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欣赏课管弦乐《秋收》教学设计

2024-06-26

小学音乐欣赏课管弦乐《秋收》教学设计(12篇)

1.小学音乐欣赏课管弦乐《秋收》教学设计 篇一

新课标人音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欣赏《G大调弦乐小夜曲》精

品教案

(人音版第13册第五单元)

[教学内容]:欣赏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

[教材简介]:第五单元《金色乐章》是围绕着欣赏中外世界名曲而设计的,本节课是奥地利伟大音乐家莫扎特所作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也是他小夜曲体裁中最受欢迎的一部,在此安排的用意意是让学生了解小夜曲体裁,感受乐曲欢快的情绪,激发学生对室内乐作品的热爱。本课的学习领域为感受与鉴赏。[教学目标]

1、聆听《G大调弦乐小夜曲》,感受体验其欢快、活泼的音乐情绪,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2、能在聆听、演唱、比较等学习过程中,掌握小夜曲及相关音乐知识。

3、能够创造性地参与自制拨弦乐器等音乐实践创作活动。[教学重、难点]:

1、欣赏《G大调弦乐小夜曲》,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

2、能用象声词有感情的演唱主题音乐;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自制拨弦乐器的音乐实践中。

[教学方法]:探究合作、引导讨论、动手实践

[教学手段]:书、皮筋、课件、钢琴,动手实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2、教师演唱歌曲舒伯特的《小夜曲》(带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创造一种氛围)

3、由讨论歌曲的情绪和表现内容引出小夜曲体裁及小夜曲的概念。【活动意图:本节课通过“旅行”这种形式进行,由教师演唱歌曲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把学生引入“小夜曲”的世界,引出小夜曲的体裁和概念,为欣赏作品做准备。】

二、新作赏析、目标落实

(一)初次聆听,整体感知

1、交流听后的整体感受。(由学生演唱出的主题旋律,更加加深印象)

2、讨论演奏形式,演奏乐器。演奏形式为弦乐合奏,乐器有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等。

(二)分段赏析,走进音乐

1、播放乐曲的主部主题

(一),讨论乐曲的情绪和旋律特点(在老师的带领下先演唱旋律,再加入旋律线演唱),用象声词“beng”演唱旋律。

2、播放乐曲的主部主题

(二),讨论乐曲的情绪和力度变化(先演唱旋律,再加入旋律线演唱),用象声词“la”演唱旋律。

3、分别播放两个副部主题的旋律,找出相对应的旋律线。动手制作拨弦乐器演奏副部主题

(二)。

4、综合练习。男、女生分组演唱各自旋律,加入拨弦练习。(让学生熟练各练习,为再次聆听加入演出做准备)

(三)再次聆听、体会内涵

1、完整欣赏乐曲。并通过聆听主题、唱主题、奏主题等参与活动进一步体验和感受音乐。

2、根据聆听三段主题旋律的变化,通过提问引出乐曲的曲式结构—-奏鸣曲式。

【活动意图:由于聆听完整的乐曲时间很长,所以在欣赏中加入多种形式的参与活动,如:唱主题,自制拨弦乐器参与演奏等等,使学生继续保持欣赏的积极性,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巩固检测、当堂反馈

1、本课知识的检测。

(演奏形式:弦乐合奏;体裁:小夜曲;曲式结构:奏鸣曲式;乐曲情绪:欢快活泼,流畅明快)

2、通过三首乐曲听辩“小夜曲”体裁。(圆舞曲:蓝色多瑙河;进行曲:拉德斯基进行曲;小夜曲:海顿“小夜曲”)

3、教师语言描述引导学生说出曲作者—莫扎特。

【活动意图:课堂知识当堂检测也是欣赏课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就是欣赏器乐小夜曲作品及对作品相关知识的学习。通过检测,可以巩固本节课的学习。】

四、拓展延伸、小结升华

1、拓展欣赏

欣赏海顿的《小夜曲》,讨论乐曲的情绪,演奏乐器等。

2、课堂小结、情感升华

教师就本次“音乐之旅”作简要小结,并给学生提供其他音乐家写作的小夜曲

等资讯,提出希望。

【活动意图:因为本节课只欣赏了“G大调弦乐小夜曲”这一部作品,课堂内容不丰富,所以拓展环节中继续欣赏奥地利另一位优秀的音乐家海顿的一部器乐小夜曲作品,这样既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了学生对器乐小夜曲的理解。】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采用了非富多彩的形式辅助教学,实践证明对本节课来说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上对乐曲进行了大量的聆听,通过让学生唱小夜曲—奏小夜曲—说小夜曲,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导入部分,我先选用一首经典的舒伯特的歌曲小夜曲,自己来唱,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快速的导入正课。

课堂中,每段的旋律我都设置了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如:模唱旋律、换用象声词演唱旋律,动手制作拨弦乐器演奏旋律等等。学生忙在其中乐在其中,并从中记住了主题旋律。

总的说,本节课上得比较成功,使学生对这部作品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了解。但细细思索,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是教师自身,对于语言的设计和课堂活跃方面,还要多下功夫,让学生们在欣赏完海顿的小夜曲之后,发表自己的感受及对小夜曲这种体裁的认识,从而更近一步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课堂互动的环节。

2.小学音乐欣赏课管弦乐《秋收》教学设计 篇二

一、强化“听”觉,彰显地位

《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音乐欣赏课教学,也要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音乐欣赏课堂中,欣赏的主角是学生,只有学生全身心参与了、投入了,才能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最终达成教学目标。而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学生“听”。音乐是听的艺术,一切音乐欣赏源于“听觉”,因而“听”是参与音乐欣赏的关键。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教师需优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聆听”感知、认知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以教学《十面埋伏》这首曲子为例。作品为琵琶独奏曲,描述了楚汉战争中垓下最后决战的情景。在欣赏时,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感知其中悲壮的历史场面,教师将《西楚霸王》电影片段的音频剪辑下来,让学生边听边想,身临其境欣赏乐曲,在享受的同时去感悟当时楚汉战争的悲壮,从而更深层次理解该曲,最终生成精彩课堂。听的教学,一般情况下主要有提问听和对比听两种方式。所谓提问听,主要是在学生欣赏前,有目的地提出一些简单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听、带着思考听。对比听也是音乐欣赏中主要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单独听也许没有深刻的感受,但是通过对比,可以对音乐风格、形式以及特点要素等有感性的认识,同时通过对乐曲的节奏、速度、力量、音色等方面的对比,可有效帮助学生提升欣赏水平。

