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心理学总结

2024-11-11

人际交往心理学总结(精选8篇)

1.人际交往心理学总结 篇一

一、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表现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即心理活动。(动物也有心理现象)

二、人的心理构成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

心理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 心理

意志过程

个性意识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个性心理

个性特征:气质、能力、性格 个体心理差异

内控者:相信自己控制事件发展的能力

外控者:相信他人和外部事件是决定自己命运的因素

三、人的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脑是心理的器官,受损直接影响心理活动

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传出神经——效应器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离开现实,心理失常,如狼孩 能动表现在人人相异

3、心理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要让对方在你面前喜欢他们自己。

所以,我们要养成向别人道谢的习惯。

对所有人以诚相待,同多数人和睦相处,和少数人常来常往,只跟一个人亲密无间,绝不与任何人为敌。

——富兰克林

第一章

一、心理健康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健康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完美的状态”。

心理健康,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均能保持在知、情、意和个性心理诸方面良好、健康的效能状态,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正常的智力

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创造力和实践活动能力,反映人的聪明程度

2、良好的情绪

主要体现在情绪的稳定性和乐观向上的心境上 情绪注意—自觉

情绪反应—适当强度

情绪调控—自觉有效、稳定的

3、健全的意志 明确的目标追求 善于自制

4、和谐的人际关系

乐于与人交往、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和好朋友,不自卑、也不自大

5、正确的自我观念

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气质、性格、优缺点 贵在“自知之明”

6、适度的行为反应

行为反应与自己的年龄、社会角色、所处环境相符合7、完整统一的人格

人格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完整统一的人格在大学生身上体现为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协调一致,襟怀坦白、表里如一,能为他人、集体和社会所认同

8、积极的社会适应力

适应社会变化,较好地调整个人期望与社会期望的矛盾冲突 不逃避、孤僻、符合社会规范

三、心理健康标准只是一种相对

的衡量尺度

1、日常生活中,多数人的心理是处于健康与病态之间的第三状态

2、判断心理健康状况应当持发展的眼光 产生想法的非理性前提

1、我必须得到某些人的爱和感情

2、我必须表现得很出色

3、别人应该行为得体、为我着想

4、希望别人事事如意

5、希望事情发展如己所愿

第二章

一、现代生活的困扰

从静态农业化社会发展到现代工业化社会,人们的自由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原有的精神食粮显著减少,安全感显著降低,于是感到惊慌、恐惧乃至厌恶。摆脱方式:

对权威人士崇拜(政治领袖、宗教领袖等)、、自助书籍、、依赖药物

二、积极开展阳光社交

1、善良正直的动机

阳光社交——增进双方

社交利益

黑色社交——只考虑自己忽视甚至损害社交对象利益 灰色社交——不遵循社交原则,根据感觉行事 A,依恋

亲密关系提供安全感和舒适感

B,社会融合具有相同利益和态度的感觉

C,价值确定

他人的证明评价,使我们的价值确定 D,稳定联盟感

需要时获得别人帮助的认知 E,指导

及时从他人处获得参考意见

F,照顾他人的机会

照顾他人获得被需要和自我重要的感觉

2、人格的魅力

是否被社交对象接受,首先取决于主体本身

人格魅力:外表、言行、品德、情趣、知识、阅历。。

3、社交场所

除了家庭、亲戚和邻里关系外,人们相互认识的地点是某种共同目标得以完成的共同场所 注意:滥交不如不交 第三章

一、感恩的意义

学会了感恩你才会快乐,快乐了你才会健康,健康了你才会创造,创造了你才会富有,富有了你就会奉献,奉献了你就会得到尊敬,得到尊敬你就会满足,满足了你就更快乐,快乐了你就更健康,健康了你就会——长寿。其实。。我们还不错。。珍惜生命。。关爱自己、家人、还有朋友

二、人际交往从关爱亲人开始 《孝经》:

「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不恭敬他的父母,而对其它人很恭敬,这叫悖礼,违背礼敬的态度;

「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他不爱护他的父母,但是去爱护其它的人,这也是不正常的,这不是从德行里面流露出来,这是从利害心出来的。

三、百善孝当先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

——《论语》

第四章 社交口才——自我介绍

一、语言的无能是思想的苍白

口才的发挥,是藏之于内的无声语言(内部语言),向表之于外的有声语言(外部语言)的转化过程

口才十大要素:

胆:无私无畏、言其所必言 情:真情自然流露

智:驾驭交际场面的能力 识:见解、主见

知:丰富的知识和阅历

辨:不同场合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 力:感染力、说服力、号召力、战斗力 度:掌握程度轻重

思:贯穿言语交际全过程的思维活动 仪:仪态、神情、举止

二、自我介绍的作用

自我介绍是进行社会交往的一把钥匙,是指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向他人介绍自己的过程,是展现自己的形象和价值的一种方法和手段 新颖、恰当的自我介绍——推出美好、独特的形象——铺平进一步交往的道路——为成功社交创造机会

三、几种常见的自我介绍辞令

1、推衍姓名

丰富的文化积淀、反映时代乐章、、长辈的厚望

2、智者自嘲

任何人可以做到示弱揭短,自嘲、自谑是在自贬中包含着自解、自慰

体现豁达大度,使人产生好感,调侃中的缺点、不足变成了优势,凸显极强的自信

3、借助地域

介绍家乡地域风情、景物、名优特产,巧妙地烘托自己的个性

4、幽默对比

诙谐地与名人对比,显才能、见情趣

准确定好角色,争取对方认同,迅速拉近距离

“我和大家一样。

5、详述简历

讲清姓名、身份、目的、要求、介绍经历、学历资历、性格、特长、经验、能力、兴趣,有时还要讲些实际事例,注意谦虚求实,留有余地。

6、披露心迹

勇于剖析自己,适时、适度披露自己人生经历和内心思考。事实上,以对方为友,便于加深了解、增进感情

四、自我介绍中的礼仪

注意时机、讲究态度、注意时间、注意内容、注意方法

第五章 人际吸引

一、人际吸引的概念

即个体与他人之间感情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按吸引程度,人际吸引分为亲合(较低层次)、喜欢(中等程度)和爱情(最强烈)

二、亲合1、定义

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亲合即合群

2、亲合的作用:

a满足个体某种社会需要,如尊重、爱。。b获得对其生存发展有意义的信息 c减轻心理压力,欢乐共享、痛苦分担 d避免窘境,无人作伴将获得负面评价

3、影响亲合的因素:

a 情境因素

群体在面临外界压力的情境下,会产生亲合需要。

b情绪因素

恐惧是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合倾向越明显

三、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1、熟悉与邻近

空间距离近,见面机会多,彼此了解方便,易相互喜欢

2、相似性

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

3、互补

需要、社会角色、人格特征(内向与外向),三者同时出现互补关系,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4、外貌

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等个人外在因素吸引作用很大,尤其在交往初期,5、才能

未给别人构成社会比较的压力的能力,有助于人际吸引

6、人格品质

受喜爱程度最高的品质是真诚,虚伪最被人厌恶

第六章 交际过程与认知效应

一、交际过程的四要素:信息源、接受者、信息、通道

1、信息源——信息的发布者

信息源的不同个性影响着交际过程

其他他影响因素还有信息源的可靠性、能力、魅力、地位、职权

2、信息——交际的内容

有声语言与态势语言的有机结合

3、通道——传递信息的方式

视觉通道、触觉通道、嗅觉通道

4、接受者——信息的传递对象

每位信息源或接受者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人经历以及参照系统,并且影响着交际过程

