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管引流护理技术

2024-09-11

t管引流护理技术(精选8篇)

1.t管引流护理技术 篇一

护理学重点难点解析:“T”管引流护理操作要点和注意

事项

“T”管引流护理

▲目的1.防止患者发生胆道逆行感染。

2.通过日常护理保证引流的有效性。

3.观察胆汁的量、颜色、性质。

▲实施要点

1.评估患者:

(1)询问、了解患者病情。

(2)评估患者“T”管引流情况。

2.操作要点:

(1)做好准备,协助患者摆好体位,暴露“T”管及右腹壁,注意遮挡患者。

(2)将固定于腹壁外的“T”管,连接引流袋,引流袋应低于“T”管引流口平面。

(3)维持有效引流,引流管勿打折、勿弯曲,嘱病人保持有效体位,即平卧时引流管应低于腋中线,站立或活动时不可高于腹部引流口平面,防止引流液逆流。

(4)观察胆汁颜色、性质、量,并记录。

(5)根据患者情况每天或隔日更换引流袋一次,具体方法是:铺垫巾于所换引流管口处的下方,用止血钳夹住引流管近端,将新引流袋检查后挂于床边,出口处拧紧;一手捏住引流管,一手捏住引流袋自接口处断开,将旧引流袋放于医用垃圾袋中;消毒引流管口周围,将新的引流袋与引流管连接牢固,观察有无引流液引出并妥善固定。

(6)“T”管拔除后,局部伤口以凡士林纱布堵塞,1-2日会自行封闭,观察伤口渗出情况,体温变化、皮肤巩膜黄染、呕吐、腹痛、腹胀等情况。

3.指导患者:

(1)告知患者放置或者更换引流袋的注意事项;

(2)指导患者在身体活动过程中保护“T”管。

▲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胆道引流管通畅。

2.妥善固定好管路,操作时防止牵拉,以防“T”管脱落。

3.保护患者引流口周围皮肤,局部涂氧化锌软膏,防止胆汁浸渍引起局部皮肤破溃和感染。

2.t管引流护理技术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共632例, 男315例, 女317例, 年龄20~82岁, 平均48岁;其中胆管结石379例, 肝内胆管结石38例, 胆囊炎108例, 胆囊癌72例, 胆管囊肿28例,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7例。均采用胆囊切除、胆管探查后行胆道T管引流术, T管放置时间2~10个月, 平均22.5 d。

1.2 护理方法

1.2.1心理护理肝胆术后患者的康复情况与其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因此, 术后T管引流期间, 护理人员应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安静、优美的环境, 密切关心安慰患者, 主动与患者交谈, 以减少护患之间的陌生感和距离感, 向患者主动介绍疗效好的病例, 以消除患者术后及面对持续引流的紧张和恐惧感。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1.2.2保持引流管通畅术后一般将T管安置于胆总管下段, 由戳口穿出后妥善固定于腹壁, 并将引流袋悬挂于不影响翻身的位置。在患者回病房后应注意检查引流管的数量和位置, 并保持引流通畅以维持有效引流, 术后每小时挤压引流管一次, 以防发生扭曲, 折叠, 受压和堵塞。一旦发生堵塞可采用注射器进行冲洗或用手挤压。引流袋的位置既不能过高但也不能过低, 过高可因胆汁反流而导致逆行感染, 过低可引起胆汁流失过度。因此, 在活动时引流袋的位置应低于腹部切口的高度, 平卧时也应低于腋中线。

1.2.3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色性质及其有无沉淀物质正常情况下, 术后1~2 d的T管引流量约为100~250 m L/d, 引流液色泽为约显浑浊的谈黄色, 以后逐渐加深为黄色, 质清亮无渣, 术后3~4 d引流量可达500 m L/d, 以后逐渐减少至200 m L/d左右。引流液增多且为血性, 往往提示为活动性出血的征象;引流液增多且为淡黄色, 提示为腹水;带有脓性絮状物, 提示腹腔出现感染;带有粪渣则提示有肠瘘的可能。如果引流液突然减少或无引流液流出时, 应怀疑T管脱位或阻塞的可能[2,3]。

1.2.3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1) T管脱落:术后由于带管时间较长, 皮肤固定线松脱, 或体位变化中的疏忽, 往往可造成T管脱落。因此应加强术后护理, 注意固定并保护皮肤固定线;改变体位时, 将引流袋挂于不影响翻身的位置, 在活动或翻身时先拎起引流袋再行活动, 以免影响T管的固定;特别是肥胖患者, 术后由于腹壁皮肤松弛, 极易发生T管脱落, 应充分利用胶带的作用, 随时调整胶带的松紧度, 以免发生T管脱落。 (2) T管堵塞:引流过程中, T管可能被胆汁、凝血块和坏死的组织堵塞, 因此, 对引流管应进行定期检查, 保持通畅以维持有效引流, 防止发生扭曲、折叠、受压和堵塞现象, 一旦发生T管堵塞, 应立刻向医生报告, 查明原因并协助处理。 (3) 胆道感染:每天应对引流管周围皮肤进行消毒, 同时每天更换引流袋1次, 更换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在术后1周内禁止对引流管进行加压冲洗[4]。 (4) 胆漏:胆漏多见于年老体弱, 营养状况不佳、恶病质、糖尿病、重症胆管炎以及T管从胆管口至腹壁切口引出距离过长等导致T管窦道形成迟缓不够牢固[5]。护理时, 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 如出现发热、冷汗、腹痛, 尤其是T管无胆汁引出的时候, 应立即向医生报告, 同时对患者加强营养支持以提高机体抵抗能力。 (5) 胆总管十二指肠瘘:其形成原因较为复杂, 可能与术中解剖游离过多胆总管或T管末端裁剪不够光滑以及带管时间较长有关。因此, 应选择长度与直径大小合适的软质T管, 且将末端裁剪光滑, 以免胆总管和十二指肠壁发生压迫性溃疡。固定T管时应尽量避免人为拉扯, 并在符合拔除指征的前提下尽早拔除。

