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段作文教学z(精选15篇)
1.小学中段作文教学z 篇一
小学中段阅读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学习分基础、阅读、作文三部分。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环节。阅读教学在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中所占比重较大,下面给大家分享了阅读教学论文,欢迎借鉴参考!
摘 要:阅读是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学习难点。难在学生觉得难以理解自然段的内容,难以得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小学中段三、四年级为例,探讨在小学语文中进行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主要从培养学生读段、说段、写段的能力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几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
小学中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对一、二年级阅读能力的一个提升,同时又为五、六年级进行阅读学习打下基础。但是在现实中,一些小学中段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厌恶阅读,在日常作业和考试中遇到阅读题时,马虎了事,甚至直接跳过,其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令人担忧。“段”是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下文从“段”切入,谈对小学中段学生进行阅读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
一、培养学生读段的能力
读一个段落时,要遵循读、说、写的程序,读是基础。
在读段时,首先要读顺,由于小学中段的学生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读错别字和写错别字,所以在读段时,应让其读出“顺”字,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和重音,流利地读完段落和课文。比如,三年级课文《陶罐和铁罐》,在读到“国王的御厨里有两只罐子,一只是陶罐,一只是铁罐。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他”一段时,应先将“御”“奚”等字读顺。
其次要读熟,通过反复诵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到直至能背诵。
再次要勤做标记,阅读中可标记的内容很广泛,比如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自己认为可概括段落意思或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语句等。
二、培养学生说段的能力
读段之后,要求学生合上书本,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段落中所讲述的内容,把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学生起初开始描述段落内容时,可能还用着课文中的原文,这时教师应该用语言积极引导,通过提醒和引导,让学生回忆起段落内容,将段落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提高。
比如,在《她是我的朋友》一课的教学中,对于相对长一些的几个自然段,在读段之后可要求学生进行说段,像“附近医院的医生和护士接到消息”一段,“叫阮恒的小男孩很快地躺在草垫上”一段,都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段落的内容。在阅读完整篇课文之后,也可让学生尝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讲课文中的故事。
说完段之后,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积极开动脑筋,思考每一个自然段所表达的.意思,试着进行段落层次的划分,独立思考所划的每一个段落层次的段落大意,最后可让学生尝试归纳和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培养学生写段的能力
“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是小学中段的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写段训练中,先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理清句子间的内在联系,真正读懂一段话。读懂了之后,要求学生进行仿写训练,进行读写综合教学,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的综合能力。比如,在学习四年级的《爬山虎的脚》一课时,对“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一段进行仿写。
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当前小学生在阅读方面普遍存着难以理解自然段的意思、难以划分段落层次和难以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问题,这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常常将这些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有重要关系,所以,阅读教学中必须改变直接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
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读段、说段和写段都应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只进行引导和启发即可,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一定不能替学生包办段落思想和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让学生产生依赖感,丧失了独立阅读的能力。
参考文献:
严琳.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
2.小学中段作文教学z 篇二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中年级是智力最佳期, 不是想象而是观察, 中年级观察能力的持续性、概括性都会有很大的发展。因此, 中年级的最佳作文形式应是观察作文。但怎样才能引起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注意呢?
大教育家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根据这一特点, 在作文教学中抓住时机, 激发学生对观察对象的直接兴趣, 引起无意注意, 勾起学生的观察动机, 从而激起他们的观察兴趣。观察兴趣还可以根据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好胜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 使学生乐于观察, 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如春天, 观察花草树木的生长变化;夏天, 观察突变的雷雨、有趣的夏夜和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秋天, 观察硕果累累的果园和丰收的田野;冬天, 观察那银装素裹的雪后世界。同时也要留意身边的变化和事态的发展, 培养他们的观察兴趣。平时教学中, 我会有目的地寓观察于学生的兴趣活动中。另外, 我还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周围的动物、静物和人物。总之充分利用儿童对周围一切事物都感到新奇这一点, 因势利导地去培养他们的观察兴趣, 以达到丰富学生写作素材之目的。
二、重视仿照文本的表达方法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仿写练习, 是开阔学生习作思路, 提高学生读写水平的有效措施, 也是将课本走向生活的途径。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中年级的作文起步教学, 更要依托文本, 为学生创造一些习作训练的机会, 有意识地进行写的训练, 让学生在读与写的综合学习中学习写作。于是教学中将典型片段与习作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 在“读”与“写”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减缓作文的坡度, 通过模仿、迁移, 降低习作的难度, 促进学生将学到的写作知识直接内化为写作技能。比如《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中有一处具体描写“安静”的句子——“这时候, 窗外十分安静, 树枝不摇了, 鸟儿不叫了, 蝴蝶停在花朵上, 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样的句子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学习怎样把事物写具体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们可以让学生仿照句子的写法也写写课间操场的热闹场面, 教师可让学生做这样的口头表达填空:下课了, 操场上 (顿时热闹) 起来。同学们像 (刚出笼的小鸟一样) 飞向 (操场) , 有的 (打蓝球) , 有的 (跑步) , 有的 (踢键子) ……不时地传来同学们愉快的欢笑声。之后鼓励学生再写下来, 并扩充些类似的句子以练笔。长此以往, 学生定能把句子写得更充实, 更有味。
三、重视修改方法提升习作能力
尝试运用不同的批改方法, 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同时利用批改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对于学生的习作多鼓励少批评。每一次习作即使有一点进步比如字迹工整, 用了一个好的成语, 使用了一个比喻句, 或者是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都要用符号勾画出来予以表扬。
1.学生自改, 要求学生自己读写好的草稿, 把错字、标点、句子是否通顺这些基本的问题处理好。
2.共同批改, 具体做法是四个人为一个学习小组, 初稿修改之后, 在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 互相讨论, 共同修改, 然后再在大组内交流, 由大组长组织, 选择一个习作交给老师, 老师再针对四个大组选出的习作, 选出一篇有代表性的习作, 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体修改。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会了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同学的作品, 懂得了用欣赏的方法去评价同学的作品, 如标出好词好句、找出比喻句、同题不同材等, 并能积极向同学和老师推荐。特别是当感受到同学们文章中有创新思维的时候, 能真诚地向他们学习, 并在学习中相互借鉴。
3.当面批改, 给学生面批习作是快速高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最佳途径。对写作有困难的学生, 常采用这种方法, 刚开始有的学生对于如何把细节写具体这一点很不理解, 我把他叫到面前, 对他写好的草稿尽量少删除以免让他产生挫败感, 在对话前加上符合当时情景的动词, 表情, 或者是内心感受的词语之后, 让他读一读感受一下有什么不同, 慢慢的一边启发, 一边引导他自己修改, 让他逐步学会如何习作。
4.及时批改, 对于每一次的习作, 我尽量做到及时批改, 画出优美的词句, 写出精当的评语, 因为学生习作之后都很期待, 希望尽快看到老师的评语。每次习作在批阅之后, 会选出在本次习作中有进步的同学的习作, 把他们的优点分门别类, 然后在班上进行表扬鼓励, 让写的很成功的一到两位同学在班上朗读他的作品, 把所有好的作品张贴在学习园地。一学期结束前, 班上每一个同学, 选出这学期写得好的文章, 编入本班《优秀习作选》, 这样大大提高习作的兴趣。
3.小学中段作文教学z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057-01
