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导论课程论文

2024-06-09

环境工程导论课程论文(共10篇)

1.环境工程导论课程论文 篇一

电气工程导论论文

电气工程发展史对学习和工作的启示

专业: 年级: 学号: 姓名: 联系电话:

电气工程(Electrical Engineering简称EE)是现代科技领域中的核心学科之一,更是当今高新技术——电气工程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学科。例如正是电子技术的巨大进步才推动了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时代的到来,并将改变人类的生活工作模式。电气工程的发展前景一样很有潜力,使得当今的学生就业比率一直传统的电气工程定义为用于创造产生电气与电子系统的有关学科的总和。电气系统所在的领域是一个充满希望并且具有挑战性的领域。之所以说电气系统属于工程专业,是因为工程学的挑战在于要设计所有电路系统,并把它们聚类成一个整体。Cyber-physics system是最有代表性的前沿电路系统,包括物联网、普适计算、传感器。此定义本就已经十分宽泛,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21世纪的电气工程概念已经远远超出上述定义的范畴,斯坦福大学教授指出:今天的电气工程涵盖了几乎所有与电子、光子有关的工程行为。由此可见,电气早以令人难以想象的惊人速度迅速融入到科技发展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且已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水乳交融,再难分离了。为了更好地介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如何在科技历史和人文历史发展到今天的地位,我们先从它的发展历程讲起。

一、电气工程的发展史

有史以来,最早认识电的人是希腊学者米利都(Miletus,公元前六世纪),观察用布摩擦琥珀后,会吸引如羽毛等轻小的东西。但对静电有系统及科学的研究却是始于17世纪。

(1)17世纪的1600年初英国医生吉尔伯特(W.Gilber,t1540--1603)所著的书中,对“电”进行了最早的论述,英语“E-lectric”一词即起源于希腊语“Electrica”和拉丁语“Electrum”。

(2)随后,英国人格雷(S.Gray, 1696-1736)发现了电的导体和绝缘体,法国人杜菲(Charles du Fay,1698-1739)可说是当时深入探讨静电现象的第一人,它由众多的实验中发现,几乎所有的物质都可以摩擦生电,并且他更仔细地发现,所产生的电有两种,带有异种电者会互相吸引,带有同种电者会互相排斥。

(3)18世纪美国人富兰克林(B.Franklin,1760-1790)更是以他著名的“风筝实验”证明的电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4)19世纪上半叶,安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19世纪下半叶,电磁理论集大成者麦克斯韦尔的理论为电气工程奠定了基础。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大学陆续设置了电气工程专业。

(5)1908年,南洋大学堂(交通大学前身)设置了电机专科,这是我国大学最早的电气工程专业,至今已有近一个世纪。

(6)1920年,拥有百年历史的东南大学设置了电机工程系。(7)1932年,清华大学设置了电机系。

(8)1949年后,我国出现了一大批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也出现了一批机电学院,这些学院基本上都有电机工程系。

(9)1958年,在北京电力学校基础上成立了北京电力学院,当时的电力工程系设有“发电厂电力网及电力系统专业”、“高电压技术专业”等,它们就是现在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前身。

(10)196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发电教研室部分教师和学生并入北京电力学院,充实了该专业的力量。1961至196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又有发电、高压和电自三个专业的10名研究生转入北京电力学院,开启了研究生培养的先河。

(11)1986年,国务院批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994年,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杨奇逊教授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5年,华北电力学院“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同年华北电力大学成立。

(12)1998年,华北电力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13)2002年,“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3年,“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获得批准,通过“211工程”验收。

(14)2004年“高电压与电磁兼容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挂牌。

(15)2006年“电力系统保护与动态安全监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式评审通过。

电气工程的发展史大致如此,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电气工程是如何从简单的自然现象如雷电,摩擦生电等发展到了今天的地步。这不仅是电气工程自身的发展史,更是人类发现并利用科学的发展史。电气历经前前后后四百多年的发展,我们终于解开了它神秘奇幻的面纱,见证了一门伟大科学从新生婴儿成长到健硕青年,它已经脱离了神话中雷公电母的形象,彻底融入了现代生活,融进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二、不同阶段对电气的了解

在陈述对电气工程这门专业学科的了解之前,我先概述在真正学习这门专业、学习《电气工程概论》之前,对本学科的一些认识和想法,以及为什么选择电气。

(1)高考假期

回想起高考后报名那段纠结的过去,至今还觉得紧张,但是我最终还是选择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选择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并不仅仅是亲友的推荐和父母的安排,而且也出于自己的好奇心。于是我查询了相关资料,想去了解这样一门专业,这样一项技术。虽然在此之前我没有一点点有关的专业知识,可谓是“一窍不通”。百度上说,电气工程是现代科技领域中的核心学科之一,更是当今高新技术——电气工程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学科。例如正是电子技术的巨大进步才推动了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时代的到来,并将改变人类的生活工作模式。电气工程的发展前景一样很有潜力,使得当今的学生就业比率一直传统的电气工程定义为用于创造产生电气与电子系统的有关学科的总和。电气系统所在的领域是一个充满希望并且具有挑战性的领域。之所以说电气系统属于工程专业,是因为工程学的挑战在于要设计所有电路系统,并把它们聚类成一个整体。Cyber-physics system是最有代表性的前沿电路系统,包括物联网、普适计算、传感器。此定义本就已经十分宽泛,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21世纪的电气工程概念已经远远超出上述定义的范畴,斯坦福大学教授指出:今天的电气工程涵盖了几乎所有与电子、光子有关的工程行为。由此可见,电气早以令人难以想象的惊人速度迅速融入到科技发展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并且已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水乳交融,再难分离了。为了更好地介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如何在科技历史和人文历史发展到今天的地位,我们先从它的发展历程讲起。而在那个时期,我对电气的了解也几乎仅限于此。后来我也尽可能去去找一些从事相关专业的熟人,从电工到老师,从维修工到相关电网的负责人员,从他们口中去了解这门专业,而从中我最大的感触,几乎所有人都对我说过的话是,这门课程非常难。因为不仅仅要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实践也同样重要,而且在电气工程方面,要想真正的有所作为,哪怕只是有一个相对体面的工作,以简单的本科学历也很难做到,还需要付出更长时间的努力,去考研,甚至考硕,考博。老实说,听到一遍又一遍相似的话语时,我的内心其实备受煎熬,一方面我清楚地了解到父母在这方面对我的期盼,另一方面我又了解到这是一门非常考验能力,吃技术,重实践重基础的理工科。经过一段时间的纠结,我下定决心,报考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这门专业。因为我明白,任何东西想得到就要付出努力,一份耕耘才会有一分收获,况且大学四年,我真正追求的并不是朋友社交,吃喝玩乐,而是锻炼自己,掌握一门技术,方便自己找到一个好工作,所以尽管这条路很艰难,我还是做出了这样的选择。

不过自从我来到了大学,开始慢慢地接触了它,才开始真正对电气有所了解。它带我走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尽管刚开始它如同陌生人一般,慢慢地才与它熟络了起来,但是有了沟通和交流,我也渐渐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更加强烈的兴趣。

后来,随着新生研讨课,电气工程导论等电气专业课程的开展进行,我对于电气工程这样一个学科有了新的了解和新的认识,逐渐感受到这个专业的魅力所在,了解到身为电气机电工程学院学生的骄傲与自豪,我才真正地热爱上了这门学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去发现这门学科的奥秘。

(2)大一时期

在这个时期,经过对电气工程导论的学习,我大致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电气工程是与电能生产和应用相关的技术,同时也是工程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学科。它是工学门类的一个一级学科,包含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5个二级学科。目前,我国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不包括通信。电气工程的理论基础是电气科学。因此有了以下的学科分类:1.电磁学与电路理论;2.电机电器学;3.电力系统;4.电工材料学;5.高电压与绝缘;6.电力电子学;7.脉冲功率技术;8.放电理论与放电等离子体;9.超导电工学;10.生物电磁学;10.生物电磁学;11.电磁兼容;11.电磁兼容;12.新能源与新发电技术;12.新能源与新发电技术。

