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公开课优质教案

2024-07-25

《报任安书》公开课优质教案(共10篇)

1.《报任安书》公开课优质教案 篇一

【教学目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媒体设计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方案一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解说:这样设计有两个好处,一是直奔文章主题,为阅读指向;二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解题

1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 “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解说:突出“信”及“信”的来由和内容,为课文内容指向。)

三、研习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除了课文注释外,每段需要解决的重点词句有:

第1段:再、务、流俗,表谦称和敬称的词语(牛马走、足下、辱等)

第2段:戏弄、特、勉励

第3段:各个典故含义,通其道

第4段:近自托于无能之词、考、综

第5段:上父母之丘墓、无乃„„乎、不信

(解说:文章字词难度较大,好在课文作了较为详尽的注释,但其中仍有些词句需要解决,为学生理解文章扫除障碍。)

2.播放录音或教师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有表情地诵读。

(解说: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抒情基调,进入文章情景。)

3.内容与形式梳理。

学生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呢?

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债。具体梳理如下: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

复信内容: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第2段)

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3、4段)

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5段)

(解说:训练概括语段能力,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为下一步突破重点作准备。)

四、布置作业

课后诵读课文。

(解说:为下节课深入学习作准备。)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习课文

(1)分段研习,理解行文脉络,理清内容逻辑。

①研习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②研习第2段: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

明确:两个层次。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

③研习第3、4段: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第3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4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4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④研习第5段: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

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解说:在初步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课文的内在逻辑结构,实际上也是要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从而更透彻地理解课文。可结合板书设计进行。)

(2)体会性阅读。

让学生自选语段来阅读,体会作者的忧愤情感,然后讨论交流。

明确(以第2段为例):

第2段:作者着力表现了自己屈辱的地位和屈辱的遭遇。写自己的地位,先以“固主上所戏弄”几句来表现其低下,进而使用一组假设关系的句子(“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来突出其低贱。写自己遭受的屈辱,列举了“四不辱”和“六受辱”,先把“不辱”和“受辱”对比,更显“受辱”之可悲;又把“六受辱”以程度由浅入深依次排开,耻辱感逐次加强,最后点出自己遭受的是“最下”之辱。这样写来,渲染出作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悲惨处境和由此产生的巨大的精神苦痛,感人至深。

(解说:努力打破学生与作家、作品的“隔”,让学生真正走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去体会、理解作者伟大的痛苦和伟大的精神。要把品味的权利还给学生。)

主要通过品读课文来领会其文辞流畅优美,与思想感情的表达配合无间的特点。比如,作者特别善于运用排比和对偶手法来抒情,课文第2段写“四不辱”和“六受辱”,第3段写古代贤人被辱著书的典故,就采用了排比和对偶手法,表达情感一气贯下,酣畅淋漓。

学生诵读体会。

(解说:重点应该是学生的品读,语言形式对思想感情表达上的作用要由学生通过多读来体会。)

二、课堂训练

完成课后练习一和练习三。

(解说:巩固课文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分析评价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在文中,司马迁以极为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表现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文章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报任安书》被称为“天下奇文”是当之无愧的,它在思想内容上表现了一个奇人的奇伟情操,它在行文、语言上纵横开阖,笔法雄健,让人千年后仍能想见司马迁的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洒同情之泪。

(解说:在课堂练习基础上顺势总结课文,能与导语呼应,强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课外练笔:中国有句俗话,“士可杀,不可辱。”请课后收集有关材料,通过分析,写一篇短文《“士可杀,不可辱”之我见》。

(解说:这是对课文主题的延伸思考,旨在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方案二(比较阅读。把原文与课文节选进行比较,体会原汁原味的好处。)

第一课时

一、导语(同“方案一”)

二、解题(同“方案一”)

三、学习揣摩课文节选文字

四、提供原文被删节的文字,理解疏通

11段删节内容:阙然久不报的简要原因。(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忙于侍奉皇上。)

22段(课文1、2段之间删节内容):奈何以刀锯之余荐天下豪俊。33、4段(课文1、2段之间删节内容):自己因李陵案获罪的经过。

45段(即课文第2段后半部分删节内容):所以隐忍苟活,是私心有所不尽,文采不表于后世。

五、布置作业

思考:把课文(节选)和原文对照阅读,看看两文在内容、形式、抒情等方面有何差异。

第二课时

一、明确任务,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1(节选)和原文在内容上的差异。

二、交流发言,成果共享

三、教师归纳、点评

1相似内容。

(1)内蕴深厚,文气伟壮:蓄积已久的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内心的强烈感受,汹涌流出,不可遏抑,是愤怒的抗争,是灵魂的呐喊。

(2)纵横开阖,笔法雄健:古今人己,正反横竖,任意挥洒,把自己的难言之痛抒写得淋漓尽致。

(3)行文迂曲,注意铺垫:“于欲尽力处控勒,于宜伸处故作停留。”(林纡《春觉斋论文》),有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

四、课堂小结(同“方案一”)

2.报任安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写作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

2.掌握更多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教学重点:

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教学难点

筛选信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教学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解题

