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分析报告表(精选13篇)
1.事故分析报告表 篇一
关键词:特别重大事故,调查报告,危机,网络舆论
作为一种外显的民众意愿, 舆论在危机传播管理的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危机的破坏力强、波及面广, 其爆发会威胁众人之利, 其消弭又需调动众人之力。管理者只有准确认知舆论, 才能保证所作决策发挥出抚慰民心、调动民力的效能。
截至2012年12月底, 我国互联网的普及率已升至42.1%, 网民规模达到5.64亿。[1]日益扩大的应用范围加之本身固有的传播优势, 使互联网成为当下最具活力的舆论场。特别是在新闻价值极高的危机事件中, “网络舆论的走向”已被视为“深化危机和摆脱危机至关重要的一环”[2]。
依据发展轨迹, 危机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潜伏期、爆发期、恢复重建期。危机所处阶段不同, 对社会造成的冲击与影响不同, 受众的舆论反应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因此, 近年来学术界针对危机中的网络舆论研究也开始由最初的宏观概述式走向分段分期式。但是, 已有成果的分布却不甚均衡, 绝大多数的研究集中于爆发期, 对于首尾两个时期的关注却并不多。
本文以特大事故调查报告的网上评论为对象, 探索危机恢复重建期网络舆论的特点,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媒体报道建议。
一、研究设计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第三条规定, 生产安全事故中的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 或者100人以上重伤 (包括急性工业中毒) , 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3]无论从人员伤亡、经济损失, 还是从生产秩序破坏、政府形象受损衡量, 特大事故都属典型的人为危机。
每当特大事故发生后, 国务院总要成立调查组对事故的原因、损失情况、责任人展开调查, 并最终向社会发布调查报告。由于特大事故原因复杂、牵涉面广, 在调查取证过程中总要面对一定的困难或阻碍, 从而造成调查周期的漫长。2009年5月—2013年5月,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27起特大事故公布的19份调查报告。[4]其中, 调查周期最长的“8·24”事故历时774天, 最短的“6·21”事故耗时79天, 所有调查平均耗时322天。就时间间隔而言, 调查报告发布应处于危机恢复重建期。
新浪网刊载的新闻作品囊括了全部报告, 但有3份报告是被合并为1份加以报道的, 报告总数因而被计作17份。本研究在对象选取的过程中坚持两条原则:一是报道可以对报告进行概括, 但必须保证主体信息完整;二是报道必须引发网民评论且自动生成最热评论, 原因是热评的代表性和聚合力较强, 具备形成网络舆论的潜在实力。经过筛选, 最终有22篇针对13份调查报告的新闻报道符合要求。
二、研究结果
新浪网的22篇报道共产生256条最热评论, 主要围绕四大议题———处罚、调查效率、调查报告可信度、反思展开。
(一) 处罚议题
处罚类评论帖是围绕事故责任人、单位处罚问题展开议论的帖子。这类帖子数量最多, 达到121条, 占总数的47%。引发处罚类评论的报道共18篇, 占总数的82%, 引发处罚类评论的事故报告共11份, 占总数的85%。按照具体讨论内容的不同, 处罚类评论帖又可分为以下几个子类:
(1) 处罚力度评论帖。关注处罚力度是否适宜的评论帖共99条, 占处罚类评论帖的82%。所有评论帖均认为处罚力度太小。
(2) 处罚公正性评论帖。关注处罚公正问题的帖子共6条, 占处罚类评论帖的5%。所有的评论帖均对处罚结论的公正性表示怀疑甚至否定。
(3) 处罚落实评论帖。关注处罚最终能否落实执行的评论帖共8条, 占总数的7%。此类评论帖均对政府的处罚落实持不信任态度。
(4) 肯定处罚评论帖。此类评论帖没有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展开, 而是从宏观角度对政府做出的处罚规定表示肯定。此种评论帖共3条, 占处罚类评论帖总数的2%。
(5) 其他议题评论帖。此类评论帖共5条, 均对处罚持怀疑、否定态度。
(二) 调查效率议题
针对调查效率问题展开评论的帖子共15条, 占总数的6%, 主要围绕3个报告6篇报道展开, 分别占报告、报道总数的23%和27%。在全部评论帖中, 不认可政府调查效率的占73%, 认可调查效率的占27%。
国务院“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组全体会议在温州召开
(三) 可信度议题
针对调查报告可信度展开议论的帖子共23条, 占评论帖总数的9%。所有帖子主要针对6起事故、8篇报道展开, 占事故总数的46%、报道总数的36%。23条帖子中, 认可报道可信度的7条, 占总数的30%, 在8篇报道中4篇涉及, 占50%, 6事件中有4事件涉及, 占67%, 不认同的16条, 占总数的70%, 遍布6起事故、8篇报道。
(四) 反思议题
反思类评论帖的内容跳出具体事件的局限, 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 从制度弊病方面反思事故发生的深层次原因, 于改革创新的角度探索避免事故发生的途径。此类评论帖共59条, 占总数的23%, 引发反思类评论的报道共16篇, 占报道总数的73%, 涉及报告10起, 占报告总数的77%。
(五) 其他议题
其他议题评论帖共38条, 占总数的15%。38条评论帖中对调查报告持肯定态度的仅3条。
三、结论
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发现, 在危机恢复重建期, 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表现出如下几种特征。
(一) 网络舆论具有一定的理性
“由于网络在信息控制、实名认证等方面功能相对较弱”, 网民发表言论时对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顾忌不多, 常常以“感性的宣泄代替了理性的思考”[5]。危机爆发之际, 对社会成员原有认知体系产生冲击, 使其思维陷入非常态化, 这必将进一步削弱舆论的理性程度, 最终导致“极端、非理性声音占领网络舆论的主阵地”[6]的局面。但是, 通过前述研究可以发现, 网络舆论的非理性并非以同样的强度伴随危机事件始终。当危机进入恢复重建期, 网民在评判事务的过程中保持了相当的理性, 并未完全为情绪左右。反思类帖子的可观数量及广泛分布就是最好的证明。
(二) 网络舆论对官方结论的认可度低
本次研究统计的网友评论帖中, 明确认可调查报告或调查报告部分内容的仅17条, 仅占总数的7%, 而表示否定或怀疑的却多达149条, 占总数的58%。这种状况主要由两个原因造成, 一是调查开始至报告发布之间的时间跨度太大, 引起网民对调查效率不满, 进而怀疑报告迟迟不出完全是管理者为掩盖事实、篡改证据刻意为之。二是信息需求与信息供给的不对称。本研究中针对事故调查报告的评论帖就分为四大类, 其中处罚类评论帖又衍生出四个子类。这说明在危机恢复重建阶段, 网民的舆论关注焦点已经开始走向多元化、细致化。但是, 新闻媒体并没有据此进行相应的采访报道, 从而导致网民心中的不确定性始终得不到有效消解。
(三) 新闻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明显
在所有评论帖中, 处罚类评论帖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分布率上, 都处于最有优势的地位。此种情况的出现, 除了处罚结果本身的吸引力外, 还与媒体的突出强调有关。本研究选取的新闻作品中, 有15篇以处罚相关责任人、单位作为报道的重点或切入点。而这15篇报道中又有14篇产生了处罚类议题热评, 对应率高达到93%。由此可见, 新闻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在危机恢复重建阶段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四、媒体报道建议
(一) 适时引导舆论, 推动制度革新
因循守旧的舆论是改革推进的阻碍, 积极进取的舆论则是改革的动力之源。危机固然是社会风险的引爆器, 但同时又是引发革新舆论的媒孽, 因为它以最直观、最深刻的方式告诉人们生活、生产秩序中的弊病, 从而促进求新求变情绪的酝酿、发酵。当然, 革新舆论的形成不能单纯依靠危机的触动, 还需要民众理性的觉醒和民意的聚拢。如前所述, 在调查报告发布阶段, 网民的理性精神已被激发出来。新闻媒体应当抓住这一契机, 充分发挥议程设置功能, 让民众分散的注意力向一定的方向聚焦, 形成呼唤革新的舆论合力, 促使有关部门积极寻求制度创新, 以便从根本上杜绝危机的发生。
(二) 全程追踪, 分段报道
危机爆发期的事件多以周期短、变动剧烈著称, 而恢复重建期的事件正相反, 往往以周期长、渐变性为典型特征。因此, 媒体一般以短促、密集的方式报道爆发期的新闻事件, 而以大跨度、高浓缩的方式报道恢复重建期的事件。但是, 前述研究已经表明, 新闻报道的长期缺位容易使网民对媒体、政府发布的信息产生怀疑。有鉴于此, 媒体应当对周期长的新闻事件进行全程追踪, 然后根据其发展的阶段性进行分段报道。
(三) 设立舆论监督机制, 按需供给信息
