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2024-06-29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案(精选10篇)

1.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一

文本分析:

本文围绕“盼”字记叙了“我”因为想穿新雨衣,迫切地盼望着一场雨的到来,展现了儿童细腻、有趣的内心世界,赞美了童真、童趣,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童年的怀念之情。“盼”是文章的中心,也是情感主线,围绕着盼,作者描写了一系列小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蕾蕾纯真可爱的童心。教学本课时,教师要围绕“盼”字展开,如“盼”的事例,“盼”的心理,“盼”的环境。让学生理解作者围绕中心思想安排了哪些典型事例,感受生动、细腻的心理活动,还要注意文中的环境描写与人物心情之间的关系。学生都有过“盼”的心理,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曾经“盼”的经历去体会文中主人公的心情,感受童年的快乐。

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重点理解“斗篷、瓦蓝、预报、理直气壮”等词语。

2.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和重音。

3.把握文章的中心,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

4.关注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体会文中心理描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了解“我”盼的过程,学习作者围绕中心安排典型事例的写法。

教学难点:

根据上下文,透过细腻的描写品味“我”的心理和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袖、篷、缩”等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斗篷、袖子、遮盖、油锅”等词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语言的特点。

3.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安排材料的。

教学难点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把握主要内容,概括文章围绕中心思想写的几件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感悟课题。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盼》。一个“盼”字带给大家怎样的联想呢?老师看到“盼”字,脑海里就浮现出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的开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他盼望的是春天的来临,经过了一个寒冬的人们,对温暖、充满生机的春天是多么盼望啊!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有过“盼”的经历呢?

2.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盼”的经历。

预设:本文的题目只有一个字,但这一个字却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盼”的经历,盼生日、盼节日、盼望一次旅行、盼望快快长大……,学生通过谈论自己“盼”的经历,能回忆起当时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为全文的学习奠定感情基调。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

铁凝 1957年生,当代著名作家,河北赵县人。主要著作有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总计300余万字。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电影《红衣少女》获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部分作品译成英、法、德、日、俄、丹麦、西班牙等文字。

本文《盼》最早收录在铁凝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夜路》当中,这本书出版于1980年。

2.学生自读课文,标自然段序号,勾画生字新词,自学生字新词。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区别形近字并组词。教师提示易读错字、易写错字,整理特殊结构的词语。(课件出示生字)

袖筒 斗篷 缩着 疯了 瓦蓝 厚墩墩 甩打

叫嚷 吱的 酱油 蒜薹 炖肉 嘴唇 蹦出来 楼梯

◆需注意的字音:

“缩”和“蒜”是平舌音;“甩”和“唇”是翘舌音;“篷”“疯”和“蹦”是后鼻音。

◆需注意的字形:

易错字:“唇”是半包围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

辨字:篷—蓬 嘻—嬉 甩—用 锅—祸

(2)理解词语。教师说词语的意思,学生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词语。

①拟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窸窸父)

②用言语、行动逗弄对方借以取乐。(逗引)

③状态词,形容很满。(满满当当)

④理由充分,因而说话做事有气势或心里无愧,无所畏惧。(理直气壮)

(3)整理文中特殊结构的词语。

①AABB式:

(窸窸父 安安静静 满满当当 瓶瓶罐罐)

②ABB式:

(凉冰冰 沙啦啦 厚墩墩 明晃晃 静悄悄 甜丝丝)

③ABAB式

(瓦蓝瓦蓝 滴答滴答)

预设:课文中ABB式词语特别多,读来十分亲切、生动,就像课文中的小女孩在向我们描述她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种.种事物,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这些词语来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

(4)学生提出自己在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与小组成员交流,全班汇报。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交流后进行汇报:课题中的“盼”指的是什么?

(盼着变天、下雨,盼着穿上新雨衣。)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puxuewang.com』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2)学生交流,整理答案。

明确:课文是通过以下事例来写“盼”的:①“我”有了一件新雨衣,大热天在屋里试雨衣,并且开始盼着变天。②下雨天,“我”主动要求帮妈妈去买酱油,却被妈妈猜着了心思。③“我”希望雨停下来,留着明天下,雨果真停了。④第二天真的下雨了,“我”理直气壮地拿出新雨衣,穿上新雨衣去上学。

3.学习第1—3自然段,感受“盼”的缘由及心情。

(1)学生快速默读这几个自然段,圈出觉得写得好的词语、句子。

(2)组织学生交流,出示语句及问题。

①我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怎么?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

思考:加点的词语表现出了“我”怎样的心情?

(“立刻”写出了“我”迫不及待地想打开雨衣的心情;“竟然”有出乎意料的意思,写出了“我”看到雨衣后惊奇、高兴的心情。)

②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父响。

思考:结合句中的动作描写,想象画面,体会此时“我”的心情。

(尽管现在没有下雨,但“我”已经等不及要试试新雨衣了。这里的动作描写表现出了“我”试穿雨衣时开心的心情和神气的样子。)

过渡:读到这句话,老师仿佛想起了小时候过年时试穿新衣服的情景。因为新衣服要大年初一才能穿,所以就盼着年快点到,年到了就可以穿新衣服了。但晚上睡觉前自己还是会偷偷地把新衣服穿起来,在家里转呀转呀,觉得自己漂亮极了。大家有过这样类似的心情吗?(可引导学生谈一谈,侧重点在描述当时的心情。)

③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

思考:读到这两个“安安静静”,你有什么感觉?你能体会到蕾蕾当时的心情吗?

(有种无奈、失望的感觉。雨衣只有下雨天才能穿,可是天气一直这么好,雨衣只能躺在盒子里睡大觉,真可惜啊!)

④找出文中一处关于“盼”的心理描写,体会“我”此时的心情。

(“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这句话中有一些担心,担心天一直晴而不下雨,就没有机会穿雨衣了;还有些生气,觉得老天似乎故意在和自己做对,故意不让自己穿雨衣,所以才一直不下雨。这里写出了“我”的天真和急切盼望下雨的心情。)

(3)请学生稍详细地概括第1—3自然段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把缘由、心情描述清楚。

示例:妈妈送给“我”一件既漂亮又实用的雨衣,“我”特别喜欢,尽管天气炎热,“我”还是迫不及待地试穿了它,在家里神气地走来走去,直到被妈妈训说才脱下来。于是,“我”开始盼着变天,可是天天都是晴天,“我”盼下雨盼得太焦急了。

过渡:同学们描述得不错,但要注意语言要更简洁些,抓住重点。大热天试穿雨衣,天天盼下雨,这是文章围绕“盼”字安排的第一个小故事。雨真的会被蕾蕾盼来吗?我们下节课再去看一看。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盼”的滋味我们许多人都尝过,盼的过程或许有忧愁,但也有憧憬与美好。正是盼的过程中的那份等待让我们在愿望实现时有种非常快乐的感觉,虽然没有“美梦成真”那么夸张,但一定有心满意足的幸福感。小女孩蕾蕾“盼”的就是在雨天穿上她的新雨衣,我们体会到了她因“盼”而生的小心思。阅读一个个有趣的小插曲,我们感受到了她那小小心愿的简单、纯真、可爱。

这篇文章之所以能让我们有所共鸣,是因为作者把“盼”写得活灵活现,所安排的材料都紧紧围绕着“盼”展开。这节课,大家通过默读课文,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文中叙述的几件小事,体会了作者围绕中心安排材料的写法。同时,我们围绕着重点字词、语句,去揣摩了蕾蕾盼下雨的心情,再一次体会了心理描写的作用。在下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将围绕着更多的小故事、更生动的心理描写去感受蕾蕾的“盼”。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结合课前导语、课后习题和旁批阅读)。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上下文,透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品味“我”的情感。

2.重点关注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童真的可爱,学会热爱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生动的心理描写的作用。

2.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同桌互相批改。(教师出示词语卡)

袖筒 斗篷 收缩 疯了 瓦蓝 厚墩墩 甩打 叫嚷 吱的 蒜薹

酱油 炖肉 嘴唇 蹦跳 楼梯 逗引 预报 满满当当 理直气壮

预设:本课生字较多,个别字比较难写(如“嚷”),有的字容易写错(如“篷、酱”),所以在课前检查一下学生的生字掌握情况很有必要。告诉学生易写错的字可做上标记,在课堂上多留意,课后多写几遍,直到完全掌握。

2.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回顾上节课内容,过渡到新课。

(课件出示问题,学生举手回答。)

蕾蕾的新雨衣有什么特点,让她这么喜欢这件新雨衣?

蕾蕾太喜欢这件新雨衣了,她干了件什么“傻”事?

因为想穿上这件新雨衣,蕾蕾开始“盼”什么呢?

