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精选17篇)
1.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篇一
一、新课改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等来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而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则是传承民族文化,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应定位在疏通文意,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上,通过文言文的学习,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中重翻译,忽视学生自我感悟能力的培养
文言文教学既要注重文言词汇、句式的积累,又要注重文章结构内容、艺术形式的赏析。如果仅仅从字词句上作些肢解式的分释,把文质兼美的课文整体割裂成支离破碎的古汉语知识,学生成了笔记、背诵的机器,就毫无美感可言。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于串讲的方式,读一句,讲一句,要求字字句句落实清楚,从字词到句子,再从句子到段落、篇章,从小到大,甚至课前就给学生翻译的.本子。这种过分注重词句翻译的文言文教学法,仅重视理性分析的语言学习过程,只关注知识的掌握,不注重学习主体语言的规律。
2.脱离课本,过于重视艺术欣赏的传授
另一方面,文言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形成很有影响。教师应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文中之情,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这本是无可厚非,但是有些教师脱离课本,大讲特讲其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学生虽听得很有兴趣,但是收获不大。
三、新课改中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创新
1.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的创新
新课改中,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定位在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能自由阅读历代文献,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工具。第二个层面是接受和继承文学遗产。第三个层次是了解现代文中的文言成分。因为处于起始阶段的初中,学生既无文言文积累,更谈不上文言文语感,因此教学重点应定位在通过诵读,培养语感,积累词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教师观念的创新和自身角色的转变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和教学资源设备。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应是师生间和学生间互动,共同发展的一个过程。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做学生的引导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设备,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发挥课堂讨论的引导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讨论这一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课堂交流形式肯定会越来越多,作为课堂组织者、参与者、评价者的教师,在课堂讨论的组织过程中,首先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形成明确的教学目标,对讨论问题的价值有一个衡量标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评价、筛选,有意识地将一般问题引向深入,将旁逸问题引向课堂,从而保证师生研讨的问题明确且具有价值。讨论应该尽可能深入,在鼓励学生表述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教师应在不挫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对问题进行筛选和导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有价值问题。
(3)教学中古今互动,学以致用。文言文教学要古今互动,学以致用。学生之所以经常误用成语典故,重要的原因是不知出处,不明意思。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注意迁移,多同现代汉语联系,不仅会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还会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
3.注重朗读,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
“读得熟,则不待其说,自晓其义也。故书不厌百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东坡和朱熹等古人均强调诵读是符合认识规律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是这个意思。可见反复朗读,能够帮助领会文章要旨。大声朗读,口熟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教学中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逐步弄清其义,效果比教师指点还要好。
4.培养学生良好的摘抄习惯
新课改中要求学生用摘录和做卡片的方式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十分重要,它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在略知大意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并逐步加深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教《扁鹊见蔡桓公》时,就可以先在黑板上写上“病人膏肓”、“讳疾忌医”、“防微杜渐”三个成语,接着,让学生查字典,明含义,组织学生讨论:谁“病人膏肓”?为什么“病入膏肓”?怎样防止?三个成语串连整篇课文的情节,必能极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四、总结
综上,文言文教学的创新策略需要根据学生实际,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对文言文教学进行科学、人文、有效的教学设计,让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亮点。
孙白
2.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篇二
一、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
通过调查,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初中语文作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如: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讲解,而坐在下面的学生却根本没有兴趣,因为语文教师采用的是比较传统的语文作文教学方式,如传统的讲授和灌输的教学方法,从而导致学生学得很辛苦,而且课堂效率也是很低下的。
部分初中语文教师没有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也没有意识到作为学生,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但部分教师依旧是自己大包大揽,生硬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或者有些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流于形式,并没有完全让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而获得自己的感受与体验,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印象不深刻,教师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将要写的内容直接告诉学生,使学生写的文章千篇一律,大同小异。
许多语文教师将写作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认为写作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是生命存在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致使他们普遍认为写作是文无定法的,一直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使得我们许多作文教学都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同时也带有很大的无序性。这些随意性和无序性,导致许许多多的语文作文教学陷入一种迷茫的状态,陷入一种低效的状态,并且致使许许多多的语文老师将写作的方法和写作的技巧作为语文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将习作的评判、展示佳作、阅读教学以及应试的套路训练作为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从而导致语文作文教学的低效率,低质量。
二、初中语文作文课堂教学中出现部分不良状况的原因
导致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课堂效率低的原因很多。主要有: 部分教师自身对语文作文教材理解不够,在教学中没有充分理解教材,没有真正领会到初中语文教材编写的意图,所以只能生硬地照搬教材的内容,不能更好地应用身边的生活情景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而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
由于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对学生的位置认识不到位,没有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因为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我们是教师只是教授的对象,却只是一味的被动的给学生灌输作文的主要写作内容,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使许多学生把写作当作一种任务来完成,失去了兴趣。
无论是学生还是我们教师,都知道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一种最为常用的教学方法,因为它是师生双边活动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是我们老师对学生组织教学,进而启发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理解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而合适的课堂提问,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从而自己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进而有利于帮助我们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但相对初中语文老师没有对学生的写作思路进行提问,使学生过于被动,从而没有达到激发学生写作思路的作用。
三、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水平
首先,不断努力使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并且不断创新作文命题。
我们都知道生活是我们进行写作的源泉,而写作却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再现,所以要教育初中学生不断走进生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真切的体验,写出真实的感受; 同时初中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不断地观察生活,并学会体验生活,然后引导他们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过语言来描绘生活,来不断地欣赏生活。
其次,初中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师命题方式,让学生不断的自主寻找写作的主题。
初中语文教师要摈弃以前传统的写作教学方式,不要规定写作具体的题目,而是给学生指定其要写作的作文范围、题材以及相应的体裁,因为这样可以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思考余地,给予学生更广阔的独立创造的空间,因为我们都知道写作是对生活的能动的反映,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所以老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先从生活中不断寻找素材,再从自己所寻找的素材中发现生动而深刻的东西或灵感,然后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观点,最后确定属于自己的写作题目。
再次,教师要不断实现评改语言的个性化,并不断实现教师评改与学生自改相结合的方法。
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作文教学中要采用不同层次的标准来衡量不同层次学生的写作,不断实现评改语言的个性化,采取老师评改与学生自改相结合的方法,针对不同学生的写作特点,给他们给予不同的评价,但老师要注意评改语言的运用,要充分鼓励有创意的学生,同时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要中要不断加强对学生多观察、多读以及多记习惯的培养。
最后,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加强对学生写作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们都知道对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占有核心地位。所以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地突出对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所写的文章要有新意,并且他们所运用的语言也要具有个性,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创新的时候可以从词语、句式、修辞、意蕴等诸多方面下功夫,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要不断地大胆想象,要敢于创新,语文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使学生自己把静态的事物写活,使学生自己把动态的事物写得更加地逼真,使学生所写的文章更生动、更形象,更具有真实感。
3.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篇三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起着传承文明的作用。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随着新课改的日益深入,对文言文教学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在此,结合个人的教学体会,谈谈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积累足够的文言文知识。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呢?我们可以通过同学们看过的影视剧《水浒传》、《西游记》等等,激发他们读原著的热情,尤其从激发他们读浅易白话小说开始,逐步扩大阅读范围(这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并且组织学生到学校阅览室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再学习一些较为简短易懂的文言短篇,如《论语》、《孟子》中的一些小短文,再学习《岳阳楼记》、《出师表》之类较长的美文,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感悟文言文的美,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文言文的词汇,把学习文言文变为学生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行动。
二、强化诵读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就道出了“读书”的真谛。读准了,读多了,往往就会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就会进入一个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自己的思想就会逐步走向丰盈和深刻。
在我国古代,读书学文就非常注重熟读与背诵。学习写诗填词,除了要熟悉诗句的一些格律以外,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诵读大量诗词佳作,并且其中有些要熟读成用。文言文与我们相隔年代较为久远,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很不熟悉,这就使学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难。要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必须指导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没有必要的语言积累,学生就无法真正地领悟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而要进行语言积累,朗读和背诵是十分有效的途径。在朗读和背诵中,学生还会深刻感受到文章的形式美和语言美。如朗读《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时,文章中那些整齐的格式、优美的语言、明快的节奏和高远的立意,一定会使读者陶醉。而文章中的这种美唯有读出来才会有深切的感受。
