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院个人实践报告

2024-08-15

敬老院个人实践报告(精选10篇)

1.敬老院个人实践报告 篇一

组织初任公务员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体察民情民意,更是有利于维系与巩固公务员与人民群众之间无形的纽带。此次上海市公务员局组织我们前往黄浦区卫护敬老院开展献爱心活动一方面希望我们通过这次活动确确实实为老人送去关爱与温暖,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培养我们的社会责任感以期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

上午九点,我们准时在黄浦区卫护敬老院门口集中完毕。在二楼会议室经过短暂的讨论之后,我们以两人为一组,以组为单位走进老人宿舍与老人进行聊天并送上牛奶等慰问品。看得出老人对于我们的到来十分高兴,在与老人的互动中,我们发现每个老人的背后都有一段自己的故事。有些老人可能听力有了一些退化,我们说的话也听得不是很清楚,但他们是还是很乐意倾听与交流。很快,在老人与我们的欢声笑语中一个小时的慰问活动很快就结束了,但是在活动之后我却有着我自己的一些反思。

一是我市大多数的养老院软硬件设施还有待提高。以我们今天实践活动所在的卫护敬老院为例,据我事后的了解这家敬老院在黄埔区的私人敬老院中各类软硬件条件已属上乘,老人宿舍相对比较宽敞且几乎每个房间都配备有一个护工。但是在一楼的一些老人宿舍还存在七八个老人同处一室的情况,同时也没有独立的卫生间。我们知道一方面老人有时也需要一个相对私人的空间,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独立的卫生间,就会给一些腿脚不便的老人的洗漱带来不便。当然,相对上述两个方面,我认为最应当解决的是老人日常的娱乐活动。老人之所以来敬老院当然不仅仅是希望有一个可以休息与生活的处所,他们更希望得到精神上的慰藉。然而逛遍整个敬老院,我没有发现任何的老年活动室,也没有专人开展类似合唱、书法等活动。我更多看到的是老人在房间内收看电视或者聊天。如同这家养老院,我们目前的养老院大多还行走在医院模式之上,一个老人一张床,再配以一定数量的护工。然而我们往往忽视了老人更需要的是一种家庭的氛围,而这氛围又从何而来,这些都是我们要反思的。

二是我市养老院缺乏一批稳定的志愿者队伍。以今天的实践活动为例,我专门询问过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像诸如此类的献爱心活动是否经常有。在得到否定的答案后,我在想像今天这样的活动只是临时性的,我们所想看到的情形是更多人能够相互传递爱的接力棒,将这类关爱老人的活动真正常态化。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其实不缺定期来敬老院看望老人的热心人士,但这类活动往往是处于无序开展的状况。常常会发生这个养老院一天来了十几波人,另一个养老院却无人问津的现象。我们的养老志愿活动要往组织化、常态化这两个方向发展,在形成一支稳定的志愿者队伍的同时开展有针对性、小规模的活动,这种活动往往更加实在也更能得到老人的认可与认同。

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然而很多老人之所以进养老院并非其本意。没有儿女的陪伴,他们很多时候是孤独的,这次的实践活动虽然微不足道,但我们竭尽所能希望能给老人带来一丝欢乐。当然我也希望类似的活动能够一直办下去,给老人带来实实在在的温暖。

2.敬老院实践报告 篇二

在出发之前,班上作了不少的准备工作,参加实践的同学纷纷慷慨解囊,大家凑钱购进了许多水果、一袋大米和一项酸奶,作为孝敬老人们的礼物。于是在24号的上午方7点多的样子,同志们就踏着轻快的脚步出发了。

我们要先出发去学校新区,再在新区赶7路公交,只需坐两站的路程就能到达。因为天色尚早,除开少数我估计是上班的人外,整辆车基本上都是咱班的同学了,大家一路上欢声笑语,感觉像是去春游一样,可见没有人把此次活动作为一个负担,大家都把它当做事了一次有意义的事,准备以饱满的热情和自己的努力来把它做好。

终于,汽车到站。我们一大堆人跟着班长向传说中的龙门进老远走去。我看了看四周的环境,觉得这里是一个满偏僻的所在,虽说偏僻一般适合静养,对老人不错,不过我总觉得像这样一个穷乡僻壤的地儿对行动不方便的老人而言也许并不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所在。不过再想想自己毕竟对附近不熟悉,也许这里也很方便也说不定,于是就放下了这个念头。

站在敬老院的门口,我觉得这个敬老院与想象中的差距太大了,虽说我没有去过类似的地方,但是在我的印象之中敬老院应该是有点像小区和医院似地综合式建筑群,而这里仅仅只有一个小小的中央花园和一座比较宽敞的平房而已。要不是门口三个大字,我一准会把它认作是哪个农家小院。门外的环境还不错,有条小河(如果可以称作是河的话,它更像是条快干的小溪),河中有白鹭(也可能使其他的鸟,不过我看着像是鹭)在哪里游来游去,时而飞到一边。树荫比较少,给人感觉像是在小山村里的某个地方一样。

敬老院中的老人们对我们很是热情,大多数老爷爷老奶奶对我们都是满脸堆笑,还有一个年纪比较轻的(只是相对而言)奶奶还主动向我们介绍这里的情况以及老人们一天的活动等等。虽说如此热情,但是我们还是迷茫了好一会,因为我们本打算在这里帮忙扫地或者整理院子,可是当我们进去之后发现这里是如此的干净,以至于完全没有我们插手的余地,而在这之前我们完全没有料到这一点,也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以至于我们比较尴尬的站了好一会儿。老人们似乎看出了我们的尴尬,他们主动邀请我们中的一些人陪他们打麻将、打扑克、下象棋等等,而同学们渐渐也放开了,主动的融入老人们中去,陪他们聊天打牌。似乎终于摆脱了开始时候的尴尬气氛。

我也和一个老人扯起了家常,一开始是我、丁健康、佘义三人和他聊天,我们谈了谈他的身体状况,聊了聊这里的生活,以及这里其他老人们的生活习惯等等。丁健康同学还很热心的帮老人把电视机的声音调大(主要是因为那个电视的按键出了问题老人不会调),之后他俩走了,我和王怀鹏陪他聊天。我们惊喜的得知他是一名抗美援朝的老兵,于是请求他给我们讲一些当年的故事,老人十分健谈,很高兴的给我们讲起往事,因为我的爷爷和王怀鹏的姥爷都是老兵,而且我俩都算是和东北那边扯得上关系的人,所以老人和我们俩讲得格外的情切与生动,聊到了抗美援朝的一些战事和细节,还有他回国之后在南京的一些个故事等等,甚至还教我们俩说了几句朝鲜话,虽说到现在我基本都忘记了,但是我觉得这次谈话非常的有趣,兴许以后和别人吹牛的时候还能用的上呢!

通过刚才的老人,我们又认识了另外一个老人,这个老人从外表上看年纪就非常的大了,满脸丛生的皱纹密密麻麻的延伸到了脖子下面,骨瘦如柴的身材加上基本脱尽的牙齿,以及他有点点背的耳朵,一看就知道是一位有历史的老人。听说他曾经参加抗日战争。于是我们又和他聊了起来,但是他的发音因为牙齿脱落的缘故含糊不清,我也只能凭其一言半语猜出他所要表达的意思,但是我还是耐心地听他讲完,大概了解到他是军队中搞测绘的,因为老人一直不停的再给我们讲地理知识,虽说含糊但也比较有趣啊。

之后的事也就不做细说,总之,大家都比较愉快。临近中午的时候我们向老人们告别,并且和他们合影留念,老人们很热情的挽留我们吃午饭,只是我们下午有人要回家于是婉言拒绝了,并且说以后还会回来看他们。

3.敬老院实践报告总结 篇三

7月5号,我们教师教育学院党员爱心服务暑期社会实践队早早地集合,身着统一的队服,戴着小黄帽,来到了夕阳红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

因为来之前已经跟院长打好了招呼,我们到了敬老院的时候院长竟然提前守在养老院门口等待着我们的到来,我们为此感到十分感动,同时也可以强烈感受到她对我们志愿者工作的肯定。

