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共建和谐社会

2024-08-03

怎样共建和谐社会(共14篇)

1.怎样共建和谐社会 篇一

警民携手共建和谐社会

----市客管处双拥工作汇报材料

近年来,我处在不断深化改革,狠抓精神文明建段为社会经济服务的同时,时刻不忘军民共建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建设局党委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市精神文明办等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充分发挥行业的专业优势,积极参与拥军工作,并把这项工作作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贯彻并落实于我处发展的各项工作之中。抓“硬件”又抓“软件”,在探索中前进,在发展中提高。我处从单位自身实际出发,加强对拥军和精神文明建没的组织领导,共建活动的内容不断丰富,效果不断提高,使全处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领导重视是落实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键历年来,我处领导班子十分重视双拥工作,始终把双拥上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双拥工作深入扎实开展。我处将“坚持军民一致、加强军政军民团结”作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核心思想,促进了双拥工作向更深层次发展。坚持双拥工作党组织负责制,牢固树立政治意识、战略意识、大局意识,增强新时期双拥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立了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的双拥领导小组,同时明确“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认真组织干部群众和部队指战员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牛去,为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促进社会稳定和部队稳定作出贡献”的指导思想,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签订共建协议并不断地总结经验,创新和创特色。由于领导重视、组织健全、活动经常、宣传和措施到位,干部职工对拥军优属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深入的了解和统一的认识,有效地推动了拥军优属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抓思想教育宣传工作,促双拥共建意识。

我处每年都将国防教育列入双拥工作计划,在教育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途径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肓。不断增强军民国防观念和双拥意识。

在日常的拥军工作中,我处按照年初制订的工作计划要求,将开展双拥宣传教育,落实政策、兴办实事等目标任务细化、量化。通过政治学习、的士之家和出板报等形式,注重了对职工的拥军优属工作的政策法规和对职工的国防观念教育,增强了居安思危和国防意识。各科室立足工作实际,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拥军优属和科技拥军宣传“送温暖、献爱心”、“学雷锋树新风”等社会性服务活动,努力营造拥军的浓厚氛围,有效地推动了拥军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抓稳定工作,促军政军民关系融洽。

每年初,局领导都要召集各系统领导小组成员及各有关主管部门开会,研究和制定拥军优属及工作计划。我处都积极响应号召,并以思想建设为主+本着共建、共育、共同受益的原则,以维护边疆的稳定和警政、警民、民族团结为核心,扎实有效地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为边疆的发展和稳定作出新的贡献。

我处自一九九六年与邻近的伊犁州武警边防支队轮训大队结为警民共建对子已有十年。近十年来,积极将双拥工作落实到复转军人的工作、生活中。我处先后接收安置复转军人和军嫂17名,解决住房10余户,消除了复转军人的后顾之忧,使广大军转一致赞誉和感激,使他们放下思想包袱,到我处如同到了“娘家”,把百分之百的精力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为国再立新功。如今在这个半军事化的绿色方阵里,复转军人已成为我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四、鱼水情深,结对双拥共建聚合力。

我处在共建活动中既有一般性活动,又创出许多有特色的活动。多年来,共同开展了“三热爱”、“互帮互助”的教育及各项趣味竞赛、文艺会演等文体娱乐活动,用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占领阵地,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每逢节假日都互相慰问,每年的“八·—”建军节、“春节”,我处在资金紧张的情况卜挤出经费给支队送去慰问品,并提供了许多生活,工:作所需的设施设备,为支队的工作、生活提供了方便,优化了驻地环境。多年来,我处与共建单位开展各类球赛,共同学习交流经验,每年的“八·一”建军节,我处都与支队轮训大队各挑选精兵强将组织了别开生面的蓝球友谊联赛,在“春

节”邀请支队官兵举办厂一场迎新春联谊会,内容丰富、新颖,极大增强了与共建单位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每年的春、秋两季我处都邀请武警边防支队轮训大队教官对全体干部职工进行军训;处领导带领职工去参观武警边防支队营地生活及军事演练。学习军人雷厉风行、纪律严明的作风,对全体干部职工文明执法、规范上岗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2005年,在全市开展“六城连创”争创双拥模范城市活动中,我处倡议广大司机积极参与此项活动,其中为“雷锋车队”、“党员车队”共计38辆,发放了“军人免费乘车”铜牌,实施了在市区范围内免费接送军人乘车活动。多年以来,在警民共建活动中轮训队的官兵们也给予了我单位很大的帮助,无论是冬季清雪、还是春季植树劳动。两单位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工作上、生活上尽各自最大的能力为对方提供方便,积极解决双方的各种问题和困难,而且我们仍要坚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多走访、多了解,丰富部队官兵及我处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做到优势互补、共同进步、共建和谐社会。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处将继续赋予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工作新的内涵,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中央精神,全力推动双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社会化进程,同时还要以提高战斗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经营管理水平为根本任务,将我处军民共建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我们相信通过军民双方真诚的合作,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工作将结出丰硕的果实。

2.怎样共建和谐社会 篇二

随着新闻媒体力量的不断加大, 新闻报道的透明化也在不断提高。新闻媒体不再单纯地以社会的主流、事务的光明面、积极面为主要的宣传内容, 而是将正面报道与新闻舆论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 最大限度地实现新闻媒体的自身价值。

舆论具有其独特的力量, 新闻媒体正是利用这种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众利益的事务, 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

社会主义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和形式, 它在揭露腐败现象、加强民主监督、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舆论监督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联系的最佳途径

宪法规定, 人民依照法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管理社会事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充分发扬人民民主, 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其应该享有的权利。将宪法规定落实到现实生活中, 即广大人民切身参与到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中去。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通过人大代表及相关组织机构, 二是亲身参与。在人民的亲身参与中, 就充分地运用了舆论监督这种有效的手段。人民群众通过新闻舆论形式发表自己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意见, 行使自己的民主监督权利。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网络监督成为了加强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 人民群众可以通过中国舆论监督网、人民监督网等实现人民与党紧密联系。早在2008年3月18日,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闭幕会上明确表示, 要“坚持清正廉洁。我们要始终保持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 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 诚心诚意接受人民监督”。总书记的发言, 旨在鼓励人民群众进行舆论监督, 使上层领导听到来自最广大群众的声音。今年年初, 部分地区长时间缺乏降水, 土地干旱, 冬小麦缺水严重,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深入河南省农村就旱情和抗旱工作进行调研。总理走村入户, 开展座谈会, 总理表示“只有听取群众意见, 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二、舆论监督有利于反腐倡廉

为了保证权力更好地被运用, 避免腐败现象的滋生, 需要新闻舆论监督做出应有的贡献。建立健全舆论监督机制, 充分实现新闻媒体的自身价值, 可以防治党内的腐败现象, 进而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一些腐败官员由于个人的觉悟不够高, 不能克服工作中的官僚主义, 贪污受贿, 严重危害到人民群众的利益。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 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为了保持党的队伍的纯洁, 新闻媒体及个人有责任使政府机关的工作流程、官员的职责、收入更加公开化、明确化。同时也要不断加强舆论监督的广度、深度和力度, 对党内腐败现象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三、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有机结合, 达到弘扬正气、倡导先进的目的

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的有机结合, 是充分发挥新闻能动作用的最佳途径。正面宣传的目的在于以正确的新闻舆论引导社会, 从而形成团结、稳定、积极、向上的舆论气氛。而舆论监督的根本落脚点同样在于倡导先进, 它通过对坏人坏事的批评报道, 使大家从反面事例中吸取教训和经验, 自觉主动地纠正自身错误, 树立积极正确的价值观。所以, 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二者相互结合, 相互促进, 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发展。

