心设问,问题的安排应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层层递进,不断深入。

7、目的性原则。问题应由明确的目的,不能信手拈来,随意发挥。

8、针对性性原则。课堂提问不仅要强调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且要针对教学的实际,主要表现为因人而问和因课而问。

9、适应性原则。心理学上,把人的认知水平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未知区。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未知区。问题太易提不起学生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失去信心,无法保持经久不息的探索心理,从而使提问失去价值。教师应在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部,即知识的增长点上提问。

10、梯度性原则。课堂提问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引导学生探讨知识的来龙去脉。设计提问要做到低坡度、密台阶。

三、现状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中师生互动明显增多,互动模式更加丰富,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增强,而师生课堂互动往往由教师提问引发。仔细分析不难看出,教师在提问的数量和质量上表现出了很大差异,课堂提问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1.老师追求表面的热闹和浅层次的师生互动,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有问有答,形式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提问的问题缺乏实用价值。这一现象在公开课上尤为突出。

2、提问过于频繁,问题数量过多,没有方向性。

一堂45分钟的课,有些教师一节课中提问十几次,而有些教师则达到五六十次,平均每几分钟就问一个问题,学生诸多问题牵着鼻子走,哪有时间进行思考!学生往往是在一个接着一个个问题“轰炸”下,“不假思索”地忙着回答和应付。

3、提问目的异化。

(1)完成教材规定内容。(2)执行教材预设程序。(3)服从课堂管理需要。

4、复问题和重复学生的回答。

教师常犯的错误是习惯性重复问题和学生问题的回答。这种习惯会导致大量有意义时间的丢失,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这并不是说,在任何情况下教师都不能重复问题和学生的回答。如在一个很大的没有扩音设备或扩音设备不好的教室,或是问题本身较复杂,有多个层面,就有必要重复问题。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要避免这种无意义的重复。

5、总是选择相同的学生回答问题,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

走进学校,经常听见学生的抱怨“我的老师从来不点我”或“老师总是喜欢点那几个学生”。从这些抱怨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不满和挫折感。仅点几个(通常是能力强和学业成绩突出)学生的教师给了大多数班级成员一个消极的强化----反正我的学习不好,老师不喜欢我,也不会关注我,尽管玩吧。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对学业越来越没兴趣,在课堂上开小差,从而导致集体斗志的丧失。

6、控制问题的答案。

教师很认真地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自己回答;或是让学生回答后又打断学生的回答,自己完成回答;或者是在学生答错之后没有试图启发学生思考就加入了个人的评价。结果,整个课堂上只能听见教师的观点,而没有学生的观点,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回答是对还是错。这些都极端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当学生知道教师不让他们完整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时,他们怎样学会去思考、去形成逻辑思维?教师的这些行为往往使学生感到万分沮丧,学生难以形成自己回答问题的逻辑系统,从而使学生消极地对待教学。

7、忽视学生的提问,处理简单。

专家分析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只能是越来越多。教师忽视学生的提问或对学生提问处理简单:拒绝回答、重复敷衍、直接告诉答案。是导致学生不爱提问的罪魁祸首。

8、提出的问题不科学,或太浅,或太难,或可有可无,无层次感,无坡度。

9、提问的节奏把握不好,候答时间过短,学生无法充分思维。

问”与“答”之间要有适当的时间间隔。间隔时间太短,学生对问题缺乏充分的感知和足够的思考,就不能进行深入的思维活动,往往只能说出问题的表面现象。如果提问时间间隔太长,会导致教学节奏松散,失去紧凑感,而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据有关资料记载,某地区举行课堂教学大赛,参赛教师平均提问30—40人次;这里,提问的数量和频率是否合理,值得研究。事实上课堂提问次数的多少应取决于教学内容难易程度,取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相关的背景知识。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有的不提问或提问少,有的提问过多、过滥。前者提问太少,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后者学生处于被牵引的被动地位,失去了独立思考的主体地位,成了教学的配角或教师的“应声虫”。所以,要严格控制课堂提问的数量,该多则多,该少则少;问要问在可问处、该问处,不能乱问、随意问、盲目问。教师提问后的候答时间(有的叫“期待时间”),有人认为以3—4秒为宜,有的认为应在4—6秒之间。其实,时间的长短,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简单问题,就时间短些;复杂问题,就时间长些。

10、教师评价枯燥,无法给予针对性的反馈。

11.从学生的角度来讲,随着年龄的增加,心理的逐渐成熟,知识结构的不断完整,他们主动配合参与课堂提问讨论的欲望日益减弱,教师若不注意提问的策略和问题的组织,就会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

四、提高课堂提问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1、树立平等的提问教学观。(35页)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是平等,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交往,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训导者,而是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在课堂提问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建立安全、宽松的提问氛围。(36)

对学生少评价,多支持。少对人,多对事。真诚的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安全的班级心理氛围。

3、掌握课堂提问的技能。

(1)精心设计、筛选所提问题。

教师对课堂提问的重要性要有充分地认识,不要随心所欲地提问。教师的提问一定要经过精心地筛选,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切忌盲目随意、信口开河,无意识地随意提问,结果是一节课上下来,提问了什么问题连自己也不知道。(2)做到简明扼要

教师提问要语句简短,很多教师在提出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时,担心学生听不懂,故自己特意用其他的一些语句加以补充说明,听起来一个问题有好几句话组成,其实这样做反而会使学生找不到问题的关键,影响教学。(3)、难易适度,面向全体学生

提问的难易要适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提问前教师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针对自己的学生实际。掌握准提问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来,也不能是简单的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才摸得着。提问难度应控制在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解答。难度大的问题要注意设计铺垫性问题。在提问中,教师还要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对于学习较弱的,多提一些简单、容易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增强学习动力。对一般难度的问题可以先让学习不太理想的同学先回答,然后其他同学补充,以便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防止只提问好学生,这样会打击一般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4)把握好提问时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要注意时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一堂课开始时设疑提问,这时,学生的注意力最集中,可以起到快速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的效果。课中提问,应根据课堂教学实际需要,选择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旺时实施,因为此时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心理之间产生矛盾,急切需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激起疑问的火花,以利于触发学生的思维共鸣,听课精力比较集中。在课尾提问,既可以考察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认识到所讲授内容的不足,以便查漏补缺,同时又可以引导学生预习下一节新课内容,一举两得。(5)采用灵活多变的提问方法

教师在提问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某一特定的模式之中,要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学生与教师密切配合,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例如,让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不点名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将此问题分解为几个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能力;也可以先提一问题,然后随之提供一些材料以供学生思考,让学生从材料中得到启示,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学生有成就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6)留给时间思考, 合理运用等待.在教师给学生提问以后,通常会出现很多学生(尤其是低年级)非常踊跃,但实际很多人根本没有真正理解问题,只是儿童特定年龄心理特征的表现,教师不要被这些错觉迷惑,要给学生一定时间思考、组织、调整自己的想法,教师等待时间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也会增加,学生今后回答问题就会更加积极,尤其是能吸引更多的成绩较差的学生参加,而我们 10平时却不愿意等上几秒,就不耐烦将他们的思路打断,急于说出正确答案或转向另外学生,这样做显然是不对的,教师不再是判定对错的法官了,而是更像一个学习的引导者,用各种方法耐心细致启发他们的积极思维活动。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学会使用等待这种技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长的时间,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学生来回答,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思考时间;二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应该等待足够的时间,再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或者再提另外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来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者修改他们的回答,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加系统、完善,而不至于打断他们的思路。

研究表明,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如果只给学生一、二秒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并在学生还没有想好时就重复问题或请另外的学生回答,其结果是使学生对回答问题失去了信心,减少了学生的思维,从而达不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相反,如果教师使用了等待这种技巧,学生在答问中就会发生一些重大的变化:1.学生会做出更长的回答,他们回答问题的语句数量会随着回答问题时间的增加而有所增加;2.会有更多的学生自愿回答问题,一些学业失败者回答问题的次数也会增加;3.学生的回答会更具有分析性、创造性和评价性,并且学生还会出示更多的论据,在提出论据之前或之后也都会对推理过程进行说明;4.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的现象有所减少;5.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成就感明显增强等等。沉默是金,合理的等待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并且使更多的学生形成了对更多问题的答案。(7)提问对象观神态。

提问要根据学生的神态(心理状态、行为状态),进行有选择性地提问。有经验的教师,经常在提出问题后环顾全班学生,因为一些非语言的形态可以告诉老师,此时此刻学生对问题的反映如何:①学生举手,表明他有把握回答;②嘴巴微张,身体前倾,“眼睛渴望着眼睛的重逢”,则表明他极愿意试一试;③托腮挠首,“举头望明月”,表明他正在思考,但一时还难以回答;④躲避老师的眼睛,把头埋得低低的,则表明他对这个问题不懂或害怕问答。因此,在提出问题后,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意图,有针对性地选择对象回答。比方说这节课你想锻炼几个平时不敢发言的学生,那么,你就可以注意观察学生的神态,及时捕捉你需要的对象。

(8)重视对学生回答的有效评价。

教师提问学生后,有一种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重视,那就是对学生的回答不予评价指点。一句“坐下”,让学生心凉了半截,把学生推向“爱与痛的边缘”,积极性荡然无存。心理学上有一条基本规律,即人的活动是由其结果所调节的。这是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所提出过的“效果律”。一个人对他的活动知道与不知道结果,效果是极不相同的。当然,评价绝不是简单地说“很好”、“错了”等,特别是否定性评价,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在鼓励中给予纠正。如,你可以说:“你的问答很有自己的见解,如果能再多考虑一步或再多转一个弯或某某地方你能再做进一步分析,那么这个问题就回答得非常好了。”等等。即使遇到一问三不知的学生,也用不着发火,可以说:“好,你先坐下,我想你可能是太紧张了,其实回答错了也没关系,下面我让其他同学来回答,请你注意听一听好吗?”每提问一个学生,都必须通过有效评价,使其有所收获。要让学生“在希望的田野上”奔走,而不要让他们走“迷茫的小路”。要让学生感受置身于“问题”之中的乐趣,在“问”与“答”之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提高觉悟。

第三章 提高课堂教学组织讨论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提出,课堂讨论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更加为人们所关注并逐渐成为评价一堂课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标准之一。对课堂讨论的关注和有效运用,使得我们的课堂更加开放而富有活力。

一、讨论教学的优点:

1、讨论教学可以营造一种轻松自然、亲切和谐、愉悦自由的良好学习氛围。

2、讨论教学可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和表达欲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讨论教学实现了课堂范围内的真正平等对话,有助于实现教学相长。

4、讨论教学是锻炼学生思维的良好手段。

5、讨论有助于培养学生宽容、理解等良好的品质和能力。

二、组织讨论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与成因:

在教学实践中,到底什么时候开展课堂讨论,哪些问题适合在课堂上讨论,如何组织有效讨论,很多教师还是比较茫然的,致使很多课堂讨论走过场,图形式,成了“伪讨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表现:

1.问题指向不明,讨论泛化。当面对教师抛出的问题时,由于教师没有明确讨论的方向,没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不知道该讨论什么。

2.无价值的讨论,明知故“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实际上在他的教学中已经做出解答,学生心里也已经非常清楚,这种既简单又无讨论意义的问题,很有明知故问和作秀之嫌。此外,教学中诸如“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纯粹事实判断性的问题,非此即彼,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多元思维,讨论的意义也就不是很大。

3.超越极限讨论,越难越“论”。有些教师认为在课堂中组织讨论的难度越高越能显示出教师和学生的能力,所以往往会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虽经讨论,仍不知道如何做答。像这样刻意追求讨论问题的难度,反而会因问题的艰深而使学生望而却步、不知所措。

我们为什么要组织课堂讨论?正是对这个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才导致了上述现象的发生。课堂讨论的最终目的应该是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掌握和深化,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运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这样清晰的定位,我们在组织课堂讨论时就可以少一些盲目,少一些肤浅。

三、什么时候适合开展课堂讨论

在听课中,发现很多教师动辄让学生讨论,更有甚者一节课有多少个环节就有多少个讨论。其实,课堂讨论并不是越多越好,课堂讨论也要讲究时机。一般来说,在以下情境中的课堂讨论才是有意义的。

1.当遇到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时。仅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来理解往往比较困难,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适当引导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2.当遇到某些容易混淆的内容时。例如,在学习《狼》一文时,学生分组讨论。有学生问:“‘其一犬坐于前’中的‘犬’是什么意思?”生答:“是名词狗的意思。”有学生马上反驳:“不对,课文明明写狼,咋会是狗呢?”这些容易出错的地方都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的很好的触发点。

3.当问题的答案存在多种可能时。如《故都的秋》一文,就文章的理解课文提示里说的是“孤独者的冷落之感”,而有学生提出文章表现的是“追求者的纯真之情”,多种理解产生了。教师就可以此创设争辩情境,打破学生迷信书本的思维定式,发展学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

四、什么样的问题适合课堂讨论

明确了课堂讨论的出发点和时机性后,经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课堂讨论。那么,有效的课堂讨论问题应该具备怎样的特征呢?

