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局预算股长工作总结

2024-12-06

财政局预算股长工作总结(精选11篇)

1.财政局预算股长工作总结 篇一

县财政局预算股股长**同志先进事迹

**,男,大学学历,会计师,1974年5月出生,1993年12月参加工作,199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担任过办公室副主任、预算股副股长等职务,2002年4月起担任预算股股长至今。**同志工作以来,他严格执行财政政策,认真钻研会计业务,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尤其是任预算股

股长之后,他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在进一步规范财政管理、加强监督职能、提升理财水平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得到了同志们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一、摆正位置,善思善谋,当好领导“参谋人”

预算工作非常重要,它贯穿财政工作始终,与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息息相关。作为财政局预算股股长,**同志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他始终能摆正自己的位置,遇事三思面后行,是局领导的一位好“参谋”。

**同志担任预算股股长后,认真分析了我县财源状况,仔细研究财政体制政策,为局领导提出了壮大县级财力的三条措施:一是积极大力扶持企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协调税库关系,加强收入管理;三是动员多方力量,争取转移支付。他的理财思路得到了支持并予以落实。一方面在县财政很困难的情况下每年拿出500万元用于企业技术改造,支持了海鑫、银光的一批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总量扩张,为我县巩固了一批骨干财源。另一方面加强了与税务部门沟通,完善对税务部门的奖励政策。这些措施反过来促进了财政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2002年我县财政收入为26495万元,到2003年攀升到了42403万元,2004年完成了52670万元,2005年更是实现了65850万元,一年一个新台阶,一步一个新辉煌。今年一季度实现财政收入完成1.17亿元,占年初目标任务7.2亿元的23.75,顺利实现了首季开门红。当然这些辉煌无疑是全县财税人和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同志也无疑是个“有功之臣”。

二、严把关口,精打细算,当好财政资金“看门人”

在一些人看来,作为预算安排、资金调度的具体承担者,**同志应该说是有着一定的“权力”的。面对一些诱惑,他始终能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搞预算的就是要有一种“扣门”精神,是财政资金的“看门人”。

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一方面他严格执行《预算法》、《会计法》等财政法规,从不拨付一桩“关系款”、“人情款”,时间长了,连一些亲朋好友都说他不办事。而另一方面,预算股工作他的带领下,认真落实着局机关对社会做出的“保工资、保运转、促发展”公开承诺,坚持做到了每月1100余万元的全县公教人员工资20日准时拨出,一月不欠;每月700万元的离退人员、下岗职工、低保居民、社会优抚等社会保障资金按时拨出,一月不拖;每年4000万元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运转经费适度拨出,一月不压。财政局工作言出必行,得到了全县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近年来,党中央连续下发“一号文件”,将“三农”问题提到了重要位置,2005年又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为落实好党中央决策,**同志更是千方百计做好资金调度,为我县粮食直补、道路建设、中小学危房改造、两免一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工作提供了财力保障。仅在2005年,县财政就拿出投入660万元,支持1500公里农村巷道硬化建设;投入8060万元,支持36所农村标准化学校和中小学危改工程;投入2500万元,支持49村、2691人移民搬迁工程;投入1300万元,支持农村149处饮水解困工程建设;投入1800万元,支持了10个乡镇卫生院建设。这些投入,极大改善了我县农村面貌。

三、勤于学习,勇于开拓,当好新时期的“理财人”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独领风骚。面对新时期新要求,**不断加强自身素质提高,坚持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努力掌握电脑知识,坚持将理论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着理论知识。2002年财政体制调整后,在他的牵头下,预算股与办公室同志进企业、下基层,认真调研县级财政状况,撰写了《现行财政体制制约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一篇,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2003年农村实施税费改革,上级下达大量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为了管好用好这一款项,他起草制定了《**县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成了我县农村税费资金管理指导性文件。在全县公教人员工资实行银行代发过程中,他从制定方案、规范流程,到组织实施,都全程参与,每天加班加点,任劳任怨,从没说过一声“苦”,没有感过一声“累”。在我县实施部门预算改革中,他接受了编制部门预算工作的任务。在工作新、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情况下,他和一班人加班加点,查资料、学经验,提前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受到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关注,也为我县的部门预算工作积累了宝贵

县财政局预算股股长**同志先进事迹

**,男,大学学历,会计师,1974年5月出生,1993年12月参加工作,199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担任过办公室副主任、预算股副股长等职务,2002年4月起担任预算股股长至今。**同志工作以来,他严格执行财政政策,认真钻研会计业务,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尤其是任预算股股长之后,他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在进一步规范财政管理、加强监督职能、提升理财水平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得到了同志们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一、摆正位置,善思善谋,当好领导“参谋人”

预算工作非常重要,它贯穿财政工作始终,与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息息相关。作为财政局预算股股长,**同志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他始终能摆正自己的位置,遇事三思面后行,是局领导的一位好“参谋”。

**同志担任预算股股长后,认真分析了我县财源状况,仔细研究财政体制政策,为局领导提出了壮大县级财力的三条措施:一是积极大力扶持企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协调税库关系,加强收入管理;三是动员多方力量,争取转移支付。他的理财思路得到了支持并予以落实。一方面在县财政很困难的情况下每年拿出500万元用于企业技术改造,支持了海鑫、银光的一批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总量扩张,为我县巩固了一批骨干财源。另一方面加强了与税务部门沟通,完善对税务部门的奖励政策。这些措施反过来促进了财政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2002年我县财政收入为26495万元,到2003年攀升到了42403万元,2004年完成了52670万元,2005年更是实现了65850万元,一年一个新台阶,一步一个新辉煌。今年一季度实现财政收入完成1.17亿元,占年初目标任务7.2亿元的23.75,顺利实现了首季开门红。当然这些辉煌无疑是全县财税人和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同志也无疑是个“有功之臣”。

二、严把关口,精打细算,当好财政资金“看门人”

在一些人看来,作为预算安排、资金调度的具体承担者,**同志应该说是有着一定的“权力”的。面对一些诱惑,他始终能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搞预算的就是要有一种“扣门”精神,是财政资金的“看门人”。

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一方面他严格执行《预算法》、《会计法》等财政法规,从不拨付一桩“关系款”、“人情款”,时间长了,连一些亲朋好友都说他不办事。而另一方面,预算股工作他的带领下,认真落实着局机关对社会做出的“保工资、保运转、促发展”公开承诺,坚持做到了每月1100余万元的全县公教人员工资20日准时拨出,一月不欠;每月700万元的离退人员、下岗职工、低保居民、社会优抚等社会保障资金按时拨出,一月不拖;每年4000万元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运转经费适度拨出,一月不压。财政局工作言出必行,得到了全县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近年来,党中央连续下发“一号文件”,将“三农”问题提到了重要位置,2005年又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为落实好党中央决策,**同志更是千方百计做好资金调度,为我县粮食直补、道路建设、中小学危房改造、两免一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工作提供了财力保障。仅在2005年,县财政就拿出投入660万元,支持1500公里农村巷道硬化建设;投入8060万元,支持36所农村标准化学校和中小学危改工程;投入2500万元,支持49村、2691人移民搬迁工程;投入1300万元,支持农村149处饮水解困工程建设;投入1800万元,支持了10个乡镇卫生院建设。这些投入,极大改善了我县农村面貌。

三、勤于学习,勇于开拓,当好新时期的“理财人”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独领风骚。面对新时期新要求,**不断加强自身素质提高,坚持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努力掌握电脑知识,坚持将理论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着理论知识。2002年财政体制调整后,在他的牵头下,预算股与办公室同志进企业、下基层,认真调研县级财政状况,撰写了《现行财政体制制约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一篇,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2003年农村实施税费改革,上级下达大量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为了管好用好这一款项,他起草制定了《**县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成了我县农村税费资金管理指导性文件。在全县公教人员工资实行银行代发过程中,他从制定方案、规范流程,到组织实施,都全程参与,每天加班加点,任劳任怨,从没说过一声“苦”,没有感过一声“累”。在我县实施部门预算改革中,他接受了编制部门预算工作的任务。在工作新、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情况下,他和一班人加班加点,查资料、学经验,提前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受到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关注,也为我县的部门预算工作积累了宝贵[page_break]的经验。

**同志待人热情,富有敬业精神。在家里他是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爸爸,人称人颂,在单位他是好同志、好股长,面对困难,他总能想出方法和对策。他拥有一些可贵的品质和性格,决定了他能由一个初出校门的学生,短时间内能迅速成长为一名业务骨干。参加工作以来,他多次获得市县先进工作者、模范标兵等荣誉称号。

2.财政局预算股长工作总结 篇二

一、财政局会计预算工作存在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 会计预算管理是在优化分配企、事业单位财务、非财务资源的基础上, 使对应的经营活动与财务管理紧密相连。以统筹规划为基础, 严格考核企、事业单位的预算, 加以控制, 协同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发展, 使他们能够实现所制定的经营目标。当然, 就财政局而言, 想要强化对应的会计预算工作, 需要从实际出发, 先对它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为采取可行的解决对策提供有利的依据。因此, 本文作者对新时期会计预算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予以了分析。

(一) 收付实现问题

以我国会计预算形式为基点, 已有的会计预算并不能如实反映国有资产的具体情况, 政府负债的实际状况, 使财政控制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就政府负债情况而言, 如果无法准确掌握负债的实际情况, 在一定程度上, 表明国家可支出的收入更多。随之, 将会阻碍下一阶段经济发展计划的准确制定, 无法合理分配财政, 存在较大的财政风险, 甚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财政收支不平衡。

(二) 财政核算问题

在经济体制深入改革的浪潮中, 已有的预算方法已经顺应新时期发展的客观规律。财政的拨款形势、政府投资方式更加复杂。就财政预算的现状而言, 核算方法单一化, 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此外, 在新形势下, 资本化是国库资金运行的显著特征, 以有价证券为主。但当下财政资金支出项目才是财政核算的核心组成元素。

(三) 财政报告问题

在新形势下, 已有的财政预算模式单一化, 无法对政府实际的资产、负债情况做出客观而全面的评价。而与之对应的会计信息也不够全面, 资金具体的使用情况不够清晰, 漏洞较多, 为各种腐败现象的出现埋下了伏笔。此外, 我国财政资金管理不够科学化、合理化, 是滋生腐败现象的首要前提。从根源上说, 这一系列相关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财政报告不具备一定的约束力。