一到敬老院,实践队员就走到老人面前,与他们亲切地聊天。每一个老人都很慈祥友善,他们紧紧握住队员的双手,热情地与队员交谈。因为提前考虑到语言问题,所以在交流过程中免去了很多困难,这就给聊天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当实践队员提及他们子女的时候,他们总是暗暗地透露出一丝“埋怨”的神情。有些老人已经近大半年没有见过自己的子女。想起以往与子女朝夕相伴的日子,有些老人甚至热泪盈眶。“孩子忙呀!可是也不至于不来看我……”,一位老人伤心地对记者说道。这样的情况,在敬老院几乎每一个老人身上都有发生。他们渴望得到子女的关心,但又害怕打扰子女的`生活,最后导致被“送”进养老院的结局。

尽管年迈,不过心依旧年轻。就像在此次遇到的抗日老兵,慷慨激昂地讲述了他曾经抗日的光荣历史。虽然已过去六七十年了,不过听这位老者声情并茂地叙述,仿佛这些事都发生在昨日一样,

我们静静地聆听着老人的谈话,见证他们过去的点点滴滴。心灵的交流,传达出浓浓的爱意。

除了慰问,实践队还积极协助临海志愿者开展各项活动。因为老人们喜欢听传统的越剧,临海志愿者经过多方联系,经过多次协调、安排,最后邀请了越剧团给老人炎炎夏日送上越剧表演。抑扬婉转的唱腔,使在座的老人听得都津津有味。实践队员就蹲在老人家旁边,与她们一遍听戏,一边聊天。

除此之外,志愿者还特意给老人剪指甲、剃头发。刚开始很多老人都很不愿意,反复拒绝他们的行为。这种事情就连他们亲身的子女一般都不会给他们弄,更何况是这些“陌生人”呢!尽管老人都露出难有的害羞神情,不过在志愿者的盛情之下,这些老人高兴地接受了。

通过此次活动我们发现,我国社会老龄化情况日趋严重,越来越多的孤寡老人缺乏细致的关爱。他们不仅需要物质的满足,更需要精神的慰藉。生活在敬老院的孤寡老人更希望得到关心和爱护,安度晚年。我们要做的是要好好的对自己的父母,好好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让他们感受到我的爱。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为敬老院的老人送去问候以及家人般的关爱,用我们的爱心去温暖他们。

4.敬老院社会实践报告 篇四

作为大学生,必须德才兼备,既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良的品质修养,又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扎实的专业基础,还必须具备综合运用并发展这些知识的实践能力。社会实践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是高等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集中授课培训和现场实践指导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了解、认识国情的基础上,充分认识社会对优秀人才规格要求,在加强大学生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教育的同时,着重培养和锻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运用和发展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二、课程性质、目的与要求

课程性质:

学生综合素质课外培养必修课

课程目的:

帮助大学生进一步理解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与现实价值,强化青年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帮助大学生熟悉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与形式,掌握组织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方法;帮助大学生增进社会认知、健全人格品质,在了解国情、懂得民情的基础上积累社会阅历、磨砺道德品质;帮助大学生学以致用,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创新精神,运用所学科学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社会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进而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增长知识和才干,并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教学要求:

1、运用集中授课培训和现场实践指导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了解、认识国情的基础上,充分认识社会对优秀人才规格要求,着重培养和锻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运用和发展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2、分层次、分学习阶段进行。对于大一学生,要求结合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深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开展社会调查和志愿服务活动;对于大二学生,要求结合职业生涯规划,开展行业发展调研和专业技术服务,深入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本专业学生知识、素质、能力要求;对于大三学生,要组织到人才市场调研,到企事业单位开展实践和服务,详细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为今后成功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做到“三坚持”。坚持育人为本,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把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作为首要任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调查实践,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社会实践的全过程。

三、课程教学具体安排

1、准备阶段:就是社会实践活动前2个月的准备过程,在这一阶段中,准备目的应为:根据调研结果确定集中或分散活动方式,并针对社会实践内容和需要而做好社会实践理论、实践训练、精神心理准备以及必要的物质准备。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工作运行”、“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注意事项”和“大学生社会实践常用文本范例”进行集中授课。

2、教学内容:⑴实践教学、科技创新和科技支农。⑵就业见习和创业实践。⑶社会调查和“红色之旅”学习参观。⑷社会服务和志愿服务。

3、主要载体:⑴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关注三农 支教助学 服务西部 科技助残等。⑵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绿色环保 法律援助 健康咨询 社区义工等。⑶企事业单位等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⑷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4、教学形式:理论宣讲、社会调查、学习参观、生产劳动、科技支农、挂职锻炼、就业见习、文艺汇演、勤工助学、兼职实习、创业实践等

四、活动主题

喜迎十八大,奉献在基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团

五、报告内容

留守老人的孤独晚年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年轻人走出农村,进入城市平坡奋斗。然而,凡事有利有弊。年轻人走出了农村,但是有大量的老龄人留在农村无人照料,还有无子无女的老人在孤独中度着晚年,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为这些老人送去温暖!

关键词:留守老人孤独晚年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日益加大。由于农村人均可耕地面积的减少,农民从自己原有土地上获得的收入赶不上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打工。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增加了家庭经济收入,也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大量农村青年进城打工,将孩子、老人留在家里,即所谓的“留守人员”,这对留守人员在物质生活上和感情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留守人员中的老人就称为留守老人。

据联合国人口基金组织公布的《2007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我国目前每年大约有1800万来自农村地区的人口进入城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背井离乡到城市打拼,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正成为日益庞大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新农村建设中,留守老人问题日益突显,我们应该特别关注这一特殊群体,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留守老人的现状

1.1生活特别简朴艰难,居住环境差。在调查访问中发现,大多数留守老人饮食非常简单,尤其是留守老人,他们只求温饱,特别是在农忙季节饱一餐饿一顿是经常的事;因年纪大无法对房屋进行修缮,房前屋后杂草丛生、屋顶瓦片支离破碎,逢雨天室外下大雨、室内下小雨更是家常便饭,其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1.2留守老人还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除少数年龄特别大,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外,普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有的70岁以上仍然从事体力劳动,与其他老年人相比,劳动强度更大。

1.3担负起抚养教育孙辈的重任。从目前看,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留在农村父母身边,由自己的父母看护小孩,带子女上学。由于农村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多老人只管供孩子吃、穿,至于学习、心理、性格和道德教育,就只能听之任之了,带孙子力不从心,有的连自己照顾自己也成了问题,大大地增加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负担和精神负担。

1.4老人遭遇排斥。两代人特别是婆媳关系不好的,更易遭到媳妇的排斥,即使当儿子的想孝顺也阻力重重。

2.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2.1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目前除部分享受低保的家庭有得到扶助外,绝

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养老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贴补。随着孝道观念的不断淡化及子女在外务工谋生压力加大,子女贴补缺乏稳定性,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得可怜,由于无经济来源,三餐基本的油、盐、柴都无法保证。

2.2生活缺少照料,安全隐患多。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诸如理发、换电灯泡等都成为难题。特别是老人身体不好,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看病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老人更是觉得孤苦无靠,感到很失落。有的老人生病了,连饭都做不了,想哭旁边连一个听的人也没有。此外,老年人发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随着年事渐高,一些农村老人记忆力下降,有的行动不便或身有残疾,一些日常生活行为都有可能留下安全隐患,甚至导致悲剧。

2.3对隔代教育造成心理负担重。如果单从照顾孙辈的生活起居方面而言,只是增加老人的生活压力,增加劳动强度。但对小孩教育方面心理负担更重,主要因为农村老年人大多数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的学习,担心学习成绩差。其次目前农村交通、通讯得到迅速改善,电视、网吧到处有,孩子在外的时间长,担心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老年人总觉得管理小孩力不从心。

2.4精神缺少慰藉。人老了有喜静的一面,但人老了最怕孤独。农村老人过惯了苦日子,对物质生活往往无过高的奢求,因此来自子女的精神慰籍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这很容易使他们感到孤独。特别是独居老人感到有心里话没处述说,有时间没事打发,很可能出现抑郁症状,觉得生活没有意思,严重的会产生自杀的念头。另外,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在家庭外边也难以找到精神寄托。

3.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3.1发挥主观能动性,做积极参与社会的主人。农村留守老人自身要注意调节好心态,增强心理上的自立程度;生活上,锻炼自己的自立能力;并且注意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保持勤学好问的习惯,不断学习新事物,跟上时代步伐。积极寻找精神寄托,充实新的生活内容。

3.2强化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在农村社会化养老机制尚未形成之前,传统式家庭化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唯一形式。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

