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提纲重点知识点(精选15篇)
1.初中历史提纲重点知识点 篇一
2.黄帝的传说:大约4000多年前,发生了一些部落战争。黄帝是其中一个部落的首领,因为他深得人心又聪明勇敢,取得了最后胜利。在古老的华夏族逐渐形成的过程中,黄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黄帝也就被后世尊为华夏族(即中华民族前身)的“人文始祖”。
(1)尊黄帝为“人文始祖”的原因:我们尊黄帝为“人文始祖”是因为他开启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先河,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源头。
(2)全球化时代中华儿女如何认识黄帝:今天,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正走向世界,黄帝则是中华民族进一步走向世界的精神旗帜,是中华文明继续发展的力量源泉,是中华儿女认同的文化标志。
(3)大禹治水的方法: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
3.夏朝建立和夏商周三代的更替
夏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由禹于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都城在阳城。统治中心在河南西部山西南部。
夏朝最后一个统治者桀,暴虐无道。东方的商部落,在汤的领导下强大起来,打败了夏建立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
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武王得到姜尚等人的辅佐,强大起来。前1046年,在牧野之战中,取得胜利。商纣自焚,商朝灭亡。武王伐纣,是我国古代的一次著名战争。商纣也是我国古代一位暴君,曾炮制“炮烙之刑”。
2.初中历史提纲重点知识点 篇二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重点
初中学生就开始系统的学习历史, 但是历史知识繁杂, 很多学生从起点就畏惧对历史的学习。对此, 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 将课本知识进行系统整理, 主次分明, 突出课本中的重点, 并结合导入式的教学方法, 设置历史情境, 讲述历史故事等, 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以高效率地完成历史的教学任务。
一、现在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现状
初中历史, 在很多学校是作为副科出现的, 在课程安排上, 一星期只有一节课或者两节课, 在上课的过程中, 存在这样一些问题:首先, 老师在教学方式上很不科学, 只是根据课本内容来读给同学听, 没有任何知识扩展, 在授课内容上不分主次, 毫无侧重点, 不会制造课堂气氛, 甚至在上课时同学说话打闹也不会管, 导致历史课堂的授课质量很不合格。其次, 在学生方面, 初中是学习历史的起步阶段, 很多学生会由于历史知识繁杂而不喜欢历史这个学科, 从而不认真听讲, 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再加上老师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明了清晰的学习思路, 导致老师与同学不能很好地交流与沟通, 所以不能高效率地完成初中历史的学习任务和目标。
二、何为历史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学任务中必须要完成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 教师以该学期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为根据, 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重点, 让学生们头脑中形成知识链, 以更准确全面地记忆知识。在历史教学中, 制定教学重点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历史知识内容丰富繁杂, 比如学习鸦片战争这种历史大事件时, 就必须分析战争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过程、结果等, 但是历史课本中, 还会提到一些小事件, 老师就应该将教学重点突出, 让同学有侧重地去掌握, 不但为学生减轻了学习压力, 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学习线索。除了整理课本中的重要知识,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也属于教学重点的内容。
三、如何整理历史教学重点
从课本内容来说, 老师应该把课本知识系统化, 成体系地来教授, 形成知识树、知识链等, 把有关系的历史事件进行合理连接, 结合导入式教学方法, 在每一个章节学习完后, 让学生以讲故事的方法或者话剧的方法进行“知识串烧”, 不仅使学生高效地记住历史知识, 也激发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从教学方法来说, 教师应该抓住初中生对新事物感兴趣的心理, 运用导入式教学方法, 将课本的死知识变活。比如, 在历史教学课程进行中, 教师说出一个与本课有关的重要历史人物, 让同学来积极发言, 讲述一些自己知道的历史知识, 再根据学生的讲述作以纠正和补充。这样一来便紧密地结合了教师的授课方式和同学积极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最高效率地学习历史。
四、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教育改革和教育制度的逐渐完善, 我国的素质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在很多方面, 也存在着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比如, 在一些初中学校, 课程安排存在侧重问题, 只注重数学、语文与英语的学习, 而忽视了历史、政治、生物等学科的学习。尤其是历史, 很多初中生尚未掌握他们应该掌握的知识, 经过调查发现, 一大部分学生对历史没有学习兴趣, 还有一部分学生比较喜欢历史, 可是历史知识太繁杂, 不知道如何去记忆。针对这些问题, 教师调节一下教学重点是势在必行的。首先, 在客观方面, 将课本知识的重点摘出, 以知识链的形式告诉学生, 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然后从主观方面出发, 优化教学方法, 让学生得以享受学习历史的快乐, 拉近师生关系, 让学生充分利用教师的优秀资源, 愉快而高效率地完成历史课的任务。在课本教学重点突出和课堂高效教育方式优化的完美结合下, 不仅有利于初中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并且能高效率地完成初中历史的学习任务。
五、小结
新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与完善, 使教师的才华得到了施展的机会, 促进了教学创新, 提高了课堂质量。针对现在初中学校的历史学科的学习问题, 很多有经验的老教师和具有创新能力的新教师都积极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结合教师们不同的建议与意见, 采取了最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当总结出历史课本中的知识重点, 以知识链的方式传达给学生, 并利用导学式教育方法, 将课本知识变活, 并适当地扩展一些同学感兴趣的课外知识。比如, 历史课本中的重要历史事件, 可以用发生的时间将事件串起来, 每一节课都让学生进行记忆, 可以通过改变成诗歌等同学感兴趣的方式来进行, 让同学先掌握住课本中的重点知识, 并以重点知识为线索, 再逐步填充一些非重点的内容, 这样一来, 不仅让学生有效地掌握了初中的历史知识, 更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使教师和学生高效率地完成历史学科的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郑瑶.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J].学周刊:B, 2011 (12) .
[2]林玉真.略论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的几个问题.http://www.zytxs.com, 2011 (3) .
