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师教案

2024-12-20

上海名师教案(共8篇)(共8篇)

1.上海名师教案 篇一

培训感想

这次出去学习,培训的主题是师幼互动。在课堂上、在区角中,怎样有效地跟孩子互动。一堂课应该怎样设计,要达成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在授课时,怎样提问才有价值,幼儿操作和游戏在课堂中的重要性,是这次学习让我们主要思考的。

要想把一节课上得轻松自如,课前的精心设计非常重要的。用崔岚教授的一句话说就是:精彩的互动依托有意义的设计。活动前对幼儿的解读、对教材的选择及其价值判断、对活动目标、过程、方法的设计。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符合幼儿的认知,不要大、空、高。教学过程要精,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最好的教学方法是幼儿的参与互动,让幼儿以游戏或其他形式参与到活动中来,这样效果往往会更好。在教学活动中,要做到观察、倾听、解读、分析、判断、调控孩子的行为,随时关注孩子的插问,把握孩子的深沉,继续孩子的兴趣,而不是刻板的把教案进行下去,要做到眼中有孩子。例如在金老师的数学课上,在点数时有的孩子点对了,有的孩子点错了,她不是简单的说出正确答案来就算了,而是针对孩子的认知偏差,及时询问,准确判断原因:有的孩子手点的快口说的慢,有点口说的快手点的慢,还是漏数或重复数,找到幼儿出错背后的原因,也就为纠正幼儿的认知偏差提供了数据。再就是幼儿的参与,综观这几节课,虽然形式各有不同,涉及的领域也各不相同,但都有一条贯穿其中的主线那就是让幼儿操作,幼儿参与的程度关系到一节课的好坏。幼儿的积极性高,参与性高,一般教学氛围就好,效果就越好,反之亦然。关于活动过程中的提问,更是门巧妙的学问,要与孩子的经验有关,要有内涵有启发,而不是问些没意义的“对不对啊”,“是不是啊”之类的。活动之后要有反思、评价。有反思才能成长。“严谨、提问、反思、总

结、评价”这是我总结的关于上好一节课的几个关键词。

这次培训给我很大启发,一个新手型教师迫切需要关于教学方面的经验,我觉得它为我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也就是有了更明确的前进的目标,而不是把上进的心磨灭在安逸的环境中。

小一班季静

2012/7/8

2.上海交通大学出国留学名师风采 篇二

上海交通大学出国留学课程是国内精品留学项目,每年都将大批优秀中国学子送入海外名校学习深造。如此骄人的成绩与上海交通大学出国留学一流师资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为了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语言及学生能力,上海交通大学出国留学班为学生配备了国内一线优秀师资,以及教学经验丰富的外教。以下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师资代表的简要介绍。

刘铁英

主讲《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从事多年双语教学工作,曾荣获上海交通大学中青年教师双语教学竞赛二等奖(总排名第四),致远优秀教师奖,成星育才奖等奖励。

潘晓燕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培训部主任 英、美、意大利国家多所名校访问学者。发表过数篇国际核心期刊论文(SSCI),精通TOEFL、IELTS考试,出版中高级口译、英汉词典、实用英语能力测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命题等专著60余部,多为同类作品中最畅销书。

2007年获上海市育才奖,2008年获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11次被评为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师。

王益奋

主讲《英语口语》、《托福听力》。英国诺丁汉大学硕士,上海交通大学优秀英语教师,在近10年的教学过程中,一直以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喜爱。对教学研究深入,发表过多篇文章及多本书籍,主讲课程荣获上海市精品课程。

翟莹老师

上海交大海外考试中心主任,上海交大外国语言学硕士,美国加州大学访问学者,获交大各类优秀教师奖项。出版多本译作,多年教授交大MBA及研究生英语课程,十数年留学英语考试课程研发及培训经验,熟谙雅思、托福、PTE学术英语等考试。擅长分析考试要点及技巧,辅导学生短时间内大幅提高成绩。培养雅思学员一月内5分提高到6分,托福高二学员考出113分佳绩,PTE 学员总分一周内提高6分,写作一周内提高18分,Written Discourse 获满分。

刘路喜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大学英语部主任;荣获过 “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上海市优秀青年女教师成才基金”、“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上海交通大学成人教育事业园丁奖”等省市级、校级奖励19项。

Kerstin Borau

英语语言学博士,已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商务英语全职教师5年。长期主讲高级口语、时事英语、职场英语等课程,并曾在多家大型外资企业教授语言培训课程。Kerstin Borau在教学中注重激励培养学生的自信,授课激情幽默,将知识高效而系统地传授给学生。

Carsten Ullrich

计算机科学博士,持有TEFL证书,雅思考官,长期从事东西方教育研究。对中国学生的常见问题了如指掌并且有多本教材著作编写。目前负责多门商务英语的教学设计,搜寻世界尖端学习工具辅助英语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王云老师

User Page 1 育路出国留学网 User User 主讲PTE、TOEFL、IELTS等。上海交通大学优秀英语教师。曾获上海交通大学“致远”优秀教师奖、上海交通大学“成星育才奖”等。

谌晓明老师

主讲《学术英语》、《英语阅读》等课程。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优秀英语教师。以扎实的专业功底和知识面广而深受学生喜爱。曾获上海交通大学“致远”优秀教师奖、上海交通大学成星育才奖等。

陈建军老师

主讲《英语写作》,《演讲技巧》,《学术英语》等课程。上海交通大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优秀英语教师,一直以生动活泼紧扣热点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喜爱。曾获上海交通大学成星育才奖。

周丽琨老师

上海交通大学教师,工学博士、副教授,主讲《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计算机实用软件》等课程。近年来,发表了若干篇中英文学术论文;参与编写了一部学术著作;曾获上海交通大学成星育才奖。

郑若老师

南开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硕士,上海交通大学成人教育贡献奖,出版四六级阅读技巧等考辅教材,擅长雅思、托福、PTE读写教学,以启发式的教学手段与耐心细致的教学风格赢得学生的好评。

萧瑜老师

西安交通大学英语硕士,美国加州大学访问学者,多次荣获交大各类优秀教师奖项。美式发音纯正、语言地道、教学生动,擅长各类留学英语考试听说教学,培训学员听说成绩进步快、分数提高明显。

俞宙老师

上海市高考理科总分第五,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贸易本科,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比较文学硕士。持有剑桥大学ESOL教师资格证书。曾任亚洲开发银行、上海市政府大型会议、五百强公司口译、PTE、托福、雅思、GRE培训经验丰富。授课耐心,细致幽默,深受学员欢迎。

以上是上海交通大学出国留学班师资力量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有意申请上海交通大学出国留学的学生有所帮助。如有更多出国留学问题,欢迎咨询育路出国留学专家。

3.名师教案:素描头像 篇三

整体把握素描头像

课程名称:整体把握素描头像 教学目的:

1、促进学生从整体把握人物头像写生,化繁为简,培养学生绘画素描的整体意识,从而达到素描头像的整体效果好,体面关系明确。

2、在掌握人物头像“三庭五眼”比例的基础上,运用块面结构进行头像整体塑造,最终使五官刻画与整体塑造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3、培养学生整体观察事物的习惯,养成遇事顾全大局,做事统筹兼顾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整体观察和表现素描头像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难点:对头形及五官的立体、概括性表现。教学方法:讲授与实践指导相结合。教学过程:

区级研究课课题:

整体把握素描头像

主讲教师:张经龙 班 级:美术特长班 单 位:通州二中

时 间:2015年4月 20日

篇二:素描头像教案

人物头像素描

一、人物头像素描的意义

1、人物是素描研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很多专业画家研究的对象。我们可以从很多大师那里找到他们画的人像素描,并可见其所具有的艺术质量,那些充满魅力的人像素描大多是创作画中的设计稿,但是却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2、研究素描头像的作画技法应对有关艺术问题进行广泛的思考和研究,使之在提高技法的同时对艺术的思维、观点进行培养和锤炼。这样有利于在绘画成长的过程中发育健全。研究人像素描应该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练习程序。

二、人物头像写生

1、深入研究素描头像的一般规律

深入研究素描头像的一般规律,从头骨研究开始并借助头骨及肌肉解剖知识以及面部细节的帮助,大致掌握不同角度俯仰透视时头部的关系和表现方法。

2、掌握构图的基本原理

在画头像时要掌握基本的构图规律、原则,要看好纸的大小,而后开始定位、高低左右、中心线等辅助线的勾画,再确定头部的尺寸及比例和它的运动趋势,然后轻轻的定位描画。

3、头像的画法步骤

掌握画素描头像的方法和步骤,始终进行认真的观察、细致的比较,坚持从全局出发,从大处入手刻画,注意结构和比例关系。小的细节如眼睛、鼻子、嘴巴等五官只用长短不一的直线表示则可。

确定脸部的大轮廓、体积特征和比例之后,标出明暗交界线的位置,要考虑面部的高点和低点,细部的加工要仔细研究形体。从各方面多角度观察模特。找到对象的面部特征和心理表

情,在逐渐加重暗部颜色的同时,更加清楚地画出明暗面、中间色,并使色调从属于整体并去掉那些不必要的细节。

画素描的过程中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比例关系、构图和模特的特征上,训练学习习惯,从不同角度观察模特儿,在任何时候都清楚头部各个面在空间中的状态,头部骨骼和肌肉、在脸部不同表情状态下其结构在细节上的相互联系,明暗和色调以及对细部造型研究,所以这些都必须统一于一个整体,做到画面在任何时候都具有完整性。

