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教学设计优秀

2024-07-05

诗教学设计优秀(共19篇)

1.诗教学设计优秀 篇一

一、新课导入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今天我们学习的诗两首,就会告诉我们。

二、新课指导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18写下《皇村回忆》,得到老诗人杰尔查文赞赏,发表第一首诗作《致诗友》。18毕业后到外交部任翻译,先后加入“阿尔扎玛斯社”和“绿灯社”,以歌颂自由、抨击专制暴政为主题创作《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诗作,长篇叙事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以当代贵族青年为主人公的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1830年12月完成了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叙写贵族青年奥涅金的.生活历程,塑造了俄国文学“多余的人”的形象;以普通人生活与情感为题材创作了《别尔金小说集》,创作《吝啬骑士》《莫扎特与萨列金》《石客》等四部小悲剧,写下叙事诗《科洛姆纳的小屋》、大量抒情诗及童话诗;文学史家把这一普希金创作高峰期称为“波尔金诺之秋”。1831年3月,编写《彼得大帝史》时为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所吸引,游访起义故地,1833年10月重返波尔金诺编写《普加乔夫起义史》,并以此为题材开始创作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其间写下中篇小说《黑桃皇后》、长篇叙事诗《青铜骑士》、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以及《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童话诗。普希金婚后苦于上流社会的应酬,家庭经济紧张,沙皇授予“宫廷侍卫”头衔使他感到屈辱,文学创作减少,受到上层贵族敌视。

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主题切中当时俄国社会重大问题,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罗斯文学的典型形象。他的文学风格继承发展了18世纪俄国文学成果,创造性地借鉴了西欧文学的因素,将书面语与口语和谐结合并吸取大量民间语言精华,创造了新的朴素优美的俄罗斯文学语言。他曾先后参加《文学报》《现代人》的创办工作,留下许多文艺批评著作、政论文及书信。普希金的文学创作结束了俄国文学的落后局面,为俄国19世纪文学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2、写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这首诗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3、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4、这首诗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按常理这是诗歌创作要尽力避免的,但这首诗却以说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在于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5、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在这里,诗人是说,现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骗而心中忧郁,只要“镇静”,“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那么,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会觉得很美好。诗人在这里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未选择的路》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诗句,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富于哲理的名言。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2、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他于1924、1931、1937、1943年四次获得普利策奖,他晚年是美国的一个非官方的桂冠诗人。在他75岁与85岁诞辰时,美国参议院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的诗歌在形式上与传统诗歌相近,但不像浪漫派、唯美派诗人那样矫揉造作。他不追求外在的美。他的诗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他的诗朴实无华,然而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著名的《白桦树》一诗,写一般人总想逃避现实,但终究要回到现实中来。《修墙》写人世间有许多毫无存在必要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墙。除了短篇抒情诗外,他有一些富于戏剧性的长篇叙事诗,刻画了新英格兰乡间人物的精神面貌,调子比较低沉,亦颇有特色。在格律方面,弗罗斯特爱用传统的无韵体和十四行体的各种变体,时常押韵,在节奏上具有自己的特色。

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弗罗斯特的著名诗集还有《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等。1949年出版了《诗歌全集》,以后仍陆续有新作发表。

3、简析:

第一节写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一条;而一旦选定了一条,就没有回头的机会了。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这样的开头,自然使人联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头的,只是浪费时间,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无法收回,因为时光不会倒流。所以诗人望着那一条消失在丛林深处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这沉思的过程中,他心里也许已经作出了决定。

第二节,诗人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路,这条路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那种留下很多旅人足迹的路。诗人也许知道,这样的路是平淡的,没有挑战性的。

第三节,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可这时候诗人心中对于另一条路也是非常留恋的,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因为他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万一这一次的选择是一个错误,将“难以再返回”了。这里诗人写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种心理。

第四节,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中,选择了其中一条路,从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这里,诗人并没有沿着第三节的诗意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那条路结果怎样,而是写未选择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是的,人生的道路,结果谁料得到呢?诗人显然有宿命的意味,带着一丝惆怅。但这样写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状态,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4、这首诗实际是写人生道路:

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题目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

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所以这首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5、说说“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你从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

诗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6、特点:

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后耐人寻味。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7、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三、课后练习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2、课文扩读材料:《中外诗歌名篇名作选》。

2.诗教学设计优秀 篇二

教材目标:1、诗意的赏读。2、从诗歌形象中找寻寄托的情感。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诗歌的诗意与情意。

教学难点:如何还原诗歌的形象。

教学方法及理念:提取信息法———形象复原法。

学法:想象、联想、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A将要学习一首诗, 板书学诗方法:知人论世, 语言品味, 形象复原, 情意探究。B引领学生走进历史隧道去感受一位苦难诗人, 人民诗人, 伟大诗人杜甫的心路历程 (板出杜甫) 。C讲解写《春望》时的时代背景及杜甫的个人情状 (完成知人论世这一学诗方法) 。

二、教师范读, 学生充分朗读, 板书思考点: (1) 注释:国、时、破、深、烽火等词。 (2) 从“破”“深”二字中找感觉。 (3) 赏析“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这一联。

三、学生试读全诗, 对学生进行字音、重音、节奏、停连、语气的简要评点。

四、学习《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过程。

《春望》主问题设计:1、春天见到了什么景象?2、改诗题。3、拍短剧场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主问题设计:1、 (1) 他听到喜讯后, 情感凝于哪一个字?2、此时他流的是什么泪?

分析题目后, 让学生思考, 春天见到什么景象?再让学生谈谈一二句的诗意, 这时可将思考点中“国、时、破、深”等词的意思疏通。评点诗意后, “让学生”从破深二字中找感觉。在“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的岁月里, 诗人最盼望什么?过渡到后二联的学习, 先用原句作答, 然后设计一个主问题, 试改“诗题”的“望”字, 可能会有“盼、思、愁”等字。

教师再点拔:盼家书, 家书比黄金万两珍贵, 是因为家书能知道家人的平安与健康, 最后一句一个衰老憔悴的形象能知作者愁, 愁到连发簪都别不住头发了。

小结诗的内容:所有的忘情悲怀都浓缩于一个愁的搔首踌躇憔悴衰老形象之中。板书:

我设计了一个过渡:诗歌是抒情性的, 但形象性很强, 能有的思想内容都蕴含在形象之中, 借助形象来表达情感, 接下来通过一个活动感悟《春望》之“风力”。

如果你当导演, 把《春望》拍成电视短剧, 你选择拍什么内容?说说你选择的依据和理由。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 然后展示。

预设:选择国破城荒, 画面上突出对比, 由壮丽的山河到破败不堪的都城, 由繁华的长安城的春景到眼前的荒草遍地, 不见一人。

选择拍摄花鸟泪惊的一幕, 特写花上的泪珠和诗人痛苦的表情。

过渡:诗人为国家、命运担忧, 为家人平安担忧, 他朝也盼, 晚也盼, 希望哪一天能回到自己的家乡。7年后, 杜甫逃离了长安城, 住在四川, 有一天, 他得到一个惊天的喜讯, 叛军被消灭了, 他挥笔写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然后老师领读全诗, 解读诗意, 解读诗意时, 我读一句诗意学生齐读原诗。

让学生思考 (1) 他听到喜讯后, 情感凝于哪一个字? (喜字, 可能“喜”“狂”之争。教师明确, “喜”为情, “狂”为喜之态势) , 为何而喜?有四喜, 一喜官军平定, 二喜国家安宁, 三喜家人能团聚, 四喜能回故乡, 真谓是“千里洛阳一日还, 千舟已过万重山”。 (2) 此时他流的是什么泪?高兴的泪, 激动的泪。 (3) 小结, 这首诗闻喜讯而流喜泪, 流喜泪而呈喜态, 呈喜态而唱喜歌, 唱喜歌而喝喜酒, 喝喜酒而思喜归, 喜始喜终, 是杜甫平生的一首畅快诗。

五、品评两首诗千古流传的原因。一首忧伤, 忧伤到“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一首喜悦到极点“漫卷诗书喜欲狂”。能让学生体会到感情是诗歌的生命。

在这里设计一个积累板块, 师生共读。豪极时可以写出“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喜极时可以写出“漫卷诗书喜欲狂”。忧极时可以写出“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怒极时可以写出“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愁极时可以写出“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乡愁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三

播放浪漫萨克斯演奏曲《回家》,屏幕上出现诸如“明月”、“海峡”、“小桥流水人家”、“匆匆而过的人流”等富有意境的画面,让学生沉浸在音乐和画面的遐思之中。

乐毕。学生可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师导入:听了这首曲子,真的使我想家,催人回家,如果身处异地他乡,一腔乡愁便油然而生。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天下常有背井离乡的无奈,离愁别绪也就会常消常涨。因此,“乡愁”这种情结也就成了文学艺术作品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首抒写乡愁的诗。

二、增设情境,简介背景

先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所知简介背景,然后点击,屏幕显示:

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台湾。席慕容,台湾当代诗人、散文家,1943年出生于重庆,1949年迁居香港,1954年赴台。一方面,两位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一往情深,极其钟爱,他们继承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不免经常流露出来。

师提示:两位诗人的祖籍在哪里?实际上他们身居何处?请同学们齐读打横线的话。(读毕)那么,这种乡愁的滋味是怎样在诗中穿透出来的呢?