二、财政局强化会计预算工作的有效对策

随着财政局会计预算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改变其现状, 优化会计预算工作, 国家从已有的国情, 各方面实际情况出发, 对已制定的预算法律法规予以了优化, 颁布了最新的预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来健全新时期的会计预算工作, 解决存在的问题, 使其能够有序地得以开展, 拥有全新的发展面貌, 不断推动我国经济向前发展。就《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而言, 素有“经济宪”的美称, 自1994年颁布以来, 已有20年的实施历程。在其发展历程中, 该宪法不断被修订, 最新修订版是在2015年1月正式实施的, 是我国推进依法治国的历史性转折。当然, 就优化会计预算工作而言, 其有效的策略体现在很多方面。因此, 本文作者以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为纽带, 对其中的冰山一角予以了探讨。

(一) 预算编制方面

就预算编制而言, 保证预算编制质量是优化预算管理, 提高预算业务能力的首要前提。财政局工作人员需要学习最新《预算法》及相关财经法规理论知识。从预算的实际状况出发, 把财政收入、经营活动巧妙地融入到已制定的财政收支计划中。以一系列核算数据为基点, 仔细核对相关的数据信息, 并明确预算编制基数, 如实填写财务经营活动的数据信息, 使预算编制更加合理、可靠。比如, 在编制预算过程中, 需要以一系列相关发展目标为基点, 比如, 该年度经济发展的实践目标, 跨年度预算平衡具有计划, 以上一年度预算各方面的实际情况为依据, 比如, 预算目标的执行状况, 科学预测本年度预算收支情况, 严格按照对应程序, 来编制预算。

(二) 预算管理制度方面

在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方面, 需要不断加大预算执行监督力度。就财政预算而言, 需要深入而客观地分析预算超支问题, 有效解决, 能够为下一阶段财政预算的合理控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在执行财政预算的过程中, 要严格依据最新《预算法》, 依法追究违纪行为, 避免各种腐败现象的出现, 预算执行要落到实处, 制定完善的奖惩制度, 明确资金使用情况。在预算执行过程中, 各级政府不能制定财政收入与支出方面的法律法规, 但需要根据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合理调整预算计划, 制定出可行的实施方案。在制定的预算方案中, 要对预算调整的原因、具体项目、数额具体说明。

(三) 会计预算监督方面

就监督管理方面, 财政局要严格依照法定要求来履行监督权利, 明确监督的中心所在。比如, 预算核算内容是否具有真实性、完整性, 是否对单位的固定资产、负债情况等方面进行如实记录。工作人员需要树立全新的监督理念, 把日常监督工作予以落实, 改变以往的突击性、定期性的监督检查策略, 明确预算工作的监管内容与范围。以此, 使单位内部的控制更加合理化, 能够和会计监督巧妙地融合, 把预算监督管理融入到具体的服务中。在预算重大事项、特定问题调查方面, 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如实提交能够反映该地区预算实际情况的资料数据。在监督方面, 各级政府部门需要对下级政府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合理地监督, 并要求这些政府部门定期汇报预算执行的实际情况, 使上一级政府能够如实掌握下面的预算情况。

三、结语

总而言之, 在新时期, 财政局强化会计预算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在完善的过程中, 一定要把最新《预算法》作为重要的理论依据, 来解决实际的预算问题。这样可以使最新《预算法》相关法律条例落到实处, 使预算管理工作得以创新, 得到更好地监督管理, 保证预算收支平衡, 改变单一化的预算方式, 明确预算内容, 使政府部门能够如实掌握预算收入、支出情况, 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能, 不断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增强经济实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J].中国工会财会, 2015 (02) :59-63.

[2]刘海丽.财政局加强会计预算管理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 2015 (08) :292.

[3]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续) [J].中国工会财会, 2015 (03) :59-62.

3.财政局如何加强会计预算管理 篇三

【关键词】财政局;会计預算管理;问题与建议

一、现阶段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管理重视不足,缺乏预算管理体系

会计预算管理工作涉及范围较广,需要对各部门的财务规划、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全面统计和分析,整个过程需要单位各部门和全体员工的积极配合和有效参与。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多数财政局的管理者对预算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对单位内部各个部门下达相应的预算上报指令,导致预算工作不能够及时有效的开展和进行,也就无法做好资金统计工作。还有部分领导人员对会计预算管理存在错误认识,认为预算管理只是会计工作的一部分,不需要划拨专人进行统计和管理工作,可以由财务部门统一完成。而许多财务部门的员工由于自身专业能力的限制,对于预算管理不甚了解,在工作中容易出现蒙混过关、草草了事的现象。

2.预算编制方法简单,缺乏科学性战略性

上面提到会计预算管理工作需要财政局内部各个部门和全体员工协调配合,充分说明了其工作量之大,因此做好预算编制工作所需时间较长,而且过程也相对繁琐。这就导致编制过程中,一些财务部门缺乏细致的调查取证工作,为了节省时间和减少工作任务,往往只花费一两个月就把预算编制工作完成了,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部分财政局管理观念落后,仍然沿用传统的增量预算编制法,以上一年单位的各项支出和人员花费为依据,与当年新增加的单位预算进行相加,得出今年的总预算。随着机关单位的改革,这种传统方法已经不符合时代的需要,从而使预算编制失去了应用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3.经费使用偏离预算,监督机制存在漏洞

国家法律规定,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年度预算一旦上报并经过审核、批复之后,除非发生不可抗拒因素,否则一律不允许地方部门自行更改和超范围拨款。但是在实际过程中,一些地方组织对国家法律法规熟视无睹,擅自更改专项财政拨款的用途,使得原本上报的建设项目成了地方部门索要资金拨款的幌子,严重损害了财政部门正常的资金调配。近年来利用公款、财政拨款挥霍消费、购置房屋等现象屡屡发生,很大原因是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行之有效的惩处措施,弱化了法律的权威性。财政局的预算工作与单位领导的绩效考核脱钩,预算执行不到位,使得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成了“纸上谈兵”,难以发挥应有的财政预算和资金管理作用。

二、完善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的几点建议

1.强化会计预算管理认识,构建会计预算管理体系

财政局的会计预算管理工作之所以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与单位领导的会计预算管理认识不足、管理手段传统守旧有关。因此,财政局的领导负责人要加强自身的观念理论学习,转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手段,利用现代化、科学化、标准的管理模式,实现财政会计预算管理的健康发展。在财务预算编制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要求,细化部门财务预算,树立财务人员的知法、守法、护法意识,从根本上杜绝会计预算管理失准问题。在单位内部,要尽快建立健全标准化的会计预算管理体系,从制度层面上为财政局的会计预算管理工作提供坚实基础和法律保障。

2.加强预算编制工作,细化项目预算编制

预算编制关系到整个财政局的财务预算、财务报表以及财务划分等一系列的工作,是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关键。财政局的会计部门要想做好预算编制工作,首先要从账目报表、财务统计等基本工作做起,为会计预算管理打好基础。其次,加强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财务信息和预算信息的沟通交流工作,保证信息的及时性传播,防止出现重复预算和纰漏预算。再次,根据各个部门职能分工不同,以往年的会计预算为基础,根据当年的财务支出,制定出初步的年度计划报表。最后,会计预算管理部门要对项目预算和计划报表进行详细审查,尤其要做到细节优化处理,保证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3.加大会计预算管理力度,完善预算监督机制

预算单位要进一步强化预算执行的刚性约束,严格按照预算批复执行预算, 明确划定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的界限, 防止基本支出经费超标准执行、 项目经费列支单位基本支出内容、 随意改变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范围和其他违反财经制度的行为发生。 行政财政局要切实控制日常不合理开支,减少资金的浪费。 会计预算管理部门要认真分析项目超支产生的原因, 同时定期分析预算执行进度和经费支出情况, 对下一阶段情况进行预测。

4.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提高会计预算管理水平

财政局的财务人员负责整个单位内部的预算编制、账务整理和财务管理工作,因此,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和业务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的水平。通过定期对会计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不断丰富会计预算管理知识,更新会计预算管理理念,学习先进管理方法。在培训结束之后,还需要对受训人员进行知识考核,并将培训成绩与绩效考核直接挂钩,以此激励和督促会计人员珍惜培训机会。除此之外,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普及法律知识也是非常必要的,提升单位会计预算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树立会计预算管理的严肃性。

参考文献:

[1]邓克平.浅论行政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1(9):13-15.

4.财政局预算股的工作总结 篇四

一、把握重点工作,确保收支任务完成

一是认真分析掌握各项减收增支因素和变化情况,积极研究增收节支措施,协助有关部门组织财政收入,从严控制财政支出。提高财政资金的`运行质量。合理调度安排好财政资金,努力缓解预算平衡压力。定期与税务、国库部门沟通联系,分析财政收入完成情况,努力完成地方财政收支任务。二是调整支出结构,优化财力配置,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积极配合国库集中支付制改革工作,与各股室共同加强财政收支管理。结合部门预算实施情况,总结经验,做到保证重点,兼顾一般,量入为出,留有余地,积极稳妥,确保平衡,推动建立和谐有序稳定的社会环境。三是规范支出管理。日常支出严格按照下达的预算指标和收入的进度安排;对追加经费,坚持按县政府和局内规定程序办理。切实做到没有安排预算不拨款,没有领导签批意见不拨款,程序不合规定不拨款。

二、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管理,推进财政预算公开

一是提高收入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依据各项非税收入政策规定以及近年来的收入情况,综合考虑预算年度内的政策调整等相关因素,分项目测算非税收入。二是严格预算编制。实行定员定额管理的基本支出预算,根据定额标准、编制、人员情况测算编报。未实行定员定额管理的基本支出预算,要在上年度基本支出水平基础上结合人员变化情况、实际开支水平、部门历年财政补助水平及部门履行职能的实际需要测算编报。三是细化预算编制。全面反映财政收支情况,完善预算追加、超收、补助、结余结转资金管理办法,建立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的有效衔接机制。四是依法公开财政预算。按照中央、省、市的统一部署,以财政资金分配为重点,分层次、有步骤地积极推进财政预算信息公开工作,促进公共财政管理的制度更加科学合理、程序更加规范透明、分配更加公平公正、资金更加安全高效,努力构建我县公共财政与防治腐败协调互促的新机制。