二、人际交往的认知效应

1、归因的过程

对行为原因的推理,心理学称之为“归因”,包括主观、客观两方面因素

2、归因种类 1)、首因效应

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2)、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

3)、光环效应

对某个人有好感后,就会很难感觉到他的缺点存在,就像有一种光环在围绕着他,这种心理就是光环效应。

3、基本归因错误 1)、旁观者大多过高估计 行为人的主观因素,忽略客观因素 2)、肯定的第一印象易改变

3)、强烈需要、愿望干扰客观归因 4)、贬低受害者以缩小遭遇类似挫折的可能性 5)、假性一致导致归因偏差 6)、传统偏见导致的对某类人的错误认识 第七章 社交距离与言语沟通

一、社交距离

1、无形的空间圈

—社交中,感到必须与他人保持的社交距离注意到动物有自己的领地,人也如此

2、社交距离与人际关系 1)亲密距离(0-15-46cm),父母与孩子或情人之间 2)个人距离

(46-120cm)大多数场合下,朋友保持的最近距离 3)交际距离

(1.2——3.6m)这个距离下,大多数社交谈话感到舒服。4)公开距离

(3.6m-)谈话往往比较疏远,选择这样的距离,比较容易摆脱对方而又不显得无礼。

3、维持个人空间

疏远距离

中间设障碍物

4、言语交际

1)有效交际的障碍 a心不在焉 b动机性歪曲 c关注自我

2)、创造积极的交谈气氛

1)神入:尊重对方,理解对方的观点

2)淡化评价:不试图做出评价,谈论更顺利

3)诚实:欺骗,即使对方不了解你的动机,也能感到你不太诚实

4)平等:忽略地位,能力差异,交谈更坦率、有效。5)委婉:有许多可行的办法,我觉得最好是„.6)言语与非言语信息保持一致

二、系统地解决交际问题:

第一个步骤:分析问题性质,不可笼统,不可过分集中于反面的情感。第二个步骤:制定各种行动方案,不是解决方案。第三个步骤:衡量行动方案可行性、代价、危险性

第四个步骤:行动灵活机动,不必拘泥于细节,失败中更要思考 第八章自我认知

一、个体概念

1、定义:

一般说来,我们总以一种或褒或贬的态度看待自己。这种或褒或贬的自我评介决定了人的自尊或自卑。自我概念一旦形成,人们便趋于维持它、保护它。

2、影响个体概念的因素 1)自己的观察

人对自己行为的观察显然就是对自己作出判断的主要信息来源 2)、社会中的比较

与别人进行的比较可能会立即对我们的自我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或更自信,或更自卑。

我们总是趋向于跟在某些主要方面与我们相似的人做比较。3)、社交认识具有很大的选择性

为了得到他人的赞扬,我们都以能产生肯定的自我评价的方式来歪曲自己的行为。大多数人是采取否定与肯定兼容的态度。如高估社交能力、智力„.低估外表的魅力。

1、影响自我概念的因素 1)、别人的反馈

童年,反馈主要来自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随年龄增长,反馈的来源也越来越多。

大多数人都易于接受肯定的反馈,而排斥否定的反馈。自信心不足的人易于接受否定的反馈。2)、文化影响

人的个体概念受着文化的间接影响

左右着价值观的文化直接影响我们对自己行为观察的歪曲方式。

二、社交形象与自我表现

1、社交形象指人们希望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变体”呈现给别人,事实上,大多数人并不仅 仅局限于一种社交形象。

2、自我表现

我们这样小心谨慎地表现自我,也希望别人接受我们的努力,虽然有时被怀疑,除非表现过于夸张,有违事实,否则人们一般把疑问埋在心底。

社交形象的数量和差异性会影响人的个体概念甚至心理健康。

三、敏锐的自我觉察力

1、能够积极了解自己应该如何表现自我的信息并相应调整自己的行为

2、对环境的暗示非常敏感,能深刻理解别人想看到什么行为,善于察言观色。

3、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随心所欲地调整自己的非语言信号

4、作为优秀的演员,能精彩地理解和搞定自己的角色

5、关注自我表现,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给别人留下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印象 第九章

树立自尊和表露自我

一、我们的自尊心

1、定义:

自尊心是指人对自己 作为人的价值的评估,也是个体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2、自尊心的重要性

1)缺乏自尊心的人比富于自尊心的人更容易产生情绪障碍,更易受到焦虑、紧张、忧愁、失眠及心理疾病的困扰

2)缺乏自尊心与成绩不良之间有某种关系 缺乏自尊心—确立目标较低—成绩不良

3)社交中,缺乏自尊心的人往往局促不安,忸怩害羞,尤其容易受到感情伤害 4)由于自己需要得到别人的承认,所以对在交往中的影响尤为敏感 担心有损别人对自己的承认,于是不出风头,随大流 5)具有否定个体概念的人不会很真诚地喜欢别人

3、树立自尊心的几点原则

1).充分认识到你能控制你的自我形象

控制对自己的看法,自信有能力改变自我形象

重视别人的反馈,但是否取舍的最后决定权在你的掌握中 2)、为自己确定标准

一个常见陷阱就是容许别人设定我们借以评估自己的标准

“你应该„..” 3)分清不切实际的目标

对自己要求过高,总想做出显然毫无可能的最佳表现 4)调整消极的自我 交谈自尊心不足的人往往陷于消极的思维方式 5)重视自己的能力

自尊心不足,从成就和优点中获得满足感极小

对于无力改变的缺点,要予以接受,可以克服的应积极努力

重视学会欣赏自己能力 6)完善自己

努力克服不足,不断完善自己

7)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别人

积极的态度有助于交往并赢得别人的肯定

二、自我表露

1、自我表露的意义:

1)表达:发泄情感,减轻压力,松驰神经

2)澄清思想:表达过程中,会对问题认识更深刻地澄清一下

3)比较:为了解自己就需要与人比较,通过自我表露来获取比较信息。4)发展关系

愿意表露,意味着信任对方,意味着希望与之发展关系。

2、自我表露与心理健康

自我表露是健康人格基 石,人越坦率心理越健康

3、正确的自我表露,即在适当的时间向合适的人表露合适的内容。谁表露?

女性的自我表露比男性更坦率。在与陌生人接触中(与朋友相反),男性比女性更易于自我表露。表露什么?

愿意谈及:自己的爱好,兴趣,工作,政治观点

自己介绍的信息(住址,年龄,教育)不愿表露:性话题,经济问题,内心的焦虑。向什么人表露?

引导别人自我表露的能力取决于个人的社交技巧,乐意向比较熟悉的人,社会地位接近的人或地位较高的人表露自己 在什么场合表露?

私下场合,相互性(对方也表露自己)什么时间自我表露?