2003年的“非典事件”令中国媒体在危机报道方面有了很大进步, 新闻人甚至开始学习“3T原则”并以之指导自己的实践[7]。但是, 如果信源所能提供的讯息并非受众所急需, 无论其多么详细、多么及时都无济于事。在危机恢复重建期, 网民的关注点已呈现出多元化、细致化的形势下, 新闻媒体应当设立舆论监督机制, 及时捕捉受众的信息需求, 根据舆论焦点的变化组织采访报道, 唯此方可实现答疑解惑。
参考文献
[1]崔雷:《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互联网普及率增速继续放缓》http://it.people.com.cn/n/2013/0115/c1009-20207847.html
[2]郭婷:《公共危机中的网络舆论探析》, 《今传媒》2011年第8期。
[3]http://www.gov.cn/zwgk/2007-04/19/content_588577.htm
[4]实际共22份, 其中有4份报告信息重复, 故计作19份。
[5]刘小刚:《网络舆论危机及其应对》, 《理论探索》2011年第5期。
[6]郁彩虹:《网络舆论危机的生成机制探析》, 《党政论坛》2011年第3期。
2.再谈深圳E6出租车事故报告 篇二
这个事故报告的核心部分关键要点的介绍,说明了E6起火的原因。笔者在网上看到了报道后当时就这么认为,电池不是起火的第一原因,而电池组的输出总电源正负极两根导线相碰触发短路,形成“电焊效应”产生电弧,大火就起了,主电源线路途经之处成为导火索,引燃车内易燃物品,熊熊大火顿时形成。因此E6大火起因与车载动力电池无关,因为碰撞后单体电池的正负极穿透隔膜形成短路,由短路引起火灾乃至熊熊大火是需要时间积累来缓慢形成的。如美国通用汽车在美国公路检测部门经碰撞试验后,两组电池堆放在实验室角落里,一周后才起火爆炸。这就说明了锂电池内部短路形成到起火乃至爆炸是需时间的。瞬间一撞立马起火爆炸,那不符合锂电池短路发热起火爆炸的原理。故E6起火的真正直接原因是剧烈碰撞后电池组输出动力总电源的正负极导线相碰所引发的短路,形成电焊效应产生电弧而引发大火。而电池中的电能为大火始发阶段提供了能量,这也是电池未爆炸的原因之一。
车载动力电池中24个电池起火燃烧,说明该车共96个电池中的四分之一电池起火了。其余四分之三的电池没有起火充分说明,火由电池组输出导线被撞后相碰线形成短路产生电焊效应引起电弧。也就是说车上共四组并联电池,分别由相应的导线汇总到高压配电箱,四对导线中三对未短路,一对短路了而引发大火。另外四分之三电池大概是另外三组电源引出线,他们未短路所以没有燃烧。这在事故分析报告中没有说明,这其实非常重要,因为它对未来整车动力电池组车载设计极具参考价值。同时四分之一电池烧毁,而四分之三电池未烧毁它还能使用吗,是未起火还是完好,这点事故组或制造商应该明白。
E6出租车制造商比亚迪与动力电池为王牌切入汽车业,至今F3DM双模动力,E6,K9等纯电动汽车投入运用不少, E6526事故只是一例,说明其电池安全性尚可,此次事故给比亚迪做了广告,正反两方面都有效果,到底行不行应由事实来证明。526事故报告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史上是一个符号,正与负将由历史由事实来评说和证明,此报告到底百分之百还原了真相还是有所保留或是由于时间仓促未能探究明白,这也由事实来证明。世人关注的是此事故对于今后的电动汽车研发设计制造检测试验诸多环节而言,我们收获了什么,收获了全部还是皮毛或者负面。笔者认为E6526事故,制造商、事故调查者都欠缺一个完整的叙述:一,E6出租车用的动力电池品种到底是磷酸铁锂还是铁电池,若真由制造商专利产品铁电池,那么其安全性与其他类型的锂电池区别在哪优势在哪,若不牵涉专利和商业秘密理应明示,它毕竟是一个奇迹,四分之一电池燃烧而四分之三竟毫发无损。其次E6整车额定电压是多少伏,电池组容量多少,电池重量多少,单体电池容量多少,这些让读者去探寻,在526事故后就不应该了。二,既然大火由高压线路短路引起,车上有无断路装置,其作用起了没有,国标中有无此规定。三,今后在车上是否规定高压断路装置必须要装或者没有必要装。四,动力电池组输出导线到高压配电箱之间保护线管此次事故后表现如何,有无加强之必要。五,电池箱、托盘、高压配电箱的外壳原本是起保护作用的,现在都变形了,有无必要加强之。六,E6526事故是个典型特例,对于其他车型有借鉴作用应供同行参考,使今后车辆能够承受之。七,96个电池中24个起火了,原因是什么。八,四组并联导线中一组短路了,三组未短路为什么。
E6526事故起火并非电池短路所致,而四分之三电池在四分之一电池燃烧之际经受了烈火的洗礼仍然安然无恙,电池组输出导线碰撞后正负极电线相碰引发电焊效应而起火,那么防止电源线相碰或断电保护装置起作用或许不会烧毁E6了。若如此铁电池完善了也给电动汽车普及提振信心,若是这样E6的后代其他车型只要解决引发起火的问题,那么必将更加完善。
3.安全事故分析报告 篇三
一、事故概况
2010年6月11日,下午13:15分左右,在四方地金水铜冶炼厂风压机房,新建空压机座柱子混泥土浇灌施工,振动器联接电缆线漏电触人事件,受伤人庞发荣吃过中午饭后,准备施工,当他的手触到振动器联接电缆线时,被电当场击倒,此时工地上的施工人员立即将电源开关断开,庞发荣此时倒在地上已经昏迷,然后工人们立即将庞发荣抬到室外地上平躺,观察他的心脉跳动缓慢,立即对他进行人工呼吸,同时又组织车辆将庞发荣赶紧送往医院进行抢救治疗,经过两个小时后清醒,在医院治疗6天后,出院回家休养。
二、事故分析
1、通过6:11电触人事故,此次事故的发生,公司虽对施工队组员工进行过进场的安全生产教育,但缺乏有效的操作规程和安全检查加之庞发荣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是造成本次事故的主要原因。但公司在安全管理自身存在缺陷,公司没有对施工现场配备指定专人和专职电工技术人员加强对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操作监督和管理。
2、质检安全部没有派出专职安全员到整个施工现场检查、管理工作,对施工队组人员没有很好的进行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对施工现场的管理,跟班作业不到,落实不到,对
安全生产技术措施以及巡查管理工作不到位;没有理解和传达公司安全生产管理的发展理念,作为质检部门没有认真把“安全发展,预防第一”当首要任何来抓,没有履行好作为一个质检安全员的工作态度及责任才导致事故的发生。
3、项目部:在现场管理技术人员对平时工作细节疏忽大意,对队组员工安全教育不到位,平时跟踪落实工作力度不够,没有认真把平时预见发生的事情,苗头处理在萌发状态,根据施工现场的环境特点,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4、队组长:作为施工队组长,缺乏安全生产教育,现场管理不到位,监督队组施工人员安全生产意识力度不够,安全意识淡薄,对一线员工安全管理教育落实不到位,联保互保、三不伤害不到位。
三、总结及要求
1、通过此次事故的发生,暴露了管理者在工作中存在着安全生产思想麻痹,安全意识差,要求今后工作中,杜绝此类事件发生。
2、加强各职能部门的安全知识意识,必须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巡查力度,同时发现安全隐患立即排除。
3、质检部门必须经常组织员工安全教育学习,对施工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对联保互保自我防范意识要讲深讲透,必须跟踪管理。
4、各个项目负责人必须始终在工作现场认真履行监护职责,当工作点分散,监护有困难时,每个工作点要增设专责监护人。
5、坚持以人为本,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尤其是加强工作负责人的安全职责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四、事故处理建议:
第一责任,安全质检部门对安全工作监促,落实履行职责不到位,罚杨富600元,刘发扬200元,李兴民200元,周兴红200元。
第二责任:项目部,对施工现场监管不到位罚300元。
4.质量事故分析报告 篇四
一、质量事故发生的时间:
2014年3月3日
二、出现质量事故员工姓名:
刘亚龙、赵庆汶
三、事故经过:
2014年3月3日,新华书店张小进、焦作建工集团第一工程处经理崔国庆来新华苑图书发行中心地下车库改造工程进行检查时发现改造工程钢筋绑扎存在质量问题,梁钢筋绑扎错误,不符合规范要求,次梁上部钢筋未按规范施工。崔经理当即要求车库改造钢筋全部拆除,重新绑扎。
四、整改措施:
(一)、造成质量事故的原因:
1、改造工程由甲方分包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忽视检查。
2、改造工程无施工图纸,严重违反行管法律法规。
3、项目经理赵庆汶处理问题不够及时、果断。在接到施工员刘亚龙汇报后,没有及时果断按要求处理。
(二)、对此事故的发生采取相应的措施:
1、要求改造单位立即停止施工,并编制相应的施工方案并经过设计单位验算合格。
2、要求现场梁钢筋全部拆除,重新按要求、方案绑扎
3、要求施工员刘亚龙做出书面检查。
五、处理意见
1、对刘亚龙处以100元罚款。
2、对项目经理处以200元罚款并,并对项目考核进行通报批评。
焦作市图书发行中心
5.检测事故分析报告制度 篇五
⑴凡是被检样品未经检测受损坏,检测人员违反操作规程和检测程序、仪器设备损坏、检测数据不准、漏检项目、技术资料被盗失、泄密以及预料不到的事故和人身伤亡等都为事故。
⑵事故发生后,当事人应立即停止试验并报告检测组长,说明事故情况,查清原因,备案处理。
⑶事故责任者应实事求是地填写事故分析报告,说明发生事故的时间、地点、经过、旁证、事故的性质和原因。由检测组长签署初步意见报试验室。
⑷试验室根据事故严重程度,由主任责成有关人员临时组成事故处理小组,对事故进行分析,做出结论,并提出处理意见。报室主任批准。
6.事故分析报告表 篇六
1 国内第三方损毁燃气管网事故数据分析