三、渐入情境,朗读余诗

1.学生自由读余光中的诗。

要求:(1)标出停顿和重音;(2)体会诗的结构美。

2.教师范读,学生个别朗读。

要求:体会诗中的情感。

师提示:这首诗是游子内心深处流出的深情而忧伤的恋歌,所以宜用较缓慢的语调,深情地、略带忧伤地来读,重音落在四个具体的意象上。

3.体会后,齐读。

四、想像情境,品读欣赏

1.设计主问题,品读全诗。

(1)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这首诗用了哪些比喻表现乡愁?

(2)找出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表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它们突出了这四样事物的什么特征?

(3)这首诗的主题是怎样逐层升华的?

2.分组讨论、总结,教师适时点拨。

3. 教师小结。

余光中倾诉心中的“乡愁”,借助“时空距离”,采用“托物寄情”的手法,在“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和层节中,把个人思乡之情层层推进为家国之情。诗歌的主题由个人思乡之愁升华为家国之情,使诗富有时代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板书附录一)。

4. 背诵这首诗。

五、延伸情境,阅读迁移

1。朗读席诗,自取角度、自设问题,品读席慕容的《乡愁》诗。

师提示:品读涛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我们可以从诗的结构形式、诗的语言、诗的意境、诗的修辞方法、诗的情感等等方面人手。

点拨:体会两个新奇富有创造性的比喻“故乡的面貌,是一种模糊的怅惘”和“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明确:把故乡的面貌比喻成一种模糊的怅惘,类乎通感的写法,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独特而有新意,脱离了俗套;再则,诗人6岁就离开了大陆,对故乡的记忆的确很模糊,似乎只存在那“雾里的挥手别离”的模糊而怅惘的记忆。第二个比喻,诗人用不可能的事(现实中并没有那种永不老去的没有年轮的树)来比喻,为的只是说明:乡愁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

2.朗读、背诵全诗。

3.学生小结全诗的特色(板书附录二)。

4.教师小结,提升情境。

“愁”,有人说是离人心上的秋,是一种“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情愫。而这两首诗都把抽象的“乡愁”用具体可感的形象诠释出来了。其实,在许多诗词中都采用了这种化抽象为具体的手法。如,下列诗词句:“‘愁’,离人心上之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落红万点愁如海”、“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等等,把“愁”喻为“一江春水”,真是“此愁绵绵无绝期”。把“离愁”比为“春草”,大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势;“剪不断,理还乱”,把“离愁”喻为“丝麻”,言其多而乱;把“愁”比成“海”,言愁之深之广;把“愁”比为“三千白发”,言其绵绵之长。这都是把抽象的情愫具体形象化了,正是诗歌通常采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六、拓展情境,扩张阅读

诗,可声情并茂地读,更可用唱和的方式来渲染诗情。下面我们就欣赏由台湾歌手罗大佑演唱、台湾诗人余光中抒写的《乡愁四韵》,这种演唱的方式会更快捷地引着我们走进诗人的心灵。

1.播放《乡愁四韵》音画。

宇幕:“乡愁四韵”诗行。

背景画面:四组意境优美的风光画,每组两幅画面。第一组画为大海系列,第二组为晚霞系列,第三组为飞雪系列,第四组为腊梅系列。

播放方式:随着歌词的递进,画面每隔2秒切换一幅,第一节诗依次由一组系列画配合。

2.独立完成创新思考题。

(1)诗中把抽象的乡愁化成了哪四个具体的意象?

(2)这首诗调动了读者的多种感官,如:味觉、____、视觉、嗅觉、____,这让读者感到触物伤情的乡愁占据了诗人的全部身心而产生共鸣。

(3)仿写诗句。

把诸如“思念”、“苦闷”、“烦恼”、“孤独”、“寂寞”等抽象情愫用具体可感的形象来作比。

示例: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思念是____,思念是____。

注:拓展(1)(2)题可在课内完成,仿写诗句可视时间松紧安排在课外。

七、营造佳境,深情收束

教师小结(播幽婉的《乡愁四韵》的乐曲)。

乡愁是什么,它就是一枚邮票,一张船票,一方坟墓,一湾海峡;乡愁的滋味是什么,是醉酒的滋味,是沸血的烧痛,是家信的等待,是母亲的芬芳;乡愁意味着什么,有远行就有思念,有分离就有断肠人,它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我们真希望那湾浅浅的海峡不再是游子的断肠处,让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早日同唱一首团圆的歌。

附录三

“愁”,离人心上之秋。

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B“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

C“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

D“落红万点愁如海。”

——秦观

E“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

附录四

乡愁四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作者单位:长沙市第19中学)

(摘自《湖南教育》)

4.外国诗两首优秀教学设计范例 篇四

2、学会比较阅读。

3、揣摩诗句,通过联想和想像,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借助联想和想像,以意驭情,强化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学会比较阅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自然万物,生机勃勃,充满诗情画意,令无数诗人为之讴歌。

二、《蝈蝈与蛐蛐》

1、作者简介: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一生写有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可惜他宏才初展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他的墓碑上写着: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2、学生朗读诗歌。

3、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把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比作大自然的歌声,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4、诗中怎样表现虫声之美?

衬托: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

冬日的寂寞冷清、人们家中的温馨。

三、《夜》

1、作者简介:

叶塞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30岁时,因思想极度矛盾,精神忧郁,自杀身亡。

2、反复朗读诗歌。

3、请归纳这首诗每一小节的内容: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在轻轻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夜的静谧、月色的美丽。

4、尝试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所写的夜景:

学生以小组单位自主活动,答案不求统一,只求感悟独特。

四、拓展比较

与郭沫若《静夜》相比,你的感受有何不同?(学生自主发言)

预设:

相同──都描绘了静谧的夜景、美丽的月光。

不同──《夜》:描写眼前实景,传达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安适、宁静的心境。

《静夜》:在写景基础上转入想像世界,引发对理想境界的遐想。

五、课堂小结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无论济慈、叶赛宁,还是包括我国诗人在内的许许多多诗人,都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们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并通过诗歌表现出来,渗透着自己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着生命的底蕴,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表达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语文作业本》。

5.韵律诗优秀诗歌 篇五

春夜

春夜万般静,落花飘无声。

不是有心人,怎知暗中景。

时间

时间公平对人过,有志丈夫不蹉跎。

学海无涯苦渡舟,修身养性成正果。

难一起

挥泪离别衷肠断,真情爱意储心间。

今生缘尽难一起,来世鸳鸯不离散。

雨泪

春雨淅淅贵如油,悲泪簌簌惜难求。

雨点随风任飘洒,泪水专为爱恋流。

失恋

暖日融融迎来春,爱意绵绵全付君。

痴情却被负心伤,失恋怨恨泪难禁。

回忆

寂寞惆怅翻素笺,往事悠悠又再现。

真情付于东流水,甜言蜜语变假言。

情歌

阵阵情歌入耳门,声声刺扎孤独心。

6.《诗》的优秀写作技巧 篇六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积极达观的人格美。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在人生的道路上遭遇到选择的尴尬和困惑时,你该怎么办?普希金用他的诗歌表达了对人生的思索,展露了一种积极向上、达观自信的人格魅力。这种积极向上、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芬芳、透明,永远润泽一代又一代积极进取者的灵魂。

2、《未选择的路》:

⑴ 理性与哲理交融:

诗人以含蓄清新、别具匠心的艺术风格再现出优美的自然风光,并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诗人还注意引起人们的联想,把理性与情感融入一首短诗之中,深化了这首诗的.意蕴,给人以丰富的启迪。诗人是通过优美的意境创造的浓郁的抒情表达把哲理隐含其中并传递给读者的。

⑵ 作者与读者共鸣:

7.《李杜诗五首》教学摭谈 篇七

首先, 让学生从分析意境着手, 从整体上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通过朗读、拓展、探究, 师生达成一致意见:

《客至》诗中“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意境“闲静”, 表现了诗人在闲逸生活中的寂寞情怀, 为客至而带来的喜悦心情作了有力的铺衬。《旅夜书怀》中“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句则让诗人感觉到自身的渺小和孤独。“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及《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则都是以壮阔之景衬悲怆之情。

然后师生共同探讨:如何理解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在对文本的品读中学生渐渐明悟, “顿挫”是就其诗的格律而言。杜甫为诗精益求精, 平仄协调, 对仗工稳, 讲究炼字炼句, “为人性僻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当我们读“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等句时, 无不感觉工丽精致, 自然天成, 抑扬顿挫。

“沉郁”则是就其诗歌的思想内容而言,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沉郁”的内涵:

一是身世之悲。诗人一生仕途坎坷, 历尽苦难, 颠沛流离, “仰不足以事父母, 俯不足以畜妻子”, 身世之悲苦在很多诗篇中便自然流露:“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是国民之忧。安史之乱以后, 诗人穷愁潦倒, 在感情上更能体验民众疾苦, 对于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往往感同身受。他的很多诗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孟冬十郡良家子, 血作陈陶泽中水” (《悲陈陶》) 、“莫自使眼枯, 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 天地终无情。” (《新安吏》) 有的诗表现了对战争的反感:“苟能制侵凌, 岂在多杀伤” (《前出塞》) 、“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兵车行》) 。有的诗表达了对唐王朝中兴的期望:“煌煌太宗业, 树立甚宏达” (《北征》) 。诗人忧国忧民的泪水到处抛洒:“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春望》) 、“请为父老歌, 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 四座泪纵横” (《羌村三首》)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 。当我们读到“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时, 无不为其高尚的思想境界而肃然动容。

