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一体系基础知识

2024-09-01

三合一体系基础知识(精选11篇)

1.三合一体系基础知识 篇一

关于三合一体系认证的推进方案

编号:XXXXXX

为加强XXXX公司自身体系建设,优化工作流程,推进管理创新,保障和提升质量保证体系、环境运行控制及员工职业安全教育,以保证“三合一”体系运行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特开展“三合一”体系审厂取证筹划工作。

具体推进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XXXX年XX月XX日前通过三合一认证审厂

二、认证安排:

1、认证标准:ISO9001:2008、ISO14001:2004、OHSAS18001:2007;

2、认证目标:确认组织根据三合一标准要求建立并实施管理体系;

3、认证范围:XXXX产品生产全过程。

三、认证工作组:

为更好推动三合一体系建立健全、运行实施、审厂取证,明确职责和权限,保证资源配备,特成立“认证工作组”。

1、认证工作组架构:

1.1认证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三合一体系认证的领导、指挥工作

组长:公司领导(管理者代表)——XX

组员:XXXXXXXX

1.2认证工作执行小组:负责三标一体认证的推进、实施工作

组长:XXXXXXXX

组员:XXXXXXXX

四、职责权限:

1、公司领导:确保质量、环境、职业健康与安全方针、目标、指标的订立,实施管理体系资源的配备、确保内部沟通和理解、持续适宜性得到评审;/

32、企业管理部:统筹负责三合一体系文件建立健全、全面内审、管理评审、外审认证接待工作;

3、质量控制部:协助负责ISO9001:2008管理体系文件实施监管,保证过程有效运行;

4、设备管理部、安全控制部:负责ISO14001:2004,OHSAS18001:2007管理体系文件建立、法律法规收集、合规性评价,保证过程有效实施运行;

5、各单位:单位领导全力支持和配合三合一体系认证工作开展,负责单位文件流程运行实施,问题点整改落实。内审员参与全面内审、内部联络、问题点自查自纠、整改跟进。

五、实施步骤:/ 3

以上方案将根据实际外审安排进行局部调整。

编制: 审核: 审批:/ 3

2.三合一体系基础知识 篇二

2012年,住建部颁发《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下文简称《职业标准》),对施工员、质量员、材料员、资料员、安全员、机械员、标准员、劳务员做出了职业能力标准规定,推行“八大员”资格证书制度。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要将《职业标准》贯穿于本专业建设中去,确保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认证内容相对应,形成“课岗证”合一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1 参照《职业标准》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要参照《职业标准》中对“八大员”岗位素质、技能、知识方面的具体要求,结合考虑高职院校培养具备人文素养、创新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目标,重新制定本专业教学标准。通过调查研究表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主要就业领域为建筑施工企业,初始岗位包括施工员、安全员、质量员、资料员、测量员、试验员、材料员,晋升岗位包括技术负责人、项目副经理、项目经理,从初始岗位到晋升岗位需要在职人员积累至少3-5年的现场工作经验,并具备一级、二级注册建造师等相应执业资格证书。由此可以看出,本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初始岗位与《职业标准》中的“八大员”岗位相吻合,这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参考《职业标准》构建“课岗证”合一的课程体系提供了可执行的依据。所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要为培养面向建筑工程领域生产一线,具备较强岗位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服务,从而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适应就业岗位。

1.2 适应建筑行业发展需求

建筑行业是我国支柱性产业,受居住刚性需求的直接影响,决定着建筑行业的长久持续发展。从当前建筑行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类型来看,排名前几位的职业类型分别为建筑设计师、结构工程师、电气工程师、园林设计师、给排水工程师、暖通工程师、项目经理等。但是,我国建筑行业十分缺乏具备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技术性人才,这些技术性人才是成长为高层次人才的储备人才,所以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要认清建筑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现状,着重于培养施工员、预算员等岗位的技术性人才,构建起“课岗证”合一的课程体系。同时,在课程体系设计时,还要遵循建筑建造规律,根据建造过程合理安排开课顺序,使课程安排与生产实际、工艺技术、项目管理程序相贴近,突出应用能力培训。

1.3 结合高职教育实际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构建“课岗证”合一的课程体系时,应当结合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即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学校本身的条件和情况,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现阶段能够开设的课程必须开设,无法开设的课程应当努力创造条件,争取尽快开设。同时课程体系一经确定之后,应当在两届学生中进行实施,且不可进行过多的调整和改动,通过系统性实施,检验课程体系是否存在问题,分析原因,进行解决,从而使构建的课程体系更加完善,更有助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课岗证”合一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通过对近年来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进行调查发现,施工员岗位是该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其次为监理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预算员等岗位。加之,施工员岗位是“八大员”岗位中的核心岗位,要求其掌握较为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所以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以施工员岗位为重点,适当兼顾其他岗位要求,形成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并融入职业标准要求的课程体系。

2.1 职业能力分析

《职业标准》将施工员岗位划分为施工组织策划、技术管理、进度成本控制、质量安全环境管理以及信息资料管理五大类岗位职责,根据岗位职责将其归纳为13项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以及17项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为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必须对这13项专业技能与17项专业知识进行系统梳理、重组,在此基础上兼顾延展岗位的专业技能与知识,构建起本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体系。具体如下:

(1)通用能力与知识。(1)专业技能,具体包括:具备法律意识,能够理解和应用工程建设中涉及的法律法规;具备计算机操作基本技能,能够处理文字数据、计算机绘图、整理信息资料;具备材料管理能力,能够验收、保管、供应工程材料;具备施工图识读能力,如建筑工程施工图、水电设备施工图等。(2)专业知识,具体包括:熟悉与工程建设有关的法律法规;掌握计算机软件应用知识;熟悉材料性能,掌握材料验收、检测的基本知识;掌握施工图绘制、识图的基本知识。

(2)基本能力与知识。(1)专业技能,具体包括:能借助力学知识解决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有关问题;能通过结构设计、施工规范标准对工程中有关问题进行正确处理,并能对施工中的结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具备仪器设备使用能力,能够使用测量仪器对建筑工程进行施工放样、垂直度控制、变形观测等。(2)专业知识,具体包括:熟悉与建筑力学有关的基础知识;掌握建筑设计的基础知识;熟悉各种测量仪器的使用与校验知识以及测量放样知识。

