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可研报告

2024-10-17

贵阳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可研报告(精选8篇)

1.贵阳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可研报告 篇一

一、吴起县域教育发展的现状

1. 从纵向的发展历史看, 教育事业发展成效显著。

近年来, 特别是2003年以来, 吴起教育自拔于落后的境地, 当县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步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快最好的发展时期时, 吴起教育也随着县域经济社会综合实力的增强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发展要求的热切愿望的提升, 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快最好的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里, 吴起县委、县政府从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全局高度出发, 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盼望子女成才的意愿, 牢固树立起了抓教育就是抓经济、抓发展的理念, 坚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优先满足教育、解决困难和问题优先解决教育,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作为天字一号工程来抓, 创建人民满意的教育工程, 使全县教育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突破和历史性的成效, 全县教育事业整体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2000年, 吴起县的“两基”工作通过了省政府的达标验收, 2005年又通过省政府的巩固提高验收, 2007年5月通过了包括教育普及程度、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经费投入、教育质量、扫盲工作等六大块48项内容的全国“两基”达标验收, “两基”最终全面达标;2007年, 吴起县被省教育厅授予“陕西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称号;2008年“双高普九”顺利通过省市评估验收, 被省政府命名为“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县”;截至2009年4月, 全县已有4个乡镇通过市级教育强乡 (镇) 验收, 7个乡镇的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分别通过省级和市级验收……这些成绩的取得, 使吴起教育事业呈现出全面推进、整体提高、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 为吴起县早日实现教育强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8年高考取得新佳绩, 吴起高级中学的刘彦良同学摘取了延安市高考文科状元桂冠, 在吴起教育发展史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2. 从横向的社会要求和地区差异比较看, 教育质量水平低, 与先进地区相比较差距大。

从县情看, 教育发展远远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不能适应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从目标看, 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实现广大群众期盼子女成才愿望的差距很大;从现状看, 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高, 教育质量水平低。主要表现在:一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 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师资水平、教育质量等都与人民群众的期望有较大差距。二是教育发展不够均衡, 城乡之间、乡镇之间、学校之间、各类教育之间差别较大, 促进教育公平任重道远。三是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 骨干教师体系亟待完善, 幼儿教师和体、音、美、劳技、心理等紧缺, 专业教师严重短缺。四是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有待提高, 教育基础太薄弱, 培育优质高中生源任务非常艰巨。五是教育现代化建设仍然滞后, 推广应运不够广泛和深入, 有待进几步内涵式发展, 现有教师不能充分而高效利用现代教学设备与手段, 很难适应现代教育教学需要。六是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 (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严重滞后) , 各类教育均衡发展有待协调, 社会意识和观念滞后制约教育健康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等等。

二、吴起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1. 主要矛盾:

教育投入高, 发展水平低;硬件建设强, 软件建设弱;考生基数大, 升学比率小;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现代要求表面悬浮;应试教育扎扎实实, 素质教育摇摇摆摆;金榜题名, 百姓期望节节升, 名落孙山, 大家失望步步高;普通教育红红火火, 特色教育无人问津;普通高中一枝独秀, 职业高中百花凋零;经济社会大需求, 教育发展不适应。

2. 主要问题:

(1) 吴起教育一直沿用学生考试成绩和考试升学比率这两杆传统标尺去衡量学生、教师和学校, 那么还要多久才能和国家近年实施的新课程标准要求相接轨和相统一呢?转变教育观念说到底就是转变“人才”观念, 观念、思想是基础更是先导, 它事关吴起教育的根本性、全局性和长远性, 是影响未来吴起教育诸因素中的制约因素。对此, 上至吴起教育决策层, 下至黎民百姓该如何对待未来吴起教育的发展?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和学生个性的最大化发展为目的的素质教育何时能在吴起教育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科学教育发展观和素质教育观出发, 应该如何建构多元化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及其长效机制, 以促进吴起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 基础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每逢一年一度的高考来临和高考结果出来后, 几乎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吴起高级中学, 考好了大家皆大欢喜, 考砸了都怨声载道。殊不知教育基础从幼儿教育到小学教育再到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仅从应试教育看, 没有好的生源, 哪有好的高考?仅从应试教育看, 如果说高考就是测量吴起教育的晴雨表, 那么吴起应该如何培育优质高中生源?目前, 基础教育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差异很大, 导致各级各类学校之间和各学校内部各班之间, 择校择班现象普遍存在, 这种现象反映出的教育不公平如何从根本上扭转和解决? (3) 落后的教育水平和质量同日趋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极不相称, 更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教育需求和要求不相适应, 创建人民满意的教育工程今后应在软环境建设与发展上如何提升师资水平、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针对这些问题和矛盾, 我们深刻意识到, 教育的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只有不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教育才会不断发展。