三、完善财政绩效考评办法,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依据财政部下发的《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财预〔〕53号)和《今年县级财政支出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方案》(财预〔2013〕87号)文件精神,完善我县财政支出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方案和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进一步强化我县财政支出管理责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国家各项民生政策的落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四、继续完善基础业务管理工作。

预算股要认真按照前期拟定的科室职责及服务承诺事项,认真做好预算指标的分解下达,做好指标文件的登记、汇总。认真按照有关制度做好每一项涉及到体制上解、补助的测算、分配工作。同时,加强对各项支出事项的管理,年终及时汇总整理各科需追加事项,为领导决策提供全面准确依据。

五、做好调查研究,当好领导参谋

一是按月及时向领导提供各类资料和汇报材料,针对收支情况和存在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二是积极对财政收支情况认真加以分析和研究,准确掌握财务收支状况,及时向领导汇报。三是做好信息上报工作,确保超额完成局办公室下达的任务。

5.宁化县财政局预算公开工作报告 篇五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全县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年,全县财政工作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加大收入组织力度,强化支出管理,保障各项重点支出。全年财政运行稳中有进,预算执行总体良好,有力促进了我县经济社会发展。

公共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宁化县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县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7938万元,加财力性转移支付收入38908万元、提前下达2016年专项转移支付收入30100万元,从基金预算收入中调入7500万元,调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80万元,减上解支出1180万元后,公共财力总计133346万元,按财政预算收支平衡原则,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33346万元。

鉴于地方性政府债券转贷收入增加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短收,县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39、43次会议批准2016年县级公共财政预算调整方案:将地方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调整为56329万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609万元,增加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收入33900万元;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调整为167246万元。

全县地方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计完成56329万元,增收1641万元,增长3%。加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等55652万元、专项转移支付收入72568万元,调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80万元,基金调入7500万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609万元,新增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收入33900万元,专项结余18772万元,扣除体制上解1180万元,收入总计245230万元。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支出预计233890万元(含专项补助和20结转等支出),增支21386万元,增长10.06%。收支相抵滚存结余11340万元,全部结转下年使用。

基金预算执行情况:县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2016年基金预算收入27039万元,另省上提前下达2016年基金专项补助收入306万元按要求列入年初预算。收入总计27345万元;按照收支平衡原则,相应安排基金预算支出27345万元。

因旧村复垦新增耕地挂钩指标交易资金收入增加,县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43次会议批准2016年县级基金预算调整方案,将县级基金预算收入调整为41450万元,加补助收入306万元,收入总计41756万;县级基金预算支出调整为41756万元。

全县基金收入预计完成41450万元,上级补助收入4941万元,专项结余8729万元,收入总计55120万元;全县基金预算支出预计完成49301万元,收支相抵滚存结余5819万元。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县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2016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80万元,预计完成80万元;由于收入规模较小,全部调入公共财政预算统筹使用。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县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2016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21723万元,安排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19267万元。

全县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预计完成20719万元,加2015年结余12232万元,收入总计32951万元;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预计19267万元,滚存结余13684万元。

以上收支数字为预计数(详见附表及说明),年终决算编成后还会有些变化,届时再向县人大常委会报告。

各位代表,即将过去的一年,我们认真落实和执行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财政工作:

(一)全力稳增长。强化收入征管。逐月组织收入调度,抓好重点企业、重大项目、重点税源收入征管;整合安排产业发展专项1278万元,助力企业抵御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减税降费力度,严格执行“营改增”,落实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充分挖掘新兴税源;强化非税收入缴交,做到税费应收尽收。2016年,预计地方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56329万元,增长3%;其中,税收收入完成44000万元,税性比78.11%,收入质量较好。争取上级支持。积极同上级部门对接,努力争取上级在转移支付、专项补助、重大项目等方面的资金支持。2016年,争取上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72568万元,比上年增加6768万元;争取地方政府新增债券资金33900万元,比上年增加15900万元;争取地方政府置换债券资金107822万元。盘活存量资金。加大财政资金整合统筹力度,盘活结转结余资金,清理各领域“沉睡”的财政资金,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全县共计盘活结转结余资金1787万元,全部调整用于急需的民生事业和其他领域。

(二)着力促转型。促一产提质。投入资金11117万元,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水库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增产;投入资金1920万元,支持现代渔业、茶叶、油茶、薏米等产业项目建设,促进农业增效;投入资金4028万元,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专业化生产,培育特色农业品牌,促进农民增收;拨付资金12769万元,保障旧村复垦建设资金需要;及时足额兑付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储备粮定单补贴等涉农补贴3505万元,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有效落实。促二产升级。投入重大项目前期经费、招商引资专项资金等597万元,促进项目策划生成和引资落地;投入资金8100万元,支持华侨经济开发区标准厂房及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功能,提高产业承载能力,促进园区经济发展;投入资金3010万元,支持重点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兑现增产增效、用电奖励、贷款贴息等惠企资金1639万元,帮扶工业企业发展。促三产提升。投入资金1758万元,扶持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红色旅游产业等旅游业发展;投入资金1300万元,打造电子商务平台,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促进商贸物流、“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发展;投入资金5625万元,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三)竭力惠民生。加大民生事业投入。2016年,我县各类民生支出16.79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1.81%。其中,投入26491万元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养老保险、城乡低保救助、医疗救助和农村五保供养扩面提标等社会保障方面的工作;投入45461万元促进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中小学扩容工程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机制、助学资助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投入8458万元支持滨江体育馆、博物馆广场、北山公园、红色文化遗址遗迹抢救维修等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建设,推进文体事业发展;投入22466万元推动城乡合作医疗保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医疗卫生方面的工作。支持宜居宁化建设。投入资金29192万元,新(改)建一批市政道路、给排水管网、绿化亮化、保障房建设等工程,城市面貌进一步改善;投入23968万元加快推进水土保持、农村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投入资金15406万元,推动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村村通客车攻坚工程、纵八线、兴泉、浦梅铁路等项目加快建设,交通环境进一步改善。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主动对接省级精准扶贫政策,争取资金17842万元,投入产业、基础设施、民生事业和基本公共服务等领域;统筹安排县级资金2896万元,开展精准扶贫、农村危房改造、农村小额扶贫风险担保等扶贫开发工作。

(四)强力推改革。推进财税改革。全面完成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和资源税改革工作。全面开展财政预决算、部门预决算和部门“三公经费”公开工作,提高财政资金使用透明度。加强支出定额管理,规范县直机关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等执行标准。加强“三公经费”监督管理,建立“三公经费”支出月报制度,强化“三公经费”监管平台作用。建立财政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夯实财政基础数据,提升财政运行分析水平。严格预算约束。及时批复下达部门预算,提高预算执行到位率。加强支出审核,严格控制支出预算追加。加快财政资金审批和拨付进度,提高预算执行效率。扩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覆盖范围,推进预算绩效管理。2016年,对全县所有预算单位所有项目支出开展支出绩效评价,评价项目资金额26214万元,绩效评价覆盖率比上年大幅提高。规范政府采购操作行为,完成政府采购项目107宗,节约资金518万元;推进政府性投资项目财政评审,严把项目建设支出关口,审核项目110个,送审金额77454万元,审定金额71374万元,核减6080万元,核减率7.85%。强化财政监督,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开展涉农资金、扶贫开发资金等专项检查,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管理,新办证188人次、换证318人次,组织财会人员参加继续教育1778人次。增强服务能力。结合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开展,强化主动服务意识,树立良好财政形象,促进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定期组织财经法规、支农政策等政策和业务学习,提高财政干部业务素质和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能力。

各位代表,2016年,全县财政运行总体平稳,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下行压力大,实体经济效益下滑,税收增长放缓,税性收入质量下降;支出结构有待优化,刚性增支因素多,财政保障压力大;重大基础设施及重点项目建设欠账多,债务负担重等。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发展和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也恳请各位代表、委员一如既往地给予指导和支持。

二、年财政预算(草案)

2017年财政预算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县委总体部署,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和改革决心,稳中求进,深化改革,加快构建现代财政制度,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2017年,地方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安排59146万元,增收2817万元,增长5%,加财力性转移支付收入49158万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927万元,国有资本经营收入调入80万元,减上解支出2409万元,全县公共财政预算财力总计108902万元,加上提前下达的2017年专项转移支付收入29472万元,收入总计138374万元。县本级基金预算收入56284万元,加提前下达基金专项补助收入50万元,基金收入总计56334万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安排80万元;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安排22651万元。

根据上述收入安排,相应安排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38374万元;安排基金预算支出56334万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80万元调入公共财政预算统筹使用;安排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19812万元。

以上全口径预算收支项目和财力匡算,请各位代表参阅附表及说明。

三、扎实工作,应对挑战,

确保完成2017年财政预算任务

2017年,各项改革进入实施攻坚期,县域经济持续发展面临诸多困难,经济下行压力给财政增收带来负面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与县级财力不足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要充分应对困难和挑战,扎实做好财政预算的各项工作。

(一)着力投资拉动,推动经济提质增效。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充分运用财税政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投资拉动作用,加大对重点项目建设和重点产业发展的投入。大力支持招商引资工作,做大做强园区经济。落实中小企业结构性减税、普遍性降费政策,多措并举减轻企业负担。充分运用小额贷款担保、园区企业资产按揭贷款等政策,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全面落实国家房地产政策,消化存量房库存,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二)加强收入征管,提升财政保障能力。加强纳税评估和财政预算执行的分析预测,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做好税源监控和调研,改进征管机制,规范税收执法。突出抓好主体税收的征收,以主体税收的稳定增长,带动财政收入结构改善、质量提升、后劲增强。推进收入分析监控制度建设,落实财税协同治税机制,加强税收稽查力度。依法强化各相关部门单位协税护税、代扣代缴责任,加强税收源头控管,共同堵漏增收。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非税收入增长机制。加强与上级部门的对接,力争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革命老区专项转移支付、生态保护转移支付和其它财力性转移支付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三)立足民生保障,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大力支持精准扶贫工作,建立财政稳定投入机制,深入实施扶贫攻坚,加强扶贫资金整合和监管工作,重点支持产业扶贫、保障扶贫、搬迁扶贫。完善社会保障和就业体系,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扩大困难群体社会救助范围,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财政补助标准,建立正常增长机制,继续落实就业和再就业扶持政策。加大教育投入,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支持滨江实验学校和宁化五中教学楼等建设,实施新一轮学前教育发展行动计划,支持特殊教育和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重点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城乡医养结合试点,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标准,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支持县医院新建和卫校综合实训中心等项目建设。支持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红色遗址的保护与申报,推进历史文化传承,支持客家博物馆等项目建设,促进文体产业发展和繁荣。支持城区“菜篮子”建设,鼓励设立平价商店、直销商店,稳定物价水平,安排并用好食品安全专项资金,保障居民食品安全。统筹安排支持社会管理、计生、科技等其他社会事业发展。

