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学教案新(共9篇)
1.经济法学教案新 篇一
《经济生活》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第二框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通过学习,掌握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②了解我国为何要加入WTO;③了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如何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学习初步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②提高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③结合“引进来,走出去”的典型案例,探讨如何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本课学习,能从内心拥护党的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②能将自己的成长与民族的振兴、繁荣结合起来,自觉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
1、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如何积极参与世界经济竞争与合作。教学难点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如何积极参与世界经济竞争与合作。课前准备
上网查阅有关世界贸易组织的知识、我国企业参与收购、开采国外企业、矿山的实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媒体连接:2005年7月26日环球时报—《美众院以保护战略资产为由阻止中海油收购案》 提问:中海油为什么要收购美国第九大石油公司优尼科公司?国会的41名议员为何要联名写信给布什表示反对?
学生讨论,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现在的汽油价格以及电荒问题,从而引申出能源问题的重要性,自觉拥护今年我国政府提出的创建节约型社会的倡议。
过度:我国一直被称为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是人均数量不容乐观,比如石油,从1994年起,我国就开始从自给自足,到逐步开始进口,到现在为止,中国的石油需求量占世界第二位,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愈来愈离不开世界市场的发展。如,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部门,海尔意购美泰公司等,但是与此同时,国外针对中国的反收购、甚至新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开始抬头,请同学们想一下,你知道最近有哪些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例? 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为了更好参与世界经济竞争,促进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有必要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揭题:第二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多媒体:“2001年11月10日23时38分,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的画面。请同学谈关于WTO的相关知识。板书:
一、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1、WTO:是世界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1日。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多媒体分别出示三大经济组织的标志。
2、WTO的作用
学生概括,然后有学生结合自己了解的知识,来阐述具体的作用。
媒体连接:中国和欧盟的纺织品摩擦——商务部长薄西来谈中欧纺织品问题。提问:要做到既要自己赚钱,又要对方也赚钱,应该怎样做? 学生自由讨论
小结:
3、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 ①非歧视原则 ②市场准入原则 ③互惠原则
④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 ⑤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
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 活动:名词点击
最惠国待遇与国民待遇
美国曾经利用每一年国会审议是否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干涉中国内政,究竟什么是最惠国待遇与国民待遇呢?请看课本P117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结束了美国利用一年一度的最惠国待遇问题来干涉中国内政的历史。它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4、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意义。学生概括:
①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
②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③加入世贸组织,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过度:但是,由于当今世界仍然是少数富国主宰世界的旧的世界格局,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面临极为不利的条件,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加入世贸组织所拥有的有利条件,把不利条件减少到最低限度。
二、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媒体连接:龙永图谈世贸组织与中国
1、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我国必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阔领域和更好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2、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①为什么要以“引进来”为主? 学生看书回答: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单靠自身积累资金,不足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引进外资。提问:“引进来”,是否仅仅指引进资金?
同时,要结合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媒体连接:(新浪网)***强调:要加快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 ②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
“走出去”是指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过程与劳务输出等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它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的层次。主要内容有: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积极参与区域交流和合作。
三、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坚持的原则
1、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2、但不能盲目排外、闭关自守,而是在此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课堂小结: 复习巩固;
2.经济法学教案新 篇二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制度变迁,经济增长,改革
诺思在《西方世界的兴起》里,认为制度因素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种能够对个人提供有效激励的制度是保证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琼斯也认为,制度不足使技术进步的积累和潜在的巨大市场不起作用,也是亚洲没有出现工业革命的重要原因。由此可以看出,对经济增长的研究离不开对制度创新和变迁的研究。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历程,制度变迁贯穿其中,不管是诱致性变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强制性变迁——国有企业制度改革,都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改革经验也成为了制度变迁理论的一个最佳实践。但是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保留着许多旧体制的因素,如粗放、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和腐败问题越来越严重。由此,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在2014年迎来全面深化改革元年。本文以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为基础,从诺思制度变迁理论三个基石:产权制度、国家以及意识形态为角度来探究如何更好地应对中国新常态。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
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处于一种对称状态,经济可以稳定可持续地增长。经济新常态是强调优化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经济的总量;聚焦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的持久发展,而不仅仅是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总量的最大化。不能把减速等同于高效、高速等同于低效,不能认为GDP高速增长就说明经济过热,也不能把经济新常态简单地定义为经济增长减速增效、增长速度降温。
因此,新常态至少说明了以下几点:一是经济增速回落至7%甚至更低,告别8%以上的超高速增长;二是转换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由政府投资转变为民间投资为主,由出口转变为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创新驱动成为关键要素;三是只要经济增速在合理区间,宏观上政府决策不再进行常态的调控和刺激;四是强力扶持服务业,拉动就业,推进新型城镇化;五是不再以货币来推动增长,控制银行等金融机构资产价格泡沫和债务杠杆。
(二)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理论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强调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诺思认为,导致变迁的必要条件是存在有潜在的利润,而充分条件是通过制度的变迁和创新可能获取大于取得利润的成本的潜在利润。正是想要获得利润却无法在现有的制度结构内安排实现,这才促使了新制度安排的产生。市场经济的变化、外部成本与收益变化以及对风险的规避等一些外部因素使得人们努力去改变制度安排,由此开始了制度变迁。
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激励创新活动的产权。产权制度是最基本的制度,对产权明确地界定和有效地保护,可以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的可能性,激励创新活动,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二是负责界定和实施产权的国家。国家是保护个人产权的最有效工具,同时又可能是个人产权的最危险侵害者。三是决定个人观念转化行为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种行为方式,这种方式通过提供给人们一种价值观而使人们的行为决策更为经济,克服机会主义行为需要意识形态。
二、中国经济发展目前面临的挑战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得到高速的发展,取得了国际都为之惊叹的经济成就。但是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当前中国经济中存在着制造业产能过剩、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粗放型增长模式使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内需增长动力不足、进出口方面失衡等问题,导致经济结构失衡,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这些是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的直接原因,而深究其根本原因则是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发展的特定转型阶段,这是每一个经济发展到达一定程度的国家都会经历的阶段,而促使这一经济转型期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由劳动力过剩转变为人口红利消失
我国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时,农业劳动力过剩,大量农村劳动人口投入到工业化部门中,构成了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然而随着时间的变化,人口红利也在不断下降。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飞速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急剧上升;同时国内以基础建设、房地产业和重工业增长为主要增长力量,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一方面大量增加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劳动力供给速度下降,劳动人口的绝对数量下降,同时新经济增长背景下此类劳动力由于工资过低、用工条件差等出现了“民工荒”。
由此,传统的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用于生产出口产品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已经渐渐失去了竞争力,进而出现产业规模经济降低。这是导致中国经济减速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资本投资结构变化
过去中国经济的超高速增长不仅依赖于人口红利,大规模的投资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当时,中国资本相对短缺,公共基础设施落后,需要进行投资建设,在建设当中有大量的利润可以获得。因此地方政府和企业形成了强大的投资合力,使得中国经济增长环境呈现高投资拉动、高出口和低成本扩张的特征。但是对重化工业、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业等投资过多,使得重工业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现象出现,产业结构扭曲日益严重。
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后,“4万亿投资”的宏观调控政策集中于产业性投资,使得产能过剩的现状更为严重,进一步扭曲了产业结构。2013年开始,新一届政府结束了直接主导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由市场机制作用的投资结构开始自我调整,由重化工业、房地产业主导向服务业和新兴产业主导转变。经过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建设,传统产业的生产能力已经积累到可以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物质基础,因此投资结构开始发生变化,这也是转型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改革进入深水区,进行体制转轨
经济增长的发展阶段变化进入转型期是国家工业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导致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对非正常的、扭曲的经济体制进行进一步的深化改革,也是使中国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道路。中国已经进入到工业化后期的结构转型升级过程,在转变政府职能,放松政府规制、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政府冲动型增长模式减弱,即政府已经无法在可以寻租的经济管理领域靠行政手段干预企业市场准入,或者充当经济实体直接投资,从而控制政府越位现象。
三、如何应对中国经济新常态
结合诺思的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理论,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改革的核心仍然应该是从制度层面打破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供给瓶颈,通过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来达到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和防风险的总体目标。
(一)在国家经济、产权制度方面
首先,健全产权保护制度,进一步建立并完善主体和收益归属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查处侵犯市场主体产权的现象,加大对盗版产品的打击力度,引导保护产权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其次,建立起一套清理妨碍全国市场公平竞争规定的机制。保护个人产权和企业产权,落实市场监管执法体制,建设并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最后,真正建立起互利共赢的国际产能合作体制,支持中国装备走出去,提高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能力,实现各方共赢。
(二)在行政文化、意识形态方面
改革的一个重大阻碍就是意识形态的阻碍。中国以前实行计划经济,而反映经济社会体制的这一套意识形态具有持久性,也没有进行过详细认真的梳理,虽然后来出现了许多新的思想,诸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是新旧思想很难和平共处,这很容易妨碍进一步改革。此外,意识形态方面的苏联模式在逐渐消退,但是有很多利益上的障碍往往打着意识形态的旗帜。这些利益即是既得利益的阻力,政府出现以寻租的方式来获得特殊的既得利益。因此,这就需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真正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同时要畅通其他监督渠道,建立健全权力监督体系,加大惩罚力度,使得寻租的成本大于其收益,避免机会主义行为出现,官员不敢受贿。另外要形成良好的政务氛围,打击腐败行为,改善政府部门执政风气。
参考文献
[1]http://wiki.mbalib.com/wiki/制度变迁理论
[2]陈世清:对称经济学术语表(一).中国改革论坛网.2015-4-18
[3]陈世清:什么是新常态经济?.求是理论网.2015-03-19
[4]马光远.读懂中国经济新常态[J].商界(评论),2014,06:26.
[5]唐晓云.关于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几点认识[J].当代财经,2002,03:3-6.
[6]齐建国,王红,彭绪庶,刘生龙.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J].经济纵横,2015,03:7-17.
3.关于经济新常态与烟草经济新特征 篇三
【摘要】经济在“新常态”的发展背景之下,其烟草企业的经济已然走进新的发展阶段,且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和特征。要想适应该经济特征实现稳定发展,尤其是针对烟草行业来说,是必须要面临与解决的发展问题。其“新常态、新特征”在经济发展中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探讨的课题特征中认识了当前经济形势,以便准确掌握其在发展中的常态,文章对经济的新常态和烟草经济呈现的新特征展开研究。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烟草;新特征
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下至河南省展開考察的相关工作,在考察中指出了国家当前的发展还处于重要战略的机遇。只有从经济发展呈现“阶段性”特征的实际出发,并要适应当前经济的新常态,坚持以平常心去发展经济相关战略,运用新常态的去描述国内经济的周期性发展属于首例。在年末召开的中央会议明确说明了经济展现新常态的几大特征,它成未发现经济问题的新指标或理念,且实现了战略性发展经济的部署。
一、认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新常态”以自身词语优势出现在经济发展之中,用以描述其在发展各阶段中的新特征,深刻阐述了经济产生的演变。它优先描述了经济在发展中的速率,而后描述了经济发展在质量上的提升等,同时也展现了对结构的优化,但经济发展还是要依附于人力和技术两项,只有实现同步发展才能令经济得到发展,从而优化资源配置的模式以及改善其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式等,以此降低经济在市场中发展的风险,同时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创新。因此,“新常态”是经济发展基础特征之一,其在发展中具有趋势性和不可逆性,旨意发展具有持续性低成本和高效率的经济增长。在该形势下经济追求了更完好的发展规划。
二、分析烟草经济在发展中所呈现的新特征
由于经济“新常态”影响了烟草行业的经济发展,依照现阶段对其经济特征的认知与分析,主要从以下三个视角出发研究烟草经济产生的新特征变化:
(一)从发展速度的视角分析
近十余年我国烟草行业的经济正迅速发展着,其税利也相应增长了十多倍,故该产业也成为我国经济的主脉。在实现转型经济的宏观调控之下,对于烟草的消费正发生激烈的变化,其禁烟政策也产生了严厉性的变化。吸烟既是社会的普象,也同样受到了限制与责罚。新型的烟草产品在快速发展之中,也凸显出了一些冲击的作用。它与经济市场相对比,销量也呈现出无法逆转的衰减变化。作为具有致瘾性烟草产品,在提供给消费者舒适感的同时也为健康埋下了安全隐患。因此,它在经济市场中主要受宏观调控等影响严重,且集中在生产和销量上。
(二)从经济结构的视角分析
经济结构主要包含了卷烟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空间结构,其中卷烟结构具有规格性,它的销量减少、结构的提高,是当前烟草经济的发展新现象。它同时也是品类性的结构,在消费市场中具有个性化和多样化,在创新品类中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这对引领消费市场具有积极影响的意义。现生产的部分细支烟能够增大强劲,在市场中具有很好的消费趋势;烟草在产业结构上具有独立性和紧密的联系性,其专卖制度有力的决定着该行业对产业结构实现有效控制和最大化的经济利益等优势。然而,实际上由于存在很多复杂因素,致使难以充分发挥其产业结构的优势。在现阶段的生产之中,已经存在产能过程的现状,导致烟草行业产品供需失衡。通过完善经济的宏观调控等措施,拓展其产业结构的发展空间;针对空间结构而言,主要涉及了空间布局、规模结构等问题,针对特色品牌应调整期空间结构的布局,同时在经营模式上构建统一化烟草市场,并深化改革的管理体制等,进而形成具有新型性的烟草产业,以实现提升烟草行业的经济目标。
(三)从发展环境的视角分析
国家烟草局对其行业的发展环境展开了深入性分析,主要特征为四大挑战和难题,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烟草行业在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是机制的控制以及管理、或国际市场的竞争等,其面临的难题主要是结构空间的变化、库存量的增加以及增长速度的降低。纵观发展环境看,其机遇、挑战是并存的,但机遇未发生转变挑战却愈增加。因此,难以提升烟草经济在国家经济收入中的地位,其行业、销售商检关系维持不变,以及重点品牌烟草在市场中的消费地位从未发生转变。此外,需要优化探槽行业发展的环境,并应树立起持续行发展该烟草经济的战略自信。
总结
经过认知烟草行业经济的新常态特征,全面掌握了现今烟草行业经济的重要局势。同时,从发展速度、经济结构以及发展环境等多视角,分析了烟草经济在发展中所呈现的新特征。从发展特征中可看出,其烟草市场也存在很多挑战,尤其是面对日益严格的控烟趋势,强力抑制了烟草市场的发展。无论是从何视角分析,经济“新常态”特征都将受到烟草行业的高度关注,故需积极发展自身经济,从中为国家财政收入贡献一份力量,以提升自身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董建江.论经济新常态与烟草经济新特征[J].会议,2015,10(9):1—8.
