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面对经济新常态

2024-08-07

大学生面对经济新常态(共9篇)

1.大学生面对经济新常态 篇一

中国经济新常态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摘要:什么是中国经济“新常态”

中国经济“新常态”是由总书记提出和阐述:“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以新常态来判断当前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表明中央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变化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正在对宏观政策的选择、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产生方向性、决定性的重大影响。

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因此,新常态绝不只是增速降了几个百分点,转向“新常态”也不会只是一年两年的调整。认识不到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不仅难以适应新常态,更难以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关键词:就业 新常态 能力

面对汹汹而来的“新常态”大学生应对就业应有的能力

一、自我决策能力。自我决策能力是一个人能否独立思考,果断处事和独立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对于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面临求职择业,别人的意见和忠告各种各样,最终要靠自己决定,这就是对自我决策能力的一次检验。在未来的工作中,每一件事情每一个问题以及它们的变化进展都不可能像在学校那样有老师给你作指导,而必须靠自己迅速作出决定,及时予以处理。因此,具有良好的自我决策能力对大学生就业是十分重要的。

二、适应社会能力。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现实生活常常不尽如人意,五彩纷呈的现实生活使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眼花缭乱,很不适应。大学毕业生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消极现象常常产生不安、不满的情绪,而常常以改造社会为已任的大学生却忽视了适应社会这个前提。人类文明总是在继承与创新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适应社会,正是为了担当社会赋予我们的职责和使命。适者生存,生存正是为了发展。对社会、对环境的适应,是主动的、积极的适应,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对困难的反映,更不是对消极现象的认同,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向社会后才能尽可能地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实践操作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是人们知识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凭藉,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其作用的发挥。比如,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丰富的知识还是不够的,还要有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能力。因此,大学生应注意克服只注重理论学习,而轻视实践操作的倾向。一个大学毕业生如果在实践操作上有过硬的本领,一定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仍以教师这个职业为例,许多用人学校在挑选毕业生时,往往注重的是毕业生的试讲能力和试讲效果,而不只是他们的专业考试成绩。

四、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指运用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感情的能力,主要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一个人要想让别人了解你,重视你,更好地发挥你自己的才能,其前提就是要有表现自己的能力。要准确表现自己,就离不开出色的表达能力。不仅在参加工作走向社会后,会立即强烈地意识到这一点,而且,在求职择业的时候就会有深切的感受。比如撰写求职信、自荐信、个人材料,回答招聘人员提问,接受用人单位的面试等,第一个环节都需要较强的表达能力。

五、社交能力。社交能力实际上就是与他人相处的能力。社会上的人际关系远不如学校中的同学、师生关系那么简单。大学生步入社会后,要与各种各样的人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能否正确、有效地处理、协调好工作生活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不仅影响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状况,而且影响着他的工作效能、心理健康、生活的愉快和事业的成就。因此,大学生自觉地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非常重要。

六、组织管理能力 虽然不是每个大学毕业生都会从事管理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每个从业者都会不同程度地需要组织管理才能,现代社会职业表明,不仅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组织管理才能,其它专业人员也应当具备。随着时代的发展,纯“书生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近年来,许多用人单位在挑选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在同等条件下,往往会优先考虑那些曾担任过学生干部,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正反映了时代的客观要求。以上主要是从普遍性这个角度来谈大学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大学毕业生就业只是一生职业生涯的开端,绝不意味着一生只在一个岗位上,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还会面临很多机会。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不可固守职业理想,白白错失就业良机,而应先尽力把握一个就业机会,在实践中提升自身含金量,提高技术、人际、管理等各方面之能力,为再次寻找理想职业做准备。

2.大学生面对经济新常态 篇二

1 文献回顾

1999年, 我国为保证经济发展的人才供给、以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满足青年学生上大学的普遍愿望, 开始实行高校大规模的扩招。20世纪初, 高校毕业生出现井喷式增长, 如2003年中国迎来了中国高校第一个毕业高峰, 应届毕业生人数由2002年的145万猛增至201万人。自此以后, 毕业生人数每年仍以相当高的速度增长。庞大的大学毕业生群体给大学生就业问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同时, 由于21世纪以来的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排斥效应[1], 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资源配置的优化, 过剩的人力资源只能退出劳动力市场, 大学生就业愈加困难。还有学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在于经济发展的区域性阻碍了大学生资源的有效配置, 同时教育结构落后, 难以跟上大学生的市场化就业需求[2]。苏剑、盛磊则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归结于当前经济发展阶段下产业结构问题, 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分化了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 使得市场对于大学生有较低的需求[3]。除此以外, 吴克明、孙百才还得出结论, 认为大学生偏高的就业期望和择业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4]。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与国家经济发展与就业情况息息相关的。根据“奥肯定律”, 劳动力需求的水平主要由经济增长速度决定。经济增速快, 市场就会有较大的劳动力需求, 就业岗位增加, 失业率低;反之, 劳动力需求将减少, 导致就业水平降低, 失业率增高。这一定律揭示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并在发达国家中得到了广泛的印证。国内学者对于“奥肯定律”在中国的适用性也做了一些研究。如陈安平、李勋来利用1985-2000年间的实际GDP和有效就业RE的数据, 得出了经济增长推动有效就业增长的结论[5]。相反地, 另一些学者如蔡昉却认为在中国经济增速的并不存在“奥肯定律”揭示的经验现象, 亦即高就业与高速经济增长并不是完全对应的[6]。因此, 即便经济增速下滑, 由于劳动力供给产生变化, 产业结构调整呈现新趋势等原因, 就业依然能实现稳定增长[7]。而随着新增就业的扩大,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有望得到缓解。本文将着重从当前的经济形势出发, 剖析“新常态”经济下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

2“新常态”与大学生就业、创业

2.1 经济增速放缓

“新常态”经济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从经验分析的角度看, 2010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出现回落, 而城镇新增就业却仍然在稳步增长;尤其地, 根据我国2013、2014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见图1) , 2014年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24年以来的新低, 仅有7.4%, 然而同年我国就业人口并没有随之下降, 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322万人, 甚至超过了上一年新增就业1310万人的数量。由此可以发现, 就业增加对于经济增长的依赖程度正不断减弱;而另一方面, 通过对经济增长1个百分比带动的就业增加数的衡量, 可以发现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 近年来GDP的增长可以带来更多的新增就业, GDP增长的“含金量”更高。因此, 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 “新常态”下的中高速经济增长速度并不一定意味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恶化。 (1) 7%左右的稳增长速度能基本保障较为充分的就业, 不至于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一步加深; (2) 放缓的经济增速收缩了荆棘下行区间底线, 减弱了短期稳增长压力[8], 也为国家经济转型升级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结构得到及时的调整;长远来看更是对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新常态”经济下, 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问题, 需要抛弃陈旧的GDP高于一切的理念, 认识到无需过于看重经济增速, 只要保证经济在合理区间内, 大学生就业就能保持相对稳定。

