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中引用诗词的作用

2024-10-15

文章中引用诗词的作用(2篇)

1.文章中引用诗词的作用 篇一

关键词:《春风化雨》,互文性理论,诗歌,戏剧

电影《春风化雨》 (Dead Poets Society又译名《死亡诗社》) 改编自美国作家科琳宝姆的同名小说, 由彼得·威尔执导。故事发生在美国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良好声望的贵族精英中学, 这里纪律制度严明, 管理死板, 学校氛围压抑, 学生必须拼命学习, 以便能考入常青藤等名校, 将来从事家长规划好的生涯职业。新来的英文教师基廷先生给学校注入一股新风, 他给学生讲授诗歌经典, 其不拘一格的启发式创新教学, 使得学生沉睡休眠的心灵逐渐开始觉醒, 并突破反抗各种束缚自我的因素力量, 故事结局虽然发生悲剧, 却出现了学生成长顿悟的光芒和变革的曙光。自1989 年首映以来, 《春风化雨》一直受到文学界、影视界乃至教育界的高度关注, 评论不断, 视角各异, 但对于影片中大量嵌入的诗歌和戏剧文本目前还鲜有人进行专门研究。本文将借助互文性理论, 详细分析这些诗歌和戏剧的引用对于电影情节的推动、人物的刻画以及主题的深化所起的重要作用。

1 互文性理论与技巧

“互文性” (intertextuality) 一词源于拉丁语“intertexto”, 原指纺织时线与线的交织混合, 后演变为文本之间互相指涉、映射。法国文学理论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指出:“任何作品的文本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 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1]。索莱尔斯认为“每一篇文本都联系着若干文本, 并且对这些文本起着复读、强调、浓缩、转移和深化的作用”[2], 意即“每个文本的诞生中, 构成文本的每个语言符号都与文本以外的其他符号相关联, 只不过在形成差异中突显了自己的价值”[3]。因此, 每一个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镜子, 总是要被其后的文本所利用和征引, 以求与“元文本”形成互文关系, 从而利用“元文本”的意义及其表达方式来抒写后代人的情感和思想, 而元文本作为目的文本中的镶嵌品, 不仅共同构成了目的文本, 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更利用其中心主旨突显出目的文本的美好绝妙。简言之, 互文就是将文本作为一种工具进行再加工, 以原文相似或不同的含义用于某些情境中传达某种特定的信息。

互文性理论在文学作品中的实践运作主要表现为引用、典故、抄袭以及暗示, 其中引用最为常用。从其分类来看, 主要为肯定的互文关系和否定的互文关系。互文性理论技巧在影视作品中普遍应用, 目的是借用其他文本丰富影片内涵, 深化影片主题。电影《春风化雨》中既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互文关系, 通过位移、修正等手段将许多经典诗歌以及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等引入, 共同丰富并深化了影片的主题意义, 实现了主题、文本与电影三者的有机结合。

2 电影中诗歌的互文引用

诗歌是一种语词凝练、附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的表达感情的文学体裁。《庄子·天下篇》指出“诗以道志”, 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指出:“所有的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可见诗歌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影片中, 基廷老师深谙诗的本质, 他说:“我们读诗写诗, 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员, 而人类充满了热情……诗、美、浪漫、爱这些才是我们生存的原因。”他带领学生读诗、品诗、写诗, 所选诗歌经典隽永, 寓意深刻, 对于电影的主题深化以及人物形象的丰富都具有强化作用。

“船长, 我的船长” (Captain! My Captain) 是19 世纪美国浪漫主义诗人惠特曼为纪念在美国内战中牺牲的林肯总统所作, 他把林肯比作带领美国这艘大船走出艰难困境船长, 歌颂其为解放黑奴及国家统一事业勇于担当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表达了爱戴和敬仰之情。在电影《春风化雨》中, 基廷老师讲授先哲诗歌, 引导学生大胆以全新视角看世界, 用诗歌解放了备受束缚的灵魂, 激活了一个个或沉睡或迷惘的年轻的心灵。他让学生称呼自己为“船长”, 表明愿意与学生为友、愿意在精神上引导他们, 承担“在现实与浪漫的冲突中引导学生进行心灵解放的任务”[4]。“船长”不仅是基廷老师的称呼, 更呼应了他作为引领学生走出压抑困境人生船长的形象, 所散发的光辉使影片在抑郁低沉的结局中充满希望:学生们最后毅然违抗教务长之命, 大胆坚毅地支持基廷老师, 这不仅是其心灵觉醒的象征, 也显现了基廷老师这一人物形象所具有的巨大引领和改变力量。