教育的根本宗旨是唤醒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发展潜力,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升。作文教学是小学中段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书面表达和综合应用语言能力培养的基础阶段。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需要唤醒学生的表达热情,培养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教会学生能够自由的表达和交流,提高学生的综合语用语用能力。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文就是生活,作文写作就是对自然的观察、对生活的认识、对社会的感悟、对人生的体味,生活就是语文的全部。生活就是作文永不枯竭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写作业就失去的根源,也是没有了表达的价值,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和生活的联系,作文写作一定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并把语文学习和作文写作引向生活,更好地指导生活,感悟生活,融入社会。很多学生不喜欢作文的根本原因是作文脱离了生活,让学生感到无法可说,写出的问题没有生活的味道,找到写作的感觉。不知该写什么,没有真情实感,成了应付差事。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全无,渐渐不知如何去写,进而又产生畏惧心理。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能够更好地关注生活,写出自己的独特的感悟,表达自己对社会的认识,让学生感到有话快说,帮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寻找素材,用自己的眼睛关照生活,用自己的笔墨诠释生活,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感知生活的道理,学会过有品味的生活。
例如,在寫作之前,开展一次踢毽子游戏活动,这是很多学生比较喜欢的游戏活动,很多学生平时经常参与这种活动。这样的活动学生非常乐意参与,让学生在参与中用心体会,仔细观察他人的动作和过程,通过小组比赛的方式,让学生学会相互交流经验,注重团队配合,得到更为丰富的感知和体验。回到教室以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表达自己的对踢毽子的感受和感悟,对集体合作比赛的热身,对技术要领的体悟,游戏活动价值的看法。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口头陈述。最后让学生把自己的观察、认识、感悟以书面表达的形式写出来,就是一篇较好的作文。此前,很多学生感到作文无话可说,没有素材;现在学生畅所欲言,感受很强烈,感悟很深刻,写作的文章有实感,有真情,而且感到作文很容易。
二、鼓励做好情境表演,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作文是另一种表达方式,也是最能够体现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方式。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是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的直接体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最为根本的就是提高他们的语用能力和思维品质,通过情景表演能够让学生灵活应用语言,自由表达交流,锻炼随机应变能力,获得更为直接的体验和感悟,能够得到最为关键的写作素材。开展各种形式的表演活动是让学生真正理解文章,活用教材、积累素材的最好手段。小学生没有太多的经历和阅历,又要不断丰富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强化他们的对各种间接经验的认识,就需要通过表演的方式,让学生真正走入情境中去,感受具体的活动,得到最为真切的感受。语文教材是小学生的最好的写作教材,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表演课文内容,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感知和应用能力,不断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
例如,阅读学习一篇题为《勾践灭吴》的文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常用字词,了解历史故事,最为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学会阅读,能够在阅读中学会生活和做人的道理。卧薪尝胆是艰苦奋斗、发愤图强的表现,是其能够实现复国的根本原因,由此应该明白一般的生活和做人的道理,生活中不可能每天都是风和日丽,一帆风顺是美好的愿望,但是,人生之路不可能都是平坦大道,只有真正做到艰苦奋斗,懂得发愤图强,才能战胜生活中的各种苦难,才能经得起人生的各种考验。这些是学生应该懂得的生活道理和人生哲理,也是学生以后写作时能够表达的主题。但是,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他们只知道故事的 趣味性,不知道理的深刻性,也就很难写出有感受的文章。如果组织学生分别扮演吴王、越王、谋臣呢个,根据文章内容进行角色表演,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故事的把握和人物的理解,在表演之后写对本课的感受,这样的教学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减少学生的学习的盲目性,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
三、做好小组相互修改,提高整体作文质量
作文需要反复修改,不仅能够找出学生常见的错别字、遣词造句问题、语法毛病,还能帮助学生在修改中不断培养思路,不断优化结构,掌握基本的表达技巧和写作规律。尤其通过引导学生相互修改评价,让学生相互借鉴、相互学习,既能够减轻教师负担,又能提高作文评改效率,更能够为学生提供绝佳的展示机会和提升平台。学生通过修改比较,能够不断拓展自己的写作思路,丰富写作素材,学习更多的写作方法。学生修改作文实际上是角色互换的做好体现,喜欢站在“小老师”的角度去修改,非常认真细致,当天的作文当天就能完成评阅,学会修改作文才能知道如何写作,知道好作文的评价标准才能在写作中向这个标准靠近。一个厨师不知道美味佳肴的标准如何能够炒出色香味俱佳的饭菜,学生相互修改,知道写作的标准,才能不断提高写作质量。
例如,学生写完一篇记叙文之后,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教师教会学生记叙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第一步,学生先从字、词句、修辞进行修改。第二步,检查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俱全;故事要生动,就是要有具体的语言、动作、心理、场面等描写;情节要具体完成,就是需要把起因点出来,过程要详细叙述,要告诉结果;主题要突出,就是文章最后要一定的感悟,加上一定的议论和抒情,体现这件事的价值和意义。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字词句,丰富写作素材,拓展思路,还能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标准,提高记叙文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孙春福.“巧动手、话创意”活动作文教学[J].小学语文教学 2011年06期
4.小学中段的写景作文指导 篇四
一、立足于观察
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尤其对于写景作文来说,离开了细致准确的观察,是绝对写不好的。
观察必须确立好立足点。立足点可以是固定的(空间方位),也可以是变换的(移步换景)。但无论怎样,必须使层次清楚,层次清楚了,文章的思路也就清楚了。
二、抓住特征
写景物,要善于抓住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时间里的景物的颜色、形态、声响、变化等方面的特征,不能生搬硬套。这样,学生笔下的景物才会生动起来。
三、要层次分明
层次就是文章的内容顺序,也即表达顺序。一般来说,写景文章有如下几种顺序:
1、空间方位顺序。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等等。
2、时间顺序。可按季节时令和一日的时间变化(春、夏、秋、冬,早、午、晚)。
3、地点转换顺序。也称移步换景,或参观、游览顺序。
四、要动静结合所谓动静结合,就是指描写景色时,不仅要写出景色的静态,而且要写出它的动态,使它们很和谐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只有这样,学生笔下的景色才能活起来,才能使读者的印象更深刻。
五、要抒发感情
任何景物都是客观存在的,但这种客观存在的景物却能给人不同的感受。我们写景要写自己热爱的景色,表达一定的主题思想,要表达出对大自然的热爱,这就是借景抒情。
六、要文辞优美
5.我的汇Z实验小学作文 篇五
每逢星期一,全校师生便来到升旗台,参加庄严的升旗仪式。随着国歌,国旗有节奏地冉冉升起,师生们也都敬起了礼。在小操场的两旁栽满了树和花,其中还有一棵鸡蛋花,每当阵阵微风吹来,鸡蛋花的香味立刻飘满了整个校园。
当在教学楼的时候,一阵阵轻快的、活泼的读书声便会传进你的耳朵,偶尔还会听见学生们举手的声音,来到教室门口,会看见学生们端端正正的坐着听老师讲课,而老师就站在被字写得密密麻麻的黑板前讲课,就像园丁在用水在滋润小树苗。
看,这就是我的学校,一个美丽的学校,一个令人向往的学校。
6.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方法总结 篇六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兴趣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是一支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条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虽然看不见这些根须,但必须悉心保护它们。因为失去了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所以,为了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做了以下尝试:
1、及时纠错,示范指导
我接到的班级以前是一个老教师带的,班上的学生读书速度极慢,都是逐字逐句地读,而且调子拉得很长,川味极重,让人啼笑皆非。听到他们这样读书,我纠正过几次,也介绍了方法,但效果不佳。但我不能打击他们,必须保护他们这种读书的热情。于是,我利用早读的时间,直接教读。这样坚持了一周,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情况大为改观。
2、不吝赞美,鼓励先进
在学课文的时候,会遇到很多生字,这些生字是学生阅读的障碍,但有的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时,我就会问他怎么认识这些字的?我有意让学生说出来让别的学生都听到,并对其大加赞赏。学生得到表扬很开心,阅读的兴趣倍加浓厚。霍姆林斯基曾说:“学习上的成绩,形象地说,如同一条小路,通向儿童的心灵深处,那里燃烧着想当一个好学生的愿望的火花。”所以,我特别发现这朵火花,并细心保护他们。每当学生在答问题时说出了我意想不到的词句时,我都会加上一句:“难怪你书读得那么好,原来你都积累了这么多好词佳句,谁能像他一样也说几个好词佳句让我们分享呢?”这样一来,大家都争抢着说,因为他们的内心都想得到老师的认可。
二、对话文本、注重体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和默读。通过品味文字,体会作品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1、图文结合,识文大意
学生刚进入中段,但他们大部分人的思维还借助于形象化的事物。所以,在阅读的初始阶段,我常借助于文中的插图,放在展台上,让他们看画图中的语言,然后去文中找相关的语句。这个办法既简单又实用。如,在教学《夜书所见》时,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中的“夜深篱落一灯明”,学生会被“篱落”一词而阻碍对全句的理解。于是,我让他们先观察图,你看到什么?猜到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学生很容易就看出“在围栏一角处有两个孩子举着灯,在捉蛐蛐(猜的)。”当我问及他们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经历时,他们纷纷举手,打开话匣,讲起了自己的童年趣事。不用说,这首诗我并没有多讲,他们靠看图识文,理解了古诗,并收获了快乐心情。
2、联系实际,理解词意
我教学的三年级上册,出现了很多四字的词语。如果用语言解释的话,学生非但不理解,反而会因为以词解词而造成理解上的难上加难。所以,我常让他们举出生活中的实例理解词中所描述的意思。如,在教学《秋天的雨》时,文中出现的“你挤我碰”这个词,我问到你们在哪里看到了“你挤我碰”这种现象呢?我抽到了班上平时最不爱发言的程×。他说他爸爸打工给别人送菜,看到车上装的萝卜“你挤我碰”。我想他已经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了。然后再让他们读这个词所在的那句话。效果出奇的好,他们读出了恰当的感情,达到了我预期的目的。
三、拱建平台,展现自我
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都应受到老师的关注,让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老师应该扮好舞台拱建者这一角色。给他们一个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展现自我。那么,在中段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可怎么做呢?