[2]董建江,王建勇,王向杰,李强,武卫东,姜亚维,柏承知,黄方.论经济新常态与烟草经济新特征[J].湖南烟草,2015,4(4):8—11.
4.《法学导论》上篇教案 篇四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对复议前置的案件,行政复议机关决定不予受理或者超期不作答复的,申请人可以依法()。
A.向上级机关申诉 B.向上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 C.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D.无法提起行政诉讼
2、如法律.法规规定对于某些具体行政行为应当先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如果行政复议机关决定不予受理或者受理后超过行政复议期限不作答复,行政相对人可()。A.向上一级行政主管机关提出控告 B.向同级人民政府提出控告 C.自收到不予受理决定书之日起或者行政复议期满之日起十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D.自收到不予受理决定书之日起或者行政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3、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向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复议,()。A.由该部门的本级政府决定
B.由该部门的上一级主管部门决定 C.由申请人自由选择
D.由本级政府与上一级主管部门协商决定
4、下列选项中哪个是不能提起行政复议的行为?()A.某市交通管理局发布了排气量三升以下的汽车不予上牌照的规定,并据此对吴某汽车不予上牌照的行为
B.某乡政府发布通告劝导农民种植高产农作物的行为 C.城建部门将施工企业的资质由一级变更为二级的行为 D.民政府部门对王某成立社团的申请不予批准的行为
5、《行政复议法》规定,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处理期间,应当()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
A.停止 B.中止 C.终止 D.不停止
6、某市某区人民政府决定将区建材工业局管理的国有小砖厂出售,小砖厂的承包人以侵犯其经营自主权为由提出行政复议申请,本案的行政复议机关应当是()。A.市国有资产管理局 B.市经济贸易局 C.市人民政府 D.区人民政府
7、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向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
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复议,()。A.由该部门的本级政府决定
B.由该部门的上一级主管部门决定 C.由申请人自由选择
D.由本级政府与上一级主管部门协商决定
8、行政机关审理行政复议案件,应以规范性文件为依据,下列规范性文件错误的是?()A.上级行政机关对案件处理的意见 B.地方性法规.规章 C.法律.行政法规
D.上级行政机关依法制定和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
9、《行政复议法》规定,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处理期间,应当()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
A.停止 B.中止 C.终止 D.不停止
10、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的除外。A.30日 B.60日 C.一年 D.两年
11、为了加强治安管理,某治安联防队受公安机关的委托维持当地的社会治安,在一次巡逻中,因发现王某一伙人有结伙殴斗的危险,遂对王某等人进行了警告,但王某不服提出复议,那么此案,应以谁为被申请人?()A.治安联防队 B.公安机关
C.治安联防队和公安机关
D.不能申请复议,谈不上以谁为被申请人
12、行政机关审理行政复议案件,应以规范性文件为依据,下列规范性文件错误的是?()A.上级行政机关对案件处理的意见 B.地方性法规.规章 C.法律.行政法规
D.上级行政机关依法制定和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
13、对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组织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以()作为被申请人。A.委托的组织 B.委托的行政机关
C.委托的行政机关的上一级主管机关
D.由申请人选择由委托的行政机关或由被委托的组织
14、为了加强治安管理,某治安联防队受公安机关的委托维持当地的社会治安,在一次巡逻中,因发现王某一伙人有结伙殴斗的危险,遂对王某等人进行了警告,但王某不服提出复议,那么此案,应以谁为被申请人?()A.治安联防队 B.公安机关
C.治安联防队和公安机关
D.不能申请复议,谈不上以谁为被申请人
15、如法律.法规规定对于某些具体行政行为应当先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如果行政复议机关决定不予受理或者受理后超过行政复议期限不作答复,行政相对人可()。A.向上一级行政主管机关提出控告 B.向同级人民政府提出控告 C.自收到不予受理决定书之日起或者行政复议期满之日起十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D.自收到不予受理决定书之日起或者行政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16、按照《行政复议法》的规定,管理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规定不合法,可以()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A.一并 B.单独 C.事后 D.事先
17、对海关.金融.国税.外汇管理等实行垂直领导的政府机关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其()申请复议。A.上一级主管部门 B.本部门 C.本级人民政府 D.上一级人民政府
18、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向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复议,()。A.由该部门的本级政府决定
B.由该部门的上一级主管部门决定 C.由申请人自由选择
D.由本级政府与上一级主管部门协商决定
19、同申请行政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作为()参加行政复议。A.第三人 B.共同申请人 C.知情人 D.原告
20、下列选项中哪个是不能提起行政复议的行为?()A.某市交通管理局发布了排气量三升以下的汽车不予上牌照的规定,并据此对吴某汽车不予上牌照的行为
5.世界经济教案 篇五
教学时数:2节
知识目标: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及其影响。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
能力目标:①通过对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两种表现形式——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及其形成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分析解答课中题“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成和全球一体化之间是否有矛盾?请说明理由”,培养学生运用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点,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①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历史发展趋势,懂得顺应历史潮流的重要性。
②了解到经济全球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使学生逐步形成立足自身,关心社会的观念。
③通过对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讲解,培养学生面向世界、积极参与竞争与合作的观念,增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难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
1905年,瑞士人亨利?内斯特莱创办的雀巢公司同英瑞浓缩奶公司合并,把厂房开到了英国、德国、西班牙和大洋彼岸的美国。这在当时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内斯特莱恐怕不会想到,将近一个世纪之后,雀巢公司在全球已有509家工厂,雀巢的产品几乎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如今,人们徜徉于超市,把雀巢咖啡放进购物车时,想到的可能只是咖啡的浓香,而未必会意识到自己正在采撷经济全球化大潮的浪花。
新课教学
一、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指地理位置相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之间为了促使资本、技术、信息、劳务和产品等在一定区域内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而建立的跨国性经济集团,成员国之间互惠互利,在国际经济关系中产取一致的立场。其目的是巩固和扩大经济体(或谓“经济集团”)内部市场,增强经济实力,加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性质上说,区域经济集团是一种国际经济组织。
1.区域集团化的表现
生读课本小字和卡通问答,回答课中题:“你知道当今世界经济领域的区域性集团有哪些?”
重点介绍欧盟、亚太经合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三大集团。
2.区域集团化的原因
组织学生讨论区域集团化的原因,师归纳补充:
①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衰落和日本、西欧的兴起,使以美国为主的世界经济格局,向美国、西欧和日本三极相互抗衡的局面转变。
②随着世界军事和政治日趋缓和,国际斗争的重点逐渐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
③各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变化客观上要求打破国界限制,消除内部的分歧和障碍,加速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
引导学生回顾欧盟成立意义,从而导入对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影响的分析。
3.区域集团化的影响
引导学生认识:经济区域化促进了集团内部的贸易增长,促进了集团内部的国际分工和生产专业化,推动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它在促进参与国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了贸易自由化,也有利于多极世界的形成。
生阅读本目课文最后大字,分析:经济区域化的发展也使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同时也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
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师:什么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含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性经济交往日益增多,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逐渐成为一个整体。一般意义上,资本、商品、服务、劳动以及信息超越市场和国界进行扩散的现象就被认为是经济全球化。
1.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生读课文了解:(1)世贸组织成立的时间;(2)世贸组织现在有多少个成员国?(注意:中国是第143个成员国。2001年多哈会议加入。(3)该组织的主要职责和义务是哪些?(4)它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明确:全球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指出: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出现了贸易自由化、生产全球化、资本国际化的趋势。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跨国公司起着重要作用。
2.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
选择学生熟悉的跨国公司如雀巢公司、大众汽车公司、迪斯尼公司等介绍,认识它不仅跨国,而且跨集团,力图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
师分析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领域举足轻重的作用。说明其对经济全球化的巨大影响。
师指出: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潮流。组织学生讨论课中题: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是否有矛盾?请说明理由。师生共分析。
修改一——小组活动]
假如你是海尔集团的老总,你的常住地址在上海,你要指挥北美海尔企业的生产情况,在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出现之前,你会选择什么方式指挥?这些方式有哪些不便之处?而如果采用网络技术,会有什么优势?
3.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中的复杂性
①各国、各区域集团间的矛盾和斗争
读课文了解矛盾和斗争。可介绍七十七国集团、南南合作、南北对话等。及贸易战、倾销与反倾销等。
思考:在当今的世界经济形势下,第三世界国家为提高其经济竞争力,发展本国经济,主要应进哪些方面的努力?
