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2024-10-18

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共9篇)(共9篇)

1.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一

北京化工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论 文 题 目: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专 业:会计

层 次:本科

班 级:

学习形 式:

学 生 姓 名:

导师姓名:

开题日期:

目 录

一.课题来源………………………………………………………………

二.选题的性质……………………………………………………………

三.论文选题的目的和理论实践意义……………………………………

四.与本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预计可能的研究突破和创新点………………………………………

五.主要参考文献…………………………………………………………

六.分析研究的可行性、基本条件及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

七.选题的研究方法和进度安排…………………………………………

开题报告内容

一.课题来源

信息披露是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证券监管机构监管上市公司的主要途径,也是上市公司必须履行的一项法定义务,上市公司及时、准确、真实的披露公司的重要信息,便于投资者据此进行投资决策,保护上市公司自身利益。我在近四年的实际工作中真切体会到信息披露对上市公司日常运作和业绩成果的重要性。本文将结合我的实际工作经历、体会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各项法规浅析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选题的性质:

应用研究

三.论文选题的目的和理论实践意义

建立、健全我国上市公司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对于保护广大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合理优化配置社会整体资源,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微观调节,保障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如今我国证券市场已逐步向规范化、法律化发展,信息披露制度也已建立较为完整的体系,但是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中仍存在不少违规行为,散布假信息、隐匿真实信息或滥用信息、操纵市场、欺诈投资者、转嫁风险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干扰了证券市场的完善和有序化。信息披露制度问题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必将对我国证券市场的长远发展造成障碍。本文通过对信息披露制度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完善我国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议。

四.与本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可能的研究突破和创新点

(二)国外现状

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核心是:通过上市规则和上市协议书来制约上市公司遵守信息披露规则,从而保证投资者能够充分、客观、公正、公开地得到应该获取的信息。各国证券交易所一般根据本国法律规定,在上市规则和上市协议书上详尽规定上市公司的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的条件、要求。如香港联交所根据《公司条例》规定,在上市规则中规定了上市公司必须予以公布的五类交易:1. 非常重大的收购事项;2.主要交易;3.一般须予披露的交易;4.股份交易;5.关联交易。此外,哪些可能会对其上市的证券行情带来重大影响的信息应立即向公众公布,各国法律规定都较为原则性,需要证券交易通过规则来细化、补充。如日本证券交易法对此情况则要求于事实发生后立即提交,加拿大证券法规也要求即时公布,至于如何理解“立即提交”、“即时公布”,就由各证券交易所来作出相应可操作的规则。这种证交所对政府法规的补充,就是发挥证券交易所一线监管职责的最佳体现。

(一)国内现状

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还是不成熟的市场,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问题就亟待解决:

(一)信息披露质量不高,实际操作中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违规事件频发。

(二)信息披露内容不充分、不详实。

(三)信息披露时间不准确,缺乏及时性。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雪梁劲:《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www.51lunwen.com/proposal/企业经济,20xx.1

[2] 《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特区经济,20xx.4

[3] 王霞:《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财会月刊(综合),20xx.6

[4] 滕长宇:《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制度缺陷及治理对策》。

[5] 王东武:《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思考》,经济师 20xx年05期。

[6] 许巧治:《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规范化之探讨》,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xx年02期。

[7] 马海洋,佟玲:《关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与监管的几点思考》,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xx年05期。

[8] 王越:《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思考》,商业会计 20xx年04期。

[9] 郑军:《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完善之我见》,现代商贸 20xx年07期。

[10] 于万红:《信息不对称与证券市场》,投资与证券 20xx年07期。

[11] 袁剑:《中国证券市场批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xx年12月第1版

[12] 万国华《中国证券市场问题报告。问题。现状。挑战。对策》中国发展出版社 20xx年1月第1版

[13] 李幛础吨泄股市发展报告》20xx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xx年1月第1版

[14]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前沿问题研究(20xx)》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xx年8月出版

[15] 罗显志:《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北方经贸,20xx年03期。

六.分析研究的可行性、基本条件及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国民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在党和政府强有力的指导和监管下,我国的证券业经过二十年的蓬勃发展,逐步迈向规范化、法制化进程。证券市场在国内外已初具规模和影响力,在亚太地区乃至世界金融证券市场和重大金融事件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领导作用。但是不可否认,我国的上市公司在证券信息披露中仍存在不少违规行为,散布假信息、隐匿真实信息或滥用信息、操纵市场、欺诈投资者、转嫁风险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干扰了证券市场的完善和有序化。我将通过我的实际工作经历、体会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各项法规浅析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七.选题的研究方法和进度安排

1、20xx年1月10日――20xx年1月15日,选择题目,并与老师商量如何写开题报告;

2、20xx年1月16日――20xx年1月23日

2.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二

(1) 实施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 组织藏区学生到内地免费接受中职教育是省委、省政府推进藏区经济发展, 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 维护藏区、实现藏区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部署。在2009年, 四川省委、省政府、教育厅多次发文要求各职业学校加强学生感恩励志教育, 要求各职业学校要充分运用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对“9+3”学生的期望、关爱及英雄模范事迹, 教育广大学生增强感恩意识, 珍惜学习机遇, 牢固树立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立志成才的远大志向。

(2) 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 (教职成[2000]1号) 、《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立即组织内地中职学校藏区新生开展军训与入学教育的通知》 (川委办发电[2009]37号) 等国家教育教学工作方针与文件精神。

(3) 现在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 富裕起来的人们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急功近利、追求享乐、重利忘义等相继蔓延, 严重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是“90后”的一代, 感恩意识缺失, 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 只顾索取, 把一切都看做是理所当然。许多学生体谅不到父母、教师的辛劳, 普遍缺乏爱心和责任感。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道感谢教师的教导之恩;更不知道感谢祖国、社会对自己培育之恩。没有“感恩”, 更不要说付出乃至奉献了。总而言之, 现在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由于感恩意识缺乏, 不少学生出现厌学、厌世、逆反、抱怨、浮躁、虚荣、无进取心、无同情心、无责任感等问题。因此, 社会各界对感恩的呼声也就越来越高,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也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4) 职业教育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非常重要的阶段, 学生可塑性大, 一些不良行为习惯也刚养成, 如果不及时纠正将影响着学生的一生。当前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身上, 时常表现出感恩情怀的缺失、不知感恩的情形。这让广大民众意识到培养中职学生的感恩意识意义重大, 加强中职学生的感恩教育更是当务之急。作为中职教育机构、教育者必须教育学生学会感恩, 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 应该大力弘扬感恩文化, 教育学生学会感恩, 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 这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5) 职业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新世纪道德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来看, 要充分发挥感恩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优势和作用, 加强感恩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道德教育的新要求。

(6)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中指出, 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 要“从他们的具体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 深入浅出”, “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

(7) 党和政府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后, 各级各类教育系统纷纷开展了“创建和谐校园”的活动。

(8) 感恩教育现在虽已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广泛注意, 但现有的研究成果多为感恩教育载体的研究, 如:专题活动、学科渗透、社会实践等, 仍缺乏具体可行的、有普遍意义的研究方案和方法, 相关研究的文章也仅仅是散见于报纸杂志。当前对大学、高中和义务教育阶段的感恩教育的理论研究、探索较多, 实践性经验较少, 特别是“9+3”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尚属空白。

2 课题研究的意义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式与方法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学生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 能够促进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有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才会对生活、对人生充满希望, 才会理智地面对人生中的一切挫折和不幸, 才能从容地面对一切思想上的是非, 才能带来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与感激。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以下几点。

(1) 通过开展具体实在的感恩活动, 逐步培养“9+3”学生的感恩意识。通过研究, 把感恩教育作为“9+3”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点, 找到进行“9+3”学生感恩教育更有效的途径及方法, 从而使其树立起高尚的道德追求, 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感, 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 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并通过恰当的途径把研究成果进行推广, 达到使“9+3”学生都学会感恩的目的。从而使其更加珍惜学习机遇, 勤奋学习, 牢固树立报效祖国、立志成才的远大志向。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 牢固的树立扎根藏区并努力工作的思想, 从而促使“9+3”学生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

