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复习资料word

2024-10-11

第一单元复习资料word(14篇)

1.第一单元复习资料word 篇一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测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 奴役(nú)融洽(hã)雾霭(ǎi)浓妆淡抹(mǒ)

B 深渊(yuān)卡车(kǎ)概念(gài)负隅顽抗(ǒu)

C 遮蔽(bì)洛阳(luî)旋律(xuán)与世长辞(chí)

D 欺凌(líng)陶瓷(cí)郑重(zhâng)弥留之际(mí)

2、下列字形全对的一项是:()A 洋溢 飘渺 巍峨 清奇俊秀 B 跳望 簇拥 绵延 载歌载舞 C 气魄 把握 呐喊 摧人奋进 D 勉厉 浇灌 强盗 一腔热血

3、读句子,想想加点词语的意思,然后选择正确的读音。A dì dào B dì dao

(1)最近看旧书,在一本书里找到了最原始的关于地道战的一些资料。()

(2)这件事他办的不地道。()A sūn zi B sūn zǐ

(1)《孙子兵法》是我国历史上优秀的军事学著作。()(2)爷爷十分疼爱孙子。()

4、按原文填空:

(1)我们爱你——龙井茶的____________,茅台酒的____________,江南丝绸的_______,景德镇陶瓷的__________。(2)他_________地从老师手里接过盛满泥土的银杯,_____________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___________________而去。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春作伴好还乡

(4)王师北定中原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自习课上王强被一道数学难题难住了,他很想问问一旁正在读书的数学尖子赵临,可是赵临不喜欢在自己读书的时候被打扰,王强应该怎样说才能既达到目的又不引起赵临的不满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名著考查。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国名)著名作家______________,书中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A()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肖邦感动地点点头。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B()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C()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7、按原文在文中的括号内填空: A()B()C()

8、请同学们主要地概括一下,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肖邦为什么要离开祖国,为什么不拿起武器反抗侵略者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你还知道哪些历史上古往今来像肖邦这样爱国的仁人志士呢?简要地说说他们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残雪断想 岑桑

残雪不甘沦落,东一堆,西一堆,在那坑坑洼洼的地方,还积得老深,散发出令人战栗的寒气。所以,你还不相信隆冬已尽,春天已经来临了吗?

那时候,朔风凛冽,周天寒彻,我们这个世界埋在坚冰底下,气息奄奄。人间是喑哑的

欢乐和树木一起凋零。希望蜷缩在冻土的深处冬眠;生活的光彩都已褪尽,歌声都已隐没,只有叹息,只有风声和寒鸦的啼叫。人们心碎了,神经都麻木了。绿色的信念随着枯枝败叶慢慢地枯萎,如果说世界还有鲜丽的色彩留存,指的也许就是雪原上的斑斑血迹了。

那简直是一个漫长的冰川时期呵!长夜里人们习惯于在苦寒和无望中生活,以致到了冰消春暖的时光,对于时序的迁流竟还有人木然不敢置信。莫非正是因为这样,你才不相信春光就在眼前? 残雪不甘逝去,这里一滩,那里一滩;在那背着阳光的角落,还积得很厚,发出咄咄逼人的余威。所以,你还不承认隆冬已尽,春天已经来临了吗?

那时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我们这个世界委实凝结得太久太久了。人们屈处于冰雪的淫威之下,痛苦地期待着、期待着。对于春天的渴望,使他们焦灼得快要撕裂自己的胸膛。呵,什么时候,才有彩蝶蹁跹,才见群莺飞舞?什么时候呵,才让繁花竞放,树木葱茏,蜂房酿满蜜汗,人心注满情谊?„„ 美丽的期待,在人们心怀里跳荡不安;因为生活荒凉已久,谁也难以继续忍受了。人们祈求一夜之间冰化雪消,花繁叶茂;而坚冰毕竟太厚,最初的春色毕竟还不够浓艳。现实并无点化而成的奇迹,得以满足人们可以理解的迫切心愿,以致到了飞燕衔泥的时光,竟还有人感觉不到如今已是换了人间。莫非正是由于这样,你才不承认春光就在眼前?

残雪以它白皑皑的回光刺痛我们的眼睛;然而它正在崩溃,再也堆不起几个雪罗汉了。

残雪以它冷冰冰的神态,傲然盘踞在依旧可容立足的东边一角﹑西边一隅;然后它正在没落,再也不能无休止地扼杀大地的生机了。

残雪啊,你是丑恶势力不甘心退隐的明证;也是它摆脱不了败亡命运的象征。你是属于冬天的,有着冷酷而凌厉的本性;然而你以自身残缺的形象,反证了春天的胜利,我们因之得以透过你的寒光,探寻到切切实实的春意。隆冬溃退了,残雪是为它殿后的。

时间无情,却也深情,它让该死的死,该生的生;让该诅咒的归于毁灭,该赞美的郁郁葱葱。

春天从天外轻盈地飞了回来,化作柔风和云雀。春天从地里悄悄地冒了出来,化作草叶和芽苗。

春天从山间喧闹地奔了过来,化作溪流、河川和波光潋滟的湖泊。春天化作一千一万种生命的形式;还化作歌声,还化作微笑,还化作温暖和美丽的色彩„„

久违了,春天,你这生机萌发的美妙时节!今天我们贴起春联,挂起灯笼,架起高矗的彩楼,点起不眠的灯火;孩子们还点起他们的爆竹和烟花,姑娘们还戴起她们的蝴蝶结,穿起她们的花衣裳,高高兴兴,衷心把你欢迎。

呵呵,春天,唱不尽的大好时光!比起我们对你的如此激动的情怀,这一切加起来又算得上什么?

我想最好还是用我们刚刚苏醒过来的希望,来把你欢迎吧!我想要用自己的志气,把希望点燃,煽得它通明透亮,煽得它烈焰飞扬,把那希望的火炬高高地举起,插上泰山之顶,树在昆仑之颠。

残雪呵残雪,当希望之火越烧越旺,我们将怀着宽慰的心情,看见你呵,你这隆冬的余孽终于彻彻底底溶入泥泞,坠于沟壑,化作滩滩污水。

就在那样的时刻,我们那绿色的梦幻,将会在现实中明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一天浓似一天,一层浓似一层„„

1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沦落()凛冽()喑哑()淫威()蹁跹()()一隅()

12、解释下列加点词: 朔风凛冽()周天寒彻()咄咄逼人()彩蝶蹁跹()繁花竞放()波光潋滟()

13、残雪象征了什么?作者几次写到人们不敢相信春天已经来临,春光就在眼前,反映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绿色的信念随着枯枝败叶慢慢地枯萎”中“绿色”代表着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呵呵,春天,唱不尽的大好时光!比起我们对你的如此激动的情怀,这一切加起来又算得上什么?”这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的结尾“绿色的梦幻”与前文的什么相呼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

17、生活中我们总是被这样或那样的事情感动着:在你心情难过的时候朋友的一声问候;早晨出门时邻居的一个微笑;妈妈放在你被窝里的暖水袋;一个陌生人为你拾起掉在地上的一本书;生病时父亲在风雨中为你送来的一把伞;„„其实感动无处不在,只要你用心去体会。请你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2.第一单元复习资料word 篇二

一、单元导语的构成

单元导语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导入、提示学习的思想内容,即人文专题;二是规定、提出学习和思考的任务、要求、重点、方法等,即训练重点(一、二、三年级主要是第一部分)。我们以六年级上册第三组的导语为例:

“本组课文如一首首心灵之歌,唱出了动听的爱的旋律,唱出了人间真情。让我们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共同感受真情的美好,并让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扎根。

学习本组课文,要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

这一导语的第一部分向我们提示了学习、体会的思想内容、思想情感,即“共同感受真情的美好,并让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扎根”,这是继续学习、感受“人间真情”的人文专题。第二部分给我们规定、提出了学习的任务和要求,主要有两项:一是“读懂课文、体会情感”,即感受真情的美好;二是“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其中第二项是本组教学的重点、关键。也就是说,体会本组所描写的人物的美好心灵只是基础,关键是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这种美好情感的,是以学习如何表达为重点的。第二部分还为我们提示了学习方法,即先读懂课文,体会情感,这是基础;然后提示把教学的着力点转移到学习作者如何表达、抒发这种情感的,这是关键。

由此可知,单元导语是从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教师“教什么”、“怎样教”两个方面和两个角度进行规定、提示的,是教与学的出发点、着力点,乃至落脚点。

二、单元导语的解读

根据我们多年进行主题单元整合教学实践的体会,解读单元导语,要有系统思想和整体观念:把一组教材放置在一册、一个年级,乃至整个小学阶段来思考,把一篇课文放置在整组教材之中来解读,从而弄清这一组课文在整个教材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这一课在这组课文中所处的位置,进而明确教学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

1. 人文专题的解读

一般地说,某些人文专题在整个小学语文教材中会连续出现,但是侧重点有所不同。理清某一人文专题的发展脉络,能够帮助我们明确教学的着力点,教在点子上。以五年级上册第六组导语为例:

“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在本组课文中,我们将看到父母之爱的一个个侧面,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

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此类专题在三年级下册第五组已有涉及,即“体会父母所付出的辛劳”。与三年级的这一专题联系起来解读,我们就会发现,两个同类专题虽然都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但是侧重点不同:三年级的侧重点是初步体会和感受,而且仅是一个侧面,即体会父母付出的辛劳;而五年级的侧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一个个侧面”,也就是从方方面面,尤其是那些隐含在琐事之中,甚至是批评训导之中所表现出的父母之爱,从而“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深沉之爱,由于是隐含的,不容易发现,需要细心体会;宽广之爱,则是讲爱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即父母之爱的无处不在、无处不真、无处不深。

本组安排了四篇课文,从四个侧面来描述父母之爱。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地震中的父与子》,讲特殊情况下父母之爱的伟大;一类是《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这三篇课文,是讲日常生活中关心、教育子女的父母之爱。尤其是父母“无情”的批评、有意识的“冷漠”也是爱。