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

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附:李陵事件

李陵是汉初名将李广的孙子,在天汉二年(前99年)随李广利(武帝宠姬李夫人之兄出师击匈奴,在矢尽粮绝、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李陵投降了匈奴。武帝闻讯十分烦忧,曾就此事召问司马迁。司马迁认为李陵的行为确实是“不当”,但他不满朝臣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对李陵落井下石的态度,就向汉武帝赞扬李陵独当匈奴之功,并根据李陵平时的表现,推测他的投降可能出于权宜之计。司马迁这样讲的目的,是希望武帝慎重处理,以便鼓励臣子尽心国事。不料这番话引起武帝的猜忌,以为司马迁赞扬李陵独当匈奴,是暗讽李广利按兵不救,是有意为李陵开脱,打击李广利,于是将司马迁下狱,加以“诬罔主上”的罪名,按律当死。司马迁无钱自赎,只得被迫接受宫刑。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作家作品,了解背景知识。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掌握一些生字新词。初步了解司马迁受辱不死的原因,初步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一.导入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说出人生有时必须要面对的生死选择。只要有生命的日子,有阴天,更有雨天、雪天。面对挫折的袭击,有的人很快倒下,从此一蹶不振;有的人却在黑暗中举起坚强的盾牌,从此披星戴月,风雨无阻,把自己带到了阳光灿烂的明天。面对困境,你会如何选择?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二.了解作家作品,了解背景知识。1.关于司马迁和《史记》

身残志坚的史官奇才——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有“史圣”之誉。主要作品有“史家之绝唱”——《史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万字。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史记》原名《太史公书》,魏晋以后,才改称《史记》。2.关于《报任安书》

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 “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这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掌握一些生字新词 1.听课文朗读,先整体感知全文。„„

2.思考:古人写书信有一个固定的格式,即开头段和结尾段,一般都是表达自谦和恭敬的言辞。如这篇书信的开头段: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意思是:我太史公像牛马一样的人,今天再拜陈言。再:第二次。结尾段:谨再拜,意思是:我恭敬地再拜。所以我们一般不把它们当作段落看待。这就像我们现在的书信写作的开头:某某你好,结尾:祝你快乐。

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 „„

此文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责。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复信内容:①阐述作者受到极端侮辱而不死的原因。(第2、3段)

②表达自己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的决心。(第4、5段)

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6段)3.注意下面几个词语的读音 诎体(qū)

关木索(gùan)

摩灭(mó)

大底(dǐ)

放矢(yì)

前辱之责(zhài)

头枪地(qiāng)

暴肌肤(pù)

箠楚(chuí)

圜墙(yuán)

囹圄(yǔ)

强颜(qiǎng)

槛(jiàn)

缧绁(lãixiâ)愠色(yùn)

倜傥(tìtǎng)四.分析第一段 1.学生朗读第一段。„„

2.对照注释看课文,积累、掌握重点词句。

曩者

司马迁再拜言

意气勤勤恳恳

若望仆不相师 请略陈固陋

阕然久不报

幸勿为过

谦辞与敬辞 „„

先前

拜两拜

情意 诚恳的样子 你

怨恨,抱怨

效法

固执鄙陋的意见(形做名)

隔了很久

回复

责备

牛马走、再拜、足下、辱、幸、仆、固陋 4.归纳这段文字的内容 „„

先说任安信的内容,再就迟复表示歉意,说明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仆非敢如此也”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陈己志。5.学生朗读第一段。五.小结

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

分析第2、3两段,理解司马迁忍辱不死的原因;认识司马迁的价值观、人生观及其意义;懂得作者比喻,用典,排比的作用;继续积累通假、古今义、一词多义等,理解活用、倒装等文言现象。一. 复习回顾

昨天我们学习了昨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被称为“千古奇文”的文言文,题目、作者分别是—— 《报任安书》 司马迁

这是一封回信,是司马迁回复好朋友任安的回信,在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

今天我们来分析第二、三段,理解司马迁受辱不死的原因。二. 学生朗读第二段,理解司马迁忍辱不死的两个原因 1. 学生朗读第二段 „„

2.结合旁注理解第二段文字 3.掌握下面几个重点词语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请解释上面一段文字中红体字的意义用法。

祖先

文献、历史、天文、历法

掌管占卜、祭祀的官

本来

乐师、优伶

世俗之人 轻视(形作动)

失去

和„„相比

最后、终于

平素

立身处世

这样 说明自己地位卑微,如自杀,在周围人眼里罪有应得,死也不能显示气节。这句话暗示作者不会因为受辱而自杀。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请解释上面一段文字中红体字的意义用法。

最好

道理、颜色

弯屈肢体(指被捆绑)

通贯,套上

杖刑

通剃

缠绕

极点

运用铺排的语句,对比“四不辱”,“六受辱”,极言自己所受的耻辱。

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等到

笼子、陷阱(指监狱)

积累的威力受制

作为

鲜明的态度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说明人的志气在困辱中会逐渐衰微。暗示自己的志气也在受辱中消失。

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具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一方诸侯

在受到„„的惩罚

面南背北称孤道王

超过

穿上(名作动)

通贯,套上

这些

名声在邻国都播扬(省略句、倒装句)

通网,法网

自杀

一样的道理

运用引典,排比的方法说明无论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可能受辱,受辱是人之常情,不足为奇。这句话暗示自己为了高尚的事业要像这些古人一样,受辱不死。

归纳:这段文字点到自己虽然受辱,但不会去死的两个原因: •(1)自己即使自杀,也不能显示节气。

•(2)古代许多名人都是受辱不死以实现自己的志向,我也要像他们一样。• 那么司马迁到底有什么志向能使他如此受辱还勇敢地活下去呢? • 请看第三段。

三.结合旁注理解第三段文字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指代监狱

遗憾(古今义)

