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域文化看企业家(精选9篇)
1.从地域文化看企业家 篇一
从“海底捞”看企业文化建设
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论文,笔者曾经写过几次,每次拿到课题,脑海里首先浮现的不外乎“诚信、责任、创新、奉献”、“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等耳熟能详的企业文化精髓,再引经据典的从企业文化的定义确定论点、论据,洋洋洒洒完成一篇“大作”。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一看到“企业文化”几个字,笔者首先想到了“海底捞”。
初识“海底捞”,源自
一、两年前《华西都市报》的一篇报道,留下两点粗略印象:老板是****人,可是除简阳总店外,未在云贵川开一家分店;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地的分店火爆异常,不乏明星光顾。在有幸光顾了两次后,笔者深深感受到海底捞里深入人心、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
第一次光顾海底捞,是在西安大雁塔景区。一到大门,立刻有服务员微笑迎来,将我们带到三楼等位区,并端来免费的水果、小吃。正准备大快朵颐时,接到老爸电话要祝儿子生日快乐,一旁的服务员听了,立即拿来一个玩具并送上一碗汤圆。更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当儿子因不小心将玩具摔坏而闷闷不乐时,服务员立即主动为儿子调换了一个崭新的玩具!第二次是专程光顾海底捞简阳总店,虽然地理位臵、装修档次都赶不上西安分店,但服务质量毫不打折。到包间途中,笔者遇见的每一位服务员,甚至一位年近五旬、正在拖地的阿姨,都自然地停下脚步或手中的工
作,微笑着送上一句“您好”。
这些“小事”深深震撼了笔者:是什么使他们如此勤奋而快乐的工作?如此真诚而主动的对待每一位顾客?
带着疑问,笔者上网搜索了“海底捞”的相关资料、报道。最受感动的是海底捞掌门人张勇的两句话:“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我要让我的员工快乐地工作,因此,能为员工想的、做的,我都会努力去做。”。没有深奥的理论,仅凭着对员工的真心,海底捞将全体员工紧紧凝聚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发展壮大,创造出了一个业界神话!就连在全球拥有超过35,000家连锁餐厅和100多万名员工的百胜餐饮集团也将其中国总部2007年上半“区域经理大会”全体二百余人带到海底捞北京牡丹园店体验、学习!
海底捞的成功也许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反思:为什么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投入不菲而收效甚微?为什么我们有的员工总认为别的企业更好,只期望收入无限增高,却不愿为企业的发展多出一份力?笔者回想、思考所在企业多年来的文化建设进程,认为不足之处主要在于:硬件投入过多而软件投入过少,规章制度过多而贯彻落实过少。
所谓“硬件投入过多而软件投入过少”是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过多的注重外在形象,忽略了对员工的投入。对员工的投入不仅要增加薪酬、福利,更重要的是对员工的关心和教育,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激发员工潜力,提高主观能动性,让员工在企业找到归属感、成就感。否则,动辄上百万装修的办公楼、营业厅也只能带给客户“一流的环境,三流的服务”。
“规章制度过多而贯彻落实过少”则是指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各类制度、标准层出不穷,主题活动接二连三,却未充分考虑、结合基层工作实际,导致可操作性不强,员工响应度不高、疲于应付、流于形式,结果往往是“轰轰烈烈开幕,冷冷清清收场”。
要改进上诉不足,切实有效地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在海底捞,服务员的工资在同行中属中等偏上,但所有员工都住在舒适的公寓套房,距离店面走路不超过20分钟,空调、热水、电视、电脑一应俱全,有专门的保洁打扫房间,员工的工作服、被罩等也全部外包给干洗店。夫妻俩都在海底捞的,还能享有单独的房间。在简阳,海底捞有个寄宿制学校,员工子女可以免费在那里上学。海底捞每个店长的父母也是领工资的,子女做得越好,他们的工资就越高。海底捞还鼓励员工把工资寄一部分给家里,每个月还会打电话抽查确认员工父母是否收到。
正是这些看似简单却很难做到的点滴,让海底捞的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关怀,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进而把企业当“家”一样热爱,自然而然的为这个“家”着想,为“家”的繁荣而努力。
由此可见,以人为本不但要让员工参与企业管理,更要象对待“家人”般关心、爱护员工,想员工所想,站在员工立场为员
工排忧解难,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作为企业,不但要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不断提高员工工资水平、福利待遇,让员工分享企业发展的“果实”,使员工自觉加入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的行列;也要从各个方面完善、加强“家”的建设,例如丰富职工活动室功能、增设娱乐健身设施、开展文体活动等,为“家庭成员”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还要如“家长”般为员工遮风挡雨,积极解决员工的住房问题,多渠道解决员工子女就业问题,在员工有困难时,及时伸出温暖的手。
只要坚持以人为本,将员工真正看做企业大家庭中的一员,必定能将员工吸引到企业这个“大家庭”中,使员工自愿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自觉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企业同兴衰、共荣辱,为了企业的长足发展而不断充实、完善、提高自己。
二是创新激励机制,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海尔董事长张瑞敏说:“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文化,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创新激励机制,可以全面激发员工热情,调动员工积极性,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在海底捞,基层员工拥有打折、换菜甚至免单的权利,只要事后口头说明即可,但是一旦发现靠钻制度空子谋取一己私利的,海底捞会毫不留情地开除。在海底捞,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公司看重的是你是否勤奋、正直、真诚。管理着10家分店、1600名员工的海底捞北京地区总经理袁华强就是由一名擦鞋员成长起来的。
所以,创新激励机制不仅仅要加强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还要加强工作激励。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就是要坚持“分配公正”的原则,奖罚分明,破除“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观念,让员工感受到自己的付出与收获成正比,让员工自觉地“爱”上这份工作,充分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挖掘员工的工作潜能。
工作激励就是要坚持“用人公正”的原则,对不同身份员工一视同仁,实行竞争上岗、择优任用、动态管理,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员工搭建公平、公正、公开的成才通道,为员工打造一块肥沃的“用武之地”,为先进员工提供学习、培训、深造的机会,引导、帮助员工结合自身实际确定职业生涯规划,使员工能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在职务和职位方面获得进步与提高,使员工能预见前途的光明,明白在企业好好干有“奔头”,有效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企业成为员工成长的基地和摇篮。
我们作为大型国有企业,要真正实现“用人公正”,还必须打破“铁饭碗”,将企业的“出口”打通。对不遵守企业规章制度、不维护企业利益、不爱惜企业荣誉的员工,要严格考核;对个别严重违章违纪的员工,要按照相关制度坚决予以清除,以使企业内部保持良性的竞争与循环,使员工整体素质不断提升,水到渠成的加强和巩固企业文化建设成果。
海底捞的掌门人张勇直言:“标准化固然重要,但是笑容是
没有办法标准化的。”的确,只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小事做起,从基层抓起,相信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必将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我们的员工也能在工作中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快乐,以身为“国家电网”的一员而自豪,自然流露出“海底捞”里没有标准但同样真诚的笑容!
以上只是笔者的个人见解,处敬请指正!