舆论具有其独特的力量, 新闻媒体也正是利用这种力量, 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众利益的事务, 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

社会政治经济在飞速发展, 舆论监督制度也在逐步完善。其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权利不受侵犯, 最终的受益者也是老百姓。从“纸箱馅包子”到“三鹿奶粉”再到“山西疫苗乱象”, 一个个触目惊心的事件被曝光, 无一不是舆论监督发挥了作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有部门在为其正常运转不懈努力。

摘要:现如今, 舆论监督已经成为了社会各个层面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社会主义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和形式, 它在揭露腐败现象、加强民主监督、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正确利用舆论监督的力量, 有助于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众利益的事务, 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

3.共建和谐社会 打造活力台州 篇三

近年来,台州民营经济发达,涌现了吉利、星星、苏泊尔、飞跃、钱江等一大批领先国内同行业的民营企业。台州市的GDP和财政收入,一直分别名列浙江省的第5位,市区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的第35位。2007年,台州人均生产总值超3万元,财政总收入超2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超百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万元。台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生长点,实现了新的腾飞。台州这个古老而新兴的海滨城市,洋溢着青春和生命的活力。

新春伊始,春风化雨,万象更新。全国“两会”召开在即,《绿色中国》记者采访了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台州市市长陈铁雄。

活力城市:山魂海魄新兴崛起

《绿色中国》:陈市长,为了让《绿色中国》的读者以及更多的人了解台州,请您介绍一下台州的地理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有关情况。

陈铁雄:首先要感谢《绿色中国》和全国新闻界同仁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台州的大力关注。台州市位于浙江省沿海中部,南邻温州,北接宁波,属于上海经济圈的最南翼,也是长三角16个城市之一。台州陆地面积941l平方公里,海域面积8万多平方公里,下辖椒江、黄岩、路桥三区和临海、温岭两市,以及天台、仙居、三门、玉环四县,总人口560万。台州美丽而富饶的山林海域,滋养坚强而质朴的百姓,孕育淳厚而刚烈的民风,造就灿烂而悠久的文化。唐代高祖武德五年,台州因境内天台山胜境而命名,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

1994年8月台州撤地建市,到目前,已从一个比较落后的农业城市迅速发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沿海发达城市之一。台州蕴有山海形胜之美,美丽神秀的山水孕育了“台州式的硬气”,台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城市的建设,体现了台州人吃苦耐劳、敢想敢拼、敢说敢做的优良传统,以及“敢冒险、有硬气、善创造、不张扬”的台州人文精神。

《绿色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台州市的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陈铁雄:改革开放以来,台州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区域发展道路,使经济社会发展后来居上,迅速从省内落后地区跻身沿海发达城市行列,实现了六大历史性跨越:经济实力逐年增强,从资源小市向经济大市跨越;工业化持续推进,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跨越;股份合作制快速推广,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初级市场经济体制跨越;城市化迅速推进,从以农村为主地区向以中心城市为龙头的城镇体系跨越;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从解决温饱向总体小康跨越。近几年,台州市的GDP和财政收入,一直名列浙江省的第5位,市区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的前茅。2007年,台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势头,经济发展快中见好,社会和谐稳中推进,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又上新的台阶,主要经济指标跃过了新的高度。

近年来,台州市获得了许多殊荣:2007年,荣获“全国十大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称号,还获得了“中国最佳商业城市”、“全国金融生态城市”、“中国十二大品牌经济城市”、“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中国缝制设备之都”、“中国再生金属之都”、“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等诸多荣誉,这都与台州优美的山水风光和生态城市的建设密切相关,也集中展示了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与业绩。

民营经济:创业创新开明开放

《绿色中国》:您在总结台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程时,提出了“创业创新、开明开放”的理念,请您就此详细谈谈。

陈铁雄:台州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就是坚持“创业创新、开明开放”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台州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主导加政府推动”为主要特征的台州现象。台州民营经济,实际上起源于原生的草根经济,它们必须通过创业创新把握机遇来求生存,求发展。台州作为我国股份合作经济的发祥地,民营经济创业更富前瞻性,始终得到了台州市委和市政府的正确引导。民营经济创业创新,就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商海中淘到第一桶金。开明开放的环境,是台州市的“工业立市”战略得以实施的有力保障。创业创新,开明开放,也是“敢冒险、善创造,有硬气、不张扬”的“台州精神”新的体现。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推进“创业创新、开明开放”,要赋予新的内涵,完善新的举措,形成新的格局。“创业创新、开明开放”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创业是发展之源、富民之本、和谐之基,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是区域乃至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业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创业的提升;同时两者又可以有机融合,就是“在创业中创新、在创新中创业”。政府开明是创业的必要条件,是创新的重要保障;离开政府的开明,创业可能被扼杀,创新可能被遏止。开放是新形势下创业创新的必由之路,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要求,是转变民营经济内源型增长方式的要求,也是社会转型的内在要求。开明、开放是新时期创业创新的重要保障,也是创业创新的有力助推器。

《绿色中国》:台州民营经济发展有目共睹。那么,民营经济在台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全国行业中的影响又是怎样?

陈铁雄:台州民营经济有活力,有冲劲,充满蓬勃生机。台州市经济总产值的90%以上、财政收入的70%以上,都是民营经济创造的。尤其是在台州4000多亿元的制造业产值中,民营制造业就占了95%以上。在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民营经济功不可没。

台州市被中国国家商务部和发改委授予“国家汽车和零部件出口基地”的称号,为浙江省的唯一;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缝制机械协会授予“中国缝制设备制造之都”的称号,这两个产业之都“国字号”,就是靠一大批民营经济支撑起来的。在台州,许多知名的民营企业,如吉利、飞跃、星星、苏泊尔、钱江,还有吉奥、中捷、宝石、杰克等一大批民营企业,在国内外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同行业的佼佼者。现在,台州市拥有工业产业基地27个,现有工业企业9万多家,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318家、超10亿元的企业有24家,有48个工业制成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台州市是中国的产业之都、制造之都,民营企业有很大的比重,它们涉及汽车摩托车配件、缝制设备、电子电器、医药化工、塑料模具、船舶制造等主导行业,另外还有阀门水泵、工艺礼品、食品饮料、鞋帽服装等制造,在全国制造业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绿色中国》:您认为,台州的民营经济发展和城市建

设,应该怎样做,才能真正地在创业创新中求发展?

陈铁雄通过这几年发展的实践,我们深深地感到现在既是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一个矛盾的凸现时期。当前,台州人均生产总值已超过4000美元,进入经济社会加快转型时期,这是一个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高的重要发展时期。解决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这是一个关键。如果我们抓住了这个关键,台州就能在下阶段继续得到又好又快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台州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在发展理念、发展动力、发展模式、发展布局上进行新的拓展,才能创造区域发展新的辉煌。在发展理念上,树立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新理念。在发展动力上,形成产业、城市、社会发展,民间、政府、外来力量等多种力量的综合推动。在发展模式上,要实现从传统模式到新型模式的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社会发展方式,走构建和谐社会道路;转变城市发展方式,走新型城市化道路;转变政府管理方式,走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道路。在发展格局上,把沿海地区建设成为台州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主体部分,成为台州城镇体系的重要发展轴,成为台州产业升级、城市崛起的重要依托,努力开创台州沿海新时代。

发展战略:“四民”社会三个台州

《绿色中国》:陈市长,您曾用“四民”概括台州的社会发展,请问“四民”具体指的是什么?