平庸到死

文章

显露 这段话表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之三:让文采流传后世。归纳二、三两段:

直接表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1)不想无谓自杀

(2)要像古之名人一样受辱不屈(3)更要让文采流传后世 四.朗读第二、三段。

第三教时

教学内容:

分析朗读第四五六段,理解司马迁“以生践志”的决心,感受他所受耻辱时痛苦愤懑的内心世界,继续掌握一些文言词语和句法。一.复习回顾

昨天我们学习了《报任安书》第二、三两段。这两段文字写了自己受辱而还要勇敢生活下去的原因:

•(1)强调自己即使自杀也将毫无价值,反而会被世人认为是畏罪自杀。•(2)因为古之先人都有受辱的经历,自己也将学习他们的榜样。•(3)更因为自己要让文采表于后世,以偿先前之辱。二.朗读第三自然段

这段文字提到了自己受辱不死的第三个原因,引出自己将创作《史记》,将“以生来践志”的决心。那么,司马迁为什么会想到写《史记》?

司马迁又将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写《史记》? 《史记》又是一部怎样的书呢? 请看第四五两段。四.分析第四段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2.解释加点的词语

3.这段话引用典故,采用铺排的手法,实际上构成了八个叠句的对仗,两两各自对偶,这样的语言不仅使文章显得冗长,更使读者欲悲欲叹,扼腕切齿。

这种富于变化的语言,有力地加强了文章感情的抒发和文气的表达,令人激荡不已。五.分析第五段

1.(《史记》)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

十二、书八章、世家三

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2.解释加点的词语

3.这段话介绍了《史记》的体例和宗旨,再次强调自己忍辱负重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史记》。这里虽然有成书之后的希望,但更多的是给人无限的苍凉和感慨。4.归纳:

这部分,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可分为两层。

第三段,从“古者富贵而名摩灭”至“思垂空文以自见”,列举古代被人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来勉励自己。

第四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

六.思考:课文题目《报任安书》,但是2-4四段文字内容上主要表述自己的心迹,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

„„

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

1.作者以此表明自己身份鄙薄,身受腐刑,无法完成“推贤进士”的重任,自然回答了任安的前信; 2.自己忍辱负重,活下来的勇气就是著述《史记》,这样反复陈述,自然告诉了任安,我不能完成你的嘱托了!

七.朗读第六段

这是书信的结尾。

司马迁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找出最能表现这种心情的句子)„„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身直为闺閤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通其狂惑。

最后与开端想照应,再次婉辞解说无从“推贤进士”的苦衷。八.简单分析写法

1.铺排

(1)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2)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3)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具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2.用典

(1)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具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九.总结

1.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对答复迟表示歉意,引出自陈己志。

第二部分: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

第四部分:书信结尾。2.教育感悟

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像。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

3.《报任安书》优秀教案 篇三

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融地质知识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对小学生来讲,这篇课文的内容极富吸引力,同时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也是课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发现,体会,在对话的朗读中引发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培养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有感情地读好人物的对话。

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

2、收集有关地壳变迁、化石等相关知识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依题激疑:你们读过书吗?你们知道的书是什么样吗?(板题)课题中的“书”为什么加上引号?你们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呢?

2、展示激趣:教师出示化石标本或相关的图片资料,启发: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们究竟是怎样得来的呢?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本“书”,看看这本“书”是怎样介绍的!(板题)

初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识字生字。

出示“我会认”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识字交流,可以采取组内交流的形式,说说自己已经认识了哪些字,是怎样认识的?同时交流记字的方法,如熟字加偏旁、形近字换偏旁、组词语以及学生个性化的记字方法。同时把自己不懂的词语作一标记与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2、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检查识字情况。分段合作读文,互相检查读文情况。教师巡视吸收反馈。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相机引导学生交流识记重点字的方法。同时,教师强调重点字读音、字形等相关内容。如:“册”是平舌音;“质”读第四声;“岩”和“印”的声母都是“y而不是r;“痕”字的下面是“艮”不是“良”等。

(识字能力是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去组织引导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岩、册、宝、刨、痕、质”

2、引导学生从笔划、结构等方面观察这些字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相机强调。如:

“厚”字上下都无点。“宝”字下边是“玉”不是“五一”。“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

3、“挑战难点字”。启发学生到板前书写大家认为不好写的字,师生评议。

4.报任安书和渔父的教案设计 篇四

《报任安书》

学习要求:

1. 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 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3. 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4. 掌握更多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学习过程:

一. 背景介绍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怎能不对他的崇高精神无比敬佩呢!