这些庞杂的二级学科,让我在了解的过程中,着实震惊了一番,我甚至不用想象,它的领域一定非常广阔。

电气科学与工程在长期的衍生过程中,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公元前大约7世纪至公元16世纪上半年,在长达两千余年的岁月里,人类对电、磁现象的认识十分缓慢,一直停留在单纯地观察记录现象的认识十分缓慢的水平上。

第二阶段,16世纪下半叶英国女王的侍医官吉尔伯特开始,人们对电磁现象进行了探讨,并作了一些定性的归纳和总结。这一阶段大约持续了二百年。

第三阶段,18世纪的卡文迪许库仑等人开始对电磁现象的研究进入了用科学方法定量研究、总结归纳从而得出规律。电气在长年的发展下,走进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并带领人们走向了电力现代化时代。现在的电力工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电机制造技术的发展和电能的广泛运用以及生产对电能需要迅速增长,以此来维持大规模供电的发电厂。而且电力的应和输电技术的发展,促使一大批新的工业部门相继产生。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和发展,离不开其中的基础,这些基础分别是电路的基本物理量及其正方向、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电磁场理论。若没有建立在这些基础知识和概念理解上,是不会有演变和拓展,也正是对这些知识的连贯,才产生了专业知识和技术各项之间的联系,以致于它们之间相互融会,难以分离。

而到了21世纪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各种新发明、新发现向生产力转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成为新世纪科技发展的特点。新世纪的发展趋势是:电力大系统、电力传动系统及电力电子变流系统中的各类问题电力大系统、生物、医学与健康领域中的电磁方法与新技术;气体放电及多相混合体放电问题;基于新材料、新原理或为开拓新应用领域的电机、电器;基于新材料、新原理或为开拓新应用领域的电机、电器;反映各类电器设备电器或绝缘性能演变的多因子规律及其观察和测量技术;电能质量的理论及其测量、控制;可再生能源发电、电能存储和电力变换技术;现代测量原理及传感技术;脉冲功率技术与低温等离子体应用基础;电力电磁兼容问题以及复杂电力系统的经济安全运行、控制及规划的理论及其应用等。我们面临的变化十分迅速,感叹时光易逝,感叹物质交替的迅速。所以我们恰逢其时,就针对其现状去学习去探索。

电气工程学科涉及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国防及人民生活等各领域,与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等学科交叉渗透,拓宽了电气工程学科的内涵与外延。而我所在的就是这样一个涉及自动化的学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它接近现代化,它与人群生活息息相关,这让我能够对自己的学科通过生活有更加深切的了解,也正是引起我兴趣原因之一。所以我结合了《电气工程概论》和网络总结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有关信息。

三、电气自动化在社会中的应用

电气自动化用于工业控制系统,例如一条设备怎样运行才能保证它能正常生产出合格的产品,现代工业不是全人工,靠人来操作,却是由机器来制作,启动机器,就会自己运行下去,机器之所以能自动运行,就是电气自动化,所谓电气自动化,就是利用继电器、感应器等电气元件实现顺序控制、时间控制的过程。其他如一些仪表或伺服电机,能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反馈到内部,从而改变输出量,达到稳定的目的。

电力是发展生产和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电力的应用在不断深化和发展,电气自动化是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目前国际水平而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电力的需求将不断增长,社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科技工作者的需求量呈上升态势。

电子设备要达到所要求的指标,首要的就是配备一个稳定、优越的电源,在一些专业要求更高的系统中,对电源的要求更高。可以说电源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将直接推动电器、电力技术的发展,电源技术在电气技术发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最方便的、最经济的电能来源是取自电网的交流电,但电子线路需要的经常是直流电源,将交流电变换成直流电,对于要求不高的电子产品,可以直接使用。但简单的直流电源的输出电压不稳定,电源电压随着电网电压的变化或负载的变化而变化,这必然会影响到电子线路的性能,经整流得到的直流电压,虽经滤波,交流成分仍然较大。所以,在要求高的电子产品中,必须采用直流稳压电源。随着微型计算机特别是单片机的不断发展,其档次不断提高,功能越来越强。它将冲击着人类的方方面面,使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广泛应用于工业测控、尖端科学、智能仪器仪表、日用家电等领域中。目前,单片机在工业测控领域中已占重要地位。

单片机在智能仪器仪表、机电一体化产品和自动控制系统中应用愈来愈广,很多老式仪表设备在进行升级换代的改造中都将采用单片机作为首选方案。各电气厂商、机电行业和测控企业都把单片机作为本部门产品更新换代、产品智能化的重要工具。通过比较利用单片机控制系统来完成系统的检测与校正,在完成功能相同的条件下,可大大简化系统的硬件电路、节约大量的资金与原材料,并且采用模块化的硬件电路,既可实现系统的要求,又可提高系统的检修效率。系统的灵活性也大大提高,总之,广泛的应用微处理器已是时代潮流,因此,用单片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能跟上时代潮流。单片机对工业生产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在单片机技术发展起来的同时,电气行业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微机革命。其带动了各类家电和仪器仪表的微型化、智能化,现在流行的所谓人性化科技,就是在单片微机的控制上,形成的远程控制、现场总线实时控制等新技术。而电源技术在经历了电气时代的风风雨雨的大半年头后,终于迎来了工业控制技术蓬勃发展的春天,使新型电源的发展有了更广的更美好的前景。微机控制技术为主的工业过程控制技术,pid理论的出现和研究直到投入生产实现,使工业控制技术更灵活和智能化。

四、对学习和生活的启示

我们可以从第三部分大致了解到电气自动化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比如单片机,机器化生产及人工智能化等等。不得不承认,电气工程这门学科已经把二级能源——电能真正地作为了社会生产和人民娱乐的工具,其重要性自然无需多言,没有电的现代社会简直是个不能想象的灾难。人类是充满智慧的高级生物,而人之所以能傲立在自然界的顶端,全靠我们善于利用,发现,和创造。而电气工程这门学科创造的辉煌正是需要我们借鉴学习,去探索,去发现,去总结的。他给我们带来了许多重要的启示。

在学术上,它几乎推动了所有相关交叉学科的发展壮大——为了更好的研究电气,事实上也别无选择。并且电气对于社会生产力增长速度加快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说工业革命,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以惊人的加速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增长,而预测中即将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智能化同样与电气息息相关。总而言之,电气工程几乎全面的涉及到了科技、尖端学术的各个层次,成为了现代科学发展的基石。

在生活上,我们也可以从第二部分轻易看出电气发展之迅速和其中的艰辛。启示了任何事业的成功壮大都离不开参与者的努力与不懈的探索。也启示了我们顺应时代发展的事业必并定会在社会、群众的热切需求与期盼中迅速发展壮大。电气工程的发展史恰好印证了这两点。

电气在学习和生活中都给我们了深刻珍贵的启示,而我身为一名立志投身电气发展事业大学生,更应该从其中借鉴总结,完善发展自身。我相信电气的未来绝对不仅于此,电气事业的明天会更加辉煌。我们也会从电气给我们和即将体现的启示中认真学习,努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以电气为平台,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2.环境工程导论课程论文 篇二

当前,各大IT行业都使出浑身解数迎接物联网这股革命浪潮。为适应市场需求,各大高校纷纷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2010年以来,北京理工大学、江南大学等37所高校纷纷增设了该专业,笔者所在学校2014年开设了该专业。为培养物联网技术专业人才,部分高校与企业开展了物联网专业校企合作。2016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已明确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纳入十三五规划中。对通信工程来说,物联网是引领通信发展的核心动力;对于大数据和云计算来说,物联网是启动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基石。

《物联网工程导论》是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入门课程,深入把握该课程有利于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提升教学效果。

1 课程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特点

《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内容非常丰富,整合了计算机专业和通信类专业的知识,涉及物联网各领域,内容从物联网产生背景、概念、特点、现实与困境,到物联网信息生成的感知识别层、信息传输的网络构建层、信息处理并赋予智慧的管理服务层以及综合应用层等[1,2,3]。