从学生对父母之爱的感受、体验来看,第一类是极其特殊的,学生最容易感受到父母之爱的伟大。而第二类是一些生活琐事,尤其是那些“无情”的批评、父母有意识的“冷漠”,学生就比较难以感受到父母之爱了。我们在教学这组教材之前,做过这样的调查:“在生活中,你感受到父母之爱了吗?请举例说明。”结果,90%以上的学生写的是自己生病的时候母亲守候在身边、下雨的时候父亲冒雨来送伞等特殊情况下的父母之爱,只有两三个学生写到了父母给他洗衣服、为他操劳等爱的事例。可见学生对父母之爱的认识和感受是比较单一的,这恰恰是学习这一组教材的关键所在,即让学生通过这一组教材的学习,提升对父母之爱的认识。

经过将这一专题与同类专题联系起来分析、解读,我们就可以充分认识到五年级的这组教材不是让学生感受一般意义上的父母之爱,而是让他们从生活的多个侧面,尤其是那些严厉的批评、“无情”的冷漠等方面真正感受、认识到“这就是爱”。这是本组教学的着力点、落脚点,这样解读才符合并能体现编者的意图。

2. 训练重点的解读

从四年级开始,单元导语在第二部分为我们规定并提出了语文训练的重点,一般有三个方面: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表达;语文实践活动。所不同的是有的年级、有的单元是提出了一个方面,有的是多个方面。

那么,怎样清楚明白地解读语文训练重点呢?我们以把握“阅读方法”为例: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导语:“让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编者规定、提出了“读课文,想画面”的要求。这是从阅读方法方面提出的,是学习本组课文的基本方法,是本组教学的一个重点。要真正弄懂这一要求,一般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解读:一是弄懂什么是“读课文,想画面”,它与“一边读,一边思考”有什么不同;二是为什么要“读课文,想画面”;三是怎样引导学生“读课文,想画面”。

“读课文,想画面”是一种通过阅读有关景物、人物等语言文字的描写,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心理图像”,是借助于想象、体验进行阅读的方法。这种阅读方法与“一边读,一边思考”不同,前者是一种形象思维,更多的是想象、体验和感受,后者是一种抽象思维,更多是质疑、思考和感悟。进行这种阅读方法的训练也是走进文本的重要途径,即在头脑中产生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阅读体验和感受。教学时可采用语言描述法,如“我仿佛看到或听到了……”;闭眼想象法,如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读;还有朗读体验法、绘画还原法等。这样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对训练重点进行解读,教学时就能比较准确、扎实地体现和落实编者的意图。

在实践研究中,我们还体会到,如果把某些训练重点放置在教材系统中思考、解读,搞清它的来龙去脉,教学时会更加心明眼亮,教在点子上。如“读课文,想画面”不是在四年级才提出的,实际上在三年级上册《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中已经提出“我好像看到了这样的情景”,这可以看作是这一训练要求的源头;四年级上册第五组又提出了“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的要求,这可以看作是这一阅读方法训练的发展;五年级下册第四组单元导语里再次提出:“学习本组课文,要入情入境,抓住那些感动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可以看作是这一阅读方法的提升。这样解读,弄清了它“来自何方”,我们就知道“读课文,想画面”这一训练重点是在什么基础、起点上进行的;弄清了它“走向何处”,我们就明白这一训练重点是朝着什么方向发展的,它的归宿是什么,进而明确“现在干什么”,干到什么程度,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从四年级开始,在单元导语中,编者陆续规定、提出了“领会表达”的任务和要求。如,四年级下册第一组提出“去体会作者对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这是引导学生不仅要理解优美词句的意思,体会思想感情,还要关注课文中这些优美词句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以落实课标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这一学段目标。还有些单元导语的规定和要求是偏重于领会语言表达的,如,前文所述六年级上册第三组的导语:“学习本组课文,要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在解读和教学时要特别用心弄清楚此类编者意图,避免把劲用偏了。

总之,这样解读单元导语,看似“复杂繁琐”,似乎“小题大作”。但是这样做,不仅能使教学明确方向,把握关键,教在点子上,提高教学的实效,同时也可以大大提升教师自身解读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

三、单元导语的运用

单元导语这一文本要件是很有用处的教学资源。为此,在单元整合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在解读单元导语,把握了编者意图的前提下,还要把单元导语作为教学一个单元的首要环节,作为学生学习的出发点。以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导语教学为例:

“本组课文再一次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让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的生动描写。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还可以搜集有关自然奇观的资料,以丰富我们的见闻。”

1. 展示导语,梳理任务。

在进入本单元的教学之始,我们向学生亮出导语,引导学生梳理出四项学习任务(实际也是学习目标、方向、重点),即:

①理解本组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理解思想内容)

②体会作者的生动描写。(领会语言表达)

③读课文,想画面。(阅读方法)

④搜集有关自然奇观的资料。(语文实践活动)

2. 分析任务,明确重点。

在这四项学习任务中,根据学情,有两个最为重要,有必要分析、明确。一是读课文,想画面;二是体会作者的生动描写。这样教学,使学生在知道了“学什么”的基础上,又弄清楚了“重点学什么”和“怎样学”。

3. 点拨疑难,把握关键。

本组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上有一个关键问题,是学生也是教师比较忽视和混淆的,即“自然景观”与“自然奇观”不同。一般地讲,前者侧重于描写景观的“美”,后者侧重于描写景观的“奇”。为了让学生把握这一关键,我们在教学中出示一组既有自然景观又有自然奇观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区分辨别“自然奇观”与“自然景观”的不同,从而弄明白学习本组的关键是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景观)。有了这样的点拨,学生在学习《观潮》《鸟的天堂》等课文时,就明确了学习的方向,会有意识地发现、理解课文所描写景观的“神奇、奇特”之处,也有利于完成好“搜集有关自然奇观的资料”这一学习任务等。

3.第一单元复习资料word 篇三

借助VBA代码可以快速完成这一任务,按下“Alt+F11”组合键,打开Microsoft 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s编辑器窗口,依次选择“插入→模块”,在右侧窗格插入一个空白模块,如图1所示,在这里手工输入或粘贴如下代码:

Sub test()

Dim t As Table

For Each t In ActiveDocument.Tables

t.Cell(4, 3).Range.Text = "工作单位"

Next

End Sub

4.第一单元复习资料word 篇四

字音

草铺pū亡wú赖剥bāo开系jì红领巾

店铺pù死亡wáng剥bō削系xì铃铛

还hái有载zài满清平乐yuâ

一去不还huán记载zǎi快乐lâ

收篙(gāo)停棹(zhào)卧剥(bāo)莲蓬(peng)翁媪(ǎo)倭(wō)瓜澄(chãng)澈咀嚼(júe)慢慢地嚼(jiáo)运转(zhuǎn)自如

近义词:

安静(清静)充满(布满)幸亏(幸好)喧闹(喧嚣)闪烁(闪耀)瞎闹(乱闹)存心(故意)惩罚(处罚)轻盈(轻巧)天赋(禀赋)驱逐(驱除)营养(养分)戏耍(玩耍)痴迷(着迷)绞尽脑汁(想方设法)

一本正经(道貌岸然)

词语搭配:(干冷)的空气(白色)的烟(安静)的态度

(寂寞)的旅程(行路)的情趣(轻松)的步伐

(悦耳)的铃声(湿软)的土地(甜美)的营养

(绿色)的篷帐(最大)的愿望(碧绿)的溪水

(悄悄)地爬上(轻轻)地翻动(缓缓)地拨动

随意地飞 情不自禁地笑 不停地繁殖 翻来覆去地看

绞尽脑汁地思考一本正经地讲

课文、语句解析:

1、《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这三首古诗词内容上都描写了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在体裁上均为叙事诗词。不同的是《牧童》描绘了牧童晚归休息图,《舟过安仁》描绘的两小儿船头以伞使风的场景,而《清平乐·村居》则营造了一个五口之家的温馨幸福的农家生活画面。

《牧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吕岩。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表达了作者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

向往。

诗意: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2、《舟过安仁》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此诗写了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从中也看出诗人的童心未泯。

诗意: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3、《清平乐·村居》是作者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全词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风景图,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其中“清平乐”是词牌名。

诗意:房子是用茅草盖的,屋矮檐低;门前有一道溪流,岸边长满青草,绿水青草相映,更显得碧清可爱。茅屋里,不知是谁家的两位斑斑白发的老夫妻喝过几杯酒后,醉醺醺地用地道的土语对话,互相取悦,语调柔媚亲昵。茅草屋外,大儿子在河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子,而最淘气,也是最让人喜欢的小儿子在河边顽皮地卧着在剥莲蓬玩。《舟过安仁》的作者是___朝诗人_________,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渔船小童的调皮。

7、《古诗词三首》中,儿童的形象惹人喜爱。《牧童》中是这样描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清平乐。村居》中

是这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6课《冬阳·童年·骆驼队》

1《冬阳·童年·骆驼队》是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原名林含英,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我们曾经学过她写的《窃读记》。

2本文是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以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作者在文中“默默地想,慢慢地写”了童年这样几个画面:看骆驼咀嚼、想象骆驼系铃铛、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好奇地问妈妈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四件事,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这些场景是按季节推移顺序写的。

4“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从这句话中体会出作者对童年的眷恋,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叹。

5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童年那段日子显然永远留在作者的记忆中,让她怀念不已,回味不已。在回忆中,发现童年的一切并没有走完,骆驼队仿佛就在眼前,驼铃声也响在耳边,童年的一切又在心头出现。

7《祖父的园子》

1选自萧红《呼兰河传》

2课文描写了作者童年在祖父园子里自由自在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3《祖父的园子》为什么“我”对祖父的园子念念不忘呢? 因为祖父的园子给了“我”自由,给了“我”快乐,这儿是“我”童年的乐园,“我”的童年因这个园子而幸福无比,所以“我”会念念不忘。

8《童年的发现》

1作者:俄国费奥多罗夫

2、费奥多罗夫是个有求知欲望、探究精神,敢于大胆想象的孩子。

3课文讲叙了作者童年时代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经过,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表现了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

4本文写了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5请你说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并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由于人们不了解,不习惯,被认为荒谬或违前人的结论等,而被鄙视甚至迫害,这是存在的现象。【例子:哥白尼发现了日心说,结果怕遭到教会的处罚而不公布真相,布鲁诺坚持了日心说,结果被教会处死;哈唯发现血液循环,结果被烧死。】

9《儿童诗两首》

A《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表达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B《童年的水墨画》,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

C黑旋风浪里白条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立志名言)

君子处世,就应该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永不止息。

2.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传家宝》(立

志名言)

不一定年龄大的人才有理想,一个没有远大志向的人,即便是活到很大的岁数也是虚度光阴。

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满江红》(惜时诗句)

不要虚掷光阴,否则到老的时候,后悔也无济于事。

4.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偶成》(惜时诗句)

时间是过得很快的,一转眼就告别少年时光了,但要掌握一门学问却是很难的,所以请珍惜时间,不要浪费光阴。

5.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求索诗句)

追寻真理的道路是很漫长的,我将不断地追寻、探索。

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好学名言)

不积累半步行程,就无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汇集涓细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

5.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扬帆起航 篇五

第一单元扬帆起航

为了人生理想、为了远大前程、为了幸福人生、为了无怨无悔,为了父母老师,为了……

我们进入中学,踏上新的人生启程!即将扬帆起航!要知道: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如果,三年后的你以一种失败者的心态和结果,从师大二附毕业,那是学校的悲哀、老师的悲哀、更将是你的最大悲哀、遗憾和痛苦!