本篇不仅对我们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史记》的写作动机和完成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并且在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此文之奇,首先表现为气势的磅礴。作者长久郁积心中的悲愤,借此文喷薄而出,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气势之壮阔,令人惊叹。此文之奇,更在于他的纵横开阖、起伏迭岩。作者是坦率的,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又是极其复杂的,他无意矫饰,但三言两语又无法说清,所以他就一一地如实道来。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旁征博引,时而欲言又止。曲折反复,一波三折,充分表现出笔力的雄健。此外,行文的流畅,语言的生动,骈句、散句自然错落,排句、叠句时有穿插,使本篇在散文形式上也具有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二. 课文分析

①研习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②研习第2段: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

??明确:两个层次。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

??③研习第3、4段: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第3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4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4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④研习第5段: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

??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三. 总结全文

总结上文,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与大多高尚士人一样,能正确对待受辱这件事,他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非凡的忍耐精神,忍受住眼前的屈辱,并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理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作者字字血声声泪,也控诉了那个社会的不公和皇权的黑暗。

四. 写作技巧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解析:1. “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是:①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②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③“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

这说明,对待受辱,隐忍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作者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

2. “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

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表达十分流畅自然,文章情感忽而悲切,忽而豪壮,忽而又痛不欲生。这正如后人评价这篇散文时说,它“如山之出云,如水之奔壑,千态万状,变化于自然,由其气之盛也”(清方苞)。

《渔父》

学习目标:

1.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学习过程:

一. “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重大的人生命题。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为难。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二. 关于本文及屈原

《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深得怀王信任。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自沉于汨罗江。

三. 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1. 段:既:“已经”,或“以后”。行吟(于)泽畔。举世:全世,整个人间。古今异义――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是以见放:被。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2段:圣人不凝滞于物:被。何故沉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古今异义) 自令放为?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放――被流放。为――句末疑问语助。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3段:吾闻之:音节助词。新浴者、新沐者:刚。安能以身之察察,爱物之汶汶者乎?――以:用、让。身之察察:定语后置,皎洁的身体。

译文: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4段:渔父莞尔而笑:微笑的样子。鼓ざ去:敲打船桨。

译文: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四. 问题探讨:

1. 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的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他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 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的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3. 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4. 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见第一段: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5. 比较阅读分析:

⑴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有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⑵《报任安书》(节选)和《渔父》真实地展示了司马迁和屈原内心世界的深刻矛盾。请思考两篇作品分别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报任安书》采用书信的形式,面对朋友直接展示自己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信中欲言又止,止而又言。自己并非贪生恶死之辈,只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所以隐忍苟活,发愤著书,但生活中“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内心充满了矛盾。

《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模拟试题】

《报任安书》

1.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曩(nǎng)者 缧绁(léi xiè)

B. 传(zhuàn)曰 暴(bào)肌肤,受榜(chuí)

C. 愠(wēn)色 槛阱(jiàn jǐng)之中

D. 贪生恶(è)死 倜傥(tì tǎng)

2.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 其次诎体受辱 B. 仲尼厄而作《春秋》

C. 阙然不报,幸勿过 D.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3. 下列句中不含谦辞或敬辞的一句是( )

A. 曩者辱赐书 B.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C.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 D.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4. 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文王拘而演《周易》 B. 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C. 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 D.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5. 填空

司马迁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___、思想家,忍辱负重写成《史记》,也称____。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_____”。他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人固有一死,_______,______,用之所趋也。”表现了豪迈的人生观和生死观。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6.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句是( )

A.近自托于无能之辞 B.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C. 上计轩辕,下至于兹 D.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7.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 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稽:考查

B.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究:推断,探究

C.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失:同“佚”,散乱

D.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 就:靠近

8.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通古今之变 ②成一家之言

B. ①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②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C. ①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 ②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D. ①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 ②然此可为智者道

9. 翻译下列句子

(1)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2)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渔父》

一. 解释下列词语

〔行吟〕

〔三闾大夫〕

〔是以见放〕

〔圣人〕

〔不凝滞于物〕

〔扬其波〕

〔啜(chu)其r(lí)〕

〔怀瑾握瑜〕

〔弹冠〕

〔察察〕

〔汶汶(mén mén)〕

〔常流〕

〔皓皓之白〕

【试题答案】

《报任安书》

1. A(B 暴pù、 C愠yùn、D恶wù )

2. B(A“诎”同“屈”C“阙”同“缺”D“摩”同“磨”)

3. D(A辱 B牛马走 C仆)

4. D(否定句 其它皆为被动句)

5. 文学家 《太史公书》 无韵之离骚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6. D(A古义指平庸,一般的;今义指没有才能之人。B古义多方面搜集;今义指搜罗人才。C古义为到;今义指表示让步关系的连词)

7. D(完成)

8. A(皆为助词“的”。B①用来②因为。 C①他们,指历史人物②那些,指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D①写成②对)

9. (1)(此书)已经起草,尚未完成,正好碰上这桩祸事,惋惜它没有写成,因此宁愿接受宫刑而没有怨怒的表情。

(2)那么我就补偿了前番下狱受刑所遭到的侮辱,即使一万次遭到杀戮,哪里有悔恨呢!

《渔父》

〔行吟〕边行走边吟唱。

〔三闾大夫〕官名。

〔是以见放〕因此被放逐。

〔圣人〕聪明通达的人。

〔不凝滞于物〕不为事物所拘束。凝滞,停滞,有拘泥、执着的意思。

〔扬其波〕推波助澜。

〔啜(chu)其r(lí)〕喝那薄酒。啜,喝。r,薄酒。

〔怀瑾握瑜〕喻指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瑾、瑜,都是美玉。

〔弹冠〕用手弹去冠上的灰尘。

〔察察〕洁净的样子。

〔汶汶(mén mén)〕 浑浊的样子。

〔常流〕即长流,指江水。

5.报任安书 篇五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27、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思厥先祖父

28、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曩者()囹圄()倜傥()以通其狂惑 缧绁()强颜()

愠色()桎梏()剌谬()绛侯()以头枪地()

二、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1、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

