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定与保护专业

2024-07-26

文物鉴定与保护专业(14篇)

1.文物鉴定与保护专业 篇一

“我当初是因为非常喜欢文物鉴定这个行业,所以才选择这个专业的。依靠求学期间对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的系统学习,我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文物市场视野。如今,我自己开了一个古钱币经营方面的公司,发展也初具规模。我非常感谢也看好文物鉴定与修复这个专业。”说起自己的专业,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级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的小胡有些激动。

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据报道:目前,我国已经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有80多万处,其中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万多处;馆藏文物有2300多万件,民间收藏的文物虽然缺乏统计,但数量相当可观。由于多种原因,目前有大量文物存在安全隐患,甚至损毁风险,有不少文物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残缺不全,还有大量残破文物等待修复。据调查,全国急需修复的馆藏文物有230余万件,而目前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保护修复专业技术的人员只有6000余人,专业资质单位不足200家,按目前的人员状况和修复进度,完全修复现有待修复文物将是一个相当漫长的时间。

专家分析认为:当前,广大学生和家长推崇和选择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整个社会的需要。现在中国综合国力提升,人们需要高品质精神文化的滋养。“盛世重收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热潮助力了这个专业的热潮;第二,个人和家族的兴趣爱好。有很多学生的家庭就是做这个专业的,学生从小就受到熏陶,希望能够将这一行业的优势发扬光大;第三,就业前景广阔。从事这个行业,受到社会尊重程度高,就业渠道比较广,收入也比较高。

【专业优势】

目前我国古籍修复手段十分落后,保护和修复人才匮乏,全国各共藏单位收藏的3000万册古籍文献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缺,其中急需修复的古籍超过1000万册,加之文物市场鱼龙混杂,而且具有青铜学科的鉴赏、辩伪与修复的人才极度缺乏,因此培养具有文物、古籍鉴定与修复的基础知识和青铜器学科的鉴赏、辨伪与修复的基本技能,全面掌握文物鉴定与修复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中国文物事业的发展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并具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的专业人才已经刻不容缓。“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是学院在国内同类院校独家所设,而且由该领域大师级专家学者担当学科带头人。学院的“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在国内多家博物馆和文物市场建立有实习场所,就业前景十分看好。

【专业方向】

文物、古籍与青铜器的鉴赏、辩伪与修复。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艺术品鉴赏能力,掌握书画装裱、文献修复、文物鉴定及修复、古籍保护管理知识和技能,具有青铜器学科的鉴赏、辨伪与修复的基本技能。全面掌握文物鉴定与修复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中国文物事业发展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具有独立的工作能力。

【就业方向】

主要为各级各类博物馆、拍卖行、典当行、文物鉴定机构、文物旅游景点、文物展示机构、图书馆、出版社、会展公司等培养具有良好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艺术品鉴赏能力,掌握玉器鉴定、青铜器修复、书画装裱、文物鉴定及修复、古籍保护管理知识和技能的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职业资格证书】

可考取国家文物鉴定估价师,国家文物修复师,拍卖从业人员资格证,中国书法绘画等级证书等证书。

【主要课程】

青铜器通论、中国玉器史、中国玉器辨伪学、中国玉器鉴定学、陶瓷造型基础、陶瓷装饰基础、中国陶瓷史、陶瓷鉴定学、书画材料学、书画裱糊技法、绘画鉴定学、书法鉴定学、青铜器鉴定等。

2.文物鉴定与保护专业 篇二

为了更好地发展五年制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 更有效地实现培养古籍修复与保护专业人才的目标, 迫切需要对该专业的文化基础课程进行整合研究, 通过对教材的整理实现对课程的有效整合。

一整合前的调查研究

在文献学习的同时, 笔者还在该专业的教师 (包括来自行业单位的外聘教师) 和学生 (包括实习生和近年毕业生) 中进行了广泛的调查, 听取他们对于课程现状的意见及建议。从“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调查表”统计的调查数据来看, 在被调查的近100位学生中, 有68%的学生认为有些课程与专业的关联度不大, 有59%的学生希望对专业理论课程进行整合, 编制与专业培养要求相合的校本教材!近年毕业生和实习生针对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 提出了相关建议, 比如, 加强对档案整理知识的教授, 关注繁体字的认知和掌握等, 反映了五年制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 (古籍修复方向) 的某些实际培养要求。

被调查的专业教师也一致认为应用化学、中文工具书使用等课程目前所使用的教材与专业契合度太低, 当下教材市场也无法找到更加符合要求的教学用书, 最好能把专业理论课程进行梳理, 能用现成教材的继续沿用, 现成教材使用效果不佳的, 根据需要编制校本教材。

二整合具体思路

1. 梳理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 会同专业组教师及有关专家讨论明确编制校本教材的具体思路

五年制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 (古籍修复方向) 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有: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美术展览馆、拍卖行、艺术品投资公司等, 从事岗位有:文献的保护与修复、档案修复与整理、书画的修复复制与装裱、美术展览馆的布展等工作。现将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对应的专业理论知识要求和目前所开设的相关课程列表, 见附表。

要强调的是, 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主要是培养古籍修复人才, 考虑学生将来可能到文博单位就业, 自然要涉及一些基础的文博单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但这些内容都不是主干,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书史造纸史课程没有现成教材, 需要在其他书籍中辑录相关内容, 才能组织教学;应用化学课程也没有适用于本专业的现成教材, 市面上能够买到的与专业要求基本风马牛不相及, 并且很多相关化学知识在书史造纸史等课程中有出现。

第二, 版本学、工具书使用虽有现成教材, 但针对性不强、与专业结合不紧密, 一本书中仅有少数内容适合于五年制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 (古籍修复方向) 的需求, 并且这两门课程的诸多内容交叉重叠。

第三, 书法史、中国绘画史等课程的教材偏重偏深, 不符合初中起点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 它们毕竟不是主干课程, 学生只需掌握十几课时的理论知识即可, 如此单独教学既显内容单薄, 又因为跨时太长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 《文献保护与修复》和《档案保护与修复》教材中很多知识点重叠。

第五, 图书馆类两门课程的教材《图书馆学基础》和《图书馆概论》教学内容偏重, 教材中许多知识点重叠。

鉴于此, 笔者会同专业组教师及有关外聘专家, 结合本专业的岗位及工作任务需求讨论明确了课程整合思路:因书史造纸史、中国绘画史和应用化学三门课程的内容有穿插交融, 可以把这三门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有机融合, 编制一部校本教材;版本学和中文工具书使用两门课程的内容也有许多关联交叉的部分, 因此可以整合成一本校本教材《版本学及工具书使用》;而书法史可以与书法实践课程相融合, 编制一本包含书法史的《书法》教材会比较实用;《文献保护与修复》和《档案保护与修复》两本教材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 整合为一本教材《文献保护与修复基础》;《图书馆学基础》和《图书馆概论》教材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整合为一本《图书馆学》教材。

2. 依据编制校本教材的具体思路编订校本教材

第一步, 收集相关资料, 整理编写校本教材;第二步, 请专家审核校本教材, 并进行修订;第三步, 将校本教材修订成册。

三课程整合的意义

1. 梳理了专业理论知识点, 调整和融合了相关课程, 优化了课程设置

在课程整合过程中, 对五年制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 (古籍修复方向) 的专业理论知识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整理, 并在对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行业专家及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调整和融合了专业理论课程, 使原先知识点分散、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与技能学习相分离等不足有望得到改进。

2. 探讨了编制校本教材的具体思路, 建立了新的教材体系, 编写了部分校本教材

在课程整合过程中, 笔者会同专业组教师及有关外聘专家, 结合本专业的岗位及工作任务需求讨论明确了课程整合的思路, 确定了校本教材编制内容为:《书史造纸史》 (包含中国绘画史和应用化学的相关知识) 、《版本学及工具书使用》、《书法》 (包含书法史) 、《文献保护与修复基础》和《图书馆学》。现已完成校本教材《书史造纸史简稿》, 并且聘请了专家审核, 修订成册。余下校本教材, 将在后续时间里, 合全组教师之力共同完成。

3. 推动了专业建设与发展

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 (古籍修复方向) 还处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 许多方面需要不断完善, 专业理论课程的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专业的课程设置, 精化了教学资源, 既有助于学生的学, 亦有助于教师的教, 推动了专业进一步的发展。