1.2.3拔管的护理T管留置2~3周, 在无特殊反应的前提下可以拔管, 拔管前先在餐前餐后各夹管1 h, 连续1~2 d, 观察患者有无发热、饱胀、腹痛及黄疸现象, 同时进行T管造影, 观察有无异常。拔管时嘱患者平卧, 腹部放松, 以免造成腹肌紧张。拔管后24 h应卧床休息, 减少活动, 保持引流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 也可采用凡士林纱条填塞引流口, 并采用腹带加压包扎2~3 d。在T管拔除后仍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发热及引流管口液体流出情况, 并注意饮食、大便色泽的变化和黄疸消退情况, 发现异常, 应立刻向医生报告。

2 结果

该组共出现13例 (2.06%) , 其中T管脱落4例, T管堵塞4例, 胆道感染3例, 胆漏2例, 均经对症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3讨论

T型引流管因其形状而得名, 主要应用于肝胆外科术后胆管内的胆汁引流, 其适应症为:胆总管探查术、胆总管损伤修补术、Oddi括约肌切开与成形术或胆肠吻合术等。在胆总管留置T管引流起到了支撑和引流的作用, 从而可有效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对提高手术效果, 促进患者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T管引流护理便于观察术后的恢复情况并判断预后, 是胆管术后的一项重要操作,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做到: (1) 认真做好患者的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指导, 使患者全面了解术后引流的目的与意义, 及时鼓励安慰患者以减轻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 取得患者的良好配合。 (2) 加强置管前、置管中及拔管后的护理工作,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认真听取患者的不适主诉, 一旦发现异常, 立刻向医生报告并配合处理。总之, 肝胆术后T管引流的放置状况, 是影响患者顺利康复的重要因素, 加强T管引流的护理对减少肝胆外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患者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肝胆外科术后T管引流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632例肝胆外科术后T管引流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 该组共出现13例 (2.06%) , 其中T管脱落4例, T管堵塞4例, 胆道感染3例, 胆漏2例, 均经对症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 加强T管引流的护理对减少肝胆外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患者康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肝胆外科,T管引流,护理

参考文献

[1]陈豫清.胆总管切开取石T型管引流术后的几点体会[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3, 9 (4) :93.

[2]余庆梅, 刘淑华, 马素华, 等.肝胆管术后置放T型管引流的护理[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05, 1 (11) :98-99.

[3]楼燕凤.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镜取石T型管引流术患者的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3, 9 (2) :115-116.

[4]周少杰, 战志勇, 孙秋茹.拔T管致胆汁性腹膜炎9例临床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5, 14 (5) :325.

3.t管引流护理技术 篇三

关键词 一期缝合术 T管引流 手术指征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087

临床行胆总管探查术后置T管引流作为常规操作已沿用多年,在防止胆漏、避免胆道狭窄、术后造影及处理胆道残余结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009年5月~2011年8月实施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患者95例,同期行T管引流术患者89例,现对比分析,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5月~2011年8月收治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患者95例,同期行T管引流的胆总管取石患者89例进行比较研究。两组依据B超、CT诊断或磁共振胆管成像诊断为胆总管结石,并且明确结石大小、部位及数量。一期缝合组男67例,女28例;年龄21~69岁,平均42.2±1.3岁;单纯胆总管结石19例,胆总管结石伴胆囊结石75例,胆道蛔虫1例;胆总管直径1.2~1.5cm 77例,1.5~2.0cm 18例;结石0.5cm×0.5cm~2.2cm×1.8cm。T管引流组男63例,女26例;年龄19~71岁,平均43.5±1.8岁;单纯胆总管结石25例,胆总管结石伴胆囊结石64例;胆总管直径1.2~1.5cm 70例,1.5~2.0cm 19例;结石0.6cm×0.5cm~2.1cm×2.3cm。重症胆管炎患者、肝外胆管炎、合并肝内胆管结石、急性胰腺炎等患者在本次研究之外。