据历年管道事故次数统计分析, 天然气干线管网因第三方损毁引发的事故比例由2000年以前的2.4%猛增到2000年以后的52.9%, 2003年以后更是增长到62.8%。第三方损坏燃气管道事故呈大幅上升趋势, 已成为影响燃气管道安全的主要因素。
2 第三方损坏燃气管网危害性分析
天然气具有易燃、易爆和窒息的危险特性, 同时城镇燃气管网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立体布置, 各种管网同地并存, 一旦泄漏, 极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 势必对公众的生产、生活会造成较大影响。
3 第三方损坏燃气管网事故原因分析
3.1 燃气企业管理缺陷
3.1.1 设计、施工、验收环节问题
(1) 项目建设前期, 设计人员未对现场认真勘察, 未到城建档案管理机构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查询施工地段的地下管线工程档案, 对该施工地段地下管线现状掌握不够。
(2) 施工单位未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 擅自更改设计, 未向设计单位申请变更。
(3) 施工过程中对于不利于将来管网运行且构成安全隐患的未及时汇报。
(4) 工程监理人员未对施工质量严格把关, 验收手续不完善。
(5) 燃气企业的工程代表人员未针对施工现场的重点工作环节进行监督。
(6) 地下管线工程竣工验收前, 建设单位未提请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对地下管线工程档案进行专项预验收。
(7) 工程管理人员在工程完工后, 未向生产运行巡线人员提供管道位置和埋深的竣工图, 致使运行人员难以准确的掌握管道位置。
3.1.2 维护环节问题
(1) 管网沿线设置的警示标志褪色或缺失。
(2) 巡线人员责任心差, 记录敷衍了事。
(3) 巡线人员未落实企业内部相关巡线管理制度、工作标准。
(4) 第三方施工期间, 现场监护人员麻痹大意, 工作不到位, 未履行全程监护的职责。
(5) 燃气企业巡线人员配置不足, 巡线范围过大, 工作精细化不足。
3.1.3 档案信息管理问题
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由城市档案馆保存一部分, 规划部门保存一部分, 测绘部门保存一部分, 各管线产权单位也保存一部分有关本专业的管线档案。但是实际工作中, 仅有部分专业管线管理单位和建设单位按规定向城建档案馆报送工程管理档案资料, 报送的管线工程档案资料在使用的单位不统一, 信息不准确。
3.2 第三方施工单位管理缺陷
80%以上的施工破坏天然气管道事故都是因违规操作所致。具体如下:
(1) 挖掘机野蛮施工, 将燃气管道挖漏, 使管网气密性降低或导致燃气泄漏。
(2) 建筑方在燃气管道正上方打桩或作探孔作业, 直接钻孔破坏管道。
(3) 在行人道管网上方修建店面、马路市场或临时构筑物;在庭院管网上方搭建车棚, 个别住户私自圈占建房等。
(4) 道路拓宽、降坡改造致使管道处于快车道下或埋深不够或裸露在外, 使管道不便于维修或停气改道。
(5) 在燃气管道附近进行施工, 未提前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燃气供应企业进行申请, 擅自开挖。
(6) 未在施工前与燃气企业进行沟通, 落实管道位置。
(7) 发生事故未及时上报、扩大事故损失。
4 对策措施
4.1 加强巡线工作的精细化管理
(1) 明确巡线人员职责、工作内容及要求, 合理安排巡查范围, 规范工作考核制度。
(2) 进一步加强对巡线人员的培训。以安全知识、工作职责、管线识图、风险辨析、判断能力、巡线规范等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培训, 经理论和实际操作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3) 进一步加强对管道附近施工的第三方单位的管理
(4) 及时更新管道走向图
巡线人员针对现有燃气管网走向发生变化的情况, 可在原有施工图的基础上, 根据实际变化及时补充周边参照物的变化, 手绘管网走向示意图, 并在每年年底对变化情况进行汇总, 保证燃气管网走向图的准确性、时效性。
(5) 燃气企业进一步完善报建手续, 避免今后的城市建设中与其他的公用设施冲突。
4.2 管网设计应采取的措施
城镇燃气管网的设计人员应增加现场勘察的频次, 详细、真实的记录勘察情况, 在设计时充分考虑现场情况、地质情况, 以及将来有可能的城市改造。并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不同的材料、相应的工艺和保护措施。
4.3 施工过程应采取的措施
(1) 监理人员对施工质量严格把关, 完善验收手续, 确保燃气管道施工质量。
(2) 燃气企业的工程代表人员强化责任心, 对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有效监控。
(3) 管道安装须充分考虑现场情况, 对于不利于将来管网运行且构成安全隐患的须及时汇报。工程施工改变或参照物发生变化时及时对图纸进行修改。
(4) 为管线巡线人员印制专用名片, 内容包括联系方式、事故报告电话、基本应急措施等内容, 方便施工单位与燃气企业取得联系。
(5) 各工地开工前, 须落实与施工方的联系渠道, 记录对方工地相关人员的联系电话, 提供我司 (巡线人员、运行主管、抢险) 电话给对方有关人员。
(6) 各工地开工前, 须向施工方发送关于加强保护燃气管线的函件, 保护地下燃气管线、设施安全册, 以及施工范围内地下管网运行资料, 并要求签收。
4.4 运行维护应采取的措施
(1) 所有燃气管线均应于竣工之日装好管线指示标志, 方便其他施工方施工前联系燃气企业。
(2) 在城市燃气管网沿线和居民区内设置安全警示标示。
(3) 制作临时警示、指示标志。特殊位置 (如阀井) 须用护栏及黄色警示带围起。
(4) 及时更换损坏、遗失的管线指示牌。
(5) 加强巡线工队伍建设和各级监督监管力度。配齐巡线工, 部分外聘当地有影响力的村民巡线, 提高巡线工作质量。
(6) 建立隐患数据信息平台, 加大管道设施隐患监控管理力度。
(7) 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 分期分批做好天然气管道违章占压重点隐患的整改。对构成重大事故隐患的管段及时进行搬迁和改造。
(8) 加大管网适应性改造力度, 提高管道的本质安全性。
(9) 加强对市民进行维护管道燃气设施安全的宣传工作, 利用新闻媒体、电视、报纸、告示、燃气知识进社区等手段加强向市民宣传维护燃气设施的安全知识及地方燃气法规。
4.5 进一步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 寻求政府支持、协调
(1) 燃气企业与政府相关部门 (市政局、建设局) 保持密切沟通, 及时掌握城市最新规划信息, 在预防第三方损毁方面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协助。
(2) 城市燃气、施工单位要签订安全责任书, 明确双方责任。
(3) 对恶意、野蛮施工造成燃气管线、设施损毁情节恶劣的, 媒体曝光并专人负责赔付。
4.6 推进管网信息化系统建设
燃气企业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市燃气管网信息管理系统, 对燃气管网实施有效的动态管理。逐步建立城市燃气管线巡视、监测和安全评估制度, 制定由被动的改造修复为有计划的主动及科学有效措施, 确保管网安全运行。
摘要:现阶段,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普遍开始的旧城区改造, 给城市燃气管网运行增加了很多不确定因素, 部分建设单位不按规范施工, 造成第三方施工破坏燃气管线事故频发, 管道破损后泄漏的燃气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还可能造成人员伤害和更为严重的灾难性后果, 给企业、国家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7.事故分析报告表 篇七
关键词:LPG储罐;事故树分析;事件;三角模糊数
中图分类号:F2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00(2007)12-0018-05
Abstract: It builds the fault tree on the basis of considering each factor for incurring fire disaster and explosive of LPG tanks. Firstly, calculates importance of structure for qualitative analysis; Secondly, on the basis of experts' marking, shows probabilities of incidents applying triangle fuzzy numerals; arranges the incidents applying importance of fuzzy, and establishes the main factors for this accident are losing efficacy of safety valve and static spark. At last puts forward the relevant improving measures to enhance reliability for LPG tanks.