有不当之因学识及经历的不足,
2.从地域文化看企业家 篇二
跨文化交际会对双方的交流造成一定的影响, 但是跨文化交际并不局限于不同国家之间人们的交流。因为文化是一个人文的、相对的概念, 是人类生存的状态, 是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观念体系支配下的行为系统。不同的生存状态, 比如地域的不同就会造就不同的地域文化。
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那些行为特征的总称, 行为特征是清晰的语言、制度、道德和礼节的法则、意识, 一种具有延续性、累积性和进步性的符号过程等。只有人类才具有使用符号表达事物的能力, 人能自由地, 随意地赋予事物、事件、物体、行为以意义, 清晰的语言是使用符号最大的特征和最重要的形式。所有的文化都是通过一般符号, 特别是清晰的语言产生出来并延续下去的。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 就没有文化。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 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是维系人与世界各种关系的基本纽带, 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意志的主要手段, 也是传统和文化传承和发扬的媒介。我们必须在语言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思想和行动, 任何人都无法超出语言的束缚, 尽管这种束缚是无形的, 它不仅是语法和逻辑的束缚, 而且也是文化和传统的束缚, 使用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某种文化承诺。地域文化和语言变体也是同样的道理。
2 地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域的语言变体
一般来说,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地域条件下, 如海洋、山脉、河流, 以及其独特的人文精神等, 全部或者交叉产生的对于文化独特的、不可变更, 也无法人为变更的诸多影响。这种文化突出了地域的特点, 或者固守, 或者排斥, 或者融合并增加着自身的色彩, 发展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所以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概念, 也不再是特指某种经济状况下的物质层面, 而是直接受制于地域限制和已经具有的人文精神, 并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的状况。
汉民族有悠久的历史, 众多的人口, 分布在广阔的地域, 与此相应, 汉民族文化也包含着许多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各地的语言变体也各具特色, 现在一般把汉语分为七大方言即北方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语、粤语。这些方言彼此之间都有很大的差别, 各自构成一个系统, 但在语音方面又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语法和词汇方面也有许多相同之处。方言这种语言变体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它的形成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地理背景, 各个相对独立的区域, 由于有相对独立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产方式、思维方式, 在语言上也就有它相对的独立性, 并以此形成了各自的方言圈。但是, 真正把人们结合在一起的还是文化。使用一种语言变体就意味一种地域文化的传承。
3 地域文化对民族共同语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维系有种种条件, 其中重要的一条是这个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而作为这种认同的主要表征就是民族语言。一般来说, 一个充分发展的民族, 都有供这个民族全体成员使用的语言。无论是政府文件, 还是报刊、广播、电影、文学作品、学校课本等都使用这种语言。因此, 在这个区域之内, 无论哪个地方的居民大多数都懂得它, 至少是能读懂或者听懂, 人们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这就是民族共同语的作用。但是, 民族共同语也是一种语言变体, 它在逐渐形成的过程中, 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除了政府或官方的推动因素外, 大部分民族共同语的形成都有着很深的政治文化背景。任何一个国家的民族共同语都是以一种语言变体为基础。而这种语言变体之所以能够成为全民族接受的标准语就是因为政治、经济、文学等文化因素的影响。而地域文化在这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几种民族共同语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伦敦英语。在产业革命以后, 伦敦成为工业中心, 越来越多的人涌入伦敦, 为了交际的需要, 标准英语就产生了, 这种标准语的语音不完全以伦敦方音为标准, 而主要是以中产阶级社会的语音为标准, 这以公立学校为代表。而且受过教育的伦敦人所讲的话在十七世纪获得了宫廷语言的地位, 现在每一个受过教育的英国人都讲这种话, 只是个体之间有些微不足道的差别。而且英国人对于表明社会阶层的方言差别特别敏感。
法语。法语的基础方言是巴黎方言, 巴黎是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巴黎的资产阶级在取得社会实力后, 他们所说的巴黎话为王室接受, 经过贵族和文人的加工润色, 最终形成了真正的共同语。
汉民族共同语。汉民族共同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它是现代全体汉民族普遍、共通的交际工具。它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大体上可以分为早期、中期、近代和现代四个阶段。每个时期又是跟当时的地域文化息息相关的。
早期汉民族共同语。殷商时代在中原黄河流域的华夏族聚居区, 就有了汉民族共同语的萌芽。历经周、秦、汉及魏晋南北朝的长时间的发展融合和传播, 汉民族共同语达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商朝迁殷 (今河南小屯附近) 后,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的需要, 就有了早期共同语的萌芽。夏商周和春秋时, 民族共同语称“雅言”, 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诗经》的语言就是雅言。孔子讲学用的就是雅言, 而不是鲁国方言。秦朝时推行“书同文”等文化政策, 使民族共同语的传播有了政治上的保障。汉代的民族共同语叫“通语”, 或“凡语”、“凡通语”、“通名”。
中期汉民族共同语。隋唐宋时期, 是汉民族共同语发展的中期阶段。隋炀帝杨广以洛阳为首都, 把数万户富商大贾从全国各地迁徙到洛阳, 推广以洛阳为代表的正音和正语。唐朝时, 洛阳话仍然被看作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如孔颖达对经学的传述和注疏, 韩愈、柳宗元等在文学上的创作活动等, 促进了汉民族书面形式的共同语的广泛流传。唐代科举时赋诗作文也提出了语音方面的要求, 即要符合从魏晋南北朝流传下来的以洛阳语音为标准音的《切韵》的规范。
近代汉民族共同语。金元明清时, 是汉民族共同扩大影响和标准音转移的重要时期。这四个朝代在北京建都长达700百多年。金人迁都北京后, 中原共同语的影响扩大到金人统治的大部分地区。元朝时出现了汉族共同语广泛传播的“四海同音”的局面。元代汉民族还是以中原之音为正音的。从明初的《洪武正韵》到清中叶以前, 教授标准音的学者都是以中原雅音为依据的。与此同时, 元明清三代随着政治、经济的集中, 大量古话文学作品的产生和流传, 使北京语音逐步上升到标准音的地位。
[1]L.R.帕默尔.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
参考文献
[1]L.R.帕默尔.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2]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83.
3.从地域文化看企业家 篇三
关键词:古筝;流派;文化;地域性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7-0048-02
前言
筝,是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早在春秋末期,公元前551-479年已存在,迄今约有2500年的历史,因此又得“古筝”其名。筝在秦国时期得以广泛流传,故后人也有“秦筝”“秦声”之称,并称弹筝为“真秦之音”。 自古以来,把弹奏古筝作为高雅圣洁的象征,作为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重要方式,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1]古筝在其传播与传承的过程中,因地域环境、政治经济、语言文化及民俗民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与各地民间音乐的融合,逐渐派生和形成了各种具有不同音韵、演奏技巧和浓郁地方色彩的流派。[2]筝的流派都是以地方的名称来命名的,因此,传统筝乐都是以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来划分风格流派的。要研究古筝流派,就要去研究各流派所依存的客观环境,包括历史过程、社会背景、文化因素等等。[3]
一、河南筝派
(一)历史背景。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且有“中州”之称。秦筝随着迁都流入河南,和当地民间音乐“郑卫之音”融合后发展成为后来有名的“中州古调”。
(二)流派起源。
戏曲、说唱艺术是河南筝派最早的“本体”。“中州古调”原是边弹边唱的形式,它所弹唱的其实就是被称为鼓子曲的地方小戏。鼓子曲的伴奏乐器为三弦、筝、琵琶,加以手板、八角鼓。筝与鼓子曲的结合是河南筝派所赖以生存的根基。今天,河南筝乐仍与大调曲子和戏曲等民间音乐紧密相连,豫剧、曲剧、越调,都以筝为其伴奏乐器。
(三)流派演变。
在大调曲子的合奏、伴奏中,艺人们创造性地发挥了各自乐器的特点。筝作为特色乐器,它的按、颤、揉、滑最能表现其特点,在中音区色彩效果尤佳,所以多在中音区垫空、润色。演奏中,艺术处理手法在世代艺人的艺术实践中渐趋定型,在旋律上便形成了古筝的特点和一定的独立性,使之既可独奏,又能合奏。适合于筝演奏手法的,分离为筝独奏曲。分离为纯器乐曲的筝曲,它在内容和曲体上有两种不同的情况:凡属板头曲的筝独奏曲,保留原合奏曲中筝的基本面貌;而在牌子曲中,以同名变体的形式居多。[2]
(四)风格特点。
河南筝派在音乐形态上受到了当地民间戏曲、说唱音乐的影响,在风格特点上也传承了这些传统文化的特点。由于河南地处中国北方,河南人性格豪爽,说话直来直去,所以地方音乐的曲调多为高亢激昂,力度变化的对比也较大。[4]因此,河南筝派的独特之处与方言有极大的关系,筝乐艺术在与声腔交融中,一是把声腔中的音韵变化吸收到筝乐中来;二是随腔送韵既丰富了声腔,又丰富了筝乐本身,达到“以韵补声”“声中有韵”的效果。
(五)演奏技巧。
为突出表现河南筝派独特的风格特点,河南筝技多强调大指的旋律音和左手的按颤技法。在具体技法的运用上,河南筝曲比其他流派更显其大指的重要性。摇指多运用大指托劈摇,注重落音的音头和音色,模仿出唱腔的特色。左手的技巧运用,主要为琴码左侧按颤。延音的处理、小颤音、大颤音等的运用上也颇具特色。
二、山东筝派
(一)历史背景。
山东筝派是“北派”筝乐的杰出代表,是在全国流传最广和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古史典籍《战国策·齐策》中就有记载:“临淄其富而实,其民无不欢竽、击筑、弹筝”。近现代山东筝主要流行于齐西南的菏泽地区,以及鲁西的聊城地区,尤其是菏泽的鄄城、郓城一带,素有“郓鄄筝琴之乡”的美称,弹筝的风俗长盛不衰。
