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题目及(10篇)
1.07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题目及 篇一
心灵的空隙
一考生
晶莹的玻璃瓶,折射着光芒。有人拿起它,向瓶里装满石子,问:“满了吗?”一片明媚中,冰冷的石块挡住了舞动的阳光。
我们总会想到一些不堪的过往,忖度自己究竟可以承受何种重量。当石子一枚枚加入,当生命之瓶中逐渐堆积阴霾,块垒满胸,我们窒息地想,终于到了窒息的一刻。就像,面对那没了晶莹的瓶子,我们总会不假思索地答:“满了。”
——那是个碎雪窸窣的清晨,他,一个成功的银行家,被诬告上了法庭。妻子不忠,律师奸诈,法官误判,他被送进了森严的监狱。抱着《圣经》,聆听典狱长宣判——“你的灵魂属于上帝,肉体属于我”。辛苦劳作,凶暴狱警,吸毒狱友,浓重的黑色就这样在他的面前堆积。即使他不是死囚,生活却也从此封闭了阳光,这座监狱成为必然的归宿。面对高墙,他确信自己的一生,真的到了尽头。
装满石子的瓶子还在,尽管玻璃早就失去了光亮。面对“满了”这确信的判断,掌瓶人笑笑,注入沙子代替回答。细软的颗粒渗入石子的空隙。原来,沉甸甸的瓶子依旧可以让柔软驻足。
当阳光成为奢望,可以尝试远离阴影的哀伤。《小妇人》写道,“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即便我们无法抑制泪水,无法逃避中伤,却仍然可以从中获益,学会成长。我们总可以在心灵深处找到些空隙,去珍藏属于自己的温柔,让心中一直雪藏一片阳光。
——那一次,财务室,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卫队长解决了难题。因此,他和他的狱友们获准喝到了冰镇啤酒。夏日黄昏,夕阳镀金,囚犯们享受着难得的清凉。那一次,图书馆,他偶然发现一张唱片,于是他锁上门,在监狱中播放。音乐回荡在整个牢房,囚犯们放下手中的饭勺,沉醉于美妙的天籁。狱警们在图书馆外疯狂地砸门,而他闭阖双目,享受天赐。那一刻,四面高墙,已然消融。他凭借才能与人格成了狱友心中尊严的偶像。
“满了”,我们坚持,直到一壶清水又被注入,水面慢慢升上瓶口。石块在清水中隐隐作响,细沙散发出湿润的芬芳。阳光下,玻璃瓶再次隐约透出光亮。
我们总说“聚沙成塔”,却也不该忽略“滴水穿石”。享受星光远远不够,要祈祷阳光终将到来。不再轻易说悲伤,即使绝望,也要相信心灵的伟力。世上从没有无忧虑的希望,雨果说:“希望是坚韧的拐杖,携带它们,人可以登上永恒之旅。”或许,相信希望,我们才可能坚强。所以,学会寻找心灵的空隙,让自己能够渗透,哪怕一滴,或许可以成就拯救与重生的希望。
——那是个雷电交加的夜晚,他爬过几百米长的下水道,离开了那地狱般的牢房。张开双臂,他仰天长啸。他不知道,翌日清晨,当典狱长撕开他牢房墙上的海报,发现海报后隐藏的他19年来一直挖凿的隧道和他所用的玩具般的铲子时,该多么恼怒,多么懵懂。典狱长不知道,19年,为什么不能磨灭一个人心中的希望;典狱长更不知道,此时的他,正在太平洋边,面对蔚蓝,满身阳光,从容等待友人的小帆。
寻找心灵的空隙。
也许这样,真正的希望就会在一念之善的微小空隙中,悄然引来明媚的阳光。
【点评】这是一篇很见功底、才情的满分作文。作者吃透了材料含意,在紧扣“满了吗?”拓展思路时,把文章立意引向人的心灵层面,深刻而形象地揭示了“寻找心灵的空隙。……真正的希望就会在一念之善的微小空隙中,悄然引来明媚的阳光”的道理,具有很强的启发性。结构安排上更是彰显了匠心与创意。作者巧妙地让实验过程与一位银行家的特殊经历双线推进,并注意叙述、议论的有机结合,读来意趣横生。
(点评:唐惠忠)
石·沙·水
——人生三维之瓶
一考生
人生像一只广口瓶——婴孩新生,如同一只明澈的空瓶;瓜熟蒂落,便已是一件浑朴纯真的艺术品。随着岁月流逝,我们用平凡的冥石、沙砾、清水将它慢慢填充,趋于至臻。天命有限,每只瓶子的容量也相近。一只空杯,以怎样的顺序装入石、沙、水,才是最完美的填充?人各有异,以怎样的顺序塑造一生,才更加丰盈?
责任是那些黢黑的冥石吧,几乎与瓶口同样大小,坚硬冥顽、不可折曲,甚至直至整只瓶填满,人生走到尽头,它都如一支铿锵的主旋律,占去了岁月大半的空间。人生伊始,首先要学会的,是承担自己的责任。也许是一种本能,满脸泥痕的男孩在玩打仗游戏时,看到对方扔来土块,会一把将在一旁懵懵懂懂的弟弟护在怀里。又不知过了多久,像竹笋般成熟着的孩子会在一瞬间,沉默而悄然地将母亲提的行李接到自己手中。走出家庭,责任是社会的纽带,也是瓶中一枚沉甸甸的核。沙水混沌,失迷方向之时,责任承担着人生的重心。韩愈被一贬再贬,心灰意冷,直令他嗟伤“好收吾骨瘴江边”,是对苍生的责任心使他跨出了失意文人的吁叹,兴水利,抚民生,竟让那潮州山水尽姓了韩。我们通过触摸责任,感知自己的成熟;通过承担责任,知晓自己的方向。
爱是那抔绵软的沙吧,细腻地打磨着石块的每个棱角,糅合进石块的每一道沟壑。责任使我们洞悉人生的意义,爱则使我们拥抱人生的美好。沾了薄薄凉霜的窗台边,有脉脉的独白,比星辉动人,那是悲欢离合中生死相许的爱恋。市井阡陌,孟母三迁,是用心良苦的严慈之爱。兵马倥偬,王朝破败,风雨飘摇,民国尚在胎动,革命晨光熹微,七十二烈士满腔热血化碧涛,鉴湖女侠墓前青草萋萋,“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是对信仰澎湃不屈的爱。大爱,是对责任柔美的诠释;而沙,本就是岩石在亘古中化成的尘埃,有着石般的执著,有着沙独有的细腻和柔美,填补大半人生剩余的空间。
宽容是最后汇入的涓涓的水,随着成熟渐渐滋润进瓶中的每一个角落。上善若水,人生的最后,是去学会宽恕自己,也宽恕别人。冤冤相报,是愚人的计较;一笑泯然,则是智者的豁达。内战结束,胜利的格兰特将军接过对手缴上的佩剑,面对成千上万的败军将士,只说了一句话:“战争结束了,我们又是兄弟了。”宽容使你的敌人成为你的手足,也使你以更宽阔的胸襟在同样的天地间看到别样的精彩。清水润下,一杯沙石自上而下深了一层颜色,乍一眼看不出,只有执瓶人心知,杯中之物已脱胎换骨。
用责任、挚爱和宽容填满人生之瓶,它们依凭顺序,在人生的数十个春秋中磨合沉淀,相嵌相融。
让我们树立责任以成人,付出挚爱以有魂,接纳宽容以升华。
【点评】这是一篇相当规范的考场佳作。作者由“以怎样的顺序装入石、沙、水,才是最完美的填充?人各有异,以怎样的顺序塑造一生,才更加丰盈?”入题,牢牢把握了供料内蕴;接下来,用“责任是那些黢黑的冥石吧”、“爱是那抔绵软的沙吧”以及“宽容是最后汇入的涓涓的水”引出三层论述,其间类比妥帖,例证精当,表现出不俗的认识水平与丰富的材料积累。值得注意的是,主体部分三个层次间勾连紧密,它们不仅都围绕着“人生之瓶”这个核心比喻,而且段落内部也有不少语句前后呼应(比如“责任使我们洞悉人生的意义,爱则使我们拥抱人生的美好”、“而沙,本就是岩石在亘古中化成的尘埃,有着石般的执著,有着沙独有的细腻和柔美,填补大半人生剩余的空间”,等等)。
(点评:唐惠忠)
月出青云,临风书雪
一考生
献之勤练书法已经五个春秋了,他从书房走到院里,又从院里走回书房,院子里春风不知何时吹过,柳枝已悄悄抽出嫩绿的新芽。
他手里紧紧攥着一张纸,纸上是一个新写的“大”字。
墨汁是新磨的,圆润黑亮;字写得五分遒劲,五分柔媚,似乎充满了天地间的灵气,把春色全部注入其中。
献之再次欣赏手中的那个字,终于长长出了口气,昂起头,挺起胸,满面春风地敲响了父亲的门。
羲之端详着儿子的字,一句话没有说,顺手在案桌上提起笔,稍稍润了墨,在“大”字底下重重点了一点。
献之见父亲并不作任何评语,狐疑不解,只得跨过内堂,敲起了母亲的门。
“我儿苦练了多年,只有一点像父亲啊。”
……
不知不觉,柳枝长长的,伸手就可触摸到它的绿色。
字写得六分遒劲,四分柔媚。献之心中的火苗在往上蹿,他不能忍受父亲的沉默、母亲的谬赞,他整日整夜呆在书房里,附近的水池早已成了“酱缸”,光是用坏的笔就堆了三尺高。
他相信自己的字已经炉火纯青了。
羲之还是一句话没说,重重点了一点。
母亲赞许的眼光,还是停留在那个点上。
……
大雁南归,风扫落叶,柳树绿意虽浓,却似乎有些憔悴了。
字写得四分遒劲,六分柔媚。献之的右手长了一层厚厚的茧,他心中熊熊的旺火升腾,悬腕提笔,用尽全身的力气写出了一个气吞山河的“大”字。
羲之还是一句话没说,重重点了一点。
母亲继续赞叹着那个点。
……
雪花飞舞,炉火正红,不知不觉又过了五年。
献之的手还在挥毫,可他已不再写那个“大”了,他写的是“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五分遒劲,五分柔媚,还有十分潇洒开朗。
羲之抬起头来,端详着自己的儿子。他记得献之小时候练字时,自己曾在后面拽他的笔,结果没有拉动,当时自己就预言“此儿以后当有大名”,当年的预言如今终于成了真言。
羲之若有所思地说:“好,很好!”
献之的手没有举向空中,而是垂了下来,恭敬地侍立着。
如果是五年前,献之也许会得意地高呼自己的成就,现在他却明白自己和书法之间的距离了。
【点评】这位考生扣住“满了吗”、“实际上还存在很大空间”,借助想象构思成篇,具体生动地编述了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之间的故事来揭示材料寓意,可谓悟性过人,思维灵动。独特的想象,流畅的文句,将四个同中见异的片段有机组合起来,凸显了独特的创新意识与文学韵味。语言表达准确而凝练,对环境的渲染、对献之心理活动的描写也比较成功,确实是考场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点评:唐惠忠)
坚守为本,变通为流
一考生
向日葵懂得,只有适时地变通,才能守住一方阳光,因此它不断地改变方位;山间的溪流懂得,只有变通流向,才能避免岩石的撞击而逃过“粉身碎骨”的厄运,因此它适时转弯前行!因为坚守,生命方能显示其绚丽灿烂;因为变通,生命才能律动着它的美丽,找到他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大自然无时不在向我们昭示着:“坚守为本,变通为流!”
坚守是生命的厚重,是灵魂的归宿,是在漫漫探寻前方道路中紧握的“原则之尺”,舍之,我们将迷失方向;变通则是思想的源泉,流淌的是灵动之源,是智慧光芒的闪现,是洞悉了风云变幻之后对前路的重新审视,舍之,我们将失去智慧的源泉!
还记得邮路上那位朴实的邮递员吗?王顺友,以他那双因沾满灰尘而黯淡失色的鞋,以他那份珍贵而闪光的执著与责任心,为我们诠释了坚守的分量!他的坚守,让山村野店、水浒人家的心,得以与群山之外的世界相连!然而,是什么让他可以排遣坚守之中无边的孤独呢?是心态的调整与变通!漫漫长路,浑浑尘土,叮叮驼铃,如此单调的“长征”,其中的孤独与寂寞,若仅凭坚守,又怎能让他支撑至今呢?聪明的他,于是自编山歌,对山酣酌,苦中作乐!
