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

2024-10-24

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共8篇)

1.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 篇一

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困惑及策略

江苏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学 缪爱明

摘要:研究性学习的288个课时如何分解给学科老师?研究性学习成绩由什么人评定?怎样评定?学校或上级主管部门怎么评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情况?这些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实施中遇到的困惑,也是目前高中科任教师在实施研究性学习中的困惑。它需要学校整体计划、分步实施,创新解决。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语文教师根据学生所在年级不同情况,落实指导重点,合理安排课时,侧重于开展选题比较研究、中期汇报展评和期末结题评估等活动。学生对课题或者项目进行研究的时间主要在课外,尤其是在寒假和暑假等节假日中。

关键词:专题类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策略

一、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众所周知,“研究性学习”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广义的理解,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也就是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建立和实施,应该贯穿在每一门学科的每一个课堂教学中,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最常规的最有效的途径。就语文研究性学习而言,也不例外。狭义的理解,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课本、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①即专题类研究性学习。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采用的是狭

义上的“研究性学习”概念,即“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

②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

教育部要求从2002年9月1日全国各省市高中全面使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该《计划》规定,研究性学习是必修课。对必修课,该计划明确规定了授课时数,像语、数、外,高中三年必修、选修课时数各是384个课时,而研究性学习则要求达到288

③个课时。

依据上述文件精神,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它是一门以课题或项目研究为载体的以完成高中语文教学任务为目的的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必修课程,它要求高中生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内外的语文现象,并借助汉语言文学这一工具去获取知识掌握事物规律,应用语文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

二、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困惑

从《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的实施要求以及当前的实施情况来看,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困惑,其实就是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困惑,或者说,目前高中科任教师在实施研究性学习中的困惑。1、288个课时该怎么分配给学科?

《指南》颁布6年多来,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已经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宣传和广大师生的普遍认可,一些做法与经验也得到介绍和推广,但是切实的行动很不令人满意。不少学校干脆没搞,搞了的学校大多停留在轰轰烈烈的对外活动、展示和宣传上,特点是班级少数学生或者年级、学校少数学生一学年(而且往往在高二阶段)在年级主任或者班主任的要求下做一至两个所谓的课题,在年级或者学校公开展示和评奖一下就算大功告成。我们知道,每一门学科都应该有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要求,每一科任老师都应该有指导研究性学习的义务和责任。目前高中生所接触的课程有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音、体、美、信息技术等,可是,绝大多数学校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地点、任务和人员等等,完全没有落实到科任教师头上,完全没有落实到学科教学安排的课时和计划中,仿佛成了班主任一学年甚至两学年里搞的一个政治性的活动。笔者认为,这288个课时应该分解给各学科老师,应该纳入学科阶段教学的整个计划中。粗略算一下,像语文这样的学科,整个高中阶段应该需要30个研究性学习课时。

2、研究性学习的成绩由谁来评定和打分?

研究性学习学分在新课程设置中是占了很大的分量的。学生在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在选修课中至少达到6个学分,才可高中毕业;而其中作为必修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学分就高达15分。像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各自的必修学分也不过才10学分。我们千万不能把研究性学习评分依据和内容等同于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它们分别也有各自的学分。现在的问题是,学生的这个成绩由谁来打?是学生同伴吗?是师生结合评定吗?那么又由谁来组织实施?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如果是班主任,那么,他(她)怎么来判断学生各自专题研究的含金量?我们目前的学校并没有专任的班主任,所有的班主任也承担着一门教学任务,或者说也只有在本门学科教学中他(她)才是一个相对的专家,如果学生选择的课题不在他的学科范畴之内,他(她)该如何科学认定?笔者认为,由于各个学科教师有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任务,都应该承担着指导学生进行选题、研究和结题的工作。这个学分,应该是在各个学科老师的组织下进行评定。

《指南》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认为“评价者可以是教师或教师小组,可以是学生或学生小组,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与开展项目内容相关的企业、社区或有关部门等等。如果有的成果参加评奖或在报刊上公开发表,则意味着专业工作者和媒体也扮演了评价的角色”。话,虽然不错,似乎也很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但是,很难落实。再说,具体的操作层面上,还是应该明确操作的主体。如果指导老师不能参与到评分的体系中,不能作为评分的第一责任人,这样的研究性学习必然会导致走过场,必然会成为形式主义活动。

3、研究性学习的成绩怎么来评定和打分?

15个学分怎么分配给学科?落实在语文科上应该是多少分?语文必修科开设时间到高二上学期末结束,高二下学期到高三上学期末是选修课阶段,高三下学期是高考复习阶段。作为必修课的研究性学习应该是什么时间结束?就一个学生而言,整个高中阶段应该要研究或参与研究几个课题?落实到学科上,一个学生应该在整个高中阶段研究几个语文课题?学生的时间是恒定的,我们不能因为重视本门学科就影响了学生整体时间的分配。以上几个问题不解决,这个学分,科任教师也是没法组织评定的。这些问题,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均没有明确的“指南”,需要学校、年级、学科教研组创新解决。

4、高考试卷怎样体现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成绩的评定?

如果高考不考查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或者很难科学地体现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水平,那么,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还将是流于形式。因为:学生查阅资料,综合灵活运用资料的能力,以及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等属于“软件”,是隐性的,也许到多年之后才能在学生身上得以体现。而家长是现实的,学校、学生、教师都是现实的,上高中就是要考大学,与其在看不到“成绩”的研究性学习上徘徊,还不如把大量时间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基础知识教学上来。如果高考体现研究性学习水平的考核,渗透在高考各学科的试卷中,这应该是最理想的一种状态,命题可以侧重在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上海、广东卷已经率先进行了尝试。随着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全国的全面开设,高考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考查的比重将会有所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非高考科目的研究性学习如何去评估?如何去调动这些科目老师和学生开展这项活动的积极性?就是高考科目中的研究性学习考试的内容,如何去兼顾到城乡学生的差别?不同学校学生的差别?不同知识背景学生的差别?这会不会在学生负担很重的前提下又引起新一轮的带有“研究性学习特色”的新题海战?熟能生巧,大家会不会将“研究性学习”“演变”成新的应试?

对于目前的教育评价体系,我们的家长和学生,甚至靠学生才能生存下来的基层普通高中,往往只是重视最后的高考成绩,而不重视研究性学习本身给学生带来的学习方式改变下各种综合能力的提高。要想从根本上保证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的实施,可否将过程性评价也融入高考中?比如将研究性学习的成绩、鉴定作为必需材料,列入高考考生档案;将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作为必备材料,列入高考考生附件等。

三、高中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策略

1、整体规划与学科分解策略:

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年级组、教研组和备课组必须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学习评定和统筹协调等方面对师生实施研究性学习落实相应的措施。就我校而言,早就建立起相应的指导、管理小组,负责过程落实、实施检查等项工作的统筹安排。每一届新生入校时,学校均有相应的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三年规划。在计算教师工作量制度上、课程实施情况的评价制度上、教师指导经验的交流制度上等,已经使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的轨

道。比如说,关于研究性学习学分的量化,我们就分解在各个学科中,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每门学科各1.5分,剩余1.5分由班主任、音体美和信息技术教师代表,共同根据该生研究性学习的综合表现予以给分。

2、指导重点与分步实施策略:

