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礼仪感悟

2024-08-25

社交礼仪感悟(7篇)

1.社交礼仪感悟 篇一

浅谈我对学习礼仪知识的感悟

摘要: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做人的过程,涉及着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礼仪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行为规范,它不是随意凭空臆造的,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了解礼仪的知识,能让我们当代大学生完善自己,自觉地按照礼仪规范的要求进行社交活动。关键字:礼仪知识 感悟 作为一名大三的学生,在学习《涉外礼仪教程》这一门课中,我从老师的教学中学到了很多关于礼仪的知识,也开始懂得了规范的礼仪能够让一个人在社交圈子中塑造完美的形象。礼仪能够对一个人产生很大的影响,它可以帮助一个人把事情做得恰到好处,可以让一个人变得充满魅力,还可以帮助一个人正确处理好各种社交关系。离开了规范的礼仪,往往会让人在社会交往中手足无措,乃至失礼于人,闹出笑话。

在《涉外礼仪教程》的导论中就说道:“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迅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人际交往。在现代人的眼光中,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应酬,不仅是一种出自本能的需要,而且也是适应社会发展、个人进步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途径。所以,学习礼仪、应用礼仪,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书中的导论充分地向我们展示了礼仪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地位,对于尚未踏入社会的我们来说它是一门必不可缺少的学科知识。现在,我想从我自己的角度浅谈一下对学习礼仪知识的一些感悟。

“缺乏规范的礼仪知识会让我们不注重细小的事情,从而带给我们一些自信心的受伤,形象的破坏”。这是我在学习了涉外礼仪这门课时的第一个感悟。在还没有进入大学之前的我对于“礼仪”这个概念很模糊,自己丝毫不懂地正确规范自己的言语行为,与同学之间相处的关系也很糟糕,更加是一个不懂分清场合做事情的大白痴……那时候的我是一个不懂礼仪的学生,我常常会想:要是我能懂礼的话估计太阳都要从西边出来了。尴尬的事情在我身上也是屡见不鲜的,比如说:别人认为对的事,而我不这么认为的话我就会和他争论半天,甚至于争吵起来,不给他人面子;在参加一些重要会议的时候,我总是很不识趣地穿着一双人字拖,有时候与那些穿着正式着装的人对比,心里真的觉得很羞愧;去亲戚家里串门的时候,因为不懂礼貌,常常让家里人在亲戚面前感到尴尬。回想起以前的一幕幕,我很痛惜我没有掌握一些礼仪知识来规范自己,以至于让自己的形象在别人的眼里是那么的糟糕。

转眼间我已经是一个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了。因为在大学中接触的人和事多了,所以我的视野也开拓了很多,交际圈子也扩大了,慢慢地我就懂得了做合乎礼仪的事,说得体的话。在大学里我的言行举止有了很大的改变,变得越来越规范化了。礼仪的知识就像棵幼小的小苗,被我一点点地浇灌着,茁壮成长起来。我越来越喜欢那个懂礼、知礼的自己了。

所以,在大三里学习了涉外礼仪这门课后,我的第二个感悟就是:“礼仪知识很重要,我们必须学习它并正确使用它,这样我们的行为才有可能得以规范”。在这个学期的涉外礼仪课堂中,老师通过对生活中的一个个例子说明,让我们每个人都学到了很多比较实用性的礼仪知识,也让我受益匪浅。印象比较深刻地是老师给我们观看一些异国文化视频,使我们知道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礼仪;还有就是观看了一些关于金正昆教授礼仪讲座的视频,他以风趣幽默的言语向我们揭露了很多人在生活中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从而陷入了许多窘境这一事实。并且,金教授的视频还很详细地教导我们该如何正确地规范自己的言语行为。“一个人的礼仪知识有多少,他的内涵就有多少”,这句话我觉得是非常正确的。比如说,在我们国家向一个人竖起大拇指是夸赞的意思,但是如果我们不懂别国的礼仪知识,要是在希腊也向他人竖起大拇指就带有侮辱的意思了;再比如说,许多国家的人都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如果我们不了解一些地域性的宗教礼仪知识,就很有可能触犯了他人的忌讳了。国家之间的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地区间的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以及各人的宗教信仰也与众不同,这些都让我感受到了关于礼仪的知识是无穷大的,学习它并正确使用它才能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有魅力,帮助我们做起事情来如鱼得水。

对于学习礼仪知识感悟最深的第三个道理是:“要正确把握好礼仪的度”。有的人极力地想成为一位绅士或淑女,就时刻地用所学到的礼仪知识过分地要求自己、约束自己,也许他或她的行为是很得体、很规范,可却让我们觉得反感和讨厌。礼仪不宜讲究过度了,适当即可。无论做什么都要分清楚礼仪在不同场所的运用,该讲究礼仪的时候就该用心地规范好自己的言语行为,不该讲究的时候行为随意一点就可以了,如果把握好礼仪的度别人就会觉得你是一个比较好交往的人,同时也会让你自己更加受到欢迎。总之,我们就是要学会变通各种礼仪的运用,让自己恰到好处的把握好礼仪的度。

好的礼仪有很多:碰到熟人应该点头微笑,遇到不同文化应该求同存异,看到弱者应该给予帮助等等;坏的礼仪习惯也有很多:随地吐痰,着装邋遢,不讲究公共卫生等等。而我们作为一个当代的大学生,就应该每时每刻,每个环节都讲礼仪,用礼仪,把所学到礼仪用得恰到好处。我真心觉得每一个人都应该把好的礼仪继续发扬,不好的礼仪习惯则要下狠心把它摒弃。

总而言之,我们都要从自我出发,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礼仪都用一点心思去学习、去留意并加以实践,从而让自己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用所学到的礼仪知识规范好自己的一言一行,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的修养和素质会有一个质的提升。

2.社交礼仪感悟 篇二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规则。礼仪是由风俗或传统逐渐演变,再经过专门规定而形成的一种行为规范。它既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折射镜,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们日常沟通的主要工具。文化是一个社会全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所以礼仪与文化有着极密切的关系。由于中国和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中西两种语言在文化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传承了千年的民族。中国文化主要受儒家、道教等意识形态影响较深,其中儒家思想在中国的文化中更是留下深深的烙印。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体系的基础,它主要强调一个“仁”字,这意味着善良、仁慈和仁爱之心。中国的礼仪开始于商周,盛行于唐宋,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变化,已经形成了一种体系。而西方社会与中国不同,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时期,迎来了文艺复兴,孕育了资本主义现代文明,而且基督教对西方国家的文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因此产生了具有宗教特色的文化。虽然现在教会的力量无法与过去相比,但它仍在许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圣诞节就是基督教国家最盛大的节日,显然她具有独特的宗教文化藴义在里面,因为圣诞节是耶稣基督的诞辰日,而耶稣是基督教的中心人物,他的生平和传教活动就是基督教信仰的基础。由此看来,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两种礼仪文化。

二、影响礼仪的因素

第一是受民族特性因素的影响。由于古代中国以汉族为代表,社交礼仪标准也是完全基于汉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汉民族的祖先在共同的生活和工作中形成了汉族默契的语言表达。一个微妙的面部表情或轻微的动作就可以表达某种意义,人们通过只言片语就可以明白你想说什么,也就是说,中国礼仪不仅强调行为人的语言、行动本身具有话语意义,同时还需要从行为人的语言和行动本身去“悟”出一些东西,在言传的同时还需意会,所以人们不需要说明他们的意图就能表达自己的感情。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情形是司空见惯的。可见,人们互相接触,问题不在于人们是否在交流信息,而是交流了什么信息。而许多西方国家都是移民国家,形成文明的历史较短,而且大多数西方国家的人们都是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虽然众多不同民族和种族都融合在一起,文化的兼容性很强,但西方人还不能达到像中国人一样的完全默契,因为他们来自不同的生活环境,他们必须明确表示他们的想法以及他们的需要,只有这样,别人才能了解他们的意图。

第二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在中西日常礼仪差异方面,环境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英国人见面经常谈论天气;而中国人总是问“你吃了吗?”,这反映了两国人民处于不同的自然环境中,所关心的事物不同。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这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这主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在过去几千年来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较低下,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文化,这大概是出于生存的需要。而在英国,人们之所以关心天气,是因为那里的天气经常变幻无常,属于海洋性气候。

第三个因素是受价值取向的影响。中国文化是集体价值取向型。因为中国的核心价值是与儒家思想息息相关的,是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结构所形成的产物。中国人特别注重家庭的伦理以及每个人在家庭中的位置,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都会珍视与家庭、亲戚朋友的感情。所以中国文化强调的是集体主义和团结精神,汉语的谚语“众人拾柴火焰高”体现的就是典型的集体主义,它提倡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和互助合作,体现的是亲情和友情的关系,强调的是彼此间的情谊和义务。比如,中国人讲究人品的重要,而这种人品是建立在关心国家和集体以及家庭关系和睦、人际关系和睦的基础之上的,如果一个人只考虑个人的利益,那么这个人的人品就会大打折扣。与中国文化不同,个人主义价值取向是西方人价值观的核心和基础。西方人喜欢我行我素,不受任何约束,崇尚的是个人相对社会的独立自主性,强调人的尊严。他们相信人不仅有权利享受生活之美,也有能力自我完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自由和民主。

