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

2024-08-23

古建筑(12篇)

1.古建筑 篇一

中国古建筑的桥梁建筑

一、概述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力学的多样性也反映在古建筑结构力学研究。桥梁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个辉煌的篇章。桥者,水梁也。河流是孕育人类的摇篮,世界古代各大文明无不以河流域为发源地。中国是拥有五千年文字记载历史的文明古国,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河道纵横交错,有著名的黄河、长江以及珠江等流域,这里孕育了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建造了数以万计的桥梁,它们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辉煌的桥梁成就在东西方桥梁史中占有崇高地位,为世人所公认。中国桥梁建设始于殷商到西周,发展于战国到秦汉,鼎盛在南北朝到宋朝。中国桥梁主要包括浮桥、梁桥、索桥、拱桥等四大类型,其中拱桥以材料划分又可分为石拱桥与木拱桥,中国古代辉煌的桥梁成就在东西方桥梁史中占有崇高地位,为世人所公认。从距今1400多年的河北的赵州桥到距今400多年的颐和园的玉带桥,从名扬中外的《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到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无不渗透出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

二、举例分析

(一)河北的赵州桥(如图1),被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选定为“国际历史土木工程里程碑”。自重为2800吨的赵州桥,根基只是有五层石条砌成高1.55米的桥台,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古人称赞其“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早在七十多年前,梁思成先生经过实地勘察和计算后惊讶地说:“赵州桥结构所取的方式,对于工程力学方面竟有非常的了解——表现出一种极近代化的进步的工程精神。”它是一座单孔弧形敞肩拱石桥,全长64.4米,拱顶宽9.6米,跨径37.02米,弧矢(拱顶到两拱脚的连线)高度是7.23米。直到1958年,它一直是我国跨度最大的石拱桥,且至今仍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拱肩加拱这一“敞肩拱”法的运用,是世界桥梁之首创及赵州桥最独特之处。真正的敞肩圆拱,在西方迟至十九世纪才出现。在欧洲,直到1883年,法国在亚哥河上修建的安顿尼特铁路石拱桥和卢森堡建造的大石桥,才揭开欧洲建造大跨度敞肩拱桥的序幕,比赵州桥晚了近1300年。知道赵州桥的西方桥梁专家也都认为,赵州桥敞肩拱建筑,堪称现代许多钢筋混凝土桥梁的祖先,开了一代桥风。

赵州桥的建筑特点:(1)伏拱敞肩:大拱两端上方各有两个小拱——称伏拱。挖去部分填肩材料,称敞肩。伏拱敞肩有几大益处:第一,减轻了桥身自重,大约节省了一百八十立方米石料,使桥的重量减轻了大约500吨,也减轻了桥身对桥台的垂直压力和水平推力。使桥身变轻巧,下部结构变简单。第二,敞肩的四个小拱在洪灾时能起到很好的泄洪作用,据桥梁专家推算,大约可增加过水面积16.5%。当河流涨水时,一部分水可以从小券流过,既可以使水流畅通,又减少了洪水对桥的冲击,保证了桥的安全。第三,通过敞

图2清明上河图之汴河虹桥

这幅市井人情味极浓的北宋风俗画固然重在表现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但是汴河上那座别致的桥梁也吸引了众多观赏者的目光。这座桥构造特别,它没有一根支柱,全部以木条架空造成,这座木桥没有柱脚的支撑,居然单拱跨越过了宽达16.5米(据《宋会要》记载)的汴河水面,而且它同时还承受了桥面巨大的载重。像夏天雨过初晴的彩虹,横卧在汴河两岸。它真如彩虹凌空横卧汴河,给都城增添了无穷的魅力。那么,建造这座拱桥时是运用了什么力学原理,使它不至于坍塌呢?而它轻灵飞动的巧妙造型,在拱桥中更是独特少见。

图3 超静定结构

虹桥的构造原理是五长两短的七根拱木构成两组拱骨系统,搭成立体的结构,再用横木联系起来形成拱架。其承重结构实际由两套多铰木拱各若干片相间排列,配以横木,以篾索扎成。其中一套多铰木拱拱骨包括长木3根,作梯形布置;另套木拱拱骨包括长木2根,短木2根,作尖拱状布置。各木以端头彼此抵紧,形成铰接;一套拱骨的铰,恰好是在另一套拱骨长木中点之上;用蔑索将两套木拱夹着横木扎紧,于是,两套木拱就形成了稳定的超静定结构(图3)。根据画面,估计此桥实际跨度大约18.5米,桥上大车荷载约3吨。由于拱木在桥梁中同时起到梁和拱的作用,所以唐寰澄先生将这种结构称为叠梁拱。从结构力学上看,虹桥的构建是十分科学而巧妙的。然而,不期然地,这种结构也使虹桥

2.古建筑 篇二

德国老建筑档案“回归”青岛

研究青岛德占时期历史又将有新的重要依据。日前, 德国驻华大使馆薄瀚德公使向青岛市档案馆等相关部门移交了青岛市德国老建筑档案。

此次交接的档案是中国德意志文化遗产基金会中国德国建筑档案调研项目《青岛德国建筑文物保护计划》调研成果, 汇集了从德国的联邦档案馆、军事档案馆、德国外交部档案馆以及青岛市档案馆、青岛市房产档案馆等查阅复印的档案资料, 共计175份图纸、78幅照片、60份文献资料、3份博士论文, 包含了1898~1914年青岛历史规划图、历史地图、青岛德国建筑设计图纸、历史照片等。目前, 青岛市档案馆正组织人力对这部分档案进行翻译著录, 届时将为研究青岛德占时期历史提供重要依据。

中欧历史建筑zh Ong Ou lishi jianzhu

哈尔滨重新修缮415处中欧历史建筑

哈尔滨市即日起对哈尔滨市辖区内的415处中欧历史建筑进行重新修缮, 其中包括索菲亚教堂、马迭尔宾馆和犹太教堂在内的多个建筑都将以新面貌示人。

哈尔滨市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 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 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 也是中国“欧陆风情”历史文化名城、热点旅游城市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同时, 哈尔滨也曾是东北地区多国领事馆聚集区, 后领事馆南迁沈阳后, 现今留存在哈尔滨的领馆建筑均逾百年历史。

据介绍, 自1997年以来, 哈尔滨市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修缮方面已累计投入超过30亿元, 用于对市区内的知名历史建筑如索菲亚教堂、马迭尔宾馆、意大利、捷克等领事馆等老建筑进行保护与更新改造工程。

本次哈尔滨市将正式对415处历史建筑进行重新改造和修缮, 同时继续挖掘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建筑, 计划恢复和复建一批中欧风格的特色老建筑, 分期分批分层次对历史建筑进行修缮和整治。

古典主义风格建筑gu Dian zhuyi fengge jianzhu

上海现存最早西方古典风格建筑完成修缮

据悉,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 上海现存最早的西方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原华俄道胜银行大楼已于日前完成修缮工程。

20世纪前的黄浦江沿岸大多数是两三层的建筑, 1902年10月, 一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古典主义风格建筑横空出世, 这便是位于现中山东一路15号的华俄道胜银行大楼。它的出现不仅揭开了上海近代史和金融发展史的新篇章, 也开启了外滩新一轮建设的序幕。然而, 100多年的沧桑, 该建筑逐渐有了破损, 数十位学者的共同努力让它恢复了最初的样子。

“这是上海第一幢从设计、材料到施工均能与欧洲建筑相媲美的建筑。”参加此次修缮工程的建筑师说, 此次修缮遵循原真性保护原则, 尽最大可能采用存留下来的原材料, 仅对缺损的部分进行补配。

百年洋建筑Bainian yangjianzhu

芜湖百年洋建筑焕发新生机

缘于安徽省芜湖市政府实施的“百年历史建筑复活计划”, 英国驻芜湖领事官邸与益新面粉厂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 让不可再生的旧遗存焕发新生机, 融入现代都市生活。据悉, 芜湖西洋建筑的修复已于2012年基本完成。按预期目标, 今年底将完成传统文化遗存片区古建筑的修复和利用。

芜湖市中心最喧闹的步行街西侧, 中国雨耕山文化创意产业园一期项目正在进行收尾施工。该项目占地55亩, 总投资13亿元, 囊括英国驻芜湖领事官邸、华东第二大天主教堂等多座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西洋建筑, 定位于成为中国酒类行业内规模最大、地段最好、综合性最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主要规划建设国家级酒类检测中心、培训中心、保税仓、地下酒银行以及红酒交易中心五个产业平台。

据统计, 芜湖现有20处33幢西洋建筑。除了西洋建筑, 还有芜湖古城、堂子巷徽派建筑群、传统文化遗存3个片区、300余幢古建筑。其中, 九成以上集中在中心城区镜湖区。镜湖区在2012年启动“芜湖百年历史建筑复活计划”。除了修复古建筑, 还依托其周边区域规划了14处文化产业园。

考古博物馆Ka Ogu BOwuguan

西安拟建考古博物馆

西安市正在筹建西安文物保护考古研究基地, 其中包含西安考古博物馆等五部分。西安考古博物馆分为考古资料展示厅、大型墓葬集中展示区、碑石墓志展示保护区、公众考古交流中心和文化产业展示厅, 拟定建筑面积17000平方米。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自1994年成立以来, 配合城市建设进行的文物勘探项目达1000余项, 勘探面积约7000万平方米, 抢救性考古发掘项目400余项, 发掘古墓葬、古窑址10000余座, 发掘古遗址约20000平方米, 保存出土文物70000余件。