统美德,要加强农村年轻人的孝道教育,对在敬老爱老等方面做得较好的年轻人应予以弘扬表彰。

3.3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农村留守老人大多数身体虚弱,小病不断,门诊费用大。按照目前农村医疗保险规定,只有住院才能报销,且报销比例较低。因此要在逐步提高住院费报销比例的同时,对60岁以上的农村参保老人门诊费给出报销标准,以减轻这部分弱势群体医疗费用。

3.4逐步建立农村养老制度,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生活保障。首先是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把符合条件的农村老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从经济上保证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其次是鼓励企业、个体老板捐资设立老年人基金,对需要帮助的老人给予扶持。

3.5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走家庭化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之路。有条件的地方,可由乡、村组织牵头,通过招商引资、当地能人投资等多渠道的办法兴办养老院、托老所等,建立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如成立农村老年人休闲活动中心、老年人互助协会等,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归属感。在老年人组织内部,可实施老年人互助机制,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义务服务,把义务服务的时间进行累积并建档,等将来自己需要这方面服务时,可以免费享用所累积的服务时间。并逐步将农村老年人福利事业引向市场,对于年龄较大的留守老人,可以考虑由其子女出部分钱,搬进托老所,进行社会化养老,促进诸如个别留守老人无人管等问题的解决。小结:

留守老人的难题若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到他们的晚年生活与身体健康,在外打工的子女也难以安心。要真正破解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支持。农村有农村的优势,政府可在发展农业生产上找出路,加大对农村的财力与科技投入,让更多有知识、有文化、有技术的劳动力留在农村,进行农业开发,使他们在农村有钱可赚,既不影响致富,也能照应老人。

5.敬老院社会实践报告 篇五

陶子心・博爱行――走进南京服务

二、活动背景

“南京晓庄学院博爱同盟”是在我校学工处指导下,于20XX年6月7日成立的一个从事自助、助人活动的公益性学生团体,其主体是我校历届获得江苏陶欣伯助学基金会资助的学生。本团体的宗旨是:传递社会关爱,锻造自强之才。以南京晓庄学院为依托,宣扬陶欣伯先生以及江苏省陶欣伯助学基金会的博爱精神,为广大同学作表率,勤勉学习,立志成才,回报家乡,回馈社会。又是一年暑期实践活动开始之际,博爱成员怀着一颗陶子心和博爱的精神热切希望借此机会,展现陶子学风,以博爱心奉献社会,锻炼自己。

三、活动目的、意义和目标

活动目的:展现陶子良好精神风貌以及博爱心

活动意义:

1.发扬我校老校长“知行合一”精神的例证,将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的实证,在服务中,宣扬了行知精神。

2.传承陶欣伯陶爷爷的博爱精神,发扬陶子风采。

3.传递爱心,构建和谐社会氛围。

4.锻炼学生能力,以己之力奉献社会以及表达对陶欣伯助学基金会的感恩。

5.发扬晓庄学院学子风采,展现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以及传扬慈善精神,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让同学们全方位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锻炼同学们的实践能力。

活动目标(地点):社会儿童福利院,地铁龙眠大道站以及百家湖敬老院。

四、活动时间

20XX年07月03日―20XX年07月10日

五、活动宣传

做好活动的宣传工作,可以通过自制的宣传板、横幅、“博爱同盟”博客以及网络西祠讨论版,扩大宣传。在福利院,地铁站以及敬老院进行沟通了解各地方人群需要,进行讲解宣传。

六、活动开展及注意事项

(一)策划准备阶段:

1.召开小组会议,讨论注意事项

2.熟悉乘车路线,及活动地点周边环境。

3.各种物品准备工作,责任到人,明确分工。

4.活动前安排工作,熟悉活动内容。

5.各种活动所需物品提前准备,列好详单。

6.分组工作,后勤工作,通讯工作,服务设施预备,秘书记录,等详细分工协作。

(二)开展阶段

1.人参安全措施要求每人熟悉,牢记于心。统一协调,安全监督管理。

2.财务管理,交通安全,意外伤害处理,饮食安全等详细周全。

3.活动时言行个人素质严格要求,有持续进行,树立良好风范。

4.遇到困难及时反映,礼貌待客,不卑不亢,团结互助,拍照等协作进行。

5.杜绝浪费,就餐就近解决,统一出发统一返回。

(三)总结工作

1.当天每人一篇小结。

2.照片及书面材料整理归一,总结当天工作,详谈接下来注意事项。

3.工作上报等。

七、资源需要及经费支出预算(附表)

八、活动人员及分工

1.指导老师:张颖

2.宣传部:张会会(组长)、黄新妹、李慧

3.后勤部:吴学芳(组长)、李进芳、刘江慧

4.组织部:张会会(组长)、刘玮博、朱春桃、汪腊梅

5.团长:吕常明

6.秘书部:杨威峰(组长)、张春玉、陆佩佩

6.大学生敬老院实践报告 篇六

学校:

学院名称: 专业: 年级: 姓名: 学号:

实践单位:XX敬老院 实践时间:

寒假敬老院实践报告

(2011-03-01 23:04:08)

近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创争发展,扶贫助困,为此政府积极开展了相关的活动和项目,尤其重视扶贫助困,以志愿服务为主体,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从而掀起了一场“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间”的热潮。

今年寒假,根据学校的安排和教学计划的要求,我们进行了社会实践活动,我和另外几个同学来到了敬老院,去看望住在那里的老人。

一下午的敬老院慰问活动,深深的触动了我。

而且去到才发现,老人组的条件其实并不是很好,由于资金问题,院里也没有护理人员,加上老人本身行动就不灵活,所以,衣服虽然洗了仍有些脏,屋子里的卫生虽然打扫了仍有些异味„

看着年迈孤独的老人们,心里的第一个感觉是:难受!

虽然去之前心里已经做好了准备,但当我亲眼看到时,还是难以抑制心中的心酸,为儿女操劳了大半生,如今却在应该安享晚年时来到敬老院。

于是,我们开始和老人们交谈,尽量不提及他(她)们的儿女,尽量不问及来敬老院的原因,其实这些老人家都很可爱,一旦有了倾听的对象就精神抖擞。我只希望用自己的努力让老人们的生活能多一些鲜活的色彩,让老人们的生活少一些忧郁。

而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老人。也许他们头脑不清醒,也许他们耳朵不好使,也许他们对有点冷漠,但是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耐心地和他们慢慢地说,关切地问他们的生活状况,亲切地叫他们一声“爷爷、奶奶”,长时间的孤独让他们有一些封闭,[来源:华语网(T hn21.com)] 要融化这层隔阂需要时间,也需要关怀。

起初在有些老人面前大家还显得很拘谨,但个别活跃性格开朗外向的学生十分热情带动了大家。有些老人患有老年痴呆症等等,同学们也耐着心和他们聊天,帮老人整理衣物,听老人讲自己的过去,也与老人分享自己的校园生活。还为老人们表演了小节目,让这些在孤独中生活着的老人又一次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活动的时间过的很快,很快要和老人们道别了, 看见很多老人用期盼的眼光看着我们,80岁的老爷爷拉着我的手:“你下次还会来吗?”我大声说:“会的,会的,因有你们在,我一定会来。”我心里很酸,毕竟我们人数有限,不可能每个老人都和他们聊会儿,关爱老年人的今天就是关爱我们自己的明天。正如古代先贤所倡导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要像对待自己的长辈一样,善待所有的老年人。

这次跟同学到敬老院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度过这段快乐时光的同时,我们感到的是一种充实。一方面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关心他人,敬老爱老的美德,另一方面也是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锻炼自己,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关心他们,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

同时也认识到我们的扶贫助困需要加大力度,需要我们去下功夫,投精力,我们要加大宣传扶贫助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积极倡导公平公正,诚实友爱的和谐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而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更应该用实际行动去响应,为营造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付出自己的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说到底也还是那句老话,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十周感谈

——武汉市社会福利院实习报告

(一)实习情况综述

2004年3月5日至5月21 日,在武汉市社会福利院康复区开展了为期十周的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选择武汉市社会福利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以前作义工时,我与这群因为上天自己的失误而先天残疾的孩子联系在一起建立了友好的关系。2002年10月我随“社会工作者协会”到武汉市社会福利院,第一次见到他们。他们或为跛脚、或为侏儒、或为智障,有的脸上有大面积覆盖性红斑、有的有严重的皮肤病,和我们一样高贵的灵魂就这样被包裹在扭曲残疾的躯壳里,浸泡在浑浊的神经里。生命以这种形式出现,督促我们去珍惜自己的健全。至少,我们该把在空虚和抱怨中虚掷的时间,分给他们一些。