(2) 通过积极探索“9+3”学生感恩教育的新途径、新手段, 建立新机制、新方法, 拟定以“学感恩、知感恩、会感恩”为主要内容的感恩教育, 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和积极感恩。通过对“9+3”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 更有利于“9+3”学生在校养成和增强感恩意识, 知道感恩, 形成感恩行为。

(3) 在对“9+3”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同时, 促成学生感恩行为和习惯的较快养成, 并以此为契机, 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和健全的人格素养的形成。

(4)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知恩图报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更是当今社会需要大力提倡的道德行为。中国自古以来被世界称为“礼仪之邦”, 感恩教育源远流长。很多古训用精炼的语言告诉了人们怎样去感恩。很多西方国家设立“感恩节”来提醒人们要知恩图报, 不可忘恩负义。正是根据这种指导思想和鉴于当前的现实, 我们提出对本课题的研究, 就是希望能找到感恩教育的一种新模式, 并把这一成果在全校及社会中推广应用, 营造校园感恩文化, 促进新型的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形成。通过一些具体的感恩活动的开展, 培植感恩文化并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3 国内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

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 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一直以来, 我国青少年德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但客观也存在着空洞说教、内容抽象、不贴近青少年生活等问题。全国很多省市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开始反思和积极创新德育的新思路。

随着社会对感恩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 很多大学、中小学和幼儿园纷纷把感恩作为德育的切入口, 开展感恩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并涌现出一批优秀单位和先进个人。一些社会机构也自发开展感恩文化的推广, 社会反响强烈。现如今, 国内很多省市、机构和学校在感恩教育研究上作了很多探索, 如:在上海, 学会“感恩”已写入了新版本的上海市《初中生守则》;在黑龙江, 已开始在全省高校中推行包括“感恩”教育内容的“大学生素质教育量化工程”;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研究课题“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研究;北京市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有“尊重基础道德教育研究与实践”, 通过“尊重”找到传统道德和现代道德的结合点;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全国青少年感恩教育研究与实践课题”;河北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蓬中学独生子女学生感恩教育研究”;常州市局前街小学的“感激教育”;孝丰镇中心小学的“孝文化教育”;江苏淮阴师范附小的“生活教育”;丹阳师范附小的“情育课程”;江苏海门市开展的“农村初中生感恩现状调查与学校实施感恩教育策略研究”;湖州市德清县英溪小学的“孟郊故里学校‘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建德市一小学开展了“一所山区希望小学开展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巨化第一小学开展了“在学校集体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感恩的策略研究”等, 都在感恩教育研究中作了探索。在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的切入点的前提下, 通过少先队活动、学科渗透、教职工参与以及家校互动等多种途径, 以班级生活、集体活动为载体, 引导学生在学会感恩过程中,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以学校、社区、家庭为三大环境背景, 开设相应的探究活动, 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 健全学生的人格。借助校园环境建设和校本课程开发等, 让更多的学生、家长投入到感恩的实践活动中来, 使更多学生感恩的心升起, 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重要性, 同时要让教师也深深地体会感恩的必要性, 努力地将社会的爱心转化为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对学校感恩教育新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 以求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

在省内, 射洪县职业中学正在开展“感恩教育研究暨孝德文化进校园活动”, 乐至中学曾开展过感恩教育的研究。

以上感恩教育的研究和本课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 使学生学会一定的感恩方式, 养成感恩的习惯。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理论及实践经验。

综观全国各地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 存在一些遗憾。

(1) 主要是以开展感恩教育的活动为主, 形式和内容比较雷同。喊口号、走过场的现象也比较普遍, 如何把感恩教育深入地、长久地开展下去, 还没有得到有效研究和论证。

(2) 如何搭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平台, 开展全社会感恩教育也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3) 感恩教育是一种有关心灵、情感和灵魂的教育, 需要培养大量感恩教育种子教师队伍, 但如何培养是过去课题研究中没有引起重视的课题。

(4) 一直以来, 感恩教育主要聚焦于孩子、父母和教师之间的感恩文化研究。但对学校领导和教师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感恩文化研究却很少有人进行。

(5) 全国开展感恩教育的学校虽然很多, 但缺乏交流平台, 不利于感恩教育的经验总结、成果展示和推广。

(6)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是我校德育的一个基本目标, 如何通过感恩教育实践, 把感恩教育有机融入学校整体德育体系。

(7) 如何确认感恩教育在德育中的核心价值?如何确立感恩教育在校本德育体系的办学特色化中的价值和作用?如何确立感恩教育在和谐校园建设的价值和作用?这些比较专业的德育课题, 当前还没有系统涉及。

(8) 感恩教育的内化手段研究还是个难点。

(9) 学科教育与感恩教育的整合研究基本上是空白。

经系统地查阅、检索和复习国内外大量的文献, 从21世纪初我国开始出现以开展感恩教育为专题的教育教学研究, 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德育研究正如火如荼、方兴未艾, 在全国范围内较早开展感恩教育的学校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如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但主要集中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 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德育领域中施行感恩教育现处于起始阶段, 从省内外研究感恩教育的情况来看, 研究的报道极少;但以中等职业学生“9+3”学生为研究对象, 开展感恩教育, 在“9+3”学生中尚未见有关感恩教育研究的公开报道。所以本课题的研究将弥补这一缺憾。

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 知恩教育研究。引导“9+3”学生充分认识并感激党和政府、社会的关心和关爱, 感激教师的教诲、父母养育、自然的赐予、同学间的互助等。进而把“感恩”的情感延伸到爱党爱国的崇高境界上, 从为社会多献一份爱心, 为祖国多一份贡献, 延伸到爱班爱校上, 爱教师与广大人民上。

(2) 感恩、施予意识培养和途径研究。引导“9+3”学生做一个知道别人的恩爱并知道感恩的人, 进一步懂得如何去热爱党、祖国和人民, 如何去承担民族未来的责任, 如何去回馈社会、报答父母、敬重教师、敬畏自然。有了感恩之心, 学生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形成而感到更加愉快、更加健康, 进而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 自立、自尊意识, 形成健全的主体人格。应积极探索、总结感恩、施予途径。

(3) 感恩教育形式的研究和感恩活动的开展。通过感恩故事 (叙事) 、班级感恩活动开展情况 (案例、报告) 、学校感恩活动开展情况 (案例、报告) 、“我所知道的感恩故事” (叙事) 、我是怎样看待感恩的 (论文) 等具体活动的开展, 总结出适合“9+3”学生感恩的方式、方法, 寻找进行感恩教育的创新方法与途径。

(4) 感恩行为的规范和感恩文化的培植研究。积极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和良好的行为对待党和政府、对待社会、对待学习和工作、对待师长、对待父母及亲人、对待自我等。通过以“孝”为先的人伦文化、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学思想、自觉自律意识与奉献精神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宇宙思想研究, 培植感恩文化。

5 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 开发适合“9+3”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资源, 构建具有“9+3”学生感恩教育的目标。

(2) 初步建立起“9+3”学生感恩教育理论, 形成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德育内容体系。

(3) 研究具有操作性、科学性、实践性的“9+3”感恩教育操作方法。

(4) 通过开展具体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 逐步培养“9+3”学生的感恩思想与意识;促成学生感恩行为和习惯较快的形成。

(5) 探索对“9+3”学生感恩教育的形式和途径, 最终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6) 成功的案例, 形成的经验、教育形式、实际的操作方法和途径具有重要的、广泛的推广价值。

6 课题研究采用的方法

本研究以活动为核心, 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 并辅之文献法、调查法、个案法、经验总结法等。

7 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 (2009年10月~2010年3月) :组织课题论证、申报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组, 进行课题申报;邀请专家、组织课题组成员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并向上级科研主管部门申报。

第二阶段 (2010年4月~2012年1月) :课题研究、实践阶段。

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 按照研究计划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课内外社会实践活动, 聘请省、市的科研专家定期对课题运作进行指导, 总结相应研究成果:感恩叙事、典型案例、感恩教育活动课设计方案、开展的相关活动文字、图片与录像等实录、论文等。