过渡:是啊,蕾蕾天天盼着下雨,因为只有下雨了她的雨衣才可以派上用场。可是她盼啊盼啊,一连好多天都是晴天,她真失望。不过天怎么可能老不下雨呢?这不,这一天,终于下雨了。她有机会穿上新雨衣吗?我们现在就来看一看吧!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学习第4—17自然段,感受蕾蕾盼得雨来、希望却落空的复杂心理。

(1)学生快速默读第4—17自然段,教师出示三大阅读任务。

任务一:画出描写“盼”这一心理活动的句子。

任务二:标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

任务三:与同桌一起读一读,分角色表演蕾蕾与妈妈的对话。

(2)学生大声读出与心理活动有关的句子,交流读后的体会,描述蕾蕾不同的心情。

心理描写:

①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

(“放慢”和“加快”形成了对比,表现了雨来时“我”兴奋的心情。)

②“可是……还差半小时呀。”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蕾蕾的语言不连贯,“嘟囔”是指连续不断地小声自言自语,多表示不满,可见其神态;心理描写显出了对妈妈有些生气,对妈妈不明白自己的心思感到失望。)

③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担心的情绪。虽然今天穿上雨衣的愿望落空了,但如果明天还下雨的话,自己还有机会,所以祈盼着雨别在今天下完,这种天真的想法让人读来既觉得有趣又心疼——如果此时她能够穿着雨衣在外面玩一会儿就好了!)

④可雨点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我扑到自己的床上,一心想着明天雨点打在雨衣上的事。

(想象穿着雨衣时雨点打在雨衣上的情形,此时她对雨的期盼更强烈了。)

小结:这四处心理描写,若分别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蕾蕾当时的心情,可以用:兴奋——失望——担心——期盼。

预设:在第四单元,学生已经重点学习、交流了心理描写的写法、作用,懂得了心理描写常常会与语言、动作、神态结合起来,从而更生动地展现人物的性格、内心世界。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中,心理描写随处可见,如果学生仔细读一读,会发现这些心理描写也伴随着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文中有些句子虽然没有“想,心想”这些心理描写的提示词,也没有进行内心独白的描写,但通过其他细腻、生动的描写,学生也能体会到女孩子蕾蕾的内心活动,如:①“你没说,爸爸可说过。”这话一出口,我就脸红了。②我不再说话,也不敢再去看妈妈,急忙背过身子盯住碗架,上边的瓶瓶罐罐确实满满当当,看来不会有出去买东西的希望了。教师可引导学生留意类似的句子,去体会蕾蕾的心理活动。

(3)学生读一读描写环境的句子,交流它们的写法特点以及在文中的作用。

环境描写:

①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一会儿,几朵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天一下子变了脸色。

预设:提醒学生注意这一段描写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嘻嘻地笑”“变了脸色”,这些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读来非常生动。“嘻嘻地笑”虽然是用来描写小杨树,其实是暗示着蕾蕾的心情——开心。“天一下子变了脸色”形象地写出了变天时的样子,蕾蕾盼望的雨终于要来了。环境描写常常可以烘托出人物的心情,比如学生在日常的写作中常会用阴天雨天暗示低沉、伤心的心情,而用风和日丽的好天气烘托轻松、愉悦的心情。教师这样稍微点拨一下,学生便能体会出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②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

(这两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了雨后清新、亮丽的风景。因为“我”盼着雨停,而雨果然停了,这里的环境描写烘托出了“我”高兴的心情。)

(4)请三名同学读一读第5—14自然段中的对话,两人分别扮演妈妈和蕾蕾,另一人读旁白。

过渡:同学们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读出蕾蕾的着急、期盼的小心思了吗?读出妈妈的表面一本正经而心中在笑的情态了吗?有谁觉得可以读得比他们更好?可以举手示意。

预设:文中的这一大段对话描写非常生动,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我”想方设法要妈妈同意“我”穿上雨衣出去玩耍,而妈妈偏偏不解风情,始终不答应“我”的请求。母女的这场“暗战”,以“我”的失败告终。在学生的家庭生活中,他们肯定也经历过类似的场景。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我”的心情的同时,也可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来谈谈对这段对话描写的体会。

对话描写:〖puxuewang.cOm〗

①“蕾蕾回来得正好,快把头发擦擦,准备听英语讲座!”(可见妈妈平时对蕾蕾要求比较严格。)

“可是……还差半小时呀。”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不太乐意、有些失望。)

②“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我央求着。(故作乖巧,想出出门的方法。)

“你看,酱油我下班带回来了。”妈妈冲我笑了笑,好像猜着了我的心思。(妈妈看穿了“我”的小心思,因此巧妙地回绝了“我”。)

③“我什么时候说过要炖肉?”“真的吗?”(妈妈虽然没有直接揭穿“我”的谎言,却用两个有力的问句暗示“我”,她已经看穿了“我”的小心思。所以“我”才会不敢再去看妈妈了。)

质疑交流:为什么妈妈已经看穿了“我”的小心思,却不给我穿上雨衣到外面去走走的机会呢?吃完了晚饭,其实“我”也可以穿雨衣出去转一转,为什么“我”不出去呢?

预设:可能有的同学会在课堂上提出这样的疑问。妈妈明明知道“我”很想穿上雨衣出去玩耍,可偏偏就不答应,还很有技巧地拒绝了“我”,似乎有点不通情达理。学生提出此疑问很正常。教师可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惊喜。教师则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解答:第一,文中的蕾蕾六点半要听英语讲座,妈妈肯定不希望她这个时候出去而打乱了学习计划。哪怕还有半个小时,妈妈更希望她能安静地休息一会儿,再去听讲座。第二,妈妈看出蕾蕾是为了穿雨衣出去玩耍而说谎,她可能不会纵容女儿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而学会说谎,所以不会同意她出门。第三,在大人看来,雨衣是实用性的工具,妈妈给女儿买雨衣的初衷就是上学或出门时遇雨而穿的。此时既不是上学,也不需要出门,所以没有必要让她穿上雨衣。第四,为了情节的需要。本文原本是一篇短篇小说,有情节安排上的需要,需要戏剧性的内容。如果此时写妈妈同意让她出门,那么就没有后文了,也就写不出这种“盼”的急切以及最终心愿达成的快乐了。这个质疑很有探究的必要,既可以结合写法来谈,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即生活中学生和家长也会有类似的矛盾。

2.学习第18—21自然段,体会所“盼”成真的快乐。

(1)学生自由朗读,画出觉得写得好的词语和句子。

(2)分组讨论、交流、发言。

预设:引导学生从字词、句子、修辞等方面去思考。

生1:我觉得这句话写得特别生动:“我还以为是树上掉下来的,直到我仰着头躲开树,甜丝丝的雨点儿又滴到我嘴唇上时,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我觉得雨不可能是“甜丝丝”的,作者这样写是因为蕾蕾一直盼着下雨,这下她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她可以穿上雨衣上学了,所以才觉得连雨都是甜的。即使一个人高兴到了极点,他的心也不可能从嗓子里蹦出来,这里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蕾蕾激动、兴奋的心情。

生2:我觉得第18自然段中的“理直气壮”这个词用得特别好,读到这个词时我都笑出来了,仿佛看到了蕾蕾得意的神情。她此时肯定在想:这下妈妈再也没有理由拒绝(我)了,(我)心心念念的雨衣终于可以穿上了。

生3:我喜欢课文的最后一段。因为蕾蕾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她的心情特别好,所以她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她的雨衣上落。这种感觉非常真实,我有时也会有类似的感觉。

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1.本文写法特点归纳。

过渡:在学习课文时,我们重点从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对话描写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大家肯定也发现了这三种描写方法都不是单独使用的,常常要结合多种描写方法。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先来总结一下本文的写法特点,然后再来进行几个小练笔的训练吧!

写作特点归纳:

(1)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我”的心理、动作、语言等描写刻画了一个纯真可爱的小女孩形象。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通过对天气和环境的描写,烘托出了“我”在下雨前、下雨时不同的心情。

(3)语言精练、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写出了儿童的纯真、可爱。

2.小练笔。

(1)出示小练笔要求。

小练笔一:不同的心情下,我们看到同一个景物的感觉就会不一样。所以唐代大诗人杜甫才会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感慨。请你用一小段文字描写一处自然景物,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即“寓情于景”。

小练笔二:文中蕾蕾与妈妈“斗智斗勇”的对话读来很有意思,在有趣的对话中还描写了人物的神态、动作和心理。你和爸爸妈妈之间有过这样的经历吗?请你也来写一组对话,注意将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相结合。

(2)学生朗读所写片段,集体评议。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2.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二

编者为什么会做此解释呢?我想可能是和下句联系起来后做出的判断。且看下句:“清风半夜鸣蝉”。“清风”“半夜”“鸣蝉”是三个名词性词组, 那么据此可以推断“明月”“别枝”“惊鹊”也是三个名词性词组。这样上下句在词性上构成了完美的和谐统一, 满足了词在形式上的美。但是, 如果我们把“别枝”做“另一个树枝”讲, 那么, 首句该如何在意境上去理解呢?夜晚很静, 万物安眠, 这时, 一轮明月升起, 因为夜晚太静了, 以至于同样寂静的月光居然惊起了“另一个树枝”上的鹊儿。我们不仅要问, 既然有“另一个树枝”, 那么我们视线的端点肯定是“这一枝”, 那么“这一枝”在哪里呢?“这一枝”上发生了什么呢?“这一枝”上发生的事情对词的意境又有什么意义呢?没有“这一个”, 何来“另一个”呢?不交代“这一枝”上发生了什么, 只说“另一个树枝”发生了什么, 没有对比何成完整的意境链条呢?所以, 我认为课本上的解释是不确切的。编者其实犯了因词害义的老毛病。