物联网是知识密集型技术产业,涉及的技术有:无线传感器网络、无源感知、物联网体系、复杂环境低功耗通信、自组织网络、软件和服务及算法、云计算、高度集成和低功耗低成本的硬件技术、数据和信号处理、发现与搜索引擎技术、关系网络管理、高能量密度电池、能量富集、无线充电的电源与能量存储、安全与隐私、标准化等。除需了解这些技术外,物联网专业学生还必须能够应用WiFi、zigbee、RFID等设备组建无线传感网络,利用ARM Cortex-M3的STM32单片机和ARM Cortex-A8网关的嵌入式系统解决实际问题,能够从事智慧教室、智能交通、智能医疗和智能家居等行业相关应用系统开发和管理工作。物联网专业概念多且抽象、知识点杂。《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及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

1.2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自2014以来,曾在西北大学进修物联网工程专业,先后参加台湾陵阳公司的物联网专业培训及北京北科融创和广州飞瑞敖公司的实地考察学习。结合对物联网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和教学实践,总结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1)物联网技术发展非常快,其软件和硬件更新速度快,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技术层出不穷,教材内容往往滞后于实践发展,导致教育和应用相脱节;(2)教学基础较薄弱,师资力量匮乏,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专业课程安排受到限制,经常出现因人设课的局面,对学科长远建设不利。

作为先导课程,《物联网工程导论》涵盖物联网的概念、架构、技术、标准和商业模式。为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本文结合网络资源利用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2 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课程内容

2.1 利用网络在线影视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在线影视资源丰富、拓展教学内容。适时补充最新的相关参考资料及技术动态,为学生提供最新的领域知识。比如讲完第一章物联网概述后,可以推荐学生课后观看物联网“萌芽片”《大战皇家赌场》、物联网“雏形的”《豚鼠特工队》和物联网“宣传片”《阿凡达》[2,3,4]。《大战皇家赌场》形象描绘了RFID芯片植入身份识别装置后,可以准确无误地识别身份信息;《豚鼠特工队》展示了智能微型芯片被植入日常生活各种物品中的情形;《阿凡达》中潘多拉星球上浮动的圣树种子就是一种能自动感知的传感器,这些传感器组成了无线传感器网络,活灵活现地展示了IBM的“智慧地球”。通过这些影视资源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更加形象地还原了物联网的真实应用,使学生对晦涩难懂的概念及技术的应用更加清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利用网络图片展示物联网产品

物联网相关产品非常多,可利用网络图片展示专业课程所涉及的最新产品,并对其进行讲解,提供最新知识、最新信息,充实教学内容。比如讲解RFID时,可利用搜索、查找RFID标签、天线和阅读器,还有阅读器和标签之间的反射反向散射机理和电磁场在空中的铰链过程等。同样,可查找zigbee图片,了解zigbee产品、网络结构图、协议栈、模块原理图等。结合网络图片,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技术,了解物联网产品及发展前沿热点问题,从而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增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学习的好奇心和信心。

2.3 利用网络社交软件拓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该课程教学中,需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创造师生讨论互动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授定位系统时,可尝试引导学生讨论:在没有手机之前,外出旅游、购物、逛街需要做哪些前期准备?在物联网时代又有哪些变化?进而引出在线数字地图、汽车导航系统、车联网等;无穷无尽的位置服务衍生了碎片化服务;列举学生熟悉的社交软件,比如微信摇一摇等。云计算和定位导航相结合催生了移动位置服务,可向学生引荐苹果公司开发的星空漫步star walker软件,让学生体验云计算和定位技术带来的便利,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明确专业定位。

教师可充分利用QQ、微信、邮箱、微博等的社交软件与学生及时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和遇到的问题,为学生答疑解惑,实现线上线下沟通交流,弥补传统教学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3 利用网络资源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目的性强,有利于重点和难点把握,可“带着学”,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看着学”。通过制作课件,结合板书、现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尽量让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增强交互性。比如在讲解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物理层介质访问控制的隐终端、暴露隐终端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四次握手机制(RTS、CTS、ACK和Data)[5]时,可以在课件中插入动画,抓住重点难点精讲,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讲解传感器前,教师可布置有关传感器发展趋势及类型、手机中所集成的传感器及其功能等题目给学生,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资料,丰富专业知识,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讲,课后归纳总结,强化对知识点的把握。

4 结语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更新课程内容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开动脑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的能力,将课堂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为提高实践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摘要:针对《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的特点,提出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为深入学习和实践物联网提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资源,物联网工程导论,教学改革,RFID

参考文献

[1]刘云浩.物联网工程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2]郎为民.大话物联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3]余振亭,万丽莉.《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软件导刊,2014,13(8):187-188.

[4]肖敏,丁晓波,周学君,等.“物联网”本科专业建设探究[J].软件导刊2015,14(9):178-180.

3.环境工程导论课程论文 篇三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控制工程导论;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6-0083-03

控制工程导论是塔里木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课。该课程对数学知识的要求很高,有大量的图形,需要进行大量的公式推导,概念多,内容杂,理论性强,比较抽象,是农机专业公认的比较难学的课程。农机专业的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受其语言、基础教育、思维能力、学习方法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学习该课程存在很多问题,普遍学习很吃力。为了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有必要探索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实际的课程教学方法。

1 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1 语言障碍问题

塔里木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近年来积极招收少数民族学生,根据学生的汉语知识能力不同,结合相应的高考制度,将农机专业的少数民族学生按照专业培养层次分为民考民班级和民考汉班级。这些少数民族学生来自新疆各地州,汉语是其第二语言,汉语水平普遍薄弱,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面对第二语言听课很吃力,学生听课中普遍是先把老师讲的内容翻译成自己的民族语言加以理解,这样学生听课时跟不上教师讲课节奏,导致课堂学习效果不好。另外,由于受第二语言的影响,学生听课时很难与教师进行课堂互动,教师抛出问题后,学生很难第一时间回应,要考虑很久才能理解老师的互动话题,这样势必会耽误课堂教学。

1.2 基础知识薄弱

农机专业的少数民族学生大部分来自新疆南疆地区。受南疆地区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基础教育薄弱,学生普遍数学知识掌握得不太好。而农机专业属于工科专业,对数学知识要求很高。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后,面临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等数学类课程学习任务,学生学习特别吃力,大部分学生勉强能应付考试,但要达到农机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高要求很难实现。根据控制工程导论课程的特点,该课程对数学、理论力学、工程制图、电工学等课程都有很高的要求,由于学生数学基础薄弱,进大学以后,如果学生没有学好高等数学,也会影响到理论力学、工程制图、电工学等课程的学习,这样最终会导致学生在学习控制工程导论课程时非常吃力,需要额外的时间强化数学等课程的学习,才能学好控制工程导论课程。所以,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数学基础薄弱,导致一系列课程学习效果不好,最终影响对农机专业课的学习。

1.3 学习方法不当

受第二语言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在听课时,针对教师讲解的内容,理解起来特别吃力,学生普遍对课程中基本的概念能理解,而比较抽象的知识点便不容易理解。学生在听课中存在死记硬背的现象,只能记住一些简单的基本概念,对复杂一些的知识点不能很好掌握。由于控制工程导论课程知识点丰富,前后内容联系紧密,要求学生举一反三,将内容理解透彻并学会使用,加上课程学时少,教师讲课内容多、语速快,学生必须跟上教师节奏,认真思考,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学习方法,避免简单记住基本概念,关键要理解课程的主线和脉络,达到融会贯通,提高课程的整体学习效果。

2 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2.1 讲课放慢语速,板书字迹工整

针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少数民族学生语言障碍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必须全程采用普通话教学,而且讲课语速一定要慢,表达要清楚,个别长语句的表达要换成短句,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在课堂上能听懂教师讲的内容,能跟上教师的讲课节奏,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紧跟教师思维,不落下课程内容。教师使用普通话教学和放慢语速,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听懂课程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学生普及汉语知识,帮助学生提高汉语水平。另外,在给少数民族学生上课时,教师必须注重板书,对主要的知识点和学生难以理解的关键词,要在黑板上写出来,便于学生边听边看边学。教师要特别注意,写板书时,字迹不能潦草,必须书写工整,确保学生能看清楚内容。