二、凸显“唱”功,加深体验

音乐欣赏以听为主,但“唱”也是其主要的欣赏形式之一。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欣赏,能够理解音乐曲目主题,达到精神审美。“唱”可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提升与发展学生欣赏水平的主要形式。

1. 欣赏前唱。

引导学生在欣赏前,通过“唱”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主题,从而真正调动学生的音乐思维,获取更多音乐体验及精神享受。以《翻身的日子》这一课的欣赏为例。课前引导学生一起唱四条谱例,要求学生对音乐节奏、特点、情感等进行分析,然后学唱。同时,让学生边唱边记边感受,在作品欣赏过程中,感悟音乐主题,体验音乐节奏变化,有效认识作品分段。接着,在唱的过程中有效引导学生“说一说”,比如说说曲子的构成是由引子加上三部分以及尾声构成。还可以让他们在唱的过程中适当停顿,说说每一部分音乐的主题,在重复唱或者词句稍有变化的重复唱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感受。通过“唱”,让学生感受这首曲子的欢快节奏,感悟其中的欢乐情感,同时加深理解曲目中翻身农民的喜悦之情。这样通过欣赏之前让学生唱,不仅能为学生学会欣赏奠定基础,且能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感知体验中理解音乐曲目的主题,从而推促他们展开想象和联想。

2. 欣赏后唱。

当学生在欣赏完音乐后,心里对音乐作品有了大概了解,这时教师再让学生学唱,可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例如,欣赏《赞歌要比星星多》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欣赏,然后对这首合唱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把握其曲目风格。当学生欣赏完,对其中的衬词“呀儿呀儿哟”已掌握,这时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学唱,可有效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生成精彩课堂。

三、引导“体”验,丰富想象

音乐欣赏,“想象”才是关键。音乐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它更多立足于欣赏人的全身心的情感“体”验,需要一定的情感引发,从而去理解其抽象性、多解性以及模糊性等。引导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有意识想象,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想象的独立性以及创造性,从而达到丰富学生音乐体验的目的。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教师首先需引导学生对欣赏作品内容有所体验,在初步掌握音乐声音高低以及强弱节奏等基础上,要对情感体验有大致了解与判断。其次,需要引导学生对音乐风格、体裁有所体验。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介绍音乐作品背景、作者生平以及创作意图等,有效帮助学生欣赏音乐曲目。

例如,欣赏《春江花月夜》时,笔者首先直接让学生随着恬静的音乐进入沉思,在丰富的内心活动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学生想象力非常丰富,有平静的江水、朦胧的月夜、恬静的田园,甚至还有深切的关怀等等。学生经历不同,其音乐储备也不同,对音乐欣赏感知自然也不同。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做到有效引导。其次,教师亦可让学生先叙述,随后再告之音乐曲目,再对其内容进行适当介绍。当学生第二遍欣赏该曲时,根据教师的提示,更深层次地去体验其中流畅的旋律,并展开更为细致、更为丰富的想象。这样通过让学生想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审美感受力以及审美判断力,同时,可在学生想象力丰富的基础上,塑造更多、更完美的音乐形象,让学生享受音乐、享受美。

四、加强“说”功,引导表达

“说”就是让学生自己说说对音乐作品的体会与感受。欣赏前,引导学生说说,对作品内容进行想象;欣赏后也可以引导学生谈谈感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提升音乐欣赏水平。

例如,同样是欣赏《翻身的日子》,听前教师可以对其内容进行适当介绍,然后引导学生聆听。听完第一遍后,让学生谈谈热烈欢快的情绪感受。第二遍分段听,引导学生对其旋律、音色以及力度进行分析对比,说说每段不同的训练,以及不同的音乐形象。教师可以对此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对其强烈的节奏、鲜明的民族特色进行分析,并作深刻的感受。该曲第一部分,有明显的陕北风味,那种活泼、轻盈的节奏,表现了人们幸福甜蜜的心情。第二部分则采用山东吕剧音调,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气息。第三部分,通过借鉴河北吹歌手法,把音乐推向高潮,从而形成强烈的欢乐气氛,尽情表现翻身农民那种欢天喜地的心情。在结尾部分中出现引子的旋律,前后呼应。学生第三遍聆听后,他们自然而然对其结构得出结论,即为“引子+A+B+C+尾声”。通过让学生对整首曲子谈感受,加深学生对曲目的欣赏,提升课堂效果。

3.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音乐欣赏课 篇三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85-02

从第一次踏进音乐课堂,我就了解到学生普遍只知道周杰伦、林俊杰等流行歌手,似乎在他们眼中只有流行音乐才是真正的音乐。他们这种对流行音乐的狂热和对其它音乐的强烈反感与排斥,让我感到上音乐欣赏课的压力和困难。几年来,我花了一些心思,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培情激趣——音乐欣赏的最初阶段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许多学生对流行音乐相当痴迷。这是因为流行音乐中有许多因素符合孩子们的特性,它那具有动感的旋律,欢快的节奏,情感丰富的歌词所表达出的情感,正好是孩子热情、充满活力、思想叛逆的真实写照。换言之,如果能用经典、优美,内涵丰富的音乐挖掘出学生真实、纯洁、美好、理性的一面,用美的音乐引起他们的兴趣,就会消除他们对其它音乐的抗拒心理。

针对这一点,我精心为学生准备了一节欣赏课——《可爱的动物》。之所以选这节课的内容,原因有三:

1.《可爱的动物》里面的音乐很生动,把每种动物刻画得很形象,十分动听。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用视听相结合的方式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教学形式也更活泼。

3.介绍动物的栖息地,学生增长知识。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领悟音乐的多姿多彩

现在大量的流行音乐把学生的娱乐生活包围得严严实实。无论是随处可闻的广告音乐,还是各种娱乐新闻,满大街都离不开流行音乐。于是流行音乐成了学生接触最多、最广泛的音乐形式,除了流行音乐以外,他们对于其它音乐形式几乎一无所知,最后逐渐形成一种对其它音乐排斥,反感的心理。