高一年级: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核心,从学科延伸中落实研究内容,以知识探究型为主要类型,让学生学会用汉语言文学去解读汉语言文学。具体操作上,可围绕每个模块的语文学习内容,在学生学到某方面知识时,教师指导拓宽学习范围,促使学生获得学习经验甚至形成学习报告。教师有必要教会学生查寻资料的方法以及使学生理解研究方案是如何设计和进行的,帮助学会寻找解决方案的途径,选择研究成果的表述方式等等。尤其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现在,我们的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很薄弱。提出的问题不是没有研究的价值,就是过大、过泛或是没有创新。语文教师要不唯书,不唯上,做好“提问”的示范,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提问下,不仅掌握语文知识,而且能体会到学习中经常会有哪些方面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产生问题?针对具体内容可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这个阶段最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和研究书本上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要注重语文学科内容的前后联系,学科知识的连接贯通,学科技能的综合运用,学科实践的趣味活化,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得到整体推进和提高。

语文研究性学习,首先应该姓“语”。也即以汉语言文学问题或汉语言文学内容为触发点,以引发的新问题为研究对象,师生探究加深对汉语言文学内容的理解,同时也突破汉语言文学内容有限的弊端,拓展学生的视野。

高二年级: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从学科综合中落实研究内容,以准学术研究型为主要类型,让学生学会用汉语言文学去解读高中阶段的知识结构。通过跨学科领域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学科相互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升语文的学习能力。只有在实践中,人的特征才得以形成和发展,人格的各种要素才得以产生并结合成一个整体。人的活动越丰富,人的发展就越充分,越全面;人的活动越深入,人的探究意识就越强,研究也就越深入。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政府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很重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多次强调和提出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但是实际情况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一直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原因之一就是教材内容的有增无减和课时减少的矛盾,使得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教材也要进行大胆整合删减,真正实现超越教材,宏观把握教材,使学生把研究性学习和整个语文学习过程联系起来,统筹兼顾,合理安排课内外学习时间和内容。

高三年级: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核心,从社会生活、自然现象中落实研究内容,以创新研究型为主要类型,让学生学会用汉语言文学去解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这个阶段,学生再花大量的时间去进行调查研究、走访、访问等活动是不可能了,但是,我们并不能弱化他们关注社会生活,关注大自然,关注人生的意识和行动。因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万花筒,生活中的可研究的事物无处不在;因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由于高三阶段每人每学科只在高二期末的暑假中做一个课题,因此,对这个课题的研究评价,相对要求要高一些,指标要全面一些。教师不仅要看他们的探索创新欲望,看他们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看他们的思维活动,看他们获取、整理和归纳信息的手段、途径与方法,还要看他们的研究成果,看他们合作的意识和能力,看他们的科学态度和意志品质。在这个阶段,语文教师还可结合培养高中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语文思维的目标与要求,对研究性学习中如何提出问题、撰写方案、收集材料、处理信息、调查比较、解决问题、结题论证等过程进行回顾、归类和总结,可以提供一些材料和问题背景,让学生讨论如何去做方案,如何去深入开展研究,以使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这既为他们进一步深造,也为他们迎接选拔人才的高考奠定坚实的基础。

3、课时安排与成绩评估策略: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的语文专题类研究性学习,要求每个学生以个人或者小组形式在高一至高三上学期末自选五个与语文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一个学期只研究一个课题,一个学期也必须研究一个课题,学生的研究时间主要在假期和课外活动期间;语文老师的组织、指导和评价则主要在课堂上,一般一个学期6个课时,其中2个课时为选题指导,2个课时为中期成果展评,2个课时为结题评估,五个学期循环进行辅导和开展活动。每个课题结题后评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参加该课题研究的人员均相应能得到这四个等级。

如果某个学生在高中毕业时,语文学科上参与研究了5个课题,其中有3个(含3个)以上拿到了合格等级,那么,这个学生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就能拿到1.5分。我们深知:对于学生而言,探究的价值不在结果的大小而在于参与的过程,在于通过独立的探究而获得的能力;对于研究性学习而言,其基本特征就在于注重过程、强调体验、突出应用等。因此,我们最后给学生评分,基本上采用的是模糊评分的办法。

关于选题指导:以教师和学生观摩上一届学生或者上一学期的研究课题为主,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分析,每学期进行一次,共2个课时。在选题指导前,教师要首先让学生明确本学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辅导内容和活动安排,辅导内容包括《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课题内涵、选题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方案制定方法、问卷调查方法、调查报告撰写方法、中期研究工作汇报方法、研究成果展示方法等等;活动安排主要指的是选题比较研究、中期汇报展评和期末结题评估。

关于中期成果展评和期末结题评估:以本班学生汇报交流中期研究情况和学期末研究结果为主,每学期进行一次,共4个课时。从实践情况来看,一个班一般会出现8-10个课题或项目,只要时间安排得当,每个课题组均有上台在同学们面前展示的机会,或者通过张贴和印发的形式,交流各小组的研究设想和成果,这当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同学之间的咨询和评估活动。学生对课题或者项目进行研究的时间主要在课外,尤其是在寒假和暑假的节假日中。现实中,我们的学生常常疲于应付各种考试,属于自己的时间很少,而有效的研究性学习在查阅资料、相互交流、进行反思等各个环节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利用寒暑假最为合适。在此,我建议全国高中所有的学生在寒暑假里不补课,不做其他作业,就是搞各个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随着教育体制、评价机制、教材编排改革的一一到位,实施过程中的困惑和困难只是暂时的,研究性学习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①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纲要〉解读》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2001.8,钟启泉等编著,第130页。

②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年4月8日颁发。

③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2年4月26日颁发。本文原载于2007年第6期《中国教育学刊》(全国中文类核心期刊)

2.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 篇二

一、创设学习情景, 激发主动探究热情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 是激发学生内在动力,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重要前提, 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当前新课改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 主要包括提升学生知识水平与学习技能, 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形成持续的学习能动力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认知情感, 这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应结合化学课程的主要特点, 合理选择研究性学习方式, 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景,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在为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创造平台的同时, 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如在学习《化石燃料的利用》一课内容时, 教师可从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实际出发, 要求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燃料利用的资料, 并对这些资料加以整理, 然后通过创设相关的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独立自主探究问题的热情。例如:

(1) 煤、汽油、石油等燃料燃烧时对环境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 如何对化石燃料进行利用, 才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3) 你家中主要使用哪些燃料?在使用燃料时需考虑哪些因素?

二、注重实验探究, 培养深入探究能力

传统的化学教学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 教师过多地关注实验结果, 而对实验的理论知识及实验方法的设计却有所忽视,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发展。而研究性学习主要以探索性实验为主体,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实验过程, 从而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 提高动手能力。因此,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重实验探究这一环节, 在演示实验的过程, 结合生动有效的语言及巧妙的联想,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实验过程, 培养学生深入探究能力。如讲有关“原电池”的知识点时, 可事先要求学生找到实验所需的仪器, 并将其组装好, 待组装完成后提出相应的问题:该装置能否产生电流, 如何加以证明?是否需要补充其他的实验仪器?从而激发学生的实验意识。在学生自主进行实验的过程中, 当回路中有电流产生后, 再提出问题:回路中为何会形成电流, 请说明原因?从而进一步唤起学生的思维意识。在完成实验探究后, 学生将会得出电流产生的原因:当硫酸铜溶液和外接电路形成回路时, 两极得失电子将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电子流动产生电流。这时教师可进一步加以启发:若在回路中接入电源, 将锌板与电源负极、铜板与电源正极进行连接, 会有怎样的现象产生?学生通过实验过程会对实验现象的原因产生疑惑, 这时教师可加以指导:溶液中存在哪些分子、离子, 离子之间会发生怎样的运行?电子又是如何进行移动的?再经过师生之间的共同分析, 最后得出电解原理。

