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不含括号的)教案

2024-07-24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不含括号的)教案(精选11篇)

1.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不含括号的)教案 篇一

不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闫里学区段村学校  闫为敏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经历自主学习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

2、会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式题,并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感受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在自主探索、尝试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生分析:学生认识了连加、连减、有很好的计算基础,关键是掌握加减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会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式题。

教学流程:

一、解决问题,自主探究交流

1、大家喜欢玩具吗?今天我们就和小羊一起来到玩具店,帮小羊解决买玩具的问题,投影出示:

小猴子玩具店的经理也想请你们帮帮忙出示情景图:商店里有18个白皮球,23个花皮球,小羊买20个皮球。还剩多少个皮球?

2、说一说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和问题。

3、教师提出:“还剩多少个皮球?我们应该怎样算?”

4、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

5、交流各自不同的计算方法。

分步计算:18+23=41(个)      综合算式:18+23-20

41-20=21(个)              =41-20

=21(个)

适时点拨和指导学生脱式计算的格式、步骤和方法:

引导学生先说一说每一步运算求的是什么,理解分布解答和综合算式解答的联系,重点指导综合算式直接列出两步算式,先计算前两个数字并把得数落下来写在第一步,然后把第二个运算符号和第三个数字落下来,最后计算把前两个数的结果和第三个数进行计算,写在脱式的第二步。

6、 写出答语

学生试着写出答语,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订正。

二、巩固提高

1、(1)向阳村原有电视机39台,今年新买的比原有的少11台。向阳村现在一共有电视机多少台?

(2)把两个算式改为一个综合算式

34+56=90           678-299=379

90-45=45            379+546=925

2、大显身手

(1)295+326-483       420+191+78

205-176+317       670-218-132

(2)一列从北京开往广州的火车,到石家庄前车上有乘客856位,在石家庄站上车的乘客有288位。火车从石家庄站开出后,车上的乘客是增多了,还是减少了?火车从石家庄站开出后,车上有多少位乘客?

(3)学校里原有85盒粉笔,又买来56盒。用去了73盒,还剩多少盒?

小结:这节课大家表现都很好收获一定很大,都跃跃欲试想谈谈自己的收获了,现在老师就给你们机会,谁先来?

2.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不含括号的)教案 篇二

四年级学生的概括水平处于从形象水平向本质抽象水平过渡的状态。探究加法交换律时, 我先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操场上, 同

学们正在上体育活动课, 看!同学们玩得多开心。根据图中的信息, 你能算出跳绳的人数是多少吗?

学生迅速口答出跳绳人数是28+17=45 (人) 或者17+28=45 (人) 。我把算式写下来, 说:“无论用男生人数加女生人数还是女生人数加男生人数, 都是求的跳绳人数, 结果都是45人, 能把这2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学生迅速写出了等式28+17=17+28。接着, 我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算式的个案特点———等号左右两边都是加法算式, 两个加数相同, 得数都等于45;区别在于两个加数的位置交换了。然后, 我让学生写几道类似的等式, 学生既可以根据图中的信息写出17+23=23+17、28+23=23+28, 也可以任意写出12+8=8+12之类的算式。学生写完后, 我追问学生类似这样的等式能不能写完, 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各不相同的等式中蕴藏的规律。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交流, 一般是结合具体算式用具体的数学语言进行概括 (如28+17=17+28说成28与17的和等于17与28的和) , 再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最后, 我介绍数学上常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加数, 学生很快用字母概括出加法交换律:a+b=b+a。

学生通过观察感知、引导猜想, 模仿举例、验证猜想和展示交流, 归纳概括发现了加法交换律, 并在自主创造、建模过程中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最后小结研究加法交换律, 即观察———猜想———验证———结论。这样, 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概括过程, 概括能力得到了初步培养。

二、再次概括, 灵活迁移

探究加法结合律时, 我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提问:“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很快计算出28+17+23=68 (人) 。交流时, 我要求学生说清每一步求的什么, 结合学生发言, 我问他们如果要先求参加跳绳的人数怎么办, 他们很快给28+17添上括号, 并认为这样就表示先算前两个数的和, 再和第三个数23相加;如果要先算参加活动的女生人数该怎么办?学生很快添上括号, 写出算式28+ (17+23) , 并认为这样就表示添上括号后先算后两个数的和, 再跟第一个数相加。反应快的学生不等我说脱口而出地说 (28+17) +23=28+ (17+23) , 我接着引导学生先算一算, 再观察: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 +13○45+ (25+13) , (36+18) +22○36+ (18+22)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等式中每组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并初步发现了规律, 但同时也发现用语言表述有一定困难, 就直接用文字或图形符号表示, 还有一些学生干脆把规律用字母表示成 (a+b) +c=a+ (b+c) 。通过学法迁移、归纳概括出加法结合律, 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三、三次概括, 触类旁通

学生的概括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 到灵活迁移后,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应用阶段, 再次经历概括过程, 使他们在练习过程中达到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 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不含括号的)教案 篇三