(二)流派起源。
山东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素有“齐鲁古邦”之称,底蕴丰厚的文化艺术积淀以及丰富的地方唱腔和民间小调赋予了山东筝朴实浓郁的乡土气息。山东筝曲大多由民间小调演变而来,往往取材于山东琴曲和山东琴书的唱腔曲牌,尤其是近、现代山东筝曲主要是由山东地方说唱音乐山东琴书、戏曲音乐等逐渐发展而成的。
(三)流派演变。
山东筝分“小板曲”和“大板曲”两种。“小板曲”源于山东琴书,是由民间演奏家直接将民歌或琴书的唱腔曲牌器乐化而来的;“大板曲”则源自于山东琴曲,脱胎于戏曲伴奏,作为山东琴书音乐的前奏或间奏出现的琴曲在日积月累的反复演奏中,逐渐演变为单独演奏的古筝民间传统乐曲,它是从山东琴书或吕剧演出后,乐手们合乐的纯器乐曲“碰八板”中脱离出来的。
(四)风格特点。
山东筝曲以刚劲粗犷,活泼明快,乡音浓郁,质朴抒情的艺术特点而闻名。山东人耿直豪爽的性格赋予了山东筝刚劲粗犷、铿锵深沉的风格气质。山东筝的滑音、颤音等几种左手技巧最具代表性。左手技巧比较重视按滑音的力度和速度,一般上滑音多于下滑音,而左手颤音的手法则更加丰富。颤音主要依靠左手腕关节快速上下抖动给人以轻松欢快之感,而且山东筝右手弹与左手颤一般同时产生,使颤音很突然的呈现出来,显得更激越而豪爽。点颤音给人跳跃活泼之感,大颤则表达一种激昂明快的心情。
(五)演奏技巧。
山东筝派传统的用弹奏技法可概括为:右手的“托、劈、抹、挑、勾、剔、花、撮、摇”;左手的“虚、实、点、按、滑、揉、颤、走”。快板筝曲着重右手的技巧,刚劲而明快;慢板筝曲着重左手的功夫,淡雅而抒情。特别是右手拇指小关节快速“托、劈”所形成的摇指手法,“花”音手法,八度大跳的“勾托”手法,以及左手的“走揉”手法,在全国各路正派风格中可谓独具特色,别具一格。[5]
三、陕西筝派
(一)历史背景。
陕西,是筝的发源地。《史记·李斯列传》载李斯谏秦始皇书曰:“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这说明,早在公元前二百多年前,陕西秦筝就广泛流传在宫廷和民间。筝是秦人最早的乐器,它与缶等敲击乐器一起,形成了秦声。
(二)流派起源。
陕西流派最早的筝曲就是“呜呜歌”,许多专家指出,秦声,即是秦腔形成的最早源流,在秦声演变为秦腔的漫长历史过程中,筝始终是为之伴奏的乐器。秦腔是陕西筝乐创作中惯用的素材,有“欢音”和“苦音”之分,而苦音最能代表秦腔的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越,表现悲情、怀念、凄凉的感情。[6]
(三)流派演变。
陕西筝曲中,苦音腔是最具代表性的曲调,如《下河东》中德四十八哭,《斩李广》中的七十二不能等,都是苦音声腔。这反映了秦筝以当地戏曲为“母体”的事实。在“秦筝归秦”的学术思想指导下,多年来,陕西从事古筝艺术研究的专业人员根据地方戏曲秦腔、碗碗腔及大型器乐演奏形式,挖掘整理、改编创作了大量陕西筝曲。陕西筝乐逐步摆脱其伴奏的地位走向独立。在这些陕西筝曲中,保存着古老燕乐艺术传统,运用“欢音”“苦音”丰富其旋律。
(四)风格特点。
陕西筝曲既有大起大落、慷概激昂的“英雄曲”之悲壮气势,又有“碗碗腔”音乐那细语缠绵、热耳酸心、凄楚悲切、委婉酸楚的“凄凉调”。[7]秦声音乐一般常以徵调式为多见,它的调性分为“欢音”和“苦音”两种。“欢音”又称“花音”,常表现欢快,愉悦的情绪;“苦音”又称“哭音”,常用于抒发悲苦、伤感之情。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它的音乐语言风格都与当地生活语言、语调、语气习惯相吻合,陕西筝乐也不例外。陕西筝曲中旋律是上行跳进、下行级进,运用句尾装饰音是其风格所在,没有太多曲折的旋律,节奏不太复杂,基本上直来直去,乐段尾腔较长,抒情性段落婉转,符合陕西人语言风格的特点。
(五)演奏技巧。
由于陕西筝派独特的“苦音”腔调,陕西筝乐中多带苦楚、激愤的音调。在演奏过程中,表达“苦音”腔调的两个特性音:微升4和微降7的音准把握,是技巧处理的关键。因此,左手“吟、揉、按、滑”技巧的准确运用是陕西筝曲中演奏技巧的重点所在。
结语
从以上论述的古筝三大流派所形成的客观因素和主观条件我们不难看出,古筝流派的形成深受地域传统文化的影响。每个古筝流派都以其依附的乐种为基本表现形式,同时古筝流派的形成是受到地域文化审美习惯的影响。不同地域及各异的文化背景,造就了各个流派特有的人文气质,这些特质与当地的民间音乐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地域风格。并且古筝流派的形成受到了艺术及审美个性的影响,人们在音乐创作过程中自然要遵循一定的美学原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爱好、修养和审美追求等等,在这个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古筝流派艺术才得以发展和进步。
一个流派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又漫长的历史过程。一个流派在某一个地区的传承,是在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因素中,经过孕育、生长、开花、结果,从渐变、突变、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个流派的传承必须符合所处地区民众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文化、审美、语言、习俗等,并被本地区的民众所接受、承认。由此可见,一种艺术形态的形成,与它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有着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陈音.《古筝繁盛背景考察》.《贵州大学·艺术版》.2005年第四期第19卷第25—28页.
[2]曹月.《古筝的主要流派与风格特征》.《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7月 第4卷第4期第84—87页.
[3]郝军.《试论中国古筝流派》.《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三期第106—109页.
[4]齐晗希.《浅谈河南筝派》.《大舞台》.2011年第三期第145—146页.
[5]刘溪.《山东筝艺术特征探析》.《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6月第10卷第三期第95—98页.
[6]梁书琴.《浅谈陕西筝派音乐风格的形成》.《考试》周刊.2008年第49期第232—233页.
4.从女性性格看企业文化个性 篇四
一、人的追求体现企业的价值观取向
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要在哪体现,这是很多从事企业文化工作者的困惑,其实大家可以借鉴一下人的价值观。我曾经问一个女性朋友活着的目的是干什么?她说了几个目的,第一是想生活得有地位,有很多钱,至少有房有车吧;第二是要找一个很爱自己的人来相爱;第三就去世界各地旅游,然后写一些旅游日记,传播后世。我又问她:“假如你现在很有钱了,你将会怎样生活?”她有些茫然。我接着说:“你可以看一下那些很有钱的富太太们,看看他们每天在干些什么,你就会明白,她们是不是每天除了想办法打发时间外,是乎感觉人生没什么追求了。这就是说如果你实现了第一个目标,你不一定能实现你的第二个和第三个目标”。她问我为什么?我说你观察一下你周边很有钱的一帮人,你曾经的几个老板,他的老婆现在在干吗,你就明白了。她列举了几个老板的老婆当前的生活境况,我然后列举了我认识的一些富太太们的生活情况,她们除了陪着吃饭、打牌、做美容外,几乎没什么追求了,你说这种生活快乐吗?她也觉得真象她们一样有钱后,过那样的生活她会觉得很没劲,通过一番讨论,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这三个目标中只有第三个目标能让她找到她爱的人,并且还能让生活过得很愉快充实。因为当一个人有了自己的生活目标后,她的生活因为充实而更能体现她的人生价值,由人生价值来带动其它目标的实现,就好比很多企业家成立企业的初衷是为了赚钱,但是赚钱不能作为企业的核心理念一样。因为这个企业一旦定位是唯利是图的理念时,企业的寿命就不会很长。她的前两个目标应该是绝大多数女性所要求的目标,显得没有个性。而她的第三个目标就是具有个性的目标,所以企业文化要具有个性化就必须除去共性,突出企业个性,最好是对社会、对人类有贡献意义的企业价值观,因为只有这样企业才具有凝聚力,才会有消费者去购买你的产品,如唯利是图生产劣质产品坑害消费者,最终倒霉的还企业本身。大家可以看看我国家电行业中几大巨头的企业价值观就会明白这个道理,他们有些相同点是把报效国家作为企业的奋斗目标点,只有这样才能凝聚员工心力,才能获得消费者认可,消费者觉得买你产品是支持祖国建设,将消费行为神圣化何人不乐意呢,
二、人的办事风格体现企业工作作风
每个人的办事风格都不尽相同,有的人喜欢雷厉风行,有的人喜欢拖拖拉拉,有的人喜欢谋后而动,有的人喜欢边动边谋,有的人喜欢工作细心,谨小慎微,有的人喜欢大处着手,小处放手的工作作风。这位女性朋友确定了以撰写旅游日记来作为人生目标,她的工作作风也应该符合她的核心理念要求,她的工作作风应该是突出旅游过程中写日记的作风,最好定位应是“随看随记,记全记细”,只有这样才符合她的人生目标要求,才能达其所愿。
如何定位企业的工作作风呢,一般企业工作作风虽然各不相同,但都会有一定的个性,企业可以根据自己企业所在的行业特性来定位,如食品行业讲求工作谨慎,防微杜渐,工作细致,注意卫生的工作作风可能要比较好,因为食品是关乎人的生命安全的产品,不同于其它行业。如新闻出版业里各刊物特性不一样其要求的工作作风也不一样,如日报要求短平快的工作作风,周报要求做精做深的工作作风,杂志要求做美做透的工作作风,工作作风根据行业风格及企业定位来规划企业工作作风可能会切合实际一些,切忌生搬硬套别人的工作作风。
三、人的奋斗精神是企业的拼搏精神
当个人目标确定后,要实现目标,你还必须要有奋斗精神。奋斗精神要因目标要求而定,如这位女性朋友的目标定位是周游世界撰写旅游日记,她在个人经济不丰富的情况下,如仅凭工资是不能解决周游世界的旅游费,那么她的工作精神必须是忘我工作,分秒必争,除主业外,必须要做一点副业,如家教,钟点打字工,业余产品推销员等工作,因为她必须赚一阵子钱,然后出去旅游,旅游完了回来再努力工作。旅游见闻还可以与各大报刊杂志联系建立专栏投稿,稿费又可以补贴一下旅游费,如果文章写得出名了,一些旅行社及旅游景点就可以提供免费旅游服务,这样她的目标就可以实现了,成为专业撰写旅游行业文章的职业写手。同理企业要实现自己的目标,也必须要有一个工作精神与之配套,这样才能围绕企业核心理念而奋斗。这位女性的拼搏精神应定位于“肯做肯干,力求更好”。这一拼搏精神既可用在她的工作上,又可用在她撰写旅游日记人生目标上。企业精神最好能兼顾企业同部各部门精神方向,不要每个部门一个精神方向,就很难协调各部门的关系了。(刘图德)
5.从行为科学角度看企业文化制度管 篇五
在企业管理中,对于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的关系,主要有两种不同认识,一种是把企业制度与文化分立开来,强调企业文化与制度的不同作用,一种是把企业制度归入企业文化,强调企业制度在企业文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但有一点似乎已形成了共识,那就是这两者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文化、制度与
员工行为好范文版权所有
一个企业家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刚创业时,企业里只有五六个人,什么制度也没有,但是,大家工作热情极高,表现出的奉献精神至今令人感动;现在企业大了,员工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也完善了,但是,员工的奉献精神却消失了,甚至最早一起创业的人也开始斤斤计较了。这是不是意味着,“制度越多,员工越自私”?
在单纯靠制度管理的企业中,员工“斤斤计较”的现象的确非常普遍。但是,在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理念得到员工广泛认同的企业,制度管理却没有带来员工的“自私化”倾向,或者说员工的行为与企业要求的符合程度相对要大得多。
这使我们不得不做认真的思考: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是如何作用于员工行为的?他们对行为的作用机理是什么?如何利用这种机理指导企业管理?