第四个因素是受人际交往方式的影响。中西文化都重视人际交往,只不过交往观念及方式不同。在中国,询问人的年龄是比较正常的。但在西方,这类问题一般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特别是问女士的年龄更是大忌。因此除了问孩子的年龄,最好不要问这样的问题。中国人热情好客,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当然也就觉得真正的朋友之间没有什么可以保留的,所以认为了解朋友的年龄、职业、收入、婚姻状况等是理所当然的。而西方人则大不一样,特别重视隐私权,懂得尊重别人的隐私,别说诸如体重、婚姻、年龄,收入这些问题,就连想去朋友家坐一下,也要事先联系,看看朋友是否方便接待你,这样朋友会有所准备,比如,将家里收拾一下,以便给人留下好的印象。除此之外,西方人绝不轻易对别人的私生活进行评论,他们不愿意干涉别人的隐私当然也不愿被别人干涉自己的隐私。而这在中国人看来是很正常的。比如,中国人认为物品的价格体现的只是物品的价值,所以中国人会直接询问别人所买东西的价格,觉得这是很正常的。但这在西方人看来,就是打探别人的经济状况,打探别人的隐私,这种行为是不当的。

三、中西社交礼仪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那么礼仪也因文化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本文仅就中西社交礼仪的差异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称谓方面。生活中只要与人打交道,称谓就是不可避免的。中国古代把称谓看得十分郑重,各种不同身份的人在称谓上都有严格而繁琐的规则,社会成员须恪守无误,违犯了这个规则,不仅是失礼、丢面子的事,还可能落下“不敬”的罪名。《管子·五辅》中记载:“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这说明古人在与人交往时的彬彬有礼。虽然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人的称呼日趋简单化,但在中国人看来,只有熟悉、亲密的同辈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而在西方,人们直呼其名的范围比在汉语里要广得多,人们甚至可以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可以互称姓名,这在我们中国是不可想象的。

第二,日常生活打招呼方面。中国人常用“吃了吗?”“上哪儿去?”,“干什么去?”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心和亲切感。然而这会使西方人大惑不解,西方人听到对方问“吃饭了吗?”就会以为对方想请他吃饭。听到对方问“上哪儿去?”,“干什么去?”会感到突然和尴尬,甚至不快,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不是关心,而是在“盘问”,使他们感到对方在打探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很简单,只需要说一声“Hello”或“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英国人见面通常还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Nice weather, isn’t it?)

第三,分手时的告别语。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比如拜访别人结束时,中国人习惯上说“你挺忙的,我就不多打扰了。”“你一定累了,早点休息吧,我要告辞了。”换句话说,中国人强调的是“你”的概念。而西方人是从“我”出发,比如说“I am afraid I must be off.I have to relieve the baby-sitter”,“Thank you very much for asking me over.I hope we’ll be able to ge together again before long”,等等。

第四,在探望病人时的告别语。中国人常常会说“多喝点儿水”,“多穿点儿衣服”,“早点儿休息”。但西方人绝不会说这样的话,因为他们认为这样有指手画脚之嫌。他们会说“多保重”,“祝你早日康复”之类的话来安慰病人。

第五,宴请亲朋好友时的礼仪。首先,在正式的宴请活动中,中西方都讲究座次的安排。在中国,人们请客一般用圆桌,正式宴会的座位是事先安排好的,客人自己不要捷足先登,要等待主人的招呼和安排。一般来说,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入座时,主宾或地位较高的人坐上座,其余客人按照顺序坐偏座。在西方,人们请客常常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别坐桌子的两端,然后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顺序来安排座位,一般来说,男女穿插安排。按照西方习惯,长桌靠近门口的一端是女主人的位置,另一端是男主人的位置。主宾的位置靠近主人的身边,女主宾坐在男主人的右边;而男主宾则坐在女主人的右边。当然,男女主人的位置也可以根据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而定。比如,在有些西方国家,有时男女主人位置的安排会与上述情况相反。而有些国家则习惯将男女主人的位置安排在长桌的中央。除座次安排不同外,中西餐桌气氛也不一样。中国人讲究排场、热闹。美味佳肴放在桌子的中心位置,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交流感情的媒介物。人们互相敬酒、让菜,这体现了人们之间互相尊重、礼让的美德,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家庭温馨、邻里和睦的气氛。而在西式的宴会上,虽然食品和酒也非常重要,但实际上是作为陪衬。因为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人们通过与邻座客人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也就是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席好比男女之间的交谊舞。另外,中国人请客至少也要摆上八、九道菜,为表达主人的热情好客,主人常常会说“今天没什么好菜招待大家的”,“菜做得不好”,“请多多包涵”。而西方盛宴一般也只有四、五道菜,菜量也不会太大,以吃完或稍有剩余为最佳,客人最好吃完所有的菜,这样主人会觉得客人喜欢他做的菜,与中国人不同,主人一般会说“已经倾其所有来招待大家了”。

当然,中西社交礼仪的差异还有很多,比如称赞以及对称赞的回答、答谢以及对答谢的应答等等。比如,中国人在受到表扬时,往往表现得很谦虚。而西方人面对表扬一般会欣然接受。所以,英文中常有这样的表达,“You’re so beautiful today!”,“Really?Thank you!”, Leech在“谦逊原则”中很好地说明西方人通常会直接接受别人的表扬,然后再加以补充说明。

四、结论

总之,中西社交礼仪的差异有很多,造成中西方礼仪差异的原因也多种多样,除了上述因素以外,等级观念以及性别的不同也会对礼仪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根本原因还是由于中西文化环境、民族特性、价值取向以及人际交往方式的不同造就了中西不同的礼仪。随着中西方文化礼仪的融合,作为中国人,我们必须重视影响日常交际礼仪的因素,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这样才能在日常交际中避免误解和互相冲突,才能建立起中国当代社会的礼仪文化系统,达到和谐社会的理想,从而促使跨文化交际得以成功进行。

参考文献

[1]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2]郝军, 焦宏昌.大众礼仪礼节全书[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1.

3.社交礼仪守则(节选) 篇三

一九六六年十月四日,都已人过中年的我和维尔参加在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呼唤众生》的开幕式,这是沃克·埃文思三十年代末在纽约市地铁车站偷拍的人物肖像照的首次展出。

社交专栏的作者喜欢把这种活动说成是“轰动事件”。男人系黑色领带,与照片的色调相呼应,女人则身着长短不一的鲜艳衣物,长的垂及脚踵,短的可至大腿根。失业的年轻演员端着小小的圆盘送上香槟酒,没人看那些照片,大家都忙着自娱自乐。

一位年轻的社交界名流喝得醉醺醺的,跌跌撞撞地追逐一个服务生,差点儿把我撞倒在地。她这种情况不是个别的,在正式的社交聚会中,八点前就喝醉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变得可以接受,甚至是时髦的了。

不过,这也许不难理解。五十年代的美国把全球倒拎起来,还把他的零钱里全都从口袋里晃了出来,欧洲成了一个穷亲戚—挂满勋章,却连块桌布都没有。非洲、亚洲和南美那些难以区分的国家才开始像太阳下的火蜥蜴一样偷偷从我们教室的围墙外面溜过。没错,共产主义者就在围墙外的什么地方,不过我们有坟墓里的乔·麦卡锡 ,还没人去月球,俄罗斯人当时也只是在间谍小说里时隐时现。

所以,我们所有人都喝得多少有些醉了。我们像卫星一样一头扎入夜色中,在地球上方两英里处环游这个城市,动力是越来越不值钱的外币和精加工的烈性酒。我们在餐桌上大喊大叫,搂着彼此的丈夫或妻子溜进空房间里,像希腊诸神一般激情似火,轻率鲁莽。早上,我们六点半准时醒来,头脑清醒,乐观向上,准备重新回到我们在不锈钢办公桌前的位子上把握世界前进的方向。

那天晚上的焦点不是埃文思这位摄影师。他六十五岁左右,因为不讲究吃,人已萎缩,撑不起那套晚礼服,看上去颇像通用汽车公司退休的中层管理人员,一脸愁容,毫不出众。偶尔有人和他搭上一两句话,大部分时间他像舞会上最难看的姑娘那样拘束地站在角落里。

是的,众人的目光没放在埃文思身上,而是投在一个头发稀薄的年轻作家身上,他因为写了一部自己母亲的不忠史而语惊四座。他被自己的编辑和出版代理人夹在中间,正接受一小群书迷的追捧,看上去像个淘气的新生儿。

维尔好奇地盯着这群拍马屁的家伙。他通过促成一家瑞士连锁百货商店和一位美国导弹制造商进行合并,一天就能赚上一万美元,但却一辈子也想不明白,一个搬弄是非的家伙为什么可以引起这么大的轰动。

总对周围环境感觉敏锐的出版代理人与我目光相遇,他招手让我过去,我赶紧挥了一下手以示回应,挽起丈夫的胳膊。

—来吧,亲爱的,我说。我们去看看那些照片。

我们走进不那么拥挤的第二间展厅,开始不紧不慢地绕墙观看。实际上,在所有的照片里,拍下的一两个地铁乘客都是坐在摄影师的正对面。

这是一个表情严肃的黑人区居民,留着法式小胡子,头戴硬圆顶礼帽,帽子硬梆梆地翘起来。

这位是戴眼镜的四十岁男人,穿毛领大衣,戴宽边帽,像极了黑帮团伙的会计。

这两个单身姑娘是在梅西商场卖化妆品的,肯定有三十岁了。她们知道青春年华已过,面露酸楚,双眉紧蹙。

这是一个他,那是一个她。

这是一个小伙子,那是一个老人家。

这个衣冠楚楚,那个衣着邋遢。

虽然是二十五年前拍下的,这些照片却从未公开展出过。埃文思显然是担心侵犯他作品主角的隐私。考虑到这些人是他是在地铁这样公共的场合拍摄的,这听起来或许有点奇怪(甚至有点妄自尊大)。但看到墙上一溜儿的脸庞,你就能理解埃文思的迟疑了。因为,事实上这些照片捕捉到了某种赤裸的人性。这些在思绪里漫游、隐匿于通勤的芸芸众生之中的照片主人公,大多没有意识到自己正被训练有素的相机径直瞄准,因而在不知不觉中流露出内在的自我。

