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区域分析

2024-12-09

影响区域分析(精选13篇)

1.影响区域分析 篇一

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区域环境影响分析

一、发展环境的`界定 市场主体的产生与成长离不开其所处的外部发展环境.这种发展环境是各种经济资源和运行条件的综合体,并构成一种影响经济发展的潜在能量.政策环境、法制环境、经营环境和社会环境是构成发展环境的四大要素.

作 者:闻海燕 作者单位:浙江省社科院刊 名:中国工商管理研究英文刊名:STUDY ON CHINA ADMINISTRATION FOR INDUSTRY & COMMERCE年,卷(期):“”(11)分类号:F12关键词:

2.影响区域分析 篇二

在我国地区科技发展过程中, 专利创新影响因素的空间关联机制不容忽视。专利创新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在地理空间上是否存在依赖性?影响因素对创新的空间贡献度有多大?定量研究这些问题对制定我国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国外使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专利数据的研究较多, 如Anselin等研究教育和科研投入对创新的重要作用, 他们建立了知识生产函数并利用美国的数据进行了空间实证分析[1]。创新的内在影响因素和相互作用在不同的文献中有不同的看法。除了教育和科研投入外, Simon认为每个个人有相同的机会发现新的技术, 在历史的任何时刻, 是人口的数量决定创新的数量。“干中学”模型认为知识是经济生产活动的副产品。在国内, 使用空间计量方法的论文较少。吴玉鸣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了我国省域的研发和创新[2]。

针对我国专利数据的特殊性, 结合已有成果, 本文在考虑空间相关的基础上, 利用我国大陆31 个省市区的2004与2006年相关数据分析经济状况、人口、高校毕业生数等因素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1 创新产出及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

1.1 模型的建立与指标的选取

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 Romer, Grossman和Helpman的研发模型将新思想的生产视为投入研究的资本K、劳动力数量L和技术水平A的函数, 其函数为柯布-道格拉斯形式:

dAt=BKβtLγtAtθB>0, β≥0, γ≥0 (5)

其中, t为不同的时期, dA为知识的增量, B为转移参数, βγθ为参数。实际上, 投入研究的资本K和人力L是不好衡量的。科研投入不足且大部分的专利创新并非来自科研投入。获得经费支持的部门, 申请专利的比例也不高, 大部分科研成果以发表论文、成果鉴定等形式公开。因此, 使用科研投入来解释创新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采用更广义的科研投入, 即GDP替换K, 这一替换也符合“干中学”原理, PGDP是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换算为当年实际值。同样, 由于创新主体分布的广泛性, 即创新主体不局限于专职的科研人员, 因此用人口数POP替换L。这一替换也可以从Simon的人口数量决定创新数量的理论中找到依据。

知识的存量水平A更不易衡量, 不少文献并没有直接考虑知识的存量水平, 而以教育投入来间接体现知识存量水平的作用, 理由是知识存量水平通过教育转移到生产者身上, 作用于新知识的生产。但是, 使用教育投入来体现知识存量水平的作用同样存在问题。因为我国高校存在庞大的行政后勤管理人员, 且由于院校条块分割和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导致浪费、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合理等原因, 相当多的教育资源并没有用于知识的创新。更好的方法是选择受教育的人来体现知识的存量水平, 因为知识最终由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来携带并进行创新活动。本文用高校毕业生数EDU来衡量教育的发展程度, 也体现了知识的存量水平转移到新知识生产上的程度, 以之代替A, 于是模型变为

LNZLSQt=c+βLNEDUt-2+γLNPOPt-2+θLNPGDPt-2 (6)

模型两边取对数, LZSQ为专利授权数, 代表知识的增量水平。考虑创新的滞后性, 本文创新的影响因素滞后二期。创新产出用2006 年的专利创新, 影响因素用2004年的高校毕业生、人口数量、经济增长。

创新能力在省域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如甲省培养的学生, 可以流动到乙省从事科研活动;甲省的某项专利, 它的思想可能激发乙省的另一个创新;甲省的经济发展, 也可以带动邻省的创新活动。因此, 在研究创新活动时, 不考虑空间相关是脱离现实的。

1.2 空间计量结果与分析

1.2.1 计量结果。

首先计算31省市区的专利授权 (LNZLSQ) 、高校毕业生 (LNEDU) 、人口数量 (LNPOP) 、经济增长 (LNPGDP) 的Moran指数分别为 0.3355、0.3086、0.2434、和0.3501, Moran指数的正态统计量值均大于正态分布函数在0.01水平下的临界值 (1.96) , 说明全国各省域的专利创新和高校毕业生、人口数量、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布并非表现出完全随机状态, 而是表现出相似值之间的空间集群。

空间自相关检验结果表明, 对有关中国专利创新和影响创新相关因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传统研究的思路只从时间维度出发, 忽视空间维度的相关性和异质性, 在理论上存在严重不足, 与创新和影响创新相关因素现实不符。有必要在进行专利创新及其影响相关因素研究时考虑纳入空间依赖性的空间计量经济模型进行估计。为了比较, 先给出了OLS估计结果, 见表1。

注:***, **, *分别表示10%、5%、1%水平下显著性检验

以下给出了Moran指数检验、两个拉格朗日乘数来判断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SLM 和SEM的形式, 利用极大似然估计 (ML) 的参数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比较表1和表2中的检验结果发现, 空间滞后模型 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 的拟合优度检验值均高于OLS 模型, 而且比较对数似然函数值LogL、AIC和SC值就会发现, 在OLS、SLM和SEM中, SEM的LogL 最大, 而AIC和SC值最小, 故SEM模型相对更好一些。由此可见, 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作为对忽视了地理空间效应的经典回归模型的修正, 消除了模型的空间自相关。用OLS估计SLM和SEM模型是有偏误的或不一致的, 基于OLS法的经典线性回归模型由于遗漏了空间误差自相关性而设定的模型不够恰当。而使用ML法估计的SEM 和SLM模型与OLS估计相比较, SEM和SLM消除了模型的设置偏误, 结果更为准确、更加可信, 是正确的模型设定形式。

注:***, **, *分别表示10%、5%、1%水平下显著性检验

1.2.2 结果分析

(1) 高校教育影响区域创新。

高校毕业生的弹性系数显著地为0.3135, 大于传统OLS模型中的0.2698, 说明人才空间流动在创新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系数不很显著, 说明两个问题:高校教育的作用尚未发挥到最好;高校教育有较强的空间扩散性。由于专业、课程设计, 培养目标和社会导向等方面的缺陷, 高校毕业生从事创新活动的并不多, 如大学生中普遍存在英语、经贸管理学习热和公务员考试热等现象, 惟独没有科学研究热;热衷于坐办公室当管理者, 不愿意到实验室当研究人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现实社会中太多的资源集中于管理者, 大部分的专家和研究者只是从属人员, 成不了主流。

(2) 人口及人口流动对创新的空间效应。

在普通OLS模型和空间OLS模型中, 人口的系数为令人疑惑的负号。负号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创新不是由人口基数, 而是由人口的质量决定的。如英国在工业化时期人口并不多, 1851年英国在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向全世界宣告它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化国家时, 人口只有 1 000多万, 我国同时期人口约4.3亿, 但是英国的创新明显强于我国。我国的中部地区人口基数较大, 但存在人才流失问题。直辖市人口远低于普通省份, 但却是创新密集地区。因此, 三个模型对人口基数的回归出现了显著的负号。空间OLS虽然体现了人口跨地区的作用, 但对于包含大量非流动人口和多种文化层次的人口基数来讲, 在本地的作用尚未能体现, 跨地区作用更难于体现。

(3) 经济增长对提高创新能力的空间影响。

在空间截面模型中, PGDP的弹性系数为1.6823, 大于传统OLS模型中的1.6011, 说明GDP的作用有一定的空间扩散性;PGDP的符号在三种模型中都为正, 说明GDP对创新的影响是稳定和有效的。GDP对创新显著且稳定的影响证实了“干中学”的观点, 即知识的生产是物质产品生产的副产品, 经济发达的地区, 创新水平高。实际上增长后的产值反过来可以作为研发的投入, 具有反作用。

