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力国外现状(精选7篇)
1.大学生就业力国外现状 篇一
大学生就业力训练营
项目说明书
一、项目背景
根据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统计,我国高校毕业生中,有45%的毕业生在毕业之初处于待业状态,而到年底仍有接近30%的学生没有顺利实现就业。随着高校的进一步扩招,今年的毕业生将达到280万人,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而在未来十年,民办高校和高校扩招仍将继续,预计高校毕业生将保持年均20%的增长率,这使得未来几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仍将继续。
尽管我国高校一再扩招,但同时新的就业机会也在增加,目前每年社会新增就业机会在700到800万个,而大学生每年毕业在300万左右,就这一数据表明,大学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因此,无论从数据还是事实来看,我国大学生毕业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然而,这么大的就业空间,许多企业在招聘会上却打出“应届生免谈”。虽然有很多企业每年都进行校园招聘会,但成功的几率很低。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就业鸿沟”问题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企业又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彼此都很痛苦!
呈现“就业鸿沟”的原因也不奇怪,我国的高校教育体制近几年进行的卓有成效的改革,但在院系、专业和课程设置等方面与市场存在脱节,注重对大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就业所需要的职业观念、知识、方法、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缺乏系统的培养,大学生“就业力”的不足是造成就业鸿沟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很多满腔抱负的大学生,缺少对就业所需要的职业观念、知识、方法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系统性培养,因而在初涉职场时眼高手低,无法快速融入企业,导致自我发展空间受限制,也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产生很大的困惑与极高的成本。
二、项目分析与概述
基于以上的背景,我们再分析大学生在就业中面临困惑的同时又有哪些自身的优势呢?
应届生没有沾上社会不良习气可塑性强、具有工作的热情和朝气、知识结构全面、大学生涯积累的学习能力,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较强,忠诚度高等特点,这些都被企业所以看好。也正是如此,一些大企业有针对性的招聘应届生,然后通过入职和岗位培训来引导,使应届生成为的企业的潜在人才。
让自己赢在起跑线上!进入一个更高的事业起点,拥有一份无限前景的事业是每一位职场新鲜人的梦想。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北校区)天屹伟业管理咨询公司
凯普蓝咨询策划机构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管理与传播领域最前沿的研究与实践,在市场营销方面不断的实战总结和探索,为客户在市场上取得了骄人的战绩,同时也造就了大量优秀的管理精英,为多数企业成功的培养了大量中高级管理人才,同时也和省内外名企建立了广泛的人脉网。
为协助企业引进高素质人才,打造队伍中坚力量,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三方广泛整合社会资源,借助科学、完善的招聘、培训体系,从心态、知识、方法和技能等方面入手,对精心选拔、顺利通过“人才性格测评”的大学生、开展“职业素质”、“职场实战”、“魔鬼训练”等方面的强化培训。我们正式推出大学生就业训练营,向各大企业输送你所需要的精英人才。
从现在起你将获得一条简单、轻松成为精英人才的途径!
三、课程简介和特色
1、课程简介: ⑴打开心志篇
特别引进戴尔·卡耐基(美国最著名的人际关系学家与成人教育学家)独创的特殊训练课程,通过不断反思、联想、启发性游戏、角色扮演,户外体验、小组作业,将话术、人际关系学及实用心理学惊人的融为一体,课程设计不但非常真实而且非常有趣。⑵职场技能篇
培训强调互动性,让学员在不断的破冰中与小组活动中,我们用最直观的培训方式,提供最真实的职场情景,帮助学员全身心的投入,全方位的感受刺激,从而帮助学员掌握职业技能,并不断的得到强化。⑶职场实战篇
资深实战派讲师剖析经典案例,学员组团进行头脑风暴、亲手实操、现场提案,专家组手把手个性化学习辅导。三个经典培训模块,将在五十天把你打造成职场精英。
2、我们的训练课程特色和优势在于:
√ 我们多年来以大学生为用人准则,以该系列课程为主导,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精英人才;该课程被证明行之有效。√ 所有课程经过大量客户使用、“性能”稳定可靠。
√ 把“应该做什么”变成“怎样去做”,把职场技能、职场理念宣导落实到具体的动作分解,配合实战场景训练教育,让学员今天听完课明天就可以应用于实际操作中去。
√ 拥有独有的培训引导概念和操作体系:讲师的作用不是讲授,而是帮助学员产生思考和学习行为。√ 经过多年经验的积累,我们能够根据不同学员、不同公司的现实状况进行相应的调整,进行差异化贴身培训,以使培训内容更符合企业和个人的发展需要,从而为个人和企业赢得经得起评估的培训效果。
√ 遵循习惯形成过程,以学习环为指导,练习,练习,再练习,从而养成新的习惯。四、五大保障让你高枕无忧
1、超值的零风险投资计划
⑴ 共有三次免费推荐知名企业炙手可热的岗位的机会,每次都有至少一个月的带薪试用期。
⑵如果三次推荐机会没有抓住,同时会退一半学费,以确保学员经济利益。2、100%放心的就业保障机制
⑴ 确保合格学员进入协议用人单位就业。
⑵ 试用期满可与用人单位签定劳动合同,同时享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险。
3、科学高效的专业化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⑴ 引入国际先进的人才测评软件,科学筛选并提供职业倾向建议。⑵ 帮助学员规划职业生涯。
4、独具匠心的培训设计
⑴ 每期40名学员小班制教学,与讲师充分互动。⑵ 分组案例演练,现场实践。
⑶ 长期从事培训以及潜能培训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的师资队伍
5、独门育才秘籍 ⑴ 我们培养出一批精英人才,也因此积淀出成功育人的经验。⑵ 我们提炼出培训人才的精髓,在短期内有能力帮助大学生完成社会化过渡,迅速与企业运作接轨。
五、项目投资收益 你只须投资 RMB680元 =
100%就业+高起点事业+专业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全方位培训+广泛人脉
如果连续三次共三个月都没有抓住名企工作机会,将启动零风险投资保障机制 学员回报:
1.颁发证书:主办单位所有学员颁发《大学生就业力训练营培训证书》。
2.实习保证:凡参加本活动的非应届毕业大学生,为其向实力企业推荐实习、见习的机会(为参加者至少保证1次实习机会)。3.就业推荐:凡参加活动的应届毕业生,将向实力企业推荐入职就业的机会。
4.入选人才库:凡参加本活动的营员都将入选人才库及其战略合作伙伴(企业)的人才储备系统,为职业生涯提供更多机会。5.免费刊登求职信息:凡参加本活动的营员,将根据其要求,适时在《招聘网》上免费刊登求职信息。
六、报名与培训就业流程
1、招生报名 ⑴ 在众多报名参加《大学生就业训练营》的大学生中,我们根据企业岗位需求,进行“人才性格测评”、“职业倾向测评”,开展有针对性的招生报名。
⑵ 每班优选出的40位学员,个个综合素质优良、热爱营销行业,具有培养潜质。
2、培训育才
⑴ 精心设计的课程体系:三大模块——打开心志篇、职场技能篇、实战篇,环环相扣,彰显实效。
⑵ 案例实验性教学:帮助学员掌握我们精心萃取的最具实用价值的概念、规范与工具。
⑶ 职业素养要求:贯穿整个训练过程,严格训练,过程监督,30天改变习惯。
