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泰宁县教育局

2024-08-01

三明市泰宁县教育局(精选4篇)

1.三明市泰宁县教育局 篇一

各位游客大家好,首先自我介绍一下,鄙人姓叶,大家可以叫我小叶。很高兴大家选择我们开心旅行社并且能为大家服务,希望我的服务能使你们满意。现在大家随我上车,请记得我们的车牌号。

现在呢,我们是位于泰宁的县城。距我们去的“丹崖瓢书香,幽谷载客俗”的寨下大峡谷有16公里,驱车前往大概需要半个小时左右。在游览之前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泰宁地质公园的基本情况,其位于福建省西北部的泰宁县。由石网、大金湖、八仙崖、金铙山四个园区和泰宁古城游览区组成,是一个以丹霞地貌为主体,兼有花岗岩、火山岩、构造地质地貌等多种地质遗迹,自然生态良好,人文景观丰富的综合性地质公园。

公园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晚三叠世以来,公园一直处于太平洋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的相互作用的影响下。从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公园发生了较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和岩浆侵入。晚白垩世以来,公园在崇安―石城北东向断裂带和泰宁―龙岩南北向断裂带的控制下形成了断陷盆地,沉积了以砂砾岩为主的红色岩层。晚白垩纪后地壳全面抬升,重新活动的断裂切割岩层,使它们产生裂隙和升降差异,水蚀雨淋、风化崩塌,昔日的岩石化作了今日的天然美景。难

怪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赵逊对泰宁世界地质公园情有独钟,并欣然写下“丹霞五六百,独恋大金湖”。

现在大家请看我左手边的这条公路,是可以通往明朝天启年间兵部尚书李春烨少年时的读书处―――李家岩,从这里距仅1。5公里,而距李纲的读书处―――丹霞岩3公里。自古以来,泰宁人民就与这些奇特的丹霞岩穴结下了不解之谜。他们在静谧的洞穴中潜心修学,期望有一天能金榜题名,走上仕途,能光宗耀祖,出人头地、、、、

刚才我们粗略的领略了丹霞学子的文化,现在我们就要到达前方的寨下大峡谷景区。我们的旅游路线是从寨下村―悬天崖―通天峡―倚天峡。在参观之前我先请大家注意安全及爱护景区内的花草树木和环境卫生,在此我先感谢大家的合作。同时预祝我们今天的寨下大峡谷之旅有一个美好的回忆。

现在请大家下车随我前往寨下村。

大家请看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个古老的小村庄就是寨下村了。你们知道寨下村的由来吗?想知道吗?下面就让我来告诉大家吧。相传在古时候由于兵荒马乱,土匪横行,当地的村民便在对面的驮象岩的山顶上建了古兵寨,兵乱后,山民便纷纷下山建起村寨。寨下村是一个家族式的村落,全村现有150余人,全部姓杨,据实还是杨家将中杨七郎的后裔。南宋时杨家族南迁入闽,后经几世辗转到此定居。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大家请看,寨下村地形整体

呈葫芦状,口小腹大背靠南面巨大的驮象岩,依“S”形的石塘溪而居,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的生活习性。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想起东晋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

2.三明市泰宁县教育局 篇二

关键词:高等教育 国际化 民族化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特别是跨国办学以及国际间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日益扩大,各种因素的合力使教育国际化趋势不可阻挡。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

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趋势。“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一种社会现象,一般认为,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相互融合,互相依存,正走向一体化或者所谓的“地球村”。全球化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影响到社会结构、日常生活和各种意识形态。但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同样具有双重性,它既为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又使其面临冲击和挑战。在中国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充分学习、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东西,加强交流与合作是毋容置疑的,但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促进教育国际化,并非等同于中国教育完全西化,处理好教育的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关系,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中国,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1978年以来,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与国际交流合作逐渐扩大,通过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培养了急需的各级各类人才,促进了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从20世纪90年代勃兴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观,它提升了高等教育的传统地位,扩大了国际教育市场,促进了跨国教育的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所属的国际大学联合会(IAU)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给予了以下定义:“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变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本身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强调各国要提高高等教育的水平,使之能被国际社会承认和接受;它同时强调空间上的开放性,要求各国都能开放国内教育市场,既能在国外办学又能容纳外国在本国办学;它强调国际教育资源的共享性,要求各国能广泛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它还强调各国的高等教育要不断改革,在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上主动调整并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正如UNESCO于2001年9月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教育大会的主题所宣示的:各国要在教育国际化的浪潮中“学会共存”。

