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做到

2024-09-22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做到(17篇)

1.浅谈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做到 篇一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做到读写结合

卫东学校 王艳梅

作文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目前“作文难”己经成为中学作文教学的一大难题。作文教学于教师而言,曾被形容为一场攻坚战;作文于学生而言,曾被形容为“难于上青天”。写作文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需要学生从生活的积累中选择和组织与主题要求相关的内容合理布局、遣词造句,最后再修改完善。对于一个中学生而言这无疑是一项繁杂的工程,所以。就需要教师牵着学生稚嫩的手帮助他们叩开写作之门,再引导他们愉快的进入写作的殿堂。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做呢? 分析学生感到写作文难,难在何处行择细调查不难发现,困难主要有两点: 其一,感到无事可写,也就是无法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找到合适的材料、事件、人物来写,根本就无从下笔。

其二,既便有事可写,也表达不出,不知该从何写起,如何描述。

基于以上两种情形,使得许多学生对写作产生畏惧厌恶心理。找到症结所在语文教师就可以对症下药,采取有效的措施。

一、正确引导,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事一物都可以成为作文的素材,但对于学生而言,一般不懂得如何从生活的积累中找到作文的素材。作为老师就应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有意识的积累生活中的写作素材。这种素材,不求新奇,但求真实;不求高大,但求真情,这种素材在平谈的生活申府拾皆是。一顿晚餐,如果仔细观察就可以描述出母亲的辛劳;一个课间十分钟,如果留意身边的同学„„就可以写出几个生动活泼的场面;上学的路上,如果有心,就可以描述一路上的事物、状况、人情百态;一次诗歌朗诵会、故事会也会有许多收获与心得„„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生活申的真事写起,一草一木皆可成文,一事一人皆有意。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只要留心观察,用心思考都可以写成作文。教师更要辅以其它形式,如“参观访问、课外活动、兴趣活动”等拓宽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途径,让学生不拘于格式随意描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让学生们认识到他们每一天的生活都有写作的素材,以提高写作的欲望。

二、阅读启迪,提高遣词造句能力 课外阅读的启迪,对于提高学生作文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引导学生读懂文章掌握文字规律,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圈点标画,将优美的段落词句摘抄背诵。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爱阅读课外书籍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积极创设生活情境,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让课堂成为学生平时生活的一个侧影或是一个缩影;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引导学生课外体验,我充分利用课前一分钟,借助故事,作文佳作,让学生边听边记好词好旬。平日每天轮流,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摘录好词好平时还经常组织学生到阅读课外书籍。

通过阅读指导,让学生理解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从而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说明写作是离不开大量的阅读、背诵与摘抄的。教师可以为学生列出课外阅读推荐书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有选择的多读、广读,指导学生专门准备一个笔记本,将平时读来的优美片断、词句摘抄下来,续而提高要求,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也可以从报刊上剪下优美文章,集成“剪贴作文”,这样时时温习,处处积累,读的多、背的多,渐渐丰富词汇、语句,久而久之就会提高遣词造句,驾驭文字的能力。当有素材可写肘,也就可以顺畅的表达出来。

在作文教学中还可以用所学课文为范文,引导学生仿写,使学生明确读和写的密切联系,并通过仿写,了解掌握文章的结构,作者的写作顺序以及语言表达等万面的知识。

三、激发兴趣,愉快写作

作文是一门情意性学科,文章的好坏与写作者的情感与态度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减轻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里。激发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就如,可不拘形式;让学生自由表达,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以产生作文的内驱力与兴趣,还可为自己的作文配上插图,便学生放飞想象,让自己的作文本上有图有文,像故事书一样。再如,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鼓励,在评改作文时,教师要多鼓励、多赞扬,哪怕一个词,一句话写得精彩,也要给予肯定表扬,在真诚的赞许中,学生会受到莫大的鼓舞。从面激发写作兴趣,增强写作信心。又如,可以为学生创造自我展示的天地,在黑板报,自编班报上刊登出优秀的文章,还可以将自编“班报”、“优秀作文集”发给学生家长,通过家校结合,共同赏识,共同督促;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使作文成为学生创作的乐园。

2.浅谈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做到 篇二

一、必须把“先学后教”作为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先学后教”是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文本和自己思考的时候, 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把“教”转化为“学”, 是先学后教的关键, 实质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文言文, 必须要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学生阅读文本资料,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熟读课文, 掌握读音, 能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大体理解文章内容。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 去指导学生如何去做,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学习成果, 让自己不懂不理解的内容成为课堂探讨的重点。先学后教, 以学促教。在平时的教学中, 没有预习的课不能上, 预习不好的课不能上, 没有先学的课不能教。没有做到“先学后教”的课堂是失败的课堂。

二、必须把朗读教学作为文言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朗读是语文教学方法中根本中的根本, 朗读更是文言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课堂教学要走出高效低能的困境, 必须呼唤“读的回归”, 以读为本。教师应促成学生与文本的“零距离”接触。在教学中“读”字当先, 范读、齐读、默读、个人读、小组读各种朗读形式交叉进行。让学生边读边思考, 边读边纠正, 边读边体会。朱熹说:“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 只要多读数遍,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在朗读中理解文意, 在朗读中感受作者情感, 在朗读中体味语言之美, 在朗读中获得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在朗读中体验, 在体验中去朗读, 这样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通过反复诵读, 才能增强其语感, 从而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 正如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

三、必须把疏通文意作为文言文教学的核心

疏通文意, 是学习文言文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 能理解句意, 用准确、合理、简明、连贯的现代汉语来表达句子。2011年徐州市中考试卷中, 解释词语6分、翻译句子4分、对文章内容的考查2分, 共计12分。对于文章疏通文意的考查占83%, 且这是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由此看来, 我们必须要把疏通文意作为文言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和核心。

“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必先要求学生参照注解和利用工具书, 进行通释与串译, 然后根据需要, 适当调配调序, 最后按照语言规范要求, 作出增补。不能照搬注解当译文, 不然会出差错。翻译过程中要抓住句子中关键词来疏通文意。例如, “其一犬坐于前”, 理解“犬”名词做状语, 像狗一样, 那句子就容易翻译了。必须积累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这样才能夯实文言文基础。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宜过详细, 应该点到为止。过度分析会阻碍学生思考, 该留白的留白, 该思考的思考。对文本疏通之后, 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掌握, 那么对主旨和作者情感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四、必须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

语文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要突出, 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只起到点拨引导的作用。在课堂中, 要让一个人的积极性变成几十个人的积极性, 把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老师要启发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来解决文本中出现的问题,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语文课堂, 就是一个生龙活虎、百家争鸣、快乐动态的课堂, 是一个唇枪舌剑的场所, 让学生开动脑筋, 发现并解决问题, 一切的着眼点在于“思”。在思考中讨论、探究, 在思考中挖掘学生的潜能。

五、必须把堂练和背诵作为文言文教学效率提高的方法和手段

堂练是一节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是对学生掌握情况的检验。堂练要求教师事先要精心准备, 针对学生实际设计, 要有针对性。练习必须要定点答题, 要有笔写的堂练, 要有具体分数, 看学生得分多少, 给予评价。这样教师就掌握了本节课教学情况, 然后有针对性地给予补充。有练习必须要有评价, 没有评价等于未做, 否则, 练习越多越糟糕。有了充分的堂练和评价, 语文课堂内容就有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一个真实、自然、高效、有用的课堂, 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课堂。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经过日积月累, 学生的文言文水平会提高得更快。魏书生说:“课堂教学是艺术园地, 这一园地应该百花齐放。”就让多彩的文言文在这块课堂教学艺术园地里面尽情地绽放吧!

摘要:文言文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 作为中国人, 我们要学会学好文言文。文言文是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课堂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主阵地, 努力让文言文教学回归真实、自然, 让课堂教学“有效、有用”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3.浅谈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做到 篇三

关键词:主导;主体;理解

主导是老师,“主体”是学生,课堂就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虽然教师们都接受了这一观念,但是真正做到了吗?去年九月份,我校举行了大规模的听课评课活动,常常听到这样的话:“这节课,学生配合得好,讲得很成功。”“学生就是不配合,干着急。”深究起来,教师还是把自己当成了“主演”。如何让“主导”“主体”复位呢?我认为要做到“三变”。

一、变“讲堂”为“学堂

老师要明确一个教学观念:今天的教是为了培养明天的合格建设者,教的目的是为了学,是为了让学生学知识、学方法、学做人。因此教是为学服务的。在探讨有趣的课题或读物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的时候,教师是参与者,与学生的地位是相同的。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堂。

二、变“奴隶”为主人

“主人”具有学习目的明确、理想远大的特点。而现在由于教师的导向不到位,学生处于一种僵化的呆板的状态。主要表现在:老师讲我就听,老师写在黑板上我就抄在笔记本上,无明确的学习目的。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是这样变的:首先用一个月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主人翁”的意识教育,让他们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其次帮助学生尤其是差生建立能学好的信心,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然后教给学生独立、高效、科学的学习方法。最后建立自我监控和相互监控的管理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和主人翁意识,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三、改变对训练的片面理解

那种一提训练就是做练习题的理解是片面的。现在,我上课一般让学生准备“三本”笔记本、练习本、田字格本,“三笔”铅笔、红色笔、蓝色笔。上课时,我不怕耽误时间,力争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听、说、读、写的场所,成为学生读书质疑、研讨总结、不断提高的场所,这几点做法还在摸索阶段。

真正做到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最成功的当数魏书生老师。我听过魏老师的一堂观摩课,在他的整个授课过程中,他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表达、归纳、总结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思辨和认知能力。魏老师的课真正体现了“主导”“主体”的完美统一。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学就会拨开乌云见晴天了。

4.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有效沟通 篇四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主要形式。课堂教学活动也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特定沟通。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应该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

来自案例的启示

这是两节同一内容的语文课,内容是鲁迅的《祝福》。教师A采用一般的讲读方法,促使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但从课堂中学生的情感感染上看,显得很平淡。教师B则先从师生的谈话开始,谈话的内容是从师生共同拥有的生活经验开始的。谈话过程大致如下:

教师:“大家知道老师姓什么、名叫什么吗?”