铁路博物馆Tielu BOwuguan

广州两栋历史建筑变身铁路博物馆

近日, 从广州市规划局了解到, 黄沙的广铁旧南站保留的三栋旧建筑中, 其中有两栋将改造成铁路博物馆, 并已获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而另外一栋保留建筑将用作商业用途。

位于荔湾区黄沙大道的广铁南站地块, 是广州首宗结合旧厂房改造政策公开出让的住宅用地。用地性质为居住用地、城市公共建筑用地、城市公共绿地, 总占地面积26.1507万平方米。该地块拥有稀缺的江景资源和便利的生活条件, 是广州老城区罕有的总建筑面积近50万平方米的巨无霸项目。

3.古建筑的新生 篇三

触,也为旅行者带来了新鲜旅行体验。

斯德哥尔摩最珍贵的欧洲新艺术派(Art Noveau)建筑重获新生。这座昔日瑞典最富盛名的女子学校如今依旧拥有着一个温婉而美妙的女性名称“Miss Clara”,瑞典最著名的建筑设计公司Hagstr?m&Ekman赋予了老建筑新的生命,并使其重新登上了都市的舞台。“我们希望每一个房间的窗户,都是欣赏斯德哥尔摩古老街区的包厢。”这是设计师Gert Wing?rdh的初衷,而他所设计的酒店,正是将城市的脉搏融入到酒店之中,即使你躺在大理石铺就的浴室之中,也仿佛与窗外的Sveav?gen街道连同在了一起,“酒店设计就是要让客人感觉不到陌生感,仿佛融入了城市。”

当然,设计师也留下了老建筑原本的基因,比如房间窗帘的式样,依照着历史资料,复原了当年女子学校的窗帘式样,储物柜简单却造型别致,更营造出“女生宿舍”的感觉,也让住客能够深刻感受到酒店骨子里的个性。

4.文物古建筑方案 篇四

关于印发《市关于开展古建筑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直各有关单位: 《##市关于开展古建筑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组织实施。

二O一二年八月十三日

##市关于开展古建筑消防安全

专项整治实施方案

为切实改善我市古建筑消防安全条件,加强消防安全管理,确保古建筑的消防安全,根据省、市统一安排,结合我市实际,决定从现在起至党的十八大消防安全保卫战结束,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古文物建筑消防安全专项整治,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本着对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对我国悠久历史文化遗产高度负责的精神,以《消防法》、《文物保护法》、《公共娱乐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和《山西省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为依据,以有效预防和遏制古建筑火灾事故为目标,认真组织开展此次专项整治工作。

二、组织领导

为确保专项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古建筑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组。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三、整治重点

(一)清理在古建筑内设置的违法经营公共娱乐场所;

(二)拆除在古建筑之间及毗连古建筑私搭乱建的棚、房;

(三)清除在古建筑保护范围存放的易燃易爆物品及柴草、木料等可燃物;

(四)改造在古建筑内未经穿管保护、私拉乱接的电气线路;

(五)规范管理宗教活动用火和僧、尼、道士等人员在古建筑内的生活用火行为;

(六)增加和改善古建筑的消防水源和消防设施、器材。

四、方法步骤

(一)宣传发动(8月15日前)

联合旅游、宗教、文化等部门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辖区古建筑专项整治工作。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作用,发动全社会共同关心和参与专项整治工作。

(二)自查整改(8月16日——9月1日)

对辖区的古建筑全面统计、摸底排查,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督促各古建筑单位按照当地的统一部署,针对此次整治的重点内容积极开展消防安全自查,建立健全消防组织机构,强化自我管理,配备必要的灭火器材装备,切实提高单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三)联合整治(9月2日——党的十八大召开前)

在各古建筑单位自查整改的基础上,联合治安、旅游、宗教、文化等部门按照此次整治的重点内容有序开展专项检查、整治,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将火灾隐患整治完毕。

五、整治要求

(一)提高认识,严格执法。

紧密结合本市古建筑消防安全形势实际,在检查中认真执行有关的消防法律法规,切实加大执法力度,对违反消防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严肃处理,真正消除火灾隐患。同时,要充分利用火灾事故案例,促使隐患单位提高认识,增强整改火灾隐患的自觉性,从根本上杜绝类似火灾的发生。

(二)强化古建筑单位消防安全自我管理。

在专项整治中,要督促古建筑的管理、使用单位认真贯彻国家有关古建筑保护和消防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以及《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公安部令第61号),明确古建筑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及其职责,成立消防安全组织,配备专、兼职消防管理人员,并结合古建筑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各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严格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尤其必须严格用火、用电以及易燃易爆物品管理。除宗教活动外,严禁在古建筑保护范围内使用蜡烛等明火照明。对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人、专兼职消防管理人员等要普遍开展消防安全培训,同时要加强对僧、尼、道士等人员的消防教育,使他们切实掌握基本的防火知识以及报警、扑救初起火灾的技能和自救逃生常识。要督促古建筑管理、使用单位建立和落实防火巡查制度,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加强防火宣传,切实提高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三)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古建筑的消防安全条件。

联合相关部门根据本地城乡规划和《消防法》、《文物保护法》、《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等法律法规的要求,针对辖区古建筑的分布情况,将保护古建筑所需的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车通道、消防通信和消防装备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纳入城镇和风景名胜区消防规划和建设之中,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对于距离消防队较远的古建筑,要根据实际情况,督促其管理、使用单位修建消防水池、供水管道等设施,配备消防车、消防泵、手抬机动泵等消防设备,组建专职消防队或义务消防组织,努力改善古建筑的消防安全条件,提高古建筑抗御火灾的能力。

5.关于成都古建筑 篇五

年级_____专业_____

1.您觉得古建筑的遭到破坏程度大吗?

A.很大

B.遭到了一些破坏,但是不大,不过和以前还是有了些区别,C.没遭到破坏,和以前差不多。

D.不了解由于城市发展,作为天府广场前身的皇城清真寺于1997年被拆除,您是什么意见呢?

A.赞成B.反对

C.中立

3.政府选择拆除清代皇城清真寺的原因

A.经济原因 作为市中心地带,政府需要扩充为经济中心

B.政治原因 大跃进,城市建设 文革

C.文化原因 人们不认同清代文化,希望建设一种属于当代中国的文化

4.你觉得天府广场之类的城市改造可能给成都带来的好处是什么

A.美化环境

B.改善居住条件

C.提升城市形象,打造新名片

D.促进经济发展

5.你觉得天府广场之类的城市改造可能给成都带来的坏处是什么

A.严重破坏城市传统风貌和特色

B.只注重经济利益,忽略市民利益

C.不利于文化传承

D.削弱城市归属感,不利于成都人精神的发展

6.你觉得政府对这些古建筑的态度如何?

A.很保护,出台了很多政策。

B.比较保护还是牺牲了一些古建筑来发展城市,C.不是很保护,主要精力放在城市发展上了。

D.一点都不保护,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城市发展上了。

7.你觉得要怎样对待古建筑

A.拆除严重阻碍城区建设的建筑

B.适当保存,大修并更新

C.全貌保存,规划为历史建筑群供参观

6.古建筑调查报告 篇六

班级: 2011级建筑学

组员:纪冰曦 李建岗

杨金辉 陈晋

李健荣 常洪强 古建筑测绘调查报告

★龙尾关概况

龙尾城又名龙尾关、下关,位于下关西洱河北岸,西起天生桥,东至大关邑村,由苍山斜阳峰南坡向东延伸,城南有天然护城河——西洱河。东西长约4公里,南北宽0.5公里,唐朝樊绰编写的《蛮书》有记载:“龙尾城,阁罗凤所筑。萦抱点苍南麓数里,城门临洱水下。河上桥长百余步。”初为边关哨所,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诏王阁罗凤将其拓建为龙尾城,龙尾城的历史已有1200多年。是南诏都城的南大门,为南诏国的一镇边关,筑城的目的是为了拱卫南诏的首都太和城。龙尾城的地势十分险要:“倚苍山斜阳峰麓,扼洱河之尾,负山阴水,为郡南屏蔽。”范围从天生桥(江风寺)起,到泰安桥附近,“以山为壁,以水为濠,内高外下,仰攻甚难也。”因此龙尾城又称“龙尾关”,成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御敌于国门之外,是历史上著名的天宝之役的古战场。龙尾古城已列入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名册,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龙阁罗凤时代所筑的龙尾城,只有南边的一道土夯城墙,到黑龙桥口临河建了一座小城,城门向南,面临西洱河,派有重兵把守。此处是从南边进入大理的唯一通道,也是茶马古道北上的要冲。明军傅友德攻破大理后,在龙尾城的原址筑了一座砖土小城,周边两里,只有三道城门,无东门。现龙尾街、中丞街是这座城的中轴线,西门现名西门巷,南城门正对黑龙桥,城楼20世纪30年代初才被拆去。清道光、咸丰年间,曾三次对龙尾城加固修缮。龙尾城清代划归太和县,民国时期为大理县玉洱乡。