三、头部造型结构

1、头骨的结构:

头骨是由呈球状的脑颅骨、额骨、颧骨、眼眶凹穴,以及连接牙齿的上下颌骨所构成。

2、简化头部的形体的观察方法:

头部的体积,可以借助最简单的立方体来理解,再进一步分析正面和侧面是不同方向的两个面。

3、头部的动势和透视:

找到头部的中心线与眼、鼻、嘴三条平行线成直角相交,头部倾斜时他们的关系不变。

四、头部的标准比例和五官的位置

1、标准比例:发际到眉毛为上停,眉毛到鼻底为中停,鼻底到下巴为下停。

2、三停五眼:正面看脸部最宽处为五个眼睛的距离。

3、不同角度的透视变化。

五、脸部的表情

1、重视五官的造型特征和神态:

要熟悉他们的形体结构,理解五官由于脸部表情的变化而形成的变化。

2、眉、眼、鼻、嘴、耳:

深入观察掌握结构,各角度的透视变化。

3、肌肉对表情所起的作用:

头部骨骼决定头的形状,脸部肌肉决定脸部的表情,学好解剖知识掌握脸部肌肉收缩对表情的影响。

六、素描头像的其他因素

1、头、颈、胸的关系:

要简单的理解成几何形体,掌握解剖知识,及前后关系。

2、头发的表现:

头发的不同样式,体现了人的各种身份和性格,表现时要注意大型和整体关系的把握,注意远近虚实的刻画。

3、头部质感和色感的表达:

认真观察每个人的不同的皮肤颜色和身份特征,年龄、性别等因素,依靠线条和明暗来刻画对象。

4、背景和头像的关系:

背景的刻画是为了更好的突出头像,起到烘托主题的作用。

七、素描头像的技法及工具

1、结构素描和全因素素描:

结构素描主要指以线为主的素描。全因素素描是包含光影反映真实的素描,三大面、五大调子。

2、工具:铅笔、碳笔、木炭条,专业的素描纸、绘图纸、宣纸、新闻纸等,画板、画架、橡皮、定画液等

八、素描头像的三个阶段

1、大体阶段。,先观察,首先看对象的特征,主要任务是整体入手,安排构图、定位置、确定结构轮廓用长短不一的直线,要求动势、头、颈比例和基本型正确,画出大的明暗交界线及投影位置。

2、深入刻画阶段

深入刻画,是进一步地刻画对象,根据作业要求、时间长短来确定,刻画的细致程度,以长期作业为例,要更加细致地调整外轮廓线和内部结构线,达到造型精确,更加仔细地观察并牢记第一印象,理性的分析加上感性认识,表现对象的精神面貌及心理活动,做到画面人物形象生动,但深入刻划阶段要求从整体出发,分清主次,着重刻划和神态有关的部分(五官),所以,深入刻划阶段主要是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的过程。

3、调整完成阶段

调整阶段,主要任务是上大色调和整体到局部,局部到整体的这样过程,要多动脑,少动手,对画面进行全面检查,对画面黑、白、灰的调整统一的过程,不要进行大的修改,以观察概括和加强减弱等方法,突出主要五官刻划,屏弃琐碎的不必要的非本质的东西的描写,努力做到使形象准确、鲜明、生动、做到画面的完整和谐统一。完成阶段,画到什么程度是一张素描头像的完成呢?一张完整的作品,要求画面色调统一,黑、白、灰安排合理,线条排列及轮廓线处理有虚实软硬的变化,并尽力做到自己极限,错的地方要及时修改,按步骤制作,要求到任何阶段画面需具有一定的完整性,一张完成的作品,跟人的个方面素质、修养密切相关,在一定时间里要多读、多看大师的作品,从中吸收精华。

九、作业要求

1、长期作业:时间要把握好,严格的按步骤要求进行,多些理论的分析,完成在解剖、透视、三大面、五大调子、结构等方面全因素的写实头像。

2、短期作业:时间控制在四课时左右,要求造型准确,结构严谨,线条流畅,作业具备完整性和可观赏性.3、时间安排: 短期作业:四—六课时一副

男、女青年头像。

长期作业:十—十二课时一副

篇三:高中素描头像教案

素描头像教案

授课人:刘攀

课程名称:人物头像素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授课对象:高中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较为复杂的人像比例、结构,提高对人物面部表情、头部

结构的认识,并通过头像的训练,对事物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也是素描教学的教高级阶段。

教学重点:对人物头部结构及人物神态的刻画。

教学难点:对人物头部结构的表现。

教学方法:讲授与实践指导相结合,直观与讨论相结合。

准备工具:教学工具:画板、画架、炭笔、橡皮、骷髅头

学生用具:画板、画架、炭笔、橡皮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向学生展示骷髅头,让学生观察人头部骨骼的结构)

骷髅头我们在很多电视剧里可能都看过,从骷髅头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人头部骨骼的结构,那么大家看了这个头骨以后对于眼鼻嘴的位置有没有什么了解呢?谁可以告诉我?

头部最突出的骨点在那里?(颧骨)

二人物头像素描的意义

人物头像素描有哪些意义呢?素描头像是我们学习色彩头像的基础,只有将素描头像学好了我们才会对人物头部结构有非常深入的了解。这两点就是我们学习人物素描的意义。1人物素描研习是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很多专家研究的对象。我们可以在很多大

师那里找到他们画的人物素描,并可见其所具有的艺术质量,那些充满魅力的人物头像素描大多是创作画中的设计稿,但是却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2研究素描头像的作画技法应对有关艺术问题进行广泛的思考和研究,使之在提

高技法的同时对艺术思维、观点进行培养和锤炼。

3素描这种绘画造型语言,主要是对三维空间立体形象的表象认识,在二维空间

中进行可视性表现的问题。在作画过程中需要把对象的客观理性认识与在某个特定环境中的视觉感受很好的结合起来,把握好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才能更深刻的掌握造型的规律。三人物头像写生

1深入研究素描头像的一般规律

从头骨研究开始并借助头骨及肌肉解剖知识以及面部细节的帮助,大致掌握不同

的角度头部关系。我们在艺用人体结构中会学到人物头部的骨骼结构以及肌肉结构。人头部在颧骨到下颌骨有一条很明显的明暗交界线,眉弓和鼻底式最暗的面,我们在画头像时一定要注意暗的地方要暗下去,亮的地要亮起来,这样才不会使画面变灰,很多在开始学习头像素描的时候都容易使画面很灰,结构不明显。这是我们在绘画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的问题。

从形象感受上来说

1重人物内心感受:这是考试得高分的关键所在,尤其要注意人物视线的方向○

(通常人物视线不要朝正前方向看),嘴部的表情要做重点刻画。这是头部中最富有表情,最为传神的两个部分。2掌握构图的基本原理

在画头像时要掌握基本的构图规律、原则,看好纸的大小而定位,而确定头像的尺寸比例,在构图时很多都是采用四分之三构图,因为四分之三构图

更容易表现人物头部的骨骼结构,更容易画出立体感。我们在画人物

头像的时候很容易发现男头像比女头像结构更明显,更突出。所以很

多考试中男头像比女头像要考的多。大家从这几幅素描头像,进行比

较就可以发现。

1从视角来说,在训练过程中,应有意识地从仰视、平视、俯视及正面、侧面、四分之三等不同角度进行训练。

2从媒介来说,应有意识地对短发、披肩长发、辫子、帽子、眼镜、胡子、围巾

等辅助物得形式进行训练。

3从规律来说(以考试用纸为准)

1八开纸通常上面留出1.5-2厘米。头高22.5厘米左右。○ 2四开纸通常上面留出3厘米。头高25厘米左右。○ 3头像的画法步骤

掌握画素描头像的画法的方法和步骤,始终进行认真的观察,细致的比较,坚持

从全局出发,从大处入手刻画,注意结构和比例的关系。

小的细节五官只用长短不一的直线表示即可。

确定脸部的大轮廓、体积特征和比例后,标出明暗交界线的位置,从各个方面多

角度的观察,找到面部特征和心理表情,在逐渐加重暗部颜色的同时

更加清楚的画出明暗面、中间色。

在任何时候都清楚头部各个面在空间中的状态,头部骨骼和肌肉,在脸部不同表

情状态下其结构在细节上的互相联系、明暗关系,做到画面在任何时

候都具有完整性。

头部立方体约15、24cm宽,20、32cm高和从前到后19、05厚。这些测量值是

通过测量头骨立方体的六个面而得:前面、后面、两个侧面、顶面、底面。部分底面被脖颈挡住,但是从下巴和下颌的下面能看到,在从

背面看它就是头骨的底边。因此,立方体的底面约19、05cm长,15、24cm宽,在这个“平面图”上就像在正方形上,可以构建任何图形。

这个立方体可以成角度倾斜,也可以按透视比例缩小摆放。

四头部结构

(通过骷髅头做示范)1头骨的结构 头骨是由颅骨、额骨、颧骨、眼眶凹突,以及连接牙齿的上下颌骨所构成。大家

可以看到颅骨是呈球形的,很突出,在头骨中站最的体积的一部分额骨是一个方形,有两个额结节,颧骨下的明暗交界线非常明显,这是一个突出脸部结构的一个关键点。我们在画嘴的时候要同时注意嘴一圈的口轮匝肌,在眼睛的周围也同样有眼轮匝肌。鼻子我们可以看成一个五面体,我们可以看到的有四个面,鼻梁一个面以及鼻翼的两个面和鼻底,上面我们说到鼻底的面是最暗的。