1.问题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即教师在设计讨论问题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要讨论的是什么,或者教师在学生提出的问题基础之上组织课堂讨论的时候,要对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问题做进一步明确和提升,使得这些问题适合学生讨论。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面对问题一脸茫然,讨论也不会偏离方向。

2.问题要与学习目标紧密相关。只有有助于学生学习目标达成的课堂讨论才有实际意义。例如“《背影》中的‘我’为什么会三次流泪?”这个议题涉及了对作品主题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此展开相关的讨论。

3.问题要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如果讨论的问题具有明确的答案,就没必要讨论。类似“是不是”、“对不对”、“能不能”等事实性判断的问题往往没有讨论的价值。小组讨论的重要价值是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互相启发,让他们的认识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如个别学生对《六国论》中把“时速祸焉”的“速”解释为“招致”产生质疑,他们认为解释为“加速”、“加快”也说得通。类似这样的议题能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

4.问题的思考难度比较恰当。一方面用来讨论的问题应该是学生目前独立理解不了、解决不了的议题。但另一方面,讨论的问题也不能太难,学生应该具备讨论问题所需的知识背景,否则讨论就不可能深入下去。另外,在问题的设计上尽量兼顾深浅程度不一的各类选题,这样可让班里水平存在差异的各种学生都能参与讨论,踊跃发言,各抒己见。

总之,问题的设计与选择是课堂讨论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的需求,在仔细分析教学内容包括学科、课型、教学重难点等基础上,找出最能体现本堂课知识联系的、最具讨论价值的讨论点,在教学的适当时机组织学生讨论,并把握好课堂讨论的时间,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真正从课堂讨论中受益。

五、顺利实施课堂讨论的策略与方法:

(一)正确选择课堂讨论方式,合理组织课堂讨论。

目前较常见的讨论方式是教师把题目一呈现,便立即让学生讨论,讨论了两三分钟,教师便草草收场,这样做往往是只注重表面形式,没有实际效果。教师不能由于时间关系,等不到学生相互交流的充分展开就终结讨论,而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大空间。可以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心理特点和课型特点,精心设计各种讨论方式。

根据中小学教学的实际,我们可把课堂讨论的方式分为三种:

1、小组分散式讨论,即划分小组进行讨论。这种方式比较灵活,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它比较适合讨论中心议题多、难度较小的问题。、班级集中式讨论,即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讨论。这种方式要求较高,主要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或争议较大的问题组织讨论。由于这种讨论方式参加的人数多,规模大,所以要求教师要事先武装好骨干,指定中心发言人,同时给学生留有自由发言的机会。

3、课堂议论式讨论,即教师为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或遇到容易争议的问题,由教师提出来,大家即席发表意见,进行讨论的方式。它属于一种无形之中的集体讨论。

以上三种讨论方式,一般来说,在小学和中学低年级多采用议论式讨论,这种方式能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发展其思维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使课堂教学充满民主气氛。而在中学的高年级可采用小组讨论,和适当组织班级讨论,同时亦可运用议论式讨论。到底怎样使用,没有固定模式,这里只能大体而言,每个教师在具体运用时可以灵活掌握。

小组讨论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组。一般分组以就近原则,4-6人一组为宜。其中应该考虑到学生性格的互补、知识结构、特长的发挥、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兴趣、需要等因素等因素,让学生在合作中可以取长补短,如将性格内向的学生与外向的学生分在一组可以帮助内向的学生克服自己性格上的不足。同时,也可以多种小组形式出现,如把学生进行配对,一个高一点,一个低一点,一个擅长口头表达,一个擅长书面表达等的同学组成“同伴系统”,这样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在每一小组内应该指导学生明确分工,如设置组长、记录员、报告员等角色,便于各司其职,组织好讨论,角色在定期内进行互换。可以适度引进竞争机制,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小组是一个团队,要让学生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培养其合作的意识和在集体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要关心那些交往能力弱、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愿意倾听他们的声音,帮助他们,争取共同进 13 步。总之,目的都在于创造机会让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学生在小组内能自主、合作的去探究,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在互补互助中反省深化,在讨论探究中提高;能获得生活的体验和人生的感悟。

(二)恰当把握讨论的时机

课堂讨论的成败及作用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讨论时机的选择与把握。过早地讨论,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未达到最近发展区,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过迟讨论,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教师应设计多层次的问题满足各层面学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学生思维的高潮,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三)精心准备课堂讨论的内容

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并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受这种欲望的驱动,学习过程往往会变得主动而富有生气,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课堂讨论在通常情况下只安排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这段时间的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讨论内容的选取。什么样的内容有讨论价值,什么样的内容能引起学生极大关注并能够展开讨论,至关重要。

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时,首先必须选择有探讨价值的内容。组织讨论必须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越是教材的核心问题,越要让学生去主动学习,只有学生积极参与,进入角色,才能学有成效;其次是设计能展开讨论的内容。讨论的内容应有适当的难度,处于班内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针对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做出恰当安排。譬如在讲授“解直角三角形”的引入部分时,提出问题:“你走在街上,空中飞来一架飞机,你也许便会想到:飞机离我有多远?”让学生讨论,充满好奇心的学生便会自觉地设想各种方案进行讨论,一些学生会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来看这个问题,甚至自己画出图形——直角三角形,这样学习的效果是相当不错的。

适合的讨论内容才会产生好的效果,否则,不仅达不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而且会成为影响学生学习进步的障碍。还有课堂讨论的问题一次不宜太多,讨论的时间也不能太长。问题太多了,学生的思维就不易集中;时间太长了,教师就不能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控制和驾驭。

(四)课堂讨论要全面落实“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课堂讨论中组织讨论是关键。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注意:一是充分尊重学生,全面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在讨论过程在中应尽量讲得少,让学生多说,尤其是那些成绩较差、在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在这时候也加入到讨论中,这时教师切忌不能过多干涉,当知识的“裁判员”,而更需要以鼓励的眼神予以赞赏。同时要以一个讨论成员、巡视员的双重身份加入到各组的讨论中,相信学生,鼓励大胆发言,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打开心屝,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一点对农村中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组长、记录员、报告员在讨论中各尽其职,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或者代表小组发言,避免成为个别优生的一言堂,把个别的思想代替全组。讨论的结果也并不一定来自老师,尽量多的由学生来归纳讨论结果,教师要善于放手让学生去做,不要因为课堂的“乱”或得不到老师的期望答案而指指点点横加干涉或是束手无策作壁上观。

二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讨论是让学生自由讨论,但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在表面的、外在的问题上去图热闹,而要让学生围绕所学的知识、所探索的内容、问题积极的去思考、交流,因此教师的“导”显得犹为重要。这就如同“放风筝”,要让风筝在天上自由自在飞翔,就必须要抓好手中的线,只有这样风筝才能飞得更高更远。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表现在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讨论,引导他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分析,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把握好讨论方向,如出现了跑题的情况要及时拨正,对事实的错误 14 进行纠正,以保证讨论方向和价值。

(五)课堂讨论的五个“避免”

课堂讨论作为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往往容易步入一些误区,因此要及时进行反思,避免以下情况出现:

1、不准备就讨论。在教学中发现了问题立即就让学生讨论,由于学生事先无准备,因而很难达到讨论的目的。因此,不论采用哪种方式的讨论,讨论前师生都要做好充分准备,教师要向学生提出讨论话题、指出注意事项、布置预习或提供阅读参考资料,学生也都应该按照要求做好讨论发言的准备。

2、讨论偏离核心主题。讨论开始之后,学生可能会由于讨论中的一些问题而转移讨论中心,从而使讨论偏离论题。在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进行发言,并且根据讨论的进展情况,引导学生深入开展讨论,以求讨论达到一定的深度。

3、讨论被部分学生把持。一个班的学生能力有高有低,语言表达能力有强有弱,少数很健谈的或能力强的学生往往会把持讨论,而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则退出讨论,这样,讨论就没有起到应起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注意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加讨论。

4、无讨论规则的讨论。讨论前制定一些讨论规则是十分必要的,讨论如果没有规则,就会十分混乱。因此,在讨论开始之前,应提醒参加者讨论要遵守的规则。

5、只讨论不及时总结。讨论结束后,如不进行适当的总结,就会使学生对讨论的结果和讨论中出现的问题缺乏一个明确的认识,反而会引起思想上的混乱,产生各方面的问题。因此在每次讨论结束后,师生要及时进行总结,阐释讨论结果,指出讨论中存在的问题等。

第四章

提高课堂管理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一、管理好课堂,是所有参与课程改革实验的教师不能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他们爱岗敬业,专业知识功底深厚,而教学质量却不太理想,经调查分析,问题出在课堂上。这些教师比较注重钻研究教材,重视讲授知识的量,却忽略了对课堂秩序的管理。课堂上,他们旁征博引,滔滔不绝,而学生却根本不买账,他们或东张西望,或窃窃私语,有时甚至乱作一团。讲课老师对此无计可施,或是为了完成教学进度,或是注重讲授的知识量,干脆来个视而不见。课堂秩序已成为影响这类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主要障碍,也成为困扰这类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最大问题。

在当前的中小学课堂中,一些教师认为自己拥有绝对权力,学生对教师权威的服从是绝对和应当的,并认为学生服从教师,教学才能得以顺利地实施,才能完成向学生传递知识的任务。正是在这种专制性的权威思想指引下,部分中小学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显现出“自上而下,一管多”的管理模式,一旦教师发现学生的注意力、眼神、行为违反其教师意愿,就立即中断课堂,用言语或行为制止学生的这种违反行为。有些控制性的语言甚至带有威胁性:“谁再讲话,谁就给我出去!”“谁乱动呢,下课跟我到办公室。”一些教师觉得自己在维持课堂秩序,进行课堂管理。试想这些学生听到了这些语言后,能立即把思想集中到课堂活动中来吗?还是因为害羞,内疚,害怕而使自己陷入恐惧心理状态呢?或者因为被伤到了自尊心而产生抵触情绪了呢?教师的控制,使学生失去自我,陷入一种奴役状态。

在新一轮的课堂改革实验的背景下,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引下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较从前有很大不同。其中,形成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已成为教师努力的一个方向。15 然而,经验丰富的教师也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往往是“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教师绞尽脑汁想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高招”,临场却觉得不怎么好使,学生一兴奋就争着发言,吵作一团,教师又得板起面孔来维持秩序,活跃起来的气氛又沉了下去。一节课就这样“潮起潮落”,教师声嘶力竭,筋疲力尽;学生或吵吵嚷嚷,或昏昏欲睡。

研究发现,一个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不只是影响他自己的学习,同时也可以破坏课堂上其他学生的学习。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学生的问题行为可能简单地诱发另一个学生不听课,也可能把问题蔓延开来,诱发许多学生产生类似的问题行为,从而破坏课堂秩序,影响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这种问题行为是许多教师常常遇到的,也是最怕发生的。

教学工作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教学中只有“完美”的计划是不够的,要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善于处理各种课堂问题,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课堂管理对教学工作起着核心作用,常被看作是实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有人曾做过一项关于学生信息的研究,发现在影响学生信息的28个变量中,课堂管理是最大的直接变量之一。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美国教育学者指出,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是任何系统教学技术的基础。课堂失序不仅意味着教师的能力在学校领导、同事、学生,甚至家长的眼中大打折扣,还使白白浪费了的时间无法弥补。

二、课堂管理的目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1、课堂管理的目的:

课堂管理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维持良好的纪律和秩序,其根本宗旨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充满温暖、彼此熟悉、轻松快乐、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教学氛围。

2、课堂管理的目标:

(1)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

(2)帮助学生实现自我管理。

3、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

(1)重视课堂管理本身的教育功能。

我们要构建的课堂管理,应该能够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学风、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的创新精神。

(2)突出学生的主体发展。

学生,是自己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体。课堂教学的管理,同样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主体精神。教学活动中的纪律约束、行为规范,都必须尊重学生,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

(3)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4)重视学习活动的过程管理。

三、课堂管理中常见的问题与成因:(61页)

1、唠叨过度,效率低下。

2、批评惩罚多,鼓励关怀少。

3、偏爱与偏见。

4、体罚和心理虐待。

5、课堂管理应变能力差。

6、领导方式失偏。

(1)领导方式专制、放任。

(2)不能根据学生的发展阶段和变化的教学实际,采取动态优化的领导方式。(3)主观武断、情绪激动。

7、低关心学生,高关心任务的任务中心的管理风格。

8、课堂教学中的管理主义倾向严重。

9、教学偏差。

四、加强课堂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策略探索。

怎样才能既使学生活跃起来,又能保持课堂教学有序,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呢?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工作实践,我们认为必须从以下各方面多下功夫。