这些在常人看来是再平常不过的举动,却让王顺友在坚守的过程中得到适时的心灵变通,以山歌缓解思念,以潇洒的激情消融寂寞。变通,让他保持了达观的心态,也让他坚守的步伐更加稳定、扎实!因而,在坚守的艰辛过程中,有变通做催化剂,会让我们前行的道路走得坚定而不沉重!
还记得那些在浩瀚“史海”中高呼“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英雄儿女吗?还记得“宁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爱国人士苏武吗?还记得“落日的余晖平铺”的那一刻,亘古不变地沉寂的“地坛”吗?史铁生,一个在一生中最绝望的时刻,坚守住了地坛——那属于他的一方净土的强人!那里的生命透射着永恒,那里的古殿告诉他生命的价值!于是,在坚守中他变通了自己的思想,终于学会了“将上帝交给他的事实,坚定彻底地进行到底”!
所以,当你彷徨的时候,请不要轻易地放弃,坚守自己的精神领地,适时地变通自己的思考空间,也许希望的曙光会在不经意间闪现。于是,前路就会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朋友,请铭记向日葵的灿烂,请呵护涓涓溪流的甘凉清冽!它们都因坚守而厚重,因调整而灵动。而我们,作为万物的灵长,难道不也应沐浴在这无尽的清泉中“上下而求索”,以坚守为本,以变通为流,找回精神的归宿吗?
蓦然回首,凝视前方,悠扬的歌声在回荡着:既然选择了前方,就不怕风雨兼程;既然选择了风雨兼程,便要懂得征服风雨!
【点评】本文亮点之一是思维辩证。作者从材料中的“顺序很重要”、“也不一定,先放沙子和水就一定不行么”入题,围绕“坚守”和“变通”娓娓道来,要言不烦,把二者的关系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了。王顺友、苏武、史铁生等典型事例的运用,或详或略,都紧扣主题,论证精辟,增添了文章的说服力。本文亮点之二是语言灵动。像“以山歌缓解思念,以潇洒的激情消融寂寞”,凭语言灵动取胜;而“坚守是生命的厚重,是灵魂的归宿,是在漫漫探寻前方道路中紧握的‘原则之尺”等句子则闪烁着哲理的火花。这些都为我们如何写作议论文指明了一个很好的方向。
(点评:唐惠忠)
民族的比重
一考生
有一位哲人说过一句话:“只产生英雄的民族是悲哀的。”我很同意这句话。
英雄是高大的、坚硬的,就如广口瓶中装满的石块,他们是一个民族的脊梁。但一个民族决不仅仅需要脊梁,一个有骨有血有肉的民族才是伟大的民族。
我想,“石块、沙子、水”的道理一定是水泥匠发现的吧。沙子填充石块的缝隙,而水又注入沙子的空隙,这样它们三位一体成就了一个坚固的实体。这个实体不会被分裂势力所消化,如鲠骨卡在一切恶势力的咽喉。它是如此的团结,而又在石块、沙还有水的不断变位中凝聚,这全应归功于石块、沙还有水的各自特点的有机结合。这就是一个强大民族的比重。
一江春水一曲悲歌,大江带来无数英雄的名字,使他们如石块沉入岁月的河底,而肉体随江而逝。华夏的河床,先由英雄铺就!这些磐石中,有仰天长啸“还我河山”的岳飞,有抑断最可怕的洋枪——烟枪的林则徐,也有卧倒在火海中的邱少云,扑倒在铁轨上的欧阳海。这些人铺就了中华坦途,而铺路石就是他们的肉体。
所以有人说:“死去的英雄比活着的多。”但我认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正如充满石块间的沙砾,他们除了“量”与英雄不同外,其“质”是一样的——石英,同样的坚硬。在前天的电视节目中,我看到了一位老人,他是一位火炬手,他的名字叫袁隆平,一个十三亿中国人都知道的名字。他没有建功于疆场,也没有立业于政坛;他只是呆在稻田中,一呆就是二十多年,而他的“儿子”则被播散到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而撑起整个中国的农业。无需多言,许多人都如袁隆平爷爷一样,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伟大的英雄太少,他们无法攥起民族的每个细节,而这些细节,只能由平民化的英雄来完善,这同样值得歌颂。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似乎历来百姓都被比作水。水乍一看是柔弱的,但“抽刀断水水更流”。没错,是百姓,这一看似柔弱的群体,渗透出一个民族的点点滴滴。百姓,是民族腾飞的根本,因为他们有如水的力量与善良,如同黄河之于华夏。毛主席说过:“我们什么都可以邈视,但我们不能邈视黄河!”
没错,一个民族的比重就是如此:英雄伟人是骨,杰出人才是肉,普通百姓是血。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正如装满石块、沙土、水的瓶子——一旦凝结,将牢不可摧!
【点评】“民族的比重”?相信每位读者面对这样的命题都会惊讶而疑惑,是的,它与材料何干?民族又怎么会有比重?读者便会禁不住要知道个究竟,那么,这样作者便达到了精心拟题的目的——涵盖主旨、吸引读者。细看文章才知道,原来作者通过大胆的联想,以类比手法将民族比为瓶,将出色英雄比为石块,将一般英雄比为沙,将老百姓比为水,将大家万众一心比为沙、石、水凝结于瓶中无坚可摧。这样,不仅巧妙地切入了材料的主旨,显得自然圆融,浑然一体,而且新颖别致——由一个小小的实验生发出强国富邦之思,让人不禁惊讶于作者认识的深刻、高远了,文章便也因而显得大气磅礴、令人击节叹赏了。
(点评:梦阳)
生无止境,跃进无息
一考生
古人云:“生无止境。”寥寥四字,已成至理。
然而古往今来却总有人悖乎此。他们自负于自己的熠熠才华,锋芒毕露;他们以为自己人生成就之瓶已然满盈,傲睨尘寰。
于是嵇康的打铁铺中传来不驯的声音;于是阮籍的穷途路上响彻寂寞的泣诉;于是滕王阁上,是那个自负的王勃倚栏作赋,傲对诸公;于是雕栏玉砌,是那个自艾的李煜独视春水,目无下尘……若说是时代的无情给了他们失意的颠沛,我想却不尽然。是他们的自负蔽住了自己寻找光明的双眼;是他们的自满阻碍了不断超越前行的道路。
若把人生的成就比作一个小小的玻璃瓶,他们总以为自己才华满盈,成就充斥了全部的生命,殊不知,成功的极限未曾存在,不断的追求仍有空间,一句“生无止境”,他们未曾彻悟,于是他们的成就,只是为后人留下几篇用痛苦和迷惘压榨出的文字,仅此而已!
纵使“石块”已经满载,仍可有“沙子”、“清水”注入的空间。人生于世亦如是,永远不停息,空间无止境!
就好似那从巍巍青山中、幽幽流水畔走出来的沈从文先生,他不断追求、不断跃进赢得的,是国人的欣赏与爱戴、尊重和景仰。
坍圮的白塔,比屋的碾坊,孤行的渡船,艳晦的河滩……每每伴着静夜里的山歌、伴着虎耳草的香气捧读先生的文字时,我们难以忘记这位作家的笔耕不辍,这位语言大师的学无止境,这位民俗学者的不断跃进。一册《边城》中的神韵美文便是见证;一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的旖旎风情便是见证……
然而更令我们赞叹的是,当国人将“关注人性善美,构塑民族理想”的赞美之辞赋予先生的时候,他只是微笑地说:“我做的还远远不够!”年已垂垂,鬓已斑白,却依然不停息不满足,依然相信自己的人生之瓶尚可注入更多的收获,如此精神,怎能不令我们崇敬呢?
原来,极限,决不可用量化尺度去衡量。因为或许,极限未曾有过明确的界限,不断跃进,你便会发现,本已有所成就的自己实则有着如此大的发掘空间。
就像那个可以不断载入新物的玻璃瓶,看似达到极限,实则还存在空间。因为,生无止境;因为,跃进无息。
【点评】文学需要个性,而考场作文也一样需要展示个性,唯此,才能给阅卷老师以眼前一亮之感,从而让自己的作文脱颖而出。此文即是如此的富有个性:嵇康、阮籍、王勃、李煜等历史名人在考生笔下却“仅此而已”,这种与众不同的个性化认识让人读来不由一惊,而当考生点出“是他们的自负蔽住了自己寻找光明的双眼;是他们的自满阻碍了不断超越前行的道路”这样的独特认识时,读者才恍然大悟,并承认其论断是有道理且令人信服的,文章立意之新之深凸显;人们眼中的沈从文本是文学大师,而考生笔下的他却成了民俗学者,不仅语出惊人,而且令人深思,其实这一点展示的是考生对“无常生活的从容辗转”的感叹,是对“学无止境”的深情赞赏——这又暗中扣住了材料的主旨,进一步使得文章深化了考生的认识,同时进一步展示了考生的学识;大多考生行文时是由材料而转入生活,而此考生则先生活而后归结到实验,有种水到渠成之感,这也巧妙地彰显了实验材料的普适性和哲理意味。这样的文章,又如何不令人叹赏有加呢?
(点评:梦阳)
心无陌路行无疆
一考生
课堂上的一个小小实验引人深思,装满石块的瓶子没有满,用沙子填补空隙后的瓶子没有满,倒进水后的瓶子或许也是没有满的。是的,很多事情看似到达了极限,实则仍存在很大的空间。就像人生,我们永远可以从困难中突围,发现一番新的天地。
翻开历史的书页,折叠起旅途的平仄,我轻轻屏住了呼吸。海子火热的青春在铁轨下寂灭,海明威的生命被含在口中的猎枪终结,茨威格轻轻旋开了煤气开关,伍尔夫带着她的智慧与敏感投入湖心……我的心中在大声地叫喊“不”,他们,都是最杰出的作家,只因思想进入了怪圈,或是文思不再像泉水般上涌,就认为自己的写作生涯到达了极限,并因此终结了最宝贵的生命。我为他们痛惜,但同时也在深深思索,难道我们的心只有那一方大小,我们的脚永远也迈不进新的天地吗?