Key words: LPG tanks; FTA; incidents; triangle fuzzy numerals
0引言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液化石油气(Liquefied Petroleum Gas,LPG)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逐步提高,但同时也潜在着危险。LPG的最大危险性就在于它具有易燃、易爆特性,被列为十大化学危险品之一,其主要成分是丙烷、丁烷、丙烯和丁烯,均为易燃易爆气体。近几年我国许多地方都新建了具有一定规模的LPG储存站,由于LPG的储运都是以液态形式进行,储罐及管线内的石油气都是高压低温的液体,具有极大的爆炸及泄漏危险。一旦发生泄漏事故,达到爆炸极限,一遇到火源即将发生严重的火灾爆炸事故,进一步还有可能导致更大范围的火灾。尤其是在大量储存、运送或装卸过程中,稍有不慎即可在瞬间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应加强对LPG的安全管理,重点做好危险性最集中的LPG储罐的安全工作。预防LPG储罐的火灾、爆炸等恶性事故的发生,提高其可靠性并延长其安全使用寿命,对于安全生产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建立LPG储罐火灾、爆炸事故树
1.1FTA简介
事故树分析(FTA)又称故障树分析,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它是现代安全系统工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它可全面地找出系统中潜在的各种危险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和影响程度,从而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预测系统的危险性,评价系统的安全性,进而采取最优安全措施和最佳的控制手段。
事故树图是一种逻辑因果关系图,它根据元部件状态(基本事件)来显示系统的状态(顶事件)。一个事故树图从上到下逐级建树并且根据事件而联系,主要包括顶事件、中间事件和基本事件。
顶事件:所谓顶事件就是系统不希望发生的事件,也就是要研究的事件。通常选择系统最不希望出现的事故为顶事件,它位于事故树的顶端,把它形象地理解为“树根”(显然,本文顶事件为LPG储罐火灾、爆炸)。
中间事件:又称故障事件,它位于顶事件和基本事件之间,并紧跟一个逻辑门表示,可形象地理解为“树枝”。
基本事件:位于树的底部,可理解为“树叶”。
1.2LPG储罐火灾爆炸事故树的构建
为了分析LPG储罐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成因,首先根据FTA,综合考虑有可能引发火灾、爆炸事故的各个基本因素,构建事故树,如图1所示。图中各符号所代表的事件见表1[1]。
2LPG储罐火灾爆炸事故树分析
2.1定性分析
(1)求最小割集
事故树中,一组基本事件发生能够导致顶上事件发生,这组基本事件就称为割集。事故树的最小割集就是导致顶上事件发生的最低限度的割集。只有割集中所有基本事件同时发生,顶端事件才发生;割集中任何基本事件不发生,则顶端事件都不发生。一个最小割集代表系统的一种故障模式。
用布尔代数法求本事故树最小割集,结果化简如下:
上述最小割集总数为46个,其中二阶最小割集26个,三阶最小割集20个。
(2)求最小径集
与割集的概念相反,在故障树中,有一组基本事件不发生,顶上事件就不发生,这一组基本事件的集合叫径集。径集是表示系统不发生故障而正常运行的模式。最小径集是顶上事件不发生所必须的最低限度的径集。
求最小径集是利用它与最小割集的对偶性。根据布尔代数的对偶法则A·B=A+B和A+B=A·B,便可得到与原事故树对偶的成功树。求成功树的最小割集,就是原事故树的最小径集。本文不再赘述。
(3)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分析
根据对事故树结构重要度的分析,可以看出引起LPG储罐火灾、爆炸的主要因素有:LPG泄露、明火及火花。
2.2定量分析
(1)三角模糊数的运算
作为一种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FTA便于进行定性分析,也可以进行定量计算。但从本质上讲,它是一个可以容易进行定量计算的定性模型。通常的FTA都要求系统的基本事件和顶事件是一个确定性的事件,即要么发生事故,要么正常,这样才能确定顶事件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在LPG储罐系统中,由于各基本事件的发生原因很复杂;同时,其发生的可能性也很小,因此我们并不能得到基本事件发生概率的精确值。对此,可以应用模糊数学理论,认为这些基本事件的发生概率是一个模糊数。本文采用三角模糊数来表征基本事件发生概率。
由于LPG储罐火灾、爆炸事故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基本事件的概率没有统计数据,因此,本文采用专家评定法确定各基本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值。评定组由四位专家组成,评定概率见表2所示。
(2)求顶事件模糊概率可能性分布
(3)从上面LPG储罐失效基本事件模糊重要度排序可以看出,为提高可靠性,应主要通过避免安全阀失效(包括安全阀弹簧损坏、安全阀选型不当)和静电火花产生这两个因素。
针对安全阀失效问题,有关企业应加强安全管理,定期检查储罐进出口阀门、阀体及连接部位是否完好。针对静电火花这一问题,LPG储罐的周围环境应注意防止静电产生,对能产生静电引起火灾或爆炸的储罐、管道要采取防静电跨接和搭接措施;同时,在储罐上应有可靠的防静电接地,接地点不应少于两处;储罐内壁尽量不要有凸起物,若存在凸起物,其凸起物的曲率半径应大于l0mm。对于大型储罐,其内部应设金属柱或栏杆,以此分离储罐内的电场,来抑制因蒸汽带入的空间电荷导致的危险性放电现象。
参考文献:
[1] 黄昆,蒋宏业,李余斌,等. LPG储罐火灾与爆炸事故分析[J].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4,26(5):74-76.
[2] 贾智伟,景国勋,张强,等. 基于三角模糊数的矿井火灾事故树分析[J]. 安全与环境学报,2004(12):62-65.
[3] 李文忠. 浅析液化石油气储罐泄漏事故后果类型[J]. 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9):48-49.
[4] 李骁骅,王晶禹. 火灾环境中LPG储罐失效的研究[J]. 工业安全与环保,2006,32(6):43-45.
[5] 胡广霞. 液化石油气储罐区火灾爆炸事故分析与危险控制[J]. 安全科学技术,2007(1):8-11.
8.断皮带事故分析报告 篇八
事 故 分 析 报 告
2013年5月7日
主副井西轨皮带断带事故分析报告
2013年5月6日晚上11点40分,煤矿主副井西翼轨道运输平巷皮带发生断带事故,直至7日凌晨7点左右,皮带才恢复运行,累计处理事故时间长达7小时20分钟。
一、事故地点概况:
煤矿西翼轨道运输平巷出矸采用皮带将矸石运至沟底渣坑内,然后采用耙斗装岩机将矸石运至矿车,可以说皮带是制约生产的中枢环节,并且整个西翼轨道斜巷斜坡分别坡度为10°、15°,坡度较大,一旦发生皮带拉断事故较易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形成重大安全隐患。
二、事故经过:5月6日晚上11点40分,西翼轨道斜巷皮带在运输过程中出现中断当时,事故发生后,立即与调度联系,而后调度室通知皮带队维修人员立即对皮带进行处理,直至凌晨7点左右才将皮带处理完毕。
三、事故原因:现用皮带老化、磨损现象严重导致皮带性能较差,是此次西轨皮带发生断带事故的主要原因,皮带司机日常维护不到位,没有对皮带跑偏现象做出及时处理,应对此次事故的负有直接责任,上平台皮带机尾渣块清理不干净,造成皮带阻力较大,是造成此次事故的客观原因。
四、处理意见:此次事故属于设备事故,现根据现场调查情况以及事故分析会得出以下处理意见:
1、对皮带队、掘进一队处以罚款1000元。
2、对分管皮带副经理王华生除以罚款500元。
3、对皮带队书记李凤、掘进一队队长蒋存礼处以罚款200元。
4、对皮带队当班维护人员杨茂林、掘进一队跟班队长张争取处以罚款100元。
五、防范措施:
1、加强皮带日常检修、维护力度,实行皮带包机制度,切实提高维护人员责任意识。
2、皮带机头、机尾积矸要及时清理。
3、完善皮带检修制度,实行精细化管理、制作检修牌版及检修日志,有效督促维护人员日常作业行为规范。
4、完善皮带保护装置。
5、合理配置皮带维护人员,并加大对新员工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员工业务素质及敬业精神,并加强日常作业细节化管理。
项目部
9.事故、事件报告、调查与分析制度 篇九
1目的
对公司所发生的事故、事件进行报告、调查和分析,认真吸取教训,采取改进措施,保证安全生产。
2事故、事件的定义
事故:是指个人或集体在为实现某一目的而采取的活动过程中,发生了违背人们意愿的不幸事件,使其有目的的行动暂时或永久地停止。
事件: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的情况。3事故、事件的类别 3.1按伤害程度分为:
3.1.1险肇,指造成财产损失或工作环境受到破坏或人员健康心理受到影响,但未造成人员伤亡的意外情况。
3.1.2轻伤,指损失工作日为一个工作日以上(含一个工作日),105个工作日以下的失能伤害。
3.1.3重伤,指损失工作日为105个工作日以上(含)6000个工作日以下的失能伤害。
3.1.4死亡。
3.2按事故的严重程度分为:
3.2.1轻伤事故,指只有轻伤的事故。3.2.2重伤事故,指有重伤没有死亡的事故。3.2.3一般事故,指一次死亡1--3人的事故。3.2.4较大事故,指一次死亡3--10人的事故。3.2.5重大事故,指一次死亡10-30人的事故。3.2.6特别重大事故,指一次死亡30人及以上的事故。3.3按事故的伤害类别划分为20类:
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瓦斯爆炸、火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4事故、事件报告 4.1事故、事件的报告范围