2 结语

区域创新由于知识传播以及人才流动等原因, 存在空间相关, 传统的计量分析方法可能导致错误的结果。空间计量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 人口、经济增长、教育发展水平是专利创新的显著决定因素。

高校教育有正的影响但不显著, 说明高校教育对创新的作用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和教育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造成前一现象的原因是大学生具有更强的流动能力且这种流动是有益的。后一现象的原因是高校教育专业课程设计、培养目标欠合理和重官商轻科研的社会导向。

人口流动和流动导致的某些区域人口的增量对创新有重要的影响。流动人口整体文化水平高于非流动人口的平均水平, 流动人口具有更强的创新需要和通常迁徙到他们能发挥更大作用的地方, 从而给人口流入地区带来更多的创新。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人口流动的过程,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过程同样伴随着大量的人口流动。改革原有束缚人口流动的户口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和城乡二元化结构, 将对创新活动有极大的帮助[3]。

经济增长对创新的影响是正且稳定的, 体现了“干中学”理论关于知识生产是物质产品生产的副产品的论断。经济增长对创新的作用有一定的空间扩散性, 但相比于其他流动性更强的因素, 经济增长的作用局部性更明显, 因此发展经济是人才流出地区提高创新能力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ANSELIN L.Spatial econometrics:Methods and models[M].Dor-drech: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 1988.

[2]吴玉鸣.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在省域研发与创新中的应用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6 (5) :74-86.

3.影响区域分析 篇三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市场规模聚集程度劳动力质量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安徽的FDI(外商直接投资)得到了快速增长。安徽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几乎没有外商直接投资,然而,随着投资环境改善和经济结构调整,外商直接投资流向安徽的数量与规模不断增加。2005年全省17个市实际利用外资16.9435亿美元,其中过亿美元的市有5个,合肥超4亿美元,芜湖超2亿美元,马鞍山、蚌埠、淮南超1亿美元。

对于FDI在安徽省区域分布情况影响因素的研究,目前基本上是空白,本文试图从空间变迁的角度考察决定安徽FDI地点选择的因素。文章建立了一个计量模型,检验了市场大小、固定资产投资、累积FDI、居民人均收入以及劳动力质量等因素对吸引FDI的作用。

二、变量设定和数据说明

市场规模。一般情况下,市场大小与FDI有正相关关系。由于它直接影响投资的预期收益,市场越大,该地区对FDI吸引力越强。但另一方面,市场越大,竞争者越多,竞争也越激烈,投资者有可能在衡量成本收益的情况下,更愿意投资于市场相对较小的地区。这时市场大小与FDI成反向关系。我们用GDP作为市场大小的代理变量。

聚集程度。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集中程度可以带来一定的规模经济和正的外部性。一个地区的集聚水平与FDI有正向关系。但如果FDI和固定资产投资都投向同一行业时,FDI与固定资产投资可能存在替代关系。我们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作为产业和基础设施集聚程度的代理变量,用I来表示。

劳动力成本。一般用人均工资来衡量。由于在计划体制下。我国居民有许多“灰色”和“隐形”收入,这些收入并没有计人工资,而且难以计算。另外中国的FDI绝大多数是投向城镇c所以,我们用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年均收入来衡量劳动成本。通常劳动成本与FDI成反向关系,我们用L表示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年均收入。

劳动力质量。我们用每10万员工中的大专以上人员所占比例作为其代理变量。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劳动力质量越高则对FDI越有吸引力,用Z表示劳动力质量。以下为外商直接投资相关统计资料。

三、模型和结果

(一)设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函数为:

F=a+b1G+b2I+b3L+b4Z+ε

相关关系矩阵见下表:

可见,每个因素都与外商直接投资相关,除了人均工资(L),解释变量之间也是高度相关的。现按照逐步回归原理建立模型。

(二)建立一元田归模型。根据理论分析市场聚集程度是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相关系数的检验也表明,市场聚集程度与外商直接投资的相关性最强。所以,以F=a+bI+ε作为最基本模型。

(三)将其余变量逐个引入模型。估计结果列入下表3(其中括号里的数字为(统计量值)

从表3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在基本模型中引入G之后,b1,b2符号正确,但是C的t(0.61)检验并不显著,同时拟合优度R2提高不多,但同理再引入Z以后,b2,b4符号正确,Z的t检验优于G的t检验。如果把3个变量全部引入模型之中,t检验也都比只引入2个变量更加显著,R2拟合优度也有所提高。

经过以上的逐步引入,最终确定FDI的影响因素函数为:

F=-0.39+0.0007G+0.00621+0.0001Z

t=-1.35 0.59)(1.91)(1.03)

R2=0.9063 DW=2.24

(四)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安徽省各个市的外商直接投资于该地市场聚集程度、人才质量以及市场规模密切相关,这3个因素可以解释90%左右的不同市之间的外商投资地区差异,而前2个因素都是政府能够加以控制,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是政府每年预算的大部分;人才质量则更足责无旁贷,是各地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它对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虽然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市人均工资水平高于本省其他市,但这并不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或者是影响不大,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这3个市的人才质量排在前3名。这也充分证明了当前外商投资更加看重人才质量。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保障,其成本对其影响不大。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首先,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等同定资产的投资,增加产业和基础设施集聚程度,为外资进入创造优越的硬件设施。第一,投资方向主要集中在工业、基础设施等行业。第二,活跃民间投资,2006年上半年,安徽省民间固定投资占到全省投资48.8%,这一方面说明,安徽省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主体多元化目标初见成效,有利于社会投资增长的机制和环境改善;另一方面,民间投资活跃,使以往固定资产投资过渡依赖政府及国有投资增长的格局得到根本的改变,缓解政府投入资金不足的矛盾。第三,从各市投资增长看,合肥、芜湖和马鞍山3个市完成投资居全省前3名。与此相对应的吸引外资的数量也是居全省前3名,这也印证了固定资产的投资与FDI正相关关系。

其次,人才的培养不可忽视,外资的结构在未来的投资方向会发生转变。沿海地区在过去20年取得了高速的经济发展,主要在于它拥有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廉价的劳动力。安徽地区的大量廉价劳动力是其吸引外资的显著优势之一。但其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低,技术熟练程度不及沿海地区,削弱了这一比较优势。安徽地区劳动力价格显然在绝对值上低于东部地区,但是其中受过教育、可以迅速培养成熟练工人的人较少。与此相比,东部沿海地区南于经济相对比较发达,基础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比较普及,培养和训练一个熟练工人的成本不高,周期也不长。实际上,安徽的合肥、马鞍山、淮南、芜湖人均工资虽然高于安徽平均水平,但其人均效率工资却高出其他城市。外资企业为了实现目标比较利益。宁愿花高价聘请熟练工人、技术工人,也不愿因为节约工资开支,而使投资效益下降。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外资企业很可能做出增加成本,向其人才质量较好的城市投资的决定。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外资企业对员工的学历要求必然是越来越高,况且教育的投资也不是能够马上见效的,因此政府应该尽可能早地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不仅仅是基础教育,一些中等职业教育和短期专业技能教育也应该受到重视。

4.区域活动对幼儿的影响 篇四

一、区域活动中,合理投放材料,促进幼儿主动参与

区域活动中,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能激起幼儿对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主动观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在区域活动中,合理投放活动区材料,会促进幼儿主动参与性。

1.根据幼儿兴趣投放材料。在投放材料时,应考虑材料与活动目标的关系,做到有的放矢,加强材料投放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科学性,并依据对幼儿活动的观察,进行定期更换与补充。

2.提供层次性与多样性的活动材料,满足不同幼儿发展需要。众所周知,每个幼儿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我们要善于发现幼儿在不同领域的差异性,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如,我在生活角中创设了“小青蛙的成长过程”的内容。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幼儿生活在繁华的城市,没有亲眼见过青蛙是怎么长大的。因此,我们在班级养了几只蝌蚪,共同了解青蛙的成长过程。