3.初中历史教材中隐性知识教学探究 篇三
【关键词】初中历史 隐性知识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3-0064-01
一、引言
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地转移,可以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通常,隐性知识是指在教材中没有明确表述或者一提而过,不在既定的知识范围体系之内,需要老师的扩展教学或者学生的
一定的思维活动才能关联出来的那部分知识。在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存在着大量的隐性知识,这些隐性知识是初中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教学资源。
二、初中历史教材中隐性知识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仔细挖掘、正确运用隐性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历史教材中穿插着众多补充文字、图片、图表。可不要忽视这些图片、图表,他们可以增加学生对教学人物、内容的直观性认识,如在《走向全盛的唐朝》教学时,学生通过阅览关于武则天的图片和文字和文字描述,在对这位中国历史上的女皇帝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必然会迫切地想了解她从政和掌权后的所作所为,学生有了兴趣,那以后的教学就顺理成章了。
(二)拓宽知识结构,更深入的理解历史
教学中,仔细挖掘、正确运用隐性知识,能拓宽知识结构,增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使他们更全面的了解历史,更深入的理解历史。新版的初中历史教材,语言少,但含盖的内容丰富。相对于初中生的思维能力来说,要完全把握历史知识和规律,有一定的难度。而在知识点教学时,适当补充或利用与知识点相关的补充文字、图片、图表等隐性知识,则能帮助学生能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增强历史知识的直观性、系统性。如教学《宋代的社会生活》时,展现《清明上河图》,就能更好地说明北宋城市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状况,促进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北宋历史。
(三)对学生心理、情感、价值观的正面导向
对学生心理、情感、价值观的正面导向是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任务。在这方面,教材中隐性知识也担负着重要的角色。比如在中国古代史中,盛唐时期中国在农业、科技等方面的蓬勃发展,国家富饶强大,就会激起学生们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而在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中,面对民族的危亡,中华民族顽强的抗争,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则很容易就会激起学生们的爱国情操。
三、初中历史隐性知识的教学
(一)文字类隐性知识
文字类隐性知识可分为:目录、课前提示、正文、小体子、引文、注释、动脑筋题、课后练习、自由阅读卡、附录等,我们以正文类的隐性知识为例来详细说明。
由于教材篇幅的硬性限制,所以即便是正文,很多东西也都是一笔带过,这样,正文中也必然是有着很多隐性知识,比如:在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里,教材显示:“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辟国外市
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在这里,教师就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协同学生们一起挖掘正文中的隐性知识。
例:问题1、英国是如何成为最为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的。
问题2、为什么将矛头指向中国,将中国做为他们进行资本主义掠夺的对象。
(二)图片类隐性知识
图片类隐性知识可分为:封面插图、历史地图、历史人物图、历史事情情节图、图表、漫画六类。下面我们以封面插图隐性知识为例来详细说明。
开学刚拿到新书时,每位同学都会对新学期、新课本、新生活等报以无限的憧憬,很多同学在拿到新书后就会把封面
甚至是课本里面的内容看一遍,这个时候的学,学习兴趣其实是十分浓厚的。不过可惜的是,很多老师往往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往往是按部就班开讲课,如讲到鸦片战争时,也许就不会想到去利用新版教科书的封面资料导入新课。
以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材为例,该教材的封面插图是人民
英雄纪念碑,上半部分刻在碑上的“武昌起义”,下半部分是纪念碑的整体轮廓,背景色以橙、黄两色为主,强调了层次感,象征新中国的迎来了黎明的曙光,整个封面的寓意是:中国人民在旧社会残酷的剥削和奴役下,仍然以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不断奋斗,并终将迎来新社会的光明,画面凸出了意义沉重的历史感。开学的第一节课,教师就可以通过这副封面向学生们介绍旧中国屈辱的近代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史。并可以针对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一些问题,如: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了解有多少?说一说这本书的封面为何要以纪念碑为主题?背景颜色为何以橙黄两色为主?以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关注。
(三)正确开展隐性知识的教学
1.善于运用各种设施和方法发现、引导隐性知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隐性知识的入情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很多方法来改变以往古板枯燥的教学过程,比如在学习抗日战争史的时候,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的电影片段和经典歌曲,讨论当前的中日关系等方式进入今天的教学工作。
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将人民英雄纪念碑
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并辅以文字说明,详细的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刻画了哪些历史场景,通过介绍 “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的历史场景,简要概括本学期历史课程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今年的历史教材有一个宏观和具体的了解。
2.把握隐性知识教学的度。在历史教学中,教材中的各类显性知识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同时,为了丰富教学,增强教学的效果,适时、适地地挖掘、使用隐性知识,这也是很有必要的。但不能取代显性知识的教学。
【参考文献】
[1]王锡武.浅论历史教材隐性知识的挖掘[J].教学与管理,2002年28期。
[2]崔维友.挖掘教材隐性知识与历史教学[J].山东教育,2000年Z6期。
4.人教版九年级历史重点复习提纲 篇四
1.根本原因:北方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和南部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之间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
2.矛盾的焦点:奴隶制的废存问题。
3.导火线:1861年3月林肯就任美国总统(南方叛乱的借口)
4.爆发的标志: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内战,南北战争爆发。
5.转折点:1862年9月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6.结果:1865年,战争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终。
7.性质:既是一场内战,又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8.意义:(1)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2)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的经济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9.林肯的贡献:维护国家统一,解放黑人奴隶。
第19课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
1.背景:19世纪中期,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目的:为了摆脱农奴制危机,维护贵族地主利益,巩固沙皇统治。
3.领导者: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4.内容:
(1)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2)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高价)钱赎买这块份地。(体现了这次改革的实质:是对农民的一场剥削与掠夺)
5.性质: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6.意义: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
7.局限性: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二、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日本面临幕府统治危机和严重的民族危机(外国入侵)(内忧和外患)
2.时间:1868年开始
3.领导者:明治天皇
4.内容:(1)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2)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3)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5.性质:是明治天皇政府实施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6.意义: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b.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5.宋元时期历史知识点提纲 篇五
繁华的都市生活
● 北宋的 开封、南宋的 临安、元朝的 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
※● 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 大相国寺。
※● 瓦子是 开封城内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 瓦子产生的原因: 城市的繁荣,市民阶级的不断壮大。
※● 勾栏是 瓦子中圈出专供演出的圈子。
※● 宋元时期戏剧的主要形式是 杂剧。杂剧形成于宋,在元朝兴盛起来。
※● 传统节日 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就有了 。
宋词
※● 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大发展, 词成为宋朝的主要文学形式。
※● 宋朝词的代表人物: 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
● 苏轼:北宋文学家,他的词风豪迈而飘逸。
● 李清照:两宋之交女词人,以北宋灭亡为界限,以前的作品描写真挚的夫妇感情。此后的作品反映了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发深沉的忧患情怀。
●辛弃疾:南宋词人,继承苏轼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
元曲
※● 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 元曲。
※● 元朝最优秀的戏剧作家是 关汉卿,代表作是悲剧 《窦娥冤》。
● 元朝时,与关汉卿齐名的杂剧家还有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