课前预习预习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p35   ,回顾已学混合运算的知识,探究课本基本知识。各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认真完成“预习自测”,预习自测中的问题可以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

预习自测

1. 填空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和加、减法,要先算(       ),后算

(          )。

(2)在两积相加,减的三步计算中,两积可以(      )计算。

(3)在计算45-20×3÷4时,这里的乘、除计算不能同时进行,必须按照从(   )级至(       )的顺序计算。

2.  计算

12×4+15×5       80÷4-76÷38         250÷5-3×16

40-20×3÷4       75-125÷5÷5 75+125÷5-68

课堂活动设计

创设学境 激情导入 游戏导入

复习二步混合运算

探究合作 交流展示

课堂探究的问题:

游戏引出问题,尝试列出综合算式,小组交流。

(1)小组内成员所列的算式都相同吗?

(2)这些算式运算的顺序和步骤也相同吗?

(3)比较不同的地方。

我会列式计算:

小四混合运算(一)导学案

随堂练习:

32×4-15×2    24÷3+120÷24    58÷2-60÷3

我发现:只要两边是(         ),中间是(        )的混合运算,都可以简化步骤,三步并两步计算。

小组合作:

在○里填上运算符号,编一些你们认为两边可以同时计算三步并两步的混合运算式子,哪一组编得最多?(不能重复)

80○2○40○4   80○2○40○4 80○2○40○4

80○2○40○4   80○2○40○4 80○2○40○4

质疑释疑 延伸质疑

28+20÷4+8

这划线的两步可以同时脱式计算吗?应如何算?

延伸:

讨论:150+120÷6×5这道题有哪些运算?应该先算什么?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达标测试:

1、先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80÷2+76÷4   240÷6-2×17   45-20×3÷4    51-36÷3+25

2、在数与数之间添上加、减、乘、除号,使计算结果正好等于右边的数。

2  2  2  2=1 2  2  2  2=2 2  2  2  2=3

2  2  2  2=4 2  2  2  2=5

教(学)后反思

★ 学数学第十册第五单元分数混合运算一教案

★ 数学教案-混合运算

★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分数混合运算(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 有理数混合运算练习题

★ 《小数混合运算》说课稿

★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 有理数混合运算习题

★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方案

★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练习题

4.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不含括号的)教案 篇四

混合运算及小括号练习题

21-3+8=21-(3+8)=24+8-4=24+(8-4)=

77+9+6=53-7+20=53+(20-7)=83+7-30=83-(30-7)=83-30-7)=23+9-8=23+

47+7-10=37-9-26=37-

68-58+6=68-(58+6)=4+76+8=30+32-8=60-55+7=85-(55+7)=3+75+5=82-42-6=77-77+7=60-43-7=50-25+8=80-34+6=78+6-10=88-(42-6)=55-

0+82-60=52+2-7=53-20+6=58-

47+(10+8)=53-50+47=64+30-30=29-20+9=29-(20+9)=20+55-20=20+

54+8-30=6+20+30=68-34-30=68-(34-30)= 9+28+20=50-39+50=65-(33+20)=9+51-40=95-65-30=8+77+20=41-41+10=50-43+30=40-(2+8)=27-(9+4)=32

38-9+8=30-2+7=72

66-(4+6)=39-2+7=20

35+2-8=39-4-5=39

20-1+6=40-6-7=62-7+3

89-(7-5)=63+(3+7)=

5.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不含括号的)教案 篇五

第1课时

复习内容

教科书第十二册第87页“整理与反思”及“练习与实践”的1~8题。

知识要点

1.计算整数加、减法要把相同数位对齐,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把小数点对齐,计算分数加、减法要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但不管是整数加减法,还是小数或分数加、减法,计算时都是把相同计数单位的数直接相加、减。

2.计算整数乘、除法都要按法则进行计算。小数乘法先按整数乘法算,再根据因数里一共有几位小数,在积里点上小数点;小数除法把除数化成整数来除,要注意小数点的处理。分数乘法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分数除法用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

3.这部分内容与以往教材相比,有以下几点不同:

①关于乘法:4个6,可以是4×6,也可以是6×4;4×6读作4乘6,4和6都是乘数,也可以叫做因数。

②关于除法:新教材中没有给出“第一种分法”和“第二种分法”等名称。③对小数和分数的混合运算不作要求,对分数中的假分数不要求化成带分数。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正确掌握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法则及整数计算法则与小数计算法则之间的联系,能正确进行计算。掌握加减法之间,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并能应用这种关系进行验算。并在计算过程中熟练地进行估算。

2.在解题过程中依据具体算式灵活地选择计算方式,体会不同计算方式的价值。3.根据提议正确理解数量关系,合理选择和组合信息。

4.进一步体会百分数的意义和应用,理解相关的基本数量关系,掌握与百分数有关的计算。

教学建议

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重点抓住以下几点进行:

1.重视学生的口算。第一学段的要求是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第二学段的要求是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2.加强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3.鼓励算法多样化。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4.练习过程中要减少单纯的技能训练。第一学段要求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第二学段要求能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四则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简单的小数、分数的混合运算也是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5.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避免对应用题进行机械的程式化的训练。对于较繁杂的计算,允许学生借助计算器进行计算。

6.对于每分钟的口算量,数学课程标准中没有作具体要求。

知识链接 1.认识乘法(教科书二上P1)2.认识除法(教科书二上P30)

3.小数加法和减法(教科书五上P47)

4.小数乘法和除法(教科书五上P68、P86)5.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科书五下P80)6.分数的乘法和除法(教科书六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四则运算的意义及法则

1.通常所说的四则运算是指什么?(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四则运算的意义各是怎样的?

2.整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数位对齐,从个位加(减)起] 小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小数点对齐,从最低位加减起] 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教师小结。

3.分数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方法进行计算。)

4.整数乘法和除法是怎样计算的?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分数乘除法是怎样计算的?

二、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8题

1.完成“练习与实践”第1题。先让学生直接写出得数,再交流总结出相关的口算方法。如果部分学生口算有困难,可以允许他们先写出计算过程,再写出得数。

2.完成“练习与实践”第2题。让学生一组一组地进行计算,通过比较和交流进一步弄清各种运算的计算方法。

3.完成“练习与实践”第3题。这一题的估算练习只要求学生估算整数加、减法和乘法。4.完成“练习与实践”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各题的验算方法。这一题的验算方法可以是多样的,重点是让学生养成验算的意识和习惯。

5.完成“练习与实践”第5题。先让学生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再依据算式说说怎样计算。要让学生分析简单的数量关系,还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是用口算、笔算、估算还是用计算器算。做这4道题不难,关键是让学生以这4题为例,讨论什么情况下用口算,什么情况下用笔算,什么情况下用计算器算,什么情况下只需要估算,加深对这几种计算手段施用情况的感悟。

6.完成“练习与实践”第6题。先帮助学生理解场景中的信息,再让学生正确理解相应的数量关系,合理选择组合信息。

7.完成“练习与实践”第7题。先让学生弄清应纳税款是多少元的14%,再独立完成。8.完成“练习与实践”第8题。先出示第8题表中数据,让学生试着比较这几个队员助跑摸底成绩。学生可能在认识上有分歧,要逐步引导他们明确:只比较助跑摸高的厘米数是不合理的,合理的方法是先分别算出每人助跑摸高的厘米数相当于身高的百分之几,再比较得到的百分数。

三、习题精编

(一)直接写出得数。

3111112427   14 20  2.1×4= 423453793810-3.7= 13.5÷9= 4.6×10%=

(二)在○里填上“>”“<”或“=”。

2÷3○0.666 0.7×0.8○0.8 2.532○2.532÷0.1 62×10% ○ 62÷10% 55255○12○1218185 66

(三)填空题。

1.()的2.5112139是;()米比米多;千克增加就是增加()千克。

856420514114414:40.5

3.把3米长的绳平均分成4段,每段长()米,每段占3米的()。

4.两个数的和是196,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3倍,这两个数分别是()和()。5.分母是8的最简真分数的和是()。6.一辆汽车31小时行驶27千米,这辆汽车小时行驶()千米,1小时行驶()千米。5

5(四)解决问题。

1.六(1)班有男生24人,女生28人,这学期转走了2名女生。现在女生人数是男生的百分之几?

2.一条公路全长1200米,修路队第一天修了全长的45%,第二天修了全长的2。先估计哪一5天修的多一些?多修多少米?

3.星星小学六月份用水82吨,比五月份多用水6.2吨。

五、六月份一共用水多少吨?

6.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不含括号的)教案 篇六

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内容:p.43~45

教学重点:1.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2.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知道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会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提高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三角板、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1.学生从学具盒里拿出可拼搭的小棒。(共5根,从中选4根)拼成一个长方形。

交流:你从5根中选4根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为什么? 说说长方形边有什么特点?角呢? 板书:边:对边相等

角:4个都是直角

2.老师操作:把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 问:现在这个图形还是长方形吗?为什么?(4个角不是直角了,就不是长方形了。)你知道它是什么图形吗?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

通过刚才的变化过程,你能说说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点吗? 板书:对边相等,对角相等(2个锐角、2个钝角)3.继续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更多的平行四边形。问:与三角形的稳定性相比,平行四边形怎么样? 利用它容易变形的特点,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举例:校门口的拉门。你还能说一些吗? 4.做平行四边形:

(1)用橡皮筋围平行四边形。(2)在点子图上画平行四边形。

老师注意巡视,并请学生交流思考的方法,强调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5.老师在黑板上,结合特点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灌云实验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二、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1.板书:高

问:你联想到什么?(高要和底对应、垂直、直角标记„„)在下面的边上写:底

以这条边为底,你知道它的高怎么找?(指名拿三角板比画)可能:直角边和底重合,另一直角边和顶点重合。问:有没有别的方法?

