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会十大报告(共7篇)
1.党代会十大报告 篇一
全力推进两个加快 深入实施八项工程 勇当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
——在中国共产党如皋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同志们:
今天,中国共产党如皋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在这里隆重开幕,这是一次继往开来、肩负着重要历史使命的大会。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主要工作,进一步明确今后五年全市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中共如皋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全力推进两个加快,深入实施八项工程,勇当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如皋市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一、五年回顾和主要经验
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我市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领导下,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奋勇争先,圆满完成了十次党代会赋予的各项任务,实现了经济社会主要指标从南通“小六子”到南通领先、从“苏中的苏北” 1 到率先融入苏南的历史性飞跃。
五年来,发展速度持续领先,综合实力大幅跃升。主要指标持续跨越。201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31亿元,年均递增22.7%,增幅持续位居南通第一。实现财政总收入78.1亿元、一般预算收入33.7亿元,年均分别递增43.1%、43.9%,增幅保持苏中苏南领先,一般预算收入总量由全省第28位跻身前8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9852元、8695元,年递增14.5%、14.3%,增幅持续保持南通首位。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工业应税销售、实缴税金总量连续三年居南通第一,规模企业、亿元企业数量分别达“十五”末的2.6倍和4.3倍,熔盛重工成为南通唯一应税销售超百亿工业企业;项目投入增势强劲,规模工业投入年均增长37.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照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全面达标,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的位次五年分别前移28、20位。
五年来,开放层次不断提高,沿江开发成绩斐然。外资民资双丰收。累计完成注册外资71.8亿美元、到帐外资34亿美元,分别是“十五”的4.5倍和8.1倍,持续保持南通第一、全省领先;市外民资注册资本、民营经济税收总量持续位居南通首位。外经外贸齐发展。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61.8亿美元、外经营业额6.9亿美元,分别是“十五”的5.6倍和2.3倍;双马化工在印尼投资7000万美元,成为南通境外最大投资项目。沿江开发成效显著。长江镇成为全省首批20个“强镇扩权”试点镇之一,建成国家级造船基地、省重点物流基地;建成新世纪首家县(市)级国家一类口岸,如皋海关等联检部门相继运行,保税、监管仓库等配套功能陆续建成,集装箱 航线开通,如皋海关年关税总量位居苏中苏北大市口岸前列。
五年来,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转型升级成效显著。产业结构更趋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15.4∶51.8∶32.8调整为9.6:56.8:33.6。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规模工业占全部工业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分别达68.6%、32.9%,比“十五”末提高22.1个和10.7个百分点,建成省船舶及海洋工程、现代电力装备特色产业基地;港口物流、软件、服务外包、特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如皋软件园获批省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建筑业加快转型,先后荣获五项鲁班奖,2010年施工产值达360亿元,是“十五”末的2.9倍;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高效农业、生猪、家禽规模养殖占比由35.2%、50.5%和72%提高到60.5%、70%和95%,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省高效设施农业先进县(市)。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建成全国科技百强县(市)、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列入全省首批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县(市)、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五年来,环境打造取得突破,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建设高效突破。五年累计投入239亿元,是“十五”的4.35倍,建成区面积由19.2平方公里增加到35平方公里,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25.3平方米提高到40.2平方米,城市绿化率由35.6%提升到40.5%。交通条件日益改善。累计完成交通投入100亿元,是“十五”的3.34倍,“八横八纵”骨干道路网络全面形成,每平方公里公路密度达2.3公里,位居南通首位,农村公路、公交实现村村通。小城镇建设快速推进。重点镇“四横四纵”、一般镇“三横三纵”道路框架基本形成,小城镇“十个一”功能配套不断完善,承载能级持续提升,累计新建农民安置房10.8万套,集居农民20万人,城市化率由36.2%提升 到48.7%。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长江优质饮用水、城镇污水处理、城乡垃圾处理实现全覆盖,农村改厕、河道整治、绿化造林、秸秆综合利用均被评为全省先进,建成全国首批绿化模范县(市);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国家级考评,并被誉为新世纪全国执行创卫新版本、新标准的新典型;生态市通过国家级技术评估,全国文明城市成为江北唯一接受省级测评的县(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园林城市总体达标。
五年来,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和谐如皋共建共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建成省教育现代化县(市),成为南通唯一的全省首批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均达100%;集图、文、博、规划、科技馆于一体的文化广场全面竣工,镇、村文体服务功能全面提升,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县(市)、老龄工作先进县(市)、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和省群众文化先进县(市)、食品安全示范县(市)。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在全省率先实行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保合一”,在苏中苏北率先实行农民养老保险财政贴补,在南通市率先实行大病救助和事业单位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覆盖率达98%,五保集中供养率达70.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法治平安建设取得实效。法治如皋建设不断加强,始终坚持依法行政,深入推进公正司法,扎实开展“五五”普法,“书记大接访”、“12345”市长热线等平台为畅通诉求渠道、有效化解矛盾提供了保证,被评为全国法治创建先进县(市);平安如皋建设纵深推进,公众安全感持续保持在98%以上,连续被评为省社会治安安全县(市);信访工作、安全管理机制逐步完善,有 力营造了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五年来,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政治保证有力有效。常委自身建设常抓不懈。市委常委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积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带头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引领科学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思想宣传工作富有成效。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干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持续推动思想解放;广泛开展系列主题宣传活动,营造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浓烈氛围;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放大“爱心邮路”示范效应,涌现出爱心大使赵小亭等先进典型,“腾江越海、登高致远”的新时期如皋城市精神大力弘扬。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坚持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全程纪实、差额、公开和“一报告两评议”制度,大力实施年轻干部“四线四百”工程,领导班子引领科学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成效明显。农村、“两新”、社区、机关党组织建设持续加强,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大学生村干部“村村有”、“村村优”,40名优秀村干部进入科级领导班子,选派36名科级机关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基层组织不断夯实。党风廉政建设持续加强。健全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实行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健全完善三级便民服务网络,有力提升了行政服务效能。
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团结拼搏、艰苦奋斗的结果,是历届市(县)委以及离退休老同志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如皋市第十届委员会,向全 市党员干部、广大人民群众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如皋发展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五年发展历程,我们不仅取得了辉煌成就,而且积累了在复杂困难局面中推进又好又快发展的经验,为勇当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是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努力探索符合如皋市情的发展道路。我们始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局,准确把握发展大势和经济规律,立足总量小、欠发达但区位优、潜力大这一独特市情,坚持走吸纳集聚、开放带动之路,大力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抢抓沿江沿海开发、长三角一体化叠加机遇,坚持走沿江开发、强“极”拉动之路,深入推进大沿江开发,实现港区“八年再造一个如皋经济总量”目标;主动顺应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要求,坚持走人才强市、创新驱动之路,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抢抓新农村建设等政策机遇,坚持走城乡一体、“三化”互动之路,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民市民化、农村城镇化进程,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评为城乡统筹科学发展值得关注典范县市;积极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走共建共享、统筹推动之路,切实让发展成果普惠广大百姓。实践证明,只有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定不移地走符合如皋实际的发展道路,才能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实现持续腾飞。
二是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攻坚克难,破解瓶颈,不断拓展持续跨越发展的新空间。面对宏观调控、环境资源约束、金融危机、社会矛盾凸显等复杂多变的形势,我们制定完善安置房建设、搬迁补偿、培训就业、社会保障“四位一体”的搬迁政策,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动员力和资源整合力,切实破解了“搬迁难”;大力推进“三集中”,积极实施“万顷良田”工程,用足用活城乡建设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切实破解了“用地难”;创新思路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通过创新投融资机制、推动银政企合作、招引市外金融机构、企业上市、发行债券等,最大限度地集聚各类资金,切实破解了“融资难”;不断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发挥同业商会作用,建立重大项目“绿色审批通道”,切实破解了“审批难”;创新实施“三三三”人才工作模式,出台创新创业人才激励政策,加快建设人才公寓,推行“雉水英才”“学子归巢”计划,切实破解了“人才集聚难”;全力推进公共服务社会化,成功组建文广传媒、教育培训、港口投资等集团,以市场化经营理念、公司化管理模式激活了公共服务主体的活力。实践证明,只有不断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积极构建充满生机、富有成效的体制机制,才能充分激发各类主体积极性,为科学发展不断注入强劲活力。
三是始终坚持以高点定位为导向,只争朝夕,狠抓落实,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科学确立挑战性的目标定位,积极营造争先进位的赶超氛围,始终保持加压奋进的工作常态是如皋经济社会持续腾飞的力量源泉。五年来,我们先后响亮提出“学赶张家港、建设新如皋”、“勇当江苏跨越发展的领先者、江北科学发展的排头兵、苏中和谐发展 的领头羊”、“弯道超越”、“跨江争八强”、“勇当新时期渡江突击队”等挑战极限的目标,激发了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快发展,只争朝夕大跨越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坚持突出重点、狠抓关键,持续推进招商引资、项目投入、沿江开发、全民创业、环境打造、新农村建设六大重点工作,以重点工作的高效突破推动经济社会持续跨越;我们坚持科学组织、狠抓落实,以健全的组织推进体系和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保证了各项任务的高效推进、全面落实,使一个个看似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目标最终成为现实。实践证明,只有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勇创一流的雄心壮志和永不满足的目标追求,才能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四是始终坚持以发展惠民为宗旨,改善民生,凝心聚力,不断提升全市人民幸福指数。我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理念,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群众参与全面小康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调动和发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适度超前实施了一系列惠民、利民、富民、安民工程,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改善城乡环境,努力让发展成果最大限度普惠于民;深入推进法治如皋、平安如皋建设,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高度关注弱势群体,维护失地失业群体利益,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各种困难,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协力谋发展、和衷共济促腾飞的热情。实践证明,只有牢固确立以人为本、发展惠民的理念,持 续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与尊重,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才能为经济社会持续跨越发展凝心聚力。
五是始终坚持以加强党的建设为保证,同心同德,整体联动,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我们始终把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市委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四套班子团结协作、齐心协力,人大和政协职能作用充分发挥,党管武装、统战、工商联、双拥、群团等各项工作持续强化,基层民主不断加强;积极打造学习型党组织,通过定期举办中心组学习、领导干部境内外培训、组织收看《惊涛拍岸》等大型政论片、开展“八破八立”大讨论,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合力,全市上下干事创业的热情得到空前激发;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到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从“双带”、“双强”活动到第一书记工程,从挂钩帮扶到招商、搬迁、维稳一线,一个个创新载体锻炼了一批批优秀党员干部,培育出一批批先进基层党组织;从效能革命到优秀服务品牌创建,机关部门进一步营造勤政廉政、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实践证明,党的建设是如皋持续腾飞的关键所在、力量所在和保障所在,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切实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的事业才会无往不胜,我们的力量才会无坚不摧。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仍然较多。一是经济总量不够大、均量较低,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镇域经济发展活力还需进一步增强;二是经济结构还不够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经济发展方式仍需进一步转变;三是 城市化水平还不够高,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还不高,全民创业活力还不强,增收渠道仍需进一步拓宽;五是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面临形势和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是我市经济社会持续跨越发展的黄金期,迈进基本现代化的决战期,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加速期。综合分析所处历史阶段和面临的机遇,我们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与苏南发达县市并肩比拼,勇当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先行军。
1.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为我们勇当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提供了重要条件。从国际形势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进入结构转型、竞争加剧等多重特征并存时期,虽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消除,但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进程加快,低碳经济成为发展主流,新兴产业成为新的引擎,为我们加快转型升级、实现持续跨越带来了巨大机遇。从国内形势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阶段,虽然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资源环境对发展的约束加大、社会和谐稳定的压力加大、改善民生的责任加大,但工业化、城镇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经济社会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已成为经济领域的一场革命,为我们持续科学发展、增强综合实力拓展了广阔空间。从长三角形势 看,江苏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大国家战略集成效应的释放,桥港时代、高铁时代的来临,长三角一体化的加速推进,为我们更大力度推进跨江合作、更高层次吸纳资源要素、更宽领域集聚跨越发展能量创造了良好条件。因此,可以肯定“十二五”期间仍将是如皋的黄金发展期,我们必须抢抓这千载难逢、优势叠加的战略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在加速调整中放大后发优势、在加快转型中放大新兴优势,奋力开启建设基本现代化的新征程。
2.全面小康的成功实践为我们勇当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小康建设历程看,2003年我市提出建设全面小康目标时,人均GDP只有江苏的40%,但我们不畏艰难,在解放思想中高点定位、在开拓创新中激发活力、在攻坚克难中突飞猛进,2010年与江苏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主要经济指标跃居全省前列,实践证明只要敢于高点定位,持续追赶跨越,才能不断挑战极艰,变不可能为可能。从小康建设打造的优势看,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理念,闯出了一条符合如皋实际的持续跨越之路,开创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新局面;产业体系日益健全,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集聚,熔盛重工等一批目标千百亿企业迅速壮大,持续腾飞态势强劲;沿江开发深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功能配套日趋完善,承载能力日益增强;随着长三角加速融合,我市独特的区位交通口岸优势日益凸显,这些都为我们勇当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夯实了基础。从基本现代化目标体系看,对照江苏基本现代化的六大类37项指标,虽然我市人均GDP等部分指标与之有差距,但“十二五”时期作为我市又一个黄金发展期,发展机遇、发展条件、发展态势已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随着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产业结构的全面优化、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全面增强,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实现经济社会第二次跨越,定能成为全省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先行军。