※● 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四人在明朝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 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
※●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他们也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
初中历史学习高效方法
1了解重点知识
一般来说,历史课本的每一课通常分为几部分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都在这一部分,因此同学们应该对该部分进行精读,着重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要学会分析这一部分哪些是重点,哪些不是重点,哪些内容是要求一定要记住的,哪些内容属于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点,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
2增加对历史时间的理解
因为历史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时间确定上比较讲究真实性。中学生学习和记忆历史时间,会确定公元前和公元后这两个标准的时间尺度。很多历史书籍后面会有一个完整的历史年代表格,可以去查看。
3课堂学会技巧性消化
要做到熟练地掌握历史知识,一是对课文要做到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二是平时要认真记录好老师提出的重点内容,三是有很多学生不注重平时的记忆,只是将老师上课的内容记录下来,待到考试的时候才去开卷翻书,这样往往由于不熟悉知识点导致考试时间紧张。因此,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上课尽量消化知识点。
4掌握答题方法
历史学习里面其实有很多约定俗成的东西,很多概念我都可以用“三条”或“两条”来总结,比如说了解一个事件我们通常是从“背景(原因),内容(经过),影响和意义(结果)”来记忆,分析问题我们总是有“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来思考,分析背景时我们会分“国内环境,国际环境”来进行,评价意义时我们有“正面(积极)和负面(消极)”两个方面……诸如此类,举不胜举。
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1、5世纪,奴隶制国家大和统一日本本土,最高统治者称天皇。
2、7世纪日本仿照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改新的主要内容有: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分给农民耕种,收取赋税。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此后,大和国正式改名为日本。
3、7世纪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伊斯兰教,号召大家都信仰真主,放弃本部落的神,这种一神教的宣传,有利于促进民族统一。
4、622年,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并在那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斯兰教把622年定为伊斯兰教历元年。
6.高考历史重点知识点 篇六
日本天皇政府极力发展军国主义,制定了以征服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征服朝鲜是征服中国的第一步。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1910年日本又迫使朝鲜签订《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朝鲜。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把俄国势力从中国东北排挤出去。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的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②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
7.初中历史提纲重点知识点 篇七
笔者依据林崇德等先生所提出的教师知识结构进行推演得出, 初中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普通文化知识等。
一、初中历史教师的本体性知识
初中历史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历史教师的根本, 初中历史教师必须经过历史学知识的系统学习。从横向看, 历史教师需要熟练掌握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等基本知识, 从纵向说, 需要深入了解古代历史、近代历史和现代历史等基本知识。历史教师是否具备科学、正确的本体性知识, 直接影响着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地位。在历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背景下, 越来越突出要求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等知识的学习, 但历史教师千万不可忽视自身本体性知识的结构和水平。
二、初中历史教师的条件性知识
初中历史教师的条件性知识主要是指历史教师应当具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历史教学论、历史课程论、历史教材论、等课程知识, 并将这些知识灵活运用于历史教学实际中。初中历史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历史教师学会将本体性知识传递给学生的媒介知识。历史教师仅仅拥有“教什么”的本体性知识是不够的, 还要具备“怎样教”“教得怎样”的条件性知识。
三、初中历史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初中历史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主要是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缄默”知识, 而这些知识的积累, 不是依靠历史教育学等书本的学习, 而是历史教师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领悟而得。这种默会知识是历史教师知识结构中不可忽视的知识, 历史教师应当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对自我的反思、省查、总结、体悟。一位好的历史教师应当逐步学会积累自己的实践性知识, 并用已有的实践性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
四、初中历史教师的普通文化知识
初中历史教师的普通文化知识主要是说历史教师不仅应当具备历史学知识、历史教育学知识、历史教学实践知识, 而且应当具备语文、数学、科学、艺术、地理、政治等普通文化知识。缺乏普通文化知识素养的历史教师, 不能将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融会贯通, 不懂得将历史新近发现的知识融入到历史教学之中。
8.初中历史提纲重点知识点 篇八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历史教师 知识结构
新课程改革的启动和实施,对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出了新挑战,进而对初中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要求。在历史课程改革走过十年的今天,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课题。
笔者依据林崇德等先生所提出的教师知识结构进行推演得出,初中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普通文化知识等。
一、初中历史教师的本体性知识
初中历史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是历史教师的根本,初中历史教师必须经过历史学知识的系统学习。从横向看,历史教师需要熟练掌握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等基本知识,从纵向说,需要深入了解古代历史、近代历史和现代历史等基本知识。历史教师是否具备科学、正确的本体性知识,直接影响着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地位。在历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突出要求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等知识的学习,但历史教师千万不可忽视自身本体性知识的结构和水平。
二、初中历史教师的条件性知识
初中历史教师的条件性知识主要是指历史教师应当具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历史教学论、历史课程论、历史教材论、等课程知识,并将这些知识灵活运用于历史教学实际中。初中历史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历史教师学会将本体性知识传递给学生的媒介知识。历史教师仅仅拥有“教什么”的本体性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具备“怎样教”“教得怎样”的条件性知识。
三、初中历史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初中历史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主要是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缄默”知识,而这些知识的积累,不是依靠历史教育学等书本的学习,而是历史教师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领悟而得。这种默会知识是历史教师知识结构中不可忽视的知识,历史教师应当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对自我的反思、省查、总结、体悟。一位好的历史教师应当逐步学会积累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并用已有的实践性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
四、初中历史教师的普通文化知识
初中历史教师的普通文化知识主要是说历史教师不仅应当具备历史学知识、历史教育学知识、历史教学实践知识,而且应当具备语文、数学、科学、艺术、地理、政治等普通文化知识。缺乏普通文化知识素养的历史教师,不能将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不懂得将历史新近发现的知识融入到历史教学之中。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普通文化知识等。历史教师唯有全面学习、具备这些知识,方能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化素养,方能顺利开展历史教育教学工作,方能提高历史教学效率。而历史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需要多种途径获得,例如,职前专科或本科阶段的系统学习,职后向同行(历史教师、历史教研员等)请教,职后积极参加培训等。
9.高三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篇九
一.欧共体形成
⑴原因:①历史地理:共同的区域地缘关系及共同的文化和传统底蕴。
②政治:战后欧洲国家的普遍削弱是加强联合的主要因素。
③经济:二战后,美国马歇尔计划援助下,西欧各国生产力得到恢复发展,联系日益密切。(根本)
④国际关系:美苏都把欧洲作为争霸重点,为了在美苏争霸中保障自身安全与发展,在世界上发挥自己的作用,必须加强合作。
⑵成立及组成: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⑶表现:建立关税同盟;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建立欧洲货币体系(欧元启动);军事科技合作。
⑷影响:①对欧洲 经济:大大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经济赶上或超过美国,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
政治:不愿像过去一样受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保证了欧洲的稳定,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②对美国: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不得不调整对欧政策。