时至今日,尾古城内已有全长一公里多的龙尾街(茶马古道与博南古道的交叉口),1200多年历史的蛇骨塔,江风寺、风伯雨师庙、三清宫、文昌宫、关圣殿、武庙、文庙、玉皇阁、普济寺、财神殿、弥陀寺、白马庙、将军洞、灵瑞庵等20余处古迹,著名的三眼井、鹭鸶塘、大井、二井、小井、七蛙井等一批优质苍山矿泉水名井、名泉,菜园巷的马家花园、西门巷的李家大院、红土坡一号的一颗印进士府第、小井巷的杨家大院、龙泉巷的苏氏名医世家宅第、明代赵雪屏翰林府第、清代马恩溥翰林府第等数座名士宅院,依然散发着南诏、大理两个王国的古貌遗风。

下关发展成为滇西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城市后,人口增加,市区扩大,现代建筑不断增多,但是龙尾城这一片区仍然保持着古城的轮廓和风貌。走过黑龙桥,进入龙尾街,多数铺面显得低矮、陈旧,都是百年以上的老房子。1925年大理发生大地震,大理古城内的民居几乎全部夷为平地,下关龙尾城的民房却没有倒塌,街道宽窄、房屋的布局结构仍保持原貌。龙尾街是爬坡而上,坡陡度约20度左右。以前民间俗称“豆糠坡”,因卖粮食、豆糠集中在这段街上。地方人士觉得不雅,按谐音改为“寿康坡”。寿康坡明显的标志是鼓楼,始建于明代,清末及1936年曾重修,1986年再次修葺,立有《重修龙尾城城楼碑记》。这座城楼往往被误认为是龙尾城的北门城楼,实际位置是在城的中央。过底层通道正街名中丞街,左边一条巷名大井巷,聚居着苏氏家族。往北与红土坡相接,是云南出名厨的地方,民间盛行的“八大碗”筵席,正宗就是红土坡的厨师理料操厨。大井巷和二井巷因井得名,这两眼井最为古老。井为地下涌泉,每眼井分三塘,上塘为饮用水,中塘洗菜,下塘洗衣,约定成俗,千年无人违犯,反映出龙尾城人传统习俗中的美德。

中丞街上段下关第二小学的前身玉龙书院,是大理古城四大书院之一(即大理“西云书院”、凤仪“凤鸣书院”、银桥“桂香书院”、下关“玉龙书院”)。书院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光绪末年改称“大理府太和县高等学堂”;民国年间改称玉龙小学校。校内原有斗拱重檐、雕刻精美的“三滴水”门楼,三开间单檐歇山顶大殿“讲堂”,近年才被拆毁。从玉龙书院到玉龙小学,培养出龙尾城的几代知识分子。例如明嘉靖年间进士赵汝濂,任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中丞街的街名含有纪念他的意义。清代马恩溥,文渊阁直阁学士,在玉龙书院任教7年。清末的书法家王联元,在书院任教多年,他的诗词楹联作品在大理名胜景点多有留存。西门巷的马程九家中藏书达5万多册,被称为“万卷楼”。古籍之外有近现代著名杂志《东方杂志》等10多种,20世纪70年代北京中国书店派专人前来全部收购。

★ 石家院概况

我们小组负责测绘的是石家院,是一个一进三院的院落,同学们来到了石家院,经了解,石家院已经有大约200多年的历史了,经过院子主人的回忆,他是住在这个院子里的第四代人,房子到现在没有经过改造,只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部分装饰雕花被铲除了,至今保存的还是非常完好的。

沿着入口第一个门,进去院子,看见两侧墙壁已经泛出很久的年代感,院子主人详细的给我们讲解院子的年代,历史等等一系列的故事,小组同学边听边仔细记录。

继续向前走来到第二进大门

★ 现场测量记录图片

★ 古建筑保护意义

古建筑反映了国家历史的辉煌,表现了过去中国的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古建筑保护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古建筑保护就是保护历史文化的载体

古建筑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通过古建筑,可理解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某个城市“历史记忆的符号”和“城市文化发展的链条”,因为,它们见证了这个城市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一旦破坏,就再难以恢复和接续。一座古代的建筑无论如何破旧,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与千年的历史痕迹是无法被替代的。反之,一座当代的仿古建筑无论在外形上做的多么神似,但如果其内在的历史遗迹几乎为零,其文化内涵肯定无法达到与古迹相同的高度。记录历史,展示文化,载托灵魂,就是古建筑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将古建筑的历史因素进行完整的传承与表达,便是今天古建筑保护的真正意义。因此,我们再去欣赏古建筑时不应只关注其外在的美学特征,更应透过古建筑的砖墙看到其内在的文化魅力。

2.古建筑是启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的实物

中国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而中国的古建筑艺术更是东方艺术的奇葩。它不但完全独立于西方建筑体系,更影响着周边国家的建筑特色,形成了东方古典建筑体系。参观中国古代建筑不仅可以感悟到其独特的魅力,更是让国人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伟大,为我们曾创造出如此精湛的建筑品而自豪。河南登封县的嵩岳寺塔,是一座用青砖和黄泥垒砌的高40m 的佛塔,在地震山摇和狂风暴雨等安然无恙地经历了将近15 个世纪,这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位于首都北京城的故宫,建筑设计极为精湛,金碧辉煌的琉璃屋顶,莹白无暇的玉石雕栏,殷红肃穆的宫墙殿柱蔚为壮观,使人感慨不已.浮想联翩。然而,故宫历经沧桑,饱经劫难,又因不能尽情饱览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典藏而遗憾不已!

3.古建筑是研究历史的实物例证

古代建筑和其他物质文化遗存一样,是社会不同发展阶段遗留下来的实物,我们从对古建筑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同一时期其他科学的发展情况和当时所达到的水平。例如,河北赵县的赵州桥,距今已有1400 年,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桥。赵州桥是一座弧形单孔石拱桥,单孔跨度为37.4m,在桥两端采用敞肩拱的形式各辟两个券洞。这种设计,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在世界土木工程桥梁史上是一个创举。如果当时没有数学.工程力学.物理学的相当发展,这桥是难以建成的。对于建筑史的研究来说,古建筑更是直接的实物例证,因为任何一座古建筑都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所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及科学技术水平.工艺技巧.艺术风格.风俗习惯等等。因此,研究中国建筑史,古建筑是最好的例证。

《威尼斯宪章》说“: 世世代代人民的历史文物建筑饱含着过去岁月传下来的信息,是人民千百年传统的活的见证……。”保护古建筑便是保护人民千百年传统的见证,不保护古建筑便是自毁国家历史文明的见证。

4.古建筑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随着生产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民对文化的需要将更为迫切。古建筑在新的时期又担当起文化休闲娱乐场所这样一个新的历史使命。如果一个旅游目的地拥有独特的古建筑,那么该古建筑会在目的地形象中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古建筑资源本身拥有的巨大品牌效应,可提高远距离游客的到访率。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这些名胜古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友人纷纷前来参观游览,为促进城市旅游事业的发展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此同时,也带动了城市公路交通和服务行业等相关部门的迅速发展。由此可见,这些古建筑不仅是各市人民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发展旅游事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5.古建筑是新建筑设计和新艺术创作的重要借鉴

中国的古建筑在艺术和技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着极其丰富而辉煌的成就,在建筑布局.材料.施工.艺术装饰.传统风格等方面,是几千年来无数工匠们在长期建筑实践中多积累下来的经验。这些古代技术成就,对现有的有关专业人员,有着极大的启迪和示范作用。如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构建原理和它独特的防震方法,对现代结构抗震技术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古建筑保护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古建筑保护工程的“理念”的思考以及对古建筑保护研究所面临的挑战与抢救,进行了重点的表述。读后让我对正确“理念”的形成对实际保护工作中正确的理论指导,正确的工作方向性有着基础与前提的重要作用这一理论点有了更全面更科学的认识。

在文物保护尤其是古建筑保护方面针对“保存现状”,“恢复原状”曾辩论不休。同时又对“原状”的界定又有争议。这也就是对今后在古建筑应如何更合理更科学的进行保护研究提出了课题。理念形成的正确与否将势必影响实践工作的方向。所以应重视理论以及理念的重要性,基础性。通过严谨的分析,不断的试验,来丰富更重要的是完善古建筑保护和究的理念。只有理念的完善才能更合理科学的进行文物保护和研究。

在“落架大修”时少有对现状和原状的争议,通过对应县净土寺保护的实践工作不难得出“原生态”的就地保护可以保存大量的“历史信息”,尽力的做现状“原生态”的保护,使历史信息的载体少受干扰。保留“现状”可以让更多的保护研究者从不同时期应用不同的手段与技术从不同的角度,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对于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文物古建等保护,关键在于“不移动”。对于“大落架”这样的大移动更应慎之又慎,尽量避免。而局部的修缮是“小干扰”但也要谨慎从事。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应提倡维护保养。维持不塌不漏。这种干扰最小的工程。

无论是“带病延年”还是“却病延年”其关键所在是“延年”。虽然有些古建筑因为时间,自然条件等等客观因素使其“小病缠身”但这种“小病”不是致命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文物保护工作中,从“治微杜渐”,“加固补强”这些办法入手,对文物,古建等要“却病”或“带病”。使其“延年”。

古建筑保护需要全民参与,共同保护,要恢复其固有的原始感觉,积极保护古建筑所处的环境,保护历史街区,还古建筑遗产一个原貌.一个固有的原始风格.原有的历史价值等。

★古建筑保护措施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保护和传承先人留存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经过市政府或相关职能部门发文公布后,就有了保留的法律效力。根据《文物保护法》第二十条的规定,建设工程选址,应当尽可能避开不可移动文物;因特殊情况不能避开的,对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尽可能实施原址保护。无法实施原址保护,必须异地保护或者拆除的,应当履行相应的报批手续。

