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研究论文(精选16篇)
1.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研究论文 篇一
浅谈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贵港市港南中学 韦超美
摘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根本保障。初中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如何科学合理地优化各种教学资源,进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本文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际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新课标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重要途径。语文课堂教学实施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结果。初中生的年龄决定了他们的课堂注意力是集中而有限的,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资源,摒弃目前尚存“少、慢、差、费”的课堂教学现状,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而深刻的现实意义。那么我们应如何切实有效的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的策略:
一、精心做好课前准备。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要加以精心设计和考虑,使语文课堂教学有其和谐的大课堂环境,产生强烈的语文课堂教学共鸣,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指导,优化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课堂环节,有机结合实际,切实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推动中学语文教学向纵深发展。比如,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课前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然后上课时,由学生来介绍,一方面节省了上课的时间。另一方面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了加强。学生上课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由学生来解决,解决不了的,可由学生再查找资料解决。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肯定,学生的荣誉感得到赞赏,学习语文的大课堂就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了。正如捷克思想家、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动手实践记忆犹新,而只听不做则易记易忘。
二、采用恰当的教法进行教学。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句话里有两个“法”,前一个“法”,指的是教学的法则、规律;后一个“法”,指的则是具体的教学方法。这就是说,教学的法则、规律是比较稳定的,而教学的具体方法是变化不定的。我想要说的是后一种“教无定法”。造成“教无定法”的主要原因有:教师素质不同、学生素质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结合自身素质,了解学生和教学内容的情况选择教法。
1、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方法选用得当就能实现教学目标,就能提高课堂效率。以《故乡》为例,如果以学习描写人物外貌为教学目标,则可以闰土少年和中年的外貌描写为范例,对学生进行肖像描写训练;如以学习对比手法为教学目标,就要抓住人物和景物描写的几组对比,进行讲读分析。
2、根据课文特点和教学内容选择教法。如《皇帝的新装》、《变色龙》内容浅显、故事性强,可以采用表演式,可指导学生根据课文中的人物性格特征,练习朗读和对话,来体现人物的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奇妙的克隆》、《被压扁的沙子》科学性较强的文章,则可让学生认真阅读,提前查找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补充,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天上的街市》想像力极为丰富的文章,教师可提出一些能够唤起学生丰富想像力的问题,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比如用自己的话描述《天上的街市》里的想像世界等。课文的特点不同,体裁不同,内容深浅度不同,选择教法也就不同,这就是“教学方法要因文而异,不可千篇一律”的道理。
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法。因为任何教学活动总是与教学对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对象,教学方法也就不同。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角度讲,可以归结为三句话: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也就是说,教师要教的,是学生不喜欢的地方,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是学生读不好的地方。如在教《背影》一课时,我是这样做的:课前留了预习作业,让学生自读《背影》,课上询问学生读后的感受。
调查结果:多数学生都不喜欢读这篇文章。经过分析我认为大概是因为《背影》 所承载的内容和情感距离学生太远了吧。当代的学生与朱自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之间的沟通途径是什么呢?我想,《背影》所承载的最基本的情感是父子亲情,这种感情是我们的学生能够感受的。于是,我就从这里入手来引导学生。在教学中,我运用孙道临先生的朗诵作为拉近学生与作者心灵距离的媒介。课上,让学生四听课文录音,第一次要求学生划出自己不懂的语句;第二次要求学生回答听出了什么情感;第三次要求学生带着体会到的情感重新感受文中父亲的形象;第四次要求学生边听边联想自己生活中亲人的背影,然后让学生记下想到的亲人的背影。有的学生写外婆,有的学生写父亲,学生带着晶莹的泪花读自己的“作品”,教与学达到了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根据教师本人的风格选择教法。每个教师的个性、气质、素养、专长等不同,在教学中表现出的风格就不同。一种好的教法未必每个教师使用都有效,这也是有些教师模仿别人往往不成功的道理。所以,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教法。譬如,长于言辞、朗诵的,可从讲析、范读方面下功夫;反之,则可以从训练、板书和运用教学媒体方面努力。
三、用和谐的课堂氛围感染学生。
良好的课堂氛围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角色”。情感的沟通,愉悦的体验,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他们的思维。在语文教学中,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紧凑有致的教学节奏、生动有趣的语言、自然亲切的教态等都是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的重要条件。但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最重要的还是教师的教风,特级教师魏书生说:“民主像搭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民主的程度越高,这座连接心灵的桥就越坚固,越宽阔。”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营造良好的教风,教师应该严以律己,面对教学中的错误和失误,敢于公开自我批评。要宽以待生,平等对待班级学生,态度和蔼、作风民主、不端架子,重视学生解放思想,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并能倾听不同意见,尊重学生正确的想法,提倡进取精神,注重创造一种自由、宽松、和谐的空气以利于学生积极思维,鼓励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民主的教风是最受学生欢迎 的,也只有在民主教风的熏染下,才能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四、注重学法。
一个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是绝对不会在这方面少下功夫的。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就是为了达到不教。教师对学生有意识地指导,传授学习方法,使之达到思之有序,行之有法,习之有得,终生受益。学法,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所运用的方法。方法得当,就会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教《故乡》时,我采用合作学习方法,讨论闰土由少年英雄变成木偶人的原因时,有学生提出:造成闰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的勾结,这是不容置疑的;直接原因是饥荒、苛税、兵、匪、官、绅,这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闰土的“多子”,应该是闰土贫穷的主要原因。还有学生提出:即使在我们这个时代,如果一家人有6个子女,那他也是不会富裕的。有的学生还谈到,文中在指出导致闰土穷困的原因时,鲁迅首先将“多子”放在了第一位,这说明鲁迅也认为“多子”是闰土贫困的主要原因。通过学生合作性的讨论,课文的内容得到了延伸,作品的内涵得到了挖掘,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更是得到了深化。可见,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多么的重要了。学习方法众多,但教师在指导学生时,一定要根据学生实际、所教内容或特定情况灵活、客观地进行,切不可操之过急,更不可和盘托出。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办法也有很多,它表现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完善创新,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有滋有味,学有收获。
2.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研究论文 篇二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优化策略
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初中语文教师要落实课堂语文教学,以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创新思维,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运用祖国的文字。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学的特征对学生各个方面发展的影响,进而在教学中将重点培养和整体把握有机结合。
一、明确朗读的目标
朗读目标是语文朗读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依据,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有积极作用。教师在语文朗读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学生树立朗读活动的目标,以增强学生朗读学习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在教学时,教师要明确每篇文章和段落的朗读要求,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逐渐掌握不同的文章用不同的情感、节奏感进行朗读。通过明确朗读目标,可以减少学生进行朗读时的盲目性,挖掘学生的朗读潜力,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如在教授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教师应根据教学要求为学生设立朗读目标,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首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初步的感知,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达到读准、读顺的效果。然后再让学生在朗读中注意文章段落的重音、停顿和情感的抒发,最后让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感受和品位散文的优美。
二、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无论对于任何事物,只有当其能充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时,人们才会看重并试着研究与接触。对于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也是一样,教师要充分提高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这样才能顺利进行教学,达成教学目的。语文课程是一门拥有很多文字的学科,难免会让人觉得乏味,这就需要教师把死的文字变成活的,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在课堂教学前进行朗读比赛,在课中即兴发言、进行佳作赏析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中实现情感的升华和受到文学的熏陶,进而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授课过程中提问学生,让学生对某些段落进行朗读,而无论学生朗读得是否很好,教师都要给予学生肯定的眼神,以增强学生朗读的信心。有了自信,学生才能逐渐对朗读产生兴趣,才能主动、热情地学习语文知识。当然,教师还可以通过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带着角色学习文章,以课文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唤醒学生的情感触角,达到生本共鸣。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将自己与文中的角色调换一下,进而与课文人物融为一体,再进行朗读,这样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够更好地把握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品味出文章的韵味。如在朗读《紫藤萝瀑布》时,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资料为学生描绘紫藤萝盛开时的漂亮景象,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正在欣赏紫藤萝的作者,以感受紫藤萝的美丽,感悟生命的意义。然后再让学生带着想象进行朗读,这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朗读教学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朗读学习
教师要重视加强自己的示范朗读水平,在范读过程中加强对重音、音量和朗读节奏的准确把握,从而为学生的朗读起到良好的、正确的引导作用。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要从发音、添字漏字、复读唱法等方面进行相关的正确的讲解与演示。如在教授莫怀戚的《散步》一文时,教师要在学生朗读时进行科学的指导,帮助学生明确朗读中的语调、停顿、重音的位置,从而凸显文中“我”、“母亲”、“妻子”和“儿子”四人身上所具有的不同情感。对于教材中气势磅礴的诗歌类文章,教师可以采取小组齐读的方式进行教学。此外,教师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还要教他们正确的发音。在课上,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发音是否标准,纠正学生的发音错误,让学生讲好普通话,使他们能够和外界更好地进行沟通、交流。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会更加注重细节,朗读时也就更加认真,从而大大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逐渐培养朗读兴趣,进而把朗读当作爱好。
四、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不仅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还是一项艺术,为了使这项艺术充分发挥自己的光彩,教师应先将自己的朗读水平提高到一定高度,再来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和正确指导,加强对朗读方法的灵活运用,并通过朗读目标的明确和对学生的示范性朗读引导,提升学生朗读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从而让学生在有效的朗读训练中提高自身的语感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艳芳.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15):98-99.