第三阶段 (2012年2月~2012年6月) :课题结题阶段。

在第二阶段实验、总结的基础上, 进一步充实课题研究成果、总结经验, 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举办论文集、故事集、案例集、教学设计汇编、感恩活动开展情况实录等研究成果展示, 邀请上级主管部门进行结题验收, 总结推广。

8 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研究工作, 对课题研究在人力、财力、物力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2) 本课题由赵斌副校长负责领导, 教育研究室负责业务指导, 由学生科、“9+3”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赵斌同志曾从事多年学生管理、教学管理, 现任我校副校长, 具体分管学生科、团委工作, 能很好的抓住学生的心理, 在开展感恩教育等德育工作中具有丰富的经验。

(3) 本课题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强、水平高, 特别是前3位主研人员都曾参加过多个课题的研究, 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实际研究能力。邹世凌同志曾主持研究并完成的《中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七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研究》分别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赵斌同志、贺生同志曾主研完成《目标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课题, 该课题获四川省第二届教学成果三等奖, 同时还参与学校其他6个课题的研究。

(4) 本课题由专职教育研究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学生科“9+3”管理办公和班主任4部分人员组成, 使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坚强的领导核心、丰富的理论作为支撑。本课题负责人和主要研究成员具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及学校管理、班级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实践经验, 有助于本课题的具体实施。

(5) 本课题的研究有四川省卫生学校学生科“9+3”管理办公室这一平台, 每年均招收100多名“9+3”的学生, 利于开展各种感恩教育实践活动。

(6)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构建和谐社会、加强感恩教育都非常重视, 全国上下的普遍关注和认同为本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极好的外部环境。

9 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

(1) 负责人:赵斌、邹世凌。负责领导、指导、协调整个课题的各项工作, 研究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等工作。

(2) 主要研究成员。

(1) 贺生:负责课题研究设计, 撰写各种研究报告等工作。协助问卷设计和调查、具体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开展。

(2) 刘薇:负责设计所有调查问卷、预调查和调查, 收集相关资料, 撰写调查报告;协助团队、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等工作。

(3) 黄萍:负责设计课外、团队实践活动方案并具体实施相应的活动, 收集相应资料、撰写相应的实践活动报告, 协助调查等工作。

(4) 王建鹏:负责购买、查阅、收集相关资料, 设计课内实践活动方案并具体实施相应的活动, 收集相应资料、撰写相应的实践活动报告, 协助团队、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及调查等工作。

(3) 其他研究人员:王莉、刘峰、任振薿、刘琴蓉及“9+3”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 协助本课题具体实践活动的开展及调查等工作。

1 0 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提供的形式

(1) 研究报告:包括调查报告、实践报告、个案研究报告等。

(2) 实践方案:包括学校实施感恩教育的各种方案等。

(3) 反应实施感恩教育的光盘、软件、课件以及录音、录像、教具、学具等。

3.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三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以下简称《装备史》)是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原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主持和策划的专题研究性重大项目。2010年10月,该课题正式上报申请国家教育部研究课题;2011年7月22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正式批复《装备史》列入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DCA110188)。

《装备史》立项是我国教育装备战线的一件大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装备史》的编撰可以全面总结回顾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历程、地位、规律、作用,填补教育装备理论建设上的一个空白,所以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次开题会主要研讨课题研究的可行性,重在清思、聚焦和分工。编撰《装备史》是一项重大系统工程,涉及许多重要理论问题,是不断完善教育装备理论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项目内容与组织

核心概念界定

《装备史》研究是教育装备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发挥历史及关键作用的实证性研究。教育装备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支持承载和传递知识信息的配备物,是教育资源(自然资源、人力物力资源、人工资源)中的人工资源部分,或者可更加具体地表述为:教育技术装备是指实施和保障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仪器、设备、资料、教具、学具、设施以及相关软件的总称。

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12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家GDP比例达到4%的目标。按照目前中国GDP的平均增长速率(年增长率为8%)计算,到2012年教育经费中央投入就会达到1.6万亿人民币,加上地方财政和社会力量办学投入,教育投入必将大大增加。

表1列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30年的相关数据。2000~2010年,全国高校教育装备投入2 000亿元以上,平均每年200亿元以上;中小学教育装备投入1 200亿元,平均每年100亿元以上;职业技术教育装备投入每年100亿元以上,且呈上升趋势。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技术装备事业随着中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从基础薄弱、条件落后的状态转变为体系健全、规模宏大、现代化程度较高的新局面,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和保障作用。教育装备的高速发展,对教育技术装备的开发、使用、管理、评价等工作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的研究将记述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教育技术装备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的发展历程,是对过去工作的肯定和总结。该研究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重视,可以展现出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巨大成果,全面反映教育技术装备与近现代教育教学发展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与科学发展规律,同时可为决策者提供对中国教育发展科学决策的参考依据。

作为学科,教育装备学已经形成和发展近10年,并于2010年正式列为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向之一。学科建设的基础理论由认识论、方法论和历史观构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个科学的理论,它的逻辑起点与历史起点应该是统一的。所以对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的研究也是教育装备学科建设的必要内容。

教育技术装备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一般教学工作联系紧密又有区别,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和门类,专业性、技术性特点比较突出的大的范畴和体系。经过长期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教育改革方针政策的指引下,中国教育技术装备事业已形成一个建设、配置、管理、应用比较完善,基本适应教育教学发展需要的行业体系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完整格局,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

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迅猛发展和进步,既彰显出党和国家对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巨大投入,反映出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各级教育机构包括学校领导同志不断转变观念,把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纳入教育事业的整体格局,统筹规划、科学发展理念的工作过程和结果,同时也折射出整个教育技术装备领域各级领导同志、专业技术人士、众多企业勇于开拓进取,不懈努力,为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和科学发展理念。

为促进教育技术装备事业可持续科学发展,全面展现和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技术装备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巨大成就、基本经验和发展规律,重温改革开放30年党中央深谋远虑做出的一系列重大教育决策的深刻背景,回顾改革开放30年并由此上溯至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历史发展轨迹,通过大量卓有成效的包括很多具有开创性的发展教育技术装备的具体工作实践,以国际化的视野和民族复兴的历史视角,全面深入具体地记录教育技术装备发展过程。期望通过这一项目,进一步明晰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发展规律和重要地位,为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借鉴,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研究现状述评

我国已成为教育大国,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正在向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迈进。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成就有目共睹。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表现为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快速发展。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计划经济模式到市场经济模式,从简单教具到高科技装备,机构经过多次调整,到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从业人员数十万、年投入数百亿规模的专业化体系,表明中国教育事业成就与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发展有着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技术进步,投入增加,行业规模扩大和进步,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然而遗憾的是,目前有关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的研究几乎是个空白。在教育部网站上尚未有完整的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信息公开,仅公布了年度资金投入情况的信息。在著名的搜索引擎百度网站上以“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在数千条搜索结果中,没有发现真正意义上符合“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的条目,说明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是一个空白。目前,有关“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的类似研究工作,仅有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于2006年组织编写的一部《回顾与展望——纪念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成立20周年》。但是这仅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的部分历史资料,而且仅限于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本身的工作,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有关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历史的全部情况尚需填补空白。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1)研究目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历史的研究,探索教育技术装备发展与教育发展关系的规律,发现教育技术装备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为教育技术装备经费的科学投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内容:教育装备实践发展变化史;教育装备理论研究史;教育装备体系的构成、沿革和发展史;教育装备管理制度建设史;教育装备与教育均衡发展史;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信息化装备史;实践教学体系教育装备建设与配置史;各类功能实验室及各学科教学装备史;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育装备研发、生产的转变史;教育装备标准化史;西部大开发战略及民族地区教育装备建设史;教育装备国际交流与合作史等。

