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与告知制度

2024-09-06

职业病危害与告知制度(精选16篇)

1.职业病危害与告知制度 篇一

企业公司职业卫生培训职业病危害告知制度

为提高管理者的职业病防治水平,确保劳动者知悉工作场所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后果,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以便于更好地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降低职业危害风险,特制定本制度。

一、职业卫生培训

(一)最高管理者、职业卫生主管应当参与行政管理部门举办的职业卫生培训班,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依法组织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二)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负责本单位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组织和实施,建立职业卫生培训档案。

(三)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在岗劳动者,必须参加本单位定期组织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培训周期根据需要确定,至少一年一次。

(四)新入职、转岗及临聘人员,其工作岗位存在职业危害时,必须参加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五)培训内容:

1.法律法规:《职业病防治法》及其配套的法规,如《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等;

2.本单位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其预防知识;

3.本单位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所在岗位的操作规程;

4.正确使用、维护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

5.发生事故时的应急救援措施。

二、职业病危害告知

(一)人事部门在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将工作过程中或工作内容变更时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健康损害、职业病防护措施及待遇等内容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

(二)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在职业病危害告知方面的职责:

1.在工作场所的醒目位置公布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2.在产生或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岗位设置警示标识及警示标志,内容应包括危害因素中英文名称、健康损害、预防措施、应急救援措施、防护措施等。

3.通过公告栏、书面通知或其他有效方式将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及评价告知劳动者。

4.将本单位组织的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及应急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应如实告知劳动者。

5.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及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应上报所属辖区监督管理部门。

6.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2.职业病危害与告知制度 篇二

1调查内容与方法

1.1 一般情况

该企业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某乡镇, 始建于1975年, 当时是炮采, 危险大, 产煤量、率低;2005年经过合并改组后, 也进行了技术设备改造, 成为现在的现代化开采煤矿, 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 年产煤300万吨, 在职职工546人, 生产工人469人。主要生产工艺流程为:割煤机割煤-输送带输煤-煤场-销售。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噪声等。工人每日工作时间为8 h。

1.2 卫生防护设备及个人防护用品使用情况

该公司在生产时采取湿式作业及加强通风来降低粉尘浓度并定期为工人发放工作服、帽、防尘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

1.3 检测内容

粉尘、噪声检测使用仪器及评价方法、采样点、采样时间的选择, 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工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GB5748-85、《工业企业噪声检测范围》GBT122-88的要求进行。粉尘浓度检测使用IFC-2型防爆粉尘采样器, 采用滤膜称重法;噪声强度的检测使用CENT-320型噪声仪, 采用等效连续A声级进行评价。检测结果的卫生学评价根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进行。

2作业场所有害因素检测结果

2.1 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检测结果

在5个工作面选择24个粉尘作业点, 在工人呼吸带高度采集48个样品测定了粉尘浓度, 结果粉尘浓度在6.8~68.0 mg/m3, 平均27.2 mg/m3, 标准差16.4 mg/m3, 其中8个点合格, 合格率为16.67 %。

2.2 作业场所噪声强度检测结果

在作业场所工人作业岗位选择48个噪声作业点测定噪声强度, 结果噪声强度在49.7~96.1 dB (A) , 平均75.0 dB ( (A) , 标准差10 dB (A) , 其中44个点合格, 合格率91.67 %。

3讨论

长期以来, 粉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问题一直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有关这方面的报道已屡见不鲜。煤炭开采企业其煤粉尘的二氧化硅含量较高, 煤粉尘污染对个人健康的危害更是不容忽视。长期接触, 不仅可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 还可能导致尘肺病的发生。从上述检测结果看, 煤炭开采企业粉尘污染严重, 监测点合格率低,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割煤时产生的煤粉尘浓度过大;二是生产工艺落后, 生产自动化程度不高, 导致工人直接接触粉尘过多;三是没有有效的除尘设施, 生产过程中虽有喷水除尘及通风, 但效果差;四是领导对防尘除尘工作认识不足, 措施不力。所以说, 只有彻底改变工艺, 如:加设除尘设施、改造生产设备、提高自动化程度、配套防护设施, 才能还工人一个舒适、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煤炭开采企业噪声主要来源于所使用的各类机械设备, 如割煤机、掘进机、输送机、打卯机等所发出的机械性噪声。噪声对人体的影响是全身性的, 既可以引起听觉系统的变化, 也可对非听觉系统产生影响。这些影响的早期主要是生理性改变, 长期接触比较强烈的噪声, 可以引起病理性变化。作业场所中的噪声还可以干扰语言交流, 影响工作效率, 甚至引起意外事故。所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控制噪声危害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可安排工人工作中短时间脱离噪声环境休息, 减少工人的实际接触噪声作业时间;另一方面可为工人配备耳塞、耳罩等个人防护用品。

总之, 职业病防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 只有让《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逐步深入人心, 让各级领导和作业人员的职业病防治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 才能使职业病防治工作逐步收到成效。

参考文献

3.职业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篇三

长期工作在高噪声环境下而又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防护措施,必将导致永久性的无可挽回的听力损失,甚至导致严重的职业性耳聋。国内外现都已把职业性耳聋列为重要的职业病之一。强噪声除了可导致耳聋外,还可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以及生殖机能等,产生不良的影响。特别强烈的噪声还可导致神经失常,休克、甚至危及生命。由于噪声易造成心理恐惧以及对报警信号的遮蔽,常常又是造成工伤死亡事故的重要配合因素。

患有职业性耳聋的工人在工作中很难很好地与别人交换意见,以致影响工作效率;在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中,无法很好地同自己的亲人或朋友交流思想感情,更无法欣赏美妙的音乐、戏曲。特别是到了晚年,这种情况更为严重,这在心情上,将造成非常大的痛苦。

一般来说,采用工程控制措施或个人防护措施,将人们实际接受的噪声控制在85dB(A)以下(按接噪时间每工作日8小时计)。噪声对听力所产生的影响就很小了。与此同时,噪声对健康的其他方面的影响也将大大减弱。因此,职业噪声危害的控制往往总是与听力保护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有效控制职业噪声的危害,近年来工业发达国家在完善法规,执行听力保护计划,加强监察,研究开发低噪声产品。噪声控制新技术以及高性能护耳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有关噪声标准法规,自70年代以来,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已趋于完善并得到严格执行。当前有些国家规定职业噪声暴露标准为8小时等效连续A声级90dB,但多数国家规定为85dB(A),总的趋势是要过渡到85dB(A)。但不管是规定90dB(A)或85dB(A)对嗓声超过85dB的生产场所都要求对工人定期进行听力检查,发给工人护耳器,告诉工人所在工作场所的噪声级和工人听力检查结果,对工人定期进行教育培训等,以予防职业噪声造成的危害。由于在噪声方面有法规标准要求,对职业性耳聋的赔偿也有明确的规定。如果执行比较严,职工自我保护意识相对也比较高,因而职业噪声危害问题基本得到了控制。

我国有关职业噪声的法规标准目前很不完善,"职业听力保护规定"的颁布仍在审议之中,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控制职业噪声危害的技术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控制噪声源;二是在传播途径上降低噪声;三是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如佩带护耳器。

我国噪声控制方面的研究工作大约从本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传统的噪声控制工程方法,如吸声、隔声、消声、隔振、阻尼降噪等方法已被相当多的人所熟悉,并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解决了不少实际噪声问题。同时,气流噪声和机械撞击性噪声的控制技术,也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各类噪声问题的控制手段现已大体具备,就总体水平来说,我国噪声控制技术同国外并无多大差别。在护耳器研制方面,特别是在慢回弹耳塞的研制开发方面,我国目前也已有此类产品问世,其主要性能已接近国际水平。

对某一具体的噪声问题而言,采用何种方法来解决。要看实际情况而定。一般来说,在经济条件和技术上可行的情况下,应鼓励优先考虑采取工程措施,从声源或传播路径上来降低生产场所的噪声。但是,尚有许多场所,从经济或技术上考虑,目前还不可能采用声源降噪或声传播路径降噪的措施,这些场所应及时采用个人防护措施来控制噪声的危害。再如.有些车间的机械设备或管道很多、很复杂,而受噪声影响的操作工人却较少,这种情况下,暂考虑使用个人防护的办法来解决噪声问题要经济得多。另外.还有些地方虽然在声源上或声传播路径上采取了一定的降噪措施,但噪声级仍未能降到85dB(A)90dB(A)以下,其所遗留的问题应当借助护耳器来补充解决。