那是一个夏夜,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如一把钥匙开启了苏轼的心智。苏轼经历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几遭排挤,几经贬官,怅然若失。或许伴君左右、建功立业而不得就是东坡先生的一个极限吧。幸而,他选择了转身,于是山间凸现瑰丽文字,江上荡起华彩文章。苏轼放弃了仕途,释放心灵,到达了另一番天地,于是,便有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便有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淡然,便有了“老夫聊发少年狂,西北望,射天狼”的狂放,便有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坦然。太多太多的美丽诗句流传千古,不得不说,是这一次转身成就了苏轼,成就了他文坛无人能及的地位。
冷眼白天际的鱼,突眼瞪人间的鸟,危石残花,一片衰败之景,朱耷的身影从中脱颖而出。身为亡明皇族,他本该在沙场与八旗子弟挥刀对抗,但他知道这是白白流血,与其走入这个极限,不如选择最静默的方式控诉这个暴虐的王朝。他为自己取名为“八大山人”,以“哭之,笑之”的秃笔静静地描绘着自己的哀思,他不仅保存了性命和那一派傲岸风骨,同时开创了又一代画风。
是的,我们总会遇到困难,遇到极限;此时,我们不如换一换方式。因为心无陌路,所以行无疆,我们会见到又一片光明。我们将追逐光明不倦怠,遍历世间爱恨情仇,释放心灵,然后去看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点评】新材料作文有时也一样需要在开头时转述一下材料,因为这样更便于直接引入话题。此文即是如此,作者在简洁地转述了材料之后自然地过渡到了人生——由海子、海明威、茨威格、伍尔夫等的人生结局为例来引发人们的思考——“难道我们的心只有那一方大小,我们的脚永远也迈不进新的天地吗?”从而,也契合了材料的一种含义——极限问题。接着,笔锋一转,用苏轼、朱耷的人生突围方式不仅回答了前面的疑问,而且使文章形成了鲜明的正反对比论证,严谨而有力度,令人信服。也正是在这样的层层挖掘中,文章的立意步步升华,展示了作者出色的思考感悟能力和结构文章的技巧。最后在结尾再进一步强化主旨,不仅提升了文章境界,而且呼应了开头,使文章显得首尾一体、圆融自然;同时,文中大量古诗文的引用,不仅与作者原有的雅致风格相交融,而且提升了文章的文采、增强了底蕴。有着诸多的亮点,这样的文章当然会备受阅卷老师的青睐。
(点评:梦阳)
[作者单位:江苏太仓高级中学;
2.07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题目及 篇二
材料的表达指向非常明确:第一段关键词为“创新”“人才”,突出浙江省“创新”出台了诸多人才政策,促进“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第二段的核心句为“新时代浙江青年,在各行各业、不同领域开拓创新”,并且举三个实例说明各行各业的青年各有创新和发展;第三段关键词为“注意结合自身”“未来发展”,阐述了明确的写作指令。
第一段阐述整个时代环境的背景,第二段列举了一系列普通人成功的例子,第三段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展望未来。写作重点在于青年如何把握时代机遇,顺应时代需求,进而走向成功。
3.2017年全国卷1高考作文题目 篇三
(适用地区: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蛙鸣伴驼铃
亲爱的朋友们,我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
如果你侧耳倾听,你是否听到了那田间蛙鸣和大漠中的驼铃? 俯瞰中国乡村的上空,田间依旧的蛙鸣见证了美丽乡村的嬗变。中华有诗云:“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从关注“三农”到精准扶贫,时代的巨轮飞速向前时,乡村不曾被抛下。它以非凡的活力实现了自身的蜕变,呈现出一幅山水美、人情美的淳朴画卷。
从微观层面上,无数致力于美丽乡村建设的人们成为时代的先锋。耶鲁大学村官秦玥飞带领乡村率先走上信息化的轨道;三十年支教女教师以芳兰振蕙叶之姿,使“支月英”这个名字镌刻在两代人的记忆之中。鲁迅曾说:“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正是怀着对乡村大地最深沉的眷恋和责任,无数人与曾经的这方土地有了再难分割的羁绊。从宏观层面上,国家的发展从未遗忘农村,从顶层设计再到基层探索,湘西十八洞村的扶贫经验至今还在传播,三权分置体现的对农民的关怀也仍是人们感念的对象。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知止而后有定,激荡之中而后有静。
放眼宏观的国际,新丝路上又响起的阵阵驼铃,传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集体乡愁。西方有谚云“独木不成林”,非洲朋友也说“水涨荷花高”,一带一路的“传奇”构想是古老中国全球担当的表征,它不是以中国霸权睥睨一切,而是以开放的怀抱包容世界。
当普惠互利共赢成为全球治理的共同呼声,中国成为最勇敢的弄潮儿。当“逆全球化”的言论甚嚣尘上,当地球村的乐观之幕徐徐降下,有人发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忧患之问。一带一路成为全球对于中国治理方案的共同期待。中国人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凝聚成责任担当,古老的丝绸之路是养分之源,全新的发展理念又为其注入了不竭的活力。
当蛙声伴着田间的风传遍广阔的美丽乡村,当驼铃载着国际的梦奏响一带一路之歌,你会看见古老中国日益崛起的身姿,它化为一声厚重的龙吟,泅渡了历史的重洋,激荡在七大洲的上空。
所站立的地方,就是我的中国,我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我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
今日少年人,当蛙声伴着驼铃,我们向前迈步的脚步声应当更加铿锵有力才是。
世界青年人,也请让我们伸出手,握一握,共同穿越巨变的中国。
正午光辉,普照大地
生活在当下,你不难发展!生活于当下,你不难发现中国正以一种强势的姿态立于世界,引领世界发展潮流!发展是迅猛的,每一天都会发展为不一样的美景。鲁迅说过:“生活不是苟活,温饱不是奢侈,发展不是放纵。”中国之发展正以“共享”为马驰行于世!“一带一路”连通沿线国家的合作之心,成就各国的共享之意。当年丝路之繁盛仍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一颗最为明亮的星熠熠生辉,而今“一带一路”的辉煌交由我们来书写。有质疑的声音发出:“这是否是一次变相的侵略?”“这是否如同当年马歇尔计划一般实则别有用心?”面对质疑,中国没有急得脸红脖子粗,只一句:“静待历史的检验!”而后我们看到,越南通了广播电视、非洲通了水电交通、偭甸经济飞速提高……质疑之声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人们兴奋的笑脸、闪亮的双眸和无法合拢的嘴!“要想富,先修路!”,已成为政府与民间之共识。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条路是高铁之路!是构建“一带一路”!增加了许多新的内涵。中国高铁横空出世以一种不可抵挡之势越发成长,跃居世界顶峰而后,成为了“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铁的走出国门不仅仅意味着我国高铁技术的发展完善,更加展现了我国合作共享的发展理念,带动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有了国际的合作共享,共享单车告诉你,国内的共享早已应运而生!作为拥有环保、共享理念的共享单车以其新颖的运行模式一出现便受到广大国民的追捧!其展现的绝非单一的共享,也包含有绿色环保的发展可持续目标,共享单车亦有其爱与情的人文关怀。冰心曾说:“爱在左,情在右,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共享便如这一大爱,在人们的心田种播下花种,允以阳光、雨露、终成一片“万紫千红”,我们不难看见,今后的天空万里无云蔚蓝如海,人们走在大道上,共享单车成为主流!若干年后,可以预见,北京的天蔚蓝如海,共享单车来往于大道,高铁带我们走出国门,“一带一路”带走共享的信息,带回合作的意愿!“共享是将蔷薇赠予,你留我以花香!”中国正作为一颗正午的太阳,以其强有力的光芒,普照全球大地,共享光辉!
一碗一筷诠中华
白落梅曾写道:“那小小的瓷碟里,竟品出了海的包容,天的旷远,地的辽阔。尝难尽的是食物千味,吃不完的是人生百态。”中华食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一句“民以食为天”竟令无数文人骚客、权贵宠臣、普通百姓竟折腰,不妨夹起一双木筷,从胃开始,读懂中华。
古来便有七俗:“柴米油盐酱醋茶。”从原始人的“茹毛饮血”到如今“蒸煮炒焖炖”,火的使用,让中国人的餐桌走向多元。而这,恰好体现了古人们的创新精神。倘若没有创新思维,又怎会有火苗的出现?又怎会有火种的保留?“食色,性也。”儒家先哲早已道出国人性格真谛。
食物承载的还有人们的性情。广东人好喝汤,正如广东人的性格,温润谦和;四川人爱吃辣,也恰体现了川妹子、川哥哥们的好爽直率;京城烤鸭色泽金黄,制作讲究,不正是京城“老炮儿”们谨慎机智的最好表现吗?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酸甜苦辣咸,五味全。五味构成一桌满汉全席,菜式多样,人也多样,中国人就是如此多元。
食物上多依附的不乏中华传统。元旦吃饺子,元宵吃汤圆,端午吃粽子??食物们的名称由于谐音也被用来传递美好愿景——年年有“鱼”,汤“圆”团圆??这些都体现了先人们卓越的智慧以及虔诚的美好祝愿。
然而,正如《月亮与六便士》所言:“任何硬币都有正反面。”在食品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其背后透露出的一些弊端也引发了人们的恐慌。不知从何时起,三鹿奶粉开始代替了三聚氰胺,红心鸭蛋成为了苏丹红浆液的代名词,虾不只是虾,而是注胶虾??渐渐地,人们谈“食”色变,浮云蔽目,食物难辨好恶,这正折射出今日中国个别商家眼里唯利是图,罔顾他人安全,实在是“利欲催人万火牛”,悲哉!
所幸中华民族没有放弃抵抗。食品监管力度的加大、有关法律的出台、执法程序的严格??均在扼杀着不良商家的坏念头。最终,蔽目浮云将被吹薄,也不再会因为“不见长安”而发愁了。
装盛中华美食的瓷碗,素胚勾勒出细致纹路,碗身描绘艳丽的花,这是中华民族千年手艺传承,历史沉淀;夹食中华美食所用木筷,竹香仍溢,挺直坚韧,恰如中华民族性格刚直正义,不阿不谀。
中华美食折射的,除了文化还有人性;烹饪方式的改进始发于人们的创新思维,源起于人民精益求精的追求;“纵有安全小隐患,重典治理安人心”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责任心之强大。捧起一碗,执起一筷,于色香味俱全的中华美食中,歆享中国特色中国味吧!
一横长城长,一点茉莉香
看惯了哥特建筑,你或许感兴趣于壮阔万里长城;听遍了普契尼的歌剧,你或许欣赏那红脸张飞;吃腻了海鲜大餐,是否钟情于广式小吃?
这里是中国。
中国人说:“不到长城非好汉。”足以证明长城在中国人心中地位。昔日秦皇,动天下之力,北筑长城,以抵外来入侵。长城长,与海相邻;长城陡,万阶上天际;长城久,千年风霜未坍塌。它不像吴哥窟,神秘绮丽;它不像巴黎圣母院,闪耀人性光辉;它不像加利福尼亚漫长海岸线,蜿蜒动人。它让世代中国人奋勇抗敌,这才有抗战十四年奇迹;它让中国人充满精气神,这才有今日我中华复兴壮丽征程;它让中国人有永不服输斗志,这才有那千年未曾断绝的灿烂中华文明!
这里是中国。
中国电影史巅峰便是获戛纳大奖的《霸王别姬》,它让世人看到京剧之魅力。那眉心一点朱砂痣,是你放不下的眷恋;那拿起刀枪剑棍的英勇,是你为国杀敌的豪情;那一张张花白的小丑脸,是讥讽贪官污吏的内心独白。一张戏,一座台,唱遍的是天下苍生,言不尽的是千年艺术传统,它不像流行音乐,韵律十足;它不像西方歌剧,夸张十足;它不像古典音乐,醇香浓厚。它像一个前面镜,有血有肉。有故事还有酒。正所谓“不疯魔不成活”,程蝶衣便是这样因戏而“疯魔”。这便是中国最具代表性文化符号,时至今日它仍在创新,接受时代熏陶,放出既古老又现代的光。
这里是中国。
如果你没到过中国,相信你听说过誉满全球的中国美食。中国人爱吃,并且吃出了文化。我不会忘记看汪曾祺先生文章里舌尖上的感受,玉林米线、黄焖鸡、金华火腿,高邮鸭蛋以及最普通的黄油烙饼。中国人讲究吃,每一道菜的背后可能有着几百甚至上千年历史。你吃油焖大虾,我可能和三五知己边吃小龙虾边畅谈人生;你吃法式鹅肝,我可用最平常的食材做出一道你永生难忘的蛋炒饭;你吃昂贵鱼籽酱,我可能尝到秘制多年雷山鱼酱。一部《舌尖上的中国》或许让你更深入理解中国烹饪的核心,它不只关乎食材、手法,更是我放盐时想起你最近生病而少放一点的平常心;让你欲罢不能的不是厨艺技巧,而是生活中点滴感悟。中国人吃的是菜,吃的更是人生。
这里是中国。
有你想不到的惊喜,有你未曾见到的奇观,有你放不下的平常心。
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弹戏牡丹,一点茉莉香。
这里是中国,我们欢迎你。
大美中国,有容乃大
越来越多的外国青年选择来华留学,中国用宽阔包容的胸怀迎接,展现中华大美。而中国的大美不仅在于壮丽河山,不仅在于雄才济济,更在于经济状况、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活等共同折射出的“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中国推崇经济互容,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新引擎将驱动世界。21世纪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国际化的发展方向相一致,与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相承接,与中华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相匹配,已摒弃了国际上长期的“零和博弈”思维,用古老中华民族的智慧,以“和”文化为核心思想,搭筑了新的互利互容的经济交流平台,开创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新思路,可谓展现了中国之大美。
中国秉信文化包容。古老的京剧是中国的一个文化标识,以其唱念作打有机结合的艺术手法、生旦净末丑丰富多样的艺术造型、各式各样的艺术装饰,在世界文艺中占有独特而重要的位置。几百年前徽剧和汉调艺人进京演出,徽汉合流后逐步演化成京城特有的剧种,它并吸收全国各地戏曲多种表现形式,逐步完善自身。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造就了中华的国粹京剧,并且每个中国人都相信,京剧等古老文化在历史的碾压下并不会匍匐不前,而是更加开放包容,吸收现代艺术因素,更加强劲地展现中华大美。
中国倡导生活共容。共享单车作为一种新事物正在悄然改变中国大众的生活,其特点便在于它的共享性,即在不同时间与地域共享资源。这也反映出中国社会生活的一大特性:共同相互,互相包容。这种共容性的社会是一种极为有益的生活导向,中国的面貌正以“共享共容”的趋向变得更加祥和美好。
中国当今早已从沉睡中醒来,用包容的双眼凝视世界。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中国人抑或是外国人,都应谨记:我们都是世界人。用包容的态度,和的精神对待每一个事物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做的。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
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与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大美中华,有容乃大。
2017年全国卷II高考作文题目:
(适用地区:甘肃、青海、西藏、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新疆、内蒙古、陕西、重庆、海南)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眼界无穷世界宽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桂花无己、无功、无名,所以拥有了三秋。“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阳光敞开胸怀,拥有了全世界;人打开门窗,才会永远行走在至真、至善、至美的阳光里。这就是中华儿女传扬和践行的“眼界格局说”--眼界无穷世界宽!