笔者以为“别”字当“别离“之意比较恰当。“别枝”应该做“飞离树枝”讲。这个首句的意境连起来可以这样理解:夜晚很静, 万物安眠, 这时, 一轮明月升起, 因为夜晚太静了, 以至于同样寂静的月光居然惊飞了在树枝上栖息的鹊儿, 飞离的鹊儿窸窣飞动的声音又反衬了夜晚的寂静。我们这样理解词的意境是不是更合现实、也更顺畅呢?我们这样理解是不是更合乎辛弃疾的创作本意呢?我想, 像他这样的词作大家不会犯这样因词害义的低级错误吧?他要是没有犯, 我们后来者就不要替他犯这样的错误了吧。

鲁教版六年级语文课本 (下) 第四单元第二十四课选取了《山海经》的名篇《夸父逐日》, 原文如下:

夸父与日逐走, 入日;渴, 欲得饮,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 北饮大泽。未至, 道渴而死。弃其杖, 化为邓林。

全文不带标点三十七个字, 但叙事完整, 交代清楚, 短小精悍, 撼人心魄。我以为鲁教版对其中“邓林”的解释有待商榷。原注释是这样的:“【邓林】地名, 在现在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毕沅考证, ‘邓’‘桃’古音同, 邓林即为桃林。”我们看了这个注释, 很清楚编者是倾向于前者了, 不然不会把它放在主注释的位置上。但是这个注释能解释通文意吗?我们来看文章, 夸父和太阳赛跑, 肯定是从东向西跑, 太阳落山, 夸父才到黄河、渭河交界处, 二水不够夸父喝, 向北找更大的水域, 按课本上说是雁门山北, 从地理位置说应该是山西北部甚或内蒙一带。从地理位置上看, 夸父应该是从黄河渭河的交界处向北进发, 没有找到大泽半道渴死了, 那夸父渴死的位置应该大概是黄河渭河的交界处到内蒙之间。按照夸父的精神逻辑, 生命不息, 逐日不止。夸父肯定是在临死的最后时刻才丢弃了自己追赶太阳的主要帮手———拐杖。可是他的拐杖怎么会遗弃在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呢?这在方向上是南辕北辙, 在地域上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啊。《夸父逐日》虽然是神话故事, 但是神话故事也要符合基本的生活的逻辑啊。由此, 我认为, 鲁教版的这个注释完全可以删除, 直接用“桃林”一说更为恰当。“地名”说欠妥, 但放在了前边;“桃林”说恰当, 却放在了后边, 让学生莫衷一是, 造成学习上的负担和混乱。实在没有必要。

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三

关键词:部编辑 ;语文 ;注释; 通假字

2016年审定的“部编本”初中教材,伴随着新一轮的教改于2016年秋季开学正式使用。这是一部接地气的语文教材,已经使用在广大师生中受到很高的评价。从人教社到各地教育局、教研室都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活动,帮助广大教师更好地了解和使用教材。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个课下注释于前几套教材存在着一些差异,在此我本将其中两处拿出来讨论一下。

一、不,同否

“部编本”上册第八课《<世说新语>两则》中第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课下注释⑦注解“尊君在不”句时,解释“不”为“不,同‘否。”而在2001年审定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同样选取了该篇,在注释改句时将“不”解释为“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两套教材分别用“同”和“通”两种不同的说法。

“同”和“通”是文字学上的两个术语,分别表示异体字和通假字 。下面我们试着从字形的角度来讨论一下两个字的关系。

“不”《说文解字》载“不,,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象形。凡不之属皆从不。”段玉裁注释为“像鸟飞去而见其翅尾形。”“凡云不然者。皆于此义引申假借。”结合说文和段注来看,“不”是从地面仰视角度看到的鸟飞行的形象,假借为当否定词用的“不”字。这种解释看似合理却也有一些问题。我们检索更高的字形《甲骨文编》中收录“”,《金文编》中收录“”等字形。从字形看像“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其本义应该为:萼足。例如《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韡。”郑笺:“承华者曰鄂。”在使用过程中因为音近假借来表示“不”的含义。

“否”《说文解字》载“,不也。从口从不。”段玉裁注释为“会意。不亦声。”即从口从不得意的一个会意字,也就是徐锴所说的:“不可之意见于言,故从口。”就其产生的年代来看,检索字形甲骨文中尚未见到“否”字形,金文中可见到几个字形如“”。可见其产生年代应该晚于“不”字形。

从音韵角度上看“不”为“帮母尤韵”,“否”也为“帮母尤韵”,可见二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同音的。清代历史学家﹑汉语学家钱大昕首先提出的第一条汉语声母演变规律,“古无轻唇音”,是说上古时期的唇音声母只有“帮”组“重唇音”声母,没有“非”组“轻唇音”声母,就是只有双唇音声母“帮”、“滂[p']”、“并”、“明[m]”,没有唇齿音声母“非[pf]”、“敷[pf‘]”、“奉[v]”、“微[w]”。这种变化应该产生在中古以后。

由上可推知,“不”字形的造字义为花蒂的子房的象形造字,因为字音相同假借来表示否定含义的“不”;然后又新造专门用来表示否定含义的会意字“否”。这两个字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行使用,随着语音的演变在中古以后“不”字形分化为二:一为表不会、不是等含义的“不”;一为表示“不然,不是这样”含义的“否”。在此基础上意义虚化为句末语气词,表示一种询问的语气。两个字在语音上相同,意义上相近,且有同源关系,因此不应该将两者归为通假字,在表示“否定”这一含义上两者之间有着先后的顺序,并且在“否”字形产生之后,“不”字形很少用来表示这一含义,只是在文献中出现,因此两个字形之间应该是古今字关系,“不”为“否”的古字,“否”为今字。

二、说,同“悦”,愉快

“部编本”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课下注释④注释“不亦说乎”时将“说”解释为“说,同‘悦,愉快。”而在而在2001年审定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同样选取了该篇,在注释改句时又先后两种说法:第一版解释为“说,‘悦的古字”;第三版解释为“‘说通‘悦,愉快。”

“说”《说文解字》载“,释也。从言兑。一曰谈说。”段玉裁注释“说释者、开解之意。故为喜悦。”“此从言兑会意”。检索暂无更早的字形。

“悦”《说文解字》未收录,为从心,说省声的形声字。

“兑”《说文解字》载“兑,說也。从儿聲”,甲骨文、金文中可见“兑”字形,如 。从时间上来说“兑”字形产生时间最早,然后是“说”字形,在之后是“悦”字形。

从意义角度来看,“说”为“此从言兑会意”的会意字,从“兑”字中得到一部分意义,从儿,从口,八象气之舒散。从儿从口即“兄”字。上为“口”,下为匍伏的人,象一人在对天祈祷。长兄即长子,是带领子弟们向上天、向祖先祷告的人。“兑”为长兄祷告时口中说话、出气的形状。祷告要说话,要把事情告诉给上天或者鬼神,取悦于鬼神,并希望鬼神能够赐福于人。所以将其与“言语”的“言”组合会意出新字形“说”。“说”字形自产生之初,就有了祷告的过程“说话”和祷告的结果“愉悦”两个方向,也就同时兼有两种含义,再加上“说”字形还肩负着“说服”这一含义,身兼数职。

为了表意明确在“说”的基础上增加“心”表示心情方面,也就是祷告的结果,使鬼神“愉悦”。从自行演变角度看“说”与“悦”存在着先后的产生顺序,而且在“悦”字形产生之后,“说”字形基本上不在表示“愉悦”的含义,只在文献中存在。

因此“说”与“悦”两个字形在表示“愉悦”这一含义的义项上应该是古今字的关系,“说”为“悦”的古字,“悦”为今字。

由此来看几套教材中关于“说”的解释2001年审定的第一版应该是更准确的,后几版以及“部编本”的解释是欠妥当的。

三、结语

“不”与“否”,“说”与“悦”两组字在产生时间上存在着先后,在特定义项上新字形产生之后,旧字形的这个义项逐步消失,最后只保留在传世文献之中,因此这两组字均应该为古今字关系。“部编本”教材对这两组字的解释是欠妥当的。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3]语文(初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一、二、三版.