2、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

3、阙然不报,幸勿为过

4、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5、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

6、居则忽忽若有所亡

7、特以为智穷罪极,……卒就死耳

8、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9、草创未就,会遭此祸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10、金就砺则利

11、人固有一死

12、用之所趋异也

13、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14、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15、祖母刘素婴疾病

16、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17、审矣,何足怪乎?18.曷足贵乎!19安在其不辱也?20以稍陵迟

21、恨私心有所不尽

22.固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也

23、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24、重为乡党所笑

25、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

29、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30、仆以口语遇遭此祸……以污辱先人

31、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

32、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33.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34、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35.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36.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37.凡三百篇 38.不信,适足取辱耳。39.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

引次江北 引车避匿

三、虚词

乃 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

乃有所不得已也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于 教以慎于接物

或重于泰山 定计于鲜也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无益于俗,不信 以 以稍陵迟

思垂空文以自见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以口语遭遇此祸 虽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6.13 报任安书(节选) 篇六

(-01-02 10:51:18)

节选自《昭明文选》卷四十一。这是司马迁写给他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在现在河南荥阳市东北)人,汉武帝时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等职。征和二年(前91年),戾太子发兵杀江充。当时任安收到戾太子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平之后,任安以“坐观成败”的罪名被汉武帝下狱,判处腰斩。任安入狱前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司马迁利用在武帝身边任职的条件“尽推贤进士之义”。司马迁没有立即回信,直到任安获罪临刑之前,才写了这封回信。  <?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太史公牛马走〔太史公牛马走〕太史公,汉代史官太史令的通称。牛马走,供驱使的人,如牛马一般。这里是作者的谦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曩(nǎng)者〕从前。辱赐书〔辱赐书〕委屈你给我写信。这是古代书信中的客套话。辱,犹言降低了对方的身份,使对方蒙受了耻辱。,教以慎于接物〔慎于接物〕待人接物要慎重。,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意气勤勤恳恳〕情意诚挚恳切。,若望〔望〕怨望,埋怨。仆不相师〔不相师〕不效法。相,这里指对对方。,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请略陈固陋〔固陋〕固塞鄙陋(的意见)。。阙然久不报〔阙然久不报〕意思是拖了很久没有回信。阙然,(时间)隔了很久。,幸勿为过〔为过〕见责。过,责备。。

仆之先〔先〕先人。,非有剖符丹书〔剖符丹书〕皇帝发给功臣特殊待遇的契券。剖符,竹制契约,分剖为二,皇帝与功臣各执其一,上写誓词表示永保功臣封爵。丹书,誓词用笔写在铁制券契上,功臣后代子孙可凭此免罪。之功,文史星历〔文史星历〕太史令掌管的职务。文,文献;史,史籍;星,天文;历,历法。,近乎卜祝〔卜祝〕掌管占卜和祭祀的官。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倡优畜之〕被当做乐师优伶来畜养。倡,乐师。优,伶人。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假令〕假使。〔与〕称许,认可。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卒就死〕终于去死。卒,终于。就死,走向死亡,接受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所自树立〕指自己立身处世的东西。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太山〕即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用之所趋异也〕因为所追求的不一样。用,因为。趋,趋求。异,不同。。太上〔太上〕最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身〕自己。,其次不辱理色〔理色〕肌理和脸面。色,颜面。,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诎(qū)体〕卑躬屈膝。受辱,其次易服〔易服〕换上囚犯穿的衣服。古代囚服为赭色。受辱,其次关木索〔关木索〕戴上枷木囚绳之类的刑具。关,贯,指戴上。木,枷。索,绳。、被楚〔被(chuí)楚〕遭受杖刑。,同“棰”,杖。楚,荆条。受辱,其次剔毛发〔剔毛发〕剃光头发。即髡(kūn)刑。剔,通“剃”。、婴金铁〔婴金铁〕脖子套上铁链。即钳刑。婴,绕。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毁肌肤、断肢体〕指遭受残酷肉刑。古代肉刑有:劓(yì,割鼻)、(ěr,割耳)、膑(bìn,削去膝盖骨)等等。〔腐刑〕宫刑。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传(zhuàn)〕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这里指《礼记·曲礼》。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槛阱(jǐng)〕槛,兽圈。阱,陷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积威约之渐〕长时间的威力约束所逐渐形成的结果。威,威力。约,约束。渐,浸渍,渐进。。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即使是一个木制的狱吏来审讯,也决不去对答。议,吏议,法官的审讯和判决。对,指犯人回答审讯。,定计于鲜〔定计于鲜(xiān)也〕拿定主意在受辱之前自杀。鲜,不以寿终。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幽于圜墙〔圜墙〕指监狱。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枪(qiāng)〕通“抢”,碰撞。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心惕息〕意思是心惊胆战。惕,恐惧。息,喘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以〔以〕通“已”。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强(qiǎng)颜〕厚颜。耳,曷足贵乎!且西伯,伯也〔西伯〕周文王姬昌。伯,方伯,一方诸侯之长。,拘于羑里〔(Yǒu)里〕今河南省汤阴县北牖城。;李斯,相也,具于五刑〔五刑〕一种酷刑,即先割鼻、斩左右趾、笞杀,后枭首、(zǔ,剁成肉酱)其骨肉于市。;淮阴〔淮阴〕指韩信。韩信被封为楚王,有人告他谋反,刘邦用陈平计,扬言游幸云梦,韩信到陈地迎谒,刘邦乘机逮捕了他,送至洛阳,降为淮阴侯。,王也,受械于陈〔受械于陈〕在陈被逮捕。械,刑具。;彭越、张敖〔彭越、张敖〕彭越,刘邦封他为梁王,后疑其谋反,逮捕下狱。后被吕后所杀。张敖,张耳之子,继父位为赵王,后亦被捕下狱。,南面称孤,系狱抵〔抵〕抵当。罪;绛侯〔绛(jiàng)侯〕刘邦功臣周勃。刘邦死,吕后家族擅权,周勃与陈平定计共诛诸吕,立刘恒为文帝。后被人诬告,曾一度下狱。诛诸吕,权倾〔倾〕超过。五伯,囚于请室〔请室〕请罪之室,即囚禁有罪官吏的特设牢房。;魏其〔魏其(jī)〕魏其侯窦婴。汉景帝时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与丞相田不和,下狱被杀。,大将也,衣赭衣〔赭(zhě)衣〕赭色囚衣。,关三木〔关三木〕加以颈、手、足三处的刑具。即枷、桎(zhì,脚镣)、梏(gù,手铐)。;季布〔季布〕项羽将领,项羽败后,季布剃发带钳、变姓名,卖身给当时大侠朱家为奴。后为刘邦赦免。为朱家钳奴〔钳奴〕用铁束颈当奴隶。钳,以铁束颈。;灌夫受辱于居室〔灌夫受辱于居室〕灌夫在居室受辱。灌夫,武帝时将军,因得罪丞相田被拘禁。居室,官署名,汉代贵族犯罪后拘留待讯问的地方。。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罔加〕受到法令制裁。罔,同“网”,法网。,不能引决自裁〔引决自裁〕引决、自裁都指自杀。“引决”也作“引诀”。。在尘埃之中〔尘埃之中〕指受屈辱的地方。,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绳墨〕这里指法律。之外,以稍陵迟〔以稍陵迟〕因而渐渐志气衰微。以,因,因此。稍,渐。陵迟,衰颓,指因遭受困辱而志气衰微。,至于鞭之间,乃欲引节〔引节〕死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重〕慎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仆于妻子何如哉〕我对于妻室子女又怎样呢?意思是自己并不顾念妻子和儿女。?且勇者不必死节〔死节〕死于名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何处不勉焉〕意思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勉励自己不受辱。!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去就〕舍生就死。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缧绁(léixiè)〕指捆绑犯人的绳子,这里指代囚禁。缧,大绳。绁,长绳。之辱哉!且夫臧获〔臧获〕古人对奴婢的贱称。骂奴曰臧,骂婢曰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粪土之中〕与上文“尘埃之中”义同。之中而不辞者,恨〔恨〕遗憾。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平平庸庸地死了,文采不能在后代显露。没世,终结一生。表,显露。。