花木因眼界不同而境界各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眼中充满自我的孤芳自赏,桀骜中透着孤寒,所以它只能绚烂一隅。“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是满眼功名的你争我抢,积极进取中透着自我,所以它们只能哀叹春之归去。“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是渡人渡己的物我合一,平和淡然中洋溢着高尚与豁达,所以桂花与秋永恒。它不将群芳争艳视为进取,也不将自我封闭视为高洁,而是将全部精神用于酝酿:每一粒花都凝聚了秋之精华,每一次呼吸都散发着灵魂的芳香!为什么柳永热情地歌唱“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为什么人们殷切地期望“蟾宫折桂”?因为桂花是深深体味秋之真谛的哲人,是深沉、浓郁、成熟的象征。它彰显了秋天,也彰显了自己。
人在理解宇宙的运行中提升境界。“受光于隙见一床,受光于窗见室央,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原来阳光与人都在成长。当阳光的眼界与身影由窗棂间、窗户、庭户扩大至天下时,它拥有的世界也由一床、室央、一堂扩大至四方。魏源正是在太阳的运行中领悟了眼界和境界提升的关键:所受者小,所见者浅;所受者大,则所见者博。满足于一米阳光的人怎能体味真正的光明与温暖;睁开双眼看世界才能拥抱时代,拥抱世界。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安石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庄子笔下望洋向若而叹的河伯,用巨钩巨饵、踞会稽、投竿东海的任公子,井底之蛙与东海之鳖,还有“抟扶摇羊角而上”的大鹏......汪洋恣肆的笔端分明流淌着两个词:眼界与格局。哲人的话言犹在耳,社会上却早已喧嚣着浮躁、自我、狭隘与浅薄。君不见,“秀”成了“规定动作”:秀颜值,秀财富;秀孩子,秀爱人;秀仁善,秀孝顺!到底是要彰显对方,还是虚荣自卑自私自利地彰显自己?君不闻,“保护自己”成了“必修课”:不与陌生人说话是保护自己的法宝;思想和内心是不敢被阳光触碰的堡垒;“世界那么大”的诱惑敌不过“社会充满陷阱”的恫吓!到底是阴霾太多还是我们自我封闭太小家子气?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落霞成就了孤鹜,还是秋水彰显了长天?“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是苏轼成就了赤壁与黄州,还是命运与历史成就了大师?我想,成熟的人一定能给出正确的答案:拥有大眼界和大格局才能趋向真善美的境界。是为“眼界无穷世界宽”。
扫除腻粉呈风骨
时下,人们喜欢美容,买贵重的化妆品。一项英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会化妆的女性平均收入往往高于不化妆的女性,而且显得更聪明。所以,化妆的女人不一定优秀,但优秀的女人一定会化妆,一定会更注重仪容仪表。爱化妆是爱美之心的表现,这种心里人皆有之,但只注重这外在的“浅碧深红”,而忽略了内在的“芳香馥郁”,岂不是有徒虚表之嫌?
李清照描写桂花诗说:“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我想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年代确实离我们远了一些,不施粉黛想清新脱俗的女子也不多见了。我总认为,每天化一点淡妆不仅会让自己的心情好,也美化了风景,何乐而不为呢?但仅仅是为了取悦他人而施粉浓眉,翘首弄姿,妖艳惑众,而内里却“空空如也”,岂不是俗不可耐?因此,表里如一,内外兼修,才能芳香馥郁,这应是我们追求的“极品”。
艰苦朴素是一种美,但绝不是不修边幅;适当的修饰但不能妖艳,这样可以被世人接受。一个人无在家,还是立足社会,都应有责任和担当精神,才能顶天立地,堂堂正正活出真我。而不是为别人活着。可巴金说过:人不是为了吃米而活着。那么除了吃穿住以外,还应有更高的追求,恰如恩格斯所言: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有所作为。用实力证明自己的不凡气质,舍弃行尸走肉的“空皮囊”,就“必须敢于正视??敢当。”人有了精神气,往往就敢于担当。
外在之美不可少。试想,如果某公司人力资源部招聘,在笔试成绩相差无几的情况下,面试选择是素面朝天、穿着打扮的颓废者,还是愿意选择精心修饰的朝气者,答案肯定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大学毕业生就业前美容打扮一番无可厚非。而金玉其外,虚有表面,缺少涵养、文化和能力,就是缺少内在之美的底蕴,这样的人能走多远,令人怀疑。因为韶华易逝,青春难再,能留得住的只是“芳香馥郁”的人格魅力。
内在修为是必须的。鲁迅说得好:“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先贤圣哲倡导清水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另一种美。关键是美的适度。如宋玉所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恰到好处。残花香尤存,蜂蝶恋旧枝。德行、品格与学识能力等综合起来,方能彰显高贵气质。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如果不想被社会淘汰,就跟上时代步伐。人前举止谈吐得体,人后增强内蕴,今朝我少年必在自强不息中收获精彩人生。
2017年全国卷III高考作文题目:
(适用地区:四川 广西 贵州 云南)
题目是一个副标题作文,因为是正逢高考四十年,是关于我与高考或我看高考。
从独木桥到阳光道——我看高考
四十载岁月流逝,高考仍然是每一代人心中难以忘却的青春记忆。从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到如今千万寒门子弟“跃龙门”的“阳光道”,高考,已演变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四十年前,高考是一座通往理想彼岸,却随时有跌落深谷的危险的独木桥。我的父辈都是农民,却也饱受高考所带来的利弊之苦。曾经,大学生是知识与文化的象征,却也是高贵与财富的象征。那时的教育远未有如今这样普及与发达,能考上大学的因素也远不止努力与勤奋,“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是最贴切的形容,反映了当时考大学之困难与艰辛。
四十年后,高考是一条宽阔稳固的阳光大道,是付出便有收获的寒门子弟的成功之道。随着我国国力与日俱增,教育现状已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考上一所大学早已并非难事,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获得高水平知识的权利。随着科技的进步,人文关怀的逐步提升,高考的公平性也日益明显,使高考从一个冷酷多变的“刑场”成为了无数人的梦想腾飞之地。
从独木桥到高考如今的阳光大道,这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兴盛,一个民族的崛起。“少年强则国强”,高考转变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导向。德国总理默克尔认为,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未来国力。当越来越多人不再恐惧于高考的淘汰率而转向期待高考所会带来的人生改变时,高考就真正达到了它培育人才、挑选人才的真实目的。
高考仍然需要改革,需要从“阳关道”向不定方向的“自由原”转变。尽管我国的高考在对人才的培育上已获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唯分数论”依然束缚着考生的发展。浙江等地推行的高考新政有望改变这一现状。当文理不再分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的学科,不再一考定终身,不再为文不择理而忧愁时,高考才真正地成了一个“自由原”,考生则是原野上驰骋的骏马,自由而奔放,挣脱缰绳,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肆意奔跑。
高考,这个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这个凝聚了几代人理想与回忆的“独木桥”,正完成了向“阳关道”蜕变,正声势浩大地开辟成一片“自由的原野”,为下一代人提供更加完善的腾飞之地,理想之港。
天涯何处无芳草——我看高考
不久前,我有幸加入了一个微信群,这个群是当年一起参加高考的同学发起的。群主K当年是一个非常矜持的女孩,她的成绩和容貌一样并不引人关注。可今天,无论气质和人气,她都是时尚圈里令人羡慕和关注的慈善达人。
微信群里最活跃的是E君,他和当体育委员时一样热情。他发的信息日过数十条,视频笑话调侃都会叫你忍俊不禁。据说他高考落榜之后步入社会,笑对人生,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现供职于某市艾滋病疾控中心,是艾滋病患者最真诚的朋友。
发言最少的是某集团董事长B君和某市副市长C君。即使节假日,大家讨论得兴高采烈的时候,他俩也是礼节性的三言两语,惜言如金。这种理性与淡定,依然是他们高中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修炼的结果,“礼贤下士”绝非他们的风格。
大伙印象最深的是班花Y,如今她已经是影视圈里的名人,年近半百依然那么温婉动人。当年,她曾经是几位男生的暗恋对象,高考落榜之后就与他们分道扬镳。其实追到Y的,是一位相貌不扬学历一般的男孩。当初几位暗恋Y的高材生后悔不已,在微信群里有过软绵绵酸溜溜的表白,但对于Y君来讲,一笑了之,不削一顾。
群里常常聊起高考状元A君。他高中入党,可算是他们当中风光无限的人。前些年平步青云,政绩显赫。不幸的是,在竞争省委书记的过程中,被人检举巨额受贿,锒铛入狱。
相比之下,群里过得最棒的要数D君,因家庭贫困,不得不把录取通知书深藏箱底,经过多年打拼,终于在电子商务谋得一席之地,拥有多家网站,成了业内大名鼎鼎的人物。
自称小人物的落榜生F君和X君,如今在省城有了自己的画院和跆拳道馆,育人无数,小有名气。
那个年代,高考就像一座独木桥,有的人千方百计挤到梦寐以求的彼岸,以为高楼之下都是贫民窟;有的人没挤过桥,却无意成为时代风云的主人。
“人生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在微信群的闲聊中,让我感悟到高考固然重要,它将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但决定一个人命运的不止高考这一条道。高考,考的是数理化;生活,考的是生存之道。“胜不骄、败不馁”,只要我们有一颗报国的赤诚之心,高考的初心一定会在我们的血液中永远流淌。
看一个人的人生是否精彩,不是看他的高考成绩,而是看他能否接受命运的挑战,把握时代的脉搏,用他的一技之长,伴随他的勤奋与创造,为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
2017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刚刚权威发布了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题: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如今生活变化之快,往往让我们手足无措。是随波逐流,还是固守己见?何去何从,实际上考验着我们的智慧。
以智者的态度面对现实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化节奏加快,许多事情的发展往往出乎我们预料。紧跟潮流,追求时尚,这可能迷失自我,因为生活的表象远远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许多自以为是的判断与分析,会在社会现实中被打得粉碎。反过来,我们一味的坚持自己所谓的原则,不知变通,怨天尤人,甚至逃避现实,与大众格格不入,那也将被社会所淘汰。对此,科学的判断,理性的选择,就尤为重要。
正确面对各种“变数”,是我们应该具有的态度。
世界变化并非按照我们设计的方案去运行。世事的变化,哪怕是失败的结局,我们都要坦然面对,积极采取措施,掌握生活的主动权。遵义会议之后,刚刚走上领导岗位的毛泽东,面对土城战役的失败,迅速调整方案,在险象环生中领导红军四渡赤水,写下现代战争史上精彩的篇章。失败并不可怕,怕的是缺乏态度。勇于承认失败,在失败中找到走向成功的途径,才是我们正确的选项。
社会的发展,也会出现短暂的倒退。对此我们不能动摇对人类对未来的信心,不能动摇自己的信仰和做人的原则;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秦朝张良为了替韩国复仇,曾在博浪沙袭击嬴政,命中副车,不得不亡命于芒砀山。后黄石公为了磨练张良,让其三次为自己穿履,一是考验他态度是否坚贞,一是让他学会心平气和。最后的结果,黄石公满意的传授给张良《素书》。张良成为汉代开国军师。张良经得起考验,成为智者。而抗战时期,面对日本人的侵略形势,不少中国人对抗战失去了信心。汪精卫等人放弃自己国格,选择投降日本,组成汉奸伪政府,最终落到万劫不复的境地。
