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创新模式学习心得

2024-07-27

海尔创新模式学习心得(精选6篇)

1.海尔创新模式学习心得 篇一

海尔OEC学习心得

一、OEC管理基本思想 1.PDCA 2.每天进步一点点 3.危机管理与问题管理 4.三大问题意识

5.日事日毕、日清日高

二、OEC管理基本内涵

1、一个核心

市场不变的法则是永远在变,要不断提高目标。

2、二个基本方法

日清工作法 目标管理法

3、三个基本原则

(1)PDCA-闭环原则,螺旋上升;

(2)比较分析断优化原则:根据材角原理,找出薄弱。(3)80/20原则,关键的少数,制约着次要的多数。

4、三个构成体系

OEC管理法由三个系统构成:目标系统、日清控制系统和有效激励系统。它是海尔生存的基础;是海尔对外扩张、推行统一管理的基本模式,也是海尔走向世界的资本。(1)目标标准体系

①根据企业发展方向,市场竞争需求确定合理的目标。如:海尔的三大发展战略。

②进行目标管理:将企业的大目标分解到各部门,再分解到每个员工的身上。

③目标特征:指标具体、可以度量,将量化值编成小册子。目标分解到人:责任人、主管人、配合人、审核人等。如:冰箱有156道工序,545项责任都落实到人,并规定第一道工序不出废品 ④做到管理不漏项,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并将责任人、检查

人明确显示出来。

⑤做到企业内所有人都十分清楚自己每天该干什么,按什么标准干,如何获得优秀标准。(2)日清控制体系

①日事日毕:当天发生的问题,当天解决。

②日清日高:要求职工坚持每天提高1%,70天工作水平可提高一倍。

③日清方法:自清,职能管理部门现场复审,自检、互检、专检。④复审中发现的问题,随时纠偏,连续发现不了问题,必须提高目标值

(3)有效激励体系

①激励原则:公平、公正、公开。

②通过3E卡,每天公布每人的收入,工资公开,使员工感到相对公平

③制定合理的计算依据,对每个岗位量化考核,使劳动与报酬直接挂钩,报酬与质量直接挂钩。

5、六个典型管理方法,岗位管理、班组管理、分厂管理、职能管理、经营决策管理、全员激励管理

6、七项现场管理内容

6.1质量:指标;责任人;红白票 6.2工艺:首件指标对比;工艺纪律 6.3设备:保养;利用率;责任人 6.4物耗:材料;能源;设备;素质 6.5生产:计划;实际;措施;欠产 6.6文明:卫生;区域;安全;责任 6.7纪律:标准;现状;措施;责任

7、九项落实要素: 5W3H1S

5W:

why 目的;what 标准;where 地点;who 责任人;when 进度 3H:

how 方法;how much 数量;how much cost 成本 1S:

6.心得

心得1:管理无小事

OEC管理强调日事日毕、日清日高。每天日清的内容看似小事,其实又不是小事,它直接决定管理和企业的成败。因此,小细节反映大问题,管理无小事。

心得2:管理无定势 管理无定势,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根据企业本身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随时调整。OEC管理同样如此,今日的OEC管理和明日的OEC管理也存在差别。

心得3:中国人不仅可以创造出一流的企业,也可以创造出一流的企业管理模式

海尔公司的OEC管理模式及其成功充分说明:中国人不仅可以创造出一流的企业,也可以创造出一流的企业管理模式。

心得4:心态决定成败

在推行OEC管理时,必须具备一个好的心态。如果心态不到位,OEC管理的推行必然不会成功。在推行OEC管理时,需要具备四种心态:

信心、有毅力、有激情、有悟性

2.海尔创新模式学习心得 篇二

海尔现在进行的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模式创新已经持续探索十年多时间,现在已经初步显现一些成果,但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个非常完善的体系,还需要持续创新探索。我认为,只有时代的企业,没有成功的企业。我们的管理模式创新就是为了让海尔成为一个互联网时代的企业。下面从“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三个逻辑递进的关系来看海尔在互联网时代的管理创新。

一、“是什么”:是一个颠覆和变革传统管理体系和方式的探索,以满足互联网时代对速度的要求

海尔进行的是一个颠覆和变革传统管理体系和方式的探索,以满足互联网时代对速度的要求,其变革和颠覆体现在三个角度上,即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和传统报表的变革颠覆。

(一)管理模式的“是什么”,体现的是对传统管理模式的变革,创新人单合一双赢的管理模式。

从管理模式变革角度,海尔探索将传统管理模式变为一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人单合一,人就是员工,“单”表面是订单,本质是用户资源。表面是把员工和订单连在一起,但订单的本质是用户,包括用户的需求、用户的价值。人单合一,也就是把员工和他应该为用户创造的价值,面对的用户资源“合”在一起。双赢,即员工不是根据上级下达任务完成的多少和好坏拿钱,而是以员工创造的用户价值来体现自己的价值。海尔对管理模式的变革是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要求。传统管理模式与互联网时代管理模式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以企业为中心制定的,而后者则是以用户为中心来制定,这是两者本质的区别。

海尔管理模式的变革可以回答管理大师德鲁克(Peter Drucker)所要解决的四个问题,即德鲁克四问:谁是你的客户?什么是客户认可的价值?你从客户那里获得的成果是什么?你的客户战略是否与你的经营战略配合得很好?

你的客户是谁?作为一个企业要回答这个问题都会有一定的难度,何况让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客户是谁,这个难度更大。我们进行人单合一双赢模式探索已经将近十年,这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如果你知道了自己的客户是谁,就要回答第二个问题:你为客户创造的价值是什么?因为即使你找到自己的客户,却不一定能给他创造价值。如果回答了以上两个问题,就会面对第三个问题:你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你获得的成果是什么?你分享的价值是什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双赢”的概念,把员工和用户连在一起。最后一个要回答的问题是你的客户战略和经营战略是否一致?其实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很多时候客户战略和经营战略是不一致的,比如客户战略是创造用户价值,但是经营战略很可能是背离的,追求的可能是市场份额、营业额等。这样的经营战略很可能会导致打价格战,事实上是把用户需求放在一边了。人单合一双赢的探索是为能清楚地回答这四个问题,实则是适应了互联网时代对企业的要求,这也是我们模式变革的原因所在。