三、重视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学不积累,能力如何提高?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把学过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文的一些特殊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的用法进行归类总结,逐渐使知识系统化,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让学生养成摘录的习惯,把一些名句、重点句做成卡片的形式,加强记忆,学以致用。
能力的提高还有赖于迁移的训练。迁移时注意选择一些与课文难度相当的,内容联系紧密的,主题相近(相反)的文言文。如笔者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以《王冕求学》作为迁移材料,进行比较学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刻苦求学的重要性。既巩固了文言知识,同时又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目标。
四、教会方法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与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笔者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规范语言。要求学生看懂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所以,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做出增补。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保留就可以了。
五、鼓励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话告诉我们: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学习中发现问题,领悟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互相探讨,让学生大胆的提出疑问,展开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无意中发现蕴藏其中的“真金”。学生的质疑问难的精神一旦被肯定,他们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六、重视课外阅读
要对文言世界有更清楚的认识,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行的,还要重视课外对文言文的学习,让学生在大语文教育环境中继续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打通多种渠道,创设学习文言的言语环境。我们要指导学生不断地从课外学习文言经典,还要把课内学到的内容尽量运用到课外,要遵循“精读与博览结合,课内与课外沟通;精读学规律,博览增见识;课内打基础,课外增实力”的教学原则。平时,可以让学生多读半文半白的古代小说、寓言故事、神话传说,这样学生既不会感到厌倦,又学到了文言知识。
4.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篇四
摘要:自新教材实施以来,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基础上,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根据现行新课标教材和学生特点,总结课堂教学第一手经验,来进行有效性教学,我根据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谈一下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希望以此有所贡献。
?P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析
一、教师要重视课前备课工作
我们提倡备课要备两头,即一备教材,二备学生。因此,语文教师备课时既要认真钻研教材,又要深入研究学生情况,力求制定出明确、具体而又符合生情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要以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安排教学过程,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编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案。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既减轻学生的过重学业负担,又让课堂充满笑声,充满活力,学生怀着这种宽松愉悦的心情上课,只有这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才能面向大多数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应有的提高,真正让学生每天都有进步,人人都有成功的喜悦。
二、情感教学,体会文字之美
人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语文是一块充满情感的天地,只有学生情感投入了,语文课堂才能绽放出灵性的光芒,生命的激情才能被点燃,写作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提升。语文课堂教学只有教师倾注情感,把情感资源与语文教学充分融合,感动自己,以情唤情、传情,才能带着这份感动走向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对于人物、事物、环境等的情感,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三、引导学生多阅读,积累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在阅读中找到兴趣与关注点,再由点及面地进行短文阅读分享,最终生成长篇。很多学生在阅读分享方面很有困难,可以分组互助学习,每个人负责一小部分,所以比较容易专注的完成,想得全面仔细;同时,给别人负责的部分提建议时,大家的思路开阔,每位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集思广义,会更具有创造性,不知不觉中引导着学生多思考、多观察,开发想象力,进而把文学潜能激发出来。
四、个性化教学 激发写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学生总是在这方面表现出某种潜在能力。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写作,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写作教学的第一要务。可以让学生每天写一点有意义的事情,引导学生写日记,不仅可以锻炼文笔,还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老师要努力在班里营造一种轻松、融洽的氛围,要表扬那些敢于尽情朗读自己作品的学生,从而鼓励学生写作。
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而是要求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关注和鼓励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还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不同的教学课程,采取合适的写作教学方式,注重运用教科书上的种种开放性写作教学方法,积极开发课内外的 学习讨论,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写作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把语文学以致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五、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中锻炼写作
积极参与社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撰写小作文或者组织辩论赛,对社会现象进行讨论,进行年段评比。这样,写作教学逐步将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对某种社会现象、某件身边小事、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通过摆事实和讲道理,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学小说时,让学生在课前讲一篇小小说,所选的小说可以是感人肺腑的,也可以是富有哲理的,也可以是令人惋惜的。在教学名著阅读时,让学生轮流讲名著的精彩故事情节。而在讲说明文时,便组织学生学写说明文并展示自己的作品。此外,还组织过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作文比赛等活动,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既活跃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也丰富了课堂的活动形式,陶冶了学生的思想情操,也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使语文课堂走向生活,联系生活学语文,使课堂得到有效延伸,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六、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课堂上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余地,多一点机会去表达自己,多一些愉快的经历成功。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可以改变生活习惯,固定的课堂模式,上课专注于教学,小组和个别辅导学习合作与交流相结合的综合模式,从而使课堂更有利于主动学习,鼓励学生继续掌握从逐渐学习的“学习”到“学习”,最后以“学习”的境界。可以让学生自己先进行预习,让学生进行大胆讨论,各抒己见,在讨论的过程中,既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坚决摈弃那种“我讲你听”的被动式灌输,互动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为他们创造一个与教学相符的民主氛围。
七、结语
5.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篇五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是我国高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中教学中的难点内容。不少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得差强人意,阅读理解能力有待提高,语文素养也表现出较多的不足,这说明我国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有效性较差,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因此,新课改时期要求教师能够从教学现状出发,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阅读教学,促进学生的语文发展。以下本文就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简要探讨。
1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6.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篇六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作文写作较为空洞
受年龄、性格、家庭以及兴趣爱好等的影响,小学生的思维与成年人的差距特别大,因为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心理状态等都还处于成长、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他们写出来的文章大多充满童真以及童趣,这时学生写出来的文章都还比较空洞,就连学生自己也不明确自己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这样按部就班、生搬硬套的作文,完全没有内涵可言。
2.作文写作没有从实际生活出发
作文写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文写作,简单地说,就是学生将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说自己收集到的素材经过一些技巧,巧妙地整理出来,让它成为一篇吸引力十足的作文的过程,而学生寻找的这些素材都是以实际生活为基础的。由此可见,学生写作必须以生活为基础,只有从实际生活出发,才能写出感人肺腑的作文。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改革
1.切实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
习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很难更改的一种行为表现,学生只有具有良好的写作习惯,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相反的,它需要教师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而不是急于求成、胡乱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坚持写日记、为学生创造一些学生动笔的机会等。比如,教师在讲授《丑小鸭》一文时,就可以提问学生:“同学们,如果你们是丑小鸭,你想对其他动物说什么呢?你是怎样看待丑小鸭的`呢?”然后再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而不是一些花哨、无厘头的东西。
2.从生活出发,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
创新,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中,相反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要求教师要能够从实际生活出发,不断地将作文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为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能够帮助学生,让学生不断地去观察生活。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学生可以利用的素材,让学生去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出现的一系列趣事。其次,教师应让学生学会体验生活。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只是一味地沉浸在书本当中,殊不知,来自于大自然、日月星辰等的素材比学生坐在教师里空想要来得真实。
3.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篇七
一、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1.培养学生发现语文美。每个人都有审美与爱美之心,学生对语文没有兴趣的主要原因是无法感受文章和诗句的内在美。传统教学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并未对审美的培养提出要求。在教学中,如果先让学生感受到诗句的美再传授知识,相比一般模式效果会更加良好。比如在讲解《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一名句,如果从开始就把重点放在“碧”、“红”这两个字眼上,对学生而言未免过于抽象,难以理解,知难而退,这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但如果首先让学生通过眼睛去感受这一诗句,让学生看一幅荷花的照片,感受荷花那一“碧”一“红”给视觉带来的强烈冲击力,接着放出用红与绿描绘荷花的一幅水彩画,再对字眼进行讲解,即由具象转变到半具象再转变到抽象。这时,学生确实感受到和诗人在赋诗时同样的感受,明白诗句的含义,才能对诗句做出回应,也就能够产生对语文的兴趣。
2.指导学生挖掘文章内涵。对于课本上的现代文,由于篇幅较长,若每一段都详细讲述,难以实现;若直奔主题,挑要点讲解,学生难以融入文章。教师若将长篇文章进行一定的精简,将文章中的精华部分进行整合与重组,形成一段篇幅较短的文章让学生进行学习,则可避免这一情况的产生。比如《我的母亲》,这一篇文章蕴含了对母亲深深的感情,但由于学生经历尚浅,难以完全感受其中的感觉,这就需要教师将文章进行精简归纳,根据文章的主题将其分为三到四段,使文章脉络清晰明确,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文章中母亲对“我”的所作所为,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也是文章的主体,将这段中心思想进行挖掘,并引导学生回想起自己和父母之前的各种事情,学生慢慢的能够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思想与感情,也就能进入文章中。
当学生逐渐对语文产生了感情,有了兴趣,这就能保证学生学习的动力充沛,接下来就需要教师操控方向,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学习,避免走上学习的弯路。
二、培养并规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思维思想都不相同,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为自己定制一套学习方案,因此能最大程度避免学生的个体差异带来的教学问题。通过教师布置不同层次、不同训练量的作业,通过教师讲解,大部分问题学生得到解决,部分题目存在未搞懂或当堂弄懂,课后又忘记的情况。学生对这类题目进行再次和多次的研究,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在初期,可能每个学生都需要教师对此进行引导。部分学生可能还需要教师挖掘出其他方法,以及和部分学生进行一些交流和沟通,但当成功培养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后,教师便会轻松。
2.鼓励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的第二个特点就是自主,即以自我为中心。学生在经过前面阶段后,已经熟悉自己的知识体系漏洞,便可以有根据,有针对性的在完成教师的基本作业之外,对漏洞进行查漏补缺。这一过程由于没有任何的硬性指标,学生由于爱玩的天性,容易对此敷衍了事。因此这个过程就需要教师进行长期的疏导和监督。同时为了防止学生自主学习的知识过于宽泛,可以设立一些开放性讨论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而后再自由讨论和帮助总结,使学生的思维逐渐具有条理性和可辩性,培养学生的自信与积极性,并能控制在一定的区间内,具有针对性,同时教师不需要进行过于复杂的讲解,减少了教学压力。