时代的变化,有时候让人茫然不知所措。在众人被现实乱象迷惑的时候,倘若有人能从中找到规律性的结论,清醒的放眼未来,作出科学的预测,那将是大智慧!抗战中许多国人为“亡国论”和“速胜论”的观点而迷惑的时候,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为中华民族指明了方向。
可是智者产生并非一日之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要经得起实践的磨练,又要博览群书,深得中华文化之造诣,方可做到。作为平常之人,我们应不断的加强修养,虚心请教,倾听不同的声音,在实践中提升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变化的世界中从容应付,成为胜者。
世事难料,但只要勇敢的面对,沉着、理智,才是正确的选择。
2017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车辆与时代变迁
2017全国高考,江苏高考语文作文题出来了!题目大致为:车有各种类型,车来车往,车传递着真情,承载着时代的变迁,折射人世的变化,道出人生的哲理。请以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车里车外
淅沥沥的雨肆意地下着,我在车里,雨在车外。
人人都爱车,远行、踏青离不开车。外出,有车就有安全感,天亮天黑,都会被车挡在外面,为我们创造的是暖暖灯光和适宜的温度。晚间,将要回家的时候,按下手里的钥匙,车灯便开始远迎,像侍卫,将要带我安全离开,无论什么样的环境,车都会帮助我们应对。有言云之:有灯就有人,我说:有车就有人。
车里,是奋进的人生。
当方向盘确定了角度,目的地也就近在咫尺,车里的种种操作按钮就是我们的种种动力,每一件都至关重要,速度控制着时间,引擎牵引着整个车身,坐在车里的我们,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开往未来,开往理想,不由得这就是我们每天的状态,油加满,调整好状态便可以开启一天的生活。开车意味着前进,开车的状态就是生活的状态。
有时我们要慢慢地开,因为路况、因为人群,放慢速度是一种智慧,根据情况调整速度和方向帮助我们安全通过艰难路段,很多人喜欢快速地前行,而我总喜欢按部就班慢慢地开,车速能够随着自己的意志调控才有安全感,有人说:车品即人品,性格决定了这个人开车的习惯,这也有几分道理,一个保守的人开车一定也很保守,有些外向性格的人总是喜欢超车和变道。
有时开快车也可见水准,当我们成群结队出去旅行,想不因技术原因掉队,也必须开快车。或许总有需要我们打破常规的时候,生活不会千篇一律,应变十分重要,到了加速的时候也必须超越自己。
车外,是风景,是人群。
车外的环境就像生活的外因,不在控制以内,车里的我们要根据车外来决定车里。车外有风雨,车外有阻碍,如果一段路正在检修,我们就必须绕行,就像很多时候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绕行,没有一条直路可以到达目的地,必须转弯,一个又一个弯组成了我们的经历我们的路,“绕行”规避了风险,找到了捷径。
车外熙熙攘攘的人群,你来我往,有的成为了朋友,有的只是一面之缘。而作为行者,我们不可以停下,总要牢牢抓好我们的方向盘,注视前方,去追寻一种远方。
车里的自己,车外的他人。
车里的奋进,车外的人群。
车里的自律,车外的自由。
每一步都认真走过。
2017年浙江卷高考作文题目: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心灵之书”,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对作家的观点加以评说。(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读心为魂
阅读常被奉为一个民族的灵魂。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大本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这话说得确实精僻(辟),当仍想为其添上一种层次:以“有字之书”为人之底,以“无字之书”为人之骨,以“心灵之书”为人之魂。
“有字之书”指世间客观存在的一切文字内容,也是人们狭义上阅读之物。杜拉斯曾说过“每一本书都是漫漫长夜”。夜晚用一本书来填满闲暇的时光,一方面夯实了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开拓了人的视野。培根也常强调“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但若仅仅停留在阅读“有字之书”,便易陷入苦读成疾的泥潭。
“专读书也是有弊病的”,鲁迅鼓励人们使所学的知识活起来,这便是所谓的“无字之书”。
“无字之书”深深根植于生活这片包罗万象的土地上,经历百态人生也是另一种阅读。向生活寻求知识,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搭好身骨。这本大书中没有直接易得的文字总结,它更需要人活化地看待,留心生活中的细节,从中撷取成长所需的营养,做到经世致用。
读着这两本书,能拥有“谈笑有鸿儒”的展望,但真正贯穿人一生的更关键的是“心灵之书”。
“心灵之书”似乎更为玄妙,大家如齐白石也只能说成“要常有古人之微妙在心间”。我将这种微妙理解为一种自我意识,如果一个人永远是外在事物的反映,缺乏自我的内在焦点,那他仍是无用的。特别在物欲快速膨胀的当下,潜心读书的人都已消失殆尽,更不用提回归本心,发出“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的深层自我反思!拥有向内探寻的自我意识,才能回答人何以为人的终极难题。而且每个人的心灵都脉动着不同人格的血液,借鉴他人确为一条捷径,但读懂自己内心更为重要。常读“心灵之书”,为自己注入独立之灵魂。
从另一方面来认知,“有字”与“无字”之书都是为了读透“心灵之书”服务。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是对读通心灵才为终极目标的明证。他们是两条殊途同归的方式,“心灵之书”散落在世界的每一隅里。
阅读向着领悟“心灵之书”出发!为保有人鲜明生机的愿望,时刻铭记以读心为魂。
人生三读
王家卫在《一代宗师》中有言:见天地,见自己,见苍生。这与一位作家的“人生三书”论不谋而合。读“有字之书”,即见天地万物的运行之理,读“无字之书”,即见芸芸苍生的社会迹象,读“心灵之书”,即见自己内心的所欲所求。然而如何将三者有机的结合,使自己既不读死书,又不汲汲于世,也不闭锁内心呢?想必,以知识和社会经验来丰富内心,剔除纷扰,才是“读书”之途。
现今社会,基础教育的普及早已使“有字之书”谙熟于每个人的心中,而网络的大潮则将碎片化的知识和信息日富一日地带到人们面前。可以说,“有字之书”中的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从世界各地喷薄而出。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一体化和泛娱乐化的兴起,各种从所未见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心理被写在了如今的“无字之书”上。然而,一位哲人曾说“不知情权比知情权更加重要”,它可以让高尚的心灵不被无用的言论所累。面对“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心灵之书”便格外重要。只有在“心灵之书”中读得坚定,读出信念,读出亘古不变的普世价值,读出道德律令和精神准则,才能拒绝动摇,读到真实的自我与内心。否则,如尼尔·波兹曼所言“我们终将毁于自己所爱的东西。”而知识和社会阅历同样可以成为人的武装,从书本和社会中剔除糟粕与流俗,才能达到心灵的上升。
同样,伟大的心灵亦有益于个人对“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的理解。抗战时曾有文人说自己当年读宋人著作不知国破家亡之苦,只有到了抗战时国家陷于危难,方得与宋人同情。赫尔曼·黑塞在谈及读书时,也说自己阅读歌德的《亲和力》时,由于误读了它而完全成了另一本书。由此可见,真正伟大的心灵会以知识和阅历审视自己,提升自己,使自己拥有“读书”更加聪慧的耳目。
诚然,无论哪一本书,多读未必有益,精读却又怕陷入“牛角尖”的困局,然而这三“读”互相作用,又互相反作用,以知识和社会阅历丰富内心,升华的内心又从社会和书本中去除杂质,淘得真金,在不断循环中臻于完美。从“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的所得,重读“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的结晶。
如此一来,人生三读,岂不快哉? 016河南高考作文公布:奖罚之后
写给妈妈的一封信
妈妈:
你送我到学校门口,我顺着人流走进考场,没有回望,我能够想象你眼神里复杂的情绪,我想我还是走得淡定一点吧。
可是眼前的漫画却让我思绪翻滚。
一个孩子第一次考试100分,脸上一个吻印,第二次考了98分,脸上一个掌痕;另一个孩子第一次考试55分,脸上一个掌痕,第二次考试61分,脸上一个吻印。
我想的是,第三次呢?第四次呢?只要分数有波动,孩子的待遇就有波动。按通常意义,第一个小孩是优生吧,第二个算是很普通的学生吧,可是全都生活在被分数控制的世界里,悲喜交替,无处可逃。
我有些不安,妈妈,那个对孩子又打又亲的人是谁呢?她可能是你吗?她正是你对吧?求学十二年,你没少亲我,也没少骂我,有时甚至“啪啪啪”!你引用我老师的话说我“要成为优质的做题机器”,可是我的老师总会接着说“更要成为优质的人”啊。
可是妈妈,你似乎简单了些,在陪伴我的路上,你的眼里似乎只有我的分数了,仿佛那就是我整个人的价值体现。是的我从小就会读书,就会考试,就是你昂首挺立笑傲江湖的“资本”;是的我知道好成绩的意义,它会让我更受宠爱和欣赏,它会让你更有成就和尊严,它会改写我们家的处境和命运,它会让我更便捷地获得人世间物质和精神的享受……诸如此类。可是长大后目睹你因此而生的悲喜,我常常觉得是那么遥远。你呢?你有没有发现我越来越长的睫毛下,有更多的委屈?有没有发现我越走越快的脚步里,有更多的趔趄?你可知道,我会夜半,无言独上西楼,看月色如钩?你可知道,我会断鸿声里,栏杆拍遍,叹“无人会,登临意”?有时候竟至怒发冲冠,仰天长啸?甚或“长太息兮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你一直告诉我你爱我如命,所以我听话,我听你的话,不问他事,不贪享乐,不玩手机,不打排球,不弹我好的吉他,不看我爱的武侠……我力求考得高一点再高一点,可是卷面有难有易,精神有奋有颓,也有失误比别人考得低的时候,还有命运捉弄人的时候。记得初二下学期期中考数学,120分我考了86分,回家后告诉你你脸色立变,不只是你,我爸他让我跪下思过,我不跪他一个巴掌甩过来,我一下趴到地上,那夜我跪了两个小时,可是第二天老师告诉你说少加了我30分,加上我还是全年级第一,回到家你一把搂过我亲了又亲,可是我的小小的心冰冰凉凉。妈妈,我无法承受,这是我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你知道吗?
我曾试着与你们沟通可是无效,我羡慕我的同桌李某某,他成绩平平可是说起父母却眉飞色舞,我更羡慕那些书里知道的大师和他们的孩子。鲁迅让他的儿子周海婴“完全的解放”,“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拂逆他的喜爱”;梁启超对他的女儿说“未能立进大学有什么要紧”说“天下事尽自己力量去做便是天下第一等人物”;梁培宽追忆父亲梁漱溟时说父亲的教育是“信任且开放式的”,有一次他考了59分,他拿着补考通知书给父亲看,父亲只一眼就还给儿子,那意思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这些小孩受了信任与激励,后来都有了出息。妈妈,你可知道我羡慕他们?
三个月前,百日誓师之后,一天下午放学,学校广播里传来朴树的歌:“当你仍然还在幻想/你的明天,它会好吗?还是更烂/对我而言,是另一天/我曾经毁了我的一切,只想永远地离开/我曾经堕入无边黑暗,想挣扎无法自拔/我曾经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绝望着渴望着,也哭也笑也平凡着……”我越走越慢,走到校门口突然泪奔,那天我索性在湖边哭得昏天黑地像一个英雄,哭完我安静地回到教室晚自习。妈妈,这是你不知道的。
有人抨击当代中国教育,说是天才教育,而所谓天才教育结果多半不是把一个普通资质的人培养成了天才,而是把他扭曲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畸形儿。我自问我尚不是畸形儿,妈妈,我为此感到庆幸,可是令我不安的是,我一样被卷在了这样的教育里了,我不知道的是我的明天,它会好吗?我们的明天,它会好吗?
妈妈,我仍然愿意考一个高一点的分数,用它来回报你。不过,明天之后,不管我考了多少分,你和爸爸都能高高兴兴地庆祝我高中毕业了,好吗?