3.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为我们勇当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注入了不竭动力。从社会发展的规律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实现全面小康之后,全市人民对就业收入 “多元普惠”、文教社保 “人人享有”、城乡发展 “统筹一体”、生态环境 “宜人宜居”、政治参与 “民主有序”的要求更新更高,群众的要求就是我们不懈追求的方向,也是我们勇当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的强劲动力。从经济发展的规律看,人均GDP达到3000-6000美元,经济发展由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变、由满足人的温饱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转变,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进入持续加速的发展阶段,当前我市人均GDP接近5000美元,标志着我市正处在这一加速发展、加速转型的阶段,因此我们必须顺时应势、把握规律,昂首阔步迈进基本现代化。从市场经济的规律看,市场经济是全球配置资源的经济,是拼抢经济、竞争经济,是有限的时间经济、无限的空间经济,谁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高人一筹、抢先一拍,谁就能把握主动、获取更多的优质资源,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打造环境、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努力在转型升级中集聚更多更好的要素,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从执政为民的历史使命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各级党委的职责所在,“十二 五”期间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建设美好新如皋、为145万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生活,因此我们必须高点定位、自我加压,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努力为人民群众谋得更大福祉。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统筹城乡发展为路径,以深入推进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文化建设、民生幸福、社会管理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党建工作创新等“八项工程”为重点,大力实施经济国际化、城乡一体化、新型工业化、生态文明化四大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度融合之路,形成港口型经济、都市型经济与镇域经济三足鼎立,如皋经济开发区、长江镇(如皋港区)、如城镇、软件园(桃园镇)四极拉动的发展新格局,实现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勇当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
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经济更加强盛。经济发展速度持续高于全省和南通,总体保持“十一五”水平,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递增20%以上,到“十二五”期末达1200亿元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万元以上;财政收入年递增35%左右,到“十二五”期末财政总收入突破30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30亿元。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到“十二五”期末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0%以上,二三产业占GDP比重达95%以上;全部工业应税销 售突破3000亿元,年递增40%以上。打造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城市,城市化水平达70%左右。
——科教更加发达。致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40%以上,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建成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城市。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不断推进,建成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城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成两所国家级高等职业学院,教育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社会更加和谐。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高,全民综合素质普遍增强,城市文明程度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建成全国文明城市。民主法制建设更加健全,社会持久稳定,法治如皋、平安如皋建设再上新台阶,社会管理创新不断深化,建成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城市,和谐社会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文化更加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得到大力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到广泛认同和遵循,新时期如皋城市精神不断弘扬光大,打造“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市,城市软实力大幅提升,建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最佳绿色旅游城市。
——生态更加优良。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得到大力发展,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十一五”期末分别减少17%和10%,绿化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不断上升,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健康城市、有机食品示范城市和江 苏省低碳经济示范城市,人民群众对生态和人居环境满意度持续提高。
——人民更加幸福。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4万元和2万元以上,就业创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更加健全,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民群众享有较高水平教育、健康卫生服务和公共文化产品,群众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高。
三、工作任务和主要举措
今后五年,我们要紧紧围绕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各项目标任务,抢抓机遇,开拓创新,聚焦“八项工程”,推进“两个加快”,勇当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先行军。
(一)把转型升级工程作为勇当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的基本路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提升“两手并重”,不断加大开放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加快转型步伐。
1.以开发开放为持久动力,加快转型升级。继续坚定不移地走增量型、吸纳式发展之路,加快吸聚国内外优质资源,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大力提升开放层次。始终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招财引税并举,外资、民资、国资齐抓,主要瞄准欧美、日本、东南亚、港澳台等重点区域,世界500强、国内100强等重点企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重点项目,加大招商力度,确保主功能区招引高新技术与新兴产业项目达50%以上,软件园达到100%,全市五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量突破50亿美元。要创新招商方式,加快建立驻美、德、日、台 等招商窗口,建设全国台商服务中心,强化与上海、苏南等地的区域合作,鼓励企业与国内外行业巨头、企业龙头、产业链头、技术源头进行战略合作,提升招商实效。不断优化外经外贸发展结构,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500亿美元以上,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力争“十二五”期末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营业额达到200亿元,“四外”工作全省领先。大力提升开放能级。加大开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海关等联检部门服务水平,建成与长三角全面接轨的“数字口岸”、“电子口岸”,打造低成本、高效率、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物流基地。加大主功能区资源整合力度,加快推进保税中心、出口加工区建设,确保建成如皋港保税物流中心和经济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创造条件建设如皋保税港。大力打造开放载体。强势推进主功能区开发建设,辐射带动全市转型升级,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特色新兴产业载体。长江镇(如皋港区)要以建设国家级开发区、省“强镇扩权”第一镇为目标,加快“三化”深度融合,大力实施“以港兴工”、“以工兴城”、“以城兴区”战略,构建“港工城”一体化格局,打造长三角最具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之
一、长江中下游的最具活力的现代物流基地之
一、上海都市圈最具魅力的生态旅游休闲基地之
一、江苏沿江地区最宜居宜商的滨江新城之一。如皋经济开发区要以打造国家级开发区为目标,全面提升专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水平,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配件、光伏光电、锻压装备等特色产业。如城镇要以跻身城关镇南通首位、全省八强为目标,充分发挥人文、区位、功能等综合优势,加快集聚优质资源要素,打造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集聚区。软件园(桃园镇)要以打造国家级软件园为目标,充分放大园镇一体优势,加快“两区四园”深度开发建设,做大软件 服务外包、电子信息、新能源、现代休闲商务四大产业板块。各镇要依托镇域特色产业,加大一镇一特色的产业园区打造力度,确保“十二五”末道口镇建成百亿级、其余各镇建成50亿级园区。
2.以优化结构为强力支撑,加快转型升级。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发展。重点发展船舶海工及配套、汽车及零部件两大主导产业,全面提升船舶海工产业核心竞争力,以熔盛重工为龙头,以欧洲动力系统配套产业园为依托,以省(熔盛)船舶工程研究设计院、如皋(江苏)绿色船舶技术研究院为支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和高端船舶配套产业,加快推进1000台套船用中速柴油机项目,全力打造世界级船舶海工基地,确保“十二五”期末实现年造船1000万载重吨、年产值1000亿元的目标。全面提升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层次,重点加快陆地方舟20万辆电动汽车、英田集团20万辆轻卡技改、双钱集团400万套载重轮胎等项目建设步伐,依托金属表面处理园功能,大力发展汽车模具、高分子材料、钢球轴承和电动车锂电池、氢燃料电池等汽车高精密零部件配套项目,力争“十二五”期末建成全球最大的工程胎生产基地和500亿级汽车及配套产业基地,培植超百亿企业1-2家。推进传统产业品牌化发展。积极推动机械电力冶金、长寿食品、纺织服装等三大传统产业加大技改投入、加快两化融合、打造知名品牌,重点加快华电4×1200兆瓦电厂、宏茂特钢、如皋钢厂技改等项目建设,改造提升以中航重机、南通锻压、华东油压为龙头的200亿级液压机械产业,以长寿集团、肠衣城为龙头的200亿级食品产业,以泰慕士为龙头的300亿级纺织服装产业,确保每年技改投入占规模工业投入65%以上、设备投资占工业投资的60%以上,到“十二五”期末创省级以上名牌产品40个以 上。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型重大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四大新兴产业,着力做大做强以神马为龙头的300亿级电力装备板块,以德源高科为龙头的300亿级化工新材料板块,以雅鹿和国宇为龙头的200亿级化纺原料板块,以爱康、美能得、元升等为龙头的300亿级光伏光热板块,以软件园为载体的200亿级电子信息板块,形成我市经济新的增长点,确保到2015年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占工业比重超过40%,新兴产业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超过70%。
3.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方向,加快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确保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40%以上。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现代港口物流,建成保税物流、综合物流、化学品物流园区,大力发展国际物流、绿色物流和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加快千亿级金盛绿色环保建材和百亿级再生资源、双马木材、中国中铁重型装备现代物流基地建设,打造现代物流总部基地、省级智能物流物联网示范基地,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建成亿吨吞吐、百万标箱、物流业增加值达200亿元的现代港口物流基地。同时,大力推进如城西部商贸物流、东部铁路物流园区,丁堰、九华、东陈、白蒲、江安等道口镇物流中心,如皋经济开发区物流园区,石庄镇和连申线长江内河物流园区建设。提升发展特色旅游业。精心打造以水绘园为龙头的5A级古城文化景区,以红十四军公园为龙头的5A级红色文化景区,以5A级中国长寿城、长江药用植物园,4A级顾庄生态园、花木大世界、丁堰森果、郭园红枫园为主体的长寿、生态文化景区,各镇(区)大力普及乡村休闲旅游业,长青沙度假区建成省级度假区,到“十二五”期末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以上。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进一步接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持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着力培育金融市场,大力发展信用担保、典当拍卖公司和各类创投、风投、种子基金,加快资本市场建设,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南通锻压、神马科技、力星钢球等10家以上企业上市。优化发展现代商贸业。做大做强花木大世界、国际汽车城、嘉信钢材市场、苏浙商贸城、浙商三农等专业市场,到2015年形成花木城、国际汽车城等4-5个超百亿规模的专业城;全力打造沃尔玛、大润发、文峰、苏宁、家乐福等商贸综合体,加强对假日、月光经济等服务项目的建设,提升商贸服务业发展档次。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楼宇经济,着力引进企业总部、分销中心、结算中心,加快培植法律、证券、咨询、评估、财会、策划、经纪代理等事务所、中介公司,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创意软件、互联网产业、3G网络服务;围绕群众需求,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建立完善紧急救助、家政服务、信息咨询、社区养老等便民服务。
(二)把科技创新工程作为勇当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的核心战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发展方式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资源依赖向人才支撑转变,2013年建成省创新型试点城市,“十二五”期末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
1.突出企业自主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创新成果向企业集中。加大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抓好熔盛重工、神马科技、力星钢球等国家级和双马化工等省级研发平台建设,推动年销售超亿元、数十亿元、百亿元以上的企业分别建成南通、省、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 心,建立院士工作站以及省、国家级质量检测中心,“十二五”期间分别建成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3家和25家以上。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中介组织、金融机构建立以产权和利益为纽带、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探索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确保规模以上企业全面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加强知识产权培育。以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市为契机,引导支持企业开发自主知识产权和对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核心技术, “十二五”期间培育50家省、市级知识产权战略示范企业,培育40个国家重点新产品、自主创新产品,申请专利突破1.5万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专利申请全覆盖。
2.突出人才优势培育。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力争到2015年人才总量位居全省县(市)前列。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围绕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力实施“222”人才引进工程和“雉水英才”、“学子归巢”计划,引进科技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以及具有战略眼光、市场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和企业紧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建立政府引导、行业指导、单位自主、个人自愿的人才培养机制,依托各类培训教育资源,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联合办学力度,建立“3+1”、“4+1”合作模式,培育造就更多适应发展、扎根本地的科技型、实用型人才。加大人才保障力度。完善人才政策,建立健全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能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业激情和创新活力,确保每年全市人才工作经费达到财政支出的3%以上,到2015年建成人才公寓100万平方米以上。
3.突出科技投入支撑。科技投入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区域科技 发展水平的关键。大力推进科技投入多元化。加大科技创新的财税支持力度,实现政府引导性投入稳步增长、企业主体性投入持续增长、社会多渠道投入大幅度增长,到“十二五”末,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力争达2.5%以上。大力推进科技服务社会化。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要求,加快发展产权交易、研发担保、咨询评估、知识产权、技术交易等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不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资本扶持高效化。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打造企业成长全周期的金融服务链,引导各类创业基金、风险投资、担保基金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信贷支持,鼓励知识产权质押、信用互助和科技保险等各类科技金融创新,大力支持中小科技企业上市。
4.突出创新载体打造。进一步增强创新要素集聚功能,打造创新资源集聚高地。加快科技孵化器建设。做大做强如皋科技创业园、软件园等国家级和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快如皋经济开发区、如皋港区、软件园创业中心和如城光华创业园等孵化器、加速器、服务器建设,不断提升服务功能,放大集聚、孵化、扩散、示范效应,力争五年内建成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各3家。加强特色园区建设。围绕主功能区特色园区“九通一平”、镇级工业集中区“七通一平”要求,加快搬迁整理,完善功能配套,推动检测、研发、物流中心和职工住宅、人才公寓、便利中心等生产生活性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园区项目承载力和资源集聚力,到“十二五”期末建成船舶海工及配套和金盛环保建材2个千亿能级特色园区,汽车及配套等15个以上100-500亿级特色园区。加强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以建设国家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为突破口,大力建设产业链长、资源循环利用、基 础配套完备、集成创新能力强的特色产业基地,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建成特高压输变电设备、液压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一批国家和省级特色产业基地。
(三)把农业现代化工程作为勇当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的基础工程,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创建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验城市为抓手,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推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发展、共同繁荣。
1.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夯实城乡一体化的产业基础。注重用现代工业、科技和管理理念武装农业,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信息化水平,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创建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抓手,着力培育花木盆景、长寿食品、外向肠衣和农副产品流通4大百亿产业板块,提升优质稻米、果蔬、畜禽、蚕桑和观赏鱼5大数十亿产业板块,确保“十二五”末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3个,各片、镇(区、园)、村(社区)分别建成1个省级、南通市级、如皋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全市每年新增高效设施农业6万亩,2015年耕地亩均综合产出突破1万元。构筑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以实施万顷良田工程为突破口,以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提高农业规模化水平,确保“十二五”末全市万顷良田突破30万亩,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突破90%;加快农业龙头企业集群集约发展,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加快蔬菜等农副产品与上海等大城市接轨,发展农超对接等现代流通业态,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升集聚集约经营水平,确保“十二五”末建成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省级20家,农产品加工产值 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3:1,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突破80%。构筑现代农业装备体系。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提高基本农田标准化水平;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到“十二五”期末全市高标准良田比重突破80%,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0%以上。构筑现代农业科技体系。更加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推进产学研联合,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加强农业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疫病预警应急体系建设,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加强农技人才、信息咨询、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等新型服务体系建设,到“十二五”期末全市良种覆盖率、新技术覆盖率均达95%以上,持证农业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比重达30%,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率和新型农业信息化覆盖率均达97%,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70%。构筑现代农业质量体系。以创建有机食品示范市为抓手,完善生产标准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着力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建成市国家级农产品检测中心、镇检测室和市场、超市、园区快速检测点;全力打造特色农业品牌,放大“苏·皋长寿”区域商标品牌效应,强化农产品原产地认证,建立农产品质量全程追溯制度,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构筑现代农业保障体系。不断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财政投入农业正常增长机制;全面提升农业保险水平,加快拓宽保险险种,增强农业抗御风险能力。
