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数学精彩课堂

2024-12-13

魅力数学精彩课堂(共13篇)

1.魅力数学精彩课堂 篇一

品味《课堂魅力经典》 成就精彩语文课堂

——《中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魅力经典解读》读后感

我一直都敬佩那些教育名家和大师:于永正、魏书生、李镇西、王崧舟、窦桂梅„„他们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步入语文的殿堂,和学生一起品味文字的魅力。他们的课堂唯美、自然、和谐,不仅呈现了他们深厚的文学功底,更是带给我们精神上的享受。每次碰到这些教育名家的著作或是他们的教学实录,我总是如饥似渴地阅读,希望能从中汲取精髓。为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专门为我们一线教师购买了大批教育专著。一大摞专著中,这本《中国著名特级教师课堂魅力经典解读》最夺我眼球,我迫不及待地把它借回家。

在炎热的夏季,这本书犹如一片绿荫,带给我夏日的清凉;它又如一盏清茶,带给我心灵的滋润。这本书从诗意课堂、简约课堂、幽默课堂、激情课堂、智慧课堂、情智课堂、民主课堂、情境课堂、生命课堂九个章节入手,总结了全国名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并对其教学特色进行了探讨,并揭示他们的教学魅力。细读此书,感受颇多,我想:精美的好课是不分学科的,不分性别,不分年龄的。我不禁惊叹于这些名师,他们如何能从一样的教材中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关注到别人认为平淡无奇的地方,挖掘出文字背后的故事。这是研读教材需要多少的精力,摸索揣测千百遍的尝试,对于背景资料全面的搜索,才能有这样成熟、大气的课堂。

读到精彩的片段,我总是习惯性地反复品味,反复揣摩。每次我总是问自己,我究竟汲取了多少教学艺术的精髓,换做是我,我会

怎样处理这些教学细节,他们为什么这样设计?

回想我平时的研讨课、汇报课,总是精心的准备、反复试教,年级组老师在一起反复切磋后,我们才敢登台亮相。但我们的课亦和这些名师的课堂相差甚远。正因为教学功底有差距,我习惯于孜孜不倦地学习。因为我相信勤能补拙,至少我可以从名师们的课堂魅力中学习他们优秀的教学设计,学习他们幽默的语言风格,学习他们精炼的组织语言„„

特级教师们的课堂教学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他们课堂教

学的魅力,来自他们那幽默机智、内涵丰富、个性鲜明、让人回味无穷的课堂语言。我印象最深的是支玉恒老师在执教《晏子使楚》中的精彩片段:

师:今天这么多老师来听课,你们紧张吗?

生:不紧张。

师:不紧张?好,那谁敢到黑板上写几个字?

(学生无人举手。)

师:你们不是说不紧张吗?

(有一个学生举起手。)

师:好,你过来。我就喜欢勇敢的孩子!请你把今天要学的课题写在黑板上。

(学生写字,但“晏子使楚”四个字写得大小不匀,台下学生哄堂大笑。)

师:你们别笑,也许他这样写是有所考虑的。我们今天学的这一课里主人公是谁?(生答“晏子”。)所以嘛,他把“晏子”两个字写得很大!(众笑。)你讨厌不讨厌楚王这个人?(生答:讨厌。)所以他把“楚”字写得最小!(众笑。)

这一段对话,是老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生成的,而其中的精彩实在令人难忘。首先,教师别出心裁地运用幽默,既抚平了哄堂大笑给这个写字的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又把写字与情感联系起来,并渗透对课文人物的认识。语出难料,机智迭出,诙谐幽默,笑中感悟,这恐怕就是名师的教学充满诱人魅力的原因了。

特级教师贾志敏在教《两个名字》一课中的“我有„„你也

有„„哈哈,我们都有”这一句式时,信步走到学生们中间,同学生们进行了轻松愉快的对话:

“你好,我有一支铅笔。”贾老师左手举起一支铅笔.右手握着一位小朋友的手说。“您好,我也有一支铅笔。”小朋友高兴地站起来.也举起了自己的铅笔。

接着.贾老师亲切地示意这位小朋友和自己一起说:“哈哈。我们都有一支铅笔。”孩子们纷纷争着和老师对话。

不知不觉中。对话的难度增加了。学生们在认真地思索后,举起了一双双小手。

生:“您好!我有一颗爱心。”

师(激动得竖起大拇指):“你好.我也有一颗爱心。”

合(愉快地):“哈哈,我们都有一颗爱心!”

就这样,贾老师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循循善诱,润物无声,在一次看似随意的语言训练中,显示出了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

于永正老师在执教《小稻秧脱险记》时,文中的杂草被喷雾剂用化学除草剂喷洒过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可是一个小朋友读这句话时声音很大,既“有力”又“有气”。于老师是这样评价学生朗读的:“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并作了个喷洒的动作。这样的评价幽默风趣,孩子听了于老师的评价,恰到好处地领会文中词语的含义和句子的语气,表演读成为课堂上的一段高潮!这正是由于于老师对文本的把握烂熟于心,对学生的评价中肯而富有启迪,不仅使优秀的学生因成功而发出笑声,也使后进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受到触动。这一切才成就了于老师睿智简约的课堂。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特级教师的功力绝非一年

半载的修炼,让人不得不崇敬,不得不佩服。看了他们的教学点滴,我想:高效课堂的建设,小组合作效率的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增强,都需要我们学习前辈们的精华,不断尝试和创新。我坚信:只要目标专一,拥有“滴水穿石”的毅力,坚持读书、坚持上课、坚持反思、坚持取长补短,那么,几年、十几年后,我们一定能成就自己的一片天地!我的心中充满了热切的期望,期盼这这一天早日到来!恩施市施州民族小学王英

2012.8.25

2.魅力数学精彩课堂 篇二

一、自主学习的独特魅力

布鲁纳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因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自主学习活动的创设, 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学习的创新者, 把学生真正推向主体地位, 凸显数学课堂的独特魅力。

1.自主学习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体验。建构主义认为, 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 而应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自主学习方式能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 学有所得。另外, 学生在沟通、协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发展, 自卑感和紧张感逐渐消除, 这对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自主学习不仅在课堂, 课堂学习结束, 大部分学生能走到现实生活当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确定学习时间、学习内容、难易程度。还可以针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有针对性的操作、体验。可见, 教师“最好的教学方法不只是讲清事实, 而应该是激励学生去思索, 自己去动手。”实践证明, 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技能, 使学生在“做”中独立制定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这种自主解决问题的学习品质一旦作为一种固有的特质在学生那里根深蒂固, 将受益终身。

3.自主学习提升了学生的身心素质

自主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创造“新知”、发现数学“规律”、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通过自主学习, 学生可能会超越课本、超越老师, 在自由的空间中大胆怀疑, 大胆猜测、大胆尝试, 探讨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他们在体验成功、感受快乐的同时, 切实感受到自我的存在。为了尽情地展示自己个性, 证明自己能力,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锲而不舍、勇攀高峰、乐观开朗的的性格, 使身心素质都得以提升。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自主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取有限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形成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因此,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放在首位。

1.创设教学情境, 诱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指出:“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 会把学习看成内心满足, 不是当负担。”可见, 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就会迸发出主动参与的热情,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经说:“没有任何兴趣, 被迫进行学, 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因此, 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放在首位。教学情境的创设, 是诱发学生兴趣的关键。学生不管是因为好奇而关注, 或是因爱好而入境, 都能使他们形成一种努力去探究的欲望。例如, 学习《圆》的内容时, 解释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问题, 我利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动物趣味运动会”的情景, 画面是小鸡、大象和河马分别骑着圆形车轮、方形车轮和三角形车轮的赛车进行比赛, 并配上运动会的背景音乐, 这个情景一出现在课堂上, 问题就自然引出来, 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呢?这样的教学情境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形象化、清晰化, 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 有利于增强学科兴趣、培养学科热情。

2.优化课堂结构,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优化课堂结构, 就是在课堂上教师要千方百计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多地创设自主探索的契机, 严格控制教师分析讲解时间, 为每个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尽力为每个学生的成功提供可能。如在讲解《圆》的内容时, 我安排两个同学为一组, 准备一枚图钉、一根细线、一张白纸和一只铅笔。让学生在图纸上画圆。并不断改变细线的长度, 观察细线与圆的大小之间的关系, 最后全班各组之间进行交流讨论。为满足个别喜欢艺术孩子的需求, 我出了一期板报, 孩子用心中圆 (弧) 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学生在参与体验、主动探究、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归纳总结出圆的概念、性质,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建立成长记录袋, 将自主学习融入学生生活

新课程明确指出:“教师要结合学生具体情况,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回眸自己的成长轨迹,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将自己最满意的作业、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印象最深刻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易错易混的问题等整理到记录袋里, 教师要帮助学生定期合理的分析, 认识某一阶段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三、结束语

总之, 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可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相信, 只要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摒弃过去醉心于自己“艺术表演”的习惯, 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千方百计帮助学生真正走出唯命是从、墨守成规的思想困扰, 就能使数学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心灵放飞、树立自信的过程;使数学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积累经验, 走向成功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薛巍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初探.小学时代·教师, 2011, (11) .