(二)组织结构的“是什么”,体现的是对传统正三角模式的颠覆,创新为倒三角模式。

传统的正三角组织:一般企业,包括我们的企业过去都是按照金字塔的正三角组织来搭建的。金字塔最上面的尖就是最高领导,最底下是普通员工,中间是不同层次的管理者。这种结构带来的问题是,最底层的员工接触用户,得到的信息要一级级汇报上去,领导做的决策也要一级级传下去,这显然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快速反应的要求。所以我们把金字塔结构倒过来,变成倒金字塔,接触用户的员工在第一线,领导在下面,领导从原来的指挥者变成了资源提供者。

倒三角的组织结构体现的是实现两个“零”的目标,员工内部协同的零距离;组织与外部用户的零距离。第一个零距离体现在一线员工要完成为用户创造价值的目标,原来的领导要支持他,和他协同零距离;第二个零距离则是内部员工协同起来共同创造用户资源,必须全流程和用户零距离。比如研发人员和营销人员都面向用户,共同满足用户需求。由此产生的自主经营体架构:我们把八万多员工变成了两千多个自主经营体。自主经营体改变了原来学习日本企业所建立的事业部制,其本质则是打破了传统的层级结构,大家都面向市场。比如营销,原来有负责全国的、各个省的和各个县的,和国家的行政层级差不多,现在就只有一层,就是自主经营体。在城市,一个社区就是一个经营体,在农村,一个县就是一个经营体。原来的中间层级全取消掉,变成资源支持平台。一线经营体倒逼后面的支持平台提供资源。这个变革非常难,因为涉及到很多人的既得利益,还有面子问题。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企业不这么变革将会更困难。

以上两条的变革和颠覆很符合美国企业史学家钱德勒(Alfred D.Chandler)的观点,钱德勒说企业成长主要是取决于两个变量,第一是战略,第二是组织结构,也就是说忽视了这两点则不能成长,他还有个著名的从属观点即:战略决定组织结构,组织结构从属于战略。我们为什么要把组织机构变成倒三角呢,就是因为战略变成人单合一了。最难的是战略改变了,组织结构也要改变才能跟得上。好比一个人向前走,现在要求你往右拐,头就是战略,身子就是组织。头很简单地转到右边,可身子太大了很难转。我们很多年来的探索主要就是解决这个问题,战略转向人单合一后组织要尽快颠覆为倒三角。

(三)报表的“是什么”,体现的是对传统报表的变革,从传统损益表到战略损益表。

一般企业都有三张表,损益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我们也有三张表,分别是每个自主经营体的损益表、保证事前算赢的日清表和每个员工的人单酬表。

先说损益表,我们把传统的企业损益表变成每个自主经营体的战略损益表。两者的不同在于,其一,传统损益表是以数字损益为导向的,战略损益表是以用户价值为导向的。传统损益表的主要内容是,收入减去成本和费用等于利润。战略损益表的内容分为四个象限,简单地说,第一个象限是用户价值,第二象限是人力资源,第三象限是流程,第四象限是闭环优化。国外的学者研究海尔战略损益表四个象限的思路和内容后,把四个象限的第一个字母挑出来,正好组成 “ZEUS”(宙斯),宙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神,这样,海尔战略损益表在国际上交流时大家也容易沟通。其二,从原来企业一张总的大表变成两千多个经营体各有一张战略损益表。每个自主经营体各自为自己的用户创造价值,不仅形成整体效应,还避免了滥竽充数的问题。其三,两者的不同还在于,传统损益表是事后分析,战略损益表是事前算赢。每个企业都会进行经济活动分析,但分析的都是过去的数据,已经木已成舟。我们现在做的是事先算赢,分析的是为达到目标应做什么工作。由事先算赢的概念带来第二张表。

第二张表是日清表。我们做企业的都知道,最头疼的一件事是月初目标定得很高,也很有竞争力,但是到月底核算发现差得非常大。我们的日清表目的是预实零差距,日清表就是保障怎么样把工作落实到每一天,把预实差距背后的问题预先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保证目标落地,避免到了最后难以挽回。

第三张表是人单酬表。经营的结果直接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其宗旨是“我的用户我创造,我的增值我分享”。这是我们现在最大的突破。人单酬表的重点就是“单”,“单”不是内部自定的而是由市场竞争力定的,而人是要有能力来承接这个单的,最后产生价值和薪酬挂在一起。而很多企业包括海尔过去也是一样的,根据职务拿钱,但是人单酬完全没有这样的概念,收入可以很高,也可能较低,但不在于职位高低,只和价值挂钩。德鲁克有一句话,一个重视贡献,为成果负责的人,不管他职位多卑微,他仍属于“高层管理者”。反之,如果不对成果负责,即使职位再高也不是真正的高层管理者。

海尔的战略损益表符合管理理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是物本管理、人本管理、能本管理。最早的阶段是物本管理,顾名思义是以物为本,重物轻人,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就是泰勒的科学管理。科学管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时间动作研究,把很多复杂的劳动分解成非常简单的动作,然后给它界定了具体的时间,这样生产效率会极大提高。但是它带来的弊端是人成了机器的附庸,虽然效率提高了,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却没有了。为解决其弊端就产生了人本管理,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本,我认为人本管理最出色的是日本的企业管理,其最主要特点是团队精神。如TQM源于美国戴明博士,但美国未做起TQM,主要是缺少日本企业的团队文化,日本企业的团队精神却把TQM发挥到极致,大大提升了产品竞争力。现在日本企业的竞争力不是那么突出了,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时代又往前发展了,管理理论进入能本管理阶段。能本管理最大的特点,是以创新能力为核心体现出的人力资本的价值,将被管理者转为特定领域的管理者。

二、“为什么”:为了将企业建成网络组织,以满足互联网时代用户的个性化的需求。

“是什么”阐述的是以满足互联网对速度的要求而进行的管理体系的变革,而这个变革又是“为什么”的前提。具体还要从管理模式、组织架构和报表三个方面的“为什么”来回答。

(一)管理模式。为什么要变成人单合一双赢的管理模式?