摘要:硬环境好, 软环境差, 这既是吴起教育发展的现状, 也是目前吴起教育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本文以吴起县域教育发展现状及其主要矛盾和问题为案例做一些肤浅的研究, 以抛砖引玉, 以小见大, 呼唤人们对教育的关切。

2.贵阳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可研报告 篇二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区域发展 协调发展 均衡性 对策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职业化教育形式,其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方向具有明显的差异,它更加注重对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较多地将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生产服务到科研技术转化的技能管理型人才上,理论与实践并重,在这种人才培养方针指导下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很快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有效地减轻了企业在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方面的投入。而区域经济则以一定的地理区域为范围,在此范围内经济发展的内外部条件相互作用彼此影响最终形成的生产综合体即为区域经济。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也进一步发展深化,区域经济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日益紧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对推动地区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及时调整发展思路,不断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前地方政府应该积极思考的一项重要课题。

1 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高职教育发展理念存在问题,政府和教育工作者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度不够,职业教育难以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上,高职教育的服务能力和促进作用仍显不足,难以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高等职业教育的组成结构不合理,难以实现教育的均衡分布与发展。目前,我国的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受其外部条件和内部发展情况的制约,其组成结构的分布具有不均衡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资源配置失衡,存在局部多、局部少的情况。另外,在高职教育的办学层次和专业设置上,一些学校没有充分考虑到区域经济的发展实际,坚持以地区发展为依据,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人才培养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优化办学层次,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机衔接,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违背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初衷。②高等职业教育过分依赖外部制度环境,不重视自身发展潜力的挖掘。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时将其发展完全寄托在外部制度环境上,对外依赖性过强,没有充分挖掘其自身的优势资源,制定科学完善的发展规划。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要想积极推动其高效发展,实现其职业教育的积极作用,就必须从自身建设实际出发,不断优化其内部管理结构,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计划,明确其发展方向。③高等职业教育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要想充分发挥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作用,培养高质量的技能应用型职业人才,除了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还要重视其他一些非正式制度方面的因素,即社会文化和社会观念。当前,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仍存在一定的误区,将其片面理解为职业技能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基本人文素养的教育,导致其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发展不均衡,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难以实现,不利于其未来的学习和工作。

2 高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①推动了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高等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实用技能人才,极大地提升了农民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水平。另外,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与转移,客观上起到了调节经济结构的作用,进一步拓宽了农民的创收增收渠道。②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资源的利用效率。随着区域高职教育的发展,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逐步提升,资源利用率也相应提高,这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区域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收效明显,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利于实现区域循环经济高效的发展。③加快了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般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人力资源结构联系紧密,二者的协调发展能够极大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可以进一步加快产能结构的优化升级,缓解产业供需矛盾。

3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未来发展的思路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成熟,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因此,为进一步提升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水平和质量,扩大高职教育的影响力,就必须进一步优化高职教育的教育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另外,在课程设置上,高职教育要充分考虑地区经济的发展需求,坚持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提高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同时深入研究和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其中要明确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进一步明确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明确区域高职教育对经济协调发展的调节作用;第三,探索区域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4 小结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要充分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建设”的认识高度,把高等职业教育纳入政府经济工作日程,打造与区域经济联动的开放性。

参考文献:

[1]庞祥武.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J].理论界,2005(1).

[2]谌莹,唐志军.发达国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08(3).