3.精彩足球,魅力课堂 篇三

摘 要:足球教学是体育教学的一个常规教学项目,伴随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方案的实施和推进,各地校园足球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和发展。五人制足球的开展不仅适应了新课程背景下的足球教学要求,还提高了学生学习足球的兴趣。而且,五人制足球本身所体现出的优越性,也是其他足球项目所不能代替的。

关键词:五人制足球;意义;价值

一、有利于蓬勃开展校园足球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南美洲兴起五人制足球,到如今的足球风靡世界,足球运动给参与者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而在学校开展五人制足球运动,旨在培养更多孩子的足球兴趣,符合现代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理念。在一些欧美足球强国的训练理念中,他们往往将“五人制足球”作为训练模式的方法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在校园里开展五人制足球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学校希望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但是又害怕在体育活动中发生学生伤害事故。正是这一因素制约了校园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然而五人制足球比赛规则中明确规定:不允许冲撞与铲球。这使得队员间的身体对抗强度较小,从而大大降低了学生受伤的几率,从根本上为学校减轻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促使足球在校园普及推广。

其二,五人制足球比赛场地一般长40m、宽20m,所占用的空间较少,因此标准足球场就能分成4块场地使用,同时也可以灵活地利用篮球场、排球场等举行4对4、3对3的小比赛,大大提高场地使用效率。活动开展再也不会受到场地原因的限制。由于“五人制足球”是正式足球的迷你版运动,学校就经常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或体育课时间,开展各类对抗赛和竞技赛,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活动,同时也锻炼了身体,一举两得。

因此,“五人制”足球经过正式足球运动的“迷你改造”,更受到广大家长、学生和教师的青睐,在如今的校园里正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并迅速发展。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足球兴趣

足球运动对学生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相比于跳绳、仰卧起坐,他们更乐意在足球场奔驰,尽情地挥洒汗水。

因此,我们在开展五人制足球时应该充分利用足球的魅力,利用黑板报、宣传窗、校刊、网络等途径进行广泛宣传,组织学生观看比赛,如世界杯、欧洲五大联赛、中超联赛等。通过欣赏球星细腻的脚法、精准的射门、花哨的花式足球,让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足球,激发学生练习足球的兴趣。

学校足球节和五人制足球联赛的开展,激发学生的足球兴趣。足球节中,学生参与“穿越龙门”“大力水脚”“玩转世界杯”“穿越丛林”“疯狂颠球”“齐心协力”等各种足球游戏,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神情,可见足球给他们带来的乐趣真是妙不可言。校园足球系列活动的开展,不但加大了足球运动推广的力度,而且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提高了学生对足球的兴趣。

三、有利于巩固提高足球技术

足球的基本技术包括踢、停、运、传、射。单一动作反复机械地练习,比较枯燥,会使学生产生厌倦。五人制足球比赛场地小,攻防转换节奏快,学生的触球机会多,这是七人制、十一人制等大场地比赛无法比拟的,对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控球能力、场上反应能力、配合意识及门前抢点、射门的脚法等诸多方面大有益处。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反应速度比较快的学生,他们会在五人制比赛中对球的处理、技术的运用更加合理。比如,停球转身这一单一的技术动作,在平时教学中一直采用同一方向的停球转身,学生会很快表现出厌倦感。而在比赛中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停球转身这一单一的技术动作就会演变成不同的停球方式、不同的转身方向,这样一来不但能让学生掌握更多停球方式,而且他们在场上会根据不同情况判断停球以后转身的方向,在提高技术水平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足球意识。五人制足球对每个参与者的跑动能力要求较高,比赛过程中同队队员均要参与进攻和防守,这样持续跑动15~20分钟,学生的心肺功能得到很好锻炼,同时学生的灵敏度和柔韧素质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足球意识

学校足球队的学生以及一些经常参与五人制足球比赛的学生,通过一定时间的积累以后,他们能够通过比赛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控球能力,并在五人制比赛中体现出足球意识的优越性。他们会在比赛中表现出提前移动跑位进行传接球,传完球以后会有意识地拉开空挡接球,或者主动迎上来接球,而不是传完球以后原地站着等球,导致持球队员没有传球路线;持球队员能根据场上形势,找准空挡将球转移,利用有效实用的“踢墙式”二过一、二过二等战术向前推进,最后达到射门得分的目的;一些技术较好的学生会在没有出球路线或被紧逼的时候利用假动作过人,达到向前推进或寻找空挡传球的目的;有一定射门基础的学生能在禁区弧一带或者禁区内找准时机射门等。

五、有利于学生形成团队意识

足球是一项讲究团队配合的运动,而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依赖性较强,个人意识强烈,过于注重个人利益,缺乏团队合作意识。足球比赛充满了竞争,既有内部竞争,又有外部竞争,但是大家又有着共同的目标:即赢得比赛,这就需要学生相互间的协作和互助。

在校五人制足球联赛中,班级集体荣誉观念得到增强,进一步增强班级凝聚力。各班学生都能自行组织好班级拉拉队,为班里的足球队员加油助威,并能做到文明观赛、文明加油。当自己班级球队进球的时候,他们会尽情鼓掌、喝彩;当自己班级落后的时候,他们会更整齐、更大声地喊出“加油”;当班级球队的队员体力透支的时候,他们的加油助威是最好的动力;当班级队员被换下时,他们会及时递上饮用水、擦汗巾;当班级队员受伤时,他们会紧张、担心;当班级球队最终赢得胜利时,他们会欢呼雀跃;当班级球队输掉比赛时,他们会鼓励队员们“输一场不要紧,下场我们继续努力,争取赢得比赛”。

六、有利于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校园足球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终身体育观是学校开展体育运动的目的之一,所有学生都能自觉、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会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终身体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而五人制足球攻防转换快、射门进球多、观赏性和参与性强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郝祥哲.试论五人制足球的开展对中国足球发展的有利影响[J].运动,2011(6).

4.魅力数学精彩课堂 篇四

――《相遇问题》教学反思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要让枯燥的数学课堂焕发生机,具有魅力,必须为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情境。这样能使教学过程对学生的注意始终有一种吸引力。当然,老师创设的情境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让它成为一种愉悦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我在教学《相遇问题》一课时,就创设了这样一种生活情境,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一种情境之中,很自然的在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使枯燥的数学课堂焕发了生机。

一、在导入时创设生活情境,让课堂贴近学生。

案例:

师:同学们,我们班有没有出现过一不小心把同桌的作业带回家去这种情况?

生:有

师:是啊,我就知道我校某班的同学洋洋一不小心把同桌聪聪的作业带回家去了。同学们想想看,不只是聪聪着急,洋洋也很着急。这时洋洋应该怎么办呢?

经过片刻,同学们纷纷想出了办法,张磊说:“打电话,让聪聪来拿。”董子悦接着说:“我认为是洋洋错拿了聪聪的作业,应该给他送去。”朱荟茹同学说:“还有个好办法,就是打电话约好,一起从家出发,在中途相遇。”这时,课件一步步出示同学们想到的三种办法。

方法一:洋洋给聪聪送作业。已知洋洋每分钟走70米,走了12分钟。(让同学们根据已知条件补充问题,并解答。)

方法二:打电话让洋洋来拿。已知聪聪每分钟走60米,两家相距840米。(你知道聪聪走了多长时间吗?)

方法三:两人同时从家出发,面对面走来,经过7分钟两人相遇。已知洋洋每分钟走65米,聪聪每分钟走55米。(你能根据这些条件得到两家之间的路程吗?)