③对国际关系:冲击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⑴原因:①美国的扶植。
②战后,美国在日本推行民主化改革,铲除封建因素,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重视科技教育。
④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利用国家财政大力干预推动。
⑤朝鲜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大批军事后勤物资订货,刺激经济发展。
⑵影响:经济:①达到超过战前的水平,呈现高速发展的局面。
②国民生产总值上升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③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中以美为主导,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政治:改变了战后初追随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美日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谋求政治军事大国地位。
国际关系:冲击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⑶启示:弱国无外交,国家实力决定国际地位和对外政策,抓住时机,只有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不结盟运动
⑴原因:①二战后,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斗争纷纷获得独立(前提)。
②为了摆脱美苏控制,积极谋求维护自己独立、主权、发展与和平,建立合理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强团结合作。
⑵成立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国家首脑会议的召开,在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签订《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
⑶宗旨原则: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
⑷影响:①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②根本上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
10.高一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篇十
(一)二战后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1、背景:(1)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暴露出了传统资本主义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弊端。
(2)二战后,发达国家吸取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惨痛教训,普遍放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接受凯恩斯主义,采取了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政策。
2、方式:(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是国家干预的重要方式(2)国家干预的.另一重要方式是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以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这些计划是指导性的,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引导。(3)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也是其重要手段。(在不同的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重点有所不同。)
3、作用:(1)进步性:用国家的力量调节经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障了生产的社会性。(2)局限性:但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二)企业经营的变革:
1、人民资本主义:
(1)背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日益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2)含义:股票不再为少数资本家所有,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已无法拥有企业全部的所有权。
(3)认识:股票分散化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和大量吸收资金的作用,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但是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2、经营者革命:
(1)原因: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要求企业经营者具有很高的管理才能和专业技术知识。
(2)含义: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11.初中历史提纲重点知识点 篇十一
关键词:历史知识,契合点,情感成长
鲁洁教授:“教育就是要使人成为人。”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具有美妙而独特的情感。初中生正处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时期, 而历史课程在情感教育方面具有独到的功能, 作为历史教师有义务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实现其情感的健康成长。
探究初中生在历史知识学习中实现情感成长的契合点需要我们先厘清以下几点:
首先, 初中生历史知识学习与情感成长契合点存在的理由。
教育学和心理学都主张:知识学习的过程, 总是伴随着情感的发生。初中学生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情感成长的过程并不是两条相互平行或相去甚远、互不交叉的直线, 它们统一于同一个主体身上。知识是一种准备, 在为情感的成长而备, 知识的最终目的只能是人的情感的健康成长。知识也是一种结果, 是人在成长过程中而产生的一种附属产物。二者在初中生成长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看似交叉的两条线, 统一于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中。
其次, 初中生历史知识学习与情感成长契合点存在的表现。
学生情感对历史知识的共鸣是初中生历史知识学习与情感成长契合点最典型的表现。学生往往在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学习中置换角色, 体现自己在那个人物、那件事情的背景下的心理变化, 当学生的心理产生相同的想法后, 共鸣便自然产生, 正如英国作家王尔德所说:“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 读者完成了另一半。”
还有一种隐性的契合点, 就是历史知识学习与学生情感成长的对立和冲突, 这是很容易被教育者所忽视的。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中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知识得出自己臆想的结论, 而这一结论又常常与史实相悖。例如, 学生在历史知识的认知上, 大多会单纯地认为辛亥革命是一场失败的战争, 在他们的情感上很难认同一场失败的战争还能具有成功的意义, 这就形成了一种失败与成功的对立冲击。所以难免会形成一种与情感的“不适”, 虽然这种“不适”在历史知识的学习时常发生, 但这类的契合点也容易被教师所忽略、回避, 而恰恰正是这种不适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去调和缓解, 从而对学生的历史观、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矫正。
最后, 初中生历史知识学习与情感成长契合点利用的价值。
当前的历史学科教学中存在两大病态缺失:一是, 教师情感教育观念的缺失。二是, 情感教育策略的匮乏。初中生历史知识学习与情感成长契合点的有效利用也是治愈这两大缺失的极好补药。
如何有效利用二者间存在的契合点, 促进历史知识增长与个人情感成长的共生、共进, 这是初中历史教育中薄弱而又亟需解决的现实性问题。为此, 笔者做了深入的实践探索, 并把探究过程中有效策略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概括:
第一, 教师要演活历史, 促进情感与知识的共鸣。
以恰当的方式满足学生的心理预期。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表情、动作等给学生传递自己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爱憎分明, 引起学生情感的萌动。如在讲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时就应该满怀自豪、如数家珍;讲“南京大屠杀”时就应该声泪俱下、义愤填膺。通过各种方式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 在师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鸣奏美丽的交响乐。使学生在“欢悦处抚掌大笑, 深沉处再叹再思, 壮烈处可歌可泣”。
用直接的方式给学生切身的体验。教师可以安排多种历史场景, 通过营造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 深刻剖析特定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 可以唤起学生相应情感, 引导学生进行角色的置入, 可以置入某个时代某个人物身上, 也可以置入某件事里;学生在情感上就很容易与历史知识融为一体, 教师在引导学生演活历史的同时, 实现:“当你那样微笑时, 我也同样地微笑。”
第二, 教师要缓解冲突, 促成知识与情感的统一。
有效的学习常常伴随着冲突产生, 教师要缓解冲突, 在对立中实现学生历史知识学习与情感成长的统一。对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初中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必然会产生冲突, 教师需要在冲突中去缓解学生产生的“不适”认知, 一场结果失败的战争也可以带来不朽的影响。这就需要历史教师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 研究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习惯、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一些基本看法。教师要拉着学生的情感向着健康的方向上靠拢。也恰恰正是这种“不适”的对立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解决、调和与缓解, 才实现学生的历史观、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逐渐的矫正。
第三, 教师要架构桥梁, 实现知识与情感的通畅。
当学生的情感与知识之间没有可立足的契合点, 我们历史教师有责任完成这个桥梁的架构, 实现学生知识与情感的通畅。如何实现水到渠成式的搭建, 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触发学生情感深处的那个生长点, 使其不断地主动向课本靠拢、向知识靠拢。心理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一致性越高, 学生接受的程度也越高, 兴趣也越浓厚,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联系生活实际, 深化历史知识认知。
12.初中物理知识点提纲 篇十二
初中物理知识点提纲
一、选择题
1、物态变化
思路:分清楚变化前后各是什么物态,伴随的热量变化
2、声音
音调:频率的高低(女高音、男低音)
响度:振幅的大小(大声说话、轻声细语)
音色:每个发声体的发声特点不同(每个人说话的声音都不一样,每种乐器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
乐音:人们喜欢听的声音
噪音: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干扰的声音(你喜欢听的音乐,对别人来说或许是噪音)
减弱噪音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消音器)、在传播过程中减弱(隔音墙)、在人耳处减弱(带耳塞)