陈铁雄:台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我用“四民”来概括,还是比较贴切的,第一个“民”,就是我刚才所说是民营经济,第二,是民办文化,我们鼓励民营资本融入文化建设,我们实施了“百分之一文化计划”,所涉及的建设工程有环艺景观、城市雕塑和体育场馆等项目,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群众享用,另外还要大力搞好基层文化俱乐部的建设,满足民众求知求乐求健的需要I第三,是民主政治建设,实行基层民主恳谈和党代会常任制试点等制度,特别是台州市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和金融创新及劳动工资集体协商等工作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的充分肯定;第四是民生建设,要求政府服务与群众主体作用实现良性互动,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形成民营、民享、民主、民生良好的社会环境。

《绿色中国》:台州市委和政府提出了实施“三个台州”的战略,很有特色,也富有新意,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许,“三个台州”的内容如何,实施目标又是什么呢?

陈铁雄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的发展,台州正站在一个新的制高点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实施“三个台州”的战略,是在市三届五次党代会上提出来的。“三个台州”,一是努力培育“内生台州”,按照节约发展、集约发展、创新发展、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着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构建有利于台州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机制,最大限度地提高区域生产要素的配置和产出效率,以最少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加快推进台州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二是大力建设“海上台州”,充分发挥我市潜在的丰富海洋资源优势,积极拓展新的发展空间,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推动台州从内陆时代迈向陆海联动时代,努力打造台州新的重要增长板块。三是积极开发“市外台州”,树立跳出台州发展台州的理念,坚持大开放、大合作,走出去、引进来,在内外互动中获得更充足的资源要素和市场平台支撑,推动台州在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参与全球与区域经济的竞争与合作。

“三个台州”是有机联系的,内生台州是主导战略,海上台州是内生台州的空间拓展,市外台州则是内生台州与海上台州的重要支撑,目的都是为了进一步开创台州发展新局面,真正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要从台州的现实出发,全面地、准确地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再造台州”。实施“三个台州”战略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翻两番以上,发展质量明显提高,社会事业明显进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区域形象明显提升,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南沿海现代化港口大城市、中国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三张名片”的目标基本实现,使台州成为长三角地区创新活力最足、创业环境最佳、民富程度最高、社会和谐最好的城市之一。

生态文明:和谐环境绿色经济

《绿色中国》:陈市长,我们看到一些城市,经济确实非常发达,但往往牺牲了生态与环境,台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不是也面临这个问题?台州市是怎样协调好经济和绿色环境的关系,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

陈铁雄你所谈到的这个问题,在我国一些城市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牺牲了绿色环境,经济虽然发达了,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受污染的环境中,谈何幸福感?现在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就是建设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尤其是人和自然的和谐。台州是和合文化的发祥地,人们当然追求生活的舒适质量,需要厚实的经济实力来达成。有优美的环境,有发达的经济,才有真正的幸福感。

为了建设良好的生态与环境,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我们加大了生态市建设力度,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让生态与经济握手,工业倡清洁,农业崇绿色,旅游热生态,在产业跨越化发展的同时,大力做好环保工作,让老百姓生活在青山绿水之中,遨游在碧海蓝天之间。现在台州正努力创造绿色GDP。我们首先做好节能减排,关停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大力推广农家乐旅游和绿色食品,建设省级以上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饭店、绿色医院、生态镇、全国环境优美村镇、市级生态示范村和市级生态示范点等,到2008年,全市要有50%以上的村镇为市级生态村镇。此外,我们大力扶持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推进可循环经济的发展。我们还将大力推动立体绿化工程,营造良好的城乡生态,创建和谐的人居环境。

《绿色中国》:陈市长,您在担任台州市市长之前主管浙江绿色林业工作,请您对绿色中国的事业,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个人的期望。

陈铁雄:我在担任台州市市长之前,曾任浙江省林业厅厅长,一直以来对绿色中国的建设情有独钟,无论是当厅长,还是市长,我对绿色中国的事业一往情深。绿色中国的事业,需要我们每个人脚踏实地地努力奋战,共建绿色环境和绿色经济以及绿色人文的和谐。说到绿色事业,我自然要说到台州的“绿色经济”。台州民营经济从“草根经济”发展成“青藤经济”,不但在台州的土地上扎根,而且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蔓延青枝绿叶,开花结果。与“草根经济”不同,“青藤经济”的形式就是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工业生产,它代表了台州经济的现在和未来发展的趋向。

4.关爱留守儿童共建和谐社会 篇四

肥东县王集学校张道华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我校一大批孩子家长都离开家乡,进城打工去了。他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照料自己的孩子,只好把孩子留在家乡。这些留守在家的孩子称之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中有84.6%的孩子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15.4%由亲戚代管,有少数甚至是独自一人生活。我班59人有41人父母外出打工,他们父母临走时大多留下一句话:“孩子就交给你们了,不听话就打。”他们的目的是好的,可想法过于单纯,对于这些孩子靠打是不行的,他们需要的是关爱与说服性的教育.可尽管这样,他们的成绩仍不理想,后20名中有16名均是留守儿童。很少有人监督孩子们的学习,他们认为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孩子平安没事就可以向孩子的父母交待,其实儿童正处在成长时期,他们会面临很多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比如生活问题、心理问题、教育问题、道德问题等等。

正是因为留守儿童的特殊处境,所以必须给予物质上的资助,生活上的关心,思想上的关注,心理上的关爱。把握其思想脉搏,进行独立生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使他们在欢乐、和睦、关爱,健康的环境中成长。让其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关心这些“留守儿童”让他们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呢?

作为教师,应该拿出真爱来关心和爱护这些孩子,通过我八年来的教育实践,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来关心爱护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管理机制

作为学校生源重要组成部分的“留守学生”,他们的表现情况如何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加大对他们之中在心理、性格、行为、学业上有问题或有困难的学生的教育矫治,有利于整体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校内涵式的持续发展,实现学校办学目标。要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形成对留守学生的系统管理。首先建立家长联系卡,责任明确到班主任。班主任把本班的留守学生的详细资料包括学生的住址、家长的联系电话、监护人、学习、思想、心理等方面内容整理好建立成家长联系卡。班主任经常与父母联系,介绍学生的平时情况,定期通电话家访,跟踪思想教育。一方面向这些隔代抚养者反映该生在校情况,另一方面指导他们如何配合学校教育管理好孩子。

二、建立“爱心手拉手”活动

建立“爱心手拉手”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的帮助。在生活上可以给贫穷的留守儿童募捐, 不仅捐助资金,也可以捐助衣物等东西,只要能够帮助到这些儿童的都可以。在学习上也以每个课任教师都与他们“结对子”,每个班干部也与之“手拉手”的形式,帮助那些学习上困难的“留守儿童”,使他们跟上全班同学前进的步伐,使他们学得舒心,玩的开心,树立起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坚强信念。

我们班同学多,情况复杂。如小黄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在家庭教育这个环节上脱了扣,使他成了全校有名的“调皮大王”“捣蛋鬼”。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按时完成,回家不尊敬长辈,爷爷奶奶只管吃穿,无法顾及其它。由于思想品德教育没跟上,使他变成了一个“问题学生”。针对问题,我利用课余时间补课,帮他拟定学习计划,耐心开导他树立坚定的学习信念,课堂上只要他举手,老师就给他发言的机会,课后,安排几名比较优秀的同学与他结队﹑交友﹑谈心﹑帮扶,随时关注他的言行,一发现做了好事,及时给予表扬,小变了,他上课认真听讲了,对班集体的事关心了。看到他的进步,我们大家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

三、开展亲情教育实践活动

1、营造亲情文化。用亲情文化熏陶感染留守儿童,提升他们的亲情感。学校德育室牵头,班主任、科任教师、留守儿童广泛参与,收集各种亲情故事、感恩故事,分班举行“亲情故事会”聆听故事,体会亲情的魅力。收集关于亲情的名人名言,以参与、互动的方式让留守儿童感知亲情的内涵和时代特征。