1、教师要更新课堂管理观念。(64页)

2、合理制定规则,将一般要求变为课堂程序和常规。

有效的课堂管理,实际上是在建立有序的课堂规则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师每天面对的是几十个性格各异、活泼好动的孩子,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程序和常规,就不可能将这些孩子有序地组织在教学活动中。实践表明,教师适时将一些一般性要求固定下来,形成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并严格监督执行,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管理效率,避免秩序混乱,而且一旦 17 学生适应这些规则后会形成心理上的稳定感,增强对课堂教学的认同感。例如,上课铃声响了,你走进教室,面对还没有完全静下来的学生,这时你最好的命令是你环顾学生的眼神,等学生都静下来后,再开始上课。如果你在开课前经常这样环顾学生,学生一见到你就会自然而然静下来。

3高度重视第一次上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磨刀不误砍柴工”,到一个新班级上课,最初几分钟的表现对未来的课堂秩序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如果恐惧、怯场、犹豫、原则性不强,以后的秩序就难维持。因此,上第一次课之前,教师应该事先清楚地思考自己将要做什么,仔细计划,确保顺利。要通过得体的穿戴,自如的谈吐,轻松的微笑,渊博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一个自信、乐观且充满智慧的人。

4、迅速记牢学生姓名。

教师在接任新班级后,未到开学,即可先行阅读学生基本资料,熟悉学生姓名、家庭情况及以往表现。必要时还可以向先前任教过的老师请教,了解班上的特殊学生,但须避免因此产生先入为主的偏见。开学第一天安排好座位后,即可制作班级姓名座位表,开始认记学生,将姓名和面孔配对。如能很快记熟,在学生欲违反纪律时立即直呼其名,会使学生感到惊讶又敬佩,马上收敛不当行为。

5、备课要吃透学生。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把握好所授知识的深浅,做到难易适度。如果准备讲授的内容,设置的问题超出了学生所能接受的范围和能力,课堂上就会出现“曲高和寡”、卡壳冷场的情形,影响教学效率。正确的做法是课前花些功夫去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真正做到“知彼”。

6、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组织好教学,教学内容要安排得疏密有致。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人的有意注意维持的时间是有一定限度的。青少年只有20-30分钟。而学生接受知识必须在有意注意中才能很好地完成。根据心理学研究成果,上课后的8-38分钟,学生的情绪处于兴奋状态。他们想象驰骋,思路开阔,能充分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并能利用原有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多角度、多层次、多结构地探究和解决问题。因此,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适当安排调整知识密度,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

7、实行启发式教学,实施趣味性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世界科技正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向前发展,知识总量以几何级数量剧增。面对当今世界,面对世界的未来,我们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有运用知识和技能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研究和发展新知识,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要真正完成这一重要任务,只有实行启发式教学,并且运用心理学原理,创造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学得既轻松又愉快,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8、用放大镜寻找问题学生的优点。

人人都想获得赞赏的需求,年纪越小,获得赞赏的需求越强烈。在一个有四五十名学生的班级中,往往只有十多个成绩优异的学生因为学业上有良好的表现而时常获得老师的称赞,其他多数学生获得老师赞赏的机会很少,更有不少学生不但根本没有得到赞赏的机会,反而时常受到斥责和处罚。这些学生多半学习习惯差,成绩不太理想。由于他(她)们再怎么努力也得不到老师的欢心和赞赏,最后他们往往自暴自弃,出现各种不良行为,成为破坏课堂秩序的主导因素。其实,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聪明又有爱心的老师总是用放大镜寻找问题学生的优点。对那些缺点多的学生,我们不能“在鸡蛋里挑骨头”,而是要“骨头里挑鸡蛋”。我们必须想尽办法寻找其闪光点,并把这些闪光点予以扩大,树立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9、教师善用肢体语言,关注学生状态及反应。

教师讲课时要敢于正视学生,时刻要关注学生的反应,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必要时教师可以走到下面,边讲课边提醒开小差的同学,走到他的身边拍拍他的肩膀,或指给他老师现在所讲的地方,让他马上跟上老师的思路。老师要有自信,不怕与学生的眼神接触。在每一节上课开始时,先以自信关心的眼神逐一注视每一位学生,然后再开始上课;下课前以嘉许的眼神很快扫视全班,然后下课。上课过程中,眼神可多停留在先前掌握的可能分心或调皮捣蛋的一些学生身上。通常,学生做出“违规行为”或学习活动结束前会窥视老师一眼,判断是否被老师觉察,如果当学生看到老师时,立即就接触到老师的眼神,他会心神一凛,就此收敛。如果学生分心前未被老师眼神捕捉到,已经出现不良行为,老师可以用警告的眼神盯着他,等待他的眼神接触,必要时提高声音诱其看老师,待眼神交换时,轻轻摇头表示不许再做。另一方面,认真专注学习的学生有时也会望一望老师,寻求注意,老师如能及时投以赞许的眼神,可使学生受到鼓舞而更加努力。

教师上课时,运用声音的变化和巡视走动来提醒学生。声音如单调平淡,毫无变化,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因此上课时教师应注意音调高低、速度快慢和声音大小的变化。在讲到重点时,宜减慢速度提高音量,必要时反复强调,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若遇个别学生不守规矩,则在其动作时,提高讲课音量,示意他老师已经知道,使其收敛行为。如果全班有骚动现象,可以突然停止讲课,静默片刻,通常学生会因而警觉,恢复安静。教师平时上课多半站在讲台中央,方便学生注视及必要时使用黑板,但如果学生在做练习或老师在范读时,宜在行间巡视或移动。若个别学生有问题时,即趋前帮助;学生不守秩序时,即在身旁留驻,待其警觉收敛后再离开。

10、想办法让学生喜欢你。

教师的个性特征和教学表现对课堂教学秩序有很大影响。专家认为要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首要因素是学生必须喜欢老师,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亲其师,信其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除了具备真诚、勇敢、情绪稳定这些特征外,还必须显现出权威人物的特质,如自信、果断、遇事不退缩,失败不怪罪他人等。此外,教师还应像父母一样,能接纳和关怀学生,制定清晰而有弹性的规则,对学生抱有积极的期望,坚定地执行规则,并以身作则。

11、科学编排班级座位。

编排班级座位,看似小事,实则大事。班级座位编排不合理,会给课堂管理带来较大难度。传统流行列式的安排,使得学生全部面向老师,较易专注听讲,老师也容易照应全班学生,但不便于学生讨论交流。圆圈式的排列方式便于全班讨论,但不易维持课堂秩序。还有一些教师安排座位时,喜欢将成绩优秀的学生置于教室中间前面的位置,而将成绩较差学生放在两旁或后面的位置,有些“眼不见为净”的心理。这种做法危害相当之大,它将学生人为分成两等,让困难学生产生人格上不平等的心理感受导致他(她)自暴自弃,不再努力学习,甚至专门与老师作对,使得课堂管理难度加大,作为教师要尽力回避这种座位编排方法。

12、及时恰当地处理课堂问题行为,防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反应过激,滥用惩罚手段。

在课堂上只发现问题还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采取一定措施处理问题行为,教师采取什么措施取决于问题的性质和场合。例如,有些学生静坐在座位上但不听课,看课外书或伏在桌子上睡觉,这类问题行为属于内向性的,它不明显干扰课堂教学,因此教师不宜在课堂里停止教学而公开指责他们,可以采取给予信号、邻近控制、向其发问和课后谈话等措施加以处理。有些学生大声喧哗、戏弄同学、顶撞教师,这类行为是外向性的,它们对课堂有较大干扰,教师必须通过警告、批评等措施迅速制止。

在课堂上如果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反应过激,滥用惩罚手段,也会影响课堂秩序。例如,有些教师对学生的个别不良行为经常作出过激反应,动辄中断教学大加训斥,有的甚至不惜花费整堂课时间进行冗长的训斥,这种管理方法往往会激化矛盾,使个别学生的问题行为扩散开来。研究发现,滥用惩罚手段特别是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仅不能很好地维持课堂秩序,还会大大降低教师的威信,甚至引起学生对教师的怨恨情绪,诱发学生攻击性的课堂问题行为。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防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反应过激,滥用惩罚手段。

13、课堂上要培养孩子倾听的习惯。

倾听是一项技巧,是一种修养,是一门艺术,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主要保证。现在的课堂热闹大于宁静,言说多于倾听,学生有较强的表现欲,却不会认真倾听,不会对同学的回答作出科学的评价。提高课堂有效性,关注倾听的细节显得十分重要,教师一方面要跟学生讲明课堂倾听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悉心、静心听讲的习惯,学会认真倾听、交流评价。在课堂上当别人发言时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不要随便插嘴,要耐心地听别人把话说完,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只有认真倾听了,才能提高听课的效率。另一方面教师自己要学会倾听。当学生在发言时,老师的目光要注视着学生,让学生明白,老师在倾听他的发言,老师的目光中要流露一种亲切、关爱、期待乃至鼓励、欣赏,千万别在学生发言时你去写板书,让学生时刻都意识到老师在看着我的眼睛。我们不仅要善于倾听并接纳学生正确观点,也要善于倾听并鼓励来自学生的不同“声音”。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只有学会倾听、善于倾听,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共同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理解和信任他们举动,尊重与接纳他们的观点,关心和帮助他们的成长,才能让他们在主动、自由的状态下充分表现出他们聪明才智。

14、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是课堂有效管理的保障。

课堂管理是教师和学生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也是在教师引导下培养学生自律行为的过程。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一方面要善于维护学生的课堂纪律,另一方面也要切实培 20 养学生的自律意识。

教育和管理的结果是形成人的自我教育和管理意识,使人成为“自治”的人。教师的管理就是要在日常的教学中潜移默化的逐步实现学生由他律向自律的悄然过渡:使学生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能够自我克制和自我调节;能够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能够自我计划,不断提高自立、自强能力;能自主维持课堂纪律,自觉解决课堂出现的问题。比如说,课堂上总会有人不自觉地犯困,解决的办法有多种,教师可以直接提醒或有意识地进行提问,也可让学习小组组长或同桌进行监督。当然,更应提倡学生自我提醒,在桌子上或书上贴上显眼的标志,或主动拿好课本站到后面去听课,等不困了的时候自动回到自己的位置坐下。这样,渐渐地就实现了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此外,其他一些易导致课堂秩序不好的因素有:班级人数过多,课表安排不当,教室环境脏乱等。作为教师,要善于减少或消除这些不利因素,使课堂管理的难度降至最小。

良好的课堂秩序,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得以顺利、有效进行的前提。在课程改革实验中,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在更新教育观念,提升专业知识,研究好教材教法的同时,必须重视课堂管理。

第五章 提高规则、概念学习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一、规则、概念学习概述

二、规则、概念学习中的问题及原因

三、提高规则、概念学习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第六章 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一、阅读教学概述

二、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三、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第七章 提高创造性培养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1992年,一篇《夏令营里的较量》引发了整个中国教育界乃至全体中国人的思考:具有扎实基础知识的中国学生,在诸如生存能力、团队精神、竞争意识等各方面彻底败给了日本学生。这是为什么呢?是中国的孩子们生来在这些方面比日本学生差?当然不是。专家们经过比较论证发现,中国的教育模式存在问题!于是,“素质教育”成了教育界界出现频率最高的时髦话题,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也成了教育工作者潜心研究的学术热点。教育理论界对素质教育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和努力的界定。有的说素质教育有三个“要义”: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有的说是四个“培养”:培养兴趣,培养意志,培养美感,培养个性;也有的说是五个“学会”: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生活,学会适应,等等,我国老一辈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老先生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劳动者。陈至立说:“实施素质教育重点是要改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手段,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精神为主。”

曾看过一篇报道:美国加州中小学的平均考试成绩在50个州里排在倒数几名,但加州科技人员的发明和专利总数位居全美第一,近十年来的经济增长率也一直远远高于其他各州。追根究底,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加州的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中国的基础教育之扎实,在世界上都是有名的。在历次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所获得的金牌,就是一个有力的见证。按理说具有如此扎实基础的中国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研究中应当更容易创造出更多的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可事实是,到目前为止,中国本土上尚没有培养出一个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也没有多少重量级的科研成果问世,这是不是很令人费解呢?

在我国,从孔夫子至今,“听老师话”已成为教育的准则与目标,学生始终沿袭着老师的思维走,并且慢慢地接受它,记住它。如果学生稍有自己的主意和想法,也往往被认为是幼稚和可笑。看到一篇报道:有个学生画了幅画:画上有朵花,那朵花开得挺大,几个孩子走过来,用摘下来的花瓣做成风筝,在蓝天上放飞。应该说,这幅画画得很好,可老师不满意,说花就是花,怎么能画得这么夸张呢?显然老师忽略了这种超现实的画法不仅没有错,而且恰恰体现出一种极其可贵的创新精神。

传统思维定势的教学,使学生的丰富想象力慢慢退化。一个圆圈,小学生认为它是一张口,一个饼,一只球,甚至是一轮满月,而到了中学生眼里,只剩下数字“零”和字母“o”两种答案了。受教育越多,而学生的思维越趋向单一,这难道是我们教育的目的吗?