减少学生对工具书与教师答案的依赖性,防止学生仅仅为了获得答案而询问老师或工具书,而忽略了得到答案的过程。对于学生的问题,老师可以根据问题难度,给出答案和过程或只给出过程,“逼迫”学生去思考,久而久之便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坚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后,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就相对轻松,但由于动力的内在性,即便是成人也会有偷懒的情况发生,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更加如此,因此需要教师不断的重复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督促和管理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通过长时间的培养,学生得以真正的学会自主学习这一能力,这将受益终身。
8.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浅析 篇八
新课改小学语文多媒体合作意识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以学生发展为本。随着新课程的逐渐实施,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也在进行变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不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要逐步向新观念转变。总之,新课程给小学语文教学引入了新的思路,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浅析。
一、重视学科间的联系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综合性的学科,是学习数学、历史等学科知识的基础,与其它学科的教学联系比较紧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语文学习密不可分,只有这些能力比较强时,学习其它课程才会更容易。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系,各种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用语文知识去解决其他学科的问题。当然,其他学科对语文学习也有益处,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应用其他学科的知识补充语文方面的知识。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将语文与实践联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语文应用无处不在,学生要学以致用,在生活中用课堂上学习的语文知识进行交流,只有将学习的知识熟练应用于生活中,才能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当然,生活中多应用语文进行创作,可以巩固学习的知识,同时还能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运用多媒体,改善语文教学环境
现代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发展迅速,多媒体技术已经在学校得到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各种各样的客观事物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也可以将一些抽象问题通过形象的图片、视频等展示出来,事物的动静、快慢、大小,借助于多媒体技術都可以清晰的展示。多媒体的应用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课堂活力,生动的画面可以吸引学生去观看、去思考。多媒体技术还使得知识变得立体化,比如在小学一年级进行语文教学时,可以将汉字与图文、音频相结合,可以充分吸引低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有很多文章描述的各种美景,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境。比如,在讲授李白的《静夜思》一文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月光下一位诗人站在窗前仰望着天空,思念着家乡,给学生制造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诗人所思所想,帮学生理解诗的深意。这种教学方式在以前我们是不敢想象的,以前我们只能引导学生去想象这个画面,现在我们可以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把学生的思维兴奋点激发出来,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互联网上搜索国内顶级教育大家的教学视频,在课堂上通过播放视频的教学方式让同学们感受教育大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这几年的应用证明,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方面的应用,是信息时代必然的趋势,也是最新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可以丰富小学语文教学的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小学生喜欢学习语文,能够将课堂的教学效率极大地提高。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语文学不好的话,必定会影响其它学科的教学。小学语文是后续语文学习的基础,在小学阶段不能将语文学好的话,肯定要影响到初中和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由此可见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其实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过程,是学生学习怎样运用语言的过程,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教授学生书本上的内容,单纯的书本知识的记忆没有任何意义,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重小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的应用,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在语文上体现为培养学生的理解、表达与应用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能起到引导作用,所有的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学生能学到多少知识,而是经过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能提高多少。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黄金时期,而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最终还得靠学生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自主的获取知识,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不在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日就能见效的,需要日积月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偏小,主动性较差,在语文学习中如果单靠他们自己埋头苦干,学习效果肯定很差。在现代社会中更强调合作精神,个人的“英雄主义”并不被大家接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合作学习的模式在很多学科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和竞争意识,这可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自发组成学习小组,课上共同讨论,课下一起学习,在生活上相互帮助。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让小学生在小组中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并且在小组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培养小学生的能力。合作式学习模式还能帮助学生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对问题敢于提出疑问,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提出一些具有讨论空间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由分组自由谈论,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相互合作讨论解决这些问题。当然,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这些方式有些不适合,主要适用于高年级学生,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合理采用这些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课堂的教学效率的提高。
五、结语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要适应课改要求,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还课堂于学生。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适当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改善小学语文的教学环境,教学中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艳丽.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开放性\[J\].学周刊,2012,(12).
\[2\]潘晶.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2,(9).
\[3\]何新琼.浅析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新观念\[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31).
\[4\]陈蓓蕾.浅析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新观念\[J\].新课程(小学版),2013,(2).
9.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篇九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生物教学创新探讨
文/杨光忠
摘 要:初中生物是以实验教学为导入的基础学科,拥有很强的教学实践性和科学的整密性。在大自然优胜劣汰和人类社会不断更替中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现如今,在新课程改革中,每一位生物教师都该不断提高教学理念,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取代传统的教学弊端,不断优化教学方案和内容,让每个学生更好地吸收课堂知识,激发创新思维,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争取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学思结合、活学活用,让师生共同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自主探究
如何打造初中生物的高效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认知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并且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本文以创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打造高效课堂,师生共同努力共建初中生物高效课堂。
一、培养学习兴趣,强化自主探究能力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师生共同努力打造初中生物高效课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该怎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如,在教学《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节时,首先必须构建独特新颖的教学课件,优化全新的教学理念,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诙谐幽默的语言魅力来吸引学生,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成长期的学生,身心和心里都在全方位的发展,这让学生对身边的许多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感,尤其是对生物学是更加迷恋。教师可以在每节课伊始多介绍本节知识点的重难点和与生物学有关的最新研究方向、动态、有趣的故事等。例如,在学习《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节时,了解哪些疾病传染哪些不传染?在得了传染病之前,我们应怎样去接种那种疫苗预防疾病?传染病流行会经过哪三个环节?这些问题让学生主动去探讨,既可以掌握知识点又能引人深思。同时,还可以补充一些知识点,如艾滋病的传染途径和艾滋的病原体是什么?非典的病原体是什么等。这样一来,既增加了对本节知识点的掌握又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从而进一步增加学生对学习生物学的好奇感,使学生更加热爱这门学科。教师可以在课前充分搜集课本的相关内容将其汇编成一些经典的教学案例,再与生活实践巧妙地相结合,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促使学生相互交流,让学生活学活用,让本该枯燥无味的知识点经过加工处理变得妙趣横生,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综合能力,又能使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不断提高。
二、循序渐进,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对初中生物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备的内容。这种独立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点灵活运用,而且能够更深层次地对原有的知识点进行理解和渗透。
首先,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当然是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去发现、去认知。而初中生物这个探究方向就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正所谓以小博大见真知。自主探究与课堂预习大致相同,带着问题进入课本知识进行探究。在探究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一节知识点分成前、后相关联的一连串的问题去探究,带着问题去探究得到的结果自然是事半功倍的。如,在学习《细菌》一节时,预习前可以将细菌的形态和分布广的原因、细菌的生殖过程作为重点内容来看。这样一来,探讨的收获也是巨大的,既可以节约课内探究时间也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探究一旦有了确定目标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就很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首先要确立探讨目标,根据自身掌握知识点的强弱对知识点进行分层、分级的探讨,这是第一步,如对细菌一节而言主要是概念、细菌的生殖过程以及对细菌正面与反面的探究,如果不注意卫生这些细菌会造成怎样的病原体入侵的发生,并且在探讨时要活学活用。第二步,是直击目标。探讨知识点时不要在无关的知识点上浪费过多的时间,且目标要明朗。如对细菌生殖、形成、萌芽整个过程进行简介,和趣味小故事、小插曲相连接。接着,要沿用快、准、狠的战略思想,在原有问题的基础上对知识点进行深层次的筛选,从而确定关键目标。例如,探究细菌一节时,第一步是对全文通读,找出重点要掌握的概念。第二步,对每段关于细菌的知识点进行渗透,对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解决。第三步,细菌对身边的.健康是否有影响,这样探究可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最后,找出问题。有确定的目标,带着问题去探究自古以来都是一种非常实用的自主探究方法。带着生物问题去探究,不断地循环、实践、总结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使自己在学习初中生物中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探索者、发现者、主动者。
三、多媒体教学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高效应用
现如今,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非常普遍。与现代教学相比传统教学中信息渠道比较闭塞,生物课堂教学内容不丰富,不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更加广阔的平台。而多媒体教学在生物课堂教学的应用,恰巧做到了这点。当今人们早已步入了信息化时代,随着新课改不断优化,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使多媒体成为现代化教学的风向标,也成了现代化教学的标志。传统的教学生物课堂教学方式都以教师课堂讲解分析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吸收,不能真正地学以致用,进一步阻碍学习的思维发展,不能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虽然现在初中生物学改编浅显易懂,但终究是有弊端的。例如,发酵一节知识点,酵母发酵、酸奶、制酱、制米酒的发酵技术的一般原理过程,对初中生来说,知识靠单纯的一味讲解和板书,这些本身抽象的事物是非常难懂且不易理解的。多媒体可以通过PPT展示发酵整个过程的组成片段,通过电影与现实发酵的产品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在优化高效课堂方面,()多媒体教学已成为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视觉冲击力可以形象、直观地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播放高清生物视频或可动手操控的画面展示,使知识点的重点、难点、疑点层层被剖析,巩固和加强知识点、轻松击破重难点。演练结束后,可以总结、归纳,让学生理清本节知识点的脉络,圆满结束课时内容,视觉效果可以缓解课堂视觉疲劳,使得教学目标大放异彩,何乐而不为?