②世界经济全球化引发世界性的社会、文化、政治等问题
经济全球化影响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使得全球文化交融、全球民俗和生活方式趋同,全球文明共同体和人类文化共同体逐渐形成。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政治、经济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负面影响。
正面影响:①经济全球化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国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②经济全球化使一些国家变得更具有竞争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从而使国家能富裕起来。③全球化意味着新的经济增长,虽然在这期间存在着增长的风险,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民财富在日益增长,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④由于世界范围的国际分工,经济全球化使每个民族和民族国家都在经济和技术的进步中得到自己应得的一份机会。⑤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家间特别是大国间的协调与合作。⑥一些发展中国家抓住新的发展机遇,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⑦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
6.诚信支撑经济教案 篇六
1、知识目标:了解诚实守信的基本要求,理解诚信的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案例,认识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明确诚信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讲诚信的意识,自觉养成诚实守信的优良品德,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诚信的重要意义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纵观古今中外成功企业、商家大多是凭借诚实守信经营在市场中立足的,懂得这一道理才能进一步树立讲诚信的意识,才能做诚实守信的人。
三、教学准备
(一)学情分析
本课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物质资料准备
教师准备
1、教师收集与内容相关的案例
2、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学生收集重合同守信用的典型,收集企业商店或个人因制造销售假冒伪
劣产品、坑蒙拐骗受到查处的实际事例。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活动设计
环节一:故事导入
教师:多媒体展示故事。
诚信的故事
早年,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南麓很少有外国人涉足。后来,许多日本人到这里观光旅游,据说这是源于一位少年的诚信。
一天,几位日本摄影师请当地一位少年代买啤酒,这个少年为之跑了三个多小时。
第二天,那个少年又自告奋勇地替他们买啤酒。这次摄影师给了他很多钱,但直到第三天下午那个少年还没有回来。于是,摄影师们议论纷纷,都认为那个少年把钱骗走了。第三天夜里,那个少年却敲开了摄影师的门。原来,他在一个地方只购得四瓶啤酒,于是,他又翻了一座山,趟过一条河才购得另外6瓶,返回时摔坏了3瓶。他哭着拿着碎玻璃片,向摄影师交回零钱,在场的人无不动容。这个故事使许多外国人深受感动。后来,到这儿的游客就越来多。
教师问:听过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诚信是人们普遍认同的重要道德,今天我们看诚信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板书:诚信支撑经济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引入新课,使学生初步感受诚信的作用)
环节二:合作学习
(一)板块一:以诚立市
活动一:分析材料
多媒体出示材料;
材料一 著名的联想集团,得知他们生产的三款V6笔记本电脑有质量问题,没有隐瞒,逃避,而是作出“召回”公告,召回V6笔记本电脑用户,同时承诺对于三款V6笔记本电脑用户“免费检测,维修或更换”。虽然召回对笔记本电脑的销售会带来不利影响,但外界对联想集团的行动却给予了肯定的评价。
材料二南京冠生园食品厂是一家老字号企业,由于在生产中秋月饼时使用陈陷,被媒体曝光后,信誉扫地,消费者对其食品敬而远之,企业无以为继。据报道该食品厂已向南京人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教师问:材料中两家企业在经营理念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踊跃发言,教师适当点拨:联想讲诚信,顾长远利益;而冠生园不讲诚信,只重眼前利益。
教师问:从材料看,诚实与利益矛盾吗?说说理由。
学生讨论发言,略
教师总结:诚实与利益本非矛盾,即使产生了矛盾,也应诚信至上,在此基础上寻求的利益才是真正长久的,如果违背诚实原则,就没有信誉,最终失去的必将是企业的生命。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对比,学生在分析讨论中自然得出诚信对企业的意义) 教师:材料二因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这种违背诚实原则的行为损害了国 家和社会的利益,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最终也使自己付出应有的代价。将课前收集的有关企业商店或个人因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坑蒙拐骗受到查处的实际事例交流一下。
活动二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事例。
教师:我们应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学生讨论:略
教师总结:诚实经营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立业之基,兴业之本。
(设计意图:交流更多的例子能使学生明确诚信确实很重要)
教师:那么诚实对个人而言重要吗?
请学生看书129页材料明确:没有诚实,个人无法立足社会,诚实是人最起码的品德。
活动三:反思自己有无不诚实情况,今后该怎么做?
学生:反思。
(设计意图:反思是为了更好的进步,在反思中改进做一个诚实的人.)
(二)板块二:取信于市
教师问:有谁知道一诺千金成语的意思?
学生抢答: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两黄斤的价值。比喻言而有信。
教师: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履行诺言何值千两黄金斤呀?请大家看书本130页的两则材料,并思考:(1 )商鞅是以什么获取百姓信任,推行变法政策的?
(2 )日升钱庄为什么会“汇通天下”?
学生:阅读思考明确:因为守信用。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重合同守信用的典型?
学生 :小组派代表将自己课前收集的事例讲述一下
教师 :通过这些事例你们感悟到讲信用的意义了吗?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总结:从古至今,取信于人是一切事情的前提,企业间人们间经济往来都需要讲信用守承诺,是成功企业发展的法宝,也是每个公民应该坚持的做人原则。
(设计意图:事例最具说服力,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通过感悟对信守承诺的作用认识更深刻)
想一想:中学生应怎样做到取信于人呢?
学生思考回答:言而有信,言出必行,切实履行自己的诺言。
(设计意图: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只有明确了怎样做到取信于人,才能更好立足社会。)
环节三:回顾总结
教师问: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诚信有什么新的理解?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顾:诚信是最重要的商业道德。“诚”要求人们诚实经营,不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不欺诈,不坑蒙拐骗;“信”要求人们重合同,重承诺,遵守契约。诚实经营是企业的立业之基兴业之本,重信守诺是成功企业发展的法宝。诚信支撑经济。
(设计意图:回顾所学知识,盘点收获,实现教学目标)
教师:多媒体出示诚信小格言
.诚信是为人的基点,诚信是事业的支点,诚信是成功的起点。
诚信是无形资产;诚信是无字招牌;诚信是无言口碑;诚信是无声广告。 为官者诚信,国泰民安;为民者诚信,和谐发展;为商者诚信,商机无限;为友者诚信,高朋满座
将诚信存入生命的银行,为你的事业成功兑现珍贵的利息!
学生 :齐读结束本课
(设计意图:格言具有警示作用,此环节进一步让学生认识诚信的作用)
六、布置作业
中学生应怎样做一个讲诚信的人?
七、板书
企业:诚实经营是立业之基兴业之本
诚信
个人:最起码的品德
诚
信支
撑
经
济
重信守诺
成功企业发展的法宝
7.经济法学教案新 篇七
关键词:“创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引擎
“创客”一词源于英文单词“Maker”, 是指出于兴趣与爱好, 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今年全国两会, “创客”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并指出着眼于“双目标”, 坚持“双结合”, 打造“双引擎”, 迅速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双创”) 改革新热潮, 令创新创业者对前途充满憧憬。
一、“创客”托起“双创”新热潮, 有力激发了人民群众蕴藏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新的引擎动力来自“双创”。正如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的那样, 我国有13亿人口、9亿劳动力资源, 人民勤劳而智慧, 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 千千万万个市场细胞活跃起来, 必将汇聚成发展的巨大动能, 一定能够顶住经济下行压力, 让中国经济始终充满勃勃生机。随着我国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双创”的浪潮在神州大地上激流涌动, 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已经开启, 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年轻人选择的生活方式, 一大批热衷于创意、创新、创业的年轻人, 正紧跟数字技术改造传统制造的潮流, 用自己的数字技术生产出一大批令人目不暇接、接地气、有市场的新型产品, 有力激发人民群众蕴藏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两会记者会上言简意赅地指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实际上是一个改革。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只有改革, 才有发展。从中国早期的“下海潮”到“创客潮”, 中国经济正逐步向“创新经济”转型。回顾过去, 1978年, 为发展农业生产, 中共中央作出实行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决定, 千千万万的城市居民从此当上了“个体户”。1980年8月, 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少数人抓住机遇成功转型为企业家, 如王石、刘氏兄弟、柳传志等。经济特区、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成为第一波“下海潮”的主要“栖息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 掀起了第二波“下海潮”, 使许多大学生创业成为那个时代的鲜明烙印, 诞生了一大批诸如联想、万科、万通这样的业界巨头。1993年, 我国实行计划经济, 闲置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 为中国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05年2月, 国务院发布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主题的中央政府文件, 带来新一波的“创业潮”, 由此也推动了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由此可见, “创客”的出现离不开改革开放, 改革是催生“创客”的强大动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而且是第一生产力”。从1985年3月13日正式出台《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到1988年以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为基干的北京新技术开发试验区的出现, 再到互联网催生“创客时代”的来临, 播下星星之火, 意在可以燎原, 使科技创新火种撒遍祖国大地、大江南北。如今, 行走在中关村, 人们会发现, 创新曾经是那条闻名遐迩的“电子产品一条街”。然而, 今天的中关村人会给你更多答案:创新是小米手机、“万能芯片”和新型肿瘤标志物热休克蛋白90α……是一群敢于突破的“创客”, 如陈春先、柳传志、张朝阳、李彦宏、王志东、徐小平、张一鸣、许单单等“创客”的精品“佳作”。时至今日, 创业成为中关村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创客”的活力将会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不熄引擎。“90后”创业者、领军企业骨干创业者、连续创业者、海外创业者成为中关村4支创业大军。当前, 中关村创业的主体逐渐由小众转为大众, 创新创业由精英走向大众, 有越来越多的“草根”群体, 创业尤其是互联网创新创业正有望迎来黄金期, 目前“创客潮”正由北京、深圳、上海迅速向全国扩散, 将会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新一轮创业浪潮有四大主体:一是金融危机催发海归潮推动创业;二是精英离职引发创业浪潮, 现在不仅可能有公务员“下海”, 也有少量的科技人员“下海”;三是返乡农民工掀起新的草根创业浪潮;四是大学生创业潮。
二、坚持市场导向, 深耕制度红利, 全面挖掘人民群众取之不竭的“金矿”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蕴藏着无穷创意和无限财富, 是取之不竭的‘金矿’。”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说。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今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1000万人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要顺利完成这个目标, 只有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政策集成为保障, 才能激发“创客”活力, 挖掘人民群众取之不竭的“金矿”。
创新离不开企业主体, 必须激活市场。创新实践表明, 发力做好服务型政府用权的“减法”, 为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人才、融资等生态环境, 才能换取创新创业的“乘法”。这就要求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携手同行”, 越来越多的资源要素为“创客”提供良好的生态圈,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为此, 政府要精准发力:第一是“铺路”, 营造激励企业创新的市场竞争环境;第二是“赋权”, 让企业真正牵头搞技术创新, 成为主体;第三是“造血”, 以社会力量为主构建市场化的众创空间。全面深化改革点燃了创新创业的火种, 政府只有继续简政放权, 才能激发“创客”星火燎原。政府要重点建立和完善“三个清单”制度, 即建立和完善“权力清单”制度, 规范政府行政权力, 确保法无授权不可为;建立和完善“负面清单”制度, 明确企业经营界限, 实现法无禁止即可为;建立和完善“责任清单”制度, 理清政府基本职能, 力促法定职责必须为。