在当前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中,更要妥善处理新农村建设和文物保护的关系。义政发[2007]3号文件《义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在城镇建设、旧村改造、村庄整理或其他道路、水利等建设工程时涉及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等历史文化遗存时,规划部门原则上要结合规划予以保留。保留确有困难需要拆除或迁建的,要按法定程序和权限批准。可结合佛堂古镇保护等项目,对古建筑实行异地迁建集中保护。”所以我们建议在做旧村改造规划时,能尽量将涉及到的不可移动文物安排到规划里去,作原址保护;无法实施原址保护的,要制订迁建规划。

对不可移动文物的原址保护、迁移、拆除所需费用,文物保护法第二十条第五款也很明确:“本条规定的原址保护、迁移、拆除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列入建设工程预算”。《义乌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村存保护的若干意见》对此也有规定,可以当作补充: “产权属于集体或个人所有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集体或个人愿意自愿捐赠的,可将该历史文化遗存产权整体无偿捐赠给国家,捐赠后由市财政拨款予以修缮。市政府对捐赠者发给荣誉证书,予以表彰。也可以在不补偿用地的前提下,按评估价将该历史文化遗存产权整体转让给国家,由市财政拨款予以修缮。签署捐赠协议或转让协议后,该历史文化遗存的土地所有权和房屋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产权属于集体或个人所有并按规划在原地保护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集体或个人筹集资金进行整体修缮的,可在全体产权人与文物主管部门签订协议,产权人承诺按修缮方案修缮、按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公开招投标,修缮费用经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财政局审核后,由市财政补助修缮总额的40%。”

7.古建筑防火探究 篇七

关键词:古建筑,防火,探究

古建筑一般是指古人遗留下来的具有较长历史年代的寺、庙、殿、楼、塔等建筑, 它是国家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是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加强古建筑的消防工作, 确保古建筑的消防安全, 是保护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

一、古建筑防火的必要性

古建筑起火, 造成的火灾损失是无法以金钱来计算的。除建筑物本身的价值以外, 在建筑物内一般都藏有大量文物和珍贵的艺术品。这些文物和艺术品对研究历史、宗教、天文、星算、医学、文化、艺术等,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古建筑是某一地区、某一时代文化发展的标志, 代表了当地特有的奇迹。它能反映文化发展的延续性, 形象地说明历史的渊源和脉流。古建筑作为一种精神象征, 能给予后人精神上的鼓舞和激励。

古建筑凝聚着古代先民和匠师的智慧, 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水平和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民俗等形态, 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极好见证。古建筑及其独特的几何形体, 具有一种整体的美感, 有人把它喻为“凝固的音乐”。我国古建筑除了自身的建筑艺术价值以外, 还往往是文物荟萃之所, 保存着大量的历史雕塑、绘画, 还有大批瓷器、漆器、玉器等摆件, 同时还保存着大量的古代碑刻, 具有极强的文化欣赏价值。

古建筑还是我国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许多古建筑现已被作为博物馆、旅游点, 同各地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 成为风景名胜, 吸引着大量的中外游客, 给国家增添了大量的旅游收入。古建筑为城市的社会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是爱国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古建筑的火灾危险性

(一) 火灾荷载大, 耐火等级低

虽然, 古建筑物在火灾发生概率上平均小于现代建筑物, 但其火灾破坏性不论从时间、速度、程度上均远大于现代建筑物。我国古建筑绝大多数用松、柏、杉、楠等木材为主要材料, 同时古建筑中的木材, 经过多年的干燥, 成了“全干材”, 含水量很低, 因此极易燃烧, 特别是一些枯朽的木材, 由于质地疏松, 在干燥的季节, 遇到火星也会起火。这样高的火灾荷载导致古建筑起火后, 犹如架满了干柴的炉膛, 且屋顶严实紧密, 在发生火灾时, 屋顶内部的烟热不易散发, 温度容易积聚, 迅速导致“轰燃”。古建筑的梁、柱、椽等构件, 表面积大, 木材的裂缝和拼接的缝隙多, 再加上大多数通风条件比较好, 有的古建筑更是建在高山之巅, 发生火灾后火势蔓延快, 燃烧猛烈, 极易形成立体燃烧。2003年1月19日,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遇真宫发生大火, 最有价值的主殿三间共236m2建筑全部化为灰烬, 周边文物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同时文物古建筑大多为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三、四级耐火等级的建筑, 以山西为例18118处文物建筑中砖木结构的就有9000余处, 宋、元以前的地上文物建筑占全国的72.6%, 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国保) 有119处, 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就有93处。无论是归属于何种形式的古建筑物, 其结构及使用材料均已年久老化, 斑驳陈旧。因此发生火灾后在确保人员疏散、结构完整等安全目标外, 还要尽量维护其特有的价值, 其难度是相当大的。

(二) 组群布局, 无防火间距、容易火烧连营。

像杭州的灵隐寺、舟山的普陀寺、天台的国清寺等古建筑, 它们在布局安排上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即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 以单座建筑构成庭院, 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形式多样的组群。其规模壮观, 气势雄伟, 但由于廊道相接, 建筑物彼此相连, 没有防火间距, 建筑群内没有消防通道, 一旦发生火灾后既不利于安全疏散, 又极容易造成星星之火顷刻成燎原之势, 后果不堪设想。

(三) 远离城镇, 靠山缺水, 扑救不利。

我国的古建筑分布在全国各地, 且大多数形体高大, 坐落偏远, 构建在半山腰或山顶, 容易遭受雷击, 而且方圆周围没有消防水源或距离水源很远, 人烟稀少;少数在城镇附近的古建筑, 也因院墙高大, 台阶层叠, 门窄、槛高无消防车道, 消防车根本无法通行, 这些都给火灾扑救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一旦发生火灾, 只有任其燃烧, 直至烧完为止。

(四) 无消防组织, 缺乏消防设施和灭火器材, 没有自救能力。

许多古建筑的主管部门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 往往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忽视了消防安全管理。在古建筑的使用中, 一些地方利用古建筑开设旅馆、饭店、招待所、工厂、仓库等, 火源管理不严, 电线乱拉乱接, 线路开关随意乱设, 消防设施配备数量不足, 消防水源缺乏。有的古建筑的周围大量开店, 火灾危险因素大量增多。有不少贵为“国家级文物”的古建筑, 实际处境却是无人管理, 自生自灭;诸如寺、庙等古建筑, 虽有僧侣打理, 但因防火意识不强、资金缺乏等原因, 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无专人负责, 消防设施和器材配置严重不足, 有序和严格的防火管理成了一句空话。古建筑如此对火魔不设防的现状, 亟待引起相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三、诱发古建筑火灾的主要原因

建国前, 我国古建筑起火多数是雷击和战争引起的。建国后, 一些古建筑被随意改变其使用性质, 火灾时有发生, 原因也大不相同,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生活用火不慎。主要是炊煮、取暖和照明用火, 不慎引发火灾。1990年1月25日, 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石藏寺特大火灾就是哈达落到酥油灯上而引发的。

2、电线电器设备起火。主要是由于电线陈旧老化、绝缘损坏、发生短路引发火灾;还有的是大功率灯泡紧靠可燃物, 长时间烘烤而起火。

3、乱扔烟头起火。1992年9月19日, 扬州市旌忠寺藏经楼就曾因遗留烟头引发火灾。

4、小孩玩火。1982年2月, 北京市万寿寺西路行宫被烧毁, 就是小孩玩火造成的。

5、宗教活动。1984年4月, 云南筇竹寺华严阁发生火灾, 直接原因是两位信女进阁烧“头炷香”不慎引起的。

6、雷击起火。1969年9月, 河北省避暑山庄的普佑寺, 因未安装避雷设备, 遭雷击起火。

7、生产用火。1981年9月20日, 扬州市“卢宅”火灾, 就是由于古建筑中生产工人违章作业所酿成的。

四、古建筑火灾的防范措施

古建筑的火灾危险性及其诸多消防安全隐患问题, 应当引起主管部门和古建筑使用单位的高度重视, 特别是这些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和消防安全管理人应当重视和加强古建筑的消防工作, 落实各项消防措施, 确保古建筑的安全。

(一) 密切协调配合。

古建筑的保护应由政府牵头, 消防、文物、文化、宗教、旅游、园林、城建等职能管理部门积极配合, 把防火管理目标分解到每一个部门, 并落实到人, 以便积极有效地做好防火工作, 才能有利于确保各项消防安全措施的落实。

(二) 加强火源管理。

禁止利用古建筑开设娱乐和餐饮场所;古建筑内不宜作为游客食宿点;对游客和寺内僧众的用电用火应实行严格控制并制定行之有效的用电用火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互相监督执行;香烛火源应划定活动区域, 且必须做到专人管理, 检查清理以及采用防火措施加以控制;古建筑内必须设置“禁止烟火”的明显标志;山林起火常常危及古建筑的安全, 在古建筑围墙外20米范围内不允许堆积落叶和生长荒草, 一经出现应及时进行清除;凡与古建筑毗连的其他房屋, 应有防火分隔或开辟消防通道;古建筑需修缮时, 应由管理和使用单位与施工单位共同制订消防安全措施, 报公安消防机构批准后, 才能开工。