摘要:五年制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 发展还不够完善与成熟, 相关课程的设置及教材运用都不完备, 尤其是理论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性有待提高, 缺乏针对性较强、与专业紧密结合的教学用书。为了更好地发展五年制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 更有效地实现培养古籍修复与保护专业人才的目标, 迫切需要对该专业文化基础课程进行整合研究, 通过对教材的整理, 实现对课程的有效整合。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理论课程,整合

参考文献

[1]胡万德、孙鹏.古籍修复人才培养现状调研报告[J].图书馆论坛, 2012. (2)

[2]许卫红、王阿陶.古籍修复工作中的知识管理[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0. (2)

[3]陈红彦.国外古籍修复人才的科学培养对我们的启示[J].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9 (4)

[4]黄玉琰、葛怀东、曹千里、陈英、颜丽.传统文化与创新型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J].文教资料, 2009 (27)

[5]刘小兵、顾宁一.试论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模式[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

3.文物保护技术专业 篇三

专业简介

学科:历史学

门类:历史学类

专业名称:文物保护技术专业

本专业是我国高等学校中最早设立的文物保护本科专业。该专业教育的特点是文、理科交叉与理、工科渗透,现代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知识相结合;既掌握数理化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历史、文物考古的一般知识,又掌握文物保护材料应用、文物材质分析和文物保护修复等实际操作技能。

专业信息

培养目标:培养能在文物考古、博物馆、文物管理机构从事文物保护与科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无机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普通物理学、高等数学、中国考古学通论、文物学概论、博物馆学概论、科技考古学(陕西省精品课程)无机质文物保护、有机质文物保护、文物保护材料学、文物修复与保护实验、古建保护与维修、文物分析技术、文物与环境等。修业年限:4年。

授予学位:历史学学士学位。

专业就业状况

可到文化、文物、博物、环保、建设、公安、海关、旅游及科研、高校等部门,从事教育、科研、设计、开发、管理等工作。

院校分布(部分)

4.文物保护与利用情况汇报 篇四

芒砀山汉文化旅游景区是一处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政府的开发政策是“保护为主,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一、文化遗产情况概述

芒砀山是一座古老的山,文化的山,自商周即有文化记载,秦置砀郡,汉设砀县。孔子在此讲学演礼,刘邦在此斩蛇兴汉,陈胜长眠山中,张飞筑寨山上,西汉梁国八代九王安藏于芒砀群山之中,先后有九位天子级人物登临芒砀。悠久的历史、传奇的人物为芒砀山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1、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汉梁国王室陵墓群 自汉高祖刘邦之孙梁孝王刘武起,西汉梁国的八代九王 被安葬在芒砀山中,目前区内已发现大小汉墓二十多座。刘武之妻李皇后之陵“斩山作廓,穿石为藏”,规模宏大、结构独特、工程浩繁、世之罕见。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大的石室地宫,被专家赞誉为“天下第一石室王陵”。汉陵墓群文物出土丰富,其中的“四神云气图”、“金镂玉衣”已成为河南博物院中的镇馆级文物。

“西汉梁国王室陵墓”被列入“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96年被定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被秦汉文化研究专家誉为汉梁文化博物馆。

2、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胜墓园

陈胜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墓,位于芒砀山主峰西南麓。现存墓冢高6米,周长约200米。周围筑有青石围墙,高顶,下有须弥座,正中镌刻郭沫若书“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墓”。秦二世元年(前209)陈胜被与阳夏人吴广在蕲县大泽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举起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旗。在陈县(今淮阳)建立张楚政权,声势浩大,震撼暴秦。起义失败后,被车夫庄贾杀害,部将吕臣又斩庄贾,迁葬陈胜于芒砀山。

陈胜葬于芒砀山,《史记》、《汉书》、《水经注》都有明确的记载,方位与今墓地完全吻合。权威的地理书《水经注》写道:“山有陈胜睹秦乱,首兵伐秦,费终厥谋,死葬于砀。”

3、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夫子避雨处、文庙、郭塔

⑴夫子避雨处

春秋末年即公元前495年,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去曹适宋”时途经芒砀山,天降大雨,孔子及弟子在此避雨而留此遗迹。夫子避雨处自古为永城胜境,名曰:“石岩积翠”。

后人为纪念孔子在此避雨,雕石像一座,置于洞中,现面部已残。为再现当年孔子及弟子避雨之场景,我们聘请孔

学专家雕制孔子及弟子避雨群雕。

⑵文庙

芒砀山文庙亦称夫子庙,始建于宋代,明未曾遭兵焚,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十年、咸丰十年(1860年)和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数次对文庙进行重修,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坐北面南,由大成殿、东西配房和大成门组成。大成殿内塑有孔子及四配塑像,东西厢房有七十二贤泥塑像。

⑶郭塔建于清代康熙年间,据史籍记载:“清代沛县人郭自高来芒砀山重修夫子庙继为主持,死后归葬于塔。塔身由64块砖雕镶嵌而成。砖上雕刻的有花卉、西游记神话人物(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等)东侧的石塔上刻有“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等字样,大家请随我走近参观。

4、商丘市文物保护单位——汉代礼制建筑基址 200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永城市芒砀山的主峰上发掘的一处汉代大型建筑基址。此建筑保存有平面近方形的石台基,南北长33.5、东西宽31.5米,面积为1055平方米,其东部已遭破坏。台基四边用凿制规整的条石垒砌成石墙,中间为原始岩体,顶部为夯土。遗址地处西汉梁王墓地的中心,是一处以石、木结构为主的建筑,其建筑结构可能是四周有回廊,中间为夯土或岩石墩台,上部有顶的高台建筑;也可能是四周有回廊,中间为

露天高台的建筑,类似于东汉洛阳灵台,有可能是一处非常重要的祭祀场所。专家评价:芒砀山建筑基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同类型建筑在我国的考古发现中并不多见。它的发现,为研究西汉早期的建筑特点和祭祀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

5、商丘市文物保护单位——张飞寨遗址

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曹操刘备战于徐州附近,刘备败绩,张飞逃到芒砀山安营扎寨。山寨位于芒砀山西峰,当地群众称之为张飞寨,西峰内外两道寨墙,都是利用自然山形,用青石垒砌而成。外寨墙南残高0.5~1米,墙 宽约1米,南北长约250米,周长900米;内寨墙南北长约40米,东西宽25米,周长130米.外寨西墙有张飞’饮马泉’,相传是张飞取水和饮马的地方,泉圆形,直径4.5米。

6、高祖庙遗址

汉高祖庙位于芒杨山主峰东南山麓,从斩蛇碑向北300米折而向西即到了高祖庙旧址。

汉高祖刘邦于芒砀山前斩蛇起义,开创汉室四百年帝王基业,深受后世景仰。汉文帝时在刘邦隐于芒杨山紫气岩前建立高祖庙,绘高祖刘邦和萧何、张良、韩信等大臣像,唐永隆年(公元680年)改建为“王宫寺”;大历元年(公元 766年)赐名静林寺;宋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真宗游览芒砀山,又赐名均庆寺;清朝乾隆丁亥年间(1767

年)永城知县周梦龙在均庆寺旧址东建立芒山书院,文风盛极一时。

7、商丘市文物保护单位——汉高祖刘邦斩蛇处 汉高祖刘邦秦末沛县丰邑人。早年任沛县泗水亭亭长。一次他带一批民夫到骊山给秦始皇筑皇陵,途经芒砀山人已跑掉大半。晚上,他喝得酩酊大醉在山泽之间赶路,突然有人禀报:“前有大蛇挡道,请回!”刘邦大喝一声:“男子汉大丈夫怕它作甚!”立即拔出七尺宝剑上前把大蛇斩为两段,斩蛇之后,有一老妪啼哭说:“我儿是白帝之子化为蛇挡道被赤帝之子杀死。”说罢人突然不见。从此斩蛇处生出一片红草来。刘邦斩蛇之后自量继续去骊山定被头判处死刑,于是就隐蔽于芒砀山中,后又返回家乡沛县杀了县令扯旗造反,终于成为汉朝的开国君主。为纪念刘邦芒砀山斩蛇起义,后人立庙祭祀,并在斩蛇处立碑铭文。

8、永城市文物保护单位——砀城遗址

砀城遗址在芒砀山山城集。秦时砀郡、砀县治所,城墙尚存。现存夯筑北墙,西起书店院后40米处,东至芒山中学东北侧,长890米,宽约30米,最高处2米,东、南、西城墙地上无存。城内有制陶,冶铁遗址。