二、从行为科学角度看文化的作用机理
按照行为科学的基本原理,人的任何行为都有一定的心理基础。一切外在因素对人行为的影响,都要通过人的心理发挥作用。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有两大动力系统:
一是基于“自我需要”的动力系统(简称自我动力),是个体为获得一定的利益或机会满足纯“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动力系统,在这一系统作用下,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维护“自我”的利益与机会;
二是基于“超越自我”的动力系统(简称超我动力),是个体为满足社会(有时表现为组织、企业等)需要、社会利益而产生的动力系统。在这一系统作用下,人是以“社会”为中心的,行为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的价值、社会的理想,维护的也是社会的利益。
“自我动力”的运行机制主要是自我利益机制。在这种机制作用下,员工产生“自我价值观”,它以是否“利己”作为一切判断的标准,因而使人产生自私和利己的行为。“自我动力”是员工行为的基本动力,通过工作行为得到某种利益从而满足自我需要则是员工工作行为的原始和主要目的,因此,由“自我动力”产生的“利己性”特征是员工个体工作行为的一个基本属性之一。
“超我动力”的运行机制主要是对“社会价值与目标”的认同机制。当员工对所在社会的理念与价值观产生认同时,员工就会产生“超我价值观”,它以是否“利他”作为一切判断的标准,因而使人产生无私和利他的行为。如果用企业的价值观、核心精神与理念统一员工的价值观、精神与理念,就能让员工用企业的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行动,从而使员工发生对企业有利的行为,这就是企业文化理念的作用机理:通过控制员工思想控制员工行为。
上述对“自我动力”与“超我动力”形成机制的分析,显示了管理制度与文化理念对人的行为的作用机理,在现实企业管理中很有借鉴意义。
当管理者只重视管理制度的运用,完全靠严格的管理制度管理员工时,只能激发起员工的“自我动力”,使员工完全受“自我动力”的支配,从而使员工越来越自私。也许表面上员工很“听话”,但是,完全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并没有真正考虑企业利益。企业为避免这种情况,必然又要规定更加严格的制度和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督,这又使员工更小心地维护自己的利益。
当管理者一味强调企业利益、企业价值观,强调员工的奉献精神时,员工也许能够把企业价值观和核心精神内化认同下来,确实按照这种精神的要求发生有利于企业的行为,很少想甚至根本不想自我的需要,表面看是行为指针完全指向企业组织目标,但是,如果自我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员工自我就不可能获得良好发展,企业的人力资源最终将枯竭,也不利于企业发展。
三、企业文化在企业制度管理中的渗透
㈠充分尊重员工的合法“自我需要”,激发员工的“自我动力”。
首先从制度上对员工的合法利益给予充分保障。目前企业内部员工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等级化现象,不少一线基层员工感觉工作最辛苦,待遇最低,所期望的“自我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对企业缺乏认同感和奉献精神。要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必须承认合法追求个人利益是员工的基本权利,是激励员工的必要前提,从制度上对员工个人利益予以充分保障,建立员工激励机制。在激励机制建立过程中,要真正关注员工个人的愿望,真诚地听取员工对工作报酬实现的条件、途径和方法的意见,充分尊重员工的合法个人利益,努力使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协调一致,使企业成为员工心目中真正认同的利益共同体。好范文版权所有
其次要从管理上对员工的心理需求予
以充分满足。对员工的激励过程,就是不断满足员工个人心理需求的过程。因此,在做好企业员工激励工作过程中,要更深入地研究员工的心理需求,尽力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在设计员工激励方式时,应充分考虑员工的自信心、自爱心,在设计精神鼓励项目时,应充分考虑员工的期望值、荣誉感等等。
第三要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以调动员工的创造力。创造好的工作环境和平等沟通的机会,使员工之间没有观念、资历、权位、等级、背景等方面的障碍而能实现自由交流,创造公平竞争的人际环境和企业氛围,使企业成为员工施展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抱负和追求的广阔舞台,创造有利于个人发展的客观环境和条件,鼓励员工勤奋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奋发进取。
㈡实现企业文化与制度有机结合,激发员工的“超我动力”。
首先是建设富有时代特色的企业文化。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员工个性的张扬,打破传统理念的框架,建设体现现代管理思想、富有鲜明时代特色并得到员工认同的行业企业文化,就显得尤为必要。
其次是建立以企业文化为导向的企业管理制度。制度对于企业的意义在于它建立了一个使管理者意愿得以贯彻的有力支撑,并且在得到员工认可的前提下,使企业管理中不可避免的矛盾从人与人的对立弱化为人与制度的对立,以更好地约束和规范员工行为,减少对立或降低对立的尖锐程度。
6.从地域文化看企业家 篇六
摘要:现代西方管理日益趋向复杂化,片面追求数学化、模型化的管理技术,无视人的心理情感因素和管理艺术的丰富性。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管理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点。日本企业文化不仅推行现代管理的体系、制度、方法,也重视属于文化层面的“软”的因素。如员工归属感、价值观的培养。在当代东西方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的趋势中,应当注意既学习西方的管理之术,又领悟中国的管理之道。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现代管理中仍然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管理哲学;管理技术;文化融合;管理之术;管理之道
西方管理学从泰勒、法约尔开始,逐渐架构成完备的体系,又衍生出众多的流派、学派、丛林。与此相对,中国古代诸子百家,虽观点各异,但都离不了理国治邦,他们的文化精髓既是人生哲学,也是管理思想。东方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不乏深邃闪光之处,却沧海遗珠,散见于经、史、子、集,缺乏系统的整理。于是,学院教授的“正统”管理学“言必称希腊”,基本是西方管理学一统天下。
一、西方管理学分析
西方管理在直接为现代市场经济服务中积累出明显的优点:善于运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在试验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严格地控制和严密地管理,注意引进竞争机制,提高整个管理活动的效率,不断根据管理实践的结果来变革管理模式和创新管理理论,重视发挥个人的能力和专长,充分利用法律和契约在管理中的作用等。而其缺点也是明显的:重视对管理的理性分析,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管理技术片面追求数学化、模型化和计算机化的倾向,无视了人的心理情感因素和管理艺术的丰富性;对管理中某一要素进行深入地、科学地分析,总结出的某一方面的规律,却往往把局部的规律看成是一个管理活动的普遍法则,产生了以偏概全,走极端的弊病;现代西方管理日益趋向复杂化,复杂也带来新的矛盾。组织结构复杂常常使各种矩阵结构相互牵扯,扼杀了创造行为。
二、东方管理思想的内核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文精神,重视社会人生。所以东方管理文化也是以人为核心,具有浓烈的人本主义色彩;协调各种组织、群体间的关系,强调整体协同,而且这种协同不仅是在人与人之间,而且包括人与自然之间。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管理哲学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的是“愿不愿、想不想”的问题,是如何激发员工“心愿”的问题;而西方则注重员工“会不会、能不能”,是针对企业管理制
1度和方法方面下工夫,各有侧重。一个企业家,如果没有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不断提升境
界的养料,把企业当成一个大家共同发展的平台,而不只是个人财富积累的木桶,那他前进的动力在某些阶段会受到限制和影响。
相对于西方系统的、并在某种程度上已发展起来的科学监督和统计制度,东方管理思
想更注重人的自我约束、修身养性的自我管理,通过高度的自律适应自然。从“性善论”出
发,通过自身修养来解决问题。这些和现在比较流行的“人本管理”思想有共通之处。儒家
讲究的是“宽容和谐内部环境”,但在管理中的感性成分较大。极端的感性管理也会导致具
体管理者无所适从、无所凭依,管理走型。
东西方管理文化不同,对管理的本质和认识也就不同。但是在当代东西方文化的进一
步融合的趋势中,现代管理本质越来越体现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为核心的人本管理思
想。对于“人本”管理思想的回归,中国上古时代提出了“德为贵”的思想,强调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儒家管理思想的逻辑起点是“修己”,即自我管理;其归宿是“安人”,即理想化的社会管理及最终的天下大同。“修己安人”包含了根本性的个人修炼与管理方法。市场经
济体制更加需要提倡诚实守信、意志坚强、艰苦奋斗的精神。西方也普遍认识到了这种重要
性,在MBA课程中也开设了“管理伦理”的课程,东方管理学派提出了“以德为先”观念,强调在市场经济下企业把道德行为放在首位,遵行“德智兼容”。日本企业的成功更是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
三、日本企业文化的示范意义
进入20世纪70年代,日本企业在全球开始展露风采。当时美国正在受到石油危机的冲击嘛。企业劳动生产率在连续增长了20多年后骤然停止了增长。而这时,日本作为战败
国,战后国民经济面临崩溃边缘,石油等原料全部依靠进口,但他们的企业在石油危机中安
然无恙,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日本企业管理的成功离不开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古典管
理思想的长期熏陶。很多日本企业界人士认为,日本现代企业管理与竞争是建立在中国古典
思想的基础之上的。
(一)日本企业文化中体现的东方传统人文精神
中国儒家思想对日本的影响最为深刻。早在公元八世纪,儒教就以行政手段得到日本
政府推行,国民诵读《孝经》,提倡孝道。进入十六世纪,儒教被奉为日本官方哲学,日本
兴起了对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思想的全面研究。直至今日,儒家思想的痕迹,依然
显著地存在于日本人身上。二战以后,日本经济奇迹般崛起,令世人瞩目。于是全世界都开
始掀起了一股研究日本经济成功奥秘的热潮。包括曾经是日本人老师的美国人也放下架子,“拜徒为师”。经过一番探讨研究,欧美学者惊叹地发现,日本经济的奇迹来自于旺盛的企