在控制职业噪声危害方面,护耳器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用面很广。即使在业余活动的场合,只要有强噪声存在,护耳器也可大派用场,使用护耳器是一种既简便又经济的办法。国外有关噪声的法规标准一般都明文规定:在噪声达到或超过90dB(A)的场合,工人必须使用护耳器;任何人(包括工厂的上司、来厂参观的贵宾)只要进入该场所,也都必须佩带上护耳器;对那些对噪声较敏感的工人,即使在85dB(A)至90dB(A)的环境下工作,也必须使用护耳器。

护耳器主要包括耳塞与耳罩。目前在国外较为流行使用的是一种慢回弹泡沫塑料耳塞。这种耳塞具有隔声值高、佩带舒适简便等优点。

4.煤矿职业危害告知牌 篇四

作业会产生噪声,对听力有损害,提请注意防护

危害物质 危害因素 理化特性

长时间处于噪音环境,会引起听力减弱、下降,时间长可引起永久性耳聋;并引发消化不良呕吐、头痛、血压升高、失眠等全身性病症。防护措施 应急处置

1、控制声源:采用无声或低声设备代替发出强噪音的机械设备;

2、控制声音传播:采用吸声材料或吸声结构吸收声能;

3、个体防护:佩戴耳塞、耳罩、帽盔等防护用品;

4、健康监护:进行岗前健康体检,定期进行岗中体检;

5、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适当安排工间休息,休息时离开噪音环境。

1、使用防声器,如:耳塞、耳罩、防声帽等,并立即离开噪音场所;

2、如发现听力异常,及时到医院检查、确诊。

急救部门:职业防治科 应急电话:4775355

电焊烟尘职业危害告知牌

作业会产生电焊烟尘,对人体有损害,提请注意防护

注意防尘 健康危害 理化特性

吸入这种烟尘会引起头晕、头痛、咳嗽、胸闷气短等,长期吸入会造成肺组织纤维性病变,即焊工尘肺,且常伴随锰中毒、氟中毒和金属烟热等并发症。电焊工尘肺的发病发展缓慢,病程较长,一般发病工龄为15-25年。在温度高达3000-6000度的电焊过程中,焊接原材料中金属元素的蒸发气体,在空气中迅速氧化、凝聚,从而形成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微粒。这种烟尘含有二氧化硅、氧化锰、氟化物、臭氧、各种微量金属和氮氧化物的混合物烟尘或气溶胶,逸散在作业环境中。

必须戴防尘口罩 防护措施 应急处理

1、改善作业场所的通风状况,封闭或半封闭结构内焊接时,必须有机械通风措施;

2、加强个人防护,焊接人员必须佩戴符合职业卫生要求的防尘面罩或口罩;

3、强化职业卫生宣传教育,自觉遵守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做好自我保护;

4、加强岗前、岗中职业健康体检及作业环境监测工作,提前预防和控制职业病;

5、提高焊接技术,改进焊接工艺和材料。电焊作业中如发生不适症状或中毒现象,应立即停止工作,脱离现场到空气新鲜处,并及时送医院就医。急救部门:职业防治科 应急电话:4775355

油漆作业职业病危害告知

油漆作业可能产生有害气体,对人体有害,提请注意防护

当心有害气体中毒 健康危害 理化特性

油漆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苯、甲苯、二甲苯、醋酸丁酯、丙酮等可能引起职业病的有害气体。可吸入,经口和皮肤进入人体,大剂量会致人死亡;高浓度会引起瞌睡、眩晕、头痛、心痛、心跳加快、震颤、意识障碍或昏迷等,经口还会引起恶心、肠胃刺激和痉挛等;长期接触会引起贫血、易出血、易感染;严重时会引起白血病和造血器官癌症。:遇热、明火易燃、爆炸。

当心火灾

禁止烟火 注意防护 应急处理

1、作业场所加强通风作业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橡胶手套和防护眼镜及时换洗工作服

4、紧急救援时,佩戴过滤式防毒,没有防毒或防毒服装不要进入事故现场?.皮肤接触: 立即流动的清水冲洗污染的皮肤,尽快就医,严禁擦拭接触化学品处的皮肤.火情/火灾: 请用灭火器扑救并尽快报警.急救部门:职业防治科 应急电话:4775355

电焊弧光职业病危害告知

电焊作业会产生电焊弧光,对人体有损害,提请注意防护

当心弧光 健康危害 理化特性

对视觉器官的影响:强烈的电焊弧光对眼睛,会产生急、慢性损伤,会引起眼睛畏光、流泪、疼痛、晶体改变等症状,致使视力减退,重者可导致角膜结膜炎 电光性眼炎 或白内障。

对皮肤组织的影响:强烈的电焊弧光对皮肤会产生急、慢性损伤,出现皮肤烧伤感、红肿、发痒、脱皮,形成皮肤红斑病,严重可诱发皮肤癌变。焊接过程的弧光由紫外线、红外线和可见光组成,属于电磁辐射范畴。光辐射作用到人体上,被体内组织吸收,引起组织的热作用、光化学作用,能导致人体组织发生急性或慢性损伤。

必须戴防护眼镜 注意防护 应急处理

1、焊工必须使用镶有特制护目镜片的面罩或头盔,穿好工作服,戴好防护手套和焊工防护鞋;

2、多台焊机作业时应设置不可燃或阻燃的防护屏采用吸收材料作用室内墙壁饰面以减少弧光的反射保证工作场所的照明消除因焊缝视线不清点火后戴面罩的情况发生改革工艺,变手式焊为自动或半自动焊使焊工可在远离施焊地点作业热、头晕、心慌、烦、渴、无力、疲倦等,还可能导致中暑性疾病,如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热处理辐射对流热 加热了的空气 和辐射热。对流热作用于人的体表,通过血液循环使全身加热;辐射热除作用于人体表外,还作用于深部组织。这类作业的气象特点是气温高、热辐射强,而相对湿度较低,形成干热环境。隔热、通风;个人防护卫生保健和健康监护;合理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同时垫高头部、解开衣服,用毛巾或冰块敷头部、掖窝等处,并及时送医院。

急救部门:职业防治科 应急电话:4775355

一氧化碳职业病危害告知

本区域作业会产生一氧化碳,对人体有损害,提请注意防护

一氧化碳 健康危害 理化特性

如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过高,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主要损坏神经系统。轻度急性中毒,表现为头痛、头晕、心悸、恶心,进而症状加重,出现呕吐、四肢无力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长期接触低浓度一氧化碳,可致头痛、头昏、耳鸣、乏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及心电图改变。一氧化碳(CO)是一种对血液和神经系统毒性很强的污染物,为无色、无味、无刺激的气体,已扩散,微溶于水,易溶于氨水。易燃、易爆。与空气混合有爆炸危险。

当心有害气体中毒 注意防护 应急处理

1、加强有限空间排风;

2、做好个人防护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同时垫高头部、解开衣服,用毛巾或冰块敷头部、掖窝等处,并及时送医院。

急救部门:职业防治科 应急电话:4775355

矿尘职业病危害告知

本区域作业会产生一氧化碳,对人体有损害,提请注意防护

矿尘 健康危害 理化特性

长期吸入大量的矿尘,轻者引起呼吸道炎症,重者导致尘肺病。同时,皮肤沾染矿尘,阻塞毛孔,能引起皮肤病或发炎,矿尘还会刺激眼膜。矿尘的主要成分是游离状态的二氧化硅(主要是石英)是许多矿岩的主要成分,煤层中的含量一般不超过5%,半煤岩中的含量在20%左右。矿尘中游离SiO 2的含量是危害人体的决定因素,其含量越高,危害越大。

注意防尘 注意防护 应急处理

1、通风除尘;

2、做好个人防护 急救部门:职业防治科 应急电话:4775355

5.劳动合同职业危害告知书 篇五

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

您将要从事的工作是车间(电焊)岗位,存在职业危害因素,属于有职业危害的作业场所,如防护不当,可能对您身体的造成损伤。您接触的属于(1无机粉尘、2有机粉尘、3混合粉尘)长期接触生产性粉尘的作业人员,当吸入粉尘达到一定数量时即可引发尘肺病。还可引发鼻炎、咽炎、支气管炎、皮炎、尘肺病、眼结膜损害等。