谁为了生计一天得搭乘两次地铁,就明白那是怎么回事:刚上车时,你展现出来的人格面具与你和同事及熟人待在一起时是一样的。你戴着这样的面具通过旋转式栅门,穿过滑动门,同车的人们能看出你是什么人—自负的还是谨慎的,多情的还是冷漠的,富得流油的还是领固定救济金的。但你找到一个位子,车子开动了,到了一站又到下一站,一些人下车而另一些人上来,火车像摇篮一样晃荡,你精心构建的人格面具开始滑落,在心思开始漫无目的地在你的忧虑与梦想之间游走时,你的超我溶解开来,或换句话说,它漂移至催眠的状态中,在那儿,就连忧虑与梦想也退却了,平和的沉静弥漫开来。

这种情况发生在我们所有人身上,问题只在于需要经过多少站。对一些人来说是两站,对其他人来说是三站,六十八街,五十九街,五十一街,中央火车站。真放松啊。在这几分钟里,我们放松警惕,目光迷离,在独处中找到真正的慰藉。

对那些没有人生经验的人来说,纵览这些照片的确惬意。年轻的律师、资浅的银行家和勇猛的社交女郎经过展廊看到这些照片时,一定在想:真是杰作啊,真是伟大的艺术成就,这至少是人性的面目!

但对于在那个时代度过青春年华的我们来说,这些照片里的人就像鬼魂一样。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那真是个折磨人的年代。

大萧条爆发时,我十六岁,刚到受二十年代毫不费力的诱惑所蒙蔽而被激出出诸多梦想与期待的年纪,好像美国发动大萧条,只是为了给曼哈顿一个教训。

大崩盘后,你听不到人们跳楼时身体撞击人行道的声音,但似乎所有人都在齐声喘气,然后一片寂静如雪花般飘落到这个城市。灯光摇曳,乐队放下乐器,人们悄悄朝门口走去。

沙尘暴从西向东,铺天盖地,把俄克拉荷马的尘土一路刮回四十二街,它如漫天乌云席卷而来,降落在报刊亭上,降落在公园的长椅上,如庞培城的火山灰般笼罩所有人,不管是得福的还是遭咒的。突然,我们有了自己的裘德 —衣衫褴褛、一脸憔悴、脚步沉重地沿着小街走过燃烧的油桶,走过一个个桥拱下简陋的棚屋和廉价的旅馆,脚步缓慢但目标坚定,朝内陆加州走去,那里也一样贫穷不堪,无可救药,贫困与无力感,饥饿与绝望,至少在战争的征兆照亮我们的脚步之前是这样的。

nlc202309021922

是的,沃克·埃文思在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一年间用隐蔽的相机拍下的那些人物肖像展现了人性,不过是一种独特的人性—经过淬炼的那种。

在我们前面几步远处,一个年轻姑娘正看得入迷。她不会超过二十二岁,每张照片对她来说似乎都是意外的惊喜—仿佛她正身处城堡的肖像画廊,所有的面孔都显得庄重而遥远。她的皮肤因无知之美而泛起潮红,令我羡慕不已。

对我来说,这些人物并不遥远:饱经沧桑的脸庞,得不到回应的凝视,都是那么熟悉。就像走进另一座城市的一家宾馆大堂,客人的衣着和言谈举止都与跟你同城的人如此相似,以至于你注定要碰上某个你不想看到的人。

在某种程度上,事情正是如此。

—是廷克·格雷,我说,这时维尔正朝另一幅画走去。

他回到我身边,又看了一眼这幅肖像照,是个二十八岁的男子,胡子拉碴,衣服破旧。

他的体重偏轻二十磅,脸脏兮兮的,几乎血色全无。不过他的双眼明亮,十分警觉,受过训练的目光直视前方,双唇隐现一丝笑意,仿佛是他在研究摄影师,仿佛是他在研究我们。这凝视穿越三十年,穿越相遇的峡谷,看上去如同一次探望,每个细部都像极了他自己。

—廷克·格雷,维尔印象模糊地重复道。我想我的兄弟认识一个叫格雷的银行家……

—是的,我说。就是他。

维尔此刻更靠近地仔细端详照片,表现出一种对与他关系疏远、在不景气年代落魄的人出于礼貌的兴趣。但一定还会提一两个有关我跟这个男子有多熟的问题。

—不可思议,维尔只说了这么一句,他的眉头皱了皱,几乎察觉不出来。

我和维尔开始见到对方的那个夏天,我俩还是三十多岁,已经错过了彼此成年人生中的十来年;但那段时间够长了,足够引导和误导我们的整个人生。如诗人所说,时间够了,足够我们谋杀或者创造—或至少,足够有正当理由对某人扔出一个问题。

但维尔很少回头算旧账的习惯是他的一项美德;而对待我过去的种种谜团,如同对待许多其他事情一样,他首先是位绅士。

不过,我作了让步。

—他也是我的一个熟人,我说。有段时间在我的朋友圈里。不过在战争开始前,我就再没他的消息了。

维尔的眉头舒展开来。

也许他从这些琐碎事实具有欺骗性的简单中得到了安慰,他以更具评估意味的眼光审视着照片,轻轻摇摇头,对这一巧合表示了应有的感慨,同时认定大萧条是如何的不公平。

—不可思议,他又说了一遍,不过口吻更显同情。他挽起我的胳膊,轻轻推着我离开。

我们在下一幅照片前花了必要的时间,然后是下一幅,再下一幅,不过,现在经过的这些脸庞就像走进对面电梯的那些陌生面孔,我几乎视而不见。

看到廷克的微笑……

经过这些年后,我对此毫无准备,真是突如其来。

也许这只是一种自满—一个富有的中年曼哈顿人甜蜜而无来由的自满—但在通过博物馆的一扇扇门时,我本想发誓证明,我的人生已经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平衡,那是两颗心灵的联姻,两个大都会的灵魂的联姻,他们都轻柔却不可逃避地向未来倾斜,如同白纸水仙向太阳倾斜。

然而,我发现我的思绪却在触及过去,转身背对此刻所有来之不易的完美,寻找过去岁月那甜美的迷茫,寻找所有的因缘际会—那些相遇在当时如此偶然,令人兴奋,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显露出那只是命运的表相。

是的,我的思绪转向廷克和伊芙—也转向华莱士·沃尔科特和迪奇·旺德怀尔,转向安妮·格兰汀,万花筒转起来,我的一九三八年有了色彩和形状。

站在丈夫身旁,我暗自决定将那一年的记忆留给自己。

这不是说他们中有哪一位令人反感,会让维尔震惊或威胁到我们婚姻的和谐。相反,如果我跟维尔分享那些经历,他很可能更加爱我,可我不想分享,因为我不希望那些记忆被稀释。

最重要的是,我想独处。我想走出周围人的眼光。我想去宾馆的酒吧里喝上一杯,或者更棒的是,打出租车到格林威治村,这可是多年来的第一次……

是的,照片里的廷克一脸穷相。他看起来贫穷,饥饿,没有前途,可也显得年轻,充满活力;生动得奇怪。

突然,墙上那些脸庞似乎在盯着我,地铁里的鬼魂,疲惫而孤独,它们认真地琢磨着我的脸,领会着那些妥协的痕迹,这些痕迹赋予上了年纪的面孔一种独特的悲悯感。

接下来,维尔的举动出人意料。

—我们走吧,他说。

我抬起头,他笑了。

—来吧,等到哪个上午没这么多人了,我们再来。

—好吧。

展廊中间人挤人,我们一直靠边走,走过那些照片,照片里的脸庞一一闪过,像囚犯从牢房的小方窗口里望出来,他们的目光追随我,似乎在说:你以为你要去哪里?就在我们快要走到出口时,其中一道目光止住了我的脚步。

我脸上浮起嘲弄的笑容。

—怎么啦?维尔问。

—又是他。

墙上,在两位老妇人的照片中间,又有一张廷克的照片,山羊绒外套,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衬衫是定做的,温莎领结从领口处活泼地冒出头来。

维尔拉起我的手往前拽,直到我们离照片只有一步之遥。

—你是说跟前面那位是同一个人?

—是的。

—不可能。

维尔转回到第一张照片那里,我看到他在大厅那边仔细研究那张脏兮兮的脸,要找出不同的地方。他回来,站到离羊绒外套男人一英尺远处。

—不可思议,他说。就是同一个人!

—请离艺术品远一些。一位保安说。

我们退后。

—如果你不认识他,会以为他们是两个人。

—是的,我说。你说得没错儿。

—嗨,他又站稳脚跟了!

维尔的心情突然好了起来。从破衣烂衫到羊绒的历程,让他恢复了天生的乐观。

—不,我说。这张照片是更早的。

—什么意思?