1、游戏入课,玩中学词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开展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乐中学到知道。比如“词语接龙”:后来居上―上天入地―地大物博……再如找含生肖的词:狼心狗肺、龙马精神、鱼龙混杂……找含反义词的词:七上八下、天昏地暗、你来我往……这样的活动,学生没有任何的压力,在不经意中记住了很多新词。给那些记得多的加一头衔,如“词霸”“小词仙”。这样的头衔可以激励学生更乐意识记。
2、诗文诵读,加深修养
7.小学中段作文教学z 篇七
关键词:小学,中段学生,计算能力
在提升小学中段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教师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创新教学方法, 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同时也就可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对计算学习的兴趣, 就可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而教师要想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就要适当对教学方法创新, 使学生主动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索, 从而培养自身的计算能力。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采用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法, 采用带有启发式的教学问题, 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数学课程五年级上册教学内容小数乘法时, 教师可以划分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自主学习小数乘法, 从而使学生能够加深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可以使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 并提升自身的计算能力。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教导, 学生也要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教学, 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教学内容小数乘整数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结合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对教学知识进行运算, 然后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训练学生的计算, 但在此过程中, 教师不要在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 要能够在学生遇到问题时, 适当地引导学生, 从而能够自主提升自身的计算能力。
三、让学生能够熟练地应用数学基础知识
教师要想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计算能力, 教师就要为学生做好基础,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能够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只有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计算基础, 学生才能熟练地计算教学内容。
总之, 在提升小学中段学生的计算能力时, 教师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运算, 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这样学生才能提升自身的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8.谈小学中段数学课堂教学 篇八
【关键词】 小学;中段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25-0-01
1 前言
作为小学中段数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堂教学的关键地位不言而喻。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小学中段数学课堂教学的分析与掌控力度,从而通过合理化的措施与途径,进一步优化该项教学工作的最终整体效果。
2 创设多样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
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创设多样化的情境是一个显著特点,通过创设有利情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显著增强,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来了解学生,方便制定针对性教学计划,在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中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多种方式创设有利情境,首先可结合实际生活创设导入情境,经过这一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调动,注意力集中到了课堂内容上,有利于后续知识教学的开展。同时,也可结合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导入课堂情境。在创设情境时应注意情境的合理性,保证情境切合课堂内容,针对不同的知识特点选取不同的方法,如设置探究情境、生活情境、情感情境等等,确保情境为高效课堂建设服务。同时,应对其时长加以控制,一般以五到十分钟为宜,保证课堂结构的合理性。
3 改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这就说明,数学课堂教学的一切都应该是围绕学生的学习展开。在现代教育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原来由“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形成的一套传统的、滞后的教育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应从“应试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退出,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改变以知识传授为核心观念的行为,要从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改变那种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知识的教学目标上,转变为对学生的能力、态度、和创新精神上来。切实改掉“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把课堂还给“主人”——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只是他们的组织者、引导着,只对学生适时的进行指导,让学生多看、多想、多做、多说。大胆放手让学生从感知中领悟知识,从而达到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还给学生主体的地位。
4 给学生尝试的机会,建立自己复习的定点
由教师主导转变为师生互导的教学方式是值得大家学习的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订复习的目标,让学生围绕定出的目标进行尝试,再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讲出来,真正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学生的思维在没有拘束的环境下,得到了培养和锻炼,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每次新课后、一个单元完成后,让学生尝试制作复习信息卡或知识要点记录本,写出本节课或本单元的重难点,也可以画一些简单的图示,最后加以评比。逐步引领学生及时复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养成复习的好习惯。这样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帮助,逐步掌握了复习知识的一些具体做法、收集与整理知识的方法。有了这些,学生也就掌握了一定的、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积累了自己复习知识的经验,复习目的也就事半功倍了。
5 因材施教,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存在着多样化,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思想和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解决问题多样化。教师应充分鼓励不同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评价,理解方法的多样化。
同时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因材施教。如,针对性格内向偏静的学生应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问题的探讨中,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对于性格外向活泼的学生,应注重对他们的启发和诱导,激发和维持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通过解决问题教学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能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数学的抽象性和应用价值。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重视提高解决问题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长足发展。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小学中段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分析,对于其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小学中段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其关键环节与重点要素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其具体实施措施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金丽娜.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0):60-62.
[2]李迎红.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5(02):115-116.