对方有兴趣时,发现神入和相互性。第十章

友谊与爱情

一、友谊—亲戚命定、朋友自选

1、定义与特征

互利互惠、彼此尊重的人际关系,视对方为真诚的不可替代的人 朋友的实质是喜爱的人

特点:

信任、情感支持和利益分享

2、友谊的类型

忠诚、无私、关爱、包容 互惠型:

付出收获平衡、地位平等 接受型:

付出与收获分开,关键是身份不同 交往型:

短暂的友好关系,热诚而不强烈

3、友谊与交流

才干、肯定、支持、激励、安全 接触:有选择的表露、谨慎地预期 交往:“我们”的意识,坦诚表露

亲密:被视为排他的整体

情感互相支持

4、友谊、文化、性别

集体主义文化:团队、合作

个人主义文化:自我、竞争

以上二者兼而有之 男性:共同活动

女性:情感分享

二、爱

紧密、关怀、亲密、激情和责任

1、爱情的类型

浪漫的爱:亲密、激情、迷恋、短暂 有伴的爱:亲密、交流、友谊、长久 虚幻的爱:冲动、激情、承诺、风险 圆满的爱:亲密、激情、承诺、短暂

2、爱情与交流

个性秘密的交流方式

深入的自我暴露 准确的判断对方

目光与沉默 悦纳对方、完善自我 禁忌言行的隐与显

3、爱情、文化、性别

个人主义文化:浪漫与个人满足 集体主义文化:关注彼此关系网 男性:疏远同性朋友 女性:关爱同性朋友

4、爱情的唤起和持续

激感转移

激烈刺激——肾上腺素——爱情唤起

爱情持续

爱情与思想的双向作用

越爱越相思,相思就越爱 第十章

端正信念

净化心灵

一、我们的错误信念

不良情绪或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由我们对这件事情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

1、绝对化的要求

从个人意愿出发,固执地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者不会发生,否则,难以接受,陷入痛苦

2、过分概括

以某一件事或者某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于是,责备自己或者敌视他人

3、糟糕至极 对事情的后果抱有可怕、糟糕、甚至灾难性的预期,使自己陷入痛苦不能自拔

二、端正信念

善待自己

1、自我关怀

2、自我指导

3、宽容

4、接受不确定性

5、变通性

6、参与

7、敢于尝试

8、自我接受

三、合理情绪疗法A-B-C 以失恋经历为例

A-事件

我失恋了,她和别人好了

B-信念

我那么爱她,她却背叛我,太不公平了,太让我伤心了 C-结果

焦虑抑郁,怨恨女友

D-驳斥

1、因为我爱她,她就必须爱我吗?

2、我爱她是自愿,我有理由强迫她爱我吗?这公平吗?

3、她有理由选择,我有什么权利强迫她按我的意愿做呢?

4、我爱过的人就必须一直爱我,这样绝对化的要求合理吗? E-新观念

1、我和她都有选择爱的权利

2、要像希望别人怎样对待我那样去对待别人

3、相爱一生当然很好,也要看缘分

4、感情也是会变化的,不能要求事情按自己的希望始终不变地发展下去

2.人际交往心理学总结 篇二

合理情绪理论认为, 偶发事件并非导致个体反应的直接原因, 个体对事件的观点、看法才是导致其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因此, 改变学生对他人的不恰当评价、强化某些合理的观念是形成学生良好人际交往的关键, 有利于学生心理的成熟。

一、渗透式讲授

职高学生由于知识面较广, 具备一定抽象思维能力及推理能力。可以在日常活动中结合具体事例对其进行渗透式“讲理”, 让学生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1、引导学生善于对他人作“正向”理解。

班上的王利同学和张慧同学曾是非常好的朋友, 可有一段时间, 二人很少在一起玩, 王利情绪低落, 从周记中我得知, 有一次, 二人在路上相遇, 张慧没有理会王利, 王感到非常迷惑, 而且看到张慧和另外一个女生形影不离, 自己好像被孤立了, 一时情绪极低。我找到张慧了解情况, 当问及二人是否发生过矛盾时, 她显得很吃惊, 她只是觉得与另外一个女生很谈得来, 对王利并没有什么意见, 关系挺好。针对这一事例, 我在班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 两个熟人A和B在路上相遇, 彼此都没有打招呼。A在想, 可能B有什么急事或在思考什么问题罢。B在想, 他对我是不是有什么不满?我什么地方得罪他了?他可能是故意这样做的, 就是不想理我, 看不起我!前者可能觉得无所谓, 该干什么还继续干自己的;而后者则可能怒气冲冲, 以至无法平静下来做自己的事了。前者是从好的方面去思考别人, 是对别人的“正向”理解, 而后者是从坏的方面去猜度别人, 是“负向”理解, 我们要善于对自己的朋友作“正向”理解, 少一份无根据的猜度。

2、矛盾的危险性。

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是经常的, 关键是如何处理这些矛盾, 于是我对学生讲解了解决矛盾的技巧:“坚持主见法。”当两人在观点上发生分歧时, 矛盾就产生了, 这种矛盾很自然, 无可指责。但双方要达成一致, 不相互攻击, 不让矛盾成为私人矛盾。而且, 为了共同的利益 (主见) , 开始着手解决矛盾。坚持主见就意味着不攻击对方, 求同存异, 从双方意见出发解决问题, 实现“双赢”。矛盾的危险性在于它可以变得非常私人化以至于和原来的问题完全不相干。

3、启发学生懂得感恩。

在学生的提议下, 班上搞起了“1+1”辅导活动, 可时间不长, 部分辅导的同学向我反映被辅导的同学缺乏主动性, 甚至还因被管束而不高兴, 我认为这是一种缺乏感恩意识的表现, 受人恩惠却又不领情, 在班会课上, 我让部分同学说出令自己最感动的一件受人帮助的事, 谈谈当时自己的心情以及此事对自己的影响。来兵同学是刚到班上的新同学, 人生地不熟, 有一天下夜自习后, 天下着雨, 因为没带伞, 所以一直等着雨小一点再回家, 可雨越下越大, 同学们走得差不多了, 心中正着急, 这时与他从未有过交往的李涛同学把伞塞给她, 自己跑回寝室, 事情虽小, 却深深触动了他, 让他感到了集体的温暖。来兵同学在周记本上留下这件难忘的小事, 我在班会课上读了这篇周记, 同学们禁不住为李涛热烈鼓掌, 接下来, 同学们在引导下达成共识:“只有我为人人, 才有人人为我”、“受人滴水, 当涌泉相报”。

李天天同学身体较差, 其父母十分着急, 妈妈每天早晨早起为李天天准备鸡蛋、牛奶, 可他就是不吃, 有时还与妈妈顶撞, 甚至赌气, 其实不理解父母苦心的同学大有人在。我在一本杂志上摘录一篇题为《母爱》的文章读与学生。其中有则故事触动了学生:一个屠夫一生不知杀了多少头牛, 可有一次他买了一头肚大腰圆的母牛要杀。眼泪涌出了牛的眼眶。屠夫早已见惯不惊, 毫不犹豫地举起了刀, 突然, 母牛“扑通”跪在了他的面前, 这是屠夫第一次见牛下跪, 母牛被杀后, 剖开肚子, 从里面掉下一个小牛犊。屠夫掩埋了母牛及小牛犊, 这是他生平第一次没有把牛肉卖出。教室内出奇地静。“你们时时在喊‘父母唠叨, 不理解我’, 可你们又何时理解过父母的心?!”我说。

4、对班委干部工作的新认识。

“同学们选出自己的班委, 可当班委开展工作时, 又有多少同学能理解呢。”这是我在班会课上提出的问题, 值周班委对自习课纪律提出批评, 抱怨纪律管不了。原因是:同学我行我素, 认为只有老师才能管自己。文娱委员付丹丹为元旦汇演紧张准备, 每天组织同学排练节目。有一天, 同学告诉我, 付丹丹撒手不管了, 我吃一惊, 向来认真负责的她怎么会呢?过去一看, 付丹丹又开始排练了, 只是眼圈还是红的, 原来, 几个调皮、随便的学生不听指挥, 急得付丹丹掉眼泪。班会课上, 我让学生讨论班委干部的职责, 以及班委干部如何发挥作用。许多班干部把管理自习课纪律作为自己的责任, 认为不管就对不起自己的职务, 对不起这个优秀班集体。不少同学指出:纪律管理、活动的组织必须依靠同学的配合。“班委同学的管理与纪律干涉是为了自己捞取好处吗?”我问。经过讨论, 同学们认可了班委的工作, 理解了班干部的工作, 和谐了同学之间的关系, 使每个同学从心理为这个集体着想。