在学生读完题后,板书相遇问题核心内容:两人同时出发,面对面走来(相向而行),在中途相遇。

师: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相遇问题。板书课题。

反思:

生活是具体的,数学是抽象的。我们应该把数学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学习从现实生活中产生、发展的数学。不小心把同桌的作业带回家这种事,司空见惯。要求学生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把作业本送回同学的身边。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很快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老师根据学生想的办法,与学生一起编出了两道学生已熟悉的简单行程问题,和一道相遇问题。前两道题即起到了复习的目的,又为后面的学习作好了铺垫,从而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知道一人的速度和时间能求路程,知道路程和速度也能求时间,那么,知道两人的速度和走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能求路程吗?怎么求?引发了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在探究时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

案例:

师;为了更好的理解题意,我们同桌之间相互配合,来演一演洋洋和聪聪同时从家出发,向对方走去,在中途相遇这一过程好吗?

反思:

学生开始分角色扮演。有的同学用手中的笔来代替洋洋和聪聪在桌子上走,有的同学用手来表示,当我走到学生中间去的时候,有的同学想下位走一走。我答应了他们的请求,让两个同学到前面来演给同学们看,他们在我的口令下,同时出发,向对方走去,在中途相遇,完整的表现了送作业的过程。但当我问同学们,他们两人在送作业的过程中,所用的时间相等吗?很多同学认为不相等。此时我想,同学们肯定看到他们两人走的路程不同,就认为所用的时间也不同了。路程是能看见的东西,而时间只能体会感觉到,而看不见、摸不着。所以我再次让学生演一演,老师强调“同时”出发“中途相遇”,等学生表演结束后,我再次问学生“他们两人所用的时间相同吗?”这是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相同”。在扮演的`过程中学生真正弄懂了相遇问题的重点内容,“两人所用时间是相同的”,“所走路程之和等于总的路程。”

由此看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情境,拉近了数学学习和生活的距离,学生在这一情境之中,主动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去发现,理解并学会了新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与同学合作,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 在练习中创设生活情境,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案例(略)

我在练习题的设计中,不管是已知两个工人的工效和时间,求图书室的面积,还是最后一道题目,继续导入时的情景,洋洋给聪聪送作业未相遇,而求他们两家之间的路程。都力求创设一种生活情境,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之中,组织学生有兴趣的思考与学习,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存在于生活之中,感悟数学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乐趣。

在情境之中教与学,不只是学生学得投入,学得高兴,老师也感觉教得轻松。要想让课上得轻松,让数学教学具有魅力,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我们很有必要创设情境教学的课堂。

5.如何让数学课堂精彩起来 篇五

长期以来数学就是一门单调、枯燥、乏味的学科。课堂上既没有语文课中优美的句子,也没有音乐课中和谐的旋律,更没有美术课中勾画出的五彩斑斓的世界。数学课堂就是老师耐心教,学生认真听。新课程改革给数学带来了活力。新课程要求学生在愉悦中进行学习,主动参与探究,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数学课堂也同样精彩。

要想让数学课堂精彩起来,数学的课堂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让学习方式“活”起来

“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等教育理念得到人们的一致认同,“以学生发展为

本”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的学习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着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学生适应社会走向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1.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主、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面。美国

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就是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质疑课本知识。”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营造融洽、宽松、平等、合作的民主平台,让学生树立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2.合作学习——激励学生共同提高

合作学习是指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

流的过程,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因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克服小组合作学习中流于形式或作用不大等弊端,使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3.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探究学习强调以学生自行探究为主,教师从旁点拨,努力引导学生自已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解决问题。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体验自行获取知识的快乐。

各种的学习方式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一个整合体。如教学平均数时,为让学生真

正理解其意义,我们可以设计以下几个活动:

活动1:让男生自荐4人,女生自荐5人同时进行拍球比赛,累计双方拍球总数定输

赢。当男生提出抗议认为这样的游戏规则不公平时,让他们自己思考在参赛人数不变的情况下如何定输赢才公平?让学生自订规则,引导自学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在讨论研究游戏规则的过程中则要发挥团队智慧,合作学习。

活动2:每个小组准备3个同样大小的量杯,盛有不同高度的水,让学生研究3个量

杯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有什么方法?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并实践验证,再进行汇报。有的小组从水多的量杯里倒出一些到水少的量杯里,直到每个杯子里的水面高度相等,利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有的小组,把3个量杯里的水倒在一个量杯里,然后每个杯子分同样多;有的小组则运用计算的方法,先记录每个量杯水的高度,得出总高度再除以3,算出每个杯子可分得的高度,多出来的就倒到高度不足的量杯里。老师再引导比较哪种方法比较简单,从而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认识及计算方法的掌握。老师不把现成的答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在“倒来倒去”中去感受、去探索、去发现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课堂上出现的是“学”的场景,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学习场面,课堂上有动感、有生气、有活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

二、让教学内容“活”起来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学生不再是教学内容被动的接收体,而应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实

践创造的主体。新课程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材都是学生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新课程标准还允许教师根据实际自己设计教学内容,我们在设计时若能充分挖掘数学内在的魅力,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有趣、充满童真童趣的内容和形式,不但让学生真正感到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就在生活中,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如,在教学认识立体图形时,我们可让学生拿来自己生活中常见常用的鞋盒、肥皂、药盒、文具盒、小皮球、铅笔等实物来做教具,通过看、摸、比、想、滚等感知活动,使学生自然而然地由生活中具体的物体过渡到抽象的几何图形中来,从而形成立体图形的概念。又如在教《认识钟表》时,我们就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课件创设一些早晨起床、上午上课、吃中饭、下午放学等一系列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钟表的新知。

三、让教学方法“活”起来

传统的课程的集权性与确定性容易使教师成为忠实的执行者,缺少创造性,影响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现行新课程增添了不确定性,教学目标上允许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有多元价值取向,教学内容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较大的创造的空间,教学对象不使用统一的评价标准,提倡个性化教育,课程设置增加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增加教师的可支配因素等。教师成为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成为课程和教材的决策者,而不是一个执行者的角色,从而为教师根据条件和需要创造新内容,创造新形式,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升自己生命价值留下了广阔空间。

1.教学手段“活”——活用

老师们的教学手段逐步转化为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能让静态的课本图文“活”起来,但在决定是否使用,以及什么时候该使用时,必须保证其目的在于能更好地完成一定的教学或学习的目标。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实际,遵循媒体的特性来设计课堂教学,教学手段要用“活”,而且要“活用”。

同样是教学图形计算公式的推导,在教学《圆面积的计算》时,我们可以则通过课件展示,学生领会了推导面积公式的方法和“变不规则为规则”“平移”“拼凑”等思想,体会等分份数越多拼出的图形就会越接近长方形,这一展示过程难以用实物替代。但我们在教学《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时,若还用多媒展示则剥夺了学习探究的机会,这时我们应发给每位学生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学具,要求每位学生用12个正方体学具拼成各种不同的长方体,拼好后逐一按长、宽、高、体积等数据填在一张表格内。然后思考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发现了每个长方体的体积都等于长、宽、高的乘积,于是得出“长方体体积=长×宽×高”的计算公式。由于计算公式来源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此时学生掌握的知识更牢固、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2.教学形式“活”——灵活

教学的现代化,首先是教学理念的现代化。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让教学机制“活”起来。

在学习《圆》时,学生容易把球和圆混起来,为了搞清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我们在传统的实物展示基础上,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三维动画,把球剖开,横截面就是圆。不仅让学生明白了区别,还知道了联系。

我们坚信: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能让数学课堂“活”起来,把数学知识“用”起来,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让我们的教学精彩起来!

6.儿歌融入数学,让课堂更精彩 篇六

论文提纲:

一、巧用儿歌——充满童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巧用儿歌——突出重点,促进理解,使数学教学由繁变简。

三、巧用儿歌——分散难点,帮助学生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四、巧用儿歌——总结方法,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儿歌融入数学,让课堂更精彩

【内容摘要】数学课是非常严谨的,同时在学生印象中也是枯燥、单调的,有的内容教师反复讲解,学生反复练习,也未必能掌握好。学生学的劳累,老师教的辛苦。儿歌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通俗易懂的内容,朗朗朗朗上口的韵律,在教学中深受学生及老师的喜爱。本文以儿歌融入数学课堂,巧妙的解决了这些教学难题。好的儿歌如心灵鸡汤般,滋润孩子的心田,陶冶孩子的情操,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把儿歌融入教学,孩子们既可以得到快乐,又可以学到知识,这种教学使课堂更精彩!