(3)岗位核心能力与知识。(1)专业技能,具体包括:能对建筑项目中的分部工程进行施工技术指导;能对施工区段进行正确的划分,并对施工顺序进行合理确定,能参与施工组织设计及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能参与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并能对计划进行控制与调整;能对施工质量缺陷进行分析和处理;能对安全专项施工方案进行编制,并能参与安全技术交底的编制与实施,能参与绿色施工管理;能参与工程成本核算,并能参与工程结算和竣工决算。(2)专业知识,具体包括:掌握分部工程相关施工技术的应用;掌握施工组织设计、进度计划编制、过程控制、质检验收的有关知识;熟悉现场安全管理、事故防范与处理的基本知识;掌握工程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基本知识。

(4)延展岗位能力与知识。(1)专业技能,具体包括:能运用专业的软件对工程资料进行处理;能编制施工机械设备管理计划;能对普通钢结构施工进行技术和安全交底;具备监理人员的能力,能进行工程监理工作;能参与招投标和合同管理;能借助新技术、新工艺对工程建设进行指导。(2)专业知识,具体包括:掌握工程资料管理的有关知识;掌握施工机械设备的相关知识;熟悉钢结构的有关知识;了解监理的有关知识;了解招投标及合同管理的有关知识;熟悉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

2.2 课程方案设计

在开发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时,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强化实践技能训练,使课程体系满足知识、技能、素质的培养需求,设计出工学结合的特色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着重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如承揽建筑工程任务对应的课程为《工程项目管理》;图纸会审对应的课程为《建筑识图与构造》;主体结构工程施工对应的课程为《主体工程施工》、《钢结构工程施工》;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对应的课程为《装修装饰工程施工》;建筑工程竣工对应的课程为《建筑工程检验与检测》;施工成本控制对应的课程为《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高职院校可结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特色,设计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方案,具体包括以下五大类型课程。

(1)公共基础课。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体育》、《中国特色概论》、《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等课程。

(2)职业基础课程。课程包括《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材料与检测》、《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工程测量》、《建筑CAD》等课程。

(3)职业技能课程。课程包括《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主体结构工程施工》、《房屋与防水工程施工》、《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建筑设备工程施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施工组织》、《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

(4)实践课程。课程包括《建筑工程施工图识读》、《建筑施工基本技能训练》、《建筑工程测量实训》、《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建筑CAD综合技能训练》、《工程项目管理实训》、《建筑计量与计价实训》、《顶岗实习》、《毕业综合实践》。

(5)职业延展课。课程包括《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建筑工程监理》、《建设法规》、《建筑工程经济》等课程。

2.3 课程标准定位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岗证”合一的课程标准要有效衔接《职业标准》,在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课程考核评价四个方面均体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宗旨,具体如下:

(1)课程定位。课程定位应当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作为主要依据,同时还应与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相契合,从而满足《职业标准》中岗位规定的要求,尤其是要确保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应当与职业人员工作过程中完成某项任务所具备的核心能力相对应。通过这样的课程定位,能够达到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目的。

(2)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当重点围绕职业功能展开,按照建筑施工人员的岗位实际工作要求,以建筑工程项目作为载体,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取与重新构建。同时,在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职业教育必需与够用原则和学科教育知识体系形成及继续深造学习之间的矛盾冲突问题,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具实际意义。

(3)教学组织。由于本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会进入到与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建设有关的岗位中任职,因此,在教学组织方面,可按照典型的工作流程,引入任务驱动的方式,以行动导向组织相关的教学活动,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习到相关的技术知识,并完成各种操作技能的训练,而且还能使理论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有机结合到一起,正真意义上地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4)考核评价。可以参照《职业标准》中的相关规定要求,制定课程考核评价指标,考评的内容应当涉及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所有知识内容。在考核方式的选择上,应当结合课程的特点,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避免考核形式单一,影响考评效果;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的考核,应当以学生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的掌握为重点,并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考核;双证书课程的考核,可以直接采用职业技能鉴定站的考核方式与内容,当学生通过该项考核之后,便可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专业基础课程的考核,应当以知识的考核为重点,可采用笔试、闭卷的考核方式。

3 总结

总而言之,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要参考职业标准、根据建筑行业发展需求、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起特色的“课岗证”合一课程体系,不断深化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提高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水平。在“课岗证”合一的课程体系构建中,要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前提,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方案,并准确定位课程标准,从而实现课程与岗位、专业与行业的融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建筑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永.基于关键职业能力培养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9):85-87.

[2]宋岩丽.论校内实训与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3(6):47-50.

[3]吴晓斌.基于职业标准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研究[J].大学教育,2015(12):101-103.

[4]杨连水,宋世波.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9):68-71.

[5]张银会,张春丽,蒲瑜,黄春蕾.基于工学耦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与实践---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5(6):52-54.

[6]李继明,蔡小玲.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4(10):102-104.

[7]肖凯成,蒋春霞,杨波.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群的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3(4):94-97.

3.优酷土豆 打造品效合一营销体系 篇三

新媒介环境不断变化,带来更多挑战,其中一个机会点,就是“品效合一”。一直以来,广告主都希望找到浪费的那一半广告费,而“品效合一”将会最大化地接近解决方案。

董亚卫

优酷土豆集团首席营销官

董亚卫拥有多年的互联网从业经历,在互联网营销尤其视频营销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自2006年加入优酷后,董亚卫历任优酷华东总经理、销售副总裁、高级销售副总裁。2012年8月优酷土豆合并完成后,董亚卫建立由贴片营销、产品营销和基于优酷、土豆品牌調性的个性化内容营销组成的营销金字塔;2013年4月,董亚卫升任集团首席营销官,并担任集团营销业务委员会主席, 负责集团的营销和业务策略。

移动驱动渠道改变,视频领域面临多屏挑战。优质内容与先进技术,是业内公认的占据移动山头的路径,优酷土豆将打造多屏文化娱乐生态系统,在两大维度同步布局:以精品化、大自制的优质内容撬动用户力量,同时结合大数据打造品效合一闭环营销体系。

多屏主流,移动为先。截至2014年7月份优酷日播放量已经突破6亿;截至第三季度,移动端商业化的比例从原来的3%提升到了30%。2015年,我们会为广告主提供包括跨屏去重、跨屏追投在内的更优异解决方案。目前优酷土豆移动端的流量已经是PC端的两倍,移动端的诸多营销优势会成为品牌推广的有效助力。

内容营销。随着多屏趋势主流化,内容重要性有增无减,优质内容更是品牌青睐的稀缺资源。2014年,梅赛德斯-奔驰《侣行》、银鹭《万万没想到》等广受好评,2015年,优酷土豆将继续发力“大自制”,打造多屏文化娱乐生态。