二、运用思想辩论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角色协调

矛盾产生于角色本人的感受与别人对角色的期望之间的差异。因此, 合理认识自身角色是缩小“自我”与“他我”差异, 善解他人的基础。一次, 靳佳伟在教室与人发生矛盾, 情急之下随手抓了一本书向对方打过去, 而书刚好是李同同学的, 李同认为:“为何靳佳伟不拿别的书而拿自己的书去扔, 而且不把书捡回来, 于是两人发生口角, 险些出手。显然, 靳佳伟并不知道是谁的书, 但在气愤下没有向李同道歉。我让两人冷静下来, 思考这样几个问题:a.对方当时处于什么情景下?b.如果我是对方该如何反应?c.我的做法偏不偏激?体谅对方没有?d.旁人如何看我?不一会两人言归于好。

三、让交往双方明白对方对自己的帮助与关爱

矛盾产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交往双方并不了解彼此的优点, 往往只看到了彼此的缺点。因此要让学生明白谁曾帮助了自己, 关心自己。劳动委员是一个工作繁重、又容易得罪同学的角色, 有时, 劳动委员帮人做了清洁, 却得不到回报, 有一次去检查保洁情况时, 我发现只有劳动委员周洋一个人去教室做清洁, 原来是在帮助两个没来的同学做。晚上, 我找到那两个同学将周洋的事告诉他们, 两人以前与劳动委员发生过矛盾, 听完后, 都不好意思低下头, 从此, 二人做清洁时再也没有逃跑过。再如, 一个半期考试前的晚上, 教学楼的人都走得差不多了, 我发现班上的灯还亮着, 原来是专业教师郭老师正将部分专业习题的答案写在黑板上, 她说, 因为没时间评讲, 只有公布答案, 我当时为这位老教师的敬业精神所感动, 第二天一早, 我将此事告诉了学生, 从那一周周记中, 我看到同学们对郭老师作了很高的评价, 更加敬重郭老师。

四、引导学生对人际交往的效果进行归因

让学生明白影响人际交往的主要因素是自身的素质, 经常换位思考可以理解他人, 保持冷静, 从而促进人际交往心理的成熟。总结出效果不好的人际交往作为教训, 效果好的人际交往作为经验。

3.顾虑——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篇三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顾虑是恐怕对自己,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迟迟不敢下决心或不敢按本意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顾虑心理是普遍存在的。比如,有的人与别人打交道时总爱想:他可靠吗?他会瞧得起我吗?而当别人建议他做某事时,他又想:这合适吗?失败了怎么办?这些都是顾虑心理的表现。我们说,与陌生人初次交往,持有一定的戒备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有些人过于谨慎,似乎天下的人都不可靠,因此办起事说起话来总是畏畏缩缩,担忧之心形诸于色。不信任他人,不仅不可能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会挫伤别人的自尊心,伤害他人的感情。此外,顾虑心理还表现在只求至交,而不愿广泛结友,这样自然就限制了自己的交往面。

顾虑心理与人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如果一个人一生下来就生活在顺境之中,在他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从没有遇到过意外的刺激,不但自己是一帆风顺的,而且也很少听到或看到别人的不幸和痛苦,那么他就很少有顾虑心理。一个人在后天的环境中遭受的失败越多,遇到的困难越大,接触的人和事越复杂,那么他的顾虑心理也就越严重。

人的自我意识对顾虑心理也有巨大的影响。自我认可的人,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对自己的能力和现实以及身体和容貌等都给予肯定,这种人自信能把事情办好,所以不易产生顾虑心理。而自我拒绝的人,表现出过分地不赞成自己。他们对自己无伤大雅的身材、容貌、性格、出生等也要自我批评,常把自己带入苛刻的环境中,认为自己不行,自己比不上别人,怕失败了让人看不起,结果办什么事都顾虑重重。

顾虑心理与个体的性格和气质也有密切的关系。心理学家把人的气质分为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四种。一般说来,表现为待人接物冷淡刻板,孤僻,不灵活,沉溺于内心体验,办事效率低,郁郁寡欢等特征的抑郁质的人,易于产生高程度的顾虑心理。在性格上,国际上采用的典型性格类型一般有五种。其中表现为情绪特征不安定,内向,喜欢独自思考问题,不喜欢出门,有自己的偏爱和兴趣的E型性格又叫“现实逃避型”性格的人,易于产生过重顾虑心理。

此外,民族的传统观念对顾虑心理也有深远的影响。中国人一般受“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旧观念之束缚,所以顾虑心理就表现得比西方人要明显。

产生顾虑心理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以上仅是其中的几个主要方面。顾虑心理是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因此有必要加以克服或控制。为此建议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改变带有偏见的传统观念,不可固步自封,对未来要持乐观态度。要坚信世界上好人是占绝大多数的。遇事要达观,态度要开朗,要让希望心理时刻占主导地位。二是要了解和肯定自己。个人对自己的一切。不但要充分了解,而且要坦然地承认并欣然接受。不要欺骗自己,更不要拒绝和憎恨自己。要认为我就是我,别人讲什么用不着介意。三是要善于改变自己的处境,创造条件取得成功。要善于向逆境和自己的短处挑战,不能甘居落后,要创造机会争取成功,成功的次数多了,你也就有了勇气和自信心。四是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培养坚强的毅力,要有“有志者,事竟成”的胆略和气魄,遇失败不泄气,不会干就尝试着干,养成果断地处理事情的习惯,要培养锻炼自己的意志。假如你摔倒了99次,你要有第100次站起来的勇气。做到了这些,你的顾虑也就烟消云散了。

4.人际交往心理学总结 篇四

所谓心理沟通,就是师生之间心理上的互相容纳。既理解对方.接受对方,又能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具体来说,就是学生能理解老师对他的教育要求是合理的,正确的,乐意接受老师的教育、指导和帮助,并且化为行动;教师能理解学生言行产生的背景,透析学生言行的真正动机,体谅其具体情境。在情感上。师生之间相互接受,将心比心,不曲解对方。

一、了解学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班主任要想深入学生心灵,使教育富有实效,了解学生是基础。了解学生的方法很多,我主要采用多问、巧谈、善观等方法。在组成一个新的班级时,多问问学生有什么新打算,能不能适应新班级和新环境;与学生谈谈家里的情况。谈谈他们的兴趣爱好;透过每个学生的表现发现其思想本质。开学前几天,我在家访时发现学生周×很特殊。他是一位内向的学生,母亲是残疾人,一家人的经济来源主要靠他父亲打工那几百块不多的工资。回校后,我把这一情况向学校反映,希望能给他减免点学杂费,学校同意了我的请求。果然,第二天.周×交不起学费,当我把学校的决定告诉他时,我发现他眼中隐隐含着泪水。第二天。他告诉我.他妈妈非常感激我。但是.周×太内向了,内向得简直有点自卑。平时说话不敢大声,做什么事都仿佛低人一等。我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也曾经有过这种感觉,我要让这位小男孩坚强起来,让他感受到老师像爱其他同学一样爱他。我找他一起散步。讲了小时的故事。告诉他那时老师也曾交不起学费.是老师的老师给了我帮助。周×有点不相信地看着我,等看到我诚恳的目光时,他不好意思地笑了。我分明看到了他对我的信任,也感受到了师生之间的那种默契。