3.巧用废旧物品。如老师或幼儿带来家中的洗发水瓶、化妆瓶子投放到“理发店”;方便面碗种上葱、蒜;小朋友把以前穿过的小衣服带来,变成了“娃娃的盛装”;家长积极地参与丰富了区域活动,他们的环保意识也为幼儿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区域活动,是幼儿一种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它是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以操作、摆弄为途径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它是幼儿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一种独特方式,其活动动机由内部动机支配,而非来自外部的命令,表现为“我要游戏”,而不是“要我玩”自主性是幼儿游戏活动的内在特征。区域活动充分体现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可满足幼儿活动和游戏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幼儿自然、自由、快乐、健康地成长,实现“玩中学”、“做中学”。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参与积极性高,能积极动脑、大胆创作。他们借助于游戏这样一种类同于社会氛围来解决需要与现实矛盾,以达到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消除紧张,满足好奇心。

二、区域活动的开展,为孩子交往提供了良好的心理环境

区域活动的设置是自由的,开放的,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相应的区角进行活动,丰富的环境为孩子提供了求知、交往、合作的机会,使孩子的探索欲得到满足。在厨房这个区域中,孩子们可以通过商讨和自己的意愿选择角色,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体验快乐和满足,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没有任何约束和负担的情况下孩子们自由交往,还可以进行自我调节需求,他们一会儿做妈妈,为孩子做菜,一会儿带孩子去就医,高兴时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唱歌,孩子在自由、温馨的环境中尽情活动,游戏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也就越投入。

三、区域活动为孩子提供了协商、合作的机会

现在的独生子女都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在家里说一不二,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所以对孩子进行协商、合作教育十分重要。在幼儿园的集体教育中,教师虽然比较注重对孩子这方面的培养,但针对性不强,而区域活动的特殊性恰恰弥补了集体教育的不足。如,在医院游戏中,有三个孩子都想当医生,可是医生只能有两个,怎么办呢?孩子们只好自己商量,或者改变角色,当来就诊的患者等;或者采用轮流的方法解决矛盾,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了等待,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相互协调。

四、区域活动有利于孩子社会性的培养,为孩子适应社会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孩子们在区域活动中扮演着各种角色,孩子们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学习不同角色的交往方式,想象表现并体会不同的情感,在照顾孩子时,想象表现并体验父母对孩子的呵护;做医生时,细心照顾病人,做爸爸时,礼貌接待客人,学习做菜打扫卫生等等,这些区角活动中角色扮演无形中使孩子增强了自我意识和群体意识。所以说,区域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为孩子将来参与社会独立活动奠定了基础。通过观察、发现,区域活动的开展能有效促进孩子良好个性的发展,孩子通过互相交往,互相合作,共同商讨,提高孩子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有效促进了孩子良好个性的发展。

5.影响区域分析 篇五

摘要:各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性影响了各地区的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规划。“一带一路”的提出,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国内外人民的高度重视。它所提倡的是“开放”和“发展”,文章以一带一路发展对我国区域经济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影响一、一带一路的内涵

2018年3月8日,外交部部长王毅曾经这样指出,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阳光倡议,共商、共建、共享是推进一带一路的黄金法则,这六个字决定了一带一路合作具有鲜明的平等性、开放性和普惠性。其实从开放发展的意义上来说,一带一路的经济建设更加显得包容开放,它所提出的是开放包容、互惠互利,最大限度的迎求高发展。一带一路的发展对我国区域性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关联。影响颇为深厚。

二、一带一路发展推动区域性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前提,在一带一路发展的影响下,我国区域经济飞速发展。在此影响下,我国新一时期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以及各区域板块进行链接都有了足够的影响和深化。面对我国区域化经济发展的问题,需要发展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新政策。

首先,要极力维护市场发展的公平性和重点发展的新方向。不能出现市场两极化,以免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造成严重的影响向国家、区域等各方面要协调好,着重维护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规划。不能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战略目标偏移。并且要在正确处理区域经济发展的布局问题上,建立适当、合理并且公平的利益关系。

三、一带一路的建设性原则

在一代一路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一带一路三大发展原则;三大原则主要是共商原则、共建原则、共享原则。在严格实行三大原则过程中,还有以下5小原则需要格外注意;一是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严格遵守联合国规章制度,努力发展我国区域经济。二是坚持开放原则;在一带一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再采取类似闭关锁国政策。放开一切政策,取消各种限制,不在采取封锁市场,封锁交易的一切所谓保护政策。三是坚持和谐包容原则;积极宣导和谐共处、宽容大度做到诚实守信、自强不息。四是坚持市场运作原则;在坚持市场运作原则的过程中要做到

资源

集中、单品突破、区域推广。之后才能更好地进行区域化经济发展。五是坚持互利双赢原则;互利双赢原则是一种寻求相互利益的方式方法,在共同需求互利的思维之下,找到利益的中和点,从而达到互利双赢的目标。更好地去发展区域化经济问题。

四、一带一路发展对区域经济性发展的推动发展

一带一路发展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式上有多种方式、多种方法。比如联合过

计划

署、上海合作组织以及由中方起牵头推动的澜沧江一湄公河合作机制等。这些都表明一带一路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采用的多管齐下的方式方法。

五、一带一路发展对区域性经济发展的实际性

在一带一路发展下,区域性经济发展越来越好,但是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也会容易激化。想要得到各方面的支持,首先首要的问题是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利益,实惠。简单来说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到利益和实惠。想要破除广大人民群众对一带一路发展的成见和不认可。就要先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一带一路发展的利益以。有了这些,才能更好地建立广大人民群众好感度。

第二,积极面对阻力。在一带一路发展发展的前提下,区域性经济发展也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阻力。这些都需要积极地去面对,积极强调共同发展、强调求同存异。不能受限制于地区、人力这些问题,不可降低自身的格局和战略目标。

第三,发挥市场的创造性。思考如何才能把一带一路发展和区域性经济发展变为双赢项目,这是一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比如在中巴经济走廊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它用事实告诉了我们尊重市场、改变创造将带来很多在规划外的惊喜。

六、一带一路发展对区域性经济发展的劣势

在目前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下,推动区域性经济发展也有一些问题所存在。比如在一带一路的发展下会影响到各地区的传统文化和一些民族特色,掩盖一些非物质化特色遗产;另外各地区都存在严重的贫富两极化,一带一路发展影响区域性经济发展,同样也会影响人民贫富的严重分化。

七、一带一路发展促进区域性经济发展的优势

一带一路发展的逐渐落实发展,有效解决产品过剩问题,优化市场结构,改善区域性经济能源对外依靠问题,增强经济合作,贸易合作,和投资能力,共同创建区域性发展的前景。

八、一带一路发展与区域性发展的重点

一带一路发展与区域性发展的核心重点是合作双赢,互利互惠。首先是要保证政策沟通的前提下进行,这样才有了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证。其次是要保证交通通顺,这样才能在大力发展一带一路发展和区域性经济发展的情况下,才能在市场建设上达到领先的领域。最后是保证各地区贸易畅通无阻,大力开放政策促进贸易合作,才是一带一路发展和区域性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有了核心内容,才能有更加完美的区域性经济发展。要保证资金的流通,资金是市场发展的支柱,有了足够的资金流通才能更好地保证一带一路发展的进行。一带一路发展还需要社会的认可程度,只有社会上广大人民群众认可了一带一路发展才能发展得更好、更有潜力。

6.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篇六

4.1交通运输发展的阶段性划分

对于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的关联性,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的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都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之中。对于交通运输,甚至经济发展的概念更是一无所知。当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出现了明确的社会等级和分工制度,相应的生产资本逐渐完善,成本的分配和资源的利用更加合理。在这种情况下,交通运输的建设初步兴起。二战以后,各国的经济发展都迎来了新的阶段。交通运输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也在切实的加深着人们对经济与交通之间关联的认识。交通运输的发展,逐步得到重视并很大程度地获得了大量的投入。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对交通运输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但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并不明确,经济状况的提升也不明显。

4.2交通运输发展与区域资源环境的适应性

和其他类型的发展一样,交通运输的发展同样有利有弊。它能够为区域经济带来新的活力,让当地的自然资源能被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但同时也可能对生态环境,物种的数量造成巨大的影响。同时,发达的交通网络势必会因交通工具数量增多而产生大量的废气,从而造成大气污染。交通运输的能源需求也会对能源的供应和过度消耗造成一定的危机。要想保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将交通运输和资源环境的保护作为重点内容进行综合考虑。在发展交通运输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人为破坏。同时,保障区域原本的生态环境不受影响。

5结束语

受到区域特点的影响,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产业结构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可利用的资源类型和能源环境也各不相同。对此,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于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方式和类型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而确定。充分衡量区域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建设间的平衡关系之后,才能确保二者相辅相成,同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田祖海,苏曼.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商业研究,2008(04):123-125.

