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2024-07-27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精选8篇)

1.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篇一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练习题及答案

1、进口配额制主要包括两种:绝对配额和()。A A、关税配额 B、全球配额 C、国别配额 D、协议配额

2、能够比较确切地反映一国对外贸易实际规模,便于各个时期进行比较的是()指标。B A、贸易顺差 B、对外贸易量 C、对外贸易额 D、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3、通常所说的国际贸易额是单指(B)而言。

A、世界进口总额 B、世界出口总额 C、世界进出口总额 D、世界进口差额

4、经济发展水平高,商品竞争能力强的国家都主张或执行(A)

A、自由贸易政策 B、保护贸易政策 C、超保护贸易政策 D、管理贸易政策

5、由出口银行向本国出口厂商提供的贷款,称为(C)。A、出口信贷担保 B、买方信贷 C、卖方信贷 D、长期信贷

6、各国在编制进出口统计时采取不同的方法,美国采取的是(A)体系。

A.总贸易 B.专门贸易 C.对外贸易 D.国际贸易

7、以占领垄断和掠夺国外市场,获取高额利润为目的商品倾销方式是(B)。A、偶然性倾销 B、间歇性倾销 C、长期性倾销 D、社会性倾销

8、以货物通过国境为标准统计的进出口标准称为(C)A.有形贸易 B.无形贸易 C.总贸易体系 D.出口贸易

9、一国的(A)收支是其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A.进出口贸易 B.进口贸易 C.出口贸易 D.对外贸易

10、当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总额超过进口总额时,称为(A)A.贸易顺差 B.贸易逆差 C.贸易失衡 D.贸易平衡

11、海岛国家,如英国、日本,也常用(D)来表示对外贸易。A.国外贸易 B.外国贸易 C.商业贸易 D.海外贸易

12、通常所说的国际贸易额是单指(B)而言。A.世界进口总额 B.世界出口总额 C.世界进出口总额 D.世界进口差额

13、专门贸易体系是指以()作为统计界限。A A.关境 B.国境 C.货物进出口 D.服务进出口

14、下面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单纯反映对外贸易实际规模的是(A)

A.对外贸易量 B.对外贸易额 C.进出口总额 D.货物贸易额

15、倾销是出口商(C)。

A、低价出口 B、低于进口国价格出口

C、低于出口国价格出口 D、低于其他国家价格出口

16、贸易逆差是指(B)

A.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 B.进口总额大于出口总额 C.国际收支为正 D.国际收支为负

17、我国纺织品出口经香港商人之手转卖到非洲,对香港贸易商而言这种国际贸易形式称为(C)。

A.直接贸易 B.间接贸易 C.转口贸易 D.服务贸易

18、某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2万亿美元,商品进口值为1200亿美元,出口值为800亿美元,则该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为(A)A.10% B.11% C.12% D.9%

19、提出按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的西方经济学家是(B)。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赫克歇尔 D.俄林

20、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分别认为国际分工建立在(A)成本之上?

A.绝对成本,比较成本 B.绝对成本,绝对成本 C.比较成本,绝对成本 D.比较成本,比较成本

21、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A)。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俄林 D.格鲁贝尔

22、大卫〃李嘉图的代表作是(B)。A.《国富论》 B.《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C.《域际与国际贸易》 D.《投入—产出经济学》

23、H-O理论认为,进行贸易的结果是各国之间的要素价格的差别将(C)。

A.扩大 B.不变 C.消失 D.扩大、不变或消失

24、一国拥有充裕的资本要素,所以该国应该专门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进行对外交换,这种说法来自(B)。

A.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 B.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C.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D.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25、美国生产电脑需8个劳动日,生产汽车需9个劳动日,日本生产电脑和汽车分别需要12个和10个劳动日,根据比较成本学说(A)。

A.美国宜生产和出口电脑 B.美国宜生产和出口汽车 C.日本宜生产和出口电脑 D.美国宜生产和出口汽车和电脑

26、“劳动丰裕的国家应当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该结论源于(C)。

A.比较成本说 B.人力资本说 C.要素禀赋论 D.产业内贸易说

27、接受买方信贷的进口商在使用信贷资金进行采购时,必须购买(B)。

A、本国商品 B、贷款提供国商品 C、第三国商品 D、没有具体限制

28、西方国家征收进口附加税,是一种(B)。A、经常性的措施 B、临时性的措施 C、一年一次性的措施 D、以上都不是

29、日本对手表(每只价格6000日元以下)征税15%。再加征150日元/只。这是(C)。

A、从价税 B、从量税 C、混合税 D、选择税 30、正常关税是指(B)。

A、普通税 B、最惠国税 C、普惠税 D、差价税

31、假定:某国规定1996年从中国进口纺织品不得超过2万立方米,这是(C)。

A、全球配额 B、关税配额 C、国别配额 D、以上都不是

32、对超过限额的商品禁止进口,称为(A)。A、绝对配额 B、关税配额 C、自主配额 D、协议配额

33、某国决定2000年进口纺织品2万立方米,对不超过2万立方米的按原定关税率征税,对超过部分加征100%的关税。这属于(A)。

A、全球性关税配额 B、国别关税配额 C、优惠性关税配额 D、非优惠性关税配额

34、许可证制度是一种(D)。A、关税壁垒措施 B、鼓励出口措施 C、鼓励进口措施 D、管制进出口的措施

35、在下列(C)种情况下,本国可对外国进行外汇倾销。A、本国货币贬值10%,国内物价上涨12% B、本国货币贬值10%,外国货币贬值15% C、本国货币贬值10%,国内物价上涨7% D、本国货币贬值10%,外国货币贬值10%

二、计算题

1、如果以1995年为基期(即1995年出口单位价格为100),1996年和1997年美国的出口价格指数分别为100.05和99.02,同期出口额分别为6250.74亿美元和6886.97亿美元,请通过计算贸易量判断出美国1997年相对1996年出口的实际规模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

解:1997的对外贸易量/1996年的对外贸易量=(6886.97/99.02)/(6250.74/100.05)=69.5513/62.47616=1.11325﹥1 所以美国1997年相对1996年出口的实际规模是扩大了。

2、已知以1980年为基准年,某国进出口价格指数均为100,而2000年的出口价格上升了18%,进口价格下跌了6%,请计算该国的贸易条件指数,并说明其经济意义。

解:贸易条件系数=出口价格总指数/进口价格总指数

=(1+18%)/(1-6%)=1.255﹥1 所以2000年对外贸易条件是改善了。

3、计算有效保护率:

1)进口的最终商品的名义保护率T为40%,无关税时进口原料成本与最终商品价格比例P为0.5,进口原料的名义保护率t为40%,有效保护率为多少?

解:(40%-0.5×40%)/(1-0.5)=40% 2)对题1中给定的条件,根据下列值重新计算有效关税保护率:如t=20%,P=0.6,重新计算有效保护率。

解:(40%-0.6×20%)/(1-0.6)=70%

4、现有棉纱进口价20元,投入原棉15元,国外增值V=5元。如果:⑴ 对绵纱进口征税10%,原棉进口也征10%; ⑵ 对棉纱进口征税10%,原棉进口征5%; ⑶ 如在⑵ 中,原棉进口税提高到20%,其它不变。请求有效保护率。解:(1)ERP=(V,-V)/V={[20×(1+10%)-15×(1+10%))-5]/5=10%(2)ERP=(V,-V)/V={[20×(1+10%)-15×(1+20%))-5]/5=(4-5)/5=-10%

2.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篇二

15到17世纪, 也是西欧各国中央政权权力扩大的时期, 这为贸易保护制度实施提供了政治基础。15世纪末16世纪初, 封建制度瓦解, 代表新兴政治力量的民族国家产生, 君主统领一切政务, “中央政权监督贸易, 设置贸易实在障碍的能力扩大”, 为了满足政府聚敛财富的需要, 缓和国内货币供求矛盾, 中央集权国家开始运用国家力量推行贸易保护, 支持商业资本的发展。

伴随着国际贸易的显著发展, 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新兴民族国家聚敛财富的需要, 形成了早期的贸易保护制度, 而与之相对应的理论基础就是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是国际贸易理论史上最早的保护贸易理论学说, 14世纪发端于英国, 16到17世纪是其全盛时期。这一理论视货币为财富的唯一形式, 认为贸易顺差有利于积累财富, 为此国家应采取干预和保护的政策以实现贸易顺差。这种学说适应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因而在15到17世纪为西欧各国专制君主国和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早期资产阶级所称道与推行。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 或者说经历了“货币差额论”和“贸易差额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即重商主义前期 (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 着眼于金银的进口, 主张用行政手段设法通过扩大出口, 从国外吸收大量的黄金和白银, 然后再努力把它保持。在后一个阶段即重商主义后期 (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 , 马克思称之为真正重商主义, 认识到只有将货币投入贸易, 才能赚回更多的货币, 因此反对政府对货币输出采取强行限制的做法, 认为只要保持贸易顺差就必然有更多的货币流回本国, 从而增加本国财富, 因此也被称为“贸易差额论”。国内, 严禁金银出口。因此也被称为“货币差额论”。重商主义前期和后期这种差别的出现, 是由于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 在重商主义前期西欧各国国内商品生产和流通不够发达, 对外贸易未充分发展, 仅靠经济手段还无法保证吸引国外贵金属。而到了重商主义后期国际市场成立, 国内手工业有较大发展, 才使扩大对外贸易, 并实现贸易顺差成为可能, 从而出现政策上的转变。重商主义理论与早期贸易保护制度的关系十分紧密, 一方面重商主义理论直接影响了早期贸易保护立法。如马克思在评价重商主义代表人物托马斯·孟的代表作《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时, 认为此书对英国立法产生了直接影响;重商主义时代的代表性贸易保护立法《航海条例》, 也是重商主义思想在法律上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 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需要通过法律制度的支持得以实现。