(四)坚持管理创新,提升财政监管水平。持续完善预算管理,建立结余结转资金定期清理机制,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整合不同部门管理的同类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推进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工作,开展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试点改革。加强政府采购全过程监督,优化政府采购审核流程,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加快构建科学、适用的分级分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继续扩大县级绩效管理覆盖范围,全面推进绩效评价工作。加大对重大财政政策执行情况、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力度,规范财政投资项目预决(结)算评审管理,进一步控制财政投资成本,提高财政资金效益。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规范债务融资行为,实行债务限额并分类纳入预算管理,优化政府债务结构,妥善处理存量债务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依法依规推动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改造。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合理压缩会议费、招待费、培训费等一般性支出。扎实推进法治财政建设,严格落实人大审查意见,虚心听取政协意见建议,认真落实审计整改,不断改进和加强财政工作。

6.财政预算追加审批制度工作总结 篇六

财政预算追加审批制度工作总结

为规范预算执行中追加预算支出事项的审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云南省预算审查监督条例》《云南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云南省省级财政追加预算支出审批制度》(云政发〔2007〕67号)和《xx县人民政府关印发xx县县级财政追加预算支出审批制度的通知》(广政发〔2009〕55 号)的文件要求,县财政局于2010年印发了《xx县财政追加预算支出审批制度推进工作实施方案》(广财〔2010〕42 号),成立了xx县财政追加预算支出审批制度推进协调小组。为贯彻落实好预算追加审批制度建设,我局认真组织学习和领会文件精神,严格贯彻执行财政追加预算支出的相关规定和审批程序,切实规范了全县财政追加预算支出事项的立项、申报和审核、审查程序,有效控制财政追加预算支出规模。预算支出安排逐步向科学化,精细化迈进,杜绝、避免年中、年底过多的预算追加支出,预算支出安排取得了显著成效。

7.财政局预算股长工作总结 篇七

一、财政预算公开的理论基础和必要性

我国的财政预算公开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1951年, 国务院颁布《保守国家机密暂行条例》规定“国家财政计划, 国家概算、预算、决算及各种财务机密事项”属于保密内容, 是国家机密;1982年宪法赋予人大审查、批准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的权力, 1994年《预算法》明确了人大审批预算的职能, 但并无预算公开的规定;1999年,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 才提出了编制部门预算、细化预算等要求;2000年, 全国人大选择教育部、农业部、科技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四个部门, 作为向全国人大报送部门预算的试点;正式预算公开是2008年颁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将“财政预算、决算报告”和“财政收支、各类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列为重点公开的政府信息。2010年3月国土资源部在中央部委中率先公布部门预算。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 温家宝总理指出:“让人民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 办了什么事。”从此, 来自顶层设计的和基层实践的两股力量, 合力推动着我国的财政预算之门逐步打开。

(一) 从世界范围看, 政府预算信息公开主要基于三个理论

1、公众知情权理论。

政府预算信息公开是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前提。目前, 知情权已成为公众和政府承认的基本人权之一。西德是首次在法律中规定知情权的国家, 这是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在宪法中明确认可了知情权。

2、民主参与理论。

我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按照法律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管理社会事务。”宪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 经常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 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 接受人民的监督, 努力为人民服务。”我国宪法规定的人民权利的实现条件是国家必须为人民提供相关信息, 保障人民的知情权。

3、人民主权理论。

人民主权理论是关于国家和政府起源的主要理论。英国杰出思想家洛克阐述并理论了“天赋人权”的思想, 认为立法机关由人民选举产生, 人民有权罢免或更换立法机关;法律和政府的重大决策, 必须取得人民的同意。17、18世纪, 卢梭继承并发展了洛克的思想, 系统提出了人民主权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则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阐述了人民民主与国家的关系, 认为人民有权为自己建立新的国家制度。我国宪法第二条也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根据人民主权理论, 政府预算信息应当向社会公众公开。政府预算信息是一种公共资源, 应当属于人民所有, 政府理应向人民公开政府预算信息。

(二) 推进预算公开的必要性

1、基于民主政治价值的考量, 预算公开是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现实需要。

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是一项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基本人权, 是民主政治的基础性权利, 是民主社会的基石, 也是现代法治国家的一个基本特征。了解财政预算的内容不仅是纳税人与生俱来的权利, 也是保障宪法赋予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的需要。我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管理社会事务。”第四十一条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无论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还是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 都需要以公民对国家机关工作有相当的了解为前提。

2、基于公共治理价值的考量, 预算公开是打造透明政府、回应政府、公信政府的客观要求。

公共治理是由开放的公共管理与广泛的公众参与二者整合而成的公域之治模式。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 要建设透明政府、回应政府和公信政府, 这是公共治理的趋势和方向。信息公开是建立责任政府的客观要求, 公开发布的预算可以通过一份独特而清晰的文件, 提供关于政府活动的完整报告。一份结构有序、宣传充分的预算能够保证政府对人民负责的基础, 从而建立公众与政府之间的联系。我国的政府是一个责任政府, 它同样有义务向公众公开预算, 接受公众监督。

3、就反腐倡廉价值的考量, 预算公开是有效监督行政权力和预防腐败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 我国反腐败形势十分严峻, 实行预算公开, 必将有助于遏制腐败现象高发态势, 必将减少公共管理部门的权力寻租空间。在这方面, 英国和美国的预算制度成为范例。英国预算制度形成的最大贡献是解决财政腐败问题, 18世纪中期之前, 英国各种各样的财政腐败是触目惊心的, 进入18世纪中后期, 议会通过预算控制财政, 大体上杜绝了腐败。在美国, 1905年纽约州市政研究局利用涉及影响力购买和腐败两大丑闻促成的政治真空, 将监督与公开作为重建政府在公众眼中合法性的手段, 创设出了预算制度。美国国会在1921年通过了“预算与会计法”。这一看似不起眼的预算改革对美国后来的政治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将各级政府行为的细节第一次展现在阳光下, 有效地遏制了腐败的势头, 从而改善政府与民众的关系, 增强了政府正当性。

二、省级财政预算公开的现状及深远影响

(一) 省级预算公开的进展情况

以陕西省为例, 近年来, 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省委、省政府部署, 陕西省财政厅积极推进预算公开工作, 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取得了一定进展。

1、财政预算全面公开。

从2010年起, 陕西省省本级财政预算决算向社会全面公开。在此基础上, 省财政厅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和部署, 督促市县加快预算公开工作。2014年, 省级财政预算向社会主要公开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陕西省2013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4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二是2014年省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支数据, 包括《陕西省本级2014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算表》和《陕西省本级2014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预算表》。三是2014年省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数据, 包括《陕西省本级2014年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表》和《陕西省本级2014年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表》。四是2014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数据, 包括《陕西省本级2014年国有资本经营收入预算表》和《陕西省本级2014年国有资本经营支出预算表》。

上述数据中,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算表、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表公开到所有款级科目, 公共财政预算支出预算表公开到主要款级科目;并公开当年预算数、上年预算执行数及上年度预算执行数与本年度预算数增减幅度的比较和说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表公开到收入和支出的款级科目。

2、部门预算公开。

省级部门预算公开从2011年开始, 当年, 陕西省财政厅在省政府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中选择了省科技厅、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省体育局、省统计局、省行政学院等10个部门启动部门预算公开试点工作, 向社会逐步公开省级部门预算。公开内容主要包括部门预算编制说明、收支预算总表、一般预算财政拨款支出表等。2011年1月, 省财政厅向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提交了10个试点单位的部门预算草案。10个部门的部门预算于3月份全部在各自政府信息网站面向社会公开, 供公众及时了解和监督。陕西省积极推进部门预算公开,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人民日报、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等权威媒体及知名媒体纷纷予以报道和正面评价。在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 温家宝总理点名表扬了陕西省的部门预算公开试点工作。

2012年, 陕西省级部门预算公开范围扩大至43个单位, 其中省政府组成部门除两个有保密要求的单位外, 全部实行部门预算公开。在召开省十一届人大五次全会时, 省财政厅将43个预算公开单位的部门预算报表汇总印送人大代表参阅。随后, 省财政厅按程序批复了省级部门预算, 43个预算公开单位也在收到预算批复文件后, 在3月中旬前全部在各自网站向社会公开了本部门预算信息, 省政府门户网站也进行了汇总链接。在预算公开内容上进一步细化, 将财政拨款的预算科目细化到“项”级, 同时, 增加公开单位当年“三公”经费支出预算表。2013年, 除特殊部门外, 省级全面推进部门预算公开, 公开单位范围从2012年的43家扩大到102家, 涵盖了党委、人大、政府、政协、人民团体以及各类事业单位, 并进一步细化了预算公开内容, 按“项”级科目明细反映单位各项财政拨款支出。2014年, 省级预决算公开已经常态化。

3、“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公开。

“三公”经费公开是预算公开的重要内容, 也是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2011年5月4日, 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第153次常务会议, 研究部署推进财政预算公开工作, 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要比照中央做法, 公开2010年“三公”支出, 并建立健全公开机制, 扩大公开范围, 细化公开内容。

2011年7月20日, 受省政府委托, 省财政厅在向省人大常委会汇报“关于2010年度财政决算和2011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时, 一并报告了2010年省直机关“三公”经费情况。陕西省继北京之后公布2010年省级单位“三公”经费, 成为全国第二个公布“三公”经费情况的省级政府, 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建设透明、诚信政府的决心, 以及敢于面对批评、勇于接受社会监督的全新执政理念。2013年3月, 103个省级部门预算公开单位公开2013年部门“三公”经费预算, 并细化了公开内容和相关说明。2014年, 省级所有部门的“三公经费”已经全部公开。