9.小学语文中段教研组工作总结 篇九
(2017-2018第二学期)
教研组长:李会侠
光阴荏苒,转眼间这学期即将结束,语文教研组本学期的工作在中心校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学期初制定的工作计划,团结协作,真抓实干,全面贯彻落实新课改精神,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形式多样地开展语文教研工作,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研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继续开展听课评课及教学诊断活动
认真积极地开展听课活动,本学期以“同课异构”听课形式为主,促进教师集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如何使不同的教师在教研组这个集体中共同成长呢?我们的做法是:扎实开展集体备课、专题研讨、组织听课,评课、诊断、总结等多项活动。其中公开课是大家相互取长补短的很好途径。每次活动,我们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二、进一步落实集体备课制度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和短处,如果能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扬长避短,我们的工作就能事半功倍。但由于种种原因,以往集体备课常常流于形式。本学期我们认真落实有关规定,严格纪律要求,改进组织方式,在备课组内实行定课题、定时间、定主讲人、全体参加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集体备课的质量。在集体备课中我们力求做到统一思想,统一进度,统一练习,特别是在备教学目标,备学生练习,备教学方法时能集思广益,取长取短,同时通过集体备课,及时了解教育教学情况,针对教材的特点,不断地进行探索、改革、创新。
本学期,积极参与讲课的老师有吴晓梅、张舒芳的同课异构《聪明的使者》;鲁爱中、李艳丽的同课异构《神奇的玻璃家族》,四位老师都能精心准备,教学效果各有千秋。在本学期的教研评课中发言积极,思维创新的老师有苗巧莲、张舒芳、司冬丽、孟庆庆、李艳丽、吴晓梅、鲁爱中、徐丽丽。
总之,在本学期里,我们语文中段教研组的中青年教师处处带头垂范,新上岗教师敢于大胆创新,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看到了困难和不足,如教研组活动开展得还不够扎实,在许多具体工作环节上缺乏创意,备课组活动效率不高,一部分教师对教研活动的认识不够端正,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不高。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关注不够。不过我们相信,在总结本学期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各位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组下学期各方面的工作会做得更好,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10.小学中段作文教学z 篇十
教学目标:
正确认读声母z、c、s 及整体认读音节zi、ci、si,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声母z、c、s。
教学准备:
字母、音节卡片,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谈话激趣
1.出示已学过的声母、整体认读音节卡片,提问:我们已经在拼音王国中认识了许多拼音宝宝,还记得它们是谁吗? 2.复习卡片后谈话:今天,我们还要去一所森林学校,和那里的小动物们一起学习。
二、出示情境图,学习声母z、c、s
1.引导看图说话:这是什么地方,动物们在干什么? 2.教学z、c、s 的发音。
(1)学生说话过程中,结合“紫、刺、丝”3 个汉字的读音,出示声母z、c、s。(2)教师逐个示范,领读声母,告诉学生:舌尖向前伸平,顶住牙齿背面。提醒学生不要咬着舌尖发音。
(3)学生模仿发音,同桌相互正音。
(4)鼓励学生创编儿歌,记住这3 个声母的发音。3.联系图画,识记字母的形。
(1)再次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在情境图中发现z、c、s 的形体特点。(2)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创编顺口溜记忆字母的形。
充分利用情境图,把学习内容有效地整合起来,既有利于学习拼音,帮助记忆字母的音和形,又增添了学习乐趣。
三、学习整体认读音节zi、ci、si
1.谈话:今天z、c、s 把它们的好朋友也带来了,瞧!(出示zi、ci、si)让我们来和它们交个朋友吧!2.教师范读,请学生听一听:它们的读音有什么不一样? 3.出示z-zi、c-ci、s-si,对比读。
告诉学生:zi、ci、si是整体认读音节,可以直接给汉字注音,不是z、c、s 与i相拼。
4.游戏“比谁反应快”,教师任意点卡片,学生读。5.带调的整体认读音节练习。(1)出示zǐ、cì、sī,指名学生朗读。(2)强调标调时要去掉i上面的点。
(3)学生在认读音节的基础上,把“紫、刺、丝”等编成一句话或儿歌念一念。
整体认读音节与声母在对比中教学,学生更容易牢固地掌握其异同点。
四、指导书写
11.小学语文中段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段;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对于小学中段学生的语文教学来说,学生只有加强阅读积累,在阅读中慢慢积累事物的表达手法,才能在写作中恰如其分、流畅地表达出来。只有多写文章,会写文章,才能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所以,只有实施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才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联想到写作,在写作过程中联想到阅读;只有实施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才能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只有实施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才能达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那么小学中段的教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才能把读写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呢?下面从四个方面简要解析。
一、导入新课前,让学生自主预习新课,并写读后感
导入新课前的课堂预习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对新课的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在听课过程中不会不知所云。学生预习之后,教师不要对文章急于进行讲解,可以让学生先写读后感,如果等讲解完毕之后再让学生写读后感,就分不清楚到底是学生自己的理解还是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理解的内容了。
比如《小摄影师》这篇文章,学习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预习,预习完毕后让学生写读后感,有的学生侧重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关心和爱护;有的学生侧重小男孩对采访高尔基的重视,发现没有带胶卷撒腿就跑;有的学生则侧重高尔基不爱接受外界采访,淡泊名利的品格……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不一,必然会体现出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课前预习并写读后感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二、课堂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拟小标题
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试着拟出小标题。拟出的小标题要能体现某一段落或者某一部分的中心思想,通過看小标题就可以知道文章这部分写的是什么内容。这是锻炼学生读写能力很有效的一种方式,同时也锻炼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提取文章有效信息的能力。
比如,《孔子拜师》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孔子拜老子为师的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为这部分内容拟出小标题,这个小标题要体现出孔子拜师的路途艰辛和他谦卑的态度,这个小标题可以是“孔子不远万里拜老子为师”,学生的想法肯定不完全一致,只要能体现出孔子拜师的精神,学生就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提高了读写能力。
三、教学过程或者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批注
不论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在文章中做批注,这是读写结合的最随意的一种方式。对于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做批注,写出对重点内容的讲解,便于学生理解;在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做批注,一边读一边把感想写下来,避免阅读时产生的灵感在读完文章的时候忘记,这样能把整篇文章串联起来,便于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路。
比如,《爬山虎的脚》这篇文章,讲解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做批注,“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学到这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做批注:爬山虎的脚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想象爬山虎是怎么利用脚往上爬的呢?便于学生对爬山虎的脚有更深入的了解,这种随意形式的读写结合,对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很有帮助。
四、在原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改写文章
对原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某一部分进行改写,比如改变文章的结尾,这是对学生阅读文章的考察,学生是否对文章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这种方式是对原文进行加工的一种方式,可以通过读写结合,同时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12.小学中段语文读赏式教学实验分析 篇十二
一、语文读赏式教学模式的概念
1.价值取向。俗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让学生能够潜心理解文本中的内容,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工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的如火如荼,新课程改革标准中也明确强调,小学语文教学要将重点放置在“读”上,让学生来感知书本中的内涵,在读书的过程中陶冶情操。鉴于此,教师必须要深刻理解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内涵,重视“读”,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于文字的驾驭能力和理解能力。
2.语文读赏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理念。在小学语文中开展读赏式教学模式时,必须要遵循《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在知识能力上,重视学生写字、识字、写作与阅读的教育;在过程与方法上,着重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要注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感。
读赏式教学可以将语文教学活动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整合起来,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过于追求工具性,忽略了其中的人文性,实际上,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是有着非常深刻的思想性的,读赏式教学活动强调让学生自己读,在读的过程中产生情感体验,这样既可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
3.语文读赏式教学的概念。语文读赏式教学是以学生发展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与语文素养,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以此来构建出互动、合作、实践、灵活的语文教学模式。
读赏式教学并非简单的阅读文章,再留下读后感,这种简单乏味的教学模式不仅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反而很容易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逆反心理,读赏式教学强调为学生展示出伟大的作品,引导他们来感受文学人物的人格以及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在读赏式教学中,引导才是最重要的环节。该种模式强调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阅读,如果学生对作品不感兴趣,那么是无法深刻体会到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的,因此,在选择作品时,必须要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作品,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多选择趣味丰富的童话作品,让学生可以对这些作品产生联想。
二、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特征分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接触的初步内容是拼音,而后是生字和课文,小学语文中期属于学生语言能力形成的关键性阶段,也是思维模式发展的重要转折点,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汉字、词汇、短句,进入中段时期,学生的思维模式进入新阶段,他们的生活阅历更加的丰富,对任何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在这一时期,教师需要重视课文的分析,鼓励学生反省自己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发言兴趣和阅读星期,只要这一段时期利用的好,就可以有效挖掘出学生的语言潜力和综合能力。
三、小学中段语文读赏式教学实验