通过移动三角板,画出若干条高,问:这样的高有多少条?(无数条)学生画出点子图上平行四边形的高。

2.试一试,你能量出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各是多少厘米吗? 指出:可以任意地找一边为底,底和高是相对的。

三、练习:

1.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如果不是的,说说理由。

2.你会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用四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呢?

学生拼,老师注意请生展示。

3.右边是用七巧板中的三块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你能移动其饿一块将它改拼成长方形吗?

4.取一张平行四边形形状的纸,你能剪一刀,把它拼成一个长方形吗? 有几种剪法?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5.画出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底边上的高。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梯形,包括认识梯形的基本特征,梯形的底和高以及等腰梯形等。教材的编排与认识平行四边形相似,也是从生活实际出发,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地安排认识梯形的活动。

认识梯形

教学内容:p.46~49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认识梯形,包括认识梯形的基本特征,梯形的底和高以及等腰梯形等。教材的编排与认识平行四边形相似,也是从生活实际出发,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地安排认识梯形的活动。

教学重点:认识梯形的基本特点,会画梯形的高。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梯形,发现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高及梯形个边的名称,认识等腰梯形。

2.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灌云实验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长方形纸,三角板、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近平行四边形:

1.用手笔画一个平行四边形,说说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分别有什么特点? 板书:对边:平行且相等

对角:相等

2.取一长方形纸:昨天作业中有一题是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现在我请大家把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你会吗?说说怎么变?

撕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把它拼好,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二、认识梯形:

1.把刚才拼的那个三角形旋转后拼上去,问:这个图形你认识吗? 取下该三角形,问:这个图形你认识吗? 板书课题:梯形

指出:这节课我们来认识梯形

与刚才复习的平行四边形相比,梯形的边和角有哪些特点? 板书: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口述:这组对边只要平行,不要求相等,另一组对边则不平行;四个角对角都不相等。

指出:梯形和平行四边形因为都是四边形,所以它们的内角和都是360度。2.学生在点子图上画一个梯形。老师巡视指导。

三、认识梯形的高:

1.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梯形,学生自己读p.47上的一段话。交流板书这四条边的名称:上底、下底、腰、腰

旋转手中的梯形,再让学生分别指一指这4条边的名称,并说明理由。2.请学生上黑板用三角板比画高的位置。

结合画高指出:从上底到下底的垂直线段是梯形的高。这样的高可以画多少条?(无数条)3.交流几种较特殊的梯形:

从学生中收集几种较特殊的梯形展示:

(1)直角梯形:这个梯形中有2个直角,这样的梯形叫直角梯形。找一找,它的高在那里?(就是其中的一条腰)

(2)等腰梯形:举刚才做的等腰梯形,其中这个梯形的腰有什么特点?(相等)

指出:这样的梯形叫等腰梯形

灌云实验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4.学生继续在点子图上画梯形,要求画出三种梯形:一般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并分别标出它们的高。

四、完成练习:

试一试:量出下面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完成想想做做:

1.先说出下面哪些图形是梯形,再分别指出这些梯形的上底、下底和腰。是梯形的标出其中平行的一对边,不是梯形的也说明一下理由。

2.在下面的梯形里画一条高,可以把梯形分成两个图形。你能有不同的画法吗?

方法一:从交点处画高,分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 方法二:不从交点处画高,分成了两个直角梯形

3.下面是一张长方形纸对折两次后的展开图。理解:以展开图上的10个交点为顶点,画出不同的梯形,并和同桌分别说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交流后总结:只添一条线得到的是直角梯形;添两条线的是一般梯形或是等腰梯形。大家画出的梯形各不相同,但高长度是相等的。

4.折纸作业布置:

(1)用两个完全一样大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说说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呢?

(2)一个平行四边形剪开并拼成一个长方形。(3)用一个梯形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4)用一个三角形剪开拼成一个长方形。

7.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不含括号的)教案 篇七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1)

总课时数:第╳课时上课时间:2013年╳╳月╳╳日 教学内容:p.1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放大,培养类比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

一、交流展示

学生自己出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并笔算。算完后互相检查。

指名一人板演,看板书,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主要说清楚分别要用第2个乘数的个位、十位上的数去乘)。

二、自主探索

1.出示例题图:

让学生看图后,读读题目的意思,说说怎么列式?

随学生回答板书:144×15

指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三、精讲点拔

1.学生自主探索:每人在本子上自己算一算,算完后和同桌交换算法,说说自己怎么算的?有问题么?

2.找几个学生的做法板演,分别说说各题错在哪里?正确的该怎么算?