本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法规,对有粉尘职业危害因素的作业场所采取好有职业危害防治措施,对除尘设施定期维护和检修,确保除尘设备运转正常。并为您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___________。按时、按在规定安排您对身体状况进行定期健康检查(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一旦发生职业危害、职业病,本单位将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为您提供相应的待遇。

您在工作中,发现身体状况异常时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当您的工作岗位发生变更时,请您重新与本单位签定劳动合同职业危害告知书。

请您履行以下义务:

参加本单位职业健康国家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和职业卫生知识的培训中心自觉遵守本单位职业健康管理的制度、操作规程;正确佩戴、使用本单位发放的劳动保护用品;按照粉尘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中文说明和警示标识进行正确作业;爱护职业危害防治设施、设备;按时、按规定参加单位安排的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员未尽事宜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特此告知。

甲方:乙方:

6.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制度 篇六

为了规范单位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处置与报告,有效地控制职业病危害事故,减轻职业病危害事故造成的损害,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特制定本制度。

一、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负责本制度的制定、修订及执行,并由职业卫生领导小组进行指导监督。

二、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措施、程序。

(一)发生职业病事故时,单位应根据情况立即采取以下紧急处置措施:

1、停止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作业,控制事故现场,防治事态扩大,把事故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2、疏通应急撤离通道,撤离作业人员,组织泄险;

3、保护事故现场,保留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的材料、设备和工具等;

4、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及时组织救治、安排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

5、按照规定进行事故报告;

6、配合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及卫生行政等相关部门进行调查,按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要求如实提供事故发生情况、有关材料和样品;

7、落实生产监督管理等相关部门要求,采取防控措施。

(二)职业病事故报告程序

1、当发现单位内出现职业病病人或疑似职业病病人时,应当及时以规范格式,书面报告单位所在地县级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等。

2、当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应按照规定的时限和程序,立即电话报告所在地县级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发出书面报告卡。

3、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的内容应包括事故发生的地点、时间、发病情况、死亡人数、可能发生原因、已采取措施和发展趋势等。

7.职业病危害与告知制度 篇七

关键词:火力发电,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在所有发电方式中, 火力发电是历史最久的, 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内蒙古自治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燃煤发电是实现燃煤就地转化, 实现煤从空中走的主要方式, 也是本区一项重要产业。为更好地从源头控制和预防火力发电厂职业病危害, 保护劳动者健康, 笔者于2012年对某热电厂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了职业卫生现场状况调查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 (或强度) 检测, 识别和分析其生产过程中产生和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产生的主要环节, 并提出合理可行的控制措施与防护对策, 提高该类企业职业病防治工作的能力。

1 对象与内容

1.1 对象

某燃煤火力发电厂存在输煤系统、锅炉系统、除灰渣系统、化学水系统、脱硫系统、空冷系统、电气部分、供水系统、维修生产系统和辅助生产系统。

1.2 内容

主要评价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对劳动者健康的危害程度。

1.3 方法和依据

1.3.1 方法

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职业卫生检测的方法, 对热电厂生产过程产生的业病危害因素及分布进行调查和评价。

1.3.2 评价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工作场所空气有害物质测定方法》《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化学有害因素和物理因素) 等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进行评价[1,2,3,4]。

1.4 主要仪器设备

粉尘采样器 (DS-21B) 、双路大气采样仪 (QC-2B) 、2209型声级计、一氧化碳测定仪 (JXC-3820B) 、WBGT指数仪 (LY-09) 、空盒气压表等。

2 结果

2.1 生产工艺流程

2.2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

根据燃煤火电厂的生产工艺分析, 其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噪声、高温及氨、氢氧化钠、一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各种生产环节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见表1。

2.3 检测结果

2.3.1 粉尘检测

结果见表2。

粉尘检测结果表明:本次评价定点检测128个粉尘作业地点, 合格作业点83个, 合格率为64.8%。从上述结果可见, 粉尘短时间接触浓度超标的地点为锅炉系统和除渣系统, 最大超限倍数为75.7和175.7。

2.3.2 有毒物质检测结果见表3。

有毒物质检测结果表明:本次评价对电厂的锅炉车间、化学车间等分别进行了氨、酸、碱、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5种有毒物质的检测, 氨检测结果和化学车间的硫酸检测结果超标, 其余有毒物质浓度均未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为保护工人的健康, 用人单位应高度重视, 经常检查设备的密闭性, 杜绝跑冒滴漏, 加强毒物储存及使用空间通风排毒, 并为工人配备个人防护用品, 如防酸碱手套、防护眼罩、防毒口罩等。

燃煤电厂可产生二氧化碳, 其为窒息性气体, 高浓度累积, 作业现场氧分压降低才可危害作业人员, 但本项目锅炉间设有通风系统, 非密闭空间, 一般对作业人员危害较小。

2.3.3 物理因素检测。

结果见表4

噪声检测结果表明:本次检测的330个噪声作业点中, 298个测点的测定结果符合卫生限值的要求, 合格率为90.3%。其中超标作业点32个, 超标原因除设备本身的噪声发射值较高外, 另一个主要原因为接触时间较长, 导致这些工作场所的噪声值超过接触限值的要求。因此, 应调整劳动作息制度, 尽量减少工人在作业现场的停留时间, 并应为工人配备个人防护用品, 如耳塞、耳罩等。

2.4 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

该项目为控制粉尘外逸, 对贮煤场进行半封闭, 防止煤尘飞扬, 并在周围设置绿化带降尘;锅炉烟气采用布袋除尘器除尘;灰库底部设湿式搅拌机;除渣采用湿法除渣方式, 灰渣用密闭汽车运输;事故贮灰场配备洒水车, 同时设专人管理, 避免产生二次扬尘[5]。采取的防毒措施有:锅炉系统工艺中采用循环流化床锅炉掺烧石灰石粉进行炉内脱硫, 大大削减SO2排放量;循环流化床锅炉中燃料分级燃烧, 炉膛燃烧温度为815~900℃, 并设二次送风装置, 提高循环倍率, 降低了NOx的生成量;化学车间中的酸碱库和酸碱泵房应设有排风设备, 对特定岗位应设置防毒面具等防护用品。防噪降温措施有:锅炉运转层露天布置, 紧身封闭;总图布局中, 对主要声源车间的围护结构安装必要的吸声材料或加厚围护结构;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分开布置, 并设一定的防护距离, 同时在其周围种植树木, 以阻隔和吸收噪声[6]。锅炉各主要排汽门和安全排汽阀加装中、高频消音器;汽轮机、发电机和各类风机等安装必要的消声、隔声装置。对产生振动的设备设置隔振基础, 并在振动较强的工作场所设置隔声操作值班室。但本次检测的电厂已运行多年, 防尘等防护措施需要尽快改进。

3 讨论

燃煤火力发电厂运行时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粉尘、物理因素、有毒物质等各种有害因素数十种, 主要有矽尘、煤尘、噪声、高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硫酸、氢氧化钠、氨等。根据劳动学调查, 粉尘、噪声、高温是火力发电厂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过程中发现, 少数劳动者不佩戴防护用品, 多数防尘口罩滤料使用时间过长, 在存有石灰尘、煤尘的工作场所, 企业应严格要求作业人员正确佩戴和使用防尘口罩等个体防护用品。防尘口罩应定期更换滤料, 保证防尘。燃煤装卸、运输、人工出干灰库、干灰外运、出渣是粉尘的关键控制点。出渣、卸灰时接触的是含游离二氧化硅浓度较高的矽尘, 对身体健康危害最为严重, 应采取严格的粉尘控制措施, 存在多点超标, 超标原因主要因为除尘系统除尘效率不够, 输煤、输渣皮带密闭性较差, 地面干式清扫, 二次扬尘。改造除尘系统, 保证除尘设施的正常运行, 除渣系统加强湿式作业, 锅炉系统采取真空矽尘, 地面加强水力清扫, 防止二次扬尘, 督促工人正确使用并及时更换防尘滤膜, 调整劳动制度, 减少接尘时间。加强设备密闭, 喷淋降尘, 加强个体防护。如在干灰库排气口设除尘装置;罐车装车时接口密闭, 防止粉尘溢出;皮带头和皮带尾采用缓冲锁气装置加排风设施, 可起到密闭且缓冲物料落差冲力的作用, 输送皮带加装喷淋除尘设施。输煤皮带廊和锅炉间地面采取湿式清扫。

噪声和高温是火力发电厂突出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该电厂已经采取了较为全面的隔声、消声、减振、隔热等综合治理措施, 工人以巡检为主, 巡检工人8 h等效连续A升级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但巡检时要接触高噪声源, 建议巡检工人加强个人防护, 接触噪声作业工人应适当安排工间休息, 休息时应离开噪声环境以恢复听觉疲劳, 减少接噪时间, 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听力保护用品耳塞、耳罩等。该电厂必须加强对可能产生有毒物质的设备和管道密闭性的管理, 避免跑、冒、滴、漏;对可能产生有毒气体的工作场所设置机械排风和应急通风设施, 配备应急防毒面具、防酸碱工作服。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加强职业健康教育和健康监护工作, 预防和控制职业病的发生。同时, 职业病危害各项防护措施能否落实, 能否到位, 关键是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引起领导重视, 制定相应考评细则, 建立责任事故和差错事故追究制度, 提到与生产、安全同等的地位, 防止跑冒滴漏等泄露发生, 从源头控制职业病危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T 197-200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5]郭支喜, 李秀萍.煤矸石热电厂新建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J].中国卫生工程学, 2008, 7 (5) :276-278.