在重商主义理论指导下, 西欧各国实行强制性的贸易保护政策, 这一时期的国际贸易政策成为最早的也是典型的贸易保护政策。其政策主张的基本点是国家干预对外贸易, 实行保护贸易, 增加货币财富。为了增加货币财富, 在重商主义前期和后期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手段。重商主义前期国家采取行政立法手段, 直接控制货币流动, 严禁金银外流, 由国家垄断全部货币贸易。以防止货币外流作为对外贸易政策的指导原则。重商主义后期, 政府管制措施从早期的管理金银进出口发展为管理货物的进出口, “奖出限入”是这一时期贸易政策的主要持征。而且“奖出限入”与产业政策相结合。在限制进口方面:禁止若干国外商品, 尤其是奢侈品的进口;限制国外商品的进口, 课征保护关税, 但对原料则免税进口。在奖励出口方面:阻止原料或半成品出口, 奖励制成品出口, 对本国商品的出口给予津贴, 降低或免除对一些商品的出口关税, 并实行出口退税, 垄断殖民地的贸易政策, 确保殖民地成为本国制成品的市场和原料的供给地。其他鼓励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主要有:奖励人口繁衍以增加劳动力供应;实行低工资政策以降低成本;禁止技术工匠等熟练技术工人外流和工具设备输出;鼓励外国技术工人移入以保持产品竞争优势;为工场手工业贷款和提供优惠条件, 推动生产规模扩大。

贸易管制作为一种贸易保护主义的迹象直到重商主义时代才出现。随着贸易保护主义的出现, 最早的贸易保护制度也应运而生。在这一时期, 贸易保护制度开始成为推行贸易保护政策的工具。重商主义流行于西欧各国, 相应地贸易保护制度也起源于西欧各国。当时奉行重商主义的西欧国家为推行贸易保护政策, 颁布法令或禁令, 贸易保护立法开始出现, 可以说贸易保护立法与重商主义政策的产生和发展联系在一起。1440年英国通过的一条法令标志着重商主义政策在英国建立起来。它规定, 外国商人运货到英国, 必须将全部价款转换成英国货物;英国商人在外经商, 至少须将一部分售货所得用现金形式带回本国。这条法令可以说是最早的贸易保护制度之一。1651年的航海法则标志着重商主义在英国达到了其全盛时期。航海法可以说是重商主义思想在法律上的集中体现, 是早期贸易保护制度中最典型的立法, 其内容将在后文予以介绍。

下面对各个国家在重商主义时期采用的贸易保护政策进行探讨。

一、英国

英国是这一时期实行严格的贸易保护制度的典型。其基本制度包括:其一, 颁布法令防止贵金属输出国外。在15世纪, 颁布了一系列条例禁止贵金属输出, 都铎王朝 (1485一1603) 统治前期曾再三予以重申, 伊丽莎白女王 (1558一1603年在位) 继位后, 又于1559年、1581年两度颁布禁止贵金属输出的法令。其二, 严令禁止奢侈品输入。1700年英国政府颁布法令绝对禁止印度、波斯和中国的印花织物输入。后又规定禁止一切居住英国的居民买卖、穿着或拥有这些织物, 如有违犯, 即对一般人科以5磅罚金, 对商人科以20镑罚金。其三, 实行保护关税制度。为严格限制进口货物, 除若干原料外, 对所有输入英国的货物几乎全部征收重税。其中, 英国的航海法、谷物法是这一时期典型的、比较成体系的、影响比较大的保护关税法令。1651年, 英国通过了重要的《航海法案》, 其后经多次补充修订, 并和其它一系列的控制海上商品运输和鼓励出口贸易的法令合在一起称为《航海条例》。按照1660年修订的《航海条例》规定:从亚、非、美洲运输货物到英国, 只能使用英国船只;由欧洲运到英国列在名单的货物必须使用英国船舶, 在名单之外的货物才可以使用货物生产国的船舶或英国船舶, 而且必须是由直接生产国运出。对由外国船舶运进英国的货物使用较高的进口关税。“法国大部分农产品和制造品, 至少也须负担75%的税。但大部分货物实在负担不起这样的重税。所以, 课它们这样重的无异于是禁止其输入。”因此, 从1651年到1786年英国的关税是禁止性关税。《航海条例》实行了两个世纪, 至1849年废止。1660一1689年, 英国通过若干法令限制谷物的进口, 产生了《谷物法》。它是英国粮食进出口管制条例的总称, 用提高粮食进口税的办法抵制外来竞争。例如, 在《1670年的谷物法》中规定, 当英国每夸脱小麦价格低于53先令4便士时, 征税16先令;每夸脱价格在53先令4便士至80先令时, 征税8先令。即国内小麦价格低时对进口小麦征高税, 国内小麦价格高时进口税相应降低。这样使英国国内小麦市场每夸脱价格经常保持在60到70先令以上, 不因廉价的小麦进口而降低国内市场价格。《谷物法》的税率曾随小麦价格的变动作过大约十次修改。此外英国对进口的羊毛、木材、生丝、煤及其他共60种商品征收高关税, 并禁止机器、图样出口。其四, 采取一系列奖励出口的措施。为奖励工业品输出, 政府对那些产品可以在海外高价销售的生产部门和行业 (如毛纺织业) 采用免税出口、退还税款、发放奖金等措施加以特别的保护和扶植, 如1780年和1782年英国颁布法令, 规定对输出的每匹白布都颁发奖励金。仅在18世纪20~30年代, 英国政府就取消了100多种商品的输出关税, 并保存了许多商品的输出奖励金。

托马斯·孟是英国乃至欧洲晚期重商主义最主要的代表人物, 贸易差额论的创始人。晚期重商主义作家, 大多数是新兴的大资本家。孟本人就是一个大商人, 担任过东印度公司的董事。由于英国运输黄金的船舶在海中发生损失, 遭到重金主义对出口黄金的攻击, 孟为东印度公司的特殊利益辩护, 1621年发表了其代表作《论英国与东印度的贸易》, 后经改写于1664年以《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书名出版。书中所谈理论, 是从掠夺印度的经商实践中得来的, 力图宣传这个经验总结, 使它作为英国对外贸易的指导思想。马克思曾对该书评价说:“这一著作早在第一版就有了特殊的意义, 即它攻击当时在英国作为国家政策还受到保护的原始的货币制度, 因而它代表重商主义体系对于自己原来体系的自觉的自我脱离。这一著作已经以最初的形式出了好几版, 并且对立法产生了直接影响。”接着指出, 这部书“在100年之内, 一直是重商主义的福音书”。可见, 此书堪称重商主义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孟认为商人在国家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商人肩负与其他各国往来的商务而被称为国家财产的管理者”。他把商人职业看作是可贵的职业, 并提出了一个全才的对外贸易商人所必需的12种品质。孟反对重金主义, 反对当时的货币政策, 要求取消禁止货币输出的早期法令, 提出了与之相反的应该准许货币输出的主张。他说:“货币产生贸易, 贸易增加货币”。他还现身说法, 叙述他曾向土耳其王公斐迪南一世公爵借款1万镑, 输出到土耳其经营贸易, 结果“口里叨着一只肥鸭回来”, 所以投入流通的货币越多越好。为了说明货币能繁殖财富, 他还形象地作了描绘, 他说, 这就好像耕种一样, 要多得粮食, 就必须多撒种子。他还嘲讽坚持早期重商主义原则的人是一些蠢人, 因为他们只见农夫的播种, 不见农夫的丰富的收获, 也就是说, 禁止金银输出, 就像反对农夫播种一样荒谬。他在说明对外贸易的原则时提出:“我们还要指出的, 只不过是如何将我们的金钱加在我们的商品上面。使他们一块儿输往外国, 从而我们可以获得更多更多的财富。”输出商品的同时也输出货币, 是为了先买进更多的商品来扩大对外贸易, 再在适当的时候以高价卖给外国人, 增加国家的财富。孟极力主张扩大对外贸易, 认为对外贸易才是国家致富的手段。他着重论述了对外贸易问题, 认为对外贸易的好坏, 是检验一个国家贫与富的标准他说“对外贸易是增加我们的财富和现金的通常手段, 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时时谨守这一原则:在价值上, 每年卖给外国人的货物, 必须比我们消费他们的要多。”孟在论述发展对外贸易时阐述了贸易差额理论。同时, 他还认为扩大出口, 发展对外贸易, 对于发展工农业、国防、科学技术, 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扩大就业, 富裕人民。孟还提出并论证了为保护贸易顺差应采取的途径和手段, 他认为必须增加本国的产品输出, 缩减外国货物的进口, 并采取措施使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顺利地排挤外国竞争者。他并不要求在对外贸易中和每个国家都必须出超而是要求国家每年出口商品的总值要大于进口商品的总值, 实现出超。孟十分重视发展航运业和转口贸易, 他提出, 出口的商品要用自己的船舶运输, 以减少支出, 增加收入, 他还热衷于发展同遥远的殖民地, 特别是亚洲一些国家的贸易, 因为这样的贸易带来了特别大的好处。他公开地承认, 英国人是靠亚洲人民而发财致富的。关于这一点, 孟在书中写道:“我们在这些印度商品上所得到的财富, 是大于出产它们的国家和本来拥有它们的那些人民的, 这些商品本是他们的国家的自然财富。”根据他的计算, 用10万英镑从东印度买的胡椒, 在意大利和土耳其至少可以卖70万英镑, 所以他说“我们的国王和王国的最有利的贸易是在东印度的买卖的比例上。”孟从发展对外贸易出发, 提出了他对人口问题的看法。他认为生产者人数愈多, 生产出来的产品就愈多, 因而可以输出的商品就愈多。“因为在人数众多和技艺高超的地方, 一定是商业和国家富庶的。”由于当时资本主义生产还处于不够发达的阶段, 发展工业深感劳动力的不足, 所以孟在主张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 重视鼓励人口的增加。托马斯·孟既羡慕又嫉妒荷兰的经济成就, 他还主张禁止荷兰在英国沿海捕鱼, 反对荷兰当时在亚洲若干贸易联系方面超过英国。