研究方法

以时间为主线,在全国各省按时间、地点、事件、关键人物、可靠数据调研和记录教育技术装备的配备和使用情况,并根据数据对教育技术装备与教育教学成果进行相关分析;在国家和地方图书馆、政府档案馆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收集信息与数据;对退休和在职的教育技术装备人员进行访谈,记录相关事件;确定变量,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遵循史学研究客观、系统、联系的基本要求,时间大体划分为建国前、建国后至“文革”结束和改革开放33年3个历史阶段,以改革开放以来为重点。

组织形式

采取三级课题组的形式(核心课题组、分课题中心组、子课题项目组)开展研究工作。为了保障项目的顺利开展,将建立专家委员会和专家数据库,将教育装备行业内的专家、学者和长期在一线工作的专业人员吸收进来,发挥各自优势,为研究工作做理论和技术支撑。共15个分课题,在开题会议期间进行分工,由分课题中心组认领任务,组织实施。

项目组构成

核心课题组(一级课题)

课题负责人:李兴植

课题主要参加人:夏国明、王长毅、王兴乔、艾伦、钟元生、张杰、施建国、何智

总顾问:主管过装备工作的部领导

顾问:王富、刘济昌

15个分课题中心组及负责人

分课题一:中国教育装备发展综述(王兴乔)

分课题二:现代教育装备的理论与实践(艾伦)

分课题三:教育装备管理及实践研究(罗一华)

分课题四: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装备事业的跨越性发展成就及可持续发展研究(哈达)

分课题五:教育装备管理制度建设与发展(张永昌)

分课题六:教育技术装备建设(施建国)

分课题七: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管理发展研究(陈峥嵘)

分课题八: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与教育装备建设(陈建平)

分课题九:新时期教育装备研发、生产、配置体系的转变(郭金宝)

分课题十: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信息化装备(张杰)

分课题十一:实训/实践基地建设与重点工程/高教部分(李万德)

分课题十二:实训/实践基地建设与重点工程/职教部分(李瀛)

分课题十三:图书馆建设与应用沿革(张晓凌)

分课题十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持续加强各类功能实验室/教室建设(杨立湖、何智)

分课题十五:世界教育装备发展的一般情况(王长毅、薛鹏)

分课题与子课题项目组详见课题分工。

课题进度

2011年7月前做各项准备工作,制定详细研究计划;

2011年10月召开开题报告会,进行各分课题分工,贯彻研究计划;

2012年3月底完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各卷的三级目录;

2012年12月完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的30%;

2013年10月《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统稿;

2013年12月完成研究报告,出版《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配套经费支持。

(本文根据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副会长李兴植同志于2011年11月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开题报告会上的发言摘要整理。)

4.教育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四

论文(设计)题目:大学生人际信任、一般自我效能感相关研究——以贵州财经大学大学生为例

论文选题理由和意义 选题意义: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了解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状况,本论文拟分析影响当代大学生人际信任状况的因素,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以及大学人际信任和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最后讨论预防和缓解大学生人际信任困扰的方法。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把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考虑到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独特性,重新定义了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结构,丰富了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结构研究。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充实了人际信任理论、概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实践意义:大学生阶段是个体人际信任发展、形成的重要阶段, 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对其合作精神、共处意识、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直接地影响。因此研究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态度不仅可以为大学生教育管理科学化提供客观依据, 而且对帮助他们了解人际信任情况,提高人际信任度, 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性, 适应社会竞争有着重要的意义。还有就是人际信任的发展标志着人际关系的成熟,除了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外,了解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状况,对于高校更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观点及方法 研究思路:

7.1. 对于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的提高、人际交往、人际关系和谐发展,以及对改善其人际交往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7.2.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状况对研究其人格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且对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提供了理论指导依据。

7.3.了解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期找到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方法提供依据。

主要内容:

8.1.了解当代大学生人际信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改善其人际关系。

8.2.了解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8.3.提出预防和缓解大学生人际信任困扰的方法。使其人际和谐得到良好的发展。

研究假设

9.1.人际信任与自我一般效能感存在显著正相关,自我效能感是影响人际信任的一个重要因素。

9.2.不同经济状况、性别、年级、文科分科、独生子女、生源地(农村、城市)的大学生在人际信任上存在显著差异

9.3.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经济状况、性格、父母教育存在显著差异

9.4.自我价值感与独生子女、生源地(农村、城市)性别差异不显著

研究对象和方法:

10.1.对象 本研究以随机取样的方法从贵州财经大学里抽取400名人为研究对象。文科各200人,

10.2.方法 请本专业的学生把编好的问卷在下课期间向不同年级(一至四年级)、不同专业(文科、理科)的大学生发放,并向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的目的、意义、内容以及要求,问卷当场收回。大学生人际信任量表根据美国心理学家Rottter编制的人际信任量表改编,包括:。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测定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GSES),最早的德文版系由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著名临床和健康心理学家Ralf Schwarzer教授和他的同事于1981年编制完成,开始时共有20个项目,后来改进为10个项目。目前该量表在国际上广泛使用。GSES已被证明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自我效能感是Bandura社会认知理论中的核心概念,自我效能感反映了一种个体能采取适当的行动面对环境挑战的信念。自我效能感以自信的观点看待个体处理生活中各种压力的能力。将问卷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与研究内容相关主要参考文献及摘要 文献综述:

1.人际信任概念的界定

1.1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定义

国内外学者对人际信任概念的界定有所不同,[1]Wrightsman (1992)认为信任是个体所有的一种构成其个人特质之一部分的信念,认为一般人都是有诚意善良及信任别人;[2]Sabel(1993) 则把信任是交往双方共同持有的,对于两人都不会利用对付之弱点的信心。国内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研究,大多采用[3]Rotter的人际信任概念:个体对他人或团体的言辞、诺言、口头或书面的陈述可以相信或依靠的信念。Rotter认为人际信任的对象主要包括对父母、推销员、审判员、一般人群、政治人物以及新闻媒介等不同社会角色的人际信任。Rotterr的人际信任对象主要针对一般人群,而大学生人际关系与一般人群差异较大。大学是义务教育阶段和步入社会的过渡时期,大学生不仅在学校中学习,还在学校中生活,大学阶段人际对象主要是辅导员、任课教师、学校行政人员、同学、父母、一般社会人群等。

本研究认同Rotterr的人际信任定义,将大学生人际信任界定为:大学生对他人或团体的言辞、诺言、口头或书面的陈述可以相信或依靠的信念。这种信念存在与大学生内部,是大学生的人格品质的一种体现,并且认为大学生人际信任是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品质。由于大学生,本研究认为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结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学校人际信任和其他人际信任。其中学校人际信任指:对任课教师的信任、对辅导员的信任、对学校行政人员的信任。其他人际信任指:对父母的信任、对政府的信任、对一般人群的信任。

2.人际信任的相关理论

人际信任的最新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信任内容构思、内部机制以及与相关变量研究等几个方面。从这些文献中可以看出,目前人际信任的理论框架更加系统、内容构思日趋多样化和多角度,内部机制日益清晰以及与相关变量关系研究日益丰富。国外学者在医疗机构等领域研究了人际信任的应用。

2.1. [4]认识发生论

Erikso、吉登斯等从个体心理学角度研究信任产生的过程,他们认为人的信任来源于儿童早期的经验,主要是婴儿与看护人之间的关系。婴儿面对的是一个不确定的世界(包括自然与社会),看护人的行为直接影响了婴儿心理发展过程,如果婴儿受到看护人的定期良好的照顾,就会逐渐在婴儿心中形成一种对于秩序的期待,这种期待就是信任;如果婴儿得不到看护人的精心照料,那么他(她)不可能获得安全需求的满足,可能经常会处于恐惧与不安中,长大之后可能比较孤僻,不会太信任人。婴儿时期形成的信任是一种基本信任,这种基本信任是他(她)以后所有形式信任的基础。

2.2.文化决定论

美国学者福山认为,人际信任是从一个行为规范、诚实而合作的社区中产生出的一种期待,它依赖于人们共同遵守的规则和群体成员的素质,信任不能单纯的通过理性的投资决策来获得,而是从宗教、传统、习俗中产生。信任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它基于文化道德规范,是文化道德规范的`产物,任何社会都具有自己的文化密码,信任作为某一社会文化密码的一部分,具有遗传的特点,在不同的文化道德规范环境下,其信任模式与程度是不同的。