2.2 经济结构调整

除了经济增速放缓, “新常态”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结构逐步调整优化。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 过去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带来了传统产业产能大幅超出需求的问题, 第二产业陷入了产能过剩的泥潭;而高技术产业则日新月异, 大量新兴产业逐渐蓬勃发展。这样的经济结构的调整无疑对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 “新常态”意味着国家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过去的经济发展中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同时在城市化进程中, 人们对于住房、基础设施建设等等有着日益扩张的需求, 市场对于农民工等体力劳动者的劳动力需求增加, 而对大学毕业生这一类脑力劳动者的需求相对较低。这样的经济发展结构自然而然带来了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然而, 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 第三产业日益旺盛的需求导致我国产业开始大幅度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2014年, 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就由46.9%提高到48.2%, 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问题正逐渐得到调整和缓解。第三产业的兴起将带动新的就业增长点, 并不断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 更好地发挥就业吸纳作用。并且, 相对于传统产业, 第三产业、新兴产业的岗位普遍对从业者素质有较高的要求;日益上升的中高端劳动力的需求也会极大地拓展大学生的就业市场, 使得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定程度上得缓解。

(2) “新常态”下的经济结构调整将有望为大学生提供更“体面”的工作;而这一改变恰恰是与很多大学生的心理预期是相符的。大学生们普遍对于就业有较高的期待值;很多高校毕业生并非无业可就, 而是由于不能接受现有待遇而形成“自愿失业”[9]。而“新常态”经济下, 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 将会有更多的劳动者在办公室、写字楼等场所工作, 工作环境显著改善;同时, 工作的稳定性也会更强。这样一来, 大学生的“自愿失业”比例将会大大缩小, 更多的大学生有机会加入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中去。

因此, 总的来看, 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使得经济结构与大学生就业结构更加契合;在刘易斯拐点到来, 传统人口红利开始消退的同时, 大学生这样一个群体已经为中国产业升级做好了高文化素质人才的储备, 以大学生资源为核心的第二次人口红利正在形成。

2.3 政府简政放权、深化改革

“新常态”大背景下, “简政放权”是政府部门的自我革新。通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进一步厘清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消除束缚市场主体的各种体制性障碍, 新常态经济下市场活力将进一步释放;对于市场微观主体而言, 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也将会出现。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 简政放权则有着几点重要意义。

(1) 政府简政放权将给予企业发展以充分的自由度, 通过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 推动工商登记改革等等举措, 政府对企业的制约大幅减少, 企业将会有更大的空间可以充分参与市场竞争、推进企业创新、扩大企业规模, 市场潜力被进一步激发。作为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体, 各企业的蓬勃发展将会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新的契机。

(2) “新常态”下的简政放权将给大学生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随着企业注册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小微企业贷款制度改革、降低企业准入门槛等等一系列的改革举措的推行和各方面管制尤其是垄断行业管制的放松, 政府正努力为创业创新者敞开大门。如2014年, 新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达到了1293万户, 其中新登记注册的企业更是增长了45.9%, 显示了“新常态”经济下政府放权激发出的巨大市场潜力。因此,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行将鼓励更多大学生投身到自主创业的洪流中, 形成新的创业狂潮;并以创业带动就业, 真正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困境。

(3) “新常态”的新形势下, 一些政策的推行将有力地推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如对招用高校毕业生的中小微企业进行社保补贴, 将一定程度上改善大学生就业选择时倾向国有企业而不青睐民营企业、个体企业的现状, 缓解就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另外, 国家鼓励大学生前往二三线城市就业、投入基层工作, 满足二三线城市的劳动力需求。还有一系列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推行也有望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3 结语

总体而言, “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虽然可能带来传统企业用工规模下滑, 但它同时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契机。经济结构得到调整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的矛盾, 新的产业结构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会进一步扩张;同时政府简政放权, 优化改革等举措给企业与个体创业者松了绑, 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然而, 经济下行压力仍然明显, 宏观就业压力依旧较大;在这样的背景下, 真正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需要更多的政府部门及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

(1) 政府部门应积极发力, 通过保证经济稳增长、发展中小企业和基层就业、规范就业市场、不断改善创业环境等手段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虽然目前的GDP增速下滑未必会导致市场就业需求的大幅波动, 但“新常态”下的稳增长对于保证就业来说无疑是必要的。只有保证经济增速维持在7%左右的合理区间内才能保持社会就业相对稳定,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才不至于集中爆发。另外, 考虑到中小微企业、基层单位在吸收大学生就业方面的巨大潜力, 政府应当进一步通过提高小微企业培训补贴、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待遇等方式, 鼓励大学生前往小微企业、城乡基层等等岗位就业。除此以外, 政府还应采取更多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和政策鼓励, 创造公平的就业创业、环境, 维护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过程中的合法权益。

(2) 各高校应深化教育制度改革以应对“新常态”经济下的大学生就业。一方面, 高校应注意优化高等教育专业结构, 把学科、专业建设与经济结构相结合, 建立国家产业结构与高校专业结构之间的协同机制以促进大学生就业。针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崛起的现状, 高校应当尤其注意根据大学生就业、失业情况、市场需求情况、经济发展趋势等等情况, 合理布局高等教育中的学科专业结构, 使得教育结构和大学生在学期间学到的知识适应于“新常态”经济下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 高校应注意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建设,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帮助大学生分析就业形势、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咨询服务, 并且根据大学生学习发展的不同阶段, 有所侧重地在大学生综合能力提高、职业素质培养等方面给出指导。除此以外, 高校还应注意与用人单位积极联系沟通, 通过各种渠道发布大学生实习、社会实践或者就业信息,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3) 大学生自身应当进一步更新就业观念, 摒弃陈旧的非国企不去、非一线城市的择业标准, 认识到在“新常态”经济下, 中小企业、基层单位同样大有作为;同时, 大学生应当积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提升就业能力, 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各方面能力真正符合企业的需求, 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在激烈的就业岗位竞争中脱颖而出。除此以外, 高校毕业生还应该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积极自主创业解决就业难的困境。

摘要:文章讲述自2002以来,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在学术界一直备受关注。2014开始,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新常态”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在“新常态”经济下,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问题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虽然经济增速回落很可能使得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 但更重要的是, “新常态”经济带来了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 从而改善了就业结构;政府部门深化改革, 逐渐简政放权也给大学生创业和企业自主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大学生创业,新常态,经济结构,深化改革

参考文献

[1]姚裕群.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演变与近期发展趋势[J].人口学刊, 2008 (1) :10-14.

[2]余桔云.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J].金融与经济, 2006 (4) :71-73.

[3]苏剑, 盛磊.刘易斯拐点、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问题研究[J].广东商学院学报, 2010, 25 (3) :4-8.