方法:手术前2小时进行静脉注射抗生素,所有患者均行全身麻醉,取头高足低左倾位,建立气腹(维持12~14mmHg)后,进行四孔法腹腔镜手术。显露并解剖胆囊三角,注意胆囊动脉应予以夹闭,将胆囊管游离后,距胆总管1cm之外夹闭;牵引胆囊颈部,分离出胆总管,以胆总管穿刺针穿刺胆总管,确认胆总管后,于胆总管前壁十二指肠上段纵行切开1.5~2.0cm,选取剑突下套管置入胆道镜,进行胆总管探查取石,较大结石可直接用取石钳经剑突下穿刺孔进入胆总管取出。取石结束后,经过胆道镜检查,证实胆总管通畅,无残留结石。然后根据不同情况行一期缝合术或T管引流术,将胆囊切除并冲洗术野,吸净积液,放置腹腔引流管,于肝下经腋中线穿孔引出。一期缝合组用5-0可吸收線连续缝合胆总管,然后用干纱布条轻压缝合处检查是否有胆漏发生,手术时间约120~180分钟;T管引流组同样以5-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胆总管,并通过注水试验检查是否有胆漏发生,T管经右锁骨中线肋缘偏下穿刺孔引出,手术时间约130~200分钟。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输液时间、切口感染、胆汁性腹腔引流液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比较。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X2进行检验,计量资料(X±S)表示,组建采用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均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对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发现,一期缝合组在肠功能恢复、住院时间、术后输液时间均优于T管引流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腹腔镜引流管于术后4~7天拔出,T管于术后7~9天夹闭。30、45、60天分别行胆管造影查找当总管有否残余结实或胆管狭窄,确认无误后进行T管拔除。一期缝合组2例患者术后出现胆漏,及时给予引流后痊愈;T管引流组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1例为胆漏,经及时引流后痊愈,2例于术后45天行T管拔除时发生胆汁性腹膜炎,行腹腔引流后痊愈。见表1。

讨论

传统的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常规放置T管引流,T管引流对于减轻胆道内压力,排出胆道内残留的微小残石具有一定作用;同时也可避免胆漏,从而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后期胆道造影检查如发现残石可通过T管窦道取出,避免二次手术[1]。T管的放置也有一些缺点,易造成胆总管进一步损伤和额外出血,与一期缝合组比较出血量总体偏高;增加胆总管细菌感染的机会;伴随T管引流大量液体、电解质、消化酶流失;T管作为一种异物存留体内,促使胆色素泥沙、钙质析出,可以为再次形成结石创造一定条件[2];T管脱出或拔管后可发生胆汁性腹膜炎;长期带管会延长住院时间,给患者生活上带来一定的不便,与一期缝合组比较T管引流组住院时间明显延长,差异具有显著性。由于这些缺点的存在,许多学者开始采用胆总管一期缝合术,研究表明胆总管一期缝合术是安全可行的。临床实践也证明了胆总管一期缝合是一种安全的术式。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一期缝合后胆道压力无明显升高表现,不会因胆道压力过高而导致胆漏,腹腔镜、胆道镜和生物相容性缝合线的使用解决了胆管术后瘢痕狭窄和胆管内残留结石的问题。一期缝合组在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T管引流组,既降低了患者的住院费用,又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胆总管一期缝合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使用,要注意严格掌握手术指

征,应配合影像资料,确定结石部位、数量、大小和胆管情况,进行术式选择。术中更应反复检查,取净较小结石,经胆道镜证实无残留结石,胆管无狭窄,下端通畅。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残余结石患者;胆总管狭窄患者;胆管严重水肿;化脓性胆管炎;梗阻性黄疸;肝功受损;多次探查后乳头水肿患者;胆源性胰腺炎患者;机体情况较差且合并低蛋白血症患者均作为一期缝合术的禁忌证。同时要求术者熟练掌握腹腔镜下胆道镜的操作和缝合技术,这也是保证成功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周青,宋文渊.利用套管双镜联合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临床研究[J].现代防御医学,2010,9(37):1782.

2 禹正,杨何生,李静,等.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后一期缝合胆管的评价(附6个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meta分析)[J].中国使用外科杂志,2003,23(1):41.

3 许龙堂,郑樟栋,陈凯,等.胆总管探查术后一期缝合的临床实践与研究[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2,4:927.

4 索运生,张明哲,尹思能,等.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和T管引流后胆道压力变化的比较[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6,1:155.

4.t管引流护理技术 篇四

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患者106例, 男40例, 女66例, 年龄48~90岁, 病程1~30年。T形管留置时间4~6周, T形管造影后证实无残留结石, 造影剂向肠道排泄通畅后拔除T管, 拔管后胆汁外漏2例, 予及时换药, 2~3d后停止, 所有患者夹管时间均为2周。

2护理措施

2.1保持T管有效引流

术后将T管固定于腹壁皮肤, 避免因翻身、活动、搬动时牵拉致管道脱出;平卧时引流管高度应低于腋中线, 站立或活动时应低于腹部切口戳孔处, 以防引流液逆流;T管不可受压、扭曲、折叠, 应经常挤捏, 血块及小结石堵塞管腔时, 需先行负压抽吸, 可防止大块结石再次进入胆管, 形成反复梗死。如抽吸失败, 需行T管冲洗。T管冲洗方法: (1) 用50ml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 缓慢 (1~2ml/min) 、低压 (<30cm H2O) 注入T管, 每次冲洗40~60ml; (2) 降低T管, 让冲洗液自然流入弯盘, 直至冲洗的液体无结石颗粒; (3) 冲洗完毕, 可经T管注入抗生素或33%硫酸镁15~20ml[2]。本组患者中负压抽吸出直径0.4cm结石1例, 胆汁内含有泥沙样结石8例, 胆汁呈黑褐色沉淀略带浑浊, 经冲洗引流通畅后使用抗生素胆汁转清。