8、永城市文物保护单位——三星观

三星道观旧址位于芒砀山主峰东南侧,相传为水浒英雄攀瑞、项充、李衮三个在芒砀山聚义的地方。《水浒传》第五十九和六十回介绍了公孙胜收伏三位好汉的故事。因他们三人在72地煞星之列,所以他们三人聚义的地方被称为三星道观。

二、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

1、封山育林,全面保护

芒砀山的文物保护工作很早就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进行全面性整体保护则始于1996年。

1997年永城市政府下达了封山禁采的命令。发布了《芒砀山文物保护区封山禁采公告》,《芒砀山严禁放牧布告》,《保安山文物保护实施办法》等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相继出台,组建了文物执法大队,加强巡逻,严厉打击破坏山体、盗窃文物的违法行为,通过近三年的强力制止,芒砀山开山采石的行为被彻底禁止,同时对三大山体进行了绿化,3年间投入绿化资金1500余万元,荒山体绿化率达95%以上。文物得到了全面有效的保护。

2、利用文物资源,开发文化旅游,进一步保护文物。封山保护,使文物避免了遭受灭顶之灾的危险,但却影响了影响了当地老百姓的既得利益,保护工作举步维艰,如何做到两全齐美,此事引起了永城市委市政府的沉思,通过反复考察与研究,永城市委市政府起动了开发芒砀山旅游的

战略规划,这样既能更好地保护利用文物,又能给当地带来经济收入。

2000年,保安山景区修筑了南北中心游览干道和南北仿汉门阕,芒砀山文物旅游区初见成效,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AAA级旅游景区。

2004年7月,永城市委市政府适应时代要求,顺应发展潮流,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公司化运营”的工作思路,成立了芒砀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企业模式对文物景区进行经营管理。并编制了《芒砀山文物旅游区总体制规划》与《芒砀山文物区可行性报告》等。后经中国对外建设总公司城市规划设计所实地考察论证,从文物保护,生态旅游、永续利用、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的,把景区定为汉梁文化特色,把旅游区的框架定义为“三区、两园、一基地”。

2005年景区三大景点建设顺利实施,旅游开发走向正轨。至2006年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建成了汉文化广场、登山大台阶、斩蛇园、陈胜王陵、王后墓西墓道出口,修筑了游道台阶,建造了休息亭和石雕围栏;对新建景点充填了展示内容,进行了彩绘,增加了景点观赏性;新建了两处近百米汉代风格游廊,制作了声光电等技术的高科技立体投影剧——刘邦斩蛇起义情景剧;对景区内的配套设施进行了新建、整修。

2006年底景区被晋升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

2008年起,景区又投资1.8亿元开工建设了展示汉文体化为主体的文圣园、汉梁文化博物馆、汉风商业街等工程。

目前以高祖庙、张飞寨、三星观遗址复原为核心的“汉文化宫主题公园”建设丰在设计建设当中,预计投资3亿元。

三、保护与利用成果

5.文物鉴定与保护专业 篇五

第一,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要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前提下进行。所谓“不改变文物原状”,在考古专业、历史文物保护工作中是基本原则之一。具体就是指,不改变现场发掘出来的文物的原貌,包括该文物发掘时的形状、结构、材料、颜色。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通过历史文物原有的形态及其制作工艺,结合所处时代背景,尽可能的去还原、去反映当时的文化特征。

第二,加强对文物发掘现场原貌的保护。在考古发掘现场,不仅只有文物,包括现场内的各种东西,以及所处的环境,尽量少干扰[3].如此一来,可确保文物现场可再处理,有助于对文物现场进行取样,方便后续文物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三,选择适宜的现场文物保护所使用的材料。前面已经提到了,历史文物最大的特征就是不可再生,因此,为了保护好考古发掘现场,确保文物不被破坏,在选择文物保护材料方面,也需要具备这样一种功能,即与文物保存等同的特殊材料。首先,选择的材料要具备长期耐久性;其次,选择的材料性能要佳。

3.2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基本步骤

关于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一般包括以下5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调查工作[4].在考古现场文物发掘的过程中,应当事先对遗址进行调查、勘探。包括该区域内及周边的环境,通过查阅当地的人文、历史资料,了解一些与之相关的历史信息,并对文物埋藏的环境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的主要内容应涉及温度、湿度、空气状况,这对于整个考古方案的进行以及时间进度的合理掌控至关重要。

第二阶段,调查研究后,制订可行的方案。根据所掌握的各方面信息,分析其可能存在的问题,讨论后制订有针对性的保护方案。此外,还需要准备为保护方案顺利开展实施而必要的设备、材料。

第三阶段,建立临时库房。在考古发掘现场,通常情况下,考古发掘前期能够发现的有价值的历史文物并不是很多,很多时候多是一些杂物遗物,当然,对于这类遗迹遗物无须过多浪费时间,这一段时间非常宝贵,应当尽快在考古发掘现场附近地带建立临床库房。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给即将发掘出土的历史文物,根据所掌握的各类信息,事先建立一个相对易控的环境空间。

第四阶段,历史文物的现场提取。文物的提取非常关键,也是整个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最复杂的一个环节。因为文物在出土时,处理条件比较简陋,所处环节也不容易控制,虽然文物提取只是将其送往临时库房保存,但提取及微环境控制的过程非常关键和复杂,要求也相对较高。例如,表面清理、加固等。

第五阶段,对临时库房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将文物科学包装起来。包装的目的是为了运输途中免受不必要的损坏,尽可能将每一个文物保持在最佳状态,也就是能够反映整个文物所处历史及人文面貌的工艺状态。因此,对于文物的包装及相应的设计非常关键,应尽可能为其提供一个相对密闭且稳定的环境,以相对合理的方式、科学的手段,让文物从临时库房运抵实验室的一段时间内,减缓空气环境的变化可能对文物造成的侵蚀。

3.3 加强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对策

第一,湿度控制。在考古发掘现场要严格控制文物出土时的含水率,防止因周围环境温湿度的变化太快而损害文物。目前国内大多采用干燥剂来控制,一般使用的干燥剂有硅胶。

第二,密封处理。文物大多都在地下埋藏了上百年甚至几千年,地下的温度湿度等环境与地面差距很大,如果出土后直接暴露在开放的大气环境中,大气中的水分、温度、湿度、阳光等都会直接对文物产生极大的破坏性影响,所以文物出土后一定要密封处理,避免文物与大气直接接触,氧化。

第三,避光保护。可见光中的紫外线对于文物的色泽等有着很大的影响[5],所以文物出土后要进行遮光保护,可以采用黑色塑料袋进行包装保护。

4 总结

文物保护工作关系到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瑰宝的保护和对古代历史的研究工作,所以我们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从考古发掘的现场开始进行保护,为更好地研究我国古代文化、生活提供物质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庚龄。论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与科学意义[J].丝绸之路,(14):113- 117.

[2] 王允丽。考古发掘过程中保护文物的应急措施[J].文物科技研究,(6):166- 171.

[3] 杨璐,黄建华。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32- 45.

[4] 张宏彦。中国考古学十八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72- 75.

6.大湘西民族文物收藏与保护研究 篇六

大湘西是对包括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怀化市和邵阳、永州的部分县市在内的整个湖南西部地区的统称, 境内有汉、土家、苗、回、瑶、侗、白等30多个民族。

湘西州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 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誉为中国最美丽的两座小城之一;里耶战国古城, 考古专家称之为“北有西安兵马俑, 南有里耶秦简牍”;八百年土司王都“老司城”, 堪称“中国的马丘比丘”和“东方庞贝古城”。厚重的历史文化, 孕育了民国总理熊希龄、现代文豪沈从文、著名画家黄永玉、民族歌唱家宋祖英等一批政治文化名人。

湘西有着浓郁的民俗风情。土家族山歌、苗族的对歌, 曲调优美, 悠扬悦耳;土家族茅古斯舞被称为民族舞蹈活化石, 苗族鼓舞堪称中华一绝;酒鬼酒、土家织锦和苗族银饰、蜡染已成为游客珍藏的佳品。

二、大湘西文物保护现状分析

我通过对湘西州档案馆、州博物馆、里耶博物馆、各县市图书馆、民间私人收藏的物品、凤凰古城、湘西四大名镇 (王村、里耶、蒲市、茶洞) 等实地考察研究, 发现我州文物收藏和保护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 收藏意识不强, 侧重点不同。