[2]胡静池.初中语文沉入语言教学的优化策略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4):314-315.
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研究 篇三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87-01
语文阅读是初中阶段学生培养文本情感,锻炼表达能力,提高思想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要环节。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的内涵剖析
教学这个活动在原始社会即己产生,并从自发!偶然走向专门化及制度化。在文献中最早出现于尚书·说命下中的教季半,其义只是一种教者先学后教,教中又学的单方向活动。此后,不同专家学者给“教学”这个概念赋予了各种类型的含义,有广义,有狭义,有侧重教,有侧重学。
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在本文中,教学指的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是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和学当然各有自己独立的活动,不能互相代替。但是,在这个特定领域里,教和学又是不能分离的。教学包括教和学,而且不是简单地教加学。教和学是教学这同一事情的两个侧面,是辩证统一的。
因此,教学就是教和学的统一活动,不是只有教,也不是只有学,也不是教加学。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方活动,他们相互作用!彼此联系,教学内部诸成分及结构诸方面综合影响于教学。它的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以及学到什么程度,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
二、目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陈旧的教学观念
目前陈旧的教学观念仍然在很多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有的教师以应试教育为主,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是要求学生掌握生字的注解、生词的解词、如何进行分段、段落的主旨是什么,再进行问题的练习和考试。
2.单一的教学模式
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不注意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在教学时照搬照抄,死抠课本,使得教学模式单一,难以提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别提教学策略的优化了。特别是有的教师只重视阅读技法、写作知识、结构章法等等,这种教学模式只能培养出机械解读课文的学生。
3.缺乏主体性的教学方法
有的教师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仍然采取一言堂的缺乏主体性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过程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没有主动性。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普遍存在教师向学生灌输思想,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程序化教学抹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导致阅读教学效率低、效益差。探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成为当务之急。
三、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探讨
1.创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要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创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我们初中语文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設计都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如何优化教学方式与方法,让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主动获取语文知识,不断培养学生们在语文学科上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处于“导”的配角角色,从而培养以学生为主角的多方面的阅读能力和解决社会各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2.从兴趣入手,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主动性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优化初中语文教学必须要从兴趣入手,提高学生对语文阅读的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教学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对于一些阅读能力和水平稍差的学生,兴趣更是提升他们学习语文的最好的老师。教师的文学阅读教学就应立足在这个层面上,先从提高学生对文学阅读的兴趣入手,培养学生参与文学阅读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提倡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要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还要提倡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即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以适当的生活实际为素材进行以阅读为基础的小练笔。
4.注重多层面的教学反馈和交流
要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还要注重多层面的教学反馈和交流。教师将学生置于初中阅读教学的主体地位就要引导学生全过程地主动参与教学。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优差生之间、家长和教师之间都要在一段阅读教学后有一个较好的反馈和交流,从而不断对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改进,使得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日益优化。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努力探索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简迎春.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上海师范大学.2010
[2]蔡蓓蓓.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与实施.南京师范大学.2008
4.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研究论文 篇四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板桥镇初级中学
鱼小卫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结构,在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将现代教育技术内容整合到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去,把信息技术基础能力的培养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这种整合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进行整合,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案例更加有效,过程更加符合人类本身的思维规律,使略读和快读得以经济、高效地实现;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凸现更多更迅速的实现渠道和更多更有效的交流方式;借助网络语音软件,可轻易实现“生生”、“师生”之间、学生与校外专家、学习伙伴之间的广泛交流,增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识字与写字能力、综合性学习能力。
关键字: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进行整合,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使用信息技术优化了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通过一定数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及书籍的阅读,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要求。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我们尝试将网络技术整合于语文教学中,寻求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交叉点,通过一种全新的手段,突破语文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让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网络技术相融,以探求一种高效、新颖的阅读教学模式。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应用到阅读和写作当中,无疑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所蕴涵的超大信息量正切合了“大语文观”的要求。我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既能促进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又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就是通过信息技术创设使学生获得独特情感体验的对话情境,让学生在入境、析境、建构表达等一系列的过程中获得意义建构,并借助信息技术提供的资源,进行拓展阅读训练,开阔视野,增加生活体验。
1、拓展阅读内容,培养信息技术素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用于阅读教学适合信息时代对阅读的要求。多媒体和网络信息量大、传输快,用来搜集信息、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有着极大的优势。利用这一优势对阅读内容作一些适当的补充,如作家生平、作品背景、课文内容涉及的相关资料等,既能让学生在充分涉猎的基础上自主学习,也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同时,信息技术进入语文阅读教学,阅读和思考的对象不再仅仅是文本语言,还有大量的文外语言、图像、图片等。网络给学生带来大量信息的同时也使学生产生了点击的茫然和筛选的困难。因此,教师一定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如根据阅读内容建立信息库,让学生共享;向学生推介相关的优秀站点;指导学生对网络快速浏览,提高对信息的敏感性以节省时间等等。
2、创设阅读情境,激励主动学习
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是阅读活动的能动参与者。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又产生愤悱之情和阅读急切感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学习、自主探究,正是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体现。不可否认,传统教学也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然而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阅读教学更胜一筹。以往阅读教学采用的文字教材、录音教材、录像教材,其信息组织结构都是线性的。线性结构限制了人的思考能力、自由联想和想像能力的发挥。而多媒体和网络阅读材料是呈网状的,它们有利于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张扬个性,加快个体进入文本获取知识的速度。
3、丰富阅读感受,推进创新发展
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思维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大大增加了学生看和听的机会,文、图、声的有机结合又大大扩充了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沟通、思维发散、能力迁移。信息技术的应用多渠道地充实了学生的阅读感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不同角度阐发、评价和质疑,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进行自主意义建构,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5、促进了课外名著研读,深化巩固阅读效果 新课程标准规定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推荐了多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意在课内外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符合现代语文教学观的良好设想如何落到实处呢?我们的做法是每学年指定一本名著进行研读,初一是《西游记》,初二是《水浒传》,要求学生按周次循序渐进阅读,并作好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西游记》和《水浒传》的研读网页。《西游记》研读网页内容包括:《西游记》电视剧和《西游记》全文,专家研究西游记的论文,网上有关西游记的精彩贴子,及文化、历史的相关资料,还有供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的论坛。《水浒传》研读网站内容包括:《水浒传》全文,《水浒传》电视剧本,大量研究水浒诸方面尤其是文学成就的论文,水浒连环画、漫画,相关诗词、俗语、成语、歇后语,网上精彩水浒网站的链接,也有供学生交流的读书心得体会的水浒论坛。事实证明,名著研读网站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了阅读内容,尤其是专家论文对引导研读方向和方法起了很大作用,并且以互动形式促进了学生的心得交流,效果是明显的,也是其它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为实现新课标规定的名著阅读探索了一条有效的新途径。
二、使用信息技术优化了作文教学
1、创设情境,为写作教学创建理想的环境 多媒体的运用能突破时空的限制,提供认识事物的相对完整有序的动态表现。既可再现难忘的往事,也能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学生可围绕同一主题利用多媒体展开广泛的收集。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并利用不同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利用软件提供的图像、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观察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
作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录像,可创设良好的写作环境。如指导学生写作《初中生活二、三事》时,将摄录的拔河比赛和劳动基地劳动竞赛情况播放,录像显示的沸腾场面一下子扣动了学生的心弦。镜头中学生不仅看到别人的形象,也看到自己的表情、动作,还能看到参赛时所忽略的情景。慢放比赛高潮阶段,启示学生捕捉精彩的细节,学生情绪得以充分调动,情动而辞发,写作便是水到渠成之事。
利用多媒体上丰富的资源,可丰富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同一主题写作素材的积累,尤其是时间及条件上不能带领学生去参观,学生无法亲临其境的情境。美伊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指导时事作文《给布什总统的一封信》一题时,要求学生收集相关事件的文字、图像,视频信息等,尤其关注中央电视台制作的节目“面对面”“直通巴格达”“东方时空”。通过收集、归类、交流、分析、综合,学生对战争有了近距离的接触,了解目睹了战争的灾害,对作战双方人民的不幸耳闻目睹了,心中便有话可说了。
利用多媒体,可动用图像,创设情境,可运用音响,渲染情境,也可运用动画,展现情境。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写作素材便如源头活水取之不尽,为创建理想的写作数学环境提供保障。
2、观察训练,激发想象能力
学生的观察往往是无目标、无序、出于好奇,看热闹,或是走马观花。利用多媒体软件,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采用不同的观察方式,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以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培养观察力的关键是学生学会观察的顺序和方法。由于多媒体提供的情境比课本更生动更真实,能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而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也更容易激发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有的对“成因”感兴趣,有的对“比较”感兴趣,根据兴趣展开网上的丰富的收集,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又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有了观察兴趣,再指导学生制定观察的计划,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在这一教学研究中,教师根据计划,以名著为脚本,制作不同景物,如日出、日落,海,春、夏、秋、冬,花草树林的多媒体软件,引导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边观察边思考。由于多媒体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有利于学生观察习惯的养成,图文音像并茂的情景,令学生心动,学生自然调动各种感官去细心体会海的形貌、色彩、音响、动静、冷暖、明暗。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幻想,发挥自己创造性”。学生联想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的心理特点,所想象的内容常以某种具体的东西作为直接依据。用电脑显示中国地图,上面配有线条、颜色和简单的文字,让学生看着地图,去寻找向往的首都,去寻找长江、黄河,并用已有的地理知识,生动的语言,把寻找的地方描述出来,我可以经常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想象,使他张开想象翅膀,激起浓厚的写作兴趣。听鸟鸣,想象茂密森林的良辰美景;闻水声,想象泉水叮咚的溪流、波光粼粼的湖水、汹涌澎湃大海;录上段马达声、车鸣声、人流声,想象出海场面、告别情形、欢腾闹市、正在启动的火车。