三是沉雄之气。跟人有气质一样, 诗也是有“气”的, 杜甫的“沉郁”之气, 就是“沉雄而悲壮”之气, 是悲怆而决不颓伤的“大气”。青年时期的杜甫漫游齐赵, 飞鹰走狗, 裘马轻狂, 诗风超迈遒劲, 凛凛有生气,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骁腾有如此, 万里可横行”, 反映了锐意进取的精神。诗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致君尧舜”的抱负支撑着伴随着诗人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这也就是诗人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苦难摆在个人与家庭的苦难之上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很多诗在抒写个人身世悲苦的同时, 又总是把对于国家的忧虑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 尽管身世之悲苦与国民之忧虑压得诗人心力交瘁, 但是“沉雄悲壮”之气总能无形地灌注于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萧瑟之秋, 因了“无边”和“不尽”的点染, 使诗人的愁绪显得格外悲壮而深长。“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等句大气磅礴, 大气之人方有大气之诗, 真乃“江汉思归客, 乾坤一腐儒”, 悲怆而绝不颓伤, 浩然之气长留天地日月间。

8.佐丹诗设计美的生活 篇八

来到坐落于北太平庄的佐丹诗北京旗舰店,店外简洁的两块标牌“佐丹诗红木家具”与店内琳琅的红木家具形成鲜明的对比。古朴典雅的现代红木家具,有融合中西方风格的床、设计独特的红木沙发、座椅等。

佐丹诗,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红木家具市场,1995年进军北京,成为京城重要的一支红木家具力量,2005年荣获“北京人最喜爱的家具”的称号。

将古典神韵和现代理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加上个性化的创意,简洁中体现韵味,古典中渗透现代,这应该是每一个现代家具商的追求。现代的居住风格,大都线条简洁明快。而传统意义的红木家具古朴典雅、式样陈旧,大都采用红木制作而成,和现代家居在设计风格上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只有从设计和形式上给予改造和创新,才能融入现代家居风格。

“现代理念、古典情怀”是佐丹诗红木家具的设计理念,佐丹诗力求将古典韵味与时代背景相结合,融合西方文化元素与中国本土文化精髓,使产品体现深深的人文精神。佐丹诗首席设计师夏振南表示:佐丹诗的红木家具要在凝结古今文化的基础上,成为大众实用的家具。

“每一个时代都有各自独特的时代文化,仿古家具并不能体现现代文化。”夏振南说,“现代红木家具的价值在于追求自然、休闲、个性,体现新时代的特征。纯粹的仿古家具仅仅以模仿为主,本质上是赝品。”他认为模仿的东西价值有限,只有真正创造的东西才会价值永存。

红木家具代表着一种时尚文化,消费者也希望在消费过程中获得一种文化艺术的浸润和享受。夏振南说,佐丹诗每一件家具产品都是艺术的创造,都有特别的境界和思想,展现其独有的艺术神韵。

记者观察

夏振南介绍说,佐丹诗在红木家具的市场定位是比萨饼模式,要做到老中青三结合,老少皆宜。这种产品定位对产品市场推广也许有益,但同时也容易导致品牌个性和消费文化的缺失。

原材料供应问题是红木家具市场固有的一大抑制因素:红木生长缓慢,资源奇缺,且呈逐年剧减趋势。红木原料产地大部分是在我国海南地区以及东南亚,但大多数国家都开始了出口限制。据了解,联合国将对黄花梨等几种红木原料进行严格的进口限制。

国内红木家具总体创新不足,要在市场中立足,就要研究红木家具市场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并能引领大众树立新的消费理念。谁能让红木家具真正时尚起来,从“古老”、“沉重”中走出来,谁就能在市场上先行一步。

鼎足龟背沙发

采用西方油画抽象派的表现手法,将现代沙发厚实的扶手以整块弧形的红木来取代,并以粗线条的浅浮雕暗八仙来装饰,让人在古典神韵中体会“另类”的美感。柔美的线条是西方艺术的重要表现方式,弧形的扶手使整个沙发更具西方现代气息,而传统的浅浮雕又极具中国特色。

睿智·博士沙发

采用博士帽的变形手法,寓意现代官员既要体恤民情,还要有渊博的学识。扶手、椅腿及座面多以笔直、方正的设计风格取代以往的曲线和圆滑设计,寓意为官要正直不阿,光明磊落。座板四周的装饰纹样也采用了立体的波浪纹,暗示官者要有所作为。将现代的博士帽造型和传统的桌椅结构很好地结合。

瑞云冰裂梅沙发

9.那是诗优秀作文 篇九

——题记

生命多姿多彩,如同一首诗。

漫步在树林间,一抹清新的绿映入眼帘。风儿拍打在树叶上,发出“沙沙”的声音,鸟儿在枝头蹄唱,树叶舞动,到处是生命的气息。

回到家中,看见一只一只的蚕都变成了银色,金色的茧,它们都在成长,生命都在向前,我不懂它们为什么要作茧自缚,大概是生命的安排吧!爸爸为了让我更好的观察蚕的变化,剪开了一个茧。

白色的蚕日夜缩短,慢慢地变成了棕色,变得胖了一些,一动不动地呆在那里,每天都为我展示不同的面貌,过了几天,蛹的颜色慢慢变白,身体也舒展开来,有些许绒毛附着在它的身上,可是,不久却死了。当我在叹息生命的终止时,一个金色的蚕茧有了动静,蚕茧很不安分地四处摇晃,渐渐地茧的上方出现了一个小孔,一个小小的身体向上蠕动着,它努力挣脱着茧的束缚,那个口子被撕开了,它扑闪着翅膀跳了下来,重新站在我面前,它不再是一只蚕了,它已经变成了一只蛾子,我久久凝望着茧上的血迹,我知道了它的痛苦。它生气勃勃地站在那里,等待着同伴的到来。我想起了那只死去飞蛾。

正有着哪一种不顺从的力量,才展现出生命的光彩。只有在逆境中向上,有过努力拼搏的生命,才有这诗一般的意境。

闲来无事,正巧看到了一只小小的蚂蚁,我倒了一些水,浇在它身上,它拼命地挣脱,漂浮在水面上还是向前跑,我想:它怎么能逃脱呢?它肯定不可以逃出水的“魔爪”但出乎意料,它被水冲到了墙壁上,它又举着自己微弱的双腿向上挪动,我惊叹了,一个如此微弱的生命竟可以逃脱。

一只小小的蚂蚁,对生命的渴望,对逆境的不顺从,它的坚强,它的毅力,着实让我们惊叹。

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只有一个勇于拼搏,勇于反抗的生命才值得被人歌颂,而一首好的诗,才值得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传颂。

10.宽容是诗优秀作文 篇十

那天,天阴沉沉的,仿佛一切都那么令人厌恶。我的脸上跳出了几个不听话的小痘,我垂着头走在操场上。“嗨!心情不好啊?干吗垂着头?”我的同桌跑过来问我。我继续埋着头向前走去。“怎么了?把头抬起来。”我慢慢地把头抬起来,“哈哈哈!你的脸太好看了,快来看癞蛤蟆呀!”“你你你!。。。。。。”我气急败坏地说道。“我怎么啦,你看你的脸,简直太好看!”他笑着说到。“我讨厌你,哼!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说完,我狠狠地打了他一耳光,跑开了。

上课了,我走进教室,这节是数学课,老师叫我们合作学习,我转过去看着他,他铁青着脸理也不理我,我的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一节课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们一点也没完成。老师看见了,问:“你们怎么不学习?”我们谁也不说话,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告诉老师发生的事情。下课后,老师叫我去了办公室。老师说:“事情的原委我已经知道了,你们两个都有不对,我想问你,你是想要朋友呢,还是敌人呢?”我不假思索地答道“当然是朋友!”老师微微一笑,接着说“消灭一个敌人难,但宽容可以让一个敌人变成一个朋友。这就是宽容中所蕴含的大智慧呀!”说完,老师不再说话,只是微笑地看着我,那样子像指引灵魂走向天堂的天使一般。

回到教室,我想了很久。我相信,我们的友谊不会就此结束。他向我走了过来,我鼓起信心对他说:“我们还能当朋友吗?”说着说着,我的声音变小了。“当然没问题!”他兴奋地说。说完,我是那样如释重负。我好像已经看到我们又像以前一般开心学习的情景了。。。。。。

上课时,他咧开了嘴笑了。一切想象都成了现实·。虽然现在我们都在不同的初中了,但是我都还记得那天,刺眼的阳光将我们的和谐环境镀上了一层金色。。。。。。

11.高中现代诗赏析教学浅探 篇十一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B-

0071-01

高中现代诗如何教学?怎样提高高中现代诗教学的有效性?这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下是笔者对高中现代诗赏析教学进行探索的一点经验之谈。