2.2 加强与学生课堂互动,为学生答疑解惑

在给少数民族学生上课时,教师必须注意观察每位学生的听课情况,要关心爱护每位学生,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和失去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时刻紧跟教师讲课节奏,不能有丝毫放松。教师可以采取课堂提问,有意识地找学生代表回答问题;也可以采取课堂讨论法,针对课程中的某一个知识点,发挥全班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大家共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还可以利用课间休息时间,走进学生中,切实关心询问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搜集学生反映集中的问题,及时改进课堂教学。教师一定要关注每位学生,利用一学期的课堂教学,照顾关心每位学生,与其谈心,鼓励其好好学习,交流课程学习心得,让少数民族学生体会到教师的殷切关爱。教师要尽自己的努力,记住每一个少数民族学生的名字,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提问时,可以先让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如果大家回答问题不积极,教师可以直接点学生名字来回答问题,被点名叫到的学生会特别感激教师,学生认为能被教师记住名字是莫大的荣幸,这样能增进教师与学生的感情,学生对教师越亲近,就越能激发学习潜力,下功夫学好课程。教师在平时一定要及时为学生课程学习答疑解惑,帮助学生及时解决每次课中遇到的问题,不要等问题累积到一定程度,增加学生学习负担。

2.3 多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补充课程基础知识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课程基础知识薄弱的情况,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利用课余时间,多给学习补充课程基础知识,特别要强化学生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复变函数、拉普拉斯变换等,理论力学中的简单受力分析与计算,以及电工学中的简单电路分析与计算等,还要熟悉看懂各种图,学会分析图中的信息。这些基础知识的补充和巩固,有助于学生学好该课程。教师尽量少占用正常的课堂教学,以免影响课程的教学进度,而是要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辅导课程基础知识。

nlc202309090941

2.4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贴合学生实际能力

控制工程导论课程以往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考核方式与汉族班学生一致,都是按照期末考试占70%、平时成绩占%30,这种考核方式缺少新意,没有考虑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实际情况。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期末考试占70%,比例较高,这会导致学生对期末考试压力很大,担心期末考试考不好,课程就不及格了,个别学生为此容易走极端,可能考虑采取考试违纪、作弊等手段来提高期末考试成绩,这对于学生来说会有很严重的后果。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该课程考虑降低期末考试所占比重,减轻学生期末考试压力,引导学生重视课程学习的平时考勤、课程作业、课堂讨论等,所以,该课程采用“期末考试+课堂提问和讨论+平时考勤和作业”的三位一体的考核方式,3个部分考核内容所占比重分别为期末考试占50%、课堂提问和讨论占30%、平时考勤和作业占20%。这种考核方式有利于学生重视课程的每一个环节,改善以往期末考试独大的考核方式,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通过平时各个环节的努力,就能取得理想的考试成绩。

3 结语

通过分析塔里木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控制工程导论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该课程采用了课堂教学放慢语速、板书字迹书写工整、加强与学生互动、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及时为学生补充课程基础知识、改革课程考核方式等措施,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学好课程,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宪磊.提高机械类专业少数民族学生自动控制原理教学质量的探讨[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5(11):91-92.

[2] 王宪磊,裴玖玲.南疆少数民族学生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学习困境及对策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6(3):122-124.

[3] 李风娟,周岭.提高民族生工程力学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1):113-114.

Abstract: In the article,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Xinjiang minority students major in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and automation learning “Introduction to Control Engineering” course in Tarim University, 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ing mode were reformed and experimented, so as to improve minority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course and realize teaching objectives .

Key words: Xinjiang; minority students; introduction to control engineering; teaching quality

4.环境保护导论课程总结.doc 篇四

一.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历史背景

(1)生态环境问题,首先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被破坏。发生于20世纪后半叶的人与自然之关系的总体性危机,是人类沿着工业文明的轨迹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环境问题的产生、发展与扩大,与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密不可分。目前人类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经济水平都是建立在环境恶化的基础上,所以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这相当于鱼和熊掌,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如何使两者兼而得之,成为当代人类所苦苦追求的目标,可持续发展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 21 世纪人 类社会发展的主题。

根据《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可持续发展的最广泛的定义是:“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个定义含有两层含义:(1)优先考虑当代人,尤其是世界上贫穷人的基本需求;(2)在生态环境可以支持的前提下,满足人类眼前和将来的需要。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的《里约宣言》中对可持续发展进一步阐述为“人类应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

(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作为国际社会中的一员和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中国深知自已在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责任。中国在发展进程中,对自身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种种资源、环境问题的困扰和对因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而引起的各种环境问题威胁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根据我国的国情,在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环境开发署的支持下,我国先后完成了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研究和方案,包括《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中国环境保护战略研究》、《中国 21 世纪议程》等等,归纳起来,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一)人口战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

(二)资源战略: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三)环境战略: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保体制

(四)稳定战略:坚持社会和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二、地球环境及其组成地球环境是人类所赖以生存的周围的物质世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物质被视为环境要素,与人类息息相关。例如空气、阳光、水、土壤、矿物、岩石和生物等,以及由这些要素构成的各圈层,如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三、地球环境的独特性

地球环境丰富多样,适合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地球上存在着大气、陆地和海洋;距地面15--40km处有一个臭氧层,保护着地球不受高能紫外线的侵袭;大气中含有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使地表保持适中的温度,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地

表上覆盖着一层或厚或薄的土壤,为植物提供营养和生长的基地;甚至地壳的厚度也很适中。

地球表层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转换是靠生命活动实现的。如果没有生命捕获、转移和储存太阳能,则来自太阳能的辐射将会散失。生命活动在太阳能的捕获与储存和地球表层物质的迁移转化方面的巨大作用,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因此,地球的现状是生命参与地质历史过程的结果,地球现在的状态也是靠生命活动调节、控制和维持的。

四、地球各圈层的发育

地球外三圈的形成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是包裹在地球外面的外三圈。它们自成系统,又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伴随着地球的成长而成熟。同时,又推动了地球的演化。

· 地球上水与大气的产生地球形成之初,大量的小天体,以每秒10千米的速度,不停地撞击地球,使得地球刚刚形成的地壳一次又一次地破裂,构造活动、火山喷发频繁发生,大量的火山喷气进入地球上空,形成次生大气。大气中充满CO2,呈现出黄色的“天空”,而没有氧气。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下降,地球上空的大气凝结成水滴,在重力作用下,形成了降雨。这地球上的第一次降雨,无休止地下了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几百万年,原先地球表面的坑洼沟谷成为江河湖海,但那时的水是灼热地球表面近于沸腾的水。

地球生命演化与地球外三圈的形成有水才有生命。目前发现的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距今38亿年。至距今35亿年,出现了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蓝藻。原始生命在缺氧、沸腾的水中挣扎了20多亿年,改造着原始海洋,从而影响了原始大气。终于,在大约距今17亿年前后,现代海洋及现代大气圈形成。水圈、大气圈反馈生物,使地球生命迅速由低级向高级进化。到距今4亿年前,出现陆生植物,随之,动物登陆,地球表面被生物覆盖,真正的生物圈形成了。至此,地球外三圈最终形成。

五、人类与地球各圈层之间的关系

(一)人类与大气圈

大气层(atmosphere)又叫大气圈,地球就被这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氡气)和水蒸气。

人类生活在大气中,时刻受大气的作用和影响,同时,人类本身也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大气。人类对大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大气成分的改变上,如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分别比工业革命前增加了30%、145%和15%(1994年值)。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冲击,大气中CO2、CH4、N2O和 CFCS 等微量气体的浓度一直在持续增加,这些微量气体,一方面,通过温室效应使对流层和地面温度升高,使平流层温度降低,对气候有直接影响;另一方面,将直接参与大气化学反应或通过改变大气温度廓线,从而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使大气组成,特别是O3廓线发生改变,对气候有间接影响(樊小标等,1996)。随着人类生活、工业活动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烟尘、粉末和废气在不