4、重大民生支出及专项资金支出公开。

根据财政部《关于深入推进基层财政专项支出预算公开的意见》, 陕西省财政厅制定了《省级财政补助下级财政专项资金公开目录》, 明确要求各基层财政和相关职能部门将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三农”、保障性住房等涉及民生的重大财政专项支出纳入公开范围, 公开的具体内容包括财政专项支出的资金管理办法、资金来源、发放标准和形式、分配结果等。目前这项公开制度在基层得到较好推行。

5、市县预算公开稳步推进。

在省级积极推进预算公开的同时, 各市县也稳步推进各项预算公开工作, 2011年, 陕西各市在本级选择部分单位进行部门预算公开试点。2012年, 各市区进一步扩大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公开范围。此外, 部分县区也积极启动了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公开工作。到2014年底, 全省11个市 (区) 、107个县的政府预决算、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已经公开。

(二) 预算公开的深远意义

整体上看, 陕西的预算公开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在公开的范围、内容、路径、项目和形式上, 都具有一定代表性。从陕西的实践来看, 预算公开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是深远的。

1、提高了政府工作的效率。

美国预算制度的先驱克利夫兰认为, 效率是政府的最高美德, 而预算公开是政府效率的保证。人民群众关心政府预算, 并不是害怕政府花钱, 而是关心花钱的效果。财政支出进度体现政府管理的水平和工作效率。预算公开之前, 陕西的各级财政支出进度大都在85%左右, 最大不超过90%, 大量的财政结余结转资金沉淀在部门, 影响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预算公开三年来, 财政支出进度逐年加快, 每年完成支出调整预算都在90%以上, 2014年全省财政支出完成预算的94.7%, 按照财政部通报, 去年全省财政支出进度综合排名位居全国前列。

2、矫正了政府行政的方向。

政府的钱是老百姓的钱, 人民有权决定这些钱怎么花。预算公开, 让人们了解政府花钱的一些基本事实, 比如投入的方向、各方向之间形成的基本结构, 以及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预算公开之前, 陕西财政支出中民生支出的比例一般占到财政支出的70%左右, 为了支持经济发展, 每年仍有大量的财政资金投向公路、铁路、机场、大江大河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大项目和工业项目, 基于陕西属于欠发达地区的现实, 这当然是必要的, 但与公共财政的本质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是不符的。预算公开之后, 陕西财政支出中民生支出的比例连续四年都在80%以上, 教育、科技、文化、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陕南陕北移民搬迁等重点民生支出增长较快, 财政支出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同时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也更多采取运用结构性减税政策, 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整合和建立产业发展基金, “拨付改投资”, 以及注入资本金、财政贴息和奖励补助等, 引导和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可以说, 陕西财政的“民生”特点越来越凸显, 陕西的财政预算公开, 体现出一种人民当家作主的价值。

3、约束了政府支出的行为。

政府花不该花的钱, 或者乱花钱, 或者花钱不讲成本和效益, 或者花大钱办小事, 群众就会提出批评, 形成舆论压力。在中国, 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因公出国 (境) 等“三公”经费居高不下, 是社会各界长期关注, 为老百姓诟病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各级党委和政府也下了大功夫治理, 但始终收效甚微, 究其原因, 根本的一条就是没有找到一个制度性的治理措施。陕西的实践证明, 预算公开是约束政府花钱行为、降低“三公”支出的有效办法。这几年来, 陕西省级部门“三公”经费支出每年都有新的下降, 2014年, 全省“三公经费”和会议费分别下降了19.1%和36.9%, 大大提升了民众的观感和政府的美誉度。

三、财政预算公开存在的问题

陕西省省级财政预算公开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 迈出了预算民主化的重要一步, 但仅仅是一种带有摸索性质的探索, 仍处于初级阶段。透过陕西的个案看我国政府财政预算公开, 在制度上和执行上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 集中体现为“四性”。

(一) 保密思维的习惯性

从官员层面看, 受我国长期封闭政治文化影响, 多数官员对信息公开较为排斥, 他们往往习惯秘而不宣的工作模式。同时, 受传统官本位意识掣肘, 相当数量官员特权思想严重, 服务观念落后, 把自己手中掌握的信息作为一种特权。加之信息公开往往会对部分官员的既有利益格局产生冲击, 造成政府官员在信息公开时, 往往是被动公开、随意公开或者避重就轻, 挑不重要的信息公开。这种思维习惯严重影响了政府信息公开特别是预算公开的进程。

(二) 公开内容的专业性

从目前已经公开的各种资料看, 公开财政预算项目过于笼统, 预算内容专业性太强。大多地方财政部门预算草案科目只列到类一级, 没有款、项的具体内容, 有的虽稍细一些, 但也只列到款级科目。比如说仅仅列出基本建设金额多少, 却没有每一笔支出的具体内容, 面对这些庞大的分类数字, 外行看不懂, 内行说不清, 既看不出每一笔收入来源是否合理、可靠, 也看不出重大建设项目有多少, 更谈不上审查这些项目是否合理, 预算是否科学, 不留缺口, 无法进行实质性审查。看不懂的预算背后, 隐含着政府愿意在多大程度上向公众出让预算监督权的问题, 让你看得见, 却看不懂, 也谈不上监督。

(三) 公开范围的狭隘性

公开预算编制原则及过程、预算执行及调整、决算、财政政策等信息没有完全公开;重要项目如重大民生项目、政府性投资以及其他重要项目评审复审情况没有完全公开;政府官员薪酬包括所有财政供养人员工资、津贴、补贴及养老金等信息没有完全公开。

(四) 公开载体的局限性

公开的载体基本上都选择专业网站和报纸, 便于公众获取信息, 群众喜闻乐见的财政预算公开载体尚未引入:比如, 能否在社会服务窗口 (行政服务大厅等) 向社会公开财政预算、政府采购、产权交易、公物拍卖、会计委派等公共财政事务;能否在新闻媒体设立专题栏目, 开展“公共财政与百姓生活”动态报道, 推进公众的参与度;能否在公共场所屏幕 (大型广场、飞机场、火车站) 等公共场所的LED电子屏幕上, 滚动播放财政民生信息;能否在基层社区宣传栏、政务公开栏上等, 公开与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财政民生政策、民生项目信息等等, 从而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财政公开格局。

四、推进财政预算公开的几点建议

实行预算公开是预算民主化改革的基本要求和应有之义。随着中国逐渐转向税收国家, 政府的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必须实现民主原则。正如财政史标明的, 预算民主是任何现代税收国家都绕不过去的一个坎。立足于我国实际情况, 应该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逐步推进我国的预算公开。

(一) 财政预算始终坚持“公开透明”原则

长期以来, 我们在思想观念上将政府预算视为国家机密, 不仅一般民众难以获取, 即使是各级人大代表也只能在短暂的“两会”期间获得本级财政预算和决算草案。这几年, 借助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 将政府财政预算、决算报告列入了政府应予重点公布的信息范围, 并对信息公开的方式和程序、监督和保障等做出了规定。但在现行《宪法》及有关法律中都没有关于预算公开、公民参与的任何内容。实践中, 虽然中央政府各有关部门, 地方政府如广东、北京、陕西等地都在积极推动预算公开改革, 财政部也先后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地方财政部门政务公开的意见》、《财政部政务公开规定》和《财政部机关政府信息公开实施暂行办法》等规定, 但因立法层次低、所约束的主体极其有限, 以至于许多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和地方政府, 仍将预算信息视为秘密。没有一个让民众知悉、参与和监督政府预算编制、审议和执行的制度化平台。现在, 我国新的《预算法》中已经明确了预算公开的原则, 并就预算公开的基本内容等做出一般性规定, 各级财政、财务部门要认真执行, 努力做到“公开是常态, 不公开是例外”。

(二) 增强预算的完整性、具体性、易懂性、规范性

财政预算要有“完整性”, 即财政预算应该涵盖所有公共资金, 包括一般政府基金、社会保障基金和专项基金以及国有企业基金在内的所有公共资金。但是, 我国目前仍然有大量的财政收支没有纳入预算, 如土地出让金目前还属于政府预算外收入, 它是游离于政府提交人大批准的预算草案之外的, 当然也脱离了公众的监督。

财政预算要有“具体性”, 即财政收支项目必须是具体的。离开了预算信息的具体性, 就很难对特定的部门、单位、项目的收入和支出作出评价, 也很难对预算过程实施监督。从目前已经公开的情况看, 不论中央部门、还是省市县级政府的预算信息, 仍然显得过于粗略, 缺乏细节, 公开内容大都局限在“类”级, 个别项目细化到“款”级, 基本都未涉及“项”级, 公众很难了解详情。

财政预算要有“易懂性”, 即政府公布的预算信息是能够让大家弄清公共资金的来龙去脉, 知道资金由谁使用, 用在什么地方, 提供哪些公共产品, 使用效果如何, 并由此判断政府预算规模是否适当, 支出结构是否合理, 资金使用是否违背公共利益, 是否遵循了经济、效益和效果的使用原则。对于预算的编制者来说, 应该给人大代表和社会公众提供“看得懂”的材料。

预算公开要有“规范性”。全国各地情况差异较大, 为了避免各地预算公开各行其是、五花八门, 避免社会不必要的横向对比, 财政部应该对包括政府预决算、部门预决算、“三公”经费预决算在内的各类预决算公开的基本内容、格式、法律程序等做出明确规定, 要求各地在此基础上向社会公开。地方可在财政部规定的格式上予以进一步细化, 但最基本的公开内容和程序必须予以保证。

(三) 预算公开应做到主动公开与依申请公开相结合

所谓主动公开, 就是指根据法律规定的义务, 行政机关主动公开某些信息, 包括及时公开、定期公开、设立官方信息出版物、出售官方信息出版物、公众任意查阅公开的信息等。所谓依申请公开, 就是公众根据法律规定的权利, 向义务机关提出申请, 由该机关向其公开特定的信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这两种公开方式都有所规范。但是, 在信息公开的实践中一个共性的问题是, 由于理解或法规解释的不同, 一些政府机构缩小了《条例》规定的信息公开范围, 除了《条例》规定主动公开并重点公布的信息如财政预算、决算报告之外, 其他信息都不予公开。这种“选择性公开”显然是对《条例》的曲解, 不符合“以公开为原则, 不公开为例外”的精神。