另外,我们了解到他们的实际困难:即其中十位年龄在13——18岁不等,文化水平在小学三五年级之间的残障少年(智力正常),无人授课、无处求学;同时,他们在自我认知、文化知识、社会生活技能等方面存在欠缺。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制定了总体实习计划:先联系我校附小彭英校长,动员小学生捐课 本、习题集、工具书、课外读物等一百余本。

然后,以作义务老师的方式,,与他们顺利地建立专业关系。工作方法上,我们一行九人平均分成三个小组,分别于周五、六、日前去实习;以小组活动与个案工作结合、辅导与管理相配合的方式。我们的目的是: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方法和技巧,使青少年偏差行为得以纠正,在协助他们形成正确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学会学习、学会交往;最终学会自我管理,即他们自觉、自动和自主改变自己的行为。

(二)交流中的感触 第一:满足的心

刚去的时候,康复区宛若一张被定格的照片:房屋、假山、路边的行道木,溶为一体似地一动不动。干净的庭院内无人走动,走道两边的长椅上零零散散地坐着一些人——他们都保持着固定的姿势:翘腿的、低头的、打瞌睡等等,相互之间没有任何交流

我们刚一进门,他们立即都站起来,同时几乎把眼睛和嘴张到最大,表现出喜出望外的神态。然后纷纷跑开了——不是跑向我们,而是边跑边向屋里没有出来的人大喊,然后一起站在屋檐下看着我们。

我们主动走上前和他们聊天、发书、作游戏,气氛很快活跃起来了。他们送了我们一串串漂亮的纸鹤和纸心。走的时候,我把东西放在所长的办公室里,忘记拿出来了。我很为难地对小鱼(一个15岁的女孩,坐在人群中她可以瞬间抓住人们的视线。沉默淤积的忧郁气质,丝毫掩盖不了骨子里的宁静与自信;清秀的脸始终舒展着浅笑,真诚而不招摇.;只是,走动的时候原本平整的路变地不平了)说:“这样好吧,一会你帮我把东西拿出来,下次来我再带回去好吗?”

同伴也应和着说:“算了,算了,下次再说吧,我们还要赶时间。” 小鱼说:“不能算的,不能算的,话时会笑的眼睛在声音沉寂的一刹那归于忧郁,深邃的眸子在我和同伴之间游移。她舒展的眉头始终漾着的笑意,也被紧张俘虏了。

似乎如果我们不回去拿的话,她就会哭。一直不喜欢说话的女孩樱,一直摇着我的手,并且目光扫向一个工作人员(办公室钥匙在她那),然后再定定地盯着我。后来她陪我要来钥匙的时候,围着我们的几个少年,脸上都露出了如释重负的轻松笑容。回来的时候,心情很沉重。害怕他们靠着我们,我们转身离开他们跌倒在地的伤痛,害怕我们没有能力教会他们如何自立。

二,驿动的心

由于对“人生发展的阶段”了解欠缺,我们就下意识里把他们定位为脆弱的“儿童”。首次去的时候,我专门买了一本《幼儿折纸》在宿舍里学折纸技术;同伴专门补习了童话,试图用“卖火柴的小女孩”对之进行熏陶,企图用“小二郎”对之进行感染,从而拉近距离。而那天,他们的折纸技术令我乖乖地当起了小学生;我们的故事却令他们乏味,他们甚至没有表现出最起码的好奇——鼓励我们把故事讲下去。

有的趴着睡觉,有的哈欠连连,问到他们是否故事,他们只是不置可否地笑。显然,他们还不习惯撒谎。更有甚者,而后来爱说话的孩子也总是若有所思地点头、摇头回答我们的问话,后来他们干脆用哑语进行交流。

直到看到看到小姑娘在高校某男生走后,冒雨跑到大门口傻傻站立的表情;看到小男孩与“外来小女孩”(福利院有老人公寓,这些小孩一般是老人们的孙辈,周末的时候来看望他们)搭讪时的调皮;听到午饭后,小女孩在宿舍里打着、闹着、叫喊着“XX是XX的”,当然,说的是我们都知道的名字。我们明白了自己犯了多么可笑的错误——他们是进入青春期的少年,而不是儿童!于是,我们开始毫不避讳地聊偶像剧,讲校园里的事。

如果下肢不残的话,小昕是一个漂亮的小女孩。她在意识到自己漂亮的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残疾,这令早熟的她极其敏感切且有一种破坏倾向。一次,某公司的人给他们带了好多食物,每人还有几枝康乃馨,几个小孩接过之后就把它们丢在一边。而小昕则把花瓣一个一个撕下来,一枝接一枝。我把其余的几枝也拿给她,后来她笑着撕完了。当我问到她以后想干什么的时候,她一副无所谓的神态对我说:“嫁人呗!”

课外时间,我们让他们带我们逛整个福利院、陪他们打篮球、在他们宿舍瞎侃等等。我们努力以这种方式营造一种大家庭的氛围,让他们在相互了解与沟通中学会交往、学会生活。

第三,温柔的心——我省下肉来喂猫

男孩小苏——一个养猫的男孩。开始去的时候,他也把我们看成参观的人了,非常不配合。每次都是把他硬拖到课堂上,后来他明白我们工作性质后,还经常介绍书让我们带回去看,比如漫画版水浒传、黑色幽默、科幻故事等;天热的时候,他一边拿着我的水杯找有水的热水壶,一边说“灌满了,路上喝。”;更有甚者,他还送小猫给我们。

那是幸福的猫——一只母猫和四只小猫的毛永远都是干净整齐。而且,小苏还把自己伙食里的肉挑出来喂猫;门口一直挂着小干鱼,小苏说那是托别人买的(他们每个月可是只有10块钱的生活费啊,一日三餐免费)。当然我们没有要,我们还是不自信自己可以养活一只小猫。实习结束那天,我们看见一群人围着一只受伤的鸟,才发现另外一个秘密:老猫几乎每天早上都会抓到鸟,其他人说它玩了一会就把它吃掉,S没有否认。我想那只被众人围着的鸟应该不会被吃掉吧!

第四:坚强的心

1:病痛的时候我想到了死

小羊是一个很懂事,甚至有一点早熟地孩子,她患有严重的皮肤病,粗短的直发丝毫掩盖不了头顶的疮疤,大片的红点点从脸脸一直覆盖到后背,许多红点上隐约有白色的脓包。

她很有音乐天赋,一次某高校的学生看她们的时候,她一首歌唱过之后教室里有短暂的沉静。那是在咀嚼伤悲、是在酝酿眼泪。后来,在一个同学在带动下,我们欢呼雀跃地笑了,泪水才没有流出。

但是她一直闷闷不乐,在我们再三地询问下她流下了委屈的眼泪。原因是她怕疼,她的皮肤病要用激光治疗。她说:“每次我一进去他们就按住我,我就哭,我怕啊!” 后来她说自己曾经都想过死,因为生活没有意思。女孩!一个外表“丑陋”而歌声甜美的女孩,想到了死!

实习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们在闲谈的时候也会去揭她的“伤疤”。

[来源:华语网(Thn21.com)]

“你脸上的伤是什么时候长的?”