业活力;企业活力又源于成功的企业管理;而日本企业管理成功的奥秘则在于日本企业强大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一种管理思想,日本企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
化(特别是儒家思想)与日本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相结合形成的;因此日本企业的成功不仅
与美国的资金扶持有关,而且他们在实践中能够打破西方注重理性的管理理论的框架,不是
单纯就管理论管理,而是把企业作为一个文化实体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不仅强调设备、技术、产量等“硬件”,也推行现代管理的体系、制度、方法,还有一个重要因素:特别重视人的价值,重视属于文化层面的“软”的因素。如员工归属感、价值观的培养,“企业风土”等
企业文化建设,包括如“社风”、“社训”、“社长信条”、“经营原则”、“企业使命感”等。而
儒家思想正是日本企业管理成功的动力因素。是创造“软”因素(日本企业文化)的关键所
在。
日本企业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了积极向上的正面价值因素,如中国儒家的讲求“和”的哲学观念,重视集体主义、重视人际关系等,但同时又克服了儒家思想中只强调人的社会性
而忽视人的个人主体性的弊端,所以,日本企业对儒家思想的吸收,实质上是一种嫁接,即
将儒家思想原体系打破,对构成要素进行分解,把正面价值的留下,负面价值的弃之,形成全新的排列组合,然后再将重新排列组合的儒家思想精华与西方强调人的个性与自主性的人
文精神相结合。这种杂交式的结合,不仅保留了儒家思想的合理内核,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儒
学扎根于市场经济的土壤中,以发扬其超越时空的优势。于是产生了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强调的“人本管理”思想。这种人本管理思想与儒家的人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以人的管理为中
心,强调员工的教育培训,如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经营就是教育”就是这一思想的写照;
强调企业内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日立的“和”,松下的“和亲”,丰田的“温情友爱”等管
理思想;强调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员工“以厂为家”的团体精神等。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粹—
—“大和精神”,也是儒家人本文化影响的产物。即把儒家人本思想的重视思想统治,讲求
伦理道德与日本民族精神结合为一体,形成日本企业文化这一灵魂。日本企业在对员工的教
育培训中,也是以中国儒家人本思想中的“和”、“爱”、“诚”、“信”、“忠”为行为
标准来提高员工素质的。
日本企业管理还讲求施义,这种管理思想,与儒学中的“义”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儒
家义学,至精至微,日本企业管理者不断从中汲取营养。有的日本公司在经营宗旨中就明确
直奉行“先义后利”!“先义后利”思想出自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所著的《荣辱篇》。荀子
曰:“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成功的日本公司重视对职工进行先义后利的思想教育,教育职工要顺应时代潮流,创新服务方式,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日
本企业家认为,优质的服务是利益的源泉。搞企业不能先考虑利益,而要先考虑怎样才能给
顾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若全体员工皆能晓此大义,自然就会给公司赢得信誉,从而产生不
为盈利却又自然盈利的结果,这就是所谓的“先义后利”。
(二)日本企业文化成功案例简析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是世界上九大公司之一,是目前日本获利最高的企业之一,其营业
额从战后至今增加了4000倍以上。松下公司的创始人及领导人松下幸之助被誉为“经营之
神”。该公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有很强东方色彩的企业文化建设,突出表现在:一是
强化企业命运共同体建设,在日本首先创作公司歌曲并制定价值准则;就像现在你一走进“好
又多”超市,你就会听到他的公司歌曲,这样的文化熏陶很容易让人们不自觉的将公司的命
运和自己的联系起来。日本的横滨饭店规定对新雇员培训的一半时间不是讲业务,而是教他
们懂得自己应对周围的社会承担责任,其中包括让他们到饭店前面的公园打扫卫生。在日本,有一句很响亮的话:“没有文化,就没有企业。”由此可见日本企业家对文化在企业活动中的地位的认识。二是重视人才培养,这从松下幸之助的名言“松下电器公司是制造人才的地方,兼而制造电器产品”中可见一斑;另外一家日本企业——日本京滨制铁所是一家高度自动化
企业,在技术管理和工序管理上全部采用电子计算机技术。但这样一家企业却也十分强调人的作用,建立很强的工作道德观念,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以培养职工道德观念为主,并围绕道
德观念在其他方面协调发展。三是注意丰富企业文化的内容,使员工易于接受。比如开会,可以选择不在会议室里,而在其他地方。比如开会迟到的人,可以叫他们请按时到场的人吃
饭等等。这样一些比较远离传统的企业文化,可以让员工避免被束缚的感觉,从而能够更容
易的接受。
四、结语
日本是“东方的西方国家”,或许正是特殊的地理位臵让日本同时受到东西方文化和管
理思想的熏染,它才能有这样一个契机将这两者融合起来。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日企横扫英国的摩托车业,超越德国和美国的汽车工业,抢夺德国和瑞士的钟表和光学仪器市场,打击美
国在钢铁、造船和一般电子产品上的传统优势等一系列的企业神话,这些神话不断的被文化
管理学、企业战略学、工商管理学等学科选入教材,流传起来。我们应该学习日本企业的成功,掌握西方的管理理论,领会东方的管理思想,借着改革开放的契机,将东西方的管理哲
学在中国来一个第二次融合。
美国华人管理学家成中英教授说,中国是“心”文化,美国是“脑”文化,管理是外在伦理,伦理是内在的管理。西方的管理方法在国外公司有时很好用,但现在我们的员工是中国人,就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从亚文化的角度来观察,在东方文化背景下运用西方习以为常的管理方法。虚实结合,既学习西方的管理之术,又领悟中国的管理之道,从而让我们中国的企业也成为全世界学习的样板。
不可否认的中西方文化和思维差异,既不能消灭它,也难以统一它,因为世界需要五彩斑斓的文化,问题的关键是应当在差异彼岸构筑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搞洋务运动的张之洞在他的《劝学篇》里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今天用在现代管理中,仍然有借鉴意义。参考文献:
[1]陈春花.《企业文化管理》[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2]成中英.《C理论:中国管理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黎红雷.《中国管理智慧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贲恩正, 祝慧烨.《东西方企业价值观管理比较》[J].《中外企业文化》,2007(6)
[5]孙聚友.《论儒家的管理哲学》[J].《孔子研究》,2003,(4)
[6]陈学柳.《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N].《中国汽车报》,2001-09-21(3)
7.从地域文化看企业家 篇七
从世界范围看, 占主导地位的企业文化, 一种是欧美型企业文化, 一种是日本型企业文化, 再一种是借鉴型企业文化。欧美型企业文化, 所表现的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日本型的企业文化, 追求“人和”、“至善”, “上下同欲者胜”的群体共同意识;以韩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企业为代表的借鉴型企业文化, 融汇吸收了东西方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的特点, 具有较强的“亲和性”。具体来看:
摩托罗拉的企业观念是精诚为本与公正, 其企业全球文化的战术基础是人本主义, 其核心战术是当地化以及本土化。作为全球话经营的大公司, 他们擅长完善处理多样性的文化, 了解外界文化内涵, 尊敬外界的文化, 遇到外界文化中比自己优秀的会借鉴吸收其精华。他们宣扬爱心文化, 提倡向社会付出爱心。以这个观念为基础, 用人本主义、人道、和平的观念经营跨国公司, 从而获得很大的成果。摩托罗拉的企业文化建设成为欧美型企业文化的典型。
松下公司的文化建设战术是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典型代表。在日本企业的文化建设中, 其突出的内容点主要是:健全的企业民主、企业哲学、集团思想、企业目标以及企业的声誉。松下公司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了“讲求生产效益, 重视生存的意义, 事事谋求生存和发展”的企业哲学, 它的基本纲领是:公司应遵守产业人的本分, 鼓励进步, 促进社会生活的改善, 以及致力于世界文化的发展。公司的信条是:全员的通力合作才能实现公司的发展与提高, 每个职工都应牢记为企业不断发展而献身。企业的目标是:以质量为生命, 共存共荣。松下公司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企业形象的树立、巩固和提高, 把他们从事的行业作为一种生活文化产业来经营, 使得松下公司独特的企业文化融入于广大消费者之中。
亚洲四小龙的企业文化战术是以借鉴型为企业文化设计的基础。在上世界八十年代, 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韩国发展迅速是国际市场上活跃的份子, 他们的社会综合发展水准以及市场经济指标位居世界前茅。中外专家一致认为, 亚洲四小龙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儒家文化, 发展的技术支撑是西方管理文化。香港的企业文化发展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特点, 借鉴发达国家的管理技术经验为动力, 例如义利两全、诚信经营、勤劳节约持家等这些儒家中华文化是促进香港企业迅速发展前进的因素。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在企业文化中很在意维护和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台湾企业奋力发展的企业文化动力同样是儒家文化。新加坡的国家思想就是以儒家文化为基础。韩国崛起的主要动力就是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致富强国的意识。
从占主导地位的企业文化形态, 看到了它们的文化特质和功效, 看到了企业对它们的依存度和运用心计。再看看我们的企业是怎样建设企业文化的, 其建设现状如何呢?