“致少女, 珍惜时光” (To the virgins, to make much of time) 是17世纪英国诗人罗伯特·赫里克的抒情佳作, 意在劝诫人们珍惜时光, 活出精彩, 其内涵与中国古诗《金缕衣》“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相契合。首次上课, 基廷老师让学生到教室走廊大厅里瞻仰优秀校友照片, 大声朗读诗行“及时采撷你的花朵/ 时光一去不回/ 今天灿烂微笑的花朵/ 明天就会凋谢枯萎”, 引出珍惜时光 (carpe diem) 的主题。“我们都是凡人, 总有一天都要停止呼吸、僵冷、死亡…… 如各位所见到的, 这些优秀男孩现在都化为尘土了……珍惜时光吧, 孩子们, 让你的生命不同凡响!”学生们满脸惊悚与质疑, 却有所顿悟, 开始认识和思考生命的意义, 开始把“惜时” (seize the day) 当成人生的座右铭:托德中一遍遍在日记本上书写“seize the day”, 思索其中的生活真谛;诺克斯以此为动力, 鼓起勇气约会自己心仪的女生, 甚至当着众多同学之面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真诚与爱慕;尼尔以此为动力, 坚持参加自己喜爱的剧团表演, 并敢于以死反抗专横的父亲。可以说, 这首诗开启了学生追求自由、追求梦想、放飞心灵的浪漫之旅, 学生们开始为自我和精彩而活、开始从被动盲从到积极主动的变化也反衬出这首诗的内涵和力量。

“未选之路” (The road not taken) 是20 世纪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哲理诗, 以树林中岔路口的选择揭示了人生道路的选择, 鼓励人们倾听内心声音选择人生路, 并要勇往直前、坚持到底。阅读此诗时, 基廷老师别出心裁地带学生来到教学楼中间的庭院漫步, 要学生“以最舒服的姿态”畅行, 迈与众不同的步子、走与众不同的路, 甚至还可以保持静止不动, “行使不走路的权利”, “你们的信念独一无二, 尽管别人觉得怪诞奇特, 庸俗的大众可能会吐槽”。此后学生们将基廷老师的教诲烙印于心:查理在校报上公开发表文章, 要求学校接收女生, 活跃学校氛围, 并且他敢做敢当, 宁愿被学校开除。尼尔违背父亲规划的医学道路, 决心要坚持自己的戏剧梦, “我第一次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要做什么, 我要付诸行动, 不论我父亲是否同意、是否高兴”, 面对父亲的强势压制和干涉, 他最后平静地选择死亡, 走了一条悲壮激昂的道路。在电影中, 诗歌“未选之路”如启明星般指引学生们前进的方向, 使得电影情节跌宕起伏, 也带来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和主体性特征根本变化, 彰显了影片主题。

“我步入丛林/ 因为我希望生活的有意义/ 我希望活得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 发现自己从没活过”, 美国诗人梭罗曾抛弃尘世浮华, 长期简朴生活于宁静原始的瓦尔登湖畔, 他的名作《瓦尔登湖》劝诫人们汲取生命精华, 活出朴实的真我。受基廷老师的影响, 学生们对诗歌充满热爱, 由于学校的严格管制, 他们只能秘密成立诗社、秘密聚会阅读诗歌, 备受压抑的灵魂得到短暂的休憩和自由放飞, 以上选段是学生们诗社聚会的开篇语, 也象征着学生们内心对自由的神往。“来吧, 我的朋友/寻找一个新世界, 为时不晚/我决心已定, 要驶过夕阳尽头/尽管不再有昔日的伟力震天撼地/我们仍有着同样的英雄心/时间和命运使它衰老/但坚强意志仍在/让我们去奋斗、去探索、去发现/永不屈服!”英国诗人丁尼生的名篇《尤利西斯》借古希腊英雄奥德修斯之口, 呼吁世人纵使前路艰辛也要奋斗探索、永不屈服, 也成为尼尔勇敢反抗父亲强迫自己去西点军校、坚定地选择要追求自己的梦想信念支柱。电影最后, 慢镜头艺术化延时处理的自杀枪响悲怆而果敢, 振聋发聩地谴责了专制的父母和扼杀孩子天性与热情的教育体制, 震撼而强有力量, 诗歌引用在电影中对于情节的设置推动、对于人物的刻画的作用在此也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