8.职业病危害与告知制度 篇八

【关键词】制药行业;原料药;职业病危害;防护

1.制药行业原料药生产中的职业病危害

2.1离心甩干工序中的职业病危害

作为制药行业原料药生产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步骤,离心甩干工序的开展是为了甩干物料中所含的液态化学品、水分,以为接下来的步骤配备材料。结合相关资料可得知,制药行业原料药生产离心甩干工序相关的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苯、乙酸、甲醇、盐酸、醋酸乙酯等。伴随原料药的差异,甩干物料中对应含有的有毒化学物质也不同。原料药生产期间,工作人员会接触到有毒化学物质的情形包括:设备管道密闭不良好、生锈腐蚀出现渗漏情况,各道工序中设备及管道中遗留有有毒化学物质等。倘若通风排毒系统缺乏科学规范的设计,诸如出现排风管道太长、管道阻力太大、排风口太多、排风罩太小等情况,又或者排毒系统排毒未有良好的排毒效果,便可能使原料药生产环境中毒害物质含量显著提升,乃至高于国家卫生标准,工作人员上时间在此种环境下开展工作极易遭受职业病危害因素影响,同时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职业病危害风险隐患。此外,离心甩干工序相关的离心机、空压机等设备发出的噪声也会对工作人员构成一定的危害。由此可见,离心甩干作为制药行业原料药生产期间产生各式各样有毒化学物质,并会对生产环境构成污染的相对严重的一道工序,工作人员面临不良因素会显著增多,应当强化对其的重视力度。

2.2有机溶剂使用的职业病危害

原料药生产期间可能牵涉的有机溶剂大多来自于三方面,分别为反应副产物、合成原料或者反应溶剂以及经合成原料或者溶剂引入。原料药生产期间诸多反应均涉及不同种类有机溶剂的参与,包括卤化、氧化、加成、水解、酰化、缩酮、环合等等,各式各样合成药反应种类对应运用的有机溶剂。有机溶剂使用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同样属于一个相对普遍的问题。有机溶剂对人体呼吸道粘膜、眼结膜以及皮肤等会产生极强的刺激作用,使得形成咳嗽、流泪、接触性皮炎等症状。有机溶剂严重威胁工作人员身体健康,可对各不同人体脏器、生命系统构成非常规损害,还可能存在致癌或者潜在致癌副作用,致使接触工作人员认知、心理发生转变、提前衰老,引发视力障碍、神经衰弱综合症、中毒性脑病、肝癌等病症[2]。

2.制药行业原料药生产中的职业病的防护

制药行业原料药生产中,由于其生产工艺较为特殊,工艺流程繁多,生产周期较长,使用大量的有机溶剂,各工序为非连续生产,反应时间存在不确定性,工作人员操作方式多以现场直接操作为主,可能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类型各式各样,使得急慢性职业中毒频繁引发。全面制药行业在时代发展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优化制药行业原料药生产。如何进一步强化制药行业原料药生产中的职业病的防护可以从以下相关对策着手:

2.1设备布局防护

在原料药工艺技术要求下,离心机通常不进行集中安装,但仍旧需要在一侧布置独立隔离间,用以对这一生产环境与另外工序的联系进行隔离封闭,甩料期间将门窗密闭,确保有毒化学物质不至于全面散发到整个生产车间。针对与离心机相关的空压机、水泵等设置独立房间,且尽量装备于底层部位,内窗选取双层密闭隔声观察窗,外窗选取开门窗,同时设置隔声值班室;倘若内墙留存门窗,那么为了进行隔声,一定要在与生产区域之间设立隔离通道,确保值班室内噪声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3]。

2.2通风排毒系统防护

离心甩干生产工作场所需要选用科学的全面机械排风与局部密闭排风相融合的系统防护手段,将排毒口设置在房屋顶部,同时选取防爆轴流风机,对生产工作场所环境中毒害物质含量予以控制。精烘包洁净区的离心甩干相关设备,甩干期间毒害物质水平存在极具提升的可能,因此应当将排风出口设置于距离离心甩干设备底部比较近的部位,控制部位风速需要能够把发生源形成的毒害气体排出室外,防止毒害气体经过呼吸带[4]。此外,要确保净化空调系统具备尽可能充足的送风量,但切忌选取循环空气开展空气调节,确保生产工作场所中毒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同时避免对其他洁净空调室造成污染。

2.3工艺技术防护

强化自动化水平,降低工作人员与化学物质接触机会。在工艺技术许可的前提下,由透明材质盖代替离心机盖,针对有机溶媒物料添加不锈钢盖,针对酸性物料添加搪瓷玻璃盖,甩料期间要进行液态化学物质加入时,由真空密闭管道加料代替人工加料,加料完毕密闭离心机上口,切忌敞口离心甩干,同时部署内吸式装置,确保离心机内腔表现为负压状态,把形成的毒害物质排出,防止朝生产车间散发。对生产工艺技术进行改革,前道工序进的物料离心甩干之前,对其展开减压浓缩,对易挥发的溶媒予以回收,待温度降下来后再开展离心甩干,从而降低甩料期间毒害物质的挥发量[5]。引入先进低噪声设备,对离心甩干电机装置相关消声装置,确保生产场所噪声水平达到国家相关标准。

2.4工作人员个人防护

与相关存在刺激性、有毒化学物质要形成接触的工作人员应当佩戴达到标准的工作服、防护眼镜、防护靴等,尽可能避免或者缓解机体皮肤、眼镜所遭受的化学性损伤。结合国家相关规定,对生产场所噪声接触卫生限值超过标准的工作人员下发3类之上的护耳装置,并对其性能、效果进行定期检测、维护[6]。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制药行业原料药生产中,由于其生产工艺较为特殊,工艺流程繁多,生产周期较长,使用大量的有机溶剂,各工序为非连续生产,反应时间存在不确定性,工作人员操作方式多以现场直接操作为主,可能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类型各式各样,使得急慢性职业中毒频繁引发。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专研研究、总结经验,全面分析制药行业原料药生产中的职业病危害,健全职业病防护对策设计,强化管理,有效避免职业危害的引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T197-2007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技术导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黄灵,刘新荣,沈骏.某原料药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评价要点[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9):3615-3620.

[3]邓颖聪,裴秀文,刘丽芬,廖阳,梁嘉斌,麦诗琪,肖晓琴,陈菊艳.某多功能化學原料药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工程学,2012,11(1):29-31.

[4]宋小和,周桂侠,李晓然.沈阳某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氨酪酸和呋塞米异地搬迁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J].职业与健康,2015,31(18):2449-2451.

[5]周桂侠,刘抒扬,盖永健,高青.沈阳市某制药公司原料药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J].职业与健康,2014,30(10):1300-1303.