2简化头部的形体的观察方法

头部的体积,可以借助最简单的立方体来解释,再进一步分析正面和侧面是不同

方向的两个面。3头部的动势和透视

找到头部的中心线与眼鼻嘴三平行线成直线相交,头部倾斜式它们的关系不变。

在画头像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头部的透视关系。四分之三侧是我们看到的眼鼻嘴三条线是相交于同一点的。

透视画法是指物体和平面在外观上因距离产生的效果。有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和

倾斜透视。

不向后延长的平行线不会集中。向后延长的线条,不管是位于视平线上还是视平

线下,朝着视平线方向会聚于一点。这一点叫心点,平行透视中也叫灭点。平行透视中,所有比例分割和定位都是在你所面对的平面制定的。所以,当我们画一个正方体、立方体或是头部时,先画最靠前的那一面。

当物体朝着左右方向转动时,线条不会会聚视中心,视中心并不是灭点,物体就

处于所说的成角透视中。

一个物体,比如说一个立方体,倾斜或是水平转动时,物体就处于所说的倾斜透

视中。

举例说明:画个圈,穿过圆心水平画一条线。两条线相交处画出视点。在圆心直

接画出头部,面部中心是鼻子根部,眼睛的下边界位于穿过中心的水

平线上,这条水平线又称眼界,位于眼睛高度的视平线上。下眼睑、五官与水平线平行。如果头部位置不变,从侧面观察,头部的侧面在视力范围之内,保持距离不变。虽然头部和五官的相关位置也会因透

视而变化,但不是成比例的变化。

在近处从斜下方或斜上方直接看头部,视点会变化。原来与水平线平行的线条不

再与之平行,但是这些线条的延长线会在水平线某一点聚合,这个点

就是灭点。

4头部的歌组块分布

面部是由四个不同的组块构成:

1、前额:方形,顶部进入头盖骨。

2、面颊部:扁平。

3、形成嘴和鼻的直立圆柱形状。

4、下颌:三角形。

从前额到下颌,面部不是扁平,不是完全突出或凹陷,线条不是只向外或向内弯曲,面部的线条和形状是不断变化的。从这方面看,面部的轮廓像是建筑的模型。5头部的结构

首先花吹头部的轮廓,然后仔细观察后依次画出四条线。第一条线穿过整个面部,经过鼻底和鼻根。第二条线穿过耳根和第一条线垂直,不用考虑这条线穿过面部哪个部位。第三条线从颧骨最宽处到下颌处边界。第四条线穿过鼻子底部,和其他两条线或三条线相交。不论是从上还是从下看头部,五官都位于这四条线上。

五头部的比例及五官的位置 1标准比例:发髻到眉毛为上停、眉毛道鼻底式中庭、鼻底道下巴微下庭。2三停五眼:正面看脸部最宽处为五个眼睛的距离。耳朵相当于眼睛到鼻底的长

度。一般眼睛位于脸部的正中央,小孩的眼睛位于中央偏下,额头很

篇四:公开课素描头像教案

第四单元:单纯丰富 造型基础

第四节 素描人像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认识头部基本结构

2、了解五官各部比例关系

二、能力目标:

用简单的方法表现头部动态

教学重点、难点:

头部各部比例关系运用到实践中的变化

教学方法:讲授法、列举法、演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提示前面几节课所学到的素描知识,让学生加深对素描的理解。

二、新课教学

1,、介绍本节课所学内容,对于头部各部的关系或联系进行一个简单的认识。

2、了解头部骨骼的基本位置和名称

3、了解头部基本肌肉位置和名称

如图:

4、头部个比例关系 a、三停五眼:

三停:脸的长度,下颌—鼻底=鼻底—眉连线=眉连线—发际线 五眼:脸的宽度,b、眼平分整个头部

c、嘴宽=两瞳孔之间的距离 d、鼻子的宽度=一只眼宽

e、嘴合线在一停的上三分之一处 f、外眼角—耳屏=外眼角—嘴角

g、耳朵长=一停的长度,斜度与鼻子差不多

5、结合各部比例关系,用简单的线勾画出人头

基本步骤:

a、先画一倒置的鸡蛋形 b、画出中轴线和上下平分线

c、根据三停五眼的关系,画出五官的位置

6、学生作业:

练习用简单的线条表现头部运动时五官的变化。

教学反思:

4.《陋室铭》名师教案 篇四

一、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的文言字词,了解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2.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反复诵读,感知文章内容,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疏通文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3.审美鉴赏与创造

理解文章的主旨,领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并了解文中对偶等修辞。4.文化传承与理解

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文章主旨,学习作者安贫乐道、伟岸傲物的志趣情操,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操。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理解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4)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3、教学方法

问题导入法、诵读教学法、合作讨论法

4、教学课时 1课时

5、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走近陋室

(课前视频欣赏:古琴曲《陋室铭》)

刚才大家欣赏的是古琴曲《陋室铭》。伴随着这悠扬的旋律,让我们步入时

/ 4

光隧道,跟随唐朝诗人、文学家刘禹锡的脚步,踏上拜访陋室的旅程,共同感受经典作品的永恒魅力。(板书题目、作者)

简介文体:看课题《陋室铭》,大家已经预习过,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铭文,这种文体有哪些特点?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是古代散文的一种。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辞精炼,句式工整,读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如墓志铭(称述功德)、座右铭(警戒自己)„„(2)朗读感知,初识陋室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我们学习古文应该反复朗读,以至成诵。古人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反复诵读来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文章的意蕴。

A、听读:首先请大家听现代朗诵名家张家生的课文朗诵。请同学们听准字音、节奏停顿、注意语调,并在书上作好标记。(播放视频)

(屏显:听读课文的要求)

1、听准字音

2、把握节奏

3、注意语调、语速 B、检查听读效果:明确字音 出示朗读节奏

C、自由读:听完了示范朗诵,请大家自由地放声朗诵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大家在读之前,请注意老师给大家的朗读提示。(课件展示朗读提示)(指名读字音后,自由放声读后,自我展示)2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方法: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原则: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 4

关注文言现象: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等;还有倒装句式: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检测:

A、你会解释加点词语吗?

有仙则名 惟吾德馨 无案牍之劳形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B、你会翻译下列句子吗?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何陋之有?

3重点研读,细品陋室 ○A、潜心默读课文,找出文章主旨句。

B、“陋”字藏在文中的哪些语句中?主人是不是也认为陋室很简陋? “馨”体现在哪些语句中?(屏显:故事链接)

刘禹锡因参加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官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通判。和州县令见刘禹锡是被贬下来的官员,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没有怨言,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又把刘禹锡从城南门迁到城北门,房屋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刘禹锡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再次把他调到县城中的一间斗室中。面对这位势利的县令,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4深入理解,雅悟陋室 ○A、读懂作者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刘禹锡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屏显:背景链接)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宦官专权,皇帝受制。牛李党争,妒贤害能。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深感忧虑,却又无力回天,便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潜心于文学创作。

/ 4

生回答,师总结: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B、明了写法

a、作者的这种节操和情趣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表现陋室不陋,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的写法叫托物言志)b、作者写陋室为什么先写山水?

c、结尾为什么又写到了“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5体验感悟,延展陋室 ○站在这个讲台上,老师的记忆又回到了几年前:在学习了《陋室铭》后,有个同学在日记中抒发了一下自己的看法。他说:“老师,你为什么要讲这篇古文,编教材的老师编这个是要干嘛?我们生活在一个富裕的时代,即使写座右铭也没有做作地用陋室来警戒自己呀!”不知在座的同学们是否也有这种看法?假如你面临豪宅和陋室的选择,你将做何决定?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面前,你认为什么更重要?你对幸福的理解又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畅谈)

教师寄语: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富裕的时代,但却是物欲横流的时代,所以同样生活在一个遗忘幸福、内心缺乏信仰的时代。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受到的安定、幸福则来自于自己内心的信仰。真正的强大是内心的强大。在国外评价一个人是否幸福是用“有趣”来界定的。“有趣”的含义,即“趣味”、“情趣”、“兴趣”。刘禹锡因为有属于他自己的“素琴”、“金经”,有属于他的“鸿儒”,有属于他“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情趣,所以他是幸福的。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修身养性、笑对人生,做像刘禹锡那样才华横溢、志向高远的才子佳人!6交流感受,总结陋室 ○过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许多收获。现在,就请你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吧!

总结:老师收获着同学们的收获;你们有收获,就是老师最大的收获和幸福。陋室不陋,精神永远年轻!陋室不陋,经典永远不朽!让我们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吧!

5.《安塞腰鼓》名师教案 篇五

一、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如何通过轻重音、节奏和语调来表情达意? 思维发展与提升:如何欣赏安塞腰鼓?