4.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四

1、利用观察课文插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很有兴趣的进入课文。有观察的过程中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说、听、认活动中,借图认识部分生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在课外延伸的活动中,让学生收集有关的传说故事,目的是让学生自主了解传说故事,养成爱阅读的习惯。

5.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5 篇五

B.我依.偎.在妈妈的怀里,心里想着那无可挽.回.的时光。

C.为了防.御.野兽的侵.袭.,鲁滨逊想了很多办法。

D.科学家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得到灵.感.。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用的一切……好在新年时显出万.物.复.苏.的气象。

B.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C.母亲买菜回来却又翻.箱.倒.柜.忙开了。

D.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 现真理。

4.在下面句子的横线处填上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选择什么样的朋友,你就有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 前途。

,选择朋友一定要慎重,这往往 关系一时, 关系一生。

A.但是 不但 而且 B.可是 尽管 还是 C.所以 虽然 可是 D.因此 不仅 而且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中的“屠苏”指一种酒。

B.“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出自汉乐府《长歌行》。

C.“锲而不舍”这个成语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D.《汤姆·索亚历险记》的作者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他还写过《百万英镑》《哈克贝 利·费恩历险记》《老人与海》等。

四、句子练习。(9 分)1.仿照例句,描绘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的外貌。(3 分)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 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

2.发挥想象,仿写句子。(2 分)例: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高兴的心情)校园里空无一人,。(安静的环境)3.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4 分)孔子三十多岁左右就从事教育事业,他时常为能培育和培养出优秀弟子而感到安慰。他 还常常以谦虚严谨、知难而退的态度鼓励弟子勤奋好学。

五、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正确答案。(9 分)1.我们热爱古诗词,因为它们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中。寒食节到来,想到“春城无处不飞 花, ”;七夕节让我们感受到“ ,脉脉不得语” 的意境。遇到艰难坎坷,我们想到《竹石》中的“千磨万击还坚 劲, ”;遇到老年人哀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们可以借用苏 轼的《浣溪沙》中的“谁道人生无再少?!” 劝慰他。(4 分)2.本学期,我们认识了《北京的春节》的作者;大致了解了丹尼尔·笛福的名著 《 》;我们从《匆匆》中明白了要 ,不能虚度此 生;从《十六年前的回忆》中认识了革命信仰坚定的;我们从 《 》中学到了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的写法。(5 分)六、课内阅读我最棒。(12 分)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 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 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 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1.用“ ”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句中把 比作 和。

(4 分)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句子。(4 分)“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其中的“赤裸裸来到这世界” 指 ,“赤裸裸地回去”指。

3.文段最后一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3 分)4.写一条表达珍惜时间的格言或警句。(1 分)七、课外阅读我能行。(11 分)[元]白朴  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这首元曲的曲牌名是 ,题目是。(2 分)2.下列诗句与本曲描写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2 分)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D.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3.本曲前后两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们分别是 、。

(4 分)4.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开头两句以“孤村”领起,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表现秋的荒凉、萧瑟,表达了诗人落寞、忧愁的心情。

B.青、绿、白、红、黄五色,多层次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

C.“一点飞鸿影下”,描写“雁影”是为了以静衬动,赋予秋日生机之感,造成曲子情感由悲到 喜的转变。

D.“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这样交错写使原本寂寞、萧 瑟的秋景变得多姿多彩。

八、综合实践。(5 分)过中华节日,品传统民俗:元宵节观灯、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赏月、重阳节登 高……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习俗内涵丰富,具有浓郁的中华文化韵味。过好中国节,也是 对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承。请你按照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请任选一种中华传统节日,仿照例句的结构和内容,写一个句子。(2 分)例句:粽香端午,声声锣鼓赛龙舟。,。

2.春节,家人团聚,一起热热闹闹地过节,可是弟弟却一直低头玩手机。爸爸妈妈批评他, 他却说:“年年都围在一起吃饺子,有什么意思,还不如玩手机呢!”此时,你想对他 说:“。”(3 分)九、习作。(30 分)丰富多彩的六年小学生活就要结束了。在你成长的道路上,你是否也曾有过把握良机、获取成功的喜悦?你是否也曾有过失去良机、伤心失落的遗憾?请你以“把握”或“遗憾” 为题,写下感受深刻的经历,用来作为学习和生活道路上的借鉴或鼓励。

要求:围绕题目和主题选择事情来写,语言要通顺流畅,500 字左右。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评价测试卷二 一、栅栏 蟋蟀 栖息 乌鸦 僻静 熬制 腻腻 米粥 饺子 二、1.竖折 宀 2.示例:瞄 瞧 3.示例:聚精会神 全神贯注 三、1.A 2.A 3.A 4.D 5.D 四、1.示例:我的同学亮亮,他胖乎乎的圆脸上,一双大眼睛忽闪忽闪的,像两颗发亮的黑 宝石。只要他一眨巴眼,准是在想一些鬼点子。

2.示例:风吹树叶的声音都能听得一清二楚 3.五、1.寒食东风御柳斜 盈盈一水间 任尔东西南北风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 唱黄鸡 2.老舍 鲁滨逊漂流记 珍惜时间 李大钊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六、1.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过去的日子 轻烟 薄雾 2.婴儿光着身子降临到这世界上 没有给这个世界留下任何痕迹就走了 3.体现了作者不甘虚度光阴、力求上进的态度。

4.示例: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七、1.天净沙 秋 2.C 3.萧索低沉 明朗绚丽 4.C 八、示例:1.月圆中秋 家家团聚吃月饼 2.一家人在一起过节,说说话,聊聊天,不仅拉近了距离,还增进了亲情,多好啊,不要再玩手 机了 九、略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达标检测卷 基础百花园(42 分)一、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 分)A.混.乱(hùn)掺.和(cān)缥缈.(miǎo)鸿鹄.(hú)B.尽.管(jǐn)唾.沫(tuò)坚劲.(jìng)蝎.子(xiē)C.初旬.(xún)脱缰.(jiāng)嚼.着(jué)憎恶.(wù)D.榛.子(zēn)野蛮.(mán)抽噎.(yē)鄙.夷(bǐ)二、读拼音,写词语。(9 分)1.在 pì jìng()的小巷里,jiào shòu()突然来了 líng gǎn(),找到了 zhèng què()的答案。

2.chuī shì yuán()为了救战友,xī shēng()了自己。

3.jǐng chá()见 jú shì()yán zhòng(),立刻冲上前,冷静地处理。

三、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11 分)五()四()司空见()见微知()()而不舍 不可思()杨柳()()()()凉凉 三()()短 1.上面的词语中,含有反义词的词语是、。我能照样子写两个、。

2.上面的词语中,描写自然环境的词语有、。我能照样子写两个、。

. 选词填空:

他从 的现象中发现问题,并 地去研究探索,最终找到了真理。

四、给下列句子加上正确的标点。(6 分)1.这个周末 我终于把 鲁滨逊漂流记 读完了 2.你过来 名叫五月玫瑰的牛说 我给你一蹄子 让你永 远不能忘记 3.这位医生想 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 会有什么 关系呢 五、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填空。(6 分)无论……都…… 如果……就…… 即使……也…… 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 不是……而是…… 1.()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有缺 点,()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2.挫折()高不可攀的险峰,()我们前进的动力!3.()我们面临很多困难,()大家的精神状态都非 常好。

4.我们()取得多大的成绩,()不能骄傲。

5.父爱是一堵厚墙,让你的人生之旅()风雨兼程,()能安然无恙。

六、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8 分)1.看到这样劳苦的总理,我们对他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改为 反问句)2.从飞机上看,地上的房子好小。(改为夸张句)3.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照样子,补写句子)小学的时光如,如。

4.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的语段。

《为人民服务》告诉我们:人要有正确的生死观、要正 确对待批评、同志之间要善于团结。读了这篇文章,使我受 益匪浅。我也许一定会照着这些要求去努力。

主题训练营(13 分)七、日积月累。(5 分)1.,无心插柳柳成荫。

2.“,事非经过不知难。”多读书绝 对不是什么坏事。

3.“青。”一代更比一代强,我们 的明天会更美好。

4.穷则变。

5.“十年树木。”我们要不忘师恩,铭 记教诲。

八、根据课文内容填空。(4 分)1.虽与之俱学。为是其智 ? 曰:。

2.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 乎?” 3.本学期,我们认识了许多人物,如 的李大钊,的 张 思 德 等 ;

还 从 《 匆 匆 》 一 文 中 明 白 了 ;

知道了科学家们用自己的实践 探索告诉我们的道理:真理。

九、主题交流。(4 分)生命,属于我们的只有一次。我们要珍惜生命,就要学会生 存,学会自我保护。下面列举了几种我们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请 任选两个,谈谈我们该如何应对。

A.家中失火。

B.在路上,看到有坏人打劫 C.在路上,自己遭遇坏人打劫。

D.发现有人溺水。

E.晚上,自己一个人在家,有陌生人来敲门。

F.网络聊天时,不认识的陌生人邀请你出去玩。

读写展示台(45 分)十、非连续性文本阅读。(8 分)阅读下面“最不文明的出境游行为”调查表,完成练习。

“最不文明的出境游行为”调查表 1.根据调查表,人们心中“最不文明的出境游行为”是。(4 分)2.根据调查表,请你对我国即将出国去旅游的人提两条建议。

(4 分)十一、课外阅读。(12 分)空城计(节选)诸葛.(ɡě ɡé)亮便下令把所有的旗子都藏起来,不许城里 的人 suí biàn()出入,也不许大声说话,把四面城门 全都打开,每个城门口让 20 个士兵扮成老百姓的模样,拿着 扫帚打扫街道,如果魏兵到了也不许乱动。诸葛亮 fēn fù()完了,自己把鹤毛大衣一披,戴上丝织的头巾,领着 两个小童上了城楼,坐在城楼上焚香弹琴。