在课前,有目的的搜集了许多音像、音响及文字资料,希望能使课堂更加充实生动,以便学生能更好的了解各种形式的音乐。为此,首先给他们介绍了《大河之歌》——一个源于爱尔兰民族,激情飞扬,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踢踏舞。这种音乐形式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引起了他们的兴趣。除此之外,为了让同学们明白即使没有音乐旋律,节奏同样可以将噪音塑造成一种特殊的,动感十足,个性十足的音乐,我向他们介绍了美国的节奏乐队,这让从未接触过异国音乐形式的孩子们充满了好奇,以致于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多角度、多层面地引领学生欣赏、感悟音乐美

首先,要在教材上下功夫。对于教学内容的取舍,要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入手,因为只有抓住了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才能有一个好的开始。如欣赏《百鸟朝凤》时,先请同学们听段音乐,看谁能最快判断出来(热烈的情绪,许多鸟叫声)演奏的乐器唢呐可以模仿鸟的叫声。

其次,在上课时,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欣赏音乐的美,通过旋律、节奏、力度、速度等音乐元素,将抽象的音乐具体化。

最后,除了平时的课堂教学以外,教师还可以有针对的组织一些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美的音乐,感受美的音乐,鼓励他们去创作属于他们自己的音乐。

四、情感体验的获得——音乐欣赏的提升

从艺术价值上看,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的,并能很好地体现个人的修养。因此,教师可以在音乐欣赏课中通过以下的方法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抒发,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修养水平。

1.从喜欢听音乐,到用心去聆听音乐,再到理解、评价、分析,使学生的欣赏层次逐步提高。

2.音乐艺术自身就是美的化身。以节奏为例,节奏快慢会使生理、心理产生变化。节奏快,心跳加快,动感增强,节奏慢则心平气和、稳重,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做一些节奏练习,体会这些变化。

3.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音乐欣赏课中的情感体验,丰富、完善学生的情感世界。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魅力不可回避,不管是否热爱音乐,音乐都会无保留的传递给每一个人,甚至有时会带有一些强迫性,只要是有听觉,音乐会用它特殊的方式与情感连通。

4.与时代相结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获得情感体验。在严肃音乐和流行音乐中,学生都可以获得情感体验。但他们平时接触的大部分是通俗音乐。

综上所述,教师和学生应抓住音乐欣赏中的主要环节,并运用各种方法、手段进行音乐体验,才会产生好的效果,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也使音乐欣赏课更具有魅力。

参考文献:

4.小学音乐欣赏课管弦乐《秋收》教学设计 篇四

(第一课时)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是通过欣赏,让学生对《彼得与狼》中主奏乐器有初步的认识和感知。

2、是了解乐曲中各种角色的特点,能听辨出各种乐器的音色所代表的角色,了解童话故事的情节。感受其在音乐表现手法方面的特征。

3、通过音乐故事使学生获得思想情感上的教育,学习“音乐家相册”—了解普罗科菲耶夫。

教学重难点:能听辨出各种乐器的音色所代表的角色。教具准备:课件、贴图。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认识乐器。

师:同学们我们欣赏过很多管弦乐曲了,对乐器的了解一定不少,下面就考一考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点课件出示图片)这是什么乐器?听听它的声音。

小提琴音色优美抒情。长笛音色明亮、活泼。双簧管音色略带沙哑,多表现抒情的旋律,单簧管哨片是单簧,适合演奏活泼、流畅的旋律。大管音色低沉、厚重。圆号也叫法国号,音色圆润。定音鼓浑厚,有力。

2、介绍乐曲体裁及作者。

师:这七种乐器的音色都有自己的特点,你都记住了吗?下面老师就带大家走进《彼得与狼》这首交响童话世界里听一听,它是由前苏联的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根据童话故事《彼得与狼》创作的。交响童话和童话故事有什么区别呢?谁知道?(用乐器来表现童话故事里的每一个人物,既有音乐、又有故事旁白),让我们听一听,每段音乐用了什么乐器来演奏,音乐表现的是谁?

三、新课教学:

1、欣赏描写彼得的乐段。明快

师:这段音乐是描写谁的?(彼得)用了什么乐器演奏?(小提琴),在这个故事中,小提琴所演奏的音乐代表的就是故事的主人翁彼得。

2、欣赏描写小鸟的乐段。长笛以高音区的明亮的音色,吹出快速、频繁、旋转般的旋律。

下面,听音乐看老师,谁来了?(小鸟)所用乐器是?(放音乐)感觉小鸟的心情是怎样的?(生:快乐、高兴的)

3、欣赏描写小鸭子的乐段。中音区吹出的带变化音的徐缓主题旋律。接下来这段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双簧管)猜猜是谁来了?(放音乐)

4、欣赏小鸟和小鸭的争执:

哦,小鸭子来了,小鸟和小鸭之间发生了什么?音乐在速度上起了什么变化?这时出现了那两种乐器的声音。(放音乐)(两种乐器交替出现)作曲家用音乐生动的刻画出了这样的情景,真棒。

5、欣赏描写小猫的乐段。单簧管吹出的轻快活泼的跳跃性音调,显示出小猫的诙谐和活泼的性格。

就在小鸟和小鸭子争论不休的时候,猫来了,从音乐中,你想像出小猫是怎么来的吗?用什么乐器来表现猫的形象呢?你可以随着音乐的节奏轻轻地摆动你的身体,感受音乐的节奏。(听音乐)(回答:单簧管)

6、猫捉小鸟:

猫来了之后,她想干什么?你能听出几种乐器?分别是什么?(放音乐)

7、欣赏描写老爷爷的乐段。音色浑厚的木管

接着往下听,这里所用的乐器和之前的乐器一样吗?(大管),为什么用大管来表现老爷爷的形象呢?(声音低沉,走路缓慢)所以很适合表现老爷爷。评价:哦,你们对音乐的理解一点也不亚于老师。

8、老爷爷和彼得。

收悉的音乐再次回荡在我们的耳边。这回你又听到了那些乐器的声音。可以做出演奏姿势。(放音乐)(双簧管、小提琴)

9、欣赏描写狼的乐段。

注意,这段音乐给你带来怎样的感觉?(放音乐)能用你的表情来告诉大家吗?(恐惧、害怕)全班同学一起来做恐惧害怕的表情。

评价:你们不当演员太可惜了。

哦,可怕的狼来了!这是什么乐器的声音?(圆号),圆号表现了狼的形象。

10、完整欣赏乐曲,整体感受。四.连线练习:

音乐听到这,我们的故事也结束了,通过欣赏这首交响童话,你知道每种乐器所代表的角色是什么吗?