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素质教育呢?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对素质教育的解释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它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之所以将创造性列为重点,是因为没有了创造性,人类社会就不可能有进步和发展。从手工劳动到机器生产到电器化到自动化到信息化,哪一项进步不是“创造性”的功劳呢?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理论,才有了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

纵观中国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艺术——书法,曾操此艺者何止千万?但能流传至今的只有寥寥数人。其他人的书法之所以不能流传,不能说他们的不好,而是因为没有创造性。也就是说不管他的书法如何美妙,但由于他只是别人书法的拷贝或克隆,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也就不能说有创造性,不能流传。由此可见“创造性”的重要性,它可以说是各种素质的灵 22 魂。

怎样才能算是有创造性呢?《现代汉语词典》对创造的解释是:“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前者无疑是创造了,但后一点却不一定是创造。画家将别人的画临摹得惟妙惟肖,几可乱真,作出的是新东西,但不能说是创造;工业流水线上生产的每一件产品都是新东西,也不能说是创造。创造应当是既“创”且“造”,即打破常规,产生新“模型”为创,在“模型”的基础上做出新的“产品”为造。只“造”不“创”只能算是旧东西的复制,其灵魂仍是旧的;只“创”不“造”是空想,是不切实际的想入非非。只有“创”出新意,并“造”成事实,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事物,也才能算是“创造”。

我国的基础教育,就象工业流程一样,在教师的“程序化”的调教下,生产出了大量的整齐划一的“合格”的“新产品”。这些“新产品”都是缺少创造性的,这就是高分低能的原因。目前提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打破这种“程序化”,多做出一些“不合常规”的“新产品”。而如何打破这种“程序化”,正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所苦恼与彷徨的。因为我们习惯了这种“程序”,跳不出原有的巢臼,也就是说,我们也没有创造性。

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新世纪。理论与经验告诉我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于我们的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应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涵。可以说,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力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知识创新能力的竞争。那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将成为最受欢迎的人才。在现代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条件下,时代呼唤我们的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育最重要和最紧迫的就是要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提高培养学生创造性效率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具有创造性?在这方面,我们很多教育工作者走进了一个误区——认为创造性可以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要走出这个误区,首先应明白创造性不是一种技能,不能像传艺一样教给学生。木匠将技能传给徒弟,徒弟利用这种技能可以做出和师傅一样的新产品,但这不是创造。创造性作为一种素质,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并不是后天学习得来的。因此,学生的创造性是不可能由教师传授的。不管是中国的学生,还是日本的、西方的学生,都具有这种先天的素质。这好比一粒西瓜种子,给与它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肥料,及时治理病虫害,可以使它丰产。否则,培养不当,也可能使它绝收。

创造性不能由教师传授,更使得教育工作者无所适从。如何让学生身上的这种先天潜能得以充分地、自由地发挥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先让我们来看一看教学中存在的实际情况:教师往往喜欢那种循规蹈矩的听话的学生,将他们树为凯模,以他们的行为来规范其它学生的行为,使其他学生抛弃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因为“凯模们”往往都比较“争气”,能顺利地升学,甚至考上名牌大学。这样更容易产生“品牌效应”,使得对学生的管理变得简单易行。可这些“凯模们”中的一部分人一旦参加工作,却适应不了残酷的竞争,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更大一部分人在工作中也是碌碌无为的。但在学校中比较不守常规,比较淘气的学生,有些既使没有考上大学,却往往能在生活中得心应手,处理问题也是灵活多变,有的甚至大有作为。可见学生的潜能不是规矩使然,反倒是太多的规矩约束了学生创造性的正常发挥。

1、树立教育新理念,加强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传统教育观的基本特征有两点:其一,学生知识的获取以老师的传授为中心;其二,教育质量的衡量以学生掌握多少知识为主。这种教育观必然形成教师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模式。这种模式又必定忽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忽略对学生创造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完全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因为知识经济时代所崇尚的人才不只是被动的适应社会,而是能动地驾驭世界,尤其是具备独创性和超前性的应变能力,因此在教育改革中首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树立教育新理念,加强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衡量,主要是看学生掌握多少知识,国家也是通过中考、高考规范化地以“学习成绩”为唯一标准来要求和检验学校教育的效果。按照这种教育质量观,学生必然被当做老师填充知识的“仓库”。“中国传统教育重视的是‘读书’,‘读书人’是知识分子的代名词。传统上社会对青少年的褒奖是‘学而优则仕’。就是在现代社会中,父母、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褒奖也是说谁‘学习好’,这些都反映了中国教育严重缺乏对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视。”这样的教育质量观己在实践中显现出其弊端。“前不久,曾有几个西方国家搞过一次数学测验,美国中学生分数并不高。在国际奥林匹克数理化大赛上,美国的学生也不出色,他们很少拿奖牌,倒是中国学生届届拿大奖。但是,美国并不因此在基础科研或者高科技方面比中国落后,也不比其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落后,原因何在?就是因为美国教育重视的是培养学生的自立和创新精神。这往往比多考几个100分和多拿几个金牌要好得多。”当今社会需要的不是能考百分、拿奖牌的学生,而是需要像比尔·盖茨那样的富有想象力的创新者。因此,新的教育质量观应当注重教育对象的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求知的能力;重视教育对象提高理解、消化、吸收、概括及应用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优劣,不仅要看学生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要看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2、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打破权威观念,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探究意识。

学生时期,正是人的一生中长知识、长思想的主要时期。当学生对某一个问题产生兴趣时,往往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究。这正是学生思维最容易发散的时候。过多的条条框框、传统的观念和陈腐的说教,很容易约束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在科学的基础上敢于怀疑一切甚至异想天开,有利于学生积极地、独立地分析思考问题,容易使学生产生联想。而联想和发散性思维,常常能够得出有异于别人的结果,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浓厚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意识。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科学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又反过来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这种良性循环的必然结果,就是取得创造性的突破。

3、尊重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知识和技能都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消化,才能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同样的道理,学生的思维与创造性劳动,也是别人无法取代的,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忌追求千篇一律,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同一个问题如果每个学生得出的结果不相同,这也许正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端。老师不仅不能简单地全盘否识,反而应当尽心呵护,并加以及时的鼓励和科学的引导。

4、大力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每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都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但并非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是一 24 本百科全书,知识的局限性约束了我们对学生的科学指导。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大力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扩大知识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深入钻研教育理论,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全方位了解每一个学生,并从中发现学生个性的特点和思维的亮点;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加以“导”而不是“教”。这样也许可以尽可能多地保留学生原始的创造冲动。

5、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俗语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对事物认识的特殊的心理倾向,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内驱力,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新意识。纵观中外科学家和发明者,我们会发现,兴趣的确是创新的催化剂。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创造了电灯、电话、电车、电影等1000多种新产品,其发明的秘密可以从他的生平传记中揭开。爱迪生发明的胚芽似乎是从幼年坐在鸡蛋模仿母鸡孵小鸡开始的,兼作他教师的母亲对儿子这种执著的超级兴趣精心呵护,终于使他成为发明天才。湖北黄冈中学曾因获“奥赛”金牌受到江泽民接见和夸奖的王崧,平时上课不看黑板,不记笔记,在纸上乱划乱写数学题,老师不是一顿批评,而是采取特殊的关怀培养,终于使之发光。历史和事实告诉我们:多一点兴趣,少一点约束,可能是创新之材生长的普遍土壤。因此,每一个教师都要采用生动而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育方式,唤起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和对某一事物的兴趣。

6、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科学家告诉我们:人们“不可能”做的事,往往不是由于缺乏力量和金钱,而是由于缺乏想象力。所以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的确,丰富的想象力是一种惊奇的思维能力,它使人插上幻想的翅膀,把童话变为现实。新昌中学贾利港家在山区,他从小搓玉米搓得双手出血。于是读高中后,他异想天开,梦想制造一台玉米脱粒机。在教师的鼓励、指导下,他终于梦想成真,发明了一台玉米脱粒机,获全国发明银奖。该校高二女生高溢到农村作客,见到阉鸡就联想到“阉兔”,她做了长毛兔“去势”试验,使长毛兔之乡的新昌数十万头公兔平均产量提高7%左右,她的创造也获全国发明银奖。因此,每位教师都要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奇迹就在想象中产生。

7、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把思维分为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他认为求异思维在创造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因此有人就把求异思维叫作创造思维。美国学校注重求异思维的训练。有位教师在作文课上拿出一只鸡蛋,要学生写一篇作文,其中一位学生写了“鸡蛋里孵出了里根总统。”老师不但不批评他,反而给了他一个“优”。这是培养求异思维的一个很好例证。求异思维有助于创造性解决新问题。因此,教师应该把传授知识与训练思维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多分析、多思索,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标新立异。

8、让学生学会自学,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当代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丁肇中教授说:“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这可以说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最大特点。传 25 统教育只注重教师教给了学生哪些具体知识,而现代教育更注重于教师教给了学生多少有效的学习方法。一个人有了自学能力,不管知识周期如何缩短,社会发展如何迅速,他都会通过自学赶上时代的步伐。纵观人类历史,大凡在学术上有成就者,没有一个不是通过勤奋自学攀上高峰,名重千古的。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著名音乐学家聂耳等概莫能外。因此,每位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

9、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韩愈说:“行成于思。”古人尚且强调思考,现今更应如此。因为现代知识的特点是信息量大,变化快。仅象过去靠背诵记忆学习已不可能,而且也没有必要。信息技术具有极大的存储功能和极快捷的查询功能,所以学生对知识的拥有关键不在于记得多少,而在于会不会运用知识进行思考。一个只有书本知识,而不会运用书本知识进行思考创造的人,将成为新时代的庸人。因此,每位教师应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运用已有概念去掌握新概念,启发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进行独立思考。

第八章 提高学习策略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学习效率是课堂教学取得较高效率的首要前提和保障。学习策略是学习取得效率的方法与基础。合适的学习策略可以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学习策略的教学,应通过学习策略的改善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学习策略教学概述: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达成一定学习目标,对影响学习的内外因素加以综合分析思考、精心策划和有效调控的学习方案、步骤和技能。就是说,学生学习时,不是盲目地学习,应该主动地思考,精心策划,拿出整体方案,讲究方法技巧,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学习策略在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当代认知心理学家曾经指出:没有任何教学目标比“使学生成为独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学习者”更重要。著名心理学家诺曼也曾指出:“真奇怪,我们期望学生学习,然而却很少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类似地,我们有时要求学生记忆大量材料,然而却很少教他们记忆术,现在是弥补这一缺陷的时候了”。

“学会学习”意味着学生必须掌握充分的学习策略。但如果依靠学生自发地掌握学习策略,不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走太多弯路,而且大部分学生难以靠自己的力量获得。因此,通过学习策略的教学,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学习策略,已越来越成为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毫无疑问,策略训练会占用正常的教学时间,但经过策略培训的学生,能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起到磨刀不误砍柴工之效,并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我国学习策略教学现状

近年来,学习策略教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和遍及全球探讨的热点问题。学习策略研究在我国教育科研工作中愈来愈受到高度的关注,学习策略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占地位的重要性也愈加凸显出来。

但同时,应当看到我国学习策略研究起步较晚,一直以来,有影响的、为中国学生专门编制的训练教程,远远不能适应策略教学与训练的迅速发展。要使学习策略理论与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策略教育、学习、运用与教师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还有大量具体的研究工作要做。迄今为止,我国中小学关于学习策略的教学尚难以令人满意。调查显示,从小学到大学,当前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善于运用学习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很少教授有效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教学仅占总教学量的3%左右。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教学秩序的管理者,而作为新型的教师,除了课程内容的教学外,教师需要为学习者提供策略的培训、困难的诊断和问题的咨询。学习策略不同于知识教学。知识的教学是广大教师熟悉的,而对策略的教学则是陌生的。那么,究竟如何进行学习策略的教学呢?这是一个亟待研究并解决的课题。借鉴国内外学习策略的有关成果,我们在学习策略的研究与训练均已取得一些进展,但也存在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1、很多教师认为学习策略是学生自己的事,不需要专门教学。即使认为需要教学,但对学习策略如何教和怎么学的认识十分模糊,学习策略的研究范围比较狭窄,在实际行动中难以形成积极的引导,学习策略的教学就成了口号与不能实现的愿景。

2、通过学习策略的教学与训练,学生虽拥有了一些关于学习策略的知识,但却不会运用这些知识。也就是说,学习策略教学的长期效应与迁移问题成为困扰学习策略教学与训练发展的主要困难。