[2]支凯强,李欣潞.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物流科技,2017,40(10):94-97.

[3]蒋卫玲.区位交通运输条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交通世界(运输.车辆),2011(10):116-117.

[4]刘志文.一体化交通运输体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7(31):72-73.

[5]尹维芳.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与调控[J].中国商论,2015(16):88-89.

作者:喻学伦 单位:鹤岗环宇交通开发建设有限公司

★ 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论文

★ 市区域文化学会工作总结

★ 浅谈大班区域活动对幼儿品质的影响

★ 区域教案

★ 对幼儿园区域活动总结

★ 区域发展阶段说课稿

★ 幼儿园区域工作计划

★ 区域树林买卖合同

★ 区域店长岗位职责

7.影响区域分析 篇七

作为国家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创新的发展也备受关注。然而,受限于数据资料,目前国内针对区域海洋创新能力的研究寥寥,严重制约了政府在协调区域海洋创新发展中能动作用的发挥。本文依托课题组的国家海洋创新指数评估研究基础[15,16],构建区域海洋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对区域海洋创新的发展状况和特点进行分析,为我国海洋创新格局的优化提供数据基础和决策依据,以支撑国家整体创新战略的实施。

1 指标体系构建

海洋创新能力体现在海洋科技知识的产生、流动和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整个过程中。参考国家海洋创新指数评估,本文将区域海洋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分为海洋创新环境、海洋创新投入、海洋创新产出和海洋创新绩效4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见表1)。

2 评估方法

2.1 原始数据归一化处理

对2013年18个二级指标的原始值分别进行归一化处理。归一化处理是为了消除多指标综合评估中,计量单位的差异和指标数值的数量级、相对数形式的差别,解决数据指标的可比性问题,使各指标处于同一数量级,便于进行综合对比分析。

指标数据处理采用直线型归一化方法,即:

式中j=1~18为指标序列号。yj表示各项指标的原始数据值,cj表示各项指标归一化处理后的值。

2.2 一级指标得分评估

区域海洋创新环境得分,其中φ1=1/4;区域海洋创新投入得分,其中φ2=1/5;区域海洋创新产出得分,其中φ3=1/5;区域海洋创新绩效得分,其中φ4=1/4。式中j=1~18。b1、b2、b3、b4依次代表区域海洋创新环境、海洋创新投入、海洋创新产出和海洋创新绩效的得分。

2.3 区域海洋创新能力评估

采用等权重(同国家海洋创新指数)测算区域海洋创新能力。

式中a为区域海洋创新能力评估得分。

3 评估结果与影响因子分析

本次评估仅包括我国大陆11个沿海省(市),不涉及香港、澳门、台湾。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14》和科技部海洋科技统计数据。

3.1 沿海省(市)的区域海洋创新能力评估结果与影响因子分析

从整体来看,根据2013年区域海洋创新能力评估结果得分(见表2和图1),可将我国大陆11个沿海省(市)分为四个梯次(见图2)。

从11个沿海省(市)的区域海洋创新能力评估结果来看,第一梯次为上海,其区域海洋创新能力评估结果得分为68.33,相当于国内平均水平的1.58倍,位居我国大陆11个沿海省(市)首位。上海市海洋创新发展具备坚实的基础,表现出很强的海洋科技原始创新能力;第二梯次包括广东、天津、山东和辽宁,其区域海洋创新能力评估结果得分分别为58.87、52.59、52.37、43.84,高于11个沿海省(市)的平均得分43.32。这些地区有一定的海洋创新基础,长期以来积累了大量的创新资源,创新环境较好,创新投入产出成绩显著;第三梯次为江苏、福建、浙江和河北,其区域海洋创新能力评估结果得分分别为41.15、38.72、37.43、35.15,与平均得分相近。这些地区近年来海洋经济发展较快,创新投入不断加大,创新环境明显改善,创新产出与创新绩效都进步较快;第四梯次为海南和广西,其区域海洋创新能力评估结果得分分别为26.79、21.25,远低于国家的平均水平。横向比较来看,海南和广西海洋创新投入强度较低,创新产出效率不高,创新环境有待改善。

具体来说,从海洋创新环境来看,2013年,我国海洋创新环境得分超过平均分的沿海省(市)为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山东、浙江和河北(见图3)。其中,上海的区域海洋创新环境得分为63.34,远高于其他地区,这主要得益于其较高的人均海洋生产总值和较好的海洋创新人才环境;广东和天津的区域海洋创新环境得分分别为56.65、56.42,这两个地区分别拥有最优越的海洋创新人才环境和最高的人均海洋生产总值;福建和浙江拥有优良的海洋创新设备环境,其区域海洋创新环境得分分别为53.18、47.13;山东和河北的区域海洋创新环境得分分别为51.21和46.28,这两个地区分别拥有良好的海洋创新人才环境和资金环境。

从海洋创新投入来看,2013年,我国海洋创新投入得分超过平均分的沿海省(市)为上海、江苏、辽宁、山东、天津和广东(见图4)。其中,上海和江苏的区域海洋创新投入得分分别为63.61和63.15,远高于其他地区,上海对经费和人力的投入强度均位于11个沿海省(市)前列,而江苏则在科技活动人员的质量上占绝对优势;辽宁和山东的区域海洋创新投入得分分别为56.08、55.31,这得益于人力资源投入;天津和广东的区域海洋创新投入得分分别为55.10、52.58,高质量的海洋创新人才对得分贡献较大。

从海洋创新产出来看,2013年,我国海洋创新产出得分超过平均分的沿海省(市)为广东、辽宁、上海、山东、河北(见图5)。其中,广东的区域海洋创新产出得分为73.69,远高于其他地区,这与广东高产出、高质量的海洋科技著作和论文密不可分;辽宁的区域海洋创新产出得分为62.37,拥有最密集的海洋科技发明专利;上海和山东的区域海洋创新产出得分分别为58.29、57.33,这得益于其优质的海洋科技著作;河北的区域海洋创新产出得分相对较低,为40.17,其在海洋科技著作和论文的发表量上位居11个沿海省(市)前列,但论文的质量还有待增强。

从海洋创新绩效来看,2013年,我国海洋创新绩效得分超过平均分的沿海省(市)为上海、天津、海南、广东、福建和山东(见图6)。其中,上海的区域海洋创新绩效得分为88.08,主要原因在于劳动生产率远高于其他地区,且拥有良好的海洋经济产出;天津的区域海洋创新绩效得分为70.68,紧随上海之后,这得益于其高效率的海洋经济产出;海南、广东、福建和山东的区域海洋创新绩效得分分别为57.15、52.55、45.88、45.63,海洋创新绩效各方面良好,整体水平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上。

3.2 5个经济区的区域海洋创新能力评估结果与影响因子分析

环渤海经济区中纳入评估的沿海省(市)为辽宁、河北、山东、天津;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中纳入评估的沿海省(市)为江苏、上海、浙江;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纳入评估的沿海省(市)为福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中纳入评估的沿海省(市)为广东;环北部湾经济区中纳入评估的沿海省(市)为广西和海南。针对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环北部湾经济区5个海洋经济区,具体分析如下。针对环渤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环北部湾经济区五个海洋经济区,具体分析如下。