因为时代变了,是用户决定企业,而非企业决定用户的时代,企业唯一能做的是跟上用户点鼠标的速度。而人单合一模式则是一个理想的选择。企业和用户之间永远存在信息不对称。在传统经济时代,信息不对称的主动权在企业,是企业决定用户的时代,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性不对称的主动权交给用户了,是用户决定企业的时代。

传统时代,用户无法知道所有企业的信息,所以广告和促销就很重要,如果你是中央电视台的标王,可能胜算就比较大。互联网时代,用户在网上可以看到所有企业的信息,用户可以决定企业的生存。企业唯一的选择就是跟上用户点击鼠标的速度。如果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给一线员工最大的自主权和决策权,让他在第一时间对用户的需求做出反应。就像美国在战争中采用的信息化手段。一线士兵不仅仅是端着冲锋枪往前冲的普通士兵,而是一个信息化的终端,把前线的信息在第一时间传给总部,总部及时提供火力支持。自主经营体的员工也是这样,如果在第一线发现用户需求,二线支持平台马上就要提供支持,全流程协同起来,最快速度满足用户的需求。这就带来一个改变,过去是员工听领导的,现在变成员工听用户的,企业听员工的。人单合一可以让员工持续保持活力。

传统模式的弊端,对企业来说是大企业病,对员工来说则是懈怠。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人生就像钟摆,钟摆的一端是欲望,一端是懈怠。有欲望就积极,欲望满足了就会消极懈怠。企业里有的员工也是一样的,可能他的欲望是挣更多的钱、有更高的职位,但薪酬不可能无限制地上涨,职位也总是有限,到了某个阶段一定会从欲望变成懈怠。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对这个难题的解决方案是,给员工提供一个创新的空间和平台,让每个人的价值和为用户创造的价值挂钩,没有职位和工资的高低,只有价值的大小。员工能力高低不是领导评价而是市场和用户认可,形成每个人创新空间的平台,自己的成果自己说了算,是自驱动而非他驱动。大部分员工会对此有信心,当然也有人不愿意这样做,而是想找一个不出力也可以多挣钱的地方,这样的想法在人单合一的平台上肯定实现不了。

所以说,人单合一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每个人能够不断自创新、自驱动、自运转。

(二)组织结构。为什么要颠覆为倒三角组织?因为互联网时代需要企业变成网络组织。

荷兰学者尤尔亨写了一本书《管理3.0》,邀请我为这本书的中文版写推荐序。和他交流后,我非常认同他的观点。他把管理分为1.0时代、2.0时代、3.0时代。1.0时代就是泰勒的科学管理,就是层级制。2.0时代就是在1.0基础上增加了很多流行概念,比如六西格玛、全面质量管理、平衡计分卡等,本质上没有摆脱泰勒的科学管理和层级制。但是到管理3.0时代就不一样了。管理3.0最大的特点即一切组织不但都是网络而且应将组织看成生命系统而不是机器,即动态的可根据外部市场需求灵活应变,而非冷冰冰的官僚机构。而倒三角的组织结构可将企业变成网络,体现为两张网。

第一张网是人单合一网。外部用户个性化需求的网倒逼企业内部员工形成对应的网络组织。用户个性化需求是碎片化的,打个比方说,它就像一面五彩缤纷的马赛克墙,企业也不能是单色的,企业必须和五彩缤纷的马赛克墙对应起来。倒三角组织体现的与用户的零距离则能实现这一点。

第二张网叫虚实网融合。虚网就是互联网,实网就是我们的营销、服务和物流网。虚网要做实,实网要做深。虚网做实,就是像宝马七系列那样,在设计阶段就让用户在网上参与设计,共同实现需求。所以网络营销并不仅是低价,这只是网络营销的优势之一,重要的是利用社交网络与用户共同创造需求。实网做深,就是深到村头和社区。中国农村就有二千八百个县、三万五千个乡镇,六十四万个村,现在我们在二十多万个村里有联络员和销售终端,可以了解每个村民的不同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应具备相应的物流配送网以在第一时间满足其需求。这就是虚网做实,实网做深,说到家就是把所有的需求融合到一起。

我在美国旧金山和美国著名的管理专家加里·哈默(Gary Hamel)进行探讨,他对海尔组织变革非常感兴趣。他说,他在全世界走了很多的国家,了解了很多的企业,大企业这么做的还很少见。为什么?因为颠覆不好很可能自己就垮台了。我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也和IBM前CEO郭士纳倒三角的组织结构。他说,他在做CEO的时候也很想这么做,但是他担心万一做不好,几十万人的组织会出现问题。他担心两个问题。第一,如果倒三角之后,一线的员工得不到二级平台后续及时的支持。第二,大家都去关注用户需求,谁来发现市场的新机会?他讲的非常有道理,我们的三级经营体,一级就是直接面对用户的,二级是支持平台,三级是战略平台,战略平台就是解决内部的协同和发现市场新机会的。

(三)报表,为什么要变革成战略损益表?因为时代变了,互联网时代要求以用户价值为导向才能真正实现利益攸关方共赢共享。

战略损益表之所以冠以“战略”二字,主要体现在战略损益表的第一象限。战略损益表体现在第一象限,就是用户价值。所有人都以用户价值为导向,盯住用户个性化需求,赢利就是必然的结果。以用户价值为导向克服了传统损益表只知是什么而不知为什么的问题。因为传统损益表当中数字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很清楚,但数与人之间却没有关系,即不能从差的数中找到其人为的因素。

海尔的战略损益表吸引了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的关注与合作。他们和我们合作成立了一个研究中心,共同研究海尔模式。他们看了我们这套报表之后,非常感兴趣,他们认为海尔这种战略损益表和传统损益表最大的不同是关注了表外资产。表外资产主要指人力资本和无形资产。利润是不是能够做得更好关键取决于人。其实我自己有个体会,一个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不管资产多么大多么好,都不会产生价值,关键是运作资产的人的能力。另外就是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就是我刚才说的电商最需要的就是信用,市场的诚信是非常重要的。这两条具备了之后,这个损益表就是用户价值导向的损益表。

三、“做什么”:做一个时代企业,以变中求胜。“是什么”解决的是通过变革和颠覆管理体系以求速度。“为什么”是在变革了的模式基础上,将企业建成网络组织以满足互联网时代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而“做什么”则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即让企业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企业以保证可持续发展。我始终认为只有时代的企业,没有成功的企业,所有的成功只不过是因为你踏准了时代的节拍,但是外部环境变化非常快,你不一定总能踏准节拍,因为人们会被过去成功的固化的思维模式束缚住,仍然以昨天成功的思维模式思考明天的事情,成为时代的企业就是要不断创新,不断战胜自我,才能在变化的市场上以变制变,变中求胜。这个问题也从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和报表三个角度来说。

