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必备词句】2014全国两会“热评”荟萃

2024-09-02

【申论必备词句】2014全国两会“热评”荟萃(共3篇)

1.【申论必备词句】2014全国两会“热评”荟萃 篇一

2014福建政法干警申论指导:必备的申论阅读解题意识 申论阅读在政法干警考试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在做申论阅读题前应该具备哪些意识才能做好申论阅读题的解答呢,中公政法干警考试网为大家总结了四点,即:时间为先,问题为重;把握重点,勾画关键词;明确作答,寻找依据;把握材料性质,辨别材料价值;只要做好这四点,申论阅读必然可以得心应手;

一、.时间为先,问题为重

阅读给定资料用多长时间为宜?这涉及怎样合理分配作答时间的问题,要从作答的全过程来统筹考虑,必须把阅读时间与作答的整个时间计划联系起来。在全部两个半小时的作答时间中,专用于阅读的时间为30分钟为宜。

按 申论题量的平均值计算,大题要求撰写1000字左右的文章,人的精力综合以试题的难度,没有1小时是绝对不够的;前面的几道小题,以200至 500字为度,每题至少要有20分钟,三道小题也就是1个小时,这已把审题、构思与书写的时间全部包括在内。因此,两个半小时的作答时间,实际留给阅读的 只有半小时,而这半小时还应该为检查答卷、修改失误留出余地。所以要提倡10分钟浏览,在作答过程中不断根据需要“回头看”,返回材料反复阅读、重点精 读,阅读所用的全部时间可累计在答题的2小时之内。只有这样,才能为答题留下充裕的时间,也才能做到略读了解材料大意与精读掌握作答依据相结合,实现时间 利用的最优化。

要根据申论作答的时限要求,增强阅读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在阅读给定资料前,先看一下试卷后部的试题,了解作答要求,明确需要 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有方向、有针对性的去读材料。边阅读边思考,识别材料中哪些是与作答有关的,哪些是无关的;有关的材料之中,关系 密切程度、价值大小,以此来决定哪些材料应精读,哪些应略读,为随后的作答做好准备,既节约时间,又提高效率。

二、把握重点,勾画关键词

我 们表述观点遵循首句原则,把最重要的话放在最前面来说,申论中给定资料也是如此。关键词、主题句体现要点,而主题句通常是首句,关键词往往在首句中,因 此,要注意从首句发现材料蕴含的主要信息、主要观点的关键词、主题句,找到了关键词、主题句,也就等于抓住了材料的要点,由一点通而达到一句通、整段通、全篇通。关键词、主题句也并非全部遵循首句原则,材料的尾部、腹部都可能不规则地分布着对于理解材料意义起关键作用的词或句。因此,在阅读中就要保持“火 眼金睛”,睁大双眼去发现那些具有实质性和关键意义的词和句。

三、明确作答,寻找依据

作 答申论感觉理论储备不足,下笔无从着手,这并不是影响申论作答的关键——背景知识的储备、基础的理论修养不可没有,但更直接的依据在于给定资料。在作答过 程中,要根据每一题的具体情况,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努力从材料中找事实、找观点、找理论、找对策,用材料来支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观点,以符合“紧口材 料”的作答要求。尽管作答申论的原则、方法有千条万条,但是依据给定资料作答,“紧扣材料”始终是最根本的一条。

四、.把握材料性质,辨别材料价值

阅 读给定资料的同时必须理解材料,对材料的价值和作用进行辨别、做出判断,进而做出取舍——精读并利用有价值的材料,略读并舍弃没有利用价值的材料,这是作 答申论试题的前提。阅读材料的同时,要对材料的性质、作用迅速加以判断,认清哪些材料是反映事实的,对于概括问题、论述问题具有依据价值;哪些材料是说明 道理和观点的,对于分析原因、拟定对策具有参考价值;又有哪些材料是没有直接利用价值,起混淆视听、干扰判断作用的。在准确辨别的基础上,为作答中利用材 料,决定材料的取舍提供依据,快速决定哪些材料值得利用、哪些必须扬弃。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利用材料,符合作答要求,才能节约时间和精力,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作答。