三、课外拓展调研, 提升实际应用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知识的运用。只有加强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学生才能深刻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 唤起学生将知识运用实际生活中的意识, 从而在知识的运用中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因此, 在高中化学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应注重课堂的社会性, 努力寻找化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关联性,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 教师应组织学生构建课题小组, 进行课外的拓展调研, 将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类及筛选, 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对课题进行充分的讨论与分析, 最后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对电池的基本原理进行讲解后, 要求学生以“废电池的污染与环保”为课题, 成立课题小组, 组织各小组成员参观周围环境, 让学生通过实地的调查网上的资料查询, 去发现研究废电池对周围植物生长及水生物的影响。这样学生通过自身不断地努力, 将会掌握对信息进行提取、筛选、加工的主要方法, 从而提高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强化迁移训练, 增强知识迁移能力

3.浅析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120-02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以其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等特点,恰恰适应了语文学科的某些内容和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能有效保护小学生的好奇心,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运用丰富多样的策略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根据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研究性学习主要有以下几种实施策略。

一、创设真实情境,巧设铺垫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据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话,我们了解到,在孩子们的心中,都有一股对新鲜食物的渴求,这种渴求能够让学生不顾一切的想要知道答案,从而永远记住这个过程和这个结论。这就引申到我们的现实生活和教学中来了,因为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古板没有新意,这就使得学生没有一点学习兴趣,这样只能让他们更讨厌学习,更厌学,而并不会自己主动明白“我应该好好学习”“即使枯燥我也要学”等等这些想法,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从学生心理上的真实需求出发,给他们想要的课堂,告诉他们想知道的答案。因此我们在创设课堂教学内容的时候,应该多多遵循学生的切身需求,比如我们的学生年龄不同、知识经验不同、能力水平也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根据这些区别,来设计不同教学内容,课堂的效果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故此,课堂饮趣,首先要精简内容,把在最吸引人的地方首先呈现,在故设迷障,让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导入新课要具有延伸性,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创设悬念,使学生自然地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为探究学习巧设铺垫。

二、营造和谐氛围,激活研究欲望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和“自由表达”。民主、宽松的研究环境,特别是良好人际氛围的支撑,是保证研究心理安全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如果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更多的主权,使每个学生敢问,敢于发表,敢于展示,就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探究欲望。

《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展示了村童们在菜圃里天真活泼地捕蝶嬉戏的生动画面,是培养学生想像的好教材,而诗句的理解难度并不大。教学时,可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宽松的研究氛围:同学们,我们如果要把这首诗拍成一部电影,在校园网上播放,如何编电视剧呢?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拟出拍摄方案:拍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表达怎么样的一种情景?请一一罗列出来。于是,学生的每一个脑细胞都被调动起来,有的反复朗读,有的查工具书,有的闭眼想像,有的可能跑出教室去图书室借来了平时看见过的相似材料。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和氛围的营造,促成了学生的认知调控,即要拍摄成功,必须完全理解诗意,体会诗境,而完成这些目标的难度不很大。这就充分激起了他们学习的动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迫切地探索,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提供研究时空,创造研究机会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把教师的观察、分析、结论强加给学生,缺乏学生的参与、思考、想像与创造。要让学生研究性学习,学生必须占有大部分自由支配的时间,因为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应用知识,需要一个探究的过程,一个领悟的过程,一个思维加工的过程,一个自我消化的过程,一个亲自经历的过程。学生有了一定的时间,才有主动探究、领悟、获取和应用知识的可能。

学了《只有一个地球》后,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次“我们与周围环境”的调查实践活动。学生通过搜集、走访、上网、调查,了解水质污染、水土流失、森林保护、环境卫生、大气污染等人类生态环境遭到的破坏,人们在开发新领域、新能源,利用回收废旧物再造能源等方面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的努力。然后将调查研究形成的报告寄给有关部门或宣传媒体,或者自己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更有活力的知识。

四、创新研究形式,重视小组合作。

现代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改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语文教学中不仅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关注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这样,学生才有更大的自由活动空间和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进行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形式。活动中的角色分配,各自的主要任务及成员之间合作的方式等,一般在小组内民主协商决定,教师只是在必要时发挥协调作用。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并结合实际活动让学生懂得如何关注弱者,如何帮助身边的同学排忧解难,如何为别人提供急需的材料,如何成全他人的计划。当学生意识过强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个人竞争引向组际竞争,增强组内合作,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同伴的关爱和帮助。在这种合作互动的活动中,学生就能非常自然、主动地进行交流,达成课堂所需要的效果。

五、特作批注,传授研究方法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抓住文中的模糊点和交代不明处去探究,去探索,直陈己见。我们还可以告诉学生,使他们明白:书中的印刷空白,是黄金地带,那儿可以写下我们对问题的思考,可以写下疑难问题,可以写下自己读书时所产生的灵感。让学生真正把学习当作是自己的事情。

4.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 篇四

一、项目确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第二学段、第三学段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能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用书面或口头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能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为保障“感恩母校”这一项目能有效达成这些目标,在项目实施之前,我们作了全面调研和分析。

3.di项目的奠基。笔者学校开展di创新思维教育项目已经有四年的时间,di课程的三个重要元素是创意思维、问题解决、团队合作,这三要素已经融入学生的学习常态中,而di课程和微电影的项目学习有许多契合之处。这为完成“感恩母校”的项目学习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设施保障。在“感恩母校”的项目学习中,学生通过对微电影的研究和成果展示,亲历学习过程,体验学习乐趣,感悟师生情谊。这种学习方式完全改变了以往教师单纯灌输的旧习,并且更符合学生的成长需求。笔者学校先进的多媒体网络平台,正为这种新型学习方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基于上述情况,我们决定用“制作微电影”作为项目驱动任务,直观生动地表现“感恩母校”的主题,以终为始,推动项目的进行。

二、项目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建构整体性、层次性、阶段性的三维目标,为我们的项目学习明确了目标和方向。“感恩母校”的项目学习目标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在知识能力方面,基于语文学科的写作、观察、表达等学科特点,将语文与数学、音乐、美术、信息等学科有机整合,通过剧本创作、表演、拍摄、剪辑等项目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积极探究。在过程方法方面,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努力创设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亲近身边人物、感恩社会的良好习惯。

三、项目实施

项目学习从确定研究主题到完成,经历了两个月的时间,实施主要集中在5月。确定主题后,项目组制订了实施方案、实施计划、保障措施,并进行了合理分工。实施过程主要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主学习,了解微电影。

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有:

1.课题组推荐适合学生观看的微电影,初步了解微电影的结构及特点。

2.聘请课题组专家进行微电影相关知识的讲座。

3.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发现,选取独特的视角,或用文字生动地描绘校园生活,或用相机真实地记录课间活动,初步建立微电影概念。

在这一阶段,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专家讲座,了解了微电影的基本知识,为后期微电影的制作打下基础。项目学习做到有的放矢,主题突出。

【第二阶段】创作拍摄,完成微电影。

这一阶段分三步有序推进:

1.成立小组,明确分工。共成立三个小组:剧本创作组、摄影摄像组、后期剪辑组。每个组制订了详细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剧本创作组搜集整理校园生活的素材,学习如何进行剧本创作以及分镜头编写。摄影摄像组学习摄像的基本技巧以及如何运用镜头语言表现剧本。后期剪辑组对摄影组前期拍摄的素材进行初步剪辑。