[4]吴克明, 孙百才.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的经济学分析[J].教育与经济, 2005 (4) :52-55.

[5]陈安平, 李勋来.就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研究[J].经济科学, 2004 (1) :30-34.

[6]蔡昉.为什么“奥肯定律”在中国失灵——再论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J].宏观经济研究, 2007 (1) :11-14, 27.

[7]张启良.经济增长新常态下的就业问题探析——为何经济增速放缓就业依然稳定增长[J].金融与经济, 2014 (11) :46-48.

[8]宣宇.在就业“新常态”下加速经济升级步伐[N].上海证券报, 2014-10-28 (A02) .

3.大学生面对经济新常态 篇三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新形势

在新经济形势下,创业是我们成才的重要模式,更是解决新经济形势下就业压力的重要渠道。然而,由于我们刚步入社会,而创业又并不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情,所以便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完善创业环境,以便帮助我们成功创业。本文具体论述新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创业面对的问题及对策。

一、新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创业面对的问题

1.缺乏专业化指导,制约创业发展

由于当前的社会环境的问题,我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活动空间都局限于家庭和学校两点一线之间,缺乏接触其他种类环境的经历。而我们的社交圈也大多局限于亲朋、老师、同学等,对除此以外的其他人接触的很少。因此即使我们有了创业的意愿,但由于接触环境的单一和社交圈的狭隘,导致了在创业项目、创业方向的选择上得不到有效化、专业化的指导,即使我们能够明确创业道路,但也因为在业务推广日常运营等个个方面出现的大大小小的问题得不到正确的解决,而使创业之路难以走得长远、顺利。

2.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社会创业氛围不够浓厚

我们创业离不开社会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当前,我国一些经济发展较快、创业氛围浓厚、创业环境较好的地区,进行创业的大学生人数偏多。但是,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创业环境迥异,一部分人受传统的就业思想影响较深,依然将考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国企业等作为重要的就业目标。同时,整个社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其创业氛围不够浓厚,所以无法满足我们在创业过程中对创业环境的要求。

3.大学生缺乏启动资金,自身素质存在缺陷

在我们创业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缺乏启动资金。然而,我们创业又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而自己家庭在交纳了高额学费之后,又难以拿出大笔的资金来支持我们创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们创业;其次,自身素质存在缺陷。由于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模式较为落后,禁锢了我们的思维,限制了我们的视野,从而在创业过程中弱化了我们的自主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我们难以取得较高的创业成就。

二、新经济形势下解决大学生创业问题的对策

1.组建专家顾问团队,提供创业理论指导

需要拥有一支具备专业素养的指导团队,定期对我们创业团队进行培训;同时,指导团队还能够协助创业团队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使项目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减少我们创业过程中因缺乏指导而导致创业失败的概率。

2.丰富社会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创业氛围

自主创业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因此,为了帮助我们更好的创业,便需要不断加大对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营造鼓励自主创业、帮扶创业、爱护创业和宣传创业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同时,还应该加大对自主创业优势的宣传,大幅度提升我们对创业的认可度和关注度,促使社会能够给我们创业提供更多的资金、贷款和培训服务。各个地区政府应该根据当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举办丰富多彩的创业大赛,并开展相应的创业竞争优秀成果展览会,提高社会中成功的企业家、风险投资专家对我们创业的关注度,激发他们对我们创业项目的投资兴趣,从而为促进我们成功创业提供良好的保障条件。

3.增强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制定完善的创业计划

(1)增强创业意识。在新经济形势下,我们要向成功创业,便需要不断增强自己的创业意识。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到学校组织的创业培训学习中,合理的将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践、创业实践等活动过程有效结合起来,全面了解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积累丰富的创业经验,从而形成完善的自主创业意识。

(2)提升创业能力。在创业过程中,需要较强的创业能力作支撑,所以便需要我们掌握牢固掌握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因此,我们需要充分重视每一堂课和每一门课程的学习,并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充分利用空余时间了解更多专业的发展态势、社会经济热点问题,从而有效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同时,还应该积极参加学校各个社团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创新计划,不断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逐步树立起独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如:自立、自强、进取、创新等能力,以便更好的应对创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制定合理的创业计划。为了保障我们创业成功,便需要树立积极正确的创业观念,正确进行自我评价,全面认识社会发展形势。同时,还需要尽量选择风险较低、投资资金少、专业对口和经营灵活的创业项目,并制定科学合理的长期、中期和短期的创业计划,从而逐步完成创业目标。

三、结论

总而言之,在新经济形势下,我们创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和艰巨的工程,所以要求我们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协调和配合,尤其是需要高校、老师和我们的共同努力。只有国家不断增加对我们创业的投入,高校深入创业教育,才能够保障我们创业成功。

参考文献:

[1]范文青,王婷婷,張守波.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的阻碍因素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6(4):169-170.

[2]安琪.新形势下如何开展高校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J].人力资源管理;2015(4):175-176.

[3]周艳丽.论新形势下如何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5(2):145-146.

4.中国经济新常态 篇四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过去30多年快速增长积累的风险不断凸显和释放,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红利等基本面的变换也悄然进行。中国经济出现了明显不同于前30年的特征,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告别过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即中国经济新常态。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原因,机遇与挑战,经济建设

经济新常态是指国家在经济发生危机后,通过调整进入到的一个缓速增长的“过渡期”,相对而言还有旧常态,旧常态是一种粗放经济发展方式,注重的是数量的递增以及成本的控制,而“新常态”则开始追求规模化以及质量化的发展目标,所以两者存在本质的差异性[1]。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

2014年5月,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7月末,总书记在与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11月 9日,习近平在APEC 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今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了7.4%,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合理区间。当前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城镇就业持续增加,居民收入、企业效益、财政收入平稳增长。更重要的是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服务业增长势头显著,内需不断地扩大。习近平表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并定义了新常态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速度,这就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结构,这就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动力,这就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中国经济新常态并非经济转型成功并进入理想发展阶段的标志,相反,新常态表明中国经济进入诸多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红利加速消失、经济增长的硬约束变得更强、结构转变压力加大的时期。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经济发展阶段转变和改革进入新阶段使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发生转换的必然结果[2]。

二、中国经济转向新常态的原因

科学认识新常态,既需要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背景,又需要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因;既需要分析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性,又需要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从本质上看,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是世界经济“新常态”的外因与中国经济的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外部因素:一是国际金融危机持续释放负面影响。外部环境的剧变往往是经济增长阶段性变化的“导火索”。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二战以来世界经济最严重的衰退,外部需求急剧收缩造成我国出口下滑,工业生产大幅回落。二是世界经济“新常态”促进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形成。世界经济“新常态”下的总体持续低迷状态,直接降低了外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我国经济增长的总体速度。内部变化:中国经济内部的实质性特征是中国经济新常态形成的根本原因。这些实质性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