总之,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学习生物学科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只有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运用,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主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加以积极引导,制造更好的学习课件,优化创新教学模式,同时更优地实现教学目标。只有师生共同努力才能打造完美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付钟。浅谈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探究性学习[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04)。
[2]刘利。对当前初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分析研究[J].文理导航:中旬,(11)。
[3]卢保京。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确立学生主体地位[J].考试周刊,2012(59)。
(作者单位 福建省尤溪县坂面中学)
10.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篇十
一、从提升自我做起
教育工作者面对不断变革的周边环境,应主动适应“新课改”要求,适应社会发展节奏。
1.加强学习“新课改”内容,更新教育理念。
“新课改”的目的就是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小学语文教师应主动学习“新课改”内容,领会其精神内涵,继而努力践行“新课改”精神。学习领会“新课改”内容的过程,是一个反思自我多年教学得失的过程,也是一个更新教育理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新课改”提出的问题及要求也是在日常教学中经常遇到和经常思考的问题。践行“新课改”要求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教育体制下的`很多问题,有利于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操作能力较强的全面发展的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小学生。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学习“新课改”内容、更新教育理念。
2.不断提高自我,适应教育发展要求。
“新课改”的提出不仅对普通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工作方式等提出了新的希望和要求,而且对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平时应该主动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主动进行与教育教学相关的科研活动,主动加强学习教育教学类知识,真正成为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合格的普通教育工作者。
二、“新课改”理念改变课堂教学
“新课改”是基础教育工作者的指南针,作为普通教育工作者,教师除了应该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外,还应该努力反思教学,摸索出符合“新课改”要求乃至时代要求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
1.努力挖掘多媒体教学功能。
广泛运用多媒体,很多现实原因导致一些教师尤其是年龄偏大的教师摒弃了这种教学方式,就算部分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仅限于使用PPT进行授课,对于多媒体教师的诸多教学功能,并未进行充分开发和利用。
近年来,笔者通过对“新课改”的学习及领会,发现很多教学目标只有利用多媒体教学才能达到。因此,笔者在苦练计算机操作本领的同时努力挖掘多媒体的各种教学功能。通过对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模式,笔者探索出很多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如,小学生不仅可以克服语言发音方言的影响,还可以让学生比较轻易地记住多媒体展示的诗歌内容。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还有利于激发“缺乏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发现还有很多。总之,多媒体教学在情境创设、展示丰富多彩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有很大优势。
2.课堂表演树立后进生的学习信心。
在每个班里都有个别学生由于缺乏学习兴趣等原因被称做“后进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后进生会产生缺乏学习信心等问题。面对这个问题,笔者尝试运用一些课堂表演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如在一些课文的教授中,让学生尤其是一些所谓的后进生扮演文中角色,在课堂上进行表演。这非常有利于一些缺乏学习兴趣的小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恢复其学习语文的信心。
3.分组合作增强“协作”意识。
“新课改”提出学生“协作”方面的要求,让普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培养小学生协作能力及团结意识的重要性。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尝试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五到七个人,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共同合作完成一个任务。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很好地达到一般的教学目标,还可以给学生创造进行“团结合作”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结意识。
4.演讲辩论激发创新思维。
很多人认为,演讲和辩论是中学生和大学生的事,让小学生进行演讲和辩论有些不切合实际。事实恰恰相反,其实在适合小学生年龄的演讲辩论规则下,小学生完全可以参与基本的演讲和辩论活动。这些活动实施的关键是,要制定合适的规则,并且要重视引导和帮助在语言学习方面有障碍的学生参加这类活动。教学中的这类活动不仅有利于提高语言学习方面有障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结语
11.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方法浅谈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应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既能够高效教学又能够注重创新,与此同时,还应该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老师更应该注重自身对语文教学方法的改善,这样才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本文根据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对如何更好地改善小学语文教学浅谈以下几点方法。
一、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通过对以往课堂的观察以及经验总结,我们可以发现学习环境对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状态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如果学习环境比较积极高效,那么环境能够对每个小学生起到一定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学生能够越学越有积极性,越学越开心;反之,如果学生的学习环境比较消极低落,学生身处其中,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变得不积极,学习效率低下。所以说,作为小学语文老师,不仅仅要教授给学生知识,还要在教授的同时,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比如说,老师可以从自身做起,给学生留下一个亲切和蔼的形象。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老师要多关心学生,要及时关注学生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有效地去解决问题。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语文老师要多用一些积极的语言去进行授课,注意授课内容中语气的升降,对学生情绪上的推动和感染。当学生在学习中取得进步的时候,老师要能够发现学生的进步,及时地进行表扬和鼓励;当学生表现得不是很好的时候,老师也不要太过于批评,可以适当地点拨和提醒,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外,老师还要试着和小学生们做朋友,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多理解学生,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谈心,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师生之间的默契,培养起良好的师生感情,从而推动教学的提高。
二、进行互动教学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学习课堂中,往往都是老师主导整个课堂,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样的教学效率显而易见是不高的,学生的创造力积极性也不能够得到提高,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发展。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小学生上课过程中很容易打瞌睡或者是走神,究其根本原因都是因为缺少对课堂的参与。因此,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师应该多把学生放到教学的主体地位,多给学生展现的机会。比如说,在一节课刚开始的时候,老师可以抽选一些学生来上台演讲,给其他学生讲解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小故事来活跃气氛,或者是让学生走上讲台,带领其他学生来回顾上一节课学习过的内容。在课堂教授学习过程中,语文老师不要一个人独揽整个课堂学习,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老师可以让学生来回答,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程度,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在一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试着进行归纳总结这一节课学习过的内容,让学生之间彼此进行补充。这些方法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自主思考能力。
三、进行多样化教学
以往傳统的语文教学方式都是老师口述或者是以纸质资料的形式来进行授课。随着信息时代的进步,小学语文老师可以将多媒体引入到教学中来,利用多媒体形象生动的特点,给学生视觉听觉上的冲击和吸引,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可以把多媒体的操作权放到学生手中,让学生进行运用。老师还可以把一些平时枯燥乏味的题目加以修饰,变成有意思的题目,让学生更愿意参与到学习思考当中去。另外,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将小学生分成一些实力相当的小组,保持人数和实力上的均衡,通过给每个小组分发一定的思考内容,来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程度。比如说,为了提高小学生对生词古诗词等的默写能力,老师可以让每个小组之间的成员互相帮助排查错误,老师最后进行考核,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优秀的小组。对于一些具有讨论意义的题目,老师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之后得出结论。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老师不要过多地干预,可以观察学生的讨论过程,了解学生思路。同一小组的学生之间是一种合作互助关系,不同小组之间是一种竞争关系。适当的竞争、友好的互助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和课堂质量,与此同时还能够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
总而言之,作为小学语文老师,需要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堂的参与以及学生综合素质。老师可以将多媒体引入教学,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还要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积极良好的课堂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高俊叶.中小学语文素质教育之我见[J].金色年华(教学参考),2011(10).