(一)“人单合一双赢的管理模式”要做什么? 是要做每个人的自驱动机制,以不断自创新。

自驱动机制首先要有驱动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机会均等的平台机制。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公平即和谐”,也就是说和谐的前提是公平,中国春秋时代的庄子也有类似的话,他说“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意思是以不公平的机制想得到公平的结果,永远不会得到真正的公平。

我们在创新实践中以竞单上岗和官兵互选给每个人以平等的机会体现其自身价值。竞单上岗给每个人平等的参与机会。“单”以及对应的岗位摆在那儿,大家都可以来竞争,谁有能力谁上。这个很重要,我觉得不光是在企业里,在任何单位都应是这样。竞单上岗以后也不是就固定不变了,在运行过程中还可以官兵互选。因为竞争上岗不一定意味着一定能做成,他可能会懈怠,需要用官兵互选的机制保证动态优化,这又体现了机会的均等。

驱动的基础是机会均等,驱动的目标是为追求动态的一流目标而不断优化人才。市场是动态的,一流的目标也必须是动态的,在目标动态优化过程中,只有不断整合一流人才才能保证一流目标的实现。在互联网时代要做到这一点,前提一定要是开放的系统。《宏观维基经济学》有一章标题写得非常好,叫做“世界就是你的研发部”,里面有一句话说得也非常好,“通过一个全球的协作平台,储备大量人才将只会是点几下鼠标就能搞定的事儿。”过去有一些思维误区,一定要把一个外部或者国外非常优秀的人才高薪聘进来,其实未必。目前,我们在全球各地有五个研发中心,在这里研发人员都是当地人,这些人不一定都是我们的雇员,我们和他们之间也可以是一个契约关系。如果要创造世界一流的目标,但却不能整合到一流的人才,那目标的实现就是一句空话;如果要整合一流的人才,就必须是开放的体系。而我们创造自主经营体符合这个要求,因为其具备自组织的两个要素:引进负熵和正反馈循环。引进负熵是为了促进组织从无序到有序,更加充满活力。在自主经营体中,负熵意味着一流的人才。正反馈循环即因果的正相关,因就是人,果就是市场目标,更高水平的人创造更高的市场目标,更高的市场目标再提高原有人员的能力或整合能力更高的人,能力更高的人再创造更高的市场目标,变成这样一个良性的循环。

这就是人单合一双赢模式要做的,让每个人都能成为自驱动的体系。

(二)倒三角组织要做什么?是要做动态平衡组织以自动应对外部变化的挑战。

传统正三角组织可以使组织很稳定,但是缺少活力。倒三角不稳定,静态的倒三角立不住,就像陀螺,必须转动起来才能不倒,而且要不停地转。让倒三角持续不停转动需要两个力,分别是外驱力和内驱力。外在驱动力来自用户个性化需求。用户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要根据用户的需求不断创新。一般企业包括我们过去不是为用户生产,而是为仓库生产,先生产后销售。现在不是这样,海尔转变成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模式,即研发人员不是研发产品而是研发市场需求,而不是像过去研发出产品卖不出去与我无关。而营销人员需在产品不进仓库的前提下找到用户,因此要先销售后生产,取消仓库,那么全流程都必须围着用户个性化需求转动才行。内在驱动力来自全员与用户的契约。沃顿商学院的迈尔教授(Marshall Meyer)跟踪研究海尔模式已有很多年,他曾提出一个海尔模式如何能让美国人也接受的问题。美国企业文化是契约文化,核心是委托代理激励契约,所有者是委托方,管理者是代理方,委托人以期权激励契约鼓励代理人为其创造利润,这种期权激励容易带来短期化的弊端。而海尔的契约是全员的,每个员工都和用户签订契约,这样就会变成整体内在的驱动力,所有人都会自驱动,整个系统也会围绕用户运转。

倒三角体现的是用户驱动和自驱动机制。我认为,从管理角度看可能有三个层次,最低的是管事,然后是管人,最高层次是管机制。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被称为“机制设计之父”的美国教授赫维茨(Leonid Hurwicz)所说的,一个好的机制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叫参与约束,第二个叫激励相容约束。参与约束,就是用机制驱动使人自愿参与;激励相容的机制体现的是行为人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正好与企业实现集体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相吻合。激励相容约束的对立面是激励不相容。有些人正如培根(Francis Bacon)说过,“烧掉大家的房子煮自己的鸡蛋”,在现实中由于机制设计不当,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激励相容则是为了避免这种结果,让每个人想得到的和企业想得到的、用户想得到的是一致的。

(三)战略损益表要做什么?是要达到终极目标:让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

德鲁克认为在信息化时代,企业就应该让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这意味着让每个人成为主人,不是被报表所左右,而是以战略损益表为平台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和最大潜能。这个模式如果做成功,应该可以融合世界上不同的文化,否则就不是有效的管理模式。我们正在尝试慢慢走向世界。海尔在国外有很多的工厂和贸易公司,现在我们做的第一步是先复制到日本。去年我们兼并日本的三洋家电,兼并过来之后,把人单合一双赢管理模式推行过去,一开始和日本的年功序列工资和团队精神不相容,但是现在他们慢慢的接受了,每个人都和公司签订明确的目标承诺契约。为了这一步我们做了很长时间的沟通,并且在不违反日本法律的基础上进行薪酬制度的创新。我们这种管理模式的变革,让日本员工也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去完成市场的订单,而不是像原来那样等着上级给下达任务。同时,在欧洲和美国,我们当地的公司也在逐渐接受这个模式。

我们探索人单合一双赢管理模式以来,在市场上已初步显现成果。从品牌角度来看,国际权威调查机构欧睿国际(Euro-monitor)连续三年评海尔为“全球白电第一品牌”。从利润角度看,过去五年,海尔利润复合增长率达到38%,增幅最低的年份不低于20%,增幅最高的年份达到70%,这就是自主经营体对市场业绩的贡献。从现金流角度看,海尔的营运资金周转天数达到负的十天(即CCC为-10天),一般企业是正的三十天左右。一正一负对企业意味着巨大的现金流量。现金流指标对企业非常重要。如果说利润是企业的血液,那么现金流就是空气。正如国外所说的黑字破产现象即账面有利润却难以为继。

3.海尔创新模式学习心得 篇三

《海尔兵法——海尔成功模式解读及借鉴》

课程介绍

一、为什么学习本课程:

每年有60多万中外经理人、专家、学者参观海尔,为什么?