“创客”离不开政府扶持, 必须深耕制度红利。“创客”的智慧是无穷的, 但是他们在发展初期还比较脆弱, 往往步履蹒跚, 面临资金、政策等问题。这就要求政府给予政策扶持, 成为“创客”的“搭台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 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制度环境。面对创新创业大潮, 政府部门应顺势而为, 为方兴未艾的“草根创新”添薪加火, 让千千万万个市场细胞活跃起来, 使大众创新创业成为稳增长的新动力、结构调整的新途径、创新驱动的新活力, 打造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新引擎。创新创业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也是一段孤独求索的经历, 更需要公众理解、群体支持、资源支撑。政府应认真研究和借鉴国外经验, 加快制定有关扶持政策, 特别是以政策性引导政策为主,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体制环境、运作机制, 建立有利于创业投资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 提供政策性创业资本, 引导扶持商业性创业投资发展。应结合深化资本市场改革, 探索推动有利于创业投资退出快速便捷的通道。应注重发挥外资的作用, 打通境外创业投资参股人民币创业投资企业的结汇通道, 吸引境外专业机构组建人民币创业投资基金。应不断丰富创业投资企业募集资金渠道, 鼓励和支持运作规范的创业投资企业, 通过上市募集、发行企业债券、发行资金信托和募集保险资金等方式, 拓展融资渠道, 形成市场化、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中关村不是“硅谷”, 但却跑到了世界科技前沿, 成为与“硅谷”比肩的科技创新“新一极”。这其中, 顺应了网络时代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广纳贤士、延揽人才的政策“梧桐”效果突出。据相关材料介绍, 1999年, 国务院批准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建立不久, 北京市第一家银行中关村科技园区支行随之诞生, 成为中关村第一个成规模的“信贷工厂”。2003年, 全国首个信用自律组织中关村企业信用促进会成立, 信用等级首次引入中小企业融资, 大量企业的贷款难题得以解决。2006年, “新三板”率先在中关村试点, 达不到主板上市指标的高科技中小企业有了资本市场“输血”的渠道。2007年, 全国第一只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在中关村发行……2012年, 徐小平、雷军、沈南鹏、邓锋等企业家以投资人的身份频繁亮相, “天使投资”的概念开始广为人知。天使投资人有了明星效应, 创业投资开始向初创型、草根型企业“前移”, 3W、车库等创新孵化器不断涌现……折射了酝酿中的风起云涌———投资界正在把眼光从传统行业转向中关村, 转向草根创业。2015年3月,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这些集成政策让所有创业者都能“用其智、得其利、创其富”再次吹响了“双创”的号角。深耕制度红利, 推进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 鼓励高校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建立健全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 加强大学生创业培训,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所、公共服务和资金支持, 以创业带动就业, 就能实现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像“中国合伙人”一样组团创业。综合运用政府购买服务、无偿资助、业务奖励等方式, 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建设, 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专业化优质服务。通过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 运用阶段参股、风险补助和投资保障等方式, 引导创业投资机构投资于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 提供租金低廉的创业空间, 给创业插上翅膀, 让企业轻装前进。
三、搭建“创客”平台, 拓宽“众创”空间, 营造人民群众施展才华的“互联网+”的浓厚氛围
今年全国两会提出的“互联网+”, 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 正在逐步成为中国宏观经济全面升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值得注意的是, “互联网+”固然立足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 但“互联网+”将与经济部门的各个行业融合, 带动以互联网应用为核心的创新创业应运而生并迅速崛起。然而, 有的专家指出, 尽管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正在快速发生, 但未来的路依然漫长。“最近的数字显示, 中国已经有85%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 但互联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当中只占7%, 互联网经济的增长仍有很大潜力。”那么, 如何适应“互联网+”的新业态?答案是搭建平台, 拓宽“众创”空间, 让“创客”利用互联网开放共享、平等互利特性去“淘金”。
搭建“创客”平台, 让创造力唱主角。“创客”社会的根基是人的创造力, 而创造力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技术、融资、市场、信息、社会关系等多维度平台的支撑。这就要求政府要为“创客”搭台唱戏, 让“创客”唱主角。互联网具有开放共享特征, 政府部门应甘当幕后英雄, 帮助完善和协同各种平台, 保障从创意到市场/社会的整个创造力链条完整通畅, 使用户作为产业生态中的重要角色, 直接参与到产品构思、设计、制造、改进等环节, 与创业者充分交流产品创意、体验及个性需求。根植于民间的创客们, 大多开始的时候是“孤单启程”, 但随着创客空间的出现, 科技园区、孵化器等实体平台, 以及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等虚拟平台, 构成了“创客”社会的一个个舞台, 舞台的主角是承担了经济、社会和科技创新职能的创客群体。目前, 从创客发起地来看, 北京、上海、深圳的共同之处在于, 都拥有强大的创新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 这都是创客们生根发芽壮大的重要土壤。2014年6月, 3W咖啡、并购咖啡等十多家创业服务机构搬进了中关村创业大街, 街区两侧的科技金融业之繁盛,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2014年9月24日, 中关村协同创新服务平台正式启动, 平台网站创驿网上线, 首批13家创新驿站获得授牌, 20位专家受聘创新导师, 为科技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研发服务。2015年3月2日, 中关村科技金融街正式开街。人民银行中关村支行、蚂蚁云金融、融360、拉卡拉、有利网等一批科技金融行业领先机构入驻。中关村金融大厦、中关村互联网金融中心大厦等聚集载体成为新地标。
构建“众创”空间, 丰富“创客”活动。众创空间是适应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特点的新型创业服务机构, 是创客与众筹、众包, 创意、创业、创造与投资的结合空间。众创空间具有一定的社会协作能力, 能够将一群年龄相近、目标相同、志同道合的“创客”者凝聚在一起, 营造起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鼓励的“社区式”创新创业氛围。建设众创空间是促进“双创”的重要途径, 是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的重要选择。改革开放以来, 联想、阿里巴巴、华为、中兴、海尔等中国企业制造的品牌, 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成为国际市场上响当当的“中国名片”。21世纪初, 又有一批年轻人包括马云、马化腾、李彦宏等投入到互联网创业大潮中去, 腾讯、百度不仅成为中国互联网企业的领头羊, 也成为中国企业闯荡世界的“网络名片”。然而, 统计显示, 中国品牌的海外占比却不到5%。随着互联网、大数据、3D打印等新技术的出现, 线上虚拟社区与线下实体社区融合发展, 让“创客”可以方便地将创意和想法形象化, 并快速转化为现实产品,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客空间”, 成为中国品牌新的创业孵化器。要总结推广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 充分利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小企业创业基地、大学科技园和高校、科研院所的有利条件, 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空间一旦形成, 就得招贤纳士。政府要降低创新创业门槛, 对新型孵化机构、创业服务给予适当财政补贴, 鼓励众创空间为创业者提供适当免费服务, 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 为广大“创客”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中国的互联网创业氛围, 已经不逊于硅谷。“创客”有望成为互联网创业的下一个金矿, 但能否成真还需要来自厚植创新文化。要大力倡导鼓励创新, 宽容失败, 使各类创新人才各展其能、各显其才, 真正实现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动力、创造潜力、创新活力。要继续办好中国创新创业赛事活动, 建立健全创业辅导制度, 举办创业沙龙、创业大讲堂、创业训练营等创业培训活动, 树立崇尚创新、创业致富的价值导向。要加大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 让“双创”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让越来越多的创新思维正在“双创”萌芽, 越来越多的“瞪羚”正从“双创”起步, 越来越多“拿得出、叫得响”的品牌正与“双创”紧紧相连, 缔造更多像联想、百度、小米等优秀企业的“中关村”。目前,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 中关村处处充满创新的活力, 成为“创客”们筑梦、追梦、圆梦的家园, 到2020年将成为全球原创思想的发源地和高科技创业者实现梦想的首选地。
参考文献
[1]于振华.北京智慧城市研究院成立将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EB/OL].千龙网, 2014-11-27.
[2]张志兴.北京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协会今成立186家企业入会[EB/OL].千龙网, 2014-07-08.
8.新经济.新理念.新潮流 篇八
《互联网周刊》走过300期,一个个由我们领先倡导或大力推广的,以“新”字开头的陌生词汇,今天已经融入到人们的茶余饭后,深刻影响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些中国新经济概念,不再仅仅是理性的思辨,它已成为我们回望来路时的历史坐标,并延伸向生活的未来之路。
大浪淘沙,曾有的思想和智慧在时代的变迁中沉淀下来,几十年后,那些撰写中国新经济成长史的人们,将会发现这些词汇正是他们所要寻找和记录的时代表征。
新经济
美国经济自1991年3月以来,持续增长了112个月,创造了二战后经济历史的奇迹。而归结其根本因素,与新经济造成的强烈增长有不可或缺的关系。1996年,美国《商业周刊》率先提出了“新经济”的概念,认为其主要动力是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
国内商业环境在1998年还处于传统经济向新经济的过渡阶段,对于新经济的认识和融入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动作,《互联网周刊》在当时提出“新经济中的商业计划”无疑具有先进性和超前性。
作为新生事物,新经济必然会经历从新名词到成熟阶段的发展过程。尽管新经济的前景被十分看好,但取决于新技术的因素也会导致未来的发展不会是一马平川,“螺旋式上升”的一般发展过程也许会重演。
互联网,第四大媒体
1998年9月12日,在克林顿性丑闻案中,厚达400多页的斯塔尔调查报告首先通过互联网公诸于世,吸引了全球的网民上网调阅。这一事件除了造成网络通道一时拥挤的现象外,也使人们意识到互联网在传播方面的巨大潜力。此后一段时间,关于互联网将会严重威胁传统媒介的生存与发展,甚至取而代之的讨论不绝于耳。
6年过后,网络媒体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老三大媒体,关于“Internet,第四大媒体的崛起”的断言已经成为事实。
知本家
随着北大方正、联想、四通等高科技企业的兴起,一大批具有高科技知识和高新技术创新能力的优秀科学家,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的经营管理专家,还有一批高素质的员工所拥有和创造的知识成为企业财富的直接源泉。新经济时代,许多资深资本家纷纷落马,让位于新兴知本家的案例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1998年,方正集团公司集中了400多名科研精英,50%以上为硕士、博士,每年都推出十几到几十个研究专利,并成功将这些专利运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从而实现了快速增长。以王选为代表的新一代知识资本所有者,成为新经济时代知本家的典型代表。
直接经济
“简化中间环节,是21世纪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这是姜奇平“直接经济中的直接网络”一文的首句。所谓“简化中介”,意思是各种中间环节的事物,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相对价值将越来越低。
回头来看,我们最终发觉作者的观点在当时具有前瞻性:21世纪,“.COM”将改变整个民生与产业结构。
无边界企业
管理无边界,合作无边界,市场无边界……21世纪的企业特色就在于不分界限。
在传统理论和实践中,企业是一个边界分明、等级森严的组织,不仅有内外的边界阻隔着企业与客户和供应商之间的联系,而且有地理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边界割断了相互之间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内部边界,形成了上下左右之间的障碍和壁垒。
通用电气(GE)的前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韦尔奇的功绩之一是将GE打造成为一个无边界企业。依靠这种“无边界”的管理模式,韦尔奇帮助庞大多元的商业帝国摆脱成熟企业的痼疾—金字塔式的官僚体制,走上灵活主动、不拘一格的道路。
信息化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使得企业的边界概念开始模糊,企业在互联网时代里实现“无边界”已并非梦想。
眼球经济
1998年,中国的互联网进入“圈地”时代,网络公司红火一时,“眼球经济”成为互联网行业喊的最响的词语。
然而仅仅两年后,股市开始持续低迷,资本无情撤退,网站纷纷倒闭,人们对曾经风靡一时的“眼球经济”产生了怀疑:眼球经济能够成为经营模式吗?关于“眼球经济没有生命力”的断言一时充斥各个媒体。
三年后,借助短信业务,各大门户网站相继开始赢利,现在无论是广告、游戏还是短信都成为网站赢利的利器之一。原本怀疑网站生命力的话题已经很少有人提起,没有人再怀疑未来的世界会是网络的世界。
数字经济
1998年,美国商务部首次公布了关于数字经济的研究报告《浮现中的数字经济》,在国内引起数字经济的讨论热潮,但多数观点仅仅局限在IT行业内部,而没有向行业外延伸。本刊当时对数字经济的概念进行了阐释,深层次的尝试和分析尚未涉及。
1999年和2000年美国商务部相继又公开了《新兴的数字经济》、《数字经济2000》两部研究报告。报告深刻地指出技术与经济的辩证关系:“互联网既是新经济的原因,也是新经济的结果。”
时至今日,数字经济已经经过美国商务部多年的实证研究,美国前商务部长唐纳德·埃文斯评论说,“我们可以比过去更准确地回顾与评价—IT在提高我国大多数充满活力的企业和行业的绩效,以及整个经济快速的、持续的非通胀性增长中的作用。” 正如本刊所述:检验数字经济的真理需要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实践中反复验证。
后PC时代
2000年左右,PC厂商的日子十分好过,但在个人PC繁荣现象的背后,一些厂商还是有见地的指出今后的PC应该与互联网不可分割,“后PC+INTERNET”成为共识。1998、1999年国内两年的互联网发展势头是PC厂商“后PC时代”思维的直接诱因。
尽管有人认为“后PC时代”的说法并非十分确切,但行业的方向的确发生了转移:整个行业都在面向互联网而大幅调整,产业结构以互联网为中心得到了重新组织。人们发现,PC的性能已经越来越不重要,它不再是IT行业的核心产品,而只能称为是主流产品。应用代替了性能,成为产业的动力源泉。
新中间商时代
网络在2000年的发展不仅仅显现了第四大媒体带来的新鲜味道,还增加了一种新商业模式电子商务,“内容+商务”。然而在当时,由于没有弄清楚内容怎么才能加到商务上去,最后体现在网站所提供的服务方面仍然是内容与商务频道之间、网上网下之间两张皮的割裂现象。第三条道路—新中间商,作为解决问题的途径应时而生。
所谓新中间商,简单来说,就是打破传统的行销管道购买或销售产品,借助网络无所不在的特性,及计算机庞大的数据库处理能力,提供全天候的服务,以满足来自世界各地的客户对不同产品的需求。发展到现在,在国内信用制度尚不完善的电子商务环境下,新中间商基本成为一种主流模式。
消费者主权
导致《互联网周刊》刊登“消费者主权,从冬天到春天的时代距离”一文的是1999年12月的两个消费案件的审理结果。其一是北京海淀区法院对恒升诉王洪名誉侵权案,判决结果王洪赔偿50万元。其二是北京市民刘桂臣状告上海大众汽车侵害消费者权益一案,结果是大众公司收回汽车,同时赔偿刘桂臣9.7万元。至今文章中的一句话无论对消费者或是企业仍就意味深长:还是生产者厉害,消费者今后要夹起尾巴作人?