12.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篇十二
一、深挖教材“富矿”,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语文教学不能脱离教材,但同样也不能照本宣科,善于挖掘教材,使教学法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才能使语文教学真正贴近学生的精神需要。
要走近作者。要指导学生发现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文品乃至写作时的心态,否则文本阅读只能是浮于表面,难以取得透彻的理解或是深刻的感悟。如朱自清《匆匆》一文语言优美含蓄,情感厚实,但大多数学生读完后所发出的只是“时间可贵”之类的感叹。但如果从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着眼,就会发现,文章不独独为珍惜时间而作,更是一位风华正茂、 才情横溢的民国学者在国家主权沦丧、自身却碌碌无为时发出的愤懑之声。此时再读下句: “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自然而然就会了解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对文章的理解也会更上一层楼了。
要走进文本。否定“课本中心”是正确的,但同时文本依然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凭借,其中贯穿着新课标的精神,每篇文章中闪烁的亮点或经典段落,都需要我们一一研读。如肖复兴《荔枝》一课,文中没有华丽的辞藻,以平实的语言讲述的70多岁老母亲的故事中,读到“母亲竟舍不得吃一颗荔枝,全给了她心爱的小孙子吃了”。“其实,我错了。”作者心中的千千情结仿佛就此跃入读者的心中,就连年少不知愁滋味的孩子们也为之触动。像这样平实的语言,这样动人的情感,教师应当少一点分析,交给同学自己去读,去体会,去表达,从文本中读出真情实感,感受母爱之伟大。
二、梯度深度对话,放飞学生的心灵与思维
王尚文教授提出: “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在教学中,无论教师、 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亦或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与实践,都集中地反映为一种对话实践。在教学中,把握好教师的语言艺术,通过真诚的对话, 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走入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情感的共鸣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取得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长期以来,语文课堂中存在着严重的话语霸权,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的对话机会并不均等,对话成为“课堂上的孤独行为”,但同样的,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这也交流那也交流,使学生无暇默读、静思,也会影响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关注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教学,必须强调梯度对话、深度对话的应用。
要与文本对话———自主学习。要在对话中找到作品中隐藏的作者的影子,有了书本的头脑,这样才能在交流中形成共鸣。比如,《白杨礼赞》一课,学生要快速阅读课文注释,了解写作背景; 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等,疏通阅读障碍; 默读时初步划分文章段落层次。做到读写结合,有符号,有批注,有疑问,为更深层次的对话交流奠定基础。
和同伴对话———交流提升。在同桌、小组交流中,汇总学习问题并找出答案。比如,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结论: “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描写黄土高原有何写作意义? 结论: 以黄土高原“雄伟”“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值得注意的是,选定合适的话题至关重要,过难过易都不行,让孩子们“跳起来摘桃”才是最理想的结果。
和自己对话———巩固拓展。要指导学生利用摘抄笔记、背诵、写读后感等方法,整理经验,思考自身在知识、方法、能力等方面的提高。
和老师对话———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总结《白杨礼赞》一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 白杨树的“不平凡”) ,探讨白杨树形象的描绘方法( 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 。还可以让学生拓展阅读陶铸《松树的风格》、杨朔《荔枝蜜》,促使课内向课外迁移,丰富学生的眼界。
三、关注作品朗读,明了文本声情语感
“美读”之于文言教学,如鸟的两翼,人的双手,有相得益彰的关系。其中最常使用的方式就是朗读,朱自清说: “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培养学生的了解和写作的能力”。朗读教学是帮助学生阅读文本、热爱语文的重要一步,其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见文如入景、入情,领悟字里行间中作者或踌躇满志的豪情,或浅斟低吟的闲情,或明为豪放高歌、实则愤懑叹息的惆怅,进而读懂文字、读懂作者。
选用合适、巧妙的朗读方式,可以帮助语文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适时指导学生们掌握朗读的技巧与方法,而不仅仅是充当领读的角色。比如: ( 1) 默读。让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悟,比如, 《卖火柴的小女孩》结尾的那一段话,“‘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 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让学生默默地读,在缄默中,学生往往更能真切地体会到命运对小女孩的不公,此时学生的淳朴善良正在奔流不息,所有剖析讲解的言语不都足以给予学生这样的思考体验。对于类似的文章动情处,教师不妨运用这一不可冷落的个性化朗读,让学生静思默想,得出属于自己的真情实感。( 2) 接力读。故事性强的记叙文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或优美的散文《春》,在略读文章的基础上,可选几位同学接力读,段与段如线串珠的作品如《白杨礼赞》,也可以应用这一方法,使读的同学有比较,听的同学有欣赏。( 3) 评价读。诸如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文章中爱憎、褒贬比较分明的语段,可以组织学生评价朗读者在语气、重音等方面的把握程度,从中总结获益。
此外,作品感情欢跃奔放的段落适合齐声读,情绪哀怨凄婉的段落宜用个别读; 句式拗口、长且生字词多的古文要引读,琅琅上口的古诗宜诵读; 对话描写篇幅多的宜分角色读、表演读……如何让朗读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这些方法都需要教师大胆的尝试总结。
四、设置冲突情境,绽放教学精彩
巧妙地在教学中制造一些冲突,让学生逆向思维,往往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教学中发表一个与学生意见相左的观点,引导学生提出证据,针锋相对地来反驳; 顽皮地“装傻”,向学生求助,请学生尽其所能地阐述观点,完成文本教学; 或者,有意卖出一个破绽,让学生打开思路, 找出问题,放手让他们提出各种不同的观点,让课堂教学在学生们的主动思考中变得越来越精彩。这些都是教师睿智的表现,关键是要做到收放自如、松弛有序,切忌天马行空。
比如,魏巍《再见了亲人》一课,教师就可以选择反题切入的教学思路, 提出这样的观点: 志愿军与朝鲜人民非亲非故,“再见了,亲人”从何谈及呢? 由此引起学生异议,使学生主动探究课本,从亲人的含义、从文章中的三个小故事、从志愿军为朝鲜独立浴血奋战的历史出发,论证“再见了,亲人”的正确性。当学生以事实来说服,用情感来感动教师的过程中,学生对于作品的认识也得到升华,最终形成了这样的结论: 不是亲人———就是亲人———胜似亲人。在学生的深情朗诵中,“列车啊,请慢一点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献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这一课得到了完美的结束。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过于炫目或繁杂的教学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抛却完成任务似的桎梏,引领学生从多种途径感悟语文,体会语文学习的精彩与快乐,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将语文素养培养贯穿、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才能使语文教学真正取得实效。
摘要: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的教学,是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取得实效也是真正需要的教学。要实现这一目标,应以四个教学重点为抓手:深挖教材“富矿”,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梯度深度对话,放飞学生的心灵与思维;关注作品朗读,明了文本声情语感;设置冲突情境,绽放教学精彩。
13.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篇十三
【摘 要】
在新课改环境下,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讲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本文则对新课程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分析。
【关键词】
新课改 小学语文 挑战
学校的宗旨在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不只是要知识丰富,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新课改作为改善小学生的教育方式,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教育制度,因此,在实行了新课改政策后小学语文也要发生相应的改变,这就难免会为小学语文的教学带来不同的适应程度以及挑战。