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员工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发现作业场所发生人身事故事件,职业病,设备事故事件,火灾,交通事故事件,相关方投诉,未遂、违章,重伤及死亡事故,严重的设备事故,严重火灾,事故灾难或严重未遂事故时,应按照报告程序进行上报。
4.2事故、事件的报告时间、方式及渠道 4.2.1事故、事件的报告时间
a、当有事故、事件发生时,实行逐级向上汇报制度。现场第一目击者应立即向单位负责人汇报,必要时可以越级向公司分管经理、总经理汇报。具体员工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发现作业场所发生人身事故事件,职业病,设备事故事件,火灾,交通事故事件,相关方投诉,未遂或违章时,现场作业人员通过经验判断能够按照岗位应急程序进行处置的,首先进行应急处置后,报告车间管理人员、单位负责人;若发生重伤及死亡事故,严重的设备事故,严重火灾,事故灾难或严重未遂事故时,现场作业人员应可以越级上报公司分管经理、总经理。
b、采区、车间在接到事故、事件的报告后,在第一时间报告安全科、总经理,由安全科安排组织进行事故、事件的调查。若发生死亡事故,若需启动应急预案时,应由总经理启动应急预案。
4.2.2报告方式、渠道
a、对于发生的事故、事件上报时,报告人员可通过拨打内部电话的方式进行,其中公司办公室的电话:0533-3380047,安全科电话:***。
b、采区、车间各作业场所、主要岗位的联系电话必须保持畅通;公司办公室必须24小时有人在岗。
4.2.3事故、事件报告的内容 报告分为现场报告和上报。
现场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事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单位;事故、事件的简要过程,伤亡人数,受伤者姓名工种;初步判断的事故、事件发生原因;事故、事件发生后当场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书面报告要严格执行安全事故四不放过登记表的要求。
4.3事故、事件的响应程序(应急预案)4.3.1对于需启动应急预案的事故,各单位按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规定进行事故响应。
4.3.2对于现场作业人员能够按照现场应急程序进行处置的事故、事件,现场作业人员按照《岗位现场处置方案》规定进行响应。
4.3.3当需要现场急救时,现场施救人员可使用现场急救箱的药品进行施救。
4.3.4事故、事件发生后,有关人员执行响应程序时,要保护好事故现场。因抢救需变动事故现场时,应做好标志、拍照、录相或绘制现场图。
死亡事故,必须经事故调查组勘察并同意后,方可清理。4.4事故、事件相关记录
安全科负责编制事故、事件登记表及相关的报告、表格标准格式;事故、事件发生单位负责填写安全生产事故四不放过登记表。
5事故、事件的调查
5.1事故、事件类型及调查时间规定
5.1.1可能影响人员伤亡或造成工作环境破坏及设备损失的一般事件以及轻伤事故,7日内结束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
5.1.2发生重伤事故、严重的设备事故,15日内结束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5.1.3发生死亡事故或事故灾难,由上级调查组进行调查,事故调查组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特殊情况下,经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批准,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的期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最长不超过120日。
5.2调查机构及人员
5.2.1安全科按照公司实际情况,将公司事故、事件调查按照人员伤害程度和财产损失状况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具体分工如下:
a、可能影响人员伤亡或造成工作环境破坏的一般事件以及轻伤事故,由安全科组织相关事故、事件发生单位进行调查;可能造成设备设施损坏的一般事件由设备科负责组织调查。
b、发生重伤事故、严重的设备事故及严重未遂事故由总经理组织事故调查组,指定相关单位负责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及专业部门负责人参加调查。
C、发生死亡事故或事故灾难,由上级调查组进行调查。5.2.2公司安委会根据事故、事件调查分工,确定选择部分有经验的专业人员为事故、事件调查员,明确各自分工,并以公司文件的形式下发任命。
5.2.3被任命的调查员必须接受事故、事件访谈技巧,证据收集和保留;事故、事件原因分析技术和事故、事件调查报告书编写、报送及记录保存等事故调查技巧和知识的培训,具体由安全科组织进行。
5.2.4调查组在调查事故时,必须有事故报告人员、目击者或事故受伤害人员及部分员工代表参与事故的调查;事故单位负责人、部分专业部门负责人应响应并参与现场事故调查。
5.3事故、事件调查的内容
包括:事故、事件发生单位名称、地址、伤亡事故发生日期、性质;事故经过及后果。
5.4、事故、事件调查方法及事故证据、资料的收集整理
5.4.1调查组可通过查阅相关设备设施原始资料、生产设计资料及技术交底,与事故当事人、现场人员询问及现场勘查的方式对事故、事件进行调查,采用事故树分析、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以及变更分析等方法对事故、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调查。
5.4.2事故、事件调查应针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物(设施、设备、材料)的不安全状态、管理上的缺陷、作业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
5.4.3事故、事件调查组负责对以上收集的证据、资料进行整理并保存。5.5事故、事件调查需要装置、设备时,由事故、事件调查组提出申请,事故、事件发生单位负责提供。
5.6事故、事件现场调查要求
5.6.1调查组在调查事故、事件发生现场时,应调查现场工作环境状况,设备、设施使用状况以及与另外的设备和设施相关的所有设备和设施的位置,对事故、事件的勘验痕迹进行搜索,收集与事故有关的物证,绘制现场事故、事件图,进行现场拍照或摄像。
5.6.2事故、事件发生后直至调查工作完全结束前,发生单位应封锁现场;当封锁现场是不可行时,尽可能延至初步调查完毕后封锁。
5.7事故、事件调查分析及调查报告 5.7.1事件、事故调查结束后,事故、事件调查组召开内部会议,针对收集的相关资料以及现场勘查证据,找出事件、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分析事故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并对照事故、事件的原因找出标准化系统暴露的问题;针对事故、事件原因提出防范措施以及为制定防范措施确定负责部门、人员及其职责和完成时间等内容,形成事件、事故调查报告。
5.7.2调查报告的内容包括:事故、事件发生单位名称、地址,事故发生日期、性质;事故经过及后果;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标准化系统暴露的问题;分析再次发生类似事故的可能性;提出防范措施以及为制定防范措施确定负责部门、人员及其职责和完成时间等内容,并在防范措施落实后进行效果评估。
5.7.3调查组在形成事故调查报告前,必须将事故调查结果与相关的员工进行交流,留有沟通记录;在班前班后会中进行通报学习,在公司通报,单位安全生产月度、报告中总结,必要时在相关媒体上公布。
5.7.4调查组必须根据事故性质和结案权限按时完成事故结案工作,并将调查报告提交相关部门,其中:
a、对一般事件以及轻伤事故,由安全科及相关主管部门拿出处理意见,总经理同意后批复结案。
b、重伤事故、严重的设备事故、严重火灾及严重未遂事故由事故调查组提出处理意见,提交公司安委会研究后批复结案。
C、发生死亡事故或事故灾难,由上级调查组结案。
5.7.5事故、事件发生单位负责防范措施的落实,安全科及相关主管部门负责对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验证,并判断措施的有效性,保留验证证据。
5.8事故、事件的信息沟通
对于发生的事故、事件调查处理,安全科应及时以事故快报和事故通报进行全公司通报,对于月份、季度以及内发生的事故、事件进行汇总后,在全公司进行通报,事故、事件分析必须作为或半安全生产工作总结报告内容。
5.9安全科负责保存事件、事故报告、调查的所有资料。6事故、事件统计与分析 6.1事故、事件统计
6.1.1事故、事件统计分析指标和计算方法 安全科负责对公司事故、事件进行统计,结合公司实际,应统计分析的指标为:工伤事故频率、百万工时死亡率以及未遂率。其计算方法分别如下:
a、工伤事故频率
分为月工伤事故频率指标、年工伤事故频率以及过去12个月工伤事故频率,计算公式为:
月工伤事故频率=当月工伤事故人次/当月员工总人数×1000‰
年工伤事故频率=当年工伤事故人次总和/当年12个月员工总人数平均值×1000‰。
过去12个月工伤事故频率=过去12个月工伤事故人次总和/过去12个月员工总人数平均值×1000‰
b、百万工时死亡率:指年百万工时发生死亡的频率,计算方法为: 年百万工时死亡率=当年公司死亡人数(人)/年实际总工时(h)×106 上述计算公式中的工作小时指实际工作小时,包括加班工作小时。c、未遂率
分为月份、当年以及过去12个月未遂率,其计算方法分别为:
月未遂率=当月未遂事故总和/当月所有事故(含未遂事故)总和×100%; 年未遂率=当年未遂事故总和/当年所有事故(含未遂事故)总和×100%; 过去12个月未遂率=过去12个月未遂事故总和/过去12个月所有事故(含未遂事故)总和×100%。
6.1.2安全科负责每月对当月及过去12个月的死亡、受伤、职业病、疾病、未遂事故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并以图表的形式显示每一数据的发展趋势,以便进行数据分析。
6.1.3为确保统计过程有效性,安全科在统计数据时,必须做到统计项目齐全、统计范围全面、数据准确、真实、完整以及统计方法合理。