审美鉴赏与创造:如何多种修辞手法来描写音乐、舞蹈等? 文化传承与理解:如何读懂带有地方文化色彩的散文?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建议

建议采用朗读法教学。建议在能理解文章深层含义的基础上,用声音演绎安塞腰鼓的精彩。

(二)设计示例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兰勇

一、导入:

“提起个家来,家有名,家住绥德三十里铺村,四妹子爱着那个三哥哥,你是我的知心人啊!”同学们,你们好!你到过大西北吗?你见识过黄河吗?你去过黄土高原吗?你欣赏过安塞腰鼓吗?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刘成章先生的《安塞腰鼓》,去陕北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感受感受、体味体味、咂摸咂摸这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

老师读1-6自然段为引子。

二、说一说

播放安塞腰鼓演出场面。

如此精彩的场面,没有解说怎么行?请同学们用第7自然段做解说词,声情并茂地将安塞腰鼓的热闹场面解说给大家听,争取让我们大家也燥热一下,飞溅一把,亢奋一回!(7分钟)老师指点拨、示范。

三、嚼一嚼

怎么样?怎么样?怎么样?

欣赏了这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听了这激情洋溢的解说,你是不是忍不住想大叫一声“好!”请大声叫出来!喊出来!但这又岂是一个“好”字能概括

/ 10

完全的,“好一个”什么呢? “好一个 安塞腰鼓”,这个问题作者似乎也没有说明。但我觉得一个高明的读者,不仅能由衷的赞叹一个“好”,还能说出它好在哪里。我们下面就一步一步来感受体味并表达安塞腰鼓的与众不同的“好!”最终完成完善“好一个 安塞腰鼓!”

(过渡)首先,想一想作者欣赏了这样壮阔、豪放、火烈的安塞腰鼓舞蹈场面后,作者想到了什么?这些联想是什么样的情形?这样的联想与安塞腰鼓有什么关系?

观鼓舞 若有所想

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7-13自然段。

师:想一想作者欣赏了这样壮阔、豪放、火烈火安塞腰鼓舞蹈场面后,作者想到了什么?

生:想到“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千里雷声万里的闪!”“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师:这些联想是什么样的情形?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你会想什么样的情形?

生:惨烈的战争场面。

师:想象一下诗句所描绘的情形:傍晚时分,斜阳给飘扬的大旗镀上一层金色,在烈烈秋风中,千军万马整装待发。只等指挥官一声令下,他们就将如决堤的潮水一样冲向敌阵。有谁能阻挡他们吗? 生:没有。

师:他们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 生:势不可当的队伍。

师:对这是一支能战胜任何顽敌的军队,因为它有着锐不可当的力量,这不正是安塞腰鼓带给人的感受吗?那么“千里雷声万里的闪” 呢? 生:电闪雷鸣。

师:面对这样的自然现象你有什么样感受? 生:害怕。

师:这里电闪雷鸣象征着着不可战胜的力量,对任何障碍都能摧枯拉朽的力量。师:“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能否让你想

/ 10

起一句诗?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 生:“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它是不是象征经过一段艰苦的探寻后,终于到达豁然开朗的境界呢? 师:这样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情境如何才能实现呢?

(学生陷入了沉思)

师:作者这些联想与这使冰冷的空气燥热、恬静的阳光飞溅,困倦的世界亢奋的安塞腰鼓有什么联系呢? 生:安塞腰鼓带给人东西。师:安塞腰鼓带给人什么? 生:力量。

师:对!面对这千军万般的鼓阵,面对这电闪雷鸣般的鼓阵,能让人鼓起勇气去冲破那重山复水,去争取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前景。师:作者忍不住第一次喊出了“好一个 安塞腰鼓!生:好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安塞腰鼓!生:好一个锐不可当的安塞腰鼓!生:好一个带来柳暗花明的安塞腰鼓!生:好一个充满力量的安塞腰鼓!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一个安塞腰鼓!”注意读出感情。生:(读)缺乏力量。师:它带给你的力量呢? 生:(读)整体而劲力四射。

评价:这一部分主要是教师在层层设诱,引导学生去感知、体味、理解文意。它体现了李大圣教授之语:让学生透过语言看见他们自己看不见的东西。此阶段属于激悟阶段。

过渡:作者是这样描绘、刻画安塞腰鼓的鼓舞的,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描写安塞腰鼓鼓声的?并品一品这鼓声给人的心理带来了触动? 听鼓声 若有所动

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14-17自然段。师:作者如何描写安塞腰鼓的鼓声的?

/ 10

生:用了隆隆隆隆。

师:对大量的拟声词。还有呢? 生:修辞手法。师:什么修辞手法? 生:比喻。

师:具体一点,把什么比做什么?

生:把山崖比成了牛皮鼓面,把人心比成了牛皮鼓面。师:这样的比喻有什么好处? 生:形象。

师:如何形象。具体说一说。试想一想有山崖这样的鼓面吗?这样的鼓面又该如何来敲呢?

生:没有这样的鼓面。非神鬼无法敲击。

师:那作者为何要这样写呢?是不是说明这鼓声不仅能刺激我们的听觉。还能震撼人们的„„ 生:心理。

师:对,说明了鼓声不仅能从视觉上震撼我们,能从听觉上震撼我们,还能进一步刺激我们的心灵、我们的思想。

师:那么这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的安塞腰鼓,对人的内心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学生陷入了沉思)师:请注意看相关的文段。

生: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

师:什么是豪壮的抒情呢?什么是严峻的思索呢?这个问题有点难,老师来举个例子。(唱)“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是不是豪壮的抒情? 生:不是。

师:(唱)“该出手时就出手啊,风风火火闯九州啊”是不是? 生:是。

师:二者有什么区别?前者„„ 生:前者是小心翼翼地,拘谨。

/ 10

师:后者„„

生:后者是情不自禁的,无拘无束的。

师:对,“豪壮的抒情”的意义在于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说明安塞腰鼓能带给人自由的感觉。那么什么是“严峻的思索”呢?也举个例子,“我忧郁,我惆怅,某个小女生今天没有对我嫣然而笑”“我忧郁,我惆怅,中国的革命道路应该走向何方呢?”哪个是严峻的思索? 生:后者。

师:前者是个人的情愫,幽怨,后者是事关人生大义、民族大任。那么“严峻的思索”是事关? 生:人生大义、民族大任。

师:“严峻的思索”的意义在于庄重而严肃,说明安塞腰鼓能引发人内心翻天覆地的变化。

师:“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阵痛的发生和排解”有什么含义?老师也做提示:一个农民看着犁尖翻起着杂着草根的土浪会有什么感触? 生:丰收、收获。

师:对,那么一个产妇躺在产床忍受着生产前难以忍受的阵痛时会有什么感触? 生:新生。生:希望。

师:那么,说明安塞腰鼓能带给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感觉,能带给人翻天覆地的思考,能带给人以新生的希望,丰收的憧憬。作者情不自禁第二次喊出了“好一个 安塞腰鼓!” 生:好一个自由自在的安塞腰鼓!生:好一个无拘无束的安塞腰鼓!生:好一个让人激情满怀的安塞腰鼓!生:好一个让人饱含希望的安塞腰鼓!生:好一个让人踌躇满志的安塞腰鼓!师:好,我们再来读“好一个安塞腰鼓!” 生:(读)有力而缺乏思索。师:有力,不错,但少了些思索。

/ 10

生:(读)有力而充溢希望与思索。

评价:此阶段仍属于激悟阶段,作者的叙述很是形象写意,全靠教师借助比较、情景还原来帮助学生理解文意。教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学生处于被动受激的状态。

过渡:想一想这样惊心动魄的鼓舞,这样振聋发聩的鼓声,是谁发出的呢?为什么安塞腰鼓只能在黄土高原上打响呢? 赏鼓人 若有所思

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18-22自然段。

师:我们先来回答前一个简单的问题,这样场面热闹、意蕴深刻的安塞腰鼓是由谁的出的? 生:后生。师:哪里的后生? 生:黄土高原上的后生。师:什么样的后生? 生:元气淋漓的。师:连起来说„„

生:黄土高原上元气淋漓的后生。

师:为什么这样腰鼓只能在黄土高原打响呢? 生:因为它们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

师:按照这位同学的说法,那么我们要想打好安塞腰鼓,我们就不用吃大鱼大肉了,我们就只吃红豆角角老南瓜啦。生:因为其他地方没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师:那么,我们想打这样的安塞腰鼓,是不是只需要把自己脚下的土垒厚呢? 生:不是。

师:那么,“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仅指现实的泥土吗? 生:不是。师:那是什么?

(学生陷入沉思)

师:大家学了历史知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什么?

/ 10

生:母亲河。

师: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什么? 生:发源地。生:发祥地。生:摇篮。

师:那么,“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指的是什么? 生:历史。

生:五千年的历史。生:文明。

师:对,就是源远流长的文化——灿烂的五千年中华文明。说明作者不仅要赞叹那安塞腰鼓,更要赞颂那璀璨中华文明!作者发自肺腑地赞叹“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 安塞腰鼓!” 生:好一个历史厚重的安塞腰鼓!