不多久,魏军来到了城下,一看这种情况,都不敢前进了,连忙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在马上远远望去,(果然 竟然 居 然)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满面笑容,焚香弹琴,轻松自如,没事人一般。司马懿看了,心里非常疑惑,连忙下令叫军队撤 退。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问:“为什么要撤退?会不会是诸葛 亮没有兵故意做出样子来迷惑我们?”司马懿说:“你小小年纪 懂得什么!诸葛亮一向小心 jǐn shèn(),从来不做冒 险的事儿。他在城楼上一坐,四门大开,里面一定有埋伏。我 们如果进去,就中.(zhōnɡ zhònɡ)了他的计,快快后退!”司马 懿的兵后退了。

1.根据拼音在文中括号里填写词语。(1.5 分)2.在文中的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读音或词语,打“√”。(1.5 分)3.故事分析。(7 分)(1)诸葛亮如何“空城”?找出相关的内容简要填写。(2 分)城门:

旗子:

城里的人:

诸葛亮:

(2)诸葛亮的“计”体现在哪里?(3 分)司马昭认为:

司马懿认为:

实际情况:

(3)你觉得诸葛亮的“空城计”能成功的原因有哪些?(2 分)4.你喜欢故事中的诸葛亮吗?觉得他怎么样?(2 分)十二、习作展示。(25 分)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既有阳光雨露的呵护,也有风霜雨 雪的相伴,它们都是人生的财富。幸福和谐的生活,让我们品 味甜蜜,懂得了珍惜;

苦难艰辛的处境,使我们志怀高远,实 现了超越。在经历和体验中,我们长大了。

请你以“在 中成长”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450 字的作文。(横线上可以填“逆境”“磨炼”“呵护”“关 爱”等)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内容具 体,重点突出;

③有自己的真情实感。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达标检测卷 一、B 二、1.僻静 教授 灵感 正确 2.炊事员 牺牲 3.警察 局势 严重 三、湖 海 惯 著 锲 议 依 依 沧 沧 长 两 1.见微知著 三长两短 示例:东拉西扯 南腔北调 2.杨柳依依 沧沧凉凉 万紫千红 层峦叠翠 3.司空见惯 锲而不舍 四、1.,《 》。

2.“,”,“,!” 3.,? ? 五、1.因为 所以 如果 就 2.不是 而是 3.虽然 但是 4.无论 都 5.即使 也 六、1.看到这样劳苦的总理,我们对他的崇敬之情怎能不油然而 生? 2.示例:从飞机上看,地上的房子就像针尖一样小。

3.示例:溪涧流水,潺潺地一路向前 指间的琴声,变换着百 般曲调 4.《为人民服务》告诉我们:人要有正确的生死观 要正确对 待批评 同志之间要善于团结。读了这篇文章,我受益匪浅。我 一 定会照着这些要求去努力。

七、1.有意栽花花不发 2.书到用时方恨少 3.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变则通 通则久 5.百年树人 八、1.弗若之矣 弗若与 非然也 2.为汝多知 3.坚贞不屈 为人民服务 不能虚度年华,要珍惜时间 诞生 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九、略。

十、1.乱丢垃圾 2.示例:(1)做践行文明的中国人。不践踏绿地,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弃物,不在禁烟场所吸烟。

(2)做优雅谦和的中国人。衣着整洁得体,不在公共场所喧哗吵 闹、高声交谈,不围观起哄。

十一、1.随便 吩咐 谨慎 2.ɡě√ 果然√ zhònɡ√ 3.(1)全都打开。藏起来。不许随便出入,也不许大声说话。

披上鹤毛大衣,戴上丝织的头巾,领着两个小童上了城楼,坐在 城楼上焚香弹琴。

(2)诸葛亮没有兵故意做出样子来迷惑他们。

诸葛亮一向小心谨慎,从来不做冒险的事儿,城里一定有埋伏。

城里没有埋伏,诸葛亮是在迷惑敌人。

(3)示例:①诸葛亮足智多谋。②诸葛亮对司马懿十分了解。③众 人的配合到位。

4.示例:喜欢。诸葛亮有勇有谋,在危急时刻能镇定自若,且 有改变自己的一贯作风、险中求胜的胆量和气魄。

十二、思路点拨:在动笔之前先想想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有哪 些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你体验到了成长的滋味。选择一件事,给这件事取一个关键词,如题干中所给的“磨炼”“呵护”等,来补 充题目。在具体写作时,要把握好事情的来龙去脉,注意详略得当,把事情最重要的部分写明白。同时,要注意在叙事中间或者之后写出 自己的独特感受,抒发自己的成长体验。

6.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 篇六

1、引导学生就生活中经历的事情,写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2、能够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表达真情实感。

3、写完之后,能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部分与小组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文章中最能打动人的莫过于真实的情感,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有的直接表达主人公的情感,有的通过细致的叙述表达情感。上节课,我们用几句话表达了不同情境下的情感,今天,让我们再来回忆一下生活中的经历,把它写成一篇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

板书:让真情自然流露

二、回忆经历,拓展思路。

1、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想想都有哪些情感体验,用一个词说一说。(学生自由交流)

2、教师展示表示情感的词语。

畅快感动欣喜若狂归心似箭激动盼望欣慰

惧怕愤怒难过追悔莫及忐忑不安愧疚沮丧

3、给这些词语归类,区分词语的感情色彩。(表示好与不好)

三、联系生活,思考题材。

1、生活中你有什么令你难忘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回忆生活。

2、说说是什么事让你产生了这种情感。

3、你内心真实的.想法是什么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四、交流感受,总结写法。

1、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事说一说。

2、各抒己见,细说自己的感受。

(1)同桌互相说一说:先回顾事情的经过,回忆当时的心情,然后理清思路。

(2)集体交流,互相评议。

3、教师点评总结。

要把印象最深刻的内容写具体,把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如果在事情发展的过程中,情感有所变化,要把情感的变化也写清楚。

写作方法指导:

(1)精描细绘见真情。用心捕捉生活中令人感动的细节,发挥想象,适当地添加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描写等,展现人物形象,抒发人物情感。

(2)万事求实显真情。注重反映生活中真实的事情,反映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如实记录、叙述这些事情,是写出真情实感的基础。

(3)直抒胸臆见真情。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大胆地抒发自己的真情,用真挚的情感唤起读者的共鸣,打动读者。

(4)巧妙地安排结构。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欲扬先抑等手法,选取一个典型的事物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跌宕起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5)第一人称描写叙述。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运用第一人称描写叙述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五、构思起草,修改完善。

1、激发构思起草的兴趣,展开竞赛,看谁写得既快又好。

2、学生独立构思、书写,教师巡视。

3、指导修改,完善习作。

六、互读评议。

1、学生自由朗读自己认为写得好的部分给小组同学听,再说说觉得写得好的原因。

2、学生评议、交流。

3、小组内推荐写得好的习作供全班欣赏。

七、欣赏佳作,点石成金。

1、欣赏优秀习作,全班交流。

2、同学们交流:习作的优点在哪里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一改

3、学生拿出练习纸修改。

4。指名评改。

八、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指导学生围绕抒发真情实感分享心得。

板书设

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

事情的经过(情感的变化)

印象深刻的内容(具体)

教学反思

1、本次习作讲评课,注意把习作与生活体验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习得方法并迁移运用。

7.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七

《明天要远足》是“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第9篇课文,是一篇新选课文。这是台湾作家方素珍创作的一首非常有趣的儿童诗,诗歌生动地再现了小朋友远足前那晚激动、期盼的心情。

【教学构想】

一、整体感知,以“睡不着”统领全文

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意识,两课时的教学设计都围绕“睡不着”展开。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诗歌中出现三次的“翻过来”“翻过去”的动作以及在“唉——”的轻叹声中,体会“睡不着”的心情;然后品读三个小节的后半段,探寻“睡不着”的原因。这样紧紧围绕“睡不着”这根主线,通过朗读、想象、品悟,慢慢地去感受诗中因第二天要远足而激动得睡不着的小朋友的形象,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整体、连贯。

二、关注童趣,以儿童的角度品悟诗歌

1.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如教学“翻过来,唉——睡不着”“翻过去,唉——睡不着”“翻过来,翻过去,唉——”三组语句时,可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回忆自己远足前激动、兴奋、期盼的心情,并把这种情感融入“唉一”这一轻叹声的朗读中去。

2.让学生进行表演读。在读通读顺这三组语句的基础上,让学生借助自己脑中的生活画面,边演边读,引导他们投入到朗读中去,真切感受诗句的意思。

3.启迪学生的想象力。如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那地方的海,真的像老师说的,那么多种颜色吗”这句话时,让学生想象海里会有哪些颜色,把自己的想象注入这一句的情感朗读中。

三、注重实践,突出识字写字朗读教学

1.采用多种识字方法进行识记。如教学“睡”这个生字时,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星星月亮都困得垂下眼皮,闭上眼睛睡着了,从而理解“睡”与眼睛有关,重点学习新偏旁“目字旁”。

2。采用多種形式提高朗读水平。除了用整体读、自己尝试读、指名读、学生带读、男女生轮流读、齐读、边想象画面边读外,还可以挖掘本课独特的朗读训练点,如轻声词较多等,加强针对性朗读指导。