⑷ 风靡西方的潜能培训魔鬼训练:彻底打开培训者的心志,磨炼意志,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⑸ 特色辅导:将企业文化、运作模式、所处行业特征设计到课程中,帮助学员快速融入企业。
3、推荐用才
⑴ 凡通过毕业测试的合格学员一律免费保障就业,输送各协议用人单位。
⑵ 学员顺利进入企业,快速融入行业,真正学以致用。
2.大学生就业力国外现状 篇二
一、高校重点关注学生就业特征分析
近年来, 90后大学生逐渐走进高等教育视野, 成为高校教育管理的主流群体。一方面, 他们自我意识强烈, 思维活跃, 另一方面, 他们对家庭的依赖性强, 抗挫能力弱, 团队意识差。在90后大学生群体中, 又存在一部分经济困难学生、残障学生、学业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学生等, 学界称其为弱势群体或问题学生群体。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系统中, 避开了上述敏感的词汇, 一般称这类学生为“重点关注学生”。这类学生在毕业季被归并为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困难群体的概念根据《就业促进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 是指因身体状况、技能水平、家庭因素、失去土地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 以及连续失业一定时间仍未能实现就业的人员。【1】本文认为高校就业困难群体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一定心理压力和竞争环境, 存在就业困境, 需要外界帮扶和内在提升的学生群体。这一群体根据不同的就业特征可以划分为以下两类:
(一) 客观就业困难型
此类型的学生多因为家庭、自身条件等客观原因无法顺利就业, 可以大致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经济困难型。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群体高达400多万人, 占在校生总数的20%-25%, 他们大多来自偏远地区或农村, 家庭经济困难, 就业竞争力弱;二是生理缺陷或躯体疾病型。这类学生因生理缺陷或躯体疾病无法正常学习生活, 在与其他体健同学一起择业时, 明显处于劣势;三是少数民族学生类型。这类学生朴实、勤奋, 但是由于地域、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的限制, 他们的表达表现、沟通合作、环境适应等方面的能力不具备竞争优势;四是性别差异型。女生由于存在与男生的体能差异, 加之婚姻生育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用人单位往往认为其不能长期驻外工作、抗压能力弱等, 存在一定“性别歧视”, 对女生就业造成很大阻力。
(二) 主观就业困难型
此类型的学生多因个人自身原因, 人为的造成就业困难,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一是心理问题困难型。这类学生在毕业季集中爆发畏惧心理、依赖心理、自卑心理、从众心理等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 并以自我封闭、负向情绪宣泄等形式表现出来, 消极面对就业, 缺乏理性分析;二是学业困难型。这类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不足, 专业知识薄弱, 成绩差, 甚至出现学籍警告, 无法顺利完成学业。他们在毕业季一方面要应付重重补考, 一边又是仓促准备的求职, 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三是就业意识淡薄型。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缺乏必需的就业意识和主体意识, 综合竞争以及自我营销能力弱, 就业准备不够充分, 造成被动择业;四是其他类型。还有个别学生存在人际交往、网络依赖、违纪处分等问题, 这些问题虽然不具有代表性, 但对于学生的就业影响严重, 处理不当会对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带来沉重压力。
二、重点关注学生就业力的构成及现状
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激增必然带来劳动力就业市场竞争的加剧, 一方面大学生求职难, 另一方面, 用人单位希望求职者具有良好的职场适应能力和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 这就形成了一道“就业鸿沟”。提升大学生特别是高校重点关注学生就业力是合并这一鸿沟的必行之路。
(一) 大学生就业力的概念及构成
“就业力” (Employability) 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的英国, 又称“就业能力”。到20世纪90年代, 这一概念再次盛行, 并已逐渐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关于就业力的概念最具权威的当数国际劳工组织 (ILO) 给出的定义:就业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 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2】就业力的构成要素, 不同学者给出了自己的看法:陈根课题组研究成果将就业力的构成要素概况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心理品质三个方面;【3】谢伟认为大学生就业力主要包含外显性就业力、内隐性就业力、社会性就业力三方面;【4】徐颖云则从比较宏观的角度提出就业力应该包括就业价值观、就业知识、就业技能和就业核心竞争力四方面。【5】
(二) 由“木桶理论”看重点关注学生就业力构成
在高校重点关注学生范畴下, 本文认为就业力的概念可以定义为:使个人顺利获得职位, 并持续保持和发展工作的能力, 在这一动态过程中, 不断提升个人表现力和协同性, 最终可以适应工作变化并实现职业发展。关于重点关注学生就业力构成的分析, 可以借鉴“木桶理论”。“木桶理论”也称为“木桶定律”、“短板效应”, 是在管理心理学界广为应用的经典理论之一。传统的木桶理论认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 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板, 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学者们常常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教育领域, 强调在个人发展中弥补“短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近年来, 在心理学和职业发展研究领域, 将“木桶理论”不断拓宽延伸, 发展后的这一理论不仅仅考虑了“短板”的因素, 还将技能、身心素质等方面统合考虑, 对探讨高校重点关注学生就业力的构成和强化就业力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重点关注学生就业力的构成大概分为技能素质、心理素质、体健素质三部分, 其中技能素质是核心性就业力、心理素质是基础性就业力、体健素质是保障性就业力。技能素质的细分可以参照美国学者辛迪·梵和理查德·鲍尔斯对技能范畴的拓宽, 分为知识技能、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三部分。【6】用发展的“木桶理论”把重点关注学生就业力形象的概述如下:第一, 知识技能关乎木桶木板的长短, 体现在专业课、选修课、相关培训、阅读量等方面, 决定了学生专业学习水平和知识储备;第二, 可迁移技能是木桶的直径, 关系到桶圈的大小, 往往通过社会工作、实践实习、校园活动等综合能力体现, 现在越来越被用人单位所看重;第三, 自我管理技能可喻为木桶的提手, 体现在学生所具有的个人特质方面, 是否能驾驭木桶的重量, 主要表现在环境适应和潜能发挥方面, 是实现职业发展的关键技能;第四, 心理素质是木桶的桶底, 关乎就业压力下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它与自我管理技能呈正相关关系, 一旦出现各类程度不一的心理问题, 学生整个大学生涯和职业生涯都会受到严重影响;最后, 体健素质是木桶的材质, 就业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和体力, 而真正进入职场以后, 更需要有强健的体魄作为工作、生活保障, 不容忽视。