湘西人文化素质相对落后, 对文物保护意识不强。湘西经济正处于发展中, 通常,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国家对文物保护就越重视;居民生活水平越高, 对文物收藏感兴趣的程度就高。处于发展中的湘西人, 他们多数关心的是自己的衣、食、住、行, 而保护文物耗费人力、物力, 所以多数人都不关心此事。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条件较好的家庭有点文物收藏的动机, 例如:龙山县里耶镇民和村1组张心民家收藏有清代张氏族谱。个别大湘西的行政事业单位个别根据其工作性质和特点也只是收藏了与自己相关联的一些档案材料, 如:政府文件、地方志等, 并且年代不是很久远。以实物为主收藏的单位和个人相对还少些, 文物时间超不过清代, 以古墓碑刻为主。

(二) 文物收藏保护者不多, 发挥作用不大。

大湘西职业收藏者较少, 文物爱好者不多, 通过调查发现, 收藏者主要是以下三类人群:

1. 祖传继承者

这类人根本不懂文物, 只知道是上辈人流传下来的东西, 对文物的管理也是看前人怎么做就怎么做, 没有鉴赏能力和市场意识, 本着对先辈的尊重, 他们不会轻易将文物卖掉, 以至于这部分文物得以幸存下来保存完好, 并且质量较高。

2. 无意识收藏者

这类人本来没有收藏文物的爱好和兴趣, 也不懂文物, 其文物来源多数是别人的馈赠, 他们也知道价格昂贵, 但究竟贵在哪里, 一无所知。因此, 这类人中文物数量不多, 但文物的品位和级别较高。

3. 文物爱好收藏者

这部分人在大湘西人数较少, 他们受经济利益驱使、地域条件的限制, 到邻近周边大城市古玩店 (如重庆、长沙) 购买一些档次不高的仿制品, 以次充好, 做起了古玩小买卖。有时候民间文物真品也会流落于此, 他们时而收藏, 时而遇到合理的价格交易, 有时难免会交“学费”, 但久而久之, 也具备了一些鉴定的初步知识。

总的说来, 湘西文物收藏和保护的人群不多, 发挥作用不明显, 目前还看不到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 文物管理没到位, 服务意识差, 宣传力度不够。

湘西人对文物收藏保护缺乏正确的认识, 以致文物破坏严重, 管理部门对文物保护跟踪没有落实。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上规定:“公民可以要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对其私人收藏的文物提供鉴定以及保管、修复等技术方面的咨询和帮助。”而现实中, 文物管理部门人员整天待在繁华的大都市, 等待民间收藏者上门咨询, 而收藏者认为这价值不一般的文物怎么肯轻易让人知晓, 对文物管理部门不信任。文物部门也未开展义务咨询鉴定工作, 民间收藏者得不到技术鉴定的服务, 因此, 收藏者和文物部门互不往来, 甚至还有对立情绪。

湘西许多文物收藏保护者对国家给予的私人收藏保护的权限究竟有多大不知晓, 分不清什么文物可以收藏, 什么文物不该收藏。例如:湘西龙山县里耶镇在2002年36000权秦简出土时, 当地老百姓就有私藏文物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主要还是因为文物政策法规宣传不够, 老百姓缺乏认识。

文物管理部门对湘西人开展文物保护知识处于左右为难的尴尬局面, 他们认为, 让平常老百姓懂得文物专业知识, 知道什么文物值钱什么不值钱后, 老百姓会偷盗文物、损坏不值钱的文物、和国家争抢文物, 走到了文物管理部门的对立面, 危及湘西文保事业, 给文物管理部门增添麻烦, 如永顺老司城、凤凰古墓群的破坏就是如此。湘西人对文物认识的无知愚昧, 破坏了很多珍奇文物。

(四) 立法不明, 有法难依, 执法不严, 违法难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大湘西旅游业悄然兴起, 民俗文化及文物保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也对文物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不明确, 有法不依, 有法难依。

《文物保护法》第24条规定:“私人收藏的文物可以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单位收购, 其他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经营文物收购业务。”第三十条也有“未经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批准, 从事文物购销活动的, 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 没收其非法所得和非法经营的文物, 可以并处罚款”的规定。湘西当地群众的法制意识淡薄, 少数民族的老百姓对此不了解, 这对非法从事文物经营活动的不法分子来说有了可乘之机。我在调研中获悉, 2008年, 一些不法文物商人私自来凤凰腊尔山低价收购文物, 腊尔山与外界联系少, 加上贫穷, 家中一个不起眼的木雕石凳能卖到10元钱就大开眼界了。湘西其他地区文物流失事件时有发生,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又如《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第5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将文物事业费和文物基建支出分别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由同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管理, 其中文物基建支出以及文物修缮、维护费和考古发掘费等, 应当专款专用, 严格管理。”但该细则中文物保护经费的多少无明确规定, 因此, 划拨经费可能是一张空白支票, 特别是湘西地区部分县市财政相当困难, 使当地的文物维护修缮的专项经费难以到位。例如:龙山县里耶镇的“秦简博物馆”, 从开始到完工前后长达6年多时间, 何谈保护。

《文物保护法》的操作性不强。在湘西没有专门的文物执法队伍, 文物管理部门也没有相应的执法权, 多数是依托工商管理和城建部门行使执法权, 而他们对文物这一块的管理又不是很重视, 这也不是他们的主要职责范围, 文物保护和管理执法力度不够。

三、对大湘西民族文物收藏与保护的建议

根据“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 合理利用, 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和“国家保护为主, 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期文物工作方针, 结合大湘西当前实际, 我提出大相西加强少数民族文物收藏和保护的建议。

(一) 加强对民族文物收藏与保护的重要性认识。

大湘西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等30多个民族的聚居区, 各民族有着各具特色的文化底蕴, 是湖南省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也是湘西一道亮丽的旅游风景线, 民族文物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民族文物收藏和保护的积极作用, 民族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都起到重要作用。

(二) 国家和民间共同保护。

我们要充分相信民族同胞有收藏和保护好文物的能力, 改变过去用行政措施手段干预群众收藏文物的行为, “不要让民间留存文物强制收归国有”的观念是错误的。文物管理部门的职责是收藏者家中的文物安全, 而不是收藏者本人。文保人员的主要工作是怎样让收藏者真正理解文物保护的法纪法规, 通过宣传教育充分提高全社会共同收藏保护文物的行为。我们既要让民族同胞合法收藏、安心收藏, 又要让收藏者遵守《文物保护法》, 文物管理部门内部也要加强监管, 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提高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 使国家和民间形成共同收藏和保护的新格局。

(三) 完善立法工作, 加大执法力度。

改革开放以来, 湘西州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地方性法规, 从形式上来看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但从当前实际和客观形势分析, 《文物保护法》有待完善。例如:有些方面的立法 (古籍管理、少数民族文物保护法) 不是很具体、可操作性不强, 给执法者带来困难。

从我在湘西州政府、县市区调查的情况看, 各级人大从事立法工作的工作人员素质并不高, 多数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同志, 没有进行过正规的法律学习, 对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了解甚少, 这些人起草出台的地方性法规执法人员难以操作。因此, 我建议把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同志送出去学习, 补习法律、民族学、考古学、人类学等基础课程;引进高校既懂法律又精通当地民族方面情况的大学生充实到立法队伍中来, 使制定出来的地方性民族文物保护条例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近10年来, 大湘西部分文物的流失, 与执法不严有直接的关系, 要加大执法力度, 首先要加强认识, 执法人员应把民族文物收藏保护提高到依法治国的高度来对待, 充分认识文保工作在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提高执法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加强执法责任心, 确保执法工作顺利开展。执法中要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 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 对损害文物的个人或单位要坚决打击, 真正把文保工作落到实处。加大监管力度, 发挥社会、人民群众对执法的监督作用, 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因素, 也可借助网络, 对文物保护不得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曝光, 只有这样, 大湘西的文物收藏和保护才能形成一个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四) 规范流通市场, 营造收藏环境。

湘西民族文物流通无序, 我们应进一步规范文物流通市场, 为文物收藏者或爱好者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合法的进出渠道, 不要偷偷摸摸, 私藏文物。加强文物市场的经营监管力度, 特别是文物拍卖会, 提高湘西州文物拍卖的专业水平和级别。对于农村交易市场, 有坑蒙拐骗行为的, 要依法进行打击。

(五) 出台可行性政策, 引导和鼓励民间文物收藏。

目前我国的税收政策还未实质性涉及文物的收藏和保护, 大湘西又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 财力有限, 不可能拿出太多的财力支持文保事业, 在这种条件下, 完全依靠政府财政资金保护文物是不现实的, 但政府可以出台民间文物收藏的鼓励性政策, 引导民间收藏。尽可能调动社会闲散资金参与, 国家给予税收优惠或免税, 还可以采取参股分红的形式。文物保护的经费方面还可以借鸡生蛋, 把民族特色的文物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价值, 自筹资金解决经费短缺问题, 实现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经济效益的三者统一。对那些勇于保护文物的行为, 特别是从境外花财力抢救文物送回湘西的行为, 要坚决予以表彰和奖励。

结语

大湘西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是文物收藏与保护事业的必要基础, 当然也需要强大的经济后盾, 在现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 文物的收藏与保护更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做保证。湘西文物的社会价值、审美价值目前还没有充分体现, 但它的经济价值可以预见, 我坚信, 大湘西文物收藏和保护的时代即将到来。

参考文献

[1]方慧.云南少数民族文物法律保护的问题与思考[J].民族研究, 2000, (4) .