3.贵阳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可研报告 篇三

1.1 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湖南高等职业教育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有了飞速的发展, 高职高专院校数量居全国第4位, 仅次于广东、江苏和山东。湖南省高职院校的数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平均每千万人人口拥有的高职院10所, 高于全国平均数8.85所。湖南高职院校的分布状况:截止2013年, 共有68所, 长沙35所, 株洲5所, 湘潭6所, 岳阳3所, 常德3所, 娄底2所, 益阳2所, 衡阳5所, 邵阳1所, 永州2所, 郴州1所, 湘西1所, 张家界1所, 怀化1所。

1.2 湖南省区域经济现状

湖南省自1996年以来, 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产业结构的发展与产业结构演进相吻合。在湖南省各地区, 因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状况等原因, 各个区域的产业布局和发展水平也有差异。其中长沙地区, 侧重工程机械、食品烟草、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株洲侧重于有色属、化工产业、交通运输设备等;湘潭侧重精细化工、机电设备、黑色金属、纺织工业等。

2 湖南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现状

2.1 湖南省高职教育的发展面临新机遇

在当今复杂的经济环境中, 湖南省委省政府一方面落实中央各项工作的部署, 另一方面不断深化“四个湖南”“四化两型”工作的开展,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 全省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这也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2.2 湖南省高职教育规模、速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较差

高职教育通过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为湖南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保障。但是, 通过分析也可以看出, 在高职院校在校生的人数没有与湖南省GDP相适应, 相反, 其比值呈逐渐下降态势。2006年两者比值是68.9, 但到了2012年这个比值降为56.3, 这说明湖南省高职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落后于湖南省经济的发展。

2.3 湖南省高职教育的普及率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对称

高职教育的普及率反映出区域内高职教育发展的状况, 在2005年, 湖南省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与湖南省总人口的比值为69.10;在2012年两者比值为79.12;单从这个数值来看, 湖南省接受高职教育的人口是呈上升态势, 普及率也越来越广。但是, 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针对湖南省不同区域, 高职教育普及率的比值更明显, 这都对湖南省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制约。

2.4 湖南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设置与区域经济的发展适应性差

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与设置对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需求的多方面的高技术人才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 合理的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和设置, 可以为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提供较好的人才支持。从湖南省的发展来看,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第二产业比重上升, 因此, 高职教育中应倾向于第二产业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 在农业增长方式转型的过程中, 应注重农业产业化经营人才的需求。还有在第三产业, 动漫、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而这方面的人才缺口也较大。因此, 在专业结构和设置应更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3 湖南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对策

3.1 科学认识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相互关系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 主要是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其重要职能, 而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最终需要进入到社会中去, 从而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而这种贡献,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中:其一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可以为企业和地方经济产生较高的生产率, 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另一方同,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 可以较好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创造更多的适合社会和技术发展方向的劳动价值, 对区域经济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有很好的人才储备功能。在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 所接受不仅是专业技术的培训, 更多的也有人才观、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和引导, 使其具有较高的个人修养。这些, 也使其个有良好的社会属性, 对推动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3.2 合理安排高等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而不同地区的经济特点又各不相同, 因此应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布局进行优化和调整, 以适应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应依据市场化法则, 通过“优胜劣汰”, 进一步优化职业院校的布局和结构, 针对一些办学质量高、规模大、影响力广的职业院校, 应积极给以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 加快其教育品牌化建设进程, 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和竞争力。而对一些规模小、生源不足、教育成果少的职业院校, 应进一步优化和组合, 必要时将其撤并到其优势明显的高校中去。在对高职教育的布局中, 还应考虑一是区域经济供给能力;二是区域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的需要;三是区域内已有的教育资源效能的提升。科学合理的将高职教育资源与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避免盲目扩建和重复建设。

3.3 科学定位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与结构, 为区域经济发展助力

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特点、特有的传统产业优势也各不相同, 而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也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育层次和水平。通过笔者对近5年高职教育的招生情况分析, 虽然专科高职教育一直作为高职教育的重点, 但本科高职教育、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需求持续增加, 这一方面反映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进步和提高。另一方面, 也反映出社会劳动力对更高层次的职业技术培训的需求。因此, 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本科、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 并将职业教育层次的提高和发展的速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协调。另一方面优化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结合其他成长性产业的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的增长等, 开展高职教育特色专业建设和品牌示范专业的优化, 做到高职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