公共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纳税人上缴的税收。随着纳税人意识的觉醒, 公民申请预算公开的项目会越来越多。公民申请预算公开, 除法律规定的保密事项外, 义务机关有义务公开。公民的公开申请被拒绝, 有权获得司法救济, 这也是各国的普遍做法。1776年瑞典宪法规定, 公众有权向专门负责收集意见的部门, 就任何政府扣留信息的决定提出上诉。美国《情报自由法》也规定, 当行政机关拒绝公开时, 当事人有权向机关首长提出申诉, 如果首长部分或全部维持拒绝提供记录的决定, 机关必须通知申诉人该决定可以申请司法审查。

(四) 预算公开应接受社会和公众的监督

预算公开的最终目的, 是通过接受社会和公众的监督, 促使各级党政机关合理、节俭、高效地使用纳税人的钱, 切实为民服务, 杜绝浪费和腐败, 真正使财政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这个初衷来说, 如果只是形式上整整齐齐地将财政预算公布出来是远远不够的, 还有许多环节需要落实。

1、细化公开内容。

许多党政机关公开的预算, 只是按照收支总表、收入表、支出表、财政拨款预算支出表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表等表格上固定的内容进行公开, 没有细分项目, 也没有相关说明。有的虽附有预算安排说明以及名词解释等, 但其中许多地方语焉不详, 人们希望看到的公开材料, 既有预算总表又有明细分表, 说明文字既阐释“总系统”又阐释“子系统”。各级党政机关应该对每一个汇总性数据尽可能地细化分解, 其中包括什么项目, 每个项目是如何计算得出的, 让普通民众看得懂, 明白政府部门供养多少吃财政的人员、干什么事、花多少钱。将预算的每一个细节都置于“阳光”之下, 一定能杜绝和防止一些地方、单位有意识地提高某些项目的预算基数和标准, 套取财政资金, 谋取不正当利益。

2、强化预算约束。

财政预算经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即具有法律效力, 必须得到严格执行。一些地方和单位, 特别是那些权力较大的部门, 预算虽然公开了, 但在预算执行中并不把它当一回事, 预算指标用完, 要么挤占其他项目的预算款项, 要么随意向财政申请追加, 这种预算其实等于没有预算。各级党政机关应该严格遵守部门预算, 项目预算指标必须全部用到项目支出上, 公用经费必须量入为出, 精打细算, 杜绝浪费。财政部门应该加强预算执行管理, 完善和落实预算执行通报制度, 绝不随意乱开“口子”, 真正让预算约束硬起来。

3、决算也应该公开。

财政供养人员及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多少, 商品和服务支出及办公、公务用车运行维护、公务接待、会议、因公出国、文件印刷、水电等费用多少, 何种项目、何种事业经费多少, 既要公开预算, 又要公开决算, 让人们明白当初预计花多少钱, 实际花了多少钱。当民众将各个部门的预算和决算能够进行对比时, 才能判别其中是否存在问题, 才能真正监督财政预算执行及政府部门履行职责的情况。

4、倒逼节约资金。

预算公开的最终目的, 就是“倒逼”党政机关厉行节约, 不胡支乱花, 经得起公众的拷问。如果预算公开以后, 公款吃喝和超标准接待仍在进行, 公车私用大量存在, 办公场所豪华装修比比皆是, 那么公开预算、决算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政府在老百姓心目中就没有什么公信力可言。各级党政机关在认真公开预算决算的同时, 必须在反对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方面有真正作为, 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 将“三公经费”等各项支出完全控制在公开预算指标以内, 真正经得起公众的监督、社会的认可。

总之, 财政预算公开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和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 对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式的财政预算公开实践中, 某一个或者几个“个案”的诞生, 都会引起公众的“围观”, 其实这更是一种对李克强总理提出打造“透明政府、回应政府、公信政府”的强烈期待。公开是一种勇气, 需要面对强大的质疑, 需要改革的智慧。如果本文通过对陕西省级财政预算公开“个案”的剖析, 从而寻找到财政预算从“国家机密”到“全面公开”的“样本”, 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8.浅析财政预算公开问题 篇八

[关键词]财政预算;政府信息公开;可行性

1013939/jcnkizgsc201520287

1 推进财政预算公开的可行性分析

11 经济层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民主法治、公共治理、政务公开等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构建公共财政框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财政的基本选择和必然要求。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必须要提高政府分配行为和公共经济活动的服务水平,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制度安排。这就要求政府预算信息的公开、透明,从而促进了我国预算公开的程度的不断推进。

12 政治层面

我国政府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离不开人大对预算的监督权和公民参与预算的权利。行政部门普遍认为预算公开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性突破口,也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有效手段。政府治理理念革新为财政预算公开提供了条件。

13 法律层面

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后,各地纷纷制定信息公开乃至预算信息公开、重大项目公开等具体方面的专门规则。这些规定的推出向我国预算公开的全局性立法提供了法律基础。特别是最近通过的《预算法》第四次修改稿,明确将“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写进了总则,并对预算公开的主体、范围、时限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2 财政预算公开存在的问题

21 预算公开的法制建设

目前我国预算公开的法制建设严重滞后,国家保密法的一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预算的公开。尽管财政部出台和实施相关法规,但这些出台的规定和条文仍然处于较低的层次。这就导致了预算公开在推进过程中效力大打折扣。

22 预算编制

尽管《预算法》的编制要求较多,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进行下放的报表在格式上较为简单,并且对支出细节没有进行较为详细的说明;同时,我国政府的财政收入由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两部分构成,而财政部门编制的预算草案一般只涉及预算内资金的使用情况,对大额的预算外资金则不予反映,因此预算编制内容不完整。

23 预算审批

我国人大对于国民经济计划及预算草案的审查和批准方式采取的是“一次性表决、一次性通过”,或全部赞成或全部否定,缺乏审批辩论程序;我国预算审批仅体现结果公开而非过程公开,缺乏公众的参与。

24 预算执行

我国财政预算公开主动性不高,且透明度低。预算公开内容繁多,目前有关信息的披露只是一部分。政府缺乏公开财政预算的意识,同时为了规避责任,某种程度上心理层面缺乏公开财政预算的主动性。同时,社会公众也缺乏监督意识,监督机制不够完善,亟须建立良好的监督氛围和公众监督渠道。

3 财政预算公开的对策建议

31 健全预算公开的法制建设

我国政府需要健全预算公开的法制建设,整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过程中各种情况,对开展立法前的可行性进行系统地研究,并对其进行不断完善和研究,可以通过人大立法,适时推出《政府信息公开法》,使其成为基本法,从法律的层次上提升法律效力。

32 预算编制

尽管《预算法》的编制要求较多,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对支出细节进行详细说明,每一笔款项的支出情况都要进行公布;采用复式预算,便于考核预算资金的来源和用途,有利于改善财政资金的管理,避免不同性质的财政资金相互挤占,为政府进行经济分析和宏观决策提供较为明确的信息。

33 预算审批

预算审议中要引入协商机制,建立起一套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民主协商程序,为预算参与者提供发言机会。公开既是保证公民参与预算的前提,更体现了协商民主的基本理念。并且要严格政府预算民主审批程序。审查过程中人大代表和公众可以预算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辩论。起草的预算草案经政府批准后,才能交由人代会审批。对于关键性的项目,人大要主持召开讨论,对于制度的制定需要人大起表率作用。政府的任何重要政策都需要呈递给予之平行的人大才可以操作实施。

34 预算执行

政府的很多活动都是不向社会公开的,这就给政府推卸责任、采取“寻租”有了可趁之机,公共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加剧了财政风险。政府要推进财政预算的公开,首先必须要转变思想,树立“阳光”财政意识,促进预算公开的文化建设,加强与社会公众的互动。其次,也要加强社会监督,健全监督机制,以保障财政预算公开落到实处。

总之,推进财政预算公开是提高财政透明度的必然趋势,在推进民主政治的建设中,预算民主显得特别重要,无论是社会公众还是政府部门,无论是立法机构还是审计机构都应当采取积极行动,提高对预算公开的关注程度。我们相信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完善、观念的更新以及技术水平的改进,我国的财政透明度水平会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陈穗红,2014《预算法》修正案对提高预算透明度的机遇与挑战[J].地方财政研究,2014(11):9-13

[2]肖鹏,李燕,预算透明:环境基础、动力机制与提升路径[J].财贸经济,2011(1):21-25

[3]赵谦,美国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的考察和思考(下)[J].中国政府采购,2013(3):50-52

[4]Fuzzed Adrian,Mick Foster,Changing Approaches to Public Expenditure Management in Low-Income Aid Dependent Countries[J].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Discussion Paper,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World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Economics Research,2001:107

9.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工作报告 篇九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作武清区20xx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xx年预算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xx年,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财税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市委九届六次全会和区委三届六次全会精神,按照“积极应对挑战,扩大开发开放,推进率先发展”的总体要求,积极组织收入,大力控减支出,创新工作机制,稳步推进财政改革,实现了财政平稳运行,为武清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较好地完成了区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预算收支任务。

全区三级财政收入完成71.1亿元,完成预算的101.5%,比上年增长26.7%。其中区级收入完成328,216万元,完成预算的104.5%,比上年增长26%。

按照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区级财政收入328,216万元,各项结算补助101,172万元,本年实得财力429,388万元,比上年增长23.4%。

区级正常经费和基金支出429,000万元,完成预算的100.5%,比上年增长22.3%。

区实得财力与本正常经费和基金支出相抵,财政滚存结余388万元。

20xx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我们主动适应新形势发展变化,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招法,不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强化财政收支管理,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认真落实“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工作要求,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求实效。

完善融资担保体系,搭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平台,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为19户企业提供了1.2亿元贷款担保。加大对受金融危机影响困难企业的帮扶力度,拨付稳岗补贴、工商企业注册登记费补助、外贸出口发展专项资金、工业企业技改贴息等扶持资金2,740万元。全面贯彻《天津市家电下乡工作实施方案》和《天津市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实施方案》,兑付补贴资金1,200万元,下乡产品销售额达到1亿元,有力地拉动了农村市场消费。