2.2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色、量和性状[3]

术后24h内正常引出深褐色或橙黄色清亮胆汁300~600ml, 恢复饮食后, 可增至600~700ml/d。如胆汁分泌多, 考虑为胆总管下端不通, 及时报告医师, 补充液体, 以防发生电解质紊乱;如胆汁引流量过少, 应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 密切观察腹部症状, 有无发热、腹胀、腹膜炎等, 及时发现有无胆管梗阻发生。

2.3并发症的护理

2.3.1 T管管口处皮肤感染:多因换药不及时, 胆汁浸渍皮肤所致, 需每天以碘伏原液消毒, T管周围垫无菌纱布, 局部涂氧化锌软膏, 管口如有渗液, 及时更换敷料。

2.3.2胆系感染:多因引流不畅, 管口处逆行感染所致, 应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变化、引流胆汁颜色, 必要时行细菌培养, 以生理盐水或抗生素冲洗T管, 如患者出现发热、腹痛胆管感染征象可全身应用抗生素, 同时做细菌培养依据结果选用有效抗生素。

2.3.3黄疸:T管引流通畅情况下, 梗阻性黄疸患者多术后7d黄疸消退, 患者术后黄疸消退时间延长, 可能为肝功能受损、胆管狭窄或术中损伤胆管所致, 应密切观察血清胆红素浓度, 肌注Vit K1, 勤剪患者指甲, 防止因皮肤瘙痒而抓破皮肤, 用温开水擦洗皮肤, 保持清洁。本组病例中, 2例因胆石症病史30年, 结石梗阻致肝功能受损导致黄疸消退时间延长至术后10d。

2.4拔管

2.4.1拔管指征:术后2周, 患者无腹痛、发热, 黄疸消退, 血象、血清胆红素正常;胆管造影显示胆管通畅, 造影剂向肠腔排泄通畅;夹管试验阴性, 饭前、饭后各夹管1h, 逐渐增加至全天夹管, 观察1~2d无不适。同时满足以上3个条件, 可考虑拔管。

2.4.2拔管方法:拔管前先行T管胆管造影, 如显示通畅, 用生理盐水冲洗T管, 再开放引流2~3h, 然后夹管进食一餐, 观察2h无腹部不适则予拔管。拔管时应注意, 以手下压腹部, 轻轻拔除, 防止暴力, 以免将导管窦道撕断, 造成胆汁性腹膜炎。本组病例中无1例胆汁性腹膜炎发生。

2.4.3拔管后护理:拔管后局部伤口以多层无菌纱布覆盖, 如敷料渗透, 予及时换药, 本组病例中发生胆汁外漏2例, 经换药后3d瘘管闭合。拔管后观察患者体温, 有无黄疸及腹部症状, 警惕胆汁性腹膜炎发生。

2.5健康教育[4]

2.5.1告知患者T管放置重要性:告知患者T管放置时间较长, 以便患者主动配合。嘱患者尽量穿宽松柔软的衣服, 以防引流管受压。

2.5.2正确的沐浴方式:以医用塑料薄膜覆盖引流管出口处, 淋浴后用0.5%活力碘消毒。避免提取重物或过度活动, 防止牵拉T管致脱出。

3讨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护理体会: (1) 常规护理:术后1~2d严密观察患者体征变化, 查血常规及尿淀粉酶; (2) 妥善固定:防止T管脱落造成胆汁性腹膜炎, 引流管长度应适宜, 最好用绳线固定; (3) 保持有效引流:平卧时引流管高度不高于腋中线, 站立或活动时, 应低于腹部切口, 以防胆汁逆流引起感染; (4) 保持无菌, 预防感染; (5) T管周围皮肤护理:碘伏消毒T管周围皮肤每天1次, 覆盖无菌纱布, 严格遵医嘱应用抗生素, 控制感染; (6) 脱管的护理:如T管脱落, 及时通知医师, 安抚患者和家属, 稳定情绪, 及时置入其他胶管或再次手术。本组行再次手术1例, 效果良好; (7) 全身情况好转, 生命体征恢复1周后, 将T管逐日提高, 1周内无不适可考虑拔管。拔管指征:患者无腹痛、发热、皮肤巩膜黄疸消退、大小便颜色正常, 查血象、血清黄疸指数正常, 胆汁引流量减少至200ml, 颜色呈透明黄色或黄绿色, 胆管造影或胆道镜证实肝内外胆道通畅, 无狭窄、沉渣及絮状物, 夹管试验2~3d无不适可予拔管。 (8) 拔管护理:本组病例术后4周左右拔除T管, 老年患者延长致4周以上。胆道修补吻合应留置3~6个月。拔管前需经T型管胆道造影或胆道镜证实肝内外胆道通畅, 可行拔管准备。

综上所述, 引流管护理是外科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予以重视。术后保持T管通畅, 准确记录胆汁的色、量和性状,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预防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腹腔镜,T型管,临床护理

参考文献

[1] 徐朝艳, 郑志惠, 张振路, 等.个体特征对护士职业紧张与疲劳状况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1 (6) :530-532.

[2] 陈卫春.对当前护理工作的一些思考和建议[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1 (5) :450-451.