1.采用自主批注阅读模式。小学生的年龄很小,存在一定的盲从问题,这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明显的,对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观点,很多学生都只会盲目跟从,缺乏自己的见解,这不仅制约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提升,也不利于个性化阅读模式的开展。在将读赏式教学模式应用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加好批注,帮助学生深刻分析其中的内容,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体会文章中的语言色彩和写作手法。
例如,在《东方之珠》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文章中描述了香港沙滩的景象:“浪平沙细、阳光和煦的浅水湾,是旅游度假的好地方。每逢节假日,人们结伴来到这里,漫步在金色的沙滩上,沐浴着轻柔的海风,倾听着浪涛拍岸的声响,真是舒服极了。”,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在电视、网络上看到的香港印象进行讨论,经过一番思考后,学生会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在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见解时,教师要多鼓励,即使学生有什么天马行空的想法,教师也不能打断。这既可以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活动的个性化教学,让学生深刻掌握其中的知识,这对于提升阅读教学的成效是非常有益的。
2.应用选择性阅读模式。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会对每一篇文章进行详细的分析,这虽然可以帮助学生深刻了解文章的内容,但是,在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只能够处在被动地位中,机械的进行记忆,他们没有时间去思考、去分析,实际上,这种方法并不可取。读赏式教学模式强调个性化阅读,引导学生去探讨、去阅读,进行独立性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见解,为此,在教学课堂中,教师需要多提出开放性问题,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界限,提升学生的联想能力与创新能力。
例如,在讲解《荷花》这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来体会一遍,再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验和想法,每个学生的生活阅读、家庭背景不同,他们就会产生不同的联想与感受。这样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征,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采用批判质疑阅读模式。阅读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所学知识,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理解力也会出现差异,为此,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勇敢的质疑,这能够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效率,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文章。此外,教师也要注重制造出质疑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主动质疑,提出自己的想法。
例如,在《开天辟地》这一课的教学中,文章描述到:“盘古死后,他嘴里呼出的气,成了风和云;他遗留的声音,成了雷霆;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他的头成为东岳泰山;他的脚趾成为西岳华山;他的肚子成为中岳嵩山;他的两个肩胛,一个成为南岳衡山,另一个成为北岳恒山;他的血液化为江河;他的头发和汗毛,全变成了树木花草,就连他的汗水和泪水,也化成了雨露甘霖。”很多学生对其中的概念是很模糊的,教师可以为他们留出课后作业,让他们通过网络进行查询,这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中的内容,还可以让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趣味。
综上所述,读赏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的运用取得了可观的效果。通过读赏式教学,学生们在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体会到了文中人物伟大的情操和人格,培养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和对文学的热爱。同时,语文教育关乎的是民族和语言的传承。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文化符号。在新生婴儿都会说两句英文的当下,提高每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一切,都必须从小学语文入手,通过赏读式教学,培养学生完善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热爱和传承的责任感,提高学生们的人文内涵。
13.小学中段作文教学z 篇十三
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很多人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被爱,不知回报;只知接受,不知责任„„这一现状与我们德育教育中“感恩教育”的缺失是有很大关联的,当前很多教育者认识到了这一缺失,并付诸行动,如何推动社会、家庭、学校三方联动,形成“感恩”的整体氛围,是放在我们大家面前的一道大课题。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指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要“从他们的具体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有鉴于此,笔者提出了对本课题的研究。
(二)开展感恩教育的意义:
1、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树立“感恩是种责任”的种子,让他们学会尊重、感谢、赞美、帮助别人,懂得生命的重要。
2、培育感恩的幼苗,让孩子们学会感恩,学会回报,进而学会做人。全面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构建和谐的义务教育。
3、推动家长了解感恩的重要性,从而加强对孩子的感恩教育,使他们常揣感恩之心,常怀感激之情。
一个不懂得感恩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只要人人怀有感恩之心,处处心生感激之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拉近,世界也因此多一分阳光,少一点冷漠。这样也会使得我们所处的社会更文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融洽。
基于以上思考,我提出了《农村小学中段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的课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懂得心存感激和知恩图报。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父母对自己有养育之恩,老师对自己有教育之恩,同学对自己有协助之恩,社会对自己有关爱之恩等等,学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伴、感恩身边的人,乃至感恩自然、感恩祖国,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准则、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通过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树立良好的“感恩”意识,养成感恩的习惯,具备感恩之心,自觉学会“感恩”方式,使学生的感恩情怀内化为良好的品德。
二、研究对象
镇海区**小学三(1)班学生。
三、研究内容
1、知恩教育研究。
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居多,父母亲太过于溺爱宝贝,认为孩子小,凡事
替孩子包办,都是无条件的给予,没有培养小孩的回报意识,从而养成了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只顾一味地索取。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把一切都看作是理所当然,浑不知这是父母对他们的恩情。因此,我们要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懂得珍惜,懂得心存感激,进而能知恩图报。
2、施恩对象研究。
很多家长与老师已习惯了付出,不希望得到回报与感恩,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这样做可能会误导孩子,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未来发展,是现阶段道德教育中的不完善之处。因为只有知道别人的恩情并懂得感恩图报的人,才会摈弃没有意义的怨天尤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树立感恩的情怀,懂得爱父母和爱老师、爱同学、爱身边的人,对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自己的人抱有感激之心。那么,那些一直在付出的人,会在得到善意的回报时,哪怕是一个微笑,一句谢谢,都能让他们心情愉快,那么何愁和谐社会不和谐呢?!
3、感恩意识培养研究。
我们进行感恩教育,就是要让感恩的意识深深扎根在孩子们的心中。通过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使学生将感恩情怀内化为良好的品德。
4、感恩教育有效形式研究。
“播种思想,收获行动;播种行动,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采用主题班会、感恩行动月、感恩作业、感恩故事、感恩调查等方式,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进而使感恩之行成自然之举。
四、研究方法和原则
(一)研究方法
根据课题性质类型,本课题的研究以活动为核心,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并辅之调查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1、行动研究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随机实施,发现问题给予关注,及时诱导。因为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感恩教育就该时时为教育之时,事事为教育之事。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以动态的观点看问题。在研究过程,不断修改研究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
2、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方式,进行现状调查,通过与家长的有效沟通,让家校互连,对孩子进行共同教育和监督,从而推动感恩教育积极有序地展开。
3、个案研究法:通过个案研究,寻找规律性的方法途径。如对某一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可采用激励方法,加以肯定,作为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存在问题的,进行个别引导,使其向健康、积极的方面发展。
4、经验总结法:通过对感恩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对本人的教学经验和实践体会进行总结,为本研究提供实践依据。
(二)研究原则
1.实践性原则:本课题以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内容相互渗透、教育阵地相互依托、教育手段相互补充、教育要求相互协调、教育目标相互一致的交互式学校“感恩教育”模式为研究目标,因此,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运用实践性原则来调控课题研究工作,在实践中探索与掌握规律,并运用规律来指导实践。
2.因地制宜原则:本课题以完善“感恩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与手段,探索“感恩教育”在促进学生个性品质发展、提升学校德育工作效率中的作用与功能和探索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在深化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和完善学生个性品质中的交融规律为主要内容,因此,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运用因地制宜原则来调控课题研究工作,要针对学校、家庭和社区资源的特点来展开课题研究工作,从而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交互式“感恩教育”模式。
3.发展性原则:本课题以完善“感恩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与手段,探索“感恩教育”在促进学生个性品质发展、提升学校德育工作效率中的作用与功能和探索学校、家庭和社区在深化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和完善学生个性品质中的交融规律为主要内容,因此,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运用发展性原则来调控课题研究工作,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注重“感恩教育”的时代性特点,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展完善丰富“感恩教育”内涵,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
五、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9.10-2009.11)
(1)制定课题方案及实施计划;
(2)学习讨论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
(3)查看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4)调查感恩教育的现状及分析(前测)。
2、实施阶段(2009.11-2010.5)
(1)按实施计划进行实验;
(2)课题阶段性推广。
3、总结阶段(2010.6-2010.7)
(1)调查感恩教育的现状及分析(后测);
(2)撰写研究报告;
(3)做好课题研究的结题和成果论证工作。
六、研究成果形式
1、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展示。
2、感恩名言、警句、短文汇编。(收集、创作)
3、感恩教育途径及成功案例结集。
14.浅议中段习作教学 篇十四
江西省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蟠龙中心小学 肖 承 华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是衡量语文学习是否过关的重要标志。因此,作文也就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然而,对于大多数小学生来讲,一提作文就头疼,大喊“难写”,苦于无法做“无米之炊”;而对于老师来讲也正苦于“难教”。这“两难”境地已成为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困境,也正是这种困境促使我们去思考:如何让师生共同轻松畅游习作乐园呢?