2.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空间布局。按照区域性现代化中等城市的定位,推进城镇搬迁改造、功能提升和管理创新,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着力优化城镇格局。进一步完善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和各项专业规划,促进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双城-重点镇-一 般镇-新型社区”新格局,到“十二五”期末中心城区、港口新城、重点镇、一般镇人口规模分别达50万、30万、5万、1-2万以上,180个集居点人口逐步达到1-2千人。着力改善城镇交通。加快公路、铁路、航道、港口建设,打造公、铁、水一体化的大交通格局;完善中心城区“十横十纵”和如港新城30平方公里建成区道路框架;实现所有镇通达一级公路、所有村(社区)集居点通达四级以上等级公路;加快农村等级客运站建设,实现城乡公交高效对接;积极发展城市低碳绿色公交,进一步完善和增加线路,不断提高运营效率;完成宁启铁路复线化改造,建成客运新站,启动如皋港支线铁路建设。着力推进城镇建设。建立健全搬迁惠民机制,推进城市保障性住房和镇区多层、小高层农民集居区建设,“十二五”期间,创建一批国家、省康居示范小区、优秀住宅小区和低碳环保示范小区,每年重点镇、一般镇集居房开工量分别达10万平方米、4万平方米以上,吸引农民进城进镇落户1000户、500户以上,到2015年重点镇、一般镇农民集居化水平分别达60%、40%以上。着力提升城镇能级。打造城市标志性景观、标志性建筑等功能性、公共性重大地标工程,建成中央商务区、休闲商业区,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以 “十个一”工程为抓手,推进小城镇搬迁改造,完善生活性、生产性服务业,增强城镇资源集聚力和辐射带动力。
3.大力推进改革系统化,创新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系统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激发城乡一体发展新活力。创新农村土地制度。完善农地有序流转的市场机制、价格形成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到“十二五”期末主功能区、面上镇土地流转面积分别占 总承包面积的100%和90%以上;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全面盘活各类集体资产。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机制。探索建立村级集体经济长效增收机制,有效整合集体土地、水面等资源,通过资产股份租赁、建设标准厂房、发展村级民营小区、完善税收分配机制等方式,实现村级经济收入持续增长,到 “十二五”期末所有村、社区、主功能区社区集体收入分别达100万元、200万元、1000万元以上。创新农村金融制度。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层次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引导金融网点向镇(区、园)延伸,拓宽金融服务“三农”功能,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城乡管理体制。不断扩大镇(区、园)行政管理权限,创新运行机制,提升服务效能;积极探索农村新型社区管理运行机制,增强社区发展活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加快农民进城进镇步伐。
(四)把文化建设工程作为勇当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的灵魂工程,加快提升城市软实力。健全完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适应基本现代化要求的文化发展体系,建设文化强市,发挥先进文化教育人民、引导社会、推动发展的积极作用。
1.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城市特色文化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基础。弘扬时代先进文化。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腾江越海、登高致远”的新时期如皋城市精神,广泛开展理想信念、市情和形势政策教育,进一步把全体人民的思想、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上来;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切实加强未成年人 思想道德建设,扎实推进机关、校园和企业文化建设,加快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挖掘独特地域文化。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历史文化名镇创建为抓手,积极打造具有如皋特色的文化品牌。着力放大“爱心邮路”、爱心大使赵小亭等典型示范效应,打响“爱心城市”品牌;充分挖掘红十四军历史文化资源,增强如皋红色文化影响力;加强城市名片打造,不断放大长寿、长绿、长江文化品牌效应。发展优秀民俗文化。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传承传统节庆文化,使健康朴素、积极向上的文化成为基层的主流文化;大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抢救民间民俗技艺,提升如皋木偶、工艺丝毯、如皋风筝等特色民俗文化品牌。
2.积极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建立功能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力实现、维护、发展好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加快文化重点工程建设。全力打造国内一流的奥林匹克公园、青少年活动中心、广电传媒大厦、美术馆(艺术馆)和博物馆群;切实加强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工作;各镇(区、园)文化广场、文化公园全面建设到位,村文化活动室、社区文化中心作用进一步发挥。完善基层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对文化事业投入力度,深入实施以送书、送戏、送电影为主的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培育民间艺术团体,致力打造市民“15分钟文化圈”;着力构建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推进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建设,不断提升广播影视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社科理论、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和文化经营管理等“四个一批”人才建设工程,突出创意、传媒等急需专业人才的引进,大力培育本土文化人才,全面打造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3.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发展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可持续的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文化产业基地。加快打造省级和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不断创新文化业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文艺演出、创意设计、文博会展、民间工艺、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文化产业,到“十二五”期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培育文化龙头企业。深化文广传媒、教育培训集团内部配套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充分发挥文化产业旗舰作用,建成中国长寿城、世界数字电影博览园、海峡两岸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等重大项目。创作文化精品力作。以组织实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龙头,不断扩大歌词歌曲创作、民间歌舞、民间艺术等具有如皋特色的文化艺术影响力,加快推进以红十四军、神探李昌钰、具有民族气节的明末才子冒辟疆等为题材的电视剧拍摄制作,精心制作展示如皋地域文化特色的宣传片,创作一批体现时代风采的精品力作。
(五)把民生幸福工程作为勇当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的根本工程,加快发展成果普惠于民。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升幸福感和满意度。
1.全力推进收入倍增工程。把收入倍增目标作为最大的民生实事,突出农村居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群体,持续拓宽增收渠道。稳步提高工资性收入。以创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示范县(市)为抓手,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培训转移力度,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4050”困难人员就业工作,确保“十二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10万 人。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推动南通六建、江中集团等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十二五”期间新培育特级资质企业1家以上,期末建筑业年产值突破800亿元,提高建筑业在农民增收中的贡献份额。加快提升经营性收入。充分发挥村干部“双带双强”和大学生村干部创业示范效应,加大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创造宽松创业环境,大力推进“千名能人、百亿投入”工程,引导在外能人带着资金、技术、信息返乡创业,带动就业群众超过20万人,确保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农户创业率达30%。大力开拓财产性收入。提升社区股份和土地股份合作组织经营水平,促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让农民在合作中长久收益;鼓励引导广大群众积极搭建物业载体,大力发展“房东经济”,提高财产性、租赁性收入。持续增加转移性收入。加大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落实农民转移性支付、退休职工工资和各类人群生活保障收入自然增长机制,实现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2.加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坚持以惠民、便民、利民为出发点,积极创建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城市,推进优质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建设教育强市。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完善教育教学设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到 “十二五”期末,建成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示范区和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省优质幼儿园占比达80%以上,义务教育学校达现代化标准占比85%以上,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全面达到四星级,高职院校成功创办,现代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本世纪初平均水平。大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以创建健康城市为 抓手,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成市公共卫生中心;加大医疗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市人民医院、中医院达到三级医院规模;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以市级医院为龙头、区域医疗中心为支撑、社区医疗机构为基础的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强化食品药品监管,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综合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促进体育事业加快发展。积极发展体育产业,加大各类体育健身广场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确保“十二五”期末万人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达2.5万平方米,全省领先。着力加强保障住房建设。制定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突出政府主导作用,创新资金筹集机制,不断扩大保障性住房覆盖范围,“十二五”期间每年确保建设保障性住房50万平米以上。促进老年事业健康发展。认真落实各级扶持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老年事业,建成新的老年活动中心和老年大学,加快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确保全市养老机构总床位数占老年人口的3%以上,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养。
3.大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以“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为目标,加快发展成果普惠百姓。完善社会保险机制。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完善提升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为重点的社会保险体系,全面实现社保 “一卡通”,确保“十二五”期末参保综合覆盖面达98%以上,新农保实现动态全覆盖,新增被征地农民“先保后征”、“即征即保”;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增长机制,逐步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并轨。提升社会救助水平。建立社会慈 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多形式的救助机制,充分发挥灾害救助、医疗救助、慈善救助、爱心超市等临时救助作用;进一步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十二五”期末达90%;深入实施结对帮扶工程,确保动态消除贫困率保持100%。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福利事业中的主导和示范作用,持续加大财政投入,不断提升配套功能,推动社会福利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六)把社会管理创新工程作为勇当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的重要保障,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以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城市创建为抓手,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加快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格局。
1.强化社会管理源头治理。抓源头是治本之策,只有切实加强源头性工作,才能更加有效激发社会活力,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和谐。切实加强源头防范。不断健全完善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机制,特别是对城建、教育、医疗、环保等涉及民生的重大事项,严格执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前置程序,切实从决策源头预防和减少不稳定、不和谐因素。注重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围绕城乡医疗、教育、社保等重点领域,搬迁、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热点问题,建立完善报告、评估和考核机制,从根本上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深入推进法治如皋建设。以创建江苏省首批法治县(市)为抓手,扎实开展“六五”普法工作,全面加强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深化党务、政务、厂务和村务公开,深入开展法治南通合格镇、法治建设先进单位等创建活动,不断提升依法治市水平。
2.健全社会管理机制。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机制,不断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诉求表达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搭建多种沟通平台,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让群众依法、有序、理性表达诉求。完善矛盾预警和调处机制。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对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的专项排查,做到及时发现、超前防范、主动应对。运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等多种方式,完善 “大排查”、“大调解”、“大接访”等工作机制,加强对弱势困难群体的法律援助,力求社会矛盾早发现、早处置,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健全社会敏感问题和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救援机制,构建突发公共事件联合处置机制,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确保指挥有力、力量到位、应对有序、处置妥当。完善社会公共安全管理机制。有效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严格落实安全防范举措,深入推进平安如皋建设,确保社会稳定有序、健康运行。
3.夯实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做好社会管理工作关键在于抓基层、强基础。创新发展现代防控体系。持续加大现代防控基础设施投入,建成城乡一体、全面设防、资源共享的现代技防城市。健全完善“大巡防”工作机制,大力推进“综治长安服务队”群防群治新机制,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公众安全感持续保持在98%以上。创新发展社区服务管理体系。进一步整合基层社会管理服务资源,加强新型社区基层基础工作,大力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努力把社区建成加强社会管理、提供社会服务、维护社会稳定的综合平台。创新发展人口
服务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外来人口、流动人口以及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大力推进“一站式”外来人口服务管理中心建设,为外来人口提供全程式服务;大力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一证通”制度,着力解决他们的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就学等问题。创新发展网络管理体系。提高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网上电子政务、信息公开和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完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使互联网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渠道和有效手段。
(七)把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作为勇当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的重要抓手,加快提升环境承载能力。始终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原则,把低碳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之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1.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加快发展低碳产业、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和低碳社会,确保2013年建成省低碳经济示范城市。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以能源结构清洁化和产业结构低碳化为导向,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低碳产业,倡导使用太阳能、空气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推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加快形成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低碳建筑。按照“绿色、人本”理念,大力推广节能型建筑,建设低碳示范园区、社区,打造中国太阳能产品使用率最高地区之一。大力发展低碳交通。鼓励采取电动车、公交车、自行车等出行方式,打造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低碳、便捷的交通体系。大力倡导低碳生活。宣传普及低碳知识,开展绿色节能低碳机关、学校、家庭创建活动,鼓励绿色消费,倡导文明、节俭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2.不断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努力打造优美宜
居环境。加快生态基础工程建设。加强生态园林、景观带、公共绿地建设,提升主干公路、城区道路、铁路沿线、内河沿岸两侧绿化,到“十二五”期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3%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45%、40%以上。健全生态管护长效机制。围绕市容环境、社区环境、交通秩序、工地环境、市场环境等重点,构建责任全覆盖、管理无缝隙的城乡生态环境长效管护体系;加大大气、水体和土壤环境保护力度,深入开展水环境治理,全面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到2015年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以上、环境空气良好以上天数比重占90%以上、烟尘控制区和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100%。全力推进生态系列创建。积极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城市、生态园林城市、有机食品示范城市创建活动,持续提升生态镇村创建水平,实现生态村全覆盖,推动城市生态文明水平不断提升。