[2]贺卫兵.萍乡市古籍保存及利用状况分析[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 2009, (8) .

[3]张红.浅谈加强对民间文物收藏的引导[J].东方博物, 2011, (12) .

7.文物鉴定与保护专业 篇七

【摘要】文物保护的核心动机,在于为古代各类文物素材蜕变规律和影响效用研究,提供合理数量的指导线索。经过长时期调查验证发现,我国在开展文物保管和陈列事务中,经常衍生出文物病变破坏危机。为了尽量规避该类隐患,且能够在第一时间范围内进行特别病变结构机理协调处理,笔者决定细致探讨新时代下文物保管和陈列环节中的保护意识,并主动集合各类技术手段进行文物综合化保护知识推广覆盖,希望借此为我国文物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保管和陈列;病变破坏;保护意识;强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264【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文物的现实存在意义,便是辅助相关工作人员针对人类历史和社会成员思想教育加以系统化研究认证。不过最近阶段,我国相关纪念馆在保管和陈列相关文物时,损害问题接连衍生,无法在第一时间内加以完全修复,严重情况下会直接面临消失危机,这不管对于纪念馆还是国家来讲,都是较大规模的损失,由此我国文物日常保护管理工作面临严峻的瓶颈限制危机。所以说,从事文物保管和陈列的工作人员,必须在新时期背景下秉承文物科学保护理念,结合最新技术手段规避文物损坏问题,将文物实际收藏年限加以有机延长,真正为社会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指导。

一、由于工作人员保护意识不够完善而衍生的文物陈列和保管问题整理

文物在纪念馆都机构进行保管陈列环节中,因为经常承受人为、财力、环境等客观因素影响,使得当中的意外问题接踵而至,文物保护实际绩效令人担忧。相关细节主要如下所示:

(一)文物本身蜕变迹象难以被及时观察认证

文物,因为收藏时间不断增长,在结构机理上必然会发生本质性改变,不过该类过程显得极为缓慢,一旦说纪念馆等文物保护机构的保管、解说人员,产生任何疏忽心态,就无法精确化挖掘当中过于细微的变化结果。正是因为现阶段我国部分文物保护工作人员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不足,使得相关文物悄然发生变化而不能被快速发掘,如陈列书画掉粉、库内保管花卷的粘连等问题,通常情况下无法恢复原状,所以长期以来令相关保护机构头痛万分。

(二)负责文物保管的库存条件严重不达标

这里强调的主要是我国基层区域的文物保护机构,因为馆舍建设面积有限,内部大多数文物都需要在库房之内予以保管,但是因为库房保存设施过于陈旧,几乎无法满足目前文化全面保护诉求,而一些责任心不强的工作人员,甚至会将文物随意地在库房之内堆积存放,一直经受潮湿地面和散落灰尘的侵袭,诸如桌上、库房墙皮脱落现象此起彼伏,文物保存现状又怎可不令人忧心忡忡。

(三)收藏人员在进行特殊文物陈列展示过程中不能提供健全的保护措施

至今,我国不同区域都开始紧锣密鼓地开展文物收藏保管机构新建和扩建工作,当中配套设施成本投入数量同步大幅度增长,对于新时代下我国文物收藏陈列展示环境,的确产生较大的整改调试功效。而透过不同区域基层馆舍监测反馈结果观察得知,当中隐藏的技术型问题还是比较繁多的,如不能科学控制馆内温度、湿度、照明等环境因素指标,使得文物收藏陈列展示中的保护条件存在诸多漏洞,在此基础上,即便是保管和陈列工作人员再如何努力,最终保护实效必然不够理想。

(四)既有文物保护的科学技术投入已然面临全面滞后危机

关于文物保护科技,始终徘徊在边缘化研究队列之中,当中衍生的专项研究依旧屈指可数。现如今规模较大的文物收藏馆已经吸纳沿用高端保护技术,至于部分基层文物保护机构,则因为自身资金过于短缺,始终利用传统白灰吸潮和脸盆去湿方式加以保护。关于这方面的创新科技投入滞后问题极为显著。另外,目前我国已有文物纪念馆中,涉及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低下现象十分常见,根本无法切实应用最新且富有实效的保护手段,来避免文物蜕变危机。更加严重的是,如若说相关文物在保管和陈列环节中衍生出不良事故,馆内真正能够结合最新技术设备和手工加以修复的专业人才,几乎屈指可数,远远不能迎合馆藏文物的系统化保护要求。

二、日后我国在文物陈列和保管期间强化工作人员综合保护意识的措施解析

(一)加大对文物陈列保管过程中保护工作必要性的推广指导力度

人类一切行动都必须依靠思想加以指导。尤其作为现代专业化文物馆藏工作人员,必须时刻加强对现行《文物保护法》的认知学习力度,明白其对于纪念馆运营甚至国家经济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前景的.影响效应,同时尽快树立起文物综合保护的责任使命观念,真正将保护意识灌输到日常陈列、保管工作重心之上。再就是积极树立起上报和同步修复的思想理念,特别是处于文物保管和陈列一线的工作人员,应当细致观察验证展厅内陈列文物的一切细微变化,整理成为完善形式的报告并交由上级监管部门审视,试图提供妥善的调试建议,借此规避文物严重受损问题。

(二)竭尽全力推动文物陈列和保管工作意识的主动预控性转变步伐

文物和人体大体一致,其内在机理始终会经历自然缓慢衰退的过程,一旦说遗留病根,便难以全面消除并恢复初始形态。虽然说,最近我国已经大力推广文物主动性预控保护理念,但是有关基层纪念馆,仍旧将文物抢救性保护作为核心措施。为了将这类问题根治,相关机构必须及时转变文物保护理念。涉及日后的改革工作内容将顺势细化为:第一,预防途径上,基层工作人员必须响应上级要求,及时覆盖落实各项全新样式的保护方案,特别是关于一般文物腐蚀破损的问题,要给予全面重视,真正结合一切技术手段,适当遏制相关病害滋生结果,主动规避其扩散和传染危机。再就是积极学习西方先进国家文物保护技术,精确化审视文物残损程度和珍贵级别,认证特项保护修复工作的紧急安排需求,如此不单单能够大幅度提升文物保护工作实效,同时又可适当维持特定文化遗产的原有面貌。第二,预控手段上,第一要务就是充分联合物联网技术,进行陈列文物全天候监管,必要情况下可考虑布置实施环境指数超标干预管理方案。具体来讲,就是在合理时间范围内,编写各类文物科学检测计划,之后研究出针对特殊材质、工艺、病害机理的保护修复技术,至此开辟出标准、规范化管理路径。