2.3.道德基础论

该理论认为信任可以划分为两类:对熟人的信任是“策略性信任”,即在以往的交往基础上的习惯性、仪式化的信任;对陌生人的信任是“道德性信任,道德性信任反映的是一种人生态度,乐观的人会给自己所不认识的人更多的信任,即使偶尔吃过别人背信弃义的亏也。在所不惜,仍然保持自己的信任感。

3.大学生人际信任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各大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数量及规模达到了空前的爆涨,近些年来,大学生人际信任的问题也开始受到广大研究者的关注。

国内外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人际信任的性别差异方面。不同研究者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性别差异研究结果不尽相同。性别是否对大学生人际信任存在影响目前并没有确定的结论。[5]陈国有、谢钰涵、罗任等人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人际信任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6]石梅以ITS量表的得分作为指标对性别进行T检验也得出大学生人际信任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但女生人际信任比男生高。但[7]卢光莉、陈超然对大学生人际信任总量表、分量表的性别的差异检验得出,在性别上,当代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总体上存在显著差异。

(2)大学生人际信任在年级上的差异方面,不同的研究者得出的结果也具有差异性。[8]田可新、王秀梅、吴 昊 、李雪静等人的调查研究发现,大一学生人际信任各测量值分明显低于其他年级。[9]邹娟在《大学生人际信任相关因素研究》中发现,在各年级中,大一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最低,大四的人际信任水平最高。但[10]王霞霞在《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特征研究》中却发现,大学生人际信任在年级上有明显的规律性,人际信任的总体水平呈下降趋势,在每个维度上,一年级的平均分最高,四年级的平均分最低。其中在品质信任上,呈现出下降在上升趋势,在三年级出现转折点,这跟上述其他人的研究结果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3)大学生人际信任在文理科上的差异方面,不同的研究者得出的结果也具有差异性。其中[11]赵晶,潘聪绒,申腊梅等人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理工科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显著高于文科学生。在卢光莉、陈超然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在专业上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表现出文科与体育,艺术与理科,艺术与体育上有显著性差异,其中文科与艺术类专业高于理科类专业,这与赵晶等人的研究有着相反的结论,当然,在研究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数据的分析也有可能造成这种差异性的存在。[12]邹平、秦海燕、毛京一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文科生得分显著高于理工科生,在信任我得分上文、理工科大学生差异极显著,文科生得分显著高于理工科。他们的研究结论有的具有相似性,有的也有差异性。

(4)大学生人际信任关系在父母教养方式上的差异上,不同的研究者得出的结论也不近相同,其中[13]李珊、刘洋的研究结果说明, 大学生人际信任感与家庭教养方式相关显著,总体说来, 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人际信任感呈正相关, 消极的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人际信任感受呈负相关。

(5)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在家庭经济状况因素差异上,前人的研究也得出了一些结论,其中,[14]王晓一、李薇 、杨美荣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经济水平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生平没有显著影响。

(6)大学生人际信任在是否是独身子女方面的差异性方面,不同的研究者也得出了一些相关的研究结论,其中,[15]周锡芳、单守勤、何双双等人在《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社会焦虑的相关研究》中得出的研究结论是,独生子女与非独身子女没有显著差异,但独生子女的人际信任程度较非独生子女高。王晓一、李薇 、杨美荣在调查研究中也发现,是否是独生子女对大学生人际信任没有显著影响。[16]徐本华、庞彦翔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是否是独生子女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信任没有显著的影响。在他们的研究中,是否是独生子女对人际信任的影响不是非常明显。

(7)大学生人际信任在生源地差异性方面,有一些以下的研究结论, [17]刘海珍、张鹤的研究发现,不同地域的大学生在特殊信任、普遍信任以及人际信任度上的得分,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在这三个方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另外,[18]陶婉在《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调查研究中发现,因此生源地差异对人际信任并无显著影响。王晓一、李薇 、杨美荣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不同生源地对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没有显著影响。在上述的研究中发现,生源地的差异对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没有显著的影响。

3.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界定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19]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的。此后很多年里不仅被大量的心理学界的研究者广泛接受,而且自我效能感理论也在实践中体现了其价值和效果。国内外的大量研究也证实了高自我效能感对于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绩、增强工作信心提高人际信任关系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成功的实施达成特定目标所需要行动过程的能力的预期、感知、信心和信念。他主要根据个体的实践经验、踢打经验、言语说服和生理情绪状态这四种信息提供的效能信息而建立。自我效能感深化到自我价值体系就形成了自我效能信念,效能信念影响人们如何思维,感知并激活行动等,它在个体的后续行为与影响源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和成就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对于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也有一些研究者在班杜拉的概念再结合自身研究的领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解释,其中斯塔科维奇和鲁森斯在组织行为这一领域给出了更具实用性的定义:“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信念或信心,这种能力使自己在某个背景下为了成功地完成某项特定的任务,能够调动起必须的动机、认知资源与一系列的行动[20]。”总之自我效能感不是技能,也不是一个人的真实能力而是个体对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任何时候讨论自我效能感,都是指与特定领域相联系的自我效能感。所以我们只有在针对具体的任务和领域研究其自我效能感时才有意义,才能提高其对工作绩效、工作信心、工作动机等相关指标的预测效果。

4.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国内外研究现状

赵晶、潘聪绒利用一般自我效能感相关因素方差分析得出在性别上男女生无显著性差异,但女生略高于男生,并且把不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人际信任作了一个比较得出高自我效能感和低自我效能感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信任存在显著负相关。即一般自我效能感越高,人际信任程度也就越高。陈有国、谢钰涵对以性别为自变量分别对自我价值感的各个因素作t检验,结果得出女生的人际信任水平略高于男生,并且大部分自我价值感的因素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该研究还发现了在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年级越高人际信任水平越低。而且人际信任与自我价值感存在负相关。[21]赵峥、张宁在《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其与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一文中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GSES) 和归因方式问卷( ASQ) 对 559 名大学生进行测定得到的结果是不同性别、来自城镇或农村、是否是学生干部、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那些倾向于将正性事件归因于内部、稳定( 持续) 和全面( 普遍) 维度的大学生将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 这种倾向还存在性别差异,其中,男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明显高于女生, 可能由于我国的社会文化是以男性为主导的,女性在社会中的影响相对较弱, 这对于男女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自我认知形成有显著的影响, 从而造成了自我效能感的性别差异, 国外有研究也有类似结果结,因此这篇文章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群体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存在差异。

曹莉莉在《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社交焦虑的相关研究》一文中,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GSES)和交往焦虑量表(LAS)对 226 名大学生进行测试, 探讨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和社交焦虑的关系得到的结果表明: 大学生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交往焦虑量表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实践社区和非实践社区的成员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和交往焦虑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和社交焦虑呈显著的负相关。[23]刘海燕、童昭岗、颜军在《运动对女大学生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一文中调查研究发现,其一,运动群体的女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水平显著好于非运动群体、说明运动对改善提高自我效能感有显著作用;其二,运动群体的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状况有较强的相关性;这些都说明,影响效能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不能只看到某一方面的影响。[24]王建侠在《近十年国内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展》一文中归纳了国内学者在此领域研究的关键问题, 阐述了自我效能感的内涵、作用机制和提高策略, 论述了自我效能感在实践领域的研究成果, 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教育学习领域和心理健康领域,其中自我效能感在教育学习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对学习成绩、成就动机和学习行为等影响方面,当然, 也有对教师行为的研究。另外, 在心理健康领域,健康心理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有内在因素、外在因素和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等,其中个人因素主要有情绪情感 ( 如焦虑、抑郁,应激) 、动机、认知、行为等, 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认知因素, 对人的情绪和行为起调节作用, 进而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至此,我们会发现,前人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主要有两个大的方向,一是那些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发展和变化,二是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程度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哪些影响。