3.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程。坚持大力度、强措施、铁手腕推进节能减排,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突出工程减排。进一步完善城区及各镇区污水收集管网,重点实施一批工业节能技改、热电联产和环境基础设施等工程项目,实现主要工业园区集中供热和资源综合利用。注重结构减排。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坚决淘汰能源消耗大的落后产能,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增长。强化管理减排。加大对违法排污行为的监督查处力度,严格执行节能减排问责制,确保“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八)把党建工作创新工程作为勇当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的根本保证,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始终坚持以执政能
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为勇当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提供坚强有力保证。
1.以凝聚发展合力为目标,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勇当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先行军,是全市人民的共同事业,必须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的力量。要切实提高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充分发挥人大在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着力推动“一府两院”建设,不断提升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引导和鼓励社会各阶层人士积极投身基本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工青妇、工商联、科协、文联、侨联、残联等群团、社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加强党管武装工作,加大人武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力度,深入推进军民共建、双拥创建,把各个方面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把全市上下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凝聚起来。
2.以推动思想解放为重点,加强思想理论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心组学习制度,充分发挥雉水论坛、知名大学培训、各级党校等作用,推动学习型干部队伍、党组织建设,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引领先行。牢固确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勇当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目标高远、任务艰巨,只有坚持科学发展主题、转变发展方式主线,集聚更多的优质资源,提高发展质量,提升发展效益,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持续保持高点定位的勇气。勇当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我们的对手不仅是别人更多是自己。“十一五”期间,如皋每一次
高点定位,都极大地倒逼了经济社会的新一轮加速,推动了一个个“不可能”成为“可能”。面对“十二五”勇当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的宏伟目标,我们只有继续以更高的定位激励斗志、以更大的决心加快发展,推动各项工作继续在南通争第一、全省创一流、全国有影响,实现发展速度更快、发展成效更好,才能早日融入苏南第一方阵,在 “第二个率先”的征程中持续领先。不断增强开拓创新的锐气。勇当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遇到的矛盾和瓶颈必然更多,大胆探索比过去任何时候显得更为紧迫。敢闯敢试、敢拼敢抢,敢于负责、敢于担当,迎接你的就是一道道胜利之“门”;墨守成规、畏首畏尾,等待你的必然是一道道难以逾越的障碍之“坎”。因此必须大力推进创新型党组织建设,敢于突破阻碍发展的条条框框,以创新的方式促进转型升级,以创新的举措推动“三化”互动,以创新的模式加快城乡统筹,才能推动基本现代化建设在创新中高效突破、在拼抢中快速进位。
3.以提升科学发展能力为关键,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勇当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必须打造一支坚持科学发展有韧劲、谋划科学发展有思路、推动科学发展有激情、实现科学发展有贡献的干部队伍。以正确导向配强干部队伍。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紧紧围绕“两个加快”选干部、配班子、聚人才,进一步健全符合科学发展的考评体系,突出重品行、重实绩、重民意的鲜明导向,把一批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关键岗位上。以基层实践锤炼干部队伍。继续打造“四线四百”工程,在开发开放主阵地、转型升级主战场、城乡统筹最前沿、矛盾化解第一线,培养、发现和使用优秀年轻干部、35 妇女干部、党外干部,切实增强领导班子整体活力。以民生为要打造干部队伍。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站稳群众立场,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主动深入基层一线,了解民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干群关系融洽、促进基层发展稳定、促进机关作风转变,群策群力加快基本现代化建设进程。
4.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勇当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的征程中,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以深入开展“十面红旗”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不断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第一书记、能人书记、联助书记和大学生村干部的优势,进一步激发村党组织带领广大群众在实现基本现代化进程中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提升“两新”党组织的推动力。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加强新经济、新社会、同业商会等新领域党建工作;以深入推进“双争创”活动为抓手,充分激发“两新”组织党员在技术攻关、发明创造、节能降耗中的活力,充分发挥“两新”党组织在企业文化、和谐企业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快推动企业发展、产业转型。进一步提升城市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以“社区党旗红”活动为抓手,全力打造服务型社区党组织,打造“10分钟服务圈”,凝聚社区党员群众,建设和谐文明社区。进一步提升机关党组织的保障力。深入推进“千人联千企”、“结对共建”、“优秀服务品牌”创建和“三走进、三服务”等活动,全面提升机关党组织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广大党员的影响力。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全力以赴争科学发展之先、群策群力创
和谐社会之优;要充分发挥党代表的骨干带头作用,当好党组织和党员群众之间的桥梁,把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意愿凝聚成党的决策,把党组织的决策升华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5.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为根本,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勇当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必须以优良的作风聚人心、鼓干劲、谋发展、勇争先。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围绕基本现代化目标,一心一意谋发展、集中精力抓落实,杜绝形式主义、表面文章,把心思和精力用在抓工作、谋发展、求创新、促落实、惠民生上,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见实效上,真抓实干、求真务实。大兴雷厉风行之风。“十二五”时期,我们的速度要快于先进地区、快于全省,保持如皋“十一五”水平,任务、压力前所未有,我们必须切实增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工作快完成,目标快落实,刻不容缓推动快转型、快见效,以雷厉风行的作风,争分夺秒、高效突破。大兴艰苦奋斗之风。树立正确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始终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事的良好习惯,持续发扬“5+2”、“白+黑”的工作作风,主动深入到环境艰苦、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突出的地方去,兢兢业业工作,勤勤恳恳做事,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共同营造一心一意快发展、众志成城铸伟业的生动局面。
6.以源头防腐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勇当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必须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完善反腐倡廉机制。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真查处在群众信访、案件查办、纠风治乱、执法监察、优化环境等工作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真正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根本、管长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构
建道德诚信体系。广泛开展“重德行、增互信、优环境、促转型”等主题教育,积极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广覆盖的全市党员干部思想道德体系和全社会诚信体系,全面夯实党风廉政建设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弘扬清正廉洁正气。各级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在对待党和国家事业上始终保持进取之心,在对待人民赋予权力上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在对待个人名利地位上要始终保持平常之心,市委常委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带头执行《廉政准则》,模范遵守各项规定,始终牢记“两个务必”,以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同志们,面对如皋“十二五”发展的美好前景,我们信心满怀;面对勇当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的光荣使命,我们豪情万丈。让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奋发进取,扎实工作,全力推进“两个加快”,深入实施“八项工程”,为勇当江苏实现基本现代化先行军而努力奋斗!
2.党代会十大报告 篇二
作为现代意义上的法 (制) 治观念的产生, 则需要从1949年建国之后, 更或者要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说起。如果我们借用美国宪法学家阿克曼的“宪法时刻”理论, 1949年前后和1978年作为两个重要的“宪法时刻” (或者“法治時刻”) , 主要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在完成从革命政党到执政党的转变。这种转变, 不仅意味着中国共产党要适应和掌握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国家建设的基本规律, 更重要的是要完成法治化的转型。
一、对于“法律”与“法制”认识的转变
中国共产党对于以法律开展政治斗争早有认识。这是从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中继受和推导出来的。列宁的“法律就是取得胜利、掌握政权的阶级的意志的表现” (3) 等说法直接影响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法律的认识, 即形成了“法律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工具”的工具主义法律观。于是, “废除旧法统”和建立“人民民主法制”, 便不仅是革命时期的斗争需要, 更是某种程度上建国合法性和政治治理的体现。
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建国历史使命完成的阶段性标志, 也是从革命到建设的历史转折点。董必武在八大的分组讨论中, 着重谈了法制建设问题, 提出必须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群众运动是不完全依靠法律的, 这可能带来一种副作用, 主张人们轻视一切法制的心理 (4) 。1956年, 中共八大报告中就正式提出要“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 健全法制”。也就是说, 中共八大对于法律与法制的认识, 已经由单纯的革命法制观转变为工具理性的秩序法律观。但是, 这种认识还没来得及转化为现实, 就被1957年反右运动及其后来持续发展的极左运动破坏了。从脆弱的法制共识基础反向发展出法律虚无主义, 是这个时期党对法律及法制认识的基本现实。
也正是由于这段时间法制逆流导致的政治动荡和社会悲剧的产生, 促使党中央开始思考人治与法治的关系。邓小平明确指出“如果一个党、一个国家把希望寄托在一两个人的威望之上, 并不很健康”, 要实现社会主义的长治久安,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作为重要的历史转折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在决议中指出, “必须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 并使之成为任何人都必须严格遵守的不可侵犯的力量”。十二次党代会, 胡耀邦代表中央作的报告中, 进一步指出“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1982年, 中国的法治建设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当年, 十二大通过新党章, 明确写入了“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同年, 新的宪法通过, 全面规定了国家建设各方面的总体框架, 也突出了民主法制的重要性,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初期, 中国共产党对于法律和法制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建国初期的法制呼声在短短几十年的历史浮沉中几近消失, 但这段历史却给日后形成“法制建设极端重要”的共识提供了直接有力的论证。尽管如此, “法制极端重要”的共识还是仅仅停留在静态的法律制度建立上, 或仅仅是还停留在纸面上, 要真正使得这些法律制度成为规范社会生活、保障基本权利的有力武器, 以及继续反求诸己地探究法律制度本身的内在合法性和合理性的问题, 则有赖于走向更加实质的“法治”论述的实现。
二、从“法制”到“法治”的用语转换
从“法制”到“法治”的用语转换, 发生在党的十三大到十五大期间, 由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确定。
十三大报告, 已经开始将包含民主法治建设的政治改革部分进行专章论述。“一手抓改革, 一手抓法制”、“通过改革, 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步一步走向制度化、法律化”已经形成一种基本的共识。1992年的十四大, 江泽民代表党中央在报告中, 继续指出民主法制建设是九十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在这次大会报告中, 进一步细化了法制建设的内容, 不仅继续强调立法, 还提出了严格执行宪法和法律、把民主法制实践和民主法制教育结合起来等内容。十四大通过的新党章, 不仅增加了部分上述内容, 还正式写入“加强国家立法和法律实施工作, 使国家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的表述。实际上, 从“法制”到“法制化轨道”, 从“立法”到同时强调“法律实施”、“法律监督”, 已经在为“法治”的提出奠定理论和认识基础。
1997年, 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使用“依法治国”的概念, 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 依法治国,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指出“发展民主、健全法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随后, 发生在1999年的宪法第三次修正, 就将“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载入宪法。十六大报告继续强化法治论述, 并通过了党章修改, 第一次将“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党章, 成为“党法”。
“依法治国”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法治国家”, 这就意味着“法治”的提出, 其实是过去工具主义的法制观开始让位给价值主义的法治观。法律, 不再仅仅是一种实现政治治理的手段, 而也是一种基本的目标、价值和理念。由此, “法治”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治理国家的方略, 日益从其他方略中独立出来, 获得更高的价值地位。
三、“法治”内涵的现代性解读
从党代会报告对“法治”的基本理解来看, 它应该包含如下的内容:
(一) 宪法至高无上、宪法和法律的最高权威,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接受宪法和法律的约束并在宪法与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要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 并实现“依法治党”等 (5) 。
(二) “法治”, 意味着宪法、法律的内在品质必须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认识相适应。中国共产党在这种基本认识之下, 继续提出了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 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更加注重民权和民生。1993年修宪, “市场经济”的宪法地位得到正式确立, 改革开放获得前所未有的活力。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在第四次宪法修正中写入宪法, 成为中国法治建设里程碑标志。2007年, 《物权法》高票通过, 更是进一步体现了人权保障的法治精神。
(三) “法治”, 最基本的要求是政府权力受到法律的严格制约。为了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党的十六大精神, 国务院在2004年出台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在政府层面上将执政党的法治观具体化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纲领和行动方案。法治政府的建设, 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四) “法治”, 最终意味着一种普遍的社会观念和基本价值的形成。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中国现代法治不可能只是一套细密的文字法规加一套严格的司法体系, 而是与亿万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心态以及行为相联系的” (6) 。十五大以来的历次党代会报告都指出, “增强全民的法律意识”和“着重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十八大报告中更是深刻地指出,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能力”。
如可以看出, 十四大, 特别是十五大以来, 中国共产党对于“法治”的基本认识不仅在逐步发展和深入, 而且似乎也正在酝酿形成某种全党、全国性的“法治共识”, 并且在不断结合时代发展和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对“法治”的现代性内涵进行科学、合理的诠释。
四、“依宪治国”的提出与“宪政理念”的晨光初现
其实,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毛泽东就旗帜鲜明地提出, “宪政, 就是民主政治”。在这种认识下, 过去中国共产党也基本上将宪政等同于民主, 着重强调“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法治, 也是从“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起步而来。但是, 随着中国共产党对于法治认识的不断深入, 党对于宪政的理解也在发展。
宪政和法治是密不可分的, 宪政必然是法治的政治, 宪政之下的政府必须是遵守宪法和法治的有限政府 (7) 。更进一步来说, 宪法和法律至上, 其实就是法治的核心要素。“法治”之所以和静态的法律制度描述的用语“法制”不一样, 就在于“法治”本身包含了“宪政”的基本内容, 并以“宪政”作为其最高价值。这种最高价值, 简单来说, 就是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民主政治与人权保障。同时, 如果说法治包含着“政治上的法治”与一般经济、社会生活的法治等几个层次的话, 宪政就是“政治上适用法治的状态”, 可谓“政治法治”, 其核心就是解决“民主的法治化”, 用“好制度”来避免“坏制度下好人变坏”的情形 (8) 。
中国共产党“依宪治国”的正式提出, 就是发生在“法治共识”形成的关键时期。2004年9月15日, 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代表党中央首次正式提出了“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的提法, 强调“依法治国, 首先要依宪治国, 依法执政, 首先要依宪执政”。2012年, 党的十八大报告继续强调“在宪法和法律下活动”, 深化“法治”的论述。而在随后举行的纪念宪法实施30周年大会上, 习近平作为党的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 更是将宪法实施上升到战略地位, 宣示了实施宪法的极端重要性, 指出“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 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和“宪法的全面实施”的提出是对“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深化, 对应着从“法制”认识到“法治”共识的发展过程。这种提法的变化, 不仅反映和有赖于这些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法治建设的持续深入, 更反映和依存于这个过程中从党到国家、人民的宪法、法治观念的发展进步。1982年宪法制定颁布及其四次修正, 就是党的历史上几次关键的党代会报告所反映出来的中国共产党宪法、法治理念的变迁所引发的。可以说, 我国宪法的变迁, 不仅体现和落实着党代会对于法治的基本理解和决策, 还是这些理解和决策得以实现的最高保障。
历次党代会报告中关于法治论述的变迁, 反映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改革开放的发展、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的完善、人权保护观念的更新, 全党、全国的法治共识正在逐步形成。与此同时, 中国共产党的宪政理念也在法治共识的形成中晨光出现。
历史发展到今天,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 下一个也是最具挑战性和关键性的课题, 就是在实现法治化的过程中, 如何将党的依法执政与宪法的全面实施结合起来, 进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建设。
摘要:作为国家建设的领导核心, 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对于法治建设的基本认识决定了国家法治的发展程度。党代会, 是党内民主决策的主要形式和党实现国家领导的基本方式之一。本文梳理自八大以来, 特别是十二大以后历次党代会对于法制 (治) 论述的变迁, 从文本出发, 试图建构起中国共产党对于法制 (治) 认识不断深入、法治共识逐步形成、宪法理念晨光出现的现实图景。
关键词:党代会,法治理念,社会主义宪政
注释
1参见中国共产党宣言 (1920年11月) :“共产主义者主张废除政权, 如同现在所有的国家机关和政府, 是当然不能存在的。因为政权, 军队和法庭是保护少数人的利益.”