3、教学与训练缺乏分层、分类的针对性指导,且多强调外部指导,而忽略学生对策略的自我反思与总结。

4、学习策略的教学不同于知识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而从我国学习策略的研究及出版的著作与论文看,对学习策略教学技术的探讨十分薄弱,可参考的内容较少,给我们的实验研究带来困难。

三、学习策略的特征和教学对策。

第一,学习策略对具体学习内容的相依性。

学习策略总是与具体学习内容紧密关联在一起。有什么样的学习内容,就有什么样的与之相对应的学习策略。例如,我们记忆单词,有相应的记忆方法;我们证明几何题,有相应的证明方法;我们练习游泳,有相应的练习策略。脱离了具体的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就无法存在。这正如没有战役,也就没有了战略和战术。如果脱离了具体的学习内容去追求学习策略,我们就走入了误区。社会上各类专门的学法辅导班,看上去很诱人,实际上很无效,原因就在这里。

研究表明,学习策略一般不宜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来教,而应该作为学生面临的实际学习任务的一部分来教。当学生面临具体的学习内容时,他们应该同时学习掌握这些内容的方法。例如,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可以建议学生们对听讲的内容做笔记;在课的结尾时,可以要求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做小结。在不同的学科教学中,教师教授的学习策略也应该有所偏重。在语文课上,教师应该重点教学生阅读和写作策略;在数学课上,应该重点教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策略;在历史课上,应该重点教学生知识的编码、记忆策略等。

第二,学习策略在体系上的弥散性。

在学科学习中,我们所接触的知识和技能都具有一定体系,它们通常按照一定的功能、关系组织在一起,按照特定的逻辑顺序编排和呈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一册书中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都相对比较明确。但是学习策略不同,它在学科学习中没有自身独立的体系,而是零散地渗透在各类知识、技能学习的情境中。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学完一册书的内容后,应该掌握哪些学习策略,这些策略之间的关系是什么,都是难以回答的问题。

学习策略在体系上的弥散性,不可避免地导致教师对它的教学缺乏系统性和自觉性,导致学生的策略学习出现随机性和片段性。而要解决这一问题,显然需要教师注意分析、整合学科中的相关学习策略,加以归类,澄清关联,使之尽可能构成一个系统体系,并自觉地付诸于教学中。事实上,关于专家和新手教师的对比研究也显示,专家型教师头脑中一般都具有系统、完整的学习策略知识体系,而新手教师的头脑中则不存在这样一个体系。这意味着,要想做一名“专家型”教师,要想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我们必须在学习策略体系的构建上下一些功夫。

第三,学习策略与学生的学习观紧密相关。

学习策略是用于提升学习效率的方法,学习观是人们对学习的本质属性的看法,它们二者既紧密相关,又相互影响。学生的学习策略掌握不够,往往是因为其学习观存在一定问题。例如,如果学生坚守“天才在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的信条,就可能把“加班加点”视为提升学习成绩的主要手段,而不去关注学习策略的改善。研究表明,当学生把自己面临的学习任务解释为简单易学,或者把自己的学习成功视为“自己聪明”的结果时,他们就不太可能探讨、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如果学生认为掌握知识无非就是记忆大量的事实,他们也不 28 会采用一些有意义的精加工、组织、理解等认知策略。

某些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优异,但升入高中后,学习成绩逐年下降,高考时也未能考出理想的分数。对于这一现象,许多人解释为“没有潜力可挖”、“能力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误解。研究表明,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升入高中后,其学习观没有发生相应变化,没有适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仍然抱住初中时期那套使自己获得成功的学习方法不放。不去分析自己的学习策略与高中学习是否相适应,而是片面把成绩不良归因于努力不够,从而陷入过度的加班之中,形成“成绩越下降越努力,越努力越下降”的恶性循环,这是导致这些学生成绩逐步下跌的主要根源。

学习观是逐步形成的。对于年幼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学习本身还没形成像样的认识,因此对学习策略也不关注,需要父母、教师帮助其形成运用学习策略的意识。而对于小学高年级以上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经历逐步帮助他们形成了一定的学习观,这些学习观开始左右他们对学习策略的学习,这就特别需要加以关注。因为他们的学习观不当,会直接影响到学习策略的学习,进而影响到学习成绩。从实践效果看,从小学高年级开始,教师结合具体内容的教学适时引导学生讨论学习技巧、开展学法反思,都对学习策略的学习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第四,学习策略学习有其独特的过程。

学习策略由一系列操作步骤构成,它本质上是一种技能。但学习策略又是一种特殊的技能,它用于调节个体自身学习活动,旨在提升学习效率。它的学习并非仅仅限于能够非常熟练地运用,关键在于能否自觉主动地运用。这是学习策略学习与一般技能学习相区别的重要特征。一般技能的学习如果达到运用的自动化,很少受意识控制,就可以作为终点。但是学习策略的学习终点,一方面要求操作达到自动化,另一方面又要求使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不仅如此,理想的学习策略学习还表现为学生有意识地创造某些学习策略。就学科学习来讲,课程内容一旦确定,学生创造知识和技能的机会就极为有限,但是他们创造学习策略的机会则是无限的。可以说,针对任何学习内容,只要努力,他们都可以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

学习策略学习过程的独特性,要求我们对它的教学也应体现出差异性。一方面,我们需要传授给学生一定数量的学习策略,并让他们通过在各种情境下的练习达到运用的自动化;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经常提醒学生,引导他们自觉地运用和创造各种学习策略。鼓励学生自主地开发某些有效的学习策略,是学习策略教学高水平的体现。

第五,学习策略学习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

前面提到,学习策略总是与具体的学习内容结合在一起。学生从事的学习任务越多,头脑中积累的知识越多,接触到的学习策略就越多。一般说来,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拥有的知 29 识越丰富,就越能采用适当的学习策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觉得专家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好,道理也是如此。反之,如果学生在某些学科领域缺乏足够的知识,就倾向于采用一些效率不高的方式来学习。比如运用“列纲要”策略,如果学生对某一主题内容缺乏知识基础,他们就难以确定哪些内容是重点,哪些内容是非重点,这样就难以挑选出主要观点或事实,因此也就难以列出一个理想的便于记忆的提纲。

这提示我们,在学习策略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必须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起点水平。如果学生由于知识基础的缘故,一时不能掌握某些策略,我们就需要通过某种转换,以其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来教学。例如,在小学五年级,带分数的除法运算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初学之时,教师通常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集中讲解,学生也往往需要大量的练习。如果教师把计算步骤总结为“一化”(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二变”(把除号变成乘号)、“三倒”(把除号后面的分数变成乘号后的倒数)、“四约”(约分)、“五算”(计算结果),让学生首先记下这一口诀,然后根据这一口诀进行练习,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六,学习策略与学习动机交互影响。

学习策略与学习动机之间是一种交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学习动机会影响学习策略学习的积极性。那些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成功愿望的学生,总是千方百计地寻求各种方法来增进自己的学习效果,遇到问题时积极寻找解答方案,学习成绩一时不佳时会认真寻找原因,改进学习方法。而那些缺乏学习动力的学生,总是倾向于采用简单、机械的方式来学习,很少主动探讨有效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学习策略学习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的学习,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的学习质量,提升其学习成绩,让他们得到更多的成功体验,体悟到好的方法给学习带来的乐趣,这都有助于增强其学习动机。

学习策略学习与学习动机的这种交互影响作用,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做两方面的文章:一方面,对于学习动机强的学生,我们借助他们的强烈学习动机,引导他们探讨、掌握更多的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对于学习动机差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演示、讲解、讨论、比较等方法,让他们领会到学习策略在提升学习成绩中的作用和价值,体验到学习策略的奥妙,以此来增强其学习动机。

第七,学习策略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受学习自信心制约。

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学习策略学习与学习自信心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越是自信的学生,越会更多地学习和运用学习策略。这是因为,具有高学习自信心的学生,坚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因而会下功夫探究有效的学习策略;当他们的学习成绩不佳时,他们更可能将环境因素、努力不足或者缺少策略看成失败的原因;当他们将自己的表现不佳归因于学习策略不当而不是无能时,学习失败反而会很好地推动学习策略学习,因为他们相信好的策略可以让自己在后面取得成功。反之,那些缺乏学习自信心的学生,尤其是经常遭受学习失败的学生,往往形成这样一种认识:不管自己怎样做,都没有能力把学习搞好。因此,也就不愿学习和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

从这一意义上讲,要想使学习策略的教学更加有效,教师需要注意改变学生的归因方式,鼓励他们更多地分析学习成败的策略根源。学习策略教学必须让学生相信,通过充分的努力和采用合适的策略,他们能够学习和理解有难度的学习材料;学习策略教学还必须让学生们看到,他们的学习成功实际上与某种学习策略的使用密切相关。一旦学生们相信自己“能够学好”各门课程,他们就会“想学”这些内容,也就会主动地开发一些学习策略来帮助自己学习。当学生运用学习策略后感到有效,感到自己有能力运用策略来改善自己的学习,他们就会进一步应用一些策略,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第八,学习策略的学习离不开自我监控和评价。

学习策略是用于提升学习效率的。如果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不加以监控和评价,就很难说清某种学习策略的运用是否提升了学习效果。学生不去掌握某些学习策略,往往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善学习策略,看不到自己通常所使用的学习策略的不足;学生不能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往往是因为对策略的使用过程和适用条件缺乏监控,要么没有充分地运用学习策略,要么把它运用到了不相匹配的学习任务中。

因此,要想帮助学生学习得更多的学习策略,引导他们更好地运用学习策略,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事实上,在当今流行的学习策略教学模型中,无不把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干预要素。在学习策略的教学中,教师借助学习《自我报告表》、《自我评价表》之类的辅助手段,再加上不断提醒学生学习策略的适用条件,不断引导学生观察学习策略的使用带来什么学习进展,通常可以使学习策略的学习收到较好的效果。

第九章 改善课堂教学人际关系的策略与方法

一、课堂教学人际关系是影响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

二、现实课堂教学中人际关系的问题及成因

三、改善课堂教学人际关系的策略与方法

第十章 营造有效课堂教学气氛的策略与方法

一、课堂教学气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二、现实课堂教学气氛营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三、营造有效课堂教学气氛的策略与方法

第十一章

提高学生课堂自主学习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一、关于自主学习的论述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既道出了教学的目的,又道出了学生掌握方法后能自主获取知识,去寻求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类有机体有一种自我主动学习的天然倾向。”所以他主张“人的学习应以自主学习的潜能发挥为基础。”

《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的命题“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学习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他们自主思维的能力也就得到了培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本认为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

学会学习,是每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要提倡素质教育就必须倡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义。、学生自主学习是成功教学模式的基础。

“愉快教育”、“赏识教育”、“成功教育”、“挫折教育”、“创造教育”、“素质教育”、“目标教学法”、“程序教学法”等等。都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离开了学生自主学习,所有的教学模式都只是停留在形式上。、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自主探究学习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发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地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全社会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风尚,有利于全民族创造力的提高。

三、自主学习的特征:

1、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

2、自主学习是一种独立学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能学”。

3、自主学习是一种元认知监控学习。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它突出的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即在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作好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四、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理念落后。

2、把自主学习等同于自由学习。

3、把自主学习等同于自己学习。

4、把自主学习等同于自愿学习。

5、学生自主学习有名无实。

五、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在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内在动力。1、通过内在动机培养兴趣

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求知兴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就会主动去学。

2、通过教师魅力培养兴趣

教学是认识与情感相互促进的过程。教师的情感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间接的兴趣,学生往往是喜欢哪位老师就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学习中就能更加积极主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从思想观念上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热情鼓励每个孩子,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并在教学中多动脑筋,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多学习一些教育教学理论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用科学武装自己的头脑,并且要刻苦钻研教材,依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

有了兴趣,自然就会逐渐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通过目标、成功培养兴趣

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不断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教师通过表扬、鼓励和肯定,让学生从自己微小的进步中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进而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循环往复,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另外,学生能在讨论中发觉有问题并不一定完全需要依赖老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全可以解决,从而产生了主动学习的欲望。

(二)在教学中改进教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达尔文有一句格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贵有方”、“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可见学习方法很重要。要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方法有密切的关系,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还要研究学法。更重要的是教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点石成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但是,学无定法,在进行学法指导时,必须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个人特点、学习内容、实际能力水平,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选择学生能较易掌握,有较强操作性的方法。同时,还应注意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学会自学,按照一定程序主动使用合理的学习方法,独立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他们就会自觉地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死学”为“乐学”“活学”,就会采用最优化的学习方式从事学习活动,使学习任务能够顺利地、高质量地完成。这才是打开自学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三).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课堂上的师生情感交流。教师亲切,语言有感染力,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激励学生勇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在课堂中既感到积极紧张,又感到轻松愉快。

2、给学生多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从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学习,到让学生独立学习。、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

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既不利于学生独立,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与足够的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