在我国企业的现在文化建设中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是企业的领导层都是家族亲戚关系, 企业的领导层就不会制定规范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 都是以我是真理, 以我为中心的思想进行管制;第二中小型企业都是把商品的开发以及公司的利润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无暇制定什么企业文化, 或者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第三那些著名的成功集团, 已经意识到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并且正努力向国际化靠拢。
从当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来看, 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是:
(1) 认识不高。对于企业文化在宣传教育、启迪心智、凝聚人心、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功能认识不足, 缺乏建立先进的企业文化的主动性、自觉性。
(2) 形式主义。企业虽然在文化建设方面有规划、有目标, 但大都是装门面、摆样子, 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
(3) 在工作人员中得不到认可。提出的概念、思想过于空洞, 和实际情况不符合, 范围太广泛、不能得到全体人员的认可。
(4) 改革性不强。沿用老套守旧的政治思想模式, 没有新时代感觉, 曾现不出企业文化的内涵。
(5) 缺乏教导和鼓励。企业扩展企业文化建设得不到社会的共同认识, 更缺少有用的鼓励, 企业和企业之间也缺少经验交流和对比。
参照国外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当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真正的转变老旧的思想, 了解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的重要性。很大一部分企业只重视企业产品的质量销售、市场环境、资金运转等方面, 在想社会宣传时, 只着重介绍公司产品、购买的联系途径, 却完全忽视了工厂容貌的介绍、公司宗旨、经营方式、文化精神等企业内在的文化建设, 没有给社会市场展现企业的管理方式、经营情况以及企业的精神样貌的文化内容, 没有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所以会对企业的销售业绩和声誉形成影响, 因此, 必须要改变企业家的传统思想, 提高作为领导层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能够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第二要清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遵循的规范。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首先要确定文化管理模式和战术管制, 两者的确定要结合起来, 建设的企业文化要以未来的发展前景为基础, 同时要能够展现出企业特点、文化以及公司形象相结合的原则、发扬领导核心的管理作用原则、反映广大工作者共同愿望为建设文化基础原则, 根据这些原则建建设企业文化指导企业文化, 解决企业内部在建设企业文化时出现的矛盾。
第三要合理的制定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在制定企业文化建设内容的时候要依据市场经济发展、综合企业自身发展任务和目标考虑所要采取的文化方式;本着继承和批判的态度, 参考吸取国外企业文化长处;走出一条符合自身企业的文化道路;重视培养企业观念。
第四建设企业文化的组织要专业化。不管企业的规模是大是小, 不管企业的经济实力是否雄厚, 建设企业文化的组织一定要专业化, 在建设企业文化的时候不管事情大小, 从里到外都要落实贯彻好。也可以和企研、企校想联合, 聘任研究机构或者高等院校的专业人士作为顾问协助一起把企业的文化建设做好。
第五以电子化为措施, 发展企业电子网络化建设。在市场经济日益电子化的现代, 每个企业都要成立自己的网站, 特别科技以及大型企业更要冲在最前面, 使用互联网这个平台作为工具, 推荐自己的企业, 详细介绍自己的企业, 尤其是企业文化精神, 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能够使更多的人全面了解你的企业。
8.从地域文化看企业家 篇八
关键字:“郑州19楼” 地域性社区论坛 发展
随着Web3.0时代的到来,社区论坛逐渐向各层次的网民扩散,正在成为网络媒体领域中一支重要的中坚力量。在社区论坛的发展壮大中,地域性社区论坛因其明显的地域特色,发展前景不容小觑。
所谓社区,也就是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1]。社区论坛,即指具有相似爱好或者兴趣的网友利用业余时间,围绕同一主题进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从而实现社区传播的一个网络平台。地域性社区论坛带有强烈的地域特色,目标受众定位在某一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受众更容易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郑州19楼”因其强烈的地域色彩及发展模式的可借鉴性,故以其作为地域性社区论坛发展的案例,通过分析,笔者试图为地域性社区论坛的发展提供一个有益的视角。
“郑州19楼”是由《郑州晚报》与杭州“19楼空间”合作创办的一个郑州本土论坛,目标受众定位为18~45岁的郑州市民。经过将近半年的发展,已经成立诸如淘男淘女、教育天地、婚天喜地、育儿课堂等多个版块。借助这些版块,网友可以吐槽、发泄、咨询、求助、分享、查看《郑州晚报》电子版等。该论坛自我定位是“最郑州最温暖的社区论坛”,论坛框架是由媒体——《郑州晚报》搭建,但论坛中的议题讨论、版规、版主等是由社区里的网友决定。通过互动与交流,网友实现了深层次的互动与情感的连接,从而对该论坛产生了归属感与认同感。笔者以为,可以从四方面分析其发展模式。
一、扩大知名度
社区论坛发展迈出第一步的关键在于提高知名度,為更多的受众知晓。笔者通过分析发现,“郑州19楼”通过如下方式扩大知名度:
(一)制作SEO帖
管理员、版主等运营专员通过做SEO帖提升“郑州19楼”在搜索引擎中的位置,使机器爬虫能够通过搜集关键词寻找到该论坛,从而提升网站在搜索引擎中的排名,受众通过关键词搜寻相关信息时,在弹出来的网页上会发现“郑州19楼”排名靠前,继而点击进入。
(二)借助其他媒体
1、每天搜集整理网友在论坛发出的热帖,将这些内容以整版的形式加入到《郑州晚报》版面上,受众翻阅《郑州晚报》时发现“郑州19楼”这一新兴社区论坛。
2、开通微博(如“郑州19楼”新浪微博)、微信、博客等,及时更新论坛中热帖及活动,借助这些媒介的超链接技术实现“郑州19楼”的品牌推广。
二、内容为王
这一概念是随着互联网网站建设衍生出来的词语,指网络的生存之道在于网站的内容质量。[2]地域性社区论坛最大的优势来自于对本地信息的掌控。
(一)发布最新信息
“郑州19楼”一方面利用超链接技术链接郑州晚报电子版,另一方面在网站首页加入“新闻早知道”,满足了网友获取信息、对外界求知的心理需求,使网友未知而欲知的信息最快速地传达出去。
(二)不断更新内容
笔者通过分析发现,“郑州19楼”每天的首页中都会有一个热点话题,每天持续更新,围绕孩子、婆媳、夫妻、结婚等家庭问题进行讨论,其他网友从自身经验出发献言献策,形成了一个开放式、温馨和谐的讨论环境。在这种环境下,网友之间完成了情感的交流与连接,“郑州19楼”也由此培养出一批忠实用户。
三、突出地域特色
“郑州19楼”定位目标受众是18~45岁的郑州市民,通过准确把握受众求趣、求美的心理,对郑州本地信息进行加工,策划一系列相关活动,使之更切中郑州市民需求。
(一)对郑州热点话题集中整理,形成专题特色
以“郑州19楼”教育天地版块为例,其突出主题是郑州家长们交流有关孩子教育问题的内容。以今年郑州中考主帖——郑州中考成绩查询[3]为例,“郑州19楼”一方面把郑州市重点初中分门别类,制作SEO帖子形成专题,以超链接的方式把有关学校历年分数线等内容都融入到专题中;另一方面在中考查分时,通过与郑州市教育局合作,开通了“郑州19楼”查分通道,成为与官方合作的唯一网络社区论坛。这些信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属于郑州本地众多家长关注的热点,因此“郑州19楼”借此培养了大量忠实的网友,进而提高了自身的认知度与美誉度。
(二)“线上交流线下活动”
受众借助“郑州19楼”这一虚拟社区进行网上交流,那么,论坛可以借助这种交流所产生的互动举办活动,这些活动比针对某个单一的话题讨论更进一步,形成了“线上交流线下活动”的模式。由于这种模式需要聚集部分受众,因此受到地域的限制,具有浓厚地域色彩的社区论坛便具有了极大的发展空间。比如:“郑州19楼”举办的“我是最美新娘”、“准妈沙龙讲座”等活动,将线上交流的网友聚集到线下,这种互动的主体——参与网友,具有了更深的归属感。
四、提供生活分类信息
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社会环境的复杂化,使越来越多的受众通过网络寻找生活中变动的信息。“郑州19楼”在版块设计上设置“郑州生活导向”等便民信息,有效地为受众提供了方便。以2012年11月20日11点31分打开的网站页面[4]为例,“最新推荐”里涉及了护理、房产、福利、骑行等,内容言简意赅,与郑州本地生活紧密相关,起到了信息指导的作用。
通过分析,笔者以为,区域性社区论坛的发展首先对自身要有准确的定位;其次要把握内容,不能局限于某个帖子,在版块内容上着重把握本地信息源,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再次要突出互动性,广泛的受众参与度,既是区域论坛健康发展的基石,也是论坛健康发展的表现。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677557.htm)
[2]http://zz.19lou.com/forum-25-thread-124601340486651071-1-1.html
[3]http://zz.19lou.com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6
[5]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50—154
[6]谢金文.中国传媒产业发展[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147—153
[7]吕玥.从“19楼空间”谈媒介融合的新模式[J].东南传播,2009,(5):43—45
9.从地域文化看企业家 篇九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是中央国企驻西部地区最大的石油生产企业,是集勘探、开发、科研一体化的特大型企业。它所管辖的新疆油田是新中国发现的第一个大油田,所在地新疆克拉玛依市地处准噶尔盆地西北缘。50年的辉煌历程,对新疆油田公司而言,既是实现油田跨越的发展史,也是新疆油田融合于新疆地域特色的文化史。
一、本土文化对企业文
化的作用
本土文化是民族文化在特定地域的积累。在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外界必然会对企业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和作
用,反映在诸多方面。
首先,在本土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过程中,新疆油田逐渐培育出对待外部文化的开放式文化心理。一是表现在社会心理空间的拓展上。能使员工摆脱把本土文化看成传统甚至是狭隘的传统心理,意识到天地的广阔和地域的多样性,也发现自身应该补充的地方,因此会产生积极进取的心理。从而使员工不但能够以客观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事物,以极大的热情学习各种新知识,而且积极引进、学习本土先进的东西,随之员工的开拓创新意识不断增强,走向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的客观环境。二是表现在对本土文化的认识态度上。国有企业常常以一种封闭的文化心理看待本土文化,难以正确鉴别本土文化的优缺点,往往在排斥本土文化中消极成分的同时,也排斥其的积极因素。尤其是受本土文化中封建迷信等消极因素的影响,增大了企业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不兼容性。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新疆油
田对待本土文化的态度逐渐变得明达和辩证,能够相当理智地而不是偏激地看待本土文化,逐渐学会区分本土文化中那些具有共享性、继承性、融合性的先进文明成果与其中的消极面加以区分,分别对待,而不是一概排斥。三是表现在责任意识的形成上。对待本土文化的心理形成,既是多年来新疆油田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也是本土文化在新疆油田的有效延伸。
其次,企业文化与本土文化有机融合,必然带来一些新的变化,其中之一是促进作为文化载体的人的本地化。无论是当地企业的员工,还是驻地中央国企的员工,其生活规律和习惯都必须遵循原生活状态到融合现实生活状态的转变。企业员工首先是以当地人的身份生活在这一区域的。因而需要员工在企业环境中既要适应内部文化理念的影响,又要适应本土文化环境的影响。在企业文化创建的过程中,实现企业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有机融合,做到工作和生活习
惯的有机统一,有助于产生规范性、习惯性的文化管理模式。一些学者在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中发现,企业文化与客观环境的本土文化联系密切。本土文化所代表的生产方式和文化类型并非所在地域独享或专有,是整个特定区域历史的一个发展阶段。同样,传统意识与民风民俗是本土文化的显著特点,吸纳、借鉴、融合本土文化有助于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修养,保留传统价值观中积极的因素。因此,在本土化的环境下,新疆油田公司在发展企业文化过程中,必然受到最先孕育于地域特色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
再次,企业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有机融合所产生的另一重要变化,是文化联系的“近距作用”。企业文化的一个显著标志,是文化的发展变动与时代潮流同步。在文化联系所产生的近距作用下,加之适应客观环境的需要和当地风俗习惯的渗透,新疆油田的企业文化已深深打上了本土文化的烙印,同时出现了在
工作、生活习惯的融合等多种文化并存的格局。并体现在新疆油田公司的文化理念上,突出表现就是其民族团结理念——谁也离不开谁。基于于所处地域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及新疆油田员工民族成分较多的实际所提出的这一理念具体含义是:坚持“三个离不开”,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在油田发展进程中,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达到共同繁荣。
二、基于本土文化的企业文化最具生命力