生产者主权与消费者主权,都不能偏废。而本刊观点,在以体验为前提的经济模式下,消费显得更为重要。生产和消费的主权争议,仍然是我们今天继续讨论的话题。
数字鸿沟
1999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发出警告:把这个世界的贫穷人口从数字革命中排除出去是危险的,并一再强调要打破数字鸿沟。2000年之后,围绕数字鸿沟问题的讨论在各个国家展开。当时专家指出国内存在三大“数字鸿沟”,主要是中国与世界、中国各地区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世界银行曾经对中国的信息行业进行过统计,数据显示当时中国尚属“数字贫困”国家,而且中国与世界的“数字鸿沟”还有进一步拉大的可能。
为解决这个问题,当时国家采取了四种措施:一是加速政府上网工程;二是加大教育系统和国家创新体系的计算机普及和互联网接入;三是逐步实现网络在农村的普及接入;四是加大西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尽管现在关于“数字鸿沟”的说法已经渐渐被人淡忘,但国内人群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以及国家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根除“数字鸿沟”的任务仍是件不轻松的事情。
体验经济
按照哈佛《体验经济》的划分,人类经济发展历史经历了四个阶段:从物品经济(未加工)时代,到商品经济时代,再到服务经济时代,而服务经济时代后,人类将进入体验经济时代。
2001年就提出体验经济的概念,应该说在当时属于“领先”的水平。有关专家认为“体验”需求空前高涨的现象将会出现在休闲时代,而在当时,国内的消费环境显然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
随后的几年中,IBM、索尼等厂商相继推出了自己的体验店,尽管这种做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产品的销量,但也使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以人为本”的做法。至于服务与体验经济的区别,本刊认为服务以生产者为价值创造主体,消费者只是“被服务”。体验则以消费者作为价值创造的主体,是真正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产消合一。服务遵循的规律,仍然是生产者的经济人理性;但体验遵循的,是消费者的行为理性。
社会资本
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在《社会资本随笔》短文上正式提出了“社会资本”这个概念,是指“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
“社会资本”真正流行起来是在 1995年,许多著名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都加入讨论。1997年世界银行在《拓展财富衡量》报告中专辟了“社会资本”一章,随后又专门成立了研究社会资本的机构。构成社会资本的要素有两个:一是关系;二是信任。
2001年的仪科惠光事件其实只是一个由头,当时的经济环境“诚信”已经是个大问题,至今这个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在公共关系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不可能有高度的信任”的观点大为流行。
产业融合
2003年末红火了短信和游戏终端,仅仅是最最简单的技术与最不起眼的移动通信应用的结合,却引爆了一场从思维到现实的产业融合聚变。
人们解读未来商业社会结构性变化的公式从“IT+电信”演进到“IT+电信+X”,这个“X”包括了娱乐、传媒、金融,以及可列举的众多传统服务产业。
互联网将是计算、通信、娱乐、媒体、金融等多种应用的共同平台。互联网服务业和电信服务业、IT服务业的整合,将成为未来一切商务得以进行的门户和通道。从现在到未来,通信、信息、娱乐、金融在商业和普通用户应用的融合需求,将依然是互联网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产业融合时代的来临伴随着“爆炸”,“聚变”这样的字眼,所有的产业都是互联网产业。关键词——“融合”消融了产业间界限的同时,也在构造一个全新的产业链,它仍在不断的吸纳、变迁、整合、重构,以不可预想的能量释放出无限的商业机会和经济潜能。
新电信
中国电信业多年来高速发展,每年上千亿元人民币的投资,主要都集中于硬件领域。随着中国的电信运营市场呈现出垄断逐步瓦解、竞争日趋规范和激烈、市场越来越开放,以及中国加入WTO后面临的新形势,未来竞争的焦点也相应由建设转向电信业务的经营和运行。
《互联网周刊》提出了“吃电信软饭”的概念,也就是“提高网络的运营效率、拓宽业务范围、提供个性化服务和增值服务”等等,运营商转向软投资和服务,“以软件激活前期投入的硬件”。以2001年中国移动的BOSS系统建设为重要标志,2002年继而掀起了一场波及电信全行业的“软投资”热潮。
而从广大消费者层面来说,“软投资”带来的形式多样的个性化服务使得“电信”和用户间的距离进一步缩短,电信成为一种消费品,电信消费时代就在身边。
新经济伦理
2002年6月25日,世界通信公司承认虚报了38亿美元的利润。这起丑闻被有关人士认为同安然公司丑闻一道,是“新经济”最受瞩目的失败之一。本刊提出了相反的意见,认为诚信问题,是传统精神的危机,而非新经济的危机。不是由于新经济导致诚信丧失,恰恰是由于这些公司没有及时跟上新经济伦理的调整。
新经济伦理是一种有机世界观,其核心就是诚信,是超越个体自我的对社会外部性价值的认同,让人和人之间的信任无需迂回、直抵本性。
美国加州大学社会学系、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曼威·卡斯特的三卷书——《信息时代:经济、社会与文化》,提供了迄今为止对这个所谓的全球信息化资本主义所结构的网络社会,最全面与深刻的社会理论建构。信息化社会是两股力量的交汇:一是信息技术,一是社会认同。互联网技术将人们从物质上有机联系在网络中;社会认同,将人们从内心深处有机地联系在网络中;而信任,就是社会认同的胶水,就是社会意义上的TCP/IP。这才是互联网精神的神髓。
体验式营销
体验的核心词是回忆。当消费者按照喜好和偏爱来决定需求时,只有用强调“非理性”的行为主义经济学或营销美学才能说明他的体验需求,才能解决问题。传统营销归结为“功效与特色”,即产品和服务中基本的功能与延伸的功能,其核心是功能。
体验式营销,实际就是对“情感”支配的需求的系统开发对策。其体系由SEMs(战略模块)和ExPros(战术工具)组成。SEMs将体验分解为感觉体验、情感体验、创造性认识体验、身体体验和全部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特性体验五个分支。ExPros由交流、信誉、产品、品牌、环境、网络和人组成。
二者纵横交叉,形成了一个以消费者为中心的需求流。因此,体验式营销同时意味着“消费流程重组”。
搜索力经济
“搜索力经济”区别于“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正在成为互联网时代新的一种虚拟经济形态。 “搜索力经济”代表着经济模式的改变,互联网和商业的价值开始合拍,搜索服务完全出于用户的主观意愿,直接走向目标用户。将目标客户缩小或者说放大到了“关键词”的级别,以“关键词”为特征的“搜索力”不光是网络广告还是未来电子商务的核心。
“搜索力经济”的强大魅力在于人们已经难以割舍如Google,百度这样的搜索门户,由十指敲击出的“搜索力”正在激发网络经济的潜能。
而2004年围绕着搜索引擎的市场纷争,使得那些曾经舍弃搜索的门户网站开始再次为这个技术领域付出热情、投注资本、改变战略。搜索力,正代表着互联网新经济的核心价值,正引领着互联网现在和未来的走向。
人联网,物联网,互联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2004年开始正式施行,第二代非接触式IC卡居民身份证率先在北京、上海、天津等6个城市进行换发。IC卡身份证缔造了“人联网”,让每个公民都在互联网上找到自己的坐标。
人们一面把自己的身份证升级到“智能”,一面也着手给市场上流通的所有商品颁发“身份证”。2004年2月,电子标签国家标准工作组对外宣布,我国电子标签国家标准制定工作全面展开,不久以后,国内市场上流通的所有商品都要有“身份证”。电子标签为世界上的所有货物添加了“对话”的特性,开辟了全球的“物联网”时代 。
智能交通系统,数字城市,数字奥运……互联网的发展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将世界各个角落的人联系起来,网络的枝蔓上伸展并延伸出无限的想象空间,人类的生活正被“一网打尽”。
新银行业
“新银行业”并非对立于传统银行业的新兴产业,其标志是:一方面,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高度融合后,传统银行业务拓展渠道、服务方式得以改变,实现以效益为目标,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竞争手段的管理模式,从而形成创新的业务模式和消费景象;另一方面,新银行业包括银行基于互联网技术开发出的新生的业务类型,银行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银证通等为代表的新业务和新的服务渠道在新银行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004年2月16日《互联网周刊》启动“新银行业消费(个人用户)调查”,调查显示,90%的人知道网上银行的存在,超过75%的被调查者知道手机银行,71%、51%和50%的人分别了解银证通、银基通和银保通业务。数字表明:一个新银行业时代已经诞生并蓬勃发展。
拇指经济
今天手机已远远超出点对点的语音通讯功能,而具有了媒体传播的性质,短信导致传播者和接收者距离消失,人们用拇指敲击出了一个沟通的新时代,而手机短信业务也成为通信领域一个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被称之为“拇指经济”。
2003年中国手机短信息共计2000亿条,占全世界短信总量的一半。拇指经济空前繁荣,对公众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力正在扩大。
“短信”跨越了SMS、EMS和MMS(即文本短消息、增强文本短消息以及多媒体短消息)三个发展阶段。这一项技术并不先进的数据通信业务成为一种主要的通信消费需求,今后将逐渐成为平民社会的“代言人”。
意义互联网
人是意义的最终赋予者,是最终意义之所在。所以讨论意义互联网,无可避免的指向“以人为本”和“个性化”。意义互联网,作为以人为本的技术革命,正在向人的个性化意义的生成这个方向演进。
意义互联网时代的商业,不是争夺眼球,而是争夺回忆,因为回忆是个性化的锚点。
对于意义互联网来说,记忆的结构化是关键所在。技术一旦实现突破,能不能抓住商业机会,关键在于能否针对个性化需求和高附加值需求,设计出合理的商业模式。在这方面,意向性提供了一个不同以往的思考角度,记忆结构化提供了可操作的思路。
9.婚姻家庭法学教案 篇九
2012——2013
任课教师:代大容
2012年10月7日
第一章 婚姻法概述
教学重点:
婚姻家庭法的调整对象与特征;2001年婚姻法修改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
婚姻家庭的属性。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展
关于婚姻的概念,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婚姻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2、婚姻的当事人是否必须为异性? 同性恋者能否结婚?
3、婚姻的当事人是否必须有“永久共同生活的目的”?
4、婚姻的成立是否必须具有“合法性”? 本单元的教学手段
拟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并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教学课件。师生互动设计
老师介绍有关婚姻概念的学术争议、有关同性恋者申请结婚的案例,然后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同性恋者有无结婚权,组织学生讨论,最后教师归纳总结。思考题或作业
1.从不同角度婚姻法可作哪些划分? 2.婚姻家庭法的对象与特征是什么?