3、评议批改,全面提高作文效率。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必须建立在大量的、持续的写作实践基础上,而且重在修改。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可以选择学生中的优秀作文或有典型错误的作文发送到每个学生的终端机上,供全班同学共同赏析和评议。这种基于多媒体网络的评议批改,由于全班学生都能看到同一篇作文,就能使每个学生都来积极参与评议和修改。在网络环境下有利于学生在写的过程修改、写后修改,教师评析完修改,更有利于养成什么时候有“灵感”什么时候改。改变过去学生写作,单纯是教师的评议,而学生只看分数的状况。而且提倡一篇作文多个学习者共同参与修改,协作修改的修改模式。教师重在选择典型作文重点改,同时组织学习交流评改效果。
三、使用信息技术优化了口语交际教学
1、创设交际情境,发展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是观察、聆听、表达、合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等能力的综合训练。人们进行交际,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也就是说,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对某一内容进行交流的。在教学中,我们应以教材为根据,运用多媒体创设与教材相关的各种交际的情景,组织口语交际活动,使交际活动热烈、生动、活泼,使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交际的能力。如《保护有益的动物》,让学生观看动物在森林中嬉戏的场景,一只只可爱的动物在画面中奔跑,这一段录象的播放就是要渲染一种大自然和谐的气氛,让学生身临其景,感受动物给大自然带来的欢乐。学生心情非常兴奋,纷纷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爱。再让学生观看动物们受到虐杀的图片,利用图片的效果震撼他们的心灵,学生情感感染下,“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在听、说、问、议、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水到渠成地开动脑筋,学生的创新精神便伴随着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识的活动而不断的发展。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文本进行适当补充,创设有效的情景,让学生会说能说。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就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情景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口语交际的多向互动 单独的个人是不能构成交际活动的,交际往来必须由双方或多方才能构成。因此,口语交际课必须呈现多个的交际方面和多种交际往来的形式,具有活动的互动性。口语交际课堂上一般是教师与学生集体的交往、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交往、学生与学生个体交往、学生三人以上的集体交往、小组与小组的交往等,如果我们的背景仅仅是一间教室,学生的思维、想象受到一定限制,在各种交流中就不能充分发挥。如在教学口语交际“我的想法”这一内容时,就先请同学们看课件(《我选我》这一课的动画,回忆王宁选自己当劳动委员的情景),为学生创设了相互交流的情景,学生很快就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怎样,王宁说了些什么等,并回想起以前班里选班干部的情景,一下子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唤醒了他们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在小组讨论时他们踊跃发言,交流非常积极。在全班进行交流时学生们有的说很佩服王宁的勇气,支持他;有的说自己其实也想当班干部,但怕同学们说自己,不好意思提出。最后我在总结时肯定了大家勇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鼓励大家要相信自己,给予勇气展现自己。因此,教师根据材料所设定的话题,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创设真实场景,解决好学生“怎样说”的问题,学生在情景中,围绕话题,人人参与,进行同桌、小组、全班等多向交流,就能逐步提高口语交际的技能技巧。
通过信息技术与口语交际的整合,营造了良好的口语交际的环境,提高了学生的交际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了学生的参与精神的培养,养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使用信息技术优化了综合性学习教学 课改的亮点之一是“综合性学习”,其要求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重在学科内外的联系、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等等。在教学研究中,有意识地注重语文新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既充分展示了现信息技术信息量大,操作简单快捷,形象直观的特点,又给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更好地促进师生互动,让语文课堂更优质,更高效。
1、通过信息技术,使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问题化。根据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例如,在学习了蒲松龄的《狼》以后,开展关于“狼”专题的综合性学习时,将学习内容化为若个问题,进行探索。你掌握了多少含有“狼”的成语,你能分析这些成语的感情色彩吗?你会讲一、二个有关狼的故事吗?你是从哪里看(听)来的故事?你认为故事中的狼,是个什么形象?你能用你所搜集到的关于“狼”的成语或俗语,写一段表现“狼”的委屈、或人类贪婪的文字吗? 你在《母狼的智慧》一文中了解到与你思想深处的“狼”有什么不同的东西吗?屠户刀下的“狼”与猎人枪口下的“狼”的命运都是死亡,你对它们的感情一样吗?请你利用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说说你是“杀狼”的“聪明猎手”,还是“护狼”的“使者”。要有充足的证据,证明你的观点。通过以上六个问题的设置,极大地引发了学生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热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狼这种动物有了更深的了解。在唤醒少年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动物,珍爱生命意识的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文学的魅力所在。如果脱离了信息技术的支持,是决达不到这种效果的。
2、通过信息技术,将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研究化。
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例如在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一课时,将《记承天寺夜游》、《醉翁亭记》、《西湖游记》等有关写景类散文进行汇编整理,供学习探究分析。通过,不同的身份、处境、思想性格等各方面的比较得出:写景类散文的思想精华,完全取决于作者的对人生的态度。从而把握“物以情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散文分析的术语。
在探究不同作者的世界观的同时,也让学生的思想深处进行了一次洗礼,从而树立起为中华伟大的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正确人生观。
3、通过信息技术,使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网络化
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从而养成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习惯。
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在课前,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分为“桥梁分类”“桥梁建材”“桥梁之最”“中外名桥”“桥的故事”“桥的命名”“桥诗”“桥联”“桥梁设计”等既符合学生兴趣又符合语文学习特点的学习小组,由教师引导学生对网络资源进行查找、筛选、分析、讨论,然后做成网页、文档或幻灯片等电子作品,到课上展示自己的作品以及自己所收获的知识,最后教师与学生对各学习小组的学习结果进行综合性评价。
4、通过信息技术,将语文综合性学习结果创新化
网络只是环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上述的改革,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例如,我们结合《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学习,适时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活动题目:抒情入画--自题自画写幽情说明。每人各画一张承天寺夜游图;交换所画夜游图,人各一张;根据所持创意不同的图画,在课文中找寻最恰当的词句,题写于画面上(不限一句);共同欣赏比较,鉴赏画题是否相符,观摩切磋。
该活动的实施,充分利用了所学成果。要在真正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数学知识、生活中旅游知识,还要有比较熟练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才能搞好这项活动。活动本身就融合了知识性、文学性。达到了信息素养与文学素养的培养效果。
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教师获取的信息将大大丰富,不但可以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还可以获取教学内容的最新知识,最新信息,使整个课堂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信息技术整合,增加了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在此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某些方面更为深入学习和探索,当遇到特殊问题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展开讨论,时空不再受到限制,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能通过网络与整个世界共享资源和知识,与教师、同学共享各种信息资源、学习资源,学生的学习世界成为了一个可以无限扩展的世界。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上所能得到的一切资源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学习过程的开放性,使得学生有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选择机会。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会了分享、合作、沟通。
总之,能够合理、机动地运用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特征,做到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处理好多媒体与教师讲解的关系,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活跃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高度集中注意力,自觉地深入到教学内容的深层,不断激活他们的思维灵感,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掘其创造潜能,就一定能实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剑平主编,《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06月
[2] 胡来林主编,《现代教育技术: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08月
[3]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 罗明东 主编,《现代教育技术学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5.巧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初中语文教学 篇五
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 刘焕伟
目前,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不但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永远处于辅助位置,它的一切设计都应为教学服务,而不能代替教学。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一定要慎用、巧用,这样才能恰到好处地优化课堂教学。
一、巧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相关的背景资料、视频、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了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习《看云识天气》一文时,我利用在网上找到的各种云层的图片,直观生动地再现了文本内容,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云层与气候之间的联系;学习《山市》时,我们找来了海市蜃楼在城市、在沙漠、在海上形成的照片,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无形中引领学生主动研究它的形成,体会作者的丰富想象和生动描述;学习《化石吟》我用十分珍贵的恐龙化石图片、远古时期的鱼化石等图片,这些生动、逼真的东西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唤醒了他们探索的欲望,使许多课文的学习成为一个颇有意思的探究过程。
二、巧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学生的学习感悟
在语文教学中,有时由于学生缺乏感性经验或无法再现某些场景,而通过想象力也无法理解时,这是有必要使用多媒体形式来展现相关内容。如学习《黄河颂》这一课,我播放了《黄河大合唱》片段,激发学生的热情,展示黄河的图片增加学生对黄河的认识。课堂上学生眼望着汹涌澎湃的黄河,伴随着雄壮昂扬的旋律,高声诵读。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无穷魅力,是多媒体教学设施给语文课插上了“翅膀”。可见,在学生理解、想象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事物的动态,引导学生赏读内化,还可激发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情,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加速思想的升华。如学习《贝多芬》一课时,我用多媒体播放“命运交响曲”,提示学生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反复倾听的过程中,他们听出了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忧伤、孤独与痛苦,也听出了当命运之灾降临时,他内心汹涌的波涛声,那是他对艺术执着的热爱与追求,旋律中回荡着这位音乐巨人要与命运抗争的决心与誓言。良好的多媒体音响效果,丰富了学生的视听体验,使他们对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如《斑羚飞渡》一课中最激动人心的场景:老斑羚要用自己的身体为小斑羚做“踏板”,这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飞渡,是课文中最关键的情节。在组织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我运用从网上下载的用Flash制做的课件,动画式展示了斑羚飞渡这悲壮一幕。小斑羚顺利飞渡之时,正是老斑羚跌落深谷的那一刻,小斑羚连续不断的成功飞渡伴随着老斑羚令人心碎的“咩咩”声,令孩子们惋惜不已,他们的心灵为老斑羚们无私的牺牲精神所震撼。
三、巧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学生的学习探究
6.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报告 篇六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达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这一要求,是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但是,在我们常规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只是根据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地讲授一番,没有真正从培养语文能力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上下功夫,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没有创新性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而也就达不到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传授给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
一、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长期以来都是“满堂灌”,其基本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这是传统的讲读型授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全国各地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是,相对于我市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来说,各地的成功经验只能借鉴,而不能照搬。必须从我市农村小学的实际出发,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求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打下坚定的基础。