本土文化是管理成长与发展的土壤。现代管理史上曾产生过两个著名管理体系,分别成就了当今世界两大经济巨头。一个是20世纪初期泰罗的“科学管理”。泰罗建立在工业大革命基础上的科学管理极大提高了劳动效率,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变革,使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后来居上,超越了老牌资本主义帝国——英国。另一个管理理论是20世纪中期日本的“精细管理”,促使日本一批
大企业成功崛起,经济一路领先,确立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强国地位。泰罗科学管理与日本精细管理之所以能够推动本国企业和经济发展,正是由于他们抓住了特定时代经济背景下本国所具有的文化本质。文化与管理的关系犹如土壤与庄稼,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已成为决定企业管理成败的关键。新疆“三山夹两盆”的地理环境,多个民族相互交融的文化背景,决定了新疆油田的发展离不开本土文化,这是新疆油田管理创新的有利条件。
在融合本土文化的过程中,新疆油田分公司结合地域特点,提炼出独树一帜的团队精神,即一心想油、奉献为油、敬岗爱油、力争上游。面对恶劣的荒漠戈壁环境,努力践行“好环境、好
企业文化与地域文化要有机融合
世界上但凡有生命力的管理思想,都是基于本土文化之上的。本土文化是民族文化在特定地域的积累。在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外界必然会对企业文化
产生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本土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犹如土壤与庄稼。当企业整合外部资源,进行并购重组时,如果不熟悉当地文化就会出现水土不服。据统计,国际间经济合作的失败,只有30%是由于技术、财务或战略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而70%是由于人员之间的跨文化沟通。可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已成为决定企业管理成败的关键。
一、在本土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过程中,企业逐渐培养出对待外部文化的开放式心理。
1、拓展企业员工的社会心里空间
本土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要使企业员工摆脱把本土文化看成传统甚至狭隘的传统心理,意识到天地的广阔和地域的多样性,也发现自身应该补充的地方,因此会产生积极进取的心理。从而使员工不但能够以客观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事物,以极大的热情学习各种新知识,而且积极引进、学习
本土先进的东西,使员工的开拓创新意识不断增强,走进相互联系日趋紧密的客观环境。
2、改变企业员工对本土文化的认识态度
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常常以一种自闭的文化心理看待本土文化,难以正确鉴别本土文化的优缺点,往往在排斥本土文化中消极成分的同时,也排斥其的积极因素。但企业要在经历成长发展的历程中,逐渐改变对待本土文化的态度,减少两种文化的不兼容性。比如,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是中央国企驻西部地区最大的石油生产企业,是集勘探、开发、科研为一体的特大型企业。它所管辖的新疆油田是新中国发现的第一个大油田,所在地新疆克拉玛依市地处准噶尔盆地西北缘。50年的辉煌历程,对新疆油田公司而言,既是实现油田跨越的发展史,也是新疆油田融合于新疆地域特色的文化史,使新疆油田对待本土文化的态度逐渐变得明达和辩证,能够
理智地而不是偏激地看待本土文化,学会区分本土文化中那些具有共享性、继承性、融合性的先进文明成果与其中的消极面,使新疆油田企业文化有效延伸、发展。
二、企业文化与本土文化有机融合,促进作为文化载体的人的本地化。
无论是当地企业的员工,还是驻地企业的员工,其生活规律和习惯都必须遵循原生活状态到时融合现实生活状态的转变。企业员工首先是以当地人的身份生活在这一地方,因而需要员工在企业环境中既要适应内部文化的影响,又要适应本土文化的影响。在企业创建的过程中,实现企业文化与本土文化的有机融合,做到工作和生活习惯的有机统一,有助于企业产生规范性、习惯性的文化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修养。
三、企业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有机融合产生文化联系的“近距离作用”
企业文化的一个显著标志是文化 的发展变动与时代潮流同步。在文化联系所产生的近距离作用下,加上适应客观环境的需要和当地风俗习惯的渗透,企业文化已深深打上了本土文化的烙印,同时出现了在工作、生活习惯的融合等多种文化并存的格局。在新疆油田公司的文化理念上突出表现的就是“谁也离不开谁”,基于所处地域各民族的特点,油田在发展进程中,一直保持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达到共同繁荣。
“多一分理解,多一份财富”。企业必须适应客观的外在环境。企业文化不可能离开本土文化而孤立存在,它必须与本土文化的积极因素有机融合,并作为本土文化的衍生而不断发展,这样的企业文化才更具生命力。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国有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融合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煤炭企业为适应新的形势,迎接市场挑战,重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将文化建设作为新时期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作为我党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的大局出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保障了企业的社会主义方向。新形势下,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有机融合,才能体现时代的要求,促进企业改革发展与社会进步。
关键词:煤炭;思想政治;企业文化
一、我国煤炭行业的特点及其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由于煤炭行业属于能源产业,煤炭 的不可再生性、开采复杂性和高危性,决定了煤炭行业的特殊性,在生产经营和企业管理上,与其他行业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在研究煤矿企业文化的同时,有必要对煤炭行业的特点进行了解和分析。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1、煤炭行业工作对象复杂,行业危险系数大。煤矿工人工作岗位在地下,煤层一般位于地下数百米甚至数千米深处,煤炭的开采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在实际生产中,生产条件和地质环境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往往不能直接观察和了解。而且煤炭生产涉及的专业多、范围宽,环节广,这就造成了煤炭行业复杂、危险、点多面广的特点。因此,要求煤矿生产必须自觉从严,培养刻苦钻研、一丝不苟的职业意识,严谨求实,尊重科学,严格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2、煤炭行业工作环境艰苦,工作条件恶劣。煤矿工人在黑暗中开采光明,高温、高湿及煤尘等因素,使煤矿工人长期处于恶劣的工作环境中。煤矿一般远离城市,相对比较封
闭,职工文化业余生活比较单一。这就要求煤矿工人必须具备以苦为乐、以苦为荣、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和思想素质。
3、煤矿工人作业活动方式相对分散。煤矿的井田分布面积往往在几十至数百平方公里,工人在井下作业时,往往分散到不同的工作面和掘进头,作业地点分散,班组作战、单兵顶岗。这种分散而独立的职业活动,经常是在没有领导检查和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要求员工具有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认真负责、主动自觉地坚守岗位,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4、煤炭生产具有连续性。煤矿生产连续性很强,从掘进、采煤、运输、提升、洗选到外运,各个工序紧密衔接,一环扣一环。一个环节出现故障,可能使整个生产过程中断,造成不应有的、甚至重大的损失。因此,煤矿各工种和各岗位之间,要求密切配合,职工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具有强烈的团队精神,严格遵守岗位责任制,协同作战,共同努力,保证生产的连续顺利进行。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融合的优势
鉴于煤炭企业的生产特点,因此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应该紧密融合企业文化的特点,二者的融合有利于我国企业形成一种新的特有优势。为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紧密结合开创了新载体。
企业文化理论是一种富有人情色彩的新型管理理念,直接作用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它不仅强调企业管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更强调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它把价值观、人性、理想、信念、人的自我实现等精神因素注入到整个管理体系之中。奉行“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价值,强调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中心地位。通过环境熏陶和管理制度、规则等手段促使企业全体员工对企业目标形成认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行为准则,调动员工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成就感,从而使每个成员都能
自觉地为企业共同目标而奋斗。
2、为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与工作手段的创新开辟了新道路。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不仅可以继续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沿着“大政工”模式前进,而且还可以大大加速这一步伐,提升实际效果。这是因为,第一,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创建思想政治工作新体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进行企业文化建设需要成立企业文化建设委员会,该机构一般比较健全,由企业总经理或党委书记挂帅,由党、政、工、青、妇
部门的领导和职工代表组成,负责对企业文化的总体目标进行设计,制定发展规划以及计划的实施和评估考核等。第二,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从“执行任务”式上升到企业经营管理和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让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经营管理过程之中,与企业经济紧密结合,推动企业发展,并有了体制上的保证,它就不
再只是为完成上级任务而工作,而成为出自企业自身愿望和实际需要的一项重要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大大提升,促使思想政治工作者形成自我主体角色。
三、加强国有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机制 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导向功能
思想政治工作应承担起引导企业文化建设方向的任务。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由此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是社会主义方向的。为达到这个目的,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围绕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三个代表”,把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和中心任务贯穿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各方面;坚持用实践的观点、矛盾的观点、群众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对职工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的教育,使企业文化建设始终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
文化方向前进。
2、加强企业精神的培育和企业形象的建设。
企业精神是指全体员工的共同理想、信念追求、思想情操、道德规范、价值标准、工作态度、行为取向诸因素的总和,体现一个企业的整体风貌。企业文化管理认识到了精神的巨大力量,把培育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作为管理的核心内容和主要任务之一。优秀的企业精神一旦形成,就会在企业内部生成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环境氛围,并形成企业员工的群体心理定势和群体模仿,导致多数员工一致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成为影响全体员工的无形的巨大力量。在这种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环境氛围中,平时难以启动的思想政治工作项目和任务会因为人心的凝聚作用而变得易于启动,平时不易达标或难见成效的工作也会因为精神的振奋作用而成效加大,从而有力地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
3、运用企业文化“以人为本”的特定内涵。
企业文化通过竞争性的生产经营活动和文体活动,达到锻炼人的意志,提高人的智力,增强人的体力,发挥人的潜能,使人获得超越束缚于生存需要的更为全面自由的发展,即提倡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锻炼人。这种基本原则是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和原则相一致的。因此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可以运用企业文化建设的优势大力营造人本企业文化,对人的理解与尊重,对人的高度关注必然会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亲密、和谐、融洽的环境氛围。