—那张照片在这张后面,是一九三九年的。

我指了指那张穿破衣服的照片。

—这张是一九三八年照的。

你不能怪维尔犯错,人们很自然把这张穿好衣服的照片看作是后来的,不仅因为它挂在后面,而且因为在一九三八年那张照片里,廷克不仅看上去情况好转,而且也显得年纪更大些:脸更圆,显得饱经沧桑,看破红尘,似乎成功的身后拖拽着一些丑恶的现实,而那张一年后照的更像是和平年代里的二十岁小伙: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天真烂漫。

维尔有些为廷克尴尬。

—哦,他说。不好意思。

他又挽起我的手,摇了摇头,为廷克,也为我们所有人。

—一夜落魄,他轻轻说道。

—不,我说。不完全是这样。

纽约,一九六九

(选自埃默·托尔斯长篇小说《社交礼仪守则》,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3月版)

众声喧哗
王安忆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1月版
该书包括著名作家王安忆最新创作的小说《众声喧哗》以及六部短篇小说《爱套娃一样爱你》、《释梦》、《林窟》、《恋人絮语》、《闪灵》、《游戏棒》,均为首次成书之作。《众声喧哗》写的是市井小民,延续王安忆在《长恨歌》中写实的细腻笔触。妻子去世后为排遣寂寞开了一爿小小纽扣店的欧伯伯,高大俊拔、有些口吃、在妈妈姐姐们的宠溺中长大的年轻保安“囡囡”,离家出走、泼辣能干的东北女人六叶,在上海滩喧哗和光怪陆离的背景里,上演了一段市井传奇。喧嚣中有静寂,卑微中有真实生活的质地;绵密的写实中,又超拔而出清澈禅机。

该书特邀台湾知名设计师聂永真操刀设计封面。

4.最新礼仪学习心得感悟 篇四

礼仪学习心得感悟1

上周末参加了行里组织的服务礼仪培训班,两天的学习下来让我受益匪浅在这次礼貌礼仪学习后,我恍然大悟,原来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有很多地方都做得不到位,从小小的鞠躬礼到礼貌用语,似乎我都有太多的忽略,比如在平时工作中鞠躬礼不标准、礼貌用语声音太小、面部无表情等常见问题我都没有多加注意。

这次的培训能够说是从身体到思想上的一次彻底的洗礼,作为一个服务人员外在的仪表,站坐立行的各种姿势,对于服务客户时应抱有的各种心态。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可谓历史悠久,孔子认为礼仪是一个人“修身养性持家立业治国平天下”的基础。礼仪能够很好的将一个人自身素质的高低体现出来,从另一方面来讲有好的形象,好的素质的人更能够得到别人的信任。试想一个对于生活悲观失望的人,一个愤世嫉俗的人,怎样会注意到自己的仪表,怎样会有微笑的情绪,一个连对客户提出的问题,对应对工作的压力都没有信心承受的人,又怎样会笑的出来呢?因此我们要绽放出发自内心的微笑,正因微笑具有穿透心灵的力量,能够冰释所有的哀怨与愁苦,微笑着接待每一位或善或凶的客户,微笑着迎接每一个晴或雨的日子。气质是自信的表现,只有有自信的人才会显得更出色,才会更美丽。自信的人是发自内心的气质的美。让人坚信、信赖。

同时也很感谢这次专业的培训,让我能和广大的同事们共聚一堂一齐学习和分享工作之中的经验,两天下来和同事们学到了很多,也互相学习到了很多,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也有了核心思想,那就是用最真诚的态度去服务客户,用最真心的微笑去迎接每一天,这样我们才能竭诚所能为工行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礼仪学习心得感悟2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礼仪的民族,中国是礼仪之邦的打过,我们古代的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其中的礼就是道德规范,孔子曰:礼者,敬人也,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尊重别人,更要尊重自己,此即礼者敬人。因为,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不仅要有“礼”,而且还要有“仪”。因此学习礼仪知识,运用礼仪规范,对提高我们自身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示素质,办公室工作是一扇亮丽的窗口,从接人待物到一颦一笑,都影响着整个团市委机关的整体形象,在国际交往中也好,在国内交往中也好,单位的个人形象就是一个组织的整体形象,也代表这一个人整体面貌与素质。礼仪小则影响自己一个人的形象,大则影响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形象,所以重视礼仪就要从自身做起。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就中国本国南北来说差异就很大,简单用一个穿鞋作为例子,露脚趾的凉鞋和妥协是不适合在正规场合穿的,在非正式场合穿露脚趾的凉鞋是可以的,但是穿露脚趾凉鞋就是不要穿袜子。当年我在上公共管理补习班时候,天津大学教授王世彤给我们讲课时候说,他在广州上课的时候,同学们说:老师,你看你就是北方佬。

王老师问为什么,后来才知道在当地习惯是穿凉鞋就不穿袜子,不管多热,如果穿袜子就是旅游鞋和棉袜子,或者正规场合就是皮鞋和袜子。这几年南北基本上有所一致了。所以以此看来,小小的细节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从头到脚,作为机关办公室的人员就要时刻注意修正自己的全身。莎士比亚说过: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就是他的教养、品位、地位的最真实的写照。

相见礼仪也是我们每个人在人际交往中不可回避的一个礼节,相见礼节,不论是老朋友还是新朋友,中外是不太一样的,目前国际社会,最通行的相见礼仪是拥抱、亲吻,而中国人一般则不讲这些,我们顶多就是握手,告别时候再握一次手。外国人的礼节基本千篇一律,有些国家喜欢拥抱亲吻,有些国家则对此不太讲究,比如美国人对亲吻、拥抱,有时候能接受,有时候也不太接受。

我们中国古代人流行的传统礼仪是拱手礼,在中华现代有些地方还是用拱手礼。在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泰国等地的中国人见面的时候还在延用拱手礼。文明礼仪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自古以来,中华儿女一直将文明礼仪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如今,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文明礼仪更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人的举止、表情、谈吐、对人待物等方方面面,都能展示一个人的素质修养,一个单位的整体形象。

所以,我觉得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应真正地做到注重工作和生活中的微小细节,追求完美,力求把做好每一件事。在工作岗位上提供文明服务的前提下,认真学习和掌握各种服务技巧,让自己和同事们真正感受到一种良好礼仪习惯的生活环境,如果每个人都能树立好自身形象,树好单位形象,那么,我们的生活将更加丰富多彩,我们的社会将更加温馨和谐。

礼仪学习心得感悟3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着称于世,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遗产。然而,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职场的礼节上,我总是觉得在这方面缺少了些什么。

实践求真知,通过20--年--月31日领导组织项目部全体人员参加了这次职场礼仪培训,虽然是光盘播放,但是大家都认真的观看,我也感触颇深,原来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有很多地方都做得不到位。

那么,什么是礼仪呢?礼仪就是前人定的规矩、家法和行规,做人的规则。“礼由心生”,一个具有良好文明意识的现代人,礼是必备的基本教养,必须表里如一。“文明礼貌服务,怎么对待别人?那就要做到‘待客三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去有送声。不仅要形式美而且要心灵美。”

良好的礼仪可以赢得陌生人的友善,赢得朋友的关心,赢得同事的尊重。礼仪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一个人内在素质与仪表特点的和谐之美、综合之美、完善之美,更代表一种深刻的道德指引。

职场交往是讲究规则的,即所谓的无规矩不成方圆。比如自己的办公桌,即是办公地点,就不能放太多的私人物品,文件归档是否及时归档,办公区的卫生情况,个人着装,这些都代表你的个人和公司的形象,给人第一印象,能够给人以美感。因此,不过是这些礼仪,还有生活中的其他细节都应留意,也要学会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从小小的电话,短信用语,鞠躬礼到文明用语,似乎我们都有太多的忽略。比如在平时工作中接电话是否在铃响了3声内接起,是否先报自己的姓名部门以及工作单位,还有我们是否做到了语调热情,大方自然,面带微笑,声量适中表达清楚,简明扼要,文明礼貌,挂电话时要确定挂好电话后再与其他人说话,在身边应经常准备好笔和纸,及时记录。

当开会时手机需静音,重要电话不得不接时,要先向在座各位道歉,然后只听不讲,最好在30秒内结束通话。更要注意的就是不要在会上频发短信,转笔,补妆,跷二郎腿,晃悠,这都是对发言者和其他会上同事的不尊重的行为。打电话时不要吃东西,与领导同乘电梯,是要落落大方,面带微笑,不要拘谨,这可是可遇不可求的机会呀。

同事之间沟通,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一定要会说话,说好话,用语言、文、肢体、眼神、心灵上的沟通。态度要真诚,公私要分明,不要用手指人,背后不要议论别人,金钱往来要谨慎,私下里面不要抱怨等等。其实我们对礼仪的认知面还有待加强。所以,我们要趁闲暇时间应多多来加强礼仪这方面的学习,因为我们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而是以整个集团公司的形象面对外界,并且还要做到学以致用。

可以说,礼仪是一张人际交往的名片。文明礼仪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言谈举止,学会待人接物,塑造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尊重。”所以说:知礼懂礼,注重文明礼仪,是每个立足社会的基本前提之一,是人们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重要条件。而精通礼仪的目的就在于运用,将我们所学的点滴运用到今后的工作之中,再不断地学习,一步一步完善自己,争取尽力为我们的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个人与集体共同成长。

礼仪学习心得感悟4

作为一名大学生,良好的个人形象更是以后找工作的外在条件。所以这个学期我选了周老师的课《个人形象设计与礼仪》是一种学问、是一门交往中的艺术科学。第一次看到周老师觉得她是个很有气质很漂亮的女士。周老师上课风趣幽默、博学多识,通过她的教学,我懂得了更多关于形象与礼仪方面的知识。

总结出如下几点:

1.色彩的认识。老师在第一堂课就给我们讲解了色彩的基础知识,色彩的种类分为无色彩和有色彩系、冷暖色系、色彩的对比与调和。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使我懂得了在着装和化妆上色彩的搭配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2.化妆。在上这堂课以前我从未学过化妆,但上了这门课,接触了化妆,懂得了化妆工具和化妆品的认识和使用,根据自己的头型、脸型、五官去化妆。也学会了根据自己的着装和场合来化适合的妆。

3.皮肤的了解。了解了自己皮肤的类型,这更有利于我选择适合的化妆品,还有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要采用不同的护肤产品和要养成良好的护肤习惯。

4.服装的搭配。要根据自己的肤色、体型、场合来搭配服装。判断服饰的风格,学习形体弥补方法,脸型、领型与发型的协调方法,服装色彩搭配方法。

5.发型与丝巾的`不同绑法。根据不同的场合和自己的喜好去设计自己的发型。有趣的是老师教给我们很多扎头发和围丝巾,还有用围巾做衣服的方法。简易方便又漂亮!