3、光现象
直线传播: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小孔成像、影子、日全食)
反射:光在同种介质钟传播(照镜子、倒影)
折射: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水中的鱼儿看起来比实际的浅)
凸透镜对光的折射:会聚作用(远视眼佩戴的眼镜)
凹透镜对光的折射:发散作用(近视眼佩戴的眼镜)
4、常见物理量
平时需要记忆,注意单位
5、物质固有属性
质量、密度(固体和液体)、热值、比热容等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随温度、位置、形状、多少而变化。
6、磁现象
磁性材料:铁钴镍都是磁性材料
磁场:真是存在的,两个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发生的磁感线:为了形象描述磁场,人为加上的带箭头的闭合曲线
地磁场: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存在的夹角叫磁偏角,我国宋代学者沈括最早记录。小磁针静止时,南极指向地理南极(地磁北极)。
7、电和磁
发电机模型(电磁感应):机械能转化为电能。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有电流产生。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发现的。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导体运动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只改变导体运动方向,电流方向改变;只改变磁场方向,电流方向也改变;既改变导体运动方向,又改变磁场方向,电流方向不变。)(手摇发电机、动圈式话筒)
电动机模型:电能转化为机械能。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电动机、动圈式音箱)
电流的磁效应: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开关闭和后导体周围的小磁针发生偏转。奥斯特发现的。影响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的因素:电流大小和线圈匝数。(增加铁芯会大大增强磁性,即电磁铁)
8、扩散现象
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有间隙
柳絮、尘土都是微小颗粒,不是分子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引力:两分子间的距离大于平衡位置时表现为引力。(铁丝很难被拉长)
斥力:两分子间的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表现为斥力。(液体很难被压缩)
内能:物体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不管温度高低,物体的内能不会变成0。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9、压强
固体压强:与压力成正比,与受力面积成反比。
增大压强的方法: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力(图钉尖很尖锐、菜刀越磨越锋利)。
减小压强的方法: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力(书包背带较宽、滑雪板、铁轨下铺枕木)
液体压强:同种液体,同一深度出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大气压:随海拔的升高,大气压降低。
10、力与运动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一切物体,在不受力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与物体的速度、运动状态无关。
平衡力:等大、反向、共线。受力物体只有一个。(物体在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下静止)
相互作用力:等大、反向、共线。受力物体是两个。(杯子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杯子的支持力)
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拉长皮筋)、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用球拍打乒乓球)
11、浮力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液体的密度和浸没在液体中物体的体积(即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与物体的体积无直接关系。如果物体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深浅无关。
12、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
家庭电路中所有用电器都是并联,开关接在用电器和火线之间。插座的接法是:左零右火上接地。有金属外壳的用电器,金属外壳必须接地。
安全用电原则:不接触低压带电体、不靠近高压带电体、不弄湿用电器、不损坏绝缘层。
触电者施救方法:关闭电源或用绝缘体把触电者身上的导线拨开。
13、滑轮组
做题思路:先判断有几段绳子承担重量(n=?)然后根据滑轮组的特点计算各物理量:
14、电路故障
做题思路:1、判断电路的连接方式(并联、串联)
2、各电表分别测量那一部分的数值
3、电流表无示数,说明电路某处断路了。
电压表无示数,说明电压表正负接线柱不能跟电源连通。
电流表示数变大,说明电路中总电阻变小了。
电压表示数变大了,说明与之并联的电阻与总电阻的比值变大了。
15、动态电路题型
做题思路:先判断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在移动过程中,接入电阻的阻值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根据滑动变阻器阻值的变化情况判断出电流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出各电表的示数变化情况,进一步判断各电阻实际功率的变化情况和小灯泡亮度的变化情况。
16、电路题
做题依据:
二、填空题
1、简单运动
参照物的选取(与研究对象发生位置变化)
平均速度的计算:
图像:先看表头,是s-t图像还是v-t图像。s-t图像中与X轴平行,说明物体静止,线倾斜的越厉害,说明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v-t图像中与X轴平行,说明物体做匀速运动。(1m/s=3.6km/h)
2、平面镜成像
像物等大,像距等于物距,不管物体远离还是靠近平面镜,像的大小都不会变。
3、测电笔的用法:手必须接触笔尾金属体,不能接触笔尖金属体。
4、能量转化
判断物体在能量转化前后的变化情况(位置、运动状态、温度、是否有电流、是否有化学变化等)
5、杠杆
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动力臂:动力作用线到支点的距离。
阻力臂:阻力作用线到支点的距离。
6、摩擦力
静摩擦力:大小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大小相等,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动摩擦力:不管速度多大,动摩擦力大小不变,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增大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7、电能(二次能源)
电能表的读数:电能表最后一位是小数,单位是kw·h。表上的“10A”:表示电能表额定电流是10A。“2500r/kw·h”:表示电路消耗1kw·h的电能,圆圈转2500转。电表转了n圈,电路消耗的电能是
8、四冲程内燃机(汽油机、柴油机)
吸气冲程:进气门打开、排气门关闭,活塞向下运动。
压缩冲程:进气门、排气门都关闭,活塞向上运动。机械能→内能
做工冲程:进气门、排气门都关闭,活塞向下运动。内能→机械能
排气冲程:进气门关闭、排气门打开,活塞向上运动。
吸气冲程中,汽油机吸进来的是空气和汽油的混合物,柴油机吸进来的是空气。
压缩冲程末端,汽油机火花塞产生电火花,点燃汽油和空气的混合物;柴油机喷油嘴喷出雾状柴油,柴油遇到高温空气自燃。
9、电路
给出用电器铭牌,题目中提示小灯泡电阻不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暗含的信息是要求出小灯泡的阻值,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求出相关物理量。
三、作图题
1、磁场
通电螺线管:用右手螺旋定则判断通电螺线管磁性的南北极,四指方向为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大拇指的方向为N极,也是螺线管内部磁场方向。
磁体:磁场从N极出发,S极进入(N出S进)
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为该点磁场的方向。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2、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像物等大,像距等于物距,像物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反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都在平面镜同一侧。
折射: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在法线两侧,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或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注: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或者玻璃时,既有反射,又有折射。光垂直射向平面镜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重合,但也要标上方向。光垂直射向水或者玻璃时,折射光线方向不改变。
3、杠杆
动力臂:找到动力作用线,然后过支点做动力作用线的垂线,如果动力作用线太短,用虚线将其延长。
阻力臂:找到阻力作用线,然后过支点做阻力作用线的垂线,如果阻力作用线太短,用虚线将其延长。
注:画好垂线后一定要标上垂足,并标上
4、电路图
电路图转化成实物图:注意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接线柱(量程),滑动变阻器的接线柱(滑片左右移动时阻值的变化),要符合题意,电路图和实物图中滑片向左(右)移动时,阻值变化要一致。
实物图转化成电路图:每个电器元件的次序不能乱,线要画的横平竖直,滑动变阻器在电路图和实物图中滑片向左(右)移动时,阻值变化要一致。
四、实验题
1、探究小灯泡电功率
注意:小灯泡的电功率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电压表的示数要调到小灯泡的额定电压。
考点:1、连接电路时开关要断开
2、滑动变阻器滑片要移到最大阻值处
3、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要使小灯泡两端电压等于额定电压
4、小灯泡的电功率P=UI2、探究物体吸热能力大小
试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两个不同电阻产生的热量判断依据:
电流相等,通电时间相同时,导体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
酒精灯加热不同液体判断依据:
相同质量的不同液体,用同样的酒精灯(单位时间内放出的热量一样多)加热时,比热容大的液体温度升高的慢。
3、伽利略理想斜坡实验(影响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不变量:同样的斜坡、同样的小球、每次都从同一高度处自由释放。变量:水平面粗糙程度不同<即阻力大小不同>。)
① 阻力越大,小球在平面上走的路程越短,时间越短,速度减小的越快;
阻力越小,小球在平面上走的路程越长,时间越长,速度减小的越慢;
阻力为零时,小球在平面上走的路程无限长,时间无限长,速度不会减小。即小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动能的大小通过推动木块运动的距离比较。速度的大小是通过小球释放的高度决定的。
实验说明:物体质量一定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物体速度一定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注意:不能说是成正比,因为动能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与速度不成正比。)
4、探究凸透镜成像
实验条件:物体、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直线上(物体的像成在光屏中间)
注意:物左像左,物右像右;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