2.合作交流,拍摄微电影。电影剧本创作及修改历

时3周,学生共创作了6个剧本,经项目组研究,从中选择了剧本《我心飞扬》(见附件1)为定稿。拍摄前的分工设置及前机位、演员排演用了3天时间,正式拍摄用了3天时间,共拍摄镜头460个,有效镜头比达到六分之一。后期剪辑微电影时长23分钟。

3.二次创作,完善微电影。在初片成形后,三个组的同学、项目指导教师又进行了二次创作,添加了背景音乐和画外音,使得剧情更加饱满。

【第三阶段】展示总结,分享微电影。

项目组将研究成果在全校展示,微电影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进行播放。之后,项目组进行活动总结,修改完善研究成果,并将过程性资料集结整理成项目研究报告。

这一阶段的活动突出体现了项目学习成果的价值。

四、项目成果

1.项目学习研究报告。

2.《我心飞扬》微电影剧本和分镜头脚本。

3.一部反映校园生活的微电影《我心飞扬》。

4.项目组学生参与项目学习的感悟集。

这四项成果是显性的,更重要的是通过项目学习,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这是隐性的成果。具体表现在:增强了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培养了有效规划、有序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激发了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学习热情。而成果中涉及的这些因素,既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又渗透了项目学习的核心要素。

五、项目评价

在项目实施中,我们注重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引领学生明确目标,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项目伊始,学生首先明确和了解项目学习的评价标准。具体内容如下:

评价标准及要求

六、项目管理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组确定具体、明确的内容,让学生清楚自己的角色和分工,需要运用哪些方法、掌握哪些技能,需要如何自主完成,等等。

1.资源管理。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项目组确定了资源给予和管理的办法。(见下表)

2.过程管理。项目实施过程中,生成大于预设。因此,我们对过程进行了科学的管理。

(1)教师跟踪,适时指导。教师密切跟踪项目的进展情况,包括教师的观察、学生的总结。

(2)项目学习分组。在规划项目的过程中,使用分组策略,确保项目研究活动的有序进行。(见下表)

(3)合作探究。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4)优化环境。创建不同的项目学习环境,使学生始终保持参与项目的热情。学生除了在学校和家里进行项目学习外,还可以通过图书馆、电视台及其他媒介进行学习。(见下表)

(5)激发潜能。在项目实施的每个环节中,注重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等方面的能力。

3.工作制度。为切实保障“感恩母校”项目学习的顺利开展,规范项目学习行为,特制订以下工作制度:

(1)项目学习是一项严谨求实,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举措,项目组教师必须准确领会项目学习的目的与意义。

(2)各项目组人员必须服从学校总项目组的领导,认真完成项目组规定的分解学习任务。

(3)项目组成员按时参加集体学习及分组学习,并认真做好记录。每周五下午3点在思源楼三层会议室进行课题进度汇报和交流。

(4)项目学习过程中注意过程性资料的积累,包括文字、图片及影像资料。

(5)各项目小组明确参与学生的信息,确定各自的活动地点,并认真填写活动记录登记表。

(6)项目学习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得有丝毫虚假和编造的成分。

该项目历时两个月,学生和教师获益匪浅。具体表现为:对学生而言,激发了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之情,培养了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增强了丰富自己见闻、积累创作素材的意识。学生能够集中明确、文从字顺地表现生活,发表感悟,初步具备了适应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如微电影剧本和分镜头脚本)、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提高了审美情趣,有效地促进了各种素养的和谐发展。更重要的是,这一项目前置了学生对未来的思考和规划,让他们深刻感受到语文学科实践性强和感染力强的独特魅力。而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始终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给足他们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的时空,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引导和深远的影响。对教师而言,该项目学习充分体现了师生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了师生平等对话的良好氛围,使教师的引导更加灵活和高效,促进了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有效沟通,增强了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自信。总之,“感恩母校”的项目学习让师生体验了语文学习的别样景致,感受了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深刻领会了语文学科的温度和厚度。

附一:剧本节选

第四部分 磁铁的功劳

镜头1:放学后,林荫道,雷天扬和刘天阳背着书包走在林荫道上,边走边谈。

刘天阳:哎,雷天扬,你听说没有,这几天学校附近的那家小卖店有转盘抽奖活动呢!

雷天扬:转盘抽奖?

刘天阳:你只要花两块钱就能玩3次转盘,如果你幸运的话,还能抽到最爆款的悠悠球呢!要知道那款悠悠球如果卖的话,可要120块呢!我早就想要了,可我爸不给我买。要不咱们去试试手气吧。

雷天扬:那咱们去看看吧。

镜头2:校外,小卖店,一群学生正围着转盘,喊着:“悠悠球!悠悠球!悠悠球!”

学生甲:(沮丧地)唉,又是泡泡糖。

学生乙:(信心十足地)我来试试!(交了两元钱,挽起袖子,拨动转盘)

周围学生,盯着转盘,齐声喊着:“悠悠球!悠悠球!悠悠球!”

学生乙:停、停、停!(眼看着转盘)啊!什么?继续努力?还有两次,还有两次!

雷天扬和刘天阳挤了进来。刘天阳兴奋地盯着那个悠悠球。雷天扬好奇地看着眼前的大转盘。

转盘再次转动,指针指向橡皮停了下来。

学生乙:哎呀,转个魔方也行啊,怎么运气这么不好!

小贩:还有一次机会呢!

转盘再次转动,小贩的手放在了转盘下方。雷天扬留意到了这个小动作。若有所思地看了看转盘。注意力转向小贩的脸。小贩眼睛盯着转盘,目光落在了泡泡糖上。转盘在泡泡糖那里停了下来。

学生乙:唉,今天诸事不宜呀!(沮丧地接过了小贩递过来的泡泡糖)

刘天阳:我也来试试!(说着掏出两元钱,正要递给小贩)

雷天扬:(拽回刘天阳的手)今天别抽了,明天再抽。

刘天阳:(不甘心)为什么?万一今天悠悠球被别人抽走了呢?

雷天扬:(一边拽着刘天阳挤出人群,一边说)走走走,抽不走!明天,我肯定让你抽到悠悠球!(胸有成竹地)

刘天阳:(半信半疑)你?你凭什么这么肯定?

雷天扬:不信,你明天等着瞧!

刘天阳:到底什么办法?你告我一声呗。

雷天扬:(神秘地)保密!

镜头3:第二天,教室里,放学后。雷天扬从书包里拿出一块磁铁,用塑料袋裹起来,装进了书包。

刘天阳:(满脸急切)走,快走,你昨天答应我的,让我抽到悠悠球!雷天扬:走,包在我身上!

两人背上书包肩并肩走出教室。

镜头4:办公室,欧阳老师正在批改作业。

王亚楠:报告!

欧阳老师:进来!

王亚楠:欧阳老师,这几天咱们班好多同学一放学就去小卖店了,说是玩什么抽奖游戏。我昨天就看见“两天扬”去了,今天他们又去了。

欧阳老师:是吗?走,带我去看看。(起身,和王亚楠走出办公室)

镜头5:小卖店门口,雷天扬、刘天阳挤进转盘前面。

刘天阳:(迫不及待地)给你两元,我试试!我今天一定要抽到悠悠球!

小贩:(笑了笑收起钱)祝你好运!

转盘开始转动。雷天扬把准备好的塑料袋包着的磁铁悄悄拿了出来。伸手放在转盘下面。

围观同学:“悠悠球!悠悠球!悠悠球!”