(三) 严防电器火灾。

在古建筑内安装电器设备必须经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安消防机构批准, 并严格执行国家规范。对使用的电器设施、设备要落实专职电工定期检查和维修。电源线宜穿管布置, 并设置控制开关及自动保护装置, 做到人离断电。

(四) 防止雷击起火。

高大的古建筑, 应视地形、地物需要, 安装不同的避雷设施, 每年雷雨季节来临之前, 必须对所有古建筑的避雷装置进行检查和测试, 对不符合要求的避雷设施, 必须立即修复。

(五) 配备消防设施。

古建筑管理单位应配备足够的灭火器材, 水源、交通不便的地方应修筑足够容量的消防水池和配备消防自动给水、自动报警系统;古建筑内的各种木材及棉、麻、丝、毛等织物, 要进行防火阻燃处理;在收藏、陈列珍贵文物的重要展厅必须要安装火灾自动报警装置, 并确保灵敏有效。

(六) 健全消防组织。

8.中国古建筑如何抗震? 篇八

为什么历史悠久的古建筑仍能昂然屹立?这其中到底藏有怎样的奥秘?让我们看一看那些抗震的古建筑———

◎天津蓟县独乐寺:经历28次地震不倒

在保存至今的众多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天津蓟县的独乐寺和山西应县木塔在抗震方面的表现尤其突出。独乐寺位于天津蓟县盘山脚下,始建于唐代,寺内的观音阁和山门重建于辽代。自重建以后千余年来,独乐寺曾经历了28次地震,其中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三河、平谷发生8级以上强震,“蓟县城官廨民舍无一幸存,观音阁独不圮。”1976年唐山大地震,蓟县城内房屋倒塌不少,观音阁及山门的木柱略有摇摆,观音像胸部的铁条被拉断,但整个大木构架安然无恙。

独乐寺观音阁之所以在多次强震中屹立不倒,主要是斗拱起了作用,观音阁的斗拱设计十分巧妙,在没有一颗钉子固定的情况下,通过7层木块的相互交织,达到了相互连接固定的作用,这样在地震出现时能及时减缓外部的压力,具有很强的抗震性能。

◎山西应县木塔:“明五暗四”刚柔结合

应县木塔位于山西省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应县木塔处于大同盆地地震带,建成近千年来,经历过多次大地震的考验。据史书记载,在木塔建成200多年之时,当地曾发生过6.5级大地震,余震连续7天,木塔附近的房屋全部倒塌,只有木塔岿然不动。上世纪初军阀混战的时候,木塔曾被200多发炮弹击中,除打断了两根柱子外,别无损伤。

应县木塔之所以有如此强的抗震能力,其奥妙也在于独特的木结构设计。木塔除了石头基础外,全部用松木和榆木建造,而且构架中所有的关节点都是榫卯结合,具有一定的柔性;木塔从外表看是5层6檐,但每层都设有一暗层,明五暗四,实际是9层,明层通过柱、斗拱、梁枋的连接形成一个柔性层,各暗层则在内柱之间和内外角柱之间加设多种斜撑梁,加强了塔的结构刚度。这样一刚一柔,能有效抵御地震和炮弹的破坏力。

◎以柔克刚:木材富韧性力学性能好

有人说,西方建筑史是“石头的历史”,中国建筑史是“木头的历史”,西方砖石结构是刚性结构建筑体系,中国土木结构是柔性结构建筑体系,西方人以刚性的砖石结构抵抗自然灾害,中国人以柔性的土木结构防御了地震的破坏,前者是“以刚克刚”,后者是“以柔克刚”。

作为建筑材料,木材与泥土具有富于韧性、加工灵活、组合方便的优点。在防震方面,主要依靠木结构。学者程建军认为,木材是一种质轻、力学性能好的建筑材料,它具有一定的柔性,在外力的作用下比较容易变形,但在一定程度内又有恢复变形的能力。木构架中的所有节点又普遍使用榫卯结合,也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再加上传统木构架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柱网平面和梁架布置,使其形成一个具有一定柔性的整体框架结构体系,当地震袭来时,建筑便通过自身的变形消化地震力对结构的破坏能量,从而在一定限度内保障了建筑的安全性。

中国的传统木结构,具有框架结构的种种优越性,如“墙倒屋不塌”的功效,但其柔性的连接,又使得它具有相当的弹性和一定程度的自我恢复能力。这次汶川大地震中,许多文物建筑的墙体均不同程度地受损,但主体结构仍未倒塌,就是这种柔性框架结构抗震能力的表现。

◎绝招一:古建筑的台基堪称整体浮筏式基础

我国古代很少建造平面复杂的建筑,主要采用长宽比小于2∶1的矩形。规则的平面形态和结构布局有利于抗震。传统建筑往往是中间的一间(当心间)最大,两侧的次间、梢间等依次缩小面宽,这样的设计非常有利于抵抗地震的扭矩。

中国古代建筑一般由台基、梁架、屋顶构成,高等级的建筑在屋顶和梁柱之间还有一个斗栱层。中国古代建筑的台基用现代结构语言描述,堪称“整体浮筏式基础”,好比是一艘大船载着建筑漂浮在地震形成的“惊涛骇浪”中,能够有效地避免建筑的基础被剪切破坏,减少地震波对上部建筑的冲击。中国传统建筑的梁架一般采用抬梁式构造,在构架的垂直方向上,形成下大上小的结构形状,实践证明这种构造方式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优雅的大屋顶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最突出的形象特征之一,而且对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也做出过相当的贡献。形成大屋顶(尤其是庑殿顶、歇山顶等)需要复杂结构和大量构件,大大增加了屋顶乃至整个构架的整体性;庞大的屋顶以其自重压在柱网上,也提高了构架的稳定性。

◎绝招二:斗拱是古建筑抗震中的又一位重要“战士”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抗震的又一位重要“战士”,在地震时它像汽车的减震器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它是由若干斗形的木块和弓形的短枋木相互交接组合而成的构件,用在柱头顶或额枋之上,起着承托梁架和出挑屋檐的作用。当地震发生时,屋顶与柱之间的若干组内外檐斗拱像弹簧层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从而大大减少了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历史上,很多带斗拱的建筑都能抵御强烈地震,比如山西大同的华严寺,在没有斗拱的低等级附属建筑被破坏殆尽的情况下,带斗拱的主要殿堂仍能幸存,充分说明了斗拱对抗震的贡献。斗拱不但能起到“减震器”的作用,而且被各种水平构件连接起来的斗拱群能够形成一个整体性很强的“刚盘”,按照“能者多劳”的原则把地震力传递给有抗震能力的柱子,大大提高了整个结构的安全性。

◎绝招三:榫卯是抗击地震的关键

除了这些较显著的手法外,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还使用了大量的其他技术措施,这些措施是古建筑抗震的关键。比如榫卯的使用,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我們祖先早在7000年前就开始使用,这种不用钉子的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刚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还有如柱子的生起、侧脚等技法降低了建筑的重心,并使整体结构重心向内倾斜,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柱顶、柱脚分别与阑额、地狱以及其他的结构构件连接,使柱架层形成一个闭合的构架系统,用现代术语来说,就是形成上、下圈梁,有效地制止了柱头、柱脚的移动,增强了建筑构架的整体性。梁架系统通过阑额、由额、柱头枋、蜀柱、攀间、搭牵、梁、檩、椽等诸多构件强化了联系,显著增强了结构的整体性;柱子与柱础的结合方式能显著地减少柱底与柱础顶面之间的摩擦,进而有效地产生隔震作用;在高大的楼阁中,如独乐寺观音阁、应县木塔等,都在暗层中设有斜撑,大大强化了构架对水平冲击波反复作用的抵抗能力;在外檐柱间设置较厚的墙体,起到现代建筑中“剪力墙”的作用诸如此类,举不胜举,大到建筑群体的布局处理,小到构件断面的尺寸设计,处处都展示出古代工匠们在抗震设计方面的知识和匠心。

9.文物古建筑防火措施 篇九

一是明确消防安全责任主体。文物建筑的管理、使用单位是文物建筑消防安全责任主体,依法承担所属文物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责任。

二是明确职责,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文物建筑的管理、使用单位的法定代表或主要负责人是文物建筑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依法承担消防安全责任。并根据单位实际确定文物建筑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人、专、兼职工作人员,负责日常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同时层层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

三是建立、健全各项消防安全制度,严格落实防火巡查制度,及时发现和消除火灾隐患。

四是建立防火档案,逐步改善防灭火条件。

五是加强宣传古建筑保护的法律法规,宣传消防安全知识,不断提高群众保护古建筑的消防安全意识。

六是建立义务消防组织,定期进行训练。

七是制定灭火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严格生活用火管理严格生活用火管理严格生活用火管理严格生活用火管理。

一是在古建筑内应严禁使用液化气和安装煤气管道。

二是做饭、采暖的炉灶烟囱,必须符合防火安全要求。

三是供游人参观或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禁止吸烟,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禁止小孩玩火,并应当设有明显的禁止标志。