1、请两位学生上台找出与角色中相对应的乐器。

2、其他学生,在书本上将每一件乐器与它所代表的角色用线连接起来。

六、表演:在这么多角色中,你最喜欢哪个角色,能用动作把它表现出来吗?(请学生表演)

5.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策略 篇五

一、培养学生音乐鉴赏的兴趣

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曾经说过:“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送给他们的先决条件。”音乐教师应努力运用多种方法, 引发学生内心深处愉快的情感体验, 激发他们欣赏音乐的兴趣。

1. 唤醒学生对生活的回忆, 激发其欣赏音乐的兴趣

音乐教师应把音乐欣赏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通过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忆, 引导学生理解所欣赏音乐的内涵, 去接受音乐。

课例一:人音版第二册第四课的管弦乐曲《大象》:城市里的学生都在动物园里见到过大象, 初听音乐前, 教师先让学生们回忆一下大象的样子:庞大的身体、笨重的脚步……然后问学生:你们想知道作曲家笔下大象的特点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吗?带着新奇,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三拍子的节拍, 学着大象笨重的脚步随着音乐走一走, 自然而然的, 学生将大象的形态与音乐的表现联系在一起, 学生兴趣盎然。

2. 发挥想象联想, 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想象和联想是音乐欣赏者必然产生的心理现象, 是欣赏教学中带有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在欣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启发他们对音乐的丰富想象力, 引导他们准确地体验音乐情感, 培养他们欣赏音乐的兴趣。

课例二:人音版第三册第二课管弦乐曲《在钟表店里》:教师不作任何引导, 让学生根据音乐展开联想:听了这段音乐你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好像看到了什么?学生们发现, 那些细、高、轻、短、快的声音好像钟表店里的手表、小闹钟等的秒针发出的声音, 而那些粗、低、重、长、慢的声音则是大钟的报时声, 钟表店里生机盎然的景象和修表工人愉快劳动的情景跃然眼前。

3. 鼓励学生独立见解, 保持其欣赏音乐的兴趣

音乐具有非语义性, 它主要通过声音来传递信息, 表达情感。音乐传递的信息是一种模糊信息, 具有不确定性。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 通过听音乐, 首先获得的是听觉感知和联想, 带有明显的主观再造的成分。同一音乐作品, 不同的人的感受必定是不同的;同一音乐作品, 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里的感受也会是不同的。尊重学生的主观再造, 鼓励学生的独立见解, 吸引学生对音乐的关注, 引发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 从而保持他们欣赏音乐的兴趣。

二、发展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学生有了欣赏音乐的兴趣, 只是有了欣赏音乐的基础, 要让学生真正能够有效欣赏, 还应该在课堂中通过训练让他们掌握音乐欣赏的技巧与方法, 发展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1. 抓住音乐要素特点进行音乐欣赏

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美, 要通过多种音乐要素 (包括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 才能表现出来, 各个要素有不同的表现意义。许多音乐作品, 会通过一个或几个中心要素、重点要素来展示音乐形象。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音乐要素特点来展开音乐欣赏教学。

课例三:在欣赏人音版第五册第五课的河北民歌《小白菜》时, 通过分析作品, 得出旋律这一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作品形象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每一乐句旋律的级进下行, 再加上落音的依次下跌, 形成带有哭泣性质的音调, 表现了旧时农村中失去亲娘而受人虐待、孤苦无依的女孩悲凉凄苦的心情。在鉴赏时, 教师引导学生分句用图形谱画一画旋律的进行, 得出每一乐句的旋律进行为下行;再让学生唱一唱:四个乐句的旋律下行, 再加上每一乐句落音的下行, 如声声叹息, 深深印在每一位同学的心底深处。

2. 运用“对比法”展开音乐欣赏

通过对比各种音乐要素的变化,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课例四:人音版第五册第二课的《草原放牧》的两个主题分别为内蒙民歌的短调和长歌。通过旋律的比较, 学生发现, A主题节奏轻快活泼, 旋律灵活跳动, 速度较快;B主题节奏舒展, 旋律起伏悠长, 速度徐缓。一种风格, 两个主题, 分别表现了草原生活的两个侧面:A主题是对草原放牧情景的真实写照, 而B主题则是草原的美丽风光以及对美丽草原和幸福生活的赞美。

三、提升学生音乐审美判断力

对音乐的审美判断力是鉴别音乐作品是否具有真善美品质、是否具有审美价值的能力。真正有价值的音乐审美活动必须建立在正确的音乐审美判断基础之上。音乐审美判断力的缺失, 必将导致学生美丑不分、优劣难辨。新教材所选的音乐都是精挑细选选出来的精品。但当前社会是一个开放性的社会, 表现在音乐上, 一方面,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 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另一方面, 良莠不齐的音乐作品渗透、冲击着校园, 某些低俗的音乐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学生的音乐审美判断力, 会给学生造成消极的、负面的影响。音乐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 通过课外拓展活动, 弘扬高雅音乐艺术。要善于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低俗音乐, 形成正确的音乐审美判断力, 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发挥。

课例五:引用“茶”和“饮品”的故事。教师完成合唱歌曲《我的祖国》的欣赏后安排了这样一个拓展训练:让学生查一查歌曲的曲作者、词作者、演唱者;了解歌曲的创作年代、创作背景以及它的影响力;找一找与《我的祖国》同一题材的歌曲……通过大量的一手资料, 同学们发现, 这首歌曲创作初期, 曾激发众多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歌曲从创作至今, 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 仍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歌曲唱响大江南北, 有许多的歌唱家演唱过它, 直至今日, 在我们周围有许多人还能够哼唱这首歌曲。虽然经历半个多世纪, 它的影响力经久不衰, 越久越淳, 如浓浓的茶香。还有许多同一题材的歌曲, 如《走进新时代》《爱我中华》等, 催人奋进, 给人力量。相比而言, 有些歌曲, 虽然当时觉得它很好听, 但没有多少时间便销声匿迹, 再难觅到它的踪迹, 充其量, 它只是一杯暂时觉得味道较好、但不能解渴的“饮品”。

6.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之我见 篇六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