大数据应用。2014年,优酷土豆与阿里巴巴实现数据云融合,推出“星战计划”重塑视频营销价值。2015年,大数据在优酷土豆视频营销上,将着重体现在跨屏投放优化升级、规模化精准等方面。

自动化售卖。自动化售卖正获得越来越多广告主青睐,Adage报道2014年底宝洁将把70%的预算转到自动化售卖,亿滋则宣布在2016年将视频程序化的投入提高至总营销预算的50%。优酷土豆的倚天广告售卖系统,包括智能预留、优先交易、实时竞价三种模式并行的自动化售卖体系,2015年全面支持广告主视频投放。

闭环营销。一直以来,品牌广告与效果广告都有明确的分野,如何让广告真正实现品效合一?2014年10月,优酷土豆推出了“边看边买”与“玩货”, 但这两种广告产品只是闭环营销探索的一小步,未来还会有更多探索。

2015营销关键词

内容营销、创新、整合

内容营销:在大自制战略驱动下的内容营销也已不仅仅限于内容。多屏时代,智能终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屏幕即渠道,内容即店铺,内容、播出、终端一体化竞争,软硬件结合,整体的服务,才是综合竞争力的体现。

创新、整合:2015优酷土豆营销上会更关注‘创新’和‘整合’,一方面从规模化精准、程序化售卖到视频电商都是目前在探索的创新营销模式。另一方面,打通产品、内容和推广为客户提供整合的营销方案,适应客户大规模合作的模式,也是关注的重点。

2014营销感悟

4.“三证合一”登记制度知识点 篇四

10月1日起我国实施“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制度,即所谓的三证合一,具体就是说企业登记时依次申请,分别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管理部门核发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部门核发税务登记证,改为一次申请、合并核发一个营业执照的登记制度。今天,小秘书就把“三证合一”的那些事儿全都整理在一起跟大家做个汇总存档方便以后工作中的查询使用。

1税务登记是否就取消了啊?

其实“三证合一”并非是将税务登记取消了,只是将此环节改为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一口受理,核发一个加载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营业执照,这个营业执照在税务机关完成信息补录后具备税务登记证的法律地位和作用。

2那“三证合一”之后,企业该怎么办理注销登记呢?

首先您需要先向税务主管机关申报清税,填写《清税申报表》。企业可向国税、地税任何一方税务主管机关提出清税申报,税务机关受理后将企业清税申报信息同时传递给另一方税务机关,国税、地税税务主管机关按照各自职责分别进行清税,限时办理。清税完毕后一方税务机关及时将本部门的清税结果信息反馈给受理税务机关,由受理税务机关根据国税、地税清税结果向纳税人统一出具《清税证明》,并将信息共享到交换平台。

3我们公司在“三证合一”后30日内未到税务机关报道,是不是就逾期登记了?

企业在工商登记,取得“三证合一、一照一码”证照后,即使30日内没能去税务机关报道,也不属于逾期登记啦。

4“一照一码”又是什么东西呀?

所谓“一照一码(一照一号)”,就是通过“一口受理、并联审批、信息共享、结果互认”,将由三个部门(工商、质检、税务)分别核发不同证照,改为由一个部门核发加载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

“一照一码”的适用范围与原三证的.适用范围相同,各类企业纳税人领取“一照一码”后,其在办理需要出示税务登记证等相关业务时,均可以营业执照代替。

5那企业在取得“一照一码”营业执照之后,该如何报送涉税信息呢?

其实在企业办理工商登记时已报送信息,不用再重复报送税务机关;其他必要涉税基础信息,由企业在办理有关涉税事宜时报送税务机关。实施“一照一码”后,纳税人办理纳税申报与原来并无太大差异,纳税人在办理工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时,等同于办理了税务登记证,应在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15日内将其财务、会计制度或财务、会计处理办法报送主管税务机关备案,在开立存款账户之日起15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全部账号,并按规定进行申报纳税。有需要网上申报的,可以前往主管税务机关开通“网上(电子)办税服务厅”网报功能。

6如果更换“三证合一”的企业,发生生产经营地址、财务负责人、核算方式信息变更,应该向谁申请呢?

在实施“一照一码”改革后,不论是领取“一照一码”的企业还是尚未领取“一照一码”的企业,其生产经营地址、财务负责人、核算方式三项信息的变更都是要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的。

5.双重预防体系基础知识问答 篇五

双重预防体系基础知识问答

1、双重预防体系含有哪几个体系的内容?

答: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就是双重预防体系。

2、什么是危险源?

答:可能导致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即是危险源。比如(危险源----就是老虎,管控措施---就是笼子,笼子坏了----就是隐患。)

3、什么是风险管控措施?管控措施有哪些?

答:风险控制措施是指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企业针对风险采取的相应的控制方法和手段:即是风险管控措施。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可行性、安全性、可靠性、经济合理性。

控制措施包括:

1、工程技术措施、2、管理措施、3、培训教育措施、4、个体防护措施、5、应急处置措施。

4、什么是风险点?

答:风险点是指伴随风险的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以及在特定的部位、设施、场所和区域实施伴随风险的作业过程,或以上两者的组合。比如(关着老虎---的笼子)就是风险点!比如(关着多个老虎-的笼子,就是多个危险源的风险点)。

5、什么是分级管控?

答:风险分级管控是指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

6、什么是隐患?

答:我们通常所说的隐患是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引自《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16 号)。形象的说:(关老虎的笼子坏了)就是隐患。

7、事故隐患分哪两级?

答:(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隐患的分级是根据隐患的整改、治理和排除的难度及其导致事故后果和影响范围为标准而进行的级别划分。可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其中:

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对重大隐患,相关行业可制定重大事故隐患目录。

8、确定重大隐患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确定重大隐患应遵循以下原则(暂定):

①违反法律法规有关规定的; ②涉及重大危险源、重要装置的;

③涉及多人滞留,暴露10 人以上的(管道30 人以上)④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一定时间得不到整改的; ⑤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⑥市级以上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认定为属于重大事故隐患的。

9、事故隐患分哪两类?

答:基础管理类隐患和现场管理类隐患。

10、风险分为哪几个级别?分别用什么颜色表示?

答:

1、重大风险、2、较大风险、3、一般风险和

4、低风险。

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识。

11、你所操作的岗位风险点名称?即(设备风险告知卡内容)答:11-----1风险点导致的后果(容易发生哪类事故)是什么? 11-----2风险点造成事故和后果的危险因素是什么? 11-----3风险点管控措施有哪些?