[课堂中出现的问题:(1)直接一次乘。指出:乘数是两位的,要分两次乘。

(2)分别用第一个乘数三个数位上的数去乘,乘了三次。指出:一般用第二个乘数分别去乘]另外再指出:个位乘得的积末尾和个位对齐,十位乘得的积和十位对齐。

总结:(1)用两位数的个位和十位上的数依次分别去乘三位数;(2)用两位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和那一位对齐;(3)把两次乘得的数加

灌云实验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起来。

四、运用提升

1.做“想想做做”第2题(做在书上)

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中很容易出错,除了上面说的错,还有哪些呢?一起看第2题:说说错在哪里?怎么改正?

特别要注意三位数中间有0时,不能漏乘;还要注意不能忘记每次计算时的进位。

2.完成第1题

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写出竖式进行笔算,算完后指名说说得数。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列竖式计算可以方便一些?

指出:用竖式计算类似的题目时,通过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能使笔算方便一些。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读题,指名说题意。

提问:要求算出每种水果各卖了多少元,就是要算出总价,总价是怎样计算的?(板书:数量×单价=总价)

学生列式计算,写在作业本上。

五、达标作业

补充习题相关作业

8.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不含括号的)教案 篇八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操作活动和计算观察,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2.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和发现活动,经历操作、发现、验证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乐于探究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教学难点: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 2.复习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提问: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关于三角形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忆三角形的特点: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3条高„„ 3.导入新课。

三角形还有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系。(板书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例题3: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2.操作交流。

(1)学生从自己准备的四根小棒中选出三根小棒来围一围,看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2)小组交流。

布置学生将各自的操作情况在四人小组内进行交流。

(3)全班交流,指名回答:你选择的是哪三根小棒,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学生回答预设:

①选择8cm、5cm、4cm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②选择5cm、4cm、2cm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③选择8cm、4cm、2cm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④选择8cm、5cm、2cm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追问:第③种情况和第④种情况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

引导学生认识到:第③种情况中,4cm、2cm这两根小棒太短了,三根小棒不能首尾相接;第④种情况中,5cm、2cm这两根小棒太短了,三根小棒不能首尾相接。

教师小结:因为4cm+2cm<8cm,5cm+2cm<8cm,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3.探索规律。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当两根小棒长度相加比第三根小棒短时,不能围成三角形。那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又有什么特点呢?

(1)布置探索任务。

从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中任意选出两根,将它们的长度和与第三根比较,结果怎样?

(2)学生独立探索。(3)交流汇报。

第①种情况:4+5>8、4+8>5、5+8>4; 第②种情况:4+2>5、4+5>2、5+2>4。

小结:任意两根小棒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根小棒。4.验证规律。

提问: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吗?(1)画一画:用三角尺画一个三角形。

(2)量一量:量出三角形的各边长度。(单位:毫米)(3)算一算:算出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长度的关系。(4)总结规律。

提问:通过验证,你发现三角形三边的长度有哪些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追问:对于“任意两边”这四个字,你是怎么理解的?

5.议一议:如果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8厘米、5厘米和3厘米,能围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5厘米长的小棒和3厘米长的小棒长度相加等于8厘米,并没有大于8厘米,所以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78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再组织交流汇报。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判断的依据,教师可以介绍用两短边的和与第三边比较。

2.完成教材第78页“练一练”第2题。

这道题是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度,求第三条边的长度范围。题目提供了四个答案让学生进行选择,降低了思维难度,学生在练习时可以进行尝试。在学生完成后,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第三条边的长度范围,即“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9.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不含括号的)教案 篇九

一、整数和小数(2)

第五课时 整数、小数的运算定律和简便算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66~67页运算定律、规律,及其后的“练一练”,练习十二第6~8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学数学里学过的运算定律和一些规律,能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培养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7.2+2.8 4×2.5 8×12.5 3×4

1-0.8 56+44 0.5×0.2 10-3.7

2、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复习了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计算法则。今天,我们复习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运算定律。(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学过的一些运算定律和运算的规律,并能应用这些定律和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学会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方法。

二、复习运算定律及应用

1、整理运算定律。

(1)出示第66页表格。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板书填表)谁能用数举例并用字母式子来说明加法交换律?(根据口答板书填表)

(2)对下面这些运算定律,大家都能这样举例和用字母表示吗?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填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3)提问:谁来根据字母式子,说说每个运算定律是什么意思?乘法的运算定律与加法运算定律有什么类似的地方?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不同在哪些地方?

2、应用运算定律。

(1)提问:运算定律有什么应用?