2、建立亲情基地。我校把敬老院作为留守儿童亲情教育实践基地,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亲情实践活动。在校留守儿童定期与敬老院的五保老人进行亲情交流和沟通,组织他们开展力所能有的敬老爱老服务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的爱心和责任意识。利用寒暑假、节假日发动留守儿童给老人们送去慰问品,让留守儿童帮助老人打扫卫生,为老人表演自编自演的小节目,通过活动提升了留守儿童的亲情感。

3、书信传情活动。学校设立了亲情电话,深入开展书信传情活动。引导那些父母春节期间不能回家的农村留守儿童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打一个电话,向他们送去新年的问候,同时汇报自己过去一年的收获和新一年的打算。

4、文体活动炼亲情。每学期定期开展留守儿童的文体活动,如下棋、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跳绳、看优秀影视片等,来陶冶他们的性情。多彩的文体活动使留守儿童心胸开阔,提高自立自强能力。

5、心理疏导活动。学校建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设立了悄悄话小屋,教师经常与结对的留守儿童进行心理交流,谈心,针对他们的心理问题及时疏导。每学期开展一次心理讲座和法制教育讲座和案例分析会,通过心理教育,使留守儿童的心态逐步走上正轨。

5.创建平安家庭,共建和谐社会 篇五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平安与和谐是整个社会平安与和谐的基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入开展平安建设活动,关系着每个家庭、每位公民的幸福与安宁。而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社区的一份子,创建“平安家庭”活动与 每个家庭的生活息息相关,又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谐社会建设为深入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赋予了新的内涵。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是落实平安建设目标、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新举措,是宣传教育广大群众、提高家庭成员素质的新载体,是组织引领亿万家庭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新平台。

家庭的平安是家庭生活幸福的基础。平安家庭建设以平安驻我家、幸福你我他为主题,以坚持不懈地学法、用法、守法为方法,以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良好氛围目的。大力弘扬以孝为本、上慈下孝、长幼有序、以和为贵、充满爱心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大力提倡诚实守信、民主平等、宽容平和、平等相待、互相信任、求知求新、健康科学的先进理念。家庭成员要彼此友爱,尊敬老人,爱护孩子,夫妻互敬互爱,融洽相处。要不断培养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和责任心,促进建立和睦的家庭关系。依法兴家、依法治家。调解家庭矛盾,调解邻里纠纷,促进家庭和谐、健康发展。

家庭作为整个社会的基础和细胞,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是平安社会的坚固防线,更是社会和谐的根本所在。家兴则国兴,家稳则国稳。和谐家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家庭和谐是实现家庭进步的基石,一个实现了夫妻全面协调发展、子女可持续发展的家庭好比一个等边三角形,最稳定,最和谐,也最有希望和发展前途。而一个平安、和谐家庭的建设应该从多方面着手,多方面努力。

家庭生活中应注重夫妻和谐,促进家庭协调发展。现在我国绝大多数家庭是由夫妻和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夫妻是家庭的主体,两者的关系主导着家庭的走向,影响着子女的成长,决定着家庭的未来。平等是夫妻和睦的核心,更是家庭和谐的基础。平等就是互相尊重,尊重则是发自内心的关爱,夫妻相互关爱,关系就会和谐,家庭就会稳固。

家庭成员应同舟共济。夫妻从组建家庭开始就成为了一个共同体,双方要共同承担家庭的建设和孝敬父母、养育子女的义务,切不可坚持传统思想中“男主外,女主内”的狭隘僵化的家庭生活模式。同时,夫妻还应做到,当家庭处在逆境时,夫妻携手抵御风险,当好家庭的掌舵人;在收获成功时,要明白个人的进步是夫妻以及家人共同拼搏的结果,应与家人共享。

生活中应相互促进。夫妻在生活中要多帮助、多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否则思想观念、社会地位等的差距拉大,容易导致夫妻沟通困难,直接影响夫妻和睦、家庭和谐。父母应当重视子女。子女是家庭的接力棒,子女的成人成才关系着家庭发展的延续和质量。有人说,50岁以前是自己奋斗,50岁以后看孩子发展,只有把子女培养成社会的有用之才,家庭建设才能后继有人。所以,只有一方发展而不顾另一方发展,是不协调发展;只顾夫妻发展而不顾子女教育培养,是不全面发展。最理想的状态是夫妻共同发展,家庭全面发展,这样家庭才能更稳固,夫妻才能走得更远。

家庭作为人类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是以婚姻和血缘为基础,由世间关系最亲密、情感最深厚的人组成;古往今来,幸福平安是人们的普遍的愿望,并不懈的为之奋斗,不惜流血牺牲。在我国的传统中,每年过春节,家家门上都张贴“出入平安、四季平安”的平安联,以祈祷全家平安;过节要燃放鞭炮,其寓意是驱鬼避邪,以保佑家人平安。可以说人们对平安的祈盼和执着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特别是在我们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里,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幸福指数显著提高,在人们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同时,对家庭的平安和社会的稳定倍加重视和珍惜。而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家庭平安和谐的因素依然存在,有些家庭信奉封建迷信或邪教,使家庭生活偏离正常的轨道;家庭暴力时有发生,受害者多为妇女儿童,使他们的身心受到严重伤害;伦理道德失范,婚外情导致家庭离婚率上升,使婚姻家庭基础出现危机;家庭子女教育存在缺陷,青少年犯罪问题突出;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成为破坏家庭的杀手;家庭贫困,就业难等问题,成为导致个别家庭成员违法犯罪的诱因。而这些问题都可能直接影响着家庭平安与幸福,同时也严重的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创建平安家庭,要始终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目标来开展,最大限度消除和减少影响家庭平安和谐的消极因素,最大限度的增加有利于家庭平安和谐的积极因素,以家庭的平安,促进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创建活动中,我们应该着重抓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要确立平安家庭创建的目标。平安家庭创建活动,要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有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家庭平安创建的目标应定位在:崇尚科学、勤劳节俭、遵纪守法、健康文明、邻里团结、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环境整洁、积极向上,人与自然、家庭与社会和谐相处。二是坚持把宣传、教育、引导贯穿创建活动全过程。创建平安家庭,既是家庭义务也是社会责任,既要解决实际问题,也要解决思想观念问题。因此,做好宣传、教育、引导工作对推动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尤为重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专栏以及文艺、体育、技能比赛等形式和方法,广泛、深入的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不断扩大群众对创建活动的知晓率和参与度。通过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群众比较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科技文化知识,政策法规知识、文明礼仪知识、安全防范知识、和增收致富的技能等。要注重发现和培养典型,通过对典型引路使创建活动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家庭,贴近实际,使创建活动学习有榜样,创建有方法。三是创建活动要注重发挥家庭的主体作用。创建平安家庭,要坚持以家庭为主体,充分发挥内因的作用。