引言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倡教育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欣赏课,“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听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听音乐”对一般人来说是一项在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的休闲活动。但是当提到“音乐欣赏”时,大部分的人不是自谦“缺乏细胞”,就是自讽“鸭子听雷”。音乐教师也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音乐欣赏怎么教?”,“为什么学生总是在欣赏音乐时表现出一付茫然的表情,要不然就是坐立不安,漫不经心?”。音乐欣赏难道真的是如此今人生厌?同样都是“听”,“音乐欣赏”确实比“听音乐”需要更高层次的心理活动,但是这并不表示非要音乐专家才有“欣赏音乐”的能力。只要精心的制定教学过程,通过教师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的讲解提示,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听者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的欣赏者。

一、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

小学音乐欣赏课上老师经常抱怨音乐欣赏课很难上,学生没兴趣。我认为老师在自身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

1.教师担心学生不能很好理解音乐的含义,往往用过多的语言来解释音乐,结果学生记住了老师的解释,而对于所欣赏的音乐本身却知之甚少。

2.老师往往无意识的强行让学生按照同一个思路去欣赏音乐,却忽略了学生在欣赏音乐过程中的主动性。

3.老师对乐曲的结构、特色认识不够,未能掌握教学重点,本身也未表现出积极的欣赏

4.缺乏有效、有趣的教学方法:一般所见的欣赏教学不外乎是老师播放音乐,完整听,分段听,学生正襟危坐,一节课从头听到尾。

二、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课前老师必须深刻理解乐曲内涵掌握欣赏重点:熟悉教学的曲目是成功教学的第一步。老师必须要对所欣赏的曲目事先进行反复聆听和分析并给予准确的理解和把握,这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准备工作。

2.制定可行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掌握重点,设定目标,根据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活动方式包括听、动作、歌唱、演奏、表演甚至创作,老师应当活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体验音乐。

3.以音乐为主体,讲解简明生动:欣赏的主体是音乐,再美的音乐莫过于以其本身美妙的乐声来引人共鸣,言语的描述不能充分表现音乐的美。老师应该尽量少说,只作简要的提示,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索、想象。

4.好的视听器材有助于欣赏教学的教学成效。运用VCD、录像带、录音机、电脑多媒体等基本的教学设备,可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而具实效。

5.老师应事先录好上课欣赏的音乐,特别是需要反复聆听的片段,要事先剪接,记录位置,以免在课堂上手忙脚乱,耽误时间,影响教学效果。

6.老师本身就是最佳的被欣赏对象:老师随时在学生面前范唱或范奏,并通过形体语言加以展示。所以要注意到自己的每一次表现都应具有音乐性。

三、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具体的实施措施

1.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有兴趣的进行欣赏。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和实物演奏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进行三年级的音乐欣赏课二胡独奏《赛马》的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认识接触实物二胡,体会二胡的演奏方式,感受二胡的音色,从而引起学生欣赏的兴趣。接着,可运用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利用賽马的动画感受热烈欢腾的赛马情景。音画结合,更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深度。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个乐段所表现的不同音乐形象,动用课件让学生进行比较,通过学生自主讨论,给了学生更多的艺术想像和生活联想。最后,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创编,充分展示自己对乐曲的理解,使欣赏活动达到一个高潮。

2.充分利用丰富的想象力,激起学生的共鸣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富于想象的思维特点,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对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捷径。

3.运用身体语言让学生大胆表现音乐 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随音乐做身体律动听到音乐即手舞足蹈,似乎是人类不分年龄的自然反应。音乐欣赏教学应运用人们这种天性,让听者“闻乐起舞”。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身体的动作予以表现,特别是节奏。凡有节奏,就有律动;凡律动均有节奏。个体对音乐的身体反应是直觉的、自然的、即兴的。

4.哼唱主题曲调,体会乐曲的音乐形象以儿歌、民歌、名曲为主题的乐曲,最好的欣赏方式就是让学生在乐曲当中发现他们所熟悉的歌曲从而引起兴趣,然后配合音乐哼唱主题,例如:欣赏《赛马》的第2乐段时,让学生听主旋律出现了几次,感受每次出现在节奏上的变化,然后一起哼唱主旋律,体会节奏的变化给乐曲带来的不同音乐形象。

5.用打击乐为乐曲伴奏:随音乐表现节奏,让学生综合听觉、认知、技能,与作曲家、乐团、打成一片是何等的有趣而有成就感。凡是结构简单、节奏明显、速度适中的乐曲均可在欣赏的时候一起演奏。在欣赏过程当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培养了良好的节奏感,正确的演奏技巧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我让学生自制了打击乐器,如:可乐瓶装米做的沙锤;啤酒瓶盖串起来做的摇铃等等。学生拿着自己制作的乐器,为乐曲伴奏,内心充满了愉悦。

6.在教学中追求平等的师生关系。现代教育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要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但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我们教师习惯夸大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当作知识的承载体,极大的损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许多成功的教学实例给我们一个启迪,音乐教师必须一改过去站在讲台下,居高临下,俯视众生的做法,应该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围在一起,保持良好的交流,创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7.改善评价机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成功感音乐课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他体现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的“优”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7.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篇七

1.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四美:

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实践美。感受美是指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聆听音乐来感受音乐所描绘的内容是某种事物、意境及情感等。

理解美是指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音乐要素在创造事物美、情感美所引起的作用。通过感受美,我们掌握了音乐所描绘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应引导学生了解各音乐要素在创造乐曲意境中所起的作用。

表现美是指学生在体会音乐描绘事物的基础上,理解乐曲可以用什么形式来表现其内容。表现音乐美有多种形式,如:语言、舞蹈、美术作品等。通过这些姊妹艺术形式来辅助、深化乐曲内容,强化乐曲的深度,丰富乐曲的表现。

实践美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音乐后,让学生亲自实践音乐美。例:《春节序曲》里描绘了“秧歌”的场面,在欣赏音乐中,可以组织学生来学一学、跳一跳,增添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而音乐的实践美,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各种活动中。

2.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要让学生掌握四美

那么,运用什么样的欣赏教学方法,并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来培养提高学生“四美”的素质呢?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这样做。

2.1要注重音乐课堂的纪律

纪律,是课堂教学的保证。众所周知,音乐课由于课程特点,课堂纪律往往不如语文课、数学课。而课堂纪律的好坏是根据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程度以及班级的班风、学风来决定的。这就需要音乐教师从低年级开始,注重音乐课堂纪律。一方面可以和班主任加强配合;另一方面,应该在教学中使学生对音乐欣赏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但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可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以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可将学生分成2—4组,在课堂上进行比赛,对各年级纪律、积极发言情况分别进行“加减小音符”的奖励与惩罚,课后用简笔画在黑板上奖励“大奖杯”、“音乐花”、“音乐娃娃”等。激发学生的竞赛意识,确保一个既安全又活跃的课堂教学环境。