(四).指导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学习。

现在的高中生大多仍习惯于老师“喂”知识,而不是主动地去要去学,更不要说灵活应用,因此书本上的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大多是实际生活无关的,没有实用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时常发现有些学生虽然有自主学习的意愿,但常常困惑于如何学习。所以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因此,在课堂教学采用“自我阅读法”、“自主分析”,帮助学生在自学时把握重点、难点。同时也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分析教材、材料,寻找其中的重点。并让学生尝试把自己知道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加以分析等等。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创新能力。

第十二章

提高学生合作学习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一、合作学习概述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特征:

1、异质分组,建立学习的“多元世界”。小组成员在性别、学业能力、步调和其他品质上必须是不同的、异质的。这样才能够共同发展、接纳他人,使学业困难者获得更好的发展目标。

2、积极互助。小组成员必须人人参与。

3、分工合作。建立小组成员的行为规则要求,强调个人责任感,各自的义务,对其他成员的鼓励和支持。

4、资源共享。互相帮助和交流。

5、奖励体系。集体的荣誉就是每个人的荣誉。意义:

1、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的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2、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

3、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和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异能得到承认,其潜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有助于张扬个性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学生感到学有信心;合作学习活动能使学生体会到相互间的关心和帮助,使师生在多维互动、相互砥砺、取长补短的过程中达到在和谐中进取的境界。

二、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不当

许多老师认为只要进行合作学习,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放在主人翁的地位上了。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广泛地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这样就造成:

1、由于没有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而采用合适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

2、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是一些根本就不屑一论的问题充斥其中,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倍功半。

(二)合作前缺乏准备和讲解

要想让每个人都起作用,做好参与前的准备是十分重要的。也就是说,参与合作学习的成员应是有备而来的。为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合作学习之前应给每位学生一些自学的时间,让每位学生对所要合作学习的内容认真地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特别是要写一写,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懂得是什么;哪些地方自己还不懂,想提出的问题是什么。目的是把自己学习的初步结果真正去交流,帮助别人,提高自己。(三)课堂交流率偏低

合作学习要提高两个“率”和一个“度”。所谓两个“率”是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触、交流的概率。一个“度”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的“知情度”。在合作学习的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个人接触、交流的概率越高,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的“知情度”就越高。教师作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在实施这种学习方式时,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做一个成功地引导者、促进者。而且在合作学习中要尽量多走动和观察、倾听,必要时进行干预。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才能真正的提高合作效率。(四)组织汇报形式单一

合作学习提倡汇报的形式和内容多样化。可以用有感情的朗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可以用评议别人的发言作为汇报的内容;可以用“说”的形式来汇报自己的理解;可以通过质疑来参与汇报;可以针对别人的质疑做出解答;可以引用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作为汇报的内容„„而现实的课堂往往仅以汇报自己的解答和解决办法为主,形式单一,不能全面的展示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

三、提高合作学习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一)科学设置合作小组。

分好合作学习小组,是搞好合作学习的前提。小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成员的组成既要考虑到学习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又要考虑它们的原有性格、情感特征等非智力型的合作基础。教师在开学时就尽快了解学生,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设置合作小组小组,并让小组成员分配好任务。如:有小组讨论的组织人、纪录员、发言人等,并在一定时间后进行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二)选择合适的合作内容。

虽然大多数的课堂学习情境都适合于进行合作的、竞争的和个性化的学习,但如果教师要进行合作学习的课堂方式,有必要选择特别适合合作学习的课来作为开端,然后逐渐让学生习惯于这种“新”的课堂结构方式。如合作学习对于解决问题、概念学习以及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尤其有效。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生生间和组组间可以采用相互提问、交谈、讨论、共同操作、互相示范、模仿、表演等,通过交流与合作达到彼此了解与沟通。

(三)研讨的问题要求要明确。

提出恰当的研讨问题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一个好的研讨问题,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使合作效果最好。其研究的问题应让学生觉得有劲、有趣、有意义,使他们享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四)保证充足的研讨时间。

分组研讨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研讨时间可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小组研讨前必须有一个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即在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基础上感知新知,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中都有人格独立的一席之地。第二阶段进行合作研究,小组成员交流各自的思考成果,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小组共识,并整理准备汇报。

(五)交流信息以提高学习效率。

交流合作信息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流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有效进行这一环节可使小组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互相促进,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可有效的纠正学生带有共性的错误认识。同时,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还能使每个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从而达到每个学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四、合作学习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合作形式的多样化。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经常采用一种合作学习方法,学生当然就会感到厌烦,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也不会高涨,讨论的效果也不会尽如人意,合作学习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运用不同的合作学习形式,这次四人小组讨论,下次可以找好朋友商量,这样一来,学生学习时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讨论时热情高,讨论得出的结果当然更好,合作学习的目的就能顺利达到。

(二)“发言人”采取轮流担任的制度。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负责交流汇报讨论结果的学生,一定是小组成员中成绩最优秀的那名学生,而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只是在一旁看着他说,甚至有的人连讨论也不参加,只是听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侃侃而谈,连嘴也不张开。这样一来,参与讨论的只有那些优秀生。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学生认为站起来交流的只可能是那些“好学生”,怎么也轮不到他们,干嘛还要参与讨论呢?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实行“发言人”轮流担任制度,这样,无论是谁,都有机会向全班同学交流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这样一来,无论成绩优秀的学生,还是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或者性格内向的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热烈讨论。久而久之,所有的学生都能完全投入到合作学习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三)教师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

学习并不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也应和学生们一块参与到学习中来,和学生一起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如果只让学生自己在那儿讨论,教师只是站在讲台上看着他们,连学生说些什么都不知道,会让学生认为老师是那么高不可攀,不会把老师当成自己的朋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就会拉开,交流也会很少。如果在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走下讲台,积极地参加到热烈的讨论中来,适当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会让学生感到老师是那么和蔼可亲,是大家学习上的好朋友,这样不仅可以使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还可以让师生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

(四)重视合作学习前的自主学习。

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当老师布置完讨论任务,学生开始讨论时,有的学生不知道老师布置的任务是什么,在那里东张西望,有的小组干脆说起了闲话,等到交流时就哑口无言。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我们忽视了合作学习前的自主学习。没有自己先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理解意思,怎么能进行合作学习呢?大伙儿在讨论时说些什么,又有哪些结果呢?这都说明没有自主学习,就不可能进行好合作学习。

(五)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调控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在合作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不仅关注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的进程,而且应做好引导,把握好各环节的分寸,不能让“自主”变成“自流”否则,一旦放下去,一味的让学生“自主、交流”,如果不注意调控,对出现的问题不及时进行矫正,学生会离开“学习”,漫无边际的交流,就很难收回来了。课堂就有可能变了“味”,成了“交流说话”课。

总之,合作学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综观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学生有着极大的自主权,他们热情的汇报,积极地思考,参与讨论与交流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实际上已经更多地从讲台前站到学生的背后,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给了学生展 36 现自己能力的机会。从而使学生的能力无形中得到了培养,学习的信心,实践意识得以增强,情感得以熏陶,让所有学生得到不同程度发展,从而为提高全民素质奠定基础。

第十三章

提高探究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一、探究教学概述

探究学习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1、理论依据:

A素质教育三个要素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发挥学生主动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B课堂出效率。以课堂为主阵地,抓紧每一分时间,才能减轻负担,抓住关键、触发灵感,在集体情境中达到目标。

C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知识是学生自主建构的,不是老师交给的,通过自己的探究与实践构建自身知识体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D创新性人才要求教育创新、学习创新,只有学生用科学的方式探究新问题,才能更好培养其创新精神与能力。

2、探究学习的意义:

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个性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使人类群体的智力资源有效转化为个体智力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健康的社会情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而这些品质都是终身学习社会所必需的。

3、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1)刺激强烈、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记。

(2)学习是主动的,且有很多亲身实践的训练。(3)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调学习。(4)所学习的内容可以超越课本的限制。(5)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是投入性的学习。(6)探究发现的过程具有挑战性。

(8)教师的作用是提供指导,而不是直接的灌输。(9)科学调查是探究型教学方法的核心或中枢。

4、探究性学习的模式::(1)“动手做”学习模式。

其特点是,教师通过设置适当的活动和任务,使学生投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去,在亲自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对科学的积极态度。

“动手做”强调通过做科学来学习科学。这种模式的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参加活动而学习,他们亲自动手做实验,并为理解实验所带来的东西而进行讨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或者进行实验的某些情况而提出建议。(2)情境探索学习模式

情境探索学习模式的核心思想有两点:1)为不同类型学习者设置适合于他们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特定情境,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探索,并在探索过程中自主地选择适当的辅导内容和辅导方式;2)通过在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情境中进行探索,学习者不仅获得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将各种不同的情境和相应的探索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就可以实现多样化的情境探索学习。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 37 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并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可以有效地转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使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探索指导者”。二.探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将探究学习等同于科学研究。

2、将获得知识与结论作为探究学习的目的。

3、忽视学生自主性探究。

4、探究学习的学科化倾向。

三、提高探究性学习效率的的策略与方法:

1、转变教师角色,提高探究学习效果。

2、合理制定学习方案,做好探究准备。

3、科学指导学生选择探究主体。(1)主体要有趣味性和挑战性。(2)主体要体现现实性和真实性。

(3)主体的创造性与准确性相结合。

4、营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热情。

5、合理调控,引导学生顺利开展探究学习。

6、融合接受学习,有效发挥各自优势。

7、对自己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不断进行评价。第十四章 提高问题解决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一、问题解决教学概述

二、问题解决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三、提高问题解决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第十五章 提高运用教学媒体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一、教学媒体运用概述:

多媒体教学在八十年代已经开始出现,但当时是采用多种电子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综合运用于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技术又称多媒体组合教学或电化教学,九十年代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多媒体计算机已经逐步取代了以往的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使用地位。因此,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它又可以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即CAI)。

1、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

1.1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新颖。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多媒体教学方式以它特有的魅力诱导、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使许多难以描述和理解的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了,弥补了学生缺乏临床感性认识的不足,将枯燥的教学过程变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大气压强”是中学物理的难点和重点,教师在讲授马德堡半球实验时,把两个半球合在一起,抽掉里面的空气后,叫学生拉一下,拉不开,就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但究竟大气压强有多大?学生没有感受,印象不深。采用多媒体教学,可在课堂上模拟300多年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分拉两个半球的马匹从2匹增加到4匹、8匹直到16匹,再配以紧张而有节奏的马赛进行曲伴奏,直到“啪”的一声,把两个半球拉开,声像并茂,把学生带入现场实验情境,所有学生都十分投入。采用多媒体对马德堡半球实验进行剖析讲解,强化了学生对大气从四面八方给半球施压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1.2 增大了一节课的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节省了大量的课上写字、绘图等板书的时间。能使教师利用有限的上课时间向学生讲授更多的知识,学生在单位的时间内能学到更多的内容,提高了学习效率。

1.3 有利于资源共享、突破学习时空的限制。

随着校园网的建成与完善,好多教师的课件可以发布到校园网上,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时间、地点巩固讲过的内容、预习未讲的知识,另外还可以根据学习兴趣浏览非专业开设的课程内容,拓宽了知识面,促进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1.4丰富课堂内容,拓展延伸教学空间

多媒体教学可以拓展教学空间,开阔学生视野,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层面。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的关注范围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内容,在拓展教学空间的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对问题有了更深入而全面的认识。

二、课堂教学中媒体运用存在问题分析:

1、为用而用,盲目“拿来”。目前,真正能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上课的老师并不多。现在互联网上课件颇多,教师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怎么办?当然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平心而论,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起步的初级阶段,能主动拿来,总归是值得肯定的。问题的关键是有些教师对课件的制作缺乏必要的认识。一个成功的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因此,它不可避免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课件是个别的,不可移植的。教学中对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甚至班级不同,课件的内容、流程也应不同。如果忽视了这一点,盲目引进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机械、僵化、缺乏个性。

2、多媒体教学拉远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课堂成了借助高科技的变相的“满堂灌”,师

生互动变成“人机” 互动,不能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思想所倡导的人文精神。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双向互动的,既有知识的传授与反馈,又有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教师要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等去感召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如何做人,要教会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师应该用充满情感的话语和体态,传达自身的情感体验,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神态动作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而多媒体教学中“人”与“机”的交流是单向的,缺乏情感的交流。学生听的是机器声音,看的是荧屏上的汉字和图象。教师只顾忙着操作机器,播放事先制作好的课件,既不能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又不能进行恰当的板书,另外,教师围绕课堂教学设置问题在学生思考或探究后答案会在屏幕上显示,所以有时学生因怕回答错了或因知道屏幕上最终会显示参考答案而不愿主动思考问题,等着接受屏幕上所传达的信息,这样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师生面对面教学相长的热烈与融洽的交流气氛大减,使课堂教学模式成为这种借助于高科技的“满堂灌”。学生只关注了机器,结果教师变成了放映员。这样的课堂怎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怎能使学生的品德受到熏陶?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合理实现,其特征是“辅助教”即辅助教师,而不是取代教师,不坚持这一原则,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践就会与现代教育思想的人文精神相背离,就有可能会失败。以计算机人为地割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机联系,是多媒体教学的大忌。