5、探究电流电压与电阻的关系
试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控制电源电压不变,导体的电阻跟通过导体的电流成反比;
同一个电阻,电阻两端的电压与电路中的电流成正比;
控制电流不变,电阻两端的电压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如何提高物理成绩
1、专心上课
学习物理最重要的是要理解,不能死记一些结论。学生要获得知识,上课听讲最重要,尤其是学新课时,一定要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听懂,将这些内容的来龙去脉理解,融会贯通并记住。上课以听讲为主,知识结构,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
2、及时复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学好物理学生记得要及时复习,要记得牢,就要反复强化。在复习过程中,要善记忆,会记忆,提高记忆效益。
3、有效练习
练习是掌握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练习包括课堂预习、作业练习、实验操作练习、单元练习及综合练习等。数理化都是靠练出来的,一定要多做练习题,通过练习查漏补缺,沟通物理概念、定律之间的内在联系。
4、解决疑难
疑是学习的开端、思维的动力,所以初二的学生在做题时,遇到有什么疑难,一定要抓住不放,这样才能提高能力,提高学习成绩。对某些题目进行巧妙的设疑,多动脑积极思维,多质疑,多解疑,才能真正弄清物理概念和规律。
5、系统总结
培养自己学习总结的习惯,提高自己的总结能力。通过大量的题目分类,总结不同类型的题目的规律,从而不断提高解题能力,提高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对提高能力和增强解题能力非常有益。
学好初中物理的小技巧有哪些
1.见物思理,多观察,多思考,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物理讲的是“万物之理”,在我们身边到处都蕴含着丰富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理知识。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好奇之心,注意观察各种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多抬头看看天空,你就会发现物理中的“力、热、电、光、原”知识在生活当中处处都有。一旦养成用物理知识解决身边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的习惯,你就会发现原来物理这么有魅力,这么有趣。!
2.学会从“定义”去寻找错因。打好基础。
对于基本公式,规律,概念要特别重视。“死记知识永远学不好物理!”最聪明的学生都会从基本公式和概念上去寻找错误的根源,并且能够做到从一个错题能复习一大片知识——这是一个学生学习物理是否开窍的最重要的标志!
3.把“陌生”变成“透彻”!
遇到陌生的概念,比如“势能”“电势”“电势差”等等先不要排斥,要先去真心接纳它,再通过听老师讲解、对比、应用理解它。要有一种“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决心和“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研究精神。这样时间长了,应用多了,陌生的就变成了透彻的了。
4.把“错题”变成“熟题”!
建立错题本,在建立错题本时,不要两天打鱼三天晒网,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尤其注意建立错题本的方法和技巧,要有自己的创新、智慧以及汗水凝结在里面,力求做到赏心悦目,让人看了赞不绝口,自己看了会赞美自己的杰作。并且要常翻常看,每看一次就缩小一次错题的范围,最后错题越来越少,直至所有的“错题”变成“熟题”!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就会触类旁通,永不忘却。
13.高二历史重点知识点梳理整合 篇十三
唐疆域:东北至黑龙江库页岛地区,西到中亚咸海地区,东到大海,南到南海。
②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制度先进完善
⑴唐太宗: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盛世(唐中期后出现藩镇割据)
⑵三省六部制
演变:魏晋南北朝提出—隋发展—唐完善(太宗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萌芽,将尚书台改为尚书省,设中书省和门下省
职能: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作用: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⑶科举制:
演变:世袭制(战国以前)——按军工授爵(战国)——察举制(汉代自下而上推举,下级向上级推选,标准为才、孝、廉;东汉后以孝廉为主)——九品中正制(三国最初按才能,后按门第,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兴起)——科举制(隋文帝建立科举制,隋炀帝创进士科;唐朝太宗设进士科和明经科,武则天创武举、殿试,玄宗用高官主考;宋朝发展,经意策论,糊名制,三级考试;明清衰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缺乏创新精神,人们成为皇帝的奴仆,阻碍社会进步;18戊戌变法,废除八股,改试策论;19清政府废除科举制)
产生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根本)
士族地主的腐朽,庶族地主的壮大
庶族地主要求掌握国家政权
评价:明清之前(积极作用为主);
积极:打击了门阀士族,扩大了官吏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
加强了中央集权
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诗歌的繁荣
消极:忽视了实用性的学问
明清以后
八股取士,是维护主义的工具,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使人缺乏创新精神,
阻碍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进步,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③衰落——唐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
原因:A.安史之乱(直接原因)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755-763),
B.节度使(唐在地方设的行政长官)权力膨胀,地方财政不再上缴中央,
节度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经常发动叛乱。
危害: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使唐日趋衰落。
农业:
均田制,租(庸)调制
内容:隋沿用孝文帝的均田制,变足调为租庸调。庸:纳绢代役;唐朝庸没有年龄限制。
作用: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
手工业:
纺织:缂丝
陶瓷:A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也称“邢白越青”
邢窑(河北)白瓷,越窑(浙江绍兴):青瓷
B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的成产部门
C唐三彩:黄、红、绿;造型多为马、骆驼
手工业经营:官营手工业出现雇募制;私营手工业发展,商品化程度加深。
商业:
发展原因: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政治上的统一;
③唐时重农抑商的政策有所松动,官商分利,海外贸易;
④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发展表现:①出现了闻名中外的大都会:长安、洛阳、扬州
②外商多,阿拉伯、波斯商人到中国,往来频繁;
③对外贸易发达,陆上丝绸之路,海上陶瓷之路;
海上陶瓷之路出现的原因:
a唐朝经济繁荣;b陶瓷业发展;c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e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鼓励海外贸易;f江南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g唐朝对外交往密切。
唐朝对外交往频繁
特点:广泛的对外交往,与各国交流;
同亚洲国家交往最密切,重点在朝鲜、日本、东南亚;
唐政府兼收并蓄,吸收外国先进事物,促进世界文明进步。
形势:人员往来:遣唐使、留学生、商人;
宗教往来:伊斯兰教在唐时传入中国(元更广泛),
拜火教(波斯)
佛教:玄奘取经
原因:唐朝政治强盛,经济文化先进,吸引各国学习、贸易;
对外交通发达:陆上交通以长安为中心,向西到西域,向东到日本;海上交通以广州(至东南亚)、扬州登州(至日本)为中心。
疆域辽阔,民族关系融洽
对外开明开放,兼收并蓄的政府政策。
影响:对亚洲和世界各国经济、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促使唐经济、文化进一步繁荣。
④货币上,废五铢钱,通行开元通宝
⑤城市的繁荣:城市
特点:城市中贸易场所有时间、地点的限制;
政府统一管理,严格控制,县以下禁止设市;
坊市制;
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长安城布局:①宫城在最北,体现皇权至上(坐北朝南)
②市坊分开,有专门的贸易场所,体现政府对贸易严格控制。
代表性城市:安史之乱前:长安、洛阳、扬州、益州
安史之乱后:扬州、益州、长安、洛阳(体现了经济重心南移)
丝绸之路:敦煌、龟兹、疏勒
交通港口城市: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
文化:世界、全面辉煌、兼收并蓄、影响深远
原因:
经济高度繁荣;
国家统一强盛,政治稳定;
统治者开明、开放、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对外交往频繁,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秀部分;
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
继承历代文化传统,尤其是魏晋南北朝;
①思想:
三教合一:弘扬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佛道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②文学艺术:
书法: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草书:张旭、怀素
唐代书法艺术达到高峰,最能体现盛唐特点的是楷书。
绘画:吴道子(唐)吴带当风
唐诗: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
原因:经济繁荣;政治统一;科举制;继承前人成果;开明的文化政策;
受各民族和外来文学艺术的影响。
代表:边塞诗:王昌龄
豪放派、浪漫主义:李白
山水田园派:孟浩然
现实主义:杜甫、白居易
③科技:
印刷术:雕版印刷术(唐)《金刚经》
14.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篇十四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1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夏商政治制度
1、夏朝(前2070—前1600):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了王位继承的传子制度。
2、商朝(前1600—前1046):成汤灭夏。(1)内服外服: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
治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商王控制着支配内外服的实际权力。但控制力非常有限。
(2)神权色彩: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二、西周政治制度(前1046—前771):封邦建国。
1、分封制
(1)概念:保证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和功臣分派各地,建诸侯国。
(2)方法:A、周王:最高统治,王都镐京,都城王畿,直接驻地B、同姓亲族:分封主体,富庶之处,战略要地,土地人口C、异姓诸候:(姻亲、功臣、先代贵族)待遇不同
(3)影响:周王通过授土授民,势力范围不断扩大;确立天下共主地位,巩固了统治。但是后来逐渐导致诸侯割据称雄和国家分裂局面。
2、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的继承矛盾
(2)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4)体系:大宗、小宗;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5)影响:既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强化王权,保证“世卿世禄”。