而家庭主体作用应着重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使家庭成员提高对平安创建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是落实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活动,其目的是通过创建平安家庭来实现社会基本单位的平安和谐,使和谐社会建设具有更加广泛坚实的社会基础。第二,要增强对平安家庭创建活动针对性的把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家庭平安,这是共性;但每个家庭之间存在差异,他们对平安的理解和需求各不相同,这是特殊性。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既要注重宏观指导,整体推动,更要注重微观的把握和有针对性的操作。比如有的家庭因经济困难,致使家庭成员通过非法手段谋求增加收入,从而出现了违法犯罪;有的由于赡养老人问题出现家庭矛盾,家庭处于长期无休止的争斗当中,使家庭关系陷入危机;有的家庭由于教育不当,出现了子女逃学、吸毒、不务正业,给家庭希望蒙上阴影。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去开展工作、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创建工作更具实效和生命力。第三,要充分发挥家庭在平安创建中的能动性。家庭能动作用如何发挥,直接会影响创建活动的效果。在创建平安家庭活动中,要把增强家庭成员平安意识作重点,把引导家庭成员充分参与作关键,把充分发挥家庭成员能动作用作为动力,使家庭成员人人重视平安,人人维护平安,人人建设平安。在创建平安家庭中更需要特别注重发挥妇女的作用,妇女在家庭中处轴心的地位,侍奉公婆、扶助丈夫、教育子女、料理生活、协调邻里;她们对家庭的平安最关心,最重视,最投入,也最赋有责任感,我们要把发动广大妇女投入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作为工作重要环节,不断的激发她们热情和创造性。四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平安家庭创建的长效工作机制。平安家庭创建活动是一项具有综合性、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是一项与千家万户密切相关的民心工程,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各级党政组织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把创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同部署、同实施、同考核。

联合国为了体现对家庭的关注,把每年的5月15日定为 “国际家庭日”。可见,家庭的稳定与重要性已列入国际性的重要议事日程。家庭已不再是传统观念的 “生育合作社”、“经济共同体”,而是承载着经济生活、瞻养老人、教育子女、计划生育、文化建设等多个层面的职能和任务。为了提高一个家庭的品位其成员尤其是夫妻之间能够平等、尊重、沟通、关心、体贴至关重要,对爱情、社会伦理道德的认知度直接影响家庭每个成员特别是子女,家庭文化建设的提高一旦形成合力,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就会得到提高,就会形成爱的港湾和绿洲,家庭就稳定,社会就必然和谐。

6.共建和谐社会1000字作文 篇六

爱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爱是关心、是理解、是包容、是尊重、是责任。因为有爱才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朝气和活力。在当今和平年代,和谐社会已成为新的主题,也成为我们共同探讨的课题,这也是我们党和人民在今后相当的一段时期里又一工作中心。

如今,在学校中,同学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争先恐后,谁都想当第一,谁都想比别人好。难道,竞争愈激烈,愈不和谐吗?回答是否定的,竞争中就没有合作吗?是有的。竞争与合作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1。没有合作的竞争是孤单无力的竞争;2。合作离不开竞争,没有合作的竞争是一潭死水;3。合作是为了更好的竞争,合作越好,竞争越强,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越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列出这样一个公式:I+We=Fully1。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才能最大程度的实现个人价值,绽放出绚丽的人生花朵。我们每个人的个性和才干只有在团结合作中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是所处的这个团体更好的和谐共同发展。

在学校中如此,在社会中呢?当然亦如此,在社会中,甚至比学校中的竞争更为激烈。那我们如何在社会中与人和谐共处呢?这就是我们下一个要探讨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社会中的激烈竞争我们比谁都清楚。我们共处一世,使社会和谐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尽的职责。我们该怎样做呢?

助人为乐可以说是使社会和谐发展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说,一个人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你就是一个不合格的`公民,将被众人所耻笑,所指责。做到了助人为乐这一点,我相信,你将成为众人所学习的榜样和模范。也许你此时得到的不仅仅是你付出的一点,收获的将是你付出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这样,别人快乐,你也快乐,这不是使社会和谐发展最基本的要求吗?

自然,和谐社会离不开秩序,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说明了社会还离不开安定有序。每个人都谦让一下别人,那社会就会安定有序的可持续发展下去,社会才会和谐。

如果,一个社会中没有活力,没有生气,那这个社会就会马上变得死气沉沉,社会又怎能和谐可持续发展下去呢?一旦一个社会充满了活力,竞争就会变得激烈,人的各方面素质也就会自然而然地跟着提升了;反之,大家都会放松自己的工作,没有了竞争,那还谈什么和谐可持续发展呢?

7.怎样共建和谐社会 篇七

十八大报告提出,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习近平总书记在记者见面会上表示, 人民期盼有更稳定的工作。

【观点】

观点一:“更高质量的就业”, 主要是指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劳动关系等等。

观点二:如果存在大量失业人员, 相当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 即使少数人就业状况再好, 对整个社会而言, 就业质量自然不能说是好的。

观点三: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最根本的还是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战略思想。

【对话】

更高质量=找份好工作?

记者:就业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十八大报告提出,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一表述备受社会关注。人们想知道, “更高质量的就业”意味着什么?

信长星: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这是对就业工作的新的更高要求, 也是总体要求, 报告关于就业工作的相关论述和具体要求都是围绕这一总体要求展开的。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一新理念的提出, 反映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就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顺应了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记者:那么, “更高质量的就业”究竟是什么样?如何理解其内涵?

信长星:对这一问题, 我也还在学习思考过程中。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更高质量的就业”, 是从宏观层面讲的, 主要是指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劳动关系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就业工作中, 不仅要注重就业规模的持续扩大, 还要注重就业质量的不断提升, 增强就业的稳定性。

记者:提起“更高质量的就业”, 有人认为就是找一份“好工作”。对此, 您怎么看?

信长星: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是在“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这样一个就业总方针下, 针对整个就业工作的总要求。既是一个目标, 也是一个过程, 要去“推动实现”。实现这一目标, 要靠发展, 靠亿万人民的辛勤劳动来创造。

十八大报告同时还强调, “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 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常言说得好, “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工作本身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政府要努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 引导树立合理的择业观, 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让劳动者人尽其才。

质量和数量, 哪个该先抓?

记者: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我们还面临哪些难题和挑战?

信长星:党和国家一直重视在扩大就业的同时提升就业质量。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 积极就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 就业结构不断优化;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 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大幅提高;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劳动关系协调机制逐步完善, 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

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我国在扩大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方面还面临一些难题和挑战。

从国际看,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 世界经济复苏缓慢, 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对我们扩大就业、稳定就业的不利影响仍在持续。

从国内看, 经济增速趋缓, 就业形势更加复杂, 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 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压力依然很大;社会保障体系在体现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等方面均有待加强;劳动者利益诉求发生新的变化, 劳动关系调整体制机制尚不完善;部分劳动者就业能力难以适应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的要求;就业公共服务能力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为此, 我们还需要加倍努力。

记者:过去我们一直强调就业数量的增长, 每年会确定城镇新增就业、登记失业率等一系列发展目标。如今, 在就业总量压力仍然很大的前提下谋求“更高质量的就业”, 该如何处理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之间的关系?

信长星:这两者是有机统一的, 不可偏废, 应当扩大规模、提升质量并重, 让“量”与“质”协同发展。

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 过去、现在和将来, 解决好就业问题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我国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相互叠加、城镇就业压力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交织的基本状况难以改变, 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仍然面临着巨大的现实压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的前提, 还是要在发展的基础上扩大就业规模。

国际上评价就业质量时, 一般也是先要看就业机会的获得。如果失业率较高, 大量劳动者得不到就业机会, 就谈不上提升就业质量。设想一下, 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存在大量失业人员, 相当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 那么即使少数人就业状况再好, 对整个社会而言, 就业质量自然不能说是好的。

我们要推进就业“量”与“质”的共同发展, 互促共进, 良性互动。

就业上台阶, 有啥好办法?

记者:在未来一段时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应采取哪些措施加以推动?