二、法国

法国是重商主义后期的典型国家, 在17世纪国王路易十四时期, 柯尔培尔执政, 执行了与英国相类似的贸易保护政策。1659年法国也和英国一样开始禁止外国商船装运进口货物。但因当时法国自己的航运力量不足, 因此允许外国船舶参加运输, 但必须交纳吨税 (这可能是欧洲最早开始征收的船舶吨税) 。为限制进口, 同样实行很高的禁止性关税。一方面坚决限制外国工业品输入, 1667年的税则几乎对所有货物都要征税。目的是排斥从英国和荷兰进口的工业品。如:他把英国和荷兰呢绒的进口税率提高了1倍, 花边和饰带等法国擅长生产的装饰品的进口税率也提高了1倍。另一方面又鼓励本国工业所需的外国原料, 如羊毛、铁、锡、铅等的进口, 用以加工制成产品再出口。为支持和鼓励那些制造出口商品的工场手工业, 政府颁布许多法令, 如1673年发布命令, 在全法国工业企业中推行行会制度, 行会规章由政府批准, 具有法律效力。其目的是以行会制度监督工业, 加速发展。国家还发放大量补助金给从事工场手工业的厂主, 同时还允许给厂主提供长期贷款。

法国有安徒安·德·孟克列钦 (1575~1622) , 著有《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让·巴蒂斯特·柯尔培尔 (1619~1683) , 虽然没有什么著作, 但他是一个重商主义的实践家, 还有德·马勒斯特芦亚, 著有《异论集》, 波丹 (1530~1596) , 著有《对马勒斯特芦亚异论的答复》、《物价上涨和货币减少问题言记集》等, 都着重强调了贸易保护政策。

三、其他国家

西欧各国推行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政策之时, 亚非拉大部分国家则处于封建社会, 并成为西欧各国的殖民掠夺对象。非洲最终变成向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供应农业原料的附庸。16到18世纪, 西方殖民者开始了对亚洲的殖民掠夺活动。最早沦为殖民地的有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亚洲一些国家如中国、日本则实行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产生于落后的经济基础, 即长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重农抑商政策。主要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人民出海贸易、侨居外国、货物出口的限制。二是对外国商人的限制和防范。从闭关锁国政策建立的经济基础和其表现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 这一政策与重商主义政策推行贸易保护有本质的区别。重商主义政策奖励出口限制进口, 促进了贸易发展, 而闭关锁国政策一味排外, 对出口进口都加以限制, 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可以说, 重商主义政策是保护竞争, 而闭关锁国政策则排斥竞争。

总的来说, 早期贸易保护制度的进步作用在于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促进了商品经济在流通领域的发展。在当时, 英法等国通过实行早期贸易保护制度积累了大量的货币资本, 促进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具体而言, 可以从禁止奢侈品输入的法令、严禁贵金属外流的法令、限制进口的保护关税法令以及鼓励出口的措施等具体的保护制度对英法等国的国内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予以证明。

第一, 禁止奢侈品输入, 实际上是反对寄生的封建主义的极度奢侈, 这类法令因此而具有反封建色彩。第二, 严禁贵金属外流的法令, 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准备了条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货币资本的积累和劳动力与生产力的分离。严禁贵金属外流直接的促进了货币资本的积累。第三, 限制进口的保护关税法令以及扩大出口的各种措施为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更为直接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比如, 英国在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之前, 毛纺织业作为支柱工业, 虽然有所发展, 但也远远落后于弗兰德尔、尼德尔、佛罗伦萨。而经过15到16世纪对毛纺织业的扶持, 到16世纪末, 毛纺织业己成为英国普及城乡的盛行的“全国性行业”。据统计, 全国从事毛纺织业的人口达200万, 占当时全国人口的一半。到17世纪上半叶, 英国每年平均出口毛纺织品达25万匹, 毛纺织品出口已占全国商品出口总额的90%。毛纺织业成为英国名副其实的民族工业。当然, 早期贸易保护制度的局限性也很明显。由于缺乏国际协调机制, 早期贸易保护制度容易引发国家间的冲突。其理论基础———重商主义探讨只停留在流通领域, 而未深入到生产领域。重商主义强调国民财富的移转性, 而忽视财富的增值性, 认为一国所得必是另一国的所失, 因此, 在资源有限的世界里, 国与国之间为争夺对资源的控制必然发生冲突。因此, 国际间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例如, 英国颁布航海条例的第二年, 便爆发了第一次英荷战争, 接着, 1665—1667年和1672—1674年又发生了两次英荷战争。这些战争是地地道道的关税战。法国1667年的税则几乎对所有货物都要征税, 目的是排斥从英国和荷兰进口的工业品, 也引起这两个国家的报复。法国对荷兰报复的回报是法国于1672年入侵荷兰 (1679年两国关系恢复正常, 对自荷兰进口货物不再按1667年税则征税) 。而法国与英国之

间的禁止性关税之战, 则持续了很长时间, 在1783年凡尔赛和约后才停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工业革命的到来, 贸易领域的扩大, 这种以贸易平衡为特征、以邻为壑的重商主义必然阻碍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自由贸易理论显然更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 而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因符合相对落后国家的利益, 在这些国家被采用, 重商主义政策被自由贸易政策和幼稚产业保护政策所取代。早期贸易保护制度走下历史舞台, 贸易保护制度进入新的阶段即近代贸易保护制度阶段。

(责编:若佳)

摘要:文章通过对西部地区巨灾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国际巨灾保险的经验进行分析, 提出了在西部地区建立区域政策性巨灾保险公司、建立政府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体制、实行强制和自愿结合的投保方式、大力拓展再保险市场, 以及建立巨灾保险基金等巨灾风险转移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巨灾保险巨灾风险转移机制

中图分类号:F8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 (2010) 02-035-02

我国是世界上巨灾风险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但我国的巨灾保险制度尚未建立, 巨灾损失只能由政府和社会来承担。推动中国巨灾保险制度建设、增强中国应对巨灾风险的能力, 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必须看到,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 地理环境复杂, 建立全国统一的巨灾风险转移机制难度很大, 短期内很难取得成效, 因此可以先考虑建立区域性巨灾风险转移机制。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比较集中的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也是地震、旱灾、沙尘暴等巨灾风险比较集中的地区, 巨灾风险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稳定, 因此有必要在西部地区建立以地震、旱灾、沙尘暴等巨灾风险为主的巨灾风险转移机制。

一、巨灾风险与巨灾保险的理论界定

巨灾是指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特别巨大的破坏损失, 对区域或国家经济社会产生严重影响的自然灾害事件。这里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震与海啸、特大洪水、旱灾、特大风暴潮、沙尘暴等。巨灾风险是指在未来可能对人类社会财富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失非常巨大的风险。

美国保险服务局 (ISO) 以定量的方法以1998年的物价水平为依据, 将巨灾风险定义为:引起至少2500万美元被保险财产损失并影响许多财产和意外险保户和保险公司的事件。瑞士再保险公司将巨灾风险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祸, 自然灾害主要是指如地震、洪水、飓风、风暴等自然发生的并引起巨大经济损失的自然事件。

巨灾保险是指对因发生地震、飓风、海啸、洪水等自然灾害, 可能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和严重人员伤亡的风险, 通过保险形式, 分散风险。

巨灾保险转移机制是发挥商业保险公司在巨灾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辅助的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层次、多支柱的巨灾保险及风险处置体系, 以实现多方共担风险。