刘天阳:(眼睛盯着转盘指针)悠悠球!停、停、停!

转盘真的在悠悠球那里停了下来。

小贩慌乱地在转盘下做着小动作。

雷天扬自信地看着小贩,向小贩示威。

小贩看了雷天扬一眼,皱起了眉头,不知怎么回事。

刘天阳:(兴奋地跳起来)悠悠球,我的悠悠球!叔叔,快给我拿悠悠球!

小贩:明天„„明天给你„„现在„„没有货!(支支吾吾,想赖账)

雷天扬:叔叔,不能说话不算话吧!没有货你写在这里干什么!

刘天阳:就是,快去拿,快去拿!

小贩:说了明天给你!就明天!

(争执起来)

镜头6:小卖店门口,欧阳老师和王亚楠走过来。

欧阳老师:雷天扬、刘天阳,干什么呢?

刘天阳:老师,我抽住了悠悠球,他想抵赖!

欧阳老师:(看了看转盘)你是怎么抽到悠悠球的?

刘天阳:这„„得„„得问雷天扬。

雷天扬:(犹豫了一下,交出了磁铁,低下了头)老师,我„„我错了!

小贩:(得意起来)哦,怪不得呢!原来,你耍花招啊!你是老师,这学生可得好好教育一下!

雷天扬:(愤愤地看着小贩)我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小贩:(心慌、底虚)你„„你什么意思?(下意识地收了收手里的用食品袋包着的磁铁)

雷天扬:(一把夺过食品袋,打开来,一块磁铁露出来)老师,你看!

围观的同学议论纷纷,都指责起小贩来。

刘天阳:(气愤地)原来,你天天骗我们的钱啊!

围观的同学议论纷纷,都指责起小贩来。

小贩:(手忙脚乱地收拾起东西来,语无伦次地狡辩着)什么„„叫骗„„我这是做„„做生意„„我„„我又没从你们手里抢钱。

欧阳老师:(对着小贩,严肃地)如果我再发现你在这里欺骗学生,我就立刻报警!

小贩:(灰溜溜地)我„„我„„走还不行吗?

5.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 篇五

——浅谈信息技术课程小组合作学习实施策略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信息技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首先要把握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其次,要合理规划分组,可以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以及学生差异进行分组。最后,教师营造宽容多元的评价氛围。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还要注意合作学习目标与合作任务的设定、把握好合作学习的度等问题。【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时机 规划 监控 评价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信息技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笔者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总能发现一些处在“边缘状态”的学习小组。在小组讨论中,这些小组的学生甘于“边缘”,以旁观者的姿态出现,好像自己置身于讨论之外;在探究学习中,他们甘于孤寂,“冷眼”看其他小组同学忙碌的身影;自主学习中,这些小组的部分学生甘于将主动权交还给老师,或者交给其他同学,没有自觉,没有主动,甚至做起了与学习内容无关的事情。相同的学习任务,不同的学习效果,这和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互助中习得知识,在合作中掌握技能,在分享中全面提升信息素养①的初衷是相违背的。针对着这些问题,笔者在信息技术新课程、新理念的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实施策略进行了如下的思考。

一、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合作学习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合作学习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也不能替代其他优秀的教学方法,因此,开展合作学习首先涉及的一个问题是何时进行学习,或者说哪些教学内容采用合作学习比较合适?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程中综合性应用教学内容比较适合作学习的开展。因为,在运用各种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或用多种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或教师设计的拓展(提高)任务时,势必涉及问题的分析、任务的分解以及实现技术的选择等环节,而这些要素的确定,学生不通过讨论、协作肯定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且,一些复杂任务的完成,还会带来实现技术的复杂性的多样化,分工合作是理想的选择。在教学《帮垃圾分类回箱——制作多图层动画》一 ① 郑金洲 《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 福建教育出版社 课时,拓展任务要求学生在掌握两个图层动画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完成多个图层的动画制作,这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操作是有难度的。笔者此时将任务进行分解,布置开展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索多图层动画的方法,学生通过小组相互讨论,能较快并能得出“物体同时运动时,要将不同的运动对象放在不同图层中”的猜想,教师趁势再让学生用操作去印证自己的猜想。此时,学生不仅掌握了本课的操作方法,最主要的是通过小组探究将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层面,也为今后的动画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又如:在教学《我行我秀——主题动画创作》一课时,如让学生独自完成动画的创意、脚本的编写、动画的制作等学习任务,显然是有难度的。可按课堂的情况将学生编成若干个4~6人的学习小组,在合作学习的框架内完成对知识的迁移与任务的分解,集中团队智慧,通过讨论,确定小组创作主题,按小组成员的特长进行分工合作,相互总结成功的经验,查找失败的原因。互相寻找各自的闪光点,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合理规划分组,营造合作氛围

合作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目的,合理规划小组分组不仅可以高效地达成既定的知识目标,而且可以体现和达到课程性目标,即在信息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的能力。②

笔者观察发现,如果任意分组,处于“边缘”游离学习状态的学生,所处的位置多在课室的后排,而坐在前排的学生虽然合作学习的氛围很浓,但自主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印证了“魏拉德·沃勒尔(Wilard Waller)”效应③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同样适用,同时也说明信息技术课程合理的小组分组,是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受计算机设备的限制,我们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无法像其他课程一样,根据小组合作学习的需要摆放学生的座位。怎么办,这就要信息技术教师在学生的座次上采取一些策略,在尊重学生个体学习的差异性的基础上,考虑“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组际平衡”分组原则,将优、中、学困三类学生组合在一起,力求每组力量均衡,避免出现强势小组和弱势小组。通 ②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如果座位的选择是随意的,坐在教室前排座位的学生大多是些在学习上过分依赖教师的学生,可能也有部分学习热情特别高的学生坐在其中,而坐在后排座位的往往是些捣乱和不听讲的学生。过组内合作、讨论、交流,对于学困生来说,改变了他们处于“旁观者”的身份,更重要的使他们觉得他们是这个集体中的一员,有许许多多的人在关心、爱护、帮助他们,他们不再是一叶孤舟,不再会感到孤立无援。而且,通过与成绩优秀生的合作,可以提高学困生的个人学习能力。

“实践出真知”。笔者经过近一年的探索与实践,遵循“设计→观察→调整→优化”的实验原则,根据所在学校计算机室设备摆放情况,总结了一套较为可行信息技术课程座次编排策略。首先,在新学期初,与任教各班的班主任密切配合,调查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兴趣、爱好、性格,各科学习成绩以及与同学的关系等。按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推理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进行基础分类。其次,按学生相关表现进行分类,最后依据学生个性分成A~F类。按4—6人一组将学生分配到8—12个不同的学习小组(见下图)。将学困生的座次提前,使它们有最多的与老师交流的机会。每组安排1~2名A类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充当“小老师”,履行小组内学困生的“传、帮、带”的职责。安排前好基本座位,每三~四周轮换一次,这些学生位置相对稳定,全班学生的学习素质均匀分布。各班确定学习小组组长8—12人。按学生意愿,部分调整个别学生座位,以优生为代表树立学科权威,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通过教师对个别、“热点”对个别、个别对个别等形式,达到教育提高个别学困生的目的。

(说明:A—学科权威; B—善于语言表达者;C—善于推理者;D—善于操作者;E—善于观察者;F—学困生。)