一、动态观看,感悟诗歌的深刻内涵

在现代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使静态变动态,使抽象变具体,使无声变有声。在赏析中把诗歌的情感、景物、声音和形态,生动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形成情感与景物有机融合。学生在这样一种集情、景、声、形于一体的动态画面中,视觉感官所接受到的是形象的认知材料和感知材料。诗歌的重点和难点,以情景再现的方式呈现出来,学生通过思考、鉴赏现代诗,从而感悟和理解诗的深刻内涵。例如,对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3)舒婷的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教学,如果教师对这首诗只做分析,侃侃而谈,尽管能让学生了解诗的主旨和写作特点,却很难使学生理解诗的深刻内涵,想象诗的深远意境。于是,我先用多媒体向学生呈现了过去祖国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状况:“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 “失修的路基” “淤滩上的驳船”,接着又向学生展示了现在祖国生机勃发的新貌:“簇新的理念”“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这几组不同的镜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观看后无不感到震撼,也感受到了诗人内心强烈的情感。在学习现代诗的过程中结合图像和声音,会让学生的想象更加丰富,对诗的把握更加准确,从而使鉴赏能力得到提高。

二、用心聆听,徜徉在诗歌的诗情画意里

让学生聆听诗歌朗诵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现代诗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可以有选择地给学生播放朗诵家朗诵诗歌的录音,要求学生模仿学习。声调上的抑扬顿挫,节奏上的轻重缓急,都是学生模仿学习的重点,要求学生能用纯正的普通话、变化的声调、恰当的节奏把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感人的艺术魅力生动地表现出来。例如,教学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3)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啊,船长,我的船长哟》一课,我要求学生仔细体会和感悟纪云梅在课文朗诵中的情感流露,随着朗诵声色、声调、节奏的变化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充分感受诗人对林肯的赞美和崇敬,对林肯去世的悲痛和哀悼,感受整首诗歌运用象征手法所表现出的悲壮感人的格调。在聆听中欣赏,在聆听中想象,这样的诗歌欣赏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很大的震撼力,因此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印象会更加深刻。

三、激情诵读,沉浸在诗歌的美妙意境里

精炼与含蓄是诗歌的特点。要进入诗歌的意境就必须反复地诵读和涵咏,这样才能感受到诗歌的意境美和深刻的内涵。“涵咏”就是对诗文的摄取、消化和积累。学生反复地诵读吟咏,沉浸于诗文之中,细细感悟诗中的优美意境,享受审美情趣,从而加深记忆。例如,教学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3)艾青的《北方》一课,我让学生多次朗读,要求他们朗读时感情充沛、神色凝重,读得荡气回肠、感人肺腑。在朗读中,学生仿佛置身于诗的意境中,走进了作者的心灵。在诵读中,一种沉重感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这种沉重感来自于对遭受苦难的民族和贫瘠苍茫的土地的深刻惊醒。因此,这样的朗读是触及灵魂的、是刻骨铭心的,极大地升华了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

四、想象画面,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想象中感受诗歌的诗情画意,并融入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当诗歌的画面美、意境美、情感美自然地呈现在学生脑海之中时,学生对诗歌的把握就更深刻了。例如,教学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把“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意象“画”出来,学生“画”的过程就是对诗理解的过程。学生会很自然地徜徉在诗歌所表达的意境中,对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也会有更形象深刻的理解。

五、仿写诗歌,提升感悟诗歌的能力

以情感人、语言凝练是现代诗的一大写作特点。在诵读、学习、赏析了现代诗之后,学生对现代诗会有一种独特的体验,并因此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学习写诗的欲望。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教授学生掌握现代诗的一些基本特点和规律,鼓励和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素材,仿写和创作诗歌。这样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和写作水平都能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高中现代诗的赏析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动态观看、用心聆听、激情诵读、想象画画、仿写诗歌,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现代诗的赏析能力乃至创作能力。

12.英诗教学与阅读经典能力培养 篇十二

诗歌具有语言简练优美, 富有节奏, 想象空间广阔, 表现手法奇妙, 哲理和智慧蕴含丰富等特点, 而解读诗歌需要读者具备对该语言的语音、语词、语义、文化、思维等方面丰厚素养。因此, 英语诗歌作为文学精髓, 文化的载体, 作为培养学生研究和欣赏文学经典作品能力的切入点是最佳选择。

通过对我院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英文文学经典作品现状的调查研究, 充分了解到目前英语专业学生在阅读英文原著, 尤其是文学经典作品方面无论是从量和方法上都是非常欠缺的, 极大多数学生对文学经典作品持着一种敬畏的态度, 对英文诗歌的阅读更是不敢接近, 其主要原因是在实际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进行经典阅读基本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因此, 大部分学生或者选择阅读时文或者近年来的一些通俗畅销书, 或者为了应试而阅读一些杂文, 这种盲目功利性的阅读使近年来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言功底、文化意识、及其审美意识逐渐出现倒退现象。

针对这种状况, 课题组成员借助于《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课堂教学, 以通过英语诗歌的教学和欣赏导读提升学生阅读欧美经典作品的兴趣和能力, 提高其英语语言能力, 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力, 提升其审美情趣和鉴赏水平, 而且通过中西方的文化对比, 加深对中国文化和文学经典作品的理解力, 从而培养其跨文化意识为目的, 以英语诗歌阅读为切入点进行在阅读方法指导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通过一年多的教学试验和跟踪调查研究, 结合学科相关理论总结提炼出以下几个方面有效策略。

二.阅读经典能力培养阅读策略

(一) 运用图式理论设置问题导入, 培养学生阅读时快速激活、形成相关图式的阅读能力。

目前文学课堂教学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学生参与文本阅读的能力和意识不强, 造成了很多一言堂的局面, 学生阅读主体得不到充分发挥。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 通过课题组大量实践证明, 运用图式理论作为指导则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图式理论强调, 人们已经具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其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任何语言信息本身并无意义, 它仅仅指导读者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知识结构恢复或构成意思。阅读理解首先是文字信息的输入, 然后读者在自己大脑存贮的信息中寻找能够说明所输入信息的图式。当这些图式被找到以后, 读者就产生了理解, 否则就不能理解或不能完全理解。

诗歌的民主性锁定了探讨人类共同关注的主题, 而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主题的阐释极有差异又有共性;英语诗歌对人类与自身和外界关系的探讨决定了不同文化语境下读者个性化解读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因此, 在开始阅读一首诗歌之前, 笔者首先通过设问从诗歌主题、背景、跨时代对比、跨文化比较等角度把学生相关知识激活, 从而形成相关图式。首先从心理上消除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英语诗歌难懂的障碍, 为学生进入文本阅读奠定了基础。

(二) 采取小组合作式探究文

本, 鼓励超越原有文本评论的园囿进行发散创新性文本研读, 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探索精神, 掌握研读文本的方法。

全球时代倡导现代型的学习方式, 即具有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型和问题性特征的学习方式。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则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富于创意的教学理论与策略, 自本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产生以来, 很快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运用。它改变了传统班级教学中以个人成绩为标准, 以学生个人为奖励对象的做法, 从而改变了班级教学中学生成员间以竞争为主的交往方式, 促进了组内成员的互助与合作, 使学生在各自的小组活动中尽己所能, 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以主体需要的满足为其基本假设, 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这种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 给学生提供开展互助学习的场所和机会, 使之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彼此尊重, 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 从而真正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尊严, 使之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

因此, 通过小组合作对文本的研读和探究欣赏可以对学生主体性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小组合作学习中, 由于异质小组的建立, 每个学生个体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的小组中讨论并解答问题。小组合作学习的互动把学生由传统班级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 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由于学生间原有的认识特点、经验水平的不同, 对事物理解存在差异, 通过学习合作, 将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使学生个体从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及方法中得到启迪, 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

在第一步骤的基础上, 给学生分组研读文本的机会, 鼓励超越原有文本评论的园囿进行发散创新性文本研读, 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探索精神, 掌握研读文本的方法。

(三) 创造和谐平等的课堂评

价体系, 建立一个读者与作者、学生和教师之间平等对话的平台, 鼓励颠覆、异化式的观点, 培养创新意识。

“对话”是人类交往的主要方式, 它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对话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和艺术在前面的苏格拉底对话和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中就有体现, 真正使对话理论成为教学思想的是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 他基于自己的“对话哲学”阐述教育问题, 形成了以“对话”为主线的教学观。在“对话”的教学观中, 教学思想的核心是重新确定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认为师生关系如同犹太教的牧师与信徒的关系, 教师承担着提升学生生命, 使其灵魂得以再生的重任。他认为师生之间的信任是对话教学的首要条件, 是师生关系最重要的特征, 师生双方彼此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共同的教学行为, “我———你”的人际关系在教学中就是师生之间双方施加影响于彼此, 好像存在于另一方的灵魂中, 教学活动是共同分享的。

教师作为阅读的指导者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进行理论指导下的想象, 让学生作为文本接受者充分调动自身的阅读主体性, 体验文本, 阅读经典, 创立学生之间, 读者与作者之间, 师生之间的平等和谐的对话关系, 鼓励颠覆、异化式的观点, 培养创新意识。

(四) 引导学生对文化意象进行比较解读, 培养学生分析、构建诗词的“意象”能力。

“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 “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 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感受和思考, 还要用意象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一首好诗词从字面上看是词的连缀, 从构思上看是意象的组合, 从赏析的角度来看是一幅声色兼备的图画。中外古人作诗, 很多通过对种种景物的描写, 串在一起, 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的情感。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 一些艺术感染力很强的意象往往在作品中反复出现, 甚至为同一时期、同一作者所袭用。这种借助于现成的意象来表达某种特定情思的艺术手段, 则又使意象带有历史的承袭性。诗歌鉴赏中, 我们只有在提高语言理解能力基础上, 同时强化对文化现象的重视和积累, 多了解一些我国不同时期历史文化的风貌, 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 用意象解读的形式来提高对诗歌作品的理解。