我主要通过分析小学阶段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而找到适合提升这个阶段学生作文整体水平的方法,解决学生不想写、写什么、怎么写、怎么写好等问题。
一、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作文拘泥于形式,学生不想写。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往往只用一周两节习作课时间让学生按要求完成习作内容,习作之前教师根本不去关注学生的习作素材是否已积累充分;学生的习作激情是否已达到非说不可的程度。叶圣陶先生说过:“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几方面的积累。”可教师根本无视学生的积累,只按教材安排教学,今天该写这个习作内容就非写出不可,学生当然只有在那两节课中痛苦地憋、抠,最后呕出几个干巴巴的文字了。命题作文更是大大的抹杀了儿童的创造性,学生写出的作文没有个性差异,千篇一律。学生们经常是为了写作文而写作文,而并非有感而发自己想写。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经常听到学生抱怨“又写作文我不想写啊”、“我对这个题目不感兴趣,换个题目嘛”、“我没有参加过这个活动,写不出来”等这些都是学生不想写作文原因的真实写照。
2、与实际脱节,学生不知道写什么。我们学生的生活可谓丰富多彩、甚至是精彩纷呈,但是习作却千篇一律、言之无物,这说明生活和习作成了两张皮。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脱离了生活的习作当然是一潭死水、毫无生气了。在教学中教师过分强调范文的作用、过高要求学生,学生为了交出老师满意的文章而过度模仿,不知道自己该写什么。有的作文题目与生活联系不强,学生找不到作文与生活的连接点。明明学生没有做过的事情非得要学生写,学生自然不知道写什么。1 教师总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要求学生,不尊重学生的想法,学生不敢说真话,不知道写什么才符合教师要求。
3、学生自身能力不足,不知道怎么写。三年级开始学习写作,可学生年龄尚小,还在汉字识别的积累阶段,课外阅读量比较少,本身词汇和语言积累量不足,这大大制约了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方式。同时学生也不能做到细心观察并及时记录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在课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合理渗透写作的方法,这一些都是导致学生作文无从下手的原因。
4、忽略作文的修改环节。传统的作文教学向来是学生作文教师改,学生的学习活动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基本上是“奉命作文”,写完交给教师就了事。教师发下作文后大多数学生仅是看看评价等级,并不重视教师的评语,缺乏学习积极性。其实每一篇好的文章都是经过反复锤炼而成的,老师对作文的修改环节重视不够,同时对学生心里不能理解到位,导致对作文的修改不到位。有时候即使改了,但在改的过程中未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集体力量,也不能提高修改的效率。
二、习作教学的策略
(一)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解决学生 “不想写、写什么”的问题。
作文教学难就难在学生对作文没有原始的兴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觉得没有什么可写,所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显得尤为重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的形式方法多种多样。
1.让学生回归天性,感受生活,点燃激情。记得有位老师曾经说过“当顺应孩子的天性来教学的时候,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让写作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三年级第五册的教材中安排的几次习作练习,都特意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其中第一单元的习作是《我们的课余生活》,要求学生写一些自己的课余生活,可以写课余参加的活动,也可以写课余发生的有趣的事、高兴的事。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先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参加课余活动,或让学生观察课间十分钟操场的情景,并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而后再来写,学生就会显得兴致勃勃,一点儿畏惧和厌烦的情绪都没有。这样有了激情,有了感 2 受,有了材料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而要重视作文前的指导,极力反对那种作文前“无所作为”而临到“写” 时才唠叨什么命题、中心、选材、构思之类。这导致学生的写作非常的程序化,很僵硬,自己没有施展的空间。
2、鼓励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小学生作文本来就应该是“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想”,所以我们在习作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多多写日记,特别是中低年级更应该这样做。
鼓励学生写写自己熟悉的内容:今天我看到(听到或想到)了„„、读了书(课文)我知道(想到)了„„、我学会了„„、我会做„„、说说我的心里话„„、我想告诉你„„、给你说句悄悄话„„、这里真好(真不好)、今天的天气„„、妈妈(或者别的什么人)说„„等等。
鼓励学生写自己想象的内容:天上的云„„,喜鹊告诉我„„,小河的故事,大树爷爷„„,小草„„,老母鸡„„,我要„„等等。
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学生在写日记时不受拘束,可写自己的生活,写所见、所说、所听和所想,久而久之就养成了经常写的习惯。上作文课时日记就成了选材的教学资源。
3.紧密结合学生现实生活,调动写作的积极性。
世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如果把写作活动当做是多彩生活的一个延续,那么就会焕发出写作的无穷的动力。学生写作的内容一定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针对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写作的积极性。如教师可从儿童的兴趣爱好着手:小学生喜欢看动画片,喜欢幻想,可以引导他们写下自己所想的,他们喜欢踢球,喜欢跳皮筋都可以激发他们写作的欲望。
(二)、降低重心,教给方法,练实片段——解决学生“怎么写”的问题。
小学生学习作文,大致要经历“说话写话、片段练习、谋篇布局”三个阶段,中段习作中的片段训练显得尤为重要。用词造句扩展开来,就是段落;段落结构扩展开来,就是篇章。写好段落,着实是打实学生作文基本功的重心所在。
1.阅读积累。作文教学实际上从阅读课上就已经开始了。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而其中又有数量众多的经典段落,几乎所有的写作方法、表达技巧都蕴含在这些精美的文章与精彩的段落里。阅读教学不但要引领学 3 生体会字里行间的含义情感,而且要指点学生领会表情达意的方法结构。而后者,正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阅读、欣赏课文中的典型段落,并熟读成诵,甚至抄录、听写。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经典的片段读得多了、积累得多了,自然会悟到什么叫具体、什么叫形象、什么叫总分、什么叫对比,这些点点滴滴的写作知识往往是伴随着一个一个具体的段落,连同段落所描述的画面、情感,一起沉淀在学生的记忆里的。而学生缺少的,正是这样的段落积累。