(二)强化税收征管,努力扩大财政收入规模。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经济发展的严重困难,全体财税干部职工迎难而上,坚持把组织收入工作放在首位,着力强化税收和非税收入征管,保证收入及时足额入库。继续完善重点税源监控机制和控管体系,强化税收源头控制机制,实行税收全程监控。同时坚持开源与挖潜相结合,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 “跑”和“争”的力度,用好用足财政优惠政策,引进大项目、好项目,涵养培植财源。财政、税务以及乡镇街道等各职能部门逐步建立涉税信息共享机制,实行综合治税。抓住经济企稳回升的有利时机,适时调整收入任务。严格落实收入目标责任制,对部门和基层征收单位的收入任务、收入进度进行量化考核,强化责任,调动了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保证了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三)创新体制机制,财政改革取得新突破。

建立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成立国库支付中心,制定《武清区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和《武清区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暂行办法》,在统计局、审计局、劳动局、文化局等单位开展试点工作。

完善投资评审和政府采购制度。坚持二者互为补充,配套联动,严格遵循“先评审、后招标”、“先评审、后拨款”的工作程序,对区级重点工程进行严格审核,坚决核减不合理支出,节约了大量财政资金。全年完成投资评审项目224项,总预算金额24.8亿元,核减金额8.7亿元,核减率为35%;组织政府采购120次,总预算价格19.2亿元,节约资金5.3亿元,资金节支率达27.6%。

(四)加强投融资管理,为经济发展提供财力支撑。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努力扩大投融资规模,为全区经济发展和区级重点工程项目提供资金保障。全年融资25亿元,保证了东环线及津京高速联络线绿化、翠亨路绿化景观工程、城际铁路绿化景观工程、北杨公路道路改建工程、翠亨路、杨六路、廊良路延长线工程等区级重点工程项目的资金需要。加大对示范工业园的资金扶持力度,及时拨付示范工业园征地补偿、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资金4亿元。

(五)加大支农惠农投入力度,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把改善民计民生、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面貌作为发展重点。安排1.6亿元,用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文明生态村创建、农村基层活动场所等新农村基础工程建设;拨付5,200万元,用于东马圈、豆张庄、黄庄三个乡镇的土地治理项目和富贵、黑马两个产业化项目;将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资金4,022万元发放到18万农户手中;在做好能繁母猪、奶牛和设施农业保险的基础上,开展小麦保险业务,为全区8.1万亩小麦支付保险费146万元;以支农惠农为目标,开展农民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费财政补贴工作,为全区70多万农民投保意外伤害险,农民如受到意外伤害可获得最高 1万元的保险金,切实使农民得到了实惠;努力做好“普九”债务化解工作。严格按照上级安排,高质量完成方案制定、债务锁定和清理核实等工作,共涉及全区 17个乡镇,债务总额4,670万元,偿债工作已全部完成。

(六)统筹安排资金,支持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强区战略,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安排资金5,321万元,用于中小学校公用经费、困难学生教科书、住宿费减免和助学金发放;安排4,112万元,用于河西小学、杨村四中二期工程新建和黄庄职专综合实训楼设备购置以及中小学校修缮;落实教师绩效工资改革政策,为全区教职工补发工资1.54亿元。

努力构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筹集资金9,910万元,全面做好新农合工作。全区共有66万人参合,参合率达99%,居全市第一;实施城镇和农村社会养老补贴制度,为全区11万城镇和农村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生活补助金8,333万元;将2,940万元五保低保资金发放到12,326名五保低保对象手中;筹措资金1,740万元,完善18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继续做好撤村建居、安居工程等工作;积极启动“两险” 推动工作,建立起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以建设文明城市为目标,加大城区现代化管理改造投入。筹资3,063万元,用于计生委服务站综合楼、工会文化馆、人防0708工程;投资 1,256万元,完成新城规划总体设计、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建设、数字化系统项目建设一期工程等;安排环境整治支出1,200万元,用于绿化养护、道路维修、广告牌整治以及垃圾清运等,美化了城区环境,提升了城市载体功能。

认真分析总结20xx年财税工作,财政收入规模不断扩大,支持和促进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保障和改善民生成效显著,财税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财政资金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但预算执行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财政收入虽然实现大幅度增长,但收入结构不尽合理,质量不高,可支配财力不足;乡镇街道之间发展不平衡,部分乡镇财政困难,基层政权保障和公共服务能力有待增强;税收征管仍存在薄弱环节;受行政事业单位增资和偿还政府性债务等因素影响,财政支出增长较快,平衡预算的压力进一步加大;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还需继续深化。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妥善加以解决。

二、20xx年财政预算草案

根据区委总体部署,结合我区发展实际,20xx年财税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市委九届七次全会和区委三届七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下大力培植和壮大财源,扩大财政收入总量。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资金保证政权运转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重点工程的支出需要。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机制创新,提高财税工作质量。切实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强化公共财政服务保障能力,把保增长、保发展、保民生作为财政工作的首要任务,为全区开发开放和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以及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20xx年财政预算草案是:三级财政收入完成90.4亿元,比上年增长27.2%。其中区级收入426,261万元,增长29.9%。

按照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区级预算收入426,261万元,各项结算补助100,266万元,区预算可得财力为526,527万元,比上年增长22.6%。

20xx年安排正常经费和基金支出526,000万元,比上年增长22.6%。

区预算可得财力与预算支出相抵,财政滚存结余527万元。

三、全面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确保圆满完成全年预算任务

为确保圆满完成20xx年预算任务,我们将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坚持依法理财、强化科学管理。为此,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多措并举,努力扩大财政收入规模。

要把组织收入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税收与非税收入征管,做到应缴尽缴、应收尽收。要在依法治税的前提下开展税收管理创新,进一步优化税收服务,帮助企业依法、依规用足、用好税收政策,发挥税收政策资源的最大效应。狠抓财源建设,继续完善财税扶持政策,重点强化对市区级大项目的扶持力度,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加大对开发区、示范工业园、乡镇产业功能区的扶持力度,为全区大开发、大开放培植后续财源,做实增收基础。

(二)严格控制支出,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坚持勤俭理财,继续强化过紧日子的思想,在财政资金管理和使用上做到精打细算,讲求效益。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办公设备管理,在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定统一标准,严格控制配置标准和使用年限,降低行政成本,节约财政资金。在统筹安排资金确保教师绩效工资发放、事业干部绩效工资改革、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医疗补助基础上,厉行节约,严控一般性支出。同时牢固树立节支也是增收的理念,严禁随意增加大的项目支出和超概算资金,严格控制会议费、招待费、汽车购置费等非生产性支出。

(三)创新体制机制,推进财政管理改革。

为进一步规范预算编制程序,改进预算编制方法,细化预算编制内容,在区直一级预算单位全面推行部门预算,以建立管理规范、结构合理、约束有力、讲求效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预算管理体系。积极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在工资性支出、政府采购支出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基础上,将所有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体系。继续做好投资评审工作,完善相关制度,提高评审质量和工作效率。继续深化政府采购改革,加强采购环节的指导和监督检查,规范政府采购秩序,提高政府采购质量。加大财政监督检查力度,对新农村建设资金、区级重点工程资金、社会保障资金开展全面监督检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强化投融资管理,支持区级重点项目建设。

充分发挥财政的投融资主渠道功能,全力支持区级重点项目建设。按市政府要求做好投融资平台整合工作,做大做强特定目的公司,提高投融资能力和水平。加强银政合作,开展全方位融资。全年确保融资20亿元,支持新农村建设和区级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探索大项目绩效管理办法,严格控制工程项目,在保证重点工程资金需求的同时有效控制政府举债规模,规避债务风险。进一步强化重点工程建设资金的监管,实行项目管理、资金管理和资产管理相结合,建立资金拨付后监督检查机制、项目完工评估决算机制,实现管理的规范化,确保资金安全有效使用。

(五)统筹调度财政资金,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进一步加大教育事业投入力度,支持城区学校新建、扩建及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落实“两免一补”政策资金;大力筹集资金用于城区道路、环境整治、乡镇街文体中心建设和电子政务工程等;安排资金1.4亿元,全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抓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奶牛生猪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民素质提高工程、文明生态村创建等工作;全面做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障实施工作,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好城镇和农村低保、大病救助、安居工程以及老年人生活补助发放,努力搭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10.财政局预算股长工作总结 篇十

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关于甘肃省预算绩效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甘政办发[2011]219 号)、《甘肃省财政厅关于做好市州预算绩效管理考核工作的通知》(甘财绩[2016]8号)等文件精神,我县积极推进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不断提高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取得较好成效。现将我县2016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评价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础工作

(一)组织保障

为加强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组织和指导,我局设立预算绩效管理股室,并且落实人员、明确职责,为我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制度建设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甘肃省预算绩效管理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完善了《瓜州县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暂行办法》、《瓜州县预算绩效管理暂行办法》、《瓜州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方案》、《瓜州县财政局绩效评价内部管理工作制度》,建立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办法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内容、方法、指标、组织方式、实施范围、程序以及评价结果的应用做出规定,为开展绩效评价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2016年,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廉政建设、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等明确了局机关内部绩效评价工作职责等相关内容,为建

行为,实施有效监督打下了坚实基础。

(五)交流培训

积极探索预算绩效管理模式,利用网络和软件探索建立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和交流平台,模式已初步形成。我县利用各新闻媒体、政府网络平台、编制宣传册子等形式,引导全社会关注和重视绩效管理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使大家从思想上认识到粗放式预算管理方式的弊端,树立“用钱必问效、问效必问责、问责效为先”的预算绩效管理理念,进一步增强各部门、各单位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主动意识。为了更好地完成预算绩效工作,财政局联合相关部门召开联合工作会议,并召集相关绩效单位人员举办培训会,为预算绩效管理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地基础。

二、2016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情况

(一)管理范围

我县财政局积极开展绩效目标管理工作,县级财政部门1个,自评得分3分。

(二)管理规模

县级财政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管理情况得3.8分,纳入绩效目标管理的县级项目支出金额8000万元,全县项目支出金额10500万元,比率是76%,自评得分3.8分。