本文摘自:福建政法干警考试网:http://fj.offcn.com/html/zhengfaganjing/

2.【申论必备词句】2014全国两会“热评”荟萃 篇二

每年“两会”,行政首长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是重头戏,也是考生重视的申论文章写作素材来源。现任政府首脑李克强以讲话通俗、富有个性魅力著称,其2014年所做第一份政府工作报告也体现了这一语言风格,既有官方文字系统之内的严谨表述,也用了不少具有个性色彩的新词。这些新词经过媒体热炒之后成为万口争传的社会流行“热词”,也成为考生都想引用的申论写作资源。如何用好这些时政热词,借助领导言论的权威效应为文章踵事增华,而不至于画虎不成反类其犬呢?中公教育专家接下来为您详细说明。

本次政府工作报告的十大热词

201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有新意、有锐气、有力度而又有语言技巧,具备流行潜质的是以下10个关键词或10句话:

1.底线思维。底线思维是新一届政府施政中遵循的一种新思想,在此次报告中没有直接提到,但“底线”二字出现了3次,包括民生方面两次提到,兜住民生底线,要坚持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其用意在于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经济方面提到,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目的是确保金融安全。还有一点并不明显,却更加重要,即明确把经济增长率定为7.5%,这是政府施政思维的最深刻体现——中国要用发展的方式来解决各方面遇到的问题,决不允许经济失速——如果说“深化改革”、“向改革要动力”等等属于弹性的姿态展示,“守住经济增速底线和社会安全底线”则是刚性的原则表态,没有任何商量余地可言。事实上,本届政府在政治上、社会管理和言论管理上也采取了遵从底线思维的管理方式,一旦触及底线必然强力反制,如严惩腐败。因此,把握底线思维,是认识习李体制实质的关键,这不仅是李克强总理个人的思想而已。这是本届政府第一年工作和第一份工作报告给予外界最重要的信息。

2.合理区间。在政府工作报告经济政策部分,李克强提出:保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完善宏观调控政策框架,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这实际是对“底线思维”的正式诠释。在经济层面,底线思维被用做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目标保持经济合理运行,而合理的区间就是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加防通胀的上限,是说经济增速和就业率不低于下限,通胀率不高于上限,在这个区间运行就是合理的。底线思维的具体含义是政府对宏观经济形势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好的准备,以万全之策来应对风险、保障底线。所以,报告还给出了对策选项,即做好政策储备,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确保中国经济这艘巨轮行稳致

远。财政、货币和产业、投资等政策储备就是政府手里“最好的准备”。了解这点,对于理解底线思维、预见本届政府的政策风格是十分重要的。

3.改革是最大的红利。类似表述还有向改革要动力、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全面深化各领域的改革,让全社会创造潜力充分释放,让公平正义得以彰显,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等。这是改革决心的宣示,红利、活力、动力和壮士断腕、背水一战均是李氏常用语,围绕改革这个核心,这些语句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在需要讲改革的时候就可以引用。

4.简政放权。这是新一届政府公开场合讲话、文稿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相关词还有“政府自我革命”。其重点在于转变政府职能,摆正政府与市场、社会关系,削减政府权力,而实际进行削减的是行政审批权。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审批事项精简在持续进行中,“简政放权”这个词仍然会热相当一段时间。

5.权力清单。本届政府的新概念,为落实简政放权的一项制度改革措施,对审批事项建立清单并向社会公布,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实施审批,从原则上给各类经济主体和社会主体松绑,以兑现“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克强思想”。

6.向贫困宣战。原话为:要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表明持续推动扶贫攻坚、创新扶贫方式的决心和意义。