1.新课改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挑战
1.1 创新后的教学方式学生仍然处于被动
语文作为三大重要科目之一,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在课堂上,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不能使自己的思维展现出来。实行新课改后,教师起到引导作用,然而,由现阶段来看,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虽然在课堂上增加了不少的互动环节,可是这些互动环节一般是以课堂提问为主,这就使小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1]。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若跟教师的理想答案有所不同,就会直接将学生的学习思维建立在自己的教学方法中,很多教师在追求创新的同时却忽略了创新本身。例如,在公开课开始前,许多教师的普遍做法就是用很多办法增加语文课的新鲜度,有时还会安排好优秀学生,让他们在教师提问的时候积极回答问题,这是教学问题的一个很大弊端,忽略了学生们的感受,导致新课改反倒成为教学的不利政策。
1.2 当下的教育模式不适应新课改政策
2010年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虽说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被改革,但这一观念却在很多教师心中扎根,例如,机械化、程序化、标准化如同流水线一般的教学方式,一方面阻碍了教师本身的创新,也不利于学生在新课改后的适应。教师的自我修养也会给新课改政策带来阻碍甚至不利的影?,不能更好的了解到小学生的生活及学习方式,教师往往忽略小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和爱好,使小学生丧失成长活力按照教师的方法学习成长,导致教育本真含义的扭曲。
1.3 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得不到创新
对于小学生来说,校园是发现自我兴趣和爱好的地方,或许他们会在这里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或许他们会学到坚持自我的观点。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是很关键的,阅读能力会使小学生开阔自己的大脑,丰富自己的知识,对自己的梦想有强烈的向往;能使小学生们更好的运用语言能力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思维;能使小学生们提高自我的文化品位,增强对语文的兴趣,从而主动学习[2]。
在学习语文这一科目的过程中,写作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枯燥乏味的写作是极不情愿的,这就要求教师深刻体会学生们所感兴趣并且需要学习的部分,在增强学生们的阅读能力的同时将写作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2.新课改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对策
2.1 抛弃传统教育,引进创新型的教育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对于小学生的教育要从小抓起,由传统的教育看来,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让学生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考试上。学生的优劣取决于考试成绩的好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为了追求高分质量,加大了对小学生的练习,忽略小学生的承受能力,造成小学生的学习疲劳,对语文学习兴趣降低,从而对学习语文产生抵抗,学习能力也逐渐下降。因此,要抛弃这种不利于小学生学习的教育,转换教学方法,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创新的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2.2 关注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优秀人才
小学语文新课改的彻底实行,需要语文教师的全力配合、教师的教育方法,智慧、以及具备一定的接受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教育来说,语文教师是小学生的启蒙者,对小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需要语文教师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另外,随着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的引进,在提高了教学质量的同时,另一方面来说也要求教师对此技术的掌握,多媒体技术成为辅导小学语文教学的代表性技术,是现代下最为高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2.3 注重小学生全面素质培养,转变学业评价价值
新课改政策下,与之前传统教育方式相比,从只关注成绩改变为对综合素质的关注,具有更为全面的教育价值观,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等各方面优秀的发展情况。不断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的培养,鼓励学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并为之付出努力。书面考试和技能展示相辅相成,推动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提高小学生的自我追求。教师应给学生以考虑问题的时间,鼓励学生提出对问题的看法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开发小学生的潜力,使小学生在学习任何有利事物上都能更加用心。而且,对于一个问题,应提出有多个办法解决的理念,给予小学生自行解决的机会,提高小学生学习的信心。
【结 语】
综上,由于小学语文对我国的小学教育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应鼓励小学语文在教学方面的创新,由单方面知识培养转变为综合能力培养;由传统形式教学转变为创新型教学。在现阶段中,虽然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在新课改的环境政策下,相信学校领导会很快看到其优点和展示出的效果,从而通过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创建其他有益于小学生更好成长的建设,来将新课改政策更好的实践下去。
【参考文献】
【1】许薇.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J】.普洱学院学报,2014(05)
14.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篇十四
摘要:长期以来,在文言文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这“八字真经”被广大施教者奉为圭臬,认为只有“嚼烂了喂”才保险。面对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往往发出 “学古文难,难于上青天”的慨叹,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质疑能力,健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个体自学与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就成了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目前文言文教学低效化的尴尬处境谈起,分析了学生对文言文缺乏兴趣的原因,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提高对文言教学的认识、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改进传统教法的努力方向,试图对今后的文言文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尴尬处境 实效性
作者:傅清
工作单位:南京市中华中学(四星级普通高中)邮编:210006 电话:(025)86626026—323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
在语文教学改革春意盎然的今天,文言文教学仍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景象。文言文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备课时花大量时间弄清每个字词,然后在课堂上很费力地逐字逐句讲给学生听,然而除了少数学生在拼命的记笔记外,多数学生昏昏欲睡,反应 冷淡,课堂气氛沉闷。课后的检测结果也很糟糕,足见文言文学习的效率之低。语文教学是鲜活的,如何在营造“绿色课堂”氛围的过程中,充分地运用祖先留下的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多彩结合起来,是需要我们深思的问题。如何激发起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热情,真正实现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了解文言文教学的尴尬境况
1、文言文本身的因素。文言文毕竟是古代的语言,和白话文的相去甚远使得它难免令人感觉晦涩难懂。先如今一谈到学习文言文,学生颇有微词:交际对话不用,为何要学?文字晦涩难懂,怎么去学?对于学生来说,“无用”加“难懂”,哪里还能提起学习的兴趣呢?
2、学习方法的问题。语言的学习必须从感性着手,而不是从抽象的所谓语法规律着手,记住一条条语法要领,并不能真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而学生一向的学习方式即遵循着字字对译、死记硬背的原则,如此机械的学习方法带来的实际效果则是背过即忘,做了还错。
3、教学方法的问题。对文意的理解,离不开具体的语境,语境既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内涵相关,也与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方法相关,在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语境中来揣摩词句含义,这样得到的理解往往是最牢固的,经久难忘的。文言文教学,老师的“言传”固然有一定的作用,但学生的“意会”所得更可贵;一定的“认知”手段也能收到某些效果,但更重要的在于学生自己的“体知”。但是现在的文言文教学现状,常常是脱离语境梳理词法、句式,以及虚词的多少种用法,孤立、机械地死记硬背,既枯燥乏味,又没有效率,学生怎么会有兴趣呢?