二、关爱学生,抚慰心灵的伤痛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是除了母爱之外,世界上又一种伟大的爱。这种爱是无私的,但师爱不同于母爱,因为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师爱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去自觉地、主动地、沿着老师指出的方向迈出。只有当班主任给学生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才能向教师敞开内心时间,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班主任只有用自己的爱去感化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才会产生动情效应,让学生良好的个性得到张扬。班级中有一名很有才气的女生。她的具有较高的悟性和极富灵气的作文常令同办公室的老师看了赞叹。但翻开她以前的习作你会发现,她写的不是同学的自私就是妈妈的偏心,字里行间透露着满腔的不平和怨恨,这也难怪,因为她有个特殊的家庭:她上头有个姐姐,母亲一直想生个儿子传宗接代。但这个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家庭盼来的却又是一个女儿。因而从出生开始父母便不喜欢她,总骂她是多余的。姐姐的出色又使父母将爱全部转移到姐姐身上,这个小女孩一直像一只丑小鸭那样生活着。听了她的故事我留下了眼泪,同情她的无辜。又为她的不幸叫屈。但几次家访后,我发现她的母亲极难沟通,对自己的行为毫无自责之心。我想既然她母亲这样欣赏她姐姐的成绩,我何不让她瞧瞧她小女儿的才能。于是.我对她给予了更多的关怀。一句问候,一个眼神,一声鼓励的话语„„我发现她眼中也闪耀起了自信的光芒。我让她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她的习作,把她的习作推荐到报社发表.还把这些成果都告诉了她的母亲。有一天早晨,这个女孩突然对我神秘一笑,说:“老师.这几天妈妈对我很好很好,今天还给我烧早饭呢。”听了她的话,我鼻子一酸。但我想,有这样一个好的开头,一定会有好结果的。我对她倾注更多的爱心,帮她找回应有的母爱,帮她拥有健康的心灵。

三、尊重学生。点燃希望的火花

5.人际交往心理学的心得 篇五

通过本次培训,使我认识到:健康不仅是身体上没有任何疾病,而且是能正确了解和接纳自我,能正确的感知现实并且适应现实,良好的适应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平衡过去。我是一个急性子,脾气比较急躁,遇到事情或不顺心容易动怒,产生悲观,愤怒等小计情绪。有时候,把这种情绪带入工作,学习,人际交往中,看学生不顺眼,看自己的老公、孩子不顺心,不仅是自己不快乐,还会影响周围的人。所以,教师自身保持一种也管得心态非常重要。通过学习,我意识到了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2、学会感恩。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现在的人都比较自私,更多的在乎自己的得失。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感恩自己的身体,感恩周围的人,感恩大自然,感恩生活中的美好点滴。感恩使我们把关注点聚焦在那些美好事务上,生活也由此变得更美好,是自己永远健康的心态,完美的人格和进取的信念。

3、做好沟通,与学生打成一片。

6.人际交往心理秘诀――心理平衡 篇六

初入社交圈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这样一个错误,那就是“好事一次做尽”。为了赢得他人的认可,全心全意地为对方做事以达到彼此间的关系融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但事实并非如此。

心理学家早年指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换,这种交换同市场上的物品交换应遵循的原则是相同的,即人们都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于所付出的,

但如果得到的大于付出的,这也会令对方的心理失去平衡。

人不能一味接受别人的付出,否则心理会感到不平衡。“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也是为了使关系平衡的一种做法。如果好事一次做尽,使人感到无法回报或没有机会回报的时候,愧疚感就会让受惠的一方选择疏远。留有余地,好事不应一次做尽,这也许是平衡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要想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应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适当地给别人一个回报的机会,以不至于因内心的压力而疏远双方的关系。而“过度投资”,只会让对方的心灵感到窒息。适当的余地,彼此才能更自由畅快地呼吸。

7.人际交往心理学总结 篇七

一、人际交往障碍毕业生的就业表现

(一) 人际网络小, 获取就业信息渠道窄、数量少

对于毕业班学生来说, 获取就业信息是成功就业的前提条件。人际关系良好的毕业生朋友多, 信息广, 就业信息获取畅通, 为就业提供了较好的信息保障。而人际交往障碍毕业生一直都生活在较小的人际网络中, 到了毕业年级同样难以改变现状, 只能通过学校公告栏或者学院通知等接收就业信息, 很难通过人际关系网络来获得更多快捷有效的就业信息。因而人际交往障碍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渠道窄、数量少, 就业的机会相对较少。

(二) 自信心缺乏, 不敢应聘岗位要求高的职业

具有自信心的毕业生有着“敢想敢干”的作风, 就业过程中努力挖掘自身优势, 牢牢把握好的工作机会, 积极应聘心仪的工作岗位。而人际交往障碍毕业生因缺乏自信心, 低估自己的能力, 降低岗位要求, 选择挑战性较小、竞争性小的岗位。对于高要求的就业岗位望而却步, 轻易放弃眼前机会, 丧失很多就业机会。

(三) 表达能力差, 面试环节不能很好推介自己

人际关系良好的毕业生社会交往范围广, 结交了各种不同性格类型的朋友, 锻炼了自己的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应聘面试时能够做到张弛有度, 恰如其分地推介自己。而人际交往障碍毕业生, 由于社会交往能力差, 语言表达能力较弱, 在应聘面试时有的表现为紧张拘束, 只言片语;有的表现为慌张忙乱、词不达意;给用人单位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 容易失去录用机会。

(四) 交往能力弱, 试用期内人际关系差被解聘

人际关系良好的毕业生获得就业机会后, 能迅速地融入到新的人际环境中, 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 获得新同事的认可。而人际交往障碍的毕业生, 往往会在新工作岗位上延续自己的人际交往观念和态度, 表现为退缩和被动, 被单位评价为“老实”“不善言辞”甚至“木讷”, 在实习期内暴露出不擅长人际交往的特点。因而, 他们可能因人际交往能力差, 在试用期内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而被解聘。

二、人际交往障碍的心理原因分析

(一) 自信心缺乏是人际交往障碍的重要原因自信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一个人

对自己力量的充分估计。自信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评价, 是在积极的自我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表现为喜欢自己, 肯定自己, 相信自己。[2]自信心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缺乏自信心的大学生毕业生往往看不到自身价值, 对自己持否定态度, 影响人际交往。

首先, 自信心的缺乏导致人际交往中缺乏主动性。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往往羞于主动与人打招呼, 遇到陌生人也不会主动交流, 固化了被动的人际交往模式。这对于需要“主动走出去”和“主动与人交流”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其次, 自信心缺乏导致人际交往中心理开放程度较低。心理开放程度低的学生在与人交谈时容易紧张局促, 或是交往时畏畏缩缩, 与人交流层次浅, 即很难交到知心朋友, 获取的信息量又少。

再者, 自信心缺乏导致人际交往中消极情绪较严重。缺乏自信心的大学毕业生往往患得患失, 习惯于消极评价自己和他人, 难以承受就业过程中的挫折困难, 容易带给身边朋友消极情绪, 因而不受大家喜欢, 更加恶化了人际关系。