“是因为小的时候,父母把我扔进一个比较脏的地方”语气平静地像是在讲述别人的事。

“哦,”我们准备给她一个发泄怨气的机会然后心理疏导“那你是不是很怨他们啊?” “开始的时候是的,”说着她把头转向一边,“不过现在我想他们肯定也有自己的苦衷。”

从她的眼神和语气里我知道,她的话像外交辞令而不是肺腑之言。一个14岁的女孩要合理化社会的不公平待遇,要给父母这样的宽容?!实质上这种宽容是一种更深层的自我压抑,那是多少次疑问、多少次期盼、多少次无奈之后而无奈地自我解脱呢?许多时候最难过的是,明明白白地掌握了一种理论,可是用在自己身上又接受不了,在她身上我看到了这种尴尬。

2,我讨厌他们打乱了课堂 小鱼是一个上劲的女孩,她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一个周六我们正上课的时候,某高校的学生前来参观,我们就动员他们去和大学生玩,许多人都矜持地坐着不动。当我宣布下课的时候,一直温顺的小鱼居然憋红了脸重重地收拾文具,然后悻悻地走开。原因是下午两点,她和老人公寓的老爷爷(院方帮忙联系的)约好了去练书法,下午不能上课了,而那些不速之客又打乱了上午的学习安排。

小鱼还经常去老年大学那边练电子琴,刚学两个星期,书法已经相当不错了。后来她主动申请外出上学,现在在武汉某电脑外语学校上学。走之前她给我看《圣经故事》,封面写着“何XX送给XX钊,X年X月X日”;下面还有图画——一把刀、一个箭头指向一条鱼、一个新日期。她说那是别人送给小钊的,小钊去那个电脑学校上学,就转送给她了。小钊是刀,她是鱼,她还说她看完的时候也会送给其他人的。

3,拒领工资

每次开饭的时候,都会有一个一袭白衣、五官端庄、20岁左右的女孩为他们打饭。我一直以为她是工作人员,后来才知道她是从那个电脑学校学成回来的。她向我们讲述了这么一件事。一次她去一家饭店应聘,因为没有把自己的缺点暴露出来,她得到了那份工作。可第二天老板把她辞了,说:“这样的人,我不能要!”然后让会计给她一天的工资。她拒绝了那一天的工资,因为老板伤害了她的自尊。

我们一直不知道她的缺点在哪,后来她去洗手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她没有左手,但是看她为孩子们打饭时的娴熟与麻利,我们相信她完全可以胜任那份工作,然而老板在乎的不是这个。

注:每次有人来的时候,小鱼和小苏都是大家的重点关心对象。某部队女兵集体认“小鱼”作妹妹,即节假日接她过去;小苏是院里重点培养对象。因此他们就比较优秀。

(三)案主的问题

在十周的实习中,我把他们的问题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1:身体的缺陷、社会知识和情感教育的先天不足,使他们产生很深的自卑感,这是他们产生性格障碍的主要原因。

院方对他们的总体评价是:懒惰、没有上进心、自私、不会与人交往、不会关心人等等。这些为一个成人定性的词语,却用在孩子身上。环境在不能为他们提供应有的爱、自由和关怀的情况下,丝毫没有降低对他们的苛刻要求。的确,他们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自我封闭性和对外界的防备心理,这造成他们不会交往、不会关心他人。这是因为在生活中他们很少受到来自道德、宽容、励志等方面的关怀和教育。

有一个女孩樱:清瘦、娇小、总是面含微笑。每次,她会指着我们身上蚊虫叮咬处、结疤的伤口等温柔地比划一番;走路时,她喜欢拽着我的手贴着我走;我们坐下来时,她就站在身后给我们辫上各种可爱的发辫,然后幸福地笑。只是,去了几周我们从来没有听过她说一句话。

有一天,我们在她们宿舍玩了好久之后,我对她说:“你给我辫辫子好吗”她重重点头,然后要往我身后走,我拉住了她:“不要点头,告诉姐姐,说‘好’好吗?”

她迟疑地张了一下嘴,还是羞涩的点头。

“不能说‘好’吗?”我假装生气地嗔怪她。

“好——”那个字拉了好长的音,声音如被卡了的磁带一样,时高时低地在空中打颤。她不喜欢在生人面前说话,是因为声带的缺陷。后来她还是怯生生到不敢开口,经过几次强化训练,我们可以顺畅地开玩笑。

显性的自卑,是不想在外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生理缺陷;隐性的自卑,来源于没有爸爸、妈妈、没有正常孩子该有的一切。

2:对外界的向往与缺乏“自我认知”之间的矛盾

他们需要自由的空间,让生命沿着自己的纹路延伸。因为青少年期,是自我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定他们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都希望走出福利院,然而当我们问他们今天想干什么时,竟然都说“没想过”和“不知道”。他们的理由是,院里领导不让他们瞎想,想也没有用。

除了院方的管制,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除了电视报纸,他们没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教他们写短文时,我让他们描述一下淋雨的感觉,他们都在摇头。“有过这 种体会吗?”“没有。”“看过雨吗?”仍是摇头。对于自然现象都生疏若此,何况社会? 我告诉他们你怎么想,你不说别人永远不会知道,更加管不了。如果不想的话,即使现在就把你们放出去,又能干什么呢?我们给他们一个星期的时间大胆设想,下一周去的时候,我们要知道答案,这是作业。我们发现他们的理想也是缤纷美丽的,比如唱歌、画画、学古筝、厨师等。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自我意识,至少让他们明白他们是独立的人。3:“半隔离”状态的生存状态,使他们处于“心理无依”的状态。

他们每人都有用作业本自制的通讯录让我们填,上面有:姓名、地址、电话三栏。他们会说出一些陌生的名字,问我们是否认识,那些都是曾经去看望过他们的大学生。女孩小昕,经常让我们带信给我们学校的一个女生,还会把别人送给她漂亮的风铃转送给那个姐姐。后来我们问她:“你是不是很喜欢XX姐姐啊,怎么每次都问她啊?”她说:“是啊,因为我写了好多信,只有XX姐姐给我回信了。”

只要有电话响起,教室里就会出活跃起来。离电话最近的人跑慢一点,大家就高呼:“XX,快,快啊!谁的电话?”电话接通的时候,他们都自觉地保持安静,是谁的电话,谁就在大家羡慕的目光里幸福接听。谈话的内容大家共享的,原来他们的快乐来地那么简单!

(四)开展残疾少年社会工作的构想

目前,我们的社会缺少足够的空间和宽容去接纳残疾人。我们的同情和怜悯,从某种程度上隐含着排斥——似乎他们生来就是被同情的,而不是参与创造和分享 “正常社会”的一分子。这种成长环境就如脆弱的玻璃器皿,稍微的外力就会使之支离破碎,个人的才智也会在废墟中老化。要想在短期内根除社会偏见是不可能的。那么,当务之急就是要他们正视自己“身体残疾”的事实、树立“意志不残”的信念,以客观平和的心态迎接异样的目光、适应环境。

社会连结理论认为:当一个人感受到社会道德和社会秩序对他的重要性,了解到社会上多数人对他的期望时,他就与社会有了一种连结。同时,要想让他们在这种情况下适应环境,需要有强大的后盾,使他们与社会发生连结。家的教育就是爱与责任的传递,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以家的形式,赋予生命一种顽强的自我修复功能在废墟中挺立。

1童话——安置心灵之家的“宅基”

小时侯,童话的缺席是一辈子都弥补不了的。它扼杀了孩子没有负担的期望,也关闭了孩子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用一己的思维来创造世界的窗口,那样的童年往往残疾。以后的补偿最多是借尸还魂式的徒劳,终不得精髓。因此,开始的时候,我们鼓励他们回忆自己听过的童话故事。我们也挑合适的童话故事对他们进行教育。

2.一个有组织的群体,分工明确地一帮一或一帮几——小屋的基本“架构”

生活在公共环境中,心灵的的慰藉就缺少私有源泉;人们通过某种拥有,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家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是孩子独有的私有财产。我们根据文化程度,把他们分成3个小组,每周五、六、日,分别去三个人,一人负责一个小组,为他们上课、解答问题等。当其中个体有问题时,我们就进行单独谈话。

我们经常问他们一些漂亮饰物和照片的来历,他们就自豪地介绍照片中的自己,幸福地回忆与哥哥姐姐们在一起的经历。爽朗的笑声溶解为灿烂面孔的旁白,那种神态驰骋球场的体育健儿拿着奖杯奔向球迷。这时他们会感到有人是专门为他们而去的。

3.赞美和鼓励——进入小屋的“门”

如果说可爱的赞美字眼对一个人的人生是重要的,那么在一个人的人生之始尤为重要。我们对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漂亮发辫、条理清晰的作文、敏捷的思维等进行赞美,以此逐步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当我们要求他们写日记、保持安静、不打架时往往以奖励为借口,每每都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当每次许诺之后,我们都在同学中收集适合的衣物带过去。

4.以宽容和教育做保证的自由犯错的空间——小屋的“床” 成长意味着犯错,成长渴求着自由与宽容。因此,他们需要一种力量来正确地引导他们,帮助他们去嫁接一些、舍弃一些,而不是生硬地切割。

有的时候,他们会把分给小伙伴的食物拒为己有、把作业做的乱七八糟、把同伴打的哇哇大哭、其中一些人看不起那些有智力障碍的人。开始的时候,我们对这些很反感,可是自己在这个年龄段做错事后,还蛮横地摔门而去,而每次妈妈都会默默地做好我喜欢的饭菜等着我迷途知返啊。一个人犯一次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别人一次也不肯原谅他。理请自己的头绪以后,我通过“换位思考”的方法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值的庆幸的是他们很听话。有了床之后,即使屋子没有建好也可暂作休息。