3.4 重点构建高职人才教育体系, 与区域经济互促并进

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向是技能型和高级应用型人才, 这也是高职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主要特征, 因此在高职人才教育方面, 也必须有自身明显的技能性特点。一是课程结构设置:应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结构, 针对社会岗位需求量来设计课程, 课程的内容应重视职业技术方面的传授, 兼顾理论知识和人文教育。同时, 对地方区域发展特点、文化特征、未来方向等纳入课程教育, 并为学生末来职业发展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二是教学模式需要有明确的区域经济定向性, 重视实践环节, 提高学生实习的课时数量,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将教学工作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企业发展等多方面结合起业, 坚持面向地方, 面向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 重视网络化对教学工作的影响, 立足对学生持续性教育, 校企联动, 增加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和灵活性。三是师资力量建设, 应重视复合型知识结构教师培养, 做为高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 应具有“双证”资格:教师职称资格证书和相关专业技术证书。同时, 应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 每年可组织教师利用寒暑假下企业顶岗实践, 将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师资力量的培养方向保持一致。

4 结束语

高职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高职教育的发展, 直接关系着地域经济的发展规律, 高职教育必须与当地区域经济相结合, 两者是依存共生的关系。发展高职教育必须同时遵循教育和经济两大规律, 才能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 自身得以发展, 增强高职教育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实效性。

摘要:重视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相结合, 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符合省情, 服务湖南省经济发展的需求。需要对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和发展方向做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使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融合、协调一致、互促互进。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区域经济,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马树超.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

[2]何倩.地方经济与产业结构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及启示[J].宁波职业技术学报, 2009, (02) .

4.贵阳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可研报告 篇四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 区域经济 协同发展

高职英语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它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养与区域经济相结合并能服务区域经济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成为人们的共识。高职英语是直接面向社会、 企业、 大众的英语教育, 高职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往往有直接的关系。高职英语教学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文化的繁荣。区域经济结构决定着高职英语教学的课程定位和教学内容设置。

1.高职英语教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关系

区域经济发展要求高职英语教学与区域实际情况相结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要加强校企合作、坚持以能力为本。大学英语作为公共基础课程.长期以来一直过分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一味强调“实用为主,够用为度”这一原则,但是没有真正领会这一原则的实质性内涵。从而导致学生校园内的“学”与职业中的“用”出现脱钩现象,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学生职业英语能力的需要。基于此,高职院校对公共英语教学进行了改革,“学多少, 用多少” 成为高职英语教学风向标,在培养听、 说、 读、 写能力方面向实用性靠拢, 重视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尤其是行业英语的开设和细化,以便公共英语教学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2.高职英语教育服务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

2.1结合区域经济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英语教材

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采用的教材较为陈旧,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为了形成学生未来的“职业”素养,我校采用由我院编写高教社出版的《职通英语》系列教材,并通过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爱课程的中国大学MOOC《高职公共英语》分阶段地进行职业化内容的补充,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热点产业进行本土课程资源开发。结合使用朗文交互英语,加强对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和未来的工作中能够较为流利地使用英语,为区域的经济发展服务。同时以典型工作活动中需要的英语知识和技能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根据通用职业场所的工作流程,将高职英语的教学内容整合为几大模块,每一个模块包括若干小的职业活动和学习主题。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训练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职业能力。

2.2课程设置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核心

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课程分三个学期讲授,一般采用“6+6+4”的课程结构,这样的课程结构把学生禁锢在一个固定的框框中,缺少灵活性。可不断探索和实践各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学校与企业达成共建,进行“产教研”结合,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就打破了原有的课程结构,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在职场英语应用过程中还能发现课堂英语教学的不足,及时完善补充课堂教学。

2.3建立与第三方考核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机制

目前高职公共英语传统的考核方式还是以终结性考核结合形成性考核为主。平时成绩根据学生出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的情况而定。期末考试由任课教师出题,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闭卷笔试。为充分发挥高职公共英语在未来职场中不可取代的作用,我们正积极改革高职公共英语评价方式。目前我校采用灵活的多元评价原则,平时成绩占比70%,期末考试仅占30%。引入了第三方考核的机制。即第一学期如学生顺利通过全国英语应用能力A级口语考试,则第二学期的大学英语2期末成绩视为合格。而A班的学生如在第二学期顺利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BC班的学生通过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级考试,则第三学期的大学英语充3可以免考。调动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取得进步。

2.4提高学生英语文化素养

现代高校英语教育不能仅以语言知识的习得运用为目标,还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效利用各种区域资源,将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贯穿每一个教学环节,把跨文化的意识融合到职业素质的培养中, 实现英语语言学习的外部经济效益,推动区域经济和谐发展。英语课外应用是课内英语学习的延伸和教学支撑。因此我院大学英语教学部为学生开设了经典英语电影赏析,篮球英语等选修课,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和高职高专大学生英语口语竞赛,组织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如英语辩论赛、校园英语歌曲大赛、配音大赛、情景剧表演赛等活动。