第一课走进中学

1、你的中学生活的“心”体验和“新”体验是什么呢?

兴奋 激动 期待 憧憬 等等!

2、你是怎么看待中学生活的意义呢?

A、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B、获取知识,提升品德修养,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等等!

3、在新学校、新环境、新起点、新人生、新征程上你是怎么打算的呢?

比如,可以从学习、生活、品德修养、做人等等方面展开说,还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理想。

4、校训是学校为了树立良好校风而制定的,要求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准则和规范。它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历史传统,体现了学校的文化追求和精神风貌。

联系师大二附的教风:爱、严、活。学风:立鹏振九天志,兴铁杵磨针风校训:博爱、严谨、求实、创新。那么,你又是怎么理解的呢?

5、在新的环境,如何走进新同学,建立和谐融洽的同学关系,拥有新的朋友呢?

A、有注重和珍惜同学良好情感的意识;B、从记住别人的名字开始,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

C、多展现并让同学认识和了解自己的优秀、阳光、积极、素质的一面,尤其是闪光点。

D、主动热心帮助同学、与人为善、团结友爱,宽容大度。等等!

6、老师是我们学会学习的指导者,是我们学会做人的引路人,与我们的情谊十分的珍贵和难得。那么,我们该怎么与老师相处呢?A、积极主动地适应各位老师的风格特点;B、大胆主动地走向老师,与老师交流沟通;C、尊敬老师,文明礼貌,展现自己的优秀、阳光、积极、素质的一面,尤其是闪光点。等等!

第二课昨天与今天

正确认识人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一味地沉浸在昨天的追忆和明天的憧憬之中,却漠视今天的存在和 1

初2012级 政治 期末复习必备要点第一单元扬帆起航

重要意义。昨天是经验、是教训,需吸取;明天是希望、是梦想、是动力,需铭记;今天是对明天的结果与收获的决定,她最美、最充实、最重要。为了理想,为了无悔人生,只有付出,只有行动,只有把握!别无他法!

2、为什么要适应新学习?(即是说,适应新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是什么?)

A、我们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改变了。B、学习的内容增多,难度增大。

C、老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更加多样化,风格特点更加丰富多彩。D、这是我们成长的重要阶段所必需的,必须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充实发展自我,为美好人生奠基。等等!

3、怎样适应新的学习呢?A、调整好心态,相信自己能够适应好新的学习。B、不必紧张,积极主动地适应新的环境与氛围。C、学习上,我们应更加积极、主动、认真、踏实、智慧和奋斗不息,进取不断。D、多与老师交流沟通,适应老师的风格特点。学会与同学竞争合作,融洽相处!

4、学校制定校纪校规的目的在于:A、维护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保证我们能在和谐、有序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B、校纪校规也反映了学校和社会对我们的期望和要求,是培养我们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遵守,逐步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联系《哈佛的校规》,体会其中的深刻意义。

5、我们是中学生的新角色身份了,该怎么承担起相应的角色责任呢?

A、时刻明确自己的中学生身份和相应的责任。B、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承担起相应的角色责任。

C、经常反思自己的缺点与不足,不断改正,进取不断。等等!

第三课 新的起点

1、你是怎么看待远大理想对我们的人生意义的呢?

A、远大理想体现了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追求,是对自己人生负责的体现。B、远大理想可以不断地激发我们积极向上,进去不断,为我们的行动提供精神动力。等等!

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使远大的理想逐步变成现实,就需要根据自己的主、客观条件,制定实现理想和目标的具体计划。制定计划的注意事项是什么?见书P19上的内容。当然,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要善于学习和吸取他人的经验,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比如:学长、同学、家长和老师的意见和建议。毕竟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没有行动的理想、目标和计划只能是空中楼阁或海市蜃楼。正如

克雷洛夫所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

4、我们唯一能够把握的就是现在。所以,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按照预定的航线,扬帆起航,驶向理想的彼岸。

6.第一单元复习课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从更深的层次上理解生命,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感。

2、通过生命的话题,把整个初中知识结合起来,使知识有条理性。并会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

二、教学难点

1、运用理论解决实际的热点问题。

2、真正从内心深处认识到生命的意义,从而珍爱生命。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与讲授法相结合四、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五、课前预习

初一(七上p27—32)

1、我们应怎样珍爱自己的生命?

2、人类怎样与其他生命和谐相处? 初二(八下p24—31)

1、法律为什么,怎样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

2、我们如何积极行使生命健康权?

3、我们如何关爱他人的生命和健康?

初三(p4—29)

1、如何做负责任的公民?

2、热心公益,服务社会有何意义?

材料:一女婴出生才23天,因为患有先天无肛和其他几种疾病,被家人遗弃在临终关怀医院,放弃了治疗,正在等死。原因:一是孩子的病很复杂,治疗很痛苦,而且不见得百分百会治好,所以放弃。二是:孩子的病谁也不能保证百分百没有后遗症,如果有后遗症,孩子一生不健康,痛苦,也会给国家和社会增加负担,所以放弃。

六、课上探究

(一)以下是生命的知识结构图,相信你有更好的建议,就请自行补充。

(二)课堂辩论:这位女婴“小希望”究竟该不该被放弃?理由是什么?

(三)自主练习

1、为什么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并列举出三个虽死犹生的历史人物。

2、请写出你的生命箴言。

3、身临其境谈做法,在下列情况下,你应该怎么办?

(1)上学的路上骑自行车经过一个十字路口时,看见红灯亮了。

(2)星期天在公园里游玩,看见一个少年不慎落水。

(3)在家忽然闻到一股煤气味,发现厨房里的煤气没有关好。

(4)放学后独自一人往家走,一个陌生人骑着摩托车说:“小同学,上车吧,顺路,送你一程。”

4、10月24日,长江大学15名学生冒着生命的危险,跳入长江救起了两名不慎落水的少年,陈及时、何东旭、方招不幸遇难,教育部为表彰他们的先进事迹,授予了他们荣誉称号,并决定在教育系统开展向他们学习的活动,我们要充分认识这些活动的意义。

(1)、有人说牺牲了三个大学生救上来两个少年不值得,你这样认为吗?

(2)他们身上体现了哪些精神?

(3)开展向长江大学生英雄集体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4)在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你打算怎样向这样的英雄模范人物学习?

5、2008年11月13日,53岁的残疾女作家张海迪当选为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张海迪曾被誉为“中国的保尔”她身残志坚的感人事迹影响了整整一代青年人,张海迪5岁时因意外导致胸椎瘫痪,她虽然没有走进校门,却自学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全部课程,还学习了英语、日语、德语等,翻译了近二十万字的外文资料等,自学了医疗知识和针灸技术,为农村群众治病1万多人次,还根据自己的经历,创作了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和散文集《生命的追问》。她怀着“活着就要对社会做个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热奉献给人们,用自己的生命创造了一个励志传奇。

(1)张海迪说:“我像一颗流星,要把光留给人间。”她怀着这样的理想,以非凡的毅力工作,谱写了生命的赞歌,结合她的事迹,请你谈谈怎样才能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

(2)张海迪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请你从珍爱生命的角度谈谈如何向她学习。

6、热点点击:

(1)2010年3月28日,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153人被困井下,截止4月14日,115人成功获救。结合“珍爱生命”思考,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不能轻易放弃生的希望,井下被困矿工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每天以树皮、木头和煤块为食物,喝脏水和尿,他们凭着对生命的渴望和坚定地信念,顽强的坚持了八天,创造了生命的奇迹。(2)多年来,港人黄福荣热心内地公益事业,人们亲切地称他为阿福。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在当地孤儿院担任义工的阿福本已及时逃离,又冒险折返废墟,英勇地救出了3名孤儿和一名教师,而他自己却在余震中遇难,时年46岁。

“我们着急地刨,刨了两个小时才把阿福刨出来。刨出来的时候,他还有气息,不停地问着:孩子和老师如何了?可是大概20分钟后,他就没有气息了。在场的两名医生也没能把他抢救过来……”阿周回忆说。

阿福的朋友、这家孤儿院的一位筹建者赵林说,阿福是香港一名一般的货车司机,每月工资只有一万多港元,在香港这个高消费的城市根本不够花,同时阿福有严重的糖尿病,每天都需打胰岛素,却还要省吃俭用把钱攒起来从事公益事业。每年阿福有三个月的假期,全部用来在各地从事公益活动。

据了解,阿福多少年来一直为“中华骨髓库”扩容捐助和大力宣传,曾经徒步从香港走到北京,为中华骨髓库筹款;在1991年华东水灾期间,阿福知悉后宁愿放下工作,四处向司机筹款;2008年汶川地震后,阿福又在灾区做了3个月的灾区重建志愿者。

“我们平时经常在网上聊天,他多少乎不聊自己的私事,我们的谈话内容是纯粹的公益话题。当时,赵林对阿福开玩笑:“你身体不好,能上高原么?万一死了如何办?”但阿福的一句话,让赵林这个从事了11年公益事业的 “老公益”感动良久。阿福当时回答说:“在公益和奉献爱心的道路上,如果我死了,是上天对我的恩赐。”

7、有关生命的名言:

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西塞罗

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鲁迅

应该笑着面对生活,不管一切如何。——伏契克

珍惜生命就要珍惜今天。——谚 语

8、请同学们反思自己在珍爱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方面哪些地方还做的不到位?今后你打算怎样改进?