5.大学生人际信任和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据研究结果表明,高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人际信任程度显著高于低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程度,大学生的一般效能感和人际信任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了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学生人际信任度也高,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人际信任度也低,这是因为如我一个人的自信度高,那么在生活中的各种行为会更加的积极、主动。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人,一般会相信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且确信交际能获得有价值的回报,相应的就会增强人际交往,相反,如果自我效能感比较低的情况下,由于自信度不高,在人际交往中胆怯畏缩,常担心自己应对能力不足,从而会产生和体验到强烈的自卑心理,当然,相应的人际信任水平就会降低。

除了整体的这种相关状况之外,在研究中还发现,性别的不同,还有小时候生活的区域也会对他们产生相应的影响,比如说男生的一般效能感高于女生,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

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虽然来自农村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低于来自城市的,但是这并不一定代表农村的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肯定会低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因为自我效能感和人际信任度不仅受地域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很多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家庭环境氛围,父母的教育培养方式及自身的固有的人格特质的影响,这些因素也就是本文研究的一个方面。

进度安排 序号 论文各阶段名称 日期 备注

1 题目拟定 20XX-10-20至20XX-10-30

2 开题报告撰写 20XX-11-01至20XX-11-20

3 文献综述撰写 20XX-11-21至20XX-11-30

4 问卷编制、发放、回收及整理 20XX-12-01至20XX-12-20

5 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20XX-12-20至20XX-12-30

6 论文初稿撰写 20XX-01-01至20XX-03-01

7 论文修改和调整 20XX-03-02至20XX-03-20

目前进展状况

1、完成开题报告的撰写

2、题目拟定完成

3、完成文献综述撰写

是否同该生进入论文工作阶段

参考文献:

[1] Wrightsman.社会心理学[M].3.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2] 薛天山,翟学伟.西方人际信任研究的路径与困境[J].南京大学社会学系, (1).

[3] Rotter JB.A new sca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personal trust[J].J

Pers,1967,35(4),651-665.

[4] 左恩玲,刘平.人际信任技巧研究方法概述[J].长春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 2009(22).

[5] 陈有国,谢钰涵.大学生人际信任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研究[J].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研究”, 2006, 3(2).

[6] 石梅.大学生人际信任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4(1):22-24.

[7] 卢光莉,陈超然.大学生人家信任状况的研究[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 , 18(2):117-119.

[8] 天可新,王秀梅,吴昊,李雪静.年级及性别对大学生人际信任及人际关系的影响[J].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和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9(24):82-84.

[9] 邹娟.大学生人际信任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郑州大学, .

[10] 王霞霞.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特征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

[11] 赵晶,潘聪绒,申腊梅.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J].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5).

[12] 邹平,秦海燕,毛京一.大学生人际信任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系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09, 30(4):38-41.

[13] 李珊,刘洋.大学生人际信任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 18(4):468-470.

[14] 王晓一,李薇,杨美荣.大学生人际信任与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 16(6):646-648.

[15] 周锡芳,单守勤,何双双.大学四年人际信任与社会焦虑的相关研究[J].青岛大学医学院2008级临床医学, 2008, (6):689-691.

[16] 徐本华,庞彦翔.大学生人际信任与抑郁的相关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04, 10(2):106-108.

[17] 刘海珍,张鹤.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及成因分析[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26(1):138-140.

[18] 陶婉.大学生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0, 12(2):26-29.

[19] Duane Brown.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M]. San Francisco, .

[20] 弗雷德?鲁森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18.

[21] 赵峥, 张宁.大学生一自我效能感及其与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 2008, 21(3):180-182.

[22] 曹莉莉.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社交焦虑的相关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社版), 2010(6).

[23] 刘海燕,童昭岗,颜军.大学生运动对女大学生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3(4).

5.幼儿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五

学前儿童在专门的教育机构中接受集中教育在我国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历经数代人的艰苦努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随着国家《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的出台,学前教育逐步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年来,随着家长对学前教育愈加重视,很多幼儿园为迎合家长需求,大搞知识教育,幼儿园“小学化”趋向愈演愈烈。这背离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的教育精神,阻碍了幼儿的健康成长。为了了解一实际现象,我选择了对该课题进行研究。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标:

时下时髦的一句话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是对学前幼儿不当的教育方法和超出其年龄的超负荷的小学化教育却恰恰与这个初衷相违背,其结果将会导致“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本课题研究可以找出存在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的原因,课题研究最终达到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树立起他们正确的儿童观、育人观、成才观、人才观;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改进学前教育质量,实现还幼儿快乐童年的目的。

意义: 研究课题的意义,在于通过研究找出不同的学前教育机构存在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的各自不同的原因和共性的原因。了解这一实际现象并正确的儿童观和人才观,对家长的成材观念和育子观念加以了解,逐步使自己适应以后工作的状态帮助儿童健康成长。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内容:

1.调查报告

2.幼儿心理学

3.游戏理论

4.幼儿家庭教育

5.此现象的危害

方法:

研究法、实地考察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分析法、实践探索法、经验介绍法等各种方法展开研究实践。

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

主要问题:

1、无实际经验

2、可参考的文献、报告不全面

3、对此课题的研究理论知识不足

4、可借鉴的实例缺乏

解决方法:

1、利用课余时间多去幼儿园实习,为实践创造条件。

2、到网上图书馆查找查阅相关资料。

3、多学习、多读书,提高和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含量。

4、多与老师沟通,让老师提供一些可参考性建议。

课题研究起止时间和进度安排:

xx、1-2月 请指导教师检查资料 提出修改意见

xx、2、15-25日 修改题材 补充查阅资料

xx、2、25-3、15日 拟开题报告

xx、3月末 进行第一次修改

xx、4、15 进行第二次修改 完成初稿一 初稿二

xx、4月末 进行论文电子文稿排版

xx、5月 提交论文

xx、5月中旬 论文答辩

参考文献:

1. 示雨、禾林 《家庭教育读本》(幼儿版)宁夏人民出版社 2月第1版

2.袁爱玲 何秀英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策略》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月第1版

3.蔡国英编着 《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宁夏人民出版社 10月

4. 张丹 “关于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反思” 《幼儿教学研究》 第9期

5.吴红娟 “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研究与对策” 《教育科研论坛》 期

6.许卓娅 张晖 《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月第1版

7.姜勇 庞丽娟 梁玉华《儿童发展指导》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1月第1版

1.经济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2.文秘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3.美术学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4.园林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5.机械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6.雕塑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7.物流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8.化工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9.营销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6.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六

一、课题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随着中国教育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必然面临冲击,网络的功能也逐渐地渗透到教学方面,信息技术支持的同步辅助教学模式、网络资源整合于课堂的教学模式、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模式等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在学校的现代化教学上。有了互联网,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在一个虚拟的集体中学习,在这样的集体中,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讨论,学生得到的是动态的,多方面的解答。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加强了他们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有了互联网,教师的教学也因网络上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而变得容易,方便,图文并茂,生机勃勃,教师能充分的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把各种网络技术手段融合到课程中去,这将对现代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目标

运用现代教学理论,通过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环境下适合中小学未来发展的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三、课题研究内容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网络环境(信息技术组)

2、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种教学模式(各科教师)

3、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各科教师)

4、理科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理科教师)

5、信息技术校本培训课程的开发和研究(信息技术组)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措施

1、建立新型的学科教师队伍

1)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积极参与网络化教学研究;

2)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培训;

3)在各个学科组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骨干队伍

2、建立多功能的网络型的教学系统

1)学校信息化设备的规划、建设和使用;

2)教师利用网络进行课堂教学;

3)建立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库,包括各种教学素材(图片、音频、视频、动画)资源,各科的优秀教案、课件资源等等;

4)教师进行网络备课模式的确定,即如何实现教师通过网络进行集体备课。各个学科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制定一种方便有效的备课模式;