指出:应用运算定律,可以根据算式里数的特点,使一些运算简便。这样,就可以又对又快地算出这些算式的结果。下面就分析一些题里数的特点,用简便算法进行计算。

(2)做“练一练”第l题。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出简便计算的依据和为什么这样算。

三、复习运算规律

1、出示第66页最下面两题。

要求学生在课本上填写符号。指名口答,老师板书。指名说一说每个等式表示的意思。

2、提问:你知道减法和除法计算时,哪些情况可以应用这些规律使计算简便吗?指出:计算连减或连除时,如果两个减数先加或两个除数先乘,可以用口算计算出算式的得数,就可以顺着用这两个规律使计算简便;反过来看,如果把减去两个数的和转化成连减或者除以两个数的积转化成连除来计算,能直接口算的,可以反过来用这两个规律使计算简便。

3、做“练一练”第2题。

指名四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先看数的特点,再说依据什么来计算的。

4、做“练一练”第3题。

(1)做加、减式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说怎样想的。提问:从这里的计算,你发现什么时候可以用这样的简便算法?加、减接近整

十、整百„„数的时候用简便算法可以怎样想?指出:加上或减去接近整

十、整百的数时,可以先看做整

十、整日„„的数计算,然后根据应该加上的数,确定再加上或减去几。

(2)做乘法式题。

出示乘法题,让学生思考怎样算简便。指名口答,老师板书,井要求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综合练习

1、说说下面题里的数有什么特点,怎样算简便。

0.8+4.6+0.2+5.4 12.5× 2.5×0.8×4

9.6-5.7+0.4 6.3×1.4+3.7×1.4

25×99 341-103 418+297

159+102 253-98 490÷35÷2

2、改错。

出示练习十二第7题。让学生改在课本上。指名口答,老师板书改正,让学生说说错在哪里。

五、课堂小结

这堂课复习了什么?通过复习你有哪些收获?指出:我们在式题计算时,要注意先看清题目,分析数据的特点。如果数据符合一些运算定律或规律,能用简便算法时.一般应用简便算法,这样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六、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二第6题后五行。

10.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不含括号的)教案 篇十

教学内容:

课文第4—8自然段。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无拘无束”、“疏忽怠慢”、“倍感亲切”在文中表示的具体含义。

3、感受人类与鸟类之间和谐相处的情景,懂得爱护鸟类。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

从“我”揣摩鸟语的过程中,感受人类与鸟类之间和谐相处的情景,懂得爱护鸟类的思想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鸟的世界,去聆听那美妙的——《鸟语》(生齐读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作者不但爱听鸟语,爱看鸟的姿态,喜爱鸟的品质,而且渴望懂得鸟语。今天,我们就具体了解一下作者是怎样去揣摩各种鸟叫声的。

二、精讲点拨: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哪些自然段描写了作者揣摩鸟语。(4—7自然段)

(一)与布谷鸟对话

1、默读4—5自然段

(1)这两个自然段介绍的是哪种鸟?

相机介绍布谷鸟。(课件出示:布谷图及其叫声)生学声音。

师:从这简单的叫声中,作者觉得布谷鸟是在提醒我们干什么? 学生答 :种田织布、勤劳刻苦

师:布谷鸟真的会催促我们赶快种田织布,一定要勤劳刻苦吗? 所以,这只是作者自己的猜想,如果是我,我可能就会觉得布谷鸟是在叫我去吃饭,如果是你们,你们又觉得布谷鸟会对你们说些什么呢? 指名说。

师:从这么简单的语言中听出这么多的意思,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在同桌之间互相分享一下。(鼓励同桌自由对话。)

师:老师看到同学们刚才自由自在的表现,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那真是——什么?(无拘无束)

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这种完全放松、不受任何约束的心情读一读这句话:“人和鸟就这样无拘无束地一问一答,有趣极了,我仿佛也变成一只翩翩飞翔的鸟儿。”

指名读。

师:是啊,作者已经把自己当成了一只鸟,完全沉浸在和布谷鸟快乐的交流中,都忘了自己该去上学了。请同学们自读后面的几句话,思考:作者是怎样对待学习的?

指名读句子。“一想起布谷鸟那充满深情的声声催促,我在学习上还真不敢疏忽怠慢。” 再读句子(1)理解句意。

在生活中,谁会催促我们? 生:父母、老师、朋友

师:在作者的眼里布谷鸟就像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在我们贪玩时,布谷鸟在催促我们——

(„„)

师:在我们做作业粗心时,它在催促我们——(„„)布谷鸟真是我的好朋友啊,所以我在学习上——还真不敢疏忽怠慢。(2)理解词语:疏忽。

师:“疏忽”是什么意思?在平时的学习中你有过疏忽的时候吗? 除了学习,生活中,我们还有什么地方不能疏忽?

学生回答。

师:看来做什么事都疏忽不得。再次引读——所以,一想起布谷鸟那充满深情的声声催促,我在学习上还真不敢疏忽怠慢。小结:声声催促都饱含着深情,催促我不断前进,真是催人奋进啊!(板书:催人奋进)

所以小作者说——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引读齐读)

(二)与喜鹊对话

师:除了布谷鸟,作者还重点介绍了哪种鸟的语言? 课件出示:喜鹊图及其叫声

师:谁来学一学喜鹊的叫声?(再轻快一点!)指名读:喳喳喳喳,喳喳喳喳!

师:喜鹊是报喜鸟啊,所以它的叫声分明在说——喜事到家,喜事到家!