2强世功.法制与治理——国家转型中的法律[M].1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123-134.
3列宁全集 (第13卷) [M].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9:304.
4李君如主编.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研究[M].1版.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07:189.
5俞可平主编.依法治国与依法治党[M].1版.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66-68、133-134.
6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1版.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19.
7王振民.关于民主与宪政关系的再思考[J].中国法学, 2009 (5) .
3.党代会十大报告 篇三
[关键词]党代会政治报告;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中图分类号]D229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4.06.008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向前推进的。在这个过程中,全国党代会政治报告是指导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理论载体和部署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及方针的主要文献,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把全国党代会政治报告放在改革开放历程中进行考察,我们发现,政治报告以理论形式指导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而改革开放以实践形式为政治报告制定战略方针提供了依据;既可以看到某一个战略是如何在几个政治报告中逐渐形成完善的过程,也可以看到政治报告是如何系统回应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从而反映出党是如何领导和推进改革开放进程的。全国党代会政治报告对改革开放进程的推动是从战略高度上进行的,着重解决改革开放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规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布局,确保其政治方向不变。对全国党代会政治报告已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比如从它的主题、结构、新意、词语、结束语、人大制度、文化、党内民主、改革开放的经验等,也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值得学习和借鉴。本文拟从宏观上说明,党代会政治报告通过对改革开放的历史定位和战略部署,推进了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这三大成果正是改革开放历史的脊梁。
一、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
对改革开放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理解,有时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政策、总方针,有时可以把它看作一个观念、时间节点和实践过程,有时还可以把它理解为具体的战略。而全国党代会政治报告对改革开放是从历史高度来定位的。
1.改革开放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之一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到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了显著成绩,国家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实力增长和人民得到的实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快最多的。9年的实践成效增强了中央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和信念。面对后来艰巨的建设任务,需要以更高的视野来看待和坚持改革开放,确保它始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基于此,中共十三大报告将“坚持改革开放”的内容写进了党的基本路线中,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起构成了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此后的全国党代会政治报告都重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邓小平也多次强调基本路线要坚持一百年不变。另外,“坚持改革开放”还写进了宪法序言。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昭示国人和世人,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在思想上、理论上和实践上对当代和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2.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自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经济、政治、思想观念、社会结构,甚至于精神状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正是基于改革开放所引起的社会深刻变革,中共十三大报告认为它是“一次革命”,中共十四大报告在此基础上确认它是“一场新的革命”,中共十七大报告则直接称之为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把改革开放层层递进地表述为“革命”“新的革命”“新的伟大革命”,这表明,我们党对改革开放的认识绝不是停留在表面、不是停留在具体事物上、也不是停留在当前,而是把它放到社会历史长河中来进行观察和定位的。中共十五大报告总结了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而导致这三次历史性巨变的三大事件,一是辛亥革命,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三是改革开放。毫无疑问,在20世纪中国巨变史上,改革开放的“革命”之位绝不是什么人强加给它的,而是改革开放自身的伟力所致。在今天和未来,改革开放还要承担“新的伟大革命”的使命,继续推进中国在21世纪发生巨变,不断提升其历史地位。
3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国家强盛、民族振兴是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不断追求的目标,洋务运动、实业救国、赶英超美等方案不断试验,但都未能实现这一目标。“改革是振兴中国的唯一出路,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不可逆转”[1](P6),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2](P22)。正因为如此,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中共十七大报告高瞻远瞩,认为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共十八大报告则再次强调,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不难看出,改革开放缔造了一条“振兴中国—中国现代化—强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辉煌之路。之所以作出这样铿锵有力充满自信的回答,也是因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改革开放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探索强国之路的智慧结晶,符合党心民心,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其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二、回答指导了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改革开放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我们党没有经验,因此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党必须正确回答,认真解决。而完整、准确地回答和解决常常是通过全国党代会政治报告来完成的,因为它代表了全党统一的意志和思想,从而确保了改革开放的政治方向。
1.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阶段问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都力求做到符合客观实际。但是,我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国社会主义究竟处于什么历史阶段的问题,这一问题不解决,许多政策都无法制定。经过深入的理论探讨,该问题在中共十三大之前曾三次出现在党的文献中。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首提“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中共十二大报告再提“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3],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但这三次均未作详细阐述。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阶段进行全面阐述的是中共十三大报告,并明确宣布“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1](P7)。中共十三大报告据此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我国最大的实际和最基本的国情从此更加明确。从此此后的几届中共党代会政治报告完善并坚持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成为改革开放政策制定的出发点,也是统一全党思想认识的武器,更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走老路、不走邪路的基本保证。
2.回答了改革开放中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
社会主义经济要想更好地发展,必须进行改革,必须打破束缚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中共十二大报告首先提出计划经济体制改革要坚持的两个原则:第一,坚持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允许个体经济有适当发展;第二,在经济体制上实行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个体”和“市场”的出现,引起党内外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性质的争论。对此,中共十三大报告从更高角度给以回答和澄清:第一,“我们已经进行的改革……都是由社会主义初阶阶段生产力的实际状况所决定的……都是伴随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出现的,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1](P25),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第二,指出过去的许多做法,尤其是战争年代遗留下来的做法,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要求的固定不变的东西,必须认真审视那些做法是否仍需被当做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第三,强调利用市场调节决不等于搞资本主义,不能将二者划等号,市场只是经济手段;第四,指出新出现的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而公有制经济本身也应该有多种形式。尽管这些论断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新认识、新定位,但并没有彻底解决党内外关于计划与市场性质的激烈争论。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后,中共十四大报告果断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让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随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时期,但随即出现的新问题——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需要我们党再次予以回答。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此给予了明确回答: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30多年摸着石头过河的艰辛探索,通过全国党代会政治报告的回答和确认,我国经济体制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成功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成了改革开放历程中最重要的现实课题。
3.回答了改革开放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问题
1978年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对我国原有的经济模式和社会主义理论有所触动,实践的困境和理论的困惑迎面而来。但是,农村的改革、经济建设的全面展开、经济结构的调整,市场价格的适当放开、个体私营经济的活跃、劳动力的转移、外资的引进及就业的扩大等变化,为党认识社会主义、总结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提供了现实依据。我们党深深认识到:社会主义应是发展着的、鲜活的,而不是书本上的,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和模式;必须进行理论创新,解决改革开放中的现实问题等。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从十二个方面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用以指导改革开放实践。中共十四大报告又提练总结为九个基本理论问题,最终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将其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并写入党章,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面对社会的深刻变革,党自身也面临能否与时俱进的考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考验着全党的智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共十六大上得到完整阐述,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从而使党以更高层次和历史责任感担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任务。发展是硬道理,但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么发展是改革开放中遇到的第三个重大理论问题。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最终科学发展观被写进中共十七大报告。至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它解决了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党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三大理论问题,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回答了怎样加强党的建设问题
邓小平多次强调,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党内。习近平也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那么,如何加强党的建设,更好地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首先,改革开放初期,中共十二大报告提出要改革党的领导机构和干部制度;各级党组织都必须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使党内政治生活进一步正常化;对党员和党的干部提出更高要求,并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整党等,这些为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政治保证。其次,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要求,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要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再次,面对改革开放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党要成为两个先锋队和“三个代表”,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面对考验和危险,要把党建设成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如果说改革开放呈现出阶段性特征,那么党的建设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品质,以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来回应改革开放的新特征、新要求,为改革开放提供坚实的政治保证。
三、部署了推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主要战略
改革开放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用一系列战略、方针、措施来具体推进,没有这些战略方针的部署与实施,就没有改革开放的历史。
1.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强民富,是每份政治报告的中心内容,是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体现。中共十二大报告以战略眼光制定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总体目标,用时20年,分两步走。中共十三大报告又接着规划了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第三步,即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用时50年。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共十四大报告将能不能加快发展这个经济问题,提升为重大政治问题来看待,提出了多项具体措施以促进经济加速发展,如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经济管理权限,大胆吸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等。中共十五大报告则在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提出要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按生产要素分配”“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的原则激活市场经济活力,并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确保经济高速发展的“含金量”。2000年,我国成功完成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我国社会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然而,这种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因此,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规划了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用时20年,在具体措施上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发展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城镇化建设;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等。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下,科学发展成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主线,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是中共十七大以来的主要部署。事实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一条始终不变的主线,但是围绕这个中心所制定的措施部署却不大一样,呈递进层次:第一层次是中共十二、十三大报告,突出强调战略规划及实施一些较容易的改革;第二层次是中共十四大至十五大报告,旨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实施配套改革;第三层次是中共十六大至十八大报告,以全面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为主线深化改革,攻坚特点明显。特别是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后,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更加重视经济增长的品质和效益。
2.提出了积极稳步有序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方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在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使民主政治建设提上议事日程。中共十二大报告以“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立题,提出社会主义民主要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民主的法制化,将民主推向制度化建设方向,为民主政治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中共十三大报告以“政治体制改革”立题,确立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远期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1](P35),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1](P36),并为政治体制改革设置八大任务,其中实行党政分开的举措最突出,开了党政关系改革的先河。此外,中共十三大报告提出的“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最终取得成功”[1](P34)的论断也影响深远。中共十四大报告以“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立题,确定了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绝不是搞西方的多党制和议会制[4](P33),即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4](P13),强调要在法制的框架中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思路。这个思路此后一直被延续和完善。中共十五大报告以“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立题,确立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为: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2](P24),特别强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中共十六大报告以“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立题,从九方面部署了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举措,有不少新内容,如: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等[5]。中共十七大报告以“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立题,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反映出党进一步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有着自身的逻辑和规律[6]。中共十八大报告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立题,提出要完善民主协商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7]。
7份政治报告的立题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30多年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路线图:民主—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政治—民主法制建设—政治建设—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发展道路。从建设民主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一路走来确实不易,在此过程中我们抓住了以下几个关键:一是确定了民主政治制度化建设方向;二是注重基层民主实践,并进行了三位一体、有机统一的民主政治顶层设计;三是民主政治建设措施越来越尊重中国国情和政治发展自身的规律,并致力于实现政治文明;四是党始终以积极、稳妥、有序的方式去认识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规律。
3.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战略
在中共十二大以来的政治报告中,关于文化建设部分前后变化很大。中共十二大、十四大报告将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归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内容。中共十五大报告专门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立题,将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进行部署,政治、经济、文化开始组成“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总布局,这是文化建设第一次走进顶层设计。由于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中共十六大报告再次提升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着手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并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和内容,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将依法治国与依德治国相结合,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等。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提升文化建设战略地位,即文化是一种软实力,要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特别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6]。当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中共十八大报告又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认为缺少文化支撑的经济大国不等于强国。文化作为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不断显示自身的软实力作用,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分支到文化强国战略,是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步伐,步步推进的。可以预见,文化强国战略必将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提出了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推进初期,生态问题和社会建设常被忽略,直到中共十六大才开始重视。因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5]。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中共十七大报告将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五大更高目标之中,单列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部分,并进行了六个方面的具体部署,将社会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一起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布局。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虽加快了经济发展,但社会建设依然很落后,形成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跛足局面,同时,原有的社会管理系统也需要整合和创新。鉴于这种紧迫的形势,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的任务,强调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中共十八大报告单列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部分,并将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一起构成“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总布局[7]。至此,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建设战略终于形成。
5.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
新中国成立后,法制建设几乎是白手起家,面临重大的立法任务。在法制建设初见成效后又受到“文革”十年法制虚无主义的破坏。改革开放后,法学界鉴于法制被破坏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对“法制”和“法治”进行了激烈的探讨,为法制建设和法治思想的提出提供了学理基础。在法学研究和司法实践的推动下,1996年依法治国专题进入中央领导层的法制讲座,最终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上首提“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着重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等重大方针。从此,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在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得以部署推进,如:加强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全民守法;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让人民监督权力;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出和推行1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基本建成,为依法治国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过,中国人治思想的影响不能低估,依法治国的建设将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
四、结语
全国党代会及其政治报告,是党领导和推进改革开放进程的最重要的文献,集中了全党意志,代表了人民利益。它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解决了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部署了重大战略方针,书写了改革开放历史。我们相信,未来它仍将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进程的主要力量。
[参 考 文 献]
[1] 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 本书编写组.跨入新世纪的行动纲领——十五大文件学习问答[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1997.