2.模仿迁移。模仿是小学生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手段,也是读写结合的常用形式。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经典佳作,引导学生模仿借鉴,就能很好地实现写作方法的渗透。如第五册中的第三单元的课文《秋天的雨》,在教学完第二自然段后,就可以让学生仿照这一部分的写法也来写一写秋天的雨或春天的雨。再如诗歌《听听,秋的声音》,这首诗抓住秋天大自然里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秋天。学完也可以让孩子们仿照着来写一首诗歌,用形象的描写来体现不同声音的特点。学生从课文中得到启示,能写得特别棒。如:有同学写到:听听,秋的声音,细雨抚黄菊,“刷刷”是百花道别的声音。听听,秋的声音,果树晃动身体,“咚咚”是催促收获的号角。一只只松鼠蹿上大树,摘下一堆饱满的松果,一片片稻谷展开笑脸,带来一段丰收的乐曲。听听,秋的声音,走进这芬芳的田野,你好好地去体味秋的芳香。这样做,就使阅读和作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3、读写结合。语文教材在每个单元都有词语盘点和“日积月累”专栏,其中日积月累的“读读背背”中包括了名言警句、古诗、成语、对联、歇后语等等内容,重在引导学生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了解和语言的积累,只需做到熟读成诵即可,但是,孩子们心里日积月累的似乎只是单独的好词好句,这样简单的教学就把资源浪费了,我们可以利用词语盘点和“读读背背“中的好词,进行词语大串联,要求学生任选几个词语,写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例如第六册课本“语文园地一”中,有这些词语“旭日东升”、“夕阳西下”和“皓月当空”,刚好表示三个不同的时间段,可以让孩子分别利用这三个词,写某处景物在三种时候的变化。并且还可以利用剩余的其他描写景物的好词,比如:“喷薄欲出”、“群芳吐艳”、“郁郁葱葱”、“崇山峻岭”等等。有效地让孩子们在读读背背中进行了知 4 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4.素描练习。无论是学国画还是学油画,都得有素描的功夫,对物体形状、比例、明暗、透视等的把握能力,都是在素描中练就的。而作文,也需要这样的素描功夫,即对现实生活中静态、动态的物体、场景、活动作细致的观察,而后作如实的描述。不求完整的篇章,只求具体的片段。如,学生回家看到爸爸吃完晚饭,就端着茶杯,坐在沙发上,边抽烟边看电视。那么,他只要把这个情景用自己的语言如实地描述下来,就是一个极好的片段作文。为了帮助学生把这样的生活片段写得更生动些,可以按照学生的描述,组织学生表演,写的学生作导演。这样的表演过程,实际上是再现片段作文的内容,学生会在“好玩”的表演中发现一些缺失的细节,自然就会自觉地弥补、完善,从而逐渐提高片段作文的水平。大量的片段作文不但能练就学生的观察能力、描写能力,而且能培植学生的作文意识、作文自觉性,这样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
三、学会观察,培养观察力——解决学生“怎么写”的问题。
生活是写作材料的源泉,观察是写作的门径,一切外部信息要通过观察才能进入大脑。材料来自平时的生活实践,不能靠临时的观察体验。只有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的人才能从生活中发现许多可写的素材,并产生强烈的写作愿望。因此我们要教给学生基本的观察方法,以此来观察奇妙无穷、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
1.选择观察对象
老师根据作文要求,指导学生选择好观察对象。如曾富裕老师上的《秋天的图画》这一习作,要求学生用心感受秋天的美好,表达出热爱大自然的真情实感。老师上课伊始就指导学生确定好了观察对象:秋天,美得真像一幅画呀,让我们走进秋天的图画,去感受秋天的美好。
2.教给观察方法
学生面对观察对象时,往往无处“下眼”,东张西望,眼中万物,无物可写。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要求:观察得细致、准确、全面。而后指导观察,指导观察时,要把观察方法教给学生,教会学生能够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重点的东西进行观察。如曾富裕老师指导写《秋天的图画》,首先老师告诉学生要用心感受秋天,就要带上你的眼、耳、口、鼻和身体去秋游,用你的眼睛去看,5 耳朵去听,嘴巴去尝,鼻子去闻,用身体去感触。接着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仔细观察图画中的事物,然后指导学生抓住自己观察到的事物按一定顺序来说,如从上→下,从远→近,从左→右等等。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有东西可写,久而久之,也就学会了观察生活,在头脑中就能够积累大量的素材,写起作文来就能够达到文如涌泉的境界。
3.学写观察日记
教师指导学生在观察的同时,还需要教会学生写观察日记,学生对日常生活中所观察的人或事,随时记录,以此来丰富写作素材。观察日记的素材很广泛,可以要求学生观察身边事物,抓住特点,把它下来,如天要下雨了,让学生观察观察雨前、雨中、雨后天气的变化;也可记录自己看课外书印象较深的心得体会、联想等。总之,就是要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描述自己有意义,有趣味的内容。日积月累,写作水平慢慢就会提高。
(四)重视作文的修改——解决“写好”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第二学段修改自己习作的目标: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可现在学生普遍不重视作文的修改的过程,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把批改这一任务交给学生,要逐步教给学生一些修改自己作文的方法,把自己的作文修改得好一些,做到言之必改。作文越改会越好,越改越会写、越乐写。这样学生参与到了整个作文活动中,树立了批改意识,培养写作兴趣,变“要我改”为“我要改”,从而彻底改变作文教学的被动局面,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五)注重作文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
15.小学中段作文教学z 篇十五
所谓微习作, 就是三言两语构成的习作, 没有字数规定, 可以及时地记录这一天中的一个片段、一件事、一小段随感等。即时的观察, 即时的心境, 即时的感受, 即时的表达, 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探寻:“微习作”在小学中段习作教学中的价值
小学中段微习作, 提倡“自由式”和“即时式”。它侧重于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它有着如下价值:
(1) 形式上的化整为零。微习作通过穿插、融合, 化成篇的写作为“自由式”和“即时式”习作。写的时候只强调一点, 那就是“写, 大胆写”。形式上, 通过情境创设、梯度设计等措施, 全力保证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思维与表达的顺畅、转化。教师则在学生写的过程中, 随时辅之以“教”。
(2) 技法上的即时传授。微习作虽然短小, 但并不回避技法的传授, 只不过微习作中的技法传授不是知识点的生硬套用, 而是紧密结合每次的练笔, 对学生在实际写作中遇到的困难需要给予及时的指点。教师适时的习作技法的点拨, 就如同暗夜里的一盏灯, 在第一时间让学生体验习作的明晰、快感。
(3) 评价理念的完美转变。教育学家如克拉申指出:教师只有在作文的过程中为学生初稿提供反馈, 才会对学生有所帮助, 而不是在完成的作文上精批细改, 写上满篇的评语。因此, 我在微习作的评价上, 不考虑“遣词造句美不美, 好不好”“结构安排是否符合条条框框”等干扰因素, 仅仅是对学生微习作过程的一种关注、辅助、提醒、修正, 其目的是促进学生会写、敢写、爱写、能写, 写不怕。
二、构建:小学中段微习作教学的方略
那么, 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小学中段微习作教学, 让它成为一种可行的习作教学方式呢?在小学中段微习作教学的价值引领下, 我对小学中段微习作教学的全过程进行了探索。
1.巧借文本, 书写个性化微习作
微习作之妙在于微, 因此, 不妨利用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可接受性, 借助微习作这一形式, 让学生开展一些有效的练笔训练, 培养学生语言的凝练。而且, 微习作的重头戏便是“随文而作”。因此, 语文老师要有一双慧眼, 去寻找教材中微习作的训练点, 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 从而书写个性化微习作。
(1) 补白中想象。补白, 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写作方式。如《庐山的云雾》一课中的第3自然段, 语句想象丰富, 比喻精当。尤其是那个省略号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 我就扣住这一点, 让学生以“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为中心续写一篇微习作。
学生原生态微习作: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 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只憨态可掬的大象;明明是一团团雪白的棉花, 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 它又变成了一朵朵洁白如玉的荷花。
(2) 拓展中提升。“微习作”还经常出现在课文讲完后的拓展延伸里。如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一课时, 学习了重点段落“南沙群岛还是个迷人的世界”之后, 我让学生围绕“南沙群岛是一幅五彩缤纷的画卷”这句话去描绘南沙群岛独特的迷人景观, 最好能用上“打比方”这种修辞手法。