在进入新常态以前的较长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以价格竞争为基础的数量扩张。在这一阶段,我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生产资料成本(尤其技术含量较高的生产资料成本)相对较高。经济的最大竞争优势是由于劳动力成本较低而形成的较低商品价格。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简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粗放型扩张来实现。进入新常态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转向注重质量、追求效率的集约增长。这种转变既适应新常态下需求的趋势性新变化,又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

2.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

首先,进入新常态的产业结构在孕育新的升级。一方面,供给能力过剩的传统产业要通过转产、兼并重组等方式化解过剩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环保产业和包括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在内的新兴产业要增加投资。其次,进入新常态的需求结构呈现积极的新变化。再次,收入分配结构有所改善。最后,区域结构有所改善。

3.经济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首先,经济发展所依靠的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由劳动力低成本优势逐步转向人力资本质量优势和技术进步优势。一方面,我国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逐渐减弱。另一方面,我国的人力资本质量优势和技术进步优势逐步显现。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更加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3]。

三、中国经济新常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经济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第一,经济新常态下,济增速虽然放缓,但经济规模决定的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第二,新态下的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中国经济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稳定的动力和保障。第三,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第三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已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部门。第四,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积极推动职能转变,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充分结合,共同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我们应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经济在适应新常态发展过程中也会面临一系列新挑战。为什么近两年全社会总是关注经济发展的下行压力,这实际上是在新常态下各个方面不适应的表现。特别是我们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足、城镇化水平仍然偏低、第三产业发展不均衡、体制机制改革需要加快、全面依法治国任务繁重等.因此,我们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上下功夫,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把加快发展与升级发展并重[4]。

四、建设好经济新常态

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从各个角度、各个领域把经济新常态建设好。

1、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现在,转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并逐渐形成主流。这就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得到提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2、从投资需求看,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足,急切需要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的涌现,一定要创新投融资方式,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5]。

3、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我们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4、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使矛盾得到化解。

5、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6、从市场竞争方面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在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7、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8、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

9、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

[6]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经济新常态,需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培育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向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潜力;就是要‘激活力’,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让市场主体真正放开手脚;就是要‘补短板’,把该做的事做好,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就是要‘强实体’,把该给的政策给足,夯实发展的微观基础。新常态是新的探索,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以改革开路,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和社会活力,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结构优化,更好地改善民生。

相信,只要坚持创新思维,坚持改革,经济新常态建设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5.中国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 篇五

学院名称

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专业名称

旅游管理

学生姓名

张涛

学生学号

2016020754

任课教师

赵波

教务处制 2016年10月28日 2014年5月,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的概念,11月9日,习主席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对中国经济新常态进行了全面阐述和解读。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中央全年总结发展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和未来走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新机遇与新挑战。全面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对我国谋求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出现了明显不同于以往的许多特征,不仅表现为经济增速的放缓,更表现为增长动力的转换、经济结构的再平衡,面临着复杂的系统转型,也意味着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在这样的重大关口,如何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深刻认识新趋势,主动适应新变化,积极抓住新机遇,在稳增长、调结构中寻找发展平衡点、选准改革突破口、牢牢把握主动权,实现“新常态”下长期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尤为重要.以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是党中央对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作出的新判断。“新常态”必然带动深刻变革。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敏锐地意识新常态的科学内涵,应势而动、因势而谋,增强化危为机的本领,为全面深化改革赢得先机。

迎接新常态,施展新作为,就要牢固树立“发展为要、民生为大”的理念,从大处着眼,从完善工作机制入手,优化服务流程,满足群众诉求,把责任落细落小落实,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体现在党员干部的行动上,把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书写在群众生活的变化上。

回顾2003年至2007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11.6%,2008年至2011年年均增长9.6%,2012年至2013年都是7.7%,今年上半年是7.4%,从中可以清楚看到经济增速在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的脉络。这究竟是短期的调整,抑或景气循环周期的一个区间,还是经济增长阶段的根本性转换?一时间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和议论的热门话题。

从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来看,比较好的情况是增长速度大体反映了潜在增长率。影响潜在增长率高低的最主要因素是劳动力供给、储蓄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以及经济结构、体制机制等等。而近几年我国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劳动年龄人口绝对减少,工资成本不断上升,老年抚养比的提高则使得储蓄率趋于下降,进而带动了投资率下降。潜在增长率下降是个不争的事实,更何况,经过30多年持续高速增长,我国国民经济总量和基数变大,同样是1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在2000年意味着900多亿元的增量,到2014年就要增加5600多亿元。历史地看,潜在增长率自然回落,经济从高速增长期向中高速平稳增长期过渡,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普遍走向,具有规律性和必然性。在各国工业化进程中,一批成功的追赶型经济体如德国、日本、韩国等,经历了二三十年的高增长后几乎无一例外地出现了增长速度的回落,平均降幅达30%左右。这是客观环境、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使然。不仅如此,当前我国更面对着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大调整、大过渡以及科技革命的多点突破、加快应用。世界经济长期结构性调整、新一轮产业变革融合与我国经济增长阶段性转换相互叠加,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如果继续追求过快的增长速度,甚至不惜用政策“推高”,不仅违背经济规律,而且会加剧已有矛盾、带来诸多风险,造成经济的进一步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因此,新常态绝不只是增速降了几个百分点,转向新常态也不会只是一年两年的调整。认识不到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不仅难以适应新常态,更难以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面对新常态,首要的在于抢抓机遇。现在我们拥有城镇化的广阔空间、“四化”融合的巨大动力、消费升级的庞大市场、技术创新的突飞猛进,还有远未得到充分发挥的资本潜力、劳动力潜力、土地潜力等等。让这些潜力源源不断地迸发出来,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要用“改革红利”把即将消失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创新红利”,为新常态下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面对新常态,我们还要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创建新的竞争优势。要始终保持战略自信与战略耐心,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加强与主要经济体的协调与合作,同时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用“开放红利”稳固“全球化红利”,以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在激烈的国际经贸格局变化中争取主动。

面对新常态,如果我们跟得上时代步伐,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就能够抓住机遇,实现新一轮的创新大发展;如果因循守旧、止步不前,就会处于被动境地和淘汰行列。我们要把对新趋势、新时代和新机遇的把握,同本地区、本部门和本单位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谋划新的发展。