海尔是如何从一个负债147万元的街道小厂经营成一家年销售额1220亿元的跨国集团公司?

任凭风云变幻,海尔25年笑傲江湖,屹立不倒,凭什么?

海尔有哪些成功、成熟、成型的经验、模式、流程、工具、方法、理念可供我们学习借鉴?

闭门造车是最大的浪费,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事,效率高,资讯广,少走弯路,何乐而不为?

在本课程中,海尔权威研学专家分为几个模块,为您一一解读海尔成功之道。

二、通过本课程您将学习到:

海尔企业文化、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再造、SBU经营、高绩效OEC管理的最新内容。

三、谁应该学习本课程:

企业老总、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

四、培训方式:

专题演讲,案例讨论,互动问答,课堂练习

五、课时安排:

1天或2天

六、讲师简介:

杨克明 博士

OEC管理模式推广专家,企业文化咨询专家,海尔问题权威研学专家。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青岛大学等高校企业管理研究生班课程教授。

曾获青岛十大名师、中国百位优秀讲师称号,PTT国际职业培训师,曾在全国各地做过专题报告及企业内训上百场。

海尔企业文化体系主创人员之一,在OEC管理、企业文化建设、人力资源管理、SBU经营、市场链与业务流程再造等现代企业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独到见解,现为数十家企业管理顾问。

个人著作有《海尔兵法》、《OEC管理》、《创新经营》等多部。

风格:激情哲理,对学员有很强的启发性;案例丰富,实战性强,学员可以“拿来主义”;学识渊博,引经据典,让学员受益匪浅。

七、内容提要(课程提纲):

第一讲海尔企业文化与战略创新

 海尔现状概述

 海尔企业文化定义

 海尔创新的三原则

 海尔创新三路径

 海尔创新六体系

 海尔企业文化落地三步曲

第二讲海尔市场链与流程再造

 海尔为什么要实施流程再造

 海尔实施流程再造的理论基础

 海尔实施流程再造的试点

 海尔流程再造的主要特征

 海尔流程再造的基本内容

 流程再造与SBU

 SST的分配形式

 流程再造中的“三个流”

 流程再造中的“三个零”

第三讲海尔高绩效的OEC管理

 OEC管理产生的背景

 OEC管理的概念阐述

 OEC管理的三大核心体系

 OEC管理目标体系建立

 OEC管理日清体系建立

 OEC管理激励体系建立

 OEC管理推行6步曲

第四讲海尔人力资源管理与SBU经营

 海尔人力资源现状

 海尔的培训与开发

 海尔的绩效管理

 海尔的职业生涯设计

 海尔SBU经营的概念

 从“管理人”到“经营人”

 把企业从大做小

 SBU与岗位主人翁精神

 如何经营SBU?

 SBU经营案例阐述

4.海尔文化学习心得 篇四

为完善车间管理,借鉴不同行业的先进管理经验,根据车间安排我们对海尔文化进行了学习,这次学习皆在学习海尔的一系列创新管理理念,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学习对海尔的管理模式等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淡几点体会:

一是要有创新精神,20多年的历程,海尔确立了无私奉献,追求卓越的文化精神,确定了高标准、精细化、零缺陷的管理战略;确定了质量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的质量战略,这一系列组成了海尔文化网络。但是海尔文化的灵魂就是创新,唯有创新,才是海尔战胜自我的制胜法宝!这是在汲取中外,继承前人基础上的创新,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单位所学习和借鉴的。

二是文化与制度要做到有机融合。一个单位,不仅要有自己也有的文化,还要靠一套良好的机制来管里自身,海尔能够把文化和制度紧密结合,靠文化育人,靠制度管人,有制度,有执行,有落实,这才是最重要的。

三是思路和理念是至关重要的。学习海尔,关键是学习海尔的思路和理念,而不是学习它的具体做法。因为管理是使理念变为行为的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管理者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重新的打造和磨练。

四是要活学活用,学习海尔,是借鉴而不是照搬,因为海尔管理再好,但它只是海尔的,它只适用于一种特定的海尔文本化。我们可以学海尔的管理经验和技巧,但必须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探索出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

5.世博海尔——创新无止境 篇五

一 引言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所在,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创新能够创造企业的竞争优势。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内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情况下,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在这个环境中求生存、发展,必须依靠增强其核心竞争力,不断实现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在一个行业中,能否持续创新决定了企业是引领者还是模仿跟随者,而在什么样的层面上进行创新则决定了企业发展的高度。身为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的海尔,在其全球化品牌战略的推动下,借2010上海世博会为舞台,在国际市场的大背景下凭借营销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绿色低碳创新理念,开创了世界家电品牌的新高度。

二 海尔创新体系的六个方面

经济学上,创新主要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一个技术概念。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

创新引起企业离开原来的平衡状态,达到另一种平衡状态,在这个状态,企业能够得到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而各个企业不断地自我发展和创新,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增长,创新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可以概括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观念创新、市场创新等等。

1.战略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方向

海尔的战略创新分为三个阶段:

(1)从1984年12月到1991年12月是名牌战略阶段---“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

(2)从1991年12月到1998年12月是多元化战略阶段---“东方亮了再亮西方”

(3)从1998年12月开始至今,海尔进入国际化战略阶段---“先易后难创名牌”

2.观念创新——观念创新是先导

海尔提出了“三只眼”的理论和斜坡球理论。

“三只眼”理论——第一支眼睛是盯住企业内部员工,使企业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最大化;第二只眼睛是盯住企业的外部市场,盯住用户,使海尔的用户对海尔的满意度最大化;第三只眼睛是盯住企业的外部机遇,盯住国外市场,使海尔融入全球一体化。

“斜坡球”理论——海尔从斜坡流动的小球这一极普通的生活现象中,悟出了企业人才发展的规律,即斜坡球理论,这也成为了海尔的发展定律:海尔把企业比作是放在斜坡上的球,球越往上阻力越大。小球要上升需要有两个力,一个是止动力,一个是上升力,止动力就是基础管理,上升力就是创新。企业的基础管理必须是“抓反复、反复抓”,止动力只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