2.2选择简便可行、适合小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2.2.1、闭目聆听。指学生通过闭上双眼,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听赏音乐上,并积极发挥想象力来欣赏音乐。这适合于旋律较优美、抒情、宁静的情绪以及某些意境式的音乐片段。

2.2.2、拍手法。指学生跟随音乐及教师的拍击,拍打音乐中的各节拍。适合于欢快、活泼、热烈、紧张等情绪的歌、乐曲。

2.2.3乐器演奏模仿法。指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各种类型的器乐曲时,出示相关的主奏乐器挂图,并指导学生用投入的演奏姿势来参与音乐的方法。例:《我是人民小骑兵》、民乐独奏曲《丰收锣鼓》、小号独奏曲《那不勒斯舞曲》(柴可夫斯基曲)等。

2.2.4、旋律与舞动。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跟随教师或自创律动、舞蹈动作的表演来参与音乐的方法。在童声合唱《我的小鸡》(阿塞拜疆儿歌)中,教师可以用律动表演来表现小鸡的形象和内容;而一些具有民族风格的歌、乐曲,如:《快乐的罗嗦》,就可由教师教授简单的黎族舞蹈动作,让学生正确体会乐曲的风格特征。在教学中,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自创律动、舞蹈表演。电子琴独奏曲《我若是小小鸟》、音乐专题《可爱的动物》等,可让学生在理解了乐曲描绘的内容后,自己跟随音乐创编律动、舞蹈表演的形式来参与音乐。通过这种形式,还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力和创造性思维。

2.2.5、看录像。学生通过观看歌乐曲的录像,可以把对音乐的感性认识通过表象得到对音乐知识的进一步深化。观看录像可以是乐器、乐队的演奏图象,也可以是描绘歌、乐曲内容、意境的图象。通过观看录像的形式,使学生既感兴趣,又集中了注意力,这是音乐课综合欣赏中的一种较完美的、切实可行的、学生所喜爱的教学方法。

2.3培养音乐鉴赏力应注重适时对各阶段音乐知识进行总结

在小学音乐教学的任务中,要求在低年级阶段,要注重总结学生在欣赏中所感受音乐的优美、悦耳。体会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区、音色等表现手段。辨别音乐作品中轻快、热烈、活泼、优美、雄壮、庄严、诙谐等气氛。感受进行曲、舞曲、摇篮曲等常见体裁的特征。通过对以上音乐认识的分类总结,可以把学生散乱的认识归纳到一起,强化认识,并通过总结对比,辨别各种不同的情绪及所学的体裁;在中年级中,应总结在音乐作品的欣赏过程中了解的一些旋律的初步知识(如:旋律进行的方式、特点和一般的表现意义等),总结了解人声分类的常识及音乐的表现手段,和声、调式、调性等的掌握。能感觉和声、调式、调性在音乐中表现情绪、气氛和情感的效果。能对作品中的旋律、节奏等特点作简单分析。总结学生对西洋乐器和我国民族乐器的掌握和认识。

8.优化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三策略 篇八

一、活跃课堂氛围, 激发兴趣

1. 以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由于音乐欣赏课不比唱歌、舞蹈, 能让孩子们在充分的活动中产生兴趣, 所以我根据孩子们的心理特点, 创设有趣的情境, 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 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如:我在教学罗科菲耶夫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时, 采用多媒体技术, 将趣味的童话故事导入教学。在教学中, 先出示故事画面, 再配以音乐作为背景, 形成初步的感知;然后由孩子们分组进行角色扮演, 让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把故事的情节表现出来, 使孩子们获得动手动口的机会, 实现多感官的刺激。通过这样的表演, 孩子们形成了对童话的感知, 然后再回来欣赏音乐, 效果就好多了。在这样的活动中, 孩子们由于获得了充分活动的机会, 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 各方面的能力也获得了提高。

2. 用良好的课堂氛围来提高兴趣。

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能让孩子们感到快乐、自由, 使他们的身心获得解放, 在这样的氛围中, 有利于孩子们充分发挥学习热情, 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中, 我首先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让孩子们在课堂中平等相处,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获得通畅的交流。其次, 精心选择孩子们喜欢的、富有时代气息且又健康向上的歌曲、乐曲进入课堂, 使孩子们在音乐中感受快乐, 获得情感的培养, 增强对社会、对生活的热爱。

二、创设问题, 引导欣赏方向

问题教学法, 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考, 增强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也可以通过问题的有效创设, 启发学生的思考, 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活跃课堂的气氛。因此, 教师在课前就要进行精心的预设, 了解学生的特点, 创设有效的问题, 通过问题来引领课堂教学的方向,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如我在教学《北京喜讯到边寨》的内容时, 是这样进行教学的:我先让孩子们整体欣赏一遍乐曲, 然后问到:“同学们, 听完这段音乐后, 你获得了什么直接感受?”问题强调学生从欣赏中获得的直接感受, 孩子们语言稍作组织就回答道:“我好像看到了国庆节在天安门广场上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 “我在乐曲中听到了欢快的东西”, “我好像听到了边疆的老百姓敲锣打鼓, 唱啊跳啊的”, 等等。孩子们在音乐欣赏中发挥想象力, 把自己听到的感受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增加对了音乐的理解, 实现了教学的目的。然后, 我又问:“在乐曲中, 大家有没有听出乐曲分成几段呢?”由于同学们刚才已经对乐曲的基调有了一定的了解, 教师再点拨一下学生, “可以根据乐曲情绪的变化等来对乐曲分段”, 这样同学们再回头来听音乐, 都能大致地把乐曲分段出来。

三、多样化教学, 增强欣赏水平

1. 让孩子们放手参与。

音乐是引领人的心灵的艺术, 只有真正地参与到音乐之中, 才能获得音乐的感动, 实现情感的陶冶。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只有让孩子们真正地参与到欣赏之中, 才能随音乐而动, 感悟音乐, 感受节奏的律动、音乐的节拍, 使心灵与音乐的节拍中产生共鸣, 获得深刻的体验。