(三)向文物保管和陈列机构中投入适量且规范的科学保护技术

首先,借助目前最为先进的环境监测等技术手段,妥善地布置到各类文物保管和陈列项目之中,如在文物展厅之中针对各类材质文物,进行适当的环境调试。单纯拿广州地区为例,当地高温高湿气候显著,经常会衍生出文物锈蚀、生虫,甚至脱彩等问题,需要借此加大文物保存环境防潮工作,并且随时对温湿度、光照、空气污染物等指标加以监控调试。其次,作为专业化保管和陈列工作人员,需要竭尽全力强化对文物环境的科学技术研究力度,及时掌握当下监管文物的湿度、温度标准,明确掌握文物保存自然环境的标准条件。如金属类文物,如青铜器等,在相对干燥的环境之中保存作为妥当,而纸质和布料文物,则需要技术人员进行适当监控,同步处理好温湿度调节工作,真正将虫咬等病害事件扼杀在摇篮之中。另一方面,在从事展览策划、设计和视觉艺术效果筹划的同时,将文物保护的科学理念及要求对照设计方案进行审核,让保护的理念贯穿于“方案”的始终,从源头着手,从陈列室的整体布局到展柜微环境控制,按照文物的种类、特点一一排查,使设计方案不但能够从视觉效果上满足观众的需求,同时还能兼顾文物保护的要求,为文物安全存放创造有利环境。范围包括:温湿监测设计、通风系统设计、声、光、电灯的设计。需要额外加以强调的是,主动联合文物特征和空间结构验证解析,科学选取防霉剂投放数量,必须做到适量投放,且定期改变剂种类,规避霉菌出现任何抗体。特别是在展柜陈列工作期间,需要应用感性功能的红外线调光系统,令光线实际强度,随着现场参观实际状况,自然做出较为适当的调整。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物保护,本身是一项较为长久的工作,需要现场工作人员时刻保留较高的职责责任和使命感,在接连大幅度提升个人文物保护意识基础上,主动沿用现代主动预控管理途径,并适当加大科学技术投入力度,全方位改善库房综合保护条件,切实将文物管理人员队伍综合素质提升到合格水平之上。唯独如此,关于文物陈列和保管事务,才能真正贯彻科学保护实效,为日后文物保护机构物质生存基础,提供更为持久可靠的保障结果。

参考文献:

[1]文志平.如何提高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J].科技致富向导,2014,17(15):133-146.

[2]谢小芳.论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J].参花(上),2014,20(07):79-91.

[3]王岳.浅议当今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的发展趋势[J].黑龙江史志,2015,12(07):144-160.

[4]黄小伊.浅谈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J].赤子(上中旬),2015,19(18):88-94.

8.文物鉴定专家 篇八

上述原因,使刻有宣德款识的铜香炉,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价格极低廉,远远比不上其它造型的中国古代青铜器价格。

宣德炉,不仅是指宣德三年铸造的炉,而是所有带宣德款铜炉的统称。而且它也可泛指和宣款炉形制相近的不带款或带有其它款的铜炉,真正宣德三年的炉已成了一个谜。一般说,风格设计有明中叶特征而包浆和铜质特佳者就能作为是宣德的候选人。但宣德炉绝大部分都不是宣德的,这些炉带宣款,与其说其目的是伪仿,还不如说是对历史黄金时代的尊敬和缅怀。

通常在判断宣炉的好坏时主要从三方面入手:

1、最主要是看包浆、色泽。旧说有五色,分别为佛经纸,栗壳,茄皮,棠梨,褐色,其中以佛经纸色为第一。上海朵云轩95年拍品中有一铜炉(高19.2厘米),其色泽就能达到佛经纸色。此外,一些使用了特种工艺制造的洒金、错金铜炉,其价值要比一般的铜炉高数倍。

2、其次是看造型、铸工、大小以及重量。造型以古雅浑厚为上,有耳足的比无耳足的要好,铸工越精越好。以大小而言,径8-12厘米的炉最常见,属于小号;径15厘米左右的炉是中号,数量比小号少,但价值比小号高;而径大于20厘米的炉是大号,工艺精者稀见,价值也很高。在同样尺寸的情况下,炉越重价值也越高,鉴定材料《文物鉴定专家》。如友所藏的明末清初的宣炉,径只有15.8厘米,而重量可达7斤,是该尺寸铜炉中的超重量级选手,价值要比普通的重3斤的高数倍。

3、最后看款的质量。款铸得越精越奇就越能帮助断代,而铜炉的价值也越高。宣德炉在明、清以及民-国均有铸造,但如何判定年代的早晚呢?从整体造型上来说,明代铜炉的整体风格是雅致、浑厚。

发展到明末清初和清早期,铜炉依然浑厚,但不及早先的雅致。时至18世纪,风格开始趋向纤弱,在造型和装饰上力求变化,有的也雅致,但总体上浑厚不足。下两图是笔者藏品,原伦敦佳士得拍品,31.8厘米高,乾隆款和乾隆时期,纹饰较繁复,珊瑚镶嵌完整无缺漏。

19世纪及以后,铜炉铸造的质量每况愈下,无论是包浆纹饰造型都比前期的差。值得一提的是带有“石叟”款的铜炉。对这类铜器的考证专家有不同意见:英铜器专家Rose Kerr在她的《中国晚期铜器》书中提出“石叟”是始于明代后期的一江南作坊的“商标”(Rose Kerr, Later Chinese Bronzes);另一专家paul Moss不同意,他在《第二青铜时代》一书中认为明后期的专铸“石叟”款铜器的作坊不存在,“石叟”是传说中擅长作银镶嵌铜器的一僧侣的别号。他认为带“石叟”款的铜器是19世纪的作品。下图带“石叟”款的银线镶嵌的铜炉,一说是17世纪,一说是19世纪。

由于宣德炉价值不菲,市场上伪品很多,怎样来分辨这些伪品便是让收藏者们比较头疼的一个问题。

辨别宣德炉的真伪主要看三个方面:

1、看包浆。真品包浆温润,宝气内蕴,长时间不变。伪品包浆枯槁,有的象油漆,越放久越难看。

2、看铸工。真品铸工质量平均,精品铸工相当精。伪品铸工不平均,有地方好有地方差,或者铸工粗糙。

3、看磨损。真品有自然均匀的磨损,特别是在足底。伪品无磨损或人为打磨。

9.浅谈旅游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 篇九

1 发挥旅游资源优势, 保留文物遗迹直观真实。

旅游资源中的项目是色精彩纷呈、美轮美奂, 吸引着广大旅游爱好者的眼球, 而大量文物遗迹遗物也是旅游者关注的重要资源。他们喜欢探寻名胜古迹, 喜欢追求新意, 从而达到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愉悦身心。现在的国家和人们对文化层次的要求很高, 也希望对自己赖以生存的民族和历史有着更多的认识, 也更希望能有直接的体验, 去感悟和触摸深厚渊博的文化积淀, 追寻历史的脚步, 而作为现实中文物遗迹则能给人以直观形象、有趣生动的感受。一些文物古迹, 能使人们品味无穷, 同时也愉悦心情, 陶冶情操, 让人充满着活力, 而那些人类遗产中的精美之作, 也需要人去慢慢地体会和诠释, 也不同程度地满足人们对生活和精神之需求, 因此这些古迹的探寻也成为旅游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都知道, 中华民族的历史悠久, 文物遗迹数不胜数, 令世人所仰望, 而文物自身的内涵和本质特征, 也引起了我们对历史文化这个重要元素的思考, 保留真实面貌, 让文物遗迹展现在众人眼前。体现地方特色, 民族特色。中国的旅游业特色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东方特色文物古迹, 海内外游客出行游览与中华文化体系的神秘感、博大精深有着密切联系。因此, 保护文物对于发展我国旅游事业、传播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化古迹奇观举不胜举。淮安作为江苏省一个二级市, 历史文化底蕴厚重, 有着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居、纪念馆、童年读书处, 还保存着明祖陵、吴承恩故居、韩侯祠等文物遗迹。古城墙、革命烈士纪念地以及革命旧址等多处古迹和大量的文物, 都成为历史研究中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这些文物所体现的丰富文化积淀, 也擦亮我们的眼睛, 让我们充分地利用文物的优势, 打造属于我们的产品, 让更多的人们了解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推动着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2 借助文物古迹资源, 推动旅游事业和谐发展