(二) 人际交往的观念和态度决定了人际关系好坏

人际交往观念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是至关重要的, 人际交往障碍的毕业生往往存在不恰当的人际交往观念。

首先, 一些学生以中学时代形成的友谊理想模式和标准来衡量大学校园环境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忽视了“朋友”与“人际”的不同, 认为志同道合、兴趣爱好一致的人才能交往共事。因而, 一旦发现对方身上有自己不喜欢的缺点, 就深感失望, 甚至产生挫折感, 对人际交往失去信心。

其次, 一些学生将人际交往看作一种“商品交换”, 希望以最小的代价来获得最大的收益。因而在人际交往中习惯于索取, 不喜欢奉献。与人交往时斤斤计较、功利性较强, 久而久之难以结交到真心朋友, 造成人际关系淡漠的局面。

再者, 一些学生以不正确的心态与人交往。某些大学生以“我不好——你好”的态度处世, 依赖他人的施舍, 特别需要被爱抚和承认, 给朋友造成心理负担;某些大学生以“我不好——你不好”极端退缩的态度处世, 放弃自我的同时厌恶他人成长, 使身边的人避之惟恐不及;还有一些人以“我好——你不好”的态度处世, 不希望看到他人成绩和进步, 具有强烈的攀比心和妒嫉心。[3](72)这三种不良心态都不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三、团体心理辅导帮扶人际交往障碍毕业生的目标

(一) 自信心的提升

1. 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是自信心提升的前提。在了解自我概念的基础上, 帮助人际交往障碍大学毕业生探索今天的“我”是如何形成的, 以及自我形成的影响因素。加强对自我的全面了解, 形成鲜明的自我形象, 明确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性质和要求。

2. 合理归因

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让人际交往障碍毕业生了解自我归因风格, 判断自我归因风格是否合理, 从而找出缺乏自信心的具体原因。并通过团体练习, 体验和尝试新的归因方式, 学会对就业过程中的挫折和失败进行正确归因。

3. 肯定自我

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学习自我肯定的技巧, 学会通过自我暗示获得自信心。让人际交往障碍毕业生得到积极的自我体验, 认识到我的“独特性”, 产生成就感和能力感, 获得就业信心。

(二) 人际能力的提升

1. 认清自我人际交往模式

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学习人际交往理论, 让人际交往障碍毕业生清晰地认识到自我交往模式。并与他人比较, 认识到自我交往模式的不足之处, 明确今后改进的方向。

2. 建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

在认清自我人际交往模式之后, 改变人际交往观念, 如区分“朋友”与“人际”的不同, 学会悦纳他人;养成主动关心和帮助别人的习惯, 确立“我好——你好”的生活态度。

3. 学习掌握人际交往基本技巧

通过团体练习, 使人际交往障碍大学生掌握必要的人际交往技巧, 如理解倾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使之在人际交往中应对自如, 获得更多自尊和自信。

四、团体心理辅导帮扶人际交往障碍毕业生的主题方案

(一) 自信心提升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1. 认识自我

步骤一:全面认识自我——“乔韩窗口探索”

乔韩窗口将自我划分为四个区域, “我知道别人也知道”的公开领域、“别人知道我不知道”的盲目领域、“我知道别人不知道”的隐秘领域和“别人不知道我也不知道”的未知领域。[3](109)团体辅导老师提前为学生准备好印有乔韩窗口表格的纸张。团体开始后, 老师要求人际交往障碍的大学毕业生利用自我反思和其他同学的反馈将表格填写完整。回到团体后大家分享探讨, 尤其加强对“盲目自我”和“无意识自我”的认识, 形成对自我较为全面的看法。这样, 人际交往障碍的大学毕业生既能发现自己的缺点, 有利于今后的改进, 也能够发现自己优点, 提高自信心, 有利于增强就业信心。

步骤二:探讨自信心形成的影响因素——“原生家庭图”

原生家庭图是指用图形方式将家庭成员信息、关系、亲密程度等展示出来。原生家庭图能够清晰展示自我发展的影响因素。团体辅导老师将原生家庭画法范例呈现给大家, 向大家介绍原生家庭图的画法;学生在20分钟之内完成自己的原生家庭图;画完后回到团体中讨论家庭对自信心发展的影响。团体辅导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自信心的形成和发展与家庭氛围及教育有怎样的关系?如果看待父母对我们就业的期望?对于以往的失败就业经历, 我们现在能做的是什么?

2. 合理归因

步骤一:探索就业过程中不自信的原因——“我的担心”

团体辅导老师将纸和笔发给每一位人际交往障碍的大学毕业生, 让他们认真思考并在纸上写下就业过程中“自己担心的事情”。在团体中与大家分享, 并仔细分析为什么会担心这些事情。团体辅导老师应让人际交往障碍的大学毕业生意识到:就业过程中担心的事情具有普遍性, 如“害怕失败”等。老师引导大家放下心理负担, 坦然面对可能出现的失败。

步骤二:建立正确的归因方式——“正确地看待过去的失败”

对于就业失败经历, 团体辅导老师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归因, 减轻对自我的否定。老师为就业困难的大学生们讲解归因方式的有关知识, 让大家检视自己以往的归因方式。引导大家思考:过去将就业失败完全归结为自身能力差不是恰当的, 是什么让我们对事物作出这样的归因?然后重新面对自己的失败经历, 试着用其他归因方式对就业失败经历归因, 看看有什么不同, 从而体验到正确归因对克服就业失败恐惧的作用。

3. 肯定自我

步骤一:注入积极的力量——“给自己贴积极标签”

团体辅导老师提前为大家准备好纸和笔。让人际交往障碍的大学毕业生为自己写一下标签, 来描述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之后思考自己身上贴得最牢的自我标签是什么?老师帮助大家区分自己的积极标签和消极标签;通过讨论让大家认识到消极标签都是害怕失败、回避尝试的结果, 如“我很胆小”等, 会使人失去信心, 产生自卑感。老师要引导大家设法撕掉自己的消极标签, 给自己贴上积极标签, 如“我可以很勇敢!”通过此次团体活动, 让人际交往障碍的大学生注入积极的力量, 体验积极标签的力量, 通过积极暗示肯定自己。

步骤二:获得积极的体验——“别人给我戴高帽”

团体辅导老师提前准备几顶纸做的帽子。请大家轮流坐在团体中央, 戴上高帽, 其他人轮流说出他的优点及令人欣赏之处, 如性格、相貌、处事等。被称赞者说出哪些优点是自己已经知道或者没有察觉的。通过优点轰炸, 让大家感觉到“我也很棒”, 获得积极体验。通过此团体活动, 让大家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优势, 并将自己的优势在就业过程中发扬光大, 提高就业信心, 使自己更加具有人格魅力。

(二) 人际能力提升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1. 认识自己的人际交往模式和现状

步骤一:明确自己的交往模式——“我喜欢的, 我不喜欢的”

团体辅导老师让人际交往障碍的大学毕业生写出五个“我喜欢与这样的人交往”的句子, 和五个“我不喜欢与这样的人交往”的句子。在团体中与大家分享, 归纳出普遍喜欢的与普遍不喜欢的交往类型。团体辅导老师引导大家思考:“我们原有的观念是不是可以改变?在与喜欢的人交往时要注意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也可以与不喜欢的人交往?”通过此次团体辅导, 让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认识自己的交往模式。今后不能仅局限于与自己喜欢的人交往, 要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 建立更多的人脉关系, 搭建良好的就业信息平台。