9、学完本节课,在对生命的感悟方面,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七、课后延伸

7.第一单元自测题 篇七

一、基础练兵场(19分)

1.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答题。(6分)

唱与舞是中国戏剧与西方戏剧较为明显的区别。唱与舞是一种hán xù()的表现方式,但是更易于传情A抒情,唱与舞中间洋溢的是一种羽化飞天的yìyùn()。它们让中国戏剧饱含了màn miào()之美。

(1)根据拼音,用正楷写出汉字。(3分)

(2)在横线A处填上正确的标点符号。(1分)

_____________

(3)画横线处有语病,请加以修改。(2分)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默写。(6分)

(1)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鸟相与还。

(3)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

(5)《行路难》中充满对未来的憧憬,鼓舞人心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营造书香飘溢的校园文化氛围,你校准备开展“书香润心灵,阅读促成长”读书节系列活动。你是校“清泉文学社”的一名成员,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学校准备于11月5日下午2点在操场召开读书节动员大会,请你以“清泉文学社”的名义提前一天通知全校同学准时参加。(4分)

(2)请你为同学们推荐一部名著,推荐时请结合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写出本书对你的影响。(3分)

书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语:____________

二、阅读精品屋(41分)

(一)阅读《雨晴》,完成4~5题。(4分)

雨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4.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5.“却疑春色在邻家”一句历来被人们所称道,请做简要赏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6~8题。(12分)

夏洛克:有的人不爱看张开嘴的猪,有的人瞧见一头猫就要发脾气,还有人听见人家吹风笛的声音,就忍不住要小便;因为一个人的感情完全受着喜恶的支配,谁也做不了自己的主。现在我就这样回答您:为什么有人受不住一头张开嘴的猪,有人受不住一头有益无害的猫,还有人受不住咿咿唔唔的风笛的声音,这些都是毫无充分的理由的,只是因为天生的癖性,使他们一受到刺激,就会情不自禁地现出丑相来;所以我不能举什么理由,也不愿举什么理由,除了因为我对于安东尼奥抱着久积的仇恨和深刻的反感,所以才会向他进行这一场对于我自己并没有好处的诉讼。现在您不是已经得到我的回答了吗?

巴萨尼奥:你这冷酷无情的家伙,这样的回答可不能作为你的残忍的辩解。

夏洛克:我的回答本来就不是为了讨你的欢喜。

巴萨尼奥:难道人们对于他们所不喜欢的东西,都一定要置之死地吗?

夏洛克:哪一个人会恨他所不愿意杀死的东西?

巴萨尼奥:初次的冒犯,不应该就引为仇恨。

夏洛克:什么!你愿意给毒蛇咬两次吗?

安东尼奥:请你想一想,你现在跟这个犹太人讲理,就像站在海滩上,叫那大海的怒涛减低它的奔腾的威力,责问豺狼为什么害得母羊为了失去它的羔羊而哀啼,或是叫那山上的松柏,在受到天风吹拂的时候,不要摇头摆脑,发出簌簌的声音。要是你能够叫这个犹太人的心变软———世上还有什么东西比它更硬呢?———那么还有什么难事不可以做到?所以我请你不用再跟他商量什么条件,也不用替我想什么办法,让我爽爽快快受到判决,满足这犹太人的心愿吧。

巴萨尼奥:借了你三千块钱,现在拿六千块钱还你好不好?

夏洛克:即使这六千块钱中间的每一块钱都可以分做六份,每一份都可以变成一块钱,我也不要它们;我只要照约处罚。

6.剧本中的人物语言,大多有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潜台词。结合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4分)

(1)“什么!你愿意给毒蛇咬两次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即使这六千块钱中间的每一块钱都可以分做六份,每一份都可以变成一块钱,我也不要它们;我只要照约处罚。(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说其表达作用。(4分)

(1)有的人不爱看张开嘴的猪,有的人瞧见一头猫就要发脾气,还有人听见人家吹风笛的声音,就忍不住要小便。(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就像站在海滩上,叫那大海的怒涛减低它的奔腾的威力,责问豺狼为什么害得母羊为了失去它的羔羊而哀啼,或是叫那山上的松柏,在受到天风吹拂的时候,不要摇头摆脑,发出簌簌的声音。(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安东尼奥已经绝望,他要求法庭“满足这犹太人的心愿”。对安东尼奥的这种做法,你是怎样看的?说说你的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12题。(12分)

再说“开卷有益”

梁秉堃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开卷有益”成了贬义词,因为它“不时尚”“不前卫”“大老土”“傻帽儿”“超级笨蛋”……其中重要的原因是读书必须花工夫、费力气、增知识、长修养,是一件只有“持之以恒,刻苦钻研”才能做成的事情。正如高尔基所言:“我觉得,当书本给我讲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时,似乎是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看当今的文化背景下,又是如何呢?老实说,情况是不大佳妙的。

我们已经有意无意地远离了传统文化。在一个电视文化类节目中,仅仅设置了一个小小的环节———让人尴尬难忍地“提笔忘字”,它引起的不只是笑声,更多的是思考、内疚和懊悔。而且,当今又有多少青少年“新文盲”们,远远不是“提笔忘字”,而是根本就不知道有那样的一个字,有那样的一个词语呢。一位博士生导师指出:“能写出文从字顺、逻辑通畅的论文的硕士和博士并不多,更别提写错别字的问题了。技术化时代的电脑和手机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阅读和书写的工具,电子阅读正在日益取代纸质图书的阅读,其结果就是浅阅读、快餐文化的蓬勃兴起。”

传统文化在无意间已经被取代。大约不是耸人听闻,在我们身边乃至自己就已经听到、看到、做到,不加隐讳地、随波逐流地认为———那些3D、4D上的视听节目,以及网络上音频、视频的内容,是可以轻易地取代悠久的、厚重的、经典的优秀文化作品和文艺作品的。对此,我们是不是有点儿司空见惯、麻木不仁,以致见怪不怪反得其害了呢?

我们已经有意无意地背叛了传统文化。想想看,我们一方面要面对的是由雄伟壮观的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而另一方面却要安心满足于听听“好声音”,看看“肥皂剧”,让视觉和听觉享受着瞬间的刺激,让思索长期停留在浅薄破碎的层面上……难道,这还不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背叛吗?

写到此处,根据自己和别人的经历、经验,我忍不住地要再说说“开卷有益”的话题。

作家王蒙在一生当中,深切地感受到了读书的受益多多:“鲁迅使人严峻,巴金使人燃烧,托尔斯泰使人赞美,巴尔扎克使人警悚,歌德使人敬佩,契诃夫使人忧郁,法捷耶夫使人感叹……因而,人可以变成雅驯,道理可以变成人格,规范可以变成尊严与骄傲。”

自然,这绝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切身体会。只要我们想到这样一些作家、学者、文化人———孔子、孟子、老子、司马迁、李白、杜甫、曾国藩,以至现代的鲁迅、巴金、茅盾、老舍、曹禺、傅雷、朱光潜等,便会在眼前出现一幅幅灯下苦读的剪影和他们面部上那种执着、刻苦、一丝不苟的精神状态。

中华传统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中将各族群众凝聚在一起,指引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但是也不能不承认,现代社会对于文化的导向、凝聚功能,也都存在着被逐步娱乐化所淹没的可能。作家余秋雨说:“当文化一一沉淀为集体人格即国民性,它也就凝聚成了民族的灵魂。”然而,到底是什么样的灵魂呢?人们,要警惕啊!

(选自2014年7月17日《北京日报》,本刊有删改)

9.概括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章开头引用了高尔基的一段话,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结合对本文的阅读感悟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文中引用作家余秋雨“当文化一一沉淀为集体人格即国民性,它也就凝聚成了民族的灵魂”这句话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13分)

向日葵

刘梅花

那个村庄,在沙漠里。向日葵呢,都种在沙滩上。我们村的人,都叫它葵花,还不知道它有个名字叫向日葵。

葵花长到和我一样高的时候,就快要开花了。爹说,浇一遍水吧,不然花开不肥。这么一说,我和弟弟就低下头不言语了,我俩都很懒的。爹谄媚地笑着,黄黑枯瘦的笑脸也像葵花一样,跟着我们转,那么饱满。

浇水就要追肥,这简直是一定的。爹拎着铁锹,在每株葵花根底下剜一个小坑,我跟在后头,往小坑里填一把化肥。弟弟扫尾,一脚踢进去土,把土踩实,埋好化肥。弟弟踩得很快,在后面喊着:“梅娃子,你快些行不行?”

我也催着让爹快些剜坑。货郎跑得那么快,不是腿脚好,是因为后面被狗撵着。我跟得紧,葵花硕大的花盘和爹擦肩而过,反弹过来,梆的一下打在我的脑门上,打得我晕头转向。爹一转身,讨好地笑,他知道我动不动就尥蹶子不干活了。明亮的、青灰的、散发着刺鼻气味的化肥,在地里撒了一层,像落了霜。让水随便冲好啦,怎么冲,肥水还都在自家的田里。

水渠里的大水已经哗哗地奔涌来了,像没套上笼头的野马,横冲直撞。水冲进葵花田里,我听见十万葵花咕咚咕咚喝水,直喝得打嗝儿。

浇过水之后,那些化肥,就暗暗催着葵花生长,狗撵着一样。才两三天,葵花就全部开了。

十万葵花开,那花儿像火苗一样扑跃,灼灼地燃烧起来。村庄被花攻陷了,沙漠也被花占领了。上学的路上,路两旁都是葵花拥挤的笑脸。(A)葵花开呀开呀,浑身的劲儿都拿来开花。它们这么高兴干吗呢,龇牙咧嘴的,开得一塌糊涂。

太阳在哪,花朵就朝着哪。多么神奇的花呀!