师:想想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让我们高兴的喜事呢?(„„)我们也来学着和布谷鸟对话的样子来和喜鹊对对话好不好? 出示:有什么喜事?喳喳喳喳,()!学生模仿喜鹊报喜。

师:人们听到喜鹊的叫声——

生:倍感亲切。(相机理解“倍感亲切”)

师:生活中,哪些人,哪些事让你倍感亲切呢?

指名说„„

师:老师、亲人、同学,那些关心过我们的人都让我们倍感亲切。喜鹊却让乡里人倍感亲切。

指名读这句话。(喜鹊是报喜之鸟„ „人们仍倍感亲切)师:喜鹊的话次次都应验吗?喜鹊的“话”常常不能应验,为什么人们还这么喜欢它呢? 指名回答。

师:是的,喜鹊在我们中国一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喜鹊出现在贺卡上,祝福朋友,装点美好生活;喜鹊作为窗花印在窗户上,寓意喜上眉梢、喜事盈门。这样的鸟怎能不喜欢呢?一起来读好这句话。“每当这时,我心里便有说不出的高兴,总是盼着喜事快快降临。虽然它的“话”常常不能应验,但总能给人以希望和安慰,给生活增添不少乐趣。” 生读句子。

师:多么可爱的鸟,多么丰富的鸟语啊,它催人奋进,给人希望,还给生活增添了乐趣。(板书:增添乐趣)所以说,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引读)

(三)与群鸟对话

过渡:小作者还关注了什么鸟?(黄莺、百灵、画眉)它们的“语言”丰富极了。引读:一听到它们的叫声,我便以“知音”自居,作出各种各样的猜想,编织出许多有趣的故事来。

作者不仅听懂了鸟语,还获得了很多启示。他得到了哪些启示呢?

指名读。

课件出示: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 生自由读。

师:看看不同颜色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说。

师:是啊,前面写鸟儿的特点,后面则写了人们从中得到的启示。指导读。

师:这里还有一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呢?

(„„)

师:你还熟悉哪些鸟、动物,从他们身上你学到了什么?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出示:从 的 那里,我。

师:如果说鸟儿的鸣叫是有声语言,这儿就是鸟儿们无声的鸟语了,它给我们带来这么多启示。【板书:给人启示】因此,作者从心灵深处发出了感慨——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啊!(齐读)鸟语催人奋进,读: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啊!

它不但催人奋进,还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乐趣,读: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啊!

它不但催人奋进,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乐趣,更可贵的是还能给予我们启示,再读: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啊!

三、拓展延伸:

播放一组人与鸟和谐相处的画面。

鸟给我们带来乐趣、带来启迪,带来遐想,让我们爱鸟护鸟,保护自然,保护环境,创造一个人鸟和谐的家园!阅读《鸟装饰大自然的美》一文。

四、作业:

鸟儿是我们的好朋友,写一句保护鸟儿的公益宣传语。

说课稿

1、设计理念:

《鸟语》是一篇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趣、文质兼美的散文。在解读教材之前,我反复地朗读了这篇课文。课文留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有情、有趣、有爱。

有情,文中处处透露“我”与鸟,鸟与“我”之间和谐相处之情。有趣,文章写得有趣。对鸟语的猜测与表达,文中的小故事,都为文章增加了趣味性。

有爱,爱,是前提,是基础。没有对鸟儿的喜爱,作者就不可能写得有情;没有对鸟儿的喜爱,作者就不可能懂鸟语;没有对鸟儿的喜爱,作者也不可能写得这么有趣。简单地说,没有爱,就没有这美好的一切。

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情,这样的趣,这样的爱呢?我在设计时主要以文中的一个感叹句“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为主线,来设疑:“小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如此的感叹”。然后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布谷对话,感悟鸟语的催人奋进,与喜鹊对话,体会鸟语可以为生活增添乐趣,再与群鸟对话,明白从鸟儿身上可以获得启示。最后,再反复读“鸟儿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哇!”,读中升华。

为了真正让学生走进鸟的世界,体会作者的这种感受。我引领学生融入小作者的角色,一起进入文本,去和孩子们与喜欢的鸟类聊天、对话。教学与布谷鸟、喜鹊对话的自然段,我抓住“疏忽、倍感亲切”

两个词语,通过这两个词语的联系上下文解释引入到和布谷鸟及喜鹊谈话的内容中去。与布谷鸟的对话,让学生想象小作者和布谷鸟还会聊些什么,与喜鹊对话,让学生报喜,感受人鸟相望的情趣。此外,我又安排了”听鸟语,猜鸟音“这一环节,让孩子们也尝试着做鸟儿的知音,做一做猜想,编一编故事。而教学“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一句时,我主要让学生进行句式的训练“从 那里,我 ”让孩子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把对文本的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

学生在上述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对鸟儿的喜爱之情已默默地渗透到他们的心中,这时我再让学生写一写保护鸟儿的宣传语,让爱鸟之情化为实际行动,升华了情感。

2、教后反思:

上完课,自己感觉还有很多遗憾:

(1)对学生的引导和点拨还不够到位,没能适时地抓住学生的回答进行有效的生成;

11.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运算(不含括号的)教案 篇十一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2课时)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去乘,就把积的个位写在那一位的上面。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小黑板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图,提问:从图上知道些什么?求“一共住了多少户”算式怎么列?板书:144×15=

二、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讲述:144×15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用竖式算一算。学生独立计算,教师了解学生做的情况,请学生板演。同桌交流:请同桌同学把计算的过程互相说一说。全班交流,哪位同学来说说计算的过程。

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明确: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方法类似,先要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乘三位数,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乘三位数,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三、巩固提高 完成“想想做做”1—4 第1题。

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全班交流: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第2题。

出示题目,要求学生把有错的地方改正过来。全班交流:(1)对还是错?