四是如因维修需要临时使用焊接、切割设备的,必须经相关单位批准,指定专人监护,严格落实安全措施。

五是炉灰、垃圾等应设专用场地堆放,并指定专人管理。

3.严格电源管理严格电源管理严格电源管理严格电源管理。

一是严格落实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古建筑不准安装大功率电灯和其他电器设备。

二是古建筑的电气线路,一律采用铜芯绝缘导线,并穿金属管敷设,严禁乱拉乱接电线。

三是规范配线方式,一般应将一座殿作为一个单独的分支回路,独立设置控制开关。

四是在古建筑内,禁止使用表面温度较高的碘钨灯等加热照明器具。

五是古建筑如临时需要使用电气照明或其它设备,必须办理临时用电审批手续,由专职电工安装,用电结束即拆除4 4 4 4 改善防火条件改善防火条件改善防火条件改善防火条件,创造安全环境创造安全环境创造安全环境创造安全环境。另外还得注意几点:

一是古建筑内不得开设饭店、餐馆、茶馆、旅馆、招待所或生产车间、物资仓库、办公室及职工宿舍、居民住宅等。

二是在古建筑范围内,禁止堆放柴草、木材等可燃物品,严禁储存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

三是古建筑群禁止搭建临时易燃可燃建筑。

四是凡与古建筑毗连的棚屋,必须拆除。

五是对古建筑的木质构件,应喷涂防火涂料,以提高耐火等级。

六是古建筑群应考虑在不破坏原有格局的情况下,适当设置防火墙、防火门进行防火分隔。

七是古建筑群,要逐步改善交通条件,疏通疏散通道,确保消防车能够到达古建筑附近。

八是古建筑群,应利用市政供水管网,安装室外消火栓;无市政供水管网的,应修建消防水池,储水量应保证灭火持续时间不少于3小时。

九是按照国家标准配置必要的灭火器材和工具。

十是古建筑群,应按照规定建立专职消防队,负责古建筑群的消防管理和火灾扑救..设置安装适宜的防、避雷设施。并对避雷针、避雷网、避雷带、引下线、接地线等定期检测,尤其是在雷雨季节来临前,要保证其完好有效

古建筑范围内堆放有柴草、木材及易燃易爆化学危险物品的应尽早将其搬迁。古建筑内或是外围毗连古建筑的范围,搭有临时建筑,破坏原有防火分隔和防火间距的,应坚决拆除。古建筑中重要的木构件部分、重点保护部位与古建筑内悬挂得各种棉、麻、丝毛纺织品饰物和帐幔、伞盖等,宜进行防火阻燃处理

此外,要完善消防设施,提高自防自救能力。在古建筑范围内应设计、布置消防供水系统,充分利用人工水井和天然水源或市政水源逐步解决消防给水;在有消防管道的地区,参照有关规定设置室外消火栓,或根据地区实际情况修建消防水池,设置消防水缸。消防给水可采取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合用的给水系统。城市间的古建筑,应利用市政供水管网设置室外消火栓。偏远的古建筑还应设置地下消防水池或挖水井,消防水池的最小容量应满足扑救一次火灾,保证不小于2h的用水量。并按要求配备足够的移动式灭火器,设置火灾报警、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要装设电话或配备移动电话以备报警时专用;对已建的柱、梁、枋、檀、椽和楼板等主要木质构件,在木材的表面涂刷或喷涂防火涂料,形成一层保护性的阻火膜,以降低木材表面燃烧性能,阻滞火灾迅速蔓延;在古建筑围墙外20米范围内不允许堆积落叶和生长荒草

对于影响较大、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文化古建筑,我们应保留他原有的建筑风貌和文化功能,因为这些特点正是它的价值所在。笔者认为,这一类文物古建筑应采取“突尼斯”消防保护形式,文化古建筑作为一个整体,一旦局部受到破坏,其原先的历史价值、艺术魅力就大大降低。因此,对于这一类文物古建筑我们考虑的不应该是发生火灾后如何去救,而是如何让它的火灾发生率降到零。如果我们一味地去利用现代消防技术、措施去对这类古建筑进行消防保护,由于建筑布局、结构、材料等方面与现代建筑有着本质的区别,现代建筑防火规范和消防设施不但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效能,而且安装、施工还会给文物古建筑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对于这一类古建筑的消防保护,我们应发挥自然平衡的效能,突出人的作用。

1、前期的防护措施

(1)认真落实文物古建筑单位逐级消防责任制和岗位防火安全责任制,组织单位人员认真学习消防法规,提高全员对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严格落实巡防工作制度,加强24小时值班和防火巡

(3)加强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工作人员和游客的消防意识。同时对工作人员开展消防培训,使他们懂得用火安全管理,懂易燃物品的安全保管,会报火警,会正确使用灭火器材,提高初期火灾控制和扑救能力。

2、现代的消防设施

那么是不是对于这一类文物古建筑就可以不用去做消防工作了呢?当然不是的,因为我们“防”的再严,也不能保证火灾能够永远远离我们的古建筑。所以我们要在不损坏古建筑本身风貌、文化功能,不打破几百年来形成的这种自然平衡的基础上去做好我们的古建筑消防工作。笔者通过多年来对古建筑的调查研究,认为这一类古建筑消防工作应该着重做好两方面。一方面,做好早期火灾的探测和报警,只有把火灾消灭在萌芽或者早期状态,才能真正有效地保护古建筑。一般建筑物当发生火灾后,我们可以运用各种有效的灭火手段控制火灾,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而文物古建筑由于其特殊性,一旦火灾达到全面燃烧阶段,扑救难度将大大加大,加之由于古建筑所处地理位置、自身建筑特点等原因,往往很难有效控制火势,容易造成建筑物的永久性损失,甚至导致蕴含珍贵历史文物价值的古建筑付之一炬。就算是利用现代的消防设备进行火灾扑救,由于古建筑的消防设施的设置方面缺少一定的科学性,对古建筑会造成严重的二次损害。因此古建筑火灾的控制重心应该放在早期火灾的发现和扑救上,防止其形成规模,将其早早消灭在萌芽状态。

(1)火灾报警系统

通过对文物古建筑各种火灾报警系统的对比分析认为,在古建筑安装无线火灾报警系统是比较好的实现方式之一。无线火灾报警技术的发展直接受益于近10年来移动电话市场的推动,微电子技术和蓄电池技术的进步使“无线监控”这一要求成为可能。无线火灾报警系统由控制盘、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和警报装置组成,所有装置均装有无线电收发两用机,除控制盘外,其他装置由自带蓄电池提供电源。该系统最大的优点就是基本无需电缆布线。没有布线要求,就无须破坏建筑物结构,无需埋设任何管线,这一点对古建筑来说尤为重要。

(2)必要的灭火设施

另一方面,在保护古建筑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配置必要的灭火设施,由于暂时在文物古建筑的消防保护上还没有相应的规范可依,我们应结合古建筑特点,因地制宜。笔者认为,在文物古建筑的消防设备的设置中,可以采取确“强化室外,暂缓室内”的理念,如消火栓设置方面,将室内消火栓移至室外设置,即室内消火栓外置,设置明显标志。并在室外消火栓处设置启泵按钮,以便火灾时使用。同时,为防止灭火过程中带来的严重水渍损失,可用雾状水枪代替直流水枪,同时水源的选择上也有一定的要求,杜绝利用污染的水作为消防水源。这样,既保护了文物古建筑不受火灾侵害,同时也不影响古建筑前期

(1)坚持坚持“从严管理,防患未然”的原则,落实各级部门的消防安全责任,加强古建筑消防宣传教育。

(2)根据火灾危险性调查、评估,设置相应的火灾探测报警系统。

(3)利用清洁、高效的阻燃技术对古建筑的木结构进行阻燃处理,改善其耐火极限。

(4)合理设置室内消火栓系统、自动灭火系统和灭火器,提高初期火灾扑救能力。

(5)对古建筑群配置轻型消防车、消防摩托车、手抬机动泵、高压脉冲水枪等移动式灭火装备。

2、现代的消防设施

10.古建筑测绘与改造 篇十

作者:林钰霞

班级:1B11C3

学号:108215

指导老师:陈风焕

日期:2013.06.26

古建筑测绘与改造

————大兴善寺

摘要: 建筑与文化是一个宽广的领域,它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更是未来的。建筑与文化是大众的,它们为大众所创造,也为大众所使用。中国的古建筑是灿烂的中华古文化艺术中最具独特魅力的部分,是中国古文化,古文明的标志和象佂。它凝聚着中国古代各阶层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无论是个体建筑还是群体建筑,都是一个民族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诸条件的综合产物,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完美结合。古建筑的存在也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古建筑和古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西安的古建筑风格使我对建筑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关键字:大兴寺建筑历史

大兴善寺历史:地处西安闹市的大兴善寺建于公元256年,距今约1700多年历史。这座古刹不仅是隋唐佛教走向鼎盛的起点和领导中枢,更是中国佛教密宗的祖庭,同时它还是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重镇之一,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大兴善寺同中国佛教一起开始进入良性发展时期,成为西安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寺院之一。大兴善寺也是佛教密宗寺院,由于青龙寺已经焚毁,遗址上新建的只是纪念馆堂,因此大兴善寺实际上成为西安唯一的佛教密宗寺院。

隋唐时长安佛教盛兴,隋开皇年间有印度僧人那连提黎耶舍、那崛多,达摩及多等先后来华传授佛法并翻译佛经。唐玄宗开元年间又有开元三大士之称的印度高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先后在大兴善寺翻译佛教密宗经典,大兴善寺成为长安三大译场之一。不空法师在大兴善寺传法、灌顶弘扬密法,学成归国盛弘密法,大兴善寺被日本真言宗尊为祖庭。大兴善寺是一座具有中外影响的古刹,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开放寺院之一。