6.社交礼仪。最后一堂课老师教给我们社交礼仪。坐姿、站姿、握手方式这些都是我们往后求职和工作所要注意和学习的,要大方得体。总的来说,上了周老师的这门课程,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觉得身为现代女性,要懂得如何把自己美丽大方的一面展现出来。

礼仪学习心得感悟5

俗话说,中国是礼仪之邦,富有优良的文明礼貌传统,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常常把礼仪看做一个人精神面貌的体现也是衡量其道德水准及有无教养的尺度,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自身气质,展现企业风貌。我公司利用“学习强国”平台学习《现代礼仪》。历时一个半月的学习,在礼仪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

观看了湖南大学袁老师的课,让我们对现代礼仪有了更深的了解,本课程一共有13.1讲,每节课分为一个专题比如,职场礼仪、家庭礼仪、学校礼仪、言谈礼仪、生活礼仪等等,视频中老师全面系统的讲解,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更加深刻的懂得礼仪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仪容仪表,举手投足及礼仪礼节,这是一个良好的生活态度,更是修养的体现。同时,讲究礼仪也是对他人的尊重,避免对他人造成不必要的冲突和冒犯。在重要的场合中也需要更加注意,避免无意间的失礼。礼仪贯穿于生活的点滴中,穿衣、打招呼、等电梯、递名片、入座、握手等行为里都有很多的学问和规矩,正是这些司空见惯的小事却体现出了一个人的涵养。

通过老师深入浅出的授课,教会了我如何待人接物,塑造良好的形象,让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知礼仪、行礼仪、严格要求自己、谨记服务宗旨,才能更好地树立单位形象,展现公司的风采。

5.关于礼仪培训心得感悟精选 篇五

护理‎工作‎可以‎发扬‎女性‎的力‎和美‎。这‎里所‎说的‎“‎力”‎指的是‎女性‎的‎性别魅‎力及‎优势‎,‎“美‎”‎则包含着‎护士‎的礼‎仪。‎护理‎工作‎这种‎艺术‎美,‎‎是通过护‎士的‎言行‎举止‎、仪‎容仪‎表来‎体现‎的。‎良好‎的礼‎仪可‎‎以体现出‎‎护士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及知‎识涵‎养,‎是个‎人自‎尊自‎爱的‎表现‎。良‎‎好的还能‎潜移‎默化‎的净‎化人‎‎的心灵,‎并可‎以通‎过劝‎阻、‎教育‎等形‎式纠‎‎正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同‎时,‎礼仪‎讲究‎和谐‎,重‎视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当一‎个人‎重视‎了自‎身的‎美化‎,人‎际关‎系将‎会更‎加和‎睦,‎医患‎‎纠纷将会‎逐步‎减少‎,生‎活也‎将会‎‎变得更加‎温馨‎。‎其实‎,很‎多时‎候的‎医‎患矛盾‎都是‎因为‎沟通‎不当‎所引‎发的‎。而‎良好‎的语‎言沟‎通便‎能架‎‎起医患‎之间的‎心灵‎桥梁‎。中‎国有‎句俗‎话叫‎“‎礼多人‎不怪‎”,‎“‎您好、‎请、‎谢谢‎、‎抱歉、‎请慢‎走‎”等礼‎貌用‎语应‎常挂‎在嘴‎边。‎为了‎避免‎长期‎以来‎,护‎‎患关‎系一直停‎留在‎单纯‎的输‎液打‎针,‎做护‎理做‎治疗‎等机‎械性‎性的‎执行‎医嘱‎‎上,我们‎应更‎加对‎病人‎多一‎些交‎‎流。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文雅‎大方‎‎的姿态,‎一个‎自然‎亲切‎的表‎情,‎都可‎以有‎效的‎排除‎病人‎紧张‎焦虑‎的心‎‎情,为早‎日康‎复而‎积极‎的配‎合各‎项治‎疗和‎护理‎。在‎病人‎沮丧‎时,‎我们‎‎应该安慰‎鼓励‎病人‎;在‎病人‎不配‎合的‎‎情况下,‎我们‎应采‎取劝‎说、‎指令‎‎性的语言‎,切‎勿言‎辞犀‎利,‎指责‎,讥‎讽病‎人;‎对于病‎人的‎隐‎私,我‎们应‎该采‎取保‎密的‎态度‎,不‎可在‎背后‎议论‎病人‎病情‎,以‎免不‎恰‎当的言‎语引‎起不‎必要‎的纠‎纷。‎‎一个真‎诚的‎微笑‎胜过‎千言‎万语‎,使‎人心‎‎情愉悦。‎我记‎得有‎句话‎是这‎么说‎的:‎‎

微笑是‎最这‎个世‎界上‎最廉‎价的‎投资‎也是‎最快‎乐的‎投资‎。我‎们每‎天‎面对在‎疾病‎痛苦‎中挣‎扎的‎患者‎,微‎笑对‎于我‎们来‎说就‎‎好比一把‎万能‎钥‎匙,可‎以开‎启通‎向患‎者心‎扉的‎大门‎‎。当我们‎以真‎诚的‎微笑‎服务‎于患‎者‎时,便‎缩短‎了医‎‎患之间的‎距离‎。当‎我们‎以真‎诚的‎微笑‎取信‎于患‎者时‎,‎

6.社交礼仪与面试技巧-社交礼仪篇 篇六

一、社交礼仪的重要性:

什么是社交礼仪?社交礼仪作为一种文化,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用来对他人表达友谊和好感的符号。

社交礼仪是在社会交往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日常礼节。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要想让别人尊重自己,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掌握规范的社交礼仪,能为交往创造出和谐融洽的气氛,建立、保持、改善人际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交,而最难做好的也是社交。的确,人生在世,必然要参与社会交往,社交能力已经成为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礼仪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讲“礼”懂“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礼仪不仅仅是礼数、礼节,更是个人、民族、国家文明的象征

(一)社交礼仪的重要性

美好人生从好的社交开始

孟子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道”可以理解为“人缘之道”、“社交之道”。一个人如果不懂得这些道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社交是一个人必备的能力,没有出色的社交能力,你的人生之路就会布满崎岖和坎坷。

我国是礼仪之邦,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培养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也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礼仪。随着社会发展,礼仪的内涵也更加丰富、新潮、多元。能够娴熟地掌握和得心应手地运用社交礼仪,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社交礼仪是个人成长的需要,是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个人素养的体现,是民族精神的回归。(A)社交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1、良好的社交礼仪有益于交流信息也叫信息资源共享。我们在生活中需要获取大量信息以供生计参考,由于个人的活动范围有限,直接获取一手信息资源的能力也就受到很大的限制,而这众多的信息大多是在我们与他人打交道时所获取来的。良好的社交礼仪有助于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沟通,有利于信息资源的交流共享。

2、良好的社交礼仪有益于增进感情,良好的社交礼仪可以使我们在社交上投入的时间带来感情上的收获。

3、良好的社交礼仪有益于建立关系,社交在很多情况下是建立诸如商业合作、感情姻缘等关系的纽带。在建立关系的过程中,记得要学会跟进关系,避免忘记。日近日密,日疏日远。

(B)社交礼仪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

1、学习社交礼仪是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

2、学习社交礼仪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学习社交礼仪是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

4、学习社交礼仪是争做现代文明人的需要

(二)大学生学习社交礼仪的重要性: 荀子曾说过:“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对于礼仪这份珍贵的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

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知书达礼,待人以礼,应当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学习礼仪,不仅是时代潮流,更是提升竞争力的现实所需。

1、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任何社会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社会生活越社会化,人们也就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

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他们十分渴望获得真正的友谊,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大学生一般都远离家乡父母,过着集体生活,与其他同学处在平等位置,失去了以前那种对父母的“血缘上的”、“无条件的”依赖。因此,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并在交往过程中获得友谊,是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需要,是从“依赖于人”的人发展成“独立”的人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功地走向社会的需要。事实上,在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渴望友谊和情感交流是大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但也有不少大学生却不同程度的表现出 “自我封闭”的倾向。时常出现“孤独寂寞”、“没有朋友”的情绪体验。产生这种情况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较为普遍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友谊,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真正走出早期人际交往中形成的“依赖他人”、“不平等的”人际交往模式,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 “依附于人”、“利用他人”、“个人中心”、“求全责备”等倾向,偏离友谊“无私、平等、尊重”的根本原则;另一方面是缺乏社交的技巧,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不善于了解他人的情感和思想,缺乏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等,因而导致人际交往受挫或交际范围狭窄。长期发展的结果就是感到孤独寂寞,缺少朋友,形成一些心理障碍,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让大学生学习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和知识,帮助学生掌握交往技巧,积累交往经验,在交往过程中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接近,使他们觉得你是熟悉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