信长星: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最根本的还是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战略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创造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机会,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不断优化就业结构, 不断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 不断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和就业保障水平。

从就业工作的角度讲, 要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首先, 千方百计创造充分的就业机会。坚持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 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中扩大就业, 在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中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其次, 努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深入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 统筹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 有效防止和消除就业歧视, 促进公平就业。大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做好工作, 切实营造更加有利于就业创业的宽松环境。

第三, 着力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大力加强职业培训,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形成面向所有劳动者终身学习的职业培训体系, 促进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 帮助劳动者实现更稳定的就业。同时, 加快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推动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

第四, 不断优化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 应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过程紧密结合起来, 在转方式、调结构的过程中, 不断改善就业结构, 着力提高第三产业就业比重, 稳定第二产业就业份额, 挖掘第一产业特别是现代农业就业潜力, 以结构的优化推动就业质量的提高。

8.怎样共建和谐社会 篇八

本刊讯(刘立锦)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贵港市委开展机关党组织与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先锋同行”活动的精神,贵港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结合实际,积极开展“结对共建、先锋同行”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是加强领导,高度重视。该局高度重视机关党组织与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先锋同行”活动,把它作为保持党组织先进性,提高党员素质的重要内容来抓。一方面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加强对活动的领导,下设办公室,专门从各科室、中心抽调6名人员,负责日常工作,确保活动顺利有序开展。另一方面结合该局工作实际,制定了详细可操作性强的活动方案。

二是精心组织,积极开展活动。该局结合实际,积极与结对共建的桂平市木乐镇罗贤村党支部开展各项活动。1、深入开展调查摸底活动。该局从5月份起,组织各支部党员深入结对的罗贤村,通过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等方式,全面了解共建单位的情况,制定具体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开展“结对共建,先锋同行”活动。2、开展组织签订“结对共建,先锋同行”承诺书活动。该局组织了与罗贤村党支部签订“结对共建,先锋同行”承诺书活动,双方签订了承诺书,明确了结对共建、先锋同行的责任。3、深入开展“五个一”活动。6月,由党组书记覃伯贤带队,该局组织各党支部到罗贤村党支部开展了“党日活动”,同上了一堂党课、同开一次组织生活会、同搞一次学习互动交流、同组织一次联谊活动。通过活动,进一步激发了该局机关与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活力。4、开展了慰问结对共建单位党员活动。该局在“七一”前,由党组书记带队,到结对共建的罗贤村党支部慰问了13名困难党员,为他们送去3900元慰问金和其他生活用品。

9.市质企共建和谐社会公约 篇九

一、共建双方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互相监督、互相支持、密切协作,以共建促进质监队伍建设和公司效益的提高。

二、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模范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内部管理的规章制度,巩固“四五”普法教育成果,坚持依法行政和依法治企,进一步增强全体职工的法律意识,不发生违法行政和违法生产行为。

三、认真贯彻落实《质量振兴纲要》,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赶超世界或同行业先进水平”的质量方针,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并付诸实施,严格按照ISO9000质量体系和产品认证体系组织生产和经营,追求卓越质量,促进社会进步。

四、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鼓励和支持企业争创名牌、国家免检产品,提供标准、质量、计量、特种设备、3C认证等法律、技术方面的咨询和服务。××公司应指派企业质量管理专家向执法人员传授行业检查、关键控制点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区域监管人员的监管能力和水平。共建双方互相为对方培训人才,促进双方队伍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五、共建双方要加强质监、企业文化建设的交流和合作,适时举办体育比赛、文艺汇演等活动,可结合企业召开职工代表大会、质量月活动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增进双方的了解和友谊。

六、为加强共建活动的组织和领导,市质监局成立由局长为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有关科室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共建活动的日常工作。共建企业确定一个职能部门和一名联络员具体承办共建工作。共建双方要经常互访,至少每半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互通共建工作情况,提出帮扶工作事宜,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总结工作经验,促进共建活动向纵深发展。

七、此公约每两年修订一次。

XX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代表人(签名)

XX市××有限公司代表人(签名)

10.在共建共享中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篇十

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既要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又要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实践中,江西省樟树市坚持把共建和共享结合起来,着力促进科学发展,切实维

护群众利益,全面加强作风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

实现科学发展,夯实社会和谐的基础。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没有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共建和谐社会,共享发展成果,首先要实现科学发展。近年来,樟树市立足自身实际,千方百计地加快发展。一是大力强化工业基础。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整合资源,突出特色,着力培育和发展药业、酒业、盐化工业、起重机械制造业等,并引导企业由分散发展转变为集约发展,提高自身经济效益,增强产业竞争力。同时,采取措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二是加快转变增长方式。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为标准开展招商选资,吸引各地企业、科研机构和创业者前来投资兴业;引导本地企业加强与外地相关企业的合作,增强开拓市场、技术创新的能力,实现发展壮大。三是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鼓励和引导农民进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建设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维护群众利益,不断增加和谐因素。人民群众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也是其成果的享有者。坚持共建共享,需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利益协调,化解利益冲突,不断增加和谐因素,不断减少不和谐因素。在这方面,樟树市认真抓了三项工作:一是畅通利益表达。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的作用,多渠道、多形式地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忧;开通“民声通道”、“市长热线”等,为群众反映问题、表达看法提供条件。二是强化利益保障。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广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开展干部结对帮扶、产业项目扶贫和“太阳助学工程”等活动,努力解决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三是开展利益疏导。加强正确利益观的宣传教育,引导各类市场主体规范行为,坚持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作用,及时化解利益冲突。建立和谐平安联动中心,全天候处置群众反映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加强作风建设,促进党群干群关系和谐。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各级领导干部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其作风如何直接关系和谐社会建设的成效。坚持共建共享,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以振奋的精神和良好的作风促进党群干群关系和谐,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樟树市抓住树立正确政绩观这个重点推进干部作风转变,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制定发展的规划和思路时,坚持量力而行,尊重客观规律;在推进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在评价工作和考核干部时,坚持群众公认,体现客观公正,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政绩。

11.实施脱贫攻坚 共建小康社会 篇十一

地处黄桥革命老区的江苏省如皋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老区的面貌、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全国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1993年以来,通过不断地开展结对帮扶活动,虽有不少贫困农户脱了贫,但由于盲、聋、哑、痴、呆、傻,老弱病残,天灾人祸等原因仍有一部分相对贫困农户尚未脱贫。据全省统一组织的普查资料,至2007年底,全市家庭人均年纯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贫困农户仍有23541户,占全市总农户的6.6%,贫困人口达54166人,占全市农村总人口的4.5%。

消除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命题,在我国,贫困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亟需解决的问题。能否消除一定标准下的贫困现象,不仅是衡量一个地区是否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关联指标,也是事关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和小康社会质量,事关这部分贫困人口能否共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可见,消除贫困事关重大、任务紧迫,不仅是一项经济任务,更是一项政治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面对农村贫困人口占有一定的比例,面对这些贫困家庭底子薄、条件差、自我脱贫能力弱,增收致富难度大等情况,如皋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按照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组织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意见》(苏发[2008]12号)精神,从2008年起,紧紧围绕促进经济薄弱村加快发展和贫困农户增收脱贫、共建小康这一中心任务,实施了脱贫攻坚工程,目标全市建档立卡的2万多贫困农户,5万多贫困人口到2009年基本脱贫,2010年可以全面实现贫困农户家庭人均年纯收入达2500元以上,完成省委下达的脱贫攻坚序时目标任务。

去年,由于全市各帮扶单位和帮扶人员的尽心、尽职、尽力,共帮助发展高效农业种养园区497个,培训转移劳动力28300多人,扶持村集体和贫困农户生产生活资金及实物折价共4379万元。经省抽查确认,去年已有4850户贫困农户脱了贫。

今年该市进一步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其主要做法是:

一、建立强有力的组织网络

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面广量大,任务艰巨。要把这一民心工程做好、做实、做成,市党政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组成了有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工办、市民政局、市财政局等23个相关部门参加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明确由市委组织部提供组织保障,市委农工办负责相关业务指导,市新闻传媒中心负责营造强烈氛围。组建脱贫攻坚督导组负责正常的督查和指导,从市级机关抽调100名年轻干部到村任职锻炼,充实帮扶力量。各镇(区)、市级各帮扶单位也建立了相应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

二、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

该市按照中央关于“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扶贫精神,发动一切可以动员的社会力量,整合优化帮扶资源参与脱贫攻坚。市四套班子领导率先垂范,做出榜样,32名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正副职领导每人主动联系一个经济薄弱村、结对帮扶3户贫困农户,市级机关和镇(区)正副职领导每人至少结对帮扶2户贫困农户,参与帮扶的其他人员,至少结对帮扶1户贫困农户。不仅组织市级机关部门及其下属单位、镇机关及镇属事业单位的行政事业人员参与结对帮扶,还动员组织了镇域规模工商企业管理人员、村干部、个体工商户、种养大户等有帮扶条件和能力的共18083人,通过“一帮一”、“一帮几”与全市除五保户外的22046户建档立卡贫困农户结对帮扶。同时,发动1009家规模工商企业,发挥其资金、技术、管理、市场销路、吸纳劳动力等优势,实施“千企连百村、共建新农村”,通过共谋发展、合作开发、产业带动、招商引资、培训就业、公益捐助、帮扶济困、文明共建等形式,采取“一企一村”、“一企多村”或“多企一村”,实行村企共建,参与整村推进,达到互利双赢。

三、因户制宜,“一户一策”

各帮扶单位,注重帮村帮户并重。一方面在着力帮助经济薄弱村改变交通、环境、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充分发挥其区位、人才、土地等优势,帮助发展特色产业,增加村级集体收入。一方面把千方百计帮助贫困农户增收脱贫,作为实现脱贫攻坚的重点和落脚点,参与帮扶的人员带着深厚的感情和强烈的责任心做好脱贫攻坚工作。

要扶贫必先知贫。帮扶人员为了进一步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进村入户,到贫困农户家中深入了解家庭基本情况,包括致贫原因、上年达到的收入水平、今年预计家庭正常的种植、养殖业收入及其他收入,对照人均2500元的标准还有多大的收入差距,在充分尊重被帮扶农户意愿的前提下,发挥其土地、劳力、技术等生产要素优势,共同制定增收脱贫计划,目标实现资源收益最大化。

在“一户一策”实施中,注意了两个结合。一是救助(“输血”)与开发(“造血”)相结合。救助只是授之以鱼,是治标。开发是授之以渔,是治本。两种扶贫方式相辅相成,因户而异,有效衔接。对无劳力的符合五保、低保的贫困农户,以“输血”式扶贫为主,即一方面做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一方面通过建立正常的供给、补助增长机制,通过财政保障渠道实施脱贫。对有劳力的贫困农户以开发式扶贫为主,帮助增加收入,增强自我脱贫能力,实现最终脱贫。其一、帮助发展生产。对有一定劳动能力但因家庭某种原因(如家中有重病人),而不能外出的贫困农户,通过着力帮助其就地发展设施大棚、经济林果、畜禽养殖等高效农业项目,并提供资金、技术、良种、销售等系列服务使其增加收入。其二、帮助培训转移劳动力。对有剩余劳动力,但一时找不到就业门路的贫困农户,通过帮助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掌握一两门技术,实现转移并稳定就业,目标是一人外出全家脱贫。同时,引导和鼓励外出务工经商农民返乡创业,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带领部分贫困农户就地转移增加工资性收入。对“零转移家庭”贫困农户的特殊困难劳动力,由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帮助其实现稳定就业。其三、帮助增加土地等资源性收入。对有承包耕地的贫困农户,通过帮助推介,实行承包耕地经营权有偿流转,获得高于正常家庭种植收入的资源性收入。另外,对遭遇重大疾病、重大事故、自然灾害及因子女上学等突发性困难的贫困农户,该市通过充分发挥已建的村(社区)“爱心基金”、“爱心超市”的作用,建立正常的社会救助机制,解决其燃眉之急。二是扶资与扶智、扶技相结合。扶贫先扶智,帮扶先帮脑,要得富“口袋”,必先富“脑袋”。只有首先帮助一部分贫困农户换脑子、出点子、理路子,才能激发其增收脱贫的内在动力。现实中确有少数贫困农户缺乏自强、自立、自救意识,怕吃苦、怕风险,好玩耍。谈养猪,怕病(高热病);谈养鸡,怕瘟(禽流感);谈养蚕,怕苦;谈进厂,怕夜班;谈外出打工,怕

远;满足“等、靠、要”。面对这些贫困农户,首先要进行宣传教育,个别过细工作,通过身边的人和致富典型予以疏导,以增强其肯吃苦、肯动脑的精神和市场风险意识,调动其内生增收脱贫的积极性。只有被帮扶农户思想开窍了,我们扶持的资金、物资才会发挥应有效益,扶技才能被他们所接受,给他们出的点子也才会付诸实施。参与帮扶的人员,既兼顾当前,又考虑长远,既考虑今年,又考虑今后,防止和克服仅通过非政策性的临时救助,即靠集体或私人掏几张票子的权宜之举,来达到脱贫标准的现象。

四、过程控制,严格考核

12.共建和谐社会演讲稿精彩推荐 篇十二

今天我代表我们第二小组参加演讲,感到万分荣幸。在此,还要感谢的是我们中心的各级领导, 给了我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机会。俗话说得好:“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所以我今天来了,而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美好家园。”

众所周知,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它不仅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还启发了全党全国人民,也说出了全国人民象住美好家园的心愿。

“家”是个永恒的话题,有首歌唱得多好呀;“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谁都想个家,可是有人就没有它。”同事们今天我们非常幸运,因为我们都是有个家,是什么家呢?那就是我们后勤管理中心这个家。有家该有多好呀, 有家会有意义,有家才会有自豪,有家才会有温暖,有家才会有幸福。今天我们能座在这豪华的报告厅演讲,是多么的幸福呀,也感到非常的荣兴。你们说是吧!记得我是正式来到我们后勤管理中心这个家的, 第一天我就感受到了我们这个家的温暖和快乐。

就在这个适当的时期,中共中央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正确的。目的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的建设和管理,切实维护社会的稳定,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气氛,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让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例如:我们后勤管理中心这个家,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我们后勤管理中心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这个家已经形成了和谐相处的气氛,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一年也是比一年好,并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学员的好评。有的学员在信中讲到:“学院一流设备,一流的教学,一流的服务。”又如:我们后勤管理中心去年和今年的冬季培训,我们中心的员工,同一起学习,同一起讨论,同一起努力,体现了和谐的大家庭,献得非常和谐相处。经过培训;我们不仅在文化素质方面得到了提高,而且在实践操作上也得到了很多的启发;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努力工作,做一个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的复合形人才,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而努力工作。

我也坚信,有学院的正确领导,有宾馆这支强有力的管理团队,有我们后勤管理中心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会把这个家,建设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同志们,同仁们;让我们立即行动起来,掀起开展:与党同心,与学院贴心,建设和谐新形的学院和后勤管理中心,大家共同参于,共同努力,深入把握学院的办学规律和特色,提高办学水平和服务质量,为学院的教学科研和后勤保障的工作再创辉煌而努力奋斗。