7.向污染宣战。原话为: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带有鲜明个人特色的口号式表述,铿锵有力,有一定视觉冲击力。

8.舌尖上的安全。同时提出了一个严守、三个最严,即严守法规和标准,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餐桌上的污染,舌尖上的安全,两者并称,又是政府首脑对社会流行语的一项贡献。

9.看不见的手。报告原文为: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出现在去年工作总结部分,也是李克强一贯经济思想和政府转型理念的宣示。类似表述还有去年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对申论考生的启示在于,虽然改革和转型是共识,对市场的无形之手要放开,但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也不能放弃,仍然要用,只是要用得更好,由“错位”到“归位”,在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服务等方面运用得更有科学性和艺术性。

10.一池活水。报告原文: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话讲得有较强语言魅力,为考生的文字表达做出示范。从政府工作报告热词看领导言论的功能分类

从上面筛选的10个热门词语,可以看出领导人的言论,即各种正式、非正式的文章、讲话、访谈等,实质分为“言”和“论”两个范畴,并不能一概以“论”视之。

言,指的是精彩言辞,新颖的用词、生动的说法、巧妙的借喻、严密的逻辑,具有语言层次的示范意义,在言说中可以师法,造出类似的句子,做出精彩的表达。类似“一池活水浇灌实体经济之树”这种说法,观点没有特殊之处,但复式比喻手法较出彩,使用类似的词语和修辞,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3.【申论必备词句】2014全国两会“热评”荟萃 篇三

解读2014两会关键词之简政放权

【关键词】 权力清单制度 简政放权 【报告摘要】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这是政府的自我革命。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取消或简化前置性审批,充分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推进投资创业便利化。确需设置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实施审批。全面清理非行政审批事项。

【报告解读】

俗话说,打蛇打七寸,要发展,先要从民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政府工作报告》将进一步简政放权放在第一部分,李克强总理说,这是政府的自我革命,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同时,全面清理非行政审批事项,要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

“简政放权”背后的原因是中国面临发展瓶颈,新一届政府上台以后,也看到了体制改革的红利。现在的情况是政府管的还是太多,而我们要改的就是减少政府的管制,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这从理论上讲就是要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过去一年,涉及政府自身利益的改革有重大进展。政府改革一突破,其他改革一通百通,市场与社会的活力就会蓬勃释放。“背水一战”充分体现了本届政府在推进改革方面的紧迫感。

去年新一届政府履职时,就发出强有力的改革声音。一年来,从“约法三章”到“壮士断腕”,改革在多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需要提出的是,涉及政府自身利益的改革有重大进展。过去很长时间改革之所以难以实质性突破,主要卡在政府自身改革难以突破上。李克强总理承诺五年内要削减中央政府1700余项行政审批事项的1/3,2013年就取消和下放了416项,五年的承诺在一年中完成一多半。这个速度确实超出了社会期望。除此之外,还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推动工商登记制度改革。

政府改革一突破,其他改革一通百通,市场与社会的活力就会蓬勃释放。去年全国新注册企业增长27.6%,民间投资比重上升到63%,这表明过去沉睡的巨额社会资本开始苏醒,并且开始逐步成为经济增长强大的动力。因此,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一年工作时,把“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摆在首位,是符合实际的。

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所在。新一届政府第一份政府工作报告准确把握了各方对改革的需求,明确了坚定推进改革的决心;一年来的工作也凸显了改革的色彩。以改革统领政府全面工作,方能闯出一个公平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专家观点]

啃行政审批的硬骨头,一是要精简审批权数量,除了必须有的,其他都予以废除;二是提高放权含金量,不能只放不痛不痒的。

——全国政协委员迟福林

要改革一定要打破历史形成的利益集团,就会伤筋动骨,这就是革命。行政审批其实就是来自一部分政府权力的阻碍,只有消除了障碍才行。

上一篇:《忠诚胜于潜力》读后感优秀下一篇:测试计划与测试用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