我爹坐在田埂上吸烟。他把烟渣子揉碎了,卷在报纸裁成的纸条里,卷好了,慢慢吸着,好像很香甜。一口一口,吐出淡蓝色的烟雾。他看着一地碎金子一样的花,满眼的舒畅,回头说:“丫头,这葵花开得美咧!”

我汗流满面地打杈枝。叶腋下偷偷伸出来好多枝,顶着拳头大的花盘,也企图开个花。这些都要摘掉,不能要。顺便看脚下杂草,不顺眼的,一脚踢飞。

打下来的叶子、花盘,都是灰毛驴鲜嫩的口粮。它幸福地嚼着,嘴角淌着绿色的汁液,浑身闪着油亮的光芒。咴咴地叫两声,身上的皮毛抖动着,颤颤的。

我家还有一只大肚子的羊,也在田埂上吃葵花叶子。我故意把叶子扔在它的脑门上,它甩甩脑袋,不看我,急着挑挑拣拣地搜寻着细嫩的叶子吃。这是一种境界,它的眼里只有草,没有我。

清晨,阳光倾洒在沙漠里,倾洒在葵花上,那种金黄,简直让人束手无策。十万朵花,面朝东方,似乎可以听见轰轰烈烈燃烧的声音,如火如荼,连沙漠都快要被花儿点燃了。

万籁俱寂,只有花开的声音。鸟不鸣,花却喧嚣。看一眼,被野性的美击打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太美的东西,让人自卑。

一场盛大的花事席卷而过。花开盛后,就收了。葵花子开始变得饱满,一天天鼓胀起来。花谢是开花的盛事。

葵花子饱满之后,花盘都要被割下。家家户户都割走花盘,把枝秆留下。留在地里的葵花枝秆,像一地拐杖挺立着。拐杖不绿了,慢慢变得枯黄、黑瘦。叶子在风里瑟瑟地抖,枯萎着,也被风摘走了。

一地枯瘦的骨头,寂寞,衰老,撑在一天天变冷的天气里。

前半生荣华,后半生寒碜———你以为这是真的吗?

不是,那没有花盘的光秆秆,脖子朝前伸着,还是向着东方,一丝不乱。十万拐杖,脖勾都朝前伸着,向着太阳,暗含着一股强大的气势。这疏朗辽远的意境,真有种惊心动魄的美。

一个初冬的清晨,我上学迟了。出了村子,突然被一种浩大的气势震撼了:(B)大漠里浩浩荡荡的十万葵花秆,仿佛从天空射下来的密密麻麻的箭镞,令人惊诧。枝秆上落了明亮的霜,在阳光下闪着光。葵花脖子勾着,都朝着东方,黑炯炯的,像眼神。一根都不曾乱,肃穆,庄严,苍茫。那种萧萧气势,一下子让我慌乱。我担心,它们会在某一时刻屈膝下跪,叩拜东方。

倏然泪下,因为感动。天啊,这些光秆秆的心里是怎样的情分啊!苍茫大地,草木才是主人,我们只是过客。

光阴里一定藏着一些我们不知道的秘密,草木知道,天地知道。就算枯萎了,失去了花盘,内心的坚持还是一样的,还是纹丝不乱。万物生,万物荣。而这肃穆,这萧瑟,都是天意———只有草木自己洞悉。(选自2014年5月8日《文学报》,本刊有改动)

13.结合全文内容,理解题目“向日葵”的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中的画线句很有表现力,请选择你喜欢的一句加以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多处写到我们一家给葵花浇水、施肥、打枝等情景,有人认为这与主题无关,可以删去。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葵花从荣到枯,始终向阳,说说你从文中获得了哪些启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笔展示台(40分)

17.有一种欢喜如茶,温润人心,像亲人的惦记;有一种欢喜,有水的甘甜,像朋友的理解;有一种欢喜,是冬雪里的梅花,幽香飘满了冬季……无数的欢喜,需要在生活中慢慢感受,用心体会。

8.第一单元复习资料word 篇八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理清文章的层次。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读通读顺课文。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在诗人眼中,秋天是一首诗;在画家眼中,秋天是一幅画,在农民眼中,秋天是四季中最美丽的季节,因为它代表着丰收。但是在新中国建立前,我国黑龙江部分地区的秋天曾经是一片荒芜,人们称为“北大荒”。(板书:北大荒 指导“荒”的书写)

2、齐读课题:北大荒的秋天

过渡:如今,北大荒的秋天是什么样儿的呢?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3、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北大荒的秋天怎么样?找出能概括课文的词句。(交流: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啊!)

三、检查学情,学习字词

第 1 页

1、出示本课的生字词语:

①银灰 橘黄 血红 绛紫 金黄(补充:天蓝 雪白 鹅黄 乌黑 桃红 草绿 ……)

五彩斑斓(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光十色……)

指导读句子: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教师范读;学生练读。)②透明 波纹 燃烧 山岭 荡起 几缕 茫茫 ③一碧如洗 清澈见底 热闹非凡 大豆摇铃千里金

④成片的大豆 哗啦啦的笑声 挺拔的高梁 黑红黑红的脸庞 乐呵呵地笑 红得像一团团火 ⑸转眼间 转动 草甸子 沉甸甸

2、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读课文。

指名分自然段读。师生共同评议。

四、理清课文,把握脉络

9.科学复习第一单元 篇九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一:

1、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规律是(自东向西)。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低—高—低)。

2、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是:(自西向东),影子的长短变化规律是(长—短—长)。

3、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4、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是(低—高—低)。5(日晷)也叫(太阳钟),是测量时间的工具,是根据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制成的。

6、日晷有(赤道日晷)和(地平日晷)两种。

7、使用手掌日晷时要注意:面向(正南方),(掌心)向上,平端(横放)在胸前;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

8、(地球自转)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9、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10、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地心说”),他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是围绕地球旋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11、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12、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8点,那么,美国应该在(上午),德国应该在(中午),澳大利亚应该在(晚上)收看实况直播。

13、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

14、随着月球围绕(地球)的公转运动,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

15、月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月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农历的一个月)。16(昼夜的交替变化)会对动植物产生影响。动植物、人体都有自己的(生物钟)。

17、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来,影子在(西边);中午太阳升到正南方,影子在(北边);傍晚,太阳从(西方)落下去,影子在(东边)。

18、太阳运动的规律是:(由东向西),太阳高度是(低—高—低)。

19、(早晨、黄昏)时,影子(长),说明太阳(斜射地面),此时温度(低);(正午)时,影子(短),说明太阳(直射地面),此时温度(高)。

20、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利用这个规律来(计算时间)。当时的(计时工具)被称为(日晷)或(太阳钟)。

21、(太阳钟)是利用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制成的。

22、(日晷)由(晷面)和(晷针)两部分构成。

23、使用手掌日晷时要注意:面向(正南方),(掌心)向上,平端(横放)在胸前;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

24、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25、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26、月球圆缺的样子叫做(月相)。

27、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

28、月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29、月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农历的一个月)。30、动植物、人体都有自己的(生物钟)。

31、(昼夜的交替变化)会对动植物产生影响。

32、(白天),郁金香随太阳升起而(开放);(晚上),郁金香会(收拢花瓣)。

33、像郁金香这样会随着(昼夜的交替)而变化的植物还有:(牵牛花)、(合欢树)、(昙花)、(夜来香)等。

34、植物不仅会在不同季节里开花,有的还会在一天的固定时刻开放或闭合。瑞典生物学家(林奈)根据这一现象编排了(花钟)。

35、白天活动的动物有:(狗)(公鸡)(蝴蝶)(蜜蜂)等;夜间活动的动物有:(猫头鹰)(蛾)(蝙蝠)(刺猬)等。

36、调查夜间小动物的活动时要注意:(1)不伤害小动物。(2)不惊动小动物。(3)留下小动物活动痕迹。(4)收集小动物留下的东西。(5)不尝小动物留下的东西。(6)调查后,恢复小动物原来的生活环境。

1、问: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有什么关系?

答:太阳的位置和高度决定了影子的方向和长短。太阳在东,影子在西„„太阳高度高,影子则短,太阳高度低,影子则长。

2、问:预测气温的变化和太阳的位置变化有什么关系?