二、构建高效的文言文课堂需要努力的方向
1、提高对文言文学习意义的认识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这笔优秀的历史遗产是以文言文为载体保留、传递下来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在内容上有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有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有介绍古代科学成就的,有阐述当时进步思想的,有鞭挞邪恶势力的,有抒写伟大胸怀、抱负的,有赞美杰出英雄人物的。这些内容都可以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辨别美丑善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有人认为,古代作品用的是已经死去的语言,现代人不必学了,这是无知的表现,又有人说学习文言文仅仅是为了掌握古汉语这种工具,便于阅读古代典籍,这也是浅层次的理解。新课标突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 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具有中国根的中华民族优秀后代。
2、转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观念
(1)注重文言文阅读的实际能力。1990年教学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如下:高中一年级要求熟悉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浅易的文言课文;高中二年级要求继续熟悉常见文言词的一般用法,了解文言句式的一般特点,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课文;高中三年级要求复习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把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所以,传统的文言教学观念认为文言文教学就是逐字逐句的串讲,就是讲解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这些语法知识,就是翻译完课文了事。新课标第9条目标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新目标定位在“读懂”,而不是把重点放在文言知识的传授上面。文言知识是无可回避的,但“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其目的是“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重在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以及文言文实际阅读能力的提高。
(2)注重文道统一的原则。文道统一,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本质和特征决定的。何谓“文言”?“言”,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特殊句式等语言现象;“文”则包括文章的内容、结构、主题、思想、情感等方面。“言”的学习,可以掌握知识;“文”的欣赏,可以提高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令人遗憾的是,在现有高考模式的指引下,很多语文教师把精力几乎全都放在对文言字词句的疏通上,忽视了对文本人文内涵的挖掘,这无疑是浪费了我国古典文化中丰富的精神资源。“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透过‘言语形式’去发现言语作品所表现的‘言语内容’和生成的‘言语内容’。”文言文阅读教学亦应如此。我们应该坚决摒弃仅以实词含义、虚词用法、句式特点等为教学内容,把文言文阅读教学变成纯文言知识教学的教学模式,要让学生从语文工具性的路上奔向提高语文素养的理想之所。
(3)注重对写作能力的培养。叶圣陶先生曾说:“从国文科,咱们将要得到什么知识,养成什么习惯呢?简括地说,只有两项,一项是阅读,又一项是写作。” 因此除把教材中的文言文当作阅读示例外,有时也可不妨将其看作是写作范例。如《项脊轩志》中,可以借鉴的写作手法有托物言志、细节描写对情感的渲染、如何使结尾富有余韵等,《齐人有一妻一妾》可以训练学生通过外貌、神态、心理等多方面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寡人之于国也》中 学习孟子譬喻说理的议论方法。
3、改进单
一、僵化的教学方法
(1)“读”字为先,培养语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文言文离不开诵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才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笔者认为,课堂中应提倡教师的范读。教师范读的目的在于用声音向学生传递自己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借助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为学生创造回味、思索和想象的空间,激活他们的情感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诵读课文比制作课件难多了,它需要的不仅是技巧,更重要的是执教者内在的修养。教师本人的朗读是名家的朗诵录音无法替代的。教师的声音可能不够优美,朗读技巧可能不够纯熟,但我们读出来的是经过自己“二度创作”的作品,融入了我们自己的情感体验,更容易在课堂上建立起“情感场”,更容易让师生共同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只有首先从情感上打动学生,才能真正激发起学习动力。新课标第9条目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如果能熟读成诵,即使学生暂时不能体会文中之味,随着知能的日积月累,终会反复“咀嚼”,“慢慢消化”。郭沫若说过,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着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财富了。(2)设置问题,激活潜能。
以往“一字一句”枯燥讲解,使学生丧失了作为人的能性。在一个个问题情境的设置障碍中,进行不断的思维交锋,才能激活学生潜在的认知能力,归还其“主体”地位。教孟子的《以五十步笑百步》,如果只从“寡人之于国也”的“之”字作用意义讲解,必然阻碍了学生认知潜能的释放,变成被填的“鸭子”。如先整体阅读第一段,提出“梁惠王向孟子问了个什么问题” 则学生思维兴然,在教师设置的问题中积极动脑寻找答案,然后顺势深入,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梁惠王有此疑问”?学生进入具体情境,因而答案于讨论中自然提出:因为梁惠王自认为“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如何“尽心”?则有“移民、移粟”之句落实,是否真正“尽心”,答案纷然,讨论热烈,最后形成共识:与“邻国之政”相比,只不过是“五十步”与“百步”之差别。笔者听过一节《烛之武退秦师》,老师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留出大量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解决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本文中哪个人物最具有智慧?要结合具体的语句作多角度分析。同学们依据自己的解读作了相应的发言。有人认为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谈判技巧,也有人认为晋文公拥有治国的大智慧。教师在对学生发言进行点评的的过程中,把相关的文言知识一并作了强调。在如此兼顾字词基础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设置,将学生的思维完全激活,变教师单纯的“教”为学生主动的“学”,学生始终为课堂思维活动的“主体”。(3)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心理学原理表明,“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起促进作用的,是顺向的正迁移。学生不喜欢文言文,最主要的原因是对文言字词的畏惧,如果我们能让学生学会用已知的知识去扫清字词障碍,问题就解决的大半。而我们最熟悉的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那么,现代汉语完全可以作为我们领会古汉语精髓的桥梁。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巧借成语积累义项,如“是”字在唯利是图(助,提宾,无义)、混淆是非(正确的)、是古非今(认为„„正确)、一身是胆(判断动词,是)等成语中意思各不相同,积累了这些不同的词义,就有助于在以后的文言文学习中迁移理解。这样的训练会缩短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让学生认识到文言知识并不是遥不可及的。除此之外,因为语言是相通的,所以有时也可借用英语中的知识点来解决文言文教学中的难题,比如文言文中比较典型的“状语后置”现象,就可以借鉴英语中通常的表达形式(状语一般都放在句子的末尾,例如 There is an apple on the desk.)来对照讲解,等等。如此以来,学生还会视文言文的学习为畏途吗?(4)谈古论今,汲取智慧。
教师在对文本进行解读后,还应引导学生认识其现实意义。如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提出的“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的方法,体现了孟子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点,具有深刻的思辨性,这为我们提倡可持续发展、建立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文中提到的物质生活稳定后还要“谨庠序之教”以教化民众的做法,则与当今国策“两个文明一起抓”相契合。《劝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秋水》告诫人们不要骄傲自满,《齐人有一妻一妾》对不择手段汲汲于富贵者的讽刺,都超越了时空限制,发人深思。将古人的思想拉进鲜活的现实当中,可以消除学生与文言文的历史隔膜感,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古人思想的深刻性和现实性。
15.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篇十五
一、明确教学目标, 抓住教学重点
我们知道, 课堂教学过程要详略得当, 有主有次, 绝对不能平均用力, 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 要注意两点:一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 明确教学的方向是什么, 教学目的是什么, 然后围绕这些进行准备, 精心地设计, 从知识、技能、情感三方面出发去设计教学环节, 让学生切实学到知识和技能, 提高综合素质。二是抓住教学重点。教师要抓住教学重点, 提挈全篇, 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主次不分。因此, 教师要明确一堂课中该抓什么, 学生该掌握什么, 教师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讲解, 可以选几个恰当、关键的知识点从横向延伸, 以一点透视多点, 进而起到“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
二、调动学生情绪,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学习有兴趣, 就能产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进而提升学习效率。因此, 教师要创设乐学情境, 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 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 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环境,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 巧妙导入, 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一个成功的课堂导入如同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 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 进而为整节课打下良好的基础。课堂导入的方式有很多, 如开门见山直入主题式、介绍背景知识导入式、设置悬念式等, 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学生实际和教师个人教学风格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 进而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 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终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 在教学《二泉映月》时, 教师先向学生展示阿炳塑像的图片, 让学生观察阿炳的特点, 然后介绍阿炳坎坷的一生遭遇, 由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 创设情境, 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
处于青少年对期的学生活泼好动, 喜欢展示自己,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样的心理, 将一些故事性强或者以人物语言描写为主要表现方法的课文创造为课堂短剧, 让学生分别饰演其中的人物角色, 让学生在演绎角色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情感和思想变化, 进而实现对课文的深刻了解。比如教学《变色龙》一课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其改编成课本剧, 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 不仅再现了课文情节, 活跃了课堂气氛,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 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手段集声像图文于一体, 可以将单纯的语言文字用声音、图文、视频等方式直观地表现出来, 将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文学性强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形象生动的表达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背影的图片和父子情深的感人图片, 并配上《再回首》的深情歌曲, 学生在听觉和视觉的双重刺激下, 很快就能投入情感, 沉浸在令人感动的父子之情中, 这样直观的感受,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的主题, 挖掘了文章的意蕴,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优化教学方法, 打造活力课堂
古人云:“事必有法, 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 弟子舍是则无以学。”优化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 要吸取传统教法的有利因素,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 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或者对各种方法进行优化组合, 从而达到语文教学方法最优化的目的。现在的语文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比如教学《春》时, “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 教师可以就此提问:为什么“红”排在前面?可不可以调整一下顺序?引导学生仔细阅读, 进行讨论, 学生积极思考, 最终在文章中发现作者安排的“桃树、杏树、李树”的排列顺序, 后来的“红”是为了呼应前面的“桃树”。方法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知识之门的开启, 将激发学生高昂的探究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打造活力课堂。
四、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加强师生互动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上, 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因此,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 尊重每一位学生, 倾听学生的心理需求
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将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 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勇于提出不同的看法。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 “一碗水端平”, 不管是学优生还是学困生, 都要一视同仁, 就算学生提出的是比较浅显的问题, 教师也要热情鼓励, 积极启发引导, 善于倾听学生对教材、对问题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让学生没有压力地学习, 敢说、敢问、敢辩、敢写,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二) 注重师生互动, 加强情感交流
“师生互动, 共同发展”是新课程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定位, 这里比较关注的是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度, 即学生主体想“学会什么”, 进而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所以, 教师必须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 加强情感交流,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积极思考, 大胆发言, 师生之间互教互学, 形成“学习共同体”, 进而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五、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16.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篇十六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诗歌;教学质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的地位在越来越重要,但是其教学质量却并不乐观。诗歌无论是在其体裁还是表现形式上都更具特色,而且部分内容学起来更艰涩难懂,这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中生具有喜好分明的特点,只有激发其对诗歌的兴趣,才能更好的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逐渐提高其文学素养。