11-----4风险点发生事故后应急措施有哪些?

12、车间、科室如何开展风险点排查与辨识?

答:全员参与,基层辨识、--评价(班组),上级指导、--审核(车间、厂、公司逐级指导与审核)

13、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

答:风险分级的基本原则是:风险越大,管控层级越高;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必须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防控措施。

14、如何进行隐患排查? 答:制定隐患排查计划,根据隐患排查项目清单开展隐患排查,隐患治理、验收、建立隐患排查记录、隐患排查治理台账。

15、如何进行隐患治理?

答:通报隐患信息、下发隐患整改通知单、实施隐患治理、治理情况反馈、验收等环节。

16、本岗位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应履行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答:——主要负责人职责。公司主要负责人(总经理对公司进行实际控制的其他人员)是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制定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对体系建设工作情况进行调度、督导和考核;为体系建设工作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负责组织对公司一级风险及其控制措施的汇总、协调、监督管理。

——分管安全负责人职责。公司分管安全负责人(分管安全副厂长)是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管控工作的责任人。负责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确定工作的监督管理;负责将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公司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具体负责对公司一级风险及其控制措施的汇总、协调、监督管理;确保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风险管控。

——安全科职责。公司安全科负责起草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和有关体系文件;协调和调度各专业工作 组分工开展情况;负责本方案的组织实施、指导和监督检查;负责组织对公司风险结果评审;具体负责对二级以上(含二级)风险及其控制措施的汇总、协调、监督管理。

——财务科职责。公司财务科负责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以确保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实施与运行;监督经费的使用和落实情况。

——车间、科室职责。公司安全、设备、技术、电气、工程等专业管理部门按专业职责,负责本部门及专业职责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协调指导;具体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对

三级以上(含三级)风险及其控制措施的汇总、协调、监督管理。

——生产部门职责。公司生产科(品管科)、生产车间负责本部门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组织、协调,并及时更新;对管辖范围所有直接作业、操作岗位、关键装置与重点部位进行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全体员工积极参与风险识别与评价;各车间、科室负责将体系建设工作纳入本部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确保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风险管控。

——重要岗位人员(电工、叉车操作工)及员工职责。

6.质量管理体系基础知识培训试题 篇六

姓名: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 工号: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

第一题: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1.ISO:“国际标准化组织”英文简称。其全称是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

2.ISO9000:ISO9000是指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它不是指一个标准,而是一族标准的统称.

3.审核:为确定质量活动和有关结果是否符合计划安排,以及这些安排是否有效的实施并达标到预定目标所做的系统的、独立的检查.

4.ISO/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汽车行业产品和相关服务产品的组织实施ISO9001:的特殊要求.

5.APQP:产品质量先期策划及控制计划

6.FMEA: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

7.MSA:测量系统分析

8.SPC:统计过程控制

9.PPAP:生产件的批准

10.PDCA: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

第二题: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TS 16949:是由国际汽车工作小组(IATF)和日本汽车制造协会(JAMA)在ISO/TC176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委员会的支持下共同制定的..

2.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于1947年2月23日,总部设于瑞士日内瓦推动和协调国际标准化工作.

3. 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的第一个字母,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

4. ISO/TS16949:2002与适当的顾客特殊要求相配合,规定了签署本文件的组织的基本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第三题: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企业推行ISO9000的好处 ?

1.被全世界广泛接受

2.此系统是预防错误的发生,而不是等错误发生后再去发现.

3.依赖于系统而不是个人

4.增强顾客的信心

5.显示对质量承诺及树立良好的形象

6.使运作标准化及保持水准

2. 简述我司的品质方针及目标?

品质方针:严控品质;提高效率;不断创新;追求卓越

品质目标:1.损失成本≤2%

2.交货准时率:汽车产品:100% 非汽车产品:98%

3.客户退货率:汽车产品:200PPM非汽车产品:500PPM

4.顾客满意度≥ 100%

3. 试描述八项管理原则的基本内容?

1.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2. 领导作用 3. 全员参与4. 过程方法

5. 管理的系统方法6.持续改进 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7.三合一体系基础知识 篇七

2004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要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重视课堂教育, 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讲道理又办实事, 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 在高职“基础”课中贯穿“知行合一, 以行为本”的教育理念, 可以促进《意见》所提出的大学生思想教育目标的实现。

高职学生的特点

高职学生的价值观 如今, “90后”学生逐步成为大学生的主力。与“80后”学生相比, “90后”学生在价值观取向方面更偏向于个体而轻集体, 更偏向于物质而轻精神, 更偏向于现实而轻理想, 更偏向于时尚而轻传统, 这给高校育人工作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而另一方面, “90后”学生刚刚迈进成人的大门, 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形成阶段, 还有很强的可塑性。为此, 教育工作者更需把握他们当下的价值取向及相关学习特点, 以促进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高职学生的学习劣势 高职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着很多不同于一般大学生的特点。高职生入学成绩普遍偏低、基础普遍较差, 进高职是不得已的选择。因此, 在高职学生中表现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缺乏上进心、求知欲, 厌学情绪比较浓。

高职学生的学习优势 高职生虽然与普通高校学生存在差距, 但也有自己的优势:他们具有活跃的思维, 且动手能力、专业技能和适应性都比较强。另外, 高职学生一般都对实习课程具有浓厚的兴趣。这一方面体现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要求上, 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上。但由于思想认识肤浅, 使得他们对思想道德教育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 思想活跃但却相对散漫。因此, 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因此, 要改变传统的“基础”课教学模式, 提倡知行合一的理念, 以提高教学效果。

“知行合一, 以行为本”的课程理念

知行关系, 简言之, 就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知”是“行”的理论储备, “行”是“知”的实践转化, “行”对于“知”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同时也是“知”的根本目的。也就是说, 知识最终必须落实到行为上, 其效果必须通过行为及其结果才能体现出来。

但“知”、“行”之间不是直接转化, 它需要一个重要的发展过程, 一个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成功与否将直接决定“知”、“行”之间是有效转化, 还是有名无实。美国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和思想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指出:“仅仅是抽象地相信完善的人格的价值, 还不足以防止过失的发生。坏的习惯必须打破, 好的习惯必须培养。然后我们才能有希望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始终如一、坚定不移。”就高职学生学习而言, “知”是知识储备;“行”是实践;知行并进, 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扎实地学好知识。因此, 需要运用先学后教、案例讨论、习惯培养等教育手段, 引导、促进由知到行的转化这一环节, 增强转化的自觉性, 加快转化速度, 提高转化质量, 才能使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导向正确的行为表现, 使之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而促进全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