5)开发信息技术校本培训课程,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

6)几何画板在理科教学的使用。

五、课题预期成果

1.研究计划、方案、总结

2.撰写论文

3.课题个案研究

7.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七

一、常用数据库检索的基本知识

1. 基本检索技术。

在光盘检索、联机检索和网络检索等各类机检系统中常用的几种检索技术包括:布尔逻辑检索、截词检索、位置检索、限制检索、加权检索等。 (1) 布尔逻辑检索。所谓布尔逻辑检索 (Boolean Logical) 是用布尔逻辑算符将检索词、短语或代码进行逻辑组配, 指定文献的命中条件和组配次序, 凡符合逻辑组配所规定条件的为命中文献, 否则为非命中文献。它是机检系统中最常用的一种检索方法, 逻辑算符主要有And/与、Or/或、Not/非, 分述如下:逻辑“与”。运算符为AND或*。检索词A和B用“与”组配, 检索式为:A AND B或者A*B。逻辑“与”检索能增强检索的专指性, 使检索范围缩小, 提高查准率。此算符适于连接有限定关系或交叉关系的词。逻辑“或”。运算符为OR或+。检索词A和检索词B用“或”组配, 检索式为:A OR B或者A+B。它表示检出所有含有A词或者B词的记录。逻辑“或”检索扩大了检索范围, 提高查全率。逻辑“非”。运算符为NOT或-。检索词A和检索词B用“非”组配, 检索式为:A NOT B或者A-B。它表示检出含有A词, 但同时不含B词的记录。 (2) 截词检索。截词检索 (Truncation) 是指用给定的词干做检索词, 查找含有该词干的全部检索词的记录, 也称词干检索或字符屏蔽检索。右截断。截去某个词的尾部, 是词的前方一致比较, 也称前方一致检索。例如:输入employ? (?为截断符号) 得到employ、employer、employee、employment等等。左截断。截去某个词的前部, 是词的后方一致比较, 也称后方一致检索。中间截断。截去某个词的中间部分, 是词的两边一致比较, 也称两边一致检索。复合截断。即同时采用两种以上的截断方式。有限截断。有限截断是指允许截去有限个字符。无限截断。允许截去的字符数量不限, 也称开放式截断。 (3) 加权检索。加权检索是指根据检索词对检索课题的重要程度, 事先指定不同的权值。检索时, 系统先查找这些检索词在数据库记录中是否存在, 并对存在的检索词计算它们的权值总和, 凡是在用户指定的临界值 (称阈值) 之上者作为命中记录被输出。阈值可视命中记录的多少灵活地进行调整, 阈值越高, 命中记录越少。

2. 检索式。

检索式的概念:根据检索要求, 采用上述布尔逻辑运算符或其他算符将不同的检索词组配起来的检索公式, 用来表达准备检索的信息要求。它可以是简单的一个词, 也可以是通过组配成为一个具有复杂检索概念的检索式。

二、检索的途径及如何选择相关数据库

1. 常用的检索方法有:

全文关键词检索、题名 (篇名) 检索、主题词/关键词检索、著者途径检索、全文自由词 (任意词) 检索、分类检索、出处检索、年份检索。

2. 相关数据库的选择:

依据检索的目的不同, 挑选相应数据库。在立项时, 如果需要对课题进行综合文献调查, 就应选择年限较长且收录较广的专业文献数据库。通过全面检索, 先选出相关课题文献, 然后再找出原文。当要解决具体技术问题时, 则应查找关键技术资料的相关课题, 就要使用工程类技术类的数据库或者专利数据库。当鉴定成果或申报专利时, 就要用到国内外的专利数据库。当我们为完成论文搜集资料时, 可以利用学术研究型数据库查阅一些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

三、中、外文数据库

1. 中国地质大学现有的中文数据库。

Apabi全文电子图;CALIS特色数据库;EPS数据平台;e线图情;北大法意网;博看人文畅销期刊数据库;超星全文电子图书;读秀学术搜索;国研网;环球英语多媒体资源库;金报兴图数字年鉴;起点考试网;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全文检索系统;盛大天方有声数字图书馆馆藏镜像;万方数据;维普数据库;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正保远程教育;知识视界;中国标准全文数据库;中国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中国知网CNKI;中国资讯行高校财经数据库;中经网产业数据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2. 中国地质大学现有的外文数据库。

ACM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全文数据库ACS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全文电子期刊;AGU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美国地球物理协会) ;ASME与ASCE:ASCE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美国土木工程协会和ASME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 (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数据库;CASHL (China Academic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Library)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EBSCO:综合类数据库;Ei Village:工程技术 (文摘库) ;Elsevier:综合类数据库 (全文库) ;Emerald:管理学数据库150;Frontiers in China:英文学术期刊;Geo Ref/GSW:美国地质协会 (American Geological Institute) 编辑的地学数据库;Geo Science World:是由7家地球科学领域的顶尖协会共同建立的非营利型组织;IEL (The Institution of Engineers and Technology) ;IWA:国际水协会;Me Tel:多媒体教学资源库 (Multimedia e Teaching&e Learning, 简称Me Te L) ;Nature;netlibrary;OCLC First Search: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 (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 Inc.) ;PQDT (全文库) :全球博硕论文全文库;PQDT (文摘库) :全球博硕论文文摘库;SAGE;Science, Scitation Collections: (美国小型学会期刊集) 数据库 (工程包+地球科学包) ;Special Sci DBS:国内最大的外文特色专题数据平台;Springer Link, Web of Knowledge (SCI) :综合类数据库 (文摘库) ;Wiley Inter Science:综合类数据库 (文摘库) ;Wiley电子书;World e Book Library;西文期刊现刊目次数据库。

四、查新实例

1. 查新题目:隧道三维反射波层析成像方法及应用研究。

2. 文献检索范围及检索策略:

第一种, 国内数据库检索范围: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994-2010/4) ;CNKI-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999-2010/4) ;CNKI-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999-2010/4) ;CNKI-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0-2010/4) ;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 (1989-2010/4) ;万方数据―学位论文数据库 (1984-2010/4) ;万方数据―会议论文数据库 (1982-2010/4) ;万方数据―科技成果数据库 (1982-2010/4) ;万方数据―学术期刊数据库 (1982-2010/4) 。第二种:中文检索词 (研究生学位论文只要求检索中文数据库) :隧道、地质预报、三维反射波、层析成像。第三种, 检索式:隧道AND层析成像AND三维反射波。

3. 检索结果。

在上述所列检索范围内进行检索, 共检索到密切相关文献11篇, 经对检出相关文献的对比分析得出, 对于“隧道三维反射波层析成像方法及应用研究”未见相关文献报道。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查新, 首先应依据专业确定正确的检索词, 然后建立检索式, 确定检索式的逻辑关系;根据专业的范围正确选择相关数据库;用检索词建立的检索式, 在各数据库中进行检索, 得出检索结论。

参考文献

[1]谢新洲, 腾跃.科技查新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4.

8.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篇八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认同度分析

开题报告

姓名:

所在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学科专业:教育学

指导教师:

时间:2010-3-16

一、研究意义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迅猛,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以及实现国家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历史性跨越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我国社会中还存在着对高职教育不认同或认同度很低的现象,研究这一现象,我们可以找出它存在的普遍程度如何,它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它的存在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有哪些影响,以及我们消除这一现象的方法,这对于促进我国高职教育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和调查法,在参考已有的相关研究的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抽样调查,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解读,另外辅以辨证分析的方法,拓宽分析的深度。主要参照《高教探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中国高教研究》等相关文献,在占有大量相关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小范围的调查,坚持以客观、辩证的观点,深入分析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以及其于高职教育的关系。

三、内容框架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认同度分析

(一)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社会认同理论进行简单介绍,引入高职教育社会认同度低这一现象,并对这一现象存在的范围、普遍程度作出分析。

(二)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一现象存在的原因:

1.政府:如教育财政政策、招生政策、就业政策等。

2.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目标、师资、毕业生素质等。

3.社会:社会需求、传统观念等。

4.高职学生自身

(三)相应分析这一现象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影响。

(四)寻求解决之道。

(五)介绍国外高职教育发展经验,以及国内部分院校创新发展情况,结合我国特殊国情吸收借鉴之,以提高我国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促进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六)最后,进行总结。

四、研究进度

2009.11-2009.12:查阅资料,确定选题;

2010.3.16:交开题报告;

2010.4.20:交初稿;