7.敬老院之行社会实践报告 篇七

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院盛诗嘉12401010101

今年暑假的7月26日早晨,我与我的小伙伴一起去了江岸区一元街同福社区的敬老院慰问那里的老人,那是一幢老房子,花坛里都是老人们栽的小花小树,即使天气炎热敬老院里却十分阴凉,里面有着将近二三十个老人,那是一个并不大的敬老院,但是却处处充满着欢声笑语,那天的太阳很毒,老人们于是坐在门口的阴凉处乘凉,老太太们一起谈论着家常里短,谁家亲戚的孩子考上了好大学,谁家老人前不久因病离世,老爷爷们有的则在一旁忙着照看自己的植物,有的围着下象棋,打乒乓球。我和小伙伴不好多加打扰就先去看望那些卧病在床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

那些躺在床上的老人有的是因为中风,有的则是老年痴呆或因其年龄太高而无法自理自己的生活,因而他们需要专门的人来照顾,大到翻身洗澡,小到拉屎端尿都需要其他人的帮助,敬老院的负责人告诉我们说这些老人的儿女们要么是已经出国,要么是完全不管他们的父母认为老人年纪大了事儿太多,照顾起来麻烦。这让我想到了我的爷爷,两年前爷爷患上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奶奶要喂他吃饭,给他穿衣服,扶着他洗澡,爷爷每天只能看着外面的阳光自己一个人静静地发呆,偶尔爸爸来了他会背着爷爷下楼让他坐在轮椅上带着他出去溜达溜达,这个时候的爷爷就会“呵呵呵呵”的一个劲的像个小孩子般的笑,爷爷叫不出我的名字了,但是会时常紧紧地拽着我的手不放,问我吃饭没,等我们要回去了,爷爷就哭着不让我们走。有句

词语形容这再合适不过—“老小”。老小老小,老人就像小孩,需要我们的关心和照顾。

想想我们小的时候,父母花了很多的时间教我们喊“妈妈”“爸爸”,教我们用筷子和汤勺吃东西,教我们系鞋带、扣扣子、穿衣服、梳头发、认汉语拼音······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感到厌烦,反而享受与我们在一起的点滴时光,现在角色对调了,该我们去抚养和孝敬我们的父母的时候,我们怎能因为怕麻烦而抛弃他们让他们独自一人度过他们的晚年呢?这实在是遭人唾弃的行为,要知道我们的父母当初也并没有因为嫌麻烦而将我们抛弃。我们也应该像当初父母紧紧地握着我们的手那样慢慢地带着他们一步一步地走。

我和小伙伴将我们来之前买的苹果削了以后切成小块小块的喂给病床上的老人吃,好多老人牙齿掉了,咬不动,只能靠舌头。我喂以为老爷爷吃的时候,吃完后他拉着我的手不放,不准我走,然后一直盯着我看,眼角却默默地流泪,我不知道是为何,照顾那位爷爷的护工告诉我爷爷太久没见到他的孙女了,因为孩子的父母不准孙女来看她,他想她,但是看不到她能看到我也挺好的。我听了以后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这是多么深沉的爱呀,将思念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即使看不到她的孙女,能看到跟孙女同岁的我也是一种欣慰呀。为了平复那位爷爷的心情,我给爷爷剪了指甲,小心翼翼的怕剪到爷爷的肉,拍着他哄着他睡着。

待爷爷睡着了以后,我和小伙伴就去外面陪之前在乘凉的老人,帮他们打扫卫生,洗床单,老人们行动不是太利索,我们就扶着他们

回房间聊天。听他们谈起他们以前的生活,发现他们不少人也曾是社会的栋梁,有的是教师、干部、工程师,也有艺术工作者。选择敬老院,因为子女工作忙、家里楼层高、没人陪自己聊天;更因为在这里与同龄人朝夕相伴,共同的兴趣爱好,相近的人生观念,让他们更能感到夕阳无限好。听说有个爷爷二胡拉的特别好,我们就在旁边给他鼓掌打气要他来一个,“来一个,来一个,来一个,来一个······”那个爷爷于是站起来给我们拉了几曲,虽然对于二胡的欣赏我不太懂,但是从他脸上洋溢出来的笑容我却是看明白了的,这里的生活的确让他感觉很开心。还有不少老太太,配合着那位爷爷拉的调哼唱起来的,都是他们那个年代的流行歌曲,虽然我不知道叫什么,但是从歌词里也能感受到是充满正能量的革命红歌。表演结束后,恰好是吃午饭的时间,我们给老人们打饭打菜送到他们的房间去,还让老人们的护工也去吃饭,我们来给躺床上不方便的老人喂饭,我们的动作也许有些笨拙,偶尔还会把饭粒撒到老人身上,也会不小心把汤泼到老人的被窝上,他们看到了不但没责怪我们还安慰我们说“没事没事,反正待会小张要给我换的”说得我心头一暖。可能每个老人对待晚辈都是一样的慈爱,只是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些需要我们关心和疼爱的老人们。吃完午饭后是老人们午休的时间也是我们离开的时间,我们和老人们道了声再见,他们送我们到门口还一直对我们说:“以后常来玩呀孩子”我们让他们快进去外面热,他们却固执的要看着我们走,等我们走到巷子口了,回头看到他们还在往我们的方向张望着。“快进去吧外面热”他们听到我在远处的声音这才放心的进去了。小伙伴

对我说:“确实应该经常来看看他们,想想以后如果哪天我们也成了这样怎么办?”

8.毛概敬老院之行实践报告 篇八

此次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小组组织了去敬老院看望老人们,希望给那里的老人们送来一些温暖。老人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默默的奉献了一辈子,现在行动不方便了,作为晚辈的我们,应该力所能及的去帮助、关心他们,给他们关爱。

活动前的准备:

本次活动是由昆明学院12名学生参与本次关爱活动。活动之前我们与强华敬老院院长取得联系,在经院长允许后,我们开始准备关爱活动的细节。本次活动的标语弄好后,我们便在头一天晚上我带着大家到学校外面水果摊细心地挑选了一些水果,接着,我们把节目排练好„„

第二天,我们拎着水果,坐公交车到火车站,迈着欢快的步伐期待着来到敬老院,终于在下午三点到达了“强华敬老院,这个敬老院有一点偏僻,在那个不大的院子里,住着80多个老人。当时很多老人都在院子里晒太阳,给人一种很祥和、静谧的感觉,然后我们走进院子分别去给老人们打招呼,老爷爷、老奶奶们看见朝气蓬勃的我们,也露出了微笑表示对我们的欢迎。接着我们给老人们分发水果,陪老人们唠家常,关心他们的生活情况,帮忙打扫卫生,很快就融入其中,虽然有点累有点脏,但我们没有人埋怨过什么,全都是满腔的热情。有一些老人们很健谈,图中的这位红衣服的老奶奶正在声情并茂地讲起革命年代的一些事情,给我们讲诉了最初的共产党是怎么建立的和一些她们曾经的故事,甚至唱红 歌表示对我的欢迎。

很多老人们都是非常热情的,他们把我们当自己的孩子一般,拉着我们的手嘘寒问暖,同样关心我们的生活情况和学习情况,体现出了老一辈对年轻一代殷切关 怀和希望。

接着,我们一起为老人们表演了精彩的孔雀舞,使整个敬老院充满了欢声笑语。

然后我们又去看望了楼上的老人,他们很多都是躺在床上不能下楼去晒太阳的,行动非常不方便,甚至终年躺在床上,整天只能睡觉、发呆,连个聊天的人都没有。我们挤进一间间那狭小的房间,陪他们聊天,给他们喂水果,记得有一个老爷爷说他来敬老院十几年了,子女只来看过他几次,说着说着眼泪就忍不住流了下来,我不禁鼻子一酸,心中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既气愤也感到凄凉,同时联系到自己,觉得人到老后,被儿女们送到敬老院就这样的度过孤独的老年时期,真是很凄凉。

临走时,老奶奶们迈着蹒跚的脚步送我们,悄悄地打趣地对我们说“下次记得给我带瓶酒来”,顿时,大家又笑成一片„„

在给老人带来温暖的同时,我感悟到了很多,让我深切体会到了老一辈的孤独。此次活动不仅给敬老院里因各种问题而失去家庭温暖的老人送去温暖、关怀,同时也是在塑造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变得更有爱心。与老人短时间的相处,我深刻感悟到时间的无情,真正明白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意义。