一、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原则
1.目标原则
在初中诗歌教学时,必须要遵循目标原则,即明确教学目标,并为之不断努力。新课标指出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目标可以分为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目标[1]。首先是知识与能力目标,即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具有的特征以及表现手法,加强对不同诗歌的记忆,并培养良好的语感,不断提高语言能力。其次,过程与方法目标,该目标的制定的重点在与培养学生个性化鉴赏能力,鼓励其对诗歌进行创意性大胆的假设猜想,并通过工具书的使用来清除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后,情感与价值观目标,主要是采取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促使其主动去学习研究,不断丰富其情感世界,更深入的了解到诗歌所存在的历史局限以及积极意义。
2.结合原则
结合原则即是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实现教学方式与教学目的结合,进而可以不断提升学生语言能力、文学素养以及语文综合能力[2]。首先,应该认识到诗歌所具有的工具性以及人文性,结合诗歌内容来逐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其在品味、揣摩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其次,初中所接触的诗歌已经有流派之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结合诗歌特性来确定教学方式,进而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深入了解诗歌所具有的魅力。最后,诗歌与普通文体相比其表现形式以及文化题材等都具有明显的特异性,在短短的字里行间承载了作者浓厚的感情,同时更是记录了社会历史进程。因此,在教学时必须要结合诗歌内容所要传达的情感来确定教学方式,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感染学生,不断提高其人文修养。
二、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实施策略分析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主推动力,尤其是对于初中生来说,其具有非常明显的喜好特点,如果不喜欢一样东西,就会放弃的很彻底。而诗歌与白话文体相比,无论是在确定其写作形式,还是出揣摩作者思想感情上都具有更大的难度,使得很多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比较低。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时,首先必须要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转变传统的读、抄、译、背的教学思路,将诗歌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与学生联系在一起,进而可以有效激发其参与兴趣[3]。例如在学习《沁园春 雪》,在教学开始阶段,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些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然后让学生进行自学,让其将图片与诗歌词句联系在一起。然后播放背景音乐,教师有感情的来诵读诗歌,并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发表一下自我的感想。最后教师向学生说明作者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在结合一下图片,想象一下自己站在作者的角度看到祖国大好河山,会产生怎样的感情。在整个教学阶段,基本上都是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将自己代入到作者的角色中,使其在对诗歌感兴趣的过程中已经完成了教学目的,进而可以提升教学质量。
2.创新教学方法
初中诗歌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讲学生听,整个过程学生完全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久而久之就会消磨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大胆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进而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新课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由此教师可以采取学生讲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这首诗歌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组别,使其对诗歌内容和表达方式等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来随机确定哪位学生来进行诗歌的讲解。在这个过程中最主要的是最后应该由教师来随机确定讲课的学生,避免有的学生“和稀泥”。在整个讨论的过程中,每位同学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听取别人的看法,将不同人的看法整合在一起基本上就可以完成对诗歌的学习,并且培养了学生合作能力以及自我学习能力。教学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该在新课改背景下,结合诗歌内容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整合教学内容
很多学生抱怨诗歌内容晦涩难懂,或者是简单枯燥,针对这一问题,想要提升教学质量,就需要教师做好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在教材原有的诗歌内容框架上,不断对其进行内容上的丰富,使学生更全面的了解诗歌背景以及作者所想表达的感情。例如在学习《花木兰》时,此篇诗歌内容学生都比较熟悉,在学习时与其他诗歌相比就具有更高的兴趣。在教学时教师必须要注意培养学生全面评价诗歌的意识,避免片面的鉴赏。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尽量的多搜集资料,也可以发动学生一起动手来搜集背景资料、作者资料甚至是主人公资料等,让诗歌内容更加丰满,学生的理解与认识更为全面。另外,教师也可以将教材内相互有联系的诗歌放在一起教学,这样学生在理解上具有共同点,可以帮助其巩固对诗歌鉴赏的能力。
结束语:
新课改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尤其是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想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就需要教师不断加强对诗歌内容以及学生特点的研究,将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使其在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提升对诗歌鉴赏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秀英.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意象分析法——以徐志摩诗歌为例[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7):16-17
[2] 潘家明.回归诗性的阅读——兼论中学语文诗歌教学[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03):23-24
17.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篇十七
目前,教育改革已经成了轰动全国的热点问题。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我国的语文教学的前景并不乐观,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1、教师满堂讲、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和记,从而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讲授内容陈旧老套,千篇一律,学生听得索然无味,昏昏欲睡;
3、学生自身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会、见解以及情感态度得不到重视,也没有表达的机会;
4、学习过程中只有接受,没有思考,只能接受标准答案而无法形成和坚持个人见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丧失了独立学习的能力,熄灭了探索的动力和兴趣,最终遭到扼杀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些问题都证明了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亟待改革。要深化改革,大家必须转变观念,摸索出一条真正适合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真正有利于各种类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子来,使语文教学既对升学深造的学生有帮助,也对初中毕业后走向经济建设岗位的学生有用,真正发挥“基础工具”学科的作用。面向全体学生,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教育教学的共同目标和任务应该是教给受教育者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创造。因为这是未来人所应具有的诸多品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语文教育无疑应服从和服务于这个总目标。为了实现这个总目标,农村语文教学改革应改革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观念,强化改革意识
目前,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也和其他学科一样,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把培养少数能升入上级学校的“尖子生”作为主要任务,不顾农村大多数学生、特别是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的需要。再这样教下去,语文教学定要走进“死胡同”。要结束这种局面,出路只有一条——改革。要摸索出一条真正适合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真正有利于各种类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子来,使语文教学既对升学深造的学生有帮助,也对初中毕业后走向经济建设岗位的学生有用,真正发挥出“基础工具”学科的作用。为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转变初级中学为升学服务的目标观,树立中学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服务,为培养合格公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目标观;转变只有升学的人能成才,考上大学的人是人才的人才观,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大人才观”;转变以考试分数、升学率作为唯一衡量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教育质量观,树立各种基本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展为标准的教育综合评价质量观;转变重“尖子”学生轻一般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际、重灌输轻启发、重死记轻思考、重讲授轻自学、重接受轻创造、重课类轻课外的以书本、课堂、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特长相统一,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课内课外相统一的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现代教学观。把素质教育贯穿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真正使教育成为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成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摇篮。
二、明确要求,优化教学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特别是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处于一个费时多、投入大、收效甚微的状态。很多学生初中毕业后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都不过关,既不适应升学继续深造的需要,也不适应走向社会、参加工作的需要。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二是语文学科本身的问题。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就要适应学生的心理,使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情感需求,在有效的时间里收到最大的效益。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优化教学过程、优化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方法。以此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我们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他将受益终生,将学习活动延续到生命的终结。
三、不断实践创新型教学模式
创新型教学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新型的教学体系。这种教学重视学习过程,尤其是思维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创新型教学认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发展的主体,而主体的发展只有通过主体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在教学中,主张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创新型教学也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但不以此为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新型教学,强调“爱”的教育。过去,我们强调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改变人,而今我们更强调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影响人。主张尊重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此外,创新型教学重点强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既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能力的培养,也包括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品位的养成和提高。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所以语文的教学应回归生活,不能与生活脱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朴归真。我们都知道,中学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比逻辑思维发达,所以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这一点。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同时介于发达的形象思维,加强语文教学的形象性。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创新型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只有搞好教学的“开场白”,才能大面积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愿望。所以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额外的负担,就会主动去学、主动创新。因此,语文教师应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新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的平台,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而达到想学、爱学,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能。
四、师生角色、地位的转变。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监督者和评判者,而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平等对话的参与者。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有效地组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自求理解,自获结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是以平等的态度参与对话,更多的发挥多重对话中的组织作用和启发引导作用,让学生能充分地发表意见。这一角色很像电视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主持人自己并不是滔滔不绝地发表见解,而是千方百计地让现场的来宾和观众畅所欲言,而且也不追求最终形成统一结论。当然教师的角色与主持人也有差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参与对话讨论,对于学生认识上的明显偏差,也应该给与必要的评说与指导。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观摹活动,我觉得我们绝大多数老师都能较好地完成角色地位的转变。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推荐阅读: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09-07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的几点建议09-25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点体会10-05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10-06
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方法的转变论文08-19
课改背景下初中生物课的转变论文08-30
新课改背景下农村高中后进生的转化07-05
试论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