3结语

地方经济的发展状况, 对高职英语教育有直接的影响, 高校应根据不同的人才需求设置不同的专业培养模式, 使其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校英语教育应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及人才培养,利用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推动高校英语教育, 实现英语教育的对外交流与资源共享,在提升高校英语教育的综合实力的同时,加快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高职英语教学的实践充分说明了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必须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而区域经济的发展是高职英语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因此,高职院校及时应调整高职英语教学理念和课程内容,充分认识高职英语与区域经济的关联性,加强服务区域经济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徐菁 . 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J ].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 5 ) [2] 石芸 . 语言经济学角度下的高校英语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 J ].语文学刊 , 2010

[3] 邢华欣. 转变高职英语教育理念,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J ].才智, 2012,25.

[4] 于海川. 高职英语教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性. 科技视界[J]. 2012(9)

5.贵阳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可研报告 篇五

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是相辅相成和互相促进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建设反过来又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针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认真总结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理清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力度,是职业教育者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

(一)以公办职业院校为主体,构建多元的办学体制

构建校际联合办学体制。区域间的职业院校应建立协调组织,形成职业教育的共同体,密切合作,联合办学,共享资源,提高效益。构建校企合作育人体制。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拓展校企合作办学的新路子。构建区域间交流培养体制。经济发达地区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资源和就业市场的两大优势,主动支援经济落后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构建国际合作办学体制。职业院校应主动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挑战,拓展国际合作办学的发展空间,培养适应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多元的职业教育投资体制

争取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发展职业教育是各级人民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政府应明确职业教育投入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切实保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依靠社会力量发展民办职业教育,捐资助学;同时,大力引进境外资金兴办职业教育,鼓励企业(行业)独资举办职业院校。

(林金良 《教育与职业》 2006年第36期)

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和原则

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包括资源均衡、发展均衡和布局均衡等。其中,资源均衡是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发展均衡是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心;布局均衡是实现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保障。

(一)资源均衡是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

职业教育的资源均衡指区域内职业院校基础能力方面的均衡性,包括区域职业教育的“硬件”设施即生均教育经费投入、校舍、教学实验设备等的均衡配置和教育的“软件”即教师、学校内部管理等方面的均衡配置。

(二)发展均衡是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心

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均衡指区域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均衡发展,也指区域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的协调性;同时,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既具有行业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又有健全的人格。

(三)布局均衡是实现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保障

布局均衡是基于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策略角度提出的。从决策层面上看,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以及各项政策措施要充分体现均衡的理念和思想,在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布局规划上要体现均衡的理念和思想。

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应遵循以下原则:

以人为本的原则,既关注学生的技能,也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体现地域差异性,避免一刀切。教育平等的原则,要让更多人、更多的群体享有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协调发展的原则,职业教育发展的很多方面,包括产业、行业、企业、实践等多种要素应协调发展。效率优先的原则。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之一是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这决定了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应遵循效率优先的原则。

(王琴 《职业技术教育》 2010年第7期)

我国职业教育区域统筹发展的七大举措

自2003年《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大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力度,具体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东西部、城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

首先实现区域内的联合办学、合作招生,最初是在省域内实施的,如江苏省尝试的苏南与苏北的“南北合作”办学。其次做好跨区域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最后,实现全国性的联合招生与办学。

2.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依托县域内的职业教育资源在政府主导下组建职教集团,形成县域内的职教集团,在此基础上实现“城乡联姻”,实行省、市、县三级合作办学,形成以城带乡的职教集团。

3.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以帮助家庭困难学生解决在校生活和学习困难。

4.在农业、农村中等职业学校逐步实现免费教育制度。教育费用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摊。

5.广大农村学生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生源的主体,因此,应不断扩大面向农村的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

6.城乡携手对农村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以缓解民工荒,有效推动我国城镇化的进程。

7.政府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投资的力度,把县级职教中心建设成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地。