9.职业病危害监测与评价管理制度 篇九

各单位、机关各部室: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做好职业病危害监测与评价管理工作,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管理规范》等法律、规章和规范要求,现对《职业病危害监测与评价管理制度》予以修订,请各单位结合实际对本单位的职业病危害监测与评价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并认真贯彻落实。

职业病危害监测与评价管理制度

第一条 职业病危害监测与评价管理制度是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制度适用于各分公司、全资子公司和相对及以上控股单位(以下简称“各单位”)。

第二条 在属地内开展生产作业的劳务外协队伍、外租企业,由用工单位或租赁单位对其实施统一管理,并监督其落实本制度的要求。

第三条 职业病危害监测与评价工作包括职业病危害日常监测、定期检测与评价管理。

第四条

负责下达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计划,各单位负责本单位检测范围的审核、报备以及检(监)测工作的具体实施。

第五条 日常监测、定期检测范围应当包含各单位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全部工作场所及其评价识别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不得仅对部分作业场所或部分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日常监测或要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仅对部分工作场所或职业病危害因素或进行检测。各单位确定的检测范围应由本单位主要领导书面审核确认。

由于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或现状评价导致检测范围(检测点、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等)增加或由于作业工艺、工作场所撤销等出现检测范围减少等情况,应及时对检测范围进行变更,并经单位主管领导审核确认,做好相关变更资料的归档管理。同时按要求报备安监部,按要求纳入下一进行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

第六条

职业病危害日常监测

一、存在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单位,应建立由专人负责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系统,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二、日常监测由各单位根据生产负荷情况、气象条件、职业病危害程度、防护设施运行情况等实行动态管理,监测频次按职业病防治有关法规、规范规定执行,并做好监测数据的归档。

当出现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发生变化、防护设施异常、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超标等情况时,应根据情况适当增加监测频次。

第七条 定期检测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应由各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开展,并将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相关资质证书复印存档。

二、每年至少对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工作场所进行一次定期检测。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按其规定执行。

三、各单位应如实向委托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提供生产所使用的原辅材料成分及用量、生产工艺与布局、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原辅材料和设备、职业病防护设施、劳动工作制度等与检测有关的情况等有关情况。

四、在进行现场采样检测时,各单位应当保证生产过程处于正常状态,不得故意减少生产负荷或停产、停机。

五、现场采样检测过程中,应保存现场采样的照片或摄像等资料;采样检测结束时,单位陪同人员应当对现场采样检测记录进行确认并签字。

六、各单位应在取得检测报告(含复测报告)后,经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审阅签字后归入单位职业卫生档案。领导签字后的检测结果报告复印件应在7日内报送安全监察部,由安全监察部按要求统一报送上级主管部门。

第八条 对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的作业场所,各单位应结合实际情况,立即组织整改,确保其符合职业卫生环境和条件的要求;不能立即整改的应制定切实有效的整改方案。

整改结束后应进行复测,整改后仍然达不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必须停止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直至监测、检测结果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要求,方可重新作业。整改落实情况应有明确的记录并存入职业卫生档案备查。

第九条 用人单位应当在工作场所公告栏向劳动者公布日常监测、定期检测结果;并按要求及时更新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检测结果,按要求将其存入单位职业卫生管理档案、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等。

第十条 本制度中其他未尽事宜,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要求执行。

10.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与管理制度 篇十

1、最早发现职业病危害事故的部门及人员,应立即向调度室报警,并采取一切措施切断职业病危害事故源。

2、调度室接到报警后,应迅速通知有关部门,快速查明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地点、范围,下达启动应急救援的指令,同时发出警报,通知领导小组成员及医疗救护队伍和各专业队伍迅速赶往职业病危害事故现场。

3、领导小组成员根据职业病危害事故性质和规模,通知通讯组迅速向上级部门报告职业病危害事故情况。

4、领导小组成员到达职业病危害事故现场后,根据职业病危害事故状态及危害程度作出相应的应急决定,并命令各应急救援组立即开展救援。如职业病危害事故扩大时,应请求支援。

11.职业病危害与告知制度 篇十一

【关键词】电焊作业环境;职业危害因素;检测;防护

有毒气体、有害烟尘、高频电磁场、弧光辐射、噪音、震动、高温、氮氧化物、氟化氢、氧化锰、放射性元素、镍、铅、铬、铝、锰以及铁等等都是电焊作业环境中职业危害的因素。相比于粉尘,电焊气溶胶具有极高的生物活性和分散度,由于电焊作业的焊接方式以及焊条的不同,电焊气溶胶的生物活性以及组成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电焊作业环境中的职业危害因素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不容忽视的危害,对电焊工的正常生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要采取一定的检测方法,加强对电焊作业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并且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提高电焊作业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的防护效果,促进电焊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电焊作业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

锰中毒是电焊作业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锰会造成人体内微量元素发生变化并且出现失衡的现象;气焊和电焊的紫外线以及弧光长时间照射人的眼睛会损害角膜上皮,使患者出现视线模糊、怕光以及眼痛等症状;电焊作业的相关人员大部分情况都处在通风不良的密闭状态下,很容易吸入由于电弧焊接时产生的烟尘或者金属氧化物颗粒,在此工作环境中的电焊工会不同程度的出现肺功能损伤的问题;电焊作业中的铅、铝以及锰等金属会促使电焊工出现神经行为、神经心理以及神经生理异常的现象,破坏神经系统功能。

电焊作业过程中的健康危害因素很多,一般可分为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两大类。这些因素会对神经系统、皮肤、眼睛、生殖系统、抗体、体内酶、人体免疫球蛋白、内脏以及体内的微量元素的含量等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电焊作业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方法

1.按《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和《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采集样品检测作业岗位的电焊烟尘,按《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无机含氮化合物》测定氮氧化物浓度,按《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8部分:噪音》检测噪音强度,按《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6部分:紫外辐射》检测电焊弧光强度。

2.超细粒子检测。将仪器放置在焊接工人的蹲点位置,把焊接点与二氧化碳保护焊一米、两米、三米的位置作为采样点。把连续三天不同距离不同岗位的电焊作业进行分别采样。运用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计算三天电焊作业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的均值作为超细粒子的质量浓度和数量浓度。

3.检测粉尘浓度可以采用粉尘检测仪,检测粒子浓度可以采用冷凝粒子计数器,对于滤膜重量可以通过天平进行取样前后重量的测量。

在对电焊作业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检测的过程当中,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检测位置和点数的作业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的检测,确保检测数据的合理性,使检测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电焊职业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的防护措施

电焊行业应该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加强电焊作业环境局部、全面通风等等以及采取相应的个体防护措施。

1.电焊作业环境改善措施

相关研究证明电焊作业现场的风速与气体保护焊颗粒浓度具有负相关关系,颗粒数量的浓度会伴随着现场风速的增加而呈现降低的趋势,风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强颗粒间的碰撞机率,从而促使颗粒聚集减少颗粒的数量。电焊作业环境中的烟尘具有一定的重量,因此,可以在侧墙、屋顶等地方安置烟尘捕集机、增加局部或者全面通风等科学合理的通风系统,提高风的流通速度,从而进一步降低电焊作业环境中颗粒的数量浓度。

电焊行业用人单位也应该采取相应的防噪、减噪的措施,降低噪音的分贝,治理电焊作业完成过程当中产生的噪音污染。

2.个体防护措施

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相关部门或者单位对电焊作业环境中的工作人員配发的个体防护设施并不是很理想,耳塞、耳罩的发放率是81.7%,口罩的发放率是63.5%,眼罩、手套以及工作服的发放率则基本都超过90%。为了更好地防护电焊作业环境中的职业危害因素,电焊作业的企业要加强对个体防护措施的重视和研发,提高对危害因素的防护效果。例如:防尘口罩要安装具有防护超细粒子以及化学毒物的过滤棉,现阶段普遍使用的无纺布,它无法过滤超细粒子以及亚微米级粒子,不过聚丙烯驻极体材料在防尘口罩中的安装能够很好地提高口罩对超细粒子、亚微米级粒子的过滤效果。

四、小结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电焊工艺在建筑工程技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的作用。电焊技术是采用加热或加压,使金属连接面熔化或成为塑性状态而使之达到永久牢固连接的过程。作为重要的现代化加工工艺,电焊在车辆制造、建筑、化工设备、桥梁、机械制造、锅炉以及造船等行业或者领域都有所涉及。当前电焊作业的职业危害和安全问题不断加重,严重影响到电焊工的生活健康。相关的企业、部门以及工作人员要采取一定的电焊作业环境改善措施和个体防护措施,加强对电焊作业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的防护。

参考文献

[1]杨树新.电焊作业过程中职业危害因素[J]现代职业安全,2008年11期.