众所周知,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必须十分重视基础知识。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是我国广大教师建国六十年来培养大批建设人才的经验总结。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既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也符合人们学习新知识的客观规律。因此,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目的,力求让学生从最基础的知识学起,日积月累逐步提高。小学语文学习最基础的知识是字、词、句、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就是教会学生识字,然后用字组词、用词造句,再用句子组成文章,即作文。教会学生识字,首先要教学生学好汉语拼音,学会查字典,让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时,通过查阅字典,用拼音学会读音识字,并阅读字典上的.词与句,巩固学习过的知识。
二、以掌握基本技能为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目前,我市农村小学还比较缺乏现代化教学设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按语言规律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学生通过语文课堂教学的学习,达到认识教材和教材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目的。而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把学生引导到最有利于学习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方面去,使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指出:“我们不需要死记硬背,但是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列宁选集》第四卷第348页)这就为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是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改革过去那种强迫学生死记硬背的落后的教学方法,从教育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入手,充分运用比较对照、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来讲授教材,使学生能深刻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因材施教,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要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讲授教材时,应讲在关键处,讲在重点上、难点上,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要注意发展学生认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钻研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自学习惯。还要在讲授教材内容的同时,不要忽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从小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长大后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
三、以培养学生思维为主,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学好各门功课,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做好各项工作,都具有重大作用的。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所要担负的重要任务。许多小学语文教师认为,小学生年龄小,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差,对小学生谈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为时过早,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小学生年龄虽小,但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最佳时期,从小有计划地对小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力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应该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加强对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是开拓学生思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通过围绕课题、抓住重点、运用比较的方法等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来设计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学生理解内容的门路,围绕课题提问,能揭示课题使学生立即产生急切阅读的心理,引起学习的兴趣。
而运用比较的方法提问,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区别事物之间的异同,抓住事物的特点,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另外,自学和训练,也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自学、阅读,既是创新教学形式,也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学、阅读课文,可以理清脉络,理解内容,体会特点,融会贯通,这一过程也是学生思维的发展,也培养了学生自学的习惯,这对于语文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7.浅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篇七
关键词:初中语文,优化策略,更新观念,多媒体技术
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尝试从以下两方面,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进行探讨。
一、更新观念,重新认识导入的重要性,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长期受应试思想观念的影响, 很多教师都是在课堂上争分夺秒地讲解知识,忽略导入这一环节,长此以往,就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针对此种现状,身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就应及时更新观念,重新认识导入的重要性,并依据课文内容, 设计精彩有趣的导入,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这篇课文时,上课一开始,我就引入了赵本山、范伟、高秀敏合作的小品《 卖车》 中的几个语言片段,如,赵本山出题:“ 1+1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2? ”范伟答:“ 1+1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2。 ”而高秀敏纠正:“ 1+1在答错的情况下不等于2。 ”赵本山问“: 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奶奶上了公交车, 车上没有一个人给她让座,为什么? ”范伟答:“ 因为车上的人没礼貌。”高秀敏纠正:“ 因为车上有的是空座。”……这些富有趣味性的语言片段,立即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我继续说道:“ 范伟答错了吗? 为什么范伟跟高秀敏的总是不一样?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文《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 ”这样,我通过设计好玩的导入语, 激起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有效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创设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描写优美意境的课文,若我们只是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述课文情节, 难以达到使学生深入理解和认识的效果,所以,此时,我们就可运用集图、文、声等多种电子信息于一体的现代多媒体技术,将其生动、优美的情境以逼真的方式呈现出来。
比如,在学习《 春》 这篇课文时,我就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文中由妙词、佳句、锦缎所描绘的优美情境以图片的形式展现在了学生面前,尤其是文中具体描绘的六幅春景图,望着眼前的美景,学生的眼球立即被吸引了,都目不转睛地盯着投影屏幕。
8.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篇八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6-015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6.097
语文课堂上,学生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良好的情感,因此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由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单一,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和学生交流互动,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照本宣科,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随着初中语文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将会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一、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的
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目的。首先,加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其次,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促进各项能力的协调发展;第三,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大意义,这样既可以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又能让学生学会学习;最后,课堂教学不能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身份,学生平等交流沟通,让学生愉快地进行学习。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要有课堂调控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从而加强语文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相互尊重,教学相长。只有摒弃了传统的观念,学生才会放下心理负担,更好地和教师交流对话,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如在学习《社戏》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通过分析小说的情节来体会人物性格,把握好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如在分析 “偷豆”这段文字的时候,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当时小伙伴的心理,了解到偷所蕴含的情感,体现了小伙伴们的天真、淳朴、无私的性格特点,让读者感受到了童年的乐趣。
二、更新教学方式,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以往的教学中,常常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和教师之间总有一层隔阂,他们畏惧教师,不敢也不愿意和教师交流,学习主动性缺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的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退居幕后,将学生放在了首位,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体验,课堂学习得到延伸,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实践运用。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要降低控制度,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拓展独特的思维,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可以自由组织课题小组,共同探究实践方案,教师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充实自己的语文知识,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教师要和学生平等交流,重视学生独特见解,尊重学生的意见,加强自我修养,提升自我魅力,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感染学生,做好学生的表率。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课题反馈进行教学,辅助语文能力较差的学生,鼓励性格内向的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使他们克服困难,提升自我。
例如在上《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充分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深入了解文本,体会人物情感,进而分角色进行表演。通过表演,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深意,调动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构建语文高效课堂,需要教师的引导,还需要学生的努力。学生在确定学习目标之后,要做好预习工作,标出自己疑惑的地方,在教师讲课的时候重点关注这些问题,提高听课效率。遇到疑难问题,可以请教教师,也可以请教同学。教师不能干涉学生的自主学习,点拨要在关键之处,但不能过分干预。教师要认真备课,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宏观把握,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明确作者写作思路,便于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教学效果更加有效。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要充分阅读,细细品味,学会表达读后感受。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划分小组,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突破重难点。此外,教师可以开展学生作品展示,把自己的读后感以及学习成果分享给其它人,尽情拓展思维,展现自己风采,体验到成就感。通过学生交流互动,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教师要以鼓励为主,对学生的展示成果进行充分肯定,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在课前充分备课,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在课后有正确的学习引导。在备课的时候,要设计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开场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课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情景式教学以及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让学生参与其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够真正地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四、优化语文实践教学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和语文教学关系紧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从学生实际出发,组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不管哪种活动,都需要教师目的明确、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得到情感体验,真正有所收获。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比如开展 “我为古典狂”的古诗词活动,加强对学生古诗词学习能力培养,提高他们的文化底蕴,陶冶自我的文化素养情操,拓宽学生的视野,拓展语文教学的深度,为终身学习做好铺垫。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学习是学生从认知到深入拓展的过渡阶段,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有很大作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必须要优化课堂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全面发展,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刘必春.立足学生发展差异让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对初中语文分层教学的几点体会[J].文理导航旬刊,2011(3).