(五) 通过朗读, 增强对音韵美的感受,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 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 乐感, 语感, 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本身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 朗读过程中要发挥“有声语言”的艺术作用, 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品的思想内容, 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诗歌 (包括词句, 格律, 意象) 的含义, 情调, 韵味, 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和情绪。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 但其中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 毫无疑问, 这大大有助于对诗歌的理解和体味。朗读还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 是训练英语发音的有效方法。古人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这对于英文诗歌阅读仍然适用。

通过朗读学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形象, 体会语言的结构美、音韵美和节奏美等, 使其对字、词、句获得整体的感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鉴别力, 培养学生对诗歌美的欣赏能力。

三.结论

经典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生命结构, 它独有的文化内涵与精神生命离不开原作, 英语诗歌独特的特点为我们提供了阅读经典作品的一个绝好的切入点, 为我们引导学生进入英语文学经典作品阅读提供一项重要手段, 通过运用图式理论、对话理论及其合作学习理论引导学生解读英语诗歌经典, 从字词的研读, 音韵的朗读、意象的解读, 到文化解读, 学习方式的引导, 探讨培养学生阅读经典能力策略是每一位英文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 作品是一个开放结构, 只是一种意义的可能性, 读者的参与才意味着意义的生成及作品的最终完成。要求学生阅读原著, 不仅是理解经典的需要, 也是培养学生人格的需要。真诚地尊重经典, 静心地阅读经典, 悉心体味经典的精神内涵, 不仅培养读者的人格, 而且提高其语言文字素养。这才是英语文学课程开设的真正目的, 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人文素养的关键课程。

参考文献

[1]刘建刚, 钱纪芳.大学生英语诗歌欣赏能力培养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2006 (2) .

[2]梁守涛.英诗格律浅说[M]·商务印书馆, 1979.

[3]谭旭东.英语诗歌的欣赏方法[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1 (4) .

13.云朵诗一般的絮语优秀作文 篇十三

云,一个多么有诗意的名字。

它们如天使般活泼,如花儿般可爱,如露珠般清纯,如鸟儿般自由。它们翱翔在天空,虽然我们不能与它们握手言欢,可总能一睹它飘逸洒脱的风姿。白色的浪花相互簇拥着,追逐着,随着风的呼吸轻轻抽动着。或许是被风轻轻拍了几下,紧紧依偎在一起的云散开了,弥漫在空中,织成一片薄纱,柔软轻盈而可爱。调皮的风把整片的轻纱扯开,碎片好似片片巨大的花瓣;有几片轻轻飘落在天河中,被卷走了,第三片又落了下来……它们快快慢慢,大大小小,白白淡淡,高高低低,没有一刻保持着相同的模样。又不想在溃散崩离中,一瞬间,一瞬间变化着的云朵,在深蓝的天空中,以各式各样的姿态漂流而过。哦,云是多变而缥缈的`。

当风儿在空中奏响圆舞曲时,云朵门跃跃欲试,它们手牵着手,转着圈,踏着缠绵的舞步,前进,后退,似乎还在哼唱着,逐渐隐入背后瓦蓝的天空。它们时而弯腰点头,像一匹谦逊的白马俯身饮水;时而昂首挺胸,像一头威武的雄狮仰天长啸……哦,云是位出色的舞者。

14.我最喜欢的诗优秀作文 篇十四

中国的文化,绝版的学识,心中的至爱,我始终都在你的身后——看你金戈铁马,看你硝烟烽火,看你一统天下,看你灰飞烟灭还残留着的满腔热血。

终是有这句诗陪着我: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滴答,滴答……”指针玩起了乐此不疲的游戏。而我则半躺在吊篮上听北风呼啸叙述你的故事。

梦,始……

“力拔山兮气盖世”

我的眼中似乎又浮现了那样一副令人惊叹不已的画面,你抬起来百余斤重的大鼎,看到王侯也不愿行礼下跪,不想学刀剑棍棒之普通的十八般武艺,而是要行能驭驾万人之术。你夺起了众人的眼球,抬起了众人的心,也做上了那至高无上的王位。论古代英雄豪杰辈出,也唯有你能担得起“力拔山兮气盖世”,你的英雄气魄让敌人闻风丧胆。好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你的威武姿态,过人胆量……我,读出来了……

“时不利兮骓不逝”

又是一梦。

你兵败不愿被俘,无奈之极跳水时的画面历历在目,如梦魇般围绕在我的心头,久久挥之不去。平静的江水被风吹起片片水波,细石小沙似乎在陈述着这里的平静,可依然掩盖不了它多少年前的激烈动荡……

鲜血从虞姬苍白的肌肤流出,开出绝艳的玫瑰,在那团红色中,我似乎又看到了虞姬最后的那惊鸿一舞,她的眼神绝望而又饱含期待,似是在无声地诉说着什么,手指渐渐如丝绸般滑落。你一手托着虞姬,一手将剑深深地插入泥土,似乎在宣泄着自己的怒火。看着虞姬渐渐暗淡的.眼神,你似乎终明白了什么。轻轻放下虞姬,突然起身,抽出长剑直指青天。带着些许血腥味的风吹拂着你的头发。你的身影愈发显得高大威武,四面的楚歌仿佛也在为你宣召:“刘邦小贼,待我卷土重来之时,用你的头颅为虞姬祭奠。”

是人为也罢,是天意也罢。于我而言,你永远定格在那一刻。

美得心痛的风景固化为此,哽在你的咽喉,红肿、发炎、结痂,之后成为了不堪回首的耻辱。飞溅的血泪湿透你最苍白的灵魂,飘摇的风轻轻地翻越沉重的黄袍。看,记忆之外的笑容,没有了内容。

“滴答,滴答……”指针走动的声音仍在响起。背后是被汗水浸湿的衣裳,我又一次见到了你。

捧一杯清茶,站在窗口,眼望之处尽是酒醉金迷的都市夜迷离。天空,流动岁月的云,吹动时光的风,洗去铅华的雨。多少年后,时过境迁,早已物非人也非罢了。

15.诗教学设计优秀 篇十五

一、让“诗”引领学生反思

一个诗情画意的总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培养他们的求知欲望, 促使思维进入最佳状态, 知识记得清晰, 用得灵活.

背景例题1 已知函数undefined, 若对任意x∈[1, +∞) , f (x) >0恒成立, 试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法一undefined, 当a≥0的值恒为正, 当a<0时, 函数f (x) 为增函数, 故当x=1时, f (x) min=3+a, 于是当且仅当3+a>0时恒成立, 故a>-3.

解法二 在区间[1, +∞) 上undefined恒成立⇔x2+2x+a>0恒成立⇔a>-x2-2x恒成立, 故a应大于u=-x2-2x, x∈[1, +∞) 时的最大值-3, ∴a>- (x+1) 2+1, 当x=1时, 取得最大值-3, ∴a>-3.

分析 解法一用最值, 解法二用参数分离, 在不等式恒成立时, 我常常给出一组口诀:

不等式的恒成立、最值无效看邻点

邻点无效离参变, 数形结合效果显.

后用最值真巧妙, 还有一类很特殊.

参数值内恒成立, 身份互换成直线.

端点高出水平线, 参数范围自出现.

给出口诀后, 同学们往往会耳目一新, 议论不断, 而且很快检验、尝试、操作, 感觉很实用.在同学们的学习中我经常有意无意给他们一些这样的口诀, 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 他们也自己总结了一些, 用起来也很方便, 效果也很好.不仅提高口才, 套用模式, 而且也学会了题后反思, 课后总结.使学生置于“心求通, 口欲言”的心理状态, 课堂教学怎会不活.

二、让“书”规范学生数学思维习惯

许多反应快、悟性高的学生为何考试成绩总不理想?基础相同、智力相近的学生为何一个学期竟有那么大的差距?为什么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总是“一听就会, 一放就忘, 一做就错”?为什么有的同学总能考出理想成绩?诸如此类的问题引起老师们深深的思考.后来通过广泛的调查了解获知:它们都缘于一个重要的学习因素——学生学习活动之规范化的缺失和不足.

背景例题2 {y|y=x2+1}, {x|y=x2+1}, { (x, y) |y=x2+1}分别表示什么集合?

笔者先叫同学们板书, 在高一的学生往往会审题不清, 书写不准确, 就随意的写成一样的结果:都是数集.显然是错误的.我就让学生在教室里分组互相讨论, 互相纠错, 在不停的纠错中学生最终就会出现正确结果.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多次强调在书写的时候要准确, 说理过程中必要时, 要适当加上文字, 图形, 不要只有符号.通过增加学生的板书, 投影学生的即时作业, 增加面批, 组织学生互批, 只要经常多加注意, 校正, 规范学生的书写、说理, 学生严谨的思维自然就提高了.