实践表明,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和自尊,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宣泄愤怒、压抑和痛苦,减少孤独、寂寞、空虚和夸奖等。这些都是十分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而且也会使大学生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产生了不良情绪则能够得到有效的排遣。同时,社交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让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他们就能凭借它去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样,不仅是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的主要途径,而且对于大学生个体来说,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

2、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而社交礼仪教育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为,礼仪是整个人生旅途中的必修课。任何一个生活在某一礼仪习俗和规范环境中的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该礼仪的约束。自觉地接受社会礼仪约束的人,就被人们认识为“成熟的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他就会被该社会中的人视为“警世骇俗”的“异端”,就会受到人们的排斥,社会就会以道德和舆论的手段来对他加以约束。大学生堪称“准社会人”,还不是真正的社会人。他们有一种强烈地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又普遍存在一些心理困惑,比如,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与领导、同事打交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进行自我形象设计,如何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等社会交往问题。然而大学生的社会心理承受力直接影响到交际活动的质量。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人,在交际活动中遇到各种情况和困难时,都能始终保持沉着稳定的心理状态,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迅速采取最合理的行为方式,化险为夷,争取主动。相反,一些缺乏良好的心理承受力的人,在参加重大交际活动前,常会出现惊慌恐惧,心神不定,坐卧不安的状况,有的在交际活动开始后,甚至会出现心跳加快,四肢颤抖,说话声调不正常的现象。那么,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不仅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而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心理承受力。

3、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目前,在不少高校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学的是高层次的道德规范,实际行为上却往往达不到基础道德的水平。这是与社交礼仪教育的缺乏分不开的。因为,礼仪是一种社会规范,是调整社会生活成员在社会中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社会规范主要包括法律规范和非法律规范两大类别。礼仪是一种非法律规范,它主要包括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习俗、共同生活准则等。其中,道德规范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为,它是从社会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一种自觉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社会礼仪反映了人们在共同生活、彼此交往中最一般的道德关系,是保证交往活动顺利进行和社会生活正常秩序的重要因素。社交礼仪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的学科。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可以丰富他们的礼仪知识,让他们明确地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并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社交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真正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文明人。

4、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去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内在品格和修养,也就是塑造大学生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高品位的文化境界。人文教育有明显的教化功能。它作用于人的情感状态,影响和改变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个性等,最终目标是较会大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做文明人。现在一般认为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在文学、艺术、历史文化、哲学、伦理等学科中。而社交礼仪教育涵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可见,社交礼仪教育更能直接地教会大学生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做文明人。因此,《社交礼仪》课应完全可以纳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之列,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在高校中推广和普及,这有助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5、社交礼教与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交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因为讲文明、讲礼貌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实际体现。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明确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修养、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然而每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影响到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通过社交礼仪教育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培养大学生应对酬答的实际能力,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具备基本的文明教养。让文明之花在我们校园遍地开放。如果人人讲礼仪,我们的社会将充满和谐与温馨。由此可见,社交礼仪的根本目标是要教育、引导全体公民自觉遵循社会主义礼貌道德规范以及相应的社交礼仪形式,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养成人们文明行为的习惯,促使良好社会风尚形成,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达到高度和谐与有序,努力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二、社交礼仪的原则:

(一)尊重原则

尊重是礼仪的情感基础。只有尊重才能使双方融洽的相处,交流。有道是“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可以说,尊敬是体现礼仪最直接的表现,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

(二)真诚原则

真诚是对人对事的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待人真心真意的友善表现。真诚和尊重首先表现为对人不说谎,不虚伪,不骗人,不侮辱人。所谓“骗人一次,终身无友。”其表现为对他人的正确认识,相信他人,尊重他人,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真正的奉献,才有丰硕的收获,只有真诚尊重方能使双方信心相印,友谊地久天长。

(三)平等适度原则

平等在交往中,表现为不骄狂,不要我行我素,不要自以为是,不要厚此薄彼,更不要傲视一切,目中无人,更不能以貌取人,或以职业,地位,权势压人,而是应该处处时时平等谦虚待人,唯有如此,才能结交更多的朋友。适度的原则是交往中把握分寸,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情境而使用相应的礼仪。如在与人交往时,既要彬彬有礼,又不能低三下四;既要热情大方,又不能轻浮;要自尊不要自负,要坦诚但不要粗鲁,要相信人但不能轻信,要活泼但不能放纵。

(四)信用原则

言而有信,做人的基本原则。孔子说“民无信不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在社交场合,尤其要讲究:一是要守时,与人约定时间的约会,会见,会谈,会议等,绝不应拖延迟到。二是要守约,即与人签订协议,约定和口头答应的事,要说到做到,即所谓“言必行,行必果”。故在社交场合,如没有十分的把握就不要轻易许诺他人,许诺做不到,翻落了个不守信的恶名,从此会永远失信与人。

(五)宽容原则

宽容是一种较高的境界,一种高贵的品质,也是一种非凡气度。宽即宽带,容即相容。在中国传统礼仪和文化中,历来十分重视和提倡宽容的道德原则,并将这一原则视为人生处世的基本美德。无数实践也证实,善解人意,体谅别人,较好地遵循宽容原则,于人于己都是很大的益处

三、社交礼仪的分类:

(主要选取与大学生有关的内容)(一)仪表礼仪:

现今的时代是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同时又是一个讲究团队精神的时代。大学生化妆应以所在群体为标准,以显示出年轻人的朝气蓬勃、积极奋进的精神风貌。

1,大学生的着装要求。大学生在校学习,自己无经济来源,应主要强调简洁大方。在教室、图书馆等地以及参加集丨会、演出或者在各公共场所等不易穿戴跨栏背心、吊带背心、拖鞋、运动短裤、超短裙等不适宜学生穿着的服装”。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多穿着便于行动、适合年龄要求的休闲装、便装等;在一些特定的场合,着装上应体现出自己的文化层次、道德水准、审美品味。

2,化妆应以自己面部的客观条件为基础,适当强化和美化,不可以失真:要妆而不露,化而不觉,达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化妆还应该随着环境、场合、时间、身份的不同而不同。

应该注意的是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以不化妆为宜;在社交娱乐活动中,适当浓一点是可以的。化妆的时候,应以自然、清淡为主,切忌人工痕迹过重,那会丧失年轻人自然的美感。

3,化妆应和服饰相协调。穿着不同,妆的浓淡和体现的格调就要不同。化妆品的色彩要和服饰色彩一致或具有一定的反差;化妆和服饰的格调也要一致。化妆还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化妆的目的就是要突出和强化美点,这个美点,或是眉,或是眼,或是唇,或是肤,只要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总会找出这个值得突出强化和令人羡慕的美点。

4,男生不留长发,不蓄胡子,不穿奇装异服;女生选择合适发型,不佩戴过多首饰。着装的TPO原则要求人们对于与穿着打扮相关联的一切问题,都必须统筹兼顾,优先考虑 时间、地点、目的 三大因素,并且努力在穿着打扮的各方面与以上因素保持一致。(二)举止礼仪:

要塑造良好的交际形象,必须讲究礼貌礼节,为此,就必须注意你的行为举止。举止礼仪是自我心诚的表现,一个人的外在举止行动可直接表明他的态度。做到彬彬有礼,落落大方,遵守一般的进退礼节,尽量避免各种不礼貌、不文明习惯。

举止礼仪是自我心诚的表现,一个人的外在举止行动可直接表明他的态度。做到彬彬有礼,落落大方,遵守一般的进退礼节,尽量避免各种不礼貌、不文明习惯。

体态举止具有传递信息的作用,一个讲究礼仪的大学生就要学会运用体态语言表示自尊和他尊。在与人交往中的基本礼仪举止包括站姿、坐姿、走姿、表情谈吐等动作,下面就以上主要动作要领介绍如下:

1.宁折不弯的骑士风度:站出青松的精神

男生站立时,要端正、庄重,具有稳定感。当你端立于人前时,从正面看去,以鼻为点向地面作垂直线,两侧的人体均衡对称。古人所说的“立如松”,就是指站姿的挺拔与稳定。端正稳定的站姿,表现作为男生特有的坚定沉着的性格与信心。

女生站立时,讲究挺直、舒展,古人常常用“亭亭玉立”来形容女性身材的美好。无论男生还是女生保持正确优雅的站姿,还应该注意两点:一是身体轻松自如,全身肌肉特别是上身肌肉微微放松,手臂自然下垂,足跟自然相靠,轻松自然地展示人体各部位之间的和谐。二是站立时要微微收腹,使胸部挺起,臀部上提,大腿肌肉出,一定程度的紧张。2.静态造型的艺术气质:坐出文雅的姿

男生坐姿,要躯干正直,肩平头正,腰 贴椅,两腿自然弯曲,双脚并列地面,四肢摆放不宜开得太大,以形成一种端正规矩、平稳、舒适的坐姿,即所谓的“坐如钟”。女生的坐相则更能显示一个人的风度和修养,女生落座时动作要轻缓,从容大方。(三)谈吐礼仪:

(A)语言艺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最重要最高级的手段是语言。)

1、交际用语:

初次见面应说:幸会 看望别人应说:拜访等候别人应说:恭候请人勿送应用:留步对方来信应称:惠书麻烦别人应说:打扰请人帮忙应说:烦请求给方便应说:借光托人办事应说:拜托请人指教应说:请教他人指点应称:赐教请人解答应用:请问赞人见解应用:高见归还原物应说:奉还求人原谅应说:包涵欢迎对方应叫:光顾老人年龄应叫:高寿好久不见应说:久违客人来到应用:光临中途先走应说:失陪与人分别应说:告辞赠送作用应用:雅正

2、交谈注意:

交谈时要注意语速和音量总量,要尽可能吐字清晰,不快不慢。讲话时声音要适中,以对方能够听清和不妨碍他人交谈为宜。除了对声音的控制外,谈话时还要注意眼神把握,若对方再在说,你一定要注视着对方面部或眼神,切不可一直注视。自己在说话时,和对方进行眼神交流可以更好地吸引对方的注意力。另外,在适当的场合,一定要懂得运用“对不起”,“谢谢”,“再见”等基本礼貌用于。

要委婉含蓄,表达巧妙。比如,在社交场合,以“去洗手间”代替“厕所在哪儿”。要善于倾听,给别人以说话的机会。这样才能在听取别人谈话的同时,获得对方的好感。还要学会应用诙谐幽默,避开矛盾的锋芒。幽默风趣的话语不仅令人愉快,还能化解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紧张情绪和尴尬气氛。

忌谈话题:与人交谈时,一般不要涉及疾病、死亡等不愉快的事,更要注意回避对方的隐私,对一般人,不径直询问他的履历、工丨资收入、家庭财产、衣饰价格等私生活方面的问题。对方不愿意回答的问题不要刨根问底,对方反感的问题一旦提出则应表示歉意或立即转移话题。谈话时还应注意不要批评长辈和身份高的人,不要讥笑讽刺他人,对宗教问题也应持慎重态度。一个人的外在举止行动可直接表明他的态度。做到彬彬有礼,落落大方,遵守一般的进退礼节,尽量避免各种不礼貌、不文明习惯。当我们要到别的宿舍时,进门之前先按门铃或轻轻敲门,然后站在门口等候。按门铃或敲门的时间不要过长,无人或未经主人允许,不要擅自进入室内。当遇见同学时,应该点头微笑致礼或打个招呼。

3、交谈中不善于打开话题,怎么办

找话题的方法是:① 中心开花法。② 即兴引入法。③ 投石问路法。④ 循趣入题法。

4、交际中不善于提问怎么办 怎样做到“善问”呢?

① 由此及彼地问。② 因人而异地问。③ 胸有成竹地问。④ 适可而止的问。⑤ 彬彬有礼的问。

(B)体语艺术。

1.在人际交往中,语言是一种交流方式,大量的却是非语言,即体语。

2.在交际活动中,恳切、坦然、友好、坚定、宽容的眼神,会给人亲近、信任、受尊敬的感觉,而轻佻、游离、茫然、阴沉、轻蔑的眼神会使人感到失望,有不受重视的感觉。3.在交际中善于运用空间距离。人们所在空间分为4个层次:

①亲密空间15-46cm,这是最亲的人,如父母、恋人、爱人;

②个人空间460cm-1.2m,一般亲朋好友之间,促膝谈心,拉家常;

③礼仪空间1.2m-3.6m,社交场合与人接触,上下级之间保持距离,保持距离,会产生威严感,庄重感;

④公众空间>3.6m,社交场合与人接触,上下级之间保持距离。4.交际中自我表现与分寸把握(四)介绍礼仪:

A自我介绍的注意事项:

1、注意时间:要抓住时机,在适当的场合进行自我介绍,对方有空闲,而且情绪较好,又有兴趣时,这样就不会打扰对方。自我介绍时还要简洁,尽可能地节省时间,以半分钟左右为佳。为了节省时间,作自我介绍时,还可利用名片、介绍信加以辅助。

2、讲究态度:进行自我介绍,态度一定要自然、友善、亲切、随和。应落落大方,彬彬有礼。既不能委委懦懦,又不能虚张声势,轻浮夸张。语气要自然增长率,语速要正常,语音要清晰。

3、真实诚恳:进行自我介绍要实事求是,真实可信,不可自吹自擂,夸大其辞。B国际惯用的介绍顺序:

先将男士介绍给女士 先将年幼者介绍给年长者 先将职务低者介绍给职务高者

先将客人介绍给主人 先将晚到者介绍给早到者(五)称呼礼仪 自谦和敬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尽管日常生活中谦语使用不多,但其精神无处不在。只要你在日常用语中表现出你的谦虚和恳切,人们自然会尊重你。

1、敬语的运用场合

第一,比较正规的社交场合。

第二,与师长或身份、地位较高的人的交谈。

第三,与人初次打交道或会见不太熟悉的人。

第四,会议、谈判等公务场合等。

2、常用敬语

我们日常使用的“请”字,第二人称中的“您”字,代词“阁下”、“尊夫人”、“贵方”等,另外还有一些常用的词语用法,如初次见面称“久仰”,很久不见称 “久违”,请人批评称“请教”,请人原谅称“包涵”,麻烦别人称“打扰”,托人办事称“拜托”,赞人见解称“高见”等等。

3、谦语:亦称“谦辞”,它是与“敬语”相对,是向人表示谦恭和自谦的一种词语。谦语最常用的用法是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和自己的亲属。例如,称自己为“愚”、“家严、家慈、家兄、家嫂”等。(六)握手礼仪

主人、长辈、上司、女士主动伸出手,客人、晚辈、下属、男士再相迎握手。

长辈与晚辈之间,长辈伸手后,晚辈才能伸手相握;上下级之间,上级伸手后,下级才能接握;主人与客人之间,主人宜主动伸手;男女之间,女方伸出手后,男方才能伸手相握;如果男性年长,是女性的父辈年龄,在一般的社交场合中仍以女性先伸手为主,除非男性已是祖辈年龄,或女性未成年在20岁以下,则男性先伸手是适宜的。但无论什么人如果他忽略了握手礼的先后次序而已经伸了手,对方都应不迟疑的回握。

握手时应该由尊者先伸手,但在表示欢迎、感谢、祝贺等场合,卑者也可以先伸手。(七)通信礼仪: 1.书写规范、整洁

2.态度要诚怒热情

3.文字要简炼、得体

4.内容要真实、确切(八)电话礼仪:

1、电话交谈基本要领。

① 力求谈话简洁,抓住要点;

② 考虑到交谈对方的立场;

③ 使对方感到有被尊重的感觉; ④ 没有强迫对方的意思。

2、打电话、接电话的基本礼仪。

① 打电话

② 接电话

③ 挂电话

3、要注意的: 时间是否合适 ; 用语是否礼貌 ; ······(九)赴宴礼仪:

1、应邀: 接到邀请后,无论是否方便参加宴会,都应提前回复。

2、准备: ····

3、赴宴: 掌握到达时间····

4、席间: ····

5、退席: 道谢告辞

礼貌拒绝他人邀请:

(1)态度要友好自然,彬彬有礼;(2)相告具体原因;(3)表示谦意;(4)拒绝一个人的邀请之后,不要马上接受他人的邀请;(5)要注意托词委婉。(十)名片礼仪:

初次见到对方是,首先要以亲切态度打招呼,并报上自己的来历,然后将名片递给对方,名片夹应放在西装的内袋里,不应从裤子口袋里掏出。

① 递接名片时最好用左手,名片的正方应对着对方、名字向着对方,最好拿名片的下端,让对方易于接受。

② 如果是事先约好才去的,对方已对你有一定了解,或有人介绍,就可以在打招呼后直接面谈,在面谈过程中或临别时,再拿出名处递给对方。以加深印象,并表示保持联 络的诚意。

③ 异地推销,名片上留下所住旅馆名称、电话,对方递给名片时,应该用左手接。但是右手立刻伸出来,两手一起拿着名片。

④ 接过后要点头致谢,不要立即收起来,也不应随意玩弄和摆放,而是认真读一遍,要注意对方的姓名、职务、职称,并轻读不出声,以示敬重。对没有把握念对的姓名,可以请教一下对方,然后将名片放入自己口袋或手提包、名片夹中。

三、大学生日常行为举止及人际交往中应注意 交往礼仪中有一个重要的“三A原则”: 交往礼仪中有一个重要的“三A原则”(即:接受“accept”、重视“attention”、赞同“agree”)。就是要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去接受对方,重视对方,赞同对方。接受对方,是要能容纳对方,不要排斥对方。重视对方,是使对方感受到你尊重对方,而且在你心目中十分重要。赞同对方,是要善于发现对方的长处,并及时加以肯定,既不要自高自大,也不要刻意奉承。社交中的“黄金原则”

(1)对朋友的态度要永远谦恭,要常常微笑着同别人交谈,交往。

(2)对周围的人要时时保持友好相处的关系,寻找机会多为别人做些什么,例如,你的同学病了,你能想到为他做一碗可口的汤,别人对你就会经久难忘。

(3)当别人给你介绍朋友时,你应集中精力去记住人家的名字。在以后的交往中,你一见面就能叫出他的名字,人家就会觉得这个人很热情,很有心

(4)要学会容忍,克服任性,要尽力理解别人,遇事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做到这一点就能让朋友感到亲切、可信、安全。社交“十不要”

(1)不要在别人忙时打扰别人,即便有事必须打扰,也应在办妥后及早告退;也不 要失约或做不速之客。

(2)不要为办事才给人送礼。礼品与关心亲疏应成正比,但无论如何,礼品应讲究实惠,切不可送人“等外”、“处理”之类的东西。

(3)不要故意引人注目,喧宾夺主,也不要畏畏缩缩,自卑自贱。

(4)不要对别人的事过分好奇,再三打听,刨根问底;更不要去触犯别人的忌讳。(5)不要拨弄是非,传播流言蜚语。

(6)不能要求旁人都合自己的脾气,须知你的脾气也并不合于每一个人,应学人宽容。(7)不要服饰不整,肮脏,身上有难闻的气味。反之,服饰过于华丽、轻佻也会惹得旁人不快。