“知行合一, 以行为本”的教学模式

“基础”课既是理论课, 又是实践课, 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突出“基础”课的实践性, 在加强道德和法律教育的同时, 更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行统一, 更要重视规范向实践的转化, 引导大学生通过知行统一进行自我修养。

先学后教———激发学生的行动意识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强调教学活动中人的因素, 以人为中心, 把人放在根本位置上。因此, 从根本上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把学生看成是积极的社会实践的探索者, 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先教后学, 促进知行合一”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创造性发展, 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地“先学”辅以教师针对性、引导性地“后教”, 最后配合学生练习和发散性思考, 才能真正做到从了解到理解的知与行的统一。教学过程可分为“预习—讨论—引导—练习”, 学生先预习课本内容, 再针对未理解的部分进行讨论, 学生对较难和仍未理解部分进行问题设计, 并互相提问, 教师对学生的互问互答进行引导、点拨、讲解。最后, 教师再以练习对学生加以强化训练。所谓“先学”, 并不是学生漫无目的地学, 而是在教师简洁、明确地提出学生学习目标、自学要求并进行学前指导后, 学生带着好奇、疑问在规定时间内学习指定内容。在进行引导时, 教师应根据所教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思维特点, 设计具有启发性、层次性的问题。所谓“后教”, 是指在学生充分自学后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式学习。对于学生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的知识, 教师不做过多讲解;对于仍不能理解的知识, 学生在教师引导和点拨下进行讨论或让已掌握的学生讲解, 最后教师进行补充。教师必要的讲解应是精要而且有明确指向的, 能有效促进知识的升华和提高。这样, 教师以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到学生学习中来, 打破以往教师“填鸭式”教、学生被动学的刻板教学模式,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可推动学生个性发展。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一人讲的模式, 要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 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要转换到“教学组织者”的角色上来, 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将传统的“问答”变为师生之间的“对话”, 有效激发学生的行动意识, 实现学生的“知行合一”, 在课堂上真正做到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案例教学———促进课堂知识的实践转化 案例教学是指通过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 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过程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 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案例教学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原理具体化, 让它们处于一定的情境之中。这样, 学生更容易激发兴趣, 也更容易把握、理解这些概念和原理, 从而将知识转换为行动前的理论储备。在教学中, 教师可广泛地阅读有关的资料, 选择与授课内容相吻合的案例, 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 提高他们参与案例研讨的积极性;学生根据提纲和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各小组可推举代表发言;针对讨论的内容、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讨论的表述方法等方面进行小结,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论语》开篇讲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所谓“学习”, 就是指“学”了还要不断地“习”。因为只有不断地“习”, 才能温故知新;只有时时地“习”, 才能熟能生巧;而对许多东西, 也只有不断地“习”、时时“习”, 才能“习”而成“惯”, 才能变“知道”为“做到”。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指出:“播下一个行动, 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 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 收获一种命运”。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则谆谆教导我们: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 都要使它化为习惯, 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 才能一辈子也用不尽。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这个问题上也有非常深刻的理解。陶行知, 原名文濬, 后改名“知行”。所谓“知行”, 即万事一定“知道”在前, 而后才有“行动”, 因此, 这两者的关系应是“知”在前, 而“行”在后。但他后来发现, “知道”相对容易, 最重要、最关键的应是“行”, 而世人最容易忽视的也是“行”。于是, 为了警示世人, 他最终将“行”置于“知”之前, 把自己的姓名由“陶知行”改为“陶行知”。通过这些案例的讲解和讨论, 既可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可为学生实践所学知识提供有益的现实参考, 从而使案例教学有效起到促进知行合一的桥梁作用。

习惯培养———理论落实于实践 学生仅仅理解和掌握知识还不够, 最主要的是要落实于行动。行是知识、能力、觉悟的集中表现, 在这方面, 理论教学后还要注重对学生提出行为要求, 以期培养习惯, 形成自觉, 从而完成理论知识的实践转化。为了使学生坚持下去, 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可注意给学生布置行为作业。例如, 在讲“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时, 要求每个人践行其中的某项具体内容并谈体会, 如“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等。在讲“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观念”时, 为了增强学生的民主与法制意识, 可动员学生给学校、班组和教师提建议, 并履行一定的监督职责。为了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跟进考察, 还可制定行为考察表。其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爱国、爱民及前途、理想方面;道德修养;学习态度及成绩;法制观念;集体观念;恋爱观念;心理素质与个性发展状况;体育锻炼等。上述各项都有具体内容, 各方面的表现分别评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通过考察, 对学生的行为起到督促检查的作用。总之,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是教学的根本目标。这一环节要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切实提高。

综上所述, “知行合一, 以行为本”教学模式的三个环节———先学后教, 激发学生的行动意识、案例教学, 促进课堂知识的实践转化、习惯培养, 理论落实于实践, 是高职“基础”课教学过程中相互作用的三个方面。实施“知行合一, 以行为本”的教学方法,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 促进学生把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 把道德法律知识的学习与行为修养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实现知行统一。高职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 根据新形势、新变化, 不断提高教育实效, 促使学生知行合一, 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士渊.知道更要做到[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6.

[2]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8.三合一体系基础知识 篇八

一、解读“教学做合一”

针对传统教育中教与学相脱离,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相脱节;先生只教不做,学生只学不做;劳心者不劳力,劳力者不劳心以及先生教死书,学生读死书的教育方法与现状,我国教育实践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1925年在南开大学演讲时,受张伯苓先生的启发将“教学合一”改为“教学做合一”,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1926年11月21日,陶行知先生在乡村教育研究会成立大会上以《我们的信条》为题发表了演说,其中第六项信条强调:“我们深信教法学法做法合一”。因为“教学做”有一个共同的中心那就是“事”,教学做是一件事情的三个方面,相对于活动或事情本身而言是做,相对于自己所取得的进步而言是学,相对于别人所受的影响而言是教。

其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陶先生指出:第一,先生不能将学生置于当做接受知识的容器;第二,先生不能拿书本配学生,将学生置于被动地位;第三,先生要教学生学的方法,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自动自得。自叶澜教授于1997年9月在教育研究杂志中撰写《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以来,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教育教学将学生作为学习和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重在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与策略。由授学生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而且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尽可能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与生存。