如:我先让孩子们听《摇篮曲》, 让他们轻轻地闭上双眼, 随着乐曲的律动轻打节拍, 感受舒适的韵律, 体会慢慢被催眠的感觉;然后我又给他们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感受音乐催人奋进、给人以昂扬的斗志, 然后让同学们比较两首乐曲的不同的特点。这样, 孩子们充分地参与到音乐的体验当中, 获得了对乐曲的真实感受, 增强了音乐欣赏教学的效果。

2. 随音乐进行表演。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活动, 能使学生增加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可以通过歌舞、伴奏等形式, 让孩子们在表演的过程中, 主动探究、创新思维、大胆表现, 感受作品的丰富内涵。

如我在教学《懒乌鸦的故事》内容时, 在同学们欣赏了歌曲后, 我安排他们分角色进行表演。选几位喜欢唱歌的同学随着音乐演唱, 几位同学集体有感情地朗诵古诗《明日歌》。在表演中, 同学们的歌声获得了大家的好评, 给人以美的感受, 古诗鼓励人们要珍惜时间, 克服懒惰。通过这样的表演, 既让孩子们增加了对音乐的理解, 也培养了他们的情感。

9.小学音乐欣赏课管弦乐《秋收》教学设计 篇九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打开音乐的大门,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让音乐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在世界多元化带来多元化音乐的今天,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古今中外的音乐让学生对于丰富多彩的音乐有一个了解,然后引经据典地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中作者的情感世界,走进音乐所赋予的情感里,对音乐产生共鸣。例如,教师可以引入平时社会中流行的某些歌曲,帮助学生分析音乐中的情感,让学生学会鉴别音乐,激起学生的共鸣。

二、引导学生学习乐理知识

乐理知识是音乐鉴赏必须经历的过程,如果缺乏基本的乐理知识,也就谈不上对音乐的鉴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音乐乐理知识多而复杂,小学生很难全面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有选择地学习音乐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乐谱进行学习,帮助学生学会识谱,将乐谱与鉴赏、演唱、演奏、创造等联系起来,认识音乐的表现形式之后,再深入理解音乐的情感内涵,从而更加有效地鉴别音乐作品。

三、音乐技能与课堂表演结合起来

音乐可以带给人美的享受,作为小学音乐教师,教师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唱歌,还要教会学生理解音乐的丰富内涵,体会音乐的情感,然后唱出有感情的歌曲。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用图片、视频、乐器声音等资料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用口琴、钢琴、笛子等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

此外,教师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要充分发挥课堂表演的作用,让学生亲自体验音乐的各种形象,感悟其中的情感,并加强与学生交流,实现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深入,小学音乐课程已经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部分,探究小学音乐鉴赏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和审美能力,已经成为小学音乐教师的重要目标。

10.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初探 篇十

一、情境陶冶,激发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音乐欣赏课是否充满兴趣,直接影响到他们对音乐知识的探索和追求,更直接影响到他们对音乐的倾听效果。为激发学生在音乐欣赏中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创设一种让学生听、视、想俱佳的环境氛围,诱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如采用故事、图画、游戏、视频、Flash动画及具体的情境表演,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影响学生的心理、行为,让他们主动、自觉地欣赏音乐。在教学音乐第三册第一单元“好朋友”中“唱:拍手唱歌笑呵呵”时,为激发学生的音乐欣赏兴趣,课前我让学生们欣赏一段VCD,了解泰国青山绿水、风景秀丽的美景及大象营的概况,让学生感知大象营的节日气氛;然后再引导学生完整听赏《小象》,体会音乐的情绪,还可以随着音乐模仿小象的动作,用嗓音模仿小象的叫声。通过演唱及欣赏等多种音乐活动的展开,学生在听一听、议一议、唱一唱、动一动中体验“小象”给人们带来的快乐,并在活动的过程中拉近了与音乐的距离,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合作的快乐。再如,当学生学会歌曲《钟》时,我便给他们出示了谜语:两条小腿小脸庞,头顶两个大铃当。随着时光滴答走,听你指挥铃铃想。通过让学生进行猜谜来导入新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二、强化体验,启发联想

音乐新课标指出: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并勇于表达自己的体验。在音乐欣赏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跟着音乐边听边动,通过自己对音乐的亲身体验用动作表演来表现音乐内容,让学生在动中找到乐趣、发挥想像、愉悦身心。在欣赏歌曲《在钟表店里》时,可让学生用心初听,边听边随节奏摆动。然后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听到这段音乐,我们仿佛来到了哪里?又看到和听到了什么?在细细的聆听中,你听到了哪几种钟声?在钟表店里,除了钟表,你还看到了什么难忘的场景?”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畅所欲言。在激烈的交流谈论中,学生们的音乐体验得到强化,再次欣赏音乐时也更投入、更主动了。学生们通过音乐欢快的节奏、跳动的旋律、轻快的速度,仿佛看到了钟表匠在精心摆弄修好的钟表,仿佛体会到钟表匠心里甜滋滋的幸福……

三、链接生活,体验快乐

音乐是生活的彩照,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对于小学生而言,正是身边的各种声音,正是通过音乐的不同语言,向他们诉说着世界的美丽。所以,音乐欣赏教学也要和学生的生活自然链接,水乳交融。唯有如此,才能唤起学生生活中的音乐,获得快乐的音乐学习体验。在教学歌曲《我爱我的家乡》时,我让学生欣赏音乐并结合课件动感画面来让学生体会歌曲中的最高的山峰、宽阔的海洋、古老的宫殿、最长的城墙……知道歌曲通过抒情,真情唱出了对祖国的热爱;通过雄壮,唱出了祖国的伟大与坚强;通过轻松愉快,赞美了美丽的祖国。课毕,我再引导学生畅谈我们的家乡——江苏海门悠久的历史及古老的人文景观,并通过自创歌曲来抒发发自内心的情感,激励学生发奋学习,早日成为建设祖国和家乡的有用之材。

四、情感互动,激起共鸣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擅长表达情感,所以也能激发人的情感,并对人的情感产生影响。著名音乐家李斯特曾说:“音乐是不借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血管中流通着的血液,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所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引导学生参与音乐的情感互动,直至产生音乐共鸣,达到音乐欣赏的最高境界。在教学歌曲《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聆听歌曲范唱,通过音乐要素变化和乐曲情绪、风格的变化来感受妈妈的辛苦与不容易,以及妈妈对孩子的爱。在认真的音乐欣赏中,让学生受到音乐感染,联想到自己的妈妈日夜劳作的辛苦,从而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情感,激起心灵的共鸣。使他们能在音乐课后自觉地为妈妈真情地唱一首歌;让学生学会感恩,从而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也收获更多的精彩。