二、昆明市高校相关现状考察

笔者所就职的西南林业大学国际学院于2011年10月至11月期间,深入云南师范大学对外合作与交流处、云南大学留学生院、云南财经大学东盟学院、云南农业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处,就教育国际化、留学生教育及相关学科建设等主要问题开展了座谈和经验交流。现将考察的基本情况说明如下: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农业大学的教育国际化各有特色和发展目标,它们分别通过自身条件和外部因素确定各自的留学生教育及对外交流合作定位。云南师范大学的对外交流起步较早,其留学生生源立足于东南亚,对欧美兼收并蓄,在汉语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良好口碑。滇中名校云南大学倚靠云南特色文化资源及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为优势,自1986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以来,招生规模逐渐扩大,经过多年努力获得了良好的办学效果。云南财经大学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确立了错位竞争、加大投入、特色兴院的发展战略和办学定位,以在海外(主要是东南亚诸国)常年驻有招生代表为主导,辅以加大宣传来扩充生源,形成留学生招生和派出的长效机制。云南农业大学以农学、蜂学、普洱茶学等特色专业为招牌,多种学科协调发展,确立了“引进来,走出去”的办学思路,建立多种培养模式(以“荷兰班”为代表),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

通过上述考察,我们发现昆明市这四所高校留学生教育和对外交流合作的理念均是在立足省情校情的基础之上,结合区域特色及学校专业优势,进一步挖掘国际化内涵,并注入到人才培养模式中,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评价体系、对外合作中系统呈现,使教育国际化与学校办学相互契合,融为一体。

三、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思考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民族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民族化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坚守、改革和创新。高等教育的民族化既不是国际化的补充,也不是国际化的对立,而是在民族文化的土壤里培育自己的高等教育体系。从根本上讲,国际化的出发点与归宿是民族化,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便理解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个命题,同时也理解了云南大学将传统追溯至东陆大学而得到本土支持的原因,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根基。

四、高等教育国际化方略特征

昆明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亦是滇中城市群的核心圈、中国面向东盟的门户枢纽,它的资源优势辐射东南亚,具备很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近年来,“桥头堡战略”的东风更是将昆明的社会经济发展推进到一个崭新阶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外在诉求就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之事,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便成了教育现代化发展到一个更高阶段的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的发展的需要。下述四点方略是昆明市四所高校在推进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所具备的共同特征: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探索实践不能一蹴而就,其推进过程存在阶段性。教育是“以人为本”的,其终极目的是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需要以思想政治素质为价值取向,以科学精神为基础。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须结合区域特色,发挥高校自身的学科优势。只有在对国际化的深刻、准确理解的基础上,立足于文化传统以及学校理念、价值所得出符合学校长远发展的结论,才能做到内外部条件的有机结合和合理嫁接,解决教育国际化与学校现行价值追求之间两张皮的问题。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既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国际化的本质上是跨文化对话。这不仅仅是把外面的东西引进来,也要把好东西拿出去。所以,国际化绝不是简单的吸收借鉴,更不是一个西方化或欧美化的过程。只有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冷静地思考结合点而不盲目追求“接轨”,才能较好地处理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兼容关系。

(四)高等教育国际化需要注意发展主动性、前瞻性、创新性,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建成一所现代化的高校,没有强大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支持是不行的。高等院校教育各有学科优势,在教育国际化良好发展势头的带动下,顺势而为,积极地相互吸收、借鉴,更能取长补短丰富自己,发挥自身优势,打出自己的品牌,为现代化大学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杨德广,王勤.经济全球化到教育国际化的思考[J].教学研究,2000,(4)

[2]赵一凡,张中载,李德恩,等.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3]刘海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J].中國高等教育,2001,(2)

3.三明市泰宁县教育局 篇三

“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单位”称号

日前,从北京召开的“关爱明天〃普法先行”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表彰大会上传来喜讯,三明市教育局被司法部、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和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联合授予“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三明市“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自去年12月底启动以来,全市教育系统以该活动为主线,积极创新活动载体,不断拓展教育领域,广泛组织开展“带法回家”、“法律知识进校园”、“少年法庭”等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法制教育实践活动,形成了多方位、多层次的普法教育和预防犯罪体系,进一步提高了广大青少年的法律素质,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4.三明市泰宁县教育局 篇四