步骤二:看清自己的交往现状——“我的友谊之花”

团体辅导老师通过花瓣的比喻告诉大家:交友的要诀, 就像友谊花上的十片花瓣, 拥有的花瓣越多, 友谊之花就越美丽, 并让大家反思自己拥有几片花瓣。十片花瓣分别为:“主动开放、有礼貌、不挖苦别人、勇于认错、留意言行、严守秘密、尊重别人、坦诚、善于合作、不以自我为中心。”[4]之后, 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友谊之花, 看清自己在哪方面还存在缺陷。通过此次团体活动, 让人际交往障碍的大学毕业生了解自己的人际交往现状, 审视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不足。这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 促进大学生就业。

2. 建立正确人际交往观念

步骤一:学会悦纳他人——“人无完人”

团体辅导老师让大家认真审视自己最好的朋友身上的缺点, 并寻找自己最不喜欢的人身上的优点, 到团体中与大家分享。团体辅导老师引导大家思考人无完人的道理:所有人都不是完美的, 关键是看的角度不一样。通过此次团体活动, 让大家意识到不能根据自己的偏好对他人过于苛求, 要将心比心, 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多体谅和宽容他人。

步骤二:学会积极主动——“结交陌生人”

团体辅导老师提前给大家布置作业:试着在不同的场合认识五个陌生人。在团体中与大家分享认识五个陌生人的情况, 包括这五个人是谁, 在什么地方认识的, 为什么要主动与他们认识, 相识的过程如何, 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 现在的交往情况如何等。团体辅导老师引导大家思考:除了在认识陌生人的过程中需要积极主动, 对待身边的朋友也需要主动地关心和提供帮助, 才能收获友谊。通过此次团体活动, 让就业困难的大学生意识到人际交往中积极主动的重要性, 养成积极主动的交往习惯, 有利于获取就业信息和争取就业机会。

3. 学习掌握人际交往技巧

步骤一:学会理解倾听——“心不在焉”

团体辅导老师将学生两两一组进行相互咨询, 倾诉的主题是“我生命中最伤心的一次经历”。开始前, 老师先安排一些学生故意不倾听, 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两分钟后交换倾诉方和倾听方。团体辅导老师引导大家思考:“在别人讲述过程中, 不认真倾听会对讲述者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大家希望用什么样的交流模式?”通过此次团体活动, 让就业困难毕业生意识到每个人都渴望被尊重, 希望交谈时对方倾听自己。用心听对方所传递的信息, 灵活运用倾听的技巧, 在就业面试或与同事相处时才能赢得关注和尊重。

步骤二:学会表达自己——“模拟招聘会”

团体辅导老师提前准备好职业图片和招聘启事, 并分发给每位学生纸和笔。模拟招聘会开始后, 根据岗位要求学生回答“你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从事该工作你最大的优势是什么?你为什么要面试该工作?你曾经引以为豪的成就是什么?五年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如何保证自己能胜任该项工作?”团体活动中着重训练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 同时, 团体辅导老师让其他同学认真观察, 为其提出改进意见。通过此次团体活动, 让就业困难的学生学会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 尤其在应聘面试环节中恰如其分地推介自己。

总之, 按照团体心理辅导的原则, 循序渐进地开展以上心理辅导主题, 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 改善人际关系, 帮助人际交往障碍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祁佳斌, 李晓庆, 赵成刚.试论对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J].知识经济, 2011 (01) :156.

[2]乔纳森·布朗.自我[J].陈浩莺, 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32.

[3]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

8.人际交往心理学总结 篇八

【关键词】焦虑 认知行为疗法 支持性心理疗法 个性

1. 一般资料

小茜(化名),女,汉族,19岁,陕西省某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学生,来自湖南农村,现住学校宿舍。小茜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排行最小,倍受疼爱,但接受严格的家庭教育,生活自立能力强。父母无人格障碍,无其它神经症性障碍,无家族精神病史。上学后成绩一直处于班级中上水平,善良正直,乐于助人,同时也对他人抱有较高期望,认为自己对别人好,别人也应该对自己好。性格倔强,有些敏感。在班主任老师的建议和鼓励下,主动前来咨询。SCL—90测验结果:躯体化1.8,强迫症状1.9,人际敏感3.5,抑郁2.5,焦虑3.6,恐怖1.9,敌对1.4,偏执1.9,精神病性1.6,其他1.6,总分175,阳性项目45个。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因子分均高于常模。SAS测量标准分:56,SDS测量标准分50。

2. 主诉和个人陈述

2.1 主诉

近两月前开始与其他舍友关系变得很僵,基本处于被孤立状态,非常压抑。经常觉得舍友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害怕与舍友相处,强烈要求调换宿舍,可班主任不允许,很痛苦。最近做什么事情都不能集中精力,总在想与舍友的关系,想不通为什么,曾想过不如死了算了。

2.2 个人陈述

春节后开学不久,我在宿舍可压抑了。我常感觉到宿舍同学在背后说我的坏话,因为我好几次发现,她们几个在一起正聊得高兴,看见我进来,就不说话了。

上学期军训结束不久,我就发现她们老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她们也会互相在背后说对方坏话,但之后见到被议论的那个人又装得跟没事儿一样,一起有说有笑,玩得很开心。她们中间也有人很讨厌这种做法(跟我私下說起过),但表面上仍会随声附和,我觉得她们可虚伪了。她们都是陕西本地人,在宿舍基本都说陕西话,有时候我根本听不懂,慢慢地就不想和她们说话,干什么也不和她们一起了。两个多月前我和宿舍的××因为一点小事大吵了一架之后(补充:××脾气可大了),她们几个就抱成一团,几乎不跟我说话,还经常在我试图和她们搭话时对我冷嘲热讽。她们之间可团结了。

她们有很多地方我都看不惯,我从小对自己要求比较严,也比较好强,上大学后学习仍然很用功,上学期末考试成绩也很好,在宿舍做事尽量不影响别人。而她们除了上课几乎不怎么学习,上大学不久就开始谈恋爱,每天晚上在宿舍不断打电话、聊天,有时候夜里三点钟还不睡觉。她们在生活上不拘小节,该睡的时候不睡,该起的时候不起,明明看见我在看书还把音乐开得很响,或者大声说笑,洗脚时把水泼得满地流。她们经常支使一个舍友打开水,经习以为常,如果这个舍友因为忙或者其他原因没打开水,还会质问她为什么。这位舍友总是忍气吞声,和她们相处得很好,但她曾跟我讲过,她已经受不了她们了,也看不惯她们对我的态度。

我在宿舍里越来越觉得压抑,实在受不了了,就想调换宿舍,可班主任不同意。我有天晚上抱着被子去同班的另一个宿舍住,在楼道碰见舍长,她很怨恨地说:“我这个社长当得真失败”!我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自那以后,我也不好再去其他宿舍住了。我和班上其他同学相处得都还可以,她们也觉得我人挺好的,但一回宿舍,就不行。我在宿舍里过得太压抑了,晚上经常很晚才睡得着,所以不上课时我经常在教室自习。最近我不论上课、自习,还是干其他事情,都不能集中精力,总在想和她们之间的关系,不明白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真恨不得地上有条缝让我钻进去,我真的还想过不如死了算了。