二、西部地区巨灾保险存在的问题

1. 巨灾保险投保率低, 保险覆盖面积小。

我国巨灾保险起步晚, 水平低, 企业和居民投保意识不强, 对保险功能了解不全, 而且大多数人总倾向于低估巨灾保险的发生频率和损失程度, 总认为补偿天灾人祸的责任在政府。因此, 我国的巨灾保险投保率低, 保险覆盖面积小, 西部地区无论在保险业务的发展水平还是保险意识上比东部地区落后。

2. 巨灾保险产品提供较少。

对于寿险的意外险而言, 因将地震等引发的巨灾保险事故列入责任条款, 所以赔付情况较好。而对于财产险的家财险和企业财险产品, 并不包含地震等巨灾保险责任, 少数特约的巨灾保险也只有地震险等少数几种, 但也往往是以主要合同的附加险形式出现, 且收费较高。而且, 针对巨灾风险的农业保险也处于不断萎缩的状态。

3. 巨灾风险有效承保能力严重不足, 巨灾损失理赔额偏低。

我国巨灾风险处置的现状是巨灾风险有效承保能力严重不足, 商业保险还没有成为自然灾害风险补偿的重要手段, 重大自然灾害中保险赔付率低, 仅有少部分灾害事故损失能够通过保险获得补偿。如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 导致四川省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0亿元人民币, 截至2008年7月12日, 保险公司已赔付保险金3.86亿元, 预付保险金1.16亿元, 保险赔款仅占损失金额的0.5‰。

4. 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

目前, 我国尚未建立应对巨灾事故的保险制度, 政府和保险业在灾害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明确;同时, 应对巨灾风险的职能机构分散, 相互间的沟通协调存在很大障碍, 且保险公司巨灾风险责任没有与一般风险责任加以区分, 对保险费率的厘定未考虑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 对巨灾保险的保费连同其他保费一起征收营业税与所得税, 巨灾保险管理缺乏有效的政策保障和积累制度。特别是再保险制度也还未完善, 仅靠其自身的偿还能力根本无法解决巨灾保险的问题。

三、巨灾保险的国际经验

目前, 国际上主流的巨灾风险管理模式有两种, 一种是完全由国家政府筹集资金并进行管理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 另一种则是由政府和保险公司共同合作来承担巨灾风险, 其中后者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纳。很多国家已经建立了巨灾保险制度, 在设立巨灾赔偿基金、再保险安排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提升保险业的巨灾承保能力。

1.日本模式。日本巨灾保险体系的特点是政府主导和财政支持。日本政府于1966年颁布了地震保险法, 要求房主必须为住宅面临的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巨灾风险投保, 并逐步建立起了政府和保险公司合作的地震保险制度。其做法是首先由原保险公司在市场上出售地震保单, 然后由日本再保险公司对原保险人承保的地震保险提供再保险。日本地震再保险公司再将所有地震再保险分成3个部分, 一部分作为自己承担的份额自留;另一部分反过来向各直接保险公司进行转分保;最后一部分向日本政府转分保, 由政府担任最后的风险承担者。这样, 地震保险的全部风险就由各保险公司、日本再保险公司和日本政府三方共担。

2.美国模式。美国政府针对洪水、地震等巨灾制定和实施了专门的保险计划。国家洪水保险计划的承保主体是美国国会授权住宅与城市建设部组建的联邦保险管理局, 洪水保单由私营保险公司签发, 然后再向保险管理局办理100%的再保险。对地震风险, 美国保险业通常以火灾保险附加险的方式承保, 由保险公司以政府代理人的身份承保, 赔偿责任完全由政府承担。如加利福尼亚州以立法形式确立的房主地震保险, 保险公司签单后即将业务转交州地震管理局处理, 该局将承担保险赔偿责任。根据美国的相关法案, 当巨灾保险出现偿付危机时, 国家财政必须出资弥补损失。

西部巨灾风险转移机制的理论框架研究

3.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贸易税收政策 篇三

贸易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使各种贸易政策不断运用于一国的对外贸易管理中。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调节手段,税收政策也被广泛地应用于对外贸易中,形成了贸易税收政策。在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贸易理论始终围绕着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两个主题,贸易税收政策也围绕着这两个主题进行。通过对国际贸易理论的梳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贸易税收政策的应用。

一、古典贸易理论的贸易税收政策

古典贸易理论认为,各国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的产生。在贸易税收政策上,古典贸易理论主张各国政府应降低关税,取消其他贸易限制,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一)绝对优势理论。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Adam·Smith)在《国富论》中指出,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造成了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上的绝对差异。正是由于生产成本绝对差别的存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得以产生。从“绝对优势理论”出发,斯密认为,如果征收出口税,则会破坏最优的资本组合与劳动分配,从而丧失“绝对优势”。而出口退税则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全球优化配置。

(二)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在生产所有的产品上都没有成本优势,但只要根据“两优取最优、两劣取次劣”的原则进行国际贸易,也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从税负转嫁角度,他对贸易税收政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如果一国对其出口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征收较高的税收或不予出口退税,而可能使该国的比较优势转移到原本处于比较劣势但却享受税收优惠的其他产品上,从而使整个分工体系和贸易体系发生逆转。因此,对出口产品征税既不公平也不合理,出口退税才有利于公平贸易的进行。

(三)要素禀赋理论。20世纪30年代,瑞典经济学家俄林(Bertil·Ohli)继承了他的老师赫克歇尔(Fli·F·Heckscher)的观点,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俄林认为,各个国家或地区要素禀赋的不同,决定了其要素价格的差异,要素价格的不同又导致了生产成本的差异。因此,一国应出口使用本国充裕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俄林认为,保护性关税降低了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破坏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方面,从国内角度来看,关税不仅减小了企业的产品销售市场,还增加了进口产品的成本,不利于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从国际角度来看,关税壁垒减弱了国际间贸易价格的均衡趋势,阻碍了国际间的资本流动。由此,俄林认为,只有放弃保护性关税政策,才能促进生产要素和国际分工的有效利用,促进本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保护贸易理论的贸易税收政策

保护贸易理论强调,政府为了本觔经济利益,对进出口进行必要的干预。在贸易税收政策上,保护贸易理论一方面认为政府应采用关税等手段保护本国的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强调采用出口退税等政策手段激励本国出口的发展,通过对外贸易实现本国经济的发展。

(一)重商主义保护贸易思想。保护贸易理论起源于14世纪末的重商主义。重商主义者认为只有金银才是真正的物质财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鼓励商品出口,限制进口。因此,他们主张把关税作为施行保护的主要手段之一,同时,采取“出口退税”政策刺激本国的出口。

(二)保护幼稚产业理论。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系统地论述了以保护幼稚产业为核心的贸易体系。根据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他将一国经济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贸易政策。在一国经济还没有充分发展的阶段,本国现有的幼稚产业还尚未发展到可与外国产品相竞争的地位,所以应当实施贸易保护政策保护本国的幼稚产业。只有等到本国的产品已具有了国际竞争实力,才可逐步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在贸易税收政策方面,李斯特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建立了保护幼稚产业的关税理论。他強调,关税是保护国内幼稚产业发展的主要手段。采取关税保护政策,虽然在初始阶段会提高产品的价格、削弱本国产品的竞争力,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工业水平的提高使生产商品的费用下降,从而降低了商品的价格。同时,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关税应随着工业发展的水平逐步降低,而且关税税率应当根据不同产业的保护程度采用各自合适的税率。

(三)凯恩斯主义保护贸易理论。凯恩斯主义将贸易顺差与就业、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指出一国的出口具有乘数效应,贸易顺差可以扩大有效需求。因此,国家有必要采取政策措施干预经济的运行,保持贸易顺差。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国家可以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收入分配政策,实施保护贸易政策。根据这一思想,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利用关税壁垒、差别税率等措施,配合贸易管制政策(如实行配额制、自动出口限制等)减少进口;同时采用优惠贷款、出口补贴等措施来鼓励出口。

(四)“中心一外围”论。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阿根廷经济学家普雷维什(Raul·Prebisch)等人提出了“外围与中心”理论。普雷维什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而处于落后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则沦落为这一体系的“外围”。在“中心”与“外围”的贸易中,“中心”国家以生产和出口工业品为主,而“外围”国家则以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为主。因此,贸易条件有利于“中心”国家,不利于“外围”国家。鉴于此,普雷维什主张发展中国家采用保护关税政策对其国内产业进行适当保护,改善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和贸易条件。他认为,一方面,征收关税可以减少外国商品的出口数量,同时提高本国产品的竞争力,有利于本国贸易条件的改善;另一方面,保护性关税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工业,改变出口产品结构,从根本上改善贸易条件。在保护的程度上,他反对过分的、不恰当的关税保护。他认为可以逐步降低关税,以便使工业不断受到外来的竞争刺激,逐步缩小同“中心”国家的生产力差别。

三、新贸易理论的贸易税收政策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以克鲁格曼(paul R.Krugman)等人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等引入贸易理论的分析当中,成功地解释了资源禀赋和技术相似国家间的贸易以及产业内贸易急剧上升等新国际贸易现象,由此形成了新贸易理论。