(三) 重点关注学生就业力现状
在劳动力资源市场,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力理应更胜一筹, 而实际上, 在面对岗位要求中, 他们却表现出学习能力不强、实践能力低下、创新能力欠缺、综合素质不高等就业力缺失的问题。相比之下, 重点关注学生的就业力更加弱化, 其就业力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缺乏理性思考和目标定位, 职业意识薄弱
重点关注学生的形成大部分都是由自身主观原因造成的, 他们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 在面对职业选择时无所适从, 定位模糊, 缺乏理性的判断和思考, 对于职业价值观、职业性格、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自我剖析不足, 在人职匹配过程中常常表现出疑虑和盲目。在求职过程中, 缺乏对就业形势的了解, 对职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无法准确把握, 职业意识薄弱, 在毕业季多持临时抱佛脚的态度。
2.缺乏学习能力和互动能力, 职业技能欠缺
高等教育倡导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即在完成维持性学习的同时, 掌握创造性学习方法, 来迎战未来的职场挑战。对于重点关注学生而言, 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为欠缺。此外, 这类学生互动能力弱, 在表达表现、沟通合作、组织协调等方面表现平平, 即便将来步入职场, 在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也会遇到阻碍, 影响个人职业发展。
3.缺乏行为约束和敬业精神, 职业素养偏低
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要求, 体现了职业价值观, 是衡量一个职业人成熟度的重要指标, 要求个人在职场中除了具备必要的专业能力外, 还必须遵守行为规范, 并具备一定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重点关注学生本身的自我意识和职业意识淡薄, 容易形成被动、依赖、消极的负向情绪, 职业信念不坚定, 缺乏敬业爱岗精神, 难以展现积极进取、自信从容的职业素养和态度。
三、重点关注学生就业力培育路径探析
透视当前高校重点关注学生的就业特征和就业力现状, 突显了职业指导和就业力提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整个提升过程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抓住根本、找准关键、搭建平台、做好保障, 积极创造有利条件, 促进其顺利就业并实现职业发展。
(一) 增强自身综合竞争力, 是提升重点关注学生就业力的根本
对立统一规律认为,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由内因决定的。提升重点关注学生就业力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自身主观能动性的提高, 加强就业意识, 提升学习能力和互动能力, 从根本上克服就业困难, 扭转被动形势。
1.明确职业生涯目标, 合理规划大学生活
近年来, 高校对新生入学教育愈加重视, 通过“三涯”规划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开展, 让新生在入学开始就形成“大学是什么”、“大学要做什么”、“我是谁”、“我要成为谁”等问题意识, 经过理性思考和自我剖析来逐渐解答这些问题, 从实际出发制定个人发展目标。重点关注学生缺乏合理的大学生活规划, 自我意识和意志力薄弱, 一旦出现了学业、心理、经济困难等问题, 很容易陷入“问题产生-自暴自弃-问题加剧-新问题产生”的恶性循环。在这时, 如果学生自我意识模糊或者无力克服困难时, 需要校方积极关注, 及时协助进行自我评估和环境评估, 激发自我塑造的意识, 重新确立职业定向, 为后续的大学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2.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不断优化知识结构
对大多数重点关注学生而言, 学业成绩不理想、专业基础薄弱是共性问题, 他们在不同程度产生了“无目标”、“无动力”、“无兴趣”、“无方法”的学习障碍。解决学业困难, 关键在于找准症结所在, 有的放矢, 将学习目标分解为短、中、长的不同阶段, 回顾中学阶段成就故事和学习方法, 制定科学高效的学习计划, 来完成维持性学习任务。此外, 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兴趣, 选择辅修课程, 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课堂资源, 优化知识结构, 创新学习能力, 形成完整统一的知识技能系统, 为成为职场所需的复合型人才打好基础。
3.加强实践互动能力, 逐步提升职业素养
衡量一个高校毕业求职者是否优秀, “一纸成绩”已经不足以证明, 用人单位往往对学生的实践锻炼、实习经历、社会工作、道德品行更为看重, 认为具备了上述互动能力的求职者, 更容易适应坏境, 胜任岗位。重点关注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 可以参加适合自己兴趣特长的社团活动、志愿服务, 锻炼表达表现能力, 提升自信, 融入群体, 进而参与社会实践、岗位实习、社会工作等活动, 来锻炼自己的沟通合作、组织协调等能力, 使自身更容易进入工作角色。在这个互动能力提升的过程中, 还将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团队合作意识, 加强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 强化责任意识与敬业精神, 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创造条件。
(二) 开展个性化职业指导, 是提升重点关注学生就业力的关键
“职业指导”的概念最先于1908年由美国职业指导专家帕森斯第一次提出, 随后, 职业指导研究领域的学者陆续从选择论、服务论、过程论、发展论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 来探讨职业发展的内涵。高校职业指导是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过程的一项教育、实践活动, 是依据学生个人生理、心理特点, 引导其培养职业意识、职业能力的教育和指导过程, 也是帮助学生根据外在要求和内在特质选择并适应职业的过程。【7】指导内容是围绕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进行的全方位的职业生涯教育。职业指导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的特质和发展环境, 指导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个性化。正是由于职业指导推行的个性化辅导, 使得这项工作成为提升重点关注学生就业力的关键。
1.对重点关注学生进行个性化职业指导的必要性