[3] 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9.
[4] 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5] 本书编写组.党的十六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2.
[6] 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2011党代会报告 篇四
为建设“开明开放、创新创业、绿色生态、和谐平安”新
xxx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xxx县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 月)
各位代表、同志们:
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回顾总结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研究确定今后五年全县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中国共产党xxx县第十四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动员和号召全县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和全县人民,现在,我代表中共xxx县第十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过去五年,成效明显,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6年以来,在省委、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中共xxx县委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开拓进取,奋力拼搏,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成功战胜了多次洪涝、冰冻灾害,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完成了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五年来,国民经济提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壮大。2010年实现全县生产总值30亿元,比2005年增长1倍。财政总收入
5.乡镇党代会报告 篇五
旅游兴乡
努力打造长三角一流的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在中国共产党筏头乡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沈志伟
(2011年9月27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筏头乡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是在“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回顾总结我乡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各项工作,明确今后五年全乡工作的总体思路、奋斗目标和工作措施,选举产生中国共产党筏头乡第十二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组织动员全乡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加快“生态立乡,旅游兴乡”步伐,打造长三角一流的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而努力奋斗。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筏头乡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筏头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城乡面貌变化较大、人民群众受益较多、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的五年。五年来,在县委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全乡上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团结拼搏、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各项目标任务。
(一)坚持“转型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不偏向、不松劲,精心谋划,攻坚克难,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全乡实现:工业总产值14.24亿元,比2006年增长53.2%,年均增长10.6%;销售收入13.97亿元,比2006年增长49.9%,年均增长10%;税利1.1亿元,比2006年增长39.2%,年均增长7.8%;农业总产值0.79亿元,比2006年增长71.7%,年均增长14.3%;农民人均纯收入12850元,比2006年增长66.1%,年均增长13.2%;财政总收入1859万元,比2006年增长68.3%,年均增长13.7%。
突出重点,工业经济提质增量。五年来,乡党委深入实施招商选资“一号工程”,围绕功能布局和产业定位,以 驻点招商和以企引企等方式为抓手,累计完成合同外资1728.4万美元,实到外资542.4万美元,实到内资23308万元,先后引进华浚塑料建材、浙江天泉山菇业项目和驿站生态度假村等重点项目,总投资达2.5亿元。深入实施扶优扶强战略,不断加大企业科技创新力度,莫干山竹胶板公司、松华橡塑有限公司和兴怡泰工艺品公司先后进入县优强企业行列;莫干山竹胶板公司和松华橡塑有限公司分别被授予“全国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称号,其中莫干山竹胶板公司的竹质建筑模板产业化开发项目和竹质贴膜面饰及家具板项目还被列为国家级星火项目和重点火炬项目。
调优结构,农业经济提效增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地域、气候优势,重点抓好高山蔬菜、蘑菇、茶叶、花卉苗木四大特色产业,并以基地建设推动全乡生态高效农业的发展。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努力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逐步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扩大农业集聚规模效应。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依托农民信箱等信息平台优势,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五年来,累积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500亩,无公害产品10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5万亩;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4家; 完成德清大鲵野化驯养基地建设;培育“游子”、“庵碧尖”、“瑶佳”等3个茶叶知名品牌。
抢抓机遇,旅游经济做精做强。坚持把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利用独特的生态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休闲体验活动,成功举办了两届“禧玛诺”杯德清莫干山爬坡赛和筏头乡“2009生态旅游节”,莫干山峡谷漂流对外营业,打响了“沈约故里、江南绿谷”旅游品牌,进一步提升了知名度。深入实施农家乐规范提升工程,积极培育和打造特色精品农家乐,加大对外宣传促销力度,有力促进了农家乐产业集群和品位提升。五年来,新增农家乐18家,其中三星级农家乐4家,累计接待游客2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00余万元。
(二)坚持“惠民促稳”,社会和谐呈现新气象 扎实推进和美家园建设,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坚持以“中国和美家园”建设为总抓手,按照“山水美、农家富、社会和、机制新”的要求,累计投入资金1260万元,成功创建兰树坑、东沈、后坞村等三个“中国和美家园”精品村。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共计投入建设资金2500万元,全面完成了全乡境内砂石路面改造和递筏线、瓦光线、钱百线、庙前村公路大中修工程,完成林区道路建设149公里,六洞桥桥梁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启动实施大造坞村到安吉县赤芝村的联网公路建设,完成合溪小流域治理等重点项目建设。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完成生活垃圾、污水处理一体化,成功创建市级生态村3个,县级生态村6个,市级新农村实验示范村1个;后坞村、兰树坑村生态公墓分别被授予“市级示范标准生态公墓”称号;2007年我乡获“全国环境优美乡”荣誉称号。
全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调整完善教育布局,形成了以筏头乡中心学校为主体的办学新格局,教育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加强公共卫生管理,新建瑶坞、勤劳、后坞等3个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启动实施筏头乡卫生院标准化改造工程。深入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全面落实奖励扶助政策,完善利益导向机制,计划生育符合率保持在96%以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累计参保4898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6%以上。扎实开展社会救助工作,逐步提高低保补助标准,完成困难群众危房改造58户。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深入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农村体育设施全覆盖等工程。省级体育强乡和市级文明乡、卫生乡目前正在全力创建中。切实加强平安创建工作,社会环境和谐稳定。深化“平安筏头”创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防控体系建设,圆满完成奥运安保、上海世博会“环沪护城河工程”安保工作,完成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平安创建实现“五连冠”。以化解信访积案为重点,切实抓好信访工作,积极开展“领导信访接待日”等活动,切实把矛盾和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活动,成功创建四星级民主法治村6个,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和公共安全管理,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认真抓好校园安保、食品药品安全、森林防火、防汛抗旱防台等工作,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保持稳定。积极支持人大履行职能,切实加强对统战、人民武装等工作的领导,扎实做好民族宗教等工作。
(三)坚持“固本强基”,党群关系得到新加强 抓队伍,强核心。五年来,坚持以“创业创新好班子”创建为载体,以创建学习型领导班子和学习型干部为契机,建立健全党委议事、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领导干部绩效公示等制度,充分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深入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能力素质提升年”、“进一步加强执行力建设”等活动为契机,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 务”,严格执行“转变作风、服务基层”八项制度和七个“一线工作法”,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抓组织,夯基础。认真开展“德清先锋”创先争优活动,切实抓好党员承诺、履诺、践诺、评诺等关键环节,广大党员创先争优氛围进一步形成。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顺利完成两届村级组织换届选举,进一步优化村级班子结构,切实配齐配强干部队伍。高度重视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全面推行党员发展“公推选优”制度,累计发展党员106名。以“活力和谐企业”、“双强争先”创建等活动为抓手,稳步推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通过单建、联建、挂靠等方式,实现非公企业党建覆盖率100%。
抓廉政,优作风。坚持预防在先,关口前移,切实加强惩防体系建设,抓好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和廉洁自律教育,落实岗位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切实从源头上防治腐败。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评星晋级”活动,全面推行村级财务阳光理财,开展了建设工程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认真按照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要求,不断深化完善党务公开、村(居)零招待等各项制度,强化乡招投标中心建设,加强对工程项目招投标监督管理。加大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力度和违纪违法问题的查处力度,五年来,累计查处各 类案件10起,处理违纪党员6名。
同时,充分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老龄、双拥、档案等方面紧紧围绕全乡工作大局,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均取得了可喜成绩。
同志们,五年的成绩鼓舞人心,催人奋进。这是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扎实工作的结果,是社会各界人士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乡党委,向为筏头发展付出辛勤劳动的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支持筏头发展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五年的发展经历,有许多值得认真总结和借鉴的基本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是:
一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转变方式。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过去的五年,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快发展,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我们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为统领,把挑战当机遇、变压力为动力,不断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在努力转变增长方式中提升发展质量,形成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二是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统筹发展是科学发展的核心。五年来,我们坚持把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作 为一个有机整体,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落实。在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扎实推进“生态筏头”、“和谐筏头”建设,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社会稳定的协调共进。
三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人民利益是最高利益,为民谋利是我们的宗旨。五年来,我们努力探索建立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坚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起,把好事办在群众心坎上、把实事办在群众急需时,使广大人民群众切切实实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
四是必须坚持加强党建,夯实基础。加强党的建设是促进发展的根本保证。五年来,我们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加强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广大党员的创先争优意识不断增强,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发挥,为发展、平安、和谐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五是必须坚持脚踏实地,狠抓落实。成事在人,关键在干。五年来,我们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讲实话,鼓实劲,办实事,求实效,坚持“一级干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督着一级办”,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 重大问题、重大项目、重点工作,明确责任,锲而不舍,狠抓落实,有效化解了宏观调控、要素制约带来的发展难题,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发展和保护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三产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转变发展方式的压力较大。二是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逐年增多,各类矛盾问题复杂,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改善民生任务繁重,加强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压力较大。三是基层基础还存在薄弱环节,少数干部精神状态、工作作风、执行能力亟待改进,党的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所有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总体思路、奋斗目标和工作措施
今后五年,是我乡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更是我乡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全力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综 合考虑发展趋势和自身条件,今后五年我乡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县委“开放创新、接沪融杭”战略的要求,大力实施“生态立乡,旅游兴乡”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农业产业化、旅游精品化、城乡一体化为重点,着力推进产业升级,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着力统筹城乡发展,着力创新社会管理,着力提升生活品质,努力打造长三角一流的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全面建成惠及全乡人民的小康社会。
按照上述指导思路,建议今后五年我乡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力争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2%以上,其中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要完成以上预期目标,总体把握以下三方面要求:一要解放思想,振奋精神。今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我乡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社会总体保持和谐稳定,发展环境不断改善。这无疑为我们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奠定了基础,增强了信心。因此,我们必须要坚定科学发展的理念不动摇,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强烈的忧患 意识和机遇意识,始终怀着重任在肩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切实强化发展、创新、开放“三种意识”,敢于负责任、挑担子,切实为全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二要开拓创新,加快发展。区域竞争,以创新制胜;转型时代,靠创新突破。当前,我们在发展中遇到了经济总量不大、要素制约显现、基础设施滞后等众多矛盾。面对上述挑战,能不能变压力为动力、应危机抢先机,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必须敢想敢干,敢为人先,敢于突破,敢于超越。遇到问题不退缩,碰到难题不畏惧,勇敢地去面对各种风险、有效地去化解各类矛盾,真正做到难中求进、紧中求进、危中求进。三要转变作风,真抓实干。三分决策、七分执行;战略可以复制,差别在于执行。实践证明,只有转变作风,狠抓落实,才能把决策变成实践,把目标变成现实。因此,我们要紧紧围绕确定的奋斗目标,牢固树立迟动不如早动、慢动不如快动、被动不如主动的工作理念,进一步增强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谋在深处、干在实处,真正把本领用在干事业上、把心思用在做工作上、把精力用在抓落实上,大力倡导、积极培育敢于负责、一抓到底的工作作风,力促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具体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以转变经济方式为主线,实现农民增收多元化 切实优化产业结构布局。紧紧依托“十二五”规划,深入实施招商选资“一号工程”,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区位优势,集中力量主攻休闲旅游、生态农业项目,延伸和整合产业链,增强规模集聚效应。严把项目准入关,着力引进能带动形成新兴产业、促进产业延伸、提高传统产业附加值的“大好高”、“小精特”项目。大力实施“树优扶强”战略,深入开展服务企业专项行动,提升服务水平,鼓励优势企业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努力破解土地等要素制约,加快实施土地整理、村庄复垦,拓展用地空间,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用地。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不断深化“两区”建设,以“3830”农业精品园建设为抓手,扎实提升天泉莫干山香菇精品园和后坞毛竹精品园建设,争取到2015年成功创建省级农业精品园;扎实推进瑶坞畈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集群集聚,到2015年全乡建成连片50亩以上的粮食生产功能区2026亩。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制,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能力。大力实施农 产品品牌战略,切实抓好标准化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以有机蘑菇、精品茶叶、花卉苗木等产业为重点,积极发展山区休闲创意等新兴农业产业,到2015年,全乡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10只,无公害产品基地5000亩;新增农业龙头企业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茶叶总产值达到2000万元。