环渤海经济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是我国东部的“黄金海岸”,具有相当完善的轻重工业基础、丰富的自然资源、雄厚的科技力量和便捷的交通条件,也是我国中西部发展的战略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3年,环渤海经济区的区域海洋创新能力评估结果为45.99(见表3和图7),总体高于11个沿海省(市)的平均水平,区域海洋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在平均水平之下,海洋创新发展有提升的空间。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沿江地带交汇处,区位优势突出,经济实力雄厚。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以上海为核心,以技术型工业为主,技术力量雄厚,前景好,政府支持力度大,环境优越,教育发展好,人才资源充足,是我国最具有发展活力的地区。2013年,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区域海洋创新能力评估结果为48.97,高于11个沿海省(市)的平均水平,优越的海洋创新环境和优质的海洋创新资源,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科技与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海洋创新成绩显著。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是具备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具有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2013年,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域海洋创新能力评估结果为38.72,低于11个沿海省(市)的平均水平,区域海洋创新环境与海洋创新绩效高于平均水平,有着较好的发展潜质,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水平较低,海洋创新发展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主要包括我国大陆南部的广东省,与香港、澳门两大特别行政区接壤,科技力量与人才资源雄厚,海洋资源丰富,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区域海洋创新能力评估结果为58.87,高于11个沿海省(市)的平均水平且在五个经济区中位居首位,海洋创新环境与创新投入均有着较高的水平,创新产出硕果累累,创新绩效成绩斐然。

环北部湾经济区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地区唯一的沿海区域,也是我国与东盟国家既有海上通道、又有陆地接壤的区域,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环北部湾经济区岸线、土地、淡水、海洋、农林、旅游等资源丰富,环境容量较大,生态系统优良,人口承载力较高,开发密度较低,是我国沿海地区规划布局新的现代化港口群、产业群和建设高质量宜居城市的重要区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环北部湾经济区的区域海洋创新能力评估结果仅为全国平均创新指数的55.45%,创新指数的4个一级指标均比较低,与长三角及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差距较大。

3.3 3个海洋经济圈的区域海洋创新能力评估结果与影响因子分析

海洋经济圈分区依据是《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北部海洋经济圈由辽东半岛、渤海湾和山东半岛沿岸及海域组成,即纳入评估的沿海省(市)包括天津、河北、辽宁和山东;东部海洋经济圈由江苏、上海、浙江沿岸及海域组成,即纳入评估的沿海省(市)包括江苏、浙江和上海;南部海洋经济圈由福建、珠江口及其两翼、北部湾、海南岛沿岸及海域组成,即纳入评估的沿海省(市)包括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

2013年,东部海洋经济圈的海洋创新指数为48.97,居三大海洋经济圈之首(见表4和图8)。4个一级指标中得分较高的是海洋创新投入和海洋创新绩效,分别为56.18和53.60,两个一级指标对该区域的海洋创新指数有较大的正贡献;得分较低的是海洋创新环境和海洋创新产出,分别为46.20和39.90,对区域的海洋创新指数呈现负效应。海洋创新投入和海洋创新绩效的较高得分充分说明该区域优势突出,经济实力雄厚,优质的海洋创新资源为区域海洋科技与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北部海洋经济圈的海洋创新指数为45.99,得分在三大海洋经济圈居中。4个一级指标中海洋创新投入和海洋创新产出对海洋创新指数有正贡献作用,其得分分别为52.03和47.01;海洋创新环境和海洋创新绩效的得分比较低,分别为45.17和39.73。北部海洋经济圈的海洋创新指数得分较低的原因主要在于海洋创新环境相对较弱,海洋创新发展有待进一步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北部海洋经济圈的海洋创新产出得分在三大经济圈中最高,得益于其“本年出版科技著作”等指标,说明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科研产出能力和知识传播能力较强,尤其是出版的科技著作种类较多。

南部海洋经济圈的海洋创新指数为36.41,在三大海洋经济圈中最低。4个一级指标得分差异化较大,其中,海洋创新环境和海洋创新绩效两个一级指标得分较高,分别为46.68和40.89,海洋创新投入和海洋创新产出得分较低,分别为32.74和25.32,是造成海洋创新指数较低的主要因素,在三大海洋经济圈中得分最低,说明南部海洋经济圈的创新效率和创新环境亟需提升,且提升空间较大。

4 结语

从11个沿海省(市)的区域海洋创新能力来看,其可分为四个梯次,第一梯次为上海,第二梯次包括广东、天津、山东和辽宁,第三梯次为江苏、福建、浙江和河北,而第四梯次则是海南和广西。从5个经济区的区域海洋创新能力来看,海洋区域创新较强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以及环渤海经济区的大部。这些地区均有区域创新中心,而且呈现多中心的发展格局。从3个海洋经济圈的区域海洋创新能力来看,我国海洋经济圈呈现北部、东部较强而南部较弱的特点。北部海洋经济圈和东部海洋经济圈的区域海洋创新能力评估结果较高,表现出很强的原始创新能力,充分显示我国重要海洋人才集聚地和海洋经济产业重点发展区域的优势。在以后的海洋创新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发挥珠江口及两翼的创新总体优势,带动福建、北部湾和海南岛沿岸发挥区位优势共同发展,使海洋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模式辐射至整个南部海洋经济圈,以期支撑我国海洋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客观评估区域海洋创新能力,是国家协调区域海洋创新发展的重要前提。构建了包括海洋创新环境、海洋创新投入、海洋创新产出和海洋创新绩效的区域海洋创新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基于2013年海洋经济统计和科技统计数据,对我国区域海洋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估,并对影响因子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从11个沿海省(市)来看,上海的区域海洋创新指数得分最高;从5个经济区来看,珠江三角洲较为领先;从3个海洋经济圈来看,北部和东部较强。

8.影响区域分析 篇八

幼儿区域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幼儿教育方法,它尊重幼儿个体发展的差异,能够满足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在现在已经变成幼儿最为喜欢的一种教育方式。要使区域活动真正的发挥作用,则必须为幼儿营造出一个符合他们个性发展的活动环境,因此需要发挥教师的作用,使得区域活动真正的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

区域活动是指在一定的活动环境中,幼儿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通过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共享交流的一种主动性的活动,最终达到满足其自身兴趣和需求,充分发挥自身天性和个性的目标。区域活动是目前幼儿认识和学习的一种途径,是幼教改革所前行的一个方向,是发挥幼儿天性的最佳教育手段。但与此同时,区域活动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弊端,例如:活动的环境过于单一,教师控制过于严格,幼儿的自主性不能得到释放等问题。

二、 完善幼儿园区域活动的不足,体现区域活动的价值

(一) 优化区域活动环境,创建幼儿发展空间

环境在幼儿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来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为幼儿因造一个符合他们天性和需要的活动环境,给他们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根据幼儿的天性,认知程度,语言动作,情感等方面出发,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为他们创造不同形式的区域活动,例如:音乐区域,体育运动区域,生活角色扮演区域,发现与探索区域,艺术绘画区域,美工区域等,使得孩子能够依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去选择自己喜欢的场所,去展示自己的天性和才能。同时,在创设活动环境时,要具有一定的规划性,要参照近段时间来的教学目标和孩子的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的选择和投放一些材料,所选择的材料应该具有多重功能,能给孩子以发挥想象的空间,是他们可以尽兴的研究他们眼中的世界。如是他们了解物体的沉浮问题时,可以在发现与探索区域准备一些水桶,纸张,木头等,是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对科学知识形成一个直观的了解。

(二) 确切定位教师地位,加强教师的指导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这是我们所应该重视的问题。与其他教学活动中老师所处的主导位置不同,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所起的作用是“支持性指导”,简单来说,即使教师从一个活动的主导者转变成为一个尊重孩子天性和想法的支持者和促动者。这样就对教师的活动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教师们需要关注孩子学习的整个过程,只有这样才会对每个孩子的具体发展有所了解,从而在区域活动中针对不同的孩子进行引导。在区域活动过程中,教师所发挥的作用不是去引导和塑造孩子的行为,而是尊重孩子的想法,培养孩子的自主探索意识,扮演一个催化剂或者共同学习的角色。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要把我一个恰当的时机,在合适的时机进行参与,来促进孩子的自然成长。例如在体育运动区域,教师应在孩子把球抛向自己的时候以合适的方法去接,并且以是的那个方式再还会给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孩子发展。