首先, 职业指导有助于重点关注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的概念、分类和选择等基本问题, 并将职业发展同专业学习和自我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强调职业指导的全程化、专业化。其次, 职业指导有助于重点关注学生身心健康。职业指导通过心理测评、探索职业世界、咨询服务等方式, 克服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心理障碍, 树立求职信心。再次, 职业指导有助于提高重点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它强调“人职匹配”的概念, 通过个性化的指导, 有针对性地提升就业竞争力, 使得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最后, 职业指导有助于提升重点关注学生的社会化水平。职前培训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它有助于学生了解企业的文化、规范和价值, 将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作为内驱动力, 实现个人的职业发展。
2.对重点关注学生进行个性化职业指导的可行性
首先, 加强职业指导理论研究, 为工作实务奠定理论基础。高校依托就业指导部门, 在上层设计和项目研究等方面予以重视, 鼓励学生工作人员和职业指导师进行理论研究, 并予以本土化应用。其次, 丰富职业指导内容体系, 注重多层立体设计。职业指导的内容可以归结为课程体系、服务体系、体验体系三部分, 这些内容体系丰富多元, 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选择空间, 保证学生有机会选修到职业生涯管理课程, 聆听校内外专家的职业指导讲座, 并通过学校提供的社会资源, 与职业零距离接触。最后, 加强高校职业指导队伍建设, 为实现个性化指导提供人力保障。职业指导强调互动性、倡导个性化、采取1对1面授方式, 更要合理的配置人才队伍, 以确保职业指导人员能以专业、热情、耐心的态度来为学生提供人性化、个性化服务。
(三) 搭建多类帮扶平台, 是提升重点关注学生就业力的基础
建立完善的帮扶机制, 搭建多种帮扶平台是提升重点关注学生就业力的基础环节, 可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平台建设:
1.加强资助平台建设
高校要做好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 完善数据库建设, 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助学金等形式予以帮扶, 并尝试建立长效帮扶机制, 通过“添翼工程”课程培训体系、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的推广,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相关技能培训, 强化育人功能, 提高就业能力。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设
重点关注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心理困惑或问题, 需要及时关注。学校要依托心理咨询中心等部门, 开展团体辅导、谈心沙龙、心理讲座, 创造排解压力的出口, 来减轻他们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压力。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 更要健全约谈和跟进机制, 为其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 尽可能的保证实现顺利就业。
3.加强素质教育平台建设
提升重点关注学生就业竞争力非常关键, 要增强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 可以设计职业生涯大赛、模拟职场、求职训练营等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感受, 发现自身优势和不足;可以通过建立就业见习基地, 为学生提供岗位实践机会;联系素质拓展训练基地, 让学生感受团队合作、沟通协作的重要性。素质教育的效果可以反馈到第一课堂的教学过程, 提高人才培养的全面性与针对性。
4.加强创业平台建设
近年来, 国家通过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创业优惠政策,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高校通过“挑战杯”竞赛、KAB课程等积极推进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重点关注学生中也不乏具备创业激情和条件的同学, 及时发现并指导, 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的就业压力。高校应多发动专业教师的力量, 提供畅通的创业信息, 协调校内外资源, 为学生提供创业项目和实践机会, 积极寻找创业典型,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四) 发展“六位一体”战略, 是提升重点关注学生就业力的保障
促进重点关注学生就业力的发展, 不能仅仅依靠学生自身意识的觉醒和高校教育的推进, 还需要家庭、企业、社会和国家多方通力协作, 发展“六位一体”战略, 为提升学生就业力而做好充分保障。
从家庭角度看, 校方有义务将学生在校情况告知家长, 建立畅通的家长联系制度。对重点关注学生的问题, 家长的介入可以给学生一定压力, 使学生主动积极的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另外, 亲情的温暖可以给予学生动力和信心, 缓解学生压力, 顺利完成学业并实现就业。
从企业角来看, 应保证用工公平, 注重社会效益, 在满足职位要求的前提下, 尽可能的为重点关注学生, 特别是残疾学生和女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 对学生的职业潜能和可塑性给予充分信任。
从社会角度看, 要建立平等相待、公平竞争的社会氛围, 通过社会舆论和媒体宣传, 转变落后观念的影响, 逐步消除就业歧视, 为学生成长和就业营造宽松、和谐的社会氛围。
从国家角度看, 要从实际出发, 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如在公务员选拔时规定少数民族学生的录用比例、通过西部计划减免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贷款、建立毕业生失业救助制度等, 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 减轻后顾之忧。
做好高校重点关注学生的就业工作, 使其具备一定的就业竞争力是一项艰难而系统的工程。必须把握好这类学生的群体特征, 了解他们的就业困难, 有针对性的开展指导和帮扶工作, 积极调动各方力量, 将其就业力的构成科学分析并逐项加强, 促成重点关注学生顺利就业。此举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
摘要:本文将高校重点关注学生按照就业特征分为主观就业困难型和客观就业困难型两类, 借用“木桶理论”解析重点关注学生的就业力构成, 发现他们在技能素质、心理素质和体健素质方面存在一定“短板”, 职业意识薄弱、职业技能欠缺、职业素养偏低。提出通过增强自身综合竞争力、开展个性化职业指导、搭建就业帮扶平台、调动多方力量破解重点关注学生就业难题, 以助力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重点关注学生,就业力,就业指导
参考文献
[1]郎建华.职业指导对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促进作用[J].华章, 2014 (1) :142.
[2]贾利军, 徐韵.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心理学解析[J].南京社会科学, 2006 (6) :129-134.
[3]陈根.大学生就业力的现状分析与提升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3) :73-75.
[4]谢伟.两难困境下大学生就业力分析及提升途径[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11 (4) :55-64.
[5]徐颖云.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长效机制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 2012 (5) :129-132.