加以回收利用的情况下,也大量地向大气中排放,使空气增加了许多污染物质(表5-4),如CO2、SO2等,其中CO2是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污染气体。由于这些气体吸收地表面红外辐射能力强,而且有的在大气中的滞留时间可长达上百年,从而改变了地球的辐射平衡,影响了地球气候。

(二)人类与水圈

海洋和陆地上的液态水和固态水 构成 一个大体连续的覆盖在地球表面的圈层。包括江河湖海中一切淡水、咸水、土壤水、浅层和深层地下水以及南北两极冰帽和各大陆高山冰川的冰,大气圈中的水蒸气和水滴

各种生命起源的假说都少不了水这一要素。如今地球表面的70%以上覆盖着水,大多数生物体内水的含量也达2/3以上。人体血液的矿化度为9g/L,与30亿年前的海水是相同的。对于人类来说,水就是生命之源。

然而人类也在影响这水圈,为了截取洪水径流,人们修筑了许多大小水库。迄今全世界水库的总库容达到了0.2×104 km3,约占全球总径流量的16.7%,使人类可利用的淡水量达到0.9×104 km3。

受气候和地理条件的影响,地球上不同国家水资源的分布都极不均匀,冰岛、厄瓜多尔、印度尼西亚等国水资源丰富。而北非和中东许多国家,如埃及和沙特阿拉伯等国,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因此径流量很小,人均和单位面积土地的淡水占有量都极少。

过度开发地下水资源使得地面坍塌,造成城市隐患,人类围湖造田,砍伐森林也加速了湖泊的泯灭。

(三)人类与土壤圈

土壤圈就是岩石圈最外面一层的疏松部分,其最显著的特征,一是它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条件(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温度和透气);二是其内部有生物栖息。由于具备这些特征,土壤圈表现出其他环境系统不可替代的功能: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同化外界输入的其他物质(有机化合物),是整个生物圈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土壤圈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环境要素之一,同时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尽管人类日益紧迫地面临土地匮缺的问题,但是,人类在其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中仍然有意无意地伤害关系到人类衣食住行的土壤圈。人类对土壤圈较严重的影响包括荒漠化、水土流失、盐渍化和水涝,以及土壤污染等方面。

(四)人类与岩石圈

岩石圈是人类生存环境中最下面的一个圈层,又是地球内部各圈层的最外层。众所周知,地球内部也分成几个圈层。从地心向外,分别是固态内核、液态外核、地幔和地壳。

现代科学技术已能毫无困难地把人送上10 km的高空,把少数人发射到月球上作短暂的停留,数以百计的人造卫星在轨道上作环球飞行,少数航天器甚至飞向火

星和更遥远的星系。然而人类向地球内部的进军却困难得多,迄今只有少数钻孔能达到10 km的深度,可谓“上天有路,人地无门”。岩石圈表层是人类活动和其他生物活动的最重要的场所,因此,受人类的影响也最大,在这里,各种地质作用复杂而活跃,大气、水、生物相互作用强烈,使表层的变化及对人类社会的反馈作用也最为显著,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

但是人类的种种活动毕竟给岩石圈带来一定影响,在某些地方这种影响还相当强烈,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岩石圈对人类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向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化石燃料和矿物原料。

(五)人类与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从海平面以下10km到海平面以上9km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有正常的生命存在,生态系统内部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与循环。

人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分子,与生态系统其它各部分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生物和人类互为环境,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营养和生产资料的供应者,自然和人类社会之间应当存在和谐的依存关系。生物及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至关重要,人类生产资料性质、生产力的分布、构成、组织形式以及劳动生产率的高低都是由人类社会所处的生态环境决定的。可以说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文明的进步都须臾离不开环境。同样人类也改造着自然界的面貌,甚至改造自然小环境。目前一些人类活动如毁林开荒、过度放牧、填湖造地等破坏着生态平衡,影响着生物多样性,有的已经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因此,谨慎地对待自然、保持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六、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为了维系自身的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否则就有崩溃的危险;许多基础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其中碳循环与全球温室效应密切相关.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构成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蓝绿藻和一些光合细菌,是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质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主导作用。

消费者,异养生物,主要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各种动物,包括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寄生动物等。

分解者,异养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蚯蚓、白蚁等腐食性动物。它们分解动植物的残体、粪便和各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吸收某些分解产物,最终能将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而这些无机物参与物质循环后可被自养生物重新利用。

5.环境工程导论课程论文 篇五

[摘要]同伴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启发式的教学,在宽松的课堂环境中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采用这种方法对软件工程导论课程进行教学,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同伴教学法,不但能促使学生获得新知,牢固掌握以往的知识,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增强了团队的协作意识。

[关键词]同伴教学法;软件工程导论;课程教学

1991年,哈佛大学的埃里克马祖尔教授创建了同伴教学法,其最早应用于物理学教学中。同伴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合作学习理论和动机学习理论设计的教学方法。它是以教师在课前要求学生进行知识预习,课上提出测试题,要求每名学生独立答题,学生可以向教师提出1~2个问题,并形成自己的答案;然后由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每名学生都要在本组内阐述自己的答案,答案有差异时,成员之间可以用自己的观点和理论说服对方,决定自己答案是否更改;教师统计学生上交的试题答案及正确率,根据准确率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知识点和关键点对照自己的答案,并将知识进行有效迁移的教学过程。同伴教学法是在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同伴关系之间,通过同学之间进行阐述观点、互相学习、讨论、分享经验,传授技能并获得同步提高。同伴教学法适用于原理、概念、过程、方法等比较难于理解、难于记忆、容易混淆的理论课程,这是一种讲授自然科学课程简单、有效、实用的教学方法。在软件工程导论课程中进行同伴教学法进行教学,符合课程特点和教学发展规律。

1软件工程导论课程教学现状

软件工程学归属于自然科学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为了摆脱软件开发成本和进度估计不准、系统满意度不够、产品质量不可靠、软件维护性差、软件开发生产率跟不上计算机发展速度等“软件危机”的困扰,专门研究软件开发与维护的普遍原理、技术的一门工程科学。软件工程学已成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范围广泛,其包括技术方法、工具、管理等多个方面。软件工程导论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是软件工程学的概要介绍,主要讲述软件工程的原理、概念、技术和方法,介绍各个实施阶段的任务、过程、方法和工具。

1.1课程内容繁多

软件工程导论课程讲述的概念、原理、模型、系统内容繁多,讲述的知识面广、软件的发展速度快,课程的真实性和综合性强,理论性的知识众多,教师准备课程和讲解知识虽然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学生对知识点不易理解,不能完全掌握知识内容。

1.2教学方法陈旧

软件工程导论课程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即“满堂灌”,教师在讲台上用无数丰富的语言去描述概念、原理、过程,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机械的记忆,师生之间没有互动,学生想在一节课上把教师所讲的复杂的理论、概念完全记住,非常困难。经过实践证明,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影响了其学习效果。所以,必须要找到一种适合软件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同伴教学法是若干教学法中的最佳选择。

2同伴教学法的应用实例

以“总体设计的过程”这一节课程为例。

2.1课前准备

在本节课前一周,教师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总体设计的过程”的内容,在课堂上提出并要求学生回答类似下列的问题。(1)详述总体设计的过程,需求分析阶段的数据流程图在总体设计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在选取方案过程中,分析员一般要备份什么资料,这些资料有什么作用?(3)数据库设计的步骤是什么,每一步的功能是什么?(4)在书写文档时,都需要哪些文档?为什么要书写这些文档?这些文档对软件的开发起到什么作用?这些问题必须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不能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就可以找到答案,需要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找资料,对资料进行独立思考、深入分析,形成自己观点的问题。教师要综合知识点,对问题做好答案,以备讲解。