三、让“礼”善待学生的质疑

一位哲人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善待学生的质疑, 能够以礼相待, 从而激发学生的质疑, 进而迫使老师自己多质疑, 无论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本质上的认识, 还是大面积的提高数学成绩, 都是大有益处.我在上答疑课上, 快下课的时候有同学给出这样一个问题:

背景例题3 已知函数f (x) =ln (1+x) -x.

(1) 求f (x) 的单调区间;

(2) 记f (x) 在区间[0, n] (n∈N*) 上的最小值为bn, 令an=ln (1+n) -bn.

①如果对一切n, 不等式undefined恒成立, 求实数c的取值范围;

②求证:undefined

当时因为没几分钟要下课, 只能回答:“这个问题让同学们课后查一下资料, 下节课共同讨论.”到了下节课, 我兴致勃勃地拿自己研究出来的结果到教室里共同探讨时, 有名同学竟然找到了求解方法, 与我的解法如出一辙, 而且有变法, 很有新意, 学生给出其推导过程如下:

undefined

令f′ (x) >0有-10,

∴f (x)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 (-1, 0) , 单调递减区间为 (0, +∞) .

(2) 由 (1) 知f (x) 在 (0, +∞) 上单调递减,

∴bn=f (n) =ln (1+n) -n, ∴an=n (n∈N*) .

①不等式undefined等价于undefined, 设undefined

undefined

∴g (x) 在[1, +∞) 上单调递减, 而

undefined

从而c≤1.

②在这里, 我不想急于要证明undefined成立, 我们先研究通项.

undefined, 我们先考虑一个命题:

求证:undefined.试想undefined不就成立了吗?所以我们就探究一下上面这个命题的证明:

方法一 标准答案所提供的方法:

undefined

从而undefined

方法二 运用分式放缩:

因为undefined, 相乘, 得undefined, 从而undefined

方法三 换元法:

undefined

故undefined

从而undefined

再由 (ⅰ) 知undefined, 从而

undefined

学生有理有据, 条理清晰, 方法多样, 是我出乎意料的收获, 我对这名同学大家赞赏, 肯定, 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 无心插柳柳成荫.从此我就先给学生要提问的题目都整理到一张学案上, 之后发给他们, 先让他们分组讨论, 之后给出他们中的经典解答, 投影展示, 及时修正.通过长期的这样训练, 协助, 互动, 学生在课上, 时不时的给我们惊喜, 氛围颇佳, 效果可想而知了.

四、让“易”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易”是改变, 而改变最终的目的是追求不“易”, 即不变.

背景例题4 如果undefined在实数内恒成立, 求a的取值范围.

解 (1) 当a=0时, undefined; (2) 当a≠0时, 由题可知a>0且undefined

由 (1) , (2) , 得0≤a≤2.

变式1 已知函数undefined的定义域为R,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 由题意, 得undefined恒成立,

∴ (1) 当a=0时, undefined

(2) 当a≠0时, 由题可知a>0且undefined由 (1) , (2) 得0≤a≤2.

变式2 函数undefined的定义域为R的充要条件是什么?

解 由题意得undefined恒成立,

∴ (1) 当a=0时, undefined

(2) 当a≠0时, 由题可知a>0且undefined由 (1) , (2) , 得0≤a≤2.

变式undefined的定义域为R,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 由题意得undefined恒成立,

∴ (1) 当a=0时, undefined

(2) 当a≠0时, 由题可知a>0且undefined由 (1) , (2) , 得0≤a<2.

在多个变式学习中, 课堂气氛一下就活起来了.变式教学能够让学生学会创新, 让学生学会思考, 让学生体会“易”的魅力, 让我们的教育有的放矢, 使学生自由、快乐, 在有滋有味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感悟数学, 运用数学, 开拓眼界, 提升数学数养.

16.抓住诗眼深化诗歌教学 篇十六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A-0083-01

“诗眼”就是集中体现作者写作意图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或是反映整首诗主题含义的精彩诗句。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学习诗歌所作的要求不高,但学生要真正读懂诗歌,把握诗中的内质情感并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寻找诗眼,在联想、想象中找寻诗眼的金钥匙,有助于深刻解读诗歌含义,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一、搜寻诗眼,多元诵读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学习诗歌首先要进行诵读,反复诵读才能培育语感,对诗意的理解才更为深刻。小学生尤其应当多诵读诗歌,只有用诗意的眼光读诗,才能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诗歌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思想感情融合形成一种艺术境界,其独特的写意、抒情、析理、表达方式,意境含蓄而耐人寻味。在诗歌朗诵训练中,教师要对诗眼进行针对性地解读,寻找到理解诗意的重要突破口,让学生凭借自身的感知找出诗眼,学生很快给出正确答案。寻找诗眼有多种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找到诗中最精彩的句子,这个最精彩的诗句往往就是诗眼。如古诗《静夜思》的诗眼是“低头思故乡”,《江雪》的诗眼是“独钓寒江雪”,《元日》的诗眼是“总把新桃换旧符”;现代诗《我们爱你啊!中国》的诗眼是“我们爱你啊!中国”,《长江之歌》的诗眼是“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教师引导学生诵读诗歌寻找诗眼并进行正确解读,深度挖掘诗歌的内涵,为进一步学习创造条件。

二、拓展诗眼,深度赏析

诗歌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诗句本身,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体验诗歌启迪的魅力。学生抓住诗眼需要了解写作背景、意图,把握作者的情绪,形成情感共鸣。学生学习诗歌要通过对诗眼的延伸解读,得到一些心理体验,形成自我感知。如《江雪》所写的“独钓寒江雪”,诗人在大雪漫飞之时孤零零地垂钓江雪之中,表面上看,这景色很浪漫很有情趣,其实体现的是诗人孤寂不得意的心理。学生只有了解作者柳宗元的生活背景和命运经历,才会明白他为什么这样抑郁不得志。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以适当的空间拓展,让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小学阶段涉及到的诗歌大多是写景抒情的,学生要准确把握诗眼的辐射空间,就要对作者有一定的了解,诗句是诗人的心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诗言志”。诗人有什么样的生活环境,有什么样的心理历程,当然会直接反映在他的作品之中。学生抓住诗眼,化诗歌的感情为艺术感染力,也是品赏诗味,产生情感共鸣的好办法。可见,学生只有抓住诗眼,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遇喜即喜,逢哀则哀,才能品赏出诗味,进而体会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三、释放诗眼,对比解读

诗眼在艺术构思上具有重要作用,诗歌构思讲究“精”“巧”“新”,诗眼恰巧能产生这种效果。古代诗歌大多写景抒情,学生赏析诗歌就要从诗人描绘的意境选择释放口,或是从遣词造句的独特新颖性角度出发,通过对这些典型的字词语句进行解读,感受情感的碰撞。其次,对诗眼的解读要根据不同语境、不同题材选用不同的方式,古诗词诗眼含蓄有韵味,学生在解析时就要找到最佳的角度。最后要注意收束形成成果。学习诗歌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诗意解读提升自身的感悟,受到心灵的启迪和教育,如古诗《元日》中的“总把新桃换旧符”,用“换旧符”的方式表达辞旧迎新的喜悦,教师要通过讲解古人表情达意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古诗与现代诗的区别,现代诗歌大多不讲究字词典韵,但情感往往更直接热烈。如《我们爱你啊!中国》的中心句就是“我们爱你啊!中国”,直抒胸臆,让人感觉热情奔放、充满激情,而古诗《石灰吟》中的“要留清白在人间”,这种语带双关的用法使表达更加形象而真切。又如,现代诗歌的诗眼比较直观,教师就可以用直观的方式进行解读,《长江之歌》中的“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直观展示诗人的表达情感,让读者和作者很容易达成共识,形成情感共鸣。可见,解读诗眼最终要落实到学习效果上,通过对诗眼的学习理解,达成明确的学习目标。我们学习诗歌时要紧紧围绕一个“情”字做文章,让学生实现情感升华,最后收获“学情”。

诗歌教学不能停留在读读、背背、说说的层面,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认知和接受能力适当进行拓展,把诗眼作为学习的突破口,让学生走进诗歌、走进诗人的内心,用互生共鸣的方式接受诗情的洗礼。

17.平淡中也有诗优秀作文800字 篇十七

——题字

我轻松地唱着歌,漫步在河边的路上。明亮的阳光和蓝天都让我感到非常开心。

走到我面前的绿草地,有几个看起来比我年轻的小男孩在放风筝。他们天真无邪的笑脸像一只神奇的手抓住了我,促使我停下来观看。在风的帮助下,风筝上下浮动,一会儿像蝴蝶一样跳舞,一会儿像优雅的小公主。我被迷住了。

突然,风筝像箭一样从弦上飞出。哦,是那个放风筝的小男孩像一匹失控的野马一样飞奔而去。他边跑边喘着气。风筝突然看起来像一架正在飞翔的飞机,但不幸的是,它遇到了“湍流”,意外地卡在了一棵大树上。

我叹了口气,遗憾地摇摇头,准备回家。仍然有许多作业等着我。

“哥哥,哥哥,你能帮我们把风筝从树上拿下来吗?”我有一张惊讶的脸和一张大嘴,像一个“O”。“你,你是在给我打电话吗?”我张口结舌地问道,我的舌头仍然打结。“是的!”小男孩用清脆的声音回答。那天,我看着小男孩真实的笑脸和他的眼神,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经过一番努力,我终于放下了风筝。“谢谢你哥哥!”“不客气。”我摔倒了,说:“你今年多大了?”“九岁了!但是后天我过生日,那时我就十岁了!哥哥,我邀请你参加我的生日聚会,记得来!”“哦,好吧,我哥哥会去给你带礼物的。”“是的,兄弟,你真好!”然后转身跑开了。我笑了。我甚至不知道他的名字,也不知道他将在哪里举行生日聚会。我怎么去那里?毕竟,孩子是孩子,仍然保留着留给我们的纯真。