(2)错在哪啦,你能分析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误吗? 第3题。

重点组织学生讨论:25×112怎样列竖式简便。一般把两位数写在下面。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明确:总价=数量×单价

四、课堂作业 计算:

245×23 136×46 78×312 216×67 54×324 618×2

3第二课时 练习课

一、口算练习“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指名学生口答。

统计准确率,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订正。

二、笔算练习“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选2题让学生说说笔算的过程。

统计正确率,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帮助订正。

三、解决问题 “想想做做”7—10 第7题

学生读题后试着独立解决。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通过交流,学生明确:速度×时间=路程 第8题

读题后教师对“人均月收入”和“人均年收入”的含义略作解释。引导学生选择必要的信息独立解决问题。第10题

学生读题看图了解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

帮助学生理解:“已卖出的”要按“每个16元”计算,而“剩下的”要按“每个13元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回答,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四、思考题

学生尝试练习后教师讲解 不对所有的学生作要求。

五、课堂作业 计算:

34×321 78×312 562×12 345×34 264×56 132×58 567×12 89×143 “想想做做”9

&2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2课时)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乘数末尾有0的笔算经验,学会用简便方法计算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2、通过计算、比较,让学生在实际计算中感知积的变化规律,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简便算法的依据。

难点:简便竖式的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图,提问:从图上知道些什么,要求“每天大约能释放出氧气多少克”算式怎么列?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850×15=

二、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850×15=?,用竖式怎样算,请同学们在自备本上试一试。学生尝试练习,教师了解学生做的情况。指名学生板演(两种不同写法)

提问:这两种方法都对吗?那么哪一种简便?我们通常都用这种简便方法表示。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小组交流:像这样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怎样写比较简便。

通过交流,学生明确:像这样的题目,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两个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几个0。

三、巩固提高

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第1题。

重点让学生说说积的末尾0的个数是怎样确定的 第3题。

要求学生一组一组对比着计算。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像这样的题目,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两个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几个0。

第5题。

学生填完后引导比较:乘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三、课堂作业: 第2、4题。

第二课时 练习课

一、完成“想想做做”6、7、9、10题 第6题

要求学生一组一组对比着计算。

指名学生回答,交流每组题的不同点,使学生认识到:几十几乘几百,几百几十乘几十都可转化成几十几乘几十来计算。

第7题

以卡片形式出现,指名口算。提问:怎样口算比较简便?

小结:不看乘数末尾的0,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数数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得后面添几个0。

第9题

指名读题,了解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列式解答。

提问: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提问并解答。第10题

答案不唯一,通过练习,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数末尾0的个数和积末尾0的个数的关系。

二、课堂作业

1、第8题

2、第9题的第二个问题:提出两个问题并解答。

&3 练习一(2课时)

教学要求:

1、进一步熟练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重、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准备习题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一、完成练习一的1—5题 第1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

小黑板出示题目,指名学生回答,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提问:谁来说一说,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口算比较简便。

小结:乘数末尾的0先不看,把0前面的数相乘,有几个0就在所得的积的后面添几个0。

第2题

学生在自备本上独立做,指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提问: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第3、4、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作业

1、笔算下面各题

35×253 67×465 54×176 46×342 87×465 28×434

2、解决问题(补充2题)

第二课时

一、口算练习

20×500 25×100 210×4 32×30 3×120 10×460 40×800 40×200 13×300 200×70 60×900 100×50 学生直接说得数

指名学生说,选3题让学生说说口算的方法。提问: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口算较简便?

二、完成练习一的6、7、10、12题 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分组做。指名学生说得数

比较第1、2组题,说说每组两道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说出:一个数连续乘两个数就等于乘这两个数的积。比较第3组题。

引导学生说出:501个20相加,可以先算500个20是多少,再加上1个20。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对运用第6题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的同学要给予表扬。如:36×250=250×4×9

125×64=125×8×8 第10题

读题后,帮助学生理解:一套单人课桌椅是指一张课桌和一把椅子。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教师板书。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第12题

指导学生看懂表格。

学生选择合适的信息解决问题。指名回答,教师板书。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三、课堂作业

1、简便运算

402×20 250×16 48×125

上一篇:安徽省特色小镇如何申报下一篇:不可以太想我爱情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