其二,教的法子必须依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必须依据做的法子。针对传统教学教师忽略学生才能,只按照自己的理解教学生,用学生凑其教法,配其教材的实际情况,陶先生指出:教的法子必须依据学的法子。依建构主义基本理论,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学生已有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开展本土化教学的同时使教学走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前面。一切以学生的“做”为中心,使教育教学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的转变;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

其三,先生需一面教一面学。没有先生的进步,也就没有学生的进步,教与学是一个相互长进的过程。在学习型的社会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切实做到“以教人者教己”。

二、新课程改革如何落实“教学做合一”

1.践行课程观

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做合一之下教科书》指出:“做”是在劳力上劳心,是师生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教学相长的过程。“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从经验里发芽抽条开花结果的是真知灼见。”为此,“做中学”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与直接经验。“在做上学:学的才有用,才能透;在做上教:教的才能明白,才能详尽。所以做什么,应当教什么,也应当学什么。怎样做,便怎样教,也便怎样学。”鉴于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创生观为指导,树立课程意识和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共同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

初等教育之父裴斯泰洛齐认为,学校教育内容应该将学校知识与儿童通过自主活动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的真实感觉印象相互连接,让学生通过做(实践)去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校外活动。”教师要有课程开发意识和实践能力,视学生为课程发展的积极参与者,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关注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2.优化教学观

新课程教学目标的根本转变是实现“三维目标”,其核心是人的发展。课程改革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为此,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作为求知的先导,学生获取知识的阶梯,教师需要改变已有的“传声筒”和“复印机”角色,重视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他们对知识的体验和理解。

(2)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指出:“未来的教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为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显得尤为迫切。

(3)教会学生学做真人

从学校走出去的学生应该是全面、和谐发展的学生,不仅会学习,而且会做事、做人。教育教学中是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能够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对待学习与生活,努力学习柏拉图“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求真精神。

3.转变学生观

(1)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出发点,以“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陶行知先生说,“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以为小孩小,你比小孩还要小。”也就是说,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着、促进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做到“教小孩自己教自己;教劳苦大众自己教自己”。由于学生是发展的人、完整的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在教育教学中不应将他们视为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应尊重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他们主体性。

(2)注重学生创新能力

陶行知说:“在劳力上劳心才是真正的做。” “‘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一是行动;二是思想;三是新价值之创造”。“如果我们承认小孩子也是活人,便须让他们做。小孩子的做是小发明,小创造,小实验,小建设,小生产,小破坏,小奋斗,探寻小出路”。陶行知非常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儿童的六大解放”的提出对学生创造性和创新能力做了进一步阐述。通过“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无论是对素质教育还是新课程改革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提高其求异的思维能力的创新能力。

4.更新学习观

(1)关注学生已有经验

“教的法子必须依据学的法子”,学生的学习受其已有经验和生活环境的影响,教师需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依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方法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适应新课程改革之需。要把“学生看作是人,而不应当看作是接受、接受、再接受的知识库。”依建构主义学习观来看,学习是一个“同化”和“顺应”的过程,是教师指导下,个体之间交流、交往互动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

(2)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终身学习理念自1993年提出以来,受到大家的重视并成为21世纪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陶先生指出:“教师要以教人者教己”,不仅严格要求自己,以达到“学高为师,行为世范”,而且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意识,督促自己不断“充电”,紧随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陶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为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与指引作用。一线教育教学工作者应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真正做到:以中国教育之改造,改造中国之教育。

参考文献

[1] 戴自俺主编.陶行知全集第2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 陶行知著.中国教育改造.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3] 董宝良主编.陶行知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 江苏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等编.陶行知文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5] 周德藩主编.走进陶行知——教师读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 唐靖云.试析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实践观.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9(1).

(责任编辑 任洪钺)

9.建立知识体系 篇九

———城步一中考前30天语文复习方案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一直有其特殊性,其高考备考更具备特殊的时效性、针对性、复杂性,很值得我们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研究、探索。本文因陋就简不知所云,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有关领导和同行对高中这块“边角料”的更多关注。

到目前为止,离高考约30天,其任务都是对该学科的知识进行梳理,查缺补漏,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作为语文学科,就是要仔细阅读做过的旧卷子,尤其是其中做错的题目。要弄清楚这个题目在考什么,自己为什么出错,这种错误反映的是知识上的漏洞,还是思路上的缺欠。发现问题,及时补漏。

阅读旧卷子的具体做法是一种题目一种题目地看,不要一份卷子一份卷子地看。看一卷前二个小题时目标在于理解这些词语中关键语素的意思。看第三小题时目标在于系统把握检查语病的方法。阅读文言文时目标在于积累多义词,体会推断词义的方法。阅读古典诗词题目时重点放在理解诗词的字面意思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第四第五大题(现代文阅读题)时注意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过程、阅读方法。看旧作文题时,重点在于把握审题的方法,确保文章不跑题。

根据今年考试说明,今年高考语文的变数大概在第四第五大题上有一分的变化,所以,在试卷结构上不必担心。在阅读旧卷子的第六大题时,要重视文化经典的考查,重视《论语》《孟子》为代表的“儒道互补”的思想内涵及其在当今的意义,防止选择上出现空档。着重训练选做题的解题思路,答题模式。只要作到见过的题型能够应对,对第六大题就不必担心。

下面就高考语文的几个板块作一个具体的说明:

[语言文字应用]

语言文字应用题12分和第二卷第六大题选做题12分总共24分是最能拉开分

数差距的。拼音、错别字、成语面广量大,防不胜防,考生答题有一定的困难。后期应当进一步加强规模性的检查和小型的测查。检查的内容首先应注意高中教材中出现了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使用但学生不一定就能掌握的那些词语,这是最基本的内容;其次对社会媒体使用频率较高但经常会发生使用错误的那些词语。

[古诗词赏析]

从“三个点”入手

从阅读角度看,有“三个点”:阅读诗歌题目、阅读诗歌、阅读注解(题目)。阅读这三个“点”是答题的基础。其中最易忽略的是诗歌题目和注解。一般情况下,除了词牌、曲牌,诗歌题目与诗歌内容都有着直接的联系;诗歌注解常常是诗歌写作的重要背景材料,也是答题的主要提示或暗示。有时候命题者还会利用“题干”蕴含诗歌的某些背景材料。所以,不要因为古诗词阅读量少而忽略了阅读的必要范围。

从回答鉴赏性题目看,也有“三个点”:方法、内容、情感(主旨)。例如:2006年上海卷———“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参考答案:“倦”字既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答案中“既概括了”、“又为后文……作了伏笔”,属于“方法”;“饱尝人间世态炎凉”、“归隐山村”,偏重于“内容”;“……之苦”、“诗酒自娱”,偏重于“情感”。