[2] 李国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小老师”开创语文教学的“大局面”[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5(8).
9.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研究论文 篇九
发挥多媒体优势优化作文教学
在多年的初中作文课堂教学中,我曾用“到课堂外观察、范文引路、坚持写日记” 等方法,力求让学生轻轻松松写出规范的作文,可课堂45分钟的时间限制这一难点,让我始终未能解决学生作文“内容缺乏、语言平淡、立意不新、没有亮点”等问题。
自从电教媒体运用到作文教学中以后,我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聆听音乐,观看课件,欣赏美景,品味范文,让直观、形象、生动的声、像进驻学生的头脑,使学生形成强烈的视觉、听觉印象,使学生在每一次的45分钟作文教学中,拓展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感知素材,获取他们所缺乏的生活经历和知识阅历,为他们突破课堂45分钟的时间、空间、阅历的限制而造成的作文写作困难的瓶颈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下面就此谈几点体会。
一、发挥多媒体优势,丰富学生的感知素材。
由于学生的生活范围较窄,几乎只有学校或家庭这两个生活范围,对丰富多样的生活内容知之不多;再是学生的年龄和生理特点限制,使他们对生活的感知认识不深,对生活中出现的人和事往往注意不够,甚至听而不闻,顾而不留,因此在头脑中留下较深印象的生活内容并不多,叙写起来难以做到具体、生动。而多媒体可以它把丰富多变的内容以流动、新颖的方式呈现出来,给学生以丰富的写作素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作文。
如在指导学生写《燕子》时,先让学生通过自制的课件录像《勤劳的燕子》,并配上乐曲《小燕子》,学生通过看一个个燕子生活的画面-----捕食、筑巢、喂小燕子等,听着那欢快的歌声,声像同步情景交融的场景效果,使学生对燕子油然而生崇敬、赞美之情,一幕幕有关燕子的生活情景跃入眼帘,对燕子的感知得到了丰富。短短的几分钟的录像观看,给学生作文提供了丰富的感知素材,此景此情下,学生作文不再是头痛的事了,而是学生抒发自我情怀的需要了,一篇篇内容丰富、情感真实动人的作文从学生的笔下跃然而出。从而达到了在45分钟内写好一篇作文的目的,同时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感知素材,也只有解决了写作素材的来源问题,作文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素材活水,写作文也就自然不难了。
二、发挥多媒体优势,丰富学生的特写素材。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观察是智力的门户,没有细致的观察,便谈不上对万物的深刻认知和准确概括。观察还是发现问题、获取真知的科学方法,是繁杂费时费力的身心劳动。为此我根据作文教学的需要,利用投影或课件的优势,把图中的事物由小到大、由近及远、从主到次、由表及里、从整体到局部,有步骤、有目的地分解投影或展现,并根据需要补充相应的投影或课件内容,让学生通过认真细致地观察和理解,提炼作文所需的特写素材,为解决学生作文写不细、写不精、写不突出的难点提供方法和素材。
如我在“莲文化的魅力”一课的作文教学时,根据教学的需要,依据课文中 “欣赏莲花,了解莲花”的要求,制作了使学生能把莲花写清楚、写完整的辅助教学课件和莲花的教学模型,在作文指导时,采用把画面分解投影和摸型展开投影的手段,把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用直观的画面表现出来,并引导、启发学生进行细致、深刻的观察,因而学生作文言之有序、言之有物、生动具体。操作如下:依次出示如下几幅投影片,先投影莲花盛开的公园景观图片;再投影有关莲花的习性知识图片、莲花品种图片、莲花用途的相关图片;再投影莲花实物模型,并将莲花按顺序由外向里解刨投影;让学生仔细观察莲花各个部位的特点,了解其价值所在。如此一来,学生写起作文来难度小了,兴趣浓了,有关莲花的内容丰富、具体了,写莲花的结构层次清楚,内外分明了。
三、发挥多媒体优势,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多媒体教学手段能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写作兴趣。如让学生写一些有关动物的作文,学生虽然平常接触过不少动物,但对动物的各种形态及生活习性方面的知识了解却并不多,若用电脑将有关动物的科教影片、图片、相关知识下载下来,建一个素材库或网站,让学生自主选取所需的素材,了解要写动物的相关内容,他们不但会发现平常的动物背后隐藏着的大量知识,他们还会动心于动物的神奇、凝神于动物的各种形态,惊奇于动物生长的过程,结合平时的感知而写出的作文就会富于情趣了。
四、发挥互联网优势,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写作素材的匮乏是学生写作水平难以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互联网的强大信息量为学生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 展现了大量的信息素材,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更广泛的天地,学生学得更多、更快,除了加强生活实践,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图文、声像资料,引发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并入情入境,真所谓坐在家中看世界。鼠标轻点,大千世界尽在眼前。写景可点击“自然风光”,叙事可点击“时事新闻”,写动物可搜索“动物世界”等。有了互联网,一切皆有可能。飞禽走兽在身边穿梭,日月星辰触手可及。这些不由得学生不产生写作冲动。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这份兴趣,有了强烈的写作欲望,写作水平的提高就可想而知了。
不过要写出好作文必须注重书面语言和日常生活的积累,为此我让学生在我建立的班级网站上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引导他们在主页上开辟写作素材库,一方面把网上阅读到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粘贴到素材库;另一方面,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见闻感受记入写作素材库,并定期将粘贴的素材和生活素材进行分类、选择、整理。每月进行一次写作素材交流,相互补充,去伪存真。这样,写作素材匮乏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0.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研究论文 篇十
一、课题名称:《利用多媒体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二、课题研究组成员:
三、课题研究时间段安排:
1、课题研究起始时间:2011年1月15日
2、预期结题时间:2013年12月15日
3、课题阶段性成果预期时间:
第一阶段:2011年1月---2012年1月
第二阶段:2012年1月----2013年1月
第三阶段:2013年1月----2013年12月
四、预期成果形式:论文、研究报告
五、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人民工作,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随着教师思想的不断更新,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已不能满足教改的需要。而且在中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计算机改革发展的方向,也符合对广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但计算机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计算机课程的开发上,其更高的目标是把计算机这一当代科技成果应用到中学英语教学中去,使其成为辅助学生学习英语学习知识的途径和拓宽学生知识领域的有效渠道。英语是学生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近几年来,英语教学的研究发展很快,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英语教学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使英语教学不断地进行改革和探索。我校也根据教育发展的要求,大胆实践跨越式英语教学,利用多媒体优化英语课堂,这一课题已在我校开展了三年,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在,我们从我校的教育实施方向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探索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规律,选择了本课题。遵循的原则是:科学性原则:课题的选择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认知规律。高效快速地向学生提供知识信息,有效地培养学生口、眼、耳、脑的配合使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创造性原则:突破传统教学中的一支粉笔一堂课的模式,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
法、教学理论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具有先进性、新颖性、独创性和突破性。
可行性原则:我们该课题的研究教师都受过专门的计算机培训,对现代教育技术有浓厚兴趣,教改的积极性也很高。且从事英语教学工作时间长,有较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研究能力。我校现有一个电教室和一个微机室,卫星接收室和多媒体课室。并设有大量信息资料库,新添置了许多硬件设施。而且在多功能教室里都安装了电脑、实物投影仪和电视。因此,在这种大趋势下,我校英语组决定进行多媒体计算机在农村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的研究。以便探索一条适合我望洪中学及学生实际的英语教学新方法和新路子。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一条适合现代中学英语教学的新路子——彻底改变传统的一块黑板和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先进的电教资源和跨越式课题资源以及V---Class教学平台,采用计算机的交互性和集成性,自制多媒体课件进行上课。
2.通过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优化学生的学习资源和英语课堂教学,提高学习资源的利用率。使参加实验和研究的班级的英语教学质量与效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七、课题的基本内容
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达到全面提高提高师生素质,提高师生素质,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扩大学生的视眼与知识面,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具体步骤:
1.分析初中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法掌握第一手资料,并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
2.研究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初中英语教学的理论与方法。
3.研究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的最佳作用和时机。
4.研究如何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制作课件的方法与方式。
5.研究与探索如何利用多媒体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多种教学方法。
八、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以我校初
一、初二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目前的英语教学现状。为研究提供必须的理论依据。
2.文献法:在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和网络信息,分析总结以往的成功经验,借鉴他人的教学成果,研究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构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的现实方案并予以执行。
3.行动研究法:有目的、有步骤地制定课题组的行动计划,然后在实验中充分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有效地促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后在行动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再修改计划——再贯彻落实于行动——再反思,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完善此项实验。
九、预期实验步骤
实验未立项时,研究老师同各层次的学生进行座谈,了解他们的实际英语水平和记忆规律,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持久性,英语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尝试在第二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的手段,研究他们同一知识在无媒体影响下的巩固程度,发现学生在多媒体计算机创建的语言情景中,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高,参与欲强。从此开始收集资料,理论学习,申请立项。确立了课题名称为《利用多媒体优化初中英语教学课堂》。该实验分为三大步骤:
第一步:2011年1月---2012年1月,为实验预备阶段,对我校初一和初二的学生进行实验。采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法。具体做法:由该课题的老师负责收集调查分析资料,由教研组长负责组织我们进行理论学习和研究,由专门的计算机教师组织课题教师进行课件制作培训,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资源,在实验班中运用我们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组织课堂教学。
第二步:2012年1月----2013年1月,为正式实施行动期。实验期间,及时对学生进行座谈、调查,增强信息的反馈,教师继续认真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根据课改的要求且又超越新课标运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组织课堂教学。
第三步:2013年1月-----2013年12月,为反思——再实施期。在此阶段利用第二步所取
11.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篇十一
一、引入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课堂教学,带动课堂气氛
初中语文教学虽然经历了教学课程改革的洗礼,但是教学手段和方式仍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对于广大语文教师而言,适当采用科技手段来辅助课堂教学,不但可行,而且可以发挥出技术手段的优势,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带动整个语文课堂的气氛。以多媒体技术为例,将融合了现代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多媒体手段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不但可以拓展语文课的深度与广度,而且能够“激活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多媒体的魅力和吸引力,进而更加专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语文课的内容预先设计、制作相应的PPT课件,辅以视频、声音、图像等元素,使之更加“生动形象,丰富多彩”。可以设想,将这样的课件拿来在课堂上放映,不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节约教学时间和资源,最大限度地释放语文课堂的能量。