[3] 邵海燕.持续质量改进在晨间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06, 21 (4) :62-63.

5.t管引流护理技术 篇五

【关键词】 胆管结石术后;留置管引流不畅;成因;护理对策

【中国分类号】 R21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423-01

胆总管结石是临床上急诊外科常见的病例,常需要手术取石进行治疗。胆总管开腹探查以及肝胆管切开取石术是最为常见的治疗方法,术后在结石位置留置T型引流管进行引流。留置引流管的引流通畅性是术后护理的重点。笔者对于我院进行胆管结石切开取石术后留置T型引流管引流治疗的胆总管结石患者4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全部48例病例均为我院2007年7月~2011年7月进行胆管结石切开取石术后留置T型引流管引流治疗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27例;年龄25~73岁,平均41.5±11.2岁。所有患者本次手术治疗前均有胆管炎的反复发作史,术前全部患者经B超、CT或ERCP等检查确诊为胆总管结石;胆总管直径1.9±0.3cm,胆总管结石最大直径1.1±0.5cm。所有患者均均采取全身麻醉、给予胆管切开取石治疗,术后全部患者均留置T形引流管进行持续的引流治疗。

1.2 方法:术后妥善固定好T型引流管,记录患者引流液的量、外观、性状及T型管的引流通畅情况,对引流不畅的患者进行原因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

2 结果

2.1 引流情况:本组患者中,共有16例患者于术后5日内出现不同情况的引流不畅,引渡不畅的发生率为16.33%。其中为浓茶色引流液且伴有沉渣的患者8例;引流量少且伴有明显的腹部症状的患者3例;引流量少且伴有引流液中存在蛔虫患者2例;浅红色引流液且伴有许多血液凝块的患者3例。 

2.2 成因分析:通过对患者的引流液的量、外观、性状及T型管的引流通畅情况的分析,总结出T型引流管引流不暢的原因主要有四种:第一,浓茶色引流液且伴有沉渣的患者的成因主要是患者自身的体质原因,患者为泥沙样结石,胆汁粘稠且含有大量的泥沙结石颗粒,造成T型引流管的堵塞;第二,浅红色引流液且伴有许多血液凝块的患者的成因为手术部位的血液渗出而形成血液凝块,引起T型引流管的堵塞;第三,引流量少且伴有引流液中存在蛔虫患者的成因为胆道蛔虫伴随胆汁流入T型引流管内,导致T型引流管的堵塞;第四,引流量少且伴有明显的腹部症状的患者的成因多为患者体位不当造成,患者不当的体位造成腹带的移位、T型引流管的打折,从而造成腹部不适及T型管的堵塞。

3 护理对策

3.1 术后护理:术后让患者采用适当的体位进行休息,麻醉效果未消失的患者应采用去枕平卧位并将头偏向一侧,防止患者因为术后呕吐造成呼吸道阻塞而发生窒息;及时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密切监视患者的生命体征。麻醉清醒后,嘱患者取半坐位,在减少腹部肌张力的同时还可以有效的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1]。

3.2 引流管的护理:患者术后体内常常需要留置多根管道,胃肠减压管、腹腔内的引流管、T型引流管以及导尿管等。护理人员要对每个引流管进行标记并妥善的固定,保持所有管道的通畅,防止患者引流管的脱出、扭曲、受压以及堵塞,患者平卧时形引流管不能高于腋中线,下床时应低于腰部!防止胆汁逆流。

3.3 胆汁的护理:采用新的胆汁护理。沈阳正常人胆汁的分泌量为800-1000ml,外观为黄色或者黄绿色。针对不同原因造成的引流管的措施进行个性化的护理。泥沙样结石患者要定期对引流管进行清理,防止引流管的阻塞;对于因血液凝块造成的引流管阻塞,可以应用少量的止血药,使患者体内的伤口能尽快的愈合;有胆道蛔虫的患者应先进行胆道蛔虫的治疗,以防止蛔虫进行引流管造成阻塞[2]。

4 讨论

胆总管结石是胆石症中的常见病,胆总管结石患者约占全部胆石症患者的20.1%。开腹胆总胆切开取石,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胆管结石手术方式。术后留置T型引流管是胆管结石术后的重要治疗方法,可以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减少术后胆管狭窄的发生率、减少患者胆管梗阻的发生率、并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3]。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约有16%左右的患者术后发生引流管引流不畅。T型引流管引流不畅的主要原因有:患者自身体质原因、术后体位不当、胆道蛔虫及术后出血。对患者进行针对成因的护理对策,可以有效的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效的保证了T型引流管的通畅性。

综上所述,通过对胆管结石术后留置管引流不畅的成因的分析,采用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T型引流管的通畅情况,有效的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减少了再次手术的痛苦,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曹伟新,李乐之主编.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版,2005:314-315.

[2] 韩春红,吴秀芳,周春霞.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后流置尿管引流不畅的分析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10(6):44-45.

[3] 王娟,张卫红,沈艳,等.肝叶切除手术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管结石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21):2045-2046.