[6]钟谷兰, 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高校大学生就业力研究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力;高校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焦点问题。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抱怨用人单位的条件太苛刻,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抱怨大学毕业生中看不中用。如何打破当前这种“困境”,笔者认为高校如何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力是关键所在。
一、大学生就业力的内涵
什么是就业力?国内外学界和各种社会组织有着多种不同的解释,至今仍没有形成关于就业力概念的统一定义。
国际劳工组织(ILO)指出,就业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1]
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DFEE)将就业力定义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在英国提高学生的就业力合作组(ESECT)中,就业力被定义为“一组使个人能更好地就业并能使他们成功地胜任所选择的职业能力,包括成就、理解力和个人特质”。[2]
国内专家张体勤认为,就业力是通过学习与实践使高质量大学教育向高价值人力资本转化的结果,要具备充足的就业力,个人不仅需要充实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有利于就业的态度和特质,还需要搜集有用的职业信息以进行合理的职业选择,并且需要积极尝试实际工作,从工作经验中学习与成长。[3]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就业力就是一个人获得及持续完成工作的能力。对于大学生而言,就业力不仅是大学生短期的求职就业能力,更是一个社会人长期的职业发展能力,具体而言,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专业能力、表达能力、社会能力、应聘能力等,还包括心理素质、敬业精神、合作能力和健康心理等诸多素养。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力现状
过于偏重社会科学导致劳动市场上现有的毕业生类别失衡,使毕业生和雇主对高等教育机构传授知识的质量感到失望”。[4]基于此现状,企业雇主在人才的选聘上有着自己的考量指标。
根据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生时最看重的指标分别是:(1)专业基础知识;(2)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3)沟通协调能力;(4)敬业精神;(5)学习意愿强、可塑性高。
而用人单位认为应届大学毕业生最欠缺的因素指标,前几项分别是:
(1)个人能力不足。个人能力包括学习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压力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在学校接受的知识和能力离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一般的学生在求职中并无突出的竞争优势。
(2)缺乏工作经验。缺乏工作经验是各种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相对于社会求职者来说,缺乏工作经验是刚出校门的毕业生求职中最大的劣势。
(3)人际交往、团队合作与沟通协调能力不足。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协调能力是指决策过程中的协同与调适能力。一些大学生在与人相处方面,特别是在与他人合作与沟通方面缺乏技巧。
(4)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出现错位。相当多的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出现知识与技能脱轨的状况。大学生拥有系统的专业知识,这是大学生的优势所在。但由于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技能方面明显欠缺,导致大学生动手能力较差,技能单一,使所学的知识变成呆知识、死知识,这样的毕业生到岗后不能很快开展工作,企业还要花费相当的精力进行培训,不能适应社会对复合人才的需求。
三、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力的有效途径
(一)在教学中融入核心就业力养成,让所有学生都有充分学习的机会
澳大利亚的研究发现,在一般大学课程中应该广泛融入的主要核心就业力技能包括沟通技能、问题解决、分析能力、团队合作,其中又以团队合作最为重要。在课程中通过结构性的安排,让学生协作以完成指定工作,被认为是培养领导、沟通、责任感等就业力技能最有效的方式[5]。在教学过程中,不管其学科知识如何,都可以通过教学设计,使其学习经验成为传递核心就业力技能的载体,而在其中所发展出来的核心就业力,可以直接转移到不同脉络与范畴的工作之中。举例而言,在管理、历史、哲学的课程中都可以融入小组合作的专题研究报告,而在完成研究与进行报告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到信息搜集与分析、团队合作、领导协调、问题解决、表达沟通等有助于发展核心就业力的经验。核心就业力教育的重点即在于教师能够有计划、有结构地引导学生经历、完成、反思、检讨这些工作经验,并且从中学习与发展核心就业力技能。同时要鼓励教师在教学方法及课程内容中融入核心就业力养成。鼓励教师在教学方法中融入表达沟通、团队合作、问题解决等核心就业力之养成。鼓励教师尽量将理论知识与产业实例或实际应用相结合,协助学生了解如何将理论运用到不同的实际之中。
(二)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1.建立一支专业的、稳定的、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要以“内培外引”的指导思想,把综合具备心理学、经济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方面知识,并具有较好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的人才吸引到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中来。同时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积极参加就业学术探讨,多吸取其他高校一些好的做法,加强交流和互动。
2.努力营造全员就业的氛围
要从激励机制和责任机制上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壮大就业指导工作队伍,营造全员就业的浓厚氛围。
3.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兴趣培养和职业生涯教育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而大学生时代正处在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学校应该在大学生涯开始之际就开设有关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的课程,从理论上让每一个大学生都懂得应该为什么和如何去规划和发展自身的职业生涯。
(三)加强实践,优化学生能力结构
拓宽实践渠道,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相对稳定的学生实践和培训基地,定期请用人单位到校作讲座,鼓励大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教育大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利用假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践锻炼。引导毕业生尽早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差距,培养实际工作能力。通过高校和用人单位间的相互配合,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指导大学生通过各类社团活动和毕业设计等来锻炼动手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根据所处年级的不同开展不同侧重点的实践活动,比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服务类或专业类的志愿者活动等,使学生尽早进入工作角色,增强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贾利军,徐韵.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心理学解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6(10).
[2]苏敏.英国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3]张体勤,江岩.基于就业力视角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9(7).