三、确定学习目标并对小组及成员进行有效的监控

在合作学习中,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的归宿,而学习活动是学习目标的体现。3 因为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性活动,所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确定好学习目标,并让学生明确。

学生的合作学习往往需要教师的监控。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自我监控水平和合作水平还较低,如果没有教师适当的监控,其合作学习有时很可能会放任自流,流于形式,成为无效劳动。教师要让每一个成员都积极投入到合作学习的过程当中去,首先必须进行明确的分工,建立个人责任分工表,以便在以后能及时进行跟踪和指导监督。其次,在监控、跟踪过程中还要注意做好共同奖励与督促、组织学生进行资源共享,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别外,教师在整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随时对小组成员给予及时的鼓励与关心、适时的认可,使学生一直保持学习的兴趣,并不断从中发现新的东本。必要时,也可适度利用小组之间竞争的心态,形成一定的竞争氛围,激发和维持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如笔者在教学《制作旅游计划》一课,布置了“畅游世博四天游”的任务,要求学生用所学过的EXCLE知识,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含有住宿费用、旅游线路、时间安排等资料的旅游计划。接下来学生填写分工记录表(如右图),明确各自的分工。完成的小组可以到黑板上画一个个性标签,并上台汇报整个旅游的过程。通过小组分工记录表、个性化标签、小组上台汇报这些隐性的化的管理和督促手段,有效地激发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责任感和阶段成就感的驱使下,最终达成对总目标的实现。

四、营造宽容而多元的评价氛围,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

评估工作是课程的收尾工作,也是决定合作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客观准确的评价工作应是对合作学习的画龙点睛,对于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日后更好地开展合作学习,起着良好的反馈和促进作用。合作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尊重和保护学生自主合作,大胆探究的积极性④。因此教师应用多把尺子去衡量学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开展学生自评、学生互 ④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2~88.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如上例中的《制作旅游计划》一课,笔者在学生完成合作学习任务后,要求学生填写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如右图)。这不但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更主要的是各小组能通过听取其他几个小组的总结后,尝试改进方案。努力培养学生养成对所做工作进行评价的习惯,并能从评价中吸取经验教训,加以改进。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这需要许多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特别是关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和评价方法要经过反复地试用、反馈、修改来完善。另外,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会更加丰富多彩,不拘一格。随之而来的一定有许多新的问题,有待我们继续去研究。

[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郑金洲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2、《中国当代教育理论丛书》——《教育论》 顾明远等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3、《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的文化主题性实施策略》 黄振余编著 海南出版社

4、《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李艺、李冬梅编著

6.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 篇六

“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思想在我国古代教育中就已经出现萌芽。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是最早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思想的,他经常和学生一起切磋学艺,交流理想、志向,并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我国的古典教育名著《学记》中,就有对合作学习的阐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但是,自班级授课制盛行以来,这种合作学习的教学观念就所剩无几,学习被理解为学生自己的事情,只有靠自己去努力。

今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其中一项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经历了实验教师的摸索、实践后,逐渐被大家所接受。

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我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有过成功的体验和失败的探索,正是从失败中让我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一、合作学习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又称合作学习)在现代的兴起,发自于二十世纪70年代的美国。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等方面效果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许多国家的教学实践,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班级教学组织形式,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美国教育学者沃迈特认为:“合作学习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我国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便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提出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所谓数学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数学课堂学习任务,按照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互助性的学习,以合作交流为基本特征,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这是一种社会型学习模式,主要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在这种学习模式下,知识不是单纯的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更多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各方面的因素,充分利用学习资源,通过小组学习的形式获得的。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获取的方法是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去发现,而教师的主要职能是积极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去获得知识。

肖伯纳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在数学课堂中实施合作学习能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能对数学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对发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十分有利,同时还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技能、发展数学能力。

除上文所论述的学科教学意义外,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考虑至少包括:

一是采用这种方式学习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和团体意识的培养。小组或团队成员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互助互动之中会形成明确的责任分工。这样会在无形中要求每个成员同其他伙伴配合,积极主动完成自己负责的任务,又要求每个学生善于融入小组的整体工作中,支持他人,倾听意见,互动交流,协同完成任务,达到共同提高。同时,还可将个人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的竞争,竞争的能力和水平更为提高。因而更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探究之中。

二是数学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交往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同认知技能、动作技能一样,应该在中小学得到系统训练。美国教育家阿姆斯特朗认为提高人际交往技能的主要方式应当是与他人交流思想、加强与他人联系与合作。由此可见,小组合作教学是提高交往技能的好形式。

三是数学合作学习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往数学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个别学生接受提问或上台板演,其余大多数学生无法直接参与活动。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则大大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小组里每个学生都有更多发言与表现的机会,可进行更多的相互交流及评价,可以弥补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应该看到,不同的学生在心理现象、知识能力、思维习惯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对教师而言,合作学习恰好能弥补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学生的不足。教师可将全班同步划一的教学活动细化为小组中少数学生的个性化活动,为小组中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较多的机会。老师由泛泛地关注整个班级变成关注每个小组,进而深入到小组中的个人,为因材施教创造较好条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因此,进入课改实验后,我们越来越多地把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运用于数学课堂。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关注,并在课改实践中得以广泛应用。

二、存在的问题

在近几年课改实践中,笔者观摩过不少实验教师的示范课或公开课,发现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都是喜欢采用小组合作和讨论交流的方式,但我也发现小组合作教学方式在实践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许多时候合作学习徒有形式,而没有实效。笔者尝试着将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

[问题1]

学生虽然团团坐,几个人在一起,但小组里往往成为优等生的“一言堂”,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包办了其它小组成员。

后果:整个小组没有全员参与,容易挫伤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学困生自觉不自觉的成了陪衬,使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两极分化严重,失去了合作的意义。

[问题2]

教师在设置的合作学习环节中,没有把合作任务、要求布置清楚,加上学生合作技能欠缺,不能围绕重点积极有效地讨论,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各行其道,谈论与学习无关的话题,争执、吵闹,加上班额过大,教师难以全面顾及。

后果:课堂秩序混乱,教师难以驾驭,教学活动不能正常进行,合作讨论完全失去了意义,教师对教学方式本身产生怀疑,进而排斥,又返回老路。

[问题3]

学生虽然进行了合作交流,但由于教师没有正确理解合作的要旨,把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纯粹是浪费时间,也有一些问题确有合作的必要,但问题一出现,教师就立即组织小组合作交流,而不引导学生先自主探究,深入思考。

后果:教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显示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表面气氛的热烈(有人听课时更甚),学生没有真正深入探究、参与讨论,不利于勤于思考习惯的养成,教学目标难以达成,费时多,成效微,是一种典型的形式主义。

[问题4]

一般情况下,教师所提出的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讨论时间成正比。难一点、有价值的问题应多给点时间,反之则少给点时间,这样既保证讨论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但在课堂实践中往往不是做得很好,多数情况是讨论时间给得不够,刚开锣,就草草收场,教师急于归纳总结。之所以这样做,还是因为教师观念陈旧,怕耽误教学时间,完成不了自己设计好的教学计划。

后果:合作学习只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插花点缀,学生没有足够的合作交流时间,对问题的探究浅尝辄止,这样不单单会给学生留下遗憾,还会浇灭他们创造性学习的热情,滋生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使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综观以上几种现象,教师只注意了合作学习形式——让学生分组围聚在一起学习,却忽略了合作学习的实质——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那么,我们教师该如何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积极寻求提高合作实效的策略呢?我认为应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三、实施策略