3、灵活的教学过程变成固定的机械程序

课件的制作都是将教学过程分成若干步骤,再用固定的程序将其链接起来,课件完成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难以改动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就只能按程序一步步进行演示,即使教师对某些内容可适当调整,但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由电脑所控制,教师不可能随机应变。实际上,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每个人的思维和思想都不同,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千变万化的,需要教师灵活地把持掌握,常常会有一些预料不到的情况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地去应付,而往往正是在这随机应变中显示出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因此,固定的教学程序不仅压抑了教师的个性和特长,使教师的教学能力难于很好地甚至超常地发挥.对虽正确但与课件里不吻合的甚至很有创意的、比原先设计的更好的答案只能忍痛割爱,采用自己的标准答案,这样长此下去会严重抑制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造成思维的单一性。、丰富生动的艺术形象变成单一的图画

不少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总是要将课文中描绘的内容制作成图片让学生欣赏,美其名曰“形象地理解”。实际上文学欣赏的过程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艺术形象的创造也是审美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陶冶读者情操、提高艺术素养的重要环节。把生动的艺术形象化成简单的图画、照片,欣赏者一目了然,那么多美的艺术形象也会变得索然无味。、传授知识的课堂变成电脑艺术的演示厅,多媒体教学有时会本末倒置,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由于多媒体提供材料的方便性,不少教师便将大量的资料揉合在一个课件中,课堂上便不厌其烦地将大量的资料传递给学生,这从正面上是有积极意义。但是,由于课堂信息量大,40 相应的一些公式的推理过程,计算过程和逻辑思路有所省略,这就要求学生有极强的接受能力和课前、课后的自学能力。但学生的接受能力、反应能力毕竟有限,过多的资料使他们目不暇接,有时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过幕,一些重要的内容学生往往还未抄下来就一闪而过,不少多媒体课堂常出现学生的笔记不完整的情况,导致学生对此产生厌恶。对学生来说,如果没有自主学习能力,则跟不上进度,厌倦学习。另一方面,由于不少制作课件的软件如Powerpoint、Aothware、3DMAX越来越完善,素材越来越多,再加上Flash等网页制作软件也参与课件的开发,不少课件便出现背景、装饰图案五彩缤纷,不少与课堂教学无关的插图、动画、音响充斥整个课件,刺激了学生的无意注意,学生没有记住内容只记得音乐或图片,结果严重地影响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注意力,学生表面看似兴趣盎然,课堂看似活跃,但实际上教学的效果甚微。

6、课件制作劳心费时,分散教师的精力和时间,忽视对教材重难点的钻研,只为外观漂亮,实用性差。

尽管信息技术对于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很大,恰当借助课件进行教学,能使课堂教学如虎添翼,但如果许多课都以课件形式开展教学,就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制作一个课件,首先要搜集大量的原始资料,包括声音、图片、录像等各种文件,然后还要根据教材内容对这些资料进行筛选、剪辑、合成,在制作过程中还要设置许多的命令和操作,碰到一些技术性问题,还要及时请教行家里手帮助解决,整个课件制作完成后,还要进行多次的实验操作,确保上课万无一失。在整个过程中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远远超过平时的书面备课。因此,制作课件势必会转移教师的注意力,使教师把大部分心思和时间都放在课件的制作上,而忽视对教材重点难点的钻研。有时制作一个高质量的精美的课件往往要对求助于或委托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士,但这样容易造成制作的课件针性差,没有很好地考虑教师、学生和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协调问题,如将之应用于教学中,则很难达到教师预期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起不了作用,而且还会弄巧成拙,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当前,在很多教学评比中,众多教师为评优质课、公开课、观摩课等做了许多精良的课件,运用大量的图片、动画、MTV、WAV等,令人目不暇接。很多获奖课件的制作都是几个人花了几十天完成的,是集体制作的成果,然后由一人去参评,且事先在班级反复演练,几经修改,使其不断完美,有的甚至在各级教学评比中,重复使用同一课件,也不考虑其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师的讲课几乎到了自动化的程度。这类课件往往非常漂亮,这样搞出来的课大部分是很好看的。这种课花了几十甚至上百个小时艰辛劳动弄出来的,效果当然会显得好一些。何况一个人能有多大的精力,整个一学期都在为一节课绞尽脑汁,其他的课肯定打折扣,这对学生对学校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

7、以辅代主,课件制作简单地以计算机代替一切

计算机是功能强大的工具,传统教学手段几乎都可以由它来代替,于是有人觉得有了计算机,黑板粉笔也可以不要了,认为多媒体课就是用计算机上的课,结果是多媒体变成了独媒体。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也只能是弥补教师授课时“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不足,只能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辅助手段,而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把一堂课的所有环节、所有内容统统纳入课件中,甚至一个小小的提问,以及本应由教师对学生活动作出的反应也由电脑代劳了,从而造成多媒体独霸课堂,教师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的局面。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时常会产生一些不可预见的情况。教师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那么也就少了粉笔的随心所欲、得心应手(有的教师已没有板书了),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压制教师和学生的一些突发灵感和创造,限制教师的临场发挥,使教师不能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副作用。

曾听过一堂高三复习课,内容是病句的辨析与修改。教师在课件制作时,将掌声与叹息声都作了“精心的安排”,每当学生改对或改错一个病句,电脑即出示掌声或叹息声。且不论如此周密的设计是否必要,单就面对的高三学生而言,这样的设计是否显得有点矫揉造作、哗众取宠。

8、不顾客观实际,盲目追风。

目前,我们的教育在总体上还是比较落后的,除极少数学校享有多媒体教学的优厚条件外,大多数普通学校只拥有一两间专用的多媒体教室,有的甚至还没有多媒体教室。由于客观条件和个人因素的制约,教师能熟练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并不多,而帮助其制作的专业人员又大多数对教学内容不熟悉。“熟的不会,会的不熟”,就很难达到内容与效果的最佳结合。教师在讲课中处理不好与多媒体的关系,要么先画面后讲解,要么只顾讲忘了换,造成讲解内容与画面的不同步,人机“两张皮”,很大程度上使上课变成了“看电影”,教师成为“解说员”。

还有,迅速兴起的多媒体教学,直接影响着“评级”、“评优”等各项考核,那种“非多媒体课件者一票否决”的不平等原则,也导致了诸多矛盾和隐患,令众多教师心有不悦,却也无可奈何。其结果是由原来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放”。

多媒体也只能是一种媒体,它无论何时也只能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如果喧宾夺主,把课堂变成毫无生机的多媒体课堂的话,或为追求时尚,借此来哗众取宠,装点门面,或以此来掩饰自己基本功的不足等,将会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失去其积极的意义。

9、新瓶旧酒。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活动的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任何教学手段的应用,都应以此为准则,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的多媒体技术自然也不能例外。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课堂出现了将教师的讲解改为多媒体的演示,一些所谓的课件也没能摆脱“书本搬家”、“板书搬家”、“习题集搬家”的窠臼。课堂上,教师手按鼠标只管一路点来,学生则随着屏幕呈现内容,步步紧跟,失去了积极参与教学和思考问题的时间,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能得到充分体现。这种做法,虽然有现代化教学手段包装,但其实质仍是“满堂灌”,是背离现代教学理念的,对改进教学没有多大用处。更有甚者,还会被一些教师当做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增强练习密度的“法宝”,成为他们固守应试教育阵地、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帮凶”,成了禁锢甚至扼杀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现代杀手”。

四、提高教学媒体运用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1、对多媒体教学手段要提高认识,正确定位。多媒体技术虽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骄子,但它在课堂教学之中只能起到配角作用,应用的目的是为了”辅助"教学,这是由教学自身的规律性决定的,一切技术手段都必须为教学服务,如果过分夸大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以辅代主,势必会导致人(教师、学生)为物(现代教学手段)役,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2、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观念,课件制作坚持以人为本。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再先进的教学手段一旦掌握在观念落后的教师手中也会变异,成为“旧”教育的工具。因此,在推广现代教学手段的过程中,首先要改变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都必须以人为本。具体言之,在实际操作中,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应自己驾驭多媒体手段,将自己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融进多媒体手段之中,从而极大发挥先进手段的教学优势。只有这样,多媒体手段才有可能不会成为摆设,不会沦为实行“旧”教育的新式武器。

3、充分考虑学科性质。

不可否认,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使知识形象化、直观化,比如对微观世界的“再现”,对某些科学实验的模拟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独到的作用,但语文学科却不同,它的特殊性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换言之,文字所表现的东西不是能用一个有限的画面或一个活动场景(即多媒体课件)就能解决的。比如宋玉笔下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敷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的“东家之子”,我们就很难用文字之外的手段去表现他,只能让学生在想象中体味“伊人”风采。试想,如果哈姆雷特只剩下影视屏幕或图片上的一个形象,那么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又从何谈起?如果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是以牺学生想象为代价的,这对语文教学绝不是好事。因此,在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上,不妨套用鲁迅先生修改文章的原则,“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多媒体课件删去,毫不可惜。”

当然,信息时代的到来,作为一名教师,应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教育现代化,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革新,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的更新。

4、提高自身素质,为多媒体技术恰当应用提供保证。

目前一些商业性软件价高质劣,商业行为较突出,许多软件开发商不懂教育,所开发出来的软件违背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变成教科书的电子翻版。软件开发商开发的教学软件即使是非常优秀,也会因教学对象不同、教学艺术不同、教学风格不同,未必适用于所有的教师。

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特别是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多媒体技术,并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亲自设计、编写课件,将现代教育技术有机地溶入到自己的教学之中。

7.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 篇七

一、初中生英语学习情感策略现状

笔者曾对所教的122名初一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了解他们的情感态度及对情感策略的了解情况。调查发现, 近70%的初一学生表示喜欢英语学习, 有47%的学生愿意主动发言, 65%的学生表示害怕出错。65%的学生希望出错后能获得自我纠错的机会。36%的学生表示遇挫时有自我调节的意识, 但不熟悉调节方式, 受到教师指导的只有3.3%。笔者认为初一新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有所降低, 这与学生在小学已学过2~3年的英语有无关系, 有待研究。总之, 初一学生的情感策略水平还处于比较低下的状态, 英语教师有必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缓解焦虑, 掌握基本的自我调控策略。

二、情感助学与英语学习情感策略

(一) 情感助学

周榕、何广铿 (2004) 的调查显示, 情感态度、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呈显著的正相关, 而情感态度与学习策略的各分量之间又存在高度的相关性, 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首因。所调查的初中毕业生情感策略水平远未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2]课程标准实施以来, 情感态度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 但许多研究往往停留在情感教育层面。除了情感教育, 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 帮助、指导学生学习并运用情感策略调整自己的情感态度, 真正达到情感助学的目标。

(二) 情感策略

陈莉萍提出, 情感策略由三大类组成:1.降低焦虑程度 (Lowering your anxiety) 的策略;2.鼓励自己 (Encouraging yourself) 的策略;3.了解自己的情感状态 (Taking your Emotional temperature) 的策略。[3]Brown指出, 英语教学要考虑的情感因素有:语言自我 (Language Ego) 、自信 (Self-confidence) 、冒险 (Risk-taking) 、语言文化联系 (The Language-Culture Connection) 。[4]

三、在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助学”的尝试

(一) 在教学前确定“情感助学”的目标

确定合理的情感策略目标是有计划实施策略训练的前提。王蔷认为, 描述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应尽量与本课内容紧密结合, 使目标具有可操作性。[5]在教学《牛津初中英语》 (译林版) 7A Reading Millie’s school life时, 笔者结合学生刚进初中的实际设计情感目标。

1.通过谈论学校生活学会与新同学相处, 互相帮助、理解 (情感策略) 。

2.培养学生对新学校、班级的热爱之情。课上, 学生运用make friends, be nice/friendly/be helpful to, help each other, a member of等新词汇交流学校生活, 增进彼此的了解与信任, 降低新环境带来的焦虑。

(二) 在学习过程中渗透“情感助学”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语言自我”, 为学生尽可能提供情感支持, 以积极的态度感染学生。教师要努力营造融洽、民主的学习氛围, 缓解学生的紧张和焦虑, 提高学习效率,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1.导入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 缓解紧张心理。课堂导入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围绕课题的游戏、歌曲、自由会话、观看视频等都是有效方式。例如, 教学《牛津初中英语》 (译林版) 7B Unit 4 Amazing things第一课时时, 根据单元“奇妙”的主题, 笔者在上课时表演了一个小魔术, 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愉悦中感受奇妙, 以积极的情绪进入课堂。

2.活动利于参与

课堂活动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环节。活动设计既要注意循序渐进、降低难度, 又要具有探究性、挑战性。教师要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语言活动, 考虑学生已有的水平, 为学生提供话题 (背景) 和语言的支架, 使学生乐于参与语言活动。[6]

例如, 教学《牛津初中英语》 (译林版) 7B Unit 4Vocabulary时, 学生要学用be crazy about, be fond of, hate等词谈论对事物不同的喜恶程度。笔者设计了宠物介绍的交谈。

T:I like dogs.I often buy food for my dog.What about you?