3 电影中戏剧的互文引用

《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青春时代最后一部也是最为成熟的喜剧作品, 剧中赫米娅为了追求爱情、反对世俗包办婚姻, 大胆与情人拉山德私奔至郊外森林, 而其追求者狄米特律斯和爱恋狄米特律斯的海伦娜也跟去了森林, 此时一群匠人为庆祝公爵即将举行的婚礼正在林中排练《最可悲的戏剧》, 精灵帕克受仙王之命取来神奇魔汁, 这种魔汁若滴在睡者眼皮上, 他就会深爱醒来看到的第一个生物。由于帕克的失误, 仙后爱上变成驴的工匠, 拉山德移情于海阿伦娜, 狄米特律斯也对海伦娜“旧情复燃”, 赫米娅苦恼万分, 两个同样美丽善良的女孩一个惊喜至极、一个悲伤至极, 一滴魔汁引发了一场森林闹剧。最后, 仙王及时解除魔力, 情人终成眷属、仙人和好如初, 仙界、人间复归太平。《最可悲的戏剧》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爱情悲剧, 莎翁将其情人殉难的情节嵌套在自己大团圆结局的戏剧中, 无疑形成鲜明对比, 凸显有情人只要坚定执着、努力追求就一定能终成眷属的主题, 而其中“工匠们的滑稽表演给人以极不真实之感”[5], 更加增添了莎翁喜剧的浪漫抒情的氛围。

显然, 电影《春风化雨》和莎士比亚一样, 对“戏中戏”的手法进行了巧妙运用, 而这对情节的推动、人物刻画和主题表达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电影《春风化雨》中, 尼尔深深地爱上戏剧表演, 深知父亲一定不会同意, 他大胆冒充父亲签字, 取得学校同意和批假, 如愿以偿地参加了校际学生剧团的《仲夏夜之梦》演出, 表演极其精彩成功, 却导致父亲强制其转学去西点军校接受更加严格压抑的管理, 而这才导致尼尔的最后自杀反抗。现代电影《春风化雨》的悲剧、文艺复兴时期《仲夏夜之梦》大团圆喜剧以及古代《最可悲的戏剧》的悲剧, 三重戏层层嵌套, 相互映衬, 形成一种巧妙的互文表达, 增加了电影悲剧的震撼力量。尼尔与戏剧中的情侣一样, 受着传统的束缚与阻挠, 都被强行安排了人生道路, 却都勇敢追求自由与梦想, 甚至不惜用生命捍卫这种权利。不同的是, 赫米娅和拉山德成功了, 而尼尔最后却以死亡结局, 电影和莎翁的戏剧形成否定性的互文关系, 强化了电影的批判力度。帕克是仙王底下一个快乐的精灵, 是魔汁的控制者, 他将魔汁滴到谁的眼皮上, 就将彻底改变这个人的爱情, 他是森林狂欢的幕后操纵者, 是情侣爱情的决定者, 他是自由的。而尼尔却完全相反, 他没有自由, 对自己的人生没有决定权, 出演帕克这个角色, 激发了尼尔内心的激情唤醒了他的梦想, 他用心表演《仲夏夜之梦》, 用生命诠释了自由与梦想的重要性, 尼尔出演帕克这一角色, 丰富了尼尔这一人物形象内涵意义, 加深了观众对电影主题的进一步理解。

4 结语

在电影《春风化雨》中, 诗歌戏剧唤醒了学生内心和激情, 引导他们思索人生, 珍惜时光, 活出真我, 坚持梦想。这些诗歌戏剧文本的引入不仅充实推动了电影的情节, 饱满丰富了人物形象, 强化拓展了电影主题, 同时也提升了影片的文学性, 在无形中抓住观众的视觉、听觉以及心理感觉, 实现了诗歌、戏剧与电影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M].邵炜, 译.天津:天津出版社, 2003.