11.谈小学生音乐欣赏教学的运用 篇十一

一、创设视听的美

音乐作品常以模拟、象征等手法, 将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用音响表达出来, 有时还借助直观的视觉来辅助听觉感知, 刺激人们的大脑, 产生思维联想和想象, 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因而, 我在组织教学时尽量地运用VCD和多媒体教学, 让学生们直观地通过视觉效果感染、感受作品情感。欣赏教学时, 能有效地将视听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使学生们受到作品美的感染, 加深学生们对作品的理解和对主旋律的记忆。

二、节奏:“节奏是音乐的骨干, 是音乐的基础。”

方法:为主题音乐设计符合乐句结构及音乐情绪的节奏教学模式, 用乐器和声势模仿节奏:“拍手、拍腿、跺脚、捻指、打口哨”等, 产生对音乐的共鸣。

假设:欣赏《船工号子》, 学生在每小节的后面击掌, 喊出“嗨哟”, 突出劳动号子紧密有力的节奏、一领众合的演唱形式, 既活跃课堂气氛, 学生又很快领悟了中国民歌劳动号子。以这样的方式切入演唱主题旋律, 体会音乐作品内涵。

目标与效果:这是一首民族音乐, 节奏简单, 表现了长鼓节奏模式, 和音乐配合相当和谐, 符合音乐情绪和主题风格, 学生边听边和着节奏击拍, 进入音乐的情绪之中。主题音乐是乐曲的核心, 我们要达到熟记并掌握。

(目标) 演唱并熟记主题音乐。

(效果) 学生更能深刻地领会音乐的发展与变化, 能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力。

(方法) 熟悉主题最有效的方式, 是让学生哼唱主题。学生注意力要集中在体会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感、音乐题材及音乐风格上。

三、体态律动与舞蹈设计

目标:音乐要素情绪、旋律、速度、音色。

方法:聆听、动作反应。边听边律动, 在律动中体会乐曲的意境和情感, 在参与的过程中愉悦身心。

内容:器乐作品, 舞蹈作品。

效果:用肢体语言理解表现音乐, 学习效果会好。

它是聆听者对音乐的即兴反映, 根据音乐的情绪状态及其变化如旋律的高低, 速度的缓急, 音色的明暗等通过动作来体验这一过程。这一类的作品大多为器乐和舞蹈作品。

四、乐器演奏:乐器演奏是学生理解音乐的一种方式

打击乐器是低年级学生最喜欢的乐器。教师要进行适当加入, 使课堂活跃, 帮助学生进入音乐之中。

方法:乐器参与, 利用母音哼唱音乐主题。

目标:学生试着在原来的主题音调基础上加快速度, 用乐器演奏出来, 感受旋律变化。

效果:对作品的理解共鸣。

五、增强想象, 提高联想能力

音乐欣赏必须从直觉感受出发, 通过节奏、力度、音色、旋律、节拍、速度、和声激起联想, 从而进入形象思维过程, 对于低龄儿童尤其如此, 因此在欣赏课中, 教师要努力创造各种意境, 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去联想。如《龟兔赛跑》, 通过熟悉龟兔的两段主题音调及教师语言的引导, 从而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完整地演绎故事情节, 并能深刻地理解《龟兔赛跑》的寓意。此时, 想象架起了心灵与音乐的桥梁。

12.浅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篇十二

一、精心设计“导课”形式

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所以,组织教学的设计不仅要紧扣新课主题,还要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形式,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在《动物狂欢节》中教学《狮王进行曲》的时候,我以《动物说话》的音乐做律动,让学生边听、边唱、边跳,一下子就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抓住孩子们喜爱动物的心理,自由畅谈各自喜爱的动物,在无形中导入新课的学习,且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使课堂气氛很活跃。

二、紧扣“问题”欣赏音乐

欣赏音乐并不是盲目漫无目的的,教师要针对乐曲的主题提出指导性的问题,让学生有目标、有方向地欣赏,边听边想,以促使学生认真倾听,积极思考。例如,在欣赏《狮王进行曲》时,在初听音乐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狮子的吼声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学生在欣赏时就会围绕问题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这样就大大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三、在“听、唱、动、画”中理解升华音乐

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主要通过听觉活动感受和体验音乐,所以,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培养倾听能力的有效途径。只有认真倾听才能理解乐曲所表现的情绪、形象、风格,才能体会音乐要素在乐曲中的重要表现作用。例如,在欣赏《三个和尚》时,我就让学生在欣赏中学会比较,舒缓的旋律表现的是小和尚们睡觉、喝水;急速的旋律表现的是小和尚们在救火、打架。

音乐主题是乐曲的核心,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和感受,所以,针对音乐主题,我们要反复欣赏,仔细剖析,还可以为主题音乐编创歌词,让学生在唱中理解、体验,从而轻松地把握主题。

采用动作和表演的方式参与音乐是学生喜爱的一种活动,也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例如,在教学《小青蛙》时,让学生随着音乐旋律,想象小青蛙在荷叶上快乐地舞蹈、嬉戏、玩耍的情形,用自己喜欢的肢体动作模仿小青蛙,加深了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并减少了学生对欣赏课的乏味感,活跃了课堂气氛,还激发了学生的欣赏欲望,培养了学生的表现力。

画画是儿童独特的个性和创造性的表现,他们天真率直,没有拘束,能把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诉诸形象,在教学《野蜂飞舞》时,我就设计这样的环节:让学生仔细倾听、大胆想象,并把自己想象的画面画下来,几分钟后学生纷纷展示了自己的作品,精彩纷呈,每一幅作品都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这样的设计既折射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又激发了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总之,音乐艺术是一种多样化的实践活动,音乐欣赏就要反复聆听,从不同角度理解乐曲,以不同方式表现乐曲,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作品,在美妙的旋律中去捕捉第四空间的精华。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发展,对音乐欣赏能力的要求会更高,在今后的音乐欣赏教学中还要不断探索,制订更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全面发展。

上一篇:一句话经典语录:心若向阳,无畏悲伤下一篇:如何深化贯彻落实新条令全面提升部队正规化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