3.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手段

技术创新分四个层次:引进、吸收消化、技术创新、自主知识产权。从技术的角度说,第一步是采用引进的技术,第二步是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后拥有了可以独立自主创造的技术,第三

步则是在此基础上创新,第四步则是完全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海尔技术创新的理念为:技术创新不是为了技术而创新,而是为了有全球竞争力需求的产品而创新;技术创新过程不仅是市场化的技术创新过程,更应该是一个严密的法律保护过程。脱离有全球竞争力需求的产品的创新没有任何产业意义,而没有法律保护的创新也不是自己的创新。海尔的技术创新是根据用户的需求来开发产品、开发市场,为用户找产品,而不是我生产什么,用户就买什么,所以,海尔推行的是一种倒流程:消费——流通——生产,4.组织创新——组织创新是保障

组织结构的创新形成企业的有序的非平衡结构,它使企业内部充满活力。海尔组织结构的创新,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直线职能式的组织结构---在名牌战略阶段

第二个阶段---矩阵式的组织结构---进入多元化战略阶段

第三个阶段---市场链管理模式。市场链简单地说就是把外部市场效益内部化。

5.流程创新——流程再造是活力

海尔组织结构改变的原则是建立有序的非平衡结构。流程再造是企业发展的活力。总结为三个零:(和用户)零距离、零库存、零

6.文化创新——提供动力

对成长中的中国家电业来说,文化的自主创新意义重大。只有优秀的文化才能引导产业向优秀的方向进化,如果没有文化的自主创新,产业的创新就是奢谈,因此说,文化创新是产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先导性的创新。

海尔文化分为三个层次:最外层是物质文化,像海尔的规模、产品、厂房等;中间层是制度行为文化;最核心的一层是精神文化,就是价值观,价值观决定了企业的制度文化,企业的制度文化产生了企业的物质文化。

三.世博海尔创新之道

百年世博,一直以来都是世界顶尖品牌比拼创新的斗秀场,上海世博会上,大批赫赫有名的来自全球的国际大品牌比肩而立,在这个全球化品牌方针中,海尔却成为一颗耀眼的世博明星,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入园形式创新,彰显海尔全球化战略

青岛海尔、美国海尔、欧洲海尔、澳洲海尔,先后与山东馆、美国馆、意大利馆、新西兰馆、世贸中心协会馆建立赞助合作关系,成为百年世博史上,第一家由全球各地分公司同时赞助多个世博馆的企业。这种创新凸显了海尔在全球各地的本土化实力,也借助世博平台向世界展示了海尔全球化战略的成果,同时也把世界多元文化和消费理念带入世博。

在网上,“海尔把世界带回家”活动吸引了1800万网民直接参与。在国内市场,海尔同步开展了系列“把世界带回家”的终端营销活动,启动规模空前的“世博精品巡展”,直抵消费终端,与各地市场营销体系结合,形成良好互动。

2.智能物联,凸显技术创新实力

在三网融合的呼声开始转变为行动时,海尔抓住了创新的先机。上海世博会上,海尔推出的“物联网家电”成为影响未来生活的最大的亮点之一。海尔通过构筑于山东馆尾厅描绘未来数字家庭生活图景,运用海尔U-home物联网技术,将物联网家电带来的美好生活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更为精彩的是,海尔在世博会世贸中心馆,开设“海尔物联之家”绿色智能生活展区,从有具有能自动给手机发短信的智能安防功能的空调,能

自动检测食物储备的冰箱,到可扫描衣物材质、洗涤剂和水质并智能计算洗涤时间的节能洗衣机,能控制家电、电灯和窗帘的电视等50多款物联网家电精彩亮相。海尔借助世博会设立“海尔物联之家”,掀起物联网之风,抢占物联网先机,为世博会增添了技术创新亮点,更引领了行业发展。

3.整套低碳精品,引领绿色生活潮流

绿色、健康、低碳、节能成为了当代家电消费的“高频词”。海尔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全面推出的50多款绿色低碳精品,都“贴”上了绿色的标签:卡萨帝复式大滚筒,真正实现了静音洗衣;变频空调不用氟立昂,攻占无氟变频空调能效之巅;采用“无级变频”技术的卡萨帝冰箱,日耗电仅为0.78度,是目前惟一达到新1级能效标准的多门冰箱,同时也是世界上最节能的多门冰箱;3D电热水器可以按用水量多少加热,还有太阳能热水器„„海尔不仅仅局限于生产某一款绿色产品,而是通过打造整套的绿色产品理念,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了超值的绿色物联生活解决方案。“贴近用户进行创新”,以解决方案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的理念,全方位践行绿色世博的宗旨。

面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时代浪潮下的创新需求,海尔又提出了“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营销、绿色回收”的新型战略经营模式。截止到2009年年底,海尔累计申请专利9738项,其中发明专利2799项,居中国家电企业榜首。通过绿色创新,海尔将自身与国家,乃至世界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彰显了自身强烈的创新意识。

4.研制出全球首台无氟变频物联网空调

当你出门在外,家中有陌生人进入时,空调会自动报警并在第一时间将现场监控视频传输给你;当你旅游、出差又惦念家中近况,空调会把屋内即时画面传送给你,让您享受与家的“零距离”接触;当你在归家途中,通过3G网络远程开启空调,它会根据室内外环境温度将家中温度自动调节至最舒适状态,等你归来;当你因工作繁忙忽略了空调运转的异常时,它会贴心的提醒你并迅速通知到售后服务人员„„不要以为这样的生活只有在科幻片里才能看到,在现实世界里,海尔已把它变成了现实。

2010年,全球首台具有安防、远程运行监控、管理等功能的无氟变频物联网空调在青岛海尔研制成功,这是全球首家空调企业在物联网技术方面的成功应用,也是中国空调业影响世界的一次创新之举,它不仅革新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成为人们生活中智能、安防的绿色管家,更是掀起了全球空调业在信息化技术应用革命中的一次新浪潮。海尔运用强大的3G无线网络直接端到端的智能服务,正是打破了这种距离局限,通过运用领先技术的3G监控眼实现了远程运行、控制、监控服务等多种超前功能。更重要的是,它的智能化涉及到了安全监控领域,更像是一个家庭安全保镖,随时监控家庭安全状况。海尔对此次创新尝试的诠释绝不停留在3G无线网的应用上,在低碳与物联网两大趋势并行的时代,海尔无氟变频物联网空调实现了两者的完美融合。其采用世界领先的无氟新冷媒,保护臭氧层不受侵害;产品本身采用领先的直流变频技术、PAM技术不仅实现节能低碳,制冷制热效果更快、更显著;而通过对空气质量的智能监测,还可自动更新、净化空气