一方面,规模经济的存在意味着企业可以通过扩大其生产规模降低商品的单位成本,凭借规模经济效应取得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另一方面,消费者为了提高自己的福利水平必然会选择最适合本人意愿的产品,这就意味着企业可以通过生产差异产品获得垄断权。因此,市场表现出不完全竞争的特点。然而在一国市场范围内,追求规模经济和追求差异产品是矛盾的:规模经济要求生产大量的同质产品,追求差异产品则要求生产小批量、异质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国际贸易可以使批量生产的产品分布在不同国家的市场,从而在每个国家都成为小批量产品,而已成为差异产品。

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政府的贸易税收政策应该为企业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效应服务,选择有发展前景的产业的企业给予扶助,尽快使其扩大规模,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在本国企业规模较小、竞争力较弱时,政府可以采取关税保护、限制进口等措施;待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时,采取促进出口的税收优惠帮助企业获得国际市场份额,在更大程度上享有规模经济的好处。在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赫尔普曼(Elhanan·Helpman)和克鲁格曼等认为,当一国商品的进口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优势时,关税可以起到改善贸易条件并提高福利的作用。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贸易税收政策在不同的贸早理论下有着不同的应用。基于自由贸易的理论要求降低关税等贸易税收壁垒,减少政府贸易的干预;基于保护贸易的理论则要求综合运用关税、和出口退税等贸易税收手段促进本国出口,实现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总之,贸易税收政策是整体经济政策的延伸,是有效调节贸易、实现贸易目标的一种重要政策手段。

4.形式与政策作业理论作业 篇四

理论作业

组长:

撰稿人: 收集人:

打印校对人

三年高中生活转眼就过了,高考完,三个月的短假期也很快就过去了。等待我们的将是新的校园,新的生活。当我们进入大学的时候,正是我们学校搬迁新校区。当我跨进我们学校的时候,我只有一个字来形容我们学校,那就是大。

走进校园,北院和南院是学生的宿舍和食堂。淡黄和浅灰色的墙壁,朴素中不失时尚的风格,大多数的教学楼在西面,东面是我们学校最浪漫的地方,那就是听心湖。

学校里有很多植物,道路旁边是最美的银杏树,一座座亭子坐落在植物丛中,显得及其优雅。沿着亭子边的小路走,可以欣赏这些以绿色为主的美景,好像走进了古色古香的园林,就连垃圾桶都显得美观。下雨天,地上落满五彩缤纷的叶子,红、绿、黄……卵状、掌状、羽状……这些叶子组成了一幅美丽的油画,也许这就是大自然给新校园的厚礼吧。

多么美好的校园啊!

大学生活给了我很多的感受,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大学生活更加独立,学习更加自主在这样的环境里,有时会失去学习的动力,会感到迷茫。食堂的外观很美,在外表看上去给人一种舒适温馨的感觉,但是做出来的饭菜不是很合口,不过还是可以吃。我们学校使用一卡通专职,觉得很方便。

我们学校分很多专业,我们就是数学与应用数学的新生,对于这个专业,我们既高兴又憧憬,起初感觉这个专业很神秘也很平淡,大家都认为这个专业读出来只能教书。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我们对数学与应用数学这个专业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首先无论我们以后是否从事教育事业,我们都应该认真学好专业知识,为自己的将来打好基础。就对数学与应用数学这个专业我们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和剖析。本专业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数学知识、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或在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1: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受到数学模型、计算机和数学软件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初步具备科学研究、教学、解决实际问题及开发软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受到比较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初步掌握数学科学的思想方法;

2.具有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建立数学模型的初步能力,了解某一应

3.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包括常用语言、工具及一些数学软件),具有编写简单应用程序的能力;

4.了解国家科学技术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数学科学的某些新发展和应用前景;

6.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教学能力。业务培养要求2: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严格的数学思维训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运用手段,并通过教育理论课程和教学实践环节,形成良好的教师素养,培养从事数学教学的基本能力和数学教育研究、数学科学研究、数学实际应用等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初步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其中包括数学建模、数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等基本能力;

2.有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程序编写,掌握数学软件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够对教学软件进行简单的二次开发;

3.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和从事数学教学的基本能力。熟悉教育法规,掌握并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以及数学教学理论;

4.了解近代数学的发展概貌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了解数学科学的若干最新发展,数学教学领域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和教学方法,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学习文理渗透的课程,获得广泛的人文和科学修养;

5.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在大学学习的未来几年中,我们也对我们以后工作做了相应的分析,首先从其专业性质和其发展方向来做一个初步的剖析。我们认为数学与应用数学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和上升的平台,是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联系最为紧密的专业之一。

该专业属于基础型专业,就业面较宽,不过考研仍然是该专业毕业生的首选。

在日常生活中,从天气预报到股票涨落,到处充斥着数学的描述和分析方法。北京市需求毕业生人数最多的十大专业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需求量位居前列。分析上述资料不难看出,数学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就业前景看好。而且可以预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市场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多,其就业前景比较广阔。

由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联系紧密,以它为依托的相近专业可供选择的比较多,因而报考该专业较之其他专业回旋余地大,重新择业改行也容易得多,有利于将来更好的就业。

合格的软件人才,需要有‚扎实的数学功底‛,‚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所以我们必须学好专业知识,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努力学好选修课程,不断地强大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能全方面地适应将来的社会和未来的生活。在对未来的工作憧憬中我们应该对我们现在的大学的大学生活有一个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对自己的条件和要求做一些分析: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虽然我们还没有完全步入社会,但是选择未来的职业的时候,我们应该认真的思考一下。职业和生活的关系人人都明白,职业对我们未来的生活至关重要,在某种意义来讲选择了未来职业相当于选择了未来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们应该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

然而对于我们而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价值观,所以我们选择的职业就有所不同,在面临未来职业选择之前,我们应该自我探索,自我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自我探索能发现我们的价值,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明白自己能做什么。做什么能使自己更好地区适应社会等等。从很多方面去评价自己,看自己,才能让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很好的发展自己。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它,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百战必殆‛。

就我们目前选择的专业来分析,我们将来的就业可以是老师、会计、精算师、研究人员等等。对于多个选择,就需要我们结合自身条件,选择有利于我们发展的职业是非常重要的。

虽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但是我们还是要不断完善自我,让自己变得优秀。让自己在各方面有所发展。当今社会职场竞争日益激烈,我们要更好的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上,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才能更好的立足于社会。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过去的都是历史,昨天已经不存在,可未来在我们手中,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一定要好好的把握现在,把握自己的人生。合理的安排自己时间和空间。

人生就像弈棋,每下一步要谨慎。因此在选择未来职业时,应结合自身条件和客观事实,使自己的人生更加有条理性和可能性。

在学完自己的专业知识后,在选择自己的人生职业的时候,我们应结合当前社会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在走向真正的岗位是我们应该去实习一下,让自己更加了解自己,认清行情,了解实习的要求:

1.教育实习必须在修完教学专业全部主干课程,已修课程学分达到最低学分的80%以后进行。

教育实习主要包括课程教育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课外辅导工作实习、教育调查研究等。

教育实习计划由市电大根据本大纲的要求,结合当地教育实际情况和学生从事的职业情况制定,指导教师的配备,实习小组的组建,实习地点和组织领导等。

实习必须在教育指导下进行,指导教师负责介绍中学教学的基本情况,指导学生备课,审查学生的备课教案,组织评议和评定学生学习成绩。学生在实习结束后一周内写出实习报告。教育实习成绩应在指导教师主持下,根据学生提交的实习报告和实习学校意见,写出评语,评定成绩。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2.3.4.5.6.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没有消除,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温家宝总理说:他最担心忧虑的一件事就是大学生就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这除了需要政府、企事业的努力,更需要高校和大学生的努力。

为了探索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找出合理的对策,为我校大学生就业搭建平台,开拓新的实习、实践基地和新的就业基地。所得之处受到相关单位和已就业的毕业生的支持、理解和帮助。大学生就业的形势

一、大学生就业难。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我国现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有大型的国企和外企。但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可是毕业生又不愿去欠发达地区、不愿去小企业、私营企业。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

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3.用人单位设臵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

4.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

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臵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毕业生质量标准低。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破解就业难的对策和如何应对光形势趋好的就业形势

一、大学生要改变就业观念

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需要认识到就业的整体趋势,自觉调整就业期望,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我校的毕业生对就业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教育学生就业是靠实力、凭能力,考察综合素质。有能力、有潜力、有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大学生,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一经录用,能为他们的生活和发展负责。让学生认识所学专业并不能决定就业的方向,许多岗位是跨专业的,非专业的学生甚至比本专业的学生就业机会更多。一定要从基层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经过3—5年一定会做出成绩。

二、学校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臵,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臵不合理的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快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大实习的课时和管理,让教师带队组织实习,有些课程可在实习单位完成,这样即完成教学计划、对学生的实习加强了管理,又密切和实习单位的沟通与联系。使实习真正落到实处,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

三、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要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可聘请在就业工作中成绩突出往届毕业生为兼职教师或邀请他们开报告会。