[2]袁伟明,宾平凡,邢鸣鸾,张美辨,邹华,刘鸿,栾俞清.电焊作业环境中职业危害因素检测与防护[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3年04期.

[3]孙金艳.电焊作业环境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卫生防护对策[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9年05期.

作者简介

12.苯的职业危害与防护 篇十二

苯的用途非常广泛, 早在1920年, 它就已是工业上一种常用的溶剂, 主要用于金属脱脂。目前主要用做脂肪、树脂和碘等的溶剂、光学纯溶剂和高压液相色谱溶剂;用作合成染料、医药、农药、照相胶片, 以及石油化工制品的原料;作为溶剂、萃取剂和稀释剂用于制造油漆、树脂、黏胶、人造革等。从事制鞋、箱包、家具、玩具、化工以及喷漆等工作均可能发生苯的职业性接触。另外进入新装修的住房、办公室、新汽车和接触新家具也可能发生苯的生活性接触。

我国职业卫生标准规定的工作场所苯的职业接触限值为:TWA 6mg/m3 (皮) , STEL 10 mg/m3。

苯的职业危害

由于苯的挥发性大, 暴露于空气中很容易扩散。人吸入或皮肤接触苯后会引起急性和慢性苯中毒。

1.急性中毒

短时间内吸入大量苯蒸气或口服多量液态苯后出现急性中毒。急性中毒主要引起中毒性麻痹, 过程与酒醉或手术时的全身麻醉相似, 伴有黏膜刺激症状。轻度中毒者会有头痛、头晕、流泪、咽干、咳嗽、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步态不稳, 皮肤、指甲及黏膜紫绀、急性结膜炎、耳鸣、畏光、心悸以及面色苍白等症状。中度和重度中毒者, 除上述症状加重、嗜睡、反应迟钝、神志恍惚等外, 还可能迅速昏迷、脉搏快且弱、血压下降、全身皮肤黏膜紫绀、呼吸增快、抽搐、肌肉震颤, 有的患者还可出现躁动、欣快、谵妄及周围神经损害, 甚至呼吸困难、休克。吸入极高浓度苯蒸气或口服中毒者, 可在几分钟内突然昏倒, 意识丧失, 如未及时抢救可迅速死亡。

2.慢性中毒

长期接触低浓度苯可引起慢性中毒, 主要表现为对神经系统和骨髓造血系统的影响。慢性苯中毒早期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 如头晕、头痛、失眠、多梦、乏力和记忆力减退等, 有的伴有心动过速或过缓, 皮肤划痕反映阳性。个别病例有肢端麻木和痛觉减退表现。慢性苯中毒主要损害造血系统, 最早和最常见的异常表现是持续性白细胞计数减少。中度中毒者可见红细胞计数偏低或减少, 重度中毒者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和网织细胞都明显减少。患者主要表现为牙龈出血、鼻出血、皮下出血或紫癜, 重症者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 表现为贫血、严重出血倾向以及反复感染。长时间接触较高浓度的苯可引起白血病, 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已确认苯为人类致癌物。

经常接触苯可引起皮肤脱脂。干燥、脱屑以致皲裂, 有时会出现过敏性湿疹和脱脂性皮炎。苯还造成接触女工的月经血量增多, 经期延长, 对免疫系统也有影响。

急性中毒的处理

吸入中毒者, 应迅速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 脱去被污染衣服, 松开所有的衣服及颈、胸部纽扣、腰带, 使其静卧, 口鼻如有污垢物, 要立即清除, 以保证肺通气正常, 呼吸通畅, 并且要注意身体的保暖。

口服中毒者, 应用0.005的活性炭悬液或0.02碳酸氢钠溶液洗胃催吐, 然后服导泻和利尿药物, 以加快体内毒物的排泄, 减少毒物吸收。

皮肤污染中毒者, 应换去被污染的衣服和鞋袜, 用肥皂水和清水反复清洗皮肤和头发。

有昏迷、抽搐患者, 应及早清除口腔异物, 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尽快送医院救治。

苯中毒的预防

1.以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取代手工操作, 避免直接接触。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苯。加强通风排毒, 车间安装全面通风设施, 有挥发苯的局部要安装排风设施。

2.发生泄漏事故时, 迅速将泄漏污染区的人员撤离至安全区, 严格控制出入。现场处理人员要使用正压式空气呼吸器, 穿防护衣。

3.苯应储存在阴凉通风的仓库内, 远离火种和热源。防止容器密闭搬运时包装和容器损坏。

4.做好个人防护:遵守严格的规章制度, 接触苯的操作人员要穿戴工作衣、帽, 配备合适的防毒面具和空气呼吸器。不在岗位休息或进食。

5.对苯作业环境空气中的苯浓度定期进行监测, 发现超标应及时找出原因予以处理。

6.做好职业健康监护:凡从事苯作业的工人都要做就业前体检, 有血象指标低、各种血液病及严重的皮肤病等职业禁忌证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苯工作。在职工人每年体检一次, 检查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定量, 必要时进行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白细胞分类和骨髓象检查等。

苯中毒案例

案例1

李某, 男, 38岁, 某工程队油漆工。2009年9月某日上午他与另一工人王某兑好一桶防漏油漆 (含防腐剂、二甲苯和香蕉水) 后, 两人下到蓄水池内刷油漆, 王某下去后感觉头昏, 即返回地面, 向下看池内时见李某倒在梯下, 口吐白沫, 昏迷。随即将2人送到附近医院抢救, 经检查发现李某已经死亡, 王某经医院治疗后痊愈。

对现场收集的防漏涂料经气相色谱分析, 该涂料溶剂为苯;尸检时取心血, 经气相色谱分析, 结果检出苯, 浓度为19.8 mg/L。

分析:本案例中死亡工人使用的油漆是以苯为稀释剂, 施工地点在低于地面的蓄水池内, 通风条件差, 空气中苯蒸气的含量高;人在此环境条件下作业极易发生中毒。尸检心血中苯的浓度为19.8 mg/L, 大大高于苯的致死血浓度 (0.4〜0.9 mg/L) 。结合案情、现场情况和死亡过程等综合分析认定, 李某是由于在使用含较高浓度苯的油漆作业时, 因未戴防护面具, 又未采取其它预防措施, 发生急性苯中毒导致死亡。

案例2

2001年11月, 广州市某木业制品厂发生一起4例苯中毒事故, 其中1例重度苯中毒 (再生障碍性贫血) , 3例轻度苯中毒。4例苯中毒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21〜33岁, 其中3例是喷漆工, 1例是管理人员。临床表现:头晕、头痛、乏力、失眠、腹痛、双下肢皮肤有少量瘀血斑。4人还有不同程度的血红蛋白降低, 白细胞数以及血小板减少。

现场调查发现患者所在木业制品厂是私营企业, 主要产品是木地板。患者所在的喷漆车间工人共3人, 全部有血象降低, 另一名患者为管理人员, 也经常接触到油漆工作。车间通风与采光欠佳, 对主要使用几种油漆原料液面上气体检测均发现有苯及其化合物, 其中天那水含有高浓度的苯。在模拟喷漆作业时, 检测到空气中苯的浓度为812.10 mg/m3, 超标20余倍。

13.职业病危害管理制度 篇十三

职业病危害管理制度

职业病危害: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一、目的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实现公司所确定的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公司所属各单位和个人在从事接触粉尘、电气焊、建筑防水、防腐保温、油漆作业等有毒有害作业时均应执行本办法。

三、防治方针

职业病的防治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各作业 项目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四、职业病危害种类

根据企业经营和生产车间的具体情况确定本单位的职业危害为五大类:

1、生产性粉尘的危害:在涂装车间,保险杠的返工会大量的油漆粉尘,长期吸入这样的粉尘可发生矽肺病。

2、有机溶剂的危害:车间作业 过程中常接触到多种有机溶剂,如防 芜湖新泉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鄂尔多斯分公司

水作业 中常常接触到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喷漆作业常常接触到苯、苯系物外还可接触到醋酸乙酯、氨类、甲苯二氰酸等,这些有机溶剂的沸点低、极易挥发,在使用过程中挥发到空气中的浓度可以达到很高,极易发生急性中毒和中毒死亡事故。

3、焊接作业产生的金属烟雾危害;在焊接作业时可产生多种有害烟雾物质,如电气焊时使用锰焊条,除可以产生锰尘外,还可以产生锰烟、氟化物,臭氧及一氧化碳,长期吸入可导致电气工人尘肺及慢性中毒。