6.贵阳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可研报告 篇六

1.1 提升区域人力资源质量, 促进就业与再就业

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以及技能最基本的四部分内容,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包括学术性人才和应用技能型人才, 是涵括各方面人才需求教育的。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具有多面性的, 因此既需要具备系统知识、能够解决综合问题的学术性人才, 也需要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现阶段,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 人才培养已经逐渐划分为两极:学术性人才和应用技能型人才, 是与区域经济发展市场需求相契合的。所以, 在区域经济市场需求下, 高等教育紧密联系企业、市场,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开展改革工作, 利于促进劳动就业发展, 可以缓解劳动就业压力。高等教育基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开展校企合作改革, 为市场提供人才培养、输送。

1.2 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促进区域技术进步

高等教育作为知识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的传播基地, 可以培养更多的人才, 加快科学技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加快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另外, 高等教育还可以开展区域之间的互相学习引进, 向先进地区学习先进科学技术, 引进科学技术、消化科学技术、吸收科学技术, 确保教育传授科学技术的先进性和科学性。高等教育还应注意对科学技术的实践教学, 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践实训学习, 以“产学研”的形式开展校企合作教学, 为区域经济发展中技术进步奠定基础, 参与企业发展中的技术创新, 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以科学技术的引进、学习、利用、开发等形式促进区域技术进步。

1.3 促进区域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提升区域竞争力

高等教育在区域产业升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人力支撑, 提供智力支持以及技术后盾。区域产业升级是基于技术进步的, 高等教育促进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 进一步推进区域产业升级。高等教育通过向区域企业输送人才, 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支持。高等教育改革是基于区域经济市场需求而调整的, 是对区域经济市场的及时响应和灵敏反应, 进一步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种, 其中硬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等, 软环境包括社会经济、社会政治以及社会文化等, 是整个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社会条件、经济条件、技术条件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但是, 现阶段区域经济环境的软环境越来越重要。高等教育输送人才, 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对区域经济发展软环境发展有重要作用, 做好高等教育工作有利于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2. 区域经济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催化剂”

2.1 区域经济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财力支持

高等教育多数是依赖政府财政收入拨付的, 因此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等教育的投入程度。高等教育在我国属于非营利机构, 其生存和发展严重依赖政府所提供的物力、财力。因此, 高等教育投资资金、教育机会、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以及教育程度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而且,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 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都离不开经济财力的支持。可见, 区域经济可以为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雄厚的财力支持。

2.2 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层次结构和人才培养水平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有着良性循环促进的互动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专业设置提供基本指向, 同时经济发展程度也决定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层次和水平。可以说, 区域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内容等。在我国, 由于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各区域基础条件的不同, 使得区域产业结构各不相同。区域产业结构的不同, 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对人才需求就不同, 存在不同类型的劳动力结构。如, 传统制造业的落后消失对高等教育体制下的一些落后专业就有很明显的影响, 使得落后专业的取缔消失, 一些新兴专业的出现和兴起。所以, 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立足于本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设置相应的教育专业, 为区域发展输送适合人才, 不仅有利于高等教育就业压力缓解, 还有利于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2.3 区域经济发展为高等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

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信息网络息息相关, 区域经济以完善的信息网络为高等教育提供了交流平台。高等教育的发展并非孤立的, 是需要与外界环境进行交流的, 高等教育需要立足外界环境充分掌握教学信息、培养信息、就业信息等。高等教育严重依赖于信息网络建设程度, 而信息网络的建设程度又依赖于区域经济提供的经济支撑。由此可知, 区域经济投资建设网络信息服务平台, 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信息, 促进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程静.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探析[J].学术探索, 2012 (2)

[2]常雪梅.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J].高教与经济, 2010 (1)

7.贵阳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可研报告 篇七

(1) 秦皇岛的区域经济发展决定了高职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水平。高职教育面向区域经济建设, 因此, 它更多地依赖区域经济提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作为河北沿海经济发展的“一线地区”, 秦皇岛肩负着河北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历史任务, 这为秦皇岛高职院校的发展创造了历史机遇和发展空间, 秦皇岛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对高职教育的发展提出了经济支撑, 同时也提出了新的需求。随着企业的技术革新, 对员工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 各高职院校就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设置提出改革, 不仅要及时为秦皇岛区域经济的发展输送合格人才, 而且要培养更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2) 高职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对秦皇岛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当前的社会是知识经济的社会, 高职教育应适时地抓住机遇, 积极投身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 主动承担起社会赋予它的历史使命。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部分, 拥有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 能够依托院校自身的设备和大量图书资料, 较快掌握计算机科技发展最新动向和社会上计算机人才的最新需求, 将先进技术通过教学传授给学生, 从而使学生进入社会服务区域经济。秦皇岛市高职计算机教育的科学发展, 充分发挥了其对区域经济的辐射与服务功能, 从而促进河北沿海经济隆起带的经济繁荣发展。