【关键词】

巧用儿歌

数学课堂

更精彩

数学课是非常严谨的,同时在学生印象中也是枯燥、单调的,有的内容教师反复讲解,学生反复练习,也未必能掌握好。学生学的劳累,老师教的辛苦。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巧妙地利用儿歌教学,能够起解决这些教学难题。儿歌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通俗易懂的内容,朗朗上口的韵律,在教学中深受学生及老师的喜爱。因此,一些脍炙人口的数学儿歌,更成学生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份智慧快餐。

一、巧用儿歌——充满童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若能合理利用儿歌,打开孩子们探索求知之门,运用充满童趣的儿歌增添数学的魅力,更能让孩子喜欢上数学,增强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比如在教学一年级的时候,学习数字1—10,书写和记忆有一定难度,因此,我借助儿歌来帮助学生记忆:

“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上漂,3像耳朵听声音,4像红旗迎风飘,5像秤钩来买菜,6像哨子嘟嘟响,7像镰刀割青草,8像麻花拧一圈,9像勺子来盛饭,10像火腿加鸡蛋。”

这样学生说起来朗朗上口,既形象又好记,有助于学生快乐地识记。

在教学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不管是凑十法还是破十法,10的分与合都非常重要,于是我用《小星星》儿歌的节奏教他们记忆:

“一九一九手拉手,二八二八好朋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牵手走,五五五五一双手。”

念熟了之后,看到1想到9,看到2想到8等,对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很有帮助。

二、巧用儿歌——突出重点,促进理解,使数学教学由繁变简。

教学实践表明,巧妙运用数学儿歌,能够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表象抓实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年、月、日》这个内容时,我又请来儿歌帮忙:

“一、三、五、七、八、十、腊,31天总是大。四、六、九、十一月,30天永不差。

二月份,最特殊,二八、二九来变化。

闰年它就二十九,平年它就二十八。

4除年号有余平,整百年号划双0。

记时方法有两种,二十四时和普通。

时间单位排好队,最大单位是世纪。

1世纪,100年;1年等于多少天?平年365,闰年366。

1小时,60分,1分等于60秒。

年、月、日,时、分、秒,相邻进率要记好。”

这首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囊括全课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又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国土面积》比较整数的大小时,我送给同学们这首儿歌:

“比较大小数数位,数位相同看首位。

依次类推比下去,排列顺序一定对。”

利用这首数学儿歌,突出教学重点,不仅把教学内容化繁为简,还增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巧用儿歌——分散难点,帮助学生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数学教材上的难点,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些难点如果不能有效地加以分散和突破,就会为理解以后的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难。实践证明,在数学学习中,对于一些难以记忆、容易出错的教学难点,如果用儿歌的形式,从最佳的角度切入难点,灵活运用并加以归纳总结,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识记更加牢固,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如教学多位数读写法时,借助读数儿歌:

“读数要从高位起,哪位是几就读几;

每级末尾如有零,不必读出记心里;

其他数位连续零,只读一个记仔细;

万级末尾加读‘万’,亿级末尾加读‘亿’,读数规则永牢记。”

写数儿歌:

“写数要从高位起,哪位是几就写几;

哪一位上无单位,用‘0’占位要牢记。”

又如教学植树、上楼、敲钟等间隔问题,关键在于弄清间距与棵数(层数、次数)的关系,而这一关键点正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为解决这个难点,可以巧用儿歌:

“小朋友,张开手,五只手指人人有,手指之间几个空,请你仔细瞅一瞅。”

再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测量活动》时,学生在单位换算容易出错,为帮助学生记忆,我运用如下儿歌:

“单位换算很重要,之间进率要记牢。

十、面百、质量千,时、分、秒向60翻。

大到小时乘进率,小到大时除当先。

一看二想三计算,三步程序记心间。”

这样的儿歌读来朗朗上口,而且充满智慧,因为学生已获得了感性知识,再用浅显易懂的儿歌进行总结,就能把他们已获得的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知识点的集中,简要,又方便学生理解记忆。

四、巧用儿歌——总结方法,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在教学中,某些知识点、学习方法、策略等,如果采用传统的“告诉式”教学方法,过于平铺直叙。学生对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学习兴趣得不到提高,而短小精悍的儿歌能把较为繁琐的内容浓缩总结为几句话,一些重要的策略方法全部囊括其中,不仅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对知识的进一步消化与巩固,有助于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比如在四年级上册学习《除法》时,计算繁琐,试商麻烦,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如下儿歌:

“一二丢,八九收,当着整十来试商。

‘四舍’商大减去一,‘五入’商小加上一。

同头无除商八九,除数折半商四五。

除完不忘作比较,余数必小要记牢。”

这样,教师边吟诵边讲解,学生边吟诵边练习,很快抓住了本质,学得既轻松又实在。学生在练习时可以依据儿歌,做适当调整,不仅缩短计算时间,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计算兴趣,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

又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时,我设计了一道延伸练习,先让学生吟诵以下儿歌: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扑通2声跳下水。

3只青蛙3只嘴,6只眼睛12条腿,扑通3声跳下水。

„„”

由于学生对这首儿歌很熟悉,能够不断地往下吟诵。这时,我又适时提出:“能不能结合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将这首儿歌用一句话表达出来呢?”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讨论、交流等探索活动,“创造”出一句“新儿歌”:

“n只青蛙n张嘴,2n只眼睛4n条腿,扑通n声跳下水。”

短短的一句话,高度概括了儿歌中所包含的数量关系,将所学知识与儿歌巧妙融合在一起。不仅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对知识的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既好玩又有趣,使数学的课堂焕发了迷人的风采。

总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经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抓住儿童的心理特征,采用一些儿歌帮助教学,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地参与教学,而且能创造一个愉快轻松地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好的儿歌如心灵鸡汤般,滋润孩子的心田,陶冶孩子的情操,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把儿歌融入教学,孩子们既可以得到快乐,又可以学到知识,这种教学使课堂更精彩!

参考文献:

邓廷益.巧用儿歌“活”课堂[J]新课程学习(上),2012,4 马晓露.巧用儿歌教学[J] 苏州工业园区文萃小学

7.魅力数学精彩课堂 篇七

小学生拥有十分活泼和单纯的思想, 在他们内心深处没有畏惧和胆怯, 他们喜欢竞赛, 愿意在比赛中来体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他们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都十分渴望被教师和他人肯定, 在挑战中获得胜利的满足感和喜悦感。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就要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 为学生创设和营造更加适宜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改变原来死气沉沉的教学氛围, 提高语文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竞争意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让学生之间能够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提高素质能力。我认为我们应该运用好竞争这把钥匙, 来顺利开启学生学习的智慧大门, 让学生拥有强烈的学习动力和欲望。

一、教师要合理分组, 提高竞争机制的公平性

竞争就是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互相较量, 争取最后的优胜, 避免落后。这种竞争形势可以是教师提出问题, 看谁能够既快又准确的回答;或是对于一个新的语文知识展开探索环节, 看谁能够最后准确地得到结论;或是在背诵的过程中看哪一位学生能够十分流利和准确等。这样在学生的心里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刺激感, 推动学生使出自己全身的力量和能力来完成这个任务, 最后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想问题的思维能力就会迅速被激活, 从而集中自己的全部注意力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确保语文教学课堂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既然我们在语文课堂中引入了竞争意识, 顺利地运用竞争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欲望, 那么, 我们就要必须保证竞争机制的公平性, 这有这样才能够让最后胜利的人真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让失败的人真正体会到自己的不足, 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竞争学习中有所收获。为此, 我们一定要优化竞争小组, 合理将学生分成水平相当的小组, 以便展开公平竞争。但是我们在每一堂教学课程中又不可能总是把时间浪费在分组上, 为此,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情况来安排座位, 然后以所坐的位置来就近组合小组。当然我们一定要确保每个小组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要基本形同, 不能出现明显的、特别悬殊的差别, 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体验到竞争的公平性, 增大学生参与竞争的兴趣和动力, 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要从全体学生出发, 注重差生的激励和发展

没有无可救药的学生, 也不可能有无法拯救的学生。我们教师从事教育和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课堂这个舞台中来展示自己, 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和特长, 从而享受到获取知识、努力学习后的成功体验和乐趣。为此, 在我的语文课堂中, 无论学生的成绩和基础知识怎么样, 只要能够在本节语文课堂中努力表现, 我就会给予夸奖和奖励, 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努力的认可以及对他们的关注, 这样就会让那些并不出色的学生也体验到努力的快乐感, 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也能够让他们喜欢上这种竞争性的课堂学习方式, 并且作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