文物古迹是旅游资源中一个重要的宣传因素, 只有充分利用它、保护它, 可以推动旅游事业的有序和谐发展。现在的旅游景点场所为了吸引游客, 首先从文物的保护和宣传方面入手, 让文物古迹尽可能完好地展现在旅游者面前, 从而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文物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 一旦受损, 很难恢复原态。比如一些文物被破坏, 失去了原有的形态, 势必会影响着旅游景区的客源, 简单一点说, 就是降低文物所在旅游景区的吸引力, 制约经济发展。为了使文物古迹能长久玩好地保存下来, 长期为旅游所用, 旅游部门必然要重视管辖范围内的文物保护工作。首先发展旅游, 必须要解决资金问题, 文物保护经费不足, 势必会让文物古迹不能得到最好的保护和利用吗, 势必阻碍着旅游景点的声誉度。我国历史悠久, 文物古迹众多, 而国家财力有限, 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资金可谓杯水车薪, 因此很多文物都没有来得及保护就遭到破坏。文物古迹的开发给景区旅游业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那么完全可以从收益中拿出一部分专项资金用于文物的保护, 这也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提高人们文物保护的意识,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强文物保护。比如通过对文物古迹的宣传, 形成强烈的保护意识, 避免文物古迹人为的毁坏, 让人们在参观和了解中从而获取了丰富的知识, 同时也受到了教育, 提升自身的历史文化素质。让保护文物成为社会的一种共识, 一种自觉的行动。

3 实现文物遗迹保护和旅游发展的相互统一

任何一个文物遗迹都要严密地保护, 合理地利用, 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 因为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我们在合理地利用中要保护文物的完好, 为旅游服务, 促进景点的收益和经济发展, 在遇到一些文物遗迹保护过程产生的新问题时, 要积极保护采取各种措施, 消除对文物保护的负面影响, 让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体。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相互统一。

一是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本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之中, 提高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思想觉悟, 明确分工, 责任到人, 增强政府调控和监管能力, 让旅游区内文物保护工作能正常有序的进行。二是建立健全和完善管理的长效机制。做到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合作交流, 形成既有利于旅游事业发展, 又合理保护文物的良好格局。三是要严格控制游客流量, 以免文物受损。同时在旅游区醒目地段设立警示标牌、宣传标识, 增强游人保护文物自觉性, 严肃抵制有意破坏、损毁文物的行为。四是要树立一套完备的规章制度。如对级别较高的文物胜迹应派专人负责, 对旅游区内的文物胜迹要常常或定期查看, 从旅游区的经济收益中提出相当局部, 专用于区内的文物尽力照顾办公等。

旅游发展与文物保护二者关系实现相互统一, 还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 达成思想的共识, 再加上相关部门还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共同保护。文物必然会再现璀璨, 旅游事业也定会走向辉煌。

参考文献

[1]王景慧.从文物保护单位到历史建筑——文物古迹保护方法的深化[J].城市规划, 2011 (S1) .

[2]蒋惠民.功在千秋创伟业.文物保护谱新篇[C]//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三次学术年会论文集.2004.

[3]王治.营造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社区[D].昆明理工大学, 2006.

10.武汉文物鉴定中心 篇十

武汉文物鉴定中心

楚天都市报讯 (记者伍迪 实习生兰亭秋)在收藏界,徐悲鸿的画作被认为是造假的“重灾区”。8月11日,武汉市民陈先生(化名)却称他家藏有一幅徐悲鸿的双马图真迹,但因生活拮据,他欲将父亲留下的这幅画出售。

昨日记者在陈先生家中见到了这幅双马图(如图)。陈先生取出画作时,首先露出的是画作背面顶端左侧写着的几行字:“徐悲鸿双马图……木公题签”。陈先生介绍,“木公”是我省已故著名书画古器鉴定家徐松安先生的号,徐松安在篆刻和书画鉴定上造诣颇深,张大千认其为徒,齐白石称其为弟。这幅徐悲鸿双马图的真伪就是徐松安所鉴定。

陈先生说,他的父亲是我省著名美术史论学者,和徐松安是老同事,也是挚友。上世纪50年代初,父亲去北京出差时,从古玩市场低价购得这幅画,徐松安鉴定认为是徐悲鸿真迹,便留下了他的题签。

打开画作,这幅双马图画风简洁,整幅画规格为630mm×2340mm,上半部分题字“所向无空阔”,下半部分正图为两匹飞驰的骏马,右上角有“悲鸿”自款及“徐”字朱红图章。

陈先生说,父亲买回这幅画后,将画精心装裱,一直珍藏着。父亲去世后,他继承了这幅画,虽然他对书画也有研究,本想把画收藏好,但因经济困难,他犹豫再三,决定卖画维系生活。

如果这幅画是徐悲鸿真迹,价值几何?据业内人士介绍,徐悲鸿画的.马在拍卖市场上最少也能拍得200万元人民币,他建议陈先生先找专业机构鉴定画的真伪。

随后,记者致电武汉市文物交流中心,他们表示近日将对此画进行鉴定。

上海文物鉴定 上海古玩鉴定、古董鉴定、瓷器鉴定、书画鉴定、玉器鉴定、杂项鉴定、拍卖平台;鉴于国内古玩艺术品市场鉴定领域的现状,我们联合了国内权威、强大的专家团队,运用国内外最先进的鉴定仪器和技术,集专家的经验,科学的物理及化学成分分析等方式为全国藏家的藏品进行鉴定服务,为国内古玩艺术品爱好者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服务平台。

藏品鉴定:

1、图片鉴定:藏品名称、藏品的断代、藏品的描述与解说;

2、实物鉴定:藏品名称、藏品的断代、藏品的描述与解说、藏品市场参考价;

书面鉴定:

内容:对藏品出具书面鉴定证书,鉴定证书须对藏品的名称、年代、规格、描述做出详细阐述。证书必须附有该藏品图片,由鉴定家签字并盖有委托鉴定机构公章;

物理检测:

内容:根据藏品所采集的样本,送到北京中博文物鉴定中心、北京收藏家协会做科学化验、分析,断定年代,并出具附有照片及盖有鉴定机构公章的书面检测报告。

(注:* 北京中博文物检测鉴定中心华东区检测报告采集取样点)

○鉴定范围:陶瓷、字画、玉器、铜器、印章、钱币、木器等;

○鉴定时间:每周二到周日;上午9:30-12:00 下午14:00-17:30

○鉴定内容:国家级专家鉴宝,(可开具权威鉴定机构的鉴定证书)

11.浅谈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矛盾 篇十一

关键词:城市建设,文物保护

城市是历史发展的结晶, 也是历史发展的延续, 我们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同时, 怎样处理好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矛盾, 如何保护好文化遗产, 在实际工作中有了一些体会:

一、整合文化遗产, 提高城市品位

城市建设如火如荼, 我市也在加快城市发展的步伐。在城市建设的同时, 我们没有忘记文物保护。2002年在泰兴镇鼓楼东路仙鹤湾改造中, 市政府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鲲化池、清代奎文阁、笔架亭及一些古石亭阁整合起来, 并增加了由本市书法家们撰写的“百鹤字碑”等新的景观, 形成了“仙鹤湾风光带”。这里不仅让我们市民有了一处闹中取静的好栖处, 更有效地保护和利用了文化遗产。在鼓楼西路扩建中, 有一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古三井”。此井在交通要道上。为了更好地保护泰兴唯一的“三口井”, 市建设部门专门设计与古三井风格相一致的仿古围栏。此处现在不仅可以继续供市民饮用, 而且成为了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03年市政府为了更好地贯彻“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 充分发挥文物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将全市18处人文景观列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利用名人效应, 打造品牌意识

朱东润1896年出生在泰兴, 他是我国杰出的传记文学家、文学史家、教育家、书法家。他的故居是我市稀有的名人故居, 也颇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民间建筑, 是我市的精神和物质遗产, 1982年朱老将此居捐献泰兴图书馆。1997-2003年市政府对其进行了四次大维修, 泰兴市图书馆派专人日夜看护。为了更好地对朱东润故居进行保护和利用, 2003年将其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最近文化部门积极努力将此居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年市政府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对朱东润故居修缮保护投入了近250万元, 并决定征用故居后近两亩地。增建部分仿古建筑, 呼应原风格。近日文化部门正在加紧努力加班加点完成施工和征集资料工作, 准备在今年12月4日对外开放, 以展示泰兴的文化底蕴和名人风采。

虽然在文物保护工作中, 我们做了一些工作, 积累了一些经验, 但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 也走过弯路。

2004年黄桥镇政府为了招商引资, 与泰兴市金马建筑工程开发有限公司签定了协议, 在省级文保单位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旧址——原黄桥中学工字楼北侧和东侧兴建住宅楼。该工程虽经我市相关部门办理了部分批准手续, 但未按《文物保护法》的要求, 经省文物主管部门进行前置审批。我们市政府得知情况后, 立即召开了相关部门协调会,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在处理这一事件中, 对《文物保护法》执行不到位和违法建筑制止不力的情况, 是因为我市有关部门和乡镇对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文物法》的强制性在认识上存在偏差, 对文物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的建设许可的前置审批规定理解不深刻, 工作上出现了失误。省文化厅、文物局派专家现场勘察, 指导文化部门在处理此事件中如何操作, 如何按法定程序办事。在他们的指导下, 我市立即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责令建设单位改正违法行为, 依法拆除违法建筑, 维护了《文物保护法》的严肃性, 强化了文物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意识, 增强了依法行政的观念。