2.2问题提出

课堂上,教师先创设模拟情景,如:一个公司现在需要编写一个财务软件,最先要明确的就是总体的设计过程,那么这个设计过程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此时抛出的设计问题,请同学们进行讨论,给出答案。学生阅读教师给出的思考题,根据阅读过的教材和资料,给出初步答案。此时,每名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出1-2个问题,教师进行回答。

2.3小组讨论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有4-5名成员,可设置1名组长,也可不设置。在小组中,每名学生按次序将自己的答案提出,并说明形成答案的根据、理由和设计。小组内根据不同意见再进行分组,每名同学试图用自己的理论说服对方,此时,教师可以在各组内进行巡视或旁听,并给出一些建议,学生根据讨论和交换的意见,再次形成新的答案。

2.4统计答案

学生将答案提交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统计,并给出每道试题的正确率,查看知识点掌握情况,总结学生答案的优缺点,分析学生错误答案产生的原因,准备相关知识以备讲解。

2.5讲解答案

教师讲解答案如下。(1)总体设计的过程包括设想供选择的方案、分拣选取合理方案、推选最优方案、进行功能分解、设计软件结构、数据库设计、设置测试计划、书写软件相关文档及审查和复审等9个步骤,需求分析阶段的数据流程图在总体设计中是总设计的开始,数据流程图中的自动化边界是实现策略的方案。(2)在选取方案过程中,分析员一般要备份系统流程图、组成系统的物流元素清单、成本或效益分析、实现这个系统进度的.计划四份资料,这些资料是实施方案的基础,是项目是否可行的依据。(3)数据库设计的步骤是模式设计、子模式设计、完整性和安全性设计、优化。模式设计是确定数据库的物理结构,子模式设计是具体的数据规划试图,完整性和安全性设计是保证数据库整体安全稳定运行的检查方案,优化是改进模式和子模式数据的方案。(4)在书写文档时,需要系统说明、用户手册、测试计划、详细的实现计划、数据库设计的结果等文档。这些文档是进行软件开发的根据和基础,也是以后开发同类产品的宝贵资料。教师讲解后,归纳总结学生方案的优缺点,对错误的成因进行分析,提炼出本节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答案对照教师的答案,分析自己答案的利弊,巩固知识,再进行讨论,最终领会本节课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进而对知识做到最好的迁移。

3结语

在软件工程导论课程中使用同伴教学法进行教学,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掌握了重点和难点,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竞争意识、互助精神等综合素质。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模式,让同学之间成为互相的传授者,不但可以共同探讨问题,还能共同增长知识和技能,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同伴教学法在自然科学门类的理论课程教学中具有显著的作用和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同类课程的有益借鉴。

主要参考文献

[1]吴蓓.PI教学法在“JavaWeb开发”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15).

[2]范红,谢颖华,孙韶媛,等.PI教学法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纺织服装教育,(4).

6.测控技术导论课程总结 篇六

时光飞逝,我已经是一名大三的学生了。这学期随着各门专业课的学习,专业导论课的开设为我们奏响了全面了解专业导向的乐章。大一我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并不是非常了解,但是通过本学期导论课的学习,从学院安排的8名富有深厚专业知识老师的生动讲解中,让我不但了解到了许多专业信息以及基本概念外,还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一种科学精神和人生态度,在这短短的8节课中,我受益匪浅!

测控技术导论,不仅是了解本专业发展的历史、现状,该学些什么知识和技能,也是要将专业导论与成才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的一门课程。获取定性与定量信息是信息技术的源头,它是信息传输、存贮、变换的关键,只有我们真正了解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在国民经济、信息技术中的作用和地位,才能最终应用到实践中。重庆理工大学是一所具有近70年办学历史的普通高等院校,兵工系下属的传统四大校之一,在科研方面有很强的实力。这对于我以后就业或者考研等是很大的保证。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建立在精密机械、电子技术、光学、自动控制和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以工为主、多学科综合的专业。探讨各种精密测试和控制技术的新原理、新方法。开发激光、传感器、光电检测和计算机等新技术在精密测试仪器仪表中的应用,及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面向机电运动、面向自动化生产的控制技术,使精密仪器仪表及测试和控制技术向高精度、动态、自动化、综合和多功能等机电一体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因此,为了切实能达到这种目标,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也是与实际相结合。

在测控技术导论中,我初步了解到测试技术、控制论、传感器技术是测控专业的基础理论,并学习将科学的世界观、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联系起来。首先,作为测控技术的基础,传感器技术是测量的基础。传感器技术是现代科技的前沿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之一,其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传感器技术已渗透到科学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在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及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许多尖端科学和新兴技术更是需要新型传感器技术来装备,计算机的推广应用,离不开传感器,新型传感器与计算机相结合,不但使计算机的应用进入到了崭新时代,也为传感器技术展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其次,检测 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是将自动化、电子、计算机、控制工程、信息处理、机械等多种学科、多种技术融合为一体并综合运用的符合技术。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的研究与应用,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符合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而且紧密结合国民经济的实际情况,对促使企业技术进步、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和铁路技术装备的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老师们的讲解,我还了解到误差分析与处理对于学习测控专业的同学来说也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而如何去减小和处理这些误差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作为一名重理工测控专业的学生,我们深知误差理论对本专业的紧密联系,因此,我们更应该学好这门课程。

7.《计算机导论》课程探索与改革 篇七

《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既系统、全面地介绍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进入计算机学科的大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建立起学好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的信心,又要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实用技能。

2、提出问题

传统的《计算机导论》课的内容容易两极分化,一是过于简单, 另一个是过于复杂。前者对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定位不准,把《计算机导论》课和计算机基础教育系列课程混同。后者把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压缩,把"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程序设计"、"数据库基础"等专业课作为一章进行讲解,这样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难以把握,造成后续课程内容重复,学生更是不知所云,会给后续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造成障碍, 同样也会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望而却步"。.

3、知识体系及指导思想

《计算机导论》课的教学目的是计算机入门。这门课有以下4个特点:一是学生对计算机了解的程度不一,城市的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已有初步了解, 但来自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学生对计算机却知之甚少;二是开课时间早,《计算机导论》是大学新生进入大学之后学习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三是课程学时少,由于入学军训,所以教学计划里这门课开课只有56课时;四是在《计算机导论》课之后, 还要开设一系列计算机专业课程。鉴于这门课有以上四个特点,我们参考IEEE|CS&ACM制定的"Computing Curricula 2001"(简称CC2001)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 (China Computing Curricula 2002,简称CCC2002),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制定了适合我系使用的教学大纲。在教学大纲的制定中, 对《计算机导论》这门课有了一个准确的定位,这门课应该起到引导作用,不仅仅在于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能力,还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机学科的基本原理、根本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就学科特点、学科形态、学科典型问题、知识结构及体系、以及如何学好计算机科学等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科的魅力,意识到学科学习的意义,起到对后续课程学习的指引作用。

4、课程改革与创新

由于《计算机导论》课程在整个计算机学科中的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的内容已经不适应新时期的人才培养要求,需要进行改进。我们在教材方面、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方面进行改进。

4.1 教材改进

由于各个学校对《计算机导论》课程意见不一,市面上看到的教材非常多,但是找到一本合适的教材比较难。市面上和本门课有关的教材主要有三种,一种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可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但是缺乏理论知识,没有对计算机学科进行介绍;第二种涉及到了计算机很多的专业课,可以使学生对本学科有一个整体认识,掌握各门课之间的内在关系,但是概念抽象,教学内容不易把握深浅,学生不易掌握;第三种阐述了计算学科中主要领域发展的基本规律,揭示各领域内在联系,构建了一个逻辑化、系统化的认知模型,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指明方向,但是理论性强,缺乏实践内容。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计算机导论》三门课的内容糅合在一起,结合我系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适合我系使用的课件,下一步我们将整理出书。