(三) 实行科学评价,促进幼儿发展

在区域活动中实行以激励和肯定为主的开放式评价,这样有利于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树立,有利于发挥个性,促进自设的意识升华,为其以后形成健康健全的人格奠定坚实的基础。评价的方式主要以孩子的自主评价,老师的指引评价,同伴之间的互相评价等,但要注意的是,无论是那种评价,都不应过于重视结果,而应注意到活动的过程。孩子的自主评价和铜版纸家互相评价会对孩子的活动具有完善和调节作用,在评价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孩子之间的交流,不仅能增加活动的趣味性,而且能够通过交流改进自身不足,提高交往合作意识。教师的鼓励性评价不仅可以使孩子明白自身的不足,也可以使孩子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区域活动使幼儿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一种游戏式的教学活动。因此作为教师,应该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为幼儿创建一个全方位的区域活动教育环境,使得孩子真正成为区域活动中起到主导作用的角色,使得区域活动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为孩子的健康全面发展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

9.影响区域分析 篇九

1.公路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的概况

(1)公路交通运输的概况

公路运输是两种陆上运输基本运输方式之一,空间上人与物位移的实现为公路交通运输的主要功能。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物质生产部门,公路交通运输可将社会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阶段有效结合,并确保社会经济活动顺利进行。与铁路、水路网相比,公路运输网具备更加密集的密度及广泛的分布面。在时间方面公路运输具有较强机动性,可实现随时调度、装运。同时,因汽车体积小,中途无法换装,可实现“门到门”直达运输。作为区域社会基础产业的主要构成部分,公路交通运输系统是区域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主体,是各个产业发展的前提。

(2)区域经济的概况

区域经济是指经济发展内外部因素与条件在一定区域内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产综合体。其范围为一定地域,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与技术经济政策等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作为一种综合性经济发展地理概念,区域经济能够将区域性资源开发与利用状况进行充分反映。

2.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公路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如交通运输与经济需求相符,公路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间的关系为互相促进、互相影响,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除此之外,区域经济也可对交通运输系统起到重要作用。但公路交通运输发展中,往往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进度,并产生严重制约作用,如污染沿线环境。因此在实现公路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环境因素。

(二)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公路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具有紧密关联性,其中一方产生改变必将影响另一方。两者属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具体作用如下:

(1)公路交通运输发展有利于区域经济水平提升。提高公路交通运输系统基础设施功能,可降低公路交通运输成本,提升区域可达性,进而增强区域经济优势及竞争力。同时,提高区域可达性,可提升区域有关产业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此外,降低公路交通运输成本,可扩大区域经济规模,发展主导产业。

(2)公路交通运输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规模与网络经济性产业,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可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集聚效应、辐射带动效应。在较为密集的公路交通运输网内,因其运输成本较低进而达到交易费用的减少,以此达到集聚企业与高度集中资本、技术的目的。当集聚符合一定标准则会出现规模经济效应,该区域即可达到增长经济的作用。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公路交通运输利用集聚效应在区域内将吸引的有关产业、生产力要素聚集,达到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目的;其次,其利用扩散效应致使产业与其生产力要素扩散到相近区域,并向更为广阔的区域进行经济动力、创新成果的传递,进而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三)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1)公路交通运输改善区域经济运行环境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公路交通运输不仅能够对投资硬环境加以改善,还能实现人民思想理念的转变,进而对经济、社会开放度大大提升。以高速公路为例分析,高速公路工程的建设,能够实现东西南北融会贯通的局面,是公路建设的主骨架,能够将周边国道、省道与县乡公路等进行有效连接,形成高效的网络系统,实现公路网规划的全面完善。要求到,公路总里程达到450万公里,国家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0.8万公里,覆盖90%以上的20万以上城镇人口城市,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达到65万公里,国、省道总体技术状况达到良等水平,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90万公里。

(2)公路交通运输拉动区域经济投资物资、人力运输为经济建设发展的要素。俗语有言“要想富先修路”。由此可见,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极为重要。本文以连霍高速公路为例分析,作为横贯我国东、中、西部的重要公路工程,其总长度为4395千米,路经地包括6个省份,如河南、甘肃等。作为我国高速公路网的横向骨干,连霍高速公路于12月3日对河南郑州一洛阳段改造工程实施通车。将其原有四车道扩建为八车道,此改扩建工程的实施,可对高速公路通行能力大大提升,并有效缓解交通压力,这也是改善河南高速公路网服务质量及推动中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公路交通运输发展在拉动区域经济投资费用主要涉及政府征地拆迁补助费、修建公路征地拆迁费、公路修筑材料费等。以材料费分析,据相关数据显示,水泥以1吨270元计算,从某水泥厂订购2到3万吨,则其销售额约为800万元。沙石材料费用在公路工程修建总造价内的比例为1/5到3/10之间。以1/4计算,沙石场即可获取高额利润。与此同时,还有施工人员的费用。通常高速公路工程修建所需施工人员为7000人左右,这些人中农民工比例最高,进而带动了当地就业率,在公路通畅情况下,往往会吸引大量投资建厂者的目光,进而拉动了区域经济投资,间接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3.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建议

(1)依托公路交通,优化提升产业结构

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紧紧围绕河南龙头经济与产业布局,对区域经济资源科学整合,推动三大产业快速发展。将工业科学园区作为建设重点,实现生产集约化、经营规模化及各行各业协调发展。同时,将公路交通快速通道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积极接受城市经济发展影响。尤其遵循我省经济发展布局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对区域内经济、产业与其结构进行合理调整,进行高新技术园区建设,合理规划产业园区。

(2)依托公路交通,推进涉及区域城市化进程

现阶段,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相比,我省城市化水平较低,特别是高速公路涵盖地区。在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应对城镇功能进一步提升,提高城市承载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调整中,需确保规划布局的合理性,在对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开发利用中,为达到招商引资的目的,需建立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出入口,并在聚集效应影响下,进行市镇建立,以此进一步推动区域城市化进程。

(3)依托公路交通,有利于区域资源开发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资源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构成成分。依托公路交通,可为区域资源开发提供便利。特别是在自然资源利用中,无论是土地资源还是煤炭等能源性资源,都具备巨大的经济性,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公路交通运输息息相关。“土地资源利用程度和工业发展、交通状况、人口增长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马恩全集》内的重要内容。我国具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致使自然资源具有不均匀分布现状。以资源分布为例分析,于东部资源分布范围相比,中西部资源分布范围更为广泛,但因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导致中西部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而造成这种现状的直接因素就包括交通运输,为此必须加大公路交通建设力度,实现区域资源利用率有效提升。

4.结语

10.影响区域分析 篇十

关键词:高速公路建设;河南省;经济发展;影响

高速公路建设与发展,对提升河南省各类产业发展极为重要。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河南省高速公路建设历经多个阶段,如起步、快速、稳步与停滞。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省高速公路建设规模也逐步扩大,其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可为经济发展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对降低运输成本、节约运输时间及拉动就业等起到主要作用。除此之外,高速公路通行还能进行间接经济效益创造,如推动沿线经济发展等。此外,在降低事故率与确保交通安全等方面,高速公路也为河南省交通事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河南省交通运输现状

河南省以“九州腹地、十省通衢”闻名,经过多年发展,其骨架以高速公路为主,依托以国、省干线公路为主,逐步完善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二五”阶段,严格遵循相关规定,在省级统筹谋划、正确领导下,坚持交通先行,通过改革推动发展,以此对综合交通网络加以完善,达到运输结构优化的目的。,我省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到24.9万km,484.4亿元,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为全国第三。其中,5859km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高速公路建设方面,我省以“断头路”与省际通道作为解决的主要问题,总投资额达到210亿元,456km为新增通车里程。在干线公路方面,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内国、省道改扩建为重点投资方向,升级改造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干线公路,120亿元为其投资金额,2620公路为续建项目,440公路为新开工里程。县乡公路方面,农村公路需继续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其重点以乡村通畅工程、危桥改造等为主,100亿元为投资金额,新建改建工程中5000km为县乡公路里程、8500km为村道里程、8万延米为桥梁里程。“十二五”期间,我省道路运输各项指标“爆表”,进一步增强了道路运输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进一步发挥了道路运输基础性功能。20我省全年公路客运完成量为13亿人,898亿人公里为旅客周转完成量,19亿t为货运完成量,5208亿t公里为货物周转完成量。与“十一五”末相比,其增长比例分别为39.6%、71.5%、83.6%、84.6%。