教学课堂中后进生或是基础差的学生往往表现的比较缺乏信心, 对自己的观念和理解没有十足的把握, 使得他们在课堂竞争中就无法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即使答对也无法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 也就无法体验到成功的幸福感, 久而久之就会自动退缩到竞争的背后, 默默地关注其他同学之间开展的竞争活动。针对这种现象, 教师一定要特别给予那些后进生鼓励和激励, 密切关注后进生的一举一动, 主动为这些基础差的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 让他们逐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逐渐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例如, 在小组竞争中, 我都会实现给学生编排好序号, 每小组中的序号排列都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统一安排的。在竞争学习过程中我会根据题目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竞争机制, 我用发挥题让优秀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来充分发挥自己, 感受到竞争的快乐;会用必答题的形式来促进那些落后的学生、基础差的学生, 让他们同样也感受到竞争的乐趣。如在必答题的过程中每个小组都叫同一号的学生回答, 小组的其他成员不能回答。这样教师就比较容易调控, 把那些简单的问题留给后进生来回答, 这样就能够确保他们顺利地回答出问题, 为整个小组的胜利也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三、善于运用鼓励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小学生犹如一粒种子, 来需要教师用爱和鼓励不断地培养和浇灌。这样他们才能够在爱的沐浴下茁壮成长。反之, 如果我们用责备的语言和严厉的批评来对待的话, 就容易凋零和死亡。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十分渴望表现自己, 引人注意的小学生, 他们每一次的努力和表现都是希望能够得到教师的鼓励和表扬。为此, 在语文课堂中, 我们一定要善于运用夸奖和鼓励, 激励他们在竞争中全面地表现自己, 让学生拥有奋发前进的动力和精神。

语文课堂竞争可以应用于课文背诵、课堂练习、生字书写以及角色朗读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展开PK的形式, 也可以采取集体成绩的形式, 把成绩认真地记录下来。当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 给予那些表现好的学生鼓励和表扬。并且在每周或是每个月统计各个学生以及各个小组之间的成家, 评价处最优秀的小组, 予以奖品形式的奖励。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地感受到努力竞争后的光荣和荣耀。

8.捕捉魅力瞬间 演绎课堂精彩 篇八

一.捕捉“异点”,呈现真理之美

课堂教学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动态生成的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出现一些始料未及的偶发事件,这些课堂上的意外,可以说是瞬息万变,它往往会给我们带来遗憾、惊喜或者启示,把握得当,“意外”就会成为课堂里的一道彩虹。

比如在讲述《孔雀东南飞》时,一位学生说,全文最突出的美是浪漫主义,如二人死后变成鸳鸯。另一位学生马上反对,理由是文前小序已经证明此文是一篇现实主义的典范。双方各有支持人,一时相持不下。老师可以不必忙作结论,而是让其辩论,使学生在互相辩驳中发现问题答案,最终得出小序与全文是“源”与“流”的关系,通过争论,学生不仅学到了书本知识,也学会了全面看问题的方法,达到了寓德于文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

二.捕捉“亮点”,闪耀智慧之光

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课堂上非预设性的突发事件,虽然让教师跳出了备课的设定思路,但是只要教师准确地把握,灵活地应变,巧妙地应对学生的思考与发现,将这样的看似不和谐的意外之音,当作思维火花的升华,便会收到意外的惊喜。

在讲授《乡土情结》中,当我问学生“放逐使人‘有家难回,有国难奔,但众多志士在他乡还心系故国,忧国忧民,你能举出一些具体的例子吗”时,学生说出屈原、苏轼……但突然一位学生说肖邦,不少学生大声反对,“肖邦不是中国人!”回答的学生也一时语塞,我抓住这一细节,反问道:“难道爱国有国界吗?”学生恍然大悟……

课堂是师生生命经历的重要场所,教师要树立课堂生成的正确态度,把握有利时机,运用有效策略,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三.捕捉“误点”,绽放生命之花

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看似错误、片面的观点,往往具有潜在的价值,若能巧加点化,差错就会演变为一次新的学习。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思维发展不够成熟,在课堂上表现出错误或偏差是很正常的。教师应拥有一种豁达、宽容的心胸,允许学生犯错误,原谅学生的过激行为,创造性的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规律,对教学中出现的偶发情况进行及时、巧妙、灵活的处理,挖掘其中的错误资源,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等方式,把错误化为一次新的学习。这是对教师把握课堂能力的考验,也是教师个体教学风格的外化和升华,是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

在学习《声声慢》时,有一位学生把“怎敌他、晚来风急”读成了“怎敌他、晚来急风”,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因而因势利导,让学生结合作者身世经历,仔细揣摩“急风”和“风急”的异同。学生兴趣盎然,经过讨论,顺理成章地得出了正确结论,并深化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思维也得到了拓展深化,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捕捉“盲点”,开掘潜在之源

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的涉及面非常广。而老师和学生受各种原因的影响,不可能对所有知识点都熟悉,教参中又没有进行详细的介绍。这就形成了我们教学的一个“盲点”。这些知识我们又很难从其他途径获得。例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针对秦、晋、郑三国的地理位置,学生在脑海中并不明了,这对学生理解烛之武的说辞很不利,因此在学习中就会产生一个模糊点,如何来扫除它呢?此时,网络就起了重要的作用,只要我们在网络中输入相关的关键词进行搜索,就能又快又全面地了解到有关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找到当时的战略位置图。把这些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既克服了课文知识的“盲点”,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还使课堂有声有色,可谓“一举多得”,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热闹可以制造,亮点则需要捕捉。每位教师,讲课时都在盼望亮点、追求个性,众里寻他千百度,其实,蓦然回首,美丽的明眸,就在不经意的阑珊处。捕捉魅力瞬间,课堂将会异彩纷呈!

9.魅力数学精彩课堂 篇九

摘要〗初一换了新教材,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新形势。课堂教学的重心必须转变,即由教向学的转变――过去是“以教为主”,现在要“以学为主”;过去是“重教”,现在要“重学”;过去提倡“为教服务”,现在鼓励“为学服务”。过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学生愿不愿学、会不会学习、能不能学会等问题。如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飞起来”?梅山中学初一数学备课组的全体教师,就课堂教学的改革作了一些尝试:以积极的`态度接纳新教材;在课堂上教师要转变身份,学生可随时提出问题,学生的座位甚至要调整;课堂教学要“生活化”;怎样让学生爱上你的课;作业也要追求创新,等等。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 接纳新教材 转变身份 学生跃起发言 学习生活化 课堂教学的“开场白” 问题讨论教学法 动手“做”数学 学习小组 作业创新

8月,世界数学大会在北京召开。3000多位世界第一流的数学家,聚在这诞生过张衡与祖冲之的国度,谈笑、交流、与公众对话。在这次大会的活动中,陈省身教授为大小观众们题词,仅四字:“数学好玩”。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也曾经说过“大千世界无所不用数学”。数学原本就不是枯燥的符号,它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并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活动服务。它是游戏、是魔术、是故事……。现在,数学终于恢复它的本来面目,我们惊讶它的美丽的,惊讶它的神神奇莫侧,惊讶它的包罗万象,惊讶它的“好玩”。数学,这门最纯粹、有着最高级思维乐趣的学科,让无数英雄竞折腰――阿基米德面对敌军屠刀说:请等一等,让我算完这道数学题。

数学是有用的,没有数学就不可能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法国数学家托姆);数学不仅产生了最富有成果的后代----

10.魅力数学精彩课堂 篇十

执教人:安徽省五河城关三小 程金玲

评 析:安徽省五河城关三小 王 勇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一册P54―56]

一、情境铺垫,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我们来猜个谜好吗?

生(齐):好。

师:有一种球,它不用手玩,用脚踢,能猜出它是什么球吗?

生(齐):足球。

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看一场足球比赛。(出示挂图)

(简评:以小朋友感兴趣的猜谜活动导入新课,即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把学生的心由激烈的课前玩耍状态收回到课堂,又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即将开始的新的认知活动之中。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被提了起来,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教学开端。)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课

(让生仔细观察挂图)

师:小朋友们,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小朋友在踢球。

师:一共有多少人呢?