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借助学校已经具备的技术条件和设施,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进一步巩固业已存在的多媒体教学基础,并不断加以提高。对于学生而言,多媒体大都是新鲜、好玩的事物,符合他们的心理预期和喜好,必然能够引起他们的喜爱,这恰恰是多媒体技术能够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所以,适度、适当和适时地采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成为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的优先选择,也应该成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的共识。
二、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对于广大语文教师来说,学生是否真正喜欢语文课堂,能否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这是衡量教学成败的重要指标。同时,教师采取何种策略和手段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教师的教学水平。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和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在课堂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感受,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发挥的平台,让学生能够成为课堂的“主人”,并自觉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其实,将课堂还给学生,既是新时期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诉求。在新时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告别过去那种完全由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们更多、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这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不二法门。例如,教师要尽量摒弃传统的授课方法,不要总是滔滔不绝“干巴巴”地讲课,而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讨论和发问的时间,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消化时间”,让他们真正了解所学内容的实质。诸如此类的小策略、小方法,不一而足,其实都是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具体办法,需要教师更进一步地落实和执行,最后方能看到实效。
三、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形成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是都十分重要,都对教学的成败产生关键的影响。教师应该认识到加强师生互动、沟通和交流的必要性,并自觉地将师生塑造关系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路径。其次,师生关系的好坏与课堂教学的质量密切相关。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有效地推进课堂教学,而糟糕、恶劣的师生关系必然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拖累”。因此,密切师生关系,频繁开展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是提振课堂教学“士气”的重要策略,其实践效果十分明显。
例如,教师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可以灵活地分解课堂教学的时间,给师生的交流和互动留出空间。比如可以把常规课堂授课的45分钟时间变为“30+15”或者“25+20”的模式,即前面的30或25分钟时间教师仍然按照既定的教案授课,力求高效;后面的15或20分钟时间,可以用作日常师生互动时间来处理,即用于回答学生的提问、师生间的沟通和交流等。此外,在课外和生活中,教师也应该主动与学生们打交道、做朋友,成为他们的知心好友,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情感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各类问题。
12.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之我见 篇十二
一、切实抓好组织教学
组织教学是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前提, 不管教学内容如何, 都应贯穿语文课堂始终。这是一项细致微妙的工作, 它是技术, 更是艺术。
1. 导语唤起法
教师运用精练传神的导语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那么, 怎样唤起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呢?显然, 语文教师就应该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前, 提出与课文密切相关的问题, 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这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比如, 讲《孔乙己》可以这样开始:鲁迅为什么喜欢《孔乙己》呢, 孔乙己是怎样的艺术形象?悲剧往往使人泪下, 但读了《孔乙己》却不使人流泪, 是在笑声中完成的, 为什么?这样的导语, 自然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寻找答案的冲动, 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 学生当然也就会集中注意力去学习了。
2. 暗示制止法
这是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方法。初中生的注意力等还不够强, 要想每一节课每个学生都认真听讲, 是不可能的。那么, 对不听讲的个别学生, 既要给予有效的制止, 又不能分散其他学生的注意力, 否则就会影响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师就可采用借助眼神制止, 突然停止讲课等强烈刺激方式引起不听讲学生的注意, 让不听讲的学生回答等暗示的方法, 给予恰到好处的处理, 尽量做到既让不听讲的学生注意听讲, 又不分散其他学生的注意力, 才能保证教学的整体效果。
3. 学习任务制约法
这也是课堂教学中常使用的方法。教学中, 教师进行范读课文, 板书课文要点, 多媒体展示等教学行为时, 正是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的时候。因此, 教师应在范读、板书、展示等之前, 先提出有关的问题, 调动学生, 尽量使学生有事可做, 这样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针对自己学生实际进行复习
语文课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般一篇课文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小单元, 课文与课文间的联系性不强, 或两个课时上完或三个课时上完, 自成一个小系统。因此, 复习旧知识的环节不必强求一律, 应根据实际需要, 恰当安排, 不能生硬套用。比如, 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时, 可以从复习《春》导入;而在讲授有些课文时, 就不一定有从旧知识引入的必要了。
三、讲授新知识要围绕重点和难点, 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讲授新知识是一节课的中心环节, 其他一切环节都是为其服务的。因此, 这个环节在时间的安排上,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都只能加强, 不能削弱。语文教学中, 应根据教学目的, 着重围绕新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来进行教学。因为重点是新知识中最基本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 对它的掌握与否, 直接关系到一节语文课教学的成败;而难点则是学生不易懂, 难理解, 不易掌握的内容, 对它的突破,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因此, 教学中应切实围绕重点和难点, 在时间的安排上, 教师讲课的语气声调上, 练习巩固上等, 都要围绕重点, 突出重点, 同时极力突破难点。
在抓重点, 破难点的过程中, 应积极突出“两个地位”, 即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在“导”字上下工夫。教师应充当好导演的角色, 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 尽量让学生去演。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的能力, 熏陶学生的情感。总之,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四、巩固新知识要讲求实效
如果说组织教学是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讲授新知识是为了使学生获得知识, 发展智力, 形成能力, 熏陶情感, 那么巩固新知识则是为了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消化与记忆。这一环节也不必每个课时都穿插, 一般放在一篇课文讲授刚结束时, 让学生复述课文的有关内容, 回答有关问题, 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强化学生对课文的消化, 又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课文的记忆。
五、布置作业要讲求分寸
布置作业是一节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 其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 理解, 消化所学知识并记住有关内容。因此, 布置作业应着重围绕着课文的重点, 哪些该做书面作业, 哪些该作口头回答, 哪些要提示, 哪些不必提示, 教师要心中有数。作业的难度要适中, 分量要恰当。对难度较大的, 应作适当的提示。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进一步认识, 巩固与消化。
1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篇十三
上传: 蔡金枝更新时间:2012-5-22 19:44:00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的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依据、背景
世纪之交,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知识、信息、经济飞速发展这一时代特点,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素质教育则是当务之急。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宜于发展的良好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探究的精神,体现学生的主体原则,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的学习。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其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探究问题,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更应体现素质教育,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原则,传统教学,应试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
首先,从学习结果看,虽学经九年,花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但语文能力低下现象普遍,知识面窄,见解浅显,思维呆板,语言贫乏。阅读能力,表达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方法能力,不能适合时代的需要。其次,从课堂效率看,语文教学存在着严重的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的现象。师生们普遍一种感受,多上一节语文课,与少上一节根本无关需要。课堂教学陷入不可自拔的“题海战”中,应试教学是“指挥棒”,学生毫无读书的热情和兴趣,更不必说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再次从阅读能力的培养看,目标不明,把简单的传授知识等同为培养能力,阅读能力简单为分析、概括大意,归纳中心,写作特点的把握等等。把学生的思维统一化,简单化、机械化,缺乏自主,探究乃至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第四,新教材的启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的出台,倡导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倡导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加上新教材容量陡增:课外读本、推荐名著,综合实践活动等。指明了,大量的阅读是解决语文能力低下的良方,然而师生因时间紧任务重而疲于应付,不能落到实处。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提出“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这一课题,显得尤为重要,是当务之急。阅读是语文之体,是语文教学之基础。“自主探究”的阅读方法,习惯养成则是语文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是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是提高课堂效率的突破口。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1)概念的界定:
“阅读教学”:教学以阅读为本,注重阅读教学整体的感悟,突出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体现全方位的阅读技巧和能力的指导、训练和培养,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读带写全面提高,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熏陶。
(2)理论依据
1.系统论中的整体
2.优化论
3.教育学心理学
4.《语文课程标5.准》
三、理论假设
1.优化阅读教学方式方法。
把阅读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面。
(1)表层(理解字词,初步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
(2)浅层(理解探索文章思路,阅读这类文章的方法技巧)
(3)深层(在感知理解语文的基础上,鉴赏评价文章,有意识地培养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