(三)管理模式

县级财政部门1个,纳入绩效目标管理,自评得分2分。

三、2016实施当年绩效监控管理情况

(一)管理范围

我县积极开展绩效监控管理工作,县级财政部门的数量1个,预算部门向财政局报送的绩效评价项目支出金额5600万元,预算部门开展绩效评价的项目支出金额5600万元,比率是100%。

财政将评价结果作为预算编制的重要依据,并与预算编制相结合。

2016年对2015绩效评价结果金额5600元,占全部评价金额5600万元的100%,并向县委、政府、人大报告。

评价结果公开金额5600万元,实际评价金额5600万元,比率100%;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金额5600万元,非涉密评价金额5600万元,比率100%。

将财政绩效评价结果纳入政府考核,并占有一定权重。为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深入推进绩效管理工作,务实转变领导干部作风,建立了绩效问责长效机制。

六、其他情况

(一)制度建设

把制度建设作为开展绩效管理的关键环节,中共瓜州县委办公室、瓜州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瓜州县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暂行办法》、《瓜州县预算绩效管理暂行办法》等,牢固树立“讲绩效、重绩效、用绩效”、“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管理理念,进一步增强支出责任和效率意识,全面加强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和科学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二)日常信息报送

积极向上级财政部门报送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进展,对绩效评价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反馈,并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其他交

效考评的作用。

(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

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关键。从指标构成上分析,这些指标分为业务招标和财务指标,主要侧重于技术、工程与资金使用的合规性评价,而对资金使用效益评价不足,指标设置呈平面化和单一性特征。

(四)绩效评价技术力量薄弱

绩效评价没有专门人员,暂由预算股、监察股配合实施,且人员专业结构单一,影响到绩效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

八、对策与建议

(一)逐步建立健全绩效管理指标和标准体系

11.财政部痛心“天书式预算” 篇十一

在2007年底前仅剩的两个月中,他们需要花掉3000亿到4000亿元人民币,以完成年初财政部批准给他们的预算支出。因为在之前的9个多月中,他们只花掉了总预算的六成多资金。

财政部警告说,如果他们不能如期按年初预算花掉这些钱,那么在编制2008年的预算支出时,也许就不会再拨给他们那么多钱了。目前,2008年的预算编制已经开始。

这是中国中央财政体系的一个老问题了。

但从现在开始,那些总是完不成年初预算的部委,可能在下个年度无法再从财政部要到更多钱了。财政部正开始以前所未有的努力试图改变这个痼疾。在一个月前的一次内部会议上,财政部高官直言某些中央部委上报的拨款申请无异于“编天书”。

中国社科院财贸所马蔡琛博士说,一直以来,财政部的预算改革都更侧重编制方面,对预算执行效果如此重视还是第一次,未来一段时间内预算改革将开始侧重于预算执行。

“花钱”死命令

截止到8月31日,气象部门2007年预算执行进度仅为54.59%,远远低于正常执行进度。而财政部要求三季度末各部门必须完成预算的75%。

国家气象局做了一个测算,按照此目标,气象局各单位要在一个月内花掉11.73亿元,才能完成三季度目标,到年底需要花掉25个亿。这是一个死命令,气象局在发给各下属事业单位的通知中说,必须完成这些支出。

实际上,发出类似通知的还有卫生部、林业局、环保总局、农业部、水利研究院等部门单位,如果按照财政部的数据计算,未来几个月,中央部门至少要花掉3000多亿元,才能如期完成预算。

几乎所有部委在年底前都面临这种资金十分充裕,着急花钱却花不出去的情况。

但这不意味着没有地方需要花钱,其实相当多需要用钱的地方却一直拿不到钱。

大连市长海县担保公司至今负担着从去年三四季度开始到现在共15个月份的贴息资金,这些钱原本是该中央财政支出的。这是劳动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为了鼓励下岗职工再就业而安排的小额担保贷款,利息由财政部补助,但财政预算中的这部分资金却迟迟在国库里没有发出去。

据采访,因为贷款设计与实际差距较大,贷款的审核工作难度加大,使得贴息资金无法按时支出。这一资金也因为支出进度过缓而被审计署点名。

在国家审计署2006年度的审计报告中,49个被审计中央单位一半以上都因为预算支出执行慢,闲置财政资金而被点名。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一个总预算为2亿元的大型项目——“处置环境与核恐怖袭击事件应急项目”已经进行了两年,按照项目设计方案,财政部每年拨款5000万元,但因为项目涉及多个部门,组织多次招投标,去年的工作没能完成。

目前环保总局正在做去年的工作,而财政部也没有拨付今年的5000万,环保总局相关人士说,这一个项目就使得环保总局的财政支出进度慢了不少。

钱太多?

“如果项目资金根本支不出去,财政为什么要给资金呢?”财政部副部长朱志刚认为,支出进度慢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在执行中存在大的问题,二是预算多给了。

一位财政学者认为,确实不排除有些部门为了多要财政资金,预算安排一些不具备可行性或没有认真论证的项目,审批后,却发现项目根本无法执行。

“重分配、轻管理”的理財观念和行为,是导致执行进度缓慢的根本性原因,财政部官员认为,对预算分配的重视程度和对争取到项目资金用的工夫超过90%,而对如何使这部分资金发挥出效益用的工夫不足10%。

据悉,2006年,财政部统计中央各部门年终结余资金,竟然有574亿元之多,其中项目支出结余537亿元,占全年项目支出预算的15.6%。

“时间过去2/3,预算才执行了一半。”朱志刚说。

从2007年6月开始,中央各部门开始拟定部门的支出进度计划,动员所有相关单位,尽快安排各项工作。农业部在两个月时间内共发了七份文件,督促部署事业单位加快项目支出进度。

目前,各部委三季度支出进度数据还没有完全统计完,但农业部财务司相关人士说,农业部进度大概在60%多,没能达到财政部的要求。以上这位人士解释,主要是因为预算执行既要加快进度又要保证资金使用安全,两者兼顾工作难度很大。

据悉,农业部2007年预算110多亿,这意味着,四季度他们将花掉40个亿的支出才能完成预算。这里还不包括今后的追加支出。

三季度国家林业局也没有完成目标进度,主要是因为基建项目审批环节多,还要组织招投标,前面的一环没完成,后面工作也无法进行。

支出进度慢不仅影响财政资金的效率和效益,它留下的一个痼疾便是各部门逐年壮大的财政结余资金。到2006年底,各部门财政拨款结余资金比上一年度增加10%,有的部门结余资金占当年财政拨款的近50%。

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财政金融研究室研究员刘国艳说,支出偏慢跟结余常年累积有关。今年还在做去年的项目,花去年的钱,必然会影响当年项目工作的开展。

朱志刚的讲话也验证了这一点,他说,支出进度慢的部门基本上都是往年项目支出年终结余较多的部门。

刘国艳认为,大量结余很大程度上跟超收收入有关。近年中国财政超收幅度大,为了达到收支平衡的预算效果,有超收就有超支。各部门形成了年底追加支出,突击花钱的情况。

国家环保总局一直都是上半年用上一年的结余资金,本年度的预算资金下半年才开始用。

9月19日,财政部召开加强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管理专题会,表明如果不完成目标进度,2008年预算不再增加新的项目预算或者按照今年实际执行情况安排预算。

朱志刚在此次会议上言辞犀利,针对某些部委预算编制和执行中存在的编天书、夸大项目规模等问题提出警告。

财政部的强硬让很多部门开始紧张,在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快预算执行进度的通知》时,很多部门自行规定了更快的支出进度目标。国家气象局发出通知,如果不能完成目标明年预算将核减10%到20%。

采访中发现,有些单位为了加快进度,项目还没有开始的情况下,先行进行了采购。

怎么花?

突击花钱显然不是最好的选择。“这很容易造成大量财政资金的浪费,一个月要花11个亿,那只能摊派,或者提高支出标准、档次”,刘国艳对此做法表示担忧。

马蔡琛也认为,解决支出进度,不是一个能用机械的指标来实现的。有部门如果到年底仅完成80%,其余20%是因为预算编制不科学或原来的项目方案有问题,这时就不能刻意追求预算进度完成100%,这是对预算执行过程中实事求是的调整,是对“纳税人”负责任的表现。

他说,这个办法容易导致项目的论证不充分,急于把钱花出去,造成突击花钱,可能会造成一定的负作用。

财政部一直希望能够更好地完成预算。早在6月份,2008年的预算就开始编制了,这也是历年来最早的一次。而在预算改革前,编制预算的时间只有4个月。在当时的预算编制部署会议上,财政部官员说,近两年预算编制时间不断提前,今年达到9个月,目的就是为了让各部门抓支出进度的同时,更好地编预算。

过去几年的情况是,有些单位到两会要开了还没有报预算,这势必会影响到预算执行情况。

财政部官员说,不排除有些单位在做预算的时候“编天书”,这几年仍存在多报、虚报预算的问题,“一些部门预算报的规模大得出奇,我们无法相信预算的真实性”。

预算执行慢,跟中国预算编制的时间点也有关系,由于预算经过人大批准要等到两会之后,层层下拨后,到基层单位执行的时候已经是4月份。

这也是各部门反响最强烈的一个问题,很多部委认为因为一季度不能做项目支出,影响了全年的预算执行时间。

为解决问题,财政部在8月份的人大常委会上提出,建议全国人大授权财政部按上年支出数的四分之一左右预拨1~3月项目支出资金。目前此事财政部与全国人大正在沟通中。

教育部财政司正在细化一些重点项目的方案,希望能通过批准,提前获得项目资金。

要从根本上实现预算执行的顺畅就要从根本上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预算编制与执行哪个都不能放松。按照2008年中央部门预算编制指南,目前各部门预算已经上报,财政部表示今年对预算将格外严格,编制不够好的将退回重新修订。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者说,中国预算改革已经进行了8年时间,还有如此多的问题和顽疾,应该值得思考。他说,部门预算改革并没有结束,还要继续,只是下一阶段中央和财政部门需要下更大决心冲破一些利益格局,使财政预算具有可持续性、稳定性和透明性。

上一篇:理智与情感的经典语录下一篇:2022年劳动节志愿活动策划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