学生很快齐声说:“老师姓黄,名为国强。”

“你爸爸希望你长大为国家富强出力吧。”一位学生在座位上随意地说。

教师:“对。老师有姓有名,你们每个同学也都有姓有名。那么,昨天老师让你们预习的《祝福》这一课,讲述了祥林嫂的悲惨人生,你们有没有找到祥林嫂姓什么,名叫什么呀?”

学生:“没有,人家就叫她祥林嫂。”

学生:“她嫁到丈夫家,她丈夫名叫祥林,所以大家就叫她祥林嫂。”

教师:“对呀!封建社会下的女性,一嫁到丈夫家,连自己的姓和名都没有了。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祥林嫂第二次改嫁给山上的贺老六,那么应该叫贺六嫂呀。大家从课文里找一找,有人叫她贺六嫂吗?”

学生:“没有,课文中是这样写的,„鲁镇上的人仍然叫她祥林嫂‟。”

教师:“那是为什么?”

学生:“我想,大家已经叫习惯了。”

学生:“我想鲁镇上的人不赞同她改嫁。”

教师:“我们从鲁镇上的人们仍然叫她祥林嫂可以看出,当地的人是不赞同她改嫁的。在封建社会里,男人可以有几个老婆,但大多数女人当丈夫死后只能守寡。可见在封建社会之下的男女是处于不平等地位的。”

教师B拿一个人的姓和名作为课文的切入点,促使学生更具体地理解了鲁迅笔下祥林嫂的命运,进而更好地促使学生的情感接近了作者的情感。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之一就是要看课堂中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最后能否使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看来,师生如何有效地沟通,是有效课堂教学很重要的基础。

课堂教学能否有效沟通的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如何才能有效地沟通呢?

思考一:从沟通过程的要素来思考沟通的有效性。整个沟通过程由七个要素组成,即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人、反馈、障碍和背景。信息源是具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他们始发沟通过程,决定以谁为沟通对象,并决定沟通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源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可以对个体,也可以对群体。作为信息发出者非常重要的是要考虑自己发出的信息如何使信息接受者接受,这也就是教师在上课前为什么不仅要认真地备教材,更要备学生的原因之一。

沟通过程的第二个要素是信息。从沟通意向的角度来说,信息是沟通者试图传达给别人的观念和情感。在课堂上,教师传达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还有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达到的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语词是传达中很重要的符号系统,语词可以是声音信号,也可以是形象(文字)符号和人们的体态语言。语词沟通过程是以共同的语言经验为基础的。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备学生的经验,教材中的抽象概念要尽可能从学生原有的经验切入,这样才能保证沟通的畅通。这也要求教师一定要读懂学生这本书,读懂市场经济下学生们的所思、所想和学生们的实际需要。

沟通过程的第三个要素是通道。通道指的是沟通信息所传达的方式。我们的五种感觉器官都可以接收信息。一般来说,大量的信息是通过视觉、听觉途径获得的,但如果能从多种渠道获得,则更好,尤其是对年幼的学生。在信息社会的今天,沟通的方式不局限于面对面的沟通,还有以各种不同媒体为中介的沟通。但对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师生之间面对面的沟通形式影响力还是最大的,因为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可以发生情绪的相互感染。如语文老师的备课一定要备对课文的情感,这样才能在课堂上产生作者、教师和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沟通过程的第四个要素是指接受信息的人。信息接受者要通过一系列注意、知觉、记忆、储存等心理过程。一系列心理过程中教与学的有效策略的使用非常重要。

沟通过程的第五个要素是反馈。反馈是使沟通成为一个交互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反馈要有一定的清晰度。

沟通过程的第六个要素是障碍。例如,有些课堂上教师的预先设计不能很好地在课堂上实施,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不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沟通中足够的共同经验是沟通得以实现的必要前提。沟通过程的最后一个要素则是沟通过程中的背景,即沟通发生的情境。

思考二:从沟通的特点来思考沟通的有效性。沟通可以通过语词,也可以通过非语词(如姿势、动作、表情等)。沟通可以分为口语沟通和书面沟通,还可以分为有意沟通和无意沟通、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个人内沟通和人际沟通、群体沟通和大众沟通(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介实现的信息交流)。不论哪一类沟通,沟通均有以下几方面的共同点:

沟通发生的自然性,即它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为人际的沟通除了语词沟通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非语词的途径来实现的。例如,你的表情、姿态以及不同于平时的变化已经向别人透露了你的状态。所以,教师一方面要十分重视自己的身体语言,另一方面更应该非常仔细地观察并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细微的变化,以便及时解决问题。

沟通信息必须内容与关系相统一。沟通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在特定场合下的角色关系。例如,同一沟通目的,如果沟通者之间的不同,就应用不同的语词或体态语词来表达。也就是说,你处在什么角色,就应选择相应的沟通方式,以便沟通顺畅。

沟通的过程性。从沟通对个人的影响角度来说,沟通是一个循环往复、没有结尾的动态过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每一个沟通行为,都会成为人的发展的一个新的起点,因为沟通所获得的信息总要对人产生各种性质不同的影响。

沟通的整体性。每个人沟通中的语词或体态语词的表达,都是在每个人的个性背景下作出的,是整个人格的反映。例如,教师参加一些研究课,认为课堂中的这位老师语词或体态语词(如握手、拍拍学生的肩等)特别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亲和感。但如果回到自己的班上简单地模仿该教师的沟通行为,效果并不好。原因就在于沟通中的任何一个行为均是本人在人格上的体现,而不是简单的外表模仿。所以学习一位优秀教师,首先要学习优秀教师人格上的魅力。

思考三:从沟通的背景来思考沟通的有效性。沟通总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发生的,任何形式的沟通都要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沟通背景,一般来说,有以下四个方面:

心理背景。心理背景一方面是指沟通者的一般心境状态,另一方面是指沟通者双方相互接纳的状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位热爱教师工作、爱每一个学生、爱所教学科的教师,往往教学效果也比较好,因为他和学生在课堂上沟通时彼此的心理距离比较近。加之,教师爱的情感也会迁移给学生。

物理背景。物理背景是指沟通发生的场所,以及沟通者双方的物理距离。如目前小班化教学改变学生的座位形式,改变的目的就是防止由于座位固定可能使某些学生处境不利。师生之间的物理距离近了,学生会有一种安全感。

社会背景。社会背景一方面指沟通者之间的社会角色关系,另一方面是指沟通场合下其他人的影响。所以,对沟通者非常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不同场合下自己的角色,并能选择适当的沟通方式,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

文化背景。文化背景是沟通者自小长期文化经验的积累。这往往已经成了一种沟通的行为习惯。

思考四:从非语言(体态语言)在课堂师生沟通中的作用来思考沟通的有效性。有关研究表明,55%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无声的身体语言来实现的。身体语言指非语词性的身体信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身体姿势与外表、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等。身体语言在人际沟通中有着口头语言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目光与表情对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均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师生之间的目光接触。人们常说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会说话”是很有道理的。有一位平时不被老师关注的中等生,在她的周记上写着:“老师,哪怕您对我的一个微笑,对我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安慰和幸福。”正是无声胜有声,无声的语言更美呀!

对课堂有效沟通的几点建议

教师要十分重视班级的文化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是课堂教学中人际沟通的积极背景。班级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班级文化的创建,要注重从身边的小事入手,不以善小而不为。班级文化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润物细无声,因而也是最美的教育。

教师要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自然地、和谐地结合起来,以促使课堂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达到较佳状态。要关注沟通者之间的心理背景,尤其是沟通者之间心理交往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吸引。科学地应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心理效应,如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效应、定势效应、投射效应等。

5.浅谈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做到 篇五

语文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掌握听、说、读、写多种技能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获得知识的主人。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创造良好的条件。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改变以往那各学生在学习中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局面以优化的方法组织教学,传授知识,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掌握技能,做学习的主人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句的意思就说: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思维器官,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探索,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时间,充分还给学生,不能占用,以便给学生一个探究学习的环境,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

一、激发学生兴趣,是学生成为研讨者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整个身心就会处于积极状态,将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甚至达到忘我的地步,如果学生没兴趣,就不可能主动参与学习,参与研讨,因此,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执着的追求。从小培养兴趣,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不尽。中学语文教材里,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占了大部分,这些课文写人、记事、绘景、状物,内容具体,形象生动。在学习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精炼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文章里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时,他们就会被形象的画面所吸引,进入文章所描绘的境界;他们就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阅读当中得到乐趣。如:讲《死海不死》一课时,板书课题后,我先让同学们说一说,死海到底是怎样的呢?同学们有的说:死海是死的,没有生物的。有的说:死海是活的,人在里面是不会淹死的。老师不急于纠正,启发学生从课文里得到正确认识。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将课文读下去。

二、充分保证学生有自学,发现问题的时间,老师给学生提供一个主动研究学习的机会。

自学是基础,是让学生成为研讨的重要形式。自学,顾名思义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依赖别人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学习,从课本中获取知识,发现问题。当代教育家叶陶先生说过“学生先听讲,不融化,不会成才。唯有入学而取得自学的本领,才能成才。”由此可见,自学这种形式对一个人的成才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我校许多教师也要求学生自学,但就是时间得不到保证,是一种形式,根本达不到自学的目的。那么如何消除这一弊端。我认为,自学,首先要目标明确,看什么?怎样看?看后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喜欢什么?接着叫学生相互交流各自汇报,然后全班交流师生共同研讨,最后谈收获,提出探讨性的意见。这样一来,基本上就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自学者,发现者。