4、借助企业文化的整合和导向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时代步伐的不断前进,受文化水平、道德素质、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等自身和外界因素的影响,煤炭企业职工思想日趋复杂,发生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思想工作,己难于在生产之中得到解决。而且由于
企业的发展壮大,事业部、办事机构分散各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一时难以覆盖到,造成空白地带。这样思想政治工作就形成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困境。而企业文化能够帮助思想政治工作摆脱时间和空间上的难题。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行为具有整合和导向作用,能够激发出员工内在的约束力和自导力,使员工不同的价值观在企业文化的整合作用下逐渐朝企业共同价值观方向趋同,进而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评论和采取较为一致的集体行为。
国有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融合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作者:未知编辑:studa20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煤炭企业为适应新的形势,迎接市场挑战,重视加强企业文化建
设,将文化建设作为新时期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作为我党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从党和国家的
中心工作的大局出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保障了企业的社会主义方向。新形势下,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有机融合,才能体现时代的要求,促进企业改革发展与社会进步。
关键词:煤炭;思想政治;企业文化
一、我国煤炭行业的特点及其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由于煤炭行业属于能源产业,煤炭的不可再生性、开采复杂性和高危性,决定了煤炭行业的特殊性,在生产经营和企业管理上,与其他行业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在研究煤矿企业文化的同时,有必要对煤炭行业的特点进行了解和分析。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1、煤炭行业工作对象复杂,行业危险系数大。煤矿工人工作岗位在地下,煤层一般位于地下数百米甚至数千米深处,煤炭的开采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在实际生产中,生产条件和地质环境错综复杂,富于变
化,往往不能直接观察和了解。而且煤炭生产涉及的专业多、范围宽,环节广,这就造成了煤炭行业复杂、危险、点多面广的特点。因此,要求煤矿生产必须自觉从严,培养刻苦钻研、一丝不苟的职业意识,严谨求实,尊重科学,严格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2、煤炭行业工作环境艰苦,工作条件恶劣。煤矿工人在黑暗中开采光明,高温、高湿及煤尘等因素,使煤矿工人长期处于恶劣的工作环境中。煤矿一般远离城市,相对比较封闭,职工文化业余生活比较单一。这就要求煤矿工人必须具备以苦为乐、以苦为荣、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和思想素质。
3、煤矿工人作业活动方式相对分散。煤矿的井田分布面积往往在几十至数百平方公里,工人在井下作业时,往往分散到不同的工作面和掘进头,作业地点分散,班组作战、单兵顶岗。这种分散而独立的职业活动,经常是在没有领导检查和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要求员工具有高度的主人翁
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认真负责、主动自觉地坚守岗位,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4、煤炭生产具有连续性。煤矿生产连续性很强,从掘进、采煤、运输、提升、洗选到外运,各个工序紧密衔接,一环扣一环。一个环节出现故障,可能使整个生产过程中断,造成不应有的、甚至重大的损失。因此,煤矿各工种和各岗位之间,要求密切配合,职工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具有强烈的团队精神,严格遵守岗位责任制,协同作战,共同努力,保证生产的连续顺利进行。
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融合的优势
鉴于煤炭企业的生产特点,因此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应该紧密融合企业文化的特点,二者的融合有利于我国企业形成一种新的特有优势。
1、为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紧密结合开创了新载体。
企业文化理论是一种富有人情色彩的新型管理理念,直接作用于经济活
动的全过程。它不仅强调企业管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更强调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它把价值观、人性、理想、信念、人的自我实现等精神因素注入到整个管理体系之中。奉行“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价值,强调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中心地位。通过环境熏陶和管理制度、规则等手段促使企业全体员工对企业目标形成认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行为准则,调动员工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成就感,从而使每个成员都能自觉地为企业共同目标而奋斗。
2、为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与工作手段的创新开辟了新道路。
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不仅可以继续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沿着“大政工”模式前进,而且还可以大大加速这一步伐,提升实际效果。这是因为,第一,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创建思想政治工作新体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进行企业文化建设需要成立企业文化建设委员会,该机构一般比较健
全,由企业总经理或党委书记挂帅,由党、政、工、青、妇部门的领导和职工代表组成,负责对企业文化的总体目标进行设计,制定发展规划以及计划的实施和评估考核等。第二,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从“执行任务”式上升到企业经营管理和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让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经营管理过程之中,与企业经济紧密结合,推动企业发展,并有了体制上的保证,它就不再只是为完成上级任务而工作,而成为出自企业自身愿望和实际需要的一项重要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大大提升,促使思想政治工作者形成自我主体角色。
三、加强国有煤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机制
1、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导向功能
思想政治工作应承担起引导企业文化建设方向的任务。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由此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是社
会主义方向的。为达到这个目的,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围绕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三个代表”,把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和中心任务贯穿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各方面;坚持用实践的观点、矛盾的观点、群众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对职工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的教育,使企业文化建设始终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文化方向前进。
2、加强企业精神的培育和企业形象的建设。
企业精神是指全体员工的共同理想、信念追求、思想情操、道德规范、价值标准、工作态度、行为取向诸因素的总和,体现一个企业的整体风貌。企业文化管理认识到了精神的巨大力量,把培育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作为管理的核心内容和主要任务之一。优秀的企业精神一旦形成,就会在企业内部生成积
极向上、拼搏进取的环境氛围,并形成企业员工的群体心理定势和群体模仿,导致多数员工一致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成为影响全体员工的无形的巨大力量。在这种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环境氛围中,平时难以启动的思想政治工作项目和任务会因为人心的凝聚作用而变得易于启动,平时不易达标或难见成效的工作也会因为精神的振奋作用而成效加大,从而有力地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
3、运用企业文化“以人为本”的特定内涵。
企业文化通过竞争性的生产经营活动和文体活动,达到锻炼人的意志,提高人的智力,增强人的体力,发挥人的潜能,使人获得超越束缚于生存需要的更为全面自由的发展,即提倡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锻炼人。这种基本原则是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和原则相一致的。因此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可以运用企业文化建设的优势
~ 26 ~
大力营造人本企业文化,对人的理解与尊重,对人的高度关注必然会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亲密、和谐、融洽的环境氛围。
4、借助企业文化的整合和导向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时代步伐的不断前进,受文化水平、道德素质、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等自身和外界因素的影响,煤炭企业职工思想日趋复杂,发生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思想工作,己难于在生产之中得到解决。而且由于企业的发展壮大,事业部、办事机构分散各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一时难以覆盖到,造成空白地带。这样思想政治工作就形成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困境。而企业文化能够帮助思想政治工作摆脱时间和空间上的难题。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行为具有整合和导向作用,能够激发出员工内在的约束力和自导力,使员工不同的价值观在企业文化的整合作用下逐渐朝企业共同价值观方向趋同,进而形成较为一致的看法、评论和
~ 27 ~
采取较为一致的集体行为。
关于印发《西北石油局、西北油田分公司企业文化
建设纲要》的通知
各党支部、党小组:
现将《西北石油局、西北油田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中心“企业文化发展年”活动,认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彻执行,深入推进局、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开展扎实学理论活动
各党支部要高度重视对《纲要》的学习工作,采取个人自学、集中培训、讨论交流、集体研讨等形式,利用飞鸽、腾讯通等网上平台进行学习辅导、互动交流,使干部职工进一步了解企业文化基本知识,明确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强培育和实践企业文化的自觉性。
二、积极宣贯,引导职工理解和认同局、分公司企业文化
~ 28 ~
各党支部要利用橱窗、板报等分期宣传《纲要》的重点内容,并采用悬挂标语、口号等形式将局、分公司企业文化渗透到工作生活中,力求所有干部职工均能熟记《纲要》中的企业宗旨、企业愿景、企业精神等核心价值理念,并自觉践行。
三、规范行为,树立良好的企业、职工形象
各党支部要坚持把企业精神作为凝聚人心、激发斗志、提升形象的重要支撑,引导干部职工在竞争中进取、在进取中追求效率,形成高昂、奋进、充满活力的精神氛围,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要将教育引导与规章制度相结合,规范干部职工行为,提升职工形象。
宣贯执行《纲要》要坚持全员参与,共同建设的原则,依靠全体干部职工的学习、实践、塑造和传播,共同推进局、分公司和中心企业文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 29 ~
附:《西北石油局、西北油田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纲要》
二○一二年二月九日
【从地域文化看企业家】推荐阅读:
地域文化总览07-14
地域文化网上作业答案08-02
黑龙江电大《地域文化》平时作业三参考答案08-24
从文化差异视角看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06-19
浅谈地域食品市场营销09-10
关于地域风情的九年级作文11-04
看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3大重要方向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