生:好一个文化底蕴深厚、厚积薄发的安塞腰鼓!师:再读一读“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生:(读)高亢有力,缺乏沧桑感。师:五千年的历史与文明呢? 生:(读)问题依旧。

师:(示范)压低嗓音,使其变得厚重。听起来有点做作,但应该是这个味。生:(读)童音有几许沧桑味。

评价:此阶段在于探究安塞腰鼓鼓舞、鼓声后面的文化内涵,由人到土地,到历史,到文化深化。较为抽象,但教师层层铺垫,巧借外力,让学生的理解顺利地达到应有深度。

过渡: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一下安塞腰鼓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当一回导游,做一回解说!品鼓味 若有所悟

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23——30自然段。

师:这里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安塞腰鼓能让山河痛快,能让想象力蓬勃呢?提示一下,注意联系前几个“好一个安塞腰鼓”。

/ 10

师:因为它充满力量。生:因为它无拘无束。生:因为它自由自在。生:因为它充满希望。生:因为它预示新生。生:因为它文化底蕴深厚。

师:对。那么你欣赏这场面宏大充满力量,声浪震天充满希望,打鼓人元气淋漓、文化内涵丰富的安塞腰鼓,请你忍不住、情不自禁、发自肺腑地发出好一个 安塞腰鼓!!

生:好一个充满力量的安塞腰鼓!生:好一个使人叹为观止的安塞腰鼓!生:好一个让思绪纷飞的安塞腰鼓!

生:好一个让思绪不存在任何隐秘的安塞腰鼓!师:不要只看前面,也要注意后面的内容。生:好一个痛苦与欢乐的安塞腰鼓!生:好一个生活和梦幻的安塞腰鼓!生:好一个升华的安塞腰鼓!师:升华什么? 生:„„

师:假如你在考场失意、假如你在商场折戟沉沙、假如你初涉社会缺乏勇气,你听了安塞腰鼓会有什么感受? 生:振奋精神、升华灵魂。生:激发斗志、鼓舞士气。

师:对,好一个振奋精神的安塞腰鼓 „„ 生:好一个催人奋进的安塞腰鼓!生:好一个升华灵魂的安塞腰鼓!

师:好一个能使人的形体变得轻盈,思考变得透明,痛苦和欢乐,摆脱和追求得到升华腰鼓。好一个陶冶性情、磨砺毅志、开阔心胸、净化灵魂的安塞腰鼓!!好个振奋精神、激发斗志、鼓舞士气、催人奋进的安塞腰鼓!!

/ 10

评价:由外在鼓舞、鼓声、鼓人,到内在的鼓文化、鼓精神的层层深入,终于完成了安塞腰鼓的艺术鉴赏。由作者即兴的感慨,到学生自己的内心情感的抒发,终于让学生完成了精神旅行,享受了文化风味,砥砺了阅读能力。过渡:那么,安塞腰鼓这么多的内涵,作者为什么不写出来呢?是作者太激动,忘了吗?你不要急着回答我,我们先来欣赏一段经典爵士乐。比一比

释放迈克尔·杰克逊的《beat》视频。师:这段音乐视频炫吗? 生:炫。师:酷吗? 生:酷。

师:我们来比一比。安塞腰鼓是由物质生活极其贫乏的黄土高原上的元气淋漓后生演出的。这段经典视频呢?

生:来自城市物质生活极其富有,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城里人来演出的。师:安塞腰鼓所用器具极其简陋,只有一个鼓和一个鼓棰。经典爵士乐呢? 生:声、光、舞、色一切可以调动的元素,都得到充分发挥,可以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师:经典爵士乐的美妙意义我们可不可以看出? 生:可以,视频中的小孩、老人的表情、动作。师:安塞腰鼓的精妙寓意呢? 生:不能一下看出,需要我们去体会。

师:对,这正是二者区别所在,都有丰富的内涵,一个一眼能看出,一个需要仔细品味才能体味,这正是中国艺术技巧的独特之处——空白艺术。师:那么,你是想说“好一个 安塞腰鼓!”“还是好一个 经典爵士乐!”呢?好,今天的课到此结束。

评价:全堂课由“好一个 安塞腰鼓!”来贯穿,由对作者表达的质疑来引发,“好一个 安塞腰鼓!”还是“好一个 经典爵士乐!”的选择来结尾,完成对作者文章艺术手法探讨与肯定来结束。结构前后照应,一脉相承。

/ 10

设计说明:

基于不想把《安塞腰鼓》上成单纯的、不可把握的朗读课,不想重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俗语,我设计了这个教学方案。我想学生意会了安塞腰鼓的魅力后,还能言传它的内涵。这个目标有点高,但我想只要问题设计合理巧妙、引导得法,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6.《黄河颂》名师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本课的字词,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了解时代背景,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分析诗歌的关键词句,把握诗歌语言特点,深入理解诗歌。教学方法: 品读法 教学过程:

黄河颂

导入语:

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开始,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它鲸吞中国的野心而大举入侵,民族危在旦夕,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国大地时,诗人光未然带着他的演出小分队行进在黄河岸边,到达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伟大而又坚强的战士使诗人感受到一股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心中的赞歌,这就是——《黄河颂》。

(放视频配乐朗读)一、一读:望黄河之气势(指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力量、威势)

黄河是我们的民族之魂,中华民族所得到的这份自然的恩赐,与山川相辉映,与日月共长久。黄河她浩瀚壮阔,奔腾澎湃,所以,我们在朗诵这首赞歌的时候,要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去读?(慷慨激昂的、豪迈的)

这首诗分为两个部分,老师来给大家做示范朗读。

高山之巅(diān)奔(bèn)向东南 澎湃(péng pài)狂澜(lán)九曲(qū)连环 屏障(ping zhàng)谢谢同学们的掌声。看来大家都认为老师读得很好,我是带着一种感恩与崇敬的心情去读的,可以说,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华夏民族。

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地读课文。

全班齐读。把黄河的怒吼、冲刷咆哮、犹如万马奔腾、虎啸山涧的气势读出

/ 3

来。(10分钟)二、二读:颂民族之气节(坚持正义,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

黄河母亲从不愿看障碍、丑陋、鄙俗、虚伪,她从不愿看谎言、欺骗、污垢、虚荣。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杀戮,她用自己冷的血、热的泪诠释了什么是民族气节!

(播放日本侵华的纪录片和抗日战争纪录片)

男生读朗诵词部分,全体同学读歌词部分。

同学们思考,用几个词语形容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伟大坚强、士可杀不可辱等)

“朝闻道,夕死可矣”,是我们民族气节的源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民族气节的拓展;“英雄生死路,却是壮游时”,是民族气节的升华。经过世代培育、弘扬、传承的气节和信念,是数千年来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弱而复强、衰而复兴的灵魂和脊梁。(17分钟)三、三读:学古今之气概(在对待重大问题上表现的态度、举动(专指正直、豪迈的))

再次朗读课文:朗诵词由一位男生来读,描绘黄河的部分由全体男生来读,第一层“啊,黄河”由所有女生读,第二层由所有男生读,后面的部分大家一起完成。

思考: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这首诗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同学们,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中华民族!

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瓜瓞绵延,永无止境。这也再次解释了诗人光未然为什么在危急关头选择向着黄河发出最崇敬的赞歌。

今天,经历了几千年风雨的中华民族,又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走向世界。作为一名育才学子的你,面对着黄河母亲和伟大坚强的祖国,又有着怎样的情怀和志向?拿出笔来写一写吧。(35分钟)

1982年,日本文部省在审定中小学教科书时,公然篡改侵略中国的历史,2 / 3

这激起了亿万中国人的愤慨。作曲家黄沾和作词家王福龄在这种情况下共同创作了一首歌曲,歌声一下子打动了无数炎黄子孙的心,引起了中华同胞的强烈共鸣。这首歌就是——《我的中国心》!

(播放《我的中国心》)

黄河以其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她,因为她古老,她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她厚重,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史诗;还因为她沧桑,她与她的人们一起披荆斩棘,经历过无数苦难与抗争。

希望同学们能够传承黄河母亲的精神,勇往直前,今朝风起处,如能自在远洋,他日绝尘时,定当洒脱不凡!

板书: 黄河颂

光未然

朗诵词:伟大坚强(精神)

歌词: 望

7.《三峡》名师教案 篇七

主备课人: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并积累《水经》、《水经注》、郦道元等文学常识。

(2)掌握“曦”“襄”等生字,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逐步提高翻译能力。(教学重点)

(3)感情朗读、反复朗读,培养语感。(教学难点)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自主学习法:反复朗读法: 教学时数:五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并积累《水经》、《水经注》、郦道元等文学常识。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都很喜欢旅游吧?你都到哪儿旅游过?能不能给大家谈一谈?