三、改变提问方式,调动积极性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必要手段。传统的教法,总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虽然,老师力求提高问题的质量,但仍有一种过于严密“监护”学生的感觉。学生也产生了听从老师指令的依赖感。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求我们必须实破传统的“师传生受”的观念,改变提问方式,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这两年,我试着以“自问自答”的提问方式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自已提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教学《骆驼寻宝记》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根据文章层次,提出相应问题:文中一共写了多少种动物参与寻宝?最后是谁寻到了宝?等等。在他们对文章有了整体了概念和层次的概念之后,再引导学生就课文重点、难点部分进行质疑,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我提出了这样一个大问题“你怎样看待骆驼寻到的宝/在你的眼中,什么是宝?”就这个问题,我让学生自由发表问题。他们有的说:“这个骆驼真苯,寻到宝不会自己用。”有的则说:“这个骆驼不是苯,他只不过是为大众服务。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学生们围着这个问题七嘴八舌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学生对于教材的理解就容易的多,也深刻的多了。

实践证明,引导学生自问自答,不但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而且有利于锻炼他们,自行探索问题的能力。

四、科学评价,着眼创造性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起着直接的影响。优秀的教师面对学生的回答,从不轻易使用“不对”、“错”这些字眼。因为他们知道,这样的评价会打击学生积极性,滋长怯懦畏惧的心理。心理学指出,胆怯和过分自我批判的心理状态,是妨碍创造的最危险的敌人。离开了勇敢,实际上就陷进了平庸,就取消了求异思维,取消了想象,取消了独创。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有科学性。另外,要鼓励学生勇敢地争论,不但对同学,对老师可以提出不同意见建议。对学生的独立见解,只要是经过认真思考提出来的,哪怕有几百分之一的正确成分,教师都应抱百分之百的欢迎态度,给予肯定。这样才能增强他们信心,使他们勇敢地去探索知识。

五、改革练习方式,培养自主性

要在教学中真正形成“人自为学”的生动局面,使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跟随老师的主导而登堂入室,进而自身“修行”进取,还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的自主性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的意识,有了这种意识,才会有主动性和自觉性。要培养这种自主性,就要改革练习方式。“布置练习”这是一句常用的教学用语。这个“布置”,带有指令性质,能不能来点儿“弹性”,让学生有自主的余地呢?比如造句,采用“自由造句”,即用教材的某些规定的词语造句,也鼓励学生另造,学会什么词语,就用什么词语造句。句式不限,数量不限。再如,“抄写词语”,可以由他们根据自己对课文中字、词、句的掌握情况去决定抄什么,抄多少,不搞一刀切。这种做法是让学生体现自主意志,给他们松绑,让他们自已去研究,自己去创造,学生也会凭着自己的意志和良好的习惯主动地学习。

六、留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以讨论,交流、合作、研究的机会

改变教师一言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研究者,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合作研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课文内容、问题的难易度,留有相应的时间,让学生交流、研究,畅所欲言,大胆想象,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不说套话,点点滴滴都可以。说错了,切忌挖苦、讽刺,否则就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在讨论、研讨时,限制不要太多,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任何问题学生只要找到自己的理由就算进了一大步。同时,也要求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之中,重点放在后进生上。总而言之,让学生交流讨论,时间要给足,不要把学生的手脚捆得太死,否则就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谈不上去研究了。

七、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小结、质疑、自我评价

课堂小结、质疑、自我评价,是课改后一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小结什么呢?小结收获,小结学法,小结发现等;质疑什么呢?质疑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方法;评价什么呢?评价教材,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社会等。一句话,凡属于学生有什么不同的就要提出来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评价。在班上,我设计了许多统计调查表册,主要是记录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多少。使学生养成了勤于观察,发现问题,不懂就问,有问就去研究的好习惯。这样一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发言权和探求知识的能力。这种方法,班内同学人人喜欢,常常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八、化静为动,强化感受性

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这是一种十分必要的做法,可是长期以来,“动手操作”多出现于数学或其他技能课堂,语文课堂上学生动手机会少。其实语文课让学生动手也是相当必要的。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动手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写”,二是“做”。至于“写”,老师们大都重视起来了,而“做”却被忽略了。笔者认为语文课上让学生动手“做”,可把语文课本中的抽象事物、概念通过学生动手,进行充分感知建立表象,使他们摆脱感性知识材料一束缚。将感性活动与操作活动相结合,顺利形成概念。

比如教学〈风筝〉这课时,可先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风筝,来体验一下弟弟做风筝的乐趣。这样操作可以使学生亲身感知。强化感受,化静为动,以动促思,培养学生动脑又动手的能力。

6.浅谈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 篇六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难点,由于文言文对学生来说具有着历史久远性的特点,学习起来晦涩难懂、枯燥乏味,因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与主动性。因此,充分调动各种有效手段,深入挖掘各种教育资源,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情趣,变革传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途径。为此,我们做了积极的摸索与研究:

一、积极开发教学资源,拓展文言学习空间

开发文言教学资源,开拓文言学习途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言文学习过程也是人文精神熏陶和养成的过程。教材是一个根据地,虽然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我们民族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文化精品,但是,仅靠这个根据地还是远远不够的,应尽力拓展教材空间,就是尽力扩大文言学习的根据地,由此让学生走向历史、走向民族文化的精髓,进而受到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我们在教学中做了这样的探索,开设了《汉字趣解》、《中华成语典故的由来》等系列讲座。讲到中华文明,人们首先会想到汉字,《汉字趣解》从汉字的起源,形、音、意的变化发展来了解中华文明;举办《国学基础》、《中华成语典故的由来》等系列讲座,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较为感性的认识,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好学深思的探究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拓展文言文的学习空间也应注重语文与现实的结合。由于文言文本身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往往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距离感。教师可以把课文内容结合到现实中来,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联系到孔子学院,联系到199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集体宣言;学习到《崤之战》,联系当前的热播电影《赵氏孤儿》等,都会调动学生的情绪。学生的参与意识被调动起来了,把历史和现实感融为一体,增强了教学效果。

二、创设文言文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和愉快地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源泉。

在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自身应有较深的文化修养和专业素养的情感调控能力。生动的教学语言的运用对课堂氛围的创设显得十分重要。积蓄好自己饱满的教学情绪,认真设计好自己的教学语言,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度地加以发挥运用,这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备条件。如课堂上,老师对成语典故、历史趣闻、对联诗歌信手拈来,会使学生处于一种兴奋的情绪状态下从事学习活动,并主动配合老师的教学,激起他们参与的动机。比如,一次课上老师为学生讲了一条灯谜:“下大雨,恐中泥,鸡蛋豆腐留女婿”,打五位历史名人(夏禹、孔子、姬旦、杜甫、刘禹锡)。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整节课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再如,在学习《冯谖可孟尝君》时,一个“鸡鸣狗盗”的故事就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愉悦、兴奋的情绪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促进作用,对老师的教学活动也有相应的促进效能。当师生在教学中形成了良好的情感心理场,课堂教学就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变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我在学生中举行了每天讲一个历史故事活动,如春秋系列故事、战国系列故事等,这样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一些史传性文章的学习夯实了坚实的基础。如学习《鸿门宴》内容时,引导学生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你喜欢刘邦还是喜欢项羽”等问题进行辩论、学生分小组研究课文、看课外书、查阅资料,上课时小组辩论,共同提高。这种方法既能够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要重视语文作业的创新,引导学生阅读延伸

作业是巩固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科学而有效的习题,特别是认知性习题、开放性习题,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媒体,是学生阅读体验和想像的延伸,使学生对历史与现实感悟拓宽并加深。如在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我就为学生留了这样一个阅读延伸的开放性作业:“就文中五位人物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写两百字的感悟”。一位同学的作业这样写道:“我喜欢文中的子路。他在文中对孔子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从他的回答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子路的抱负,还可以领略他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卓越才能和高度的自信心。文中孔子因子路的‘率尔而对’哂之,认为子路轻率鲁莽。我却不这样认为,在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华中子路最为年长,从伦理纲常角度讲理应先回答师长的为题。孔子也不能以偏概全地认为子路‘其言不让’,在我看来,子路积极回答师长的问题,实在为师弟们做表率,并不是无礼的表现。因而我喜欢雄心勃勃的子路;我喜欢文韬武略的子路;我喜欢高度自信的子路;我喜欢积极向上的子路……”这样的作业有效地锻炼并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写作能力,张扬他们的个性。

7.浅谈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做到 篇七

在传统教育中, 教师是主体, 是中心, 学生的学习往往局限于课堂、书本, 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种传统的教学, 由于缺乏有意识的学习情境设计, 缺乏足够的信息反馈和学生参与,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 学习效果不佳, 也难以实现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发展的教育目标。理实结合一体化课程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 学生在没有教师直接帮助的情况下, 围绕已明确的学习目标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独立学习起到咨询和辅导作用。

1教学设计中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中的独立学习本身就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 现以电子类专业课程中“无线话筒的制作与调试”的教学过程设计来进行探讨:

1) 明确任务。预先把电路图纸、元器件、器材和具体工作任务发给学生, 让学生以小组团队的方式进行讨论, 汇总好小组成员的意见, 最终拿出一个制作方案给教师评定是否可行。