第一节 婚姻法概念和特征
一、婚姻法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
1、名称和形式
①名称:世界有四种。即婚姻法、家庭法、婚姻家庭法、亲属法。原因:因调整内容、范围不同;与认识上的原因和传统习惯有关。
②形式:以调整对象的范围可分为广义的与狭义的婚姻法;以其规范的编制方法与命令可分为形式意义和实质意义的婚姻法。
广义:既调整婚姻关系又调整家庭关系。多数国家均如此。狭义:专指规定婚姻的成立、终止以及婚姻的效力的法律,内容不涉及婚姻关系以外的事项。英美国家。
形式:专指以婚姻法、家庭法、亲属法等命名的法律或民法典中的婚姻家庭部分。如中国婚姻法。
实质:是所有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如刑法、诉讼法等。
2、我国婚姻法的概念
是指规定和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包含:①婚姻法是一种法律规范。规范的形式有三种:禁止性规范;命令性规范;任意性规范。②婚姻法是以婚姻家庭关系为调整对象。
③婚姻法是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我国婚姻法的渊源:普通法和宪法、国务院和所属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地方法规、最高法院和全国人大的立法司法解释、国际条约。
④婚姻法是部门法、基本法、实体法、国内法。
(二)婚姻法的特征
1、调整对象的广泛性
2、调整对象身份的多重性
3、具有鲜明的伦理性
4、具有法律的强制性
二、继承法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
广义:同时调整身份继承和财产继承两种社会关系,适 应古代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狭义:仅调整财产关系,适应近现代社会,是世界上目前几乎所有国家所采用的。形式:以继承法为主,规范较集中的法。
实质:在其他各种法律中所涉及继承的规定。
概念:调整遗产的继承关系、确定遗产归属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特征
1、是与亲属身份相联系的财产法。
①是财产法而非身份法;②继承发生的原因是亲属关系的身份。
2、是适用于一切公民的普通法。
3、是强行法。
第二节 中国婚姻立法的发展
一、我国奴隶、封建社会的婚姻家庭立法
1、基本特征:
①包办、买卖婚姻,男女无婚姻自由;②婚姻的实际内容是门当户对和婚姻论财;③公开的一夫一妻;④男尊女卑、夫权统治;⑤实行家长专制,漠视子女利益。
2、立法的特点:
①法律不是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唯一手段,而是礼法并重,以礼辅法。②法律对婚姻家庭关系的调整是不全面的。
③婚姻法与其他法律一样是固有法而不是继受法。
④多为封建王朝制定的统一的国家立法,而非地方立法。
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婚姻家庭立法
1、立法概况
2、国民党的《民法亲属编》
1930年颁布,共7章171条。特点: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大量袭用了德、日等国家民法典的条文;有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
三、建国前根据地的立法
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婚姻立法。
2、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地区性的立法。
特点:①基本原则与苏区时期的婚姻立法一致。有些结婚离婚的规定更具体。②各地区的条例均有保护军婚的规定。
四、建国后的立法 1、1950年的婚姻法
共8章27条。基本精神:“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2、1980年的婚姻法
共5章37条。主要修改:对基本原则、结婚条件等方面的修改,增加了男女互为对方
家庭成员的规定,扩大了家庭关系的范围,改进了离婚制度,增加了行政制裁和强制执行的条款。3、2001年的婚姻法
共6章51条。主要修改和增加:重婚问题、家庭暴力问题、夫妻财产问题、离婚条件问题、离婚损害赔偿问题。第三节 婚姻家庭制度概述
一、婚姻家庭概念
(一)婚姻的概念
婚姻是指为当时的社会制度所确认的一男一女互为配偶的结合。
1、必须是男女两性的结合。
2、是男女双方以终身共同生活为目的的结合。
3、须为一男一女的结合。
4、必须为当时的社会制度所认可。
(二)家庭的概念
家庭是由一定范围内的亲属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单位。
1、家庭是一个社会生活单位。
2、是由一定范围的亲属所构成的生活单位。
二、婚姻家庭关系的主要内容
(一)人身关系
即存在于具有特定的亲属身份的主体之间,本身并无直接经济内容的一种社会关系。
1、因出现一定的法律事实而发生或终止。
2、并不直接体现经济内容。
(二)财产关系
从属和依附于婚姻家庭方面的人身关系,以其发生和终止为前提和条件。不具有等价有偿的性质。
三、婚姻家庭关系的性质
(一)自然属性
1、两性差异和性本能,是男女结合的生物学基础。
2、通过生育而实现的人种繁衍和家庭成员间的血缘联系,构成家庭在生物学上的特征。
3、某些自然规律对人类的婚姻家庭制度制约和影响,立法应考虑。
(二)社会属性
1、是一种社会关系,取决于社会生产关系。
2、受上层建筑诸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关系
社会性是人类的根本属性,对婚姻家庭有决定性作用。不能夸大自然性的作用。
四、婚姻家庭制度的历史类型
(一)概念
婚姻家庭制度是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婚姻家庭形态在上层建筑领域的集中反映。是将婚姻家庭关系用法律形态或根据社会习惯加以固定化,使之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二)历史类型
1、群婚制。又分为血缘群婚制和亚血缘群婚制。
2、对偶婚。特点:①配偶范围比群婚小;②成对配偶的同居比一夫一妻不够稳定;③是具有过渡性质的婚姻形态。
第二章
婚姻法基本原则
教学重点
婚姻自由原则;一夫一妻制原则 教学难点
重婚的认定与处理,家庭暴力的概念及特征。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展
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引用和现实案例的介绍,引导学生讨论,关于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法律与现实问题。介绍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以女性为多的现状,引导学生从社会性别角度进行原因分析。从婚约制度的发展,启发学生思考对身份行为的预约为什么法律采取这样的态度。本单元的教学手段
拟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并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教学课件 师生互动设计
老师介绍有关重婚的案例以及婚姻自由的学术观点的争议,然后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有关重婚和婚姻自由的法律规定如何理解和执行,组织学生讨论,最后教师归纳总结。放映虐待案例片,使学生对虐待和遗弃行为及法律后果有更清晰的认识。思考题或作业
1、保障婚姻自由原则实施的禁止性规定有那些?
2、保障一夫一妻制原则实施的禁止性规定有哪些?
3、事实上的重婚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有何区别?
4、简述家庭暴力的救助措施和法律责任。
第一节 婚姻法基本原则概述
一、外国婚姻家庭法的原则
1、一夫一妻;
2、男女地位平等;
3、私法自治;
4、契约自由。
第二节 我国婚姻法基本原则
一、我国婚姻法的基本原则
婚姻法第2条: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实行计划生育。第3条: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禁止重婚,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
二、具体规定
(一)婚姻自由的原则
1、包括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
2、禁止干涉婚姻自由
包括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
3、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二)一夫一妻原则
1、禁止重婚。包括法律上的重婚和事实上的重婚。后果:后婚不具有法律效力;构成重婚。
2、反对通奸和姘居
(三)男女平等原则
1、在婚姻方面平等
2、在家庭方面平等
(四)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的原则
(五)计划生育原则
第三章
亲属制度
教学重点
亲属的分类;亲等的计算方法;我国“代”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亲等的计算方法。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展
补充古代亲属制度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对亲属关系效力的兴趣,如亲亲相隐等。本单元的教学手段
拟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并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教学课件,罗马法及寺院法的亲等计算方法采用黑板作图演示的方式。师生互动设计
要求学生当堂计算亲属的亲等,并点评结果。思考题或作业
1.比较罗马法与寺院法两种亲等的计算方法之异同。
2.按照我国的“代”计算,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有哪些人? 3.亲属关系发生和终止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节 亲属的概念和特征
一、亲属的概念
亲属是指基于婚姻、血缘或法律拟制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亲:指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属:指他们之间的关系。
二、亲属的性质和特征
生物学上的亲属:指因遗传学规律自然形成的血缘亲属;法律学上的亲属:法律规定和承认的亲属,包括生物学亲属及法律所确认的无血缘的亲属。特征:
1、亲属有固定的身份和称谓
2、亲属关系只能基于血缘、婚姻或法律拟制而产生
3、法律所确定的亲属之间具有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
三、亲属组织形式的变迁
1、最初是原始人借助两性结合和血缘纽带形成的群体,亲属无法分类。
2、出现氏族后分别形成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亲属。
3、进入阶级社会后,家族是通过父系建立的亲属组织形式。
4、现代社会家庭是唯一实体性的亲属团体。
5、某些国家早期亲属立法中有“亲属会议制度。
第二节 亲属的种类和范围
一、亲属的种类
古代:宗亲和外亲;唐至明清:宗亲、外亲和妻亲;清末以来:宗亲、夫亲、外亲和妻亲。
(一)我国古代的分类
(二)现代亲属的分法
1、血亲:分自然血亲和拟制血亲
2、姻亲:分血亲的配偶、配偶的血亲和配偶的血亲和配偶三种。
3、配偶:有些国家认为不是亲属,我国认为是。
二、亲属的范围
1、总体概括性限定法;
2、个别实用性限定法。
第三节 亲系、亲属
一、亲系
亲系指亲属之间的联络系统、血缘联系。狭义的指血亲的系统;广义的指姻亲间的系统。
(一)按亲属间血缘关系亲疏远近分:直系亲和旁系亲
又分为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直系姻亲和旁系姻亲。
(二)按亲属血缘来源不同分:父系亲和母系亲
(三)按亲属关系性别不同分:男系亲和女系亲
(四)按亲属间辈分不同分:长辈亲、晚辈亲和平辈亲
二、亲等
是计算亲属关系亲疏远近的标准单位。我国古代采取丧服制,外国有罗马法和寺院法计算法,以世代计算。
(一)罗马法亲等计算法
1、直系血亲的计算
2、旁系血亲的计算
(二)寺院法亲等计算法
1、直系血亲的计算:与罗马法相同
2、旁系血亲的计算
(三)我国古代的丧服制
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
(四)我国婚姻法采用的代份计算法
1、直系血亲的计算法
2、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的计算法
第四节 亲属的发生、效力及其终止
一、亲属的发生
(一)配偶关系的发生
(二)血亲关系的发生
1、自然血亲的发生;
2、拟制血亲的发生
(三)姻亲关系的发生
二、亲属关系的重复
是指二人间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亲属身份。
三、亲属关系的法律效力
(一)亲属法上的效力
(二)民法上的效力
(三)刑法上的效力
(四)诉讼法上的效力
(五)国籍法上的效力
四、亲属的终止
(一)配偶关系的终止:
1、离婚;
2、死亡。
(二)血亲关系的终止:
1、自然血亲的终止
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
2、拟制血亲的终止
死亡;依法解除;婚姻关系解除。
(三)姻亲关系的解除
离婚;死亡
第一编 案例讨论课
讲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分析婚姻法基本原则及亲属关系的典型案例。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要求小组长代表发言。
课堂讨论:
1、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案例
2、重婚案例
3、家庭暴力及虐待案例
4、自然血亲案例
5、拟制血亲案例
第四章 结婚制度
教学重点
法律对婚约的态度,婚姻成立的条件程序,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事实婚姻与同居关系。
教学难点
结婚的登记程序违法,结婚行为效力,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的效力,事实婚姻的认定。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展
引导学生思考《婚姻登记条例》为何要简化结婚登记手续。引导学生分析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的区别与立法价值取向;介绍我国非婚同居增多的现状,以及外国对非婚同居关系的立法动向。
本单元的教学手段
拟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师生互动设计
结合一个结婚登记程序瑕疵案件帮助学生理解结婚登记的法律效力。老师介绍非婚同居关系的基本理论,我国非婚同居增多的现状,以及外国对非婚同居关系的立法动向,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非婚同居关系的性质,我国现行立法如何理解和执行。思考题或作业
1、简述婚姻成立的概念及其要件
2、简述无效婚姻与可撤销婚姻的联系与区别。
3、依我国现行立法和司法解释的规定,应如何认定和处理同居关系?
4、如在我国依法应如何认定和处理事实婚姻?