您永远的女儿:~
4.2016年高考北京卷佳作选评 篇四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①《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记述老腔的演出每每“撼人胸腑”,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老腔”已超越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
请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从老腔的魅力说开去,不要局限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书签,与书相伴,形式多样。设想你有这样一枚神奇的书签:它能与你交流,还能助你实现读书的愿望……你与它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请展开想象,以“神奇的书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表现爱读书、读好书的主题;有细节,有描写。
【题目特点】
1.从去年开始,北京卷在作文题目上采用“读写结合”的形式,这既是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回应,也是对语文学习规律的遵循。2016年延续这一做法,而且有了新的突破。去年只是由“梅花”引出一个“物”,生发出作文话题。今年的作文题目①则要求考生认真理解文本所记述的老腔演出“撼人胸腑”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由此得出观点,再引申着“说开去”;换言之,这是要求考生联系现实,写出自己对生活中所接触的文化现象的思考与见解。这就使阅读与写作有了更加紧密、更有深度的结合,进一步强化了对考生认识能力与思辨能力的考查。同时,题目又具有较大的开放性,明确提示不限于说“老腔”,要由此“说开去”,为考生展示自己对生活中文化现象的深度思考、认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2016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第六届“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活动,推动全民阅读;“多读书,爱读书,读好书”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理念和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大作文题目②“神奇的书签”,密切联系考生的读书生活,要求考生展开想象编写故事。这既是考生熟悉的内容,又有助推全民阅读活动开展的意义。大作文题目①则从阅读文本引发,要求考生写出对民族文化遗产内涵的理解,对其现实意义和价值的理性思考,从而升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题意审读】
相比2015年,今年北京卷作文题与阅读的结合更加紧密,并且突出了对思辨能力、想象能力的考查。
两道大作文均为命题作文,前一题“‘老腔何以令人震撼”规定写议论文,其指向明确,要求由果推因(“何以”是题眼),探求像“老腔”一样的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令人震撼的缘由。这道题最大的难点在于拟写观点,它要求学生对像“老腔”一样的民间艺术有所了解,还要有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其实,再读读《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文中有“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的绝响,又饱含着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把当代人潜存在心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这几乎是本能地呼应着这种堪为大美的民间原生形态的心灵旋律”等核心句),并深入地想一想,还是可以拟出如下观点的:
1.深厚的地域文化积淀让民间艺术绝美绝佳;
2.土气的外表下面往往是扎根大地的深厚神韵;
3.历经历史的淘洗,跨越时空,古老的民间艺术留下的是精粹;
4.越是自然、越是纯净的原生态艺术,越是动人心魂;
5.艺术的内涵往往重于形式;
6.民族文化是哺育我们成长的乳汁,其间埋藏着我们精神的深度眷恋。
再就选材而言(文题特别强调“不要局限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那“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始终牵动我们的魂魄,密密萦绕在我们灵魂深处的,可以是悲情而深沉的唢呐,震动天地的安塞腰鼓,一唱便让人迷醉的京腔京韵,可以是一个个带着祖先情思的方块字,古朴稚拙的一页页红扑扑的剪纸,白墙黛瓦、线条流畅的徽派建筑,甚至是从一角飞檐中扑棱棱抖出的辽远而空灵的鸽鸣……当然,也可从“老腔体现着一种孔武有力的民族精神,这是它震撼力的源泉”“说开去”,对比当下某些“失魂落魄”的流行文化、走了调变了样的“原生态艺术”,从而针砭时弊,呼吁唤醒。
后一题“神奇的书签”限定写记叙文,必须“表现爱读书、读好书的主题”,而且要“有细节,有描写”——主题与手法都规定好了。但本题依然有较大的发挥空间。北京教科院基教研究中心连中国老师说:“‘神奇的书签的神奇之处在于既将考生的写作内容指向了真正的阅读(要求有细节),又较为有效地避免了宿构与套作,进而利用想象与叙事,为考生展现在阅读中个性化的趣味与俏皮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完成该题,最紧要的自然在凸显“神奇”二字,要写出“神奇”,联想与想象不可或缺。理想的构思是让书签“活”起来、“动”起来、“神”起来,让它牵引着“书痴”从今越古,漂洋过海,甄别优劣,与东方圣贤对话,与西方巨擘晤面,从交谈、感受与领悟中体会书本世界的美好。具体可考虑,“神奇的书签”帮助我们一目十行,帮助我们更内在地登上书中的精神高地,帮助我们与遥远的作者展开丰富的对话,帮助我们续写那些未竟的名著,甚至改变书中重要的情节……
【满分作文】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一考生
每每“撼人胸腑”,令人有种“酣畅淋漓”感觉的“老腔”,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超越了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象征与寄托。在我看来,“老腔”象征与寄托的是人们的乡愁。
所谓“乡愁”,就是人们对故乡的依恋与牵挂。
从古至今,乡愁都是每一个人绕不过去的坎。
盛唐之时,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曾挥毫写下《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此诗不就让人们见识了“折柳曲”在人们内心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吗?如今的“老腔”,想必也会让每一个熟悉它的人闻之而动容吧!
上世纪70年代,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以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诵的《乡愁》。恐怕没有人能统计出,这首《乡愁》曾拨动过多少人的思乡之愁。如今的“老腔”,想必也是拨动了听者的心灵之弦,才有了“撼人胸腑”的艺术魅力吧。
时间进入21世纪后,先是有南京的“梧桐保卫战”,努力留住南京的乡愁;后有“老武汉”新书出版,竭力留住武汉的乡愁;再有陕西为方言建档,用声音留住乡愁……层出不穷的关于“留住乡愁”的报道,让人们懂得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是一本厚厚的家书。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个传说、一段历史都记忆着文化,承载着乡愁。乡土记忆在历史的洪流中越积越厚,浓浓的乡愁也变得立体而鲜明。“老腔”作为地方戏曲,唱腔昂扬豪壮,其押韵字音以方言为基础,用方言演唱,更接近原始和传统,其所触动的乡愁,想必无人能够抵御得了。
时代变迁,推陈出新,但“老腔”却依然富含魅力,它就像崔颢笔下的《黄鹤楼》:“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它们都是用自己的文化底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激荡出美丽的浪花。
[点 评]这是一篇底蕴深厚、情意绵绵的考场佳作。文章从文化的角度,将“老腔”中所蕴含的乡愁因素发掘出来,并结合历史长河中曾经引发人们乡愁的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蕴含“乡愁”而让人们难以割舍的一面展示出来,很能撩动阅卷者的情感之弦,从而让读者充分领略了“动人心者,莫先乎情”的作文真谛。
从素材选择看,有机融入了《春夜洛城闻笛》《乡愁》《黄鹤楼》三首精品之作,由此彰显出该考生丰厚的文学积淀与灵活驾驭素材的能力;从行文表达看,不仅明白、顺畅,而且意蕴深刻,像“从古至今,乡愁都是每一个人绕不过去的坎”“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是一本厚厚的家书”等,都妥帖生动,足可玩味。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一考生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是因为作为乡村文化的符号,它的纯真,充满了原始的野性的魅力,传递出中华民族倔强坚忍、顽强不屈的生命意志,和虽说艰苦却不乏浪漫色彩的生活情趣。
其实,令人震撼的传统文化何止是老腔呢?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形态比比皆是,它们无不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乡土文化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脉,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尊重和热爱它们。古老的黄河、苍黄的大地,先民们在黄土地上生产劳动,繁衍生息。他们歌唱爱情,歌唱苦难。“坎坎伐檀”“关关雎鸠”,《诗经》从这里诞生;“羊啦肚子手巾呦/三道道蓝/咱们见个面面容易哎呀拉话话难……”缠绵悱恻、苍劲凄凉、荡气回肠的信天游在这里唱响。蓝天、白云,东山糜子、西山谷,羊羔羔、牛妈妈,亲妹妹、情哥哥、黄土地,这是陕北最亮丽的风光,粗犷而忧伤的歌声是陕北的文化符号。
“不读诗,无以言”,《诗经》的熏陶,让我们文质彬彬,拥有优雅的情怀;陕北民歌的曲调和唱词,让我们感受到生活并非那样不堪重负。
走在石板街,看着吊脚楼,望着白塔,遇到戴银饰穿蜡染服装的苗族少女,你会想她是不是翠翠;到沱江边看精彩的赛龙舟,也许会碰到天保、傩送那样的英俊小伙。夜晚走进竹林,看月亮升起,听江边男女的原生态对歌……这些苗家的风俗文化,怎不令人震撼?槟榔谷、布达拉宫、达阪城的姑娘……这些独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文化,又有哪一样不让人震撼呢?
热爱我们的文化吧!不要让我们在叹息声中眼见传统文化的消逝;不要再让像北京古城墙那样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遗存,倒在轰鸣的挖掘机的巨铲下;不要再让百年古树因妨碍了房地产开发而被连根拔起……传统文化在滴血,流去的是民族的血脉。如此,我们何以寄托我们的乡愁?我们又何以面对子孙后代?
传统文化的保护刻不容缓。
经济需要发展,文化更需要传承!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复兴,让我们从热爱乡土开始,热爱并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吧!
[点 评]此文主要有两大优点:主旨深刻。文章开篇由果溯因,回答了“老腔”令人震撼的原因:“作为乡村文化的符号……传递出中华民族倔强坚忍、顽强不屈的生命意志,和虽说艰苦却不乏浪漫色彩的生活情趣。”并由此说开去,提出了“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尊重和热爱它们”的中心论点。主体部分,接连列举与老腔具有同样魅力的陕北文化、湘西文化等论证观点;然后眼观现实,指出“传统文化在滴血”“传统文化的保护刻不容缓”。篇末处则满怀激情地呼告:“让我们从热爱乡土开始,热爱并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吧!”
语言充满诗意。像“蓝天、白云,东山糜子、西山谷……这是陕北最亮丽的风光,粗犷而忧伤的歌声是陕北的文化符号”,具有诗一般的韵味;又如“不要让我们在叹息声中眼见传统文化的消逝”“如此,我们何以寄托我们的乡愁?我们又何以面对子孙后代”,则因饱含忧患意识而引人深思。
神奇的书签
一考生
“主人,快醒醒,咱们今天一起去见诸葛先生,好吗?”一大早,我在迷迷糊糊中就被夹在《三国演义》中的那枚小小的书签叫醒了。这枚书签可精美了,上面还印有京剧《空城计》的剧照呢!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三国迷”,最仰慕的三国人物就是诸葛先生了,他舌战群儒,然后又草船借箭、火烧赤壁……无不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平时起床总是磨磨蹭蹭的我,听了书签的话,大喜过望。我立即告别了周公,迅速从床上跳起来,三下五除二就洗漱完毕,然后急不可待地背上书包,急切地询问书签怎么出发。
书签让我闭上眼睛,过了几分钟,才让我睁开眼睛。等我睁开眼睛时,看到前方不远处有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刻有“卧龙岗”三个大字。我兴奋得差点蹦起来,连忙要书签带我去见诸葛先生。不料,书签却冲我摆了摆手,说:“不行,你忘记‘三顾茅庐的故事了吗?咱们需要表现出诚意才行。”
我一听,赶紧从书包里掏出便笺,工工整整地写了一封求见信。书签接过书信,突然就从我眼前消失了。过了许久,才见书签从天而降,笑呵呵地说:“诸葛先生看了你的信之后,被你的诚意打动,同意马上接见咱们。”
正说着,一位羽扇纶巾的老者来到近前。我定睛一看,那不正是我仰慕已久的诸葛先生吗?我连忙用古人礼节上前施礼。一番寒暄之后,我便迫不及待地开始向诸葛先生请教:“先生神机妙算、料事如神,我也想有您那样的聪明智慧,有什么可以立竿见影的妙诀吗?”
诸葛先生笑容可掬、语重心长地说:“孩子,我哪里是什么神机妙算,只不过是自己平时注重学习积累罢了。就是赤壁大战中的东风,也不是我借来的。我设坛作法,只不过是让士兵以为我们真的有神助,以振士气罢了。我多年前就注意观察记录天气变化,依据这些经验,我准确判断会有东风刮起,所以,就选择了那一天与曹军决战……”
这时书签插嘴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机会常青睐有准备的人吧?”
诸葛先生连连颔首称是……
“还不快醒醒,你不是要和你爸去看《斩马谡》吗?”妈妈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我睁眼一看,原来夹在《三国演义》里的那张印有京剧《空城计》剧照的书签掉在了床前。我连忙捡起,小心翼翼地把它重新插到书中,然后洗了洗脸,就和爸爸一道向剧场飞奔而去……
[点 评]本文作者凭借其丰富的想象力,生动地描述了一个梦境:神奇的书签帮助“我”圆了一睹诸葛先生真容的心愿。
文章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行文时时处处扣住《三国演义》:书签夹在《三国演义》中;书签上面印有京剧《空城计》剧照(前后文强调两次,相互照应);“我”和爸爸一起去看《斩马谡》……字里行间表现出“我”对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挚爱,对智慧代表诸葛亮的敬仰,从而切实表达出了“爱读书、读好书的主题”。
神奇的书签
一考生
脚边有一枚书签。
捡起地面上这枚小小书签,我轻轻吹掉上面的浮尘。用硬纸做成的它,质地细滑,浅粉底色,上面印着淡淡的山水人物墨痕。有人在上面标着“马克”二字,我一下子爱上了这枚书签。“马克”,在英文里不就是作标记的意思么?我是多么渴望能在一本属于自己的心爱图书上,自由地圈点,放肆地笔记,让每一处精彩都标上独属于我的记号!