从以上的事件中, 我们吸取了教训, 转变了观念。首先严格按法定程序办事。2005年春节后, 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耐心帮助和指导以上事件的当事人重新做好规划调整方案, 按程序经泰州文化局报省文物局, 8月5日省文物局对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旧址——工字楼建控地带内新建住宅楼的规划调整方案进行了审批。我市另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杨根思烈士陵园内的办公用房, 在1983年时就被有关部门鉴定为危房。但由于受经济的制约, 一直以来未能整修。今年杨根思烈士陵园被江苏省和泰州市列为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按照中央、省、市对红色旅游景点加强基础建设的精神, 根据杨根思烈士陵园的现状, 省民政厅拨出专款用于陵园办公楼的翻建。其次加强文物执法队伍建设。市政府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

12.文物鉴定与保护专业 篇十二

【发布文号】文物博函〔2008〕1006号 【发布日期】2008-10-06 【生效日期】2008-10-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文物局

国家文物局关于对国家文物出境鉴定四川站进行整改的通知

(文物博函〔2008〕1006号)

四川省文物局:

为进一步加强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建设,我局于近期开展了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核查工作。经核查发现,国家文物出境鉴定四川站存在着专职鉴定人员和文物进出境责任鉴定员数量严重不足的问题,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及《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办法》对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的规定条件。

为此,请你局采取有力措施,抓紧做好国家文物出境鉴定四川站整改工作。加快选拔具有一定文物鉴定基础的中青年专业人员到国家文物出境鉴定四川站工作,确保该站按现有编制足额配置专职文物鉴定人员。积极参加文物进出境责任鉴定员培训和考核,提高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使该站专业人员的数量和综合素质均能充分满足文物进出境审核工作的要求。

如该站整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达到《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我局将积极考虑授予其文物进出境审核资质,并从工作经费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切实加大对该站的支持力度。

专此。

国家文物局

二○○八年十月六日

13.文物鉴定与保护专业 篇十三

1.将来想当一名工程师吗?

A 梦寐以求B 一般C不感兴趣

2.你对我国文化遗产和岩土文物保护的相关内容了解程度怎样?

A 了如指掌B 有时会关注C 偶尔听说过D 没有任何了解

3.你听说过工程建设与文物古迹保护之间存在的冲突吗?

A 很关注B 听说过C 从未听说

4.你认为工程建设与文物保护哪个更重要?

A 工程建设B文物保护C 其他

5.假如你得知某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的历史古迹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你的态度是?

A 很气愤,并试图找相关部门反映B 感觉很可惜C 无所谓

6.你想与我们共同行动,保护我国的悠久文化历史古迹吗?

A 很愿意B可以参与C 没什么兴趣

7.你认为加强文物保护建设有何意义?

A 这些古迹具有研究价值B 具有观赏价值C 古人留下来的财富D 没什么意义

8.假如你是一名工程师,你在施工前会考虑对周边的文物造成的影响吗?

A 一定会,并会制定相关的解决方案B 不一定C 不会,以工程建设为主

9.假如你在施工过程中发现自己所负责的工作以对周围古建筑造成影响甚至破坏,你会怎样做?

A 立即停止施工B 重新制定施工计划C 继续施工

14.文物鉴定与保护专业 篇十四

文物旅游的产生将大大增加旅游的内涵, 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 文物是一种有形的文化遗产, 其是历史文明的建设,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文物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生产及创造出来的。文物本身包含着当时的政治背景、文化及科技水平等信息, 作为国家珍贵的精神财富, 必须加大文物保护力度, 才能充分实现其社会价值。如何对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处理好, 给相关部门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为此, 必须遵循“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的原则, 将文物保护工作放在首要位置。通过保护来推动旅游资源开发, 做好文物旅游工作, 为文物保护创造相应的经济基础, 为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提供可靠的保障。

1 文物保护的意义

作为不可代替、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文物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作为中华民族的珍贵精神财富, 文物是支撑推动民族信念与民族进步的基础前提, 更是文化资源的宝贵财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 文物和旅游之间的关系也愈加密切。近几年, 我国旅游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以文物古迹为重要资源的旅游形式不断涌现, 尤其是“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后, 给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游客在对名胜古迹进行美的享受的同时, 也逐渐开始关注其精神价值。为此, 在文物保护工作中, 相关部门必须重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 在充分了解两者关系的同时, 提高文物保护管理水平。

2 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关系之间存在的问题

1)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 文物保护与经济开发之间的矛盾也愈加凸显。一般来讲, 经济开发与文物保护之间存在一定规律性。如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较高经济发展水平, 则其越重视文物保护工作, 文物旅游事业发展速度也越快。相比西方先进国家, 我国应用到文物保护方面的资金要少得多。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 文物保护投入资金存在严重紧缺状况。

2) 旅游区开发不规范, 将对文物保护造成极大的影响, 甚至破坏文物。如将道路、酒店、饭店等基础设施设置到旅游区内, 将对文物原有风貌造成极大的损害。同时, 部分旅游单位只重视眼前利益, 为在短期内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采取掠夺性的开发利用方式进行文物旅游, 超负荷地进行游客接待工作, 这种现象的大量出现, 将导致文物古迹老化、破损及消亡速度的不断加快, 甚至危害到国家财产安全及人民生命安全。

3) 对文物随意改造将破坏文物的社会价值。部分旅游单位为吸引更多游客, 对文物随意改造。特别是部分员工因自身专业素质较低, 如维护技术水平较低等问题, 导致无法保持文物原有面貌, 更不能与历史相符合, 随意对文物古迹进行改造, 美其名为文物保护, 实则破坏了文物。

4) 旅游业的发展必将污染环境, 导致破坏文物现象较为严重。如部分车、船等具有较大废气排放的交通工具, 将对旅游区空气造成严重的污染。同时在旅游区水源污染方面, 部分旅游基础设施将会有大量废水、废渣等污染物的排放, 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腐蚀文物古迹。

3 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利用的关系

作为人类历史的见证, 文物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因其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资源, 如何对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对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 必须在保护文物的基础上, 合理开发与利用旅游文物资源, 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 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1) 《文物保护法》中明确指出, 必须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其对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揭示, 为此, 相关部门必须将文物保护工作放到第一位, 在保护文物的基础上, 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合理开发和利用文物旅游资源。首先, 作为一种文化资源, 文物是长期社会活动中人类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实物载体, 展示了历史各个时期的精神文化、物质文明等内容, 为传承历史文化, 必须加大保护文物的力度, 为传扬历史文化。其次, 在文物保护的基础上, 合理利用其文化资源, 才能降低对文物的破坏程度, 提升保护力度。通过文物负载的信息进行文化产业合理利用的发展, 通过展示、展览文物, 并为当地经济与旅游业服务, 才能将文物合理利用的内涵充分发挥出来, 这也是合理利用文物的最佳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其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更是宣扬我国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

2) 在保护与开发利用文物资源的过程中, 应对文物资源、旅游及地方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 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文物资源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 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 并能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 文物保护工作是否到位将直接影响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 更能制约当地经济的发展。

3) 旅客只有接触文物, 才能与文物存在联系, 才能实现其价值。通过旅游业的发展, 才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才能了解文物的内在价值。为增进文化交流, 文物、旅游部门利益展示实物及文字图像等方式, 将具有较大价值, 保存完整的作品复原、陈列展出。

4 结语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我国也加大了文物保护的力度, 为实现文物的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 必须在保护文物的基础上, 合理开发与利用文物资源, 将其充分融入到旅游行业当中, 在充分发挥其价值的同时, 做好文物旅游资源开发及利用工作, 为传扬传统文化精神贡献一份力量。

摘要:作为人类文化的珍贵财富, 文物保护工作是否到位将对其价值实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相关部门必须在保护文物的基础上, 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 才能实现其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对文物保护的意义、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关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利用,意义

参考文献

上一篇:医院管理学习题下一篇:热播剧绝命后卫师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