3、礼乐制:成为政治生活准则,维护宗法分封的工具。
三、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带有浓厚的血缘色彩和上古部落联盟体制的遗存。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2
第2课 大一统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秦朝的统一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分封宗法制逐渐崩溃;商鞅变法,秦国逐渐强大
2、统一:前221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
1、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表现在皇权至上、“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内容(措施):①皇帝制度。
②三公九卿制度(中央政府)。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为百官之首;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务。中央官员互相配合,互相牵制,大权操纵于皇帝手中。
③地方:实行郡县制
④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
⑤制定严密而严苛的法律,成为中央集权工具
三、影响:
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3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一、中枢权力机构(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1、秦朝:三公九卿制度。丞相位高权重。
2、汉武帝:中朝制度,与“三公”相制衡。东汉时期的尚书台取代了三公的权力。
3、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
A、即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皆宰相。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处理日常政务。
B、影响: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效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深刻变化,对后世的国家体制产生深远影响。
4、宋朝:二府三司制。三省长官不参与政事,另设“中书门下”,作为办公机构,只保留行政权。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度支、盐铁、户部)
5、元朝:废除三省,只设中书省。宰相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六部也归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
6、明朝(1)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皇帝亲掌六部。(解决了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设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协理奏章,不参与决策。
(2)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内阁地位逐渐上升,有了专门
衙署属官,阁臣权力越来越大。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票拟”,皇帝朱笔裁定,称“批红”。
7、清朝:设军机处
(1)、背景:清朝建立,承袭明制,设立内阁,处理日常事务。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设立: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军务而设。军机大臣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但本身品级不高,不得私自交往,日夜轮渡值班,完全听命于皇帝,只能跪奏笔录。
(3)、影响:提高行政效率;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二、选官制度的变化
1、秦朝:军功爵制度
2、汉武帝:察举制和征辟制
察举制: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征辟制:中央和地方政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3、隋唐时期:科举制度。
影响:(1)积极:为打破了身份的限制,体现了公平和择优录取的原则,对后世影响深远;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人才;促进了官僚体制的成熟;保证了中华帝国的长期繁荣。
(2)局限: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八股取士方式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三、监察制度和谏议制度
1、监察制度
(1)秦朝:御史大夫。(2)汉代专设御史府,汉武帝在地方设刺史。(3)隋唐:门下省。(4)明清时期:中央设都察院(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合称“科道”;地方设按察使司。
2、谏议制度:隋唐时期的门下省、北宋的谏院
3、评价:积极: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有利于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
局限: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
四、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秦朝:郡县制(2)汉初:郡国并行制。东汉到魏晋实行州郡县三级制(3)元朝:创立行省制,实行省路府(州)县制。
五、(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的体现: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
(2)汉唐以来政治制度的特点:为了维护中央集权的需要不断加强对官吏和地方的控制;同时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不断吸纳新生力量,保持统治基础的稳固。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4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一、西汉时期:
1、汉朝初年,刘邦推行郡国并行制,以巩固皇权,稳定天下。但结果是地方诸侯国权力膨胀,在公元前154年,发生“七国之乱”(实质: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
2、汉武帝刘彻:实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设刺史加强监督;强干弱枝。
二、唐末五代:节度使权力膨胀,造成藩镇割据(实质:中央与地方矛盾),国家分裂。
三、北宋时期:中央集权强化
1、背景: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陈桥兵变,袍加身,建立宋朝,为宋太祖。
2、措施: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从权、钱、兵着手,加强中央集权。
(1)收精兵:
A、中央:将实力最强的禁军划归互不统属的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统领(统兵权),发兵权归枢密院。使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利于皇帝控制军队。
B、地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2)削实权:
A、中央:削夺宰相和武将的权力,实行二府三司制度。
B、地方:削夺节度使权力,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监督,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
(3)制钱谷:州郡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运往京师或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3、影响:
A、改变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B、中央集权日益加强,中央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已处绝对上风。
C、造成了冗兵、冗官、冗费和积贫积弱的局面,造成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D、皇权与相权矛盾变得突出起来。
四、如何看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积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有效组织大规模经济活动,奠定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世界的基础;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2、消极:容易形成暴政,民主政治无从发展,容易出现腐败的局面;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思想上的专制严重阻碍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5
第12课 鸦片战争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1、背景:(1)根本原因:英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完成工业革命),寻找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2)重要原因:中国地大物博,闭关自守,政府腐败。(3)直接原因:禁烟运动(英国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4)导火线:1839年虎门销烟,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2、结果: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1)、内容:A、五口通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B、割香港岛C、协定关税(最能反映列强发动战争的目的)D、列强取得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
3、影响:(1)政治: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道路中断,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经济: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原因:列强进一步扩大在华利益。(本质上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相同,所以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2、过程: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33、结果:1858签订《天津条约》、1860《北京条约》:开放11个通商口岸;赔款;割九龙司;外国商船在长江各口岸往来;允许到内地游历、通商、传教。
4、影响:A、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B、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C、地主阶级掀起洋务运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第13课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
一、背景:A、阶级矛盾尖锐:鸦片战争后,列强倾销商品,冲击传统经济结构,手工业者破产;鸦片输入增加,白银大量外流;战费分摊,官吏搜刮,人民困苦。
B、自然灾害严重,激化矛盾。
二、过程:
1、1856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1)内容: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社会。