古者富贵而名摩〔摩〕通“磨”。〔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被人所知。倜傥,卓越、洒脱不拘。称,称道。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文王拘而演《周易》〕文王被拘在里而推演了《周易》。相传文王推演伏羲的八卦为六十四卦。而演《周易》;仲尼厄〔厄〕困穷。这里指孔子晚年感叹自己主张不得实行。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赋〕铺述,这里指创作。《离骚》;左丘失明〔左丘失明〕左丘明瞎了。此事史实未详。,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孙子膑脚〕孙子指孙膑,战国时大军事家,因受陷害受膑刑,后世就称为孙膑。,《兵法》修列〔修列〕编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不韦迁蜀〕不韦,吕不韦。曾为秦丞相,后被贬蜀地。做丞相时曾召集宾客编写《吕览》,即《吕氏春秋》。;韩非囚秦〔韩非囚秦〕韩非,战国末韩国公子。后至秦受诬陷下狱而死。实际上其著作多非囚秦后所作。,《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大底〕大抵,大都。底,通“抵”。圣贤发愤〔发愤〕抒发愤懑。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郁结〕抑郁不舒畅。,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思来者〕想到未来。意思是让后世了解自己的思想。。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思垂空文以自见(xiàn)〕意思是想留下文章来表现自己的思想。空文,是与具体的功业相对而言。。

仆窃不逊〔不逊〕不谦虚。,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放失(yì)旧闻〕散乱的文献。失,通“佚”。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稽其成败兴坏之纪〕考查它们的成功、失败、振兴、衰落的规律。稽,考订。纪,纲纪,规律。,上计轩辕〔轩辕〕黄帝。传说中我国远古的君王,姓公孙,因居于轩辕,故称“轩辕”。,下至于兹〔兹〕现在。指汉武帝时期。,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亦欲以究天人之际〕想要研究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究,推断、研究。天,自然界。人,人类。,通〔通〕通晓。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草创〕起草稿。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传之其人〕传给可传的人。,通邑〔通邑〕大的城市。通,指四通八达。〔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责(zhài)〕通“债”。指下狱受腐刑。,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负下〕指处在屈辱的地位。负,居处。下,低下的地位。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下流多谤议〕处于卑贱地位多受指责。下流,指负罪受辱的处境。谤议,讥评议论。,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重为乡党所笑〕更被邻里、同乡所耻笑。重,更加。乡党,邻里、同乡。,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累〕积累,经历。百世,垢弥甚耳〔垢弥甚耳〕耻辱更甚而已。垢,污垢,这里指耻辱。!是以肠一日而九〔肠一日而九〕一天中肠子要倒腾无数遍。比喻心思重重,痛苦不堪。,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忽忽〕恍恍惚惚,心思不定的样子。〔亡〕失。,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之臣〔闺(gé)之臣〕宫禁中的臣仆,指宦官。闺、,都是宫中小门,代指宫禁。,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意思是怎么能够自身引退过山居穴处的隐士生活呢?岩穴,指隐居山林的隐士的居处。?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从俗浮沉,与时俯仰〕意思是随着一般人,跟着时代形势行事。,以通其狂惑〔通其狂惑〕抒发自己的悲愤。通,达,这里指抒发。狂惑,指内心悲愤。。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乃〕却。与仆私心剌谬〔剌(là)谬〕违背。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曼辞〕好听的话。曼,美。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要之〔要之〕总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悉意〕完全表达自己的意思。,略陈固陋。谨再拜。