学生原生态微习作:
南沙群岛是一幅五彩缤纷的画卷。湛蓝的天空像一块透明的蓝玉, 烟波浩渺的大海便是一块翡翠。远远望去, 水连着天, 天连着水, 水天一色, 蔚为壮观。海面上, 洁白的海鸥在展翅低飞, 海里长满了色彩斑斓的贝类、珊瑚……
可见这篇文章易于仿写, 是很好的读写训练点, 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和写作风格, 然后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样, 这里的微写作训练就有了一箭数雕的作用。
(3) 对话中明理。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篇课文都有大量的对话, 而第四单元的习作教学恰恰就是“学习写对话”, 所以本单元《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的教学自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我就在第3 自然段学习之后设计下列对话微习作练习:风沙过后, 骆驼妈妈___地说:“____。”“_____”小骆驼说, “_____。”
学生原生态微习作:
风沙过后, 骆驼妈妈意味深长地说:“ 孩子, 你知道了你那又大又厚的脚掌的作用了吗?”“妈妈, 我知道啦!我知道啦!”小骆驼自豪地说, “它可以防止我陷进深深的沙窝里, 我以后再也不会嫌我自己长得丑了。”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潜藏着许多的语言训练点, 只要精心挖掘、悉心品味, 就会成为很好的微习作资源。学完《美丽的南沙群岛》一文, 让学生写一段“南沙群岛”的解说词;学完《槐乡五月》一文, 可以让学生为校园里的槐树制作一份说明书……这样做, 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还可以活化学生运用语言的技能。
2.链接生活, 追寻微习作的源头活水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活动式微习作, 便于学生解放习作的心态, 觉得因为有内容可写、乐意写。因此, 我们平日里可以链接生活, 用几句精准的话语记录生活中的见闻和感受, 进行微习作的创作, 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
(1) 节日中写。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的传统节日, 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儿童节, 还有一些温馨的生日、婚礼等, 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节日开展微习作训练。
案例呈现: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习作五要求学生写一篇介绍端午节的短文, 我是这样构建以学生“过端午”的微习作系列题材的:
①我们班明天开展端午节交流会, 你会怎样向同学介绍呢?请你写一段解说词。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端午, 请你为端午节设计一条广告语。
②采访自己的奶奶、妈妈, 了解粽子的制作方法;学做粽子, 以“我的粽子诞生记”介绍自己第一个粽子的制作经历。
③班级举办粽子展示会, 给自己包的粽子起一个名字, 写一段“粽子说明书”;品尝粽子时, 让学生认真观察, 之后以“粽子吃相”为话题写一段话。
微习作教学, 和学生的故事一起发生, 只要学生想表达故事, 我们语文老师就要为学生搭好“舞台”, 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可以在课堂, 也可以在课后。
(2) 游戏中写。爱玩是学生们的天性, 用游戏的方法教学生们习作十分有效, 所以我常将“扔沙包、捉迷藏、老鹰捉小鸡”等游戏融入到微习作中。以师生共玩“猜词游戏”为例:
案例呈现:
师生共玩“猜词游戏”, 规则是一个同学看了老师指定的词语后, 用动作表达出来让另一个同学猜。同时, 我还用手机将这些过程记录下来。游戏结束后, 我会针对班级学生的不同习作水平, 设计有梯度的“微习作”话题, 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方面去写。如:“将游戏过程写清楚而已。”“观录像察细节, 描摹动作表情而已。”“观录像想象, 用上一些修辞写生动而已。”以此达到在反复的微写作实践中进行叙事能力的训练。
游戏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 学生们在游戏活动中饶有兴趣地观察、遐想、体验、感受, 势必情动而辞发, 这时再把游戏过程、令人振奋的情景、切身的感受有条理地写出来, 学生们在玩中学写, 写中再现玩趣, 微习作也就成为最轻松平常的事了。
(3) 体验中写。阿莫纳什维利说: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应使严肃的事情变得有趣味。如果习作本身就充满魅力, 如果当下的习作生活充满趣味, 儿童怎会不投入其中?以“吃苹果”为例:
案例呈现: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习作七要求学生写一篇日记, 内容上只要求写得真实、明白、通顺就行。因此, 我设计了“吃水果”的观察场景。
场景一:教师吃苹果。我拿出一个苹果, 对学生们说:“现在我请同学们看我吃苹果, 同时观察苹果的样子, 还有我吃苹果时的动作、神态, 好吗?”说完, 我吃了起来, 一大口, 接着一小口, 然后又一大口……我一口气就把苹果吃完了, 还故意馋他们:“嗯, 真好吃, 太甜了!”学生们乐了, 一个个笑得前俯后仰!
场景二:请一个同学到台前吃自己带来的水果。其他学生继续观察。
最后我让学生选取其中一个场景, 从吃相、动作、神态、同学的表情等方面先说后写, 字数没有规定。由于有了细致的观察体验, 学生们便可以捕捉到更富有情趣的素材, 微习作的小船便能自由荡漾。
学生原生态微习作:
只见刘老师张开大嘴, 猛咬一口, “哇!”一大块鲜嫩的果肉被“撕”下来了, 还没等我缓过神, 刘老师又咬了一大口, 慢慢咀嚼起来。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 要有敏锐的习作嗅觉, 要悉心关注学生的语文生活, 及时捕捉瞬间习作资源, 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在不经意中开始自己的习作之旅。相信通过这些微习作训练, 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培养一些习作方法。
3.点石成金, 创新多元化微评价
学生兴致勃勃写了微习作, 当然迫切想得到他人的关注和评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也指出:“应注意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是呀, 学生们不仅要会写、乐写微习作, 同时对同伴的微习作当然也要会评、乐评。
(1) 即时式微评价。书写“微习作”是快乐的, 交流“微习作”是精彩的。每天语文课前, 我们有一个约定——秀“微习作”。 利用晨读课或午读课的前三分钟, 通过班级的投影仪来呈现一两篇当天书写的微习作, 让他们诵读作品、畅谈创作背景的特点, 并让其他学生做“微点评”。
(2) 接力式微评价。笔者在班中设置了一个“接力微评价”的环节, 就是对在班级微平台中展示出来的微习作, 每周选出一篇放在班级那面特定的微习作展示区里, 并及时写上“微评语”, 然后让其他学生进行“链接”评论。这样, 在互相点评、欣赏的过程中, 既提高了习作者的作文水平, 也练就了点评者的语言表达能力, 真正起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3) 笑脸式微评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提倡建立写作档案。”教师应该创造一切机会, 收集展示优秀习作, 让学生们的习作得到更多人的评价和认可。如开展“优秀主题习作擂台赛”活动, 学生们可以在自己喜欢的习作上贴上笑脸, 评一评谁的笑脸最多, 谁就是这一次的“擂主”。下一轮再评选出新的“擂主”进行PK。
(4) 群组式微评价。当今时代,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 微信已走进人们的生活。笔者组建班级微信群, 然后把本班学生写的微作文发布到微信的讨论群, 并欢迎朋友圈里所有的人都积极地参与到微作文的评价中来。于是教师评, 学生评, 家长评, 从而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小学中段作文教学z】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中段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07-11
中段水车间班组安全建设考核办法07-25
八年级(上)理解性默写题目中段考08-24
六年级英语下册期中段考检测试题以及答案08-10
论小学作文教学08-06
小学作文教学的感悟08-02
小学作文教学汇报交流材料07-01
反思小学作文教学的论文09-05
小学生作文愉快教学10-08
小学作文教学计划表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