2 做强秦皇岛高职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十二五”规划给秦皇岛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河北省“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一圈、一带、一区、一批”的四大战略重点[1]。其中, “一带”即打造包括河北沿海秦、唐、沧三市的“沿海经济隆起带”。通过高铁、高速公路、滨海大道等交通廊道把三市相连, 逐步把沿海地区发展成为临港产业带、滨海旅游带、海洋生态带和沿海城市带。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做支撑。作为信息时代的人才, 计算机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优先发展计算机知识技能教育应提升到重要战略地位。“十二五”战略的实施, 为秦皇岛高职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加快高职计算机教育改革发展已成为了我们当前的紧要任务, 也是历史赋予高职教育的使命。

2.2 高职计算机教育与秦皇岛经济建设协同发展

秦皇岛处于环渤海区域的中心, 紧邻北京、天津发达城市, 区位优势明显, 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日益频繁和紧密。秦皇岛的区位特征决定了其与高职计算机教育必须协同快速发展, 尤其是在校企合作和校际合作方面, 合作的区域更为广阔, 合作形式更为丰富, 在各种合作中, 网络应用必不可少, 计算机知识技能需求越来越大。

2.3 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短缺

“十二五”期间, 在“旅游立市”的前提下, 秦皇岛市提出要重点发展成套装备、汽车配件、造船和专用设备制造业, 大力开发数控机床、港口机械等专用工程机械和成套装备。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 并向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发展, 其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这些要求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而高职院校及时推进各专业计算机知识技能教学改革, 形成具有明显优势的掌握计算机知识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刚好弥补人才短缺的劣势。

3 推动秦皇岛区域经济与高职计算机教育互动发展的对策

紧扣秦皇岛区域经济脉搏, 做实计算机高等职业教育, 从而使经济与教育互动发展, 这必然涉及到政府、企业和学校三个层面。因此, 以此为出发点, 从加强政府调控、优化各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结构、依托校企合作等角度深入探讨秦皇岛区域经济与高职计算机教育互动发展的对策, 寻找二者的最佳契合点[2]。

3.1 政府加大调控力度, 促进高职计算机教育与秦皇岛区域经济互动发展。

政府部门应从政策上进一步优化教育体制, 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能力培养建设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机制。目前, 秦皇岛市对人才的培养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建设沿海强省的要求, 尤其是具有高级计算机知识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较低, 适应性教育尚需加大步伐, 这也就要求政府要优化教育体制, 完善运作机制, 为秦皇岛区域经济和高职计算机教育的互动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政策支持。要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引导作用, 积极发展合作办学, 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提供政策和科技经费的支持, 构建企业和地方院校的创新平台, 引导地方院校和区域产业集群企业主体间的协调合作, 实现它们的共同发展。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和引导地方企业与地方院校合作, 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 推动高技术产业化的进程。

3.2 优化各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 以区域产业发展为导向构建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

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是高职院校全局性、系统性工程, 必须依据地方产业人才需求, 在投入和发展上进行统筹规划。秦皇岛高职院校的各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要以秦皇岛区域经济需求为导向, 合理设置学校的专业和课程。依据秦皇岛市重点发展旅游、港口、临港装备制造业的战略目标, 在各专业更多更好地渗透计算机知识技能, 从而适应秦皇岛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3.3 依托校企合作, 有效推进工学结合。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 培养适应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建设的、具有必需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产业技能的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它的生命力在于不断满足社会, 特别是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3]。因此, 加快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 依托行业企业,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成为发展高职教育的一个关键问题。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高职计算机教育必将在区域经济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地方政府也必将愈加重视发展高职计算机教育。因此, 秦皇岛的高职院校必须以此为契机, 立足自身特色, 并以秦皇岛的经济建设需求为导向, 加强高职计算机教育改革创新, 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摘要:秦皇岛作为环渤海经济隆起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河北省乃至中国占据着重要的经济地位。广阔的市场前景下, 显露了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短缺的弊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切实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秦皇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而其中计算机教育尤为重要。文章阐述了对高职计算机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研究。

关键词:秦皇岛,区域经济,高职计算机教育

参考文献

[1]钱驰波.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职教探索与研究, 2008 (04) .