生(齐):10人。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一个一个数出来的。

生2:挂图左边有6人,右边有4人,合起来是10人。

生3:穿橙色衣服的有6人,绿色衣服的有4人,合起来是10人。

师:你们可以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8、9的解题规律写出关于10的四道算式吗?

生:6+4=10 , 4+6=10 ,10-4=6,10-6=4。

(简评:充分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直观入手,借助形象的挂图使学生投入到积极思维之中,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用以前所学的8、9的加、减算理很顺利地得出关于10的加、减的四道算式,更进一步感受加、减算式间的联系,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审美情趣。)

师:除了这个问题,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1:一个戴帽子,9个没戴帽子,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得到:1+9=10,9+1=10。

生2:有10个小朋友, 6个小朋友在左边,有多少个小朋友在右边?得到:10-6=4。

生3:10个小朋友,有4个小朋友穿绿色衣服,其余小朋友穿橙色衣服,穿橙色衣服的小朋友有多少人?

……

(简评:由浅入深,凭借挂图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教学内容、开放的教学空间,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索”,和学生一起观察,一起讨论,教学相长,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着装异同、是否戴帽……]、提出新问题,并解决新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探索新知意识,让每个学生的创造个性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从踢足球上我们就可以解决这么多问题,那你能帮书上这个小女孩吗?

生(齐):能。

2、教学试一试。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P55面,桌子上是这个小女孩抛花片得到的结果,你能根据她抛的结果(7个正面带花的,3个反面),列出4道算式吗?

生:3+7=10,10-3=7,7+3=10,10-7=3。

师:真棒!表扬他。(生齐鼓掌)(师奖励星图片)

师:既然小朋友能帮助书上小女孩解决好这一题,老师想你们自己动手抛也会做的很好,是不是?(让学生抛花片,写四道算式,在组内互相交流)

师:有谁来说一说你抛花片的情况,你列的算式是怎样的?

生1:带花的一面有8个,不带花一面有2个。算式是:

2+8=10,8+2=10,10-2=8,10-8=2。

生2:带花的一面有7个,不带花一面有3个。算式是:

3+7=10,7+3=10,10-3=7,10-7=3。

……

生n:带花的一面有5个,不带花一面也有5个。算式是:

5+5=10,10-5=5。

师:你为什么只写出两道算式呢?

生n:(沉默)

师:哪位同学能够帮他回答这个问题呢?

生:因为两个加数都是5,调换它们的位置,还是一样,所以只能写出两道算式。

师:其他小朋友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齐):同意。

师:老师也同意他的看法。

(简评:程老师根据“活泼好动是小孩子的天性”这一心理特点,让小朋友用看得见、摸得着、直观性强、感兴趣的“抛花片”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启迪他们的求知欲。依据抛花片的`结果列算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根据同学们抛的不同结果,列出不同的算式,有助于新授知识的伸展和学生思维发展。提问时注意了学生有条理地一组一组地说,筛选出特殊情况5和5、10和0,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教师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教育理念。)

三、巩固练习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生(齐):好。

师:我出1。(拍手2次)

生:我出9,1和9合成10。

……

师: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两个小客人,它们就是小老鼠和大象(出现戴头饰的小朋友),它们也来做数学题,(老鼠出8,大象出2,说出两道和是10的加法算式,2+8=10,8+2=10。)老师想请同桌的小朋友和老鼠、大象比一比,你们还可以出哪两张数字卡片使它们合起来等于10呢?(同桌互相出卡片,说得数是10的算式)

(简评:当戴着老鼠和大象头饰的小朋友出现时,同学们学习的热情更加高涨。程老师让同学们合作“出卡片,合成10”,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问题的意识,感知和是10的算式的五彩缤纷。从课堂热烈的场面,能发现同学们的学习是快乐的、有成效的。)

2、帮小白兔顺利回家

师:现在小白兔遇到了一个难题,它不能顺利回家了,(出示挂图),你能帮帮小白兔,让它顺利回家吗?

(师说算式,生口算得数)

(简评:本来很枯燥的计算变成了帮小白兔回家,小朋友们都变成了乐于助人的小公民,这样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数学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意识。)

3、P56第3题

师:既然小朋友能这么快帮小白兔回到家,相信下面的题目也不会难倒你。(师以卡片形式出示口算题,一张接一张出现,生按坐的位置不同,开“火车”口答。)

4、师:下面老师想请小朋友也来帮帮小蜜蜂,它找不到它们要采的花蜜了。记住这里每只小蜜蜂都有它要采的花朵,老师相信聪明细心的你,一定能很快地帮助每只小蜜蜂完成任务的。(用线连一连)

(简评:这两题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使学生由初步掌握列式计算提升到熟练口算,体现知识掌握的循序渐进性特点。从学生那自信的回答中,可以感受到学生的活力和产生的“成功”感。利用“开火车”这种游戏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从答对让别的同学点头,答错遥头也体现了程老师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5、师:小朋友们的表现的真棒!很快帮助小蜜蜂找到了要采的花蜜。现在小松鼠和小猴也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它们也给小朋友们出了数学题,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投影出示题目)

师:数一数它们各有多少?谁能用算式来比较它们的多少呢?

生:小松鼠有8只,小猴有6只,小松鼠比小猴多2只,小猴比小松鼠少2只。算式:8-6=2。

师:我们一起来说一遍,好不好?(生齐答)

师:那小鸡和小鸭怎么比较呢?

(让生独立完成。)

(简评:使学生初步感知多几、少几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每次是谁和谁比,初步理解结果的不同,对结果的表达也不同,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育理念,也为以后学习比多、比少应用题埋下了伏笔。)

6、师:下面还有一道难度稍大的题目,你们怕不怕?

生(齐):(不怕!)

师:那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

生:好。

师:你能说出一些和是10的加法算式和一些10减几的减法算式吗?

生:……

(简评:注重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多思善想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展空间理念。既和前面的“踢足球”、“抛花片”、“帮小白兔回家”相呼应,又由形象到抽象地总结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课本P56第3题。

总 评:

本节课能紧扣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展开,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教学重、难点和关键,灵活采用情境铺垫、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巩固练习、发散总结的教学步骤和“引导――发现”式教学方式,在40分钟里一气呵成了《10的加法与10减几》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既有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又有德育的渗透,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一改过去“老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的被动求知模式。老师在课堂中处于和学生平等的地位,真正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始终保持着较高的热情和专注,师生情感双向和谐交流。

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有针对性地设计了有坡度有层次的多种练习,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促进他们进行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11.魅力数学精彩课堂 篇十一

吴正宪老师认为:应该走一条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结合的教学之路。教师通过改进课堂教学设计,架设学生“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来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的确,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学生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数学的角色,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信心。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问题“生活化”,就是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将学生日常生活情境引入课堂,将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引入数学学习。在教学时,教师应充分挖掘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将之引入课堂,对教学内容进行替换、改造或补充,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一)情境——数学学习的载体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会让学生感到亲切,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数学学习素材,使学生从进入学习的一开始就感到数学的价值。

案例:“克与千克”教学片段

“克和千克”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知识,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我作了这样的设计:课前让学生走进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并记录4样物体和它的质量。以下展示其中一名学生的记录单:

从课堂上学生的汇报,可以看出学生对这两个质量单位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感受到了它对生活的意义,这是展开新课教学的基础。课堂上,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超市作为新课的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接着,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克和千克,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秤。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教学中,我还采取了多种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课前的调查活动,让学生亲身走进生活,参与其中,赋予了枯燥的教学生活的气息。课后,我还引导学生写了一篇有关克和千克的数学日记,唤醒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二)经验——解决问题的资源

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一些生活经验,往往是学习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不可多得的资源。善于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积极唤起学生对生活体验的回顾,从记忆中提取必要的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案例:“对称图形”教学片段

在教学“对称图形”一课时,我作了这样的设计:通过观察蝴蝶翅膀的特点,引导学生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

师:好极了,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像蝴蝶翅膀这样,两边大小一样、形状也一样,并且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叫做对称图形。

师板书课题:对称图形

师:对称图形的特点是什么?

生:两边大小一样、形状也一样,并且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

师: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对称图形,你能说一说哪些物体是对称图形吗?

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我先让学生欣赏了一些对称图形:像窗花、银行标志、建筑物……

这些生活中的常见图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对称图形特点的理解。

接着,我再追问:像这样的对称图形,你还能举例说一说吗?