在繁重的家庭作业和考试的压力下,我们的生活逐渐变得毫无生气。正是这个小男孩帮助我找到了童年的纯真,让我明白了平淡生活中有美好的一面。“我应该谢谢你。”我对小男孩的背影耳语。

我回到家,看着堆积如山的作业,但我说不出有多容易。打开收音机,它正在播放《普书》的《平凡的路》。“唯一的答案是看到平凡。”

18.木兰诗优秀作文 篇十八

昨天晚上木兰去给体弱多病的父亲买药,回家的时候看见了军队的文告,可汗正在村子里大规模地征兵。第二天,军队的人来了,木兰看到了征兵的名册,名册有很多卷,每一卷都有爹爹的名字。但是爹爹又没有成年的儿子,木兰又没有成年的哥哥,木兰愿为此去买战具,代父从军。

到集市的各个地方去买骏马、鞍鞯,辔头,长鞭等备战用品。早上辞别了爹和娘,木兰热泪盈眶,来到黄河边上,宿营在那儿。当时就只有木兰一个人,漆黑的夜晚没有一点儿月光,一阵寒风吹过,帐篷摇晃个不停,木兰也跟着帐篷摇晃。过了一会儿,狂风停下来了。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就到了第二天清晨,木兰收拾好帐篷辞别了黄河,来到黑山头。木兰仍听不到爹和娘呼唤她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脚下胡人的战马嘶鸣的声音。

经过万里的长途跋涉来到战场,像飞一样地渡过了座座高山。北方的寒气传来一阵阵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照着铠甲,木兰睡在床上眼睛怎么也闭不紧,心里还思念着远在家乡的父母亲。

一早,木兰着好铠甲,戴好盔帽,骑上骏马。“准备,出发” 木兰一声令下,所有的军马都出发了。经过多天的行程,他们与敌人一同来到战场。“杀呀!”木兰把手一扬,将士们都挥起手中的军刀,骏马不停地奔跑着。敌人也一样挥起手中的军刀,两队人马蜂拥而上,打打杀杀,木兰这队的人马已经不多了,但是木兰很聪颖,早就在山上设下了埋伏。有一个人发号施令,等敌人那边的人集中在一块儿的时候,所有的弓箭手一齐发箭,消灭了大部分敌军。

打完仗,木兰带着兄弟们一同拜见天子。天子坐在朝堂上,他已经记了木兰很多次功,也赏赐了许多金银财宝。可汗问木兰想要什么官位,木兰说:“不想做什么大官,我只想皇上准奏我骑上千里马,回故乡和我爹娘团聚。”皇上于是答应了木兰的请求。

爹和娘听到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去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镜子打扮;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连忙磨刀去杀猪宰羊。推开她东阁的门,坐上她西阁的床,脱下她从军时穿的袍甲,穿上她在家时穿的衣裳,对着窗户对着镜子,先梳理浓密的头发,再贴上美丽的花黄。走出门去看望同一队伍的战友,战友们都很诧异:和木兰在一起生活战斗了许多年,竟然不知道木兰原来是姑娘。

19.诗教学设计优秀 篇十九

工具性、人文性, 语文究竟是什么?语文应该教什么?刚入学的孩子最喜欢读、最喜欢写的到底是什么?

我们磕山小学教研组提出了低年级“魅力童诗教学”。通过让孩子们诵读儿童诗、品味儿童诗、创作儿童诗, 激发学生学习和欣赏文学美的能力, 让学生爱读、爱写, 爱上语文。

“魅力”就是“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吸引学生学”是教得有效的关键。

一、童诗走进课堂

一、二年级的教材中, 儿童诗已占阅读总篇目的3%。《语文课程标准》 第一学段中也明确指出:“要引领学生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 展开想象, 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感受语言的美。”语文课本中所选择的诗歌都由专家定夺的, 一般都文质兼美, 又具有典型性, 是进行赏读指导的最佳载体。

如《小小竹排画中游》一文, 我用诗一般的语言引导学生:在秀丽的江南水乡, 一个男孩撑着小竹排顺流而下, 他欣赏着两岸美丽的风光, 感觉自己如同在画中游。让我们也跟随着小男孩去欣赏那如画的风景吧!孩子们摇头晃脑地读着, 可当他们读到“禾苗绿油油”的时候, 忽然没有了刚才的味道, 于是, 我说:“孩子们, 春天到了, 瞧, 我们的校园里小草探出了它的小脑袋, 你能用‘绿油油’来说句话吗?”话音一落, 孩子们就马上举手了。接着, 我出示画面, 一片碧绿碧绿的禾苗映入孩子们的眼帘。“哇!”孩子们兴奋地大叫。我顺势利导, 指导孩子们朗读并想象。“知道禾苗长大后会成为什么吗?”丁旭小朋友马上举手了, 说:“是稻谷!”“对啊!这片绿油油的禾苗对农民伯伯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这时教室里沸腾了, 王雨晗说:“禾苗对农民伯伯意味着丰收!”杨喆宇说:“意味着惊喜!”石佳怿说:“禾苗就是希望!”“那又可以怎么来读它呢?”孩子们一句“禾苗绿油油”让我陶醉其中了!优美的课文本身就是一首动人的诗, 让学生体会到诗的语言、诗的力量。“天生的诗人们”才会迸发出诗的激情、诗的语言。

又如《泉水》一文:丁冬, 丁冬, 谁在弹琴?/ 哦是泉水来到了/ 阳光灿烂的世界/ 泉水流进水池/对山里的姐姐说/ 来吧, 来吧/ 我的水很多, 很多/山上有座天然的水塔。不做过多解释, 只是领着孩子看着画面听着音乐, 轻轻地有节奏地读。在这种情境下, 学生说:“泉水流到江河/ 小鱼欢快地跳着/ 泉水说/ 跳吧, 跳吧/ 我的水很凉很凉/ 正好给你消除疲劳。”多么富有灵性的诗句呀!只是稍稍改编了课文, 就让学生身处诗的境界, 让他们诗情迸发。孩子的创造力是无穷的, 他们完全有能力创造儿童诗。

静静地读着张扬生命律动的文字, 就像一朵朵智慧之花, 暗香浮动, 摇曳生姿……我常常与孩子们沉醉于诗里, 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感受生活的美好与童真。记得一位诗人说过:“孩子天生就是一首诗。”从那以后, 不知道多少个清晨, 那琅琅的书声开启了为我新的航程, 为我新的一天注入美好。从孩子清纯的眼神里, 投入的表情中, 我分明看到那颗童诗的种子已悄然播撒。在阳光的沐浴下, 在空气的润泽下, 生长发芽。久而久之, 诵读儿童诗成了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

二、童诗走向生活

1.推荐优秀童诗

让孩子亲近诗歌, 给孩子一份诗教, 这是一件多么美好而又现实的事情。一位位儿童诗人以其独特的童心解读着孩子们的内心世界。那么, 如何让童诗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呢?著名诗人马尔夏克说:“孩子们是最爱诗的, 七岁以前, 他喜欢带韵脚的诗;七至十一岁, 爱有情节的故事诗;十一至十五则喜欢描写英雄人物及抒情味的诗……”他的话给我以启迪:引导学生亲近儿童诗, 教师首先要向学生推荐优秀的童诗作品, 并且要选择一些能触动心弦的儿童诗。

顺着学生的特点采编童诗:

《新编儿歌365》是我给孩子推荐的第一份礼物。瞧!一大早, 小调皮蛋毛添翼就捧着一本《新编儿歌365》摇头晃脑地读着, 还不时发出阵阵笑声。走近一看, 才知道是《老观众》里的外公真的太可爱了, 他说那就是他的外公, 他回家还要背给他外公听呢;语感极佳的周新远则站在座位旁边朗诵着她喜欢的《七彩的歌》;博学的裘博然呢, 也毫不示弱地背着他刚学的《爱照镜子的月亮》:月亮爱照镜子/ 每经过河边、湖边/ 他都不忘记留下自己的影子/ 看看今天/ 是胖了/ 还是瘦了。还时不时地配上滑稽可爱的动作, 逗得大家忍俊不禁。

顺着学生的需求采编童诗:

春游了, “一只青蛙一张嘴/ 两只眼睛四条腿……”一只青蛙, 两只青蛙, 三只青蛙……往下数, 数到第五只青蛙。五只青蛙五张嘴, 十只眼睛二十条腿, “扑通扑通”跳下水……孩子们乐了。自己变成了可爱的怪物了, 竟然有那么多只眼睛, 那么多条腿, 哈哈……第二十八只青蛙又怎么样呢……和孩子们读着一首首儿歌, 朗朗的童声传遍天空, 清脆的笑声久久回荡。童诗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亦念亦唱, 边念边游戏, 可谓是“儿童心中的歌”。