2高速公路促进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机理分析

11.影响区域分析 篇十一

【关键词】黑龙江省;区域品牌;发展;研究

一、前言

黑龙江省是国家粮食生产大省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国家大力扶持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打环境下,黑龙江省工商局深入推进商标战略实施,将培育和发展商标作为服务经济发展大局的重要手段,通过强化商标意识、延伸服务深度、加大保护力度,不断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企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为保护本省的区域品牌,黑龙江省工商局围绕黑龙江省发展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及突出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加大认定和培育力度。开展打击侵犯商标专用权专项行动,对在全省范围内影响较大的涉嫌商标侵权案件进行督办,先后对“倍丰”和“中国黄金”等商标进行专用权保护。制定印发了《省工商局服务支持工业园区(大项目)企业实施商标战略工作方案》,成立服务组主动深入相关企业有针对性地宣传驰名商标法律知识,现场指导认定程序,确定培育重点,建立驰名商标培育梯队。2013年上半年,将“垦丰”、“弘泰”、“北岛”、“沃尔德”等32件具有优势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商标、在全国同行业有较高知名度的商标列入驰名商标培育计划。

二、黑龙江省区域品牌建设存在问题

(一)品牌意识不强,品牌管理水平低,营销手段落后。黑龙江省地处边远,与发达省份相比市场经济发展滞后,重生产轻市场、重数量轻质量、重产品轻品牌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做法仍有残余,龙头企业发展特别是大型、超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建设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市场营销手段落后,市场建设仍停留在广告宣传、展会举办等传统方式上,品牌定位、传播与运作能力不足,无论是生产者、经营者,还是管理者,都存在品牌意识不强问题,没有完全树立品牌思想,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二)品牌多而杂,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和大品牌偏少。企业规模小,品牌杂,名牌少。近年来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经过整合、重组,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存在品牌多而杂,驰名品牌少,同一产品多个品牌的现象,且规模小的企业仍占一定的比重,企业经营不规范、产品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假冒伪劣行为时有发生,绿色食品公认度较低。在市场监管方面,由于执法不严、宣传不够等原因,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中的诚实信用度还不高,超范围、超期使用、假冒绿色食品标志的现象较为普遍,企业信用环境的建设仍需加强;消费者与生产者信息也不对称,致使消费者一方面要求食品安全,另一方面对绿色食品的公认度也比较低。

三、规范黑龙江省代表性品牌商标措施

为更好的保护本省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的品牌商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范:

(一)加强龙头企业建设促进品牌信誉供给。黑龙江省应以现有龙头企业为核心,集中力量在粮食作物及制品、畜禽水产品、乳制品、山特产品、酒及饮料等方面,扶持加工规模大、产品系列化、品牌叫得响、市场占有率高的大型龙头企业组建企业集团。

(二)通过政策扶持建设绿色食品企业集团。按照优化生产要素,合理配置资源,规模发展,提高效益的原则,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具备一定竞争能力的龙头企业,打破行政区域界限,采取联营、兼并等形式,组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企业集团,增强市场开拓能力。

(三)鼓励企业创建名牌建设树立品牌形象。地方政府的鼓励措施会促使企业争相创立自己的品牌,“发展多个龙头企业”,形成合作竞争机制。通过多个龙头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会形成多个龙头企业为核心的生产者联合体。生产者联合体和区域品牌好坏紧密相联,这大大增强了树立区域品牌形象的动力。

(四)建立区域品牌发展保护机制。政府或行业协会作为区域品牌的注册人,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注册商标。通过注册区域品牌商标,明晰区域品牌产权的归属,解决品牌所有者缺位问题,利用法律手段对共有知识产权进行保护,防止“搭便车”行为,和少数极端机会主义行为,规避“公地悲剧”风险。同时要注意通过产权激励品牌所有者对区域品牌资产进行有效的使用、管理和保护。

(五)加强机构建设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根据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相关部门需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切实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一是深入贯彻《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工作机构管理办法》,加强绿色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评估,切实加强绿色食品工作体系建设,积极充实机构人员队伍,改善工作条件,强化职责职能,不断加强绿色食品执法队伍建设,提高依法监管能力,进一步理顺关系,加强合作,形成权责统一、运行高效的工作机制。

四、总结

黑龙江省是我国粮食生产的大省和老工业基地,区域品牌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现阶段对促进产业发展和“三农”问题解决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与国际竞争层面上,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总体水平不强,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力明显偏弱。这需要黑龙江省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针对性措施,进一步加强绿色食品区域品牌建设,不断提升竞争力水平,从而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竞争环境的变化。

参考文献

12.影响区域分析 篇十二

1.对我国行业带来的影响。首先,行业整体税负降低。实行“营改增”之后,货物以及服务的经营销售被全面覆盖起来,重复征税现象极大消除。在全面“营改增”制度下,企业能够对外购的货物、劳务、服务、不动产、无形资产所支付的进项税额加以抵扣,防止重复征税,促进社会分工协作,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同时,延续了原营业税的优惠政策,对老项目、老合同以及特定行业实行过渡性措施,实现了税收制度的连续,保证了所有行业全面减税,减轻了企业的负税压力。其次,企业更加积极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实行全面“营改增”之后,企业可以抵扣外购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进项税额,这样企业能够加大对固定资产的更新频率,积极进行无形资产的研发。把不动产、无形资产纳入到抵扣项目中,消费型增值税制度更加规范,企业经营活力十足。最后,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型。实施“营改增”之后,企业增值税抵扣链条被大同,税收环境充分公平,经济活动中市场的活力和作用被有力释放,为产业转型、消费升级、结构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提供了重大帮助,极大的推动了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2.对区域财政收入的影响。实施全面“营改增”在短时间内会降低政府的财政收入。下游工业企业在“营改增”后,购进服务等可获得更多的进项税抵扣,减少缴纳的增值税,相应减少地方财政收入。对税负增加的企业,地方政府采取由地方财政给予财政补贴的做法,缓解和消化改革增加的税负,顺利推进改革试点。但财政补贴加重了财政负担,会进一步增加财政支出,从而形成减税和增支两方面压力。“营改增”将给发达地区注入更强劲动力,欠发达地区对财政减收的承担能力相对较弱,改革后通过服务业发展来增加税收收入的潜力也较弱,“营改增”对地方财政的压力更大。

3.对区域税收征管的影响。首先,对信息管税带来挑战。在“营改增”之后,新增行业涉税信息种类减少且采集信息更有难度,无法保证信息的可用性和准确性。信息管税的征税思路存在巨大挑战。行业征税对象变成了应税劳务服务,这些交易没有可辨认的参照,仅有票据流和资金流信息,这样企业的涉税信息难以采集,或不能反映其真实经营状况。另外因为纳税人经营模式多样,和它经营服务相关的第三方信息不能获知,造成征纳双方的信息不统一,造成信息管税难以落实。其次,管事为主管理方式的挑战。现如今对税源进行了专业化管理,税务部门形成了分权分工的征管岗责体系,产生了分工协作并以管事为主的新型管理模式。实施“营改增”之后,税目注释的复杂性以及纳税人特有经营特点决定税务部门必须要加强管户,对纳税人的财务管理及生产经营情况详细了解,对纳税人服务、结算,以及经营的方式充分掌握,按照纳税人的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不同方法的税源管理,并通过法律制度保障来提高税收征管服务质效。最后,对风险管理的挑战。其一,行业分类粗疏化让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可比性得到降低,现代服务业种类较多,缺乏明确的行业界定,这就造成纳税人的行业登记信息没有较高的维护质量,税收风险的分析和识别工作也会受到极大影响,可靠性和针对性极大不足。其二,对于风险识别信息的掌握较为困难,这就对风险分级应对机制的建设加大了力度。