答:影子的长短变化和气温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一般情况下影子长,气温就低„„但每天最高气温并不是影子最短的时侯,而是在下午1——2点之间,这是因为那时地球吸收太阳热辐射最多,故气温最高。

3、问:人们利用什么知识来制造不同形状的日晷?(太阳的变化和影子的变化之间的规律)

4、问:根据太阳东升西落现象,你认为地球仪应该朝哪个方向转动?(答:逆时针转动(或自西向东自转))

5、问:如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20点,那么,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观众应该分别什么时候收看实况直播?(答:美国(华盛顿)7:00德国13:00澳大利亚22:00当北京是白天时,(中午)华盛顿是黑夜巴黎是清晨夏威夷是黄昏)

6、问:阅读了古人对昼夜交替的解释的资料后,你有什么想法?答:科技是在不断发展的,科学事业也是在争论中不断进步的。

7、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刺猬:喜静怕光,白天休息,夜晚活动;蛾:常在夜间活动;狗:一般根据主人的生活习性而定,狗一般早晨起得较早,晚上睡得较晚(和主人差不多),当然晚上有事也会“加班”,狗是很尽职的,夜视能力较强,因此保留了夜行的本能。

蝴蝶:为典型的昼间活动性昆虫(有些种类喜欢在强光下飞行,有些则爱好在阴暗处飞行)。猫头鹰:夜间活动,白天视力变差,如不小心现身还会被其他鸟欺负

公鸡:在夜间不能够看到东西,早晨一看到光亮就打鸣,因此属于白天活动的动物

蜜蜂:白天采蜜,晚上回巢;蝙蝠:昼伏夜出。减少光照时间可以使菊花提前开放:菊花是短日照花卉。短日照花卉需要每天8-12小时数,就能加快发育提前开花。反之,如果超过12小时日照时数就会推迟开花。除菊花外,一品红、蟹爪兰等也属于短日照花卉。延长光照时间可以增加鸡的产蛋量:合理的光照能刺激排卵,增加产蛋量。

二:

1、影子的长短变化和气温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每天最高气温并不是影子最短的时侯,而是在下午1—2点之间。

2、太阳东升西落以及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形成的。

3、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三:

1、太阳的位置和高度决定了影子的方向和长短。太阳在东,影子在西;太阳在南,影子在北;太阳在西,影子在东。太阳高度高,影子则短,太阳高度低,影子则长。

2、影子的长短变化和气温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一般情况下影子长,气温就低,但每天最高气温并不是影子最短的时侯,而是在下午1—2点之间,这是因为那时地球吸收太阳热辐射最多,故气温最高。

3、人们利用太阳的变化和影子的变化之间的规律来制造不同形状的日晷。

4、太阳东升西落以及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形成的。5、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6、当北京是白天时(中午),华盛顿是黑夜,巴黎是清晨,夏威夷是黄昏。

7、月相变化的规律依次为: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残月-下弦月-蛾眉月-新月 8、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20点,美国(华盛顿)7:00、德国13:00、澳大利亚22:00收看实况直播。

9、白天郁金香随太阳升起而开放;晚上,郁金香会收拢花瓣。

牵牛花凌晨4点开放,夜里闭合。合欢树白天叶子张开,夜晚叶子闭合。

10、菊花是短日照花卉,减少光照时间可以提前开放:。除菊花外,一品红、蟹爪兰等也属于短日照花卉。

10.八(上)第一、二单元知识梳理 篇十

逶迤磅礴皑皑蜷起 愠怒惶惑蔫巴抽噎 泥泞猝然愕然篝火

蓦地蹊跷山坳募集 寥落矫健凋谢贫瘠 瞭望藩篱懵懂绵亘

万水千山调虎离山用兵如神千锤百炼 苛捐杂税酣然入梦万籁俱寂

踉踉跄跄围追堵截风烛残年得意门生 据理力争无言以对壁垒森严

安居乐业镜花水月灰飞烟灭无与伦比 故弄玄虚民怨沸腾

二、理解下列成语的意思

1. 万水千山:形容山水很多或者路途遥远而艰难。

2. 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3. 苛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

4. 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地入睡。

5. 花天酒地:比喻生活十分糜烂。

6. 万籁俱寂:形容一片寂静。

7.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

8. 故弄玄虚:故意玩弄花招,使人觉得高深莫测。

9. 据理力争:根据道理尽力争辩或争取。

三、识记下列文学常识

1.《七律·长征》的作者是毛泽东。

2.《老山界》的作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

3.《草》的作者是现代作家王愿坚。

4.《枣核》的作者是萧乾,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

5.《最后一课》的作者是都德,法国小说家。

6.《春望》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 ,字子美,他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过程 ,被称为“诗史”,其人被后代尊称为“诗圣”。

7.《泊秦淮》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时称“小杜”,以区别于杜甫。

8.《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作者是陆游,号放翁,宋朝著名爱国主义诗人。

9.《过零丁洋》的作者是文天祥,南宋忠臣,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

10.《晏子使楚》选自《晏子春秋》。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后期著名政治家。

四、积累下列文言词句

1.通假字

(1)缚者曷为者也(“曷”同“何”,什么)

(2)圣人非所与熙也(“熙”同“嬉”,开玩笑)

2.词类活用

齐人固善盗乎(“善”,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善于,擅长)

3.古今异义

(1)楚王闻之

古义:听说;今义:用鼻子嗅

(2)左右对曰

古义:近旁的人;今义:指左右方位

(3)王曰,何坐?

古义:犯罪;今义:坐立

(4)齐人固善盗乎?

古义:本来;今义:坚固

(5)其实味不同

古义:它们的果实;今义:事实上

(6)所以然者何

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中的结果

(7)寡人反取病焉

古义:辱;今义:生病,疾病

4.重要虚词

(1)之

1楚王闻之(代词,代晏子将要出使楚国这一消息)

2齐之习辞者也(助词,的)

3吾欲辱之(代词,代晏子)

4婴闻之(代词,代这样的事)

5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助词,的)

(2)其

1为其来也(代词,代指晏子)

2其实味不同(代词,代指它们的)

(3)于

1生于淮北则为枳(介词,在)

2今民生长于齐不盗(介词,在)

(4)也

1齐之习辞者也(助词,表判断语气,不译)

2何以也(助词,表疑问语气,呢)

3为其来也(助词,表停顿)

(5)为

1为其来也(相当于“于”)

2何为者也(做)

(6)以

11.第一单元复习课学案 篇十一

复习课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复习本单元20个“我会写”的字,27个“我会认” 的字及相关词语。

能力目标:复习、做题中,回顾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知识点,联系上下文,再次品味

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目标:再次走进西部,感受西部的美好,激发热爱西部的情 感。

课前准备:给学生发放学案,鼓励学生高效完成自学部分。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

学案自学:

一、我会读写

高歌、绿毯、柔美、渲染、勾勒、低吟、奇丽、回味、迂回、疾驰、马蹄、礼貌、拘束、羞

涩、摔跤、天涯、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新疆、陷入、热乎乎、一碧千里、翠

色欲流、襟飘带舞

提示:你觉得哪些字词容易混淆、难写、难记?提出来,让大家都留意。

二、我会背诵

1、背诵《草原》一文的1、2自然段。

2、背诵《白杨》一文中爸爸介绍白杨的一段话。

3、背诵本单元的日积月累。

提示:背诵的时候,千万别添字掉字奥。

三、我能理解

1、《草原》一文,按的顺序,描绘了图,图,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不仅美,更美。最后用诗句

“、”结束,全文处处流露出作者的之情。

2、《丝绸之路》一文中,点明中心的一句话

是。

3、《白杨》一文中,爸爸的话写出的白杨的三个特点,分别

是:。

4、《白杨》一文中,写了爸爸次沉思。第一次是思,第二次是

思。

5、《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中,“”这句话在开工前,遇到困难和

克服困难时反复出现,充分反映了建设者的精神。

总结:通过这几篇文章的学习,你在内容、写法上都什么收获?

四、我能延伸

西部印象(节选)

对我来说,西部印象是与荒凉、遥远、新奇和异域风情连在一起的。她是众山之巅、江河之源,是茫茫无边的黑色大戈壁、一望无际的黄色沙漠。但她也是丰润的绿洲、肥茵的大草原、淙淙的雪山泉水、悠扬婉转的牧歌。她是葡萄架下的笑声、旋转的裙子、飘舞的辫

子。她是油滋滋粘满孜然的羊肉串、大块白嫩嫩的手抓羊肉。西部是东西方文明的通道,是连接欧、亚、非三洲的大陆桥。她是上古开通的丝绸之路,是络绎不绝的商队,是和平与

繁荣的使者,是驼背上诱人的香料与丝织物,是大车里精美的瓷器和工艺品,是艰难的长途

跋涉,是阳光下欢快的驼铃。西部曾有过极盛的繁荣,因而在古代,人们对她并没有遥远的感觉。节旄出塞是常使,立功异域为殊荣。唐代大诗人李白,就出生在西域的碎叶城,他

仗剑他国,白发飘零,游历和歌咏了祖国山水。五十年来的西部,是铺天的麦地,是无际的棉田;是井架,是运油车,是输油管;是原子基地,是发射架,是内地支边,是生产建设,是强大国防,是赫赫国威。眼下,西部就要发生一场更大的变化。她将成为人类文明的奇

迹,21世纪的硕果。啊,西部,我无法预知你未来的笑容。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络绎不

绝:。长途跋

涉:。

2、认真读短文,找找哪些语句与下列中学到的课文内容有关。与《草原》相关的语句:。与《白杨》有关的语

句:。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语

句:。

3、短文的第①段是写对西部的; 第②段是写西

部;第④段是写西部。

4、“啊,西部,我无法预知你未来的笑容。”根据你课内外对西部的了解,请对它的未来作

一下预测。

课中

一、小组合作

1、自学(用红笔画出自己学案中不会的内容)1分钟

2、对学(找出两个人的不同之处,探讨)3分钟

3、群学(统一答案,将需要展示的内容写在黑板上,安排展示人员,预展)8分钟

二、班级展示20分钟

1、听写词语

()()()()()()()

()()()

2、展示学案中的二、三、四题。

三、质疑探究2分钟复习至此,对于本单元,你还有哪些疑惑,提出来,我们共同

解决。

四、自悟自得1分钟本节课,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如知识、情感、道理等,我想说:

五、达标测评5分钟

1、形近字组词蹄()崖()绍()陷()

啼()涯()沼()焰()

2、判断对错。

(1)《草原》一文是老舍写的,课文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2)《丝绸之路》和《草原》两课在写法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3)“车窗外事茫茫的大戈壁。”“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两句中的“茫茫”

一词的意思不同。()

3、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西部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们感动,写几句话夸夸他们

吧。

课后反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课题:第一单元学科:语文教师:杨雁波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诗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引导学生学会了解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

到自己的习作之中。

4、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情感。

5、引导学生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可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和表达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独立阅读 的能力。

三、课时:二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

五、教学过程

1.课的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复习第一单元的内容“走进西部”。(读句子:“草原美景