[4]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Crebert,G.,Bates,M.,Bell,B.,Patrick,C-J.,& Cragnolini,V.Developing Generic Skills at University,during Work Placement and in Employment:Graduates’Perceptions[J].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4,23(2):147-165.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子课题(编号:10-XY01002);牡丹江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学生工作);牡丹江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编号:P2012q106)。
作者简介:常大治(1977-),男,牡丹江师范学院学生创业就业指导中心科长,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毕业生就业、高校学生教育管理。
4.大学生就业力国外现状 篇四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大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已经变得大众化了,大学生也由以前的稀缺资源变成现在的遍地开花。因此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也变得越来越严峻。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给用人单位深刻的印象,商务礼仪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求职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字:商务礼仪大学生就业力职业形象
一、商务礼仪的含义及内容
商务礼仪是在商务活动中体现相互尊重的行为准则。商务礼仪的核心是一种行为的准则,用来约束我们日常商务活动的方方面面。商务礼仪的核心作用是为了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这样来说学习商务礼仪就显得更为重要。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来概括商务礼仪,它是商务活动中对人的仪容仪表和言谈举止的普遍要求。
良好的礼仪可以更好的向别人展示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当然也会有更多的机会。商务礼仪主要包括仪表礼仪、举止礼仪、谈吐礼仪、会面礼仪
五、交际礼仪与交往艺术等内容。
二、礼仪的作用
礼仪是现代社交中的一种礼节形式,它面对的是大众化的群体,一种公众的形象化的代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礼仪显得特别的重要,仪表、体态、言谈举止反映的是一个人的内在素质和修养。从个人角度来说,礼仪可以帮助一个人提高自身修养、美化自身、美化生活。从社会来说,礼仪能够帮助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使社会更加的和谐。
(一)礼仪具有教育作用
礼仪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着社会的要求与时代精神。礼仪通过评价、劝阻、示范等教育形式纠正人们不正确的行为习惯,指导人们按礼仪规范的要求去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正常生活。当代大学生学习礼仪特别是商务礼仪,能够从整体上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修养。学习商务礼仪有助于发现自己在与别人交往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让你学会如何更好的与别人交往。也会让你自觉的去改正自己的缺点。体现在个人素质方面,会让别人觉得你是一个懂礼貌有素养的人。
(二)礼仪的沟通作用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双方如果按照交际礼仪的要求,会更加有效的向交往对象表达自己的尊敬与友好,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热情的问候、友善的目光、亲切的微笑、文雅的谈吐等,不仅能够唤起人们的沟通欲望,建立起彼此的好感与信任,而且可以促成交流的成功,并使你的交往范围扩大,让你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一定的礼仪进行规范,双方就会缺乏相互合作的基础,如果在交往中不懂礼貌,不懂规矩很可能会把本来可以做好的事情搞砸。比如,你跟自己的上司关系不错,在私下的场合你可以称呼他的姓名但是在正式的场合应该换一种更加正式的称呼,在不同的场合对同一个人要用不同的称呼。
(三)礼仪能够塑造良好个人形象。
礼仪讲究和谐,注重的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在内在美方面,学习
礼仪可以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的不足,使你的谈吐更加的文明,使你更加的有修养。在外在美方面,学习礼仪可以让你的装饰打扮更加的得体优雅。个人形象是在个人日常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良好的个人形象有助于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在人际交往中,言谈讲究礼仪使人文明,举止讲究礼仪使人高雅,行为讲究礼仪使人美好,穿着讲究礼仪使人自信。
(四)商务礼仪能够体现尊重与被尊重
尊重的作用是当一方对另一方表示敬意时,另一方也还之以礼。礼尚往来。有礼仪的交往行为,蕴含着彼此的尊重。这样可以使你的人际关系更加的和谐,也会避免不他人之间不必要的矛盾与冲突。大学生在求职的时候应该注重着装、仪表的合适规范,这样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而且这样会获得个多的机会和选择。
三、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一)就业观念
就大学生自身而言必须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适当降低期望值。就目前情况看,并不是没有足够的岗位供大学生选择,而是大学生对就业岗位的期望值过高,不甘心屈就于某些工作岗位。适逢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生,除了主动调整知识结构,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应聘技能技巧以外,很重要的一条是在努力寻找理想的就业岗位的同时,主动说服自己,适当降低就业岗位期望值。如果一时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不妨讲些策略,比如“先就业,后择业”。
(二)自身素质欠缺
很明显的一个情况就是当代大学生的各项素质并不是很高。但是大学生对工作和薪金的要求却不低,不少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掌握的并不是很好,而且就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求职途径、应聘技巧、劳动用工制度、本专业的择岗定位优势等等都不甚了解,难以确定就业方向和岗位。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面试时更加注重礼仪,要做到仪表端庄,举止得体,口齿伶俐,表述清晰合理,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而且正在工作前夕要明确自己的目标,了解行业现状。
(三)心理承受能力
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很容易放弃,没有承受压力的勇气,没有足够的自信心。但是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推动力,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关键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四、学习商务礼仪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
(一)学习商务礼仪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人们的文化程度越高,人们就越需要运用礼仪来调节和维护社会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现在,大学生随着年龄增长和社会环境的迅速变化,从中学到大学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从学校走向社会过着独立的生活,在不断显示个性、张扬个性的同时,为了达到成功、有效、和谐、愉快的与他人和社会进行交往和接触,学习商务礼仪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因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是懂得专业技能的人才,更是懂得礼仪、交往技能的人才,学习商务礼仪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是应对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二)学习商务礼仪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
在现在的企业招聘中,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的注重人品而不是文凭。在大学生的人品塑造中,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是关键,而商务礼仪素质又是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高商务礼仪素质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对大学生而言,举止庄重、进退有礼、仪表得体,不仅能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还会获得他人和组织的认可和尊重。
五、大学生在求职时应该掌握的礼仪
(一)求职面试前的准备
1、要搜集相关信息。包括用人单位的信息,了解用人单位的行业背景和资料,用人单位的企业愿景企业文化,公司结构等内容;用人条件的信息了解,包括要招聘人员的性别、年龄、学历、专业等内容;用人待遇的信息了解,包括待遇、福利、住房、保险等内容。
2、准备好自我介绍。面试中都会要求应聘者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所以在这个环节要表现好,介绍时要突出个人的优点和特长,要有相当的可信度;展示自己的个性,使个人形象鲜明,也可以适当的引用别人的言论,比如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评价等,要做到实事求是切不可造假的夸大自己。
3、准备个人的相关资料。包括自己的简历,各种证书的复印件,体检表,准备面试时的服装等内容。
(二)面试时的礼仪
1、要守时,不能迟到,要给应聘单位留下美好的第一印像,最好能提前10分钟到达面试地点,进门前关掉手机。还有就是自己的仪容仪表,着装修饰要尊重社会规范,要符合大众的审美观,着装的关键是整洁、大方、朴素、得体,还要根据应聘单位的不同选择不同风格的着装。
2、注意言谈举止。开场的时候对考官做适当的问候,要做到彬彬有礼而大方得体,不要过分殷勤也不要过于拘谨。交谈时要神态自若、吐字清晰、控制好自己的音量和语速。
3、好重视收场。面试结束时,不论是否如愿,都应该礼貌相待,应该对用人单位的人事主管抽出宝贵时间与自己见面表示感谢,并且表示期待着有进一步与其面谈的机会。这样既可以体现自身素质也会给用人单位留下很好的印象。
(三)面试后礼仪
面试结束以后可以写感谢信或者打电话对用人单位致谢,这样可以加深用人单位的印象,增加求职成功的可能性。
六、结语
礼仪的重要性,在于它有助于帮助我们培养积极的心态,养成高度的自制力,建立对自我的自信心,塑造迷人的个性。学习商务礼仪会让人看起来更加的有热情,素质更加的高。这样在求职过程中会有更大的优势,会让你离成功又近了一大步。
参考文献
[1] 张晓丹;浅淡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应注重的形象礼仪;[期刊论文]-网络财富2010(22)
[2] 王海平;大学生礼仪教育与道德建设[J];文教资料;2007年18期
[3] 陈威;彭华;商务礼仪与提高大学生就业力的研究;辽宁高职学报;2011年第04期
[4] 钟云华;应若平;余素梅;;大学毕业生求职渠道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商务礼仪》课程结课论文
商务礼仪与提高大学生就业力的研究
5.大学生就业力国外现状 篇五
辽宁小学 朱珠
如今的小学生读书苦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小小年纪的他们要应对沉重的课业负担,要应对没完没了的近乎于刁钻的考题,有的甚至连双休日也被逼往各种补习班。然而,仔细观察、理性分析不难发现,他们学习激情缺乏,学习方法缺失,学习效率不高。困扰小学生学习痛苦、低效的原因是学习力缺失。
一、何为学习力?