加快推进生态旅游建设。围绕《环莫干山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规划》要求,立足我乡区位、生态、环境、人文等优势,在做好驿站生态度假村、后坞户外运动基地、莫干山峡谷漂流等项目的基础上,积极引进生态环保的文化创意、户外运动、休闲观光等产业,深入挖掘筏头历史,做好“沈约故里”、“英溪源头”等概念文章,增强人文魅力,把筏头打造成为风景秀丽、设施完善、生态良好、文明热情的长三角一流的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积极发展乡村游,加大旅游推广和营销力度,借助广告宣传、节庆活动、媒体推介等手段,加快打造以后坞、佛堂为核心的农家乐特色旅游集聚区,积极培育发展一批精品农家乐,今后五年,力争新增农家乐10家,精品农家乐4家。进一步扩大莫干山下“筏头农家”等系列旅游产品的影响力,逐步打造具有筏头特色的旅游精品。
(二)以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导,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化
不断深化和美家园建设。“中国和美家园”建设是一项惠民工程。我们要围绕“山水美、农家富、社会和、机制新”目标,按照“一村一特色、一路一景观”要求,突出村庄集聚、产业提升、特色打造等重点,深入开展和美家园建设。狠抓创建任务不松懈,合理有序确定和美家园创建村,按照精品村建设标准,早谋划、早启动、早推进,确保全面完成各项建设任务。狠抓巩固提升不动摇,认真组织开展“流动红旗”竞赛,加大精品村管理提升力度,不断加强卫生保洁、绿化维护、污水治理等村庄环境长效管理,巩固和发挥好和美家园创建成果。力争到2015年,实现“中国和美家园”精品村全覆盖。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是实现筏头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我们要大力推进道路交通建设,力争两年内开工建设09省道武康至筏头段拓宽工程、五年内启动S304省道筏头至安吉道路拓宽工程,全力构筑筏头乡横贯东西的交通大动脉;同时,进一步加强乡村道路建设,提高交通通行质量,启动实施东沈桥改造、临涯临水公路安保建设工程,全面完成大造坞至安吉赤芝联网公路建设,钱 百线集镇至下沈段、陈村至山岭头、青石桥至岭脚下农村公路大中修工程,加快推进庙前至香水岭、玄坛庙至宿九坞、钱百线剩余路段大中修及与外县相通的联网公路建设,确保村民方便出行。加快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形成较为完善的基层防汛体系,提高抗灾能力;大力推进林区道路、海防林建设,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到2015年完成100公里林区道路建设。加强基础环境设施建设,深入推进供水、垃圾和污水处理一体化,完成竹拉丝厂工业废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连片整治和农民饮水工程建设。按照“两规合一”的要求,统筹抓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村住房改造,全面完成姜家庄移民安臵点配套工程,加快村庄集聚步伐。
积极启动集镇改造建设。集镇建设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我们要从注重产业功能布局、彰显自身特色的角度着手,从完善功能、提升品质的理念出发,抓紧编制《集镇建设规划及控制性详规》,并在规划引领下,紧紧围绕提升生活品质,以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为抓手,重点抓好老集镇的风貌整治和改造,进一步强化规划管理,提升城市功能。同时,大力开展“星级城镇”创建活动,切实抓好洁化、绿化、亮化、序化等工作,不断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三)以改善民生福祉为主旨,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化 全力落实“惠民工程”。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成人教育和幼儿教育,完成乡中心幼儿园搬迁,到2012年底确保完成各学前教育点达到市级标准以上。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农民健康工程,扎实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到2012年底,全面完成乡卫生院标准化改造工程。深入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不断深化婚育新风长廊建设,全面推行“阳光计生”行动,稳定低生育水平。进一步繁荣农村文化,开展好“欢乐田野”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完成乡文化体育中心建设和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全覆盖,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积极创建省级体育强乡和市级文明乡、卫生乡,进一步做好档案、宗教等各项工作。全力实施“利民工程”。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困难家庭、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和帮扶力度,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切实帮助解决就业问题。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深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巩固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水平。认真落实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双千万结对帮扶工程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等专项制度,加强低保户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进一步推进社会救助体系、防 灾减灾体系、社会福利体系,五年内争取实施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60户,完成生态公墓全覆盖。加快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深入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继续做好老龄、慈善等工作,保障困难群众的正常生活。
全力推进“安民工程”。以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为契机,扎实推进“平安筏头”建设,积极探索创新社会管理职能,建立基层老党员老干部参与“大调解”工作机制。深化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突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位的常态化排查和预警机制。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加强基层基础“五个一”工程建设,严格落实信访工作“一岗双责”责任制,大力推进信访积案化解,有效预防和妥善处臵各类群体性事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工作,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保持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加强安全生产、公共安全管理,落实校园安保、食品药品安全、防汛防旱防台等工作,强化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建立完善各种应急机制,严防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重视从制度上、程序上规范党委对人大、政府的领导和支持,切实提高人大监督水平。坚持党管武装,进一步做好人民武装、征兵等工作。
三、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抓党建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党建。我们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努力推进党建工作科学化,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营造氛围。全面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党政领导干部、后备干部、村主职干部和企业负责人为主要对象,充分运用理论中心组学习、集中培训、网络自学等形式,通过健全学习考核激励机制,切实强化理论武装,提高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扎实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以先进的事迹感染人,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人,进一步提升筏头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能力。强化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公示制,开展“创业创新好班子”创建活动。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科学决策、议事恳谈、走访联系和重大事项票决制度,进一步提高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强化机关干部队伍建设,切实转变 机关干部作风,着力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纪律松懈、作风飘浮、服务拖延等不良倾向,切实增强服务意识、敬业意识和自律意识。强化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发挥村干部“双带双创”作用,努力带动群众致富增收;深化完善发展党员“公推选优”制度,扩大推荐范围,提升党员发展公信力。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基础。继续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围绕建设“五好六型”基层党组织要求,全面打造一批“五个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推动党员立足岗位争优秀、党员干部示范引领作表率。不断优化创新基层党组织设臵形式,积极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扩大组织和工作覆盖面。进一步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深入实施七个“一线工作法”,最大限度听民情解民忧保民生得民心。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落实党代表常任制,完善党务公开、党内情况通报、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深化“党带群团一体共建”工程,实现党群工作统筹推进。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树优形象。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健全惩防体系,加强对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教育,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向深入。不断完善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的各项制度和措施,贯彻党内监督条例和《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强化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深入推进阳光村务理财,加强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完善重大事项报告、分级谈心谈话、岗位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等制度,加大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的工作力度,保持对违纪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真正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造福于民。
6.洛阳党代会报告 篇六
——毛万春在中国共产党洛阳市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8月25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洛阳市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报告的题目是《福民强市,贵在持续》,请予审议。
市九次党代会以来,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强市、旅游强市和项目引资双带动战略,顺利完成了市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
过去的五年,是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的五年。“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顺利完成,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32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200美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4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63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80元。
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持续深化的五年。国企重组实现战略性突破,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入驻洛阳。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财税、金融、文化、行政审批等领域改革积极推行,新一轮企事业单位改革改制工作稳妥推进。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五年累计引进市外境内资金1082亿元、年均增长52.5%,实际利用外资38.7亿美元、年均增长60%;进出口累计完成69.6亿美元。
过去的五年,是城乡建设持续提升的五年。全市城镇化率提高6.3个百分点,达到44.3%。中心城市区实现先跨洛河、再跨伊河发展,洛北老城区改造提升力度不断加大。县城及小城镇建设快速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农村贫困人口减少30万。
过去的五年,是社会事业产业持续发展的五年。科技、教育、文化、旅游、卫生、体育、文物、人口等各项社会事业产业协调发展。各级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累计达到525亿元。五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4万人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过去的五年,是党的建设持续加强的五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主题活动扎实有效。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工作富有成效。民族、宗教、外事、对台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党管武装工作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深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逐步完善。
事非经过不知难。过去的五年,成绩来之不易,历程不同寻常,经验弥足珍贵。这一切,得益于中央和省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历届市委、市政府打下的良好工作基础,得益于市人大、政协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各位老领导、老同志的热心帮助,得益于中央和省驻洛单位的鼎力相助,得益于驻洛部队、武警官兵的积极配合,得益于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带领全市人民的团结奋斗。在此,我代表九届市委,向所有为洛阳改革发展稳定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古人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在充分肯定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必须正视和面对实现持续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发展盘子不够大。在中部地区的位次徘徊不前,在全省发展格局中郑州这个标兵越来越远,兄弟市追兵越来越近。二是经济结构不够优。三产占生产总值比重偏低,二产中的高资源消耗、高能耗企业比重偏大,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还没有实质性转变。三是体制机制不够活。一些国有、集体企业还没有真正形成内生发展机制,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改制工作刚刚起步,民营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偏低。四是居民收入不够高。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二元结构比较突出,全市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农村人口还有26.4万。五是稳定基础不够牢。经济社会转型中引发的各类矛盾日益凸显,社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较多,维护和谐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六是安全防范不够实。煤矿、尾矿库、交通、消防、危险化学品、食品等领域的安全基础还很脆弱,隐患较多、险情不断。七是基层组织不够强。部分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等问题突出,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八是干部作风不够硬。不少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工作方法、运作能力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以上八个方面的突出问题,我们绕不过、躲不开,必须迎难而上、奋力攻坚!
各位代表、同志们!
福民强市,谋在持续。这个谋,就是始终按照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提出的“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来谋划、来运作,把持续作为推进科学发展的基本内涵来贯穿、来落实,把洛阳的发展放在全省、全国、全球视野中来审视、来考量。放眼世界,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仍是时代主流,为我们扩大开放提供了难得机遇。纵观国内,中央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确定为“十二五”发展的主线,为洛阳推进经济转型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环视河南,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号角已经吹响,洛阳肩负着更大担当、更大作为的新使命。立足洛阳,历年来创业奋进的成果奠定了跨越发展的雄厚基础。
承天时、秉地利、聚人和、谋民福,要求我们必须谋划好今后五年,谋划的根本原则就是“持续”,谋划的指导思想就是:紧紧抓住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领导方式转变为保障,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当好推进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示范,着力打造老工业基地振兴转型、河洛文化传承弘扬两大品牌,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建设主要指标和协调发展程度高于全省乃至中部地区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幸福指数的提升和对各级干部的满意度高于全省乃至中部地区平均水平,确保社会稳定大局绝对不出大的问题,确保安全生产绝对不出大的问题,为实现中原经济区建设有担当、谱写福民强市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这一根本原则和指导思想,既是对现有工作的持续,更是对现有工作的提升,体现了持续与提升的辩证法,体现了传承与弘扬的辩证法。围绕这一根本原则和指导思想,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是:
——人民更加幸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社会保障日益健全,就业难、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出行难等民生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全市人民生活得更加富足、更加安康、更有尊严。
——实力更加雄厚。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总量均比“十一五”末翻一番,成为中部地区更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经济强市。
——发展更加科学。经济转型加快推进,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城乡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所有制结构、投资结构更趋合理,逐步实现外延与内涵、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有机统一。
——环境更加优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面貌大幅改善,更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各级党政机关效能全面提高,企业、服务对象和群众对各级党委、政府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党建更加有力。各级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进一步提高,党群、干群血肉联系进一步密切,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福民强市,为在持续。这个为,就是始终以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在中原经济区建设有担当、谱写福民强市新篇章的征程中实现更大作为。
为在持续,就必须坚持洛阳发展的基本定位不动摇。经过今后五年的不懈奋斗,努力把洛阳打造成为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示范市和重要经济增长板块、生态良好的宜居山水城市、特色明显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名副其实的河南省副中心城市。
为在持续,就必须坚持洛阳发展的基本战略不折腾。始终坚持产业兴市、创新活市、精神立市、依法治市四大战略,使洛阳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科学、创业创新活力更加强劲、精神支撑作用更加有力、民主法制建设更加健全。
为在持续,就必须坚持“一抓三创”工作重点不放手。牢牢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全面创新和环境创优,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拼搏进取、一往无前,强力赶超、争先晋位。
为在持续,就必须坚持打好“六加一”攻坚战不懈怠。紧紧围绕项目建设、经济转型、机制转换、城建提升、民生改善、环境创优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六加一”攻坚战不放松,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各位代表、同志们!