6.2事故、事件分析的内容及频率
6.2.1安全科结合事故、事件统计结果,每月对本月发生的所有事故、事件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分析,确保为纠正措施提供有效信息。每年对公司所有事故、事件的统计进行回顾,与上进行比较,找出事故、事件发生的规律和标准化系统存在的缺陷,为下改进方向提供信息。
6.2.2 事故、事件分析内容 为了寻找事故、事件发生规律,安全科必须针对事故、事件的以下内容作出分析:事故原因、种类;每个部门发生的事故、事件;伤害发生的时间特性;伤害发生的地点;致害物;伤害部位;受伤人员的年龄结构或哪一阶段员工的原因分析;不安全的行为和环境情况;职业卫生重要因素情况;工伤事故率情况;事故、事件费用情况;标准化系统元素等情况。
6.2.3对职业病症患者,安全科应及时联系淄博市职业病防治医院对患者进行评估,辨识患者是否为非职业病或职业病。
6.2.4为确保数据分析的有效性,安全科在进行事故、事件分析时,必须做到分析数据合理、有针对性,分析数据具有可比性,并能够确定事故、事件的规律和趋势。
6.2.5数据分析所需的资源,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备、分析仪器及培训等,由安全科提出申请,总经理予以签批。
6.3数据分析结果的沟通
每月底,由安全科对当月及过去12个月的事故、事件统计数据及分析结果向、总经理汇报确认后,在公司及车间安全宣传栏中进行张贴公布,以便管理层及员工了解统计分析结果及其趋势,纠正与预防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行为,指导公司的安全生产。
7事故、事件回顾
各单位每月利用班前班后会时间,由主任牵头,对公司发生的事故、事件的原因及预防措施进行一次回顾。
7.1回顾的方式及记录
可采用班组员工讨论,事故现场讲座或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案例讲座讨论学习等方式进行。
7.2回顾资源提供
各单位负责对公司发生事故、事件回顾的时间及地点作出安排,若需其他资源(如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或安全管理人员)时,安全科予以提供。
7.3回顾内容及要求
7.3.1事故、事件主要针对已发生的事故、事件的原因和防范措施进行讨论,使员工知道如何预防事故、事件的重复发生,哪一些事故是发生频率较高的,了解或者知道降低事故、事件发生的主要措施。7.3.2回顾中员工必须积极参与讨论,并做好学习笔记。7.4各班长负责保存所有回顾的记录。8相关记录
10.水坝事故分析与加固 篇十
【关键词】水坝;渗漏;裂缝;加固
当前我国水坝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防洪标准低,工程质量差等问题,关于防洪标准问题,国家针对工程等级,规模和重要行等问题,有很严密的标准。从目前的水库失事情况分析,主要原因是防洪标准未达到规定要求;其次是工程质量达到了相关标准规定,但遭遇超标洪水。我国大多数水库是在20实际50-60年代设计施工的,当时大批水库仓促上马,很多是边设计边施工的,水文资料短缺,尤其是一些中小河流的资料,当然经不起洪水的考验,造成了很多溃坝事故,经分析,九成的溃坝事故说明了这一点。
为提高病险水库防洪标准,从除险加固措施看,主要是。
1.适当加高大坝,增加调蓄能里
这一措施可以较大的增加蓄水能力,提高防洪标准,。有点是其小贱洪峰的作用比较大,对下游淹没影响较小。不过对于主副坝较长的土坝,加高坝,会增加很大的土方量,,也是要慎重考虑的。
2.加大泄洪设施,增加泄洪量
为提高水库防洪标准,一额可以扩大泄洪设施,加大泄洪能力。除了挖掘已有的泄洪建筑物前列康iwai,也可以在原泄洪到上加深或扩宽。如有困难,而且又有条件时,也可以增加新建溢洪道,增加泄洪能力。
3.适当加高大坝与瓜达泄洪流量并举
这一措施,既可以减少增加坝的高度,又可以少增加泄洪量,水库上下游兼顾,在实践中,也有较多采用。
在水库防洪标准未提高之前,为确保主坝安全,在遭遇超标洪水时,采取破副坝的非常措施。在使用这一措施钱,应全面考虑破坝的位置、高度、基础及坝型等条件。同时还应考虑扒口后的流量,对下游影响及损失情况和副坝恢复工程量。
至于究竟采取那种措施,应结合具体工程实际而定。
土坝工程中有很多质量事故逍遥仔细分析。
我国是一个多暴雨洪水的国家,又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防洪兴利是迫切的需求。
通过国内外对土坝破坏类型的分析,基本上是一致的从总的设计来看,一切大坝安全问题都与水文资料、看俺成果、设计方法、施工质量、材料选择、检查观测、养护维修和控制运用等密切先关。笔者基本将内容概括为以下几点。
3.1勘测设计不当
如果点差勘测不细致,选择坝型坝址不正确设计标准低以及设计指导思想不正确,认知错误及处理方法不当等。
3.2施工不良
如违反设计要求,选用材料不合理,施工方法不正确,工序颠倒,工期延迟所造成的质量事故等。
3.3管理运用问题
如观测设备缺乏,检查制度不严,隐患未发现,操作方法有错误,养护修理不及时,铁別是死刑上的麻痹大意导致的问题。
3.4自然破坏
非常大洪水,地震,滑坡和潜在地质作用等。
土地裂缝重要因素
土坝裂缝就其成因可分为干缩裂缝、冻融裂缝、沉陷裂缝和滑坡裂缝;按其走向分为纵向裂缝、横向裂缝和龟裂。根据其不同的成因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常用的处理方法有。
3.4.1开挖回填法
开挖回填法是裂缝处理比较彻底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深度不大的表层裂缝及防渗部位的裂缝。
干缩裂缝的处理。对均质土坝坝面产生的干缩裂缝较深(缝宽大于5mm,深度大于0.50m),雨水沿缝渗入,将会增大土体含水量,降低裂缝区域的土体抗剪强度,促使裂缝发展,宜用开挖回填方法处理。处理前应先沿缝灌入少量石灰水,显示出裂缝,再沿石灰痕迹挖槽,并把槽周洒湿,然后用相同土料回填,分层夯实,在表面再填筑砂性保护层,对粘土斜墙的干缩裂缝,应将裂缝表层土全部清除,按原设计的土料干容重分层填筑压实。
横向裂缝的处理。横向裂缝因产生顺缝漏水,可能导致坝体穿孔,故对大小横缝均要开挖回填,彻底处理。开挖时顺缝开槽。如裂缝较深,沟槽可开挖为阶梯形。 对于贯穿性横缝,开槽时还应开挖与裂缝成十字形相交的结合槽,使沟槽呈梯形断面后再行回填。
纵向裂缝处理。由于不均匀沉陷产生的纵向裂缝,如宽度和深度较小,对坝身安全无较大威胁,可只封闭缝口,防止雨水渗入;或先封闭缝口,待沉陷趋于稳定后再进行处理。如纵向裂缝宽度和深度较大,则应开挖回填处理。
3.4.2灌浆法
当土坝裂缝很深或很多,开挖困难或会危及坝坡稳定时,则以采用灌浆法处理为宜。对坝体内部裂缝,应采用灌浆法处理。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灌浆孔布置
应根据调查、探测所掌握的土坝裂缝分布、位置、深度及施工时坝体填筑的质量和蓄水后坝体渗漏等资料拟定。
灌浆压力
灌浆压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灌浆质量,要在保证坝体安全的前提下,选用灌浆压力。
浆液配制
配制的浆液要满足流通性好、析水性好以及收缩性小的要求。
施工程序
首先按拟定的孔位钻孔。然后用直径等于或略大于孔径的钢管插入孔中,将输浆管与钢管相连,利用手摇灌浆机、泥浆泵等机械。在没有灌浆机械时,也可用重力灌浆法。
冒浆处理
11.事故分析报告表 篇十一
随着经济建设的逐步提速, 建筑业和其他行业一样生产节奏明显加快, 由于建筑业的不安全因素相对较多, 具有人员流动性大, 生产周期长, 高空作业, 劳动繁重, 施工环境和作业条件差等特点, 因此其潜在的事故隐患多, 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发生事故, 建筑施工活动的安全势态非常严峻。我国历来十分重视安全生产工作, 先后颁布实施了《建筑法》、《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这些法规的颁布实施, 使得建筑工程安全生产取得一定进展, 施工现场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升。然而, 建筑安全事故仍频繁发生, 安全生产状况仍然不容乐观。建筑行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社会的关注。抓好安全生产工作不仅是社会热点问题, 也是建筑企业的难点问题, 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随着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 用信息技术提升建筑行业产业素质势在必行。目前, 建筑安全的信息化建设仍需深入研究。尽快提高建筑安全水平, 提升建筑安全管理信息化水平, 势必会促进建筑业的健康发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局于2002年推出了面向中国企业的安全信息管理系统, 融合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主要要素, 主要包括安全生产方针、组织机构和职责、应急预案与响应、事故统计分析等功能。而国外的信息化进程则快很多, 20世纪80年代, 美国Intelli Corp公司、Power UP公司均推出过施工安全管理专家系统。然而这些系统的安全规程与功能太过繁多, 在具体工程应用中存在种种限制, 且在各个功能模块的细节上做得不够深入。本文结合计算机领域以及互联网领域的先进技术, 对建筑行业安全事故报告与调查的信息化做了深入的研究, 并实现了建筑业安全事故报告与调查系统。
2 系统设计
2.1 需求分析
2.1.1 功能需求
事故报告。伤亡事故发生后, 负伤者或者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直接或者逐级报告企业负责人。
事故调查。企业接到事故报告后, 有关人员应立即组成事故现场处理小组, 及时赶到事故现场组织抢救, 并迅速组织调查组开展调查。写出事故调查报告。向事故单位发出停工整改通知单, 责成事故单位必须向市建规委、市安监局、市总工会、市建管处等单位提交事故快报表;对所有相关资料, 特别是安全资料进行封存检查。由市建规委、安全监督站及时完成对相关当事人的调查;责成事故单位提交事故初步调查报告;配合市建规委、市安监局、市总工会等完成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