新常态有利于就业充分、收入均衡、社保完善、增长平稳、物价稳定、质量提升。一是就业将更充分。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高于制造业,新常态下,服务业占比上升、GDP总量增加,就业状况也将明显改善。二是收入将更均衡。就业充分,劳动者收入提升也就有了保障。另一方面,新常态下,要扩大消费就应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增加边际消费倾向更高的低收入者收入,收入分配将渐趋合理。三是社保将更完善。新常态下,要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就应精心编织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四是增长将更平稳。“旧常态”下,经济增长更多依赖投资和出口,出口需求受外部环境影响会经常变化,投资需求也会随着经济周期出现过热过冷的波动。而新常态下,更多依赖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将相对稳定,周期性波动的波幅会明显缩小。五是物价将更稳定。经济平稳增长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物价相对稳定。比如,物价在2012年和2013年仅上涨2.6%,2014年上半年更是仅为2.3%。六是质量将更提升。新常态下,随着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中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将成为企业和社会追求的更高目标。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全面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支撑长期高速增长的人口红利、土地红利等日渐式微时,我们唯一的出路仍然是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继续向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动力,以改革开放红利开启一个提质、增效、升级的经济发展新阶段。比如资本市场,资本市场一头连着投资、一头连着消费,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资本市场中的体制性制度性问题,加快释放资本潜力,使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获得更加充实的血脉滋养;比如科技创新,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老路已经走不通,新路就在科技创新上;比如扩大消费,消费是最终需求,也是社会再生产得以顺畅运行的关键环节。所以应在开辟新的消费增长点上下功夫;比如制度创新,通过各领域改革的联动集成,激发市场活力,构建经济增长的新的动力机制。

应当强调的是,要渡过经济减速关口、平稳转向新常态,防控化解各类风险难以避免,也十分复杂,对于产能过剩、地方债务、房地产泡沫以及信用膨胀、财政收支压力等方面的问题,还需强调底线管理、主动有为。当前,中央反复释放“经济增速放缓处于可容忍范围”信号的同时,正在有条不紊地按着既定步调推进改革,态度和力度都表现出强大的定力和决心。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以一往无前的进取意识、时不我待的机遇意识、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让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不竭动力!

6.大学生面对经济新常态 篇六

前言:当前中国改革需要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赢得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主动。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发挥优势抢抓机遇,对南通开放型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及战略意义。本文从“十一五”以来南通开放型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入手,按照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科学内涵,从开放基础、开放程度、开放效益和开放潜力四个层面对南通开放型经济进行全面比较分析,力求用区域发展的视角对南通开放型经济进行客观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增创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的路径、对策。

当前,中国改革需要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赢得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主动。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南通自身优势,精准定位抢抓新一轮国家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机遇,大力拓展对外开放的新空间,对于南通开放型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及战略意义。

一、南通开放型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

近年来,南通开放型经济坚持扩大开放与产业升级相结合,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较好地发挥了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主力军作用。“十二五”以来,南通开放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虽增速回落,但发展态势仍然好于全国、全省。

(一)对外贸易由规模效益向质量效益转变

“十二五”前四年,南通进出口年均增长10.7%,比同期全国、全省水平高3.7和5.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2.4%,虽比“十一五”回落7.1个百分点,但仍比同期全国、全省水平分别高4.7和6.4个百分点。全市外贸发展呈现减速不减势、换挡不失速,发展方式日趋转变的新格局。

1.出口产品向高附加值转变。“十一五”以来,南通出口产品由低成本、低价格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提升,从单一加工制造向上下游产业延伸。机电、纺织、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结构由2005年的3:4:0.6调整为2014年的4:3:1。2014年南通机电产品、纺织品出口值分别达92.0亿美元和70.7亿美元,均为2010年的1.5倍,两者合计对同期全市出口贡献度达67%,是稳定外贸增长的主要动力(表1)。

表1  “十一五”以来南通主要产品出口情况

(单位:亿美元)

2005年

2010年

2014年

“十一五”年均增速(%)

“十二五”前四年均增速(%)

机电产品

18.0

60.2

92.0

28.20

12.00

占比(%)

31.1

42.7

40.9

高新技术产品

3.5

26.9

24.4

53.44

-1.63

占比(%)

6.0

19.1

10.9

纺织品

24.7

46.8

70.7

14.22

11.08

占比(%)

42.6

33.2

31.5

全市出口总值

57.9

141.1

224.8

22.39

12.73

注:资料来源为南通统计年鉴

2.出口地区向新兴市场转变。南通对亚非拉出口规模由2005年的79.9亿美元扩大到2014年的145.4亿美元,占全市出口份额由56.7%提高到64.7%;对欧美日等传统市场的出口规模由2005年的81.0亿美元扩大到2014年的103.4亿美元,占全市出口份额则由57.4%下降到46%(图1)。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对东盟、南亚、中东、东欧四大新兴市场出口值合计占全市出口总值的比重达26.1%,占比较2010年提高8.6个百分点。

图1 “十二五”期间南通外贸出口地区占比变化

3.出口方式向一般贸易转变。2014年,南通一般贸易实现出口总值147.7亿美元,是2005年的4.2倍,年均增长17.1%,占全市出口商品贸易比重达65.7%,九年累计提高4.3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实现出口总值71.9亿美元,是2005年的3.3倍,年均增长14.1%,占全市出口贸易的比重为32.0%,九年累计下降5.8个百分点。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出口比例由2010年的1.6:1调整为2014年的2.1:1。

(二)利用外资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

“十一五”南通实际利用外资127.0亿美元,年均增速6.1%;“十二五”前四年实际利用外资89.8亿美元,年均增长3.0%,虽增势有所回落,但占全省的比重却由7.2%提高到8.2%,实现引进外资份额不减少、位次不后移、质量有提升的发展态势。

1.引资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南通新批协议注册外资312.7亿美元,年均增长6.1%;“十二五”前四年新批协议注册外资195.7亿美元,年均增长5.0%。九年间,全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4224个,单体项目规模由“十一五”时期的1083万美元扩大到“十二五”前四年的1466万美元。全市实际到账注册外资的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5:85.6:11.9调整为2014年的2.0:55.3:42.7。

2.引资领域不断拓展。通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商务会展、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支持跨国公司在通设立地区总部、销售中心和研发机构。截至2014年底,世界500强中已有56家在通设立了90多家企业。2014年,南通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9.91亿美元,是2005年的5.4倍,年均增长20.7%,增速比同期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快17.3个百分点。

3.引资载体不断提升。2014年,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20.8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80.9%,占比比2010年提升2个百分点。招商局重工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外资项目落户,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2014年,南通国家级开发开放平台达到6个,同时通过对接上海自贸区,深化跨江合作,还新建了一批特色“区中园”。

(三)对外合作由低水平向较高层次转变

截至2014年底,南通境外投资项目累计达274个,中方协议投资额31.8亿美元。境外投资从建立贸易窗口、加工基地向利用境外人才、技术、品牌转变,企业“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

1.境外投资水平持续提高。对外投资从纺织、服装等传统行业,向新能源、船舶装备等新兴领域拓展;投资目的地也从以亚非发展中国家为主,向欧美发达国家延伸。2014年全市对外投资总额9.2亿美元,新批境外投资项目78个,其中,中方协议投资额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0个,协议投资总额7.5亿美元,占全市境外投资的81.5%。