2.实施自主探究性的语文教学,以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能力主要目标,让思维训练贯穿于阅读教学中,最终培养学生使之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培养自主探究的阅读能力,全面提高课堂效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具体目标如下:
改革课堂模式:
(一)由单一课型转化为多种课型。如朗读课、讨论课、研读课、自读课、实践活动课等,有序系统,各有侧重地进行教学。
(二)重视自主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改变教师的“满堂灌”“填压式”,学生毫无阅读、思考的时间,只是机械的,毫无主见的等标准答案,并进行认真细致的笔记,形成依赖心理和思维的情绪。
课堂上应该还时间给学生,养成其自主、独立的思考习惯和能力,还给学生现象参与行为,自主的体验感悟、质疑、解感,形成种种感知学习、理解、提高。激发阅读兴趣和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三)以读写结合,课内、课外结合原则
阅读教学以阅读为核心,但系统论又决定要以此带动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因此在教师要体现,“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相关促进”的原则。
同时,要体现以课内本,以课外为辅,提倡“课内课外相结合”原则,相辅相成,全面提高阅读能力。
五、实践原则
1.自主性原则
2.活动性原则
3.以读为主的原则
4.循序渐进的原则
6.提高课堂效率的原则
六、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在校初一至初三学生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比照新课程标准,领会课程内容,明确新课程的目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2.实验研究法:以同年级平行班与比照班进行初期的研究进行比照,针对问题,进行探究。
3.个案研究法:按照个案研究法的一般操作要求,结合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收集整理既有普遍意义又有个性特点的案例,为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经验总结法:课题研究综合性报告,自主研究阅读能力培养,研究语文,学生自主研究能力培养的成果等等。
七、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08,1---09,3)。学习相关理论,制定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具体研究阶段(09,4---09,9)。开展研究及时处理相关资料,形成成果。
14.农村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篇十四
摘 要:有效教学策略是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研究的实际需要,合作互动教学模式是其中重要一种形式。合作互动教学模式具体策略包括主动参与教学、自主合作学习、情感体验教学、分层教学等。
关键词:有效教学策略;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情感体验;分层教学
有效教学策略是基于当前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研究的实际需要而提出的一项新的课题,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综观目前的教学现状,虽然“减负”的口号喊的轰轰烈烈,但“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痛苦,教学负担依然很重”却依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减负”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并不是把知识的某些部分减去,更不是不要考试,不要教学质量的“放羊式的教学”。“减负”后,不但不能影响教学效果,而且还要让学生在其他各方面的素质得以提高,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提高课堂效益,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因此,“减负”的实质是“增效”,即适量投入时间,多产出知识。“减负不减质”,“减负要增效”。
新课程主张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发展,以追求教学的整体效益和价值最大化,《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追求的基本目标,教学要有效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该怎么来落实减负增效呢?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当然,减负增效也得从课堂教学入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进课堂教学形式正是切实可行的办法之一。笔者尝试着对课堂模式进行了摸索,优化课堂结构。
一、主动参与教学策略
这个策略就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如果学生不想学或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作为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要强调两个词语:听和说。
“听”作为语文学习上的一项基本能力,一个训练有素的作家可以从作品中获得比旁人更丰富的感受,一个掌握了“听”的能力的学生,能够从语言中获得比旁人更多的信息,从而激发出更深刻的思维和反应。如果对语言不能很好地进行注意、感受、思维和反应,即缺乏“听”的能力,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智力发展将受到很大限制。所以,叶圣陶等我国教育界老前辈都十分重视“听”的能力的培养,大声疾呼:“要在口、耳上下功夫”。在课堂上怎样才算认真听呢?老师应该给孩子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了的要求: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三要细心,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五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
“说”是表达,是思维的外壳。学生通过语言表达来反映对语言的认识理解感悟,因此,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爱说善说的习惯。那么在课堂上具体怎样做呢?1.要鼓励学生大胆、响亮地说。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对于大胆发言的学生要进行及时的表扬。2.教给学生说的方向:紧扣课文内容说;结合自己经历说;联系身边现象说。3.提示学生说的方式:运用关联词语说;提示开头说;词语串联说;提示概要扩张说等等。
主体参与是激发学生学习意愿的关键所在,传统的课程教学是越俎代庖,重师者传授,轻学者参与,致使学生的时间与精力大量浪费,学习动机受挫。学习是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他越是投入,就越具有动力,也就越能顺利完成这一过程。如果在课堂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机械训练,学生被动学习。那么学生就缺少阅读实践,缺少朗读感悟。这种单一的教学过程模式,显得枯燥乏味,费时多效果差。
二、自主合作学习策略
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合作才能博采众长,营养智慧。合作伴随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合作就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查阅资料、集体讨论、解决疑问。合作形式有两人合作,多人合作。每一组成员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学习的最佳搭档,好互帮互促,互为对方负责。每堂课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根据小组学习的效果,评出“最愉快的合作小组”。对于课文的识记由小组成员互相检查,教师随机抽查,如果学生学习不过关,检查人应引咎自责。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这种客观开放精神的形成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得到。
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探究者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探究者的共同体中,这种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1)探究者在相互倾听中,明白了对问题别人也可以有其他的不同解释,有利于他们摆脱以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2)在合作、相互表达与倾听中,探究者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外显化,探究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审视和监控;(3)在讨论中,探究者之间相互质疑,其观点的对立及相互指出对方的逻辑矛盾,可以更好地引发探究者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深化各自的认识;(4)探究者之间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激起彼此的灵感,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5)探究中的合作、分享与交流,可以使不同探究者贡献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使探究者完成各单个探究者难以完成的复杂任务。研讨、交流,彼此表达与相互倾听,具有上述一系列价值。在这一点上,我们成人也是深有体会的。因此,不仅要从书本中学习,从大自然中学习,还要从他人那里学习。
三、情感体验教学策略
作品主题、结构的不确定性决定“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时代、不同性格、不同经历的人,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不同,答案的对错应着重看
是否能从中找到依据,哪怕是很幼稚的看法,教师也应认真对待,学生认识作品的过程决不是对作品的消极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积极、个性化的再创造,是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创造自我的过程。教师对作品的理解往往更深刻、具有更高的水平。因此在探讨中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扮演特殊的角色。但另一方面,儿童的思维和认知常常更加敏锐、出于自然、更接近真实,且在不受众多背景性信息的干扰的情况下往往具有独特的视角。因此,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如笔者让学生总结《济南的冬天》一文的写作启示,学生竟然总结出了十条:(1)确切的比喻、拟人。(2)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3)准确用词。(4)寓情于景。(5)层次井然。(6)文段应有中心句。(7)描写要展开联想。(8)虚实结合。(9)用对比突出事物特征。(10)从不同观察角度写景。而笔者备课是只注意到前五条。事实证明,四、分层教学策略
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承认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的差异,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注重补偏救弊,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每个班级中学生的基础、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按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作业布置,那么对于能力强的学生来说思维难以拓宽,自主性难以得到发挥;而能力弱的学生学习可能变得越来越吃力,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能更好地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从学生不同的水平、兴趣、和学习风格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过程与成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对于部分作业的设计,可以分一些层次,有基本题,附加题,自选题。比如在完成拾贝集,即对好词好句好段的摘录时,对于写作能力较好的同学,要求他们能够仿写,或写出读后感。对于能力较弱的同学则只要求摘录。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都有相应的收获和提高,把他们从过多的作业中解脱出来,作业量少效大,减轻了作业负担又提升了作业质量效果。课后作业要精选适量。要做到有的放矢,难易结合。避免简单重复抄写,杜绝题海。同时,作业要及时批阅,决不能拖沓,以获得及时的信息。有针对性进行讲解和纠正典型错误,对存在的问题多的个别学生应该进行个别辅导,普遍存在的问题可以在下一节课利用4至5分钟的复习时间去重点澄清,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有效教学”的实质就是要求我们教师改进和完善教学方式和方法,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这样,学生的学业负担自然就轻了。但是,减负增效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工作,不是一天两天的努力就能成功的,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我们有耐心,责任心和时间去认识去探索,而且这项系统工程还需要社会、家长,学生,老师的理解、支持和配合,需要学科教师的协调平衡,统一思想,才能更见成效。我们相信自己,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努力地去做,一定会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极大地改变我校的课堂教学面貌,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同时也为我校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作者:玉平)
参考文献:
15.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研究论文 篇十五
一、发挥多媒体优势,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语文教学应重视导言课的作用。传统教学中教师重视导语的设计, 新课程中教师更用多媒体加强了导言课的声情效果, 增加了学生的展示机会和参与意识。但我认为, 要全面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应该增加导语的厚度, 引导师生互动, 为整节课的顺利展开作铺垫。例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一文时, 利用多媒体进行导言课, 学生展示了自己搜集的紫藤萝花的相关资料, 教师再适时插入自己的导语, 虽然师生平等地站在了讲台上, 但之间的情感真正达到共鸣了吗?我不这样认为。因为他们还只是停留在自己的情感区域中, 没有进行真正的交流。如果将这个导言课设计为师生把搜集的资料、图片设计成动态效果, 配以音乐, 师生互相朗诵对方的导语, 再共同朗诵作者对紫藤萝花的吟咏。这样做, 师生不但共同认识了描写对象, 而且在情感上进行了初步沟通, 实现的不仅仅是静态认识, 更是情感共鸣。这就是多媒体的优势, 它不但让师生对文本有感性认识, 更能激起师生的情感波澜, 将其带入语文知识的殿堂。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例如:在进行“成语的积累与运用”的教学时, 如果只是让学生机械地记忆成语, 效果不会理想。因此,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让学生玩猜成语的游戏。这样, 学生在情境中交流, 在游戏中增智, 在“玩”的过程中培养了思维能力, 积累了语文知识。