四、加强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认证

通过考察发现有一种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就业几率更大。为适应岗位需求,许多大学生需‚回炉‛,这就好比由普通老百姓变成兵需要三个月锻炼一样,大学生由学生转变成企业人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通过培训来实现。大学培养的是‘材’,但是由‘材’变成‘才’则要企业的培训来实现。‛ ‚回炉‛是劳动技能,岗位知识,工作经验的学习与积累,‚回炉‛是需要成本的,教育学生要认识‚回炉‛的必要性,要舍得花本钱。最后未来工作的构想:

觉得自己在上一家公司找不到合适的位臵,学习上升的空间也不大,另外工作环境沉闷没有朝气和动力,周围的同事大部分都是四五十岁没有更多追求的人,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温水煮青蛙,失去斗志,没有追求的活下去,不想过这样的生活。希望能找一个充满进取心的工作氛围,投入到工作中去。听到过一句话:

毕业后这5年里的迷茫,会造成10年后的恐慌,20年后的挣扎,甚至一辈子的平庸。如果不能在毕业这5年尽快冲出困惑、走出迷雾,我们实在是无颜面对10年后、20年后的自己。

希望在尽快找到自己的定位,在一家单位稳步发展,踏实做下去,逐步提高,发挥特长,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我们希望我们都有一个美好的明天,我们会为我们梦想去努力拼搏的。我们相信我们自己,我们可以的。在这里谢谢老师的谆谆教导,老师您辛苦了。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篇五

国际贸易理论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比较分析

国际贸易理论和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之间存在特殊关系,某种意义上讲国际贸易理论乃从宏观层面上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阐述.当然,这两种理论之间有一定的甚至是很紧密的`联系,但不能把国际贸易理论简单地当作是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宏观部分,充其量能够称得上是对外投资理论的早期探索,应该将国际贸易理论和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紧密结合在一起,为经济发展所用.

作 者:孙宏霞 王学鸿 作者单位:云南财贸经济研究院,云南省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221刊 名: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YUNNAN FINANCE & ECONOMICS UNIVERSITY JOURNA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年,卷(期):19(1)分类号:F740关键词:国际贸易 对外直接投资 比较优势 理论 寡占 折衷

6.国际贸易理论习题与答案 篇六

1.通常所说的国际贸易货物额是指()。A.世界出口货物总额

B.世界进口货物总额 C.世界进出口货物总额

D.世界贸易量

2.一般情况下,随着一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加深,其对外贸易依存度将会()。A.提高

B.下降

C.不变

D.变化方向不确定 3.一国的进出口贸易收支状况用()来反映。A.对外贸易额

B.贸易差额 C.对外贸易量

D.国际贸易量 4.转口贸易又称()

A.直接贸易

B.间接贸易 C.过境贸易

D.中转贸易

5.能指明一国出口货物和服务的去向与进口货物和服务的来源,并能反映出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程度的指标是()。

A.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B.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C.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D.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参考答案:

1.A、2.A、3.B、4.D、5.A

第一章 国际分工

【试一试】单项选择题

1.绝对成本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赫克歇尔

D.俄林

2.在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中,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两国的()。A.绝对劳动生产率差异

B.相对劳动生产率差异 C.绝对生产要素禀赋差异

D.相对生产要素禀赋差异 3.重商主义贸易政策的目的是()。

A.培育自由竞争的能力

B.追求国内贵金属货币的积累 C.垄断国际市场

D.追求使用价值的增加 参考答案: 1.A、2.B、3.B

复习思考题

1.重商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什么是“绝对利益学说”和“比较利益学说”? 3.赫-俄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

5.产品生命周期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简述李斯特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内容。7.怎样认识和评价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8.如果一个国家连一个成本优势的商品都没有,而另一个国家两种商品都具有成本优势,那么双方还会发生贸易吗?即使进行贸易,贸易双方都能获得利益吗?两国还会实行自由贸易吗? 参考答案:

1-7题答案参考教材

8.双方会发生贸易;贸易双方仍能获益;两国会实行自由贸易。(举例说明)

第三章 世界市场与世界市场价格

【试一试】单项选择题

1、包销协议从实质上说是一份()。

A、买卖合同

B、代理合同

C、寄售合同

D、拍卖合同

2、在寄售协议下,货物的所有权在寄售地出售前属于()。

A、代理人

B、寄售人

C、代销人

D、包销人

3、拍卖的特点是()。

A、卖主之间的竞争

B、买主之间的竞争

C、买主与卖主之间的竞争

D、拍卖行与拍卖行之间的竞争

4、投标人发出的标书是一项()。

A、不可撤销的发盘

B、可撤销的发盘

C、可随时修改的发盘

D、有条件的发盘

5、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A、均是一笔交易

B、均是两笔交易

C、前者是一笔交易,后者是两笔交易 D、前者是两笔交易,后者是一笔交易 参考答案:

1、A

2、B

3、B

4、A

5、C

哪些商品适合于拍卖交易? 参考答案:

通过拍卖进行交易的商品一般是一些品质规格不易标准化的商品,如皮毛、烟草、茶叶、香料、木材等;某些易腐坏不能长期保存的商品,如水果、蔬菜、花卉、观赏鱼类等;某些贵重商品或习惯上采用拍卖的商品,如贵金属、首饰、地毯、古董及其他艺术品。某些商品,如水貂皮、澳洲羊毛,大部分交易是通过拍卖方式进行的,它所形成的价格,对这些商品的行市有很大影响。

复习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包销业务中,供货人与包销人之间是()

A.买卖关系

B.契约关系

C.代理关系

D.委托、受托关系

2、寄售贸易中,寄售人与代销人之间是()。

A.委托代销关系

B.买卖关系

C.雇佣关系

D.既是委托代销关系又是买卖关系

3、贸易商在买进实货的同时,为了避免存货市价下跌的损失,可通过期货市场进行()。A.买期保值

B.卖期保值

C.买方保值

D.卖方保值

4、下列有关独家代理的说法中,()是正确的。A.委托人在代理区域内,还可指定其他的一般代理人 B.独家代理只能用于商品买卖中,一般代理可用于其他业务 C.委托人要维护代理人的独家专营权,否则要承担赔偿责任

D.委托人直接与代理区域内的客户订立合同时,代理人不能享受佣金 参考答案:

1.A 2.A 3.B 4.C

第四章 对外贸易政策

【试一试】单项选择题

1.历史上执行过最接近于完全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是()。A.美国

B.德国

C.法国

D.英国

2.超保护贸易政策的提出者和支持者主张将贸易政策作为一种()的手段。A.促进经济高速增长

B.保护国内幼稚工业 C.实现贸易平衡

D.缓解经济危机和增加就业

3.二战后,世界各国在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推动下所采取的降低关税、减少非关税壁垒的政策被称为(A.自由贸易政策

B.区域经济一体化政策 C.贸易自由化政策

D.中性贸易政策 参考答案: 1.D、2.D、3.C

复习思考题

一、问答题

1.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2.简述国际贸易政策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3.试述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主要内容。4.简述关于幼稚产业选择标准的理论观点。5.凯恩斯的“超保护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既然自由贸易有贸易保护所不具有的诸多好处,为什么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实行完全的自由贸易?你估计到什么时候“自由贸易时代”会到来? 参考答案: 1-5题参考教材

6.思路:自由贸易不能完全推行,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利益分配的原因。取消贸易保护必然使一些既得利益者受损,如果这些利益组织严密,对政府决策有较强的影响力,那么必然会对自由贸易政策构成极大的阻力。这需要与该国的政治格局、民主形式结合在一起分析。虽然无法准确预测“自由贸易时代”的时间表,但这已是大势所趋,中国加入WTO会对这一进程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案例讨论题

英国早在14世纪末就首先采取步骤管制海上交通,并随着它的殖民体系的扩大,实施了越来越多的排他性控制措施,但直到两个半世纪后的1651年和1660年,才通过著名的航海法来加强和巩固这些措施。促成这些法律通过的动机,是荷兰人趁英国于1642一1646年忙于内战期间,使英国的运输贸易受到严重损失。这些法令的目的和影响,是要尽可能无例外地保障英国(包括殖民地)船只运输货物,往返于英国与殖民地的各个港口。

航海法成功地把外国船排挤出英国的沿海贸易,排挤出英国与其殖民地的贸易,并排挤出亚洲、非洲或美洲运送进口货到英国及其殖民地的业务。此外,英国船还必须由英国建造,并由3/4的英国人操纵。但是人们认为,不让外国人把英国的出口商品运往殖民地的目的地是不明智的,因为这可能意味着更大量的出口,这是一个至少同垄断海运贸易一样重要的目标。但如果让外国船只进入英国港口,就得允许它们把货物带进来。因此,从大陆向不列颠各岛进口货物是允许的,但它们在抵港后必须加倍付税。英国在确立了一系列“列举的”商品后,加强了对殖民地贸易的垄断,这些商品包括殖民地只能向其他英属殖民地出口的最重要的殖民地产品。这份商品目录最初仅限于包括糖、烟草和棉花在内的6种商品,后来扩大到20种商品,1776年则扩大为殖民地的所有出口商品。西班牙和法国也曾竭力垄断同各自殖民地之间的贸易,但它们的政策不如英国那么严厉,也不如英国那么成功。

请谈一谈英国在上述时期执行的是什么贸易政策?这种贸易政策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英国在上述时期执行的是重商主义贸易政策,主要观点参见教材第33页。

第五章 国家实施贸易政策的措施

【试一试】单项选择题

1.WTO禁止一般数量限制主要指()。

A.进口配额

B.“自动”出口配额

C.许可证制

D.外汇管制 2.一国限制进口会使该国国民利益()。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确定

3.进口附加税包括()。

A.反补贴税

B.反倾销税

C.差价税

D.复合税 参考答案:1.A

2.B 3.ABC

复习思考题(P64)

一、简答题

1.我国对有些进口商品实行严格的控制,有些不但要领取进口许可证,还要事先申请进口配额。这些措施对限制进口有什么作用?