可是,我不能!
我现在甚至连一本自己的课外书都没有。握着这枚书签,我心里掠过一丝同病相怜的忧伤:我爱读书,可是家里没钱买;就像这枚精美的小书签,它本该被夹在精装的书页里,此刻却跟我一样流落街头。
这时,我手心泛起一阵微微的潮意,难道是书签也在陪我哭泣?浅粉色的书签渐渐变成了浅红,像被泪打湿了一般。“挺神奇呀!”我心想着,刚才被赶出书店的委屈也随之消散。
每天放学后,街角小书店是我的乐园。在那里,我可以如饥似渴地翻阅各种书,但是得提防工作人员那犀利的目光。每每驻足在名著书架前,我总是一边假装一副正在挑选斟酌的样子,一边飞快地翻看着书页,恨不得能记下每一页上的精彩。
就在刚才,我正抱着一本《三国演义》看得投入,工作人员如神兵天将从天而降,冷冷地夺过我手中的书,怒气冲冲地说:“书店是卖书的地方,你每天都来看书,又不买,出去出去!”不由分说地把我往外推。泪水一下子在我眼眶里打转,因为没钱,“火烧赤壁”的谋略布局刚刚打开帷幕,就不得不戛然而止。只留失魂落魄的我,像做了错事的孩子,一个人在街头毫无目的地游荡,眼前似乎还在回放诸葛亮舌战群儒、神机妙算,周公瑾英姿飒爽、指挥若定……
直到我在冰凉的地面上,无意间看到了它——马克,我的心才像漂泊的小船停驻在岸边。有什么比想读书而不得更让人伤感的呢?这样想着,我忍不住又抚摸了一下它。咦?手感有变化,怎么变得有点“磨手”了?
当我定睛再看时,手里攥着的分明就是一张百元大钞!“马克”变成钱了!我眼前再次浮现出“火烧赤壁”、呐喊冲天的场面。
“马克,我能拿你去买书吗?”
只见它很乖顺地蜷在我手心,那么柔和,那么听话。于是,我转身向书店走去……
[点 评]本文是阅卷组评定的一篇标杆佳作。构思巧妙、想象独特,情节一波三折,书签变钞票可谓“脑洞大开”,这些是文章获评满分的突出亮点。
作者以小小说的形式,描述一个穷人家的孩子渴望读书而不得的心理,笔墨细腻真切,情感丰富真挚,读来感动人心。“马克”的命名是神来之笔——“马克”,在英文里不仅有“标记”之意,也是德国人过去通用的货币。可见作者赋予了“书签”独具匠心的“神奇”元素。开篇由“标记”之意引出对阅读的热爱,结尾处“书签”变成钞票,帮助主人公实现拥有书的梦想,这枚书签不得不说是神奇非凡!
文章语言平实自然,富于生活味。构思上采用倒叙手法,开头巧设悬念,对书签的描写恰到好处(“浅粉”色正符合百元大钞的特点);主体部分娓娓道来,且注意为结尾的“变形”设好伏笔。
5.07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题目及 篇五
材料作文《科技的利与弊》。
作文自选角度,一个话题引起讨论:科技的利与弊。书信可不可以替代?是改变还是不改变。(长江日报提供)
一、准确理解材料:
(一)理解材料:
书信可不可以替代?这个话题的答案,一是可以替代,一是不可以替代,另一种可能是替代方式和书信并行。是改变还是不改变?这只有一种答案,那就是改变,因为没有不变的事情。
(二)分析材料:
仔细分析材料,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可以谈科技的利,也可以谈科技的弊,可以写书信不可以替代,也可以写书信可以替代。只要观点正确,论证有说服力,都可以作文。
(三)分析材料的含意:
从材料的含意看,这是一个从很多角度都可以选择作文的材料。可以选择书信可以替代的角度,也可以选择书信不可以替代的角度。可以选择不改变书信的方式的角度,也可以选择可以改变书信的方式的角度。
二、选准角度
根据这个材料的含意,可以选取的角度有: 1书信方式的替代,这时一种趋势;
2书信的方式不能替代,他包含着人间真情; 3改变书信的方式,不可阻挡;
4书信就是书信,传统的书信方式才是书信的本意。......三、构思作文 1由材料引出话题。
2例举科技的发展要求你必须改变原来的生活方式的实例。3变,是宇宙万物的规律,没有人可能原地不动或倒行逆施。4书信方式的改变,是必然,没有人能够阻挡。5适应和顺应社会发展,才是正确选择。
改变,无法阻挡的趋势
书信这一人们相互交流感情与思想的工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讯息不是很发达的历史长河中,在人与人交流上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可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工具的使用,现在使用传统意义上的书信进行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人越来越少了。于是人们便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书信会不会被替代,是延续传统的书信方式,还是改变传统的书信方式?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不妨去看看历史演进过程中的例子。在很早以前,当人们还没有发明造纸术的时候,我们的祖先是把文字写在竹简上,写一篇文章要用很多竹简,写起来不方便,人们读起来不方便,移动它也不方便。可是发明了造纸术后,人们将文字写在了纸上,不仅节省了所需材料,更主要是人们阅读起来方便,想把一篇文章移动到另外一个地方,也不向先前那样费事了。于是人们用纸张替代了竹简。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人们是靠手抄来传播书籍。手抄不仅费时、费事,还容易抄错,漏抄。后来人们发明了雕版印刷,再后来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种灵活方便,省时省力的知识传播方式,替代了手抄方式。在活字印刷术使用了一千多年后,当代毕昇王选和他的团队,发明了汉字激光拍照系统,电子激光技术又取代了“铅”与“火”的印刷技术。
在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上,新方式替代旧方式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像这样由母亲来给儿子缝制衣服的方式,让位于工厂化的生产衣服。过去人们使用的麻油灯,煤油灯由电灯替代了。由家家户户靠马拉碾子驴拉磨来加工面粉食用,让位给了大机器工厂化生产面粉。电瓶车、农用车、汽车、火车、飞机这样用电用油的运载工具,替代了毛驴车、马车和牛车。砖木结构、砖混结构的平房、楼房替代了茅草房、土房。除此之外,你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被替代的例子。
何也?先进替代落后,方便替代费事,高效替代低效,必然也。现在还有一个牧民骑着高头大马从北国的二连浩特到南国的佛山吗?没有了。现在还有一个农夫赶着牛车从偏僻的农村到繁华的城里去买一趟东西吗?没有了。现在还有一个女人给自己的丈夫、儿子做衣服穿,做鞋子穿吗?没有了。现在还有除了有极少数还没有通电的地方还在使用油灯外,凡是通了电的地方有谁还在使用麻油或煤油灯吗?没有了。生产发展了,社会变化了,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也必然随之改变。这不是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是以个人的好恶为转移的,也不是以个人的习惯为转移的。
变,是规律,是必然,世间万物皆如此。没有任何事物和现象能够摆脱这个规律。
日月星辰在变,不论它内部的运动方式,还是它外部的运行轨迹,都在发生着变化,因为宇宙在发生着变化;细菌细胞在变,不论是它们的内部结构,还是它们的外在形态,都在发生着变化,因为外部环境在发生着变化。《周易.系辞下》说:“穷则通,通则达,达则久。”只有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才会“久”,如果到了“穷”的时候还不通,还认死理,要一条道走到黑,那就不可救药了。
传统的书信这种数千年来人们交流情感和思想的载体,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面临着岌岌可危的境况,人们用电子邮件替代它,用飞信替代它,用视频交流替代它,它已经渐渐地淡出了很多人的视野。
要问书信会不会被替代,人们是不是要改变书信这种传统的载体以交流情感和思想,那回答一定是肯定的。如果说书信这种方式还有其所谓的亲切感和惦念感不能被现在的工具所替代,那随着现在使用的工具的改进和完善,就连仅存的那一点也被替代了,如果有谁还要坚守着这种交流方式,那虽不比堂吉诃德大战风车可笑,却也要被后人耻笑了。
6.07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题目及 篇六
07年全国卷1
三、(9分,每小题3分)
8.答案:D
解析:挠的意思是屈服不是阻碍。
9.答案:C
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①为皇上所言,排除了B,D由A,C差别可知③正确,故选C。
10.答案:D
解析:“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
四、(23分)
11.答案:(1)译文:现在成为百姓的祸害,是酷吏的过失,而劳民伤财并不是
体恤百姓的根本办法。
(2)译文:大多忠心的臣子坚持道义,没有二心,如果害怕皇帝的威
严而不坚持正义,我即使死,也不改变我的志愿。
解析:本题考察了对原文的理解,注意对个别关键字的翻译,然后将句子愿意翻译出来
即可。
08年
8、A11、(10分)
(1)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
(2)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对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对待他就可以了
09年
8、【答案】D
【解题指导】本题主要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的掌握情况,能力层级为B级。要做好此类题目,一是靠平时多积累,二是要学会借助上下文语言环境进行推断,两者结合,则问题迎刃而解。
9、B10、D
【答案解析】D项“动”,总是,常常。
9、【答案】D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不符合要求的选项一般有两类:一是将别人做的事或说的话说成主要人物做的或说的,致使陈述对象不一致;二是答非所问。排除法时作此类题目较简便快捷的方法。
【答案解析】排除法,③ “未尝辄敢出门”是表明滑人赵君实害怕魏德深,故排除A和C,而④“请阙留德深”显然是表明百姓爱戴,且⑥“乃断从贵乡”的主语是两使,不能说明百姓爱戴。)
10、【答案】D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在做此类题时,选项中每一个意思都要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地方,注意排除把“无”说成“有”和“曲解意思”的干扰。此类题目设错误项时,有一个典型的做法,就是把两件事或两个人物的是混在一起,或把属于这件事的内容说成是另一件事的内容,有的甚至是无中生有。
【答案解析】C项中“逃窜之徒”是指四处流亡的人,而不是指与赵君实之流。
11、【答案】⑴(赵君实)与群丞元宝藏互相往来,结交密切,先后来到馆陶做令长的人,没有不受他们指挥差遣的。⑵馆陶境内的老百姓,全都悲伤乃至下泪,于是跟随他到贵乡居住的有几百家。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注意对关键词的翻译。
【答案解析】⑴中“相”译为“相互”,“交结”译为“结交”,“未有”译为“没有不”。(相、交结、未有各1分,大意1分,共4分)
⑵“庶”译为“老百姓”,“合”译为“全都”,“因”译为“于是”,“数”译为“几”。(庶、合、因、数各1分,大意2分,共6分)
参考译文:魏德深,本来是巨鹿人。祖父是魏冲,在周作过刑部大夫、建州刺史,于是就安家在弘农。父亲名为魏毗,作过郁林令。德深最初作文帝的挽郎,后来作过冯翊书佐、武阳司户书佐,因为才能卓著升任贵乡县令。为政清净,不采用严厉的办法治理县政。正好赶上辽东作战,朝廷想出各种办法征税,派人到各个郡县责成催办。当时,朝纲废弛,法治紊乱,官吏贪赃贿赂成风,横征暴敛,老百姓不堪以命。只有德深所在的贵乡县,贫富相通,不竭尽老百姓的全力,上面要求的全部满足了,却没有惊扰百姓,所以被称为“大治”。当时盗贼群起,武阳等城大多被攻陷,唯独贵乡得以保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经常进剿失败,每次都丢盔弃甲,军械丢得干干净净,于是就又从老百姓那里征集,并且以军法要挟百姓,像这样已经多次了。临近的城池在建造,大家聚集在一起,官员民众互相指责,日夜喧哗,还是不能完成。德深问众人想做什么工作,安排并让人们便宜从事,官府安静了,就象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只不过约束负责的官员,修造的城池也无须超过别的县,而使百姓辛劳困苦。但是他的属下办事尽力,为各县中最好的。
很快他又调任馆陶县令,贵乡官员百姓听说这个消息后,互相谈论这件事,都感慨流泪,说不出话来。到了去任职那天,全城的人都去送他,哭号的声音传便整条道路。魏德深到了馆陶,全县的百姓都象见到父母一样。有一叫赵君实的狡猾的员外郎,和郡丞元宝藏互相勾结,前后任的县令没有不被赵君实左右的。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逃犯纷纷来自首。贵乡百姓冒着危险到城里请求德深留任,上级下令答应了。馆陶的百姓也去向郡守投诉,称贵乡的任命文书是假的。郡守不能决断。正好有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到了,两县的百姓拜见使者并诉讼,才判给贵乡.贵乡官员百姓在路上歌舞庆祝。而馆陶的全县人民都悲伤痛哭,规模达到了几百家之多。
元宝藏对魏德深很厌恶,正好越王杨侗在郡中征兵,元宝藏就令魏德深带一千士兵去东都洛阳。不久元宝藏以武阳归顺李密。德深所带领的士兵都是武阳人,因为家乡已被敌人占领,想到亲人,都出洛阳向东痛哭,然后又回洛阳了。有人对士兵们说:“李密的军队在金墉,离此仅二十多里地。你们要是去投靠李密,又有谁能够阻挡呢?何必这样痛苦。”士兵们都哭着说:“我们和魏大人一起来,不忍心丢下大人而逃走,并不是因为道路难走啊!”魏德深就象这样深得民心。后来他和敌人作战,牺牲在战场上,贵乡、馆陶的百姓至今仍然怀念魏德深。
10年
10、【答案】D
【解析】他先是晓谕梁王,迅速归顺,不然朝廷的征讨很快到来,又对梁王说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11、【答案】
(1)适逢元朝派遣脱脱征集粮饷,拿故意吓人的话威胁梁王,一定想要杀死王祎。
(2)上天已经要终结你们元朝的命,我们明朝确实要取代你们。你们(元朝)就像火把将要烧完,怎么敢和太阳月亮(一样的明朝)争夺光明呢!