二、发挥多媒体优势, 优化教学过程
充分利用多媒体在传播功能上高效、高密度的特点, 发挥现代媒体资源丰富、便捷等方面的优势, 可以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提高教学效果。且利用多媒体教学, 能够通过具体情境、影像等,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从而使学生欣然地接受全面的教育, 使课堂达到“乐教爱学”的效果。
例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中规定中考必考的十部名著有吴承恩的《西游记》、施耐庵的《水浒传》、鲁迅的《朝花夕拾》、老舍的《骆驼祥子》、冰心的《繁星·春水》、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罗曼·罗 兰的《名人传》、高尔基的《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 在课前寻找一些关于名著的影视、图片资料, 利用多媒体展示, 让学生在感官上得到初步的感知与享受。通过观看影视资料, 加快学生对文章的感知和理解的进程, 加强学生对文学名著内容的把握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利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 为学生打开一扇阅读的门, 引领学生从这扇门中捕捉到文字里面蕴藏的知识, 获得阅读的愉悦, 从而使每一个学生从心底里燃起阅读名著的欲望和冲动, 提高阅读的兴趣, 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优化语文课堂学习过程。
三、发挥多媒体优势, 丰富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新颖, 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发挥多媒体优势, 能够使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形象具体、有声有色、动静结合, 使枯燥空洞的说教课变得生动形象、入情入境,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会知识, 提高素质。
例如, 多数同学对写作文很是头疼, 苦于写作素材的缺乏。教师可在作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 丰富写作的内容, 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若让学生进行景物描写, 可以将所要描写的景物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 特别是对局部的景物, 可用定格放大的图片让学生观察, 学生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已有的感知体验也会变得更加清晰、形象, 描写起来就会更加细致具体, 达到“有骨有肉”的境界。
四、发挥多媒体优势, 优化教学方法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要根据学生、教师的特点和教学科目做出相应调整。教师要立足于自身的特点, 运用契合自己的方法, 增强教学的艺术魅力,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语文课堂的效果。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应注重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形象直观、富有吸引力、感染力强等长处, 给学生以穿越时空和地域的感受, 把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 在分析诸葛亮人物形象后, 有一名学生说了这样一段话:“如果说历史是一条悠远的长河, 那么《三国演义》就是长河中乘风破浪的船。如果说《三国演义》是一艘载满智慧的船, 那么诸葛亮就是助船前行的帆。”当时, 一名学生根据这一学生的优美语言和本课内容的分析画成了一幅图画。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这份“艺术作品”, 引起了其他学生的共鸣。现代信息技术教学, 避开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三个一”教学方法, 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这种多视角、全方位的多媒体教学, 使我们在图文声并茂的教学情境中理性地去接受各种知识, 使课堂容量大大增加, 使教学规范化、高效化。
五、结语
16.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研究论文 篇十六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效率;课程改革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文学习不仅为其他学科打下了基础,也为学生的文学素养积累与知识丰富做足了铺垫。课程改革背景下,要进一步发挥语文学科的作用,优化其课堂教学环节并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良,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
一、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学思想陈旧。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缺乏深入准确的认识,将语文课程视作一门“没什么大用处”的基础性学科,而忽视了语文知识的内涵与外延。此时,部分语文教师沿用了传统的教学思想,在课程准备环节中形成了以个人思维及教学经验为主导的思维模式,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及实际需要的考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增加了他们的学习盲目性,使他们无法从课堂教学环节获得更多有用信息,也不能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
2、教学模式僵化。部分语文教师认为原有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且经过了长期的课堂实践,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依然沿用了这种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了以应试教育思想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然而,这些教师忽视了语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上发生的变化以及学生思想上的变化,没有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语文课程,也没有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授课重点,这使得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需求脱节,无法收获预期的教学效果。
3、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初中语文课程进入改革阶段之后,一些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而进行了授课方式改革,但这些教学方式存在与学生学习能力及授课内容脱节的情况。由于初中语文课堂上的交流互动环节依然较少,所以学生很难在课堂上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同时也无法与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及时解答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另外,一些学生已经习惯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尚未形成主动学习意识和课堂主体意识,这使得他们缺乏学习主动性及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这种情况下,他们很难摆脱课本的束缚,学到更多文学知识。
二、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
1、优化课程准备环节。充足而细致的准备工作能让课程开展的更为顺利,也能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准备环节中,初中语文教师必须理清授课思路以及课程重点,做好备课工作并就授课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只有不断优化课程准备环节,明确教学重点与难点,才能在课堂上有条不紊的推进课程,避免出现因某一环节不清而导致的课程进度拖慢等情况发生。举例来说,在进行《岳阳楼记》一课的准备工作时,教师必须对范冲淹的生平事迹,岳阳楼记中所提到的“滕子京则守巴陵郡”、“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等事件的历史背景、作者的心境以及成文年代等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和资料查找。同时,还要对文中提及的重点字词、语句的翻译进行记忆,能够做到熟练翻译全文,找出文章重点并熟记每个词的意思,并对一些词语的古今异义进行掌握。可以说,只有优化了课程准备环节,做好备课工作,才能做到事半功倍,避免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中出现一些低级失误。
2、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状态,并根据他们的状态来调整授课内容与授课节奏,以此来保证学生能够适应初中语文的学习方式。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就必须发掘他们的兴趣爱好点,使他们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逐步成为语文课堂的真正主体。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在主动观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并为他们创设轻松、平等的语文学习氛围。轻松的课堂氛围能够削弱学生的紧张情绪,让他们在互动交流环境中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以增强学习积极性与参与热情,平等的交流空间则能缓和师生矛盾,使学生更乐于接受教师的指挥,从而收获更好的学习效果。
3、丰富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配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丰富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途径,改变传统教學模式,初中语文教师能够将学生从僵化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也能让学生在更加生活化、趣味化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情景教学法是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常用教学方式之一,它能为学生创设出贴近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情景,让他们能够融入其中,设身处地的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与行文思路。多媒体教学法是互联网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将多媒体教学法引入课堂,不仅能够丰富教师的授课内容,从视觉、听觉、思维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让他们能够从更多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语文知识,拓宽自己的阅读量与知识储备,最终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
可以说,教学方式的创新与丰富能够改变语文课堂死气沉沉的氛围,给予学生更多表达意见和交流互动的机会,让他们的主体意识能够在参与活动、讨论的过程中得到激发,同时也能让他们直观感受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所在。
4、树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要使初中语文教学真正契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就必须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使他们都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授课环节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独立探索课文内涵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在遇到学习难点时积极思考,逐步养成逻辑分析能力。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班级讨论等形式来深化对问题的理解,结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来研究下一步的学习方向,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并在讨论互动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团队合作意识与问题分析意识。
三、结语
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是初中语文教师的工作重点与难点问题。日常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只有不断优化授课内容与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带着兴趣进行学习,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使他们真正爱上这门学科。
参考文献
[1] 邱士军.如何利用中学语文教材,激发学生创造思维[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6):134.[2] 杨志强.简论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练能力的培养[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11):28-30.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初中语文教学09-13
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研究07-22
初中语文教学的论文07-24
初中语文教学思路论文08-25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研究08-27
初中语文分层教学研究内容07-02
浅议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论文12-15
(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合作教学浅探10-13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论文08-25
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的论文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