6.t管引流护理技术 篇六

为探讨宫颈癌根治术后阴道残端放置T管对预防淋巴囊肿、膀胱麻痹和泌尿系感染的作用, 对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施行的60例宫颈癌根治术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施行60例宫颈癌根治术, 年龄32~63岁, 平均44.8岁。其中, Ⅰa1 (宫颈锥切病理检查发现淋巴和脉管浸润) 3例, Ⅰa28例, Ⅰb123例, Ⅰb226例。病理:鳞癌53例, 腺癌7例。60例均进行规范化的宫颈癌根治术, 其中主、骶韧带各切除3 cm, 阴道切除3 cm。其中A组 (T型管经阴道引流) 39例, B组 (未放置T管引流) 21例。两组疾病临床分期、麻醉方式与手术范围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见表1。

1.2 手术方法

两组60例均行规范化子宫颈癌根治术, 即子宫广泛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其中主、骶韧带各切除3 cm, 阴道切除3 cm。术中以超声刀行盆腔淋巴清扫术, 术后不缝合后腹膜。

1.3 引流方法与时间

A组经阴道残端置T型单胶管引流, T管横臂置于阴道断端之上, 阴道两侧角缝合。以引流管无新鲜液体引出为拔管指征。引流时间2~6 d, 平均3 d。B组未放置引流管。分析盆腔淋巴囊肿的形成与引流的关系。淋巴囊肿诊断标准: (1) 患者出现下腹疼痛, 患侧下肢水肿, 伴有低热; (2) 在双侧腹股沟上方扪及张力较大包块; (3) 彩超提示盆腔髂血管旁的无回声或液性暗区, 内部光点均匀, 边界清楚, 形态规则或不规则。

1.4 发热持续时间

A组术后平均发热时间4.1 d, B组术后平均发热时间5.9 d。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术后淋巴囊肿、发热天数和尿潴溜发生率结果见表2。

3 讨论

宫颈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 发病率近年有明显上升趋势。对于早期的宫颈癌 (Ⅰa~Ⅱa) 行根治术 (广泛的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清扫术) 为宫颈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该手术创伤较大, 盆腔和腹膜后创面大, 术后腹腔内渗血、渗液较多。手术中的淋巴清扫造成大量的淋巴管断裂和淋巴的回流阻断, 容易造成淋巴液潴留, 盆底引流不畅易形成淋巴囊肿, 淋巴囊肿会导致疼痛、发热甚至淋巴脓肿形成。淋巴囊肿发生率各报道不一, 一般为20%~35%。术中结扎髂总淋巴结近端和深腹股沟淋巴管及闭孔近端、远端淋巴管可以有效地预防淋巴囊肿的发生。因此, 我们在结扎淋巴管的同时, 以超声刀进行淋巴结清扫, 盆腔中小的淋巴管阻塞, 而减少淋巴液的渗出。本组采用开放后腹膜, 术后T管经阴道充分引流以减少淋巴囊肿的形成, 缩短术后发热时间。

综上所述, 宫颈癌根治术后, 放置T管引流具有术后恢复快, 并发症少, 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宫颈癌根治术后放置T管经阴道引流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2008年60例宫颈癌行广泛子宫切除术加盆腔淋巴清扫术后患者:A组 (行T管经阴道引流39例) , B组 (未放置T管引流21例) 。对比两组术后恢复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 尤其淋巴囊肿的形成、发热天数和尿潴留的发生。结果:A组盆腔淋巴囊肿的发生率为5.12% (2/39) , B组盆腔淋巴囊肿的发生率为19% (4/21) ;A组术后平均发热时间4.1d, B组术后平均发热时间5.9d, 引流组明显低于无引流组,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5) 。A组术后7例发生尿潴留, 发生率为17.90%, B组术后4例发生尿潴留, 发生率为19.04%, 两组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对于行宫颈癌根治术的宫颈癌患者, 采用T管经阴道引流与不放置T管引流对比, 术后淋巴囊肿的发生率和发热时间明显低于引流组, 术后尿潴留发生两组相似。

关键词:宫颈癌根治术,淋巴囊肿,T管引流,术后发热

参考文献

[1]连利绢, 林巧稚.妇科肿瘤学妇科肿瘤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1996:337-339.

[2]张海.宫颈癌根治术中引流对盆腔淋巴囊肿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生:综合版, 2008, 10 (24) :42.

[3]卢珍.腹膜后淋巴引流预防宫颈癌术后盆腔淋巴囊肿[J].解剖与临床, 2009, 14 (4) :3.

[4]苏应宽, 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46-148.

[5]邹晓军, 高全聪.较大宫颈平滑肌瘤10例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2) :59.

7.t管引流护理技术 篇七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分研究组和对照组, 均为回顾性分析。一般资料:本组120例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经阴道“T”管引流组 (a组) 78例, 不停留引流管者为对照组 (42例) 。年龄25~75岁, 平均年龄50岁。术中以电刀行盆腔淋巴清扫术, 术后不缝合后腹膜。研究组:2002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科因妇癌行盆腔淋巴结清除术者120例。年龄25~67岁, 平均年龄50岁。其中宫颈癌62例, 子宫内膜癌40例, 子宫肉瘤4例。卵巢癌12例。原发性输卵管癌Ⅲ期2例。

两组患者均按常规行原发癌肿广泛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除术。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子宫肉瘤、输卵管癌等先行广泛全宫切除术, 再行盆腔淋巴结清除术。子宫颈癌则反之。清除淋巴结时采用整块、连续切除的方法, 术中结扎髂外下组和闭孔组断端的脂肪淋巴组织。两组患者均在术中不缝合盆腹膜。