2010.5.10:交定稿

五、参考文献

[1]愈仲文:《关于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思考》2005年第2期

[2]李江云:《高校结构调整后的教育成效调查》2003年第3期

9.毕业开题报告论文 篇九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背景:我国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发展起来的,虽然经过了将近的发展,但目前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在产品、服务、管理和创新等方面均存在着不完善之处。近两年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居民对于个人理财业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同时,高通货膨胀导致的负实际利率也是居民理财需求增强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国内外金融市场遭到重创,股市震荡下行,一系列可投资的衍生产品遭到投资者的质疑,如何将闲置资金进行低风险收益高的有效投资将是潜在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在这种金融背景下,理财产品以其独特的设计赢得了投资者的认可,发行数量一度增加,理财市场成为未来金融创新的重要领域。

意义:随着全球化、网络化和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展开,个人理财业务己经成为一个国际金融业公认极具潜力的新领域。从国际视野来看,大力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符合当今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潮流,以个人理财为主的个人金融业务己经成为国外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而随着国内经济结构的加速转型、资本市场的发展、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和个人财富的迅速增长,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丰厚收益的传统业务正在收缩,而能给商业银行带来丰厚收益的个人理财业务逐渐成为银行的新的利润增长点。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业务范围广、经营收入稳定,属于高附加值的“黄金业务“。个人理财业务的开展对实现银行资产结构多元化、缓解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压力和降低存贷款结构性风险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已成为发达国家很多大商业银行的主导产品和重要的收益来源,在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此外,随着入世后我国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国内商业银行仅靠传统的存贷业务,己难以与外资银行竞争,必须开辟新的利润来源。在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深入分析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及其问题根源,联系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实际情况提出可操作性的发展建议,对国内商业银行加快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正是本文选题的意义之所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金融创新浪潮的冲击下,西方发达国家的个人理财业务获得了快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对个人理财研究非常深入和广泛,相关研究的文章和著作可以说涉及到个人理财的方方面面。

“霍尔曼和诺森布鲁门详细论述了个人理财计划的制定、多种理财工具的介绍及如何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理财工具。该书用平实、易懂的语言阐述了个人理财的原理及运用,对个人一生的理财计划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夸克·霍和克里斯·罗宾迅(2004)对个人理财策划进行了详细系统地论述,有助于我们系统的了解西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基本框架,加快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步伐。”

“休斯和卡普尔等(2004)从各个方面详细介绍了个人理财的基础知识,包括理财的重要性、理财决定的步骤、理财的各种工具、方法和投资理财的各种手段。该书全面完整的介绍对人们运用理财工具保障自己的.财富安全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从国外的研究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主要研究对象是针对理财工具,侧重于理财业务的应用,充分利用理财工具为个人服务,达到其理财增值的目的。

(二)国内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起步较晚,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进入21世纪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因此,国内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方面的研究文章和专著也越来越多。

黄淼、赵静在《当前我国银行理财业务分析》()中对中外银行理财业务进行了概述,提出我国银行理财业务存在以下问题:1、短期内许多银行从理财业务中很难获得收益,2、理财手段相对落后,3、组织结构不科学。并从国外银行理财业务的可取之处中提出了我国银行理财业务应采取的对策:组织结构创新、产品创新、科技创新。

蒋剑平在《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中阐述了国内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脉络,分析了银行理财快速发展的原因,并预测了今后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趋势,最后提出了商业银行未来的策略选择。

王晓骅、黄儒靖《从人口老龄化思考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开发》(2008)对中国

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现状及趋势进行了预测,从国家经济实力、老年人收入来源、银行开发成本三方面分析了开发专门的老龄人个人金融产品的可行性,得出随着老龄人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发展和完善以及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的老龄人个人金融业务会有越来越广阔的市场空间。

魏韡在《银行理财产品浅析》(2008)中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概述,并论述了理财产品的定义、特点(起点高、期限定、投资活、覆盖全)、分类,并对主要分类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国内研究的文章和专著进行整理分析后,我们可以发现国内研究的文章和专著主要侧重对个人理财基础知识、存在的问题和提出的对策进行研究。而对现状的研究相对比较简单,都只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此外,对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问题讲了很多,但没有指出关键问题是什么,也没有提出切实可行高效的解决方法。不像国外的理财著作的应用性那么强。

三、设计(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主要研究内容:文章首先作了个人理财的概述,阐述了其概念、内容及理论基础。然后介绍了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的现状、特点及趋势,对国内和国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最后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根源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有效对策。

全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部分是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概述,主要介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概念、主要内容及理论基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是指“理财师通过收集整理个人客户的收入、资产、负债等数据,倾听顾客的希望、要求、目标等,为顾客制定投资组合、储蓄计划、保险投资对策、继承及经营策略等财务设计方案,并帮助客户的资金最大限度地增值。”个人理财业务的核心是合理分配资产和收入,实现客户资产的安全性、稳定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目标以及客户生命周期内消费水平、生活质量的综合提高;从银行角度而言,个人理财业务主要包括四大类业务,即个人结算业务、个人贷款业务、个人投资业务和咨询类业务。“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的理论基础包括生命周期理论、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金融创新理论。”

第二部分是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概述,主要介绍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状况、必要性及发展趋势。在分析必要性时先进行了个人理财业务需求现状分析;其次分析了个人理财业务对银行自身的影响,有利于扩大收益来源,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个人理财的个性化服务将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增强竞争实力,应对加入WTO后外资银行的挑战。

第三部分是从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与国外的比较中分析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根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发展存在如下的主要问题:组织机构设置存在问题、产品同质性强、差异化和个性化严重不足、市场推广与开拓不足、营销渠道单一、科技手段落后、高素质的综合理财人员匮乏。”

第四部分是提出推进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对策。针对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相应的对策,分为内部对策和外部对策。银行内部根据其自身特点改善组织结构、改进产品、加强科技创新等,宏观外部环境,包括完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的市场监管和法律规范、加快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步伐。

创新之处:在研究对策时将会根据人口老龄化这一社会现象对老龄人口及未来几年将步入老龄人口的潜在用户进行调查,针对他们的消费习惯、收入情况设计出符合他们要求的理财产品。老龄人口比例在未来几十年甚至更远的时间里将不断增加,这将会是一个很有开发潜力的市场。建立人口老龄化计量模型将会发现人口老龄化与GDP有关,根据这一特点经济发展状况不同的地区根据地区特点设计理财产品。

预期目标:深入了解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概况及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案,使我国的银行理财业务能够更好、更快的成长发展起来,同时使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利用个人理财业务达到保本增值的效果。

四、工作进度安排

1、第1—2周:搜集资料、阅读文献,确定论文题目

2、第3—6周:根据所选题目搜集相关资料、文献,并做好文献阅读笔记

3、第7—8周:整理归纳搜集的资料,撰写论文大纲

4、第9—11周:搜集资料建立人口老龄化模型,并对理财业务进行民意调查

5、第12—15周:进行论文写作,在老师帮助下进行修改、完善

6、第16周:进行论文收尾工作

五、参考文献

[1]童话,刺破我国银行理财的面纱,大众理财,,p84—85

[2]王晓骅、黄儒靖,从人口老龄化思考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开发,当代经济,20第4期(下),p64—66

[3]黄淼、赵静,经济增长、当前我国银行理财业务分析,现代商贸工业,第8期,p138—139

[4]殷鹏,理财产品研究报告,现代经济信息,204月刊,P228—229

[5]仲小岚、刘新社,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浅析,北方经济,第2期,p48—49

[6]刘珊,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探讨,价值工程,第2期,p118—120

[7]蒋剑平,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转型探索,2008年4月,p39—44

[8]魏韡,银行理财产品浅析,科技信息,2008年第35期,p373—374

[9]张磊、沈水辰,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策略初探,零售银行,,p32—36

[10]黄国平,中国银行理财业务发展模式和路径选择,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9月第9期(总第310期),p51—56

[11]王鹏,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

[12]吕钊,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研究,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13]唐浩忠,国内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比较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年

六、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xxx

上一篇:幼儿教师普通话试卷下一篇: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内部控制制度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