2.为什么中国大部分进口商原来需要申领进口许可证,现在改为进口登记? 3.中国逐步取消一般进口数量限制会不会造成国际收支严重失衡? 4.实行进口配额与征收关税对限制进口有哪些不同? 5.外汇管制如何起到限制进口的作用? 6.技术壁垒如何起到限制进口的作用? 7.发放配额的形式中,哪一种形式相对较好? 8.为什么说实施配额对经济影响比征收关税更大? 9.“自动”出口配额制与进口配额制有哪些异同点? 10.分析日本汽车业加大在美国投资力度的原因。11.国家征收关税会起到什么作用?

12.为什么要降低和取消关税?各国能取消关税吗?

答案参考教材相关内容。

五、论述题(本大题10分)

44.论述普惠制的主要原则以及在现实在的执行情况。普惠制的三大基本原则:普遍性、非歧视性、非互惠性。

7.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研究 篇七

关键词:战略性贸易政策,现实意义,对策思考

1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核心内容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Strategic Trade Policy) 是由保罗·克鲁格曼、詹姆斯·A·伯兰特和巴巴拉·斯本赛等人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 是指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 政府积极运用补贴或出口鼓励等措施对那些被认为存在着规模经济、外部经济或大量“租”的产业予以扶持, 扩大本国厂商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市场份额, 把超额利润从外国厂商转移给本国厂商, 以增加本国经济福利和加强在有外国竞争对手的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地位。政府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显然会从根本上改变国际贸易的通行规则, 因而被视为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的活动。

(1) 利润转移理论。

与传统贸易理论主张自由贸易、实现“双赢”不同,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提出了把垄断利润从外国转移到国内、“损人利己”的利润转移理论。它认为只要存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建立在规模经济基础上的报酬递增, 企业就有可能获得垄断利润或“垄断租”。而政府的作用是通过某种政策措施, 改变或影响企业的战略行为, 使对外贸易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在特定产品存在“垄断租”的情况下, 使本国企业获得较大份额。本国企业获取较多垄断利润是刺激其增加生产, 占领本国市场, 扩大出口, 进而占领外国市场的重要动力。战略性贸易政策揭示了利润转移的三种类型:①用关税来抽取外国寡头企业的垄断利润;②用出口补贴为本国寡头企业争夺市场份额;③以进口保护作为出口促进的手段。

(2) 外部经济理论。

外部经济理论认为, 某些产业或厂商能够产生巨大的外部经济, 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与进口扩张, 但由于这些外部经济不能完全被这些厂商占有, 这些厂商或产业不能发展到社会最优状态, 如果政府能促进这些厂商或产业提供适当的帮助与支持, 就能够促进这些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发展, 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以获得长远的战略利益。

2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现实意义

(1)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只是一个模糊的政策导向。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有效实施需要一系列严格的条件。某些假定前提如不完全竟争和规模经济在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 而关于政府、资源争夺和外部报复等条件则过于苛刻, 从而使实施这一政策所需要的信息比所能得到的信息还要多。不少经济学家也承认, 国家针对某一部门或产品的干预政策可能会获得收益, 也可能受损。即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补贴成本和额外收益的权衡根本不具备现实可操作性。

(2)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是回应别国贸易政策的工具。

战略性贸易政策本身是一项进攻性的竞争战略。一国实施后必然会对其贸易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一国政府应该做好充分准备, 以反击其他国家攫取优势的政府干预行为。这种防御性动机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竞争中显得尤为重要, 正如一国在风云变化的国际环境下要积极提高其军事实力的道理一样。

(3)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意义。

发展中国家同样处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 其幼稚工业 (也称民族工业) 也有战略性产业的某些特征, 所以, 发展中国家同样可以借鉴发达国家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和措施。而以往建立在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基础上的传统贸易理论只强调静态的比较优势, 这往往使发展中国家在产业结构方面亦步亦趋的走在发达国家后面。要实现“赶超”, 发展中国家就必须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创造动态的竞争优势, 扶植本国的战略性产业, 从而谋求后来居上。

3 我国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对策思考

(1) 必须正确处理应用战略性贸易政策与贸易自由化的关系。

战略性贸易政策为政府的贸易干预提供了新的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 该政策支持的贸易保护是适度的, 它并不主张高筑保护壁垒。当然, 中国在实际应用战略性贸易政策时应当注意技巧, 以避免其他国家进行报复。一方面要注意政策工具的多样化, 事实上关税、配额、补贴以外的其他一些政策, 例如价格控制、相机的反倾销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等可以收到同样的政策效果, 甚至进口监管、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政策以及狭义贸易政策以外的竞争政策、环境政策、产业标准的制定等也能改变企业的战略行为从而发挥同样作用, 并且这些政策的隐蔽性较强, 不易引发贸易冲突。另一方面, 可以利用WTO的一些模糊区域和对发展中国家的优惠政策来为本国的贸易干预提供辩护, 例如保护幼稚工业的原则, 国际收支平衡例外的原则, 以及对发展中国家在出口补贴、政府采购、技术壁垒等方面的一些有利规定。

(2) 选择适当行业应用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相应观点。

应当根据特定行业的市场结构特点、竞争状况和发展前景等来决定在该行业能否应用战略性贸易政策以及具体应用哪种政策。在国内外均为寡头垄断的行业, 对国外进口可以施加适度的关税, 实施战略进口政策, 从国外企业转移利润;在国内为完全竞争、国外有垄断力量的行业, 也可以采用战略进口政策, 从国外企业抽取利润。对于国内外均为寡头垄断, 本国出口较多、出口竞争激烈的行业, 可以实施战略出口政策。对具有寡占特征、规模经济效应显著、国内外企业在本国以及其他市场上争夺激烈的行业, 特别是一些国内尚不成熟的新兴产业或高科技产业, 可以应用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政策, 在这种行业, 保护所带来的长期动态收益 (包括对其他行业的积极的外部经济效应) 可能超过短期内保护造成的静态福利损失, 从而使本国获利。

(3) 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促进市场结构合理化, 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应用创造更好的条件。

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包括培育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理性的市场微观主体与宏观主体, 大力发展非国有企业, 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 精简政府机构, 转变政府职能, 加速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 健全价格机制, 改变各类市场发育不平衡的状况, 推动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继续推进对外开放, 实行国内外市场的全面接轨;在建立与完善市场机制的同时必须树立起法律的规范机制, 促进市场秩序的改善, 在更深层次上推进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在促进市场结构合理化、进一步提高行业集中度与规模经济水平方面, 要走市场机制的自组织作用与政策引导相结合的道路。

(4) 处理好利用外资和应用战略性贸易政策提高国民福利的关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展, 外国直接投资大量流入, 特别是一些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纷纷进入我国市场, 兴办独资或合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 应用战略性贸易政策对我国寡占行业进行保护和扶植不仅会使本国企业获益, 而且有可能提高外资企业的利润, 而这种利润不应该计算在本国福利之中。总之, 由于不完全竞争是客观存在的现实, 尽管中国已具备推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某些前提且有此必要, 但由于这种政策损人利己、易遭报复的性质, 其有效推行还有赖于一系列严格的实施条件, 否则其效用就要大打折扣, 甚至完全失效。因此, 对这一政策务必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 切不可片面夸大或曲解其功效, 更不能不分场合地盲目滥用, 以防贸易保护主义泛滥。

参考文献

[1][美]保罗.克鲁格曼, 海闻等译.战略性贸易政策与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2]吕春成.战略性贸易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 2002.

[3]苏应蓉.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J].当代财经, 2003, (3) .

8.国际经济政策与“中国方案” 篇八

中国经济形势及调控着力点

中国经济报告:如何评价中国近几年的宏调政策工具和实施效果?