福民强市,路在持续。这条路,就是始终以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气概,以坚决打好“六加一”攻坚战为突破口的决心,真正实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路在持续,必须突出协调,不断做大做好经济社会发展“蛋糕”,着力打造效益洛阳。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才能走出质量效益型的发展之路。大力推进项目建设,靠强化支撑、增强后劲求协调。必须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转化为具体的项目来谋划、来运作。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实施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事关洛阳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使发展的结构更优、质量更高、效益更好。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靠优化所有制结构、激活内力求协调。牢固树立希望在民间、活力在民营、发展靠民力、稳定靠民富的理念,坚持放心、放手、放胆的方针,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的平台、更好的服务、更优的环境、更多的支持,力争“十二五”末民营经济比重达到65%以上,成功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让民营经济由洛阳今天的生力军真正成为明天的主力军。大力推进招商引资,靠扩大开放、借助外力求协调。牢固树立亲商、安商、优商、富商理念,依托洛阳的综合优势,把引资金、引项目和引理念、引人才、引技术、引管理、引机制、引品牌、引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借鉴外地“有多好的项目,就有多好的政策环境”的
成功经验,积极采用产业链条招商、产业集群招商、园区招商和垂直整合一体化招商等形式,吸引更多优质企业来洛投资兴业。
路在持续,必须突出转型,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着力打造创新洛阳。经济转型是实现老工业基地焕发生机、重振雄风的必然选择,更是洛阳华丽转身、凤凰涅槃的必由之路。坚持加快发展与提升水平并举,做大做强战略支柱产业。依托我市的产业基础,瞄准全省、全国乃至全球一流标准,加快改造提升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加工、石油化工、硅光电及能源电力等五大战略支柱产业,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石油化工基地、硅光电产业基地、能源电力基地。坚持结构优化与培育优势并重,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研判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强化核心关键技术攻坚,突破重点领域技术瓶颈,按照成长性高、带动性强的要求,积极培育新能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壮大一批大个头的新兴高技术领军企业,形成我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支撑。坚持机制转换与规范完善并行,推进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改革改制。按照职工利益最大化、单位发展活力最大化、部门服务效能最大化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阳光操作、各得其所的原则,能推进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的就推进“三项制度改革”;能推进机制、技术、管理“三创新”的就推进“三创新”;能通过改革改制明晰产权的就通过改革改制明晰产权。同时,切实抓好已改革改制企事业单位的规范完善工作,优化股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引进战略合作者。积极发展和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推动更多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并联,加快产学研军融合发展。发挥我市在新材料、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等高科技领域的技术研发优势,以建设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为契机,大力推进产学研军联盟,加快推进产业技术升级,为洛阳老工业基地振兴转型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实现洛阳制造向洛阳创造跨越。加快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着力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打造引进和培养人才的高地。
路在持续,必须突出集约,加快推进特色城镇化,着力打造宜居洛阳。特色城镇化是“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龙头、引擎和载体,更是福民强市的战略重点。加快推进组团式城市发展战略,强化市县联动。按照“文化为魂、水系为韵、牡丹为媒、产城融合、组团发展、生态宜居”的城市发展思路,实现“一中心三板块五组团四支撑”的总体发展布局。加快中心城市建设,着力打造洛北城区板块、洛阳新区板块、偃师城区向西与中心城区对接板块,实现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功能共享。加快吉利、新安、孟津、宜阳、伊川五个组团与中心城市向心发展,靠城际快速通道形成半小时经济圈、通勤圈、生活圈。发挥汝阳、嵩县、栾川、洛宁的潜在优势、后发优势,为全市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强化产城融合。按照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的理念,完善基础设施,健全服务平台,增强产业配套,积极承接集群式产业转移,实现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和人口向城镇转移。加快推进城乡统筹步伐,强化城乡一体。坚持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在城中村、城郊村、城边村、园中村和旅游景区等工业能够反哺农业、城市能够辐射农村的区域,加快推进项目向园区集中、农民向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实现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创业就业、社会管理一体化。同时,在有条件的区域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土地流转、生态旅游“三篇文章打捆一起做”,加快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步伐,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路在持续,必须突出提升,加快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着力打造人文洛阳。没有提升就不能持续,而洛阳城市整体提升的点睛之笔,就是靠河洛文化传承弘扬来加快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积极打造城市名片,彰显洛阳特色。立足洛阳的独特优势,打造千年帝都、河洛之根、牡丹花城、丝路起点四张名片。以龙门石窟、关林、老城区、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等重要遗址区综合开发和重大遗址保护展示为重点,再现“神都”新风采。以河洛文化旅游节和河出图、洛出书等根亲文化为载体,将客家文化、姓氏文化的研究、组织、活动融为一体,使“寻根河洛”成为洛阳扩大开放的新途径。以举办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为契机,进一步打造弘扬牡丹文化的新平台。以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加快白马寺综合保护开发和瀍河回族区综合开发建设,着力打造中外文化交流的新亮点。同时,还要坚持创建为民、为民创建,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带动国家金融生态市、国家环保模范市等创建工作,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成果,为洛阳增添越来越多的城市名片。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强化产业支撑。推进文化旅游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文化、文物、旅游和城建、生态的融合,着力培育文化旅游龙头企业。积极申报和建设全国文物旅游示范区、全国智慧旅游城市,不断巩固提升洛阳在全国乃至国际文化旅游业发展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坚持市场化运作机制,破解资金难题。建立健全资金筹措机制、盈亏平衡机制、债务偿还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着力推进城市资源、资产、资本的
市场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参与城市建设管理。
路在持续,必须突出统筹,同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着力打造和谐洛阳。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必须以统筹的理念引领实践,以统筹的方法形成合力。统筹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从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入手,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实施创业带动就业工程、城乡安居工程、教育提升工程、医疗资源倍增工程、城市畅通工程和扶贫开发工程,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群众。坚持每年办好十大“福民实事”,健全完善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加快社会管理创新,深入开展“扫黑除恶扫痞”活动,不断提高公众安全感指数。高度重视信访稳定这个干群关系的“晴雨表”,按照有责推定、有理推定、有解推定的原则,更好地解决群众的各类诉求问题。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加大隐患追究、过程追究、依法追究、公开追究的力度,坚决守好安全生产这条人命关天的“高压线”。统筹民主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支持各级人大、政协履行职责,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和对台工作。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做好老干部工作。以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为载体,支持驻洛部队建设。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加快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建设。进一步扩大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到“十二五”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深入实施碧水蓝天工程,用好倒逼机制,坚持堵疏结合,引导企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来转型、转产,达到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效果。到“十二五”末,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7%、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发展方式初步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让明日洛阳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各位代表、同志们!
福民强市,转在持续。这个转,就是始终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进而为“六加一”攻坚战和中原经济区建设有担当、谱写福民强市新篇章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转在持续,前提是转变思想方式。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要强化创新意识求持续。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靠解放思想增强敢闯敢干、先行先试的胆略,靠解放思想提高破解难题、打破瓶颈的能力,靠解放思想提升持续发展、福民强市的本领。要强化危机意识求持续。面对中原经济区建设有更大担当的新
机遇、新挑战,尤其要保持头脑清醒,既要居安思危、更要居危思危,既要敢于担当、更要善于担当,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最后就会化危为机、化蛹成蝶。要强化发展意识求持续。悠悠万事,唯科学发展为大,唯科学发展为先,唯科学发展为重,唯科学发展为本,唯科学发展为要。科学发展是最硬最硬的道理。要强化为民意识求持续。必须始终牢记:只有拥有群众,才能拥有一切;只有赢得群众,才能赢得一切。必须刻骨铭心:洛阳百姓的利益大如天,我们肩上的责任重如山!
转在持续,关键是掌握科学方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失当,事倍功半。要遵循规律求持续。尤其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群众工作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客观规律要求怎么做就怎么做、事情本身需要怎么做就怎么做,不能有功利心,不能有“目的性”,干工作不能搞形式,不能靠作秀沽名钓誉,推进工作要做到急不得更慢不得,高不得更低不得,热不得更凉不得,尊重群众意愿、遵循客观规律、遵守上级政策、循序渐进、又好又快最难得。要完善机制求持续。人叫人动人不动,机制调动积极性。要持续完善科学发展、平安建设、企业增效、环境创优、效能提升、安全生产和群众诉求办理考评机制,在全市进一步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局面。要弘扬精神求持续。大力弘扬包容开放、创业创新、实干争先、负重奋进的洛阳精神,凝聚全市人民的精气神,搞好福民强市的大合唱。要创优环境求持续。始终坚持软硬环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创造宽严有序的发展软环境和配套齐全的发展硬环境,进一步增强洛阳发展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转在持续,根本是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全市各级党组织、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是推进洛阳福民强市事业的骨干力量。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落实“五重五不简单”的选人用人原则,即重群众公认但不简单以票数取人,重“四化”方针但不简单以年龄、文凭取人,重德才标准但不简单以求全取人,重公开选拔但不简单以考试取人,重干部资历但不简单以任职年限取人。坚持“两公一程序”即领导出于公心、注重群众公认、严格选用程序的操作流程,以科学发展论英雄、凭群众满意用干部,真正将那些善于团结、干事创业、清正廉洁、群众认可的干部选配到各级领导班子中来。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着眼于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按照民主选举、目标管理、监督公开、培训提高这一长效机制的要求,切实加强农村和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尤其要对照“提高群众满意率、降低群众上访率”的标准,把通过后进村和后进社区整顿、变
“老大难”为新亮点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确保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群众认可的战斗堡垒。
转在持续,重点是改进干部作风。作风硬,洛阳兴。全市各级党组织必须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为目标,以提高党政机关工作效能为抓手,以提高企业、群众和服务对象“三满意”为根本标准,用好公开、暗访、问责“三把利剑”。要坚持以治庸提能力、以治懒增效率、以治散正风气、以治软立规矩,还要坚持以治浮促落实、以治躁打基础、以治怨振锐气、以治疲砺斗志。要在全市形成上级围绕下级转、机关围绕基层转、干部围绕群众转、企业围绕效益转、全市围绕发展转的良好局面。同时,我们要拿起反腐倡廉建设这一锐利武器,扎实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以反腐倡廉建设的实效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同志们!
7.十大当红男士可婚性身体报告 篇七
张艺谋的脑袋
上榜理由:他有强烈的色彩与构图感,作为国际性大导演,他可以帮助一个个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而且立竿见影。可以为女人实现彩色梦想的男人,才是真正强有力的。女人爱做梦,一个极品好男人应该有这样圆梦的才华与用心。
胡军的胸膛
上榜理由:结实、宽阔,还有些应景性的稀疏胸毛,这很难得。这位影帝不是那种可读性很强的男人,但是宽厚、质朴,可用率高。当学生时,他是领头;做丈夫时,他的田野就是自己的胸膛,任其爱人在上面耕耘与歌唱。
成龙的鼻子
上榜理由:豪迈。鼻子是男人含蓄的又可以摆上台面的“性器官”。成龙大哥大方、慷慨、侠义柔肠,都在那尊鼻子里得以体现。
李连杰的腿
上榜理由:所谓南拳北腿,他的少林腿有无可争议的力道与说服力。甚至,他在广告里穿的某品牌西裤,也因为他的腿而不起皱。男人的腿是不需看的,是用来坐。床是用来睡的,能坐出感情的唯有男人的大腿。有人说,男人的生殖器固然重要,但对女人来说,这样的器官是为了索取,而大腿注定要为爱着的女人付出。
胡兵的湿发
上榜理由:黝黑发亮,很东方,做过某品牌洗发水广告。作为一名伟岸的模特,秀发是他的画龙点睛之笔。特别是他把头发油光可鉴地做成传统绅士的三七开时,他高贵的一面,就被生动地刻画出来。
梁家辉的臀
上榜理由:这位老牌影帝因为在法国电影《情人》里有出“色”的表现,所以让骄傲的欧美人对中国男人完美的臀部有了全新的认识。他的屁股浑圆结实,带点女人喜欢的张力,但是又不夸张,恰到好处。
黄晓明的眼睛
上榜理由:他演皇帝可以演得像邻家大哥,得益于他那放电的却不飘忽的大眼睛,用我五号表妹的话说:“我愿意沉溺在他的眼睛里,那是深深的海洋。”因为他多情而笃定的大眼睛,使他的漂亮有了灵魂。
谢霆锋的唇角
上榜理由:棱角分明,带点轻蔑的微笑。有些坏,却收敛着,这就是酷吧?歌后王菲以姐姐的名义爱过他,自有她的道理。他的唇,送出来的吻一定残酷如热焰般坚决!
姜文的肚腩
上榜理由:他仿佛不刻意雕琢自己的身材,厚重里透着深刻。轻微的初具规模的肚腩,把一个成功男人的气势演绎得富丽堂皇。他是傲慢的,从胸膛开始往上数,越数越让人心虚。还好,他的肚腩缓冲了这种锐利,因为它,这位中国最有个性的导演变得亲切温和起来。
周杰伦的手
上榜的理由:修长,但是很男人。他弹琴做曲,也玩篮球和双截棍。他不善言辞,但是,有双好手,温柔而极具行动力。他的抚摩,如同对音乐的创作;他的手势,不多,但是,都指向内心。
【党代会十大报告】推荐阅读:
吕梁党代会报告08-08
党代会换届工作报告09-17
潍坊市党代会报告10-06
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07-17
2024年乡镇党代会工作报告06-26
在**镇党代会上的报告07-25
最新党代会报告(王书记提纲稿)大字09-28
沟门镇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07-31
工厂第一次党代会上的工作总结报告08-14
乡纪委在乡党代会上的换届工作报告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