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夯实学区化建设基础

五华区政府认真落实“三个优先”,确保“三个增长”,不断改进办学条件。一是坚持规划优先。把教育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计划优先考虑、项目优先安排、经费优先保障,4年来先后实施“校园标准化建设”等20多个重点项目。把教育建设纳入城建规划,调整完善《五华区校园布点布局调整规划》, 3年来新增教育用地近 380亩。把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全区人才引进规划,3年来引进省内外高级教师15 名。二是坚持投入优先。2012—2014年,教育财政拨款逐年增长,增长比例分别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0.13、0.59和15.47个百分点。同期,在校学生人均教育费用、人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坚持城市教育附加费全额用于教育,中央、省、市建设资金专款专用。三是坚持资源配置优先。做好城市改造和新区建设的学校配建工作,3年来有5所共84班规模的新建标准小学投入使用。扎实推进“校安工程”,“十二五”期间新建校舍153 461平方米,抗震加固6 042平方米校舍,消除近5万余平方米的危房,增加3 000余个公办学位。加强教育设施设备建设,“十二五”期间投入6 434万元购置教学设备、食堂设备、课桌椅。加快“三通两平台”建设,年底100%实现学校教学环境宽带接入,100%的教师和80%的高中生、50%的初中生拥有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现正在建设“五华区教育管理云平台”。

二、加强教育改革创新,探索学区化建设路子

围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体目标,积极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一是加强教师交流。统筹城市和乡村、公办和民办、强校和弱校、大校和小校的差异,全面探索走开校(园)长和教师交流路子,3年来累计交流273人员(其中校级领导48人)。 二是开展片区教研。把学校区分为示范板块、城区板块、郊区板块、农村板块等4类,按照“以强配弱、以强带弱、全面提优”的原则组建6个教研片区,搭建学校、片区、全区三级教研网络,创新“课例研究、竞赛推优、校本展示”等校际交流合作的机制手段。三是施行评价捆绑。探索构建“城乡联动、结对同行、共同发展”的工作机制,从管理制度、课程计划、教学常规、教育水平、组织建设、交流培训等方面,实行城乡学校捆绑建设、捆绑评价、捆绑考核、系统帮扶。四是实施农村学区试点。以五华区农村学校为板块,组建西翥学区,对学区财务、人事、基建和教研等进行统筹安排,实行九年一贯制招生入学。实行倾斜政策、优先保障,发放农村学校教师工作补贴,月均收入比城区同级别教师约高1 000元。实施“农村学校改薄工程”,“十二五”期间投入6 529万元,新建改建校舍11 444平方米,购置教学设备设施122套。五是创新集团化办学模式。注重发扬历史名校的底蕴传承,采取名校融校、名校办分校、名校办民校的方式,创新名校帮带、领办管理等方法,以名校精神、名校传统、名校文化辐射新校、带动新校、催化新校。目前,新配建的5所“城中村”学校采取集团化办学,已初显缓解“择校热”之功效。

三、抓好教育综合保障,提高学区化建设质量

五华区把人才队伍素质提升、教育资源增量扩优、教育水平高质优质作为重要内容,下大力气提高学区化建设的整体水平。一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进教师人事规范化管理,坚持校园编制每年动态调整。实行校(园)长公开选聘任用制度,坚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2014年全区交流、提拔和任免44名校级领导。创新人才培养方法机制, 2014年启动实施“51336教育人才培养计划”(即: 5年内在中小学幼儿园培养出10个优势学科,30位名校园长,30位专家级名师,600名精英后备军)。目前,区属学校有在岗特级教师26人,云南省名校长1人、学科带头人5人、骨干教师25人。二是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注重优化学生学习方式,围绕素质教育需求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信息化教研教学层次水平,启动“昆明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试点工作。2005年以来,五华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连续10年位居昆明市第一。三是积极推进教育公平。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能助尽助的教育资助政策。成立学生资助中心,建立学生家庭信息動态管理系统,综合采取减免、补贴、奖励、贷款等方法助贫助残,启动实施云南省“医教结合”实验区项目。2014年,投入“两免一补”、营养改善计划资助金和其他各类助学资金约4 400余万元。

上一篇:“2022·奋进·网上祭英烈”心得及感悟下一篇:责任意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