2.“走出去”水平明显增强。企业投资方式从建立境外贸易窗口、加工基地为主向利用境外人才、技术、品牌转变,运用南通家纺服装、电动工具在世界上的营销网络,探索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取得成效。2011年,如皋双马集团在印尼建设农工贸经济合作区,成功引进多家南通贸易公司入驻,实现了产业集聚发展。

3.对外承包层次明显提高。南通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金额由2005年5.4亿美元扩大到2014年18.6亿美元,完成营业额由6.6亿美元扩大到22.7亿美元,年均增长14.7

%。新派各类劳务人员由2005年的3107人增加到2014年的9417人,期末在外人员实际收入达2.5亿美元。南通建工集团承接的大津巴布韦大学总包工程,其合同额就达2.9亿美元。

二、新常态下南通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与评价

当前南通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扩量提质与创新转型期,按照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科学内涵,从开放基础、开放程度、开放效益和开放潜力四个层面的比较分析,力求在区域发展的视角下客观评价南通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一)开放基础比较

开放基础可以衡量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经济结构和经济活力。通过计算人均GDP、第三产增加值占比、人均零售额和固定资产投资四项指标得出2014年长三角核心区16市的开放基础。南通人均GDP排第12位、三产增加值占比排第12位、人均零售额排第12位、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排第9位(图2)。

图2

2014年长三角核心区16市三产增加值占比、人均GDP指标值

(二)开放程度比较

开放程度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指标。十年间,南通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虽达234.7亿美元,但与长三角核心区16市相比仅处于中游水平,同时通过计算外贸依存度、出口依存度两项指标发现,2014年外贸依存度排在前三位的是苏州、上海和南京,排在后三位的是扬州、镇江和台州,出口依存度排在前三位的是苏州、宁波和上海,排在后三位的是泰州、镇江和扬州,上述两个指标南通均排在第13位(图3),这与南通作为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的身份不符。

图3

2014年长三角核心区16市外贸依存度比较图

(三)开放效益比较

开放效益反映一个地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成效。通过计算出口贡献率、实际利用外资贡献率两项指标得出2014年长三角核心区16市的开放效益。实际利用外资对GDP的贡献率排前三名依次是舟山、宁波、嘉兴和杭州,排后三位的是镇江、南京和无锡,虽南通排第5位首位度较高,但前八位城市的FDI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6个超过1、2个接近1;净出口对经济的贡献率排在前三位的是宁波、嘉兴和舟山,南通排在第12位,仅高于南京、扬州、镇江和泰州,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图4)。

图4

2014年长三角核心区16市外贸、外资贡献度

(四)开放潜力比较

开放潜力是一地区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支撑,主要体现在地区创新能力、人力资本结构、人力资本水平等层面。其中2014年长三角核心区16市专利授权量与申请量比南通排第14位,为0.45,与首位相差0.33,与长三角核心区16市平均值(0.58)相差0.13;R&D经费支出占比南通排第9位;R&D人员数南通排第8位(图5)。数据显示,在新常态下相比其他地区南通需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激发万众创新的活力,通过发挥“互联网+”效应,改变以往对外贸易属于“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固有印象,让技术创新成为产业的灵魂,增强外贸商品的核心价值和核心竞争力。

图5

2014年长三角核心区16市R&D相关数据比较

(五)基本评价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纵深发展一方面为南通的开放型经济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地区间竞争。总体而言南通开放型经济与长三角核心区城市的主要差距仍然是首位度较低,11个总量指标、人均指标和结构指标的比较中仅有1项指标(实际利用外资业绩)排第5位,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2项指标处于中等水平(R&D人数、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8项指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特别需要引起关注的是专利授权与申请量比位次明显滞后。

在长三角核心区16城市中南通受城市经济实力、经济结构和经济活力的影响,开放基础相对较为薄弱,开放水平有待提高,外贸出口效益欠佳,支撑发展潜力仍显不足,出口商品附加值较低、出口市场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和不足仍然存在。

虽然目前南通开放型经济在苏中地区具有较高的首位度,但与市委、市政府率先融入苏南,挺进长三角核心区第一方阵的城市发展定位仍然较大的差距。如何进一步扩大并提升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空间与潜力,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服务业利用外资占比、提升企业国际经营能力等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三、进一步增创南通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综上分析,进一步增创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既是南通抢抓多重国家战略机遇的现实选择,更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的必由之路。当前只有把握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正视挑战、主动作为,才能培养与赢得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1.突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一是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最大限度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为国内外企业创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二是营造更开放的投资环境,改革外商投资管理体制。逐步探索推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降低外资准入门槛和扩大开放领域。三是营造公平正义的法制环境。加快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权益保障;加快建立劳资薪酬协商机制和制定劳工福利新标准。四是营造支持创新的服务环境,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和引导作用,对高端人才、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适当提供政策优惠;坚持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努力提高企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促进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大幅提高,力争在重点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同时通过加快发展技术交易市场和技术交易中介服务机构,力争科技成果较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创新政策,释放开放型经济的主体的活力,积极推广自贸区可复制的经验,更好发挥外贸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对外贸易,让简政放权成为外贸增长的源头活水。

2.突出培育外贸新业态。一是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大力推动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建设,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电子商务平台的合作,支持中小外贸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开拓国内外市场。二是探索推广市场采购贸易。进一步完善专业化大市场的外贸功能,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内外贸结合专业市场。推进叠石桥家纺市场建设,为全国专业化大市场内外贸融合发展探索可复制的发展模式。三是积极发展保税贸易。复制对接上海自贸区贸易管理体制改革举措,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叠加和转型升级,大力吸引全球维修中心、检测中心、分拨配送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发展保税检测维修、保税展示、保税物流贸易。

3.突出发展服务贸易。重点推动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服务领域打破体制障碍,提升投资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现代高端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比重,争取使南通成为国家扩大服务业开放领域的试验地。大力发展与货物贸易相关的服务出口,实现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良性互动。加快高新技术与服务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共同推进服务贸易创新与变革。做大做强服务外包,有效提升南通服务外包的附加值水平。

4.突出推进企业国际化。政府要以全球化视野,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姿态,融入全球产业分工,紧密与“一带一路”国家的产业联系,推进产业梯度转移,加快培育国际化的优势企业和产业集群。一是大力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加强对重点培育企业进行分类指导,推动优势明显的商贸企业、专业市场和大型生产企业“走出去”。二是加快形成“走出去”的产业优势,鼓励引导纺织、化工、水泥等传统优势产业在境外设立生产加工基地。推动光伏、造船等主体产业建立境外研发、营销等机构。鼓励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境外资源能源项目合作开发。三是推进境外产业集聚区建设,支持有实力的跨国经营骨干企业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同时积极规划建设境外产业合作园区、跨境经济合作区,为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合作提供集聚平台和集成服务。