如画,蒙汉情深似海。”“石雕浓缩历史,见证昔日繁华。”“明写白杨暗喻人,托物言志表寸

心。”“天路神奇穿越雪域高原,藏汉情景见证党恩似海。”)谁能告诉我,它们与哪篇课文有

关?(学生答)这节课我们重点复习本单元的字词。

二、字词复习重点

1、能读会写下列词语,并说出重点词的意思。

a、学生自己找出本单元的生字词语。

绿毯、渲染、勾勒、低吟、迂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天涯、襟飘带舞、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清晰、抚摸、介绍、新疆、陷入、浑黄一体、高大挺秀。

b、对难写的字,如:襟、涩、勒、晰、疆、陷等,教师加以指导。

2、多音字组词。(掌握多音字读音,积累不同读音的词语)

a、蒙、似、载、曾、碴、薄、倒、行。

b、引导学生读出它的不同读音,并组词。

c、多音字在句中的正确运用。

3、形近字组词,易错字组词。形近字:毯、毡、毽疆、僵陷、掐辩、辨 易

错字:吟、貌、襟、涩

b、学生齐读。

c、学生组词,并选用所组词造句。

4、写出近反义词(巩固词意理解)

近义词:天涯~天际勾勒~勾画羞涩~羞愧等

反义词洒脱~拘束典雅~粗俗清晰~模糊等

5、课堂检测

a、选词填空。

分辨 分辩

1、我竭力进行(),终于搞清楚事情的真相,消除人们对我的误解。

2、雨水模糊了她的视线,她()不清刚才过去的是不是她要找的那个人。

5.课的小结:总结本课复习内容。

六、总体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复习

1、生字、词语2、2、多音字(注音组词)

3、3、形近字、易错字组词4、4、近反义词5、5、理解运用

语文第一单元练习题

一、看拼音,写汉字。(32分)tǎnyínyūtímào 绿(毯)低(吟)(迂)回马(啼)礼(貌)

jūjiāoxuànyájùn(拘)束摔(交)

(渲)染天(崖)(骏)马lâxiusâxīshàojiāng 勾(勒)(羞涩)清(晰)介(绍)新(疆)

二、将词语补充完整。(8分)

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浑)黄一体

三、词语搭配。(10分)茫茫的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冻土 小

小的昆仑山银装素裹的灯火 粗壮的大戈壁斗志高昂的身影 高大的争论彻夜通明的风火山

巍峨的枝干逞凶一时的筑路大军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20分)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天空是那么(),使我总想

(),表示我满心的()。

2、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需要它,它就在()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遇到风沙还是雨雪,()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那么直,那

么(),不(),也不()。

4、(),浪淘风簸自之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

5、美景——()——()——()——联欢。

五、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6分)深:① 颜色浓② 开始以来经历的时间久

③ 距离大,跟浅相反④ 程度高⑤ 极;很⑥深入;深远

1、夜深.了,人们

都进入了梦乡。()

2、这件衣服颜色太深.了。()

3、那件事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4、那口井特别深.。()

5、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6、我们对他的遭遇

深.表同情。()

六、选词填空。(9分)可是由于尤

其1、上网冲浪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也要注意节制。

2、()连续高温,杭州采取了人工降雨的办法以减缓旱情。

3、暑假里,小学生要特别

注意人身安全,()是在游泳时,一定要有 大人带领。

七、照样子,改写句子。(9分)例:这是一个娇嫩的小生命。这是一个多么娇

嫩的小生命呀!

1、杭州的西湖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2、人们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

3、我向往大熊猫的故乡。

八、请你当医生,给下面的句子治病。(6分)

1、我敢肯定今天

12.第一单元复习资料word 篇十二

一、生字易错: 鼎 贯 蒙 薄 昂

罕 茫 规 隙 耀 盈

二、多音字不可轻。

号(学号hào)(风号háo浪吼)mēn热)(闷mân雷)

颤(颤chàn动)(颤zhàn栗)bó雾)(单薄bó)(薄báo纸)应(应yīng该)(应yìng接不暇)chēng号)(称chân职)

闷(闷薄(薄称(称蒙(蒙mãng眬)(蒙měng古)(蒙mēng骗)脉(山脉mài)(含情脉脉mò)模(模mú样)(模mó型)

三、读音用心记。

附(fù)近因为(wâi)模(mú)样 不可计数(shǔ)不禁(jīn)兴(xīng)奋

四、形近字细分辨。

笼(笼罩)──珑(玲珑)沸(沸腾)──佛(佛祖)

捐(捐钱)──涓(涓涓细流)

滔(滔滔江水)──稻(稻田)律(规律)──津(津津有味)

词语万花筒

一、词语找规律。

ABB:白茫茫 红彤彤 笑盈盈 金灿灿(绿油油、黑乎乎、白花花„„)

ABAC:若隐若现(人山人海、半明半昧、虎头虎脑„„)

AABC:帘帘飞瀑、滔滔江水、涓涓细流、(津津有味、脉脉含情、滔滔不绝„„)AABB:郁郁苍苍、恍恍惚惚、(快快乐乐、高高兴兴、蹦蹦跳跳„„)

物体颜色:葡萄灰、茄子紫、梨黄、(宝石蓝、橙黄、桃红„„)

二、词语会理解。

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

咫尺:比喻距离很近。不可计数:没有办法清点、无法计算。应接不暇:指优美的风景很多,看不过来。

三、近义词是朋友。

屹立——矗立 霎时——刹那 依旧——照旧 颤动——颤抖

不可计数——数不胜数 应接不暇——目不暇接

四、反义词是对手。

沸腾——平静 风号浪吼——风平浪静 人声鼎沸——万籁俱寂

光明——黑暗 静寂——喧闹 茂盛——枯萎

句段品味吧

一、修辞一点通: 1.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巧用了拟人,“横卧”一词形象地写出了钱塘江的姿态和气势。

2.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钱塘江大潮到来是奔腾咆哮的形态与声音描绘得形象而具体!

二、佳句品味吧:

1.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一丈约等于3.33米。作者巧用了数字,并把水浪比作“水墙”,让我们感受到江潮浪头之高,范围之宽,写得太生动了!2.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我们从“一株”大树的枝干就不计其数可以感受到榕树之大,它给鸟儿提供了广阔的生活空间。

3.“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段话让我们感受到大榕树枝叶茂盛,给鸟儿创造了良好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4.有许多鸟在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

这句话感受到人们爱护小鸟,追求自然的和谐美好,使小鸟能在这里无忧无虑地自由生活。

5.“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这句话中第一个“鸟的天堂”指的是茂盛的大榕树;第二个“鸟的天堂”指的是“鸟儿们栖息、繁衍的生活乐园。”所以,在作者心中,大榕树是确确实实的鸟的天堂。

篇章风味馆

一、背诵《观潮》

3、4自然段;《鸟的天堂》7、8、12、13自然段;日积月累四副对联。

二、了解全组各篇课文的思想内容。《观潮》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了作者耳闻目睹了潮来前“风平浪静”、潮来时“波涛汹涌”、潮过后“风号浪吼后恢复平静”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到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雅鲁藏布大峡谷》为我们描绘了堪称世界第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景观。

《鸟的天堂》记叙了作者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清晨群鸟活动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与赞美!

《火烧云》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之作。课文写了火烧云上来和下去的全过程。重点写了火烧云上来时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无穷。

文学常识馆:

1.《鸟的天堂》作者:巴金,原名李尧棠。代表作《灭亡》《呐喊》,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13.如何上好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 篇十三

一、核心核心目标要清晰, 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一节复习课必须有清楚明晰的目标, 才能把握复习的主攻方向。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把平时分散教学的知识有重点的串联起来, 使其条理化、系统化。复习的核心目标是完成学习任务的指南和灵魂。这节课, 要在领会“课标”要求, 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 制定清新、具体、准确的核心目标:一是通过复习,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因数、倍数、质数、合数、奇数、偶数等概念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二是通过小组合作探索, 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建立知识网络, 形成认知结构;三是培养学生在小学阶段养成梳理数学知识的能力和习惯。课堂上要把三个核心目标扎实有效的落实到教学的两大部分之中。第一部分是要通过学生对单元知识点的罗列和理解, 引导学生及时梳理, 揭示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形成网络图, 达到“穿线结网”的作用。第二部分, 要通过综合练习, 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进一步巩固和深化, 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 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二、基基本本程程序序要要简简明明, 揭示基本规律

复习课程序简化、环节紧凑、结构严谨, 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把握学习的规律和方法, 也是提高复习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本节课课始, 就应开门见山地揭示要通过回忆、整理、练习三个基本层次对第二单元进行复习。这样, 既揭示了复习课的三个基本层次, 同时也很巧妙的向学生渗透了单元复习的基本方法。从每个层次具体实施的过程上看, 第一层次:通过让学生看、想、说、练4种方法, 帮助学生回忆、罗列出本单元的六个基本概念, 这个层次的教学应当再现学生学过的知识,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要把知识纳入学生的记忆之中, 同时还应渗透复习的方法和策略。要设计比较精当、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填空题, 使学生对复习充满自信。第二层次:教师基本放手,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通过合作研讨交流, 让学生整理揭示出第二单元的知识结构图, 弄清知识的内在联系。放手前, 教师要提示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同学们已经发现因数—倍数之间有联系, 质数—合数之间有联系, 奇数—偶数之间也有联系, 你还能根据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找到它们之间还有什么联系, 并用线连一连吗?很快学生就感悟到了每个知识点都是知识体系的“网上之结”, 与其前后左右都有密切的联系, 这时, 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 经过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很快就能弄清概念间的纵横脉络, 揭示出知识间的内在规律, 顺利地构建出知识网络。通过网络图, 学生进一步区分了概念间的异同, 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加深记忆。第三层次:运用基本概念和规律性的知识指导练习, 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教师可精心设计习题, 注重审题和解题思路的训练,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切实收到实效。

三、重重难难点点要要突突出出, 体现张弛有度的课堂节奏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 现在新课程的知识点教学都是分模块出现的, 复习课中如何梳理知识, 形成知识体系就显得至关重要。这节复习课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要紧紧围绕如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如何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这一重难点进行教学。首先, 教师要抓住学生罗列知识点时所发现的概念成对出现的规律, 大胆放手, 让学生通过小组复习交流的方式, 自己整理归纳, 形成单元完整的知识体系, 允许用自己的思路和方式呈现出整理的结果, 改变单一枯燥的复习方式。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学生积极的思考, 大胆的想象, 踊跃的表达, 提高了归纳和概括能力, 发展了数学思考, 提升了数学素养, 完善了认知结构, 达到了温故知新的目的, 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在整理的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课堂生成的有效资源, 引导学生说出1和0在知识网络中的重要地位, 从而使知识网络逐渐完善并呈现出来。对练习的处理应做到精选、精炼和精评, 用少量习题体现出基础性、综合性、针对性和层次性。