[2]祖利军.《红楼梦》中俗谚互文性翻译的哲学视角[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0, 4.

[3]魏家骏.互文性和文学增值现象[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2003, 25.

[4]曾繁健.电影《死亡诗社》中的诗学特征与功能分析[J].文艺争鸣.当代视野, 2013, 4.

2.文章中引用诗词的作用 篇二

[关键词]史料学习兴趣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00108

2014年,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先治边,治边必稳藏”思想的号召之下,值此对口援藏20周年之际,笔者作为江苏援藏教师的一员来到“日光之城”——拉萨。在近半年的历史教学过程中,笔者对所在的拉萨江苏实验中学的高中历史教学现状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一是课堂教学内容以课本的基础知识为主,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知识点的掌握以学生的识记为主;二是学生考试得分情况不容乐观,客观题的得分率比较高,而主观题的得分率低,年级均分在三十分左右。究其原因是所教学生都是藏族学生,汉语对于他们来说是第二语言,在语言掌握上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更不要说对汉语言的理解了。也正是基于这种现状,所以教师教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识记的过程,“背多分”模式大行其道。学生学得苦学得累,对历史产生厌恶之情,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考试时,客观题得分主要靠猜,而对于主观题就无从下手。面对这种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史料的运用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得分率。

首先,通过史料的运用可以再现历史细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教材在编排的时候,由于篇幅的限制,对于历史事件只是进行简单的描述,然后直接给出结论,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枯燥乏味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史料的运用,可以再现历史,弥补教材本身的不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解《宋明理学》的“儒学危机与三教合一”时,面对教材的叙述,学生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时,教师可以引用梁武帝与山中宰相(三教合一)的故事、杜牧的诗句、南北朝佛寺数量统计表、柏杨的言论和佛道图片等史料,依次提出三个问题:“三教合一出现的原因以及佛道对儒家地位的威胁”,“佛道兴盛的原因”,“佛道相比董仲舒新儒家思想有什么优势”。通过比较和对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明白佛道儒三家在世界观与人生观上的不同之处,从而明白儒家改造的必要性和方向性。再比如,在《抗日战争》这一课中,教材讲述的平型关大捷是考试中经常考查的知识点。在教学中,教师会重点提到平型关大捷属于正面战场这个知识点。这个时候,学生会困惑不解,感觉与此前老师的讲述产生冲突了,无所适从。因为教师之前讲中国抗战分为两个战场:一个是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一个是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学生会觉得,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一一五师在林彪指挥下取得的,那么平型关大捷理应属于敌后战场了。这个时候就要求教师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呈现,使学生明白平型关大捷是阎锡山要求八路军支援的,因此属于太原会战,属于正面战场。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得学生感受到原来历史可以这样学,历史是如此的神奇和精彩。

其次,通过史料的运用,可以提高学生解答材料题的能力。当前,材料在高考试卷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不光是材料题,选择题也开始大量引用材料。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应结合教学大纲适当地运用史料,培养和提高学生认识和理解史料的方法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答材料题的能力。且教师在讲解史料特别是文言文史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提醒学生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找对关键词。例如有一道考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选择题问“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句话是谁说的。首先题目已经把时间限制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考查的范围已经大大缩小。学生通过对已学知识的梳理,不难找出关键词“中央”,并由此词联想到法家建立中央集权的思想,而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这样答案也就水到渠成了。再比如,教师在讲述《新航路开辟》这一课时,可以引用材料“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但在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成为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其巨大的影响波及各方。一般看来,这一变化对欧洲是有利的,但对其他地方的人则意味着灾难……因此,旧的庆祝欧洲‘海外发现的描述,受到一些以土著美洲人或非洲裔美洲人角度探讨欧洲扩张经历的历史学家的广泛挑战。”并结合材料时间1500年和地点大西洋,引导学生思考“1500年前后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改变了大西洋的历史地位”,考查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接着,让学生尝试补全省略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到关键词“有利”和“灾难”,联想相关的历史史实:欧洲人的殖民扩张和掠夺为欧洲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劳动力和原材料,而美洲印地安人被奴役和残杀,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然后,根据材料中提到的欧洲人、美洲人和非洲人对新航路开辟的不同态度,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学会站在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通过问题的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燃气使用安全管理规定下一篇:关于网站整改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