【解析】(1)注意“会”“遗”“必”“胁王以危言(状语后置)”的翻译。(2)注意“既”“讫”“实”“馀烬”“敢与日月争明”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执行直译的原则;找准得分点:重点实词、活用词、句式特点、重要虚词、通假、偏义复词;保持译句流畅通顺让,译句和原文语境吻合。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1年
8—10 CDB
11题:(1)熊鼎到任,上奏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部贪官污吏得以肃清。
(2)皇帝派遣使者慰问,送貂皮衣服帽子,又派遣中使赵成召回熊鼎
12年
4.D5.C6.A
7.(10分)
(I)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 力未富,应当外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
(2)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片原管 辖地区不管不问呢?”
03年
三.文言文
11.C。C选项的“遇”因为“对待”,本句很好翻译,后半句“遇„„尽礼”合在一起为“以礼善待”之意。
12.C。“咸私哂其矫饰焉”中的“焉”很明显是语气词,“犹且从师而问焉”中的“焉”则是代词“之”;A项两个“为”皆是表被动的介词;B项的“以”则都是表目的的连词“来”;D项的“因”都是连词“于是”的意思。此题依然沿袭 高考 考查虚词题的一贯风格,即一半句子出自课本。所以,今后文言文教学一定要立足课本,重视课本。
13.B。A项中第二句只是裴矩强调该罪犯的罪行,C项中第一句是裴矩为人乖张之道,D项是太宗对裴矩敢于讽谏行为的称赞。都不符合题意。
14.C。C项裴矩主张立即回京总观大局,而非主张立即平定。其他选项都可在原文中找到答案。
15.B。此题是今年 高考 的新题型,司马光说,“裴矩佞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愿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为直言,则佞化为忠”就是强调裴矩之变非裴之变而是君王之功。司马光在本段中主要强调一方面(表动)而非双方面(即表动则影随)。考生应当注意,《资治通鉴》本身就是给君王作辅证,司马光当然站在劝谏君王的角度论事。而《旧唐书》则是站在裴矩的角度。文言文
难度较大,尤其是14、15题。今年文言文有两个变化,一个是人物形象有所变化,是发展的,而非往年的人物形象或忠或奸都是一贯而终;二是文章分为两部分,分别引自不同的典籍。这两种变化给所有语文教师一个新的提示:今后文言文中的人物将有可能比以往更加丰满,富于变化。因为一篇文章中对一个人的评价一般是一致的,但两部不同典籍中的相同人物形象可能就不同甚至相反。这类题的好处就在于人们可以学会辩证的看待人或事。
16.翻译: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译文: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此题得分的关键在于能否看出“廷”和“面”是“名词作状语”,因此要翻译为“当廷”、“当面”。
7.2015年北京高考作文题目 篇七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从古至今有无数英雄人物:岳飞、林则徐、邓世昌、赵一曼、张自忠、黄继光、邓稼先......,他们为了祖国,为了正义,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他们也不乏儿女情长,有普通人一样的对美好生活的眷恋。中华英雄令人钦敬,是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榜样。
请以“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选一位中华英雄,展开想象,叙述你和他(她)在一起的故事,写出英雄人物的风貌和你的情感。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015年北京高考零分作文:《我与民族英雄度过的一天》
我与民族英雄度过的一天
老师,您好。看到这个作文题目我的内心此起彼伏,忍不住讴歌一下我心中的民族英雄。
我是一个少数民族的莘莘学子,我内心中的英雄是阿尔德雅·巴拉猛干·驲索眉德虎·破利息桑·乃弯莫琴·桑德利亚·斯科尔波波斯科特·弗拉基米尔·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图哈切夫斯基·伊利奇·乌里扬诺夫·约瑟夫·维仨里奥诺维奇·朱加什维利。
如果我能够和阿尔德雅·巴拉猛干·驲索眉德虎·破利息桑·乃弯莫琴·桑德利亚·斯科尔波波斯科特·弗拉基米尔·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图哈切夫斯基·伊利奇·乌里扬诺夫·约瑟夫·维仨里奥诺维奇·朱加什维利一起生活一天,那么将会是多么充实啊。
早晨,我陪着阿尔德雅·巴拉猛干·驲索眉德虎·破利息桑·乃弯莫琴·桑德利亚·斯科尔波波斯科特·弗拉基米尔·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图哈切夫斯基·伊利奇·乌里扬诺夫·约瑟夫·维仨里奥诺维奇·朱加什维利一起砍柴;中午,我陪着阿尔德雅·巴拉猛干·驲索眉德虎·破利息桑·乃弯莫琴·桑德利亚·斯科尔波波斯科特·弗拉基米尔·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图哈切夫斯基·伊利奇·乌里扬诺夫·约瑟夫·维仨里奥诺维奇·朱加什维利一起眺望远方的草原;晚上,阿尔德雅·巴拉猛干·驲索眉德虎·破利息桑·乃弯莫琴·桑德利亚·斯科尔波波斯科特·弗拉基米尔·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图哈切夫斯基·伊利奇·乌里扬诺夫·约瑟夫·维仨里奥诺维奇·朱加什维利会带上我一起去猎狼。
而我,也将有幸见证阿尔德雅·巴拉猛干·驲索眉德虎·破利息桑·乃弯莫琴·桑德利亚·斯科尔波波斯科特·弗拉基米尔·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图哈切夫斯基·伊利奇·乌里扬诺夫·约瑟夫·维仨里奥诺维奇·朱加什维利的丰功伟绩。
短暂的一天结束了,但是从此以后每一个夜晚,我都会心潮澎湃的默念着英雄的名字伴我入睡:阿尔德雅·巴拉猛干·驲索眉德虎·破利息桑·乃弯莫琴·桑德利亚·斯科尔波波斯科特·弗拉基米尔·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图哈切夫斯基·伊利奇·乌里扬诺夫·约瑟夫·维仨里奥诺维奇·朱加什维利。
8.高考全国卷英语作文题目及预测 篇八
闻》栏目组写一封信。
72%,看电视 1. 提供给人们更加生动的画面;
2. 新闻报道直接、简洁。
12%,看报纸 1. 新闻报道比电视更具深度;
2. 看报纸不受时间限制;
3. 看报纸要动脑筋,有益于智力开发。
注意:1. 描述出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2. 词数:100左右;
3. 参考词汇:调查—survey;智力—intelligence;生动的—vivid
【参考范文】
Dear Editor,
We did a survey on how people get news.For most of us today, television is our main source of
news.According to the survey on the ways of getting news, 72% of people watch TV, and only 12% read
newspapers.
Most people agree that TV presents more vivid pictures to the TV viewers.Besides, TV reports are very
direct and brief.However, some people think the newspaper is a better source of news in many ways.First of all,
newspapers can cover events in depth.Also,there is no time limit for reading a newspaper.In addition, readers use
their brains to follow and get a news report, which helps improve their intelligence.
In my opinion,watching TV is a better way to get news.
Yours,
Li Hua
9.高考全国卷1英语作文题目及 篇九
I’m glad to hear that you are interest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
My favorite festival is the Mid-Autumn Festival. It usually comes in September or October. On that day, our family members usually get together and have a nice meal. After that, I always admire the moon and share mooncakes with my families.
I love this festival because I like eating mooncakes. They are in the shape of a full moon. They carry people’s wishes to the families they love and miss. In short, the Mid-Autumn Festival is a day of pleasure and happiness.
I hope that my letter will help you know more about Chinese festivals.
Yours,
10.北京卷高考大作文题目评析 篇十
“稳”的一面,体现在形式上是读写一体,作文题从阅读题延伸出来;体现在内涵上是双线并行,侧重考查学生对历史传统和个人生活的关注。
读写一体的形式在高考(精品课)中首次出现,用《说起梅花》引出“深入灵魂的热爱”这一文题,则用《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引出“‘老腔’何以令人震撼”这一文题,在形式上一脉相承。
双线并行的内涵则是北京卷命题的传统,在仍采用单一作文命题时,就考查了“老规矩在当代被重提”这样既涉及到历史传统理解,又关系到当下生活认知的题目;20首次采取“二选一”的命题形式,“假如我与心中英雄共度一天”对应历史人物的了解,“深入灵魂的热爱”关系个人生活的感悟,二者并行的特征更加鲜明。在20作文题中,“‘老腔’何以令人震撼”涉及对传统艺术的体悟和阐释,“神奇的书签”对应个人“读书”经验的思考与表达,是一贯命题思维的延续。
变——二选一作文题的审题构思与文体差异性
“稳”的传统应该坚守,“稳”中的“变”更值得关注。
虽然两年都有一道作文题从阅读延伸出来,但在思路上有很大的突破。年从《说起梅花》到说起生活中的其他一“物”,本质上是写作思路的类比,在写法上引导价值很大。作者用梅花这一具象来传达关于民族精神、民族交流等“灵魂”层面的`内涵,学生也应同样借助具象的载体传达背后“深入灵魂”的意义。而年从《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到解说“‘老腔’何以令人震撼”,虽然在思路上仍有引导,但同时也有了限制,体现在题干要求中就是“不要局限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鼓励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展现个性化的积淀、思考和表达。
另一方面,两道作文的差异性也进一步明确。除了关注点的不同之外,还体现出思维方式的不同及文体的不同。在思维方式方面,“老腔”一题强调脚踏实地的论证,要做到有理有据,令人信服;“书签”一题强调天马行空的想象,要从零开始“构建”一个故事。其中第二题的考查,对学生“想象力”的强调,可以说是建立在2015年“假如我与心中英雄共度一天”考题基础上的进一步跨越,也是本次考题的最大亮点之一。
在文体方面,这两种思维分别落实为“议论文”和“记叙文”,这也是首次明确体现在题干要求中的。(相比之下,2015年只明确了“记叙文”,另一题则“文体不限”。)未来考生有必要进一步强化自己的文体意识,不仅包括对文体形式的把握,还包括对文体目的的理解。例如2016年“书签”一题,在“记叙文”的要求之下,提出了“表现爱读书、读好书的主题”、“有细节、有描写”的具体要求。这恰恰对应了学生在记叙文写作时常见的两大误区——只顾叙事而忽视了主题的集中、仅有叙述而忽视了具体的描写。而“老腔”一题,在“议论文”的要求之下,也提出了“从老腔的魅力说开去,不要局限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等具体要求。这提示未来的考生,不仅要明确考场上“写什么文体”,还要进一步明确“做到哪些才算是写好了这种文体”。
【07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题目及】推荐阅读:
北京卷高考作文题目及:坚硬与柔软06-19
高考作文北京卷作文真题06-28
2011高考北京卷优秀作文09-18
高考北京卷零分作文: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09-05
2022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题目是什么09-17
沉默的父爱(2007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12-09
高考全国III卷题目及优秀08-18
北京语文高考作文06-23
北京题高考作文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