3。采用辅助线指导学生写好合体字“明”。通过横辅助线,帮助学生发现只有让“月”的撇和横折钩落脚点一样高,字才能写得平稳;通过竖辅助线,帮助学生发现“月”的一撇穿到“日”下面去了,让学生明白两个部件写在一起时,笔画要注意穿插。这样才能把字写美观。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睡不着、那么、地方、什么”等词语,注意读好轻声;认识新偏旁“目字旁”,学写合体字“明”,并能用其他会写的字与其进行组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翻过来、翻过去、唉、睡不着”等词语,读出小朋友远足前兴奋、激动的心情。

3.重点学习第一小节,指导读好带有“吗”字的问句,通过仿说句式进行巩固迁移。

【教学过程】

一、照片引入,揭示课题

1.理解“远足”的意思。教师出示学生秋游时的照片,了解“远足”的意思:和小伙伴们一起到比较远的地方去春游、秋游。指名读“远足”这个词语,关注“足”的平舌音是否读正确。

2。揭题、读题。请学生朗读课题,并指导朗读:读题目时,可以在“明天”后面稍稍停顿一下,这样就会显得更有节奏。

二、整体感知,读准词语

1.教师范读诗歌。

2.学生尝试自由读诗歌,要求:借助拼音读正确;数一数这首小诗有几个小节。

3.分小节指名读整首诗。教师准备好较难读的词卡,遇到学生读不准的词语马上拿出来正音。重点指导:先读准“地方”这个带有轻声的词语,再展开词卡,读好“那地方”,再展开词卡出示“那地方的海”,“方、的”连续两处轻声,读的时候要又轻又快,迅速滑过去。

三、品读诗歌,感受“睡不着”的心情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话:远足前的那个晚上,自己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2.看课文插图,感受“睡不着”,教学“睡”字。

(1)出示文中插图,让学生观察交流:从插图上的哪些地方看出小姑娘睡不着?

(2)教学“睡”字,认识“目字旁”:课件出示“睡”,教师手指插图中的星星月亮:是呀,夜深了,月亮星星也困了,它们都垂下眼皮,闭上眼睛睡着了。原来“睡”和眼睛有关,怪不得这个字是“目字旁”。请学生给“睡”字组词。

3.品读诗歌,情感朗读。

我们不仅能从图上看出小姑娘睡不着,从诗中也能感受到她睡不着。

(1)让学生尝试朗读(课件出示三组语句,即第1—3节的前三行)。

(2)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好第一小节的第一句,重点指导读好“唉”,轻轻地叹气,从“唉”字听出期盼、激动、高兴的心情,再请男女生轮流齐读第二节第一句,最后全班齐读第三节前三行。

(3)加动作表演读这三组语句,体会“翻来翻去睡不着”的心情。

四、品读诗歌。探寻“睡不着”的原因

1.梳理文中小姑娘“睡不着”的原因。小姑娘翻过来,翻过去,怎么也睡不着,她在想些什么呢?请学生快速看看全文,找一找。

2.重点品读第一小节,感悟“睡不着”的原因。

(1)出示第一小节第二句,指名读,要求读正确。

(2)指导情感朗读,读好问句:这个语气词“吗”一般放在句子的最后,和问号在一起做朋友,表示疑问的语气。指名读,读出问的语气。

(3)想象海的颜色:大海里还会有哪些颜色?(如果学生答案很奇特,要追问这么说的原因)

(4)配乐看大海美景图:哇,大海真的会有那么多种颜色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5)情感朗读,读出大海的美。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在脑中想象刚才看到过的大海美景图。

(6)仿说句式,巩固问句。

①海不仅有很多种颜色,海还是怎么样的呢?请小朋友做做小诗人,仿造课文的句式来说话。

出示:“那地方的海,真的像老师说的,那么( )吗?”指名学生说。

②齐读第一小节:明天将要看到那么美的海,多么让人期盼啊,怪不得小姑娘怎么也睡不着。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读第一小节吧。

五、观察笔画,指导书写

1.出示“明”字,指导学生观察:“明”字由哪两个字组成?比起单独写“日”“月”,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小一些,窄一些)

2.课件出示横辅助线,指导学生发现只有让“月”的撇和横折钩落脚点一样高,这个字才能写得平稳。课件出示竖辅助线,指导学生发现“月”的一撇穿到“日”下面去了,两个部件写在一起时,笔画要注意穿插,才能把字写得更美观。口诀“左右结构,笔画穿插”。

3.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4.学生写“明”,描一个,写一个,教师巡回指导。

8.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八

《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时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

2.学会分析记叙文段落中的细节,学习结合动作来描写人物神态的方法。

3.掌握说明文的逻辑特点,学习用有条理的表达方式表明自己的想法。

4.利用教材中形象的插图帮助学生感受诗歌描写的春景,朗读并背诵古诗《春日》。

【教学重点】

能根据不同类型的文本选择不同的阅读策略。

【教学难点】

分析段落细节,并学会根据不同的文本或不同的写作目的进行仿写。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带领学生梳理、回顾本单元学习的三篇课文,激发学生思考:你们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哪篇文章中的哪些细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1:在学习《竹节人》这篇课文的时候,有几个阅读任务是要找到与这个任务相关的段落去进行分析体会的。

生2:《竹节人》中,“我”和小伙伴们玩竹节人痴迷到上课都忍不住偷着玩的细节,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生3:《故宫博物院》篇幅很长,我学会了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去选取相关的材料进行阅读。

生4:在学习《宇宙生命之谜》的时候,我学会了与问题相关的内容要细读,关联不大的内容可以略读。

生5:我还知道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可以选取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整合概括。

2.看来,同学们通过这三篇课文的学习,学到了不少阅读方法。请同学们齐读交流平台中的三个同学的心得体会,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到底学到了什么吧!

课件出示:

学习了这个单元,我知道了要根据目的选择合适的材料。如,要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应该重点阅读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

课件出示:

读文章时,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的内容,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读,这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如,带着“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一任务读《竹节人》,有关玩竹节人的有趣经历这部分内容,浏览一下就可以了。

课件出示:

我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读书时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

3.生齐读。

4.生交流。

5.师进行总结:

课件出示:

读书时,思考阅读目的,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选取合适的阅读材料。

阅读时,重点阅读、快速浏览、略读相结合。

二、词句段运用

(一)写话训练。

1.学生自由朗读以下三句描写人对某事入迷的样子的语句,圈出当中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

课件出示:

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

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

课件出示:

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在跟谁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塑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舒了一口气。

2.学生分组汇总圈出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每组派代表分享这些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

(1)第一段:

摆:表现玩竹节人的阵势大。

攒着:涌向一个点,说明大家都被竹节人深深吸引,围成一团。

跺脚拍手:表现了同学们观战时激动的样子。

咋咋呼呼:声音描写,表现同学们随着竹节人游戏的紧张气氛变得激动起来。

(2)第二段:(学生小组做动作演示)

伸长脖子:描写出后面的同学好奇张望的样子。

从肩膀上探过来:生动表现出大家唯恐错过游戏过程的样子。

(3)第三段:

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写出罗丹纠结的样子。

叽里咕噜:声音描写,表现罗丹的投入。

眼睛闪着异样的光:将眼神的变化写出动感。

踩得吱吱响:用地板的声音表现出罗丹激动的样子。

手不停地挥动:手脚并用,富有戏剧性。

痴痴地微笑:表现出罗丹的愉悦。

吁了口气:一系列激动过后,罗丹终于从“迷”的状态中走出来。

3.朗读这三段话,再次感受人物入迷时的生动场景。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分析三个场景当中的动作、神态描写,学习记叙文段落中的细节描写,让表达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4.播放一段有关人“着迷”的视频(2分钟左右),让学生根据这段视频,用3~5句话描写人物的状态。

【设计意图】

语文课堂将读写相结合,能让学生快速的学以致用。

(二)表达训练。

1.学生快速阅读例句,理解加点部分在段落中的作用。

课件出示:

人们认为天体上若有生命存在,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50—15℃之间;二是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质诸如蛋白质、核酸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虽然已发现少数厌氧菌能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生存,但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生命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体系提供能源。

生:有了加点的词语可以使表达更有条理性和逻辑性。

2.师生总结出此类表达的特点:“观点

+

原因一

+

原因二……”

3.生根据“竞选班级体育委员”和“向妈妈请求,每周三放学后踢一会儿足球”这两个语言环境,按照说明文的逻辑格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示例一】我觉得担任体育委员必须具备以下几点素质:一是要有良好的身体条件,体育成绩优异;二是要有强烈的责任感,热心地为班集体做贡献,能够为老师和同学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三是组织能力强,声音洪亮。我觉得自己非常符合以上几点,可以胜任体育委员这一职务。

【示例二】妈妈,我希望每周三放学后能踢一会儿足球。首先,我特别喜欢踢足球;其次,踢足球是一项非常好的运动,能锻炼身体;最后,我向您保证,我一定会按时完成作业,绝对不会影响我的功课。请您答应我的请求吧!