望着那些因不幸而来到敬老院的老人们,那群因孤独而相伴终老的老人们,我们心中都有一个希冀,希望社会上更多的人伸出双手去关爱他们,让老人们能够幸福的安度晚年。通过这次去敬老院,看到那些孤独可怜的老人们,我想了很多很多。想想自己平时对父母,对长辈的态度,心中十分惭愧,换想如果自己老了怎么办?我告诉自己,以后要学会关心他人,承担自己的责任,对父母,要多和他们相处,交谈。不论他们怎样,始终是自己的长辈,是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我才有今天的成果,我才长大成人。

百善孝为先”一直是我们中国人所盛行的。从历史文化传承来说,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别的民族咱们先不管不论,但是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血浓于水,之所以历尽沧桑生生不息,之所以“人情味”非常浓厚,就是因为咱们中国人关爱老人爱护孩童。关爱老人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类进步科学发展的前提,只有人类的思想纯正了社会才能健康的发展,所以关爱老人并不单单是一个家庭、一个孩子的事,而是需要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共同努力

老人,为社会奉献,为家庭奉献,是知识的宝库,是智慧的钥匙,不仅养育我们,还以言传和身教向我们传播做人的道理,虽然我们有时候感觉老人家们知识陈旧、思维方式过于正统古板,但是,老人依然是我们心灵的最后的最坚定的依托,我们在现实中碰壁之后,返璞归真,依然会感受到老人家们传承的是至理名言,依然会感受到属于我们民族的内蕴的品质和理念是不能放弃的。这是我们民族的魂,经由老人们,再经由我们,一代一代传承。引导我们的民族生生不息,引导我们的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尊敬和供养老人,爱护和抚育子女。是一种社会风尚和伦理关系,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这次活动,我们不仅是要给老人们带来了关爱、欢乐,也是为了营造社会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风尚。对此,我们昆明学院的学子感到很光荣,很自豪。我们希望我们通过实际行动,传递爱的接力棒,给老人们带来更多的物质支持和精神关怀,让老人们感受到我们昆明学院学子的爱心。

敬老爱老应该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常抓不懈的工作,我们大学生有必要和老人们多沟通,明白老人们的苦处、难处,这有利于提高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又进一步了解了社会。让我心中又多了一份感慨,因为原本以为敬老院应该像电视上演的那样(这是我第一次去敬老院),老人们都是衣食无忧,满脸的笑容,可以在那里幸福地度过余生。可我发现实际情况并不是电视里看到的那样,老人们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幸福,甚至要差得多。或许那里能带给老人们的只是一个可以遮风避雨的场所,可以使他们不挨饿,但老人们所处的环境比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要恶劣,并且,似乎给老人们带不来别的任何精神上的安抚跟慰籍。也许有人会说,不用挨饿、有房子住这些对老人已经足够了。可我觉得并不是那样。那里的老人都是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他们更需要精神上的抚慰。他们同样也渴望有人倾诉有人关心。

在这个物欲横行世界里,我们认为我们迫切需要的,不是经济的腾飞,而是道德的提升。我一直认为,人身上都要流着道德的血液。因为如果仅仅只关注经济发展,而忽视了对国民道德素质的提升,这个社会将会成为一个缺少关爱的社会,一个抛弃了我们中华传统美德的社会,一个畸形的社会„„

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是不是该为这些老人做些什么呢?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如果我们把更多的微不足道集结起来,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希望我们不要忘记这些生活在角落里的老人,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去关注一下他们。我们也都是有父母的人,总有一天我们也都会老去。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老了,身边没有儿女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换位思考一下,也许更多的人可以体会到那些老人的悲凉了。

我深切希望我们年轻人不要只拼命为事业去奋斗,应该要经常停下脚步花一些世间去关注关心父母和身边的老人,给他们一些关爱,让他们感到温暖。

9.敬老院社会实践活动报告 篇九

往敬老院慰问主要缘由是关心老人还是应当从身边做起,我们身边就有老人,在很多人眼里,敬老院是孤寡老人的栖息之所。而现在,很多子女成群的老人主动走进了敬老院。他们有的之前是教师、工程师、干部,也有艺术工作者。选择敬老院,由于子女工作忙、家里楼层高、没人陪自己聊天;更由于在这里与同龄人朝夕相伴,共同的爱好爱好,相近的人生观念,让他们更能感到夕阳无穷好。

走进大门一名热情的阿姨接待了我们,还一边给我们讲授敬老院的概况:敬老院创办至尽将有二十年,有了一支较强经验的管理机构和有一支较有经验护理职员队伍,镇政府投资200万元基础设施。本院占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绿地面积占总面积60%,房间有二人、三人、四人、全天 24小时护理,间间有卫生设施,食堂饮食生熟分开,专烧特具病号饭。敬老院现有床位220只,管理职员和护理职员共25名。 阿姨向我们讲授到:敬老院里其中50%以上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多数患有神经官能症或老年痴呆症等疾病,给护理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而且交通不是非常方便。

我们分成了四个小组,前往不同的房间慰问不同的代养老人。起初在有些老人眼前大家还显得很拘束,但个别活跃性情开朗外向的学生十分热忱带动了大家。有些老人患有老年痴呆症等等,同学们也耐着心和他们聊天,帮老人整理衣物,擦拭家具,听老人讲自己的过往,也与老人分享自己的校园生活。还为老人们表演了小节目,让这些在孤独中生活着的老人又一次露出了开心的笑脸

10.敬老院社会实践报告 篇十

目前,我们身边老人的生活质量比较差,他们缺少关爱,缺少文化娱乐,我们利用团队的优势,组织大家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并带一些生活必需品和水果,给他们表演节目,带去温暖。再精神和物资上尽我们的一份力。

一路上秋风习习,正值收割稻子的时候,一路的稻香,一路的鸟鸣,一路的歌唱,一路的热情,在阳光中弥漫。丰收的喜悦让罗占征唱起了他们家乡的民歌虽然我们听不懂他在唱些什么,但是我在努力为他鼓掌,难得释怀一次,何不尽兴痛快呢?

走着、走着、一步、两步、三步„„身边的公交车不时得鸣笛,众多的轿车和长途公车仿佛都在为我们欢歌,终于在马路的一侧,在一座低矮的古朴的青灰色的房屋龟缩于此,在破烂的围墙内外,喧嚣与寂寞对比如此鲜明,让我不禁感叹,再怎样繁华的地方,依然还有角落里沉睡着孤寂与无奈。

首先我来介绍下这个地方,这里是一个县城里的小敬老院,当我们来到这里时,从大门往里看,就可以感觉到敬老院的条件艰苦,而且这附近的交通也不方便,顿时一阵心酸涌上心头。进入大门后,他们都纷纷用惊奇的眼神望着我们,并小声议论,对此我们也感到很奇怪。之后我们与院长聊了一会儿,了解了这所敬老院的大致情况。这所敬老院是1990年建立的,镇政府投资100万元基础设施,有时也会有些好心人士捐献些钱财和粮食等,本院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80平方米,只有一栋住宿楼和一间食堂,还有一些运动的器材而已,同时也种了很多树,空气非常好,附近也有很多山,确实是个养老的好地方。院长向我们讲解到:敬老院里其中50%以上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多数患有神经官能症或老年痴呆症等疾病,给护理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而且交通不是非常方便。这些老人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在外挣钱,没时间照顾父母,就把这些老人送到这里来了。

幼儿的时候,父母牵着我们的手,教我们走路,教我们系鞋带,教我们说话,从不厌烦,从不要求什么回报,他们只是一心的希望我们好。他们把他们的爱给了我们,我们怎么都不懂得珍惜,有时候我们真真要到他们离开后我们才明白,我们人就是这样,自己拥有的总是那么的不珍惜。怎么当他们老了,我们却厌烦他们的抱怨,厌烦他们的迟钝了呢?关爱老人就是关爱我们自己的明天,正如古代先贤所提倡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要像对待自己长辈一样,善待天下所有的老人,尊老爱幼是我们应该的事。也是我们自己的责任,他们已经把我们当做自己的孩子去了。

有一个爷爷跟我谈了很久,谈他们得过去,谈他的现在,感叹我们现在的生活。他的生活让我们想得更多,明白了他人生的艰辛与悲惨。由于生活困境,病症毁了他的一切,由于发病,一把火他的妻子儿女都活生生烧死在他的眼前。他内疚终生,但是我们又能给他什么呢?