4.2 教学内容的改进

《计算机导论》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基础,理论联系实践,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因此这门课程应该有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组成,使得学生既能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加深对本学科的理性认识,又能通过实践感性认识到本学科的相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应选择适合学生知识水平能够理解的,引导学生步入计算机学科的殿堂,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学科的核心概念。理论课中前三章是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介绍,使学生对计算机系统和计算机工作原理有了初步的认识。第四章主要介绍科学问题,计算本质等内容,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学科中的哲学问题。第五章加入了程序设计内容,由于程序设计是主要的专业基础课,对计算机后续课程学习起到至关重要作用,但是从近几年教学效果来看,并不理想,一些同学到了大四做毕业论文时,感到特别困难,无从下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计算机导论》这门课中加入了程序设计的内容,程序设计语言采用Qbasic, Qbasic语言很适合初学者来学,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不要求学生学的多么全面,只需要了解基本的程序结构就可以了。这样对第二学期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学习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第五章主要介绍计算机安全和职业道德,使学生了解知识产权、隐私和计算机犯罪等方面的知识。理论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在实践教学中,要求学生每周至少上机一次。机时3小时以上,office软件中的Word、Excel、PowerPoint软件学习过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个作业通过发邮件的形式交回电子作业,由老师点评后再给学生回复邮件,可以在此讨论作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在不断讨论中受益,使学生既掌握了office软件的知识,又掌握了上网、发邮件等知识。最后我们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综合小报,教师从中选出优秀作品展示给学生,并予以点评,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实践教学内容如表2所示。

4.3 考核方法的改进

深化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考试的改革,考试的改革包括考试内容的改革和考试方法的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但是忽略了学生操作技能的水平,我们把考试成绩分成三个部分。

⑴、机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主要指实践环节。说明如下:

中、英文录入及中文Windows为一模块,实验后进行机试,并记录成绩;Word为一模块,实验后进行机试,并记录成绩;Excel、PowerPoint及Internet技术为一模块,实验后进行机试,并记录成绩,累计三次测试成绩,算出平均成绩。

⑵、综合设计成绩:占总成绩的10%,主要指设计一个小报,内容自定,要求排版得当。

⑶、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主要指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

5、结束语

《计算机导论》课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先导基础课程,担负着系统介绍计算机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进入学科大门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任。我们经过三年的改革,已经有了初步成效,学生既对整个学科体系和专业结构有了了解,又掌握了一些基本操作技能,综合能力有了提高。今后我们会更加努力探索,立足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来。

参考文献

[1].董荣胜, 古天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2

[2].中国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学科教程2002研究组.中国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学科教程2002[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3].符蕴芳.《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8, 10:2455-2460

8.环境工程导论课程论文 篇八

《地理学导论》是地理科学类特别是地理科学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它的开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自1987年国家教委召开地理教学研究会决定在各大学地理学专业开设《地理学引论》课程以来,国内多数大学的地理学专业相继以《地理学引论》、《地理学导论》、《地理学概论》以及《地理学发展史》等名称开设了这门课程。到现在为止,以《地理学导论》或《地理科学导论》为名称的教材先后出版过六个版本(见表1)。

沈阳大学自1983年成立地理系以来,一直以《地理学导论》的名称来开设这门课程,先后用过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出版的《地理学引论》一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5月出版的《地理学导论》一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11月出版的《地理科学导论》一书及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的《地理科学导论》一书,此四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均由白光润编著。现在所讲授的教材为最新版本由白光润编著的“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6年出版的《地理科学导论》。

二、《地理学导论》课程体系的分析——以沈阳大

学地理专业为例

1、课程讲授与开课对象

地理学导论是沈阳大学地理科学专业中一门必修的专业重点课程,课程教授为48学时,相对其它专业课程,如《气象与气候学》80学时、《地质学基础》80学时、《人文地理学》64学时等,授课学时较少。

《地理学导论》的授课对象为大一新生。由于高考的缘故,沈阳大学地理科学专业招收的新生均为高中理科生(高中理科生只高一、高二学习地理),地理知识基础较差。所以,大一开设的《地理学导论》课程学时应该适当增加,以便为今后学习其它专业课奠定基础。

2、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在课程内容方面,以选用教材为基础,理顺教材的知识脉络,适时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课程教学内容的顺序,构建新的课程知识体系。密切联系中学教学、社会经济建设实际,突出课程的导入性、引导性、基础性、理论性和前瞻性。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介绍学科前沿动态,来提升课程的理论层次,让学生在高起点上入门。

在教学方法方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技术,促使学生尽快适应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巩固专业思想,并联系国际时事、国情实际、家乡状况进行讲授。根据教学内容制作了系统的多媒体课件,运用传统板书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改进课堂教学手段。

三、《地理学导论》的优化整合

1、教材的优化整合

通过讲授《地理学导论》这门课程及对讲授教材的分析,可知:①理科学的基本问题、地理科学的发展简史、地理科学的学科体系及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应是地理学导论重点学习的内容;③对地图的认知情况是大一新生有待提高的内容,很多学生看不懂地图,而地图就是地理学的语言,所以,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该将地图的知识导入进来,这样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③地理空间的内容也必不可少,它是了解地球表层空间的基础,为学习的次重点内容;④对于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些近年来的热点问题,也应在地理学导论教材中有所体现;⑤地球系统及宇宙空间的内容,由于大一新生还开设《地球概论》这门课程,所以,可不作为主要内容讲授,适当讲解即可。

综上所述,《地理学导论》教材可分为九章进行授课。第一章:地理科学的基本问题;第二章:地理科学的发展简史;第三章:地理科学的学科体系;第四章: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第五章:地球系统;第六章:地图;第七章:地理空间分异;第八章: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第九章:现代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2、课程的优化整合

(1)适当增加课程学时,有利于打好基础。与一些重点专业课程相比,《地理学导论》的课时相对较少。但《地理学导论》在大学地理专业中所处的地位最为基础,是衔接高中与大学的桥梁,同时也有“启下”的作用,学习好《地理学导论》,能够为其它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应该在课程的学时上有所增加,这样使学生更能充分地理解地理科学究竟是什么样的学科,如何在今后的学习中更有针对性地去学习。

(2)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采取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研究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例如,在讲解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时,可进行讨论式教学,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来进行讲解,也可运用案例式教学;在讲授学科研究方法时,可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的专业科学思维。也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教学进程中适当安排参观考察、学习交流、参加学术报告会等活动,这样可以在新生原有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将其领入地理科学的殿堂,真正起到引导、向导的作用。

9.课程导论公共关系论文 篇九

导论

导,指导、启发使明白的意思;论,分析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论和言论的意思;导论亦称引论,一门课程的导论是指用较为概括的语言,来论述这一学科的基本的、整体的思想,从而使学习者能够对该学科有较为整体的、系统的把握,对这门课有概括的了解。这样看来,一门课程的导论有两个基本内容:一是概括介绍这门课程的基本内容,二是指导、引导、启发。一门课程的基本内容的介绍只要谙熟了这门课程的内容,做一归纳、提炼即可。而指导、引导、启发就比较复杂,因为这就有一个向哪里指导、引导、启发的问题。

一、导论的方向

应该向哪里指导、引导、启发呢?这不是简单的对一门课程的理解和把握的问题,而是对一门课程的一个“形而上”的追问。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形而上”的追问呢?这是由这个追问的缘起决定的。人本身就是一个意义动物。哲学对意义的探索由来已久,历史上著名的有:洛克和休谟的观念论的意义论,穆勒和罗素的指称论的意义论,维特根斯坦的图象论、工具论的意义论,戴维森的真理论的意义论,胡塞尔的意向论的意义论,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的理解论的意义论。袁祖社“人生于世,区别于动物者,在于人是追求意义的动物。人为意义而活着,在意义的指引和推动下又去创造新的`意义。失去意义,人便复归于动物。”人的意义动物的本性决定了人做的所有事情都有一定的目的和价值取向。作为所有课程学习主体的人,自然在学习任何课程时必然要追问其意义,这是学习者的本能。所以,一门课程的导论应该是向学习者普遍关注的价值和意义的方向,进行指导、引导、启发。心理学的研究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这个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的心理需要被激发起来后,情绪学习系统就产生一种激情,当教育人员传授的信息有助于达到学习者的个人目标时,心理能量能涌动起来,产生的复合胺等化学物质渗透到大脑的生物组织中,驱使大脑不断地产生这些化学物质。