4、生产性躁声和局部震动危害:在生产车间里使用的大型机械工具都可以产生较强的躁声和局部的震动,长期接触躁声可损害职工的听力,严重时可造成躁声性耳聋,长期接触震动能损害手的功能,严重时可导致局部震动病。

5、高温作业危害;长期的高温作业可引起人体水电解质紊乱,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可造成人体虚脱,昏迷甚至休克,易造成意外事故。

五、防护措施

(一)作业场所防护措施:

1、各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识别、确定本单位的职业病危害种类,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2、在确定的职业危害作业场所的醒目位置,设置职业病危害告知警示标志。

3、涂装车间在保险杠返工等有大量粉尘作业时,应配备行之有效的降尘设施和设备,对生产工位给予供新鲜风。

4、对从事高危职业危害作业人员,工作时间应严格加以控制,并有针 芜湖新泉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鄂尔多斯分公司

对性的急救措施。

(二)个人防护措施:

1、加强对车间作业人员的职业病危害教育,提高对职业病危害的认识,了解其危害,掌握职业病防治的方法。

2、接触粉尘车间作业人员,在作业 中应尽量降低粉尘的浓度,在作业 中采取不断喷水的措施降低扬尘。并正确佩带防尘口罩。

3、从事防水作业,喷漆作业的作业 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作业,作业 前要检查作业场所的通风是否畅通,通风设施是否运转正常,作业人员在作业 作业中要正确佩带防毒口罩。

4、电气焊作业操作人员在作业 中应注意作业 作业环境的通风或设置局部排烟设备,使作业场所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浓度控制在国家卫生标准之下,在难以改善通风条件的作业环境中操作时,必须佩带有效的防毒面具和防毒口罩。

5、进行躁声较大的作业 作业时,作业 人员要正确佩带防护耳罩,并减少躁声作业的时间。

6、长期从事高温作业的作业 人员应减少工作时间,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饮用水,并佩带好防护用品。

14.职业危害申报制度 篇十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规定,制定本职业危害申报制度。

第一条新城金矿生产过程中存在或者产生职业危害,按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的规定,应当及时、如实申报职业危害,并接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二条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是指从业人员在从事职业活动中,由于接触物理因素、化学性毒物、生物因素等有害因素而对身体健康所造成的各种损害。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按照《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确定。

第三条安全环保部负责新城金矿职业危害申报,职业卫生主管负责申报的具体工作。

第四条安全环保部按照规定对生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价,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报。

第五条职业危害申报时,提交《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表》和下列有关资料:

1、生产经营单位的基本情况;

2、产生职业危害因素的生产技术、工艺和材料的情况;

3、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和强度的情况;

4、作业场所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人数及分布情况;

5、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情况;

6、对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从业人员的管理情况;

7、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资料。

第六条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采取电子和纸质文本两种方式。生产经营单位首先通过“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与备案管理系统”进行电子数据申报,申报通过后将《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表》加盖公章并由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 1

责人签字后,连同有关资料一并上报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第七条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每年申报一次。生产经营单位下列事项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当按照本条规定向原申报机关申报变更:

1、进行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或者技术引进的,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申报;

2、因技术、工艺或者材料发生变化导致原申报的职业危害因素及其相关内容发生重大变化的,在技术、工艺或者材料变化之日起15日内进行申报;

3、生产经营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发生变化的,在发生变化之日起15日内进行申报。

第八条生产经营单位终止生产经营活动,应当在生产经营活动终止之日起15日内向原申报机关报告并办理相关手续。

第九条:安全环保部负责做好《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表》、《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回执》等相关资料的存档工作。

15.急诊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 篇十五

1 职业危害的概念

18世纪职业医学之父Bernadio提出“职业危害”这一概念。职业危害是指在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环境中产生或存在的, 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的总称。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是指劳动者职业活动中可能在作业场所接触到的粉尘、化学性毒物、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有害因素。

2 急诊护士职业危害因素

2.1 锐器伤

陈红岩等[3]分析了110名医务人员填报的职业暴露登记表, 发现护士发生锐器伤率最高, 暴露发生率依次为护士60名 (54.5%) , 医师45名 (41.0%) , 检验师5名 (4.5%) ;主要以锐器伤为主 (86.4%) 。护士在采血、静脉穿刺、清洗医疗器械时容易发生锐器伤。急诊护士抢救患者时使用的锐器较多, 导致在急救过程中锐器伤的发生率更大, 增加了经血液传播疾病 (如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 感染的机会。黄宇静[4]报道, 护士发生的锐器伤以针刺伤居多。

2.2 化学消毒剂及紫外线危害

医院为防止院内感染, 预防交叉感染, 会由护士对空气和物体表面经常进行消毒。护士作为化学消毒剂及紫外线的直接接触者, 面临很多危害。常用消毒剂 (如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 容易造成皮肤及黏膜过敏反应, 紫外线照射也会对眼睛和皮肤造成伤害。

2.3 环境因素

2.3.1 空气污染

急诊就诊患者复杂, 人流量大, 有的患者可能患呼吸道疾病 (如肺结核等) , 使室内污染气体溶胶增多。中央空调系统的使用, 也使空调使用季节的工作环境空气污染更加严重。

2.3.2 噪音污染

急诊的就诊量、就诊患者的病情等都难以预测, 急诊室的抢救频繁, 设备仪器的使用率比其他科室高, 急诊患者的病情易变化导致仪器报警现象多, 这都使急诊室的噪音污染相对严重。蒋红[5]随机抽取2个普内外病房及1个急诊室, 在具有代表性的时段测定噪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急诊室、监护室24h监测的结果显示, 所有测定点噪声都超过标准, 最高者超出标准的84%, 最低超出4%。根据美国劳动局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处 (OSHA) 推荐, 在工作8小时的前提下, 所有工作人员环境中允许噪音小于90分贝, 相当于一辆大型载重卡车行车时产生的噪音。急诊室的噪音污染对护士的听力产生一定的损害, 而这种损害无法通过外科手术或听力辅助设备来弥补。

2.3.3 电离辐射

医院的规模与医疗仪器设备的现状密不可分, 高精度的仪器设备会产生一定量的辐射, 故医院的电磁辐射污染不可忽视[6]。急诊室作为医院的一线救治场所, 多配备摄片室或移动摄片器材等辅助诊断设备, 急救设备也较多, 这就使急诊护士在执行治疗和护理操作时与仪器设备的接触更加频繁。急诊患者病情危重, 部分检查 (如摄X线胸片, B超检查等) 都必须在床边进行,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急诊护士的电离辐射危害。郑德先[7]指出, 有效的防护可明显减少受辐射剂量, 但急诊护士的特殊性造成很多防护措施 (如穿铅衣) 难以落实。

2.4 工作场所暴力

Gack i-Sm ith等[8]指出, 急诊护理人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现象非常普遍。由于急诊的设施条件、留观环境相对较差, 而患者大多病情急、重、变化快 (如严重烧伤、车祸创伤等意外伤害) , 入院时家属一般情绪较激动, 对于嘈杂的就诊环境、不能收住入病房, 以及急诊医护患比例不平衡等情况难以理解。当各种要求不能满足时, 患者或家属会对服务终端的护理人员不满, 态度差, 甚至出现辱骂、殴打护理人员的现象, 严重影响护理人员的工作状态。

2.5 心理、社会因素

急诊护士工作量大且繁重, 对于各种意外事件的应激, 包括对暴力和重大伤亡抢救的应激, 使她们的心理压力增大。Tabor[9]提出, 护士有产生替代性创伤的可能, 即助人者虽非直接暴露于受创者所述之经历, 但在情绪上仍被受创者及其事件影响, 而产生一些雷同于受创者之创伤反应的内在心理经验转变的反应, 多发生于医护人员、社会工作者、警察、消防人员、军人等助人工作者。急诊护士面临的家庭冲突也高于普通病房护士[10], 这也加重了急诊护士的心理负担。此外, 急诊护士面对职业暴力造成的伤害, 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其心理状态。

2.6 其他

如乳胶过敏, 急诊忙碌的环境、高人流量、多种仪器设备等因空间狭小而导致跌倒/外伤, 设备仪器危害 (除颤仪电击等) , 移动物体致眼睛损伤, 搬移重物、移动患者造成骨骼肌肉损伤等。