7.大学生面对经济新常态 篇七

一、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方面, 是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问题, 补足短板的重要切入点。 受家庭条件的限制,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价值观念、心理健康水平、职业规划能力等方面与普通学生都有一定差距, 而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切入点, 强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文化熏陶, 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心理健康水平, 不仅可以促进他们对专业技能的掌握, 而且可以全面提升他们的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及创新创业等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使这部分学生在校 “学习得好”, 毕业 “站得住脚”, 真正 “授之以渔”。

另一方面, 是实现教育精准扶贫的有效实践途径。 要实现教育精准扶贫, 做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 精准培养、精准就业十分重要。 而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对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实现精准资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精准培养、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实现精准就业有很大促进作用。

二、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思想上还没有真正重视起来。 虽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培养教育一直是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课题, 但在实际工作中, 很多工作仅仅停留在政策的传达和机械的布置任务、完成任务水平, 而对于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做好这部分学生的培养教育却没思路、没想法、没行动。 究其根本原因, 还在于思想上没有真正重视起来。

(二)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人文教育、心理教育、诚信教育、励志教育、感恩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等贯穿困难学生困难认定、常规管理、就业跟踪的每一个阶段, 虽然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 但成熟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还没形成。

(三)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还不够深入、形式比较单一, 不够“走心”。 目前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主要采取课堂讲授、开设讲座、征文活动等形式, 一是有效性无法保证, 二是缺少深入沟通和反馈, 学生不是很感兴趣, 效果也不是很好。

(四) 缺少专业化、专家化的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 目前从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培养教育工作的主力是学生管理一线的辅导员和班主任, 这些老师中, 有人要么不具备相关专业背景, 要么没有相关资质, 要么有资质却不具备实践经验, 这些都大大影响了人文素质教育质量和效果。

三、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探析

(一) 思想上高度重视。 在经济新常态及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要求下, 通过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已经十分迫切和必要, 高职院校从事学生资助培养工作的老师必须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 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培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 树立新常态思维, 进一步完善人文素养教育体系。 要围绕培养适应经济新常态, 特别是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这一核心任务, 在目前我院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课程开发, 创新教育方法和途径, 改进方式, 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培育人文和职业素养精品课程, 形成特色。

(三) 搭建多样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平台。一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着力建设“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相结合”的校园文化;二是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 加强自身能力培养, 提升综合素质;三是在校企合作和校内实训中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多工学结合的机会, 在提升他们专业技能的同时, 让他们更多地体验职场氛围、感受企业精神, 提升综合职业能力。 总之, 应统筹推进文化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 搭建多样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教育平台。

(四) 积极推进专业化、 专家化的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要加强人才引进, 打造人文素质教育优秀师资团队;二是要注重能力提升, 组织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专业研讨和相关职业资格培训, 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五、结语

在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 我们必须准确把握“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这个大逻辑, 顺应社会要求, 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切入点, 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培养教育工作落小、落细、落实, 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

摘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的培养教育问题一直是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课题。尤其是在经济步入新常态, 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的大背景下, 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切入点, 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对新常态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进行探索。

关键词:新常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朱爱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 2016 (01) .

[2]田慧芬.新常态视角下高校资助体系创新性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 VOL28 (21) .

8.大学生面对经济新常态 篇八

关键词:河北省 经济新常态 大学生 就业 五位一体 联动机制

在经济新常态下,河北省经济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和“环境治理攻坚期”四期叠加的特点,所以相对于其他省来说,河北省未来几年的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和严峻。要想解决新常态经济下河北省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及就业者本人的共同努力,形成五位一体的联动机制。

一、政府要加强社会责任,增加就业机会

政府要坚持“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转型升级逻辑,增加就业机会。

1.进一步激发中小微企业活力,增加就业机会,促进改革升级

中小微企业是解决河北省就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推动器,被誉为创造就业岗位的机器。当前,我省已进入改革的攻坚阶段,面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小微企业必须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改造技术。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参与。

2.大力推动第三产业,尤其是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在三大产业中,第三产业就业弹性最高。但在2014年,我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7.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在全国排第24位,在沿海省市中排名倒数第一。

新兴服务业主要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包括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会展服务、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这类行业具有技术性、知识性等特点,所以需要大量的高端技术人才、营销人才和高素质管理人才,它是解决高学历人才就业的重要途径。

二、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在新常态经济下,高等教育部门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按照经济转型发展的规律,以培养适应新常态经济所需的人才。

1.高校要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新常态经济要求高校必须考虑转型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要基于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设置专业,为新兴产业,尤其是新兴服务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其次,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新常态经济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通过与部分用人单位的访谈,笔者了解到,绝大部分用人单位的负责人都认为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人交流与沟通的能力、创新能力等是最重要的能力,其次是一个人的责任心和诚实的道德品质。

2.高校要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首先,高校要把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专业技能和考核过程等方面体现出创业教育。

其次,高校要组建一批具有创业教育能力的师资。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有别于传统的高等教育,当前我省乃至全国都缺乏具有创业教育的师资。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下,教育部普及创业教育政策的实施势在必行,创业教育师资短缺问题将日益严重。河北省高等教育管理部门应投资支持、专项拨款,与高校共同培养一批具有创业教育能力的师资。

最后,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能力时要注重社会性。基于创业是一种社会性很强的活动,学校应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接触社会,采用 “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措施。“走出去”是指教师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企业,把部分课堂转移到企业中,允许学生以行业实践工作量来代替部分专业课程的学分;“引进来”是指教师把“社会”引入学校,为学生接触社会提供更多的渠道。如教师可以邀请成功的创业者来校,为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讲座,传授创业经验;还可以邀请一批具有社会实践能力的行业人才走进高校课堂,引领学生一起去认识和了解行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的发展趋势。

三、推动用人单位、家庭和学生自身就业观念的转变

1.用人单位要肩负社会责任,改变传统的用人观念

长期以来,社会和企事业等单位用人“唯学历”“唯工作经验”,不愿意培养应届毕业生。其实,这是错误的做法,企业应肩负起社会责任,认清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大胆地启用应届毕业生,给他们锻炼的机会,积极承担起培养人才的重任,形成良好的就业氛围。

2.家长和学生必须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有些家长认为,送孩子上大学,是为了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这种思想无形中影响了孩子的就业观念,致使高校毕业生首选就是考公务员、入国企、去发达城市等。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家长和大学生首先要树立与时俱进的人生观、价值观,共同探索属于孩子的理想职业生涯,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在社会舞台上展示自己,实现自我价值。

当然,转变就业观念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需要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不断调整价值取向,逐步营造充满正能量的就业氛围。

参考文献:

[1]朱良全,张杰,王启亮.经济新常态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剖析与对策[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

[2]吴红,付士磊.新常态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资讯,2015,(7).