二、了解并积累郦道元、《水经》、《水经注》等文学常识

刚才我们说是郦道元地是最早游览三峡的游客,你知道他是什么人吗?他有什么成就呢?幻灯片展示作者作品介绍。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平东将军郦范之子,南北朝时期北魏地理学家。

《水经注》共四十卷,三十多万字,是当时一部空前的地理学巨著。它名义上是注释《水经》,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全书记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条,文字增加了二十多倍,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阙(quē)叠嶂(zhàng)曦(xī)月 襄(xiāng)陵 沿溯(sù)

素湍(tuān)绝

(yǎn)长啸(xiào)属(zhǔ)引

/ 12

请生评价、纠错,生齐读两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生朗读,师听音,师生共同纠正后再读。

四、再读课文,读通文意

1、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这次慢慢读,一段一段地读,要求: A、边读边译

B、对重点词句的翻译要勾画、笔记补充(重点词句可参考老师的幻灯展示)C、如果不会翻译的字词句,请在文字旁用“?”标示,等会儿提问。A、借助书下的注释、字典、你聪明大脑里的记忆宝库 B、六字诀:增、删、调、换、补、直 重点词句有:

自:于,这里是“在”的意思。略无:毫无,完全没有。阙:通“缺”,空隙、缺口。重岩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隐天蔽日:隐蔽天日,遮蔽了天空和太阳。自非:如果不是。

曦月:日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至于:到了。或:有时。宣:传达。沿溯阻绝: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时:季节 素湍: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湍,急流。回清:回旋的清波。倒影: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绝:极高的山峰。飞漱:飞速地往下冲荡。虽:即使。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荣,茂盛。

良:甚,很。晴初:天刚放晴。霜旦:下霜的早晨。肃:肃杀,凄寒。属引:接连不断。属,连接。引,延长。

凄异:凄惨悲凉。响:回声。哀转:声音悲凉婉转。绝:消失。

重点句子翻译:①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⑤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⑥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 1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感情朗读、反复朗读,培养语感。五、三读课文,读出节奏(即问题探讨一)

1、教师进行朗读技巧指导:(幻灯片展示)

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A、句首语气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例如:至于/夏水/襄陵。(此句中“至于”后的停顿就是因“至于”是一个语气词、关联词。“至于”是到了的意思,它的用法与《醉翁亭记》中“至于负者歌于途”一句中的“至于”用法同,是由第一段写山过渡到下文写水,而且这样停顿符合一般规律,便于学生接受。)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B、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

例如:至于/夏水/襄陵(“夏水/襄陵”间的停顿因为本句中的主语是夏天的江水,主谓之间要停顿。)

故/渔者/歌曰 沿/溯/阻绝

C、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并列短语间一般要作停顿 例如:隐天/蔽日(“隐天蔽日”是一个并列短语)

清/荣/峻/茂(“清荣峻茂”是一个省略句,每个字都被省掉了主语)D、相对独立的语言单位和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例如: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再次齐读课文,把握节奏韵律。课文朗读停顿示例:

自 / 三 峡 / 七 百 里 中,两 岸 / 连 山,/ 略 无 / 阙 处。重 岩 / 叠 嶂,隐 天 / 蔽 日,自 非 / 亭 午 夜 分,不 见 / 曦 月。

至 于 / 夏 水 / 襄 陵 /,沿 / 溯 / 阻 绝。或 / 王 命 急 宣,有 时 / 朝 发 白 帝,暮 到 江 陵,其 间 / 千 二 百 里,虽 / 乘 奔 御 风,不 以 / 疾 也。

春 冬 之 时 ,则 / 素 湍 / 绿 潭,回 清 / 倒 影/,绝 巘 / 多 生 怪 柏,悬 泉 / 瀑 布 ,飞 漱 / 其 间。清 / 荣 / 峻 / 茂,良 多 / 趣 味。

每 至 / 晴 初 / 霜 旦,林 寒 / 涧 肃,常 有 / 高 猿 长 啸,属 引

/ 12

/ 凄 异,空 谷 /传 响,哀 转 /久 绝。故 / 渔 者 歌 曰 :“ 巴 东 三 峡 /巫 峡 长,猿 鸣 三 声/ 泪 沾 裳。”

3、你在朗读时,感受到课文句式、声韵方面有怎样的特点? 多次朗读后尝试背诵时,请学生根据老师的上句,背诵下句,如: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重岩叠嶂,自非亭午夜分。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绝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

背诵后,提问:请学生回答刚才背诵句子时的感受。(生可能会从有很多句子是对偶句、读起来顺口等方面回答)

明确:课文句式整齐、声韵和谐。在句式特点上,本文多用对偶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收放有致、节奏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具有音韵美。

六、本课小结:

七、课堂作业: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对应考点:文言词语释义)(1)略无阙处 阙:(2)沿溯阻绝 溯:(3)虽乘奔御风 奔:(4)属引凄异 属:

2、翻译下列句子。(对应考点:理解文章重点句子。)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5)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 12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教学重点、难点)

2、深入体会文章简洁生动的语言(教学难点)

3、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作品意境,感受三峡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一、复习展示、朗读导入

师:上节课同学们的朗读,节奏停顿都比较好,同学们能不能再次展示一下呢?生齐读。

二、听读课文,感知内容(即问题探讨

二、把握文章内容,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1、师:同学们认为这篇文章介绍了什么? 明确:本文向读者介绍了三峡这一自然景观。

2、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也想读了,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边听边思考以下问题,听完后作答。

多媒体出示问题: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根据这一问题将文章划分为两部分。

明确:文章从山、水两方面来写三峡景物。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至四段写水。

3、请同学们默看课文,看作者写山时突出了山什么特点?每个季节的水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夏水:交通阻断,水大流急;春冬之水:风景秀丽,水退潭清;秋水:水枯气寒,猿鸣悲凉。

4、提问:文章写水时按什么顺序来安排的?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呢?

明确:写水是从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先写夏水,再写春冬水,最后写秋水。作者这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所以按水流从最大到最小的季节来安排

/ 12

的。

作者第一段写了三峡的山高峡窄,这一地貌特征自然导致江流湍急的水势,而夏天江水最盛、水流最大、最急,夏水所表现出来的奔放美最能突出三峡雄伟壮丽的特点,所以紧接第一段先写夏水。春冬水相似,水流减少,水位下降,变清丽了,所以接在夏天江水之后一起写。最后写三峡之秋水枯气寒,江水枯竭,配角上场——高猿长啸,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结合,突出了三峡秋季的凄凉。

小结:《三峡》一文,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各个部分,各有侧重,互相映衬,互相补充,使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思路清晰。

三、品读课文,体会语言

1、请找出每段中写景的句子,边朗读边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你通过文字想象到的三峡风光。

明确:第一段写山的句子: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二段写夏景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文章第三段中写春冬之景的句子:“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文章第四段中写秋景的句子:“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用自己的话说说你通过文字想象到的三峡风光”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景物,从而走进文章中的意境,体会作者对三峡美好风光的热爱、赞美之情。

想象到的三峡风光可以依据原文语句进行增补、细绘,可以扣住山水,扣住季节,扣住景物特征,如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等进行描绘。

2、小组讨论:作者写景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试举例说明。、明确:(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 12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正面写山的长、多、陡、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侧面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可见江水凶险。“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夸张的比喻,用奔马和疾风作比较,侧面突出了江水一泻千里的迅疾之势。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正面描写猿啼凄凉怪异,回声久久不绝,悲哀婉转;这猿鸣也是对“林寒涧肃”的侧面描写,烘托出三峡秋季悲寂、凄凉的气氛。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以忧伤的渔歌作结,暗示三峡渔民的悲惨生活,侧面表现三峡之秋的萧瑟凄凉。

(2)动静结合。

从全文看:写山为静,写水为动。从部分看:“绝

多生怪柏”为静,“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为动。

(3)第三四段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此处主要通过教师讲授)

3、小组讨论: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在文中三、四段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简要分析。

生分小组讨论、回答。

明确:文中第三段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第四段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含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4、请生分别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的原文和译文,边读边比较、体会它们不同的语言特点。

/ 12

生朗读、比较、回答。

原文: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速往下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明确: 二、三段原文的语言特点:凝练生动 二、三段译文的语言特点:通俗易懂

四、再次朗读课文,尽量能够背诵。

/ 12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写作导游词 教学过程:

五、拓展延伸:

1、文章作者郦道元用他凝练生动的笔墨向我们介绍了三峡这一自然景观,学了本课后,你能用妙笔向你的学弟学妹或是没去三峡的亲友介绍三峡吗?试写一段三峡导游词。

教师黑板展示写作方法:

导游词是引导旅游者进行游览观光的讲解词。它主要包括: ①欢迎词:主要是自我介绍,注意礼貌。

②景点介绍:为分概述和详述。概括性的介绍,会引起游客的兴趣。而详述则要用清晰、简洁、富于感染力的语言,介绍游客所关心的该景点的历史、背景、人物和事件,甚至与之联系的神话故事。

以下为示例:

示例一:欢迎各位游客来三峡观光(此句即为欢迎词)。七百里三峡,雄起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青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婉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橘,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你的到来!

示例二:旅客朋友们,接着我们将进入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了。长江三峡是万里长江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它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的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全长191公里。它是长江风光的精华,神州山水的瑰宝,古往今来,闪烁着迷人的光彩、长江三段峡谷中的大宁河,香溪,神农溪的神奇与古朴,使这驰名世界的山水画廊气象万千。三峡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无不如诗如画,并伴随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长江三峡,人杰地灵:这儿,是中国古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著名的大溪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奇光异彩。大峡深谷,曾是三国古战场,是无数英雄豪杰用武之地;这儿有许多名胜古迹:白帝城、黄陵、南津关等。他们同旖旎的山水风光交相辉映,名扬四海。长江三峡是世界大峡谷之一,以壮丽河山的 9 / 12

天然胜景闻名中外。请大家赶快进去看一看吧!

示例三:我第一次到三峡的时候,不禁惊叹于眼前看到的美景了。

从三峡的上游顺流而下,两岸山连着山,岭连着岭,重重的悬崖和层层的峭壁,使我联想到,不是正午或午夜,太阳或月亮上升最高处时,这里恐怕还难以看到它们哩!