爆竹声中,我们身后起了尾尘,每一个心中都有了一份沉重,在我走的时候,瞥见了墙壁上还有其他学校的团体的赠品。再回首,老人们都手拿我们赠送的礼品目送我们,眼中有一种光亮。

走了,他们的一生将要走完了,他们有太多的辛酸和泪水,我们的欢声笑语只能带来片刻的忘记忧伤。我们该做些什么?每个人都在深思。

社会需要关注孩子一般关注他们。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共同努力,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才有我们安心的这一代。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此种思想道德教育建设,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努力营造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我们几个同学决定去敬老院进行社会实践,感受另一个需要关注的群体,并且给予他们温暖。

他们是老了,我爱你们,我的王爷爷,李奶奶,陈爷爷。。等等一切的老人们,在这短短的几十天里面,你们教会了我很多,有时候想我这几十年到底是不是白活了,他们懂得的道理比我们吃的饭还要多。

实践很快就结束了,似乎感觉在这短短的几天里面发生了很多事情,倾听了各式各样的精彩或者辛酸的人生历程,让我们的思绪也停留在那个贫苦年代。看着他们脸上的皱纹,都是岁月的痕迹,我想他们心中的皱纹深度,更是无法估量的。到敬老院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将自己活力释放的同时,我们感到一种充实。这些活动很好的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风采,一方面培养当代大学生关心他人,敬老爱老的美德,另一方面也是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锻炼自己,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关心他们,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同时我也学会了很多东西,关注到曾经被我忽视的一个群体。作为子女的我们,唯一需要的就是多陪陪老人,和他们多聊聊天,仅此而已就足够了。

有时候我们都说时间不够,我说我的天哪为什么我们连回家看看老人的面的心情都没有,人活着就是生存,为什么连你自己的根你都这么不关注?

通过这次跟老人家的聊天,是我们明白的很多,明白到他们过去的经历,明白他们的辛劳,明白他们对他们儿女的记盼,更明白他们对我们的希望„„ 我们慰问到一个老婆婆,她居然哭了出来。很是伤心难过。我们耐心的和她聊天,听她说她把她的退休养老金都给了她的子女,她子女不管她就把她送到这里来,而且很少来看望她。有一位同学和阿婆说“我们都是您的子女。“并给阿婆表演节目,阿婆才破涕为笑,我们才依依不舍的离开。

之后我们去看望了一位百岁老人,他是一位老共产党员了。一进门,看见老人站着在看我们,我马上发现一张靠近门口的旧藤椅,估计这是老人平常坐的椅子,于是大家将老人扶到藤椅上坐下,同时我们将水果根据老人的意思放在旁屋的地上。听老人跟我们讲他过去的事情。

当听他说起长征的事,老人眼里泛出的了光芒。他说道:“虽然他没实际性参加过长征,可对长征十分了解。

老人说到说:“过去的长征很艰苦的!现在的年轻人还没有经历过艰苦的锻炼。“

老人很为自己是党员而感到骄傲,他说:“如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在的中国,没有可以让老人们安度晚年的家”。

我们一边慰问老人的日常生活一边有的同学帮老人整理了下房间。

老人家说完,我们不禁从心里充满了敬佩!后来我们问他:“您做为中国共产党员认为当年长征最重要是什么?”时,使我惊讶的是,老人家居然头头是道地说了四条: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官兵团结,关心群众......一个百岁的老人思维还那么清晰这不得不叫人尊敬和佩服!我们和老人在一起侃侃而谈,和我们讲述着他当党员和长征的故事,相处的非常融洽,不知不觉好几个小时过去了。

临走我们部分同学和老人一起合影留念。照完相以后,老人对我们说:“你们照片洗出来后能不能给我一张?上面写上你们的名字。”“好的,好的,没问题。我们过两天洗好后给您送来!”我们争着答道。

就这样,我们以这样一个结尾,告别了老党员,告别了敬老院,告别了这里曾几何时拥有和我们一样梦想的老人们。我们回去的时候和来的时候拥有着两种别样的心境。

或许我们慰问敬老院,已经不是单纯的来敬老院看望老人。而是怀着一颗赤诚之心访问亘古时代老一辈革命家老一辈人梦想的深邃和来探索我们深深迷茫的问题了。

我想那个时候已成我人生中重要的回忆,那些可爱老人的笑脸。

我们拍了一叠照片回来,每次翻开相册一幕幕感人的现象:一位老人拉住了我们志愿者的手,在志愿者亲自给他们喂饭穿衣时的喜悦,说出的那句话:不是“儿女胜似儿女”。我心中有点酸酸的,老人们毕竟还是孤独的,他们需要人关心,爱护,敬老院的设施好并不是最主要的,而是更加需要社会上的一些关注。因为正是那些老人造就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是历史的功臣。而他们现在仅仅需要我们的关爱,仅此而已。

老人们平日里很孤独,儿女大多不在身边,有的甚至没有儿女,他们要的也许不再是简单的金钱所能代替的,在生活的温饱要求之上,有人在身边那是最最开心的了.<常回家看看>里歌词写得好,老人要的是有人陪他们聊聊天交流一下心声。

我们现在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很多都已经不在了,所以看到老年人,我们可能会特别的想念自己已故的亲人,不自觉得就想和老年人们亲近亲近,就像对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样,想要关心他们,照顾他们,而他们也会把我们当成孙女,孙子一样,拉着你的手,把他们的那份慈祥加注在你身上,而我们也欣然地接受了。

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从孩童到青年,从青年到老年的过程,经历生与死。我们现在还是青年阶段,未来亦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要走,如何走下去,我想,每个人都应该心中有数。也许当我们走完我们的人生旅程,该休息时,是否也会象敬老院的老人那样快乐开心地度过自己的晚年呢?

在某个敬老院的墙壁上有这样一段话:孩子!当你还很小的时候,我花了很多时间,教你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教你系鞋带、扣扣子、溜滑梯、教你穿衣服、梳头发、拧鼻涕。这些和你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是多么的令我怀念不已。所以,当我想不起来,接不上话时,请给我一点时间,等我一下,让我再想一想„„极可能最后连要说什么,我也一并忘记。孩子!你忘记我们练习了好几百回,才学会的第一首娃娃歌吗?是否还记得每天总要我绞尽脑汁,去回答不知道你从哪里冒出来的吗?所以,当我重复又重复说着老掉牙的故事,哼着我孩提时代的儿歌时,体谅我。让我继续沉醉在这些回忆中吧!切望你,也能陪着我闲话家常吧!孩子,现在我常忘了扣扣子、系鞋带。吃饭时,会弄脏衣服,梳头发时手还会不停的抖,不要催促我,要对我多一点耐心和温柔,只要有你在一起,就会有很多的温暖涌上心头。

孩子!如今,我的脚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所以,请你紧紧的握着我的手,陪着我,慢慢的。就像当年一样,我带着你一步一步地走。

若为人子女也不懂得如何体谅他们,那他们便只能于痛苦中渡过余生,黑暗中逝去„„

我想,只要我们在自己的人生中付出过,努力过,无论成败,我们都已拥有了自己一段美好的回忆。我们没有好遗憾的了。现在我可以想象,那时候的我们是否也会像今天老人院中的老人那样知天达命呢?一定会的。

现在离那次慰问敬老院已经相隔有段时间,可我依然还是会想起那位百岁面前老人,老党员。他的笑脸时常浮现在我面前。我想如果有空的话,我一定会去在看望他老人家的。人生七十古来稀,何况接近百岁。他是历史的见证人,是中国文化建设的见证人。又是长征的见证人。

长征------这个词在某种意义上已经不是单单长征本身那么简单,长征是中国共产党,是那批有梦想的人们留下的传奇。是一种精神,一种为他人服务,为创造和谐美好社会的一种精神。

志愿者------一个新时代的名词,那是一帮有志青年,怀着自己的梦想前进,但与过去相比不变的依旧是那长征精神。

从意义上来说,这时我们成长了。一次敬老院的慰问,使我们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访问了那些老人年轻时的点点滴滴。我想那就是生命所创造的财富,异常珍贵。

并且我们想应该大力宣传思想道德,让更多的忙碌中的人们多照顾一下自己家中的老人。钱固然重要,可一个人的精神更加的重要。

上一篇:描写青春的作文优美段落下一篇:代理商/经销商销售代理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