大兴善寺位于荐福寺以南,过了南二环路再南行1公里的兴善寺西街,和小雁塔基本位于一条垂直轴线上。大兴善寺始建于晋武帝司马炎泰始至泰康年间(公元265-公元289 年),距今1600余年,初称遵善寺。隋文帝杨坚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在遵善寺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因寺院在都城大兴城的靖善坊中,故易名“大兴善寺”。隋唐时 代,长安佛教盛行,由印度来长安传教及留学的僧侣,曾在寺内翻译佛经和传授密宗。隋文帝杨坚即位的时,下令在该寺聚集名僧和佛教学者,建立了隋代第一个国立译经馆,大兴善寺的佛经翻译在整个隋代的译经事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译经论在门类方面弥补了两晋南北朝时期经多论少的不足,对丰富当时各派佛学思潮做出了贡献。隋末唐初,大兴善寺的译经事业一度受到挫折。唐贞观三年(629),唐太宗诏令以印度来华高僧波顿为译主,在该寺重开译场。大兴善寺也是中国佛教密宗的发源地,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四年至八年间,号称“开元三大士”的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等人来寺内主持译经并传授佛教密宗,大兴善寺由此

成为中国佛教密宗的发源地,并和当时的大慈恩寺和荐福寺一道列为长安翻译佛经的三大译场之一。前文青龙寺中提及的日本高僧空海的师父惠果,就是当时在兴善寺传教的印度僧人不空的弟子,空海学成回国,在日本东大寺创立了日本佛教的东密,并创造了日本文字,号弘法大师。因此,大兴善寺也被认为是日本佛教密宗的祖庭。

唐武宗会昌年间大举灭佛,全国有4600余座寺院被拆毁,大兴善寺亦难逃劫难。以后屡有重修,以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的修复工程最多,先后重修了方丈、殿堂、钟、鼓楼和山门等。但到清同治年间,寺院建筑再次因回民**被毁,仅存钟、鼓楼和前门。建国后自 1955年冬季开始,对全寺的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翻修,但在“文革”中又遭破坏。1996年,界明方丈暨两序着手恢复昔日辉煌的密宗祖庭,现在寺内建筑群包括山门、金刚大殿、钟鼓楼、观音殿、方丈室等。

大兴善寺结构:从刻有“大兴善寺”石额的山门入内,是弥勒殿内奉明代托纱金装的弥勒菩萨像;两侧塑有密宗特色的四大天王。其后是大雄宝殿供奉着三方佛:中为释迦牟尼佛;东为药师佛;西为阿弥陀佛;两边是十八罗汉,塑像庄严,赤金装饰,辉煌夺目。大殿两侧钟、鼓楼内有寺僧监制的直径1.5米大鼓。穿过大雄宝殿,汉白玉台上站立着慈祥、庄严的平安地藏菩萨青铜塑像,是日本国真言宗空海大师同志会,为体现日本真言宗信徒缅怀祖庭,增进中日友好交往而赠送的。

过唐转法轮殿

雕梁画栋,飞檐凌

前月台宽阔,方砖

栏。殿内正中莲台

装饰的千手千眼观

面是一株树龄三百

龙虬曲盘绕,蜿蜒

意盎然。东西配殿

雕释迦牟尼佛和卧

阔七间大殿即法堂,绪手书的“觉悟群

大日如来,稍间为

地120余亩,殿堂、木花卉,四季常青,还珍藏有名人字画

历史遗物。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界明方丈暨两序僧众对大兴善寺作出全面规划,总体规划突出了佛教寺院的特点,一是以寺院现有建筑为主体的建筑群: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三佛殿、菩萨殿、说法堂、罗汉堂、议事堂、佛学院、藏经楼称为五殿、三堂、一院、一楼。二是东西园以旅游、观赏为主的亭、廊、阁、榭以及佛教宾馆、素食斋、茶苑、盆景花卉等寺庙园林景观。整体设计以佛教建筑为中心,形成南北平行的三条轴线,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建筑宏伟。

遗址是宏伟轩昂的观音殿,空,古朴中透出华丽,殿铺地,有雕刻精美的青石护上供奉着香樟木雕刻、赤金音菩萨像。转过观音殿,迎余年的紫藤最为珍奇,如苍于栅架之间,古朴苍劲,绿分别供奉从缅甸请回的玉佛。往北拾级而上是一座面正门上方挂有清末皇帝光生”匾额,殿内供奉密宗的东、西方丈室。整个寺院占僧舍243间,寺内种植名郁郁葱葱,景色宜人,寺内及历代修葺寺院的碑石等

材质:大兴善寺的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连接工具主要有立柱、横梁。颜色主要为中国红。

优点:梁柱承重、外墙起遮挡阳关、隔热防热耐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墙壁不承重,建筑物具有极大的灵活性。防震、抗震,类似框架结构“墙倒屋不塌”,所以得以历经千年不倒。

调研感想:大兴善寺虽然年代已经久远了,但它们的建筑特色依然影响着我们,从这次的观察中,我们可以研究盛唐时期建筑的伟大与壮观以及盛唐时的繁荣。不大的大兴善寺却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沉淀结晶,一个个细节,雕刻、彩绘、图案、雕塑都有着它们自己独特的寓意含义,身居城市的我们不能忘记祖先留给我们的美的文化,我们在学习现代科技的同时,更要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延续我们的文化民俗。

中国古代建筑不仅造型美丽大气,它们的建筑色彩与装饰也是极其漂亮的。我国古代建筑综合运用了我国工艺美术以及绘画,雕刻,书法等方面的卓越成就,如额枋上的匾额,门窗上的柩格等等,都是既丰富多彩,变化无穷,又具有我国浓厚的传统的名族风格。

11.古建筑 篇十一

关键词:古建筑;设计;现代建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样对于生活的质量就提出了很多的要求,在这些方面我们的企业单位面临着非常研究的考验。今天我们处于市场经济的大形势下,在这样的大形势下处处充满了竞争,在这样的情形下谁更加的了解民众的需求,谁更了解市场的需求,谁更有创业,谁必将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建筑行业在我国有着五千年的发展历程,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会,我们不断地进行改革,经过了千百年的朝代的变更,人们对于建筑的理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如今的建筑在追求质量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向其他的方面发生变化,像是风格与底蕴等等。中国的建筑有很多的方面值得我们去学习,这些方面有来自于古建筑的,有来自于今天人们的建筑,正是主语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进行了不断地改变,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使大家了解的更多。

一、中国现代建筑的设计

(一)形式对功能的服从

今天的建筑有很大的变化,我们会发现高楼大厦看是不方便,其实在很多的方面都有着自身的特性,像是防火安全等等方面就是非常的好,但是我们也会看到很多的问题,在今天的建筑中有很多本身应该发挥的建筑效果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这也就说明了我们当今的建筑还有很大的发展的空间。今天的建筑更多的考虑是形式服从风格。

(二)把握本质,演化出更多更有创意的东西。

国度在建筑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解,不同建筑有着自己的风格,这与这个国家的文化、宗教等等方面都是有一定的关系的,这样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把这些因素很好的考虑其中,只有这样我们的建筑才能更好的被人们所接受。建筑是文化的体现,只有这些方面做得好了,我们的建筑行业才会有更大的的发展空间。

二、现代仿古建筑设计风格

现代的建筑经过多年的发展,慢慢的发现古建筑风格将是一个很好的发展的方向,同时也发现了很多的精华,这样我们仿古建筑的风格在慢慢的形成。所谓的仿古,并不是单纯意义的,有古代的建筑风格进行设计,而是通过现代的可以与古代的风格进行结合,这样用文化与科技进行交融,更好地体现了今天的建筑理念。这也是对于古文化的传承,避免了过于崇拜外来文明,仿古风格对于我们的发展是非常的有意义的,要更多的融入现代的理念。

三、古建设计与现代建筑设计的融合

(一)古建设计与现代的比较

从建筑材料来看,由于科技等多方面的因素,我国在古建筑方面更多的选择木制的框架结果,在很长的一个时期我们的建筑都是这样的风格,随着时代的变迁,木制结构在不断地减少,更多的采用了品质更加优越的钢筋混凝土的结构。两者相比较有着很大的不同点,今天的结构更加的安全与稳定,在很大的程度上減少了安全的隐患,对于资源与环境也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是建筑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我国的建筑风格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在很久之前我们一个体为单位,更多的考虑屋子与院子的组合,最为代表性的就北京的四合院,这是我们近代的一个代表。在我们的建筑中讲究主与次,方位与朝向你,今天的建筑与群体结合,整栋的建筑,每个建筑之间设施与绿化,也是我们发展中的改变,很大的程度上解决了土地使用不足的问题。

(二)思想上的融合

“中国固有式”建筑的正式提法出自民国政府,通过西方的建筑风格与古建筑相结合,慢慢的形成中国近代的特有的建筑的风格,这种风格在我们今天很多的城市都有很好的体现。在很大的建筑风格上出现了局限性,很难的进行有创意的建筑,使得近代的发展处于一个瓶颈的阶段,但是也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单一的建筑的风格,也是一种时代的进步。