2.1.2 系统需求
定制开发建筑业安全事故处理系统, 实现无纸化办公。用户使用通用浏览器, 随时随地访问该系统。本系统对性能方面的主要需求如下:
可靠性:系统必须能够长期稳定可靠的运行。
易维护性:随着技术手段的发展和进步, 该系统可以方便地维护。
安全性:该系统中的数据库中包含企业重要数据, 不能随意增删查改, 因此在对数据库操作中要严格控制, 有一定的防范攻击的能力。数据库要做好备份工作。
易用性:针对大多数没有经过计算机专业培训的人员, 系统的操作应尽可能简单易用。
2.2 系统框架
根据之前的需求分析, 以及建筑行业施工过程中的一些实际情况, 本文提出建筑业安全事故报告与调查系统应包括以下功能模块, 见图1。
登录模块实现用户合法性和权限判断;权限管理模块对用户权限进行设置;通过自定义模板模块将常用表单以模板的形式存储, 当需要对表单修改时, 可以在后台编辑页面编辑表单样式;事故处理流程模块是安全事故报告与调查系统的核心, 该模块实现事故处理流程;事故查询模块将事故处理流程信息储存, 根据多种查询条件进行查询。
3 系统的实现
3.1 登录模块
登录模块主要完成用户验证的功能。用户密码采用MD5加密, 提供消息的完整性保护。用户请求页面时, 页面初始化, 将Session清空, 用户通过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系统, 比较数据库中的用户名和经过MD5加密后的密码, 判断用户合法性, 登录成功后判断用户权限。用户关键信息记录到Session中。登录流程如图2所示。
3.2 权限管理模块
权限管理对事故处理系统来说非常重要, 在处理流程中不同角色具有不同的处理权限, 相同角色在处理流程时可以有个性化的设置。权限管理主要由默认权限和自定义权限两种情况组成。默认权限, 处在相应结点角色具有处理流程等基本权限, 这些权限在权限管理中属于默认权限, 比如施工单位具有新建事故快报表和查看自己建立的快报表的权限。自定义权限, 具有相关权限的角色可以授权其他角色做特定的事, 比如安全生产监督局可以授权施工单位对事故进行调查。
施工单位在发生事故后需要提交建设工程安全事故快报表, 因此必须具有新建快报表以及查看和编辑自己提交的快报表的权限;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 省、市、县级安全生产监督局等安全生产管理部门, 作为事故报告的对象, 必须具有查看所有报告的权限, 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在事故发生后需成立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 因此还须具有新建调查报告, 查看和编辑自己提交的调查报告权限, 此外, 安全生产管理部门须具有授予其他部门调查权的权限;建设局、工会、纪委等部门, 在得到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的授权之后具有事故调查的权限;国务院、省、市、县级主管部门具有查看所有事故快报和调查报告权限, 以及新建处理决定的权限。
针对各种表单类别, 根据登录用户权限, 显示对应的事故快报表、调查表等, 以及编辑、删除等菜单, 事故流程中, 每个环节对应的角色会收到系统发出的通知, 收到通知的角色继续执行接下来的环节。权限管理页面如图3所示。
3.3 事故处理流程模块
事故处理页面如图4所示, 事故发生后, 现场立即启动应急救援方案, 施工单位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以及各地方建设工程安全监督要求新建一个事故快报表, 要求实事求是填写, 然后提交给相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保持网络畅通, 在接到报告后第一时间组织人员到现场调查事故报告表是否属实、事故发生原因以及是否存在后续连锁反应, 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工程建设重大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程序规定》作出调查处理意见, 在24小时内, 将事故初步调查情况以规范形式提交给市建委和省建设厅。市建委和省建设厅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事故调查处理意见作出处理决定, 督促落实事故调查组提出的事故处理意见、督促事故单位整改, 消除安全隐患, 并收集、整理事故调查资料, 归档备查。归档之后的事故会出现在“已归档”页面中。“草稿”页面功能是在提交文档之前, 临时保存已填写的信息。
根据建筑行业施工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及采取响应措施的相关规定, 提出安全事故报告与调查系统的流程, 如图5所示。
3.4 事故查询模块
事故查询模块主要将事故处理系统的相关信息按照需求进行查询。查询条件尽可能多样。查询模块如图6所示。
3.5 自定义模板模块
在建筑行业安全事故报告与调查过程中, 安全事故快报表、调查表以及处罚决议书等表格要遵循政府部门的规范, 而且随着各种需求的不断变化, 这些表格的规范也在变化。通过自定义模板模块允许有权限的用户在浏览器端可以编辑和修改表格的样式, 并将其应用于该系统的流程中。
自定义模板模块主要通过第三方插件xh Editor实现, xh Editor是一个基于j Query开发的简单迷你并且高效的可视化XHTML编辑器, 基于网络访问并且兼容IE 6.0+。利用该控件实现单据格式和样式在线编辑, 将编辑好的内容以HTML代码的形式存储在模板表 (Template表) 中, 并记录下相应的修改时间和修改员工序号, 即可实现自定义模板模块, 如图7所示。
4 结束语
建筑行业的安全工作涉及安全管理、监督、培训、事故预防等众多方面, 建筑业安全管理信息化工作任重道远, 本文在对建筑业安全事故的报告与调查工作做了深入研究之后, 研究了安全事故报告与调查系统的构架与实现, 并实现了每个系统模块的功能。
摘要:建筑行业的安全事故时常发生, 安全事故的报告与调查工作繁重。在建筑安全信息化建设提速的环境下, 本文深入研究了建筑业安全事故报告与调查工作的信息化, 并实现了一套在线报告与调查系统。
关键词:建筑业,安全事故,调查,报告,信息化
参考文献
[1]丁传波, 华燕, 王际芝.建筑企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建筑科学, 2004, 20 (1) :72-78.
[2]王振, 苑静, 宋文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模式的建立[J].安全, 2010 (2) :12-15.
[3]詹玉洪.企业实施信息化的风险与防范[J].管理科学文摘, 2007 (5) :24-25.
[4]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2003年度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调查结果与调查报告[R].2004.
[5]周宇光.聚焦工程项目管理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国海外集团信息化建设情况介绍[C].第十届建设行业企业信息化应用研讨会论文集, 2006.
[6]张建平, 向东平, 郭建锋.建筑企业信息化现状调查与需求分析[J].施工技术, 2005, 34 (2) :3-8.
[7]代红梅, 黄忠全.通用质量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26 (8) :1-3.
[8]周少华.基于ISO9000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设计[J].计算机与自动化, 1996, 15 (1) :23-27.
12.9.20事故分析报告 篇十二
单位名称:小行星煤矿
事故发生时间:2014年9月20日
夜班3点30分 事故地点:7101切眼下出口 事故类别:顶板事故
事故原因:顶板裂隙(上下左右是小窑采空区),压力大。其中直接原因:上下左右是小窑采空区,压力大;安全、瓦检停8个小班,施工工期拖延。
伤亡人员情况:重伤亡1人员和设备损坏; 事故详细经过:
9月20日中班11人,架铁棚4架、打了8棵单体,原掘进过程中,此处矿领导安排采用为21.5的大锚索加钢带全锚固支护,26日早班矿领导安排切眼上口至绞车硐室口采用架双台棚穿工字钢及采用木料接顶等;中班支护完成,9月20夜班此处工作安排由综采队牵引绞车及铺设上出口轨道等工作,20日夜班跟班人员唐金广和安全员王明强在3:30左右接班到切眼上出口时发现此处顶板有下沉预兆,顶板掉渣,刚把上出口传感器、风水管及有关工具等顺完毕后、此处顶板整体往下沉导致冒顶。相关领导接到调度室汇报后,1点17分由卯总组织五职矿领导及相关人员及时下井到现场对周边及时进行加固处理,防治事故扩大,7.10分处理完毕并作出下一步补回巷施工方案后才升井。
事故原因分析:
从9月中旬以来,(1)由于7101回风掘进时,都在掘原有的小煤窑掘进、四周都有采空区,此处为绞车窝子(需要安装绞车三台、还含绞车基础坑、成为四岔口、由于我矿使用支架是重型支架,此处必须刷大断面,才能运综采支架到工作面安装等);(2)安全、瓦检在提成工资发放时,安全、瓦检未上班,造成5个小班停班拖延支护时间的影响;(3)顶板压力大等原因导致冒顶事故。事故责任分析和责任者处理意见:
经2014年9月20日的事故调查会一致同意,根据大田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规定:对分管综掘生产矿长助理卯兵负管理责任罚款200元;对中班跟班领导赵敏负现场管理责任罚款200元;对生产矿长孔海峰负管理责任罚款200元;对安全矿长李帮达负监管责任罚款200元;对矿长吴兴合负面管理责任罚款100元;公司分管领导卯昌勤罚款300元。安全预防措施:
1、加强顶板管理;
2、加强地质勘探调查资料收集,提高设计技术水平;
3、加强顶板离层观察,做到科学合理的支护选型;
13.事故与伤害风险辨识分析报告 篇十三
通过前期大量走访和实地调查、检查,对我镇辖区内的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发现的问题作如下分析: 1 危险源辨识
1.1 危险源辨识
1.1.1 火灾