每天午餐, 孩子们总有很多人会把饭粒掉在桌子上, 一首《下巴上的洞洞》:从前, 有个奇怪的娃娃/ 娃娃, 有个奇怪的下巴/ 下巴, 有个奇怪的洞洞/ 洞洞, 谁知道它有多大/ 瞧他, 一边饭往嘴里划/ 一边从那洞洞往下洒/ 如果, 饭桌是土地/ 如果, 饭粒会发芽/ 那么, 一天三餐饭/ 他呀, 餐餐种庄稼/ 可惜, 啥也没有种出来/ 只是, 粮食白白被糟蹋, 你们听了这笑话/ 都要, 摸一摸下巴/ 要是, 也有个洞洞/ 那就, 赶快塞住它。让孩子们懂得了爱惜粮食的重要。

我班的黄潇瑜喜欢睡懒觉, 每天早上叫她起床是妈妈最头疼的事。我让她带着大家朗读一首《太阳公公起得早》:太阳公公起得早/ 它怕宝宝睡懒觉/ 爬上窗口瞧一瞧/ 咦!宝宝不见了/ 原来宝宝在外面/ 一二一二做早操。读完诗歌, 黄潇瑜马上信心满满, 说自己也要做个好宝宝, 从此再也没有迟到过。

童诗或直白、或含蓄地给孩子们作出了指点和启发, 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走上了一条心灵的成长之路。这真是“有心插柳柳成荫”啊。

顺着四时的节拍采编童诗:

春天里, 我们诵读《春天在哪里》;

夏日里, 我们循着蝉鸣, 一起唱和 《夏天的歌》;

秋风中, 我们顺着桂花的清香, 诵读《丰收之歌》;

冬天, 我们寻找冬的足迹, 吟诵 《冬天的日子》。

……

大海是诗, 小溪也是诗;风儿是诗, 雨点也是诗;蓝天是诗, 白云也是诗;花朵是诗, 绿叶也是诗……每一个孩子就是一首诗、一朵花。诵读就是练心, 就是修戒定慧, 就是积蓄力量、培植精神。诵读童诗, 是一种情趣、一条寻根的归途。

2.组织诵读活动

创设情境配乐读诗

中国美学大师朱光潜曾说过:“诗是心感于物的结果。有见于物为意想, 有感于心为情趣, 诗的境界是一个情景交融的境界。”可见诗歌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精粹, 也是个人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在指导学生诵读儿童诗时, 可以通过配乐诵读, 为他们创设一种诵读的氛围, 引导他们入情入境。适合低段儿童读的大多是立意欢快的诗文, 如 《小雨点》、《海妈妈的家》, 我就配以轻松活泼的音乐;诵读描写风光无限的诗文《四季歌》、《春天像什么》, 就配以优美抒情的曲子, 营造成诗情氛围, 从而促进学生吟诵儿童诗, 帮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儿童诗中的诗情画意, 从而使其释放出心灵深处的诗的潜质。

自主选择个性品读

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教师可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 低唱慢吟地诵读, 也可指导他们“不求甚解”地诵读, 从而帮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享受诗情。因此, 教师可让孩子们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儿童诗, 自己创设情境, 或给诗配组音乐, 或布置背景图案, 或编演朗诵, 甚至走出教室来到绿树花丛中细细品味, 轻轻哼唱。教师只作适当指导。这样, 孩子们会很投入, 都想表现自己, 争着读、抢着读、赛着读。积极性极大地被激发了, 朗读水平得到有效训练, 欣赏能力也在不断加强。

日常诵读坚持不懈

从开展“行走在童诗的路上”的那一天起, 我就开始了积极向上的日常童诗诵读活动。

(1) 运用每天早晨的晨读前十分钟读童诗, 并开设每周一节的“童诗课”。

(2) 建立每月一次的班级“童诗朗诵会”, 交流读童诗心得。

(3) 组织每学期一次的“小小诗会”, 展示童诗的成果。可以根据童诗的意境、自己的理解为童诗配画, 也可以是家庭诗会, 亲子共学。

(4) 开展“童诗一暑”活动。每年的暑假, 要为学生推荐童诗读本, 规定一定量的读诗任务, 让学生自觉完成。

三、童诗走入创作

1.仿写———童诗之路的起点

在读了大量的优秀诗作后, 孩子们有了写诗的热情, 这时, 我们就引导学生针对某一想法恰当地用诗的语言表达出来。从模仿开始, 在模仿课中尝试练习, 从而慢慢地学得创作的技巧、表达的方法。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词语替换、给诗歌续尾等练习, 引导孩子们领悟到写诗需要情感, 要从生活出发, 还需要一定的修辞手法, 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让诗变得生动、有颜色。不断积累, 不断训练, 帮助他们走向成功。

品读完《可爱的四季》, 我顺势利导, 出示美丽的图面:“你还在哪儿找到了这四个美丽的季节?能学着课文说一说吗?”孩子们立即心领神会, 一首首鲜活的小诗马上闪亮登场了:

《四季》/ 燕子南归/ 他对人们说/“我是春天。” / 冰棍凉凉/ 他对小朋友说/“我是夏天。”/ 高粱弯弯/ 她红着脸说/“我是秋天。”/ 北风呼呼/他调皮地说/“我就是冬天。”/

学了《柳树醒了》, 小朋友也试着改编小诗:春雷跟桃树说话了, / 说着说着, / 桃花呀, 醒了。/ 春雨给桃花洗澡了, / 洗着洗着, / 桃花哟, 睁开了眼。/春风给桃花唱歌了, / 唱着唱着, / 桃花啊, 红了。/春燕跟桃花讲故事了, / 讲着讲着/ 桃花呀, 展开了笑脸。/ 桃花跟孩子们玩耍了, / 玩着玩着, / 桃花呀, 飞了……

孩子诵读了很多名家的儿童诗, 如金波、圣野、林焕彰……孩子们浸润在优美、灵动、充满智慧的作品之中, 体会到了至真、至纯、至美的情感, 得到了文学的启蒙教育。儿童诗吟唱多了, 激发了儿童运用语言的兴趣, 提升了孩子对童诗语言的感悟和驾驭能力, 激起了儿童诗歌创作的欲望。孩子学写儿童诗也就水到渠成, 妙不可言。

2.创作———童诗之路的芬芳

童诗的语言十分浅显, 贴近孩子的生活。现在的孩子所受的学前教育相对优越, 有了一定的识字量, 再加上童诗本身富有的音乐性, 刚入学的儿童吟唱童诗没有很大的难度。再说, 吟诵童诗多了, 能激发儿童运用语言的兴趣, 甚至能激起儿童创作的欲望。

人间四月天, 我们班组织了“我跟动物有个约会”童诗创作大赛, 每个孩子的作品, 都让人刮目相看。

《小蚱蜢》:小蚱蜢/ 真可爱/ 后腿翘半空/ 跳来又跳去/ 跳舞它称王/ 唱起歌来口一张/ 小蚱蜢呀/ 真有趣! (王雨晗)

《我是一只鸟》我是一只鸟/ 你看, 我能飞得/多高, 多远/ 我飞过小河/ 我飞过山丘/ 下面的小树、小草、小花/ 向我微笑/ 我飞呀飞/ 连风也追不上/ 像小鹿奔跑/ 我飞呀飞/ 飞过农庄/ 飞过田野/ 下面的动物向我招手/ 我欢呼/ 我雀跃/ 我飞过大山/ 小河哗哗流/ 哗啦啦哗啦啦……/ 唱着清脆的歌/ 我越飞越有力气/ 我骄傲/ 我是一只鸟。 (张亦然)

说到妈妈, 孩子们眼中的妈妈马上登场:

《妈妈的爱》妈妈的爱像宽阔的田野/ 我像小青蛙/ 在田野里快活地跳来跳去/ 妈妈的像美丽的花园/ 我像小蜜蜂/ 在花园里欢快的飞来飞去/ 妈妈的爱/ 还像圆圆的大西瓜/ 那么大/ 那么甜/ 味道棒极了! (陈曦)

《独一无二的妈妈》妈妈是什么/谁都不知道/如果妈妈是大海/我就是小船/她总是轻轻地摇着我/如果妈妈是铅笔盒/我就是铅笔/她总是让我住在她温暖的房子里/我的妈妈/就是这样独一无二。 (毛添翼)

《妈妈》是谁/ 风里雨里送我上学/ 是谁/ 早出晚归疲劳辛苦/ 哦, 是妈妈/ 我的妈妈。 (石佳怿)

《母爱》母爱是什么/ 是阳光/ 我是一朵小小的花/ 在阳光下快乐成长/ 母爱是什么/ 是大海/ 它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 像大海一样伟大。 (裘博然)

《母亲》母亲/ 是一片大海/ 我/ 是一叶小舟/母亲/ 是蓝蓝的天空/ 我/ 是一只小小鸟…… (俞项天)

暖暖的爱, 暖暖的情, 发自孩童的心灵深处, 温暖着孩子的童年……浓浓的爱开启孩子生命的航程, 走向远方……

我和孩子们沉浸在浓浓的诗海中了, 沉浸在浓浓的母爱中了……

孩子们用稚趣的语言, 观察记录着自己的童年, 内心多了一份充实与幸福, 更多了一份期盼中的超越。

童诗创作来源于生活, 来源于孩子对自然的感悟, 来源于心中的向往……

上一篇:师范生数学实习报告下一篇:读《劝学》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