“学习力”是学习者学习的动力、能力、毅力和创造力。
1、学习的动力。学习的动力取决于学习的动机,学习的动机取决于学习的需要,因此,要解决学习的动力问题,首先需要解决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要,只有当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主动的积极地学习。学习的动力着重解决为什么学习的问题。
2、学习的能力。学习的能力主要是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策略问题。当学习的方法正确,策略有效,并且能够准确、熟练和有效使用,学习的能力也就产生了。学习的能力解决能够学习的问题。
3、学习的毅力。学习的毅力主要是指行为强度和持久性问题。尽管学习的毅力与学习的动力、学习的能力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是,它和人的个性特征、行为习惯有着更加密切的联系,于是,我们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意志、耐力、勇气和乐观进取的精神,有了这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特别是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可以知难而进,勇往直前。学习的毅力解决持续学习的问题。
4、学习的创造力。学习的创造力主要是指学习的改造、运用与创造的问题。学习需要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甚至,根据已学知识,结合自己的经验与想象,进行新的创造。这才是学习力的最有价值的内容,是学习力的最高境界。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学习的创造力解决创新学习的问题。
学习的动力、能力、毅力和创造力是学习的四个要素。四个要素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的逻辑顺序,地位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四个要素都决定着学生学习力的水平。
二、小学生学习力缺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考试不当的“导”。考试作为检验教学情况的重要手段对教学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科学的考试无疑应该促进教学发展。然而有的考试命题随意,或难或偏,每每考试下来,学生云里雾里,考试结果必然不理想。目前许多学生害怕考试,因为一次考试便是对他们自尊心、自信心的一次伤害。不当考试和泛考试成了泯灭学生学习热情的罪魁祸首。考试科目的不均衡性,造成学生对统考科目的敬畏,对非统考科目的轻视,如此区别对待,使“培养全面的可持续发展人才”成为空头口号。由于各学科之间内在的相互关联,被学生忽视的科目必然阻碍学生学习力的发展。
2、教师不当的“引”。新课程倡导教师的角色定位是: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可并非所有教育者都领会了其中的精髓,教师引导不当是造成学生学习力低下的重要原因。常见的不当引导有以下几种类型:
“母鸡型”——对学生呵护有加,展开的双翼成为学生的庇护伞。学生学习是安全的,一切困难都有老师顶着。书上做满笔记,记满答案,可是,离开老师离开书本自己却不知所措。
“放牛型”——牵着学生走,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全由教师做主,学生紧跟教师的步伐,忙于迎合教师,结果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缺乏,自学能力低下。
“放任型”——过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不管学生年龄大小,也不管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都将学生自学、自我感悟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由于学生缺乏方法指引,学习目的不明,学习态度散漫,最终造成学习效率低下。
3、家长不当的“管”。如今“2+1”式的家庭模式注定孩子幸福并痛苦着。家长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孩子是衣食无忧,然而学习上的压力却是很大的。没有哪个家长不希望每棵“独苗苗”都长成参天大树,都寄予孩子学业成绩过高的期望。家长对教育的干预是学生学习力丧失的又一重要原因。家长毕竟不是专业的教育人,对教育教学方法和规律知之甚少。然而,他们却把“管教”孩子当成自己的特权,不仅自认为该管,而且自认为会管。班上前十名、考分九十多的家长和排名三
十、考分八十几的家长都在骂孩子不争气。于是孩子书包里教辅资料多了,双休日被占了,大小城市的培训班火了,学生苦了,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多了。
三、如何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力?
小学生的学习力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率,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提升小学生学习力学校教育责无旁贷。
1、加强提升学习力的研究。教学质量好坏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试金石,教学质量的好坏又和学生的学习力强弱息息相关。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应重视学生学习力的培养,这才是抓住了根本。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学校应成立专题小组,拟定研究计划,构想管理策略,适时监控与反馈。各学科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找准切入点实施培养计划。
2、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对小学生而言,良好的学习情绪、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比考试分数更重要,心理品质比学习成绩更重要。当然,有了良好的学习情绪、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就会有满意的考试成绩。所以,作为学校,作为教师,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是学习带给他们的成功与快乐的享受,引入竞争的机制,关注学生的进步,哪怕是点滴的进步,适时适度的赞扬鼓励,都是学习的快乐源、动力源。所以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美的眼睛,去激活学生学习的热情,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变学习的兴趣为学习的需求。
3、渗透学习方法指导。没有哪个学生没有学好的愿望,可往往不知道怎么学。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它精炼地说明了传授方法的重要意义。班级授课的方式在学生一生中大约只占20%,伴随学生更多的学习方式是自学。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交给学生一些学习的套路,学生才会独立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学习方法的指导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必由之路。
4、该放手时就放手。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师要逐步由辅助学习到尽可能放手让学生自学;根据学生水平差异,确定辅助与放手对象;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把握辅助与放手的分寸。习惯方成自然,教师只有适时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勇敢战胜困难,持之以恒,学生学习毅力才会得以形成。
5、拓宽学习领域。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树立“大课堂”意识,让学生明白广泛意义上的学习活动不仅只发生在学校课堂,在书店、图书馆、街道、家里等场合也可以学习,学习资源无处不在,学习方式灵活多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6.大学生就业现状 篇六
近年来,中国普遍高等学校招生数量逐年扩大,高等学校的扩大招生,导致了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最后的结果就是具有高等学历求职者的人正在迅速的增长。
在社会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岗位需求出现同比下强的情况下,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数比2008年增加52万,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的大众化趋势也就不可避免,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式也必然走向大众化,在中国这个转变过程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就业人口高峰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得到显得格外突出。
7.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及其启示 篇七