“民族形式”建筑所处的特殊历史背景,便使这一阶段的建筑设计思想充满了政治性和传统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际形势与社会的不稳定使得建筑师们有着各种各样的思想,出现了以宫殿式大房顶来表现民族形式的建筑。设计师们抛开低矮的木式建筑,将古代中国式的屋顶架在砖与水泥的结合体上,以衬托“民族”特色。

由横向发展变纵向发展,有人认为做到三层就已经不能算是中式建筑了,这种思想大大限制了中式建筑的发展空间。而部分项目把中式建筑的精华和理念应用于小高层、高层设计,取得了较好的市场效果。

中国的传统住宅与西方的住宅在空间格局上的不同之处在庭院,西方是以起居室为核心来布置它的功能,而中国是以院子为核心的,生活的场景都在院子里面展开。因此,做好院子与房子的布局关系,也就做出了中式建筑的精髓。

四、建筑人才不足,加大政府的管理

建筑行业在近几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可谓是今天的黄金产业。人口在不断地膨胀,对于住房的需求在不断地增长,尤其在技术方面的需求尤为明显。在我国一直以来对于建筑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总是认为这一行业的技术含量非常的低,员工只要懂得操作就可以了,正是因为这样使得我们的员工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的工作,尤其对于新的技术产生了很大的排斥的作用。我们企业应该很好地认识到这一点,加大员工的培训,使得N大家明白今天的建筑行业需要更多的科学技术,时时要与时代同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我们可以请专业的认识进行现场培训,使得大家能够很好的时间与理论相结合。建立严明的奖惩制度这样能够很好的提高大家的积极性,未来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应该明确地认识到这一点,为未来的发展大仙坚实的基础。目前,很多的企业已经开展了该项工作,希望企业更加的重视。

建筑行业在今天的发展越来越快,总会发生各类的纠纷事故,这类事故对于行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问题主要来自于以下方面:第一,行业发展的过于快,不能进行很好的更新条文规定;第二,政府部门进行纠纷处理过程中有偏袒。这就是目前我们遇到的主要的问题,真对于这些问题,希望政府部门加大处理的力度,针对于问题进行很好的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行业的进一步的发展。未来的建筑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各方的利益。

结语

中国古建设计与现代的融合还有很大空间,我们既可从传统、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又可以从国外借鉴经验,也可谓效法自然。今后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建筑的“意”“境”,找出属于中国的文化建筑。

参考文献:

12.古建筑 篇十二

1 大木构件斫削与外檐空间

1)柱:檐柱处在建筑内外交接部分,其形象对于檐下空间氛围的营造起着重要的作用。柱表面主要有卷杀、收分等处理手法,称之为梭柱。这些迥然不同的形象造就了不同的檐下空间氛围。在唐、五代时期,由于铺作层起着支承屋架的重要作用,斗栱特别硕大,占到檐柱高的1/2左右,所以檐柱受到巨大压力,显得低矮而粗大,卷杀形成的梭形正是暗合了这种受力作用。对应于五代时期的平遥镇国寺万佛殿,人处在檐下时,可以明显地感到这种由低矮檐柱所造成的威压气势。到了宋金时期,铺作层结构作用减小,其高度所占檐柱的比例约为1/3,所以尽管檐柱柱头依然卷杀,但柱身加长,显得挺拔而矫健。到了元代,柱头表面就不存在卷杀的处理了,檐柱的受力形象不那么明显地体现在外观上,柱身细长而高大。以元代的清虚观龙虎殿为例,采用分心斗底槽的形式,前后没有墙壁,更突出了檐柱对于内外空间交界处的限定作用,其高举挺拔的柱身与其上的额枋一起形成景框,将青龙、白虎星君塑像的形象进行了限定与强化,使人在檐下处于柱身投下的巨大落影中感受到内、外空间的交流与融会。

2)昂:昂可分为上昂与下昂,在梁思成先生对《营造法式》所作的注释中,下昂被描述为“在一组斗栱中,外跳层层出跳的构件有两种:一种是水平放置的华栱;一种是头(前)低后(尾)高、斜置的下昂[1]。”因此,下昂在外延铺作中无论是功能上还是艺术表现上都具有突出的作用。到了元代,昂的艺术处理更为多样化,不仅在琴面昂的基础上出现了弓形、五边形等几何形状,还出现了明清时期象鼻昂的前身。到了清代,昂的艺术处理手法就更为多样,斫杀仿佛已经不能满足艺术上的需要,于是大量引入雕刻的手法,创造出了凤头昂、云头昂等多种类型。下昂的结构功能与突出形象结合得恰到好处,对于外檐空间氛围的营造起着重要作用。在镇国寺万佛殿外檐铺作中,低矮的檐柱,平远的出檐使得斗栱显得比实际尺度要大得多,这种比例关系使得双下昂形象特别显著,倾斜低垂、尖锐锋利的批竹昂有一股不可阻挡的气势,外檐空间也因此具有了肃杀压抑的氛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金代文庙大成殿外檐铺作中的双下昂由于采用了琴面昂的形式,因而显得柔和轻盈,再加上铺作层与柱高比例的减小,更加强化了这种飞升的动势,外檐空间也就显得格外轻快。在清代的礼制建筑城隍庙献殿、武庙乐楼外檐铺作中,下昂被施以了多变的雕刻,不仅丰富了檐口的造型,更渲染出了热烈欢腾的空间效果,极好地烘托出了对神灵的颂扬气氛与强烈的“热闹为先”的世俗心态。

2 大木构件雕刻与外檐空间

雀替的雕刻纹样常常根据建筑的性质或房主的喜好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2]。如在城隍庙献殿的额枋下,雀替上施以压低隐起式的浅浮雕,纹样为龙行云海的图案,与檐下的其他装饰形式完美地融为一体,有助于外檐空间热烈氛围的营造。在清代民居的外檐下,各式各样雕刻纹样的雀替或绚烂夺目或素淡沉静,无不反映出主人对于吉祥安康、幸福长久的追求。雀替与额枋、檐柱构成了视觉框架,恰将其后的锢窑发券框在其中,显然这是经过细致推敲的。而雀替雕刻的精美通透与锢窑的敦厚质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创造出了新鲜的视觉体验,更加丰富了外檐空间的层次与变化。

3 大木构件斫削与内檐空间

1)枋木表面隐刻:主要体现在柱头枋、和殿内梁柎、襻间表面隐出栱头,结合其上垫托于枋木之间的散斗,形成了与斗栱和谐一致的形象,使得整座大殿形成了完整统一的室内空间形象[3]。以镇国寺万佛殿室内梁柎为例,该殿属于厅堂造,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六椽柎通檐用二柱,六椽柎为两层,其上承托四椽柎与平梁。在上下两层六椽栿之间还有一层顺柎串,它们之间用散斗垫托,在散斗下的梁栿上隐出栱头,与四椽柎于上层六椽栿之间的斗栱相互映,并且从视觉上仿佛与殿内襻间伸出的栱头构成一组铺作。在整体的空间效果上,这两组梁柎将大殿内的空间分为3部分,主次分明,在中央主体空间,左右两组梁柎恰巧限定了容纳主佛像的空间,在这个空间的后部防止比例适当的佛像,左右次要空间则容纳观音像,塑像的尺度同样主次分明。前后上平槫下的襻间伸出的栱头完美地将主佛像收入视野内,而佛像的背光尺度与空间融为一体,既不显得空旷又毫无局促之感。在艺术处理上,雕工精美的佛像背光与质朴浑厚的木构件形成对比,而色彩上又取得了和谐,从而有力地营造出了佛殿的应有氛围。在左右两部分空间内,柱头枋表面隐刻出层层栱头,与殿内的斗栱和谐一致,虽然隐刻繁多,但组织得很有规律,形成了有节奏的强烈韵律,营造出了繁华热烈的佛国盛景。

2)栱头卷杀:仍以万佛殿为对象,与枋木表面隐刻所营造的整体氛围不同,殿内斗栱在栱头部分进行的卷杀,则是对空间的细部进行了衬托,不仅整体效果统一完整而且充满了细节的魅力,从而使空间氛围更加完善而全面。与法式制度稍有不同,万佛殿内斗栱全部斫作四瓣卷杀,取得了一致的形象,卷杀的做法,使栱头呈现由一组折线组成的圆弧,避免了生硬的直线或简单的弧线,使得室内空间过渡更加柔和。如上平槫下的襻间伸出的栱头,其四瓣卷杀的弧线与佛像背光的弧线相互映,细节的艺术处理对空间氛围的营造展露无遗。

4 大木构件雕刻与内檐空间

雀替与合榙在室内空间的运用起到了柔和气氛,增加视觉兴趣点的作用。并且常被赋予更多的雕刻纹样,从雕刻手段上看有浮雕、透雕等多种手法;在题材方面更是多样化,无论什么样的题材都反映出禁忌厌胜和祈求祥瑞的心态[4]。在平遥古建筑室内空间,以卷草水浪等镇压火祥的植物题材运用得最为广泛,这与平遥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不无关系。古代建筑的木构件最忌烟火,而水能克火,所以水草、蕉叶运用的就特别多,在公共性质的城隍庙献殿内还有分布平遥各处的民居室内,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装饰处理,使室内空间富于细节美,氛围柔美婉约,同时表达出人们的信仰与追求。

参考文献

[1]林洙.建筑师梁思成[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焦洋.平遥古建筑大木构件装饰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4.

[3]张成德,范堆相.平遥古城[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

上一篇:学生控辍保学目标责任书下一篇:诫勉谈话记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