随着物联网国家标准体系建设工作的正式启动,物联网发展已驶入快车道,海尔率先推出“无氟变频物联网空调”,既顺应了全球物联发展、低碳经济发展趋势,更将自身的创新实力充分展现给世界,作为低碳与物联网两次浪潮的行业引领者,海尔的这一创新之举具有划时代意义。

四.结束语

2009年12月,世界著名的消费市场研究机构Euro monitor(欧睿国际)公布了2009年全球白电品牌企业最新市场调研数据:海尔品牌以5.1%的全球市场份额成为全球第一白色家电品牌。2010年4月,世界第一销量的商业类杂志美国《商业周刊》公布“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50强”,海尔集团排名第27位,是唯一上榜的中国家电企业。以用户为中心,凭借产品、技术、商业模式创新为全球用户提供最佳产品解决方案的海尔,已经成为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的典范。创新,成就了海尔在家电业的辉煌。

6.新时期的海尔模式 篇六

11/21/200

5■张瑞敏/文

随抛弃旧经验

着海尔的国际化发展,我们现在在国外有了30多个生产基地,但我的感觉是越来越不会做企业了,原来许多成功的发展模式现在都不好用了。我自己今年以来每个月都要去一些国家,我发现:把国内成功的发展模式移植到国外肯定是不成功的。我有一次到美国去,有一个美国人问我:“你觉得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东南亚各国,对亚洲带来的损失是什么?”我说就是经济倒退,很多企业倒闭。其实最大的一个教训就是学会什么叫谦虚。

应该非常清醒地认识到:国内企业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这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中国有一个巨大的市场,有一个非常好的机遇。海尔有今天也是在改革开放的大前提下,能够比较快的、比较适时的抓住机遇。而现在再用过去的老方法管理今天的市场,根本不可能取得成功。第一,国内的市场空间变小,爆炸性增长的机会几乎没有。前两年市场还有这么一段时间,但是也很短。第二,自身发展到一定程度,很难再靠引进技术发展。原来发展主要是靠引进技术,但现在是在同一个舞台上竞争,你想从其他的家电公司引进先进技术是不可能了。第三,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外的品牌都到中国来了,我们则必须走出去。对国外大公司来说,中国是最后一块潜在的最大的市场。而我们既要保住中国市场,还要到国际市场上去,所以基点是不一样的,相当于盖一个十层的楼,人家已经盖完了九层了,最后差一层,我们这一层还没完全盖好,还要盖那另外的九层,这对于中国企业是非常大的压力。

海尔一开始时,从内部管理的角度来讲,企业比较小,一竿子插到底,有问题可迅速解决。当时的海尔只有600多人,现在是5万人,当时一年生产几千台产品,现在一年要生产几千万台产品。当时海尔是从抓质量开始起家,像砸冰箱这件事,很多媒体都宣传过,但是现在你想砸也不可能了,如果再出质量问题,不是这么少一点,当时只有几十台,现在动辄就是几万台。物流方面,物流的本质是不落地:青岛保税仓库,一平方米每个月6美金,但是到美国一落地就是50美金,差好几十美金,这个费用根本落不起,必须要做到不落地。成本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资金周转的问题。我们到美国去之后,需要全球化的资金运作,像GE一样,资金24小时都不落地。制造也是这样,过去特别是空调习惯于在旺季之前拼命的制造,压很多货,然后到了旺季一下销售出去。其实,生产线上的生产必须是有用户的,要做到没有库存的销售。现在中国企业的坏账率是美国企业的10到20倍,一个是应收账款,一个是库存,这些都造成了中国企业的坏账。据报道:中国企业海外逾期应收账款大约是1000亿,这是非常大的数字。现在我们所做的就是在海外把坏账率降到最低,我们希望零库存,零逾期,零距离。

所以,以前那些有效的方法,甚至是成功的方法,今天来看,都必须抛弃了,要采取新的策略。而中国到现在为止并没有自己的管理模式、管理思想,我们大量引进的还是国外的,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开始,到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一直就没有形成中国自己的管理体系。所以说现在对

于我们是一种很大的挑战,但可以把后发的劣势变成优势,那就是利用信息化。人单合一

当然,信息化的方法、方向很多,我们的突破口在哪里?现在一般的企业,基本上是销售经理拿一个定单,然后提出一个定单来,生产的产品

进到仓库,仓库里面再进到卖场,再进到用户。这样会产生库存问题。现在的价

格战打得非常厉害,说到底就是库存的压力,如果没有库存的压力,谁愿意把产

品降价呢?所以我们从解决库存入手。在美国,我们的销售公司是120个人,这

些人都是美国人,我们把定单和海外经理人挂在一起,现在产品已经开始从中国

直接发到美国商场,而不在美国仓库停留,直发率去年是27%,今年已经达到了

64%。这是很重要的一点,这是我们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的“人单合一”战略的一种表现形式。“人单合一”战略可以简单概括为“人单合一、直销直发、正现