Ss:I often take it for a walk./I make clothes for my dog./I sleep with my dog./I help my dog have showers...

T:Oh, I can see you really like your dog./Wow!You love your dog so much./ (showing surprise) You are really crazy about dogs!

然后, 联句复述:XXX likes his dog.He often takes it...复述中, 学生根据照料狗的方式选用并体会表示不同的喜恶程度的短语。由于话题贴近生活, 教师搭好语言支架, 降低了难度, 学生积极参与谈论, 在活动中体验运用语言的成功感。

3.评价迁移策略

通过评价可以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使其能够实施自主评价。[7]传统的评价往往忽视情感因素, 刘旭东分析了认知反馈和情感反馈, 前者针对信息的实际理解程度, 后者传递师生在对话过程中动机、情感方面的互相支持。[8]

“Would you like to...?Can you...?You’d better...Why don’t you...?”等商量语气的句式, 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其参与活动的心理状态会积极得多。简单的“Good!Wonderful!Great!”难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而“You listened carefully.You are working harder these days!Your grammar is better now...”暗示了成功的原因, 肯定了学生的优点, 让学生变得自信, 是有效表扬 (Effective Praise) 。[4]教师还应耐心等待学生自我纠错, 也要教育其他学生学会聆听。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互评、自评, 师生的评价会逐渐迁移为自己的情感策略。

(三) 借助学习内容进行“情感助学”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习内容, 对学生渗透情感“助学”, 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得到激励, 并转化为自我激励的情感策略。

1.词汇学习中的情感“助学”

例如学习be sure, amazing, 教师可以如此激励学生:

T:I believe you can do better next time.Are you sure?

S1/2/...:Yes.I’m sure I can do better in English/Maths/History...

T:Great.And I’m sure you’ll like this sentence:NBA where amazing happens! (NBA宣传语)

然后学生把NBA换为自己小组的名称, 既练习了词汇, 又激励了自我。

2.阅读教学中的情感“助学”

结合课文内容向学生渗透对事物的认识方法、价值观, 可以让他们意识到知识、能力、情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教学《牛津初中英语》 (译林版) 9A Unit 1 Reading Star signs时, 学生了解不同星座的人有不同的个性, 有人为自己星座描述的优良品质沾沾自喜, 有的则为自己没有好的星座懊恼。教师引导学生讨论:Will people born under Aries surely be leaders?How can they succeed?通过讨论, 学生认识到没有随便的成功, 优秀个性有助于成功, 进而考虑如何完善自我的个性。课外阅读、英文电影中有不少好的励志故事, 教师要抓住助学机会。

3.语法教学中的情感“助学”

语法教学中也有很多情感“助学”的契机。例如, 教学can, must, should等情态动词时, 可以让学生互相提建议“I/You/He/She must/should be more hardworking/confident/active.”而在练习It’s+adj.+of somebody to do something.句式时, 让学生学会判断自己的行为与品质, 并运用品质形容词互相描述、激励。

此外, 英语课堂要经常开展小组活动, 如讨论、表演、角色朗读、做海报等, 让学生在活动中合作互助、互相激励, 在运用中强化情感策略。

(四) 实施集中的情感策略训练

集中指导学生运用情感策略, 实施显性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笔者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口号激励

笔者常借用李阳疯狂英语的激励方法, 在课前让学生大声对自己说“I enjoy losing face!Never let our country down!It’s impossible to defeat a person who never gives up!Today we are proud of our school;tomorrow our school will be proud of us!”等句子, 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和学习热情。教师还可以把激励的语句写成标语张贴在教室, 也可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谚语、名言, 让学生随时感受、自我激励。

2.日志激励

英语学习日志的记载有助于学习者反思、计划、监控自己的学习。学习日志可以用汉语写, 也可用英语写。笔者设计了表格式日志, 建议学生总结进步经验或反思退步原因, 并给自己提出新的努力目标, 列出实现目标如何奖励自己 (表扬语、画笑脸等) 。

日志能帮助学生调控自己的情感态度, 提高元认知能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定期批阅学习日志, 在学生取得进步时给予肯定, 以激励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周榕, 何广铿.初中生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的现状调查[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2004, (2) :1—4.

[3]陈莉萍.策略培训与外语教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4.

[4]Brown.H.D. (2001) .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2-26.

[5]王蔷.从课堂教学看新课程理念的落实[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2008, (3) :1—6.

[6]谢慧萍.支架理论在英语合作学习中的运用[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2009, (3) :13—17.

[7]王笃勤.真实性评价——从理论到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8.词汇教学的方法与记忆策略 篇八

面对新课标教材中词汇量大增的现状,很多学生主要靠死记硬背记单词,很少运用或不会运用词汇学习的策略,很多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背单词,效果却不理想,挫伤了他们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单词遗忘是造成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必须要改进单词记忆的方法。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选择恰当的词汇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词汇学习的兴趣。具体方法如下:

一、选择恰当的词汇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词汇记忆的兴趣

1. 趣味联想法。教师在讲单词时要善于联想,把单词讲得妙趣横生,学生就能轻松地记住所学的单词。例如在教名词bride和bridegroom两个词时,我启发学生bride怎样变成“新郎”时,他们思考片刻便说“有了房子的就是新郎”,学生听后大笑,学生在笑声中轻而易举地把两个词的音、形全部掌握了。例如chimney的谐音为“吃么你”,为了使学生记住其意“烟囱”,我联想为“吃么你,吃,我就给你烧火做饭。”趣味联想法教单词,激发了学生记单词的兴趣,使学生能自主地记单词。

2. 话题讨论法。学生喜欢自由讨论的活动,我经常以话题的方式来引出一个单元的单词。我在教高二 Unit 2 Poems 时,以一张雪花漫舞的图片导入雪莱的名言“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导出一系列的单词 poet(诗人), poetry( 诗意 ), cinquain( 五行诗 ), haiku (俳句诗)。接着在讨论作者写诗的目的时, convey emotion (传达情感)自然而然地就理解并掌握了。

3. 直观形象讲解法。教师利用实物、图片、挂图、动作、表情等直观手段讲解单词,学生对单词记忆深刻。例如在教canvas 一词时,我穿着一件看上去很像帆布的大衣,于是用英语发问“What does it look like?”学生不知道该用哪一个词来回答时,我便指着衣服说“ It looks like canvas.”学生很容易便了解了这个词的含义。

二、指导学生掌握记忆策略,提高记忆的效果

通过教学,我发现学生识记单词的方法单一、机械,只是重复背词汇表,耗时多,收效低。教师在词汇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记忆策略的指导,使其掌握记忆规律和记忆方法,培养记忆能力,提高记忆的效果。

1. 寻根求源记忆法

在我们的学习中有一部分词的构成是在它的词根的基础之上不断演变而来的。所以,掌握了重要的词根的用法也就理解了词的本身。例如preference(喜爱,偏爱) 的词根是prefer(宁愿,更喜欢),而typical(典型的,有代表性的)的词根是type(典型;榜样),我们只需知道exist的含义就可以运用迁移思维来理解existence(生存,存在)。同样,refresh(使恢复,使振作)使我们想起的应是fresh(有生气的,健壮的)。如此看来,词也有庞大的家族,我们只有了解它的根,才能真正融入它的环境。

2. 四舍五入记忆法

在数学的学习中我们会运用四舍五入法来保留小数点后的位数。同样,在英语的学习中可以用这种方法“迁移”理解,使得词汇记忆充满了无穷的乐趣。例如signature意为“署名,签字”,进行趣味理解,舍四个字母组成的sign 后的n,取大于四个字母找出的nature 首字母的n。同样,coincidence也是coin和incidence用四舍五入法构词的结果。

3. 分解记忆法

我们的学习中有许多词是由两个或多个独立的词组合而构成的,在我们学习记忆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将其分解,进行理解记忆,速度更快,效果更好。例如masterpiece可以分解为master 和piece,并分别理解为“掌握”加“经典”,顺其自然地理解为“杰作,名著”。还有rainbow =rain + bow,我把它理解成雨后的“鞠躬”,当然是“彩虹”。

4. 对比记忆法

如果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在记忆时有许多词容易混淆,那是因为存在“形似”或“声似”的现象,若稍加留心进行对比记忆, 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它们之间的差别认识,避免用错、写错单词。例如 aboard, abroad; form, from; close, closely; adapt, adopt; coast, toast, boast; temporary, contemporary; flesh,flash, fresh; tower, towel等。这仿佛是渔人织网,似乎是纵横交错,但悉心积累就会容易掌握。所以,我们要想做掌舵的高手,就要先做慧眼的真人。我们应该及时帮助学生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以帮助他们在实际运用中能正确地使用。

5. 形象记忆法

英语单词形象记忆法的基本原理是:将字母和常用字母的组合形象化,例如字母 o 形象化为 “洞,圆,零”等,而常见字母组合oo可以形象化为“眼睛,看见”。这种形象化后的表示称为形象代码,常用的形象代码就组成了一个形象代码表。大多数单词都可以用形象代码表中的代码组合表现出来。这样的形象代码组合是一个句子,这个句子往往是荒诞的,滑稽的,特别易于记忆。例如, catwalk(狭窄的过道)记为“猫(cat)走(walk)狭窄的过道”, kidnap(绑架)记为“小孩(kid)小睡(nap)时被绑架”, mature(成熟)记为“好像自然(nature)变成熟”。也可以直接记忆,例如cackle“开口儿咯咯笑”,absolute“绝对专制的上帝”, familiar“熟悉的伴侣是无拘无束的常客”。

6. 分组记忆法

英语单词的记忆还可以根据其意义的分类、读音的相同或相似来进行分组记忆,如采用同义词分组记忆法、反义词分组记忆法、同类词分组记忆法和同音词分组记忆法等等。

例如:利用同义词分组记忆法,我们在记忆enormous表示“巨大的,大的”这个词汇时,可以同时将其他具有相同的语意的英语单词结合起来,例如big, large, huge, great, grand, enormous等。在记忆subject表示“话题,问题”时,我们可以同时记忆其他的如topic, theme, matter, question, affair等这些同义词。

而利用反义词分组记忆法,我们可以在记忆enormous这个词汇时,同时联想记忆它的反义词,例如little, small, tiny, minute等等。在记忆advantage, perfect等词时,我们可以同时记忆它们的反义词,例如disadvantage, fault, shortcoming, drawback, weakness, failing等词汇。

利用同类词分组记忆法,我们在记忆valley(山谷)这个词汇时,可以把与它意义相关的各种英语词汇组合到一起来加强记忆,例如ravine(深谷),gorge(峡谷),gully(溪谷),canyon(大峡谷)等。

利用同音词分组记忆法,我们可以把to, two, too; night, knight, see, sea, son, sun; sight, cite, site; here, hear; hair, hare等这样的词汇积累起来,通过对这种同音词、近音词的有意分组积累,可以让学生在进行英语的听说训练中有一定的收益。

三、丰富课后练习,巩固词汇记忆

学生了解了单词词义和用法,只是完成了词汇学习的第一步。学习词汇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会使用这些词汇,只有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够让学生真正会运用所学的词汇。同时,词汇学习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特点,复习要“趁热打铁”,就得时常复习。所以,练习和复习是巩固词汇教学成果不容忽视的两个环节。

1. 设置语境化练习,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活动,它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只有在练习中才能检验学习的效果,才能发现问题。要学好词汇就需要有足够的练习次数和练习时间。练习在时间上应该有适当的分配。一般来说,适当的分散练习比过度的集中练习要好得多。关于练习的方式,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类型,并尽量地使它们多样化。

2. 督促学生经常复习,巩固对词汇的记忆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要引导学生及时复习巩固所学词汇才能事半功倍。英语学科自身的特点要求学生要经常复习。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复习计划。复习词汇时还要注意词汇之间的联系。如果把单词仅看成一个个彼此孤立的语言单位来学习,那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记忆难度比较大。把单词进行科学分类,不仅可以帮助记忆,还可以引发联想,激发学生的兴趣。定期归纳和总结可使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词汇体系。因此,在词汇教学中,组织学生及时巩固复习,以便强化记忆和加深理解所学的单词。

总之,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适合他们自己的方法,并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提高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文巧. 浅谈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几种方法 [J]. 校园英语, 2011(2).

2. 翁丽娜.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初探 [J]. 中国校外教育, 2010(7).

3. 周晓红.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不容忽视 [J]. 科技教育, 2010(5).

上一篇:闭幕式致辞精选集总下一篇:新年给老年月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