(2)评价:积极——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摆脱封建剥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将农民运动推向了高峰;局限——这是一种绝对平均主义,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只是一个空想,无法实施。
2、《资政新篇》 洪仁玕
(1)内容:象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
(2)评价:近代中国第一次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未能反映农民阶级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少必要的实施条件,没有真正实行。
三、意义:A、动摇清政府统治;B、第一次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C、拉开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15.高二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篇十五
高二历史重点知识点1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基础解读】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文艺复兴的背景:
(1)出现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著名的工商业城巾。在激烈的竞争中纷纷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他们重视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手段创造财富。
(3)教会严格控制着文化思想的发展。
二、文艺复兴
1、性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2、核心:人文土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3、表现:首先在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出来。
4、代表人物:
(1)薄伽丘,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文学家,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十日谈》
。作者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2)但丁和彼特拉克,他们和薄伽丘一起被誉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但丁在他的长诗《神曲》中,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彼特拉克的代表作是《歌集》,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3)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
5、文艺复兴的扩展:
16世纪以后,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三、宗教改革
1、原因:
(1)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
(2)天主教会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势力很大,教会不仅在精神上统治着德意志,还从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财富,德意志
因此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3)罗马教皇以筹资修缮教堂为名,出售赎罪券,激化了矛盾。
2、马丁?路德改革:
(1)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列举兜售赎罪券的种种谎谬,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需购买赎罪券。
(3)影响: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许多地方兴起,这些教派统称为新教。新教除了路德派以外还有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高二历史重点知识点2
第7课启蒙运动
【基础解读】
一、理性时代的到来
1,原因:
(1)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2)自然科学取得重大进展。
(3)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
2、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一大批启蒙思想家。
3、思想主张:
(1)启蒙思想家们不满足于对人性的尊重,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
(2)他们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人自己的“理性”。
“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4、影响:启蒙思想家们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他们以生动的文笔,通过戏剧、小说等形式,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1、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2、思想主张:
(1)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称教皇为“两足禽兽”,号召人民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2)他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
(3)他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4)他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孟德斯鸠:
(1)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
(2)影响:孟德斯鸠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他的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
4、卢梭:
(1)著有《社会契约论》一书,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思想。
(2)他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民签订的契约,如果他违反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
(3)卢梭还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三、启蒙运动的扩展
1、康德: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著有《纯粹理性批判》等著作,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
2、评价:启蒙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传播了自由和平等思想。启蒙运动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欧洲范围,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二历史重点知识点3
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基础解读】
一、四大发明
1、概况: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2、四大发明的产生与传播:
(1)造纸术。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2)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经使用了彩色套印技术。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3)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宋朝为了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4)指南针。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中国在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5)传播。
a 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b 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
c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d 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二、《九章算术》和珠算
1、《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珠算
珠算运算法编成歌诀流利顺口,配合小九九和十进位值制记数法,运算如飞。明清时期,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明朝时,珠算法已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
三、石氏星表和浑仪
1、中国是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2、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
3、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4、《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坐标数据,对天文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5、为了更好地观察天象,古代中国创制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如浑仪、简仪等。
四、《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1、夏朝时,我国就有了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元朝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集前代各家历法优点之大成,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3、四大农书。
(1)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
(2)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3)元朝王祯的《农书》;
(4)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5)特点:是中国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部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五、《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1、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2、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中医专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初中历史提纲重点知识点】推荐阅读:
初中历史重点题型总结09-22
初中历史知识讲座08-16
初中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01-17
初中历史文艺复兴知识点09-19
初中历史八年级知识点总结09-19
初中历史重难点知识汇总11-04
初中历史必背知识点有哪些12-27
八年级初二下册历史重点知识与历史学习方法01-22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重点知识08-06
初中历史总结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