第一节 结婚制度概述
一、结婚的概念、特征和要件
(一)结婚的概念和特征
结婚是男女双方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确定夫妻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或是男女双方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以夫妻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结合。特征:
1、主体必须是异性男女;
2、须遵循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
3、其法律后果是确立夫妻关系,享有法定权利和义务。
(二)结婚的条件
1、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
2、必备条件和禁止条件
3、公益要件和私益要件
二、结婚行为的法律性质
(一)契约说
结婚契约与民事契约的区别:
1、婚姻须具备一定的方式或仪式;
2、结婚当事人不得自行变更或终止婚姻;
3、因结婚可使当事人之间发生身份关系;
4、因婚姻所发生的权利义务不得转让;
5、缔结的目的性不同;
6、一方可要求解除婚姻,无违约责任;
7、调整婚姻关系多强制性规范。
(二)制度说
(三)状态说
(四)合一行为说
三、结婚制度的历史沿革
(一)掠夺婚
(二)有偿婚
1、买卖婚;
2、互易婚;
3、劳役婚
(三)聘娶婚
我国古代有“六礼”之说: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西方国家有订婚的规定,罗马法有共食婚、买卖婚、时效婚等规定。
(四)共诺婚
第二节 婚约
一、婚约的性质和类型
(一)婚约的性质
婚约是男女双方以将来结婚为目的而作的事先约定。
性质:契约说认为是结婚契约的预约,违反婚约是违约责任;非契约说认为是一种事实,按法律规定发生效力,违反婚约是一种侵权责任。
(二)婚约的类型
1、早期型
特征:①是结婚的必经程序;②订婚权不属当事人;③许多国家中婚约有法律效力。
2、晚期型
特征:①双方须基于合意自行订立;②当事人须达法定婚约年龄,未成年人须经监护人同意;③作为婚约标的的婚姻须不违法。解除:依双方协议而解除,或基于法定理由而解除。
二、我国现实生活中的婚约问题
我国法律不承认婚约的法律效力,其性质是无配偶的男女间达成的具有道德拘束力的协议。
(一)关于一般群众的婚约
订婚不是必经程序,法律不承认也不禁止,婚约不具有法律拘束力,解除无须法律途径。因解除婚约而引起的财物纠纷,应分别情况处理。
(二)关于一方为现役军人的婚约
1977年最高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的意见》规定“现役军人的婚约,应予保护”
第二节 结婚条件
一、必备条件
(一)男女双方完全自愿
1、不应附加任何条件
2、男女双方完全自愿
即非一方自愿;非父母自愿;非半推半就。
3、同意结婚的意思表示须真实
即非意思表示虚假;非意思表示不自由;非意思表示错误。
4、当事人须具有结婚的行为能力和无婚姻障碍。
(二)须达法定婚龄
1、确定法定婚龄的依据
2、正确认识法定婚龄
3、必须有效制止早婚现象
(三)符合一夫一妻
各国同时以重婚构成犯罪、无效婚、可撤销婚、离婚原因的规定保证一夫一妻。
二、结婚的禁止条件
(一)禁止一定范围内的血亲结婚
1、原因:
2、我国规定:①直系血亲无论自然血亲或拟制血亲均不得结婚;②旁系血亲三代以内不得结婚,拟制血亲一般不禁止;③姻亲则法律未规定,但伦理上对公媳、岳母与女婿不得结婚。
(二)禁止患一定疾病的人结婚
主要有:
1、精神障碍;
2、重大不治之症且有传染性疾病或遗传病;
3、有些国家规定有不能人道。
婚姻法以例示性和概括性相结合方式规定,同时在《母婴保健法》和《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主要有:
1、正处于发病期间的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抑郁症患者;
2、性病患者未经治愈的;
3、重度智力低下;
4、正处于发病期间的法定传染病。
第四节 结婚程序
一、概念及其类型
(一)概念
指法律规定的缔结婚姻所必经的方式,有仪式制、登记制、登记与仪式相结合制。
二、我国的婚姻登记制度
(一)意义
包括:结婚登记、离婚 登记、复婚登记。
(二)特点
1、确立了婚姻登记部门的法律地位
2、保证婚姻登记机关的监督、批评作用
3、建立婚姻登记管理的档案制度
4、规定其工作人员应是专职人员和证书的格式。
5、规定了结婚登记法律文书统一的格式。
三、结婚登记的机关、程序和效力
1、机关:农村是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城市是街道办事处或区人民政府、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
2、程序:分申请、审查、登记三环节。
3、效力:
广义:不仅包括婚姻、家庭法的权利义务,还包括其他法律部门有关夫妻权利义务的规定;
狭义:仅包括婚姻家庭法中所规定的夫妻间的权利义务为限。
第五节 无效婚
一、婚姻无效和婚姻撤销的概念
无效婚姻一般为违反婚姻成立要件的违法婚姻,可撤销婚姻是婚姻成立时有违背某些婚姻要件,依法应撤销的婚姻。
根本区别:无效婚自始无效,有法律溯及力;可撤销婚为可能无效,撤销后无效,无溯及力。无效婚的违法性大于可撤销婚姻。
二、我国关于确认婚姻无效的 规定
(一)增设婚姻无效制度的必要性
(二)规定
1、婚姻无效的原因
婚姻法第10条:①重婚,②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③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④未到法定婚龄的。
2、可撤销婚姻的原因:
婚姻法第11条:因胁迫结婚的,受胁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请求撤销该婚姻。
3、确认婚姻无效的程序
对婚姻无效的确认程序婚姻法没有规定。
婚姻法第11条:受胁迫的一方应当自结婚登记之日起1年内提出: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当事人应当自恢复人身自由之日起1年内提出。
4、法律后果和法律责任
婚姻法第12条:无效或被撤销的婚姻,自始无效。当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权利和义务。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由当事人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法院根据照顾无过错方的原则判决。对重婚导致的婚姻无效的财产处理,不得侵害合法婚姻当事人的财产权益。
第五章 离婚制度
教学重点
我国离婚立法的指导思想;登记离婚的条件和程序;诉讼离婚中的两项特殊保护;判决离婚的法定理由。教学难点
行政登记离婚的程序,判决离婚的法律原则。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展
介绍我国和外国的离婚制度史。介绍对判决准予离婚的法律原则“婚姻破裂与夫妻感情破裂”以及判决离婚的法定理由的学术争议。本单元的教学手段
拟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并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教学课件 师生互动设计
观看FLASH短片,指出其中不符合离婚登记的地方。介绍有关判决离婚的法律原则的基本理论,然后介绍对判决准予离婚的法律原则“婚姻破裂与夫妻感情破裂” 以及判决离婚的法定理由的学术争议,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离婚问题进行分析,组织学生讨论,最后教师归纳总结。
思考题或作业
1、简述我国离婚立法的指导思想。
2、简述登记离婚的法定条件和程序。
3、简述我国婚姻法对诉讼离婚的两项特殊保护规定。
4、简述判决离婚的法定条件。
5、简述离婚与婚姻的无效、婚姻被撤销的区别。
第一节 概述
一、婚姻终止的概念和原因
(一)因配偶死亡
1、配偶的自然死亡
2、配偶被宣告死亡
(二)因离婚而终止
离婚是配偶双方依照法定的条件和程序解除婚姻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是一种解除婚姻的行为,应对离婚与婚姻终止、婚姻的无效和撤销、别居等加以区别。
1、离婚的法律特征
①必须遵守法定条件和程序;
②双方当事人必须存在婚姻关系;
③离婚的主体必须是夫妻双方,体现双方的意愿。
2、离婚与婚姻无效、撤销婚姻的区别:
①从性质上说,离婚解除的是合法的婚姻,婚姻无效则是婚姻具有违法性; ②从效力上说,离婚自婚姻解除之日生效,婚姻无效则自始无效; ③离婚的原因发生于结婚之后,婚姻无效则发生于结婚时; ④离婚之诉仅限于当事人提出,婚姻无效则不受此限。
3、离婚与婚姻的撤销的区别
①在性质上,离婚是对合法婚姻的解除,撤销则是对有瑕疵的婚姻的纠正; ②在程序上,离婚由当事人提出且不受时限制,撤销可由第三人或司法机关提出且附有时效;
③离婚既可依法院判决也可协议离婚,而撤销则须法院或婚姻登记机关作出。
4、离婚与别居的区别
别居是配偶暂时或永久地解除夫妻同居的义务,是一种正式的法律行为,产生变更双方权利义务的后果。分司法别居和协议别居。
离婚与别居的区别:
①别居双方仍处于婚姻关系存续状况,双方均不得另行结婚;
②别居通常可因双方声明或同居行为而随时结束,离婚后则不可。
离婚与别居的联系
①别居和离婚可互相转换;
②许多国家把一定时的别居作为离婚的法定理由。
5、离婚的分类
①片意离婚与合意离婚
②诉讼离婚与非诉离婚 ③协议离婚与裁判离婚
二、离婚制度的沿革
(一)古代的离婚制度
1、汉谟拉比法典
2、伊斯兰教国家
3、中国古代离婚制度
①出妻;②义绝;③和离;④呈诉离婚
(二)中世纪欧洲的离婚制度
(三)近现代的离婚制度
1、有责主义离婚
指夫妻一方可以对方有违反夫妻义务的特定过错或罪责行为,作为提出离婚的法律依据。
理由:遗弃、虐待、通奸、重婚、谋害配偶、吸毒、被判重刑。抗辩理由:宥恕、纵容、共谋、反控、过时效等。
2、无责主义离婚
指虽非夫妻一方的主观过错或有责行为,但因一定的客观原因致使婚姻目的无法达到,法律规定仍可作为离婚理由。
3、破裂主义离婚
指以夫妻双方婚姻关系破裂,无法维持共同生活为理由,夫妻双方或一方均可要求离婚。
第二节 登记离婚制度
一、概述
登记离婚制度是指允许婚姻当事人通过行政程序解除婚姻关系的法律制度。主要适用于协议离婚。
各国对协议离婚的条件可分为必要性条件和限制性条件。
二、办理厉害内登记的机关和条件
1、机关:同结婚登记机关
2、条件:①双方自愿离婚;双方有完全行为能力; ②双方对子女和财产有适当的处理。
三、办理离婚登记的程序和效力
(一)程序
1、申请;
2、审查;
3、登记
(二)效力
自取得离婚证之日解除婚姻关系。
四、有关离婚登记的问题
(一)离婚后双方对财产、子女又有纠纷,要求法院重新处理的问题 法院应受理并审查处理。
(二)假离婚问题
根据高院1985年批示:
1、若双方合谋,各自承担后果;
2、若一方已再婚,应承认后婚有效;
3、若双方均为再婚,可宣布离婚无效。
第二节 诉讼离婚制度
一、概述
诉讼离婚是指夫妻一方基于法定理由,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由法院调解或判决而解除婚姻关系的法律制度。
(一)特点:
1、法律规定了严格的必要条件,须审查理由。
2、其结果取决于司法机关的裁量;
3、司法机关对涉及离婚的后果作全面的审查,对子女的抚养、财产的分割等问题即使当事人意见一致也可依法变更。
4、在诉讼中,当事人可依法行使抗辩权、上诉权。
5、对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决,司法机关有监督和强制执行的权力。
(二)各国的不同规定
二、我国诉讼离婚的程序
(一)诉讼前有关部门的调解
(二)离婚诉讼中的调解和判决
1、调解是法院审理离婚案件的必经程序
2、调解无效可即行判决
(三)关于离婚的两项特殊规定
1、关于现役军人配偶要求离婚的规定
婚姻法第32条: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须得军人的同意,但军人有重大过错的除外。
2、关于在一定时期内限制男方离婚请求权的特殊规定
婚姻法第34条: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中止妊娠后6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
三、我国判决离婚的法定条件
(一)将夫妻感情确已破裂作为离婚条件的立法依据
(二)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认定
婚姻法第32条:
1、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2、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3、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
4、因感情不和分居满2年的;
5、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出离婚诉讼的,应准予离婚。
第七章
离婚的效力
教学重点
离婚对当事人身份上的效力;离婚对当事人财产上的效力;离婚损害赔偿;离婚对父母子女的后果。教学难点
离婚对当事人财产上的效力,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适用。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展
离婚夫妻财产分割,应体现公平原则及保护弱者利益原则。离婚子女抚养问题,应依据保护子女最大利益原则处理。深入解释该原则的产生背景及对婚姻法的影响。本单元的教学手段
拟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并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教学课件。师生互动设计
阐述离婚财产分割应体现公平原则及保护弱者利益原则的理由,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探讨现实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最后教师归纳总结。
阐述离婚子女抚养问题处理应依据保护子女最大利益原则的基本理论,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探讨现实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最后教师归纳总结。思考题或作业
1、简述离婚对当事人的法律后果。
2、如何处理离婚时夫妻财产的分割和夫妻债务的清偿问题?
3、简述离婚经济补偿请求权的法定要件。
4、简述我国离婚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
5、简述我国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行使的条件。
6、如何处理离婚后的子女抚养问题?
第一节 离婚时夫妻人身效力
一、再婚自由恢复
二、扶养义务终止
三、法定继承人资格丧失
四、代理权的消灭
五、同居与忠实义务的消灭
六、姻亲关系的消灭
第二节 离婚时夫妻财产效力
一、共同财产的分割
(一)分割原则
1、男女平等;
2、照顾女方和子女的利益;
3、照顾无过错方;
4、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5、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6、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
(二)分割的范围
根据婚姻法第39条、第40条、第41条、第42条和1993年最高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及1996年最高法院《关于审理离婚案件中公房使用、承租若干问题的解答》规定分割。
(三)区分共同财产、家庭财产、个人财产
1、共同财产的范围
婚姻法第17条的范围
2、夫妻个人财产的范围
婚姻法第18条的范围
3、分割时应注意的问题
婚姻法第40条:夫妻书面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各自所有,一方因抚育子女、照顾老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另一方应予补偿。
(四)关于离婚时住房问题的处理
1、夫妻共有住房
2、夫妻个人所有住房
3、夫妻取得“部分产权”的房屋
4、夫妻共同居住公房的承担
二、债务的清偿
(一)夫妻共同债务
婚姻法第41条
(二)夫妻个人债务的清偿
三、对生活困难方的经济帮助
婚姻法第42条的规定。
构成条件:
1、被帮助方确有生活困难且自己无力解决;
2、经济帮助方仅限于离婚时;
3、给予帮助的一方有负担能力;
4、帮助是适当的。
第三节 离婚后子女的抚养教育
一、离婚后父母子女的关系
婚姻法36条1款: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不论由父方或母方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
即:自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不能解除;拟制血亲可予以解除。
二、离婚后的子女抚养和变更
(一)离婚后子女抚养关系的确定
根据1993年最高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
1、哺乳期内的子女原则上由母亲抚养;
2、两岁以上至10岁以下的未成年子女随何方抚养,应由双方协议解决,协议不成,法院判决;
3、对10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应考虑子女的意见。
三、离婚后子女抚养费的负担和变更
(一)负担
婚姻法第37条第1款:离婚后,一方抚养的子女,另一方应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或全部,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由法院判决。
1、数额
2、给付期限
3、给付方法
(二)变更
婚姻法第37条第2款规定:关于离婚协议或判决,不妨碍子女在必要时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过协议或判决原数额的合理要求
四、离婚后的子女探视权
修改后婚姻法新增加的内容。第38条: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后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法院判决。父后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权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后,应恢复探望的权利。
案例讨论课 主讲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分析离婚制度和离婚的后果的典型案例,加深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2名学生分别代表本案双方当事人的提出请求,并由学生当法官依法进行调解或判决,最后由教师总结评析。
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为群众提供婚姻家庭问题的法律咨询服务,以提高自己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讨论:
一、离婚法定条件案例
二、离婚财产分割案例
第七章 婚姻的效力
教学重点
夫妻人身关系,夫妻法定财产制。教学难点
生育权;对夫妻忠实义务的理解,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和处理。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展
通过比较研究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区分夫妻的生育权与计划生育义务。夫妻有生育的权利,同时夫妻有依法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补充夫妻日常家事代理权的历史发展知识。通过实践中的案例,巩固学生对该节知识的掌握。
本单元的教学手段
拟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并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教学课件。师生互动设计
放映一个因日常家事代理权引发纠纷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也促使学生思考。通过案例分析,启发学生思考现行夫妻法定财产制度还有哪些不足之处。思考题或作业
1、简述我国婚姻法对夫妻人身关系有哪些规定?