二、公共关系策划课程的导论

(一)公共关系策划课程的基本内容

1.公共关系策划的基础理论和知识

一是公共关系策划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主要是公共关系策划的涵义、实质、基本类型,产生、发展、现状,策划的原则、地位和作用,等等;二是公共关系策划的基本过程。让学生学习、掌握从公共关系调查材料的分析―――目标的确定―――策划类型的提出―――创意―――计划―――完善的策划全过程。让学习者通过公共关系策划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的学习,铺垫一个进行公共关系策划活动的理论功底。

2.公共关系策划的基本技能和技巧

一是专题策划的知识、技能、技巧,如开业典礼策划、产品营销策划、危机策划、社会赞助策划、旅游策划、会展策划等。二是综合策划的知识、技能、技巧,主要是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策划,如生产性组织、商业性组织、服务性组织等。

(二)公共关系策划课程导论的方向

公共关系策划课程导论的方向由其价值、意义决定。从人类历史看,公共关系策划课程是一门时代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创新成为时代主旋律的今天,它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外交领域的运用更加广泛,从应用效果看很富有实效性,所以,公共关系策划课程,受到了社会的普遍欢迎,学习者的学习热情较为高涨。一言以蔽之,公共关系策划课程的价值、意义在于其应用性,所以策划意识的培养及其技能、技巧就成为学习该课程的根本利益点。一是公共关系策划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这是基本的。任何一门课程,不论是理论性强还是实践性强的,不同的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都是必须的内容之一,只是侧重于理论还是实践而已,正如马克思所言:“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孔子所言“学以致用”。公共关系策划课程因为其极强的应用性,所以更加侧重于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为了达到公共关系策划课程导论所确定的这一目的,我们一般采用模拟策划的方式方法进行训练。就是让学生在模拟策划中进行学、想、做、组织、实施的全方位实训,能够实际操作比较常用的公共关系策划活动,如开展的开业典礼策划、产品营销策划、危机策划、社会赞助策划、旅游策划、会展策划等专题策划,就是让学生组成专题策划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专题策划题目;群策群力进行各小组的专题策划;各小组的专题策划演示;学生、老师共同学习、评价个专题策划,并提出针对性完善建议。使学习者能够较全面了解、掌握各种公共关系策划活动。二是公共关系策划意识的培养,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公共关系策划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是学会怎么干。公共关系策划意识的培养,则是学会什么时候干什么。没有公共关系策划意识的培养,再精到的技能、技巧,也没有发挥的时间和领域,只有通过公共关系策划意识的培养,能够扑捉到公共关系策划的时机,策划技能、技巧才有用武之地。所以,策划意识的培养就成为公共关系策划课程的高级的、根本的任务。公共关系策划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其有效方法就是时长期的、时时刻刻地注意培养和训练,从而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敏锐地扑捉到公共关系策划时机,进行策划。这种敏锐的意识,如果能够达到“众人皆醉我独醒”,那么这种策划就是无二的,就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商业史上、经济史上、政治史上、军事史上的传奇,都是这样发生的,也对“众人皆醉我独醒”进行了经典的注解,这也是策划“家”与策划人员的根本差别。

10.物联网技术导论 课程设计概要 篇十

谢磊博士、讲师

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主要内容:

一、课程简介

二、课程的定位与目标

三、课程的结构与内容

四、课程的教学形式

五、课程的考核形式

六、课程的参考书籍

七、目前的准备工作 课程简介-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

•物联网的特点 –普通对象设备化

–自治终端互联化 –普适服务智能化 课程简介-物联网发展历程

MIT提出物联网概念1999日本U-Japan 韩国U-Korea 2004《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2005IBM向美国政府

提出“智慧地球”2009.1欧盟提出物联网行动计划2009.6感知中国2009.8 欧洲CERP-IoT项目启动2009.9中国传感器网络标准 工作组WGSN成立 2009.9中国物联网标准 联合工作组成立 2010.6 课程简介-物联网架构

课程的定位与目标 •课程定位

–作为研究生课程进行讲授 •课程目标

–讲授基础知识:通过讲授与“物联网”相关的技术知识与基础理 论,期望能够让学生系统性地学习“物联网”方面的相关知识, 深入了解“物联网”的内涵。为有志于在该领域的前沿学科进行 探索和研究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基础知识储备。

–传授研究方法:针对该领域不同课题的研究特点来传授分析问题 与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课程讲授过程中会重视与学生的探讨与

交互,旨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思维与科研技能,激发学生对该领 域的学习与研究兴趣。

–培养研究习惯:通过指导学生查找并阅读相关的学术论文,准备 专题报告,来启发学生形成合理的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研究习惯。

课程的结构与内容

联互联互通信息交互信息共享知 深入智能数据分析综合汇总感 透彻感知数据采集数据获取 控指导实践

•感RFID(射频识别(4学时

自动识别技术;RFID的历史与现状;RFID的系统原理;RFID的标签冲突以及防冲突算法;RFID与物联网的关系。传感器网络(6学时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背景、应用和结构;传感器节点的硬件平台与操作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移动自组织网络的区 别和联系;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典型MAC层协议和协议设 计思想;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拓扑控制原理和代表性协议;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能耗效率问题;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 节能路由方法;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节点定位原理和方法。定位系统基础(2学时

当前普遍使用的定位系统;各种定位技术原理;物联网环 境下定位技术的挑战与发展前景。智能信息设备(1学时

智能设备概述;智能设备的运行平台;智能设备的发展新 趋势。

•联互联网基础(1学时

介绍互联网的网络协议及分层结构;介绍从互联网到物联 网的发展。

无线宽带网络(3学时

概述无线宽带网络;讲授无线局域网原理;讲授无线城域 网原理。

无线低速网络(3学时

介绍无限低速网络的需求;讲授当前的低速网络协议;讲 授低速网络组网与互联原理。移动通信网络(2学时

介绍移动通信发展历史;讲授3G通信技术与标准;介绍移

动互联网。

•知数据管理(1学时

介绍数据库的基本原理;介绍物联网数据管理的特点。海量信息存储(3学时

介绍物联网对海量信息存储的需求;讲授网络存储体系结 构;介绍数据中心的标准;介绍Google数据中心;介绍数 据中心的研究热点。信息检索(2学时

简介搜索引擎;讲授搜索引擎体系结构;介绍物联网搜索 引擎。

物联网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3学时

介绍网络信息安全的一般性指标;讲授RFID的安全隐私问 题及其保护手段;讲授位置信息与个人隐私问题及其保护 手段。

课程的结构与内容•控物联网综合应用(2学时 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绿色建筑;环境监测。教学内容的思考

•相对于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侧重点–更为底层(通讯原理 •无线通讯原理的讲授

–物理层性状(多径衰减、干扰的影响 –信息论的初步内容 –更为高层(以数据为中心 •物联网研究中的实用技术 –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模式识别 –信息检索

–更为侧重方法论的讲授

•优化理论、随机过程、算法设计

•授课对象

–计算机系研一或研二学生;•先修课程

–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算法设计与分析•课时–课堂讲授17周,每周2学时 •教学方式

–教师为主导,学生积极互动 •基础知识讲授 •专题报告讨论 •课程Project

•两次报告+ 课程Project •对于两次报告的内容要求,报告需要对物联网研究领域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思考、总结和探讨,并提交相应的Technical Report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课程Project可以选择如下之一的方式来完成:–结合课程内容的理解,实现一个无线网络或者普适计算方面的算

法或者原型系统;–针对某一具体研究课题提出相对成熟的理论解决方案,提交具有 原创性的Technical Report。

•打分方式:两次报告分数×50% + 期末Project分数×50%;课程的参考资源-教材

•《物联网导论》, 刘云浩著,科学 出版社

上一篇:年度医院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西门豹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