到了夏天,江水源头有大量冰雪融化的水流下来,把岸边的小丘陵都漫过了,于是往上和往下的航路就被阻绝了,这时江面上只见滔滔的江水,却看不到来往的船只了。但有时,皇帝的命令需要急速传达时,又不得不冒险乘船而下了,因为皇上的命令,是谁也不敢违背的呀!以至于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就到了江陵,这中间的一千二百多里路,就算是乘着疾风,骑着快马,也没有这样快啊。

到了春天、冬天的时候,那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两岸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怪怪的柏树,还有悬在其中的瀑布,从中飞冲下来。这里,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有太多的趣味了。

到了初晴的日子,或结霜的早晨,又能看到另一种景色了: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会有猿猴在高处放声长叫。那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在这没人的山谷中传开,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这里的渔人在歌中描绘道:巴东三峡中,巫峡最长,猿猴叫上几声,泪水便沾湿了衣裳!(本例为课文改编)

六、课堂小结(略)

/ 12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巩固所学知识,活学活用。教学过程: 课堂作业:

1.下列对本篇文章文意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先写山,后写水,重点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

B.第①段中作者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突出山的高峻,第②段则只用正面描写突出江流的汹涌。

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结尾引用渔歌,既突出三峡山高岭长的地形特点,又渲染三峡秋天凄凉的环境特点。

【参考答案】答案为B。

【答案解析】B项中,第②段也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可见江水上涨,水势凶猛。“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侧面描写,用船行速度之快速来表现江水迅疾。

2.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三峡夏、秋两个季节“水”的特点。(对应考点:概括事物的特点。)

【参考答案】围绕三峡夏季水大(急、凶险、迅疾等);秋季水枯(寒、凄凉、凄寒等)回答即可。

【答案解析】“夏水襄陵”,形象地写出夏季江水暴涨时弥漫山岗的汹涌澎湃之势。“沿溯阻绝”写出水大流急,以致顺水、逆水都不得行船,这样就突出了水流之急、水势之险。然后举一特例,以进一步证明水速。只有在“王命急宣”的特殊情况下,才有人冒着生命危险行船。“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一富有夸张的比喻,用奔马和疾风作比较,江水一泻千里之势给人的感受也就更为形象而深刻了。全段都写出水流之急、水势之险。

秋水段,林涧之间,清冷肃穆。这时已无江水喧腾,也不见草木争荣,而是充满了凄清肃杀的气氛,且以代表性事物“猿”来烘托凄凉。本段写三峡秋天的 11 / 12

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3.从写法上看,作者写作夏水时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如何理解?(对应考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

【解题思路】主要考查文章写作技巧的分析。写景散文常用的写作方法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是其中最常用的手法之一。直接描写某物即为正面描写,通过描写B物来达到描写A物的目的,即为侧面描写。侧面描写是为了烘托、渲染。

【参考答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答案解析】“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可见江水凶险。“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夸张的比喻,用奔马和疾风作比较,侧面突出了江水一泻千里的迅疾之势。

4.本文主要写景,文末所引用的渔歌有何表达作用?(对应考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理解重要句子的作用)

【解题思路】主要考查文章写作技巧的分析和重要句子含义作用的理解。写景散文常用的写作方法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是其中最常用的手法之一。直接描写某物即为正面描写,通过描写B物来达到描写A物的目的,即为侧面描写。侧面描写是为了烘托、渲染。理解重要句子的作用一般从内容、结构、表达效果等方面入手分析。

【参考答案】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答案解析】本句渔歌内容为“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有对三峡的长的直接描写,也有描写猿鸣的悲,而这个猿鸣的悲正是为了渲染三峡秋季萧瑟凄清的气氛。

8.《梦回繁华》名师教案 篇八

(一)教学建议

1.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课外学习和阅读结合起来。课前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去查阅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观赏画作,了解图画内容,阅读相关介绍,了解画作背后的故事,带着了解进入课堂学习。学完课文,推荐阅读《<清明上河图>的故事》一书,更深走进《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进一步了解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及其卓越成就,激发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培养欣赏艺术作品的兴趣和能力。

2.作为自读课文,承担的任务是学法迁移、运用,由扶到放,由教到用。课堂上要落实这一理念,分配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最好能自主发现问题并设定学习目标,鼓励其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并且梳理学习的过程,提炼学习策略。

本课是五单元最后一课,五单元是学习说明文的阅读。学习本单元,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还要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通过前面三课的学习,学生对说明文这种文体已经有所认识,对说明文知识和说明文阅读的策略应该能够初步把握,所以本课学习不必再对说明文知识条分缕析地归纳讲解,更多地让学生自主发现本课作为说明文的特征,进一步体会说明文阅读的方法。

本课语文要素学习,重点关注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主要落实打比方、列数字、摹状貌,说明语言体会四字短语的运用带来的语言特色。

3.此类介绍文化艺术作品的文艺性说明文,需梳理阅读策略。(1)欣赏实物,仔细观察,了解作品内容,获得审美体验,并思考如何向他人介绍作品。(2)阅读说明文章,获得更多信息,并与作品比对,加深认识,丰富体验。(3)梳理文章写作的脉络,联系自己的介绍构思,体会说明思维该如何严密有条理地展开;学习文章介绍作品的方法,考虑如何将作品介绍得清楚具体、生动形象。总之,说明的目的就是既要介绍清楚准确,又要吸引读者来了解。

4.教学时间:1课时。

(二)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说明文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过,对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有简单了解,但是认识不深,进入初中还未接触说明文的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集中学习四篇说明文,有助于学生集中把握这类文章的共同特点,形成阅读此类文章的策略,并学习说明文的基本写法。

本文的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学生并不熟悉,很多孩子没有看过这幅画作,有的看过但对作品的艺术历史价值也认识不够,更不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和它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历史意义,所以课堂学习前一定要充分查阅资料,在对说明对象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学习文章。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老师要有效引导,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注重学习策略的传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有助于学生个体的长远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词句,理解文章重要词句的含义。

2.梳理出文章介绍的《清明上河图》的知识,体会文艺性说明文的知识性特点。同时通过《清明上河图》的内容,感受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理解作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1 / 6

3.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征,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条理分明地介绍画作的说明文写作方法; 4.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体会文章大量运用四字短语,使文章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特色,体会文艺性说明文的文艺性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

1.梳理出文章介绍的《清明上河图》的知识,通过《清明上河图》的内容,感受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理解作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2.理清文章说明的脉络,明确文章采用的说明顺序,找出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文中典型突出的说明文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体会文章大量运用四字短语,使文章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特色。

四、教学方法

查阅资料法:课前指导学生查阅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观赏画作,了解图画内容,阅读相关介绍,了解画作背后的故事,带着了解进入课堂学习。

拓展延读法:推荐课后阅读《<清明上河图>的故事》一书,更深走进《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进一步了解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及其卓越成就,激发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培养欣赏艺术作品的兴趣和能力。

实物欣赏法:由于本文是一篇事物性说明文,说明对象是一幅绘画作品,如果学生没有看过画作,对文章的说明介绍很难产生深刻印象。课堂上提供作品部分图片,图文结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画作,理解文章。

五、教学过程及要点 课前预习任务:

1.阅读课文三遍,标出文中认读困难的字或不理解意思的词语,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注明读音,批注词义。

2.勾画出阅读中理解困难的语句,批注疑问;或勾画出喜欢的语句,批注你的感受。3.查阅资料,欣赏《清明上河图》,了解相关知识。

一、检查字词预习(1)重点字词 【辨析字音】

汴梁(biàn)翰林(hàn)题跋(bá)田畴(chóu)驮队(tuó)岔道(chà)簇拥(cù)跋涉(bá shâ)漕运(cáo)宏敞(hóng)桅杆(wēi)酒肆(sì)

沉檀(tán)摄取(shâ)枢纽(shū niǔ)遒劲(qiú jìng)长而不冗(rǒng)舳舻相接(zhú lú)摩肩接踵(mó zhǒng)【多音字】

坊 fānɡ 牌坊 纤 xiān 纤维 劲 jìn 使劲 fánɡ 作坊 qiàn 纤夫 jìnɡ 刚劲 【易错字形】

暇 无暇顾及 纤 纤维

/ 6

瑕 瑕不掩瑜 阡 阡陌 遐 闻名遐迩 歼 歼灭 【词义辨析】

题跋:写在书籍,碑帖,字画等前面的文字叫做题,写在后面的,叫做跋,总称题跋。田畴:泛指田地。

春寒料峭:形容初春的寒冷。料峭,形容微寒。跋涉: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行旅:指远行的人,往来的旅客。

舳舻相接:船只首尾衔接。舳,船尾。舻,船头。宏敞:广大宽敞。

赶脚:指赶着驴或骡子供人雇用的活计。

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踵,脚后跟。络绎不绝: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遒劲:雄健有力。

二、我知道的《清明上河图》

1.通过查阅资料,你了解到关于《清明上河图》的哪些知识?是通过什么渠道查阅到的?