策略一:构建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

1、合理的学习小组成员之间能取长补短,互相帮助,达到共同探究问题的效果。因此一般按照组内有差异、组间相类似的原则分组,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守纪情况等合理搭配,组成小组。比如可把成绩优异,能力强的学生与那些成绩不够稳定,性格内向的学生编排在一组,这样后者可得到更多关心与爱护,让全班学生主动接近他们,增加他们交往的频率,协调小组间和谐的关系。总之,组内差异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创造了条件,而组间类似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2、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要使每个成员都有一个身份,有一项特定的工作,可根据合作需要、学生特长,将学生进行分工:有负责纠正别人出现错误的监督员,负责小组与教师及其他小组间的联系和协调的联络员,负责记录的记录员,负责总结的发言人等。在不同的活动中,角色还要进行互换,但要做到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事做,从而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团队学习成效。

策略二:制定合作学习的规则

在实施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制定好开展合作学习的规则,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分小组学习时不能讨论与学习内容无关的话题,一般为四人一小组;

2、先做后说,先思考后交流,作有准备的发言,小组发言时音量要低,不能影响其它小组的学习;

3、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记住别人发言要点,对他人的发言作评价,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

4、学会如何主持小组学习,并学会作总结性的发言。

只有遵守以上几点规则,在课堂中实施合作学习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策略三:适时进行合作学习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什么时候都适合,在一堂课中,要找准时机,针对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开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

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短时间内个人无法完成的操作活动,可以依靠集体的力量进行解决。比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认识时,教师播放了一分钟内经过校门口的各种车辆的录像,让学生数一下各种车辆的数目。因为车辆太多,速度又快,学生数不过来,学生要求教师再放一遍录像,教师又放一遍,学生还没有数清楚。这时,教师说:“想想办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小组就开始商量,分工合作。在小组内,有数轿车数目的;有数公共汽车数目的;还有数面包车、大卡车等数目的。又放录像一分钟后,学生顺利地完成了统计任务。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合作学习不但充分发挥了学生合作的意识,还激发了学生的合作热情,提高了合作效率。

2.个人探索有困难,需要帮助时

多用在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处。如在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动脑、动手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自己设计方法来验证。学生如果独立探究的话,学有困难的就无所适从了,其他同学也很难把性质探究完整。这时运用集体的智慧,全班同学分组积极行动起来,以好带差,在讨论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就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3.当学生意见有分歧时

当学生对问题的意见不一致时,可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辩论,让他们在争论中达到对知识更深层的理解。例如:“角的度量”一节课,某教师在学生学过角的特征后,老师让学生从生活中找一些角。谁知,一些学生说出课桌、椅子、黑板上有角时,却有学生漫无边际地说:眼睛有角叫眼角,牛有角叫牛角,羊有角叫羊角。这时,学生间开始了争论:

生1:黑板、椅子、课桌上的角是角,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尖尖的点、两条直的边。

生2:羊角、牛角、眼角也称为角,但不是我们今天所谈的数学上严格的角。

生3:对,羊角、牛角、眼角是单指的动物身体的一个部分,而不是我们今天所学的角。

……

学生在争辩中使问题越辩越明,达到了对知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了合作能力。

策略四、教会合作技能,培养合作习惯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将合作的技能教给学生,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培养,使其养成一种合作习惯的同时,具备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应教会学生以下基本的合作技能:

1.“善于倾听”。倾听是一项重要的合作技能,教师要使学生明白,所谓“倾听”,就是当别人发言时要神情专注、眼睛注视着对方去听,有时可以用微笑、点头等表示感兴趣或赞赏,不随便插话,不打断别人的发言。

2.“述说技能”。同样一件事情,表达方式不同,效果就会不同。“一句话可以说得让人笑,也可以说得让人跳”。因此,教师要使学生懂得阐述问题时要条理清晰、不夸张、不缩小,并争取做到风趣幽默,使人乐意接受。

3.学会质疑。在合作学习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听不懂时,请求对方进一步解释。

4.勇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当别人的见解和看法与自己不同却更合理时,要善于接纳别人的建议,修正自己的观点。

5.组织管理技能。学生要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善于分工,勇于负责,能根据不同意见作总结性发言。

策略五、适时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与老师的引导和参与是分不开的。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逐渐变成了“引导-参与”的关系。在此,教师不是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这些角色具体表现为:

1、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初期,学生中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冷场和闲聊(与课题不相干的交谈)。此时老师要合理地进行组织、调控,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刚开头就夭折,或者使小组学习流于形式。

2、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3、小组活动开展得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当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真正完成了任务。如果确实完成了,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备用活动:帮助其他组完成任务等。

4、当学生对一些问题迟迟讨论不出结果时,教师要设置一些层次性的点拨问题,由浅入深,使学生一步一步的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完“平行线的性质”之后,为了巩固这一内容,我先出示一道例题:如图①,直线l∥m,求角x的度数。教学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互相交流讨论,在学生讨论期间,我到各组巡视,询问讨论情况,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了几分钟后,没有小组能作解答,于是我就提示:此图有没有内错角?有没有同旁内角?(进一步提示学生解答此题可能要添加辅助线)再过几分钟,要求学生展示成果,结果有三种不同的添辅助线的方法,还有一名学生直接度量求得。我对他们的方法都给予了很好的评价。接着,我给出类似上题但比较复杂的题目“如图②、③、④,已知AB∥CD,根据点E的不同位置,∠E与∠D,∠B有什么数量关系?你得到什么结论?”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而后讨论交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很快各小组就推出代表发言,探索出问题的正确答案。

策略六、制订合理的评价标准,实行合理的评价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要取得理想效果,就必须确立一种良性制约机制,以促进学生在小组集体中不仅要个人努力上进,还要乐于与同学互助合作。这就必须改变过去单纯鼓励个人竞争的作法和相应的评价方式,实行激励小组集体合作达标和激励个人竞争达标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确立全新的合作学习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要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评价时要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还要体现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评价时要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无论是过程评价还是结果评价,也无论是对小组集体评价还是对个人评价,都必须把“小组合作表现”列为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

面对各式各样的小组合作形式,如何制订比较合理的评价标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入探讨。小组成员的差异性,小组分工的合理性,小组成员的合作方式,集体研究活动的形式、内容、效果,小组成员的参与度,达成小组研究结果的方式等等,都应当成为对集体的过程评价的重要观察视角。个人对分担任务的态度,执行及完成情况,在小组集体活动中的表现,如何与同伴互助合作,个人对问题研究的贡献,个人达成研究结果的方式以及对集体研究结果的作用等等,则应当成为对小组成员个人评价的观察视角。

通过多样化的评价制度,促进小组内的同学互相取长补短,特别是使一些原来得不到表扬的学困生在小组内经常得到同组同学的鼓励,有的还能得到同班同学的掌声,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日益高涨,教师、学生们也能够依据自己的学习体验对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结语

7.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 篇七

传统的语文教学仅仅是在语文的本科上,不能够有效地联系其他科目和学生生活中的经验,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自觉性和创造性思维不能很好地发展,所以区别于传统的小学语文独立性状况,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有了一定的发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在语文的基础上,通过有效地结合学生生活中的阅历和现实状况,将知识更好地覆盖到学生的经历中,通过小学语文和其他科目的结合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生本课堂指的是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关键手段。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育,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了传授知识上,这种教学模式往往不能够有效地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环境中。为了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发展,生本教育应运而生,渐渐地发展成为了当前教育环境中的主流模式。