2) 确定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检测所有元器件的好坏, 确定晶体管、二极管和其它有极性元器件的管脚, 制定一个元器件分布设计图, 根据电路原理图装接电路, 各组自行设计一个合理的装配图。

3) 实施计划。根据制定的计划和方案, 开展对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 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并提醒学生注重过程中的细节, 注意观察和总结, 并做好记录, 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验工作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能力。

4) 检查控制。通过电路板制作的完成, 让学生体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完成工作的成绩感和责任感, 并且要严格检查, 控制好质量关, 使学生体会产品质量的重要性。

5) 评估反馈。组织学生对完成的工作任务“无线话筒实用电路板”进行评估, 主张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 评价过程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公正的评价和真诚的激励能使学生获得巨大的动力, 从而鼓足前进的勇气, 使师生间的情感关系达到质的飞跃。以上教学过程设计中, 教师是作为学生学习的主持人, 在课堂中学生是“中心”。

2教学方式方法的应用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有效的专业教与学, 教师还要注意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教学方法上, 要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 广泛采用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师生角色互换法等,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 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电子知识与技能、电子电路设计及制作的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简要说来, 要把握好以下三点。

1) 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自主探索。如复杂电路的解读学习, 如果教师能先设定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 这一系列的问题能找出答案了, 那再复杂的电路也能看懂识别了。因此,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对教材再加工,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善于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引起学生的惊奇、疑惑、新鲜感等,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动机;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索、研究、独立思考及体验成功与失败的情感空间,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掌握一些科学的方法, 从而增强自主意识, 培养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2) 创造实践机会, 让学生动手操作。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包括了学生在理解知识形成、建立概念的过程中所亲自进行的动手、动脑、动口等一切操作活动, 这种活动正是学习知识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之一。如电子元器件的认识, 可以加入仪器仪表的使用、测量, 从而识别元器件、判断元器件的好坏。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

3) 提供时间空间, 让学生合作交流。合作交流可以是师生的交流, 但是更主要的应该是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必须为学生充分合作和竞争搭建平台, 努力营造全员参与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他们的认识水平、思维能力、语言表达等各方面都比较接近, 在合作中, 他们以平等的地位参与, 每个学生都能在相互的讨论、协作中各抒己见、大胆设想、大胆探索, 从中发现不同的思路和方法。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探索创新的能力, 同时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学习条件, 为后进学生创造了进步的机会和环境, 让他们在优生的帮助下达到求知、练手的目的;优生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各方面的能力, 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和帮助他人的喜悦;中等生则在他们的激发下, 达到了“成功”的学习效果。每个学生都能从别的同学那里看到解决问题的另外一些角度,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习惯,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境界。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实结合一体化课程, 教师主要是对学习过程进行监督和保证质量, 除了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方法上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外, 教师还应考虑到:教师和学生都不是完人, 而是一个会犯错误并能从错误中学习的人;相信学生具备理性、自由甚至自我否定的能力;推进和促进独立思考, 而不是提前给出答案;允许学生制定计划和控制学习过程, 而不是所有的知识都由教师确定;允许学生自己制定评价标准并检查学习成果。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实结合课程的教学, 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师生关系, 具有一般社会特性和社会品质的角色之间的交流, 具有情感体验的社交协调关系, 可以建立起真实、接受和理解, 由此产生自主、积极并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

8.文言翻译如何做到有意趣 篇八

当前的文言文翻译,存在两大误区。

第一是重言轻文。自白话始,作为母语的文言文就成了“另外一种语言”的语系,不仅需要解释,还需要翻译。而近百年来,文言翻译虽然一直以“信达雅”为准则,但实际情况却一直存在着重言轻文的现象。文革以降,在高考的压力下,重言轻文现象越演越烈,甚至到了只追求“言”而忽略“文”的程度。重言轻文的翻译,译出的文字或化生动形象为笼统,或化美为丑,或割裂情感,或割裂意境,或割裂文气,或割裂文势,总之,是有义而无境,有义而无趣。如:

《醉翁亭记》“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中“伛偻提携”如何翻译呢?人教版译为“老年人弯着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百度百科译为“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课文单独解释“伛偻,借指老年人;提携,借指小孩子”(这个解释是对的)。这两句如果从“言”的角度看,也可以符合“信”。问题是,老年人为什么一定要“弯着腰”呢?小孩子为什么一定要“由大人搀着”呢?如果小孩子一定要由大人搀着,那就表明小孩子一定很小,要小于6岁,太小的孩子会懂得山水之乐的情调么?如果大人一定都“弯着腰”,是不是都驼背?这肯定不合事理,就算不都是驼背,那么多“往来而不绝”的大人都“弯着腰”,有美感么?能体现主旨“乐”么?那么,“伛偻提携”如何翻译呢?还是古诗文网译得好:“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把“与民同乐”神韵译得合情合境。

第二是将解释与翻译混淆。解释对原文作解作注作说明,以便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文本。但是,从现代学科分类看,解释属“训学”,要符合科学的要求,追求的是“实”,要达到“信”;解释与被解释属同一知识系统。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属“译学”,就是从一个系统(文言)转为另一系统(白话),要符合人文学的“用鲜活的语言表达”这一要求,追求“虚实相映”。当然,从严格意义上说,所有的翻译都是解释,但不能说所有的解释都是翻译,比如翻译学中的“意译”。解释是翻译的基础,但不能代替翻译。如:

《烛之武退秦师》“夜,缒而出”中的“缒”字,苏教版注为“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全句译为“夜晚,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解释是对的,但译文实在是让人费解,其译文可变式为:烛之武用绳子把自己从城上吊下去,可不可以理解为烛之武有分身之术,一个在城上,一个到了城下?人教版注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全句译为“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错倒不错了,但总觉得不合事理人情:郑伯急而求,难道就用绳子拴着这个老人吊下去么,这样做,是求人之道,还是重用之道?烛之武要离间联盟,势必不想被晋国发现,必然不能从城门出,还需要夜色浓重,我以为可以译,“夜幕降临,烛之武从城上缘绳而下”,不采用注释中的“吊下去、往下送”,更能体现其为国而赴汤蹈火的形象。况且,“缒”字不一定是“吊”,如《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八回“乃争建降旗于城楼,缒城以追文公之军者,纷纷不绝”,如果都是需要别人从城上往下放,那“纷纷不绝”就无法理解了。

那么文言翻译如何做到有意趣呢?所谓文言的文之“意趣”,是指翻译出的文字要能够契合写作目的、作者情感,符合原文的语势、文气,并且能够有文采地再现原文的意境。“意趣”主要是指语义要明,语势、文气相当,情境、态度、色彩要有神韵。李海林教授指出:“越是重要的价值,基本的价值,越隐藏在语文教材的深处,越难发现,越难掌握。”追求文言翻译的意趣,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深层的义旨。

文言翻译要做到有意趣,要从知人论世入手,了解文化传统,把握作者深层的写作意图,体会文本语境、语势、语气、得体等要素,尽可能在“信”的基础上,译出文本的神韵。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点进行:

首先是义合。就是译出的意义要能真实地表达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既要表现准确,更要表现情调,而不仅仅是语义相当。如《项脊轩志》“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中“当”字,沪版教材译为“抵挡”,固然不能说是错的。但是,若是为“抵挡日光”,那么“前辟四窗”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日影反照,室始洞然”。所以,这个“抵挡”就不能准确传达出作者修葺房子的意图,当译成“反射”,也可译成口语化的“迎着”。

其次是势合。译出的文字语气语调语势要吻合原文的语势。如《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许多人错误地断句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苏教版译成“跟从老师求学的传统没有人继承已经很久了”,其中的“已经”从何而来?不会是把“也”字译为“已经”吧。我们不要忘记前面还有个表达强烈情感的“嗟乎”,且为本文加标点的学者极为准确地连加了三个叹号,那么,文中表达语气的“也”字为什么不译出来呢?我以为译为“跟随老师学习的风气不流传哪,太久太久了啊”,才能表现出韩愈那种忧心如焚的感叹,才符合原文的语势。

《五人墓碑记》“激昂大义,蹈死不顾”,苏教版译成“却能被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也不回头,又是什么缘故呢”,如些舒缓,如此啰嗦,完全破坏了原文的味道。不如翻译成“却能激昂大义,蹈死不顾,又是什么缘故呢?”简洁明了,既符合作者的情感,更切合原文气势磅礴的语势。《聊斋·老饕》“未及觑避”,有的译为“还未来得及避让”;有的译为“还没有来得及看一看,躲避一下”。第一种译法,没能体现“觑”,第二种译法,意思译对了,语势太缓节奏太慢,没了原文的短促的语势,也就失去了原文“说时迟,那时快”的意趣——由于小孩子出手太快,邢德根没时间反应。

第三是体合。译出的文字文体、语体都要符合原文,更要符合文化,要得体。如《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苏教版译为“当魏忠贤作乱的时候,做官的人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中国之大,能有几个人呢”,姑且不说“做官的人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译错了(定语后置句没译正确),且将“大阉”译成“魏忠贤”,意思是对了,却失去了原文那种对“大阉”不屑称名的憎恨厌恶之情。古人对人的称谓很有讲究。《五人墓碑记》一文中,称周顺昌为“蓼洲周公”,不直呼其名而称其字,表示对周顺昌的尊重。对官位很高的“以大中丞抚吴者”“毛一鹭”,则直呼其名,因为是“魏之私人”,是爪牙。而对于魏忠贤,连名都不屑直呼,称之为“逆阉”“魏”“大阉”(我们今天骂人时还骂“你个太监”)。译成“魏忠贤”,就变成了无关痛痒的旁观者的语气。“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中的“圣人”译成“当今的皇上”,也没有错,却没有了原文感恩之情。想那时东林党人饱受阉党迫害、镇压,一旦阉党被除,真是大快人心,对扫除阉党的“当今皇上”自是由衷的感激、敬仰,“圣人之出”乃发自内心的呼喊。如译成“当今的皇上”,何以得体?