(第一个问题检测了预习,学生课前了解相关学习内容,带着对《清明上河图》的初步认知学习课文,更有针对性;第二个问题是巩固查阅资料这种学习方法,发现好的查阅途径,形成比较筛选、高质量查阅的意识,培养良好的资料查阅习惯和能力)

请多个同学回答,丰富认识。

2.学校新设置的艺术墙上,绘上了《清明上河图》的中段。如果要请你为同学们介绍一下这幅图,你打算怎样介绍?结合你对这幅图的了解和刚才同学们提供的信息,可以说一段完整的介绍词,也可以说介绍思路。

(这个问题是希望同学们先思考,如果自己来介绍这幅图,会怎样介绍,然后带着这种思考,学习课文,发现方法。这样在后面的学习中可以随时联系自己的想法,和作者的写法进行联系比较,学习的目标更加清楚,思考体会更多。

学生回答时,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疑问,引导学生思考说明中要注重的问题。

三、我读到的《清明上河图》

1.读完课文,你从文中知道了《清明上河图》的哪些知识?你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 【要点】

《清明上河图》创作的时代背景:北宋时期商业繁盛,城市文化生活活跃,城乡市井平民生活成为画家的表达内容,北宋风俗画兴起,《清明上河图》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文章引用金人张著的题跋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了解了他的生活年代、籍贯、字号、经历、擅长的画作、作品等。

《清明上河图》的概况:材质为“绢”,有着色,尺寸“纵25.5厘米,横525厘米”,是一幅长卷,画面内容为三段式,“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节奏分明。

《清明上河图》的具体内容。开卷处描绘汴京近郊的风光,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3 / 6

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近郊,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有“赶集的乡人”,“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长途跋涉的行旅”;汴河两岸,对漕船边的情形、如飞虹般的拱桥、桥两端的街市、准备过拱桥的大漕船都描摹仔细;市区街道,描绘了街道纵横的样子以及各类店铺、街上行人。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艺术特色有四点:内容庞大(五百多人物,形态各异),结构分明(繁而不乱,长而不冗),兼工带写(有工笔细描,也有写意笔法),写实性强(现实主义风格,与回忆录《东京梦华录》中记述的汴京情形可相互佐证,且细节刻画如桥梁结构、衣冠服饰、建筑比例等也讲究真实)。正是由于它用写实手法描绘,而且规模宏大因此较全面地记录了北宋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

从文中,我们可以较全面地了解《清明上河图》各个方面的知识,充分体现了说明文最根本的特征——知识性。

获得这些知识的方法:(1)抓取关键词句。本文中有很多这样的词句,最典型的体现在第四、五段;(2)概括提炼法。如从第一段中知道了《清明上河图》创作的时代背景,这就是根据本段内容概括出的知识,当然,这是怎样的时代背景,又需要提取关键词。

2.小组探究:作者是怎样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方面发现作者介绍的方法。

(1)说明顺序

①逻辑顺序。从全文来看,文章采用逻辑顺序,引出画作——介绍作者——介绍画作。第三部分是重点,三个层次采用逻辑顺序,整体概况——具体内容——艺术特色。

全文的说明脉络如下:

第一部分(1段),介绍北宋时期汴京的繁盛状况,引出《清明上河图》。第二部分(2段),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及其对北宋遗民的特殊意义。第三部分(3-5段),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第一层(3段),介绍《清明上河图》的概况。第二层(4段),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内容。

第三次(5段),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色及历史价值。

②方位顺序。第三部分第二层是全文详写的重点,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内容,这段采用方位顺序,按中国画特有的手卷展开顺序,从开卷处介绍到画面中段,再介绍到画面后段。介绍每一段时,按更具体的方位,抓住画面上的主要内容逐个介绍。段中有很多表示方位的词语,在文中勾画出来。

正是采用了恰当的说明顺序,文章读来思路清晰,介绍丰富而有序,读后对《清明上河图》会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

(2)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帮助说明。

①列数字 “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 【解析】用数字具体说明《清明上河图》的尺寸,使读者对其大小有清晰认识,是说明更加准确具体。

②打比方 “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 6

【解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以乐喻画,突出了《清明上河图》节奏感极强的特征,写得生动形象,同时以简驭繁,有助于读者理解这一比较专业的内容。

“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解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拱桥比作飞虹,生动形象地写出其宏敞无柱、精美绝伦的特点,增强了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③摹状貌 “船正在放到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

【解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具体描绘出船夫、行人的动作和漕船准备过拱桥的场面,使读者对画面内容有具体了解,读起来生动形象,令读者对这一画面印象深刻。

摹状貌,是通过描写事物的形状或面貌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生动、描写更具体,激发读者兴趣,令读者印象更加深刻,这种说明方法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3)注重遣词造句,大量运用四字短语,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与画作的传统艺术特色相呼应,体现了文艺性说明文的文艺性特点。

“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 “这类店铺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

“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3.本文内容在详略安排上也非常明确,详写《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即第四段。仔细品读本段,说说你的探究结果。

(1)这段采用方位顺序,按中国画特有的手卷展开顺序,从开卷处介绍到画面中段,再介绍到画面后段。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介绍每一段时,按更具体的方位,抓住画面上的主要内容逐个介绍。汴京近郊,重点介绍了赶集的乡人,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长途跋涉的行旅;汴河两岸,重点介绍漕船边的情形,如飞虹般的拱桥,桥两端的街市,准备过拱桥的大漕船的细节刻画;市区街道,写了街道纵横的样子,各类店铺,街上行人。本段不论是从整体看还是局部看都是采用的方位顺序,因此段中有很多表示方位的词语。由于合理安排了顺序,尽管这幅长卷人物众多,场景复杂,但本段介绍得条理分明,清晰有序。(2)本段对画面内容的介绍采取细致描绘的写法,将画面中的场景、人物、道具都具体细致描绘出来,尤其突出画面中的细节刻画——一艘巨大漕船准备过拱桥的场面,使读者读到文字就仿佛看到了画面一般。(3)本段大量运用四字短语,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与画作的传统艺术特色相呼应,体现了文艺性说明文的文艺性特点,既令你获得知识,又令你回味无穷。

四、我品到的《清明上河图》 1.感受“繁华”之貌

文章按照说明内容的需要,采用逻辑顺序,介绍了《清明上河图》各个方面的知识,但这各方面其实都贯穿了一个词——“繁华”。

问题:请细细品读,你从哪些地方读到了“繁华”之貌?

/ 6

(1)北宋时期,汴京商业繁盛,城市文化生活活跃,整个社会呈现空前繁荣的局面(第一段);(2)画作描绘了这繁盛的市井风貌,人物众多,店铺林立,热闹繁忙(第四段);(3)画作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技法高超,生动传神,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历史文化价值,这也是社会繁华的体现之一——艺术的繁荣(第五段)。

2.体会“梦回”之情

北宋时期,城市商业的繁荣、文化艺术的成就一度攀上世界的巅峰,然而《清明上河图》中暗藏的盛世将衰的隐忧,转眼就成了残酷的现实。那个清明盛世永远地消失了,古往今来,多少人“梦回繁华”,为之叹息惆怅。

问题:请细细品读,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梦回”之情?

(1)北宋遗民的“梦回”之情。北宋灭亡后,留在大金或者南渡的北宋遗民,从《清明上河图》看到的昔日繁华,如今都成瓦砾,曾经的辉煌令人叹息,缅怀故国,渴望回归,“梦回”流露出多少的心痛无奈(第二段末两句话)。(2)今人的“梦回”之情。汴京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最繁华的城市,那种盛况永远地留在了《清明上河图》中。如今北宋王朝逝去将近千年,这幅图能将我们带回那个清明盛世,一睹那远去的繁华,体会那悠久的文明(文章字里行间背后,我们自己欣赏图画的心情)。

作者在介绍画作的同时,挖掘出画面背后的社会历史内涵及其承载的情感韵味,使文章富有文学作品的魅力,这体现了文艺性说明文的文艺性特点。

小结:这幅描绘北宋市井生活的风俗画长卷,是研究北宋社会历史的一个窗口,围绕这一国宝级画作,还有许多未解之谜,作者身世,创作意图,版本真伪,图上内容等,还存有许多争议许多疑团,这幅画的背后,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课后阅读《〈清明上河图〉的故事》、《东京梦华录》,深入走进这幅名画,走进我国传统文化艺术。

五、学习总结

1.读了这篇介绍名画的文艺性说明文,你认为阅读此类文章应该怎样去读?(梳理阅读策略)

(1)欣赏实物,仔细观察,了解作品内容,获得审美体验,并思考如何向他人介绍作品。(2)阅读说明文章,获得更多信息,并与作品比对,加深认识,丰富体验。(3)梳理文章写作的脉络,联系自己的介绍构思,体会说明思维该如何严密有条理地展开;学习文章介绍作品的方法,考虑如何将作品介绍得清楚具体、生动形象。总之,说明的目的就是既要介绍清楚准确,又要吸引读者来了解。

2.回忆刚上课时自己设想的介绍,学完课文后,你对此类介绍性文章的写作是否获得了启发?请选择一件绘画或工艺作品,运用所学的说明文写作方法,写一段文艺性说明文字,介绍作品。

六、布置作业:

1.课后阅读《〈清明上河图〉的故事》、《东京梦华录》,深入走进这幅名画,了解北宋王朝的社会历史、市井风情。

上一篇:如何申请认定一般纳税人资格下一篇:副校长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