3 防护措施

3.1 确保护理操作规范化

锐器伤等物理性损伤大多是由于护士不规范操作引起的, 如护士拔针时注意力不集中、拔针姿势不正确, 导致针刺伤;配置药液时不规范操作, 使用过的针头未及时放入锐器盒等。这就提醒护理人员要时刻注意规范化操作, 减少职业危害。

3.2 提高防护意识, 加强自我保护

Ramsay等[11]认为, 护士职业危害与护士对工作相关的职业防护认识程度以及管理机制直接相关。而职业安全水平、健康培训资源的可及性及行政管理的支持, 对降低职业危害起关键作用。急诊护士要明确所在岗位的特殊性, 加强法律意识,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不断学习职业防护的有关知识。在接诊患者时要佩戴口罩, 操作前后要严格按“六步法”洗手, 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时要保证洗手时间, 确保效果[12]。对于环境危害, 可以通过开窗通风、远离辐射等措施来减少或避免。在抢救危重患者时, 急诊护士更应注意自我防护, 佩戴手套, 避免急救过程中被血液、体液等分泌物污染或遭遇锐器伤。对于突如其来的暴力事件, 要减少将自己暴露于暴力中的机会;如遇言语暴力, 由其他同事负责协调, 不要与其发生正面冲突。Tang等[13]建议, 应安排对工作场所暴力有充分应对经验的护士上夜班。同时, 医院行政管理部门要提高支持力度, 提供防护设施, 如有效的锐器处理装置、低危害的抽血输液设备, 进行员工培训, 建立职业健康安全标准、职业危害分析机制以及制定相关制度, 开展职业危害持续质量改进项目, 以及将职业分析结果进一步指导今后的防护制度流程中。

3.3 强化心理素质

关注急诊护士的心理问题, 提高护士工作的积极性, 从而提升院前急救护理工作质量[14]。Cooke等[15]的研究也证实实行干预措施可以减少护士的焦虑情绪。近年来, 护士心理资本水平[16]的理念也常被提起。医院行政管理部门应定期请专业人员对员工进行心理辅导, 减少护士的工作压力。

4 体会

16.职业病危害与告知制度 篇十六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护士;职业危害;防护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552-01

医院消毒供应室是一个特殊科室,负责全院可重复使用医疗器械回收、清洗、包装、消毒灭菌、储存的场所,供应全院各科使用的各种诊疗包、敷料包及一次性灭菌物品等。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不可避免地每天都要接触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医疗器械、各种化学消毒剂、高温、潮湿、噪音等,均对工作人员造成各种危害,因此,了解職业危害,加强自我保护是工作人员健康工作的前提和保障。

1职业危害因素?

1.1环境因素:热力灭菌法在使用过程中散发出的热力使供应室工作人员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对健康造成影响;洗涤工作是供应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即使在寒冷的冬季,工作人员亦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冷水,寒冷、潮湿也对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每日把各科室回收来的布类、器械等物品统一在回收间再分类、整理清点,造成回收环境的污染,尤其是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尿液、脓液、唾液、引流液的致病菌可扩散到空气中形成气溶胶,造成回收间的环境及空气污染。制作各种敷料、棉球等纤维粉尘到处飞扬,极易吸入呼吸道,长期刺激呼吸道,损坏呼吸系统的功能。另外,供应室存在各种噪声污染源,高压蒸汽灭菌器工作室发出的噪声,长时间作用于人体,可造成听觉器官、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损伤。?

1.2针刺伤及刀割伤:在污染物品回收、清洗、包装过程中被针头、刀片、剪子等锐器刺伤。而针头是对医务人员伤害最多、最深的锐器,健康医务人员患血液传播疾病80%~90%是由针刺伤导致。经血液传播疾病主要包括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疟疾等,特别是HBV传染性更强,针刺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1.3烫伤:使用高压蒸汽灭菌器时应持证上岗,熟练掌握操作程序。在高压灭菌后取包时经常有被烫伤的危险,在擦洗消毒锅内室时头部容易烫伤。

1.4化学因素:含氯消毒剂广泛用于污染区的处理,含氯消毒剂具有腐蚀性、挥发性、刺激性,经常接触此类化学物品会引起眼结膜烧伤、呼吸道炎症、喉头水肿和痉挛、化学性气管炎或肺炎和皮肤损害等;干热灭菌凡士林、石蜡油时散发的气味非常刺鼻,长期吸入会导致呼吸道损害甚至致癌。

1.5安全防护意识淡薄:工作人员对医院感染严重性认识不足,护工的素质较差,消毒人员的专业知识急待培训;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意识缺乏,对疾病的传播途径及其危害认识不清,不执行有关规章制度,导致感染隐患的发生。

2职业危害防护对策

2.1环境因素:对室内高温、寒冷、潮湿、噪声、粉尘等可采取一些防护措施。如消毒间使用空间尽量宽敞,可安装排风扇及空调,有条件安装消音设备;冬季尽量用热水洗涤,戴橡胶手套,有条件可用全自动清洗机清洗,尽量减少手工清洗;在制作敷料、棉球时,设独立空间,工作人员戴口罩。

2.2针刺伤:器械回收后分拣时应细致、认真,将缝合针、刀片、锐器逐一挑出,单独处理,戴防护手套,不可用手直接触摸,还应选择加厚、耐用型手套,手套出现破漏时应及时更换;刷洗器械时要戴双层手套、眼罩,穿防水围裙、隔离衣;刷洗器械时速度应避免过快,发生针刺伤时应将血液挤出,及时处置伤口,做必要的检查、预防工作,并及时上报感染科室登记备案。?

2.3烫伤:使用高压蒸汽灭菌器时,人应站在锅门背后,取消毒包时应穿长袖及无菌衣,可戴隔热及无菌手套;开放蒸汽阀门时身体应躲开阀门开口处,防止压力过高蒸汽喷向脸部;清洁灭菌器内室时应在锅内室温度下降至接近室温的情况下进行,不可操之过急。

2.4化学因素:正确合理的使用含氯消毒剂浸泡器械、物品,消毒液要随时盖上盖子,操作时要做好自我防护,戴口罩、手套、面罩等;设立一间独立干热灭菌室,安装排风扇,灭菌期间关闭门窗,程序结束前尽量避免进入灭菌室;凡士林厚度<1.3cm,石蜡油<0.635cm,避免过厚过高液溢出产生大量烟雾,而影响灭菌效果。

2.5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职业教育,使其充分认识职业暴露的危险性,自觉地把防护措施用于日常工作中,减少不安全隐患发生。工作人员在回收过程中要求戴口罩、帽子、手套,出供应室时更换外出衣、外出鞋;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尿液、脓液以及体内有各种引流液器械时戴手套,并且要及时更换手套,避免交叉感染;清洗污物时除戴口罩、帽子、手套外,还要穿防护服或防水围裙、专用鞋,带护目镜或面罩;室内要保持通风换气,工作人员注意手卫生;在各项操作中应按流程执行,改变个人操作习惯,保证在任何时候进行操作时都能符合规定的安全技术和措施;对新上岗的护士进行岗前教育,重视职业暴露不安全因素,掌握伤后挤压出血、清洗、消毒、登记上报的处理程序,必要时注射疫苗以免发生严重后果。

2.6加强设备检修工作:对科室不安全设备应及时维修,排除高压灭菌器故障,防止爆炸。通过宣传教育使供应室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得到提高,采取积极措施,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损害,安全、有效地增加社会和经济效益,确保供应室人员身体健康。

3结论

供应室是一个多学科、复杂的系统,整个供应室的运营需形成一个良性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系统。供应室护士是这个系统的核心力量,拥有一支健康的队伍才能让供应室得到更好的发展。因而,供应室护士要正确掌握自我保护措施,掌握各级防护标准,各种物品的正确使用方法,保证防护效果。通过不断学习新业务、新技术,进一步提高传染病的防治能力,把职业危害降到最低限度,更好地服务于各科室需要,为医院提供坚实的后盾力量。

参考文献

[1]芦慧.消毒供应室的职业危害与对策.基层医学论坛,2010,14(9).

[2]颜晓清,刘侠.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因素与防护措施[J].中国医药导报,2010,7(4).

[3]周海林.消毒供应室护士职业危害与自身防护.吉林医学,2009,30(16).

上一篇:三字经释义下一篇:《解析几何》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