1.2 引流方法与时间

术毕时研究组在手术中做根治, 手术结束关闭前, 首先选柔软、弹性好的T形引流管 (横上端长10cm, 竖的引流端长30cm, 周径1cm) , 在T形引流管横上端修剪一个周径约0.6cm的糟, 把引流管横上端放置在腹膜后, 竖端穿过阴道残端伤口中间经阴道引流至体外并连接一次性负压瓶, 用胶布把引流管固定在大腿内下, 保持引流管通畅, 并注明留置引流管类型、日期、时间, 此操作要防止引流液逆行, 严防感染。以引流管无新鲜液体引出为拔管指征。对照组不停留任何引流管道。淋巴囊肿诊断标准: (1) 患者出现下腹疼痛, 患侧下肢水肿, 伴有低热; (2) 在双侧腹股沟上方扪及张力较大包块; (3) 彩超提示盆腔髂血管旁的无回声或液性暗区, 内部光点均匀, 边界清楚, 形态规则或不规则。

1.3 发热持续时间

A组术后平均发热时间4.1 d, B组术后平均发热时间5.9 d。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术后淋巴囊肿、发热天数、盆腔淋巴囊肿发生率结果见表1。通过χ2检验来分析盆腔淋巴囊肿的形成与研究因素“T”管引流的关系。

3 讨论

盆腔淋巴囊肿是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行广泛或次广泛全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形成原因是切除淋巴结时未结扎的淋巴管断端渗出淋巴液, 且广泛或次广泛全子宫切除范围广、盆腔创面大, 组织渗出液及渗血多, 加之术后引流不畅, 形成淋巴囊肿。本研究中对照组盆腔淋巴囊肿阳性率为19% (8/42) 与文献报道基本相同[2,3]。研究组的阳性率为5.12% (4/78) , 明显低于文献报告。淋巴囊肿大部分形成于术后第5~8天, 与文献报告相符[4]。

开放盆腹膜由于术中缝合了盆腹膜, 下肢回流的淋巴液汇集在盆腹膜后, 如引流不畅, 或局部间隙大, 则容易形成盆腔淋巴囊肿。而开放盆腹膜, 则回流的淋巴液直接参与腹腔液体的循环, 不易引起积聚, 从而减少了淋巴囊肿的形成。盆腔淋巴结清除术中“T”管引流可减少淋巴囊肿的发生, 减少对腹部伤口的创伤, 利于伤口的愈合, 利于患者下床活动不受阻碍, 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盆腔淋巴结清除术中开放盆腹膜, 简化了手术操作, 又减少了术后盆腔淋巴囊肿的形成。

摘要:目的 探讨妇癌盆腔淋巴结清除术中停留“T”管引流对术后盆腔淋巴囊肿形成的影响。方法 以盆腔淋巴结清除术中停留“T”管引流者为研究组 (78例) , 盆腔淋巴结清除术中不停留引流管者为对照组 (42例) , 对比两组术后恢复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 尤其淋巴囊肿的形成、发热天数的发生。结果 A组盆腔淋巴囊肿的发生率为5.12% (4/78) , B组盆腔淋巴囊肿的发生19.00% (8/42) ;A组术后平均发热时间4.1 d, B组术后平均发热时间5.9 d, 引流组明显低于无引流组,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术中停留“T”管引流能显著减少术后盆腔淋巴囊肿的形成。

关键词:淋巴囊肿,“T”管引流,盆腔淋巴结清除术

参考文献

[1]顾永忠.妇科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囊肿的防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8, 2 (9) :115.

[2]张海.宫颈癌根治术中引流对盆腔淋巴囊肿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生:综合版, 2008, 10 (24) :42.

[3]卢珍.腹膜后淋巴引流预防宫颈癌术后盆腔淋巴囊肿[J].解剖与临床, 2009, 14 (4) :3.

8.t管引流护理技术 篇八

关键词:囊肿,肝脏,置管引流,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9例患者,男6例,女13例;年龄25~78岁,平均52岁。单发囊肿17例,多发囊肿2例,囊肿共计21个。囊肿直径:10~15cm14个,15~20cm5个,>20cm2个。15例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不适,进食后加重或发现腹部包块就诊。4例无症状者,于体检或因其他疾患行上腹部B超或CT检查时发现。

1.2 治疗方法

患者仰卧或左侧卧位,常规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局麻后,用Arrow管配套针,在B超引导下(配备穿刺架),确定穿刺点、进针方向和深度,选择距囊腔较近且囊肿较低位置,注意避开大血管和胆管,经皮肝穿刺至囊腔内,置入Arrow管,退出针芯后缓慢抽吸。准确记录囊液量。囊液常规送检。B超观测囊腔≤3cm时固定导管;囊液清亮无黄染无出血时可行第1次硬化治疗;囊内注入2%利多卡因5mL后,再注入计算(按公式π/6×abc,a-囊腔的横径,b-囊腔的纵径,c-囊腔的厚径进行计算)好的99%的酒精量,最多不超过100mL,保留20min。期间变换体位,每个体位保持5min,以确保囊壁与酒精充分接触,然后抽出注入的酒精后,外接无菌引流袋开放引流。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术前向患者讲解治疗的目的、方法、优点、配合注意事项和预期治疗效果;说明此项治疗为创伤性小、安全性高、治疗效果好的新技术;指导屏气练习、缓慢呼吸;介绍成功病例的患者,以增加信心解除紧张;使患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积极配合治疗。