4.师点评。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熟读并背诵。

2.感受这首诗所描绘的春光美,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关于春的词语。

课件出示:

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光融融

春光旖旎

春色怡人

春燕回巢

春色迷人

春色无边

春意盎然

2.出示关于春的诗句。

课件出示: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男女生互读。

【设计意图】

朗读这些诗句,既是对关于春天的诗句的回顾,也是对语文的一种积累。在进入课文之前,带领学生入情入境,感受春的气息。

3.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朱熹的《春日》。(板书诗题:春日)(齐读)

4.读了这个诗题,你能理解诗题的意思吗?

生:春天的日子。

5.春天的日子,是一番怎样的光景呢?让我们走进诗中去感受吧!

【设计意图】

让学生回忆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本诗的热情。

二、了解作者

课件出示:

朱熹,字元晦,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三、初读古诗,自主学习

1.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地朗读《春日》,注意读准字音。

注意熹(xī)、泗(sì)、滨(bīn)的读音。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纠正读错的字音。

四、了解诗意,感情朗读

1.生再次朗读,与同桌交流诗文的大意。

2.通读诗句。(借助教材中的插图读懂诗句)

汇报交流:

预设:本诗主要写了诗人朱熹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天。

课件出示:

胜日:好日子。

寻芳:寻找春天。

滨:水边。

一时:短时间。

等闲:平常、随意。

3.指导朗读。

(1)如果此时我们一起去寻找生机勃勃的春天,你会有怎样的心情呢?谁来读读第一、二句诗,把你的心情读出来。(指生感情朗读第一、二句诗,教师适当评价)

(2)诗人看到泗水河边的春景有焕然一新的感觉,你从中看到了什么?

生描绘画面,教师评价补充:“万紫千红”这个成语就出自朱熹的这首诗,原本是说色彩很丰富,现在还用来形容无限美好的景象和丰富多彩的事物。

出示万紫千红图:

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当你看到漫山遍野这么美丽的景色,你的心情会怎样呢?谁来读读诗文第三、四句?把你的心情读出来。

(3)读全诗,读出节奏。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设计意图】

通过理解诗意来感受诗境,并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美好,感受作者对春天的热爱。

五、诵读古诗,以读悟情

1.多美的春天啊!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诵这首古诗,再次感受春天的美好吧!

2.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段轻快的音乐,请同学们先欣赏,再起立,和着音乐朗诵、吟唱这首诗,可以配上喜欢的动作。(配乐吟唱古诗,加上喜欢的动作)

3.教师小结:诗歌不但可以用诵读来表现,还可以用吟唱、绘画的方式来展示。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一幅多美的寻芳图,其实春天就在这破土而出的小草上,就在这竞相开放的花朵上,就在我们悠扬的歌声里。

六、了解背景,升华内涵

1.其实,这首诗是一首哲理诗。正是因为朱熹爱读书、才识渊博,他才成为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2.泗水这个地方是春秋时孔子云游讲学、教授弟子的地方,因此诗人到泗水滨寻找春天,实质是在书海中求知,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师板书:书海求知)

3.今天,同学们怀着无比愉悦的心情跟随诗人朱熹去寻找春天,我们发现不光大自然的春天是万紫千红的,在书海中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就让我们在大自然的春天、书海的春天里恣意行走吧!

【教学反思】

《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劝诫人们努力学习、多读书。在教学前,对朱熹哲理诗的特点进行讲解,使学生充分了解朱熹的写作特点,才能为理解《春日》的哲理含义做好铺垫。

古诗具有凝练含蓄的特点,诗人往往用跳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言外有言、意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情味既离不开学生的想象,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句的内容进行补白。

9.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九

最好。③细。④精通。⑤精神;

精力。⑥机灵,心细。在下列词语中“精”应选哪种意思?选一选。(3分)精兵简政()精益求精()精神萎靡()博而不精()聚精会神()精明强干()二、词语游艺厅。(16分)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4分)渺小()()愁眉苦脸()()辽阔()()全神贯注()()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3分)激动地()静静地()目不转睛地()鲜艳的()必胜的()惊心动魄的()3.按要求写成语。(4分)(1)含有动物名字的成语:

(2)含有反义词的成语:

(3)给广告词“消毒”,恢复原貌。

例:消炎药广告词:快治人口——(脍炙人口)①摩托车广告词:骑乐无穷—— ②营养液广告词:口蜜腹健—— 4.选词填空。(5分)试图 企图(1)许多()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洪水吞噬了。

(2)敌人()从李大钊的口中得知党的机密,真是白日做梦。

不是……就是……宁可……也不……与其……不如……(3)工人抓紧施工,()抢今天一秒,()等明天一天。

(4)每天他在()教室学习,()到操场锻炼。

(5)凡卡()在城里受苦,()回到乡下爷爷那里去。

三、句子荟萃馆。(8分)1.按要求改写句子。(4分)(1)乡下的老屋旁种着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的杨树。(缩句)(2)竹楼掩映在竹林中。(改为拟人句)(3)更有趣的是他在破船里拾到许多钱,但钱在孤岛上又有什么用呢?(改为陈述句)(4)这学期,我们班同学普通地阅读能力提高了。(修改病句)2.写出下面句子的修辞手法。(4分)(1)那些像棉花球似的云,叫积云。()(2)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3)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4)敬爱的周总理啊!难忘您那爽朗的笑声,难忘您那爽朗的笑声,难忘您那雄健的身影,难忘您那光明磊落的胸怀,难忘您那鞠躬尽瘁的一生。()四、课文链接吧。(8分)1.《骑鹅旅行记》的作者是(国家)的(人名)。

2.《腊八粥》通过对人物的 等的描写,表现了“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3.《石灰吟》《竹石》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咏物言志的写法,按要求摘抄诗句。(3分)(1)暗喻保持高尚节操,清白无污:。

(2)暗喻身处艰难环境顽强拼搏:。

(3)比喻历经磨难,依然坚强:。

4.读下面的句子,停顿恰当的是()。(2分)A.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B.思援/弓缴/而/射之。

C.使/弈秋/诲二人弈。

五、口语大舞台。(5分)紧张的毕业考试即将结束,六年级的同学都想在假期放松一下,而旅游不乏是一种选择,某旅行社为此也特设了学生假日旅游专线。请以旅行社的名义写一段话,向学生推荐一旅游景点。

六、美文欣赏屋。(22分)(一)课内阅读。(10分)表里的生物(节选)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我继续问:

(A)“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父亲没有回答。(B)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后来我见人就说:“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儿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

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1.指出文中画“ ”的句中所采用的描写方法。(4分)2.“这样的话”指的是什么?用“ ”画出来。(3分)3.说说你对B句的理解。(3分)(二)课外阅读。(12分)我的小学(节选)在这个祠堂内,我们坐了两年,老师一直是一个女的。她长得很白,讲课的声音十分好听,每每念着课文,就像唱歌儿。我从来没有听到过她这么好听的声音。

开头的半年时间里,几乎没有听懂她讲的什么,每一堂却被她的声音陶醉着。所以,每当她让我站起来回答问题时,我一句话也答不出,她就说:“你真是个见习生!”见习生的事原先同学们都不知道,她一说,大家都小瞧起我了,以后干什么事,他们就朝我伸小拇指头,还要在上边呸呸几口,再说一句:“哼,你能干什么,你真是个见习生!”我们就打过几次架。娘后来狠狠揍了我一次,罚我一顿不准吃饭。老师知道了,寻到我家,向我和娘作了检讨,说是她的不对,问我是不是听不懂课。我说:“我光听了你的声,你的声好听!”她脸红红的,就笑了。从此,我就下了决心,一定不落人后,老师对我格外好起来,她的声音还是那么好听,但一下课,就来辅导我,惹得同学们都眼红起来。

一年级学完后,老师对我说:“你年纪小,不让你升级。”我当下就吓哭了。老师却将我抱起来,说她是哄我,宣布我再也不是见习生了。我一高兴,就叫她“姨姨”,叫完就后悔了。她却并没有恼我,还拧了我一下嘴。她笑了,我也笑了。下午,她拿着成绩单到我家,向娘夸说我乖,学习进步快,娘给她打荷包鸡蛋吃。我便大胆起来,说:“老师,你的声音好听,你能给我唱个歌吗?”她就唱起来,腮帮上深深显出两个酒窝,唱完就咯咯地笑。

1.读选文的第1自然段,说说老师有哪些特点让“我”印象深刻。(4分)2.选文先后3次写到了女老师的“笑”,分别是:

① ;

② ;

③。这些“笑”让我们看到了一位 的老师。(4分)3.老师为什么寻到“我”家向“我”和娘检讨?你从中体会到了老师怎样的品质?(4分)七、开心写作园。(30分)以“________给我印象最深”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横线上可填“那件事”“那个人”……②围绕中心,内容具体。③表达出真情实感,不少于400字。

参考答案 一、1.luò guǎ suì qiè jù mán pàn bǐ 2.可靠 倾覆 念叨 拘留 彻底 领域 机遇 蟋蟀 3.① ② ⑤ ④ ⑤ ⑥ 二、1.示例:微小 庞大 愁容满面 喜笑颜开 广阔 狭窄 聚精会神 三心二意 2.示例:喊叫 等待 观看 红旗 决心 故事 3.(1)示例:胆小如鼠 狐假虎威 牛气冲天(2)示例:东倒西歪 内忧外患 大惊小怪(3)①其乐无穷 ②口蜜腹剑 4.(1)试图(2)企图(3)宁可……也不……(4)与其……不如……(5)不是……就是…… 三、1.老屋旁种着杨树。