第四是气合。译出的文字要与原文的上下文的文气相贯通。如《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译“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这样译肯定是对的。这句话,作为烛之武退秦师的一个最重要理由,其真实的意图是什么?秦伯劳师数万,难道只贪图那一点点物资?烛之武其实是委婉地表达结盟(依附)之意,所谓“供使者的物资”,其实就是年年向秦进贡。秦伯也明白自己不费一枪一剑收服了郑国,下文才有“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凭什么能退秦师?就是去离间秦晋联盟的,他要让秦伯明白:秦晋都想称霸,必有一战,与其灭郑资敌,不如盟郑抗晋。所以,对这句,若直译必失其神韵,可意译为“若保全郑国,成为(你称霸中原)的东方盟友,贵国与人争锋时,我们郑国可提供各种支持”。

第五是情合。译出的文字要与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色彩、心理色彩相契合。如《促织》“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许多版本把“将”译成“将来、将要”等表时态的词,好像也不太错。问题是,表时态的“将来、将要”表达的是一种肯定的行为,与后文的“惴惴恐不当意”(既想侥幸过关又怕不合县令之意而再被打板子)矛盾的心理不太符合。如何译这个“将”,才能把成名特定的心理和思想情感反映出来呢?我以为,可译为表情态的词“欲”(想要、打算),“欲献公堂”,“打算献公堂”,既表情态,也表时态,人物的神态、内心的矛盾,一下子就活灵活现。

第六是境合。译出的文字既要符合原文的语境,更要挖掘出符合原文的意境,尤其是那些文学类的文本,本身就有意境,翻译时要极力创设有意趣的意境。如《项脊轩志》“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沪版译为“借来的书摆满了书架,我安居室内,吟诵诗文,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且不说“借书”译为“借来的书”极不合文化习惯不合其望族的家境,且说“借来那么多书”,作者能心安理得地“偃仰啸歌”?再者,“偃仰”注释为“偃,伏下。仰,仰起。偃仰,安居”,译为“安居室内,吟诵诗文”,丝毫没有了作者身处小轩而意气豪迈的慷慨自得之境。没选进课文的“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就是与此遥相呼应。倒是苏教版聪明,对“偃仰”不注,且翻译也能体现原文的意境,译为“我或俯或仰,大声吟诵”。

9.浅谈如何做到标题标签最优化 篇九

网页内容最重要的标签在SEO过程中,往往会把H1来突出关键词,以吸引搜索引擎的注重,于是就多了很多优化的痕迹。H1~H6每个标签表达的重要性都是不同的,当然,他们在搜索引擎中表达的权重也是不同的,但是不能因为他们表达的权重问题而使用泛滥,按照合理的网站结构,根据标题的重要性和HTML的正常规范来试用H标签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可以列举如下实例:

整个网站的标题:

上海网站建设_网站制作_网页设计_网页制作 - 上海追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10.浅谈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做到 篇十

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是公安机关执法活动的基本要求和最高标准,也是社会主义法制发展对公安执法活动的必然要求。公安机关作为我国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是社会主义法制工作中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在我国的法制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依法治国方略和构建和谐社会理论提出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日趋完善,对公安机关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为了适应这种要求,改进公安执法状况,近几年来公安机关先后采取了“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大接访、大练兵等一系列专项教育整治措施,使公安机关的执法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也进一步提高。但是,由于受到一些主、客观原因的影响,公安机关在执法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公安机关在新的形势下真正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下面笔者就这一问题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当前公安机关在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在严格执法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执法随意性较大,在法律规定的处罚幅度内任意裁量,滥用自由裁量权,一些案件的处理不是依据事实和法定情节,而是依据个人情感、好恶,使得案件处理畸轻畸重现象严重;二是重实体、轻程序,违反法定程序办案的问题比较突出。近年来治安形势日益严峻,公安工作压力大,一些地方警力不足,基层单位为应付诸多警务活动而疲于奔命,容易造成执法办案中很多基本的程序性要求无法落实。如对讯问嫌疑人或者询问证人时办案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刑拘、逮捕后24小时内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刑拘、逮捕后24小时内通知犯罪嫌疑人的家属或者所在单位等要求,在一些警力紧张的地方难以完全做到,有的地方甚至交通协警也上路执法、罚款。(二)、在公正执法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一是为钱执法、降格处理现象严重。有些基层公安机关由于经费没有保障,或者是经费的缺口较大,滥罚乱罚、为钱执法的现象较为突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一现象尤为严重。只要是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罚款的,有些公安机关就适用罚款处罚,而不是根据违法行为的轻重、情节、后果等因素,酌情适用不同的处罚种类,滥罚款现象较严重。有些办案单位对犯罪事实已基本清楚的案件,不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而予以取保候审,收取保证金,滥用取保候审措施,从而放纵了违法犯罪分子;有的单位违规没收涉案财物、乱收费等现象较突出;有的单位办理行政拘留案件不执行,收取保证金。二是执法不公,办理人情案、关系案,办案人员在办理案件时接受当事人的宴请或收受当事人的钱物,损坏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公安机关的形象。

(三)、在文明执法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是特权思想严重,服务宗旨淡薄。由于“人治”思想和观念的影响,个别民警特权思想严重,服务宗旨意识不强,往往以管人者自居,对人民群众耍威风、使特权,对群众冷、横、硬,利用职权吃、拿、卡、要,严重侵害人民群众利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和谐因素。服务宗旨淡薄的另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有的民警不积极履行职责,对群众报警不出警或不及时出警,案件该立不立、该查不查;对公民要求保护人身、财产权利的求助,不理不睬,拒绝履行职责;对公民申领许可证、执照,该办不办、故意刁难或无故拖延等。在处理案件时,因不及时取证而使一些关键证据流失,有的案件该收集的证据没有收集,造成案件久拖不决,无法处理。

二、存在上述执法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部分民警素质不高,特别是执法素质有待提高。执法理念错位是办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的根本原因,部分基层公安民警受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受到腐蚀,信仰丧失、观念扭曲,把执法权力当做谋取私利的资本。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意志薄弱的基层执法民警甚至基层领导干部经受不住考验,把商品经济等价交换原则渗透执法活动中来,违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民警政治素质低下是导致特权思想严重、消极执法、不文明执法的直接原因;民警政策法律水平和办案能力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适应执法工作的需要,所办案件质量不高,很难让人民群众满意。(二)办案经费保障不力,警力不足。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地方财政根本保障不了当地公安机关的办公经费,导致基层公安机关唯有靠罚没返还款维持单位运转。有的公安机关每年还向基层下达罚没款款任务,并把罚没收入直接与民警的福利待遇挂钩。另外,由于警力不足的客观原因,也使部分基层公安机关不得不聘用一些治安巡逻队员、交通协警。但地方财政又难以承担这些人员的工资,为维持这支公安辅助力量,部分经费只能采取收费、罚款和摊派来筹集。(三)民警待遇偏低,心理失衡,影响执法。当前,基层民警普遍超负荷工作,而职级、待遇偏低。少数民警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在执法中常常违法办案,以权谋私。(四)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不力。公安机关的外部监督机制形同虚设,群众监督乏力。而内部监督作用发挥不大,没有对公安执法活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的进行有力的监督,使一些突出、典型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甚至使一些问题出现恶性循环。

三、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严格执法是指在执行法律、法规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不能对法律做出任意解释;公正执法指在执法过程中公平正直,没有偏私;文明指人类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与野蛮相对,文明执法是对执法方式的要求,要求执法者在执法过程中端正执法思想,牢记服务宗旨,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公安执法活动涉及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权益,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最大受益者是人民群众,否则最大受害者也是人民群众。

(一)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树立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意识。依法治国方略提出后,对政法队伍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就被提上了日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质上就是我们公安执法工作的指导思想。只有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才能帮助民警端正执法思想,牢记服务宗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做到乐于奉献,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自觉捍卫法律的神圣与尊严,真正做到执法为民,为民执法。

(二)加强民警素质教育,增强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执行力。公安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加以研究和探索。只有不断地通过业务知识的学习以及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我们才能发现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才能够有所创新,才能有助于我们执法水平的提高,达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良好效果。加强素质教育,除了必要的学习、培训之外,要以三基工程建设为契机,继续深入开展大练兵,走素质强警之路,苦练基本功,切实提高民警的执法水平,为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缔造一支高素质的公安队伍。

(三)加强制度建设,为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提供制度保障。首先要加强执法监督制度建设,充分发年富力强纪检、法制、督察、信访等内部监督力量,综合运用执法质量考评、案件审核把关、专项执法检查等措施,形成有效的执法监督体系。坚持警务公开制度,接受群众监督评议,增加执法的透明度,以公开促公正。其次要严格执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消极执法、违法执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对不适合执法工作岗位的人员坚决予以调离,确保执法队伍的纯洁。

11.浅谈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做到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以生为本;教学模式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以生为本教学模式的实施能够真正的让现代小学数学教学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需要积极引入现代数学教学思想,以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多和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而且在沟通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应该做到平等和相互帮助。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的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重视激励教学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教育多以获得高分为为目标,在这种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都得不到良好的锻炼,数学应用意识单薄。从小学开始奠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以生为本,创建高效课堂,能够有效克服以上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以及动机,提升教学效率。教师要关注个体发展,将“以生为本”与因材施教相结合,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的魅力与学习数学乐趣,懂得用肯定的语言激励学生,这样学生的学习动机会逐渐形成,教学效率也会因此而得到提升。