二、发挥“营改增”政策应用效果的建议

第一,加强研究并对“营改增”的配套措施进行完善;首先要结合产业发展和税源实际情况,掌握“营改增”对经济结构调整、地方财政收入,以及行业发展的具体影响程度,研究好其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其次,要对纳税企业原有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延续,特别是对于部分企业原有差别性政策扶持或者税负上升较大等问题要给予相应措施并制定合理预案。再次,做好财政减收数据统计,对政策产生的财政减收加以具体统计,为央地分级负担给予详细数据。此外,要进行财政收支预算,避免财政减收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影响。

第二,广开财源并提高当地财税体系完善的进度;在地方政府中,营业税是主要税种,其在地方财源建设中意义重大。“营改增”之后,由于营业税的取消,地方主题税种问题不断凸显,必须要对地方税体系进行完善。中央明确要增加增值税的地方分享比例。立足于此,地方政府也需要提前做好消费税或车购税改革准备,积极开辟新型税源,开发出物业税和房产税的新型税种。对车船税、土地使用税以及资源税的征收管理方法加以完善,从而健全地方税收体系,推动地方税收持续发展。

第三,加强配合并形成有关部门强有力的协作机制;政府要立足于经济发展和财源建设方面,统筹规划并加强配合,与发改、交通、经贸、统计等相关部门加强联系,做好地税和国税两部门的衔接工作,理清收入分配关系,对两方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优化配置,从而为“营改增”顺利落实提供物质保障。

三、总结

我国目前大多行业的征税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重复征税的行为,因此必须要做好“营改增”工作,以促进社会分工的优化,推动服务产业及当地经济的发展,防止工业经济对税收的波动影响。政府必须要完善财税体系并健全税收机制,为“营改增”的有效落实提供帮助。

摘要:为了推进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并促进社会分工协作,防止重复征税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实行全面“营改增”措施对区域税收很有必要。本文分析了全面“营改增”措施对我国区域税收和经济的影响,最后针对如何充分发挥出营改增政策的应用效果提出建议措施,希望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营改增”,区域税收,经济影响,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黎冬,刘景荣.“营改增”对广西税收经济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15,(11):44~47.

13.影响区域分析 篇十三

摘要:自1978年以来,我国在农村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先到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组织形式、产权等方面不断向着市场化发展的乡镇工业迅速崛起,开始了我国历史上速度最快、规模最大、波及面最广的新一轮工业化。由于农村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逐渐影响到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本文将以湖北省秭归县为例,从农村经济体制、经济形势、发展规模、经济效益等多个方面入手,全面剖析农村工业化对区域空间结构的的影响。

关键词:农村工业化区域空间结构秭归

一、概念

1、农村工业化工业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和基本趋势,对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迁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工业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最主要的特征是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中,农村份额的下降和工业份额的上升。农村工业化是位于农区的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并推动整个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有人将农村工业化涵盖至农村工业之外的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等,包括所有非农产业。

2、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区域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的一种重要结构,因为,区域经济活动是在地理空间上进行的,一方面,各种经济活动的产生需要把分散在地理空间上的相关要素联系起来,形成特定的经济活动过程;另一方面,各种经济活动之间需要相互联系、相互配合,于是,就需要考虑如何克服地理空间对经济活动的约束,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二、农村工业化现状

秭归作为山区县和欠发达地区,工业起步较晚,基础较薄弱。建国60多年来,工业经历了五个艰难的发展历程:一是经历了解放后混合经济时期的从无到有的起步发展阶段,二是受诸多因素影响而错失了六七十年代单一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无偿大投入的发展阶段,三是八十年代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受三峡工程欲上不上的影响而错过了国家对工业投入不断增加,全国投资环境看好的黄金发展阶段,四是经历了三峡工程上马后的大搬迁阶段,五是经历了世纪之交的结构大调整、对口支援、大引进和大发展阶段。纵观秭归工业的发展史,可以看出秭归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手工作坊向现代化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经过发展,工业总产值于1995年超过农业,从而在国民经济中取得了主导地位,并开始跨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为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秭归的工业虽有了明显的发展,但秭归属于山区,山高水险,交通不便,地势起伏大,农村的工业化进展并不是很顺利。工业基础较弱,工业企业多属资源型初级加工和劳动密集型,规模小、实力弱、缺乏支撑县域经济的大企业、大项目,加之科技含量普遍不高、附加值低,短期内难以有质的飞跃和突变。由于工业基础较弱,工业企业多属资源型初级加工和劳动密集型,规模小、实力弱、缺乏支撑县域经济的大企业、大项目,加之科技含量普遍不高、附加值低,虽然能有效的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但很难保证企业的稳定与快速发展,在短期内也难以有质的飞跃和突变。

秭归农村工业化的发展优势趋向弱化。招商引资优势因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与其它地区相比无优势可言,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被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的劣势抵消而弱化,致使招商引资难度加大。已落户企业受体制影响,其“车间地位”一时难以改变,发展很难。同时引进企业多为“两头在外”的加工型企业,对县域资源整合力度不够,除解决就业外,其它带动不大。同时,这些原因也使得秭归农村工业化水平偏低,工业化的速度偏慢。

农村工业发展资金短缺。由于受银行信贷规模限制,地方政府调控资金少,民间投资缺乏有效机制等原因,使企业融资渠道不畅,发展理念难以变为现实。同时,农村工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如出口公路通而不畅,电力供电质量不高等等。

三、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

中国特色的农业工业化带来广大农村地区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的变化,促进了小城镇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的提高,进而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变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空间分布上,秭归的农村工业化表现出高度分散化的特征。乡镇工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数量多,规模小。企业的劳动力主要来自本地。这主要是鉴于户籍管理制度、就业制度严格,阻碍了剩余劳动力和资金参与城市的工业化。同时,乡镇企业的产权绝大多数社区集体所有,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存在行政区划的限制,导致乡镇企业只能在本地发展。再者,国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倡导当地办厂、当地就业的工业化模式。

农业工业化对区域发展有显著地推动作用。第一,农村工业化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带来了农业劳动手段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和集约化。第二,农村工业化缓解了农村人口多、耕地少的尖锐矛盾,同时,也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增加了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和自我发展的机会。第三,农村工业化使农民受到了商品经济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影响,促进他们文化水平、思想意识,乃至人格等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区域间农业工业化的差异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然而,农村工业化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有碍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由于农村工业的分散化布局,生产技术落后,发展经济的思维方式属于低层次、粗放型,以及城市污染产业向农村的转移,只是一些农村工业集中区存在严重环境污染问题。

四、建议

1、需要进一步引导乡村非农产业向重点城镇集聚,提高集约化和规模效益。非农产业靠近大城市,可有效地利用大城市的交通、资金、信息、技术手段、公共设施等,从而促进非农产业的现代化与信息化。

2、发展优势,合理分工,推进农村工业产业结构优化,推动农业现代化。

3、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解决就业问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可促进农村的工业化水平,协调区域空间布局。

4、着力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合理引进企业。边发展,边治理。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走发展和环境相协调的路子,才能促进农村工业的发展,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

五、展望未来

农村工业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伴随着生产水平、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并涌入城镇从事非农业生产,进而促使农村工业化的发展。而我国农村工业化表现出的高度分散化的特征在近期内将不会改变,农村工业化对区域空间结构的种种不良影响也会在探索和实验中不断减弱。近年来,随着乡镇工业在产权制度上逐步向民营化、股份制转化,国家对乡镇工业环境问题的干预和对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引导,以及乡镇的成长和成熟,我国农村工业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必将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变迁和区域发展产生新的影响。

参考文献:【1】李小建,李国平,曾刚,覃成林,林炳耀,张文忠.经济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193~196

上一篇:读《认识自己 发挥优势》后感下一篇:江苏苏州市公务员2015录用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