(2)示例:竹楼躲在竹林中。

(3)更有趣的是他在破船里拾到许多钱,但钱在孤岛上没有用。

(4)这学期,我们班同学的阅读能力普通地提高了。

2.(1)比喻 (2)拟人(3)夸张(4)排比 四、1.瑞典 塞尔玛·拉格洛芙 2.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 3.(1)要留清白在人间(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3)千磨万击还坚劲 4.B 五、提示:在推荐的时候必须要出现旅游景点名称,要说明推荐理由。

六、(一)1.A句是语言描写。B句是心理描写。

2.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儿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

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3.作者心中充满着美妙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那强烈的好奇心。

(二)1.老师长得很白,声音很好听的特点让“我”印象深刻。

2.听“我”夸她声音好听而笑 听“我”叫她“姨姨”而笑 为“我”唱完歌而咯咯地笑 活泼开朗、心地善良、真诚关爱学生的老师 3.所以寻到“我”家向“我”和娘检讨,主动承担责任。从中“我”体会到了老师热爱学生、真诚关爱学生。

10.部编版六年级语文教案 篇十

第8课

《灯光》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读中引出课文的重点词语“憧憬、千钧一发、点燃”等词语,引导学生认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2、抓住文中三个“多好啊!”让学生懂得郝副营长为理想而献身的美好品质。

3、读写结合,提升学生对“灯光”的认识。

【教学重点】

1、抓住三个“多好啊”,理解先烈的广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当我们面对清晨第一缕灿烂的阳光,快乐的去上学时;当我们面对丰盛的餐桌,尽情的享用佳肴时;当华灯初上,我们欣赏着缤纷绚丽的美景时,你可曾知道,这幸福的生活是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时值清明,让我们跟随作家王愿坚同志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去经受那血与火的洗礼,去感受英雄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二、引导自读,感悟“多好啊”

1.通过课前预习,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认真读读课文,想一想:如果你来教这一课,你会让学生弄懂哪些问题?

3.边读边悟,体会感情。

a

默读课文,想想他们在说这句话时可能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b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在战斗中郝副营长是怎么做的,标出相关语句,写写自己的感受,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学习第二次“多好啊!”

1、指名读

2、师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郝副营长自言自语地说出了

‘多好啊!’?”

生: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1、指名说、读。

2、是啊,郝副营长注视着这幅插图,看到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而他自己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读书呢?(微弱的灯光下)读读句子

3、男女分角色朗读。

师“是啊!郝副营长借着微弱的灯光,注视着那幅图,自言自语地说,多好啊!此时,郝副营长想到了什么?”

(也许看到了一按电钮就亮的电灯,也许看到一个个孩子在电灯下认真学习,也许看到了人们在电灯下谈笑风生,过着美好的生活。)

过渡:正是插图上的电灯点燃了郝副营长心中的希望之灯,此时,在他的心中就有这样一个愿望。读

学习第三次“多好啊!”

生:

“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1、师“郝副营长的话道出了他心中美好愿望,读读这句话,‘多好啊’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

(对,郝副营长他想的是祖国的下一代,希望能够给他们创造一个优越的学习条件。

2、边讲边读。

(1)指名A

师评:我听出了郝副营长一颗迫切胜利的心。读

(2)指名B

师评:郝副营长不仅想到自己,更为了下一代美好的生活。读

(3)指名C

师评:这真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战士。读

3、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读读,读出郝副营长一颗憧憬未来的心。

舍身取义

师:“半个小时后,战斗打响了,郝副营长为了心中美好而神圣的憧憬,投入了这场激烈的战斗中,请你认真地读读课文的9-10,想想什么样的举动赢得这场战斗的胜利?板书:战场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回答

师小结:就是这战场上的一星火光,决定了战斗的胜利。板书:战场

火光

“那当时情况是怎样的?”

(读第8

自然段)

师“在黑暗里,后续部队与突击连失去联系,意味着什么?

师“情况十分紧急,让我们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出示:守敌的围墙……失去联系。)

这真是“千钧一发”啊!

突然(引读)出示:突然,黑暗……已经够亮了。

3、出示图片,看,在这漆黑的夜晚,那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望着微弱的火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战士们靠着……(出示齐读)

师“这火光分明是一盏指明胜利方向的明灯阿!”

“这已经不是一般的火光,这分明是郝副营长心中的希望之光,更是他的生命之光啊!”让我们再来读读那一刻英雄的壮举吧!

4、出示第十自然段(配乐读)

(1)、指名读,你心中充满了敬佩之情

(2)、再指名读,看来,郝副营长高大的形象已经印在了你的心中。

(3)、让我们再来读读,你能否从他点燃那本书的举动中看到他的内心呢?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他心中美好的愿望。”

师“郝副营长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实现他美好的愿望,为了让更多的人用上电灯,过上幸福的生活,点燃了他的生命之光。”让我们再来读读,让那一瞬间永远定格在我们心中。

(4)、齐读第十自然段(配乐读)

师“郝副营牺牲了,他壮举是那样的义无返顾。这种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值得敬佩”读

5、齐读“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6、再让我们来看看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此时,你不由得想到了些什么呢?……请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4.交流讨论。

(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郝副营长为了崇高美好的理想坚贞不屈、勇往直前的牺牲精神,同时关注作者善于抓住细节进行描写的表达方式。)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读写结合,深化“多好啊”

1.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革命先烈的动人故事。

2.伟大的革命先烈用生命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式,换来了这盏照亮黑夜的灯,可是仅仅是照亮黑暗的灯吗?(实际上是照亮我们新中国的灯)

3.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可以是一首小诗,可以是一段随想,可以是心灵的独白……

第8课

《灯光》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灯光》是一篇凝聚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的文章。该文通过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说明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提醒我们要建设好前辈们用鲜血和生命创建的伟大祖国。

【学情分析】

文中所写的战争年代与学生所处的和平环境相去甚远,学生知之甚少,可能无法体验当时的处境,因此,课前要收集查找有关资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多感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读写课文重点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引导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教师可以提覆盖全文的问题,让学生自读自悟课文中的一些细节。作适当点拨引导,加深学生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人物言行、神态等描写的分析,帮助学生体会郝副营长为了幸福的明天,宁愿牺牲自己生命的崇高品质,从而感受今天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及课文中心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揭题,练说

(一)板书课题。

1.当我们面对清晨第一缕灿烂的阳光,背着书包快乐的去上学时;当我们躺在母亲的怀里,享受温暖宁静的母爱时;当我们面对丰盛的餐桌,尽情的享用佳肴时;当华灯初上,我们欣赏着缤纷绚丽的美景时,我们可曾想过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

2.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今天,我们将跟随着作家王愿坚同志走近他们,了解他们。(板书课题)

(二)读写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带领学生过一遍本课重点字词。

(1)读写下列字词

赞叹

微弱

注视

憧憬

阻击

璀璨

黑魆魆

聚精会神

千钧一发

(2)字词释义

围歼:包围起来消灭。

倚:靠。

憧憬:向往。

黑魆魆:形容黑暗。

千钧一发: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形容事态极其危险。

璀璨:形容光鲜鲜明的样子。

(三)练说。

教师提问:

(1)你见过什么灯?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分别用在什么地方?

(2)这些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些灯,生活会是怎样的?有了这些灯生活又变得怎样?

(学生联系实际,在说的过程中已经对“我”漫步天安门广场感到“光明”和“温暖”有了具体的认识。)

二、理文,练说

(一)读课文,弄清人物间的关系:

(“我”与郝副营长,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目的是一个,即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

(二)读课文,弄清火光与灯光的关系:

(这里教师可设计几个填空,辅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

1.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_____,借着_____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_____。他充满了对未来的______。

2.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_____,突击连马上_____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_____,在这______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____,____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3.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_____学习,可他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______。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研究完成上述填空后,可引导他们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微弱的火柴亮光使郝副营长对灯光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点燃那本书的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

(三)读课文,弄清文中三个“多好啊”间的关系:

(课文三次出现“多好啊!”这句话,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来,标上序号,然后读一读上下文,找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些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然后通过小组交流、集体汇报的形式,帮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第一次说这话是对天安门广场“灯光”的赞叹,是引起我回忆的直接原因。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他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第三次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三、激情,练读

(一)指导学生读回忆部分:

(郝副营长的话要读出沉思、询问、回忆、憧憬的语气;激战部分要读出“猛烈”、“着急”;战斗结束部分,语速放慢,读出对战友无限崇敬之情。可采取指读、组内读、齐读等形式。)

(二)指导朗读课文首尾段:

(这部分总的基调是流畅,读出对战斗深沉的怀念。)

(三)自由感情朗读全文:

(学生在感情朗读当中自然感受到当前生活的幸福,联想到先烈的献身精神,感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四、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前后呼应、以一句话贯穿全文、抓住细节进行描写等表达方式。)

【作业布置】

1.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七根火柴》、《三人行》。

上一篇:为高考加油的祝福语短信下一篇:本质安全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