许伟: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宏观调控概念以来,主要的宏观调控手段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当然有时候也用到产业政策、投资政策、信贷政策、土地政策等,调控工具相对泛化。

比较有争议的是产业政策。产业政策的成本收益如何?是否应归人宏观调控的范围?政府是否有必要、有能力、有信息优势实施产业政策?从不同经济体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政策实施经验看,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基础研究投入,提升人力资本质量,保护知识产权,纠正制度性扭曲,打破垄断,提高环境和质量标准等手段,促进新兴领域的孕育和壮大。但至于什么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更多需要企业来试错。对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追赶型经济体而言,政府在主导产业选择方面可能掌握一定的信息,同时在纠正各种制度性扭曲方面或许能有一定作为。但随着发展水平的提升,技术水平更加接近国际前沿,产业和消费升级更为多元化、个性化,而且充满不确定性,再对创新升级进行规划的难度较大。无论是数字经济,新工业革命,还是其他新技术、新模式的引入,都需要发挥企业家的作用,政府可以做的是创造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制度环境。

刘元春:2011年以来,适应新时期流动性管理的需要,中国对货币政策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和创新,出现了SLF、MLF、PSL等一系列工具,更重要的是,货币政策顺应危机管理的思想和理论发展,明确提出宏观审慎监管,通过对杠杆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控,实现逆周期管理。货币政策的目标、传导机制、工具都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通过工具创新,从传统总量管理逐步向结构性调整转变,配合目前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无疑提高了效率。

虽然目前的货币政策框架还存在问题,但是能够成功地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改善就业,维持物价稳定,综合来看应该还是不错的。目前我们面临几个问题:一是脱实向虚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二是在脱实向虚的过程中系统性风险急剧上扬,三是在外部冲击的压力下资本外逃和人民币贬值压力持续存在,四是货币政策效率低下特别是传导机制不畅。因此,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是货币政策在未来进一步创新和调整的关键。

从全球范围看,中国如何抵御发达国家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所带来的外溢效应,以及新兴经济体和一些金融动荡国家所带来的金融冲击,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因此,汇率政策上应坚持以内为主,同时加强国际货币政策协调。

苏剑:目前的刺激政策都是凯恩斯主义政策,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但政策副作用非常大,例如货币政策会导致投资质量越来越差,甚至引发金融危机。

日前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讲话透露出中国以后财政政策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希望能够突破不合理的财政限制。但我个人建议重点应该放在“改革”“开放”“创新”上,通过改革释放经济活力,而不是通过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政策来刺激经济。

大国调控与全球协调

中国经济报告:你们对大国宏观政策协调有何看法?

刘元春:G20杭州峰会公布的“中国方案”强调加强政策协调,创新增长方式。从美国、欧元区、英国、日本这几大区域来看,它们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经济、社会、金融的大冲击,导致货币政策偏离了传统状态。这几个大国都采取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目前欧盟和日本都采取了负利率政策。这些政策对全球经济带来各方面的冲击,特别是当非常规货币政策常态化后,对于新兴经济体、外围国家的冲击就会致命,这是要求协调全球宏观政策的根本原因。

而这些国家采取了这么久的宽松政策,在后危机时期,金融震荡和经济增长乏力状态并未得到有效缓解,说明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存在问题,难以在短期内从根本上带动全球复苏。因此,我们必须调整思路,大国宏调定位应全面调整,不仅仅是因为外溢效应,更重要的是目前的政策无法适应后危机时期出现的长期停滞等一些深层次问题。

许伟:G20杭州峰会,在中国的倡议下,确定了九大深化结构性改革的优先领域,强调不同成员推进各自结构性改革的协调性,为重塑全球经济强劲、持续、平衡和包容增长提供了新的政策选项。

不同国家宏观政策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对发达国家而言,宏观政策主要聚焦通胀稳定和促进就业方面,金融危机之后宏观审慎管理也纳入了政策框架,当前任务是实现经济的强劲复苏;对众多发展中国家而言,保持宏观经济大体稳定,并促进劳动生产率提升,推动可持续发展,让发展成果为更多人所享有,依然是宏观政策的重点。近年来,发达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新兴经济体的贡献比重则明显上升。无论是挖掘世界经济增长新动力,还是增强全球经济增长包容性,都需要在全球性议题设置当中考虑新兴经济体发展的诉求。

首先,在考虑不同国家所处发展阶段的前提下,兼顾各种发展议程所设定的发展要求,秉持合作发展、多方共赢的理念,制定发展目标。其次,现在的国际经济治理框架,还不能完全适应国际宏观政策优先目标的转换,要有完善的制度安排。第三,要将目标落到实处,除了各类国际组织继续发挥作用以外,还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携手,政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比如建设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和纠正制度扭曲等,不断激发企业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他山之石

中国经济报告:其他国家有哪些宏观调控的经典案例?对中国解决现在的经济问题有什么启示?

刘元春:中国有自身的深层次问题,与美国、欧元区、英国和日本并不完全相同。所以,中国的宏观政策与这些国家也有本质区别。当然,一些国家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例如美国在去杠杆上的经验和德国在产能治理上的经验。同时,像长期陷入低增长陷阱中的日本,过去的很多操作可以给我们提供教训。但借鉴的过程中,应立足于世界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出台具有中国特色的方案,而不能简单采取拿来主义。

苏剑:当年凯恩斯提出需求管理的时候,把需求管理当做救命的一种药,但现在世界各国把凯恩斯主义政策常态化,也就是把药当饭吃了。结果就导致经济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大,经济肥胖症越来越严重,最终引发比较严重的经济危机。这是最大的一个缺陷。

另外,国外关于刺激政策的经典案例,就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国应对这次金融危机所采取的政策。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银行就缺现金,这个时候如果美国政府不提供资金,任由经济自然调整,就会出现严重的流动性不足或流动性短缺。银行为了补足流动性就只好想办法回收贷款,减少对现有贷款的延期,这样实体经济又承受不了,就会出现大箫条那样的经济危机。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采取了财政、货币双扩张的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从2008年9月到2009年2月,美联储投放的基础货币相当于此前美国200年投放的基础货币总和。这对于我们有两个启示。第一,在需要救命的情况下凯恩斯主义政策是可以用的;第二,这种政策的风险非常大,货币超发的负面效果是非常严重的。

至于中国宏调,我个人认为应该把“防风险”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防风险就是防经济增速大幅下滑的风险。现在民间投资增速下滑非常厉害,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在投资方面都比较谨慎,而且实体经济中的机会越来越少,会导致货币政策提供的流动性大量进入虚拟经济,导致虚拟经济价格波动幅度非常大,由此而衍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非常大。同时,地方政府债务、僵尸企业、过剩产能等问题都使得中国经济面临非常严重的风险。

许伟:宏观管理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各国都会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宏观调控目标,采取相应的宏观管理框架,选择合适的调控工具组合,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即便是同一个经济体,宏观调控政策框架、取向、工具也并非一成不变,在不同发展阶段或历史时期,往往会因为理念、制度、经济运行突出矛盾等因素的变化,调整和创新宏观调控政策。当然,具体实施效果褒贬不一。

后发经济体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吸收和借鉴先行经济体不同发展阶段的经验和教训。除了1929年和2008年两次大危机前后主要经济体的宏观和金融政策以外,日韩等经济体成功转型的经验、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前后的宏观管理,以及德国二战以后保持宏观稳定的经验等都值得认真研究。

中国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大国经济运行自主性与系统重要性的关系。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近年来一直保持在三分之一左右。除了中国,全球经济近两年增速不超过2.5%,明显低于过去三十年3.1%的平均水平。同时全球贸易也保持低增速,但中国在全球贸易的份额不降反升,这表明外部需求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已基本调整到位。在这样的前提下,中国经济是否能够实现中高速增长,更大程度取决于自身是否能够顺利实现转型升级和释放内需潜力。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分工的程度逐步加深,货物、服务、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的跨境流动更加频繁,不同地区、不同市场之间的联动更加密切,加之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加,自身发展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更为显著。作为—个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开放经济体,在开放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相机抉择和规则之间的关系,提高决策透明度,改善预期管理,加强国际宏观协调,管理好自身宏观政策的外溢效应以及可能的反馈波及效应。

二是总量宏观调控与各地增长差异的关系。整体上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但各地发展潜力差异较大,这对于宏观调控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有利条件。

一方面,宏观调控政策的主要目标都是总量层面的,单靠宏观政策工具,往往难以兼顾各地差异实现平衡发展。而中国统一市场建设尚未完善,要素自由流动还存在障碍,可能进一步加剧上述不平衡。

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地区所处发展阶段各异,发展潜力也不一样,一个地方、一个产业遭遇冲击,往往可以由另外一个地方或者另一个产业对冲,宏观经济总体运行的稳健性可能更好。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加工贸易经济比重较大的地区遭受外部冲击最为直接,增速下滑较快,但其他地区内需潜力还很巨大,这对于中国经济较早走出危机起到了关键作用。增长阶段转换期,部分沿海省份动手早、转型快,增长质量和效益都有较大提高,这不仅稳住了中国经济基本面,同时又为中西部地区转型发展提供了先行示范经验,为整体经济顺利实现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是借鉴国外理论经验与自身创新的关系。一方面,从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宏观调控的概念以来,中国宏观调控就一直在不断调整,期间也借鉴了不少国外理论和经验。比如从长期看抑制通货膨胀与推进结构性改革并不矛盾,相反,稳定的宏观经济能够为改革创造良好条件。这些在今天看来是共识的观点,过去都经历过争论。

上一篇:神奇的春天作文250字下一篇:融入现代信息技术 整合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