与国外相比,国内在就业能力方面的研究起步晚,比较薄弱,特别是在就业能力构成方面的理论探讨和可操作的实践指导框架的研究上差距就更大。[5]因此,深入了解国外已有的研究结果,对指导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
在国外,就业能力并不是一个很新鲜的概念。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业能力就已成为欧美劳动力市场政策分析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工具。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对就业能力作了不同的定义,现列举如下:
奥佛顿(C.Overtoon)[6]认为就业能力不是一种特定的工作能力,而是在横切面上与所有行业相关,在纵向上与所有职位相关的能力;加拿大会议委员会(CBC,The Conference Board of Canada)[7]将就业能力定义为“个体为满足雇主和客户不断变化的要求,从而实现自己在劳动市场的抱负和潜能而应具备的品质(qualities)和能力(competencies)”;哈韦(Lee Harvey)[8]认为就业能力是被雇佣者具有并在劳动力市场上展示的,雇主所需和被认为有吸引力的技能总和,这些技能应该是让雇佣者相信他们在将来的岗位中能有效工作的行为特征;希拉吉(J.Hillage)和波拉德(E.Pollard)[9]则将就业能力定义为获得最初就业(gaininginitial employment)、维持就业(maintaining employment)和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所需要的能力。
从上面这些机构和学者对就业能力的定义可以看出,尽管各自的界定不同。但也有基本的共识,即就业能力是成功就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个性品质等因素的集合。本文在此基础上将大学生就业能力定义为:“大学生成功就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个性品质等因素的综合”。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为了将就业能力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就业技能(Employability Skills),国外研究机构和学者对其构成进行了深入探讨,将其分解为若干构成要素。一些代表性研究成果见下表。
如前所述,不同机构和学者对就业能力的内涵和组成要素理解不尽相同,进一步分析发现,尽管大家探讨的角度不同,结论不同,但对就业能力中几个基本构成要素却取得共识,即(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基本技能(一般技能)、专业技能和个性品质。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
为了进一步构建就业能力不同要素之间的结构和动态关系,西方学者对就业能力进行了更加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一些就业能力构成的模型。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模型是以个性为中心的心理-社会性建构模型、USEM模型、3S-Career EDGE模型。
1. 以个性为中心的心理-社会性建构模型
迈尔·福古特(Mel Fugate)[13]提出以个性为中心的心理-社会性建构(psycho-social construct)就业能力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在这个模型中,就业能力包括职业生涯识别(career identity)、个人适应性(personal adaptability)、社会和人力资本(social and human capital)3个维度。
职业生涯识别是指一个人在职业领域的自我定义。能够描述“我是谁”或“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了解职业目标、个性特质、价值观,主动的人际交往意识和时间观念,表现为一个人为了实现(或创造)与其抱负相符的机会而积极适应的程度。
个人适应性是指改变个人因素(如知识和技能)和个人行为以满足环境需要的意愿和能力,包括乐观主义、学习意愿、接纳变化、内控特质及自我效验。
社会和人力资本是指个人拥有的,可以用以拓展个人身份和影响职业生涯机会的社会网络,以及如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和情商等一系列变量。在该模型中,福古特特别强调了个人的职业生涯意识(职业生涯识别)和个体积极性的作用。他指出在工作领域内的积极适应力体现了一种就业能力,有预测显示积极的适应力将有助于个体拥有较高的就业能力。
2. USEM模型
彼得·奈特(Peter Knight)和曼兹·约克(Mantz Yorke)同样从心理学角度构建了就业能力模型。
最初,奈特在参与英国“技能拓展”(Skills Plus)项目研究时提出了简易的就业能力模型,将就业能力视为个人品质、各种技能和学科理解的有机结合(见图2)。[14]其中学科理解是指开发、分析、探索和挑战知识体系,是知识和技能的交互理解;技能包括一般技能(解决问题)和具体技能(如沟通);个人品质包括自我效能(如自我理论、学习中的乐观)和其他个人特性。
资料来源: Peter Knight. Employability and Assessment. Skills plus a paper prepared for the fourth colloquium, October 2001.
2004 年, 奈特和约克合作, 进一步扩展、修订 了上述模型, 形成了就业能力研究领域最著名并 被广泛引用的 USEM 模型。[15]
从图3可以看出,USEM模型包含四个组成要素:(1)理解力(Understanding);(2)技能(Skills);(3)自我效能(Efficacy Beliefs);(4)元认知(Metacognition)。其中,理解力是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而技能则包括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自我效能主要表现为具有自信心;元认知体现在对自我的反思。值得注意的是,四个要素并不是相互独立的维度,而是存在着内相关性和相互作用。根据此模型,大学生要想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必须提高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力、技能(关键技能)和元认知能力,除此之外,还要积极修炼自己的个人品质(包括自我理论和自我效能),因为个性品质直接影响着其他三个方面能力的发展。
3. Career EDGE-The Key to Employability模型
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University of Central Lancashire)就业能力中心研究者洛林·普尔(Lorraine Dacre Pool)和彼得·斯韦尔(Peter Sewell),为了克服USEM模型难以操作和晦涩难懂的缺点,提出了一个简单实用的就业能力模型,即Career-EDGE-The Keyto Employability模型(见图4)。[16]
从图4可以看出,就业能力与自我效能(Selfefficacy)、自信(Self-confidence)、自尊(Self-esteem)三个本质要素密切相关,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会降低就业能力。但如何形成自我效能、自信和自尊?普尔和斯韦尔认为是人们对职业发展学习(Career Development Learning),经历(Experience Work&Life),专业知识、理解能力和技能(Degree Subject Knowledge、Understanding&Skills),一般技能(Generic Skills),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不断反思(Reflection and evaluation)中形成的。因此,此模型中5个基本能力与三个重要组成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和互动原则就是就业能力的关键(The Key to Employability)。
根据此模型,大学生要想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必须加强对职业发展学习、工作和生活经历等五个方面能力的不断反思,才能形成直接影响就业能力的自我效能、自信和自尊,进而增加自己的就业能力。
摘要: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就业能力”作为欧美劳动力市场政策分析的重要研究工具被广泛用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领域。本文通过梳理国外相关研究文献,全面介绍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内涵和模型并对其分别做了比较分析,以期对构建切实可行的国内大学生就业能力框架、指导大学生提高自身就业能力有所启示。
【大学生就业力国外现状】推荐阅读: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08-13
浅谈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现状10-10
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10-09
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08-29
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和趋势10-05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论文09-05
国外大学创业教育及其启示08-15
高职学生就业现状分析10-08
国外大学_博士生待遇06-22
我看大学生就业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