生1:飞机、汽车。

生2:北京天安门。

生3:蜻蜓、孔雀。

……

对于“对称”这个概念的理解,是很多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我把学生对“对称”的理解建构在了他们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联系他们生活中熟知的事物,如蝴蝶、飞机、天安门等。化抽象为具体,从身边熟知的事物中理解“对称”的概念。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十分重要。设计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与数学文本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事例,沟通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联系,让学生体验身边“熟悉的风景”中蕴涵着许多的数学知识,感受数学是那么有趣和有用,让学生体会“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二、生活问题“数学化”——让生活走进课堂

生活问题“数学化”就是从生活的具体事物中抽取出量、属性和关系,并形成相对独立的数学对象。数学教学的目标不是培养只会纸上谈兵的考试状元,而是要通过数学学习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意识去观察生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眼中有数学

现实世界中事物的存在形式是千姿百态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进而发现、描述、探索、寻找规律,寻求用数学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找出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才有可能进一步去探究其中的规律,也才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愿望。

案例:“平移和旋转”教学片段

在教学“平移和旋转”一课时,我作了这样的设计: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使学生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

屏幕上展现出各种游乐项目:有“滑滑梯”“极速风车”“青蛙弹跳”“高空缆车”“旋转小飞机”等。看到这些熟悉的项目,学生立刻兴奋起来。我请孩子们跟着活动的画面想象一下自己也正在游玩中,并用自己的动作和声音表演出来。这对于学生来说,可谓是驾轻就熟,他们时而发出“嗖——嗖”的声音,时而举高手臂上下移动,尽情地表演着。

动画一停,我开始了与学生的交流:

师:这些游乐项目,你能按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分类吗?

生1:“滑滑梯”是直直地下来的,可以叫它下滑类。

生2:我觉得“极速风车”“旋转小飞机”可以分为一类,因为它们是转的。

师:其他的呢?

生2:“高空缆车”是左左右右滑的,“青蛙弹跳”是上上下下滑的,它们可以和“滑滑梯”分为一类。

师:刚才大家看到了不同的运动方式,像这样的运动——(用手势表示旋转的动作),你们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生:可以叫旋转。

师:这样的运动呢?——(用手势表示平移的动作)

生:可以叫平移。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名字也取得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平移和旋转”。

平移和旋转,在现实生活中学生都经历过,并不陌生。教学过程中,只要老师帮助学生带上一副善于观察生活的数学眼镜,引导学生在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后,从数学的角度对这两种现象进行诠释。

(二)学会用数学

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不知所措。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发现和挖掘生活中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数学活动,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从而帮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一年级上学期在学习了“认识图形(立体图形)”知识后,有一个操作活动:看谁搭得又稳又高。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题目,旨在通过“所有积木都用上的情况下,谁搭得又高又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来。

案例:“搭积木”教学片段

1.审清题意,明确要求

师:(出示图片),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生1:搭积木,看谁搭得又稳又高。

生2:所有的积木都要用上。

师:这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

生:“所有、又稳又高”(教师板书)

师:这两个词告诉我们什么?

生:要把所有的积木都用上,而且要搭得高,还不能倒。

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师: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积木,它们都有什么特点?然后想一想怎样摆放能搭得又高又稳?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师:现在四人小组,按照你们刚才的想法动手搭一搭,看看哪个小组搭得又高又稳。

(学生动手搭积木)

师:现在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搭得又高又稳?

(学生参观交流)

请搭得又稳又高的学生介绍经验。

师:为什么球很难放稳呢?怎样才能把球放稳?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解决方法)

根据学生反馈,得出:用3个长方体搭成一个基座,再把球放在上面就可以了。

(学生再次操作,验证方法)

要想把积木搭得又稳又高,就得利用立体图形的特点,所以在操作活动时,应该让学生知道可以借助长方体的长保证高度,球具有不稳定性,就得把它放在3个支点的面上以确保它的稳定。可见,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充满魅力的生活课堂,让我们觉得是一种享受,它还数学于真实,还数学于愉悦,还数学于人性……在这个“生活化”的数学舞台上,学生享受了具体、富有情感的数学知识,把枯燥抽象的知识以生活化的设计引进课堂。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数学课堂只有再现数学知识与自然科学、人类生活的联系,才能不断扩大数学教学的信息量,才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各方面的实践活动能力,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薏.还数学于真实[J].教学月刊:数学,2014(6).

12.“做”数学彰显课堂魅力 篇十二

一、“做”数学激发求知欲, 深化所学知识

数学知识逻辑性与抽象性较强, 但抽象的数学知识都是基于一定的情境而构建与发展的. 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 创设合理、有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探究利用“ASA”证全等三角形时可以创设问题情境:“粗心的小明不小心将一块三角形模具打碎了, 他是否可以只带其中的一块碎片到商店去, 就能配一块与原来一样的三角形模具呢? 如果可以, 带哪块去合适?”通过这些数学问题, 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可以用数学的思想去观察生活, 发现并解决问题. 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素材加强数学概念的认识、理解, 让数学更贴近实际生活, 在学生头脑中迅速建立起相关数学概念, 强化了所学知识.

二、“做”数学激发合情推理, 引导积极思考

新教材中提供不少实际操作问题, 培养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生活中的问题, 来进行大胆猜想, 通过“做”数学的过程, 解决数学问题. 如, 教材中的“剪绳子”问题: 将一根绳子对折1次从中间剪一刀, 绳子变成段;将一根绳子对折2次, 从中间剪断, 绳子变成段;以此类推, 将一根绳子对折n次, 从中间剪一刀全部剪断后, 绳子变成段. 学生分小组, 通过动手操作, 可知绳子变成3段、5段、9段、17段……通过观察、实验、猜测、交流等活动, 得出规律: 一条绳子对折n次后从中间剪一刀变成 ( 2n+ 1 ) 段. 这也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思考过程, 可以进一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实质上可以把绳子的两端看做连在一起, 绳子对折1次后, 从中间剪一刀得2段 ( 即21段) 实际是 ( 21+ 1 ) 段, 对折2次后从中间剪一刀得4段 ( 即22段) 实际是 ( 22+ 1 ) 段……通过这样放手让学生“做”数学, 可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学数学的无穷乐趣.

在数学课堂中还应注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 发表各自的不同见解. 如教材中出现的问题: 假如用一根很长的钢缆沿赤道绕地球一圈后, 把钢缆放长10 m, 此时的钢缆圈和地球之间的缝隙可以让一头牛通过, 还是可以让一只老鼠通过? 这是一个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教学中, 多数学生估测缝隙只能通过一只老鼠, 但通过计算间隙约为3. 18 m, 可以通过一头牛, 让学生懂得了说理的必要性. 每次上课学生总觉得时间过得太快, 在“做”数学活动中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三、“做”数学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解决实际问题是将生活中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 是提高学生发现数学、“创造”数学、运用数学的能力和数学素养的过程. 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和谐、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 引导学生以一种研究者的身份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索与发现, 在探究的过程中, 先大胆提出假设, 再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证实, 从而发现有关的规律与结论. 这样就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自主地参与课堂, 并在共同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这样, 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技能, 而且学会了分工合作、提高了交往和沟通能力, 通过“做”数学逐渐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例题1】如图1, ∠AOB = 90°, 将三角尺的直角顶点落在∠AOB的平分线OC的任意一点P上, 使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与∠AOB的两边分别相交于点E、F.

( 1) PE与PF有什么数量关系? ( 2) 若OP = 10, 试探索四边形PEOF的面积为定值, 并求出这个定值.

【例题2】两个大小不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角板如图2所示放置, 图3是由它抽象出的几何图形, AB =AC, AE = AD, ∠BAC =∠EAD = 90°, B、C、E在同一条直线 上, 连接DC. ( 1) 请找出图2中与△ABE全等的三角形, 并给予证明 ( 2) 证明: DC⊥BE.