我早都想来找您了,见到您,我挺高兴的。

3. 观察和他人反映

3.1 咨询师观察

求助者交谈合作,说话有礼貌;精神正常,思维敏捷,语言流畅,表达能力较强;面部表情僵硬,情绪低落,目光充满烦恼和焦虑;自知力完整,有强烈而急切的求助愿望;身材匀称,皮肤黝黑,头发黑而浓密,厚厚的齐刘海遮盖眉毛,着装保守,稍显土气,但不失整洁。

3.2 班主任反映

这个学生来自农村,家境不算太差,挺好强的,学习成绩不错,但有点敏感,老觉得宿舍同学在一起说悄悄话就是说她的坏话,跟宿舍同学关系很僵,几乎被其他同学孤立起来了。前一阵她想换宿舍,我考虑到这样反而会把同学关系搞得更难处,就没同意。她还说不想活了。我也找宿舍其他同学谈了,大家反映并不像她说的那样,平时还挺关照她的。

3.3 舍友反映

上学期刚来时我们处得挺好,这学期开学不久,不知道怎么回事,她就不太搭理我们了,有时叫她一起出去,她也不去,后来就不叫她了。她平时在宿舍有什么也不跟我们说,爱到其他宿舍聊天,跟其他宿舍的同学处得挺好,但一见本宿舍的同学,就什么也不说。每天独来独往,吃饭也独自坐在床前,或端着饭碗到其他宿舍吃,我们有时在一起说话,碰巧她来的时候说完了,她就认为是在说她,其实真的没有。班主任也找我们谈过了,我们现在也挺注意的,都不敢惹她。

4. 评估与诊断

4.1. 心理状态的评估

4.1.1 心理方面:说话有礼貌,智力正常,思维敏捷,语言流畅,表达能力较强;情绪低落,痛苦、焦虑不安,自述曾想过还不如死了算了;自知力完整,有强烈而急切的求助愿望;SCL—90测验显示:人际敏感3.5,抑郁2.5,焦虑3.6,均高于常模。SAS测量标准分56,SDS测量标准分50。

4.1.2 身体方面:常常晚上难以入眠,饮食尚可,体重正常。

4.1.3 社会功能方面:经常看见舍友在一起说话就认为是在说自己的坏话,比较害怕和舍友相处,不愿意回宿舍;最近做任何事情都不能集中精力。

4.2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该求助者的症状,诊断为人际关系紧张导致的心理问题,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4.2.1 与异常心理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求助者主、客观世界保持一致,知、情、意完整统一,人格相对稳定,对自已的心理问题有明确的自知力,有迫切的求治愿望和行为,可排除心理异常。

4.2.2 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引起求助者痛苦的现实刺激是不强烈的、对其无重大威胁的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痛苦情绪持续不满2个月,社会功能有一定程度损害,但不严重,引起痛苦情绪的反应对象未泛化,始终只针对宿舍同学,SAS测量结果为轻度焦虑,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4.3 原因分析

4.3.1 生物学原因:求助者是处于青春期的女孩,自尊心较强,心灵容易受到伤害。

4.3.2 社会原因:求助者远离家乡上学,在宿舍处于地缘弱势,生活习惯和语言方面格格不入,本来就容易产生孤独感,而其他同学也存在抱团的实际行动,尤其是在求助者与一位舍友吵架之后,这种倾向更显突出,最终发展到求助者被舍友共同孤立的境地。

4.3.3 心理原因:(1)求助者存在个性缺陷,比较好强,对自己要求较严,对他人的要求以自己为标准,追求完美,比较敏感,自信不足;(2)求助者在人际交往中存在错误观念:对同学关系期望过高,认为和舍友的关系就应该和家人一样亲密;认为自己对别人好就应当得到相应的回报;认为在背后议论他人就是说别人的坏话,就是道德有问题;认为既然在背后非议他人还继续和此人保持友好关系便是虚伪;认为同学看见自己就中断谈话说明此前一定是在说自己的坏话。(3)求助者缺乏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能,尤其缺乏处理人际矛盾的基本技能。

5. 咨询目标

帮助求助者完善个性,增强自信,克服敏感、多疑的个性特点,不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学会与不同的人愉快相处。

7. 咨询过程

7.1 心理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第1次咨询)

第1次咨询:2013年5月13日

目的:收集資料,建立咨询关系,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

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法、支持性心理疗法。

过程:(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2)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和责任,并与求助者商定咨询费用。(3)与求助者交谈,用开放性问题收集临床资料,探寻求助者的心理矛盾。(4)了解求助者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5)在征得求助者同意的前提下,指导求助者完成SCL—90、SAS、SDS等三个心理测验。(6)通过向求助者的班主任和舍友了解情况,进一步核实求助者有关情况,以便为诊断提供可靠资料。(7)做出诊断,找出求助者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并确立咨询目标。在咨询全程中,充分尊重求助者,通过倾听、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7.2 心理帮助阶段(第2~5次咨询)

第2次咨询:2013年5月20日

目的:引导求助者充分认识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并坚定其咨询决心和信心;帮助求助者发现并尝试纠正不合理认知。

方法:会谈法、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疗法。

过程:(1)通过会谈,加强咨询关系。(2)引导求助者充分认识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并鼓励其坚信在咨询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努力完全可以改变现状,解除痛苦。(3)通过与求助者深入交流,引导其发现对人际关系的不合理认知,指导其进行思维转换训练,合理认知,并尝试运用情绪ABC理论体验不同的情绪反应。(4)鼓励求助者坚持在生活中有意识发现并纠正自己的不合理认知。(5)布置作业:①每天早上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在心里默念3~5遍:“我一定可以改变这种人际现状,我一定可以走出痛苦”;②努力找出每一位舍友至少5个优点,并把它们写下来;③与同学、亲友广泛交流,进一步澄清自己的不合理认知。(6)与求助者舍友谈话,

第3次:2013年6月10日

目的:强化咨询效果;训练交往能力;帮助求助者在人际交往中完善个性。

方法:会谈、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疗法

过程:(1)与求助者一同分析作业完成情况,进一步提高她对人际交往的自信。(2)鼓励求助者强化与舍友的交往行为,教给求助者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并鼓励其尽快应用到实际交往中。(3)与求助者共同分析她性格上的缺陷,鼓励主动完善个性,改善人际关系的深层动力。(4)布置作业:继续完成前一次布置的作业,并记录自己情绪与行为的变化。

8. 咨询效果评估

8.1 求助者自己的评价

我在宿舍里不像过去那么压抑了,觉得她们也没那么排斥我了,我们在一起明显比以前多了。刚开始和她们主动交往时还挺别扭的,现在已经觉得很自然了,虽然还不像她们之间相处得那么融洽,但我想以后会更好。我也反思了过去的一些想法,确实挺有问题的,现在用新的观念去看待事情,感觉好多了。我现在更开朗了,干什么事也能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比以前提高很多。快到期末考试了,我想好好复习,争取能拿到奖学金。

8.2 咨询师的评估

经过咨询,求助者情绪有明显的改善,人也变得自信,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后期前来咨询时面带微笑,还换了发型,衣着服饰变得更加得体,人也显得更加漂亮了。SCL—90测验复查结果:躯体化1.5,强迫症状1.7,人际敏感1.8,抑郁1.0,焦虑1.6,恐怖1.3,敌对1.4,偏执1.8,精神病性1.6,其他1.6,总分152,阳性项目39个。 SAS测量复查结果:46。SDS测量复查结果:43。均正常。

8.3 求助者班主任与同学评估

上一篇:白云山做环保下一篇:2022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模拟高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