四、教教法法要要灵灵活活,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4.第一单元复习资料word 篇十四

(十三)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选择题

1.《吕氏春秋·察今》记载:“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这就是典故“荆人涉澭”的由来。从辩证唯物论角度看,这个典故告诉我们()①要反对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②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③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解析:选C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而材料中的荆人(楚人)没有看到事物的运动变化,①与材料不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属于辩证法的范畴,④不符合材料“从辩证唯物论角度看”的要求。②③正确,故选C项。

2.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上述论断包含的哲学方法论是()①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②以创新意识作为实践的出发点 ③从一般到个别、再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④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遵循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体现了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①符合题意。“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需要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则要求我们遵循客观规律,这就需要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④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创新意识的获得必须以实践为基础,②排除。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需要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材料没有体现一般与个别的关系,③排除。

3.2017年10月1日,《厦门经济特区促进社会文明若干规定》正式施行。其中,行人违规横穿马路的交通陋习,被列入重点治理清单。厦门交警将对违规横穿马路的行人进行劝导,不听劝导的将被依法处以50元至100元的罚款。新规意在()①改变行人违规事故频发的客观事实 ②创新交通管控的方式 ③改变行人原有的错误价值观 ④发挥新规的能动作用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 ①正确,“厦门交警将对违规横穿马路的行人进行劝导,不听劝导的将

被依法处以50元至100元的罚款”,新规有利于改变行人违规事故频发的客观事实;②不符合题意,实施新规的目的不是为了创新交通管控的方式;③错在“原有的错误价值观”;④正确,意识能指导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实施新规,可以发挥新规的能动作用,指导人们过马路。

4.三岁半的旅美双胞胎大熊猫“美轮”和“美奂”刚回到成都基地,饲养员说四川话它们反应不大,说英文口令反而反应明显。经过一个月训练它们开始能听懂基础的四川话指令,饲养员笑称:“全靠吃的‘勾引’。它们最先有反应的指令,就是窝窝头、苹果。”大熊猫对人类语言的反应()①与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是相同的 ②是基于概念、判断、推理形成的认识

③因缺乏社会基础不可能发展成为意识 ④是大熊猫健康成长发育的心理基础

A.①④

C.①③

B.②④ D.②③

解析:选C 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所以大熊猫对口令的反应与人的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是相同的,①正确;大熊猫对人类语言的反应属于生物反应,而人的意识是劳动和社会的产物,③正确;概念、判断、推理是理性认识的形式,属于人类的意识活动,②错误;野生大熊猫不与人类接触也能健康成长,④错误。

5.自古以来鸡鸣是我国农业社会的公共时钟。《诗经》有:“女曰鸡鸣,士曰昧旦”的催起劳作的夫妻对话。鸡鸣演绎着早期先民生活的时间观。这表明()①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着先民时间观的发展 ②鸡鸣这种朴素的时间观决定了先民的生产生活 ③先民的朴素时间观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④先民的实践活动与认知影响着人们朴素的时间观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选D ①与题意无关,题目中没有涉及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知识。②错误,时间观属于意识的范畴,不能起决定作用。鸡鸣演绎着早期先民生活的时间观,这表明先民的朴素时间观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先民的实践活动与认知影响着人们朴素的时间观,③④入选。

6.“留白”一词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想象的空间。如图为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作品《寒江独钓图》,为我们展示了这种高超的技艺。图中的一叶扁舟,一个渔翁在垂钓,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更突现出一个“独”字。这表明()A.名画家的作品往往是主体对客体的超前反映

B.调动意识的主动创造性是艺术创作成功的前提 C.高超的绘画技艺对反映对象能产生直接现实性的结果 D.艺术家源于灵感的“留白”艺术使作品产生了特别的效果

解析:选B A项错误,名画家的作品未必是对客观现实的超前反映,而是一种能动反映;B项符合题意,作家的画作虽只有寥寥数笔,但却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这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结果;C项错误,高超的绘画技艺对反映对象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D项错误,艺术源于生活,源于社会实践而非源于艺术家的灵感。

7.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写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下列选项中,与这一诗句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②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③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①②

C.①④

B.②③ D.③④

解析:选D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表明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③④与题目体现的哲理相同。①体现的哲理与题意不一致。②体现了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情。

8.如图漫画《描绘:看,我们这里全是羊!》给我们的启示是()A.解放思想是做好一切工作的要求 B.想问题办事情应该做到实事求是 C.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D.认识正确与否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解析:选B 漫画中的主人公把白云当成羊,没有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B项符合题意;A、D两项不符合漫画主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获得认识有两种途径:亲身参与实践、学习书本知识,C项错误。

9.五年前,第一辆由3D打印机“打出来”的汽车问世;4年前,飞机首次被“打印”而成;1年前,北京大学的研究团队成功地为一名12岁男孩植入了3D打印脊,属全球首例……今天,3D打印技术正在打破人类的想象,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表明()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③真理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科学实验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A.①④

C.①③

B.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 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错误。题干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②与题干无关。①④符合题意,入选。

10.古人认为地球形状是天圆地方,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推测地球是个球形体。1517年麦哲伦船队首次完成了绕地球—周的航行,最早证实地球是个球体。这表明()①认识在推翻已有真理的基础上发展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人们能够将观念中的对象变成现实的东西 ④认识能否达到目的依赖于实践的社会历史条件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选C 认识是对已有真理的发展,而不是推翻,排除①;材料强调人们由错误的认识经过实践形成正确的认识,没有涉及创造具体物质,排除③;实践验证了亚里士多德的推测,可见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正确;麦哲伦环球航行最终证实地球是个球体,体现了④。

11.抗日战争是以八年算还是以十四年算,一直以来是历史学者讨论的热点问题。2011年,《人民日报》提出了“十四年抗日战争”的概念;2017年,教育部要求将教材中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这一修改说明()①历史教材具有主观性和随意性 ②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③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④认识活动就是自我否定的过程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解析:选C 历史教材应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具有客观性,而非主观性和随意性,①错误。认识活动是辩证否定的过程,是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的统一,④错误。

12.我国以“悟空”为名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空间探测器。目前在粒子的电荷测量、能量测量、方向测量、粒子鉴别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现在还不能肯定已经找到暗物质。这说明()①“悟空”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认识的发展

②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世界上有些东西是无法认识的 ③客观事物是复杂的,暗物质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④对暗物质的认识是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解析:选A 以“悟空”为名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是迄今为止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空间探测器,这表明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认识工具,①当选;现在还不能肯定已经找到暗物质,这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③当选;②属于不可知论;认识发展的反复性是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多次反复,④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国的慈善事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目前,我国各种慈善力量积极开展慈善活动,在灾害救助、扶老救孤和扶贫济困等领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慈善事业发展过程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一些慈善组织程序不公开、不透明,善款使用不当,普通民众对慈善文化和活动认知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等。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知识,谈谈如何从实际出发推动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的能动作用等知识。解答本题,应明确知识限定为唯物论,题型为措施类,作答时应紧密结合材料。我国慈善事业既有长足进步,也存在不少问题,因而我们应从当前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现状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探索慈善事业发展规律,同时将发挥主观能动性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①全面把握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现状,既要看到慈善事业的长足进步,也要看到其存在的问题,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积极探索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规律,调动民众参与慈善活动的积极性。③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互联网创造的新事物中,网络词汇以其新鲜、奇特和更为简易的特点及优势,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交流习惯甚至社会的思想文化,从而也引起人们持续的广泛关注。

2017网络热词不仅代表了今年盛行的风向,同时也是最受关注事件的集中反映。每一个热词背后都是一段故事。“打call”是为了表示对台上偶像歌手的肯定和支持,如今也用于表达对某个人、事、物的支持;freestyle燃爆了整个夏天,让网友记忆深刻;“XXX,我们走”被网友们改成“皮皮虾,我们走”之后,衍生出来不少皮皮虾表情包而迅速火爆。“怼”成为流行语之后,杀伤力倍增,表示反对、反抗,如今互怼已经成为聊天的新形式!

有人认为,网络新词是网络时代的产物。网络沟通的时效性、汉字的表意性、网民心理等因素形成了网络新词。“接地气”的网络新词,正是对社会现象的集融,能帮助人们更便捷也更有趣的交流。网络新词,爆发人类语言创新的“洪荒之力”。有人则认为,大量使用网络新词,严重影响了词义句意的表达,会对传统的汉字文化造成伤害。有些网络新词还存在跟风从众、用语粗俗不雅的一面。网络新词,实在是对汉字文化的一种亵渎、对中国传统汉字文化的曲解和不尊重。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人们对网络新词的使用存在不同看法的原因,并说明正确看待网络新词问题的必要性。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人们对网络新词的使用存在不同看法的原因,并说明正确看待网络新词问题的必要性。共两小问。第一小问为原因类

试题,从主观角度讲,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因此其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也不同,会对同一客观事物产生不同认识。从客观角度讲,人的认识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如认识工具的不同,认识环境的不同等,随着人类认识方式不断改进,人们的认识也不断发生变化,因此,认识存在差异性是必然的。第二小问也是原因类试题,从实践的角度看,文化能够反作用于政治、经济,正确认识网络新词这一文化现象有助于正确的实践,使其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从认识的角度看,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远持久的,正确认识网络新词这一文化现象使我们完善我们的认识,改进文化教育工作,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汉语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

答案:原因:①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人们的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由于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就会对网络新词的使用产生不同的认识,存在差异是正常的。②人的认识受到主客体因素的制约,使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存在差异是必然的。

上一篇:怀化市安监局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科下一篇:虹膜考勤系统技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