可以这样说,一般情况下诗歌鉴赏题中的最后一题,都包含着这“三个点”的要素。

[文言文阅读]

考前要落实“四个字”

一是“读”———高声朗读,保持一种最佳的“语感”状态(建议每天不少于30分钟,可以分两次或三次),有助于文言断句的考查;一是“览”———浏览试卷,温习已经掌握的各种文言知识,侧重于实词和虚词(建议把高三一年练习、考查过的考卷文言文浏览一遍);一是“译”———翻译句子,把体现每一种句式现象的代表性句子各翻译一遍。建议关注省略句和不出现被动词的被动句式。例如:《六国论》中的“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就是典型的“省略句”。应该译为: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就越急迫。又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就是典型的“无被动词的被动句”。应该译为:最终到了国家被倾覆的结局,按常理本来应该这样;一是“梳”———梳理知识点,按照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把文言文的所有知识点梳理一遍。比如,从实词角度: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兼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等。

[现代文阅读]

从“两条线”入手

从“容量”入手:微观题、中观题、宏观题。

每一个现代文语段,一般设计为5个左右的题目。这些题目一般按照“小”到“大”排列,有时候也可从分值上揣摩这样的排列。微观题,一般涉及的是词语或句子在文中的含意等;中观题,一般涉及段落的结构或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等;宏观题,一般都有“从全文看”的提示,它常常涉及文章的主旨、内容,作者的情感或态度等。那么,我们在复习时,就要有清晰的“容量”意识。

从“能力”入手:筛选、概括、评价。

现代文答题时的语言表述,一般都要经过这“三部曲”。“筛选”是寻觅答案的范围,这是答案是否正确的基础;“概括”是对已经确定范围的内容,按照题意的要求进行组合、整理、提炼,这是答案是否准确的保证;“评价”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的自己的观点或态度。这三种能力在一个语段的一组题目中往往会基本覆盖,那么,我们在复习时,就要清楚地知道我的能力弱处或缺陷。

现代文的每个语段包括若干考查内容。比如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理解、具体内容的概括、抽象内容的阐发、含蓄语句的解释、文章结构的把握等等。

我们在这30来天的时间里,可以每周选择一个或两个语段进行训练(建议选择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中的语段),以保证能够清晰地运用这两条“线”去有意识地训练。

[作文部分]

语文学科重在两头,就是基础作文。大家会觉得很奇怪,刚才你还讲了这么多阅读,怎么突然一下子这个立场又变了。重在两头,第一头语基要靠平时积累,很难在短时有大的提升,语基是客观选择题,靠机器阅卷,每题三分,错了就是错了,但是作文和选作题不一样,最后30天也许作文这一块的提升空间是最大的。

作文也有满分的,满分虽然不多,同时零分也不多,就在一类文和三类文之间这个分差太吓人了。咱们湖南的一类文和二类文的分差是十好多分。在复习这一块,作文一定要稳扎稳打,一定要下苦功夫。有人说,老师,我这么多年都没有特别认认真真的写过作文,敷衍了事,甚至到后来敷衍都不怎么敷衍了,整理一下高三的作文,就是几次月考、联考,即便是这种情况都不能放弃。最后30天,哪怕三天写一篇,然后反复斟酌揣摩,从布局到谋篇,从材料到修辞,谙熟于心,很有可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如果定位在这个量上,三天写一篇,30天写10余篇作文,对这10篇作文进行反复修改。认认真真的写,激活全部的生活经历,阅读经历,把能用的材料激活进去,30天锤出10篇作文,其实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十篇作文跟高考作文对接上,这个时候就是2 0分的分值,即便进入第二种情况,十篇作文能够让你在短时间内可能分数大幅度的提升。十篇作文有这么几个方向,第一个是大家能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身的健康成长,比方说节俭,梦想,和谐,尊严,环境,发展等。

“经常听见有学生抱怨说作文难。因为作文是一项日积月累的工作,是硬功夫,不是能靠走捷径就可以取得优异成绩的,文学底蕴的差距的确是没有办法在短时期内弥补的,但是,若用心思考,底蕴差的学生一样可以用技巧来弥补才华的不足。故而,要说作文简单,还真简单。”

首先从体裁上看,高中作文主要是议论文和记叙文两大类,这两大类中又尤以议论文为主,记叙文是为那些“天才”和“庸才”两个极端准备的。好的可以达到满分,差的也就仅仅是20左右分。所以针对大多数既非“天才”也非“庸才”的学生,议论文就成为最主要拿分体裁。奉劝那些处于中间位置的学生要抓好议论文。

其次,写好议论文可按板块模式操作。议论文分三大板块,第一板块是提出中心论点,一定要鲜明、清晰,一定要达到劈面就可映入眼帘的效果。第二板块是对中心论点进行分析,这个板块是文章的主体。一般来说,可以细致的分成三个自然段,逐条阐述中心论点,或用并列式或用递进式或用假设式等等。第三板块就是总结部分,再次重申自己的观点,用总结性的话语结束全篇。当然,这决不是说,所有议论文都要这样写,这里仅仅说的是最简单、最有效的写作模板。总的来说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大部分。

再次,如何填充内容。简单说几个要点:一是修辞。一定要多用修辞,哪怕用一点最简单的修辞,也比干巴巴的论述要好看得多。二是引用。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环。想引经据典就必须下大力气背诵。三是书写。不要小看书写,它就像人的外貌一样,直接决定着判卷老师的第一印象。当然,除了这三点以外,还有诸如作文的立意、语言、拟题、题记等方面都有技巧可为,篇幅所限不多陈述。

10.高中政治知识体系整理 篇十

第一部分 经济生活(答题思路:资源配置与经济效益)

1.生产与消费的相互关系

a.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b.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用落后的社会生产之

间的矛盾。根本解决方法:大力发展生产力。

2.劳动与劳动者

a.就业是民生之本

b.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四种观念: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

择业观)

c.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重点:签订劳动合同)

3.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4.企业与经营

a.正确的经营战略

b.自主创新与面向市场

c.重点:诚信经营

5.国家财政与税收

a.税收的特性(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与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利债费)

b.财政的作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合理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健康运行)c.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6.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a.三大类分配方式(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

b.分配制度的内容

c.坚持和完善分配制度的意义和措施

7.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

a.市场调节的优势与弊端

b.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与目标(作用)

c.宏观调控的三种手段(经济手段为主,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为辅,尤其注意财政政