比如,在进行“认识物体和形状”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动画短片,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鞋盒、皮球、茶叶罐、乒乓球、铅笔、骰子等小立方体为内容,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播放,播放的过程中询问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有一部分学生的回答很积极,能够正确的说出“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等,教师要给予乐于回答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回答正确学生以表扬,用这种方法感染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但是,也会一部分学生是具有积极性的,但是答案可能是不正确的,这样的学生教师应该鼓励的语言激励他们,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加以改正,而剩下一部分没有回答问题,不乐于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引导和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诚意和学习的乐趣,从而消除胆怯心理,更好地融入到学习中,培养学生兴趣。

二、以学生为本理念下学生教学活动参与性的提升

学生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是反映课堂教学以学生程度为本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此,教师要想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一定的提升,就必须在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引导下,通过对教学活动内容、形式等的设计,来提升学生的参与性。具体而言,教师在教学中对以学生为本理念的践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在对几何图形进行学习时,要求学生通过素材的收集,将其所熟悉的几何图形制作成模型,在课上向大家进行展示。第二,可以通过对常用数学知识的收集与整理,组织学生开展数学知识问答赛,对比赛中表现良好的学生进行奖励。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得到锻炼,也能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主动性得到很好的培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创设探究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正常数学教学很少涉及探究活动,主要是因为探究活动并不以数学知识的额传授为目的,它侧重于氛围的营造以及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但我们不能忽视探究活动的重要性,它所蕴含的趣味性正是数学教学所需要的,同时学生智力水平的发展以及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都离不开数学活动的帮助。因此,我们要以学生探究性的学习为教学主体,坚持教师为主导,创设探究性教学情境,增进师生交流互动,通过教与学双边互动达到师生共享、共识、共进。置身于探究性教学情境之中,学生的思维能够处于活跃状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从多个层面和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不仅使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例如,在学习“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一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理解的更加透彻,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探究性情境:在课前准备一个可以自由拉伸的长方形框架,首先让学生计算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然后顺着对角线的方向进行拉伸,使长方形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接着提出思考问题:“经过拉伸长方形的形状发生了变化,那么长方形的面积发生变化了吗?”有的同学认为图形的面积没有变化,但也有些同学认为面积发生了变化,比原来的面积小了。这时教师不要急着下结论,而是要给学生留出足够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验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究问题的真相,这样一来,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了学生探究的动力,同时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思维,开发智力和潜能的机会,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四、以生为本,符合学生的成长现实

学生和数学属于小学数学教育上的2个着力点及立足点. 如何实现学生与数学更加和谐,则可以从学生的视角来品味数学,并从数学的视角来读学生.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更要关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障碍,并且围绕学生发展来进一步实施课堂教学实践. 基于这个教学理念,笔者常常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精心设计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之课堂教学环境,积极构建和谐、有趣的课堂氛围. 众所周知,课堂属于学生学习的平台,也是学生施展才华的平台,也是学生共同学习成长的重要阵地. 因此,应该努力实现学生与数学之和谐,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的引入现代教学思想,在传统数学教学的基础上不断的探索和突破,找到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发展的真正有效之路。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要坚持以生为本,在以生为本的基础上找到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最佳的应用方式。

参考文献:

[1]费 琴.直观 体验 自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资源开发策略探讨[J].新课程(上),2014,(10).

12.浅谈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做到 篇十二

一、诵读

纵观古人习文, 诵读为第一要义。诵读古诗词有助于学生欣赏其优美意境, 领会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接受艺术熏染。

古诗词是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艺术, 教师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古诗词的节奏和韵律。如诗歌的节奏与句式有密切关系, 一般四字句是两拍 (“二二”式) , 五字句是三拍 (“二二一”式) , 七字句是四拍 (“二二二一”式) 。划分节奏不可以只看句式, 还要联系意义的表达。如“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 两句诵读的节奏就应该是“二一二”式。关于押韵, 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不同韵脚对内容的影响, 体会不同韵脚的美感效应。如李商隐的《锦瑟》中押“弦、年、娟、烟、然”等字的“n”韵, 显出迷惘、悠远、深沉, 营造出梦幻般的氛围。

二、赏读

新课标教材明确提出:“鉴赏诗歌应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 着重分析意象, 同时品味语言, 发挥想象, 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1. 读中悟意。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抓住诗歌中的意象, 明白行文的大意, 为进一步研读文本奠定了基础。如读王维的《山居秋暝》, 在清丽的语言中, 学生感受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 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心情。

2. 读中积累。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诵读, 非常有助于学生积累。学生在诵读中积累了经典言语, 培养了文言语感, 沉淀了文化智慧, 形成了人文情怀。

3. 读中体情。

学生通过对古诗文的反复诵读, 能感受到充溢于作品中的真情。读李白的《蜀道难》, 在诗情的跌宕起伏中, 感受到失望与希望, 也就读懂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与感情的激荡。

4. 读中升格。

这里的“格”, 是人格的“格”。语文教学有着教化无痕、熏陶感染的育人功效。学生读《离骚》, 受到屈原精神的感染, 培养了追求真理的决心和毅力。

三、想象

古诗词教学读写结合中的写不同于一般的作文, 它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读, 是读的延伸, 是阅读过程当中产生的观点和思想感情的表达。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拥有一个探究的空间, 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不断探究并发现文本的魅力。

1. 艺术改写, 锤炼语言。

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 让学生任选诗中自己感兴趣的一个诗节或片段, 动笔成段或成故事, 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 诠释诗歌的情感。又如, 在教学《邶风·静女》时, 让学生发挥想象, 在原诗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改写成白话诗或小故事。

2. 微型话题, 多角探究。

如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 提炼出自由探究的小话题:美在动静结合, 美在选词炼句, 美在语言的音乐美, 美在侧面烘托, 美在视点转变等。教学《旅夜抒怀》时, 提炼出自由探究的小话题:从诗人内心独白的角度写, 从电影镜头的角度写, 从舞台布景的角度写, 从对诗人说话的角度写等。

四、鉴赏

笔者曾参加过高考语文评卷工作, 从中了解到, 许多考生能大概弄懂诗歌的大意, 但还是拿不到高分, 主要是在准确表述这个环节出问题。因此, 在平时古诗词教学中要做到读写结合, 必须要求学生根据古诗词阅读鉴赏题型的考查方式, 将思考角度、答题步骤、答题相关术语等内容形成文字表述, 多练多总结, 才能提高准确表述的能力, 才有可能从容应对高考古诗词阅读鉴赏题, 从而拿到高分。

如在教学《归园田居》时, 可把教学重点放在训练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表现手法的运用与炼字题型的答题要求上。如“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这句, 可提出两个问题: (1) “尘网”比喻什么东西?这个比喻有什么好处?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 “误”字用得很妙, 请简要分析。需要注意的是, 课文虽然可以作为读写结合的载体, 但其主要方面还是阅读。因此, 读写结合点的确定应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置, 争取每节课让学生学有所得。如教学《声声慢》, 可重点对学生进行“运用叠词有什么好处”的考查;教学《京口北固亭怀古》, 可重点对学生进行“运用典故有什么好处”的考查;等等。

13.浅谈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做到 篇十三

1.引导学生了解文言文的深层内涵

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既应该重视文言词汇及句式的积累,更要重视艺术形式及内容结构方面的赏析。只有使学生在学习文章内容的过程中得到心理上的享受,才可以真正感染并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兴趣,从而喜欢上文言文。比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高一下册《鸿门宴》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字词语法,还要使学生明白项羽是因为刚愎自用并且不听忠言而错失良机的,刘邦是因为礼贤下士并且善于从谏而成功从虎口脱险的。让学生从刘邦及项羽的为人方面获得做人的启示,例如他们二人分别对待项伯及曹无伤的态度与实际做法,其中刘邦为了拉拢敌对阵营里面的重要人物忠于自己,不仅“兄侍之”,而且“约为婚姻”,“立诛杀”已经背叛自己的手下曹无伤,可是项羽则轻易出卖给自己带来关键情报的曹无伤,始终信任明目张胆地保护刘邦的下属项伯。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应该善于发现,同时将之引申,不仅要将古人智慧呈现于学生面前,还要结合生活实际,有效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从而强化教学效果。

2.通过“诵读”方式提高学生文言语感

文言文教学比较特殊的一个要求就是大声朗读并且口熟而成诵。和现代文进行比较,文言文比较讲究韵律,而且古人通过吟唱方式诵读各种诗文的主要原因是朗诵对理解内容非常有利。教师应该要求学生读准每个字音,并且注意停顿,将人物语气感情全部读出来,使其在诵读过程中增强语言感悟能力、体会文意、感受文章意境及体味人物的情感。部分难句及长句一时很难领悟透,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才能够慢慢弄清其义,获得的效果显著优于教师的指导。比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册《过秦论》及《兰亭集序》等文言文的时候,这些文言文的感情都十分丰富、句式非常整齐并且音韵和谐,读起来让学生有回肠荡气之感,均属于好的朗诵材料。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以让学生死记硬背课文,这样很容易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同时无法使其享受古文里面的音乐美。教师能够开展各类朗诵表演,增加背读的乐趣,将文言文所含的韵律美及音乐美有效展示出来。

3.给学生创设充足的想象空间

由于文言文语言十分简洁、典雅且凝练,因此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存在非常大的想象空间。教师应该善于挖掘那些存在想象空间的句子,给学生创设相应的想象空间。进行文言文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讲相关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言文时,能够对《左传》部分有关内容等进行扩充,其中文言文的背景故事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消除课本教学内容所具有的枯燥性,从而将学生兴趣有效激发出来。