13.魅力数学精彩课堂 篇十三

南昌市东湖区教研中心章明

内容提要: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切实提高了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等能力,达到有效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如何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整合?我区以“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数学‘分层指导,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研究”课题为抓手,在实验中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形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有效方式和策略。把信息技术有机融入数学教学中,促进数学课堂更精彩,达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最优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高度和谐自然的有机部分,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等能力,达到有效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如何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整合?近年来,我区以“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数学‘分层指导,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研究”课题为抓手,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最佳切入点,把信息技术有机融入数学教学中,促进数学课堂更精彩,达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最优化。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方式

“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数学‘分层指导,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研究”课题以素质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观点为实验的理论基础,通过研究探求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持环境的一种班级授课、小组合作学习与个别指导有机结合,有效地促进各类学生充分发展、形成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策略。

在课题研究实践过程中,我们构建了如下信息技术环境下“分层指导,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

(基于信息技术的“分层指导,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图)

该模式主要包括三大模块:分层教学策略,问题解决课堂教学基本流程和信息技术支持。本模式图只是一个总体的操作思路,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自己的教学风格作弹性的、灵活的改变。

对应“分层指导、问题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复习准备,引入新课――新课讲授,问题解决――巩固练习,强化新知――拓展运用,问题探究――归纳小结,反馈评价5流程,信息技术分别起着问题情境创设,媒体直观演示,分层练习操练,网络协作探究以及建立电子学档进行过程性评价等支持作用。在问题解决流程的各个环节中,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具体的整合应用可归结如下表:

问题解决流程 信息技术(IT) 具体活动策略

情境创设(提出问题) 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资源 教师利用多媒体软件、网络资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收集新的信息 各种信息搜寻工具、在线资源、电子书籍、数据库 教师指导学生信息查找方法,学生收集信息.

资源整理、分析信息 E-mail、BBS、聊天室、

视频点播、留言板等 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形成自己的观点,通过信息、BBS、聊天室等进行信息交流。

信息整合

解决问题 文字处理工具多媒体课件等 把经过整理的信息整合起来,得出解决结果。分层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展示作品(陈述结果) 文字处理工具、电子幻灯片等 集体交流

评价、总结 自我测试工具、专家系统 自评、互评、师评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策略

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达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最优化,我们根据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学对象,探索整合的切入点,形成了一些教学策略。

1. 教育情境化策略

基于信息技术的情境教育理论认为,学校的学习绝大多数不可能在现实的情境中进行,要达到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与环境的交互,积极地建立新的认识和理解。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应当“新”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一是能否创设有趣的真实的问题情境;二是情境能否引起学生的注意、兴趣与思考;三是情境能否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进行独立的或者是合作的学习与探索。

(1)问题情境的创设

所谓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某个课题而精心设置的悬念、冲突、矛盾等心理刺激。“基于信息技术的‘分层指导,问题解决’课堂教学策略”课题的实施,是以“问题解决”为核心,问题情境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局域网络和互联网的优势,创设丰富生动的现实情境、问题情境或角色情境,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激发学生思考。创设的情境除了让学生知道“这是什么”,更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比较、辨别,理解它有什么特点,探究其原因,发现它与其它事物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思考“为什么?”、“怎样做?”。

在传统教学中,大都是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主导者,虽然也有师生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但合作与交流受时空限制,实效不大。在“分层指导,问题解决”实验中,教师利用校园网系统,通过资源共享,使全体学生共同观察一个典型的问题情境,通过教师的调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或合作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见解,评价学习伙伴的学习结果。

(2)愉悦情境的创设

愉悦情境教育是通过亲和的人际情境和生动的.学习情境缩短儿童与老师、与同学、与教学内容的心理距离,促使儿童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主动发展。在审美愉悦中,能培育创新的土壤,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最佳的心理状态。如:数学网络课《轴对称图形》,利用网络环境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有制作轴对称图形的方法介绍,有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飞机、服装、北京天坛建筑……,有与美术和劳动整合的民间剪纸图案……,学生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进行自主学习,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能结合信息技术的功能,在画图软件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用剪刀剪出轴对称图形,用纸折出轴对称图形,学生经历了学习的全过程,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到了同伴协作的快乐,感悟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体会到了“数学美”。

(3)模拟情境的创设

模拟情境教育指利用移情作用,形成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且在加深情感体验中陶冶情操。教学中,学生从关注,产生对教育教学内容的积极的态度倾向,到激起热烈的情绪投入教学活动;然后,自己的情感不由自主地移入教学情境的相关对象上;随着情境的延续,儿童的情感逐步加深,最终情感渗透到内心世界的各个方面,作为相对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逐渐内化,融入儿童的个性之中。

如在《最佳旅游方案》一课中,通过模拟组建旅行社活动,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智力水平分别扮演经理、导游、线路策划员等角色。学生在这虚拟的角色情境中,各尽其能、各展所长,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在角色情境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2、学习个性化策略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充分体现了学习个性化策略。在实验中,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了个别化学习环境,以学生的实际差异为出发点,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基础的个别差异、不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不同需求,制定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安排教学程序。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系统的个别化和交互性功能,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自行选择学习内容(在教师规定范围内),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个性化。如:通过分层施教、分层练习,让每个学生都拥有同等的学习机会和发展机会。学习方案A的小步子、直观性呈现方式使学习困难的学生摆脱困境,再通过A级分层练习,达到教学基本要求,成为合格学生;学习方案B “扶中带放”,中等层次学生通过电脑引导学会尝试、讨论、发现、总结,达到教学的发展性目标;学习方案C,以探究性问题为主线,让学优生通过人机交流或同质学生间交流,主动探索,形成问题解决的能力、反思能力,总结学习方法。学生通过计算机可自由选择学习方案,分层练习,避免了不同层次学生的相互干扰。个别化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在《约数和倍数》、《圆的周长》等实验课中充分反映了这一特色。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与学生实现多种形式的对话,如对学习能力弱的学生采取专门讲解,对自制能力差的学生采取必要的约束,对学习水平高的学生采取扩充学习内容等办法,这样有利于个别辅导和因材施教,使学生都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3.网络协作化策略

信息时代,社会上人的交往已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同地域,甚至不同时代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网络还使信息资源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实现集约化共享,使人们便捷获取。这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所发生的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之一。

在实验研究中,我们将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的类型分为三类,即本地资源(教师在上课之前把学生需要的部分资料收集整理好,集中在本校网上,供学生参考使用);远程资源(教师课前运用“page to page”的方法超链接到Internet,学生通过超链接可以找到需要的资料);广泛资源(指学生自己运用搜索引擎直接上网收集资料)。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自由猎取知识,体现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特点。

在传统教学中,大都是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主导者,虽然也有师生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但合作与交流受时空限制,实效不大。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学教学,充分利用校园网系统,通过资源共享,使全体学生共同观察一个典型的问题情境,通过老师的调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或合作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见解,评价学习伙伴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通过局域网或英特网对学习资源进行搜索、查询、分析和利用,通过E-mail、BBS、聊天室等,实现人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协作和创造能力,改善课堂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

4、多向互动式策略

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采用计算机网络的图文交互操作方式进行教学,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人机交互的功能可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积极调动起来,让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学习,使学习内容变得易于掌握、理解和记忆,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展了知识视野,升华了学习目标;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式学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即按学生为中心、学生需求、学生为主体来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使教学从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学生探究为主,变教师单向传授为多向交流;从无个性化的学习行为转变为多样化、层次化、个性化的学习行为。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平等发展的机会。

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多向互动性,让学生参与教学、了解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目标、过程、结论的递进。(1)参与教学目标的确立,有助于学生从“要我学习”向“我要学习”转化;(2)参与教学过程中重点难点的突破,通过人机交互,人与人的交流,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使学生从“我会学习”向“我要学会”转化;(3)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回顾,掌握知识的全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由“我会学”向“我学会”转化,实现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的教学目标;(4)教师引导学生反馈评价,评价方式适时,评价内容典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效果快捷,学生达成共识,共享成果。

如《最佳旅游方案》、《轴对称图形》等实验课,老师利用互联网系统,通过资源共享,全体学生共同观察、分析问题情境,在老师的调控与引导下,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或合作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见解,评价学习伙伴的学习结果。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局域网或英特网对学习资源进行搜索、查询、分析和利用,通过E-mail、BBS、聊天室等,实现人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很好地体现了多向互动的效果。

多向互动的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支配空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主动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真正作为主体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情,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上都能积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探索新知识、获取方法、获得体验,增长智慧和提高能力;有利于创建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改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过程的组织者、辅导者和服务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利用网络互动,采取分组讨论、分组学习、分组考试等形式,增加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相互启发,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课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需要我们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教学手段现代化和教育教学思想方法现代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途径,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参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同等的参与和发展机会。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对教师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让我们最大程度地为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整合,顺利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只能发展》主编:祝智庭、钟志贤

上一篇:自省人生的经典格言下一篇: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