[3]冯玲,李博伟.新常态下高校就业管理工作创新的策略与方法[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5,(3).

[4]杜刚.新常态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质量保障研究[J].知识经济,2015,(17).

[5]李虹.新经济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策探究[J].新西部(理论版),2015,(23).

[6]谢开明.新常态经济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及出路[J].山东青年,2014,(12).

[7]张启良.经济增长新常态下的就业问题探析[J].金融与经济,2014,(1).

※本文系2015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新常态下河北省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课题编号:JRS-2015-1089。

9.经济新常态下农商行转型发展浅析 篇九

刘丽华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新常态”的环境中,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从农村信用合作社转型以来,又得面临着经济新常态的变化所带来的各种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回顾文献,认识到农商行转型的必要性,同时通过SWOT分析法,分析了农商行自身的优势及劣势,以及面对的威胁和机会,挖掘农行转型的突破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议对策,希望农商行能健康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农商行 SWOT分析 对策建议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的结构以及发展的方式亟待转型,而金融作为发展实体经济的核心动力,也在进行着转型,以为了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变化。银行作为金融业的重要主体之一,也正经历着“新常态”的考验,而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农商行)作为金融业中服务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支持农业服务主要力量的重任,在一些农村地区农商行甚至也是农民获得金融服务的唯一渠道。因此,从农村信用合作社向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转型的农商行来说,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农商行必然会涉及经营模式、金融政策等方面的转型,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二、文献综述

经济增速下行是经济新常态一个表现特征,面对宏观经济下行的环境,潘美丽(2015)给予经济新常态,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我国银行业整体的机会和威胁,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存在着的优势及劣势,认为经济增速减缓加剧了金融风险,同时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业推动着金融业态的重构,银行业应积极主动地调整、转型,以适应经济新常态。

而在我国,在金融市场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的农商行来说,郑权(2014)指出,在面对愈加激烈的竞争,农商行必须得认清自身所处的环境,以及自身的有适合劣势,才能适应市场的竞争,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内部管理,调整和优化物理网点,同时对农村市场进行细分,开拓目标市场,加强从业人员的队伍建设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农商行的竞争优势。诸小龙(2015)则从市场细分角度出发,认为可以寻求农商行发展的突破口。因此把市场具体分为了农户市场和高校市场,因为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加之农村人口的外流,未来的市场也将会是年轻人的市场,故应注重高校市场,占据市场份额。

由于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我国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徐照宣、史小超(2015)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角度,分析了县域农商行的发展环境、发展模式,认为通过继续推进股份制改革、控制政府干预以及加强产品创新和风险控制等方式来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同时实现农商行自身的更好发展。

陈定华(2012),陈智慧(2015)等则认为在新时期,互联网金融时代的背景下,都提出了农商行应运用互联网,开发更多便捷的金融服务,以吸引客户,挖掘客户,从而提高农商行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面对经济新常态,银行业转型以适应经济经济新常态变化,而农商行作为银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商行也应适应这种变化。但鲜有文章从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分析农商行的转型。因此本文试图从经济新常态视角出发,通过SWOT分析,挖掘农商行转型的突破口,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三、农商行转型的SWOT分析

(一)农商行优势(S)分析

农商行前身为农村信用合作社,是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并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核心期刊网】——中国权威论文发表平台,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核心期刊网】——中国权威论文发表平台,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农信社改制为农商行,不单仅为农村金融服务,也为更多的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由于农商行通常是由当地原来的农信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而来的,有一定地缘优势,拥有稳定的客户资源,在农村金融市场份额中有着相对的优势。

同时,农商行始终立足服务农村金融,是普惠金融、支出农村金融发展的主力军,因此获得了国家在很多政策方面的支持。

(二)农商行劣势(W)分析

面对经济增速的下行,农商行也受到了影响,并且农商行由于服务农村金融的特殊性,其风险控制能力较差,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弱。从2014、2015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分机构类的季度数据来看(如图1所示),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相对较高,在2015年第四季度达到最高2.48%,这与经济下行相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信贷员风险意识的不足,业务操作不规范的缺陷。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银监会数据整理。

同时,与其他银行机构相比,农商行金融产品单一,不能满足客户需求,加之现农村环境有所改善,很多农民不再将资金存放银行,而是进入资本市场,获得保值或更多收益。

(三)农商行面临的机遇(O)分析

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以及消费者的需求逐步增加。从整理来说,我国2014年第三产业增长8.1%,同时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也达到了8.0%,两者均高于当期GDP增速。从中小企业到城乡居民,其对金融需求都快速增长,因此就需要农商行把握机遇,满足客户需求,提供金融服务。

同时,我国不断推进新农村的建设,政府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给予农民补贴,减轻农民负担,这就使得农村商业银行资金更加充裕2。其次,普惠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服务的推广,以及返乡农民工创业增多,农民思想的转变,贷款需求旺盛,都为农商行提供了很好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可以让农商行利用自身优势,服务城镇化建设,并从城镇化建设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农商行面临的威胁(T)分析

随着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政策的放宽,一些小额信贷公司及村镇银行陆续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向农商行发起挑战,市场竞争加剧。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地域的限制,使农民资金投资不再受之限制。加之2011年来,我国银监会从技术指标层面上加大了对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及风险性等方面的监管,从而农商行的经营难度加大,面临挑战。

四、农商行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依据SWOT分析,得出下列SWOT分析矩阵,并得到相应的战略:

依据农商行SWOT分析矩阵,可以得出以下的对策建议:

首先,根据S-O战略,农商行可以依靠地域优势,积极满足客户需求,进一步提升竞争力。根据农商行未来发展,结合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的特色,在满足东堤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又可以实现自身发展。同时农商行也应立足于农村金融服务来满足旺盛的农村金融需求。

其次,依据S-T战略,农商行在立足于农村金融服务的同时,应开拓新市场。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商行应进行具体的市场细分,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体,有针对地开展金融服务,从而应对金融市场中来自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

再次,根据W-O战略,抓住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机遇。由于农商行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同时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较差,抗风险能力较弱,因此政府可以建立补偿机制,使农商行主动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并且帮助农商行参与地方经济的基础建设,提升农商行竞争力。

【核心期刊网】——中国权威论文发表平台,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核心期刊网】——中国权威论文发表平台,我们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发表咨询和论文发表辅导!

最后,根据W-T战略,在面对监管从严的外部环境下,农商行从自身出发,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在不同的发展形势下,谨慎扩张投资、贷款,同时加强信贷业务员的培训管理,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和激励制度,并注重优秀人才的培育,服务广大客户,从而提升农商行的品牌。

参考文献

上一篇:二年级语文《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评课稿下一篇:简短银行员工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