4.将“授渔”当做指导思想,并且引导学生如何迁移

语文教师需要让学生处于文言文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主人位置,并且指导学生独立阅读,深入分析文言文及现代文之间的区别,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找出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慢慢掌握文言文有效学习方法及技巧,从而提高文言文自主学习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能够开展各类学习文言文的相关主题活动,这样不仅能够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加学生校园生活所具有的丰富性,还能够让学生更加亲近文言文,逐渐形成文言文校园学习热潮。比如,教师可以在国庆期。间有效组织学生开展爱国古诗文相关朗诵活动,这样学生就会在课内外主动搜集相关内容,并且认真学习及体会。通过这种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魅力,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5.结语

14.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食品安全 篇十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以及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对各种污染物和农药残留等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危害人体健康的认识,越来越清楚。对此,有的医生提出,为了保证家庭的食品安全,提倡食品安全健康自助法,具体地说,就是重点做到净、透、分、消、密这五个字。

净 从市场买回的蔬菜,先要浸泡一段时间(一般为20~30 min),然后冲洗干净,这样就可以去除蔬菜中一部分残留的农药。其中,果菜和根菜浸泡和冲洗的时间可以少一些,叶菜浸泡和冲洗的时间则应当长一些。需要削皮的蔬菜一定要将皮削去。另外,为了减少维生素的流失,蔬菜应当先洗后切。

透 食物的加热一定要到火候,也就是一定要把食物做熟了,不能盲目追求鲜、嫩。只要食物做熟了,食物中的病原菌和寄生虫与卵等就会死去。要少吃生猛海鲜,不吃涮得不透的肉以及未洗干净的生菜等,避免将附着上面的病原菌和寄生虫与卵等吃进体内。

分 做菜时一定要生熟分开。切熟食时要用专用的刀和案板,使用前还要将刀和案板清洗一下。冰箱不是保险箱,熟食不能存放过久。病人和健康人的餐具应当分开放置。病人的餐具应严格消毒。家中的有毒物品如杀虫剂、灭鼠药等,标志一定要明显,并且不能与食品混放在一起。

消 消就是消毒。开水煮沸是最简单、最经济的消毒方法。餐具经过清洗可以去除大部分微小生物,如果煮沸几分钟则效果会更好。

密 密就是密闭存放。由于一些家庭现在都有暖气和空调,即使冬天的室温一般也都在十几摄氏度以上,所以,由于细菌的大量繁殖,暴露在外的剩饭、剩菜很容易腐败变质。因此,剩饭、剩菜一定要及时放到冰箱或冷凉的地方,并且不宜存放过久。

中小学生更应当关注食品安全。为此,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的专家要求中小学生做到以下8点:

1.许多饮料中都含有防腐剂、香精或人造色素等,并且由于糖分含量多而热量很高,中小学生经常饮用这样的饮料不利于身体健康,所以,最好的饮料是白开水。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经常剪指甲、饭前便后及时洗手等,预防一些传染病和肠道寄生虫的传播。

3.生吃的瓜果和蔬菜要洗净,避免农药中毒。

4.选择包装食品时,要注意识别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5.尽量少吃时间过长的剩饭、剩菜。如果吃剩饭、剩菜,一定要彻底加热,防止细菌性食物中毒。

6.不吃没有卫生保证的生食,如生鱼片、生荸荠等。7.不吃街头贩卖的、没有卫生许可证的食品。

8.尽量少吃油炸、烟熏和烧烤等食品,这是因为这类食品往往含有比较多的污染物

饮食安全与卫生防病。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保证饮食安全。

2、了解造成食物中毒的原因,知道如何预防食物中毒。

3、合理用药,预防药物中毒。

4、了解传染病的发生或流行,应具备的条件。从而明白如何切断传播途径,预防传染疾病的发生。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保证身体健康的第一步。讲好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不喝生水,不暴饮暴食,经常将食具用开水消毒。这些你做到了吗?这节课我们我们就来研究如何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预防疾病。

(二)小组讨论掌握方法。

1、讲故事明理

有一位女同学边吃包子边往学校走,不巧遇上老师经过校门口。情急之下,她把手里剩下的小包子塞进嘴里,卡住了气管,后经过抢救无效死亡。

2、通过同学良好的卫生习惯的注意事项和良好的饮食习惯。a、饭前便后要洗手。b、吃饭是不看书。C、吃饭是不说笑打闹。d、吃饭时不聊天。e、吃饭时不看电视。f、不吃过期食物。预防食物中毒:

讲述刘浩的食物中毒的事情,同学讨论如何预防食物中毒?

1、选择、使用经安全处理的食品或原料。

2、烹调食品要熟透。

3、作熟的食品立即吃。

4、精心储存熟食。

5、彻底再加热熟食品。

6、避免生熟食品交叉污染。

合理用药 预防药物中毒

讲述孩子误食老鼠药,幸亏及时救治,免于一难的故事。引导学生区分农药、杀虫药、和家庭用药。

保证用药安全的方法:(三)全文总结。

1.懂得搞好环境卫生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搞好环境卫生的重要意义,为他们规范自身的环境卫生行为奠定 想基础。教学过程:

一、启发揭题 搞好环境好处多

二、学习两点好处:

1、有利于预防疾病、增强体质 事实证明:

①环境卫生好、发病率低解放前,人均寿命不到40岁而今,人均寿命77.9岁多党和政府重视1997年,徐匡迪市长、市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强调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2、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

师:科学研究表明:人在清洁宜人的环境中,人们工作和学习易于集中思想,少出差错,效率提高反之工作效率不高。可知:安静的校园环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多彩的校园环境能使学生好学上进,清新优美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有利于他们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交流讨论

组织学生联系身边实际事例进行交流谈搞好环境卫生的好处

四、教师小结。

乘车乘船的安全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习查阅简明交通图,学习独立乘坐公共汽车和电车,知道乘火车和轮船需要注意的问题。

2、知道各种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的作用,知道有关的交通法规,懂得应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3、知道从事交通运输业人们的辛勤劳动,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劳动,爱护交通设施的意识。教学过程:

一、活动准备: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指定组长,布置每组要收集的资料。

二、学生汇报:

1、学生介绍乘车、乘船的有关资料。

①学生介绍乘车、乘船的有关知识。

②播放视频“车中的危险”。

2、学生介绍各种交通标志及相关法规。

①学生用课件或图片介绍各种交通标志。

②学生介绍相关的交通法规。

3、学生介绍文明乘车方面的资料。

①学生表演小品“在公共汽车上”。

②学生讨论。

4、学生介绍重大交通事故的案例。(请学生分析他们违反了法规中的那些条款。)

5、交警介绍中小学生常出现的交通事故及其原因。

6、学生介绍在街头实地调查车辆和行人违犯交通规则的情况。

7、严重的水灾通常发生在江河湖溪沿岸及低洼地区,遇到突如其来的水灾,该如何自救逃生呢?

学生讨论汇报。

三、师生小结

3.教学内容:校内活动安全。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习在使用学习用具时如何防止危险。

2、通过教学让学生注意课间活动的安全问题。

3、体育活动、校园劳动应按要求做,有足够的安全防范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是21世纪的主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爱学习、爱劳动,是充满生机的新一代。我们在党的温暖的阳光下成长,在老师的悉心哺育下一天天成熟。我们是肩负重任、跨世纪的新苗。可是,我们却经常听到一些无端横祸向我们小学生飞来的噩耗;看到一些触目惊心、惨不忍睹的灾难在我们身边发生。同学们白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学习安全知识,保证校内活动的安全是很重要的。

(二)小品《踢足球》(三)学生分组讨论:

1、你们在使用学具时发生过那些危险?还有哪些不够安全的,如何防止危险?

2、课间活动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呢?

3、你们在体育课上的着装安全吗?你参加的哪些运动具有危险性呢?

4、你知道参加校园劳动时,应当注意哪些安全问题吗?

(四)介绍重大校内事故的案例。请学生分析他们违反了法规中的那些条款。

(五)学生进行选择题比赛(课件出示)

1.下课了,不能干什么:①打球。②追赶打闹。③跳绳。

2.哪些东西不准带进校门:①皮球。②三角尺。③利器、易燃物品。3.哪种行为不对:①跳高、跳远。②攀越围墙、滑楼梯。③翻单杠、荡秋千。

4.上下楼梯怎样行:①*右行。②*左行。③左右行都可以。

师说:同学们都很聪明,那就希望同学们在学校能自觉遵守安全规则。(六)师生小结:

学校安全人人讲,安全学校个个赞。安全知识时时记,注意安全处处提。愿同学们乘上安全之舟,扬起生命之帆,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

4.教学内容:校内活动安全。的原则,掌握必要的安全自救常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教学过程:

一、实例导入: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你们都参加过哪些校外集体活动?

校外集体活动分三大类:集体活动、旅游野炊活动和校外娱乐活动。

二、学习新课:(分三大组进行)

(一)集体活动

1、讨论:我们日常参加的集体活动中可能会存在哪些危险?当危险来临时我们该怎么办?(运动会、社会公益活动等)

2、自学课文。

3、同桌互相复述集体活动应注意事项。

4、小组学习并操练自救常识。

A、参加室内活动,要牢记安全出口的标志及方位。遇到火灾不慌乱,服从指挥,保护要害,弯腰撤离。

B、人多混乱时,要靠在墙壁或固定物,加强自我保护。

5、实践: 假如你在大礼堂参加集体活动时突遇火灾,应该怎么办?讨论模拟。

(二)校外娱乐活动

1、小故事导入:

2、提问:假期里你都去过哪些娱乐场所,玩过哪些游戏?存在哪些危险?