2、如何理解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生育权?
3、什么是非常法定财产制?
4、夫妻财产制有哪些类型?
5、简述我国夫妻共同财产与夫妻个人财产各自的范围。
6、简述我国夫妻约定财产制。
7、如何理解我国婚姻法规定的夫妻扶养义务?
第一节 婚姻效力概述
一、概述
(一)婚姻效力的概念
是指婚姻成立所导致的法律后果。
广义:涉及民、宪、刑、行政、劳动、婚姻法等;狭义:仅涉及夫妻关系或亲属关系上的后果。
直接:仅及于夫妻之间关系的效力; 间接:及于第三人的效力。
(二)夫妻关系的性质和内容
夫妻是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而结合的伴侣,与其他两性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
1、是男女两性合法的结合
2、须具有永久共同生活的目的
3、是共同生活的伴侣,且承担家庭的责任。
二、夫妻关系的历史变革
(一)夫妻一体时期
(二)夫妻别体主义时期
(三)社会主义制度下夫妻的法律地位
第二节 夫妻的人身关系
一、姓名权
1、各国不同的规定;
2、我国的规定
二、夫妻的人身自由权
1、各国不同的规定;
2、我国的规定
三、住所选择权
1、各国不同的规定;
2、我国的规定
四、计划生育的义务和权利
五、夫妻相互忠实的义务
1、各国不同的规定;
2、我国的规定
六、夫妻同居的义务
第三节 夫妻财产关系
一、夫妻的财产所有权
(一)概说
1、夫妻财产制的立法形式 ①法定财产制 ②约定财产制
2、夫妻财产制的主要类型 ①统一财产制 ②联合财产制 ③共同财产制 ④分别财产制
(二)我国的夫妻财产制
婚姻法第17条、第18条、第19条规定:
1、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
婚姻法第17条: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财产:①工资、奖金;②生产、经营的收益;③知识产权的收益;④继承或赠予所得的财产(但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除外);⑤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2、夫妻一方财产的范围
婚姻法第18条:①一方的婚前财产;②一方因身体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③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④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⑤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3、约定财产制
①婚姻法允许夫妻对婚后财产另有约定
婚姻法第19条: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②方式:应采取书面形式。③对债务的清偿:
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第三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财产清偿。
二、夫妻遗产继承权
三、夫妻相互扶养的义务
(一)扶养的概念和特征
广义:亲属间相互供养的法律责任,无身份、辈分之分;狭义:指夫妻和兄弟姐妹之间平辈相互供养的法律责任。
特点:
1、发生在法定的亲属间;
2、其义务是强制的,不履行则负相应法律责任;
3、履行以义务人有能力和权利人有必要为前提;
4、扶养是当事人间对等的义务,而不是单方义务。
(二)婚姻法中关于夫妻扶养义务的规定
1、条件
婚姻法第20条:夫妻有互相扶养的义务。一方不履行扶养义务时,需要扶养的一方,有要求对方负给扶养费的义务。
第八章 父母子女关系
教学重点
父母子女关系的种类,父母子女间的权利义务;继父母子女的法律地位。教学难点
婚生子女,继子女,人工辅助生育。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展
外国有关婚生子女与非婚生子女的立法发展及价值取向之变化。我国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照护权。本单元的教学手段
拟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并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教学课件。师生互动设计
介绍有关婚生子女与非婚生子女的基本理论,然后介绍外国立法发展状况及立法价值取向之变化。
介绍儿童最大利益原则的产生背景及其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探讨其立法价值取向及对我国完善有关儿童权益立法的启示;通过介绍我国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评析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照护权,组织学生讨论,最后教师归纳总结。思考题或作业
1、父母子女有哪些种类?
2、其区分的标准是什么?
3、简述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
4、简述继父母子女的法律地位。
5、依我国婚姻法和司法解释规定的精神,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照护权主要有哪些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概念和种类
(一)概念
指父母和子女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亲子法是亲属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种类
1、自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
2、拟制血亲的父母子女关系
3、人工生育技术形成的父母子女关系
二、父母子女的法律地位
(一)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
1、抚养权利义务
2、教育权利义务
(二)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管教、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三、对不履行义务者的强制措施
1、不尽抚养义务
2、通过任何手段危害婴儿的生命都是违法的
3、父母代为损害赔偿
4、不尽赡养义务的
四、外国亲属法关于亲子关系的确定
(一)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亲权
1、父母对子女人身的权利义务
2、父母对子女财产的权利义务
(二)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义务
(三)子女有尊重、帮助父母的义务
(四)成年子女有扶养父母的义务
(五)子女的姓氏权
(六)亲权的被剥夺
第二节 婚生子女
一、概念及法律地位
(一)概念
(二)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
(三)外国法关于受胎期及婚生子女的推定
(四)外国法关于婚生子女否认的规定
1、否认的原因
2、否认之诉的时效
二、人工授精子女的法律地位
第三节 非婚生子女
一、概念及法律地位
(一)概念
(二)法律地位
二、各国法关于非婚生子女的准正和认领的规定
(一)准正
1、准正的形式
2、准正的要件
3、准正的效力
(二)非婚生子女的认领
1、认领的特征
2、认领的形式
第四节 继子女
一、继父母子女的概念和类型
(一)概念
(二)类型
1、名分型
2、共同生活型
3、收养型
二、继父母子女的法律地位
三、继父母子女关系的终止和效力
第九章 收养关系
教学重点
收养法的原则;收养成立的条件,收养的法律效力;解除收养的法定条件;解除收养的法律后果。教学难点
收养的成立。
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展
分析对于被遗弃的未成年子女,血亲与事实养亲谁有优先抚养权? 本单元的教学手段
拟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并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教学课件。师生互动设计
介绍有关养父母子女的基本理论,然后介绍外国收养立法发展状况,联系实际介绍对于被遗弃的未成年子女,血亲与事实养亲争抚养权的案例,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探讨谁有优先抚养权。
介绍对未成年子女监护的顺序,组织学生讨论如何保护未成年子女的受监护权。思考题或作业
1、简述收养成立的实质要件。
2、简述收养成立的形式要件及其立法理由。
3、简述收养关系的法律效力。
4、简述解除收养关系的法律后果。
第一节 收养制度概述
一、收养的概念及特征
(一)收养的概念
收养指公民依法领养他人子女为自己子女,从而使收养人和被收养人之间建立拟制亲子关系的民事法律行为。
(二)收养的特征
1、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
2、是变更亲属身份和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
3、只能发生在非直系血亲关系的长辈对晚辈之间
4、收养设置的拟制血亲关系,可以依法设立或解除
二、我国收养制度的历史沿革
(一)我国封建社会的收养制度
1、立嗣;
2、乞养
(二)新中国的收养制度
1980年婚姻法第26条规定了收养的条件,1984年最高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增加了一些规定。1991年12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1998年12月通过了修改后的《收养法》。
第二节 收养制度的原则和意义
一、基本原则
(一)有利于被收养的未成年人的抚养、成长的原则
(二)保障被收养人和收养人的合法权益
(三)平等自愿的原则
(四)不得违反社会公德
(五)不得违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限制
二、意义
第三节 收养的成立
一、实质要件
(一)一般收养成立的实质要件
1、被收养人的条件
2、收养人的条件
3、送养人的条件
(二)特殊收养成立的实质要件
1、无配偶者收养子女
2、公民或华侨收养三代以内同辈旁系血亲的子女
3、对孤儿或残疾儿童的收养或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查找不到父母的弃婴和儿童
4、继父母收养继子女
(三)外国亲属法关于收养成立实质要件的规定
1、收养须经当事人双方同意
2、收养人必须是有抚养能力的成年人
3、被收养人一般为未成年人,但有也可以是成年人
4、收养人与被收养人应有一定的年龄差距
二、收养成立的形式要件
(一)登记程序
1、适用范围
2、应提交的文件
3、登记机关审查与登记
(二)书面协议
1、适用范围
2、收养协议的合法条件
3、收养公证的办理
三、收养成立的效力
(一)收养成立的效力
1、养父母与养子女间产生拟制直系血亲关系
2、养子女与养父母的近亲属间形成拟制直系或旁系血亲关系
3、养子女与生父母及其他近亲属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消除
(二)外国法关于收养效力的规定
四、收养关系的无效
(一)确认收养无效的条件
1、违反民法通则规定时
2、违反了我国收养法规定的某些实质要件或未遵循收养的形式要件
(二)确认收养无效的机关及其法律后果
五、与收养有关的几个问题
(一)保守收养秘密
1、保密的范围
2、泄密的后果
(二)被收养子女户口的迁移
第四节 收养的终止
一、收养终止的条件
(一)收养人、送养人双方协议解除收养关系
(二)收养人不履行抚养义务,有虐待、遗弃行为的
(三)养父母与成年子女关系恶化,无法共同生活
二、收养终止的程序
(一)两愿协议与行政解除收养程序
(二)诉讼解除收养程序
三、收养终止的效力
(一)直接后果
(二)间接后果
第十章 祖孙关系兄弟姐妹关系
教学重点
祖孙间的权利义务;兄弟姐妹间的权利义务。教学难点
祖孙与兄弟姐妹间履行义务的条件。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展
我国老年人赡养问题。本单元的教学手段
拟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并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教学课件。师生互动设计
介绍我国老年人赡养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如何保护老年人的受赡养权;教师归纳总结。思考题或作业
1、简述祖父母、外祖父母抚养孙子女、外孙子女的条件。
2、简述孙子女、外孙子女赡养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条件。
3、简述兄、姐抚养弟、妹的条件。
4、简述弟、妹扶养兄、姐的条件。
第一节 祖孙关系
一、祖孙间的抚养、赡养义务
(一)(外)祖父母抚养(外)孙子女的条件
(二)(外)孙子女赡养(外)祖父母的条件
第二节 兄弟姐妹关系
一、兄弟姐妹间的抚养义务
(一)兄、姐抚养弟、妹的条件
(二)弟、妹抚养兄、姐的条件
夲编讨论课内容
主讲教师指导学生观看教学资料片,组织学生对思考题进行讨论,最后,要求学生当场完成书面作业,作为课堂的平时成绩。启发学生观察和思考以下问题:
1、如何调适夫妻关系,建设和谐家庭
2、如何理解离婚的原因
3、离婚父母应如何正确处理与子女的关系
4、子女应如何正确对待父母离婚问题
5、法律对离婚家庭的未成年子女应如何加强保护
总复习及复习答疑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总复习,拟采用案例串讲等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课后复习各章节重点、难点问题,加深对婚姻家庭法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
一、指明复习的范围及要求重点把握的内容;
二、考试题型及答题要求;
三、典型案例分析
【经济法学教案新】推荐阅读:
新经济下12-26
新经济领域分析09-03
中国经济新常态07-29
经济新常态的特征12-22
浅谈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11-27
中国新经济常态的特征08-18
新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呈现哪些新特征07-18
大学生面对经济新常态08-07
新制度经济学及其发展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