[2]刘志成, 王咏梅, 杨利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最佳实践[J].成人教育, 2011 (9) :32-33.

8.贵阳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可研报告 篇八

一、两个省份区域经济与区域高等教育互动情况的比较分析

(一) 经济对高等教育促进效果的比较分析

高等教育的成本补偿和资金投入离不开物质生产部门的支持, 但不同地区物质生产部门支持的程度和最终达到的效果却有可能截然不同。通过对1997—2005年的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进行整理, 得到如下数据和图表。表1是笔者直接从中国统计年鉴中搜集的数据。图1的数据是通过表1整理而得的。通过图1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国家、江苏省、黑龙江省三者对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都呈现出逐步上升趋势。这表明, 无论是国家还是两个省份都充分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从而均逐年增加了用于教育的支出比重。但三条折线进行比较就会发现黑龙江省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 虽然始终低于国家水平, 但从1999开始一直高于江苏省的比重。这表明, 从1999年开始黑龙江省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用于教育支出的比重始终高于江苏省。

对教育的高比重投入, 是否得到了高等教育的高水平发展呢?答案可以从图2中找到。高等教育毛入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 所以,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这个指标来反映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如图2所示, 国家、黑龙江省、江苏省三者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均呈现整体上升趋势, 并且黑龙江省、江苏省均高于过国家平均水平。进一步来讲, 黑龙江省与江苏省比较, 虽然在1998年以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于江苏省, 然而从1999开始却败下阵来。

亿元

将这些图表进行综合性概括, 我们得出这样的结果:与江苏省相比, 黑龙江省1999以后虽然用于教育投入的GDP比重高出了江苏省的水平, 而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却落后了。

(二) 高等教育对经济的促进效果比较分析

发展高等教育总体上从三个方面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效果。首先, 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其次, 为经济发展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信息支持和科学管理方式等;第三, 通过学生消费和基础建设的投资拉动经济。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相对于第一、第二, 第三个方面并不是我们发展高等教育的首要目的, 它只是一种派生效果。所以, 在本文中我们更侧重于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前两种促进作用。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高学历人力资源的数量可以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得到;高等院校对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科研成果, 可通过其发表的著作和论文的数量得以体现, 其数据可从《黑龙江统计年鉴》和《江苏统计年鉴》中获得。

从图3中可以看出, 虽然2004年以前黑龙江省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在从业人员中所占的比重整体高于江苏省, 但是, 黑龙江省的指标非但没有出现上升的趋势, 而且从2002年开始持续下降;而江苏省的指标则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并于2004年超过了黑龙江省。

表2是两个省份2003年、2004年两年发表的科技论文和著作的情况 (各高等院校的研究成果在为经济进行服务之前, 一般都要以这种形式展现) 。从表2中, 我们可以看出江苏省发表的论文数明显高于黑龙江省。

上述分析表明, 江苏省的区域经济与区域高等教育的互动效果明显优于黑龙江省。

二、差距分析

两个省份之间区域经济与区域高等教育的互动效果之所以会出现如此之大的差距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原因:教育支出分配的合理程度不同;经济的发展水平不同, 从而高等教育的物质基础不同;各区域对高级人才的吸引力不同;高等院校的科研能力不同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制度环境不同。

三、实现良性互动的对策建议

1.提升教育支出的合理度

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单纯依赖于教育投资的绝对增长, 还要依赖于教育投资的合理匹配。黑龙江省要想提升教育的发展水平, 不单纯要增加教育投资的绝对数, 还要提升教育资金的利用效率。

2.完善吸引人才政策

高等教育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近年来, 江苏省无论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方面还是在高等教育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方面都高于黑龙江省。这不难看出, 对于高级人才而言, 前者的吸引力要明显高于后者。所以, 作为黑龙江省, 若想提高教育水平并进一步提升其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就必须要加快完善引进人才政策。

3.选择恰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必须根据黑龙江省的区域经济特点, 实现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策略, 因地制宜地选择和制定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发展战略。这是使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良性互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张国祥.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的发展[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28) .

上一篇:宿舍财产防盗安全下一篇:五一劳动节小学优秀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