策和货币政策)

d.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意义与举措(建立健全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体系,强调诚信的重要性)

8.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a.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五点要求

A.转方式 调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重点记忆第三个转变:由单纯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

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B.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C.城乡协调(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D.两型社会(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E.区域协调(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b.补充知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新型工业化的五点要求:经济效益好、科技含

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

c.补充知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d.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核心(以人为本)、第一要义(发展)、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e.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与意义

9.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a.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及跨国公司的作用

b.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c.重点问题:如何维护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权益

第二部分 政治生活(角度:公民、政府、政党、人大、国际社会)

1.公民

a.国体(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b.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三个要求:权力与义务相统一、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统一、遵守法律法规

c.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选举权、被选举权、监督权)

d.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

A.民主决策的四种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

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B.民主监督的四种方式: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新形式与新渠道(民主评议会、监督听证会、网上评议政府等)

C.民主选举注意:公民的选举权仅限选举人大代表

D.民主管理的主要方式: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村委会和居委会)

e.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重点: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2.政府

a.性质(人民意志的执行者,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地位(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b.宗旨(为人民服务)、原则(对人民负责)、工作作风(求真务实)、工作方法(从群

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作态度(为人民服务)

c.职能(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公共服务职能、对外职能)

d.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自觉接受监督(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e.三大目标:服务型政府、阳光型政府、权威型政府

3.政党

a.党的性质(两个先锋队)、地位(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先进性(三个代表)b.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领导方式(组织领导、思想领导、政治领导)、执政

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c.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与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d.政党制度与民主党派(重点:“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e.人民政协与政协委员(重点:三项职能: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

注意:人民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机关

4.人大

a.人大的地位(权力机关)与全国人大的地位(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b.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人大的四项权利(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d.人大代表的四项权利(提案权、审议权、表决权、质询权)

e.人大与其它国家机关的关系(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

5.国际社会

a.主权国家与国际组织(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b.联合国的宗旨与作用

c.我国的外交政策

A.基本立场(根本原则):独立自主

B.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

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C.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D.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独立与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第三部分:文化生活(基本逻辑:由共性到个性)

1.文化的特点

a.文化的定义(强调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

b.文化影响人(文化对人的影响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与交往

方式;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c.文化塑造人(优秀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文化的地位

a.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重点:文化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b.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3.文化多样性

a.两种表现:民族节日和历史遗产

b.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促进共同发展)c.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4.文化传播

a.三种途径:商业活动、人口迁徙、教育

b.现代文化的传播手段:大众传媒

c.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始终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5.中华文化与传统文化

a.传统文化的特点:历史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

b.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c.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d.继承、发展、创新的方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立足实践,融入时代。

6.民族精神

a.核心:爱国主义;基本内涵: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b.重要性:维系各民族的精神纽带、支撑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民族繁荣富

强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c.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必然要求、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必

然要求、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7.先进文化与腐朽、落后文化

a.对腐朽文化:坚决抵制;对落后文化:引导和改造

b.净化文化环境的举措

A.个人:提高眼力,拒绝污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B.国家:依法管理,正确引导: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奏响主旋律;加强法制

建设与公民道德建设;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完善文化产业政策等。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a.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b.目标:培育“四有”公民

c.特点: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d.根本要求与根本保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e.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f.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举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g.方向和方针(“二为、双百”):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h.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i.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

j.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第四部分:生活与哲学(核心: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1.哲学总论

a.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从根本上讲,哲学只有唯物和唯心之分。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c.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

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

2.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论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

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c.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d.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普遍

性。

e.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B.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意识能调节和控制人体的生理活动。

C.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

性的前提和基础。

3.辩证唯物主义 认识论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b.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发展动力、目的和归宿。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e.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4.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法

a.联系

A.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B.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C.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b.发展

A.发展具有普遍性。

B.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事物发展的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前进性

D.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c.矛盾

A.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B.矛盾是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

C.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有不

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和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D.辩证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E.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d.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A.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实质是“扬弃”。

B.要创新就必须有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必然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C.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

思维方式的变革。所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5.历史唯物主义

a.社会历史观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改革是社会主

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

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E.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

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F.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G.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与工作方法。群众路线是我们一切工

作的根本出发点。群众观点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价值观与人生观

A.人生价值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B.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

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C.价值判断决定价值选择。要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遵循社

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D.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

向成功。

11.三合一体系基础知识 篇十一

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一节(每小题2分)

1.c2.b3.c4.d5.c6.b7.d8.c9.d

10.b11.d12.d13.d14.5.315.5.4.2第二节(第1题答错一个条款扣1分,全答错不得分;第2题每个基本内容为2分)

第1题答案:5.15.25.35.4.15.4.25.5.15.5.25.5.35.6第2题答案:质量管理体系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

第三节

第1 题答案: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

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答错一个原则扣2分,全答错不提分)

第2题答案: a.纠正措施是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或其他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纠正措施的目是消除产生不合格或其他不期望情况的原因,防止再发生。对所有的不合格均

应予以纠正,但并非要对所发现的每一项都采取纠正措施。(3分)

b.预防措施是为消除潜在不合格或其他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预防措施的目的是防止潜在不合格或其他潜在不期望情况的原因,防止其发生。(3分)

c.持续改进是增强满足要求的能力的循环活动。各级人员应从自己的岗位对产品、过程、质量管理体系作出细部和多样化的改进,使组织的绩效不断提升,是组织的一个永

恒的目标。(4分)

第3题答案: a.通过运用系统的管理方法将质量目标自上而下的分解落实到各个部门,可以更有效地

使管理人员掌握要求,制定达成分目标的具体方案和措施,才能确保自下而上保持

组织质量目标的如期实现。(8分)

b.分目标的达成情况也可作为各部门的业绩评估客观证据之一。(2分)

第4题答案: 监视应由管理者代表、各级职能人员(包括总经理、副总、经理、主管等)依职能分别

负责。内部审核,更应考虑审核员的培训和资格。(5分)其重要性在于对过程、产品、质量管理体系三方面作出监控,以便及时发现和预防问题,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

(5分)

第5题答案: 良好的培训可以提高组织内人员的质量意识、事业心、责任心、职业道德、归属感以及

工作能力,为其创造一个积极投入、奋发进取、充分发挥才干的工作环境,使其在工

作中更能发挥作用,为组织创造更高的效益作出贡献。(5分)同时,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运作、维持和持续改进的活动中,都离不开各级人员(人员在质量管理体系

上一篇:食堂餐具消毒记录表下一篇:2020端午节活动策划方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