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生本课堂实施存在的问题

从小语综合性学习生本课堂实施现状的调查中了解到,当前生本课堂实施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相关教师的思想不到位,不能够真正做到以生为本;缺少能够有效地保障综合性学习教学进行的相关制度;没有专门设定相关资料的人才;不能够与时俱进,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学校对综合性生本教育的关注程度不够;传统思想在阻碍着综合性学习生本课堂的实施等等。

从一些小学中选取100名教师进行调查,由于调查时教师出现问题只收到97份信息。

1. 教师能否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你知道新课程改革要求以生为本的教学么?你是否树立了以生为本的思想?你能否做到真正的以生为本辅助学生呢?你了解以生为本在当今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么?你能否真正理解以生为本和以教师为主体的区别么?调查数据如下:

2. 教师对综合性生本课堂的理解。

对教师的理解进行调查:你知道什么是语文综合性生本课堂么?你的理解是?你能否感受到当前的教学和以往的区别?大部分并没有感觉到有区别,仅仅只是认为上语文课而已。

3. 对于教师专业知识的调查。

从这些教师中进行测试调查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水平,根据结果显示大部分的教师专业能力不足。

4. 学校相关的管理和制度以及重视程度。

调查学校的相关管理制度和重视的程度显示部分领导的思想还是较为传统,不能够做到与时俱进,缺少较为系统和全面的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不能够真正地以综合性的生本课堂为教学目标。

三、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生本课堂的改善措施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生本课堂的实施受到了相应的影响。针对于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总结,得出了改善和解决当前存在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首先,改变传统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以生为本思想,真正做到以生为本的教学,教师侧面做到服务和辅助于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然后在以生为本的中心思想下,进行有效的综合性学习教学,合理利用现有的资源,开发和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技能。此外,建立健全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根据学校的现有资源吸收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真正做到从根本上以生为本。

例如:针对学校的相关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根据先进的思想教育,让相关人员的思想得以转变,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现代化教育思想理念。根据学校当前的实际状况,制定有效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强化和完善自身的教育管理制度,从根本上实现以生为本的综合性教学。

其次,还需要深入到当前课标的要求中,有效地设定和创造良好的教学模式。深入学习和掌握新课标的理念,从根本上理解新课标的内涵,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生本课堂,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生本教育,进而全面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

最后,相关的教师要与时俱进,跟上素质教育的步伐,积极参与现代化的培训和学习,高效地掌握当前教学的先进模式和经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此外相关语文教师在进行备课、设计教学内容时更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提高其兴趣,让其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总而言之,发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生本课堂的根本在于改变传统的思想,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将学生的综合性发展的重视程度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够有效地培养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黄伟、陈尚达.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与教学设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6

8.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 篇八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改变学习方式、知识自主建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运用到日常语文课堂教学中,效果是显著的。首先学生上语文课的兴趣浓厚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其次学生学会了查寻资料的方法,加强了小组之间的凝聚力,小组内交流和在全班交流,增强了表达能力;再次在全班交流时对学生仪表、表达的高要求,加强了他们自我发展的意识;小论文的写作使学生锻炼了写作能力等。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了许多问题,现将此和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一起提出来,以期得到专家和同仁的指点。

问题一:学生只停留于资料收集层面,不善分析、提炼

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收集和分析、处理信息是实施过程中的必要环节。收集信息是指学生能够从不同渠道获得信息,并且能够熟练掌握各种获取信息的工具,对所需信息的指向比较明确。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收集信息比较容易,因此积极性也较高,收获也较大,但一旦进入分析、处理信息阶段,学生就显得相对低沉,因为,这一阶段比较困难,属于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问题二:学生真正的参与面不广,旁观者较多

一般来说,真正对语文学科有兴趣,并且认为语文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很重要的学生对学习内容较为热心,他们承担了学习内容的大部分任务,甚至包揽了全部研究任务,成为学习小组的顶梁柱。应该说,他们的能力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但是,组内那些或者性格内向,或者对语文兴趣不浓的同学对学习内容研究的参与度不大,顶多是查寻一些资料,至于其它的比如进行分析比较、形成自己的观点等就不太积极,可以说成了学习内容研究的旁观者,故出现了“一些人忙而劳累,一些人闲而无聊”的局面。

问题三:课堂交流平乏,被动接听者多

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最后程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根据学生将来走向社会与他人交流,锻炼她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在形成书面材料之前进行口头汇报,将自己的收获和同学进行交流研讨,以便加深对所研究内容的理解并继续修改。但是由于大部分学生只是将收集的内容剪贴、拼凑,没能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中,且采用的形式比较单调(只是单纯地将所收集的资料一股脑儿地读给大家听),再加上他们表述时不讲策略,没有老师讲得生动,同时各组只注重本组的内容,对其他组的内容一般不太感兴趣。因此形成了汇报小组的同学在上面讲得很累,而其他组的同学却只是被动地接受、倾听,形成了死气沉沉的状态,课堂上成了变相的满堂灌,没有了思维的碰撞。久而久之,本该充满活力的研究性学习变得单调、枯燥、乏味。

问题四:部分学生剪贴、抄袭资料,无实事求是的求知精神

或者因为不感兴趣,或者因为偷懒等众多的原因,很多同学为了完成任务,往往是从书上、网上、报纸上、杂志上把别人的东西剪下来,拼成一篇文章,然后到课堂上一读了之。文章到底讲的是什么,之间的关联怎样等,他们都不清楚,由于对自己的研究内容压根儿就未认真思考过、探求过,所以就没有一点自己的东西,因此,当其他同学问一些他们研究范围内的问题时就一问三不知。这种风气如果不加以制止,那将破坏学风,也会影响到为人的品格。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语文研究性学习进行的过程中采用了以下策略。

策略一:加强师生“对话”

从问题一中可以看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必须加强。这就使得教师和学生“对话”的对话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学生正处于心智成长阶段,知识结构也并不完善,亲切的交流对于情感或思想易于激发,它可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帮助他们深入思考。从笔者实验过程中的反馈情况来看,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比平时更需要和老师进行交流,他们认为,在他们这一层次,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扎实,阅读面不广、量不大,碰到问题时有时束手无策,不知该从何下手,思路堵塞,这时和老师的交流就可以帮助开拓思路,加大思维深度。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引导作用。

策略二:强化群体参与意识

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前,教师就要做好指导工作,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共同参与。其次,及时联系,做好协调、指导、激励工作,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教师要勤于与各学习小组联系,了解各小组的任务分配状况,研究进展状况,产生的疑点等等,并督促小组成员轮流将每次讨论分析情况记录下来,以便将来成文时使用。这样,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疑难,从而及时帮助、指导、协调,也有利于教师在学生碰到困难时及时激励他们,以免学生被困难吓倒,打退堂鼓,出现旁观者。

策略三:学会宽容,注重思维碰撞

思维的碰撞在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时时、处处存在,这也是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特别注重的地方。而在班内的交流,既可以让其他小组的同学分享自己小组的劳动成果,又可以听取他们的意见,使自己组的研究能更进一步,是一个思维碰撞的大好机会。为了很好地利用这个交流的机会,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笔者针对学生交流中出现的状况,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参与学生的讨论,给学生一点建议,让各组学生明确,交流并不仅仅是完成任务,重要的是让其他组的同学能从自己的讲解中获得东西,并从中激起思维的火花,从他们那儿获得启迪;其次让学生学会理解、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辨证地思考,让学生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

策略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德

上一篇:电气工程学科概论论文5则范文下一篇:如何营造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