部分商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在仓库内堆放大量的可燃物品,如果火源控制不好,如设备超负荷运行,导致设备表面温度过高,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一旦与可燃物接触就可能引燃可燃物,从而导致火灾的发生。另外,在点火源控制过程中,如果出现以下情况,也会导致可燃物的燃烧。如电气线路老化,或电气线路过载过热,导致高温熔融物的产生,如果电气线路底下堆放有可燃物品,那么高温熔融物就会引燃可燃物品,从而导致火灾的发生。储存大量的可燃物品仓库,遇到点火源,如仓库未安装防雷设施,在库区内吸烟,违规动火等,将会导致火灾的发生。
1.1.2 机械伤害
机械防护设施缺损。由于保养不善或违章作业,设备的防护栅栏、安全栏门或设备的转动、传动部位的防护罩缺损,操作人员身体一部分进入上述围护的危险区域或触及设备的旋转部位,从而导致机械伤害的发生。由于作业人员技能、生理状态和责任心等原因,可能导致操作失误或违章作业,引致设备误动作可能引致设备损坏或人员受伤。1.1.3 触电
人体触碰带电体,会造成触电伤亡事故。电气系统安全防护设施,如接地(零)保护、漏电保护等失效,使机器外壳带电,或者由于操作失误,尤其在维修作业过程中,如误触碰、误送电等,都可能引致触电事故发生。
1.2 公用工程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1.2.1 供配电系统
本辖区供配电系统主要危险有害因素有:触电、电气火灾等危害。1)触电
在电气设备运行、使用过程中,由于电气设备的屏护缺陷、安全间距不够、绝缘损坏、保护接地失效、违章作业、误入带电间隔、检修工作安全措施不当、电工安全用具缺陷等原因,工作人员触碰到带电体或过分接近高压带电体,均可能造成触电伤害事故,这种情况多发生在电气设备的检修过程中。
2)电气火灾
火灾危险环境区域的电气设备和线路,如选型不当或因安装、调试、检修等原因而不符合防护性能要求,或因缺乏维修保养、老化等原因而造成防护性能失效,在使用过程中一旦出现短路、接地故障、电气连接松脱、过电压放电、闪络等,都会产生电火花、电弧而引发火灾事故。变配电所、仓库的电气设备,因安装、检修或使用不当、操作失误、老化等原因,可能造成过载、短路而出现高温表面过热和产生电火花,可能引发火灾事故。如防雷设施不完善,或管理疏忽和缺乏定期维护保养,导致防雷设施防雷效果降低甚至失去作用,在雷雨天气有可能造成雷击危险,引起火灾爆炸或设备被击毁等事故。
1.2.2 人群密集公共场所伤害
群密集公共场所伤害主要有害因素有:骨折、软组织挫伤、踩踏等
1)骨折
如果运动设施设备老化,发生螺丝脱落,部分器材生锈,健身设施具有垮塌的危险,导致健身者发生伤害。2)跌倒
车站、休闲娱乐广场石梯步较多,防滑措施落实不到位,容易发生跌倒,人流量大的时候有发生踩踏的危险。3)踩踏
休闲娱乐广场经常组织晚会,安保人员配备不到位,在某些赠送小礼物的环节极易发生哄抢,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容易导致踩踏事故的发生。1.2.3 镇内运输系统
镇内运输系统主要危险有害因素有:车辆伤害、机械伤害等危害。
1)车辆伤害 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公路交通运输运用较多且涉及范围广泛。由于环境不良,如场地狭窄、通道不畅、司机视线受阻等,或车辆保养不善,控制实效,如制动、刹车、转向失灵等,或因违章驾驶,或搬运的物料放臵不稳(超宽、超载)等,在行驶中发生碰撞,倾翻等,都可能导致车辆伤害。另外,车流量大的地方交通警示标志标牌不完善,人员密集场所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容易诱发事故发生.2)机械伤害
本辖区内开山取石和采砂生产线、大型项目建设施工较多,使用大型机械设备使用面较广。施工工人安全意识不强,操作不符合规范,如外露旋转和传动部件等防护缺损、或操作失误,身体某一部分或身体意外进入输送线上危险区域,联锁保护失效等,可能导致撞伤、绞伤或挤压等机械伤害事故。部分工人施工未按规定使用口罩和安全帽等防护物品,容易诱发职业病。3)健身娱乐设施伤害
辖区内健身娱乐设施较多,维护和管护不到位和认为破坏较为严重,导致大多娱乐健身设施设备运转不正常。同时,该场所未成年人密集,监护人监管不到位导致未成年人伤害的情况时有发生。
1.3 自然条件影响分析
1)暴雨
该项目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暴雨,辖区内采砂、制砖、取石企业容易受山体滑坡以及采砂船丰水期违规作业,从而影响生产,引发安全事故,造成损失。
2)雷暴
本地区夏季雷暴天气中,若防雷设施失效,建筑物和人员有遭受雷击的危险。
3)高气温
本地区夏季易出现极端高温天气,高气温容易引起人出现中暑,尤其在通风降温不良的工作场所,更容易对人员产生危害作用。同时,我辖区内森林覆盖率高,夏季易发生森林火灾的危险。4)地震
我镇08年之前建造的建(构)筑物没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相关要求设计和建造,一旦发生地震,可能导致倒塌,从而造成人员伤亡和设备损毁。4)自然灾害避险点的设臵不到位
我镇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暴雨后引发的洪涝灾害和山体滑坡、泥石流等。部分人群集中地地方虽然设臵了自然灾害避险点,但是由于标志标牌不明显,导致群众在发生灾害的时候不知道前往何处避险,避灾秩序混乱。1.4 重大危险源辨识
1.4.1 危险物质重大危险源分析
本辖区使用和贮存的物料中没有《重大危险源辨识》中的物质,故该项目生产车间和仓库均不构成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
1.4.2 危险设备、设施重大危险源分析
根据《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规定,本辖区所涉及的设备设施不构成重大危险源。2 风险评价
2.1 预先危险性分析方法简介 2.1.1 概述
预先危险性分析(PHA)又称初步危险分析,主要用于对危险物质和装臵的主要工艺区域等进行分析。它常常用于项目装臵等在开发初期阶段或设计阶段之初分析物料、装臵、工艺过程以及能量失控时可能出现的危险类别、条件及可能造成的后果,做宏观的战略分析,其目的是辨识系统中存在的潜在危险,确定其危险等级,防止这些危险发展成事故。其功能主要有:①大体识别与系统有关的主要危险;②鉴别产生危险的原因;③估计事故出现对人体及系统产生的影响;④判定已识别的危险性等级,并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性的措施。
2.1.2 危险性等级划分
在分析系统危险性时,为了衡量危险性的大小及其对系统破坏程度,将各类危险性划分为4个等级,严重性等级
等级说明 事故后果说明
Ⅰ级 安全的 不会造成人员伤亡及系统损坏。
Ⅱ级 临界的 处于事故的边缘状态,暂时还不至于造成人员伤亡、系
统损坏或降低系统性能,但应予以排除或采取控制措施。
Ⅲ级 危险的 会造成人员伤亡和系统损坏,要立即采取防范对策措施。
Ⅳ级 灾难性的 造成人员重大伤亡及系统严重破坏的灾难性事故,必须予以果断排除并进行重点防范。
2.1.3 事故发生可能性等级的划分
在分析系统危险性时,为了衡量危险性的可能性等级,将各类危险可能性划分为5个等级。
2.1.3-1 危险可能性等级划分可能性等级
总体发生情况:
A级 频繁 频繁发生,经常发生 连续发生
B级 很可能 在寿命期内会出现若干次 频繁发生
C级 有时 在寿命期内有时可能发生
发生若干次
D级 很少 在寿命期内不易发生,但有可能发生 不易发生,但有理由可预期发生 E级
2.2 预先危险性分析汇总表
根据各评价单元的生产、储存特点,对其危险性进行识别,分析其危险、有害因素,找出形成事件的原因,然后确定事件类型、严重度和可能性。2.2.1-1储存场所预先危险性分析 可燃物料火灾 在商家仓库内存放大量可燃物,如遇明火、高温等都有可能引发火灾。
分析如下:
明火源:违章吸烟,焊接或维修设备时违章动火,外来人员带来火种。
火化或高温源:电气火花,雷电火花,静电火花,电器超负荷运行产生的高温,线路底下,或灯具底下放臵可燃物。
1.控制和消除火源:
①作业区内严禁吸烟、禁止携带火种。
②动火必须按动火审批手续进行,并采取防范措施。
③按规定要求采取防静电措施,安装避雷装臵,并定期进行检测,保持装臵有效性。
④严禁设备超负荷运行。
⑤定期检查线路,及时更换老化的电气线路。
2.加强管理,严格工艺纪律:
①禁止在生产场所堆放大量的可燃物。
②禁止在线路底下,灯具底下堆放可燃物。
③杜绝三违(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
④制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要求职工及管理人员严格遵守。⑤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知识培训。
3.消防设施配备齐全完好(如灭火器材、消防栓)。运输车辆伤害
主要存在的隐患为车辆故障,如刹车失灵,违章驾驶,超速超载,作业环境不良,警示标志标牌不明显或缺失等,都可能导致车辆冲撞伤人或所运输的物料倾翻发生事故。等级评定:人员伤亡 Ⅱ~Ⅲ C~D 防范措施:
1.厂内机动车辆应按规定进行年检。
2.应持证驾驶,杜绝违章驾驶。
3.督促镇内车辆进行定期维护保养。
4.完善好人群密集处警示标志的设立和安全防护措施的落实。
3高处物体打击
1.部分工地原材料和成品等储存空间狭窄,造成超高堆放,从 而导致员工碰伤、砸伤。
2.物料堆放不稳,倾斜导致砸伤员工。
3.作业场所地面湿滑导致伤害。
4.施工作业人员不按安全生产规程违规作业,不戴安全帽。
等级评定:人员受伤 Ⅱ~Ⅲ C 防治措施:
1.确保物料的储存空间和道路的宽度。
2.物料堆放整齐,不超高堆放。3.作业场所保持清洁、干燥。
4.督促各单位员工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劳动纪律。
4.自然灾害
1.地质灾害易发点的管控不到位。
2.开山取石企业违法违章开采导致山体地质结构不稳定。3.地质灾害避难点的设臵不规范,标志不明显。等级评定:人员受伤 Ⅱ~Ⅲ C 防治措施:
【事故分析报告表】推荐阅读:
安全事故分析报告范文06-22
安检机构管理制度_检验事故分析报告制度08-31
爆破事故分析和防治爆破事故的措施10-13
青岛爆炸事故分析09-21
事故分析会10-29
我国工程质量事故分析06-12
事故统计分析制度08-12
物流仓库火灾事故分析08-23
一起化工安全事故分析08-26
事故分析及处理案例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