3、讨论学习课文。

4、强调:

A、一定要去正规娱乐场所。B、要有家人陪同。C、要遵守游戏规则。

三、小结:

15.浅谈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做到 篇十五

传统的初中教学长期以来形成了这样一种理念, 教师讲得特别多, 只有当学生掌握了知识之后, 再辅以大量的练习题的强化与巩固, 才能在考试当中取得不错的成绩。所以, 分数, 是学生的命根。这样一来, 学生存在大脑里的都是死的知识, 只注重了笔头练习, 而缺少真正的应用环节, 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会枯燥无趣, 没有兴趣, 更不要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 所以就出现了一些厌学现象。在初中英语课上, 教师一直讲个不停, 把语法知识拆开了讲得细致入微, 完全是为了应试, 而学生却只是被动地听和记, 好学生在专心致志地听, 一般的学生在半走神状态, 而后进生有的在睡觉, 有的却在小声说话打闹……教师付出得很多, 而学生接受得却很少, 这就是明显的“填鸭式”教学法。长期以来, 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了一些知识点, 而从不会开口说英语。英语本来就是一门交际用语, 如果不去用, 只是记,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许只会取得高分, 而没有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样取得高分数只是一时的用处, 而不能在今后的人生路上获得必备的能力。

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绝不是只是掌握那点儿死知识, 而是要把知识学活, 运用现有的知识去获取更多的知识, 从而去实现更多的人生目标。所以, 新课改要求初中教师, 要运用知识, 而不是只是识记知识, 只有当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之后, 才能成为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那么, 如何让学生学得的知识“活”起来呢?

一、初中英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英语环境

环境可以塑造人, 良好的英语环境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关键。我们都知道, 一个孩子, 放在英国不用交, 就可以很快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而一个在中国的学生, 即使学到初三, 有六年学英语的经历, 到了外国人面前也不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甚至不能正常交流。所以说, 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是学好英语的前提。笔者总是会为学生营造一个纯说英语的环境, 如在课堂上, 只允许用英语交流, 每一节上课前, 笔者都会安排一个学生进行十分钟课前演讲, 用英语说一段话, 可以是自我介绍, 也可以是学生的考勤汇报, 还可以是预报一下天气等等。为了更方便地让学生练习口语, 笔者还特地在校园的一个专用教室, 设置了英语角。让学生每周在固定的时间来到英语角进行口语练习。这样, 学生就可以连续不断地进行练习了。遇到特殊的节假日, 笔者还会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运用英语的活动, 如国旗下的讲话, 英语歌咏比赛, 英语晚会等等。总而言之, 就是运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丰富学生的生活。

经过一个学期的练习, 每到学期期末时, 笔者都会让学生来一个大型的汇报演出, 到时请来学校领导和各位家长, 大家齐聚一堂, 共同来见证学生的进步, 给学生以鼓励, 从而让其树立更长远的目标,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向目标前进的动力, 一举多得。

二、初中英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知识不是最终目的, 而是获得新知的工具

学生总是以为学会知识之后得到了高分就是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 其实这是不对的, 学习所有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新的知识。只有更换了学生的学习理念, 才能让学生真正在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未知的知识, 从而形成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英语也是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的, 要让学生学知识学得活起来, 与时俱进, 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英语的学习秘籍。在平时的初中英语教学中, 笔者就时刻牢记着, 英语只是我们获得新知的一种语言, 是一个工具, 是一种思维的方式, 甚至只是一个交流的工具而已。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英语训练, 每当学习一个新知识点时, 教师要运用思维拓展法进行交际, 让学生在交际初中会运用知识, 从而体会到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乐趣和重要性。

学有所乐, 学有所获是初中英语教学应该坚持的两个原则。笔者总是在学生学完本单元的单词后, 让学生运用每个词汇再造一个句子, 然后可以把句子连成段落。笔者还会就每一个单元的题拟一个话题,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词汇进行交际。学会了某一种语法之后,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一场专题训练。最好是能够结合当今的热点进行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训练。

三、初中英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培养全局观念

初中英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让学生时刻注意了解西方国家的一些风俗习惯, 从而更透彻地学习英语。笔者经常会通过一些英语电影欣赏、组织学生过洋节, 让学生读一些经典的英语名著, 这些都可以给学生打开英语的大门, 不是让他们只固守于一两个词汇的学习, 而是对整体文化的了解。每到一年一度的圣诞节, 笔者都会带领学生进行圣诞狂欢, 到了万圣节和母亲节时, 笔者也会指导学生办一系列以此为主题的班会活动,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了解西方文化, 运用所学习的英语知识, 来了解国外的一些文化, 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16.浅谈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做到 篇十六

【关键词】政治课 学生 主体

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式,要想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就一定要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够真正优化政治课堂教学,让政治课散发出应有的魅力。那么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呢?

一、转变思想,改变认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教学中要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这一教学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是在具体的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教师在讲课时,有时候总感觉对学生的能力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懂。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讲道理多,而学生讨论的不多。对此,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模式,而不是让学生按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与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是必要的,但不能完全按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要富有弹性,以便随学生的表现来灵活调整。真正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尊重学生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二、在师生互动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为题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主线,而不是传统课堂教学中大道理的灌输占据半壁江山。一方面,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应当善于提出问题,并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并让学生最终解决问题,将学生一步步的领向真理,同时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学会举一反三。所以,教师要围绕教学重点设疑,让学生在思考、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生成问题。学生喜欢“凡事问个为什么”,无论是书本上的材料,报纸上的时事,都可以作为学生提问的素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提问,学生如果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见解,教师应当高兴,因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已经调动起来。

三、通过小组协作,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

合作精神是未来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合作精神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缺少自主探究的机会,缺乏合作学习的能力,更没有独立获取知识的本领。小组合作互助学习体现了教学活动中各动态因素的多边互动,尤其是生生互动占据了课堂教学的重要地位,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中师生单向交流的被动局面,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好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教师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比如如何分组,组与组之间,组内每个同学之间的任务如何分配,如何进行小组评价等。这些准备工作做好,小组合作学习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让小组体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功效,从而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四、在自主学习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 ,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和主体性,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无疑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我们应当注意,这一阶段的“学生自学”决不是放任自流,要特别强调“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勤于巡视,对自学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进行方法、信心指导,对自学速度快和质量高的学生,要及时表扬,以示鼓励。著名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自主探索。

五、更新理念,构建互动型师生关系

在高中政治课中教师要善于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善于掌控教学节奏,营造课堂气氛,把教学过程打造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如在“人生价值观”这一课中,我在课堂开始创设问题:对待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看法,那么究竟怎样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才算得到了体现呢?针对问题,学生们纷纷的发表意见,有的同学在回答中结合国家的实际情况以及国际形势,认为如果不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国家建设中去,就不足以体现自身的价值观。有的学生则从构建完美家庭为出发点谈论如何体现自身的价值观。在学生们的讨论中,我将课题逐步的导入进来,互动关系随之形成,学生通过自己的认识来完成对知识的吸收,而学生们的主体地位也逐步的彰显出来。

17.如何做到教学内容问题化 篇十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25-02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着。”因为人是能思维的动物。有思必有疑,有疑应有问,故“问”乃人之天性。因此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根据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具体化,将教学内容结构化、经验化、情感化、问题化。从而不仅利于学生对所要学内容的整体把握,还利于学生有机地使用教材等其他资料,探究性地自我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有序化,和谐化,重点突出化,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所以教学内容问题化设计中应力争作到:

1.问题生活化

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瞄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知识,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到学科学习的快乐。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学科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科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学科知识的功能与价值,从而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问题多元化

提问是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的最直接最简便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师借以接受学生反馈信息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多变和不稳定性,不论是内容和手段都要讲究多元化,让学生总有新鲜感,具有挑战性,学生乐于参与问题解决,并且能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享受到创造的快乐。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可听、可看、可触摸、可感受、可经历、可操作的条件,让学生直接感受鲜活的生活与事实。多层次、多渠道地触及学生不同的智能潜能,不同形式的表现欲望、已有经验。教师的智慧应该表现在能够给抽象的结论、古老的事件、遥远的对象注入生命的活力,使学生不仅有所记忆、有所理解,更有所体验、有所感悟。也就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既要考虑提问的目的和内容,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各种感官的综合应用,多元智能的开发和提高。在提问的呈现方式上要注意多元化,但不是一提多元化就是每节课都要用多媒体,都要制作多媒体课件,而是指适当选用多媒体课件的基础上,还可根据教学内容,个人实际,学校情况,选择某一种利于操作,简单实用的方式,如可以播放一段录音或一首歌曲,让学生根据歌词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可以用一幅漫画、一段文字,如地域特色的日记或游记,让学生感知生动的案例,从而了解相关问题。

3.问题情趣化

古人云:教学未见情趣,必不乐学。富有情趣的教学,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为了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备课时,教师要力求将所有的问题放在一定的生活或工作情景中,使学生在用中学,在学中用,让知识探究的过程变成活学活用的过程,学生所学的新知识则在反复迁移中巩固、提高并不断深化。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要占有丰富的相关背景资料,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下设计课堂教学。

4.注意问题精妙化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问题形式来呈现所教内容,即将教学中的有关图片内容、语言文字等转化为问题与内容的巧妙衔接,以激活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使其在问题驱动与引导下,有方向地自主探知,深入思考,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把握方法。当然,问题设计并非盲目而随意的,需要注意一定的原则。如问题设计应“精”,即在设计问题时,教师需要紧扣教学重难点来设悬置疑,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思考与探究中加深知识理解,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思维能力。

上一篇:滨河小学政教处工作总结下一篇:成长的辛酸苦辣高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