2.1.2 术前准备

术前常规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确定囊肿大小及部位,准确记录血压、脉搏;了解饮酒量。有严重出血倾向、酒精过敏、穿刺可能伤及邻近重要脏器及血管者禁忌。囊肿位于左肝叶者术前禁食4h。必要时术前30min给予镇静剂(肌注安定)。

2.1.3 物品准备

一次性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包1个(包内备有中单、孔巾、手套、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导丝、导丝助推器、固定夹、注射器5mL1具、7#针头1个、刀片1个等)、局麻药、99%酒精、血压计、皮肤消毒液、无菌针线、用于包裹探头的灭菌(甲醛熏蒸)塑料袋、无菌引流袋、急救药品。

2.2 术中护理

协助患者摆放体位;严格无菌操作;进针时嘱患者屏气,进入囊腔后嘱浅慢呼吸;以蝶形法胶布固定Arrow管,无菌纱布覆盖并固定;准确记录抽出的囊液量、色和性质,计算并备好99%酒精(不得超过100mL),缓慢推注,速度为0.2~0.6mL,压力不可过大以防止Arrow管移位酒精外溢伤及肝组织、周围组织和腹膜。推毕,协助患者变换体位,使酒精与囊壁充分接触。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面色、脉搏及血压反应,发现异常立刻报告并做好抢救准备。注意观察囊液颜色和性质,对可疑者应急诊测定囊液中胆红素水平,当胆红素水平为0时,方可注入99%酒精。20min后,缓慢抽出注入的无水酒精,外接无菌引流袋开放引流。

2.3 术后护理

2.3.1 术后常规护理

平车回病房后卧床休息2~4h,12h内避免剧烈活动和增加腹压的动作力;严密监测患者血压、脉搏、呼吸、神志、面色等,每小时记录1次,连续4~6h,平稳后停测;遵医嘱给予静脉输液;注意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周围皮肤有无红肿(感染多发生于术后2d),保持敷料干燥;4h后嘱患者多饮水,以加速酒精排泄;鼓励进食高热量、高营养、高纤维素,易于消化的食物,忌辛辣、油腻食物。

2.3.2 保持引流通畅

整个治疗期间要保持引流通畅,防止堵塞、打折、脱出;如有封堵用导丝疏通;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并准确记录;每日在无菌操作下更换引流袋。如有异常及时报告。

2.3.3 术后硬化治疗的配合

本组21个囊肿,术后每日继续硬化剂治疗1次,囊肿较大的遵医嘱配合治疗增至2次;在配合治疗过程中,物品准备、注意事项等同首次治疗。末次注入10~20mL无水酒精保留拔管后,皮肤消毒处理无菌纱布覆盖固定。

2.3.4 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护理

常见不良反应有腹痛、发热,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对疼痛剧烈、高热者,可予以镇痛、降温等处理;注意有无呕吐、醉酒样反应,如面色潮红、头晕、嗜睡等,卧床休息1h后多可缓解。对昏睡不醒、燥动不安者,应加床栏、约束带,并做好急救准备;本组19例,因术前准确了解患者的嗜酒情况,术中严格遵把握剂量,无一例酒精中毒反应。发生肝内出血者罕见,本组病例无一发生。

2.4 出院指导

术后2周内,避免剧烈运动;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咳嗽;宜低脂、低糖、低盐、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饮食,多饮水,防便泌;术后1、3、6、12个月时行B超复查,了解囊腔缩小情况和患者自觉症状,并做好记录。

3 讨论

肝囊肿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多见于老年女性。囊壁内被覆立方形或柱状上皮,偶有鳞状上皮,囊壁上皮细胞具有分泌蛋白和囊液的能力。无水酒精具有使细胞变性坏死,失去分泌功能的作用,并可产生无菌性炎症,导致囊腔粘连闭合,达到组织硬化治疗的目的;本文通过设计使用Arrow导管(一种深静脉导管)持续引流和反复注射无水酒精治疗单纯性巨大肝囊肿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经1年随访,囊肿1年内闭合率为81%。其中,充分的术前护理,默契的术中配合、及时准确的术后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基础和保障。Arrow表面光滑,不易固定牢固,导管有滑脱的可能,在采用蝶形法胶布固定后,未发生导管脱落现象。

此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准确、安全、创伤性小、复发率低、疗效确切、依从性好等特点,特别适用于伴有合并症,对手术耐受力差的老年患者,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陆忠华,朱宏英,居朝霞.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硬化剂治疗非寄生虫性肝囊肿-附120例报道[J].国际消化病杂志,2008,28(5):435~436.

[2]郗光霞,赵宝珍,朱亦堃.胶体磷酸铬注射治疗巨大甲状腺囊肿临床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39(2):162~163.

[3]刘燕.B超定位局部穿刺注射无水酒精治疗肝囊肿的护理[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3,(2):274~275.

上一篇:给小学生的毕业赠言20字下一篇:最具创意的新年祝福语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