13.怎样共建和谐社会 篇十三

关注贫困地区共建和谐社会调研报告

随着人们对贫困地区的关注,共建和谐社会的追求,贫困问题越来越受上级的重视。经国务院同意,自2010年起每年6月30日确定为“广东扶贫济困日”。共同探讨扶贫工作的发展之路,如何更好地缩少贫困差距,早日达成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成为一个热点。

同处一片天地不同转换观念是关键,我省贫困地区长期背着贫困与落后的双重包袱,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由于受“贫困文化”的制约和影响,这种贫困文化诸如满足现状、闭关自守、固步自封等。在这种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封闭、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长期束缚人们的思想,困扰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收入分配调整大背景下,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而贫困地区脱贫也成为农村最大的民生。“现阶段,城乡差距是最大的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最大的不平衡”,谈及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据调研,有权威人士表示,历经30余年的改革开放,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社会事业的发展上,广东省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收入差距过大的突出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据我自己的调查,我省广大农村地区存在着收入水平较低,增收难度大等情况,而相当一部分地区还挣扎在贫困的边缘。与此同时,城乡统筹发展仍受制于诸多制度性的障碍,农村地区的医疗、教育以及最低生活保障等仍是沉重的话题。

统筹城乡发展的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快,广大农村地区农民收入提高的现实障碍有待破除,对贫困乡村更应给予较多的关注。

国家对“三农”问题不可谓不重视,现存四大矛盾是影响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一是农业比较效益较低与农民持续增收之间的矛盾。要保持社会的稳定,必不可少地要保持粮食的供给,因此,粮食供给就只能处于供需平衡或供大于求的状态,这就使得粮食价格上不去,只能依靠国家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二是农村富余劳动力急需转移与城镇就业岗位有限之间的矛盾。当前,我省处于城镇化的加速期,城镇化也被寄予了扩内需的厚望,但城镇目前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根据不完全统计,我省农村还有500万多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就业压力始终很大。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仍然是农民工工作的首要任务。三是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规模经营与当前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之间的矛盾。四是新农村建设主体的素质与要求完成的任务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部分学生通过考大学离开了农村,有的人在外面打工挣了钱

不愿再回到农村,真正留在农村的一直是能力最为欠缺的那些人。

对于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相关的决策层和研究者都把目光聚焦到了城乡统筹和整合,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扩大中小城市的承载力和吸附力上。其中,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之一,是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农民工就业,加快城镇化步伐,拓展农民外出就业空间。从制度上并没有准备好,二元制度的改革太慢,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农民的需要。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扶贫开发工作的力度,扶贫工作也由以前的救助转向开发扶贫和社会救助双驱动。2009年以来,扶持此类增收项目,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培育和发展了一批扶贫产业。如汕尾市海丰、湛江市吴川、梅州等地的肉鸡养殖等都成为当地重要的增收产业。不过,这些并不是扶贫的全貌。我国目前的贫困标准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比也还有较大差距,面对贫困的脆弱性仍普遍存在,返贫的因素也增多。余下的贫困人口在地理上更为分散,消除剩余的贫困变得更加艰难。农村民生的三大洼地

在农村地区的民生欠账中,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仍是三大洼地,反向拉低农民增收速度。

目前,我省农村医疗存在着医疗专业人才欠缺和医疗设备有限两种难题。在一些地方,即使有了相关的医疗设备,也缺乏专业的人才。有全国人大代表在调研中发现,其前一年去调研时发现某医院新进了一批医疗设备,一年后,当其再次来到医院时发现原来的设备根本就没开封,询问原因,“没有人会用”。

教育方面,农村部分地区中小学生辍学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不同程度的危房威胁着学生和教职工的生命安全,此外,农村师资力量也有待提高。我在走访中发现,有学前班的,也有一、二年级的,授课老师只有一人。

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方面,存在着整体上缺乏制度层面的规范、保障资金严重不足、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确定较难、中央与地方之间财权与事权不对称的现状,影响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运行。

对于解决这些问题,部分地方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医疗方面,部分省市要求在每一个行政村都建立卫生所,费用由财政拨付,在卫生所工作的医生的收入也由财政承担,所有药品按成本价收费,切实减轻农民的看病负担。教育方面,目前有不少省区市对贫困地区分散的中小学进行整合,并相应采取关心农村学生健康成长的举措。

民意如水,政策如舟——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说。

14.怎样共建和谐社会 篇十四

李巧玲(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广播电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一定要在党的领导下,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人民群众是实践主体,和谐社会要为人民群众共享,也要靠人民群众共建。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充满活力的最终来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与社会进步是一致的。只有每个社会成员的创造热情得到充分调动,每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全社会各种积极性与创造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者的主体地位,就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要大力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努力形成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实施的每一项重大改革举措,无一不与激发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创造活力密切相关,而这些举措的成功,无一不是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的结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遵循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原则,构建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体制机制。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保护创新热情,鼓励创新实践,宽容创新挫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蕴藏于亿万人民群众中的首创精神和创造活力充分释放。

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不仅需要体制条件、物质保障,更需要精神支撑。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夯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人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普及教育,确立人人皆知、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社会活力既包括成员的个体活力,也包括全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增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活力,就要在使每个社会成员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和切实保证的基础上,努力形成社会阶层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共谋发展的局面。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利用统一战线人才荟萃、知识密集、智力雄厚、联系广泛的优势,发挥协调关系、汇集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作用。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鼓励和支持全体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坚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坚持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 为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搞建设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地方的财政能力和群众的承受能力。上项目应该着眼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改善人民生活条件。要高度重视收入分配问题,更好地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要通过广泛发扬民主,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制定和完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权利、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规范社会建设和管理、维护社会安定的法律法规。要落实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要求,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司法公正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充分发挥司法机关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作用。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是保证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必然要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把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生产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为保证群众需求提供文化条件。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投入,优先安排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文化项目,降低文化消费门槛,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参与和享受文化生活创造良好条件。把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建设良好人际关系,使人们在互相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社会环境中生活。

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我们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对群众生产生活面临的就业难、读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问题,特别是对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贫困居民等困难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花大力气、下苦功夫逐步解决。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趋势,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要以服务群众为主题,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拓展社会服务领域,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形成社会服务网络化的新格局,积极开展面向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保障服务,面向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要抓紧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社会治安问题,保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改善民生,不断地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地提高“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水平,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的目标。

1、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增强发展的全面性。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既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和促进人的发展,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一方面,统筹全局、全面协调地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另一方面,坚持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倡导终生学习的理念,建立学习型社会,全面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精神生活品质和改革创新能力,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大力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进步。

2、着眼于共同富裕的要求,增强发展的协调性。要着眼共同富裕的目标和公平正义的原则,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既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把“蛋糕做大做好”,又要高度重视分配问题,把“蛋 糕切好”。要增强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注重发挥各方面的优势,促进整体协调发展。要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努力实现三者共赢;兼顾社会中先富群体与后富群体的利益,倡导先富带后富,促进共同富裕;兼顾不同行业群体之间的利益,合理调控收入差距,使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能通过诚实劳动、守法经营得到实惠。同时,要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转移和获取社会财富的行为、搞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和非法占有国家及他人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3、着眼于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事关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事关子孙后代的福祉,事关和谐社会的大局。把共建共享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必须根据我国在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根据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能源资源利用率较低、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等实际情况,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更加突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大力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认真贯彻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规模,改善人口结构,大力增加教育、科技、卫生等领域的投入,努力提高人口素质,把人口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要牢固树立资源节约的观念,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立健全能够充分反映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坚决遏制浪费资源、破坏资源的现象,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要着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积极实现当前发展的目标,又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不断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要在全社会营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良好风气,加大从源头控制污染的力度。

上一篇: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科技大会下一篇:高速铁道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