金流”,就是使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市场,有一个市场就要有一个定单;人和市场

之间,应该是直接联系在一起,每个人从市场直接获取定单,工厂是根据他的定

单进行制造,根据定单发货;如果通过我们生产线的产品都是有用户的定单,资

金就可以快速地拿回来。

“人单合一”表面上看是库存问题,但由此“反推”或“类

推”,它涉及企业价值链上几乎所有的环节(参见《张瑞敏“木桶新论”:战术的战略追求》一文),因此可以解决许多难题。我们现在正在探索如何把“人单

合一”模式贯彻到管理的各个环节、全球的各个市场,以期解决我们的再发展问

题。

我们自己的物流现在已经开始做到了三码合一:人码、定单码

和物码。这是一种信息化全程闭环模式。每一个产品出厂的时候,都有一个条形

码,整个企业都可以做到,根据这个条形码不管走到哪里都可以追踪。定单码,就是谁下了这个定单,这个定单的量是多少,避免下了定单将来出现问题时没办

法追踪。人码就是每一单产品都有人负责,每一个人都有他要负责的产品。这么

做了以后,我们物流中心也被很多外国公司看好,像惠普等很多公司都是通过我们的物流系统来做他们在中国的物流。

实施人单合一战略也比较容易理顺利润和盈利能力之间的关

系。根据现在企业界的解释,利润不等于盈利能力,有利润不一定有盈利能力,但是有盈利能力一定会有利润。海尔过去利润非常大,不等于有非常大的盈利能

力,因为有很多外部的因素,包括机遇。盈利能力是一个双赢的能力,就是我给

你提供的不仅是产品,还有解决方案。现在给我们供货的分供方,我们分成ABC

三类,第一是不但产品质量好,而且参与到产品前端设计。

美国最大的电机生产厂艾默生,他到我们青岛工业园设立了一

个工厂,生产电机,我生产一个新产品的时候,把新产品的意图告诉他,他根据

我的意图设计一个新的电机,通过他的电机可以提高我产品的性能,也可以提高

我的售价,这就是双赢。同样我做整机的给用户提供的也应该是一个解决方案,他从我这个产品想得到更多的附加价值,也愿意付更多的钱。

创新紧盯市场

这种管理上的创新也是技术上的自主创新贴近市场、反应迅速的重要保证。人单合一要求我们的技术创新紧盯市场。

对于中国来讲,我们的技术创新和那些国际大公司比较起来,现在就达到他们的水平根本不可能,所以我觉得主要体现在差异化,不和他在同

一个道路上竞争。

我们在巴基斯坦有一个很大的工业园,主要面向巴基斯坦、南亚这个地区。很多国际上很好的洗衣机在那儿销售并不好,但是我们销售的很好,原因就在于我们经过调查,发现巴基斯坦差不多平均一家12口人,而且巴基斯坦成年男子都是穿白的袍子,于是给他创造出可以洗12公斤的衣服的洗衣机,很多大袍子放进去都没关系。我们发现欧洲人包括意大利人,度假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我们的意大利工厂就创新出了一种“假日冰箱”,可以在人们度假期间保证冷冻室照常运转,冷藏室控制处于最低耗电状态。我们还有一种空调是根据北欧人特别重视空气质量而设计的,现在在北欧非常受欢迎,功能是“双向换新风”,就是把室内的空气输送到室外去,室外新鲜空气进来的时候,经过一个预冷预热的过程。热水器方面,原来很少有防电的功能,因为在欧美电器线路已经非常规范,但是在中国和发展中国家遇到非常大的问题,经常会出现地线带电,所以我们发明了“防电墙”技术。这个技术有望成为一个国际标准。我们的发明专利这几年越来越多,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数字电视解码芯片前几年就已经研制出来了,现在已经大规模的量产。网络家电也是今后发展的趋势,我们现在已经开发了第三代,成为信息产业部的一个技术标准。我们新产品开发的速度相当于平均每个工作日开发1.7个新产品。

建立强势企业文化

当然,推行“人单合一”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文化问题。前些日子关于海尔进行国际收购的问题,炒得很厉害。我觉得并购倒是企业在国际化发展过程当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但是前提是你的企业文化怎么样。如果你有非常强势的企业文化,这就可以,如果你企业文化非常弱势,这个并购可能成功的几率就很小。日本和韩国的企业在这方面有很多失败的案例,所以我们更多的是希望达到一种能融合多种文化的企业文化。

我们过去自己做的企业文化还是比较成功的。我们主要是体现两点:公平的文化,创新的文化。我自己属于老三届,做过工人,在基层做过很多年。作为被管理者,我觉得当时最希望的东西就是两个字:公平。我做了管理者之后,就极力打造、推进公平的企业文化,在海尔内部营造一种透明的人际关系。员工每个人都是跟自己的市场目标挂钩,很多企业的副总裁可能是会管的比较虚一点,但是我们这儿的副总裁都是直接挂一个指标,你要是做不上,也要下来。我们今年有一个副总裁由于工作没有达到要求就下来了。再有一个是创新的文化,作为海尔人,习惯于变是常态,不变是不正常的。所以我们从1998年开始推行的流程再造,到现在七年的时间了,光是组织结构大的变动就有47次,如果大家对于这个不认同,整个就会出现一片大的混乱。

这是我们自己内部的企业文化,但是到海外去现在就不灵了。我今年以来跑了将近20个国家,发现我们国内的企业文化到海外特别是到欧美很难被接受,尤其是创新赶超的文化。我们欧洲总部的经理人,很多人是从很有名的大公司过来的,都是非常有能力的人,过来之后,我们给他提的目标就是短期内赶超。他们不接受,说:“我在那个公司干的时候,那个公司都是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达到今年的水平,海尔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赶超他们。”欧洲海尔经理人直接跟我说:我工作是为了什么?你是为了创新,我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更舒服。我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在欧洲,年薪跟业绩完全挂钩是违法的。定了年薪之后,你觉得他不好用可以辞退他,但是不可以说因为你干得不好,我就少给你钱,如果到了年底因为没有达到目标,你可以辞退他,但要支付最少9个月、最多22个月的工资。中国企业里面走一个人,可以签订一个不得到同行业竞争对手那儿去的合同,但在欧洲,如果企业要求签了这一条,员工没有去,企业要支付赔偿金。这样企业就是寸步难行。在这种情况下,采取了一个措施:搞了一个T模式(参见《张瑞敏“木桶新论”:战术的战略追求》),每个人都要跟市场挂在一起,挂在一起之后,我可以不动你的年薪,但是你做好了,我可以给你增加更多的奖励。要是还做不好怎么办呢?我们又采取了一个办法,现在看也有一定的效果:欧洲人毕竟还是比较要面子的,我们先提出一个T模式,每个人跟自己的业绩挂钩,完不成我不能扣钱,但是每天给你做思想政治工作,每天早晨上班把他叫进来谈话,你为什么做不好;明天还没做好,再进行谈话。一般人一个星期保准受不了这种谈话。这就会产生两种转化,一种是向好的方面转化,这个人毕竟是有能力,他不是不能干,是不想干,不想好好干;还有一种是受不了了,因为谈话时,开着办公室的门,让所有人都看见我在跟你谈话,这个人最后就受不了,他就自己辞职,自己辞职我一分钱不用付。但是我主要的目的还是要使他转化。所以,我觉得我们的T模式,在全球都可以这么来做。(作者系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本文由本报记者根据作者讲话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上一篇:《中学班级管理初探》开题报告下一篇:争做世博文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