(8)不要毫不掩饰地咳嗽、打嗝、吐痰等,也不要当众修饰自己的容貌。(9)不要长幼无序,礼节应有度。

(10)不要不辞而别,离开时,应向主人告辞,表示谢意 “三个美”:心灵美、外表美、行为美。

7.社交礼仪感悟 篇七

高职旅游教育旨在培养旅游行业所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而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人更能适应社会, 更具职业发展前景, 早已得到现有的教育理论和事实的证明。礼仪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从宏观来看, 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和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从个人生活的微观角度来看, 更是无处不在, 代表着一个人的人文素养。作为服务行业, 礼仪同样贯穿于旅游服务的始终。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 学习礼仪, 既是提高人文素养的需要, 也是专业技能的基本要求。因此, 《旅游社交礼仪》课程成为了众多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其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上的改进也得到了广泛的重视。

二、《旅游社交礼仪》课程改革探索

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自2002年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以来, 《旅游社交礼仪》课程已有了近十年的开课历史。在课程开设的早期, 由于条件所限, 教学内容局限在一般的社交礼仪, 教学方式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 而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过于陈旧。随着近些年旅游职业岗位需求的明确, 学院教学条件的改善, 《旅游社交礼仪》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具体阐述如下:

(一) 教学内容科学设计。

礼仪的内涵博大精深, 涉及面广, 并且良好的礼仪习惯需要较长时间的养成, 然而高职院校学制较短是个不容忽视的现状, 因此针对高职学生的礼仪教育必须要紧紧抓住核心内容, 做到有的放矢。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的过程中, 本着“以服务为宗旨, 就业为导向, 能力为本位”的建设理念, 分别对学生和用人单位双方进行了调查, 力求找出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又满足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的核心内容。最终, 按照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先个人、准企业人再到企业人的发展路径, 设计出“五步教学阶梯”, 帮助学生在从在校生到职场人的道路上实现角色转变。这“五步教学阶梯”分别是:“认识礼仪”、“做更好的自己”、“沟通无障碍”、“岗位服务有风采”和“如何才能游刃有余”, 对应这“五步教学阶梯”将原有的“旅游社交礼仪概述”、“仪容仪表仪态”、“旅游从业人员语言修养”、“旅游接待人员礼仪行为规范”、“旅游岗位接待服务礼仪”、“国际交往礼仪”、“我国主要客源国礼仪”、“我国少数民族及港澳台地区礼仪”等教学内容, 通过整合和序化, 打造成五大学习模块, 即“基础理论模块”、“职业形象塑造模块”、“旅游交际用语模块”、“旅游岗位日常交际礼仪模块”及“旅游接待常见礼俗模块”。学生学完该课程及其它的专业核心课程后, 有利于通过导游资格证考试, 或是顺利通过饭店服务员技能等级鉴定, 能在旅游行业企业各岗位提供规范的礼仪服务,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二) 教学模式勇于创新。

1. 重视榜样的作用, 开展示范教育。

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认为, 人类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对榜样 (或示范者) 的观察而习得的, 这种学习就是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榜样可以来自于社会、课堂和学生们中间。如引导学生们在熟悉的明星名人中找到一些礼仪楷模, 长期的有目的地去模仿他们的言行仪态, 让明星名人成为学生们的榜样。同时, 任课教师要注意到自身的行为给学生带来的直接影响, 任课教师本身讲究仪容、仪表, 具备良好气质, 可在学生中起示范表率作用, 良好的仪态展示, 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能激发学生对良好仪态的追求与向往, 并增加其实现理想效果的信心。另外, 在学生们中间, 也可以找到一些礼仪模范, 如在检验学生练习效果时, 将学生们的表现拍摄下来, 在课堂上进行回放, 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清楚直观地看到自己的不规范之处, 也能够发现一些榜样同学, 自己的身边人即是榜样,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 关注素质的养成, 课堂拓展延伸。

礼仪是人的文化修养、道德水准、个性特征和综合素质的一种综合体现。要使高职高专学生成为拥有健全人格、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必须从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做起, 使礼仪的系统学习与习惯养成结合起来。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有意识地将《旅游社交礼仪》课程安排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 使学生在进校之初就能系统了解旅游从业人员的礼仪规范, 让学生从接触职业教育的第一时间就接受礼仪观念的浸润和熏陶。

礼仪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在于背诵礼仪原则, 也不仅仅是获取知识, 更重要的是提高修养、在于应用, 是要养成学生较高的综合素质。但是, 在往年的教学中, 我们也发现高职高专旅游礼仪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在课堂上学礼仪, 讲礼仪, 而到了课堂之外, 言行又逐渐回复到原状的现象。由此可以发现对于《旅游社交礼仪》这种既有通识性又有技能性的课程来说, 短暂的课堂时间不足以完成既完整传授知识, 又实现素质养成的目标。因此, 将课堂教学进行拓展延伸, 营造学习礼仪、讲究礼仪的良好氛围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独立性, 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礼仪风气和氛围, 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学生日常管理中特别提出礼仪规范要求, 如结合学生团学活动开展文明班级评比、“不带早餐入教室”等活动, 通过组织礼仪讲座、礼仪大赛等各种活动使礼仪观念深入人心。这些做法使学生做到“讲文明、懂礼貌、重礼仪”, 将礼仪规范内化为自觉的行为, 塑造了大学生的礼仪形象, 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另外在教学实践中, 主张“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 鼓励学生加入礼仪队, 组织学生承担校内外各项活动的礼仪服务工作。通过课堂教学在课外的延伸和拓展, 学生实践能力大幅度提高, 今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很快适应所接触的各种场合, 应付自如, 表现出良好的礼仪修养。

(三) 教学手段丰富灵动。

1. 现代化手段合理运用。

心理学、传播学和系统论等各方面的研究结果均显示:学习过程中同时使用听觉和视觉能明显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同时, 高职高专学生的学情有对枯燥的文字描述不感兴趣, 而对鲜活的视频图片反应敏捷的特点, 因此《旅游社交礼仪》的课程教学很适合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多样性, 为学生构建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和学习氛围。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选择音频、视频、多媒体课件、互联网应用等不同的教学手段进行授课,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将教学内容形象地展示出来, 强化学生对旅游礼仪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对于“仪态礼仪”中的站姿、坐姿、走姿、蹲姿和手势礼仪等, 在课堂上利用动态的视频教学再加上教师的现场演示, 更能让学生把握动作的要领, 即时进行模仿学习;对于“仪表礼仪”部分的学习, 也可以通过图片和视频, 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良好的仪表在人际交往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其中领带打法的部分, 通过视频的形式分步向学生演示, 学生们边看边学, 记忆非常深刻。

2. 情景模拟活跃课堂。

在旅游礼仪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情景模拟式教学, 在教学中创造生动、形象、具体的模拟情境, 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训练, 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礼仪规范。情景模拟式教学, 是指通过对事件或事物发生与发展的环境、过程的模拟或虚拟再现, 让受教育者理解教学内容, 进而在短时间内提高能力的一种认知方法。如在学习“日常交往礼节”这部分内容时,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每组负责设计一个情景剧, 将日常交往常用的称呼、介绍、握手、交换名片、接打电话等礼仪规范, 通过情景再现, 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现出来, 教师和其他同学对每组学生的“表演”进行现场点评, 学生们非常投入, 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使抽象的理论变成了直观形象的体验, 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 考核方式机动灵活。

传统的课程考核模式“重知识记忆、重卷面分数、重答案唯一性、重教师主体、重时间封闭性”, 这不符合《旅游社交礼仪》课程确定的注重素质提升的教学目标, 因此, 在课程的教学评价中, 应采用多主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评价的主体不仅是老师, 还可以有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评价的方式灵活多样,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一样的考核评价方式, 如有关礼仪的理论知识内容主要采取笔试, 而实践技能的考核主要采用现场的面试;考核的地点也因此而异, 理论教学的笔试随学院统一期末考试在教室进行, 而实践技能的考核在校内实训室形体室进行。学生的期末最终成绩也不再是“一卷定输赢”, 而是采用最终成绩=平时成绩10%+实践考核40%+期末考卷50%这样的比例来进行分配 (表1) , 这种多主多元化的考核评价, 有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有助于培养学生客观、公平、公正的处事态度, 为学生日后从事工作在“德”的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 教学改革反思展望。

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不断地进行反思, 才能更加明确教改的目的和方向。经过本轮的课程教学改革, 《旅游社交礼仪》课程在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当前课堂教学中使用的多媒体教学资料, 大多是由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自行搜索下载, 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并且一些视频资料的清晰度并不理想, 这些都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一般来说, 仪态课应尽量安排在有落地镜的形体房进行, 配合音乐, 有意识地营造轻松优雅的训练氛围, 因条件所限, 形体房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另外, 在当前微课设计, 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形式下, 《旅游社交礼仪》课程也非常适合进行微课乃至“慕课”的教学设计, 精心制作“短、小、精、趣”的微课视频, 利用校园网络学习平台发布, 让学生们在课前学习, 课堂上来演练, 辅导, 实现课堂的翻转, 也不失为高职旅游礼仪课程改革的一个好的途径。

三、结语

总之, 旅游礼仪课程教学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必须对教学管理、教学方式进行创新, 改革现有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 要以设计科学的教学内容来充实学生, 以形式新颖的教学模式来吸引学生, 以丰富灵动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 以灵活机动的考核方式来评价学生,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加深对礼仪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使学生从美化自己、完善自我开始, 进而去美化生活、美化社会, 帮助学生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走向社会, 获得旅游礼仪课程教与学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孙喜亭等主编.高等教育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上一篇:部编掌声下一篇:谈班级管理的一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