练 习

一  熟读课文,说说作者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以及他是怎样逐步说明这个原因的。

7.《报任安书》教学课件 篇七

教学要点:了解司马迁.写作本文的背景,学习他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教学步骤:

一、孟子:“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导入新课,学生明确,司马迁在李陵事件中受腐刑而坚持写完《史记》,他的这种精神在《报任安书》中充分进行了表述。作者借给朋友任安回信的机会,阐明自己受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感情复杂,悲痛、沉郁与慷慨激烈交织。这里应明确:朋友任安之托实际上是让司马迁在武帝面前说情,当时司马迁隐忍苟活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史记》,因此在文中反复的说明这个意思。

二、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初步感悟其情感,并将难点做上记号。

三、学生参照注释,读课文,感悟文中所蕴含的情感。思考作者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以及他是怎样逐步说明这个原因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翻译1——3自然段,明确本段落的意思: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教学步骤:

一、 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翻译,明确: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答迟表意。

这一段还应明确:“推贤进士”是任安要求司马迁“说情”的婉转说法。“仆非敢如此也”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陈心志。

二、 引导学生翻译第二自然段,主要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本段是全文的难点。可分为四层:

1、先说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且为世俗所轻,在说自己假如不选择受腐刑,而是“伏法受诛”,在周围人眼里,自己是罪有应得,并不能显示自己有什么气节。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承上启下,然后列举不辱、受辱的不同等次,说明自己受到了极大之辱。

3、接着用比喻、对比来说明人的志气在困辱的境地中会逐渐衰微的。

4、在举王侯将相受辱后不能自杀的例子,用来反复说明“士节”不可稍加折辱,自己若要死节的话,在受刑之前就应该自杀。

三、引导学生翻译第三自然段:说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司马迁进一步申明,他并不顾念家庭,也不缺少“臧获婢妾,犹能引决”那样的勇气,但轻轻一死,也就同时断送了为之献身效命的事业。对生命和事业,司马迁坦然自信地表示了自己的心意,他“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他的这种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的宏阔眼光,终于使他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而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路。

四、小结:总之,这三段逐步说明了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五、学生熟读1——3自然段,进一步体味复杂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翻译4——6自然段,.总结全文。

一、 朗读1——3自然段,读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 引导学生翻译第四自然段。

明确:本段列举古代被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本段应用了归纳说理的方法。

本段的分析,还要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上仁人志士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思想,当我们灰心丧气、濒临绝望的时候,跟我们以无比的力量、信心和勇气。要求学生背诵本段。

三、 引导学生翻译第5自然段:明确:本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从中学习司马迁对事业的崇高信念,是基于他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事迹的观察和认识;是基于他对古代学者历经苦难,献身著述的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司马迁正是从这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艰难里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样和前驱者,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进取的道路。

四、 引导学生归纳:作者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以及他是怎样逐步说明这个原因的:第一层说自己和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且为世俗所轻,死了毫无价值;第二层说应该在受辱之前自杀,受刑以后再自杀已经迟了;第三层说不自杀是为了让“文采表于后世”,完成《史记》;第四层进一步隐忍苟活为写《史记》的原因。

五、 引导学生翻译第六段,让学生找出照应前文的句子,是怎样表现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情?

明确:本段是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在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司马迁说他不能“自引深藏于岩穴”,只能“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这种痛苦只有自己深知。“沉浮”“俯仰”“狂惑”等贬语,其实是作者寓悲愤于自贬。最后开端相照应,再次婉辞解说无从推贤进士的苦衷。

六、 朗读4——6自然段,再次体味作者隐忍苟活、沉痛悲愤的心情。

七、 .总结全文:《报任安书》见识深远,辞气沉雄,情怀慷慨,言论起剀切,是激切感人的至情之作。其中叙事、议论、抒情,志气盘桓,交融一体。信中司马迁的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教育价值。

八、 布置作业:有感情的反复朗读课文,试以今天的观念审视司马迁,谈谈你对司马迁的看法。

8.《报任安书》的说课稿 篇八

通过对教材及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目标:掌握更多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

能力;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理解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文学观、生命观及其意义。

2、能力目标:朗读本文注意语气语调,感情激昂,学习写作的条理清晰。

3、情感目标: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巨著的坚强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的分析

1.在准确理解文句意思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叙事议论条理,体会作者的“情切”是学习的重点。

2.司马迁文学观和生死观的理解是难点。

教学步骤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这篇课文分为五个板块:

第一版块:背景及相关知识介绍

介绍作者司马迁——身残志坚的史官奇才;

史家之绝唱——《史记》;

文章的写作背景。

此设计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进行情感的渲染,为讲解课文做铺垫;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有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

第二板块: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划出有疑难处;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尤其要注意语气、停顿。

关于这一小环节,由两个步骤完成:①学生朗读完成之后,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在此基础上,教师范读课文,纠正语音、语气及停顿。②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工具书等一一落实,自梳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达到基本理解课文的目的。

2、疏难排困,突破难点

师生共同疏通,积累、掌握重点词句;落实具体文言语段翻译;疏通难点,排除困难,突破课文中的难点。

这一环节的任务最重:首先要求在讲授中教会学生抓句中的翻译重点(往往是考试时的的得分点);特殊文言句式的把握;虚词的用法等,达到文言文的翻译要求“信、达、雅”。其次,梳理课文的叙事条理;再次引导学生理解司马迁的文学观和生命观。可以采取自行总结、小组讨论、教师评价总结的方式完成这一环节。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3.再读课文,复述课文,巩固难点。

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力求生动。此部分分两个环节:①先在小组内讲述。②学生小组讲述之后,推荐优秀者在小组内交流。

4.检查练习,巩固反馈

此部分主要让学生做学案中的基础练习,教师巡视,后评讲,重点给予学法指导。检验学习的效果,对学生掌握不牢固的部分再加以巩固。

此版块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能自由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第三板块:合作讨论,探究质疑。

此版块共设计如下4个问题:

1.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

2. 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司马迁受宫刑后的感受是什么?

3.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

4.怎样理解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理至情切”的表现方法?

对于这几道题的处理方法是这样的: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自由思考,后小组讨论,最后大组(班级)交流,形成较统一的认识。

这四题的设计意图是: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有更深层次的的理解,对课文的写作技巧有正确的把握。对作者的人生观有更本质的认识,更好的把握课文的重难点,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课堂教学升华到人生指导,完成教育的最高目标。

第四板块:延伸拓展,能力训练。

由课内到课外,开拓知识视野,补充删掉的部分,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将补充部分作为拓展训练的文段阅读。

第五版块:布置作业,强化巩固。

此环节设置一道题目,功课外练习,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消化。题目是:学完这篇课文之后,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篇简短的心得体会。

9.报任安书的知识点 篇九

报任安书的知识

一通假字

1、诎:诎体受辱 2、以:及以至是

3、罔:及罪至罔加 4、摩: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5、底: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6、失yì:放失旧闻

7.稽其成败兴坏之纪。8.思垂空文以自见。

9.责zhài:则仆偿前辱之责

二掌握下列字词:

1、曩:曩者辱赐书

2、望:若望仆不相师

3、剖符丹书: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4、文史星历:

5、祝:近乎卜祝之间

6、倡优:倡优畜之

8、节:不与能死节者比

9、就:卒就死耳

10、用:用之所趋异也

11、趋:用之所趋异也

12、太上:太上不辱先

13、箠楚:关木索、被箠楚受辱

14、婴: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17、传zhuàn:传曰刑不上大夫

18、渐:积威约之渐

20、圜huán墙:幽于圜墙之中

21、强qiǎng颜:所谓强颜耳

24、械:受械于陈

25、倾:权倾五伯

28、钳:季布为朱家钳奴

29、引决、自裁:不能引决自裁

30、绳墨: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

31、以:以稍陵迟

32、陵迟:以稍陵迟

33、引节:乃欲引节

35、缧绁léixiè:何至自沉溺缧泄之辱哉

36、臧获:且夫臧获婢妾

37、没mò世:鄙陋没世

38、表: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39、倜傥: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40、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41、厄è:仲尼厄而作《春秋》

42、修列: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44、空文:思垂空文以自见

45、见xiàn:思垂空文以自见

46、稽jī:稽其成败兴坏之纪考订

48、究:究天人之际

49、通邑:通邑大都

50、负下:且负下未易居

51、乡党:重为乡党所笑

52、累:虽累百世

53、垢:垢弥甚耳

54、闺閤gé:身直为闺閤之臣

55、岩穴: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

56、狂惑:以通其狂惑

57、剌谬làmiù: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58、曼辞:曼辞以自饰

三词类活用

1、文史星历: 2、倡优:倡优畜之

3.孙子膑脚。4.以污辱先人。

5、粪土:幽于粪土之中

四特殊句

1.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2.《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3.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五多义词

2.再 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2青春不再。

3.厥 1思厥先祖父。2大放厥词。

3厥有《国语》。

4.焉 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2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5.非1死日然后是非乃定。2无可厚非。

6.仆:①pú若望仆不相师 ②pū前仆后继

7、固:①请略陈固陋 ②固主上所戏弄

8、阙:①quē阙然久不报 ②què不知天上宫阙

9、卜:①bǔ近乎卜祝之间

10、比:①不与能死节者比 ②天涯若比邻

11、重:①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 ②重为乡党所笑

12、槛:①jiàn及在槛阱之中 ②kǎn门槛五、古今异义的词

六异义词

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2.意气勤勤恳恳。

3.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

4.念父母,顾妻子。

5.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6.下流多谤议。

7、发愤: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8、下流:下流多谤议

报任安书读后感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说的可就是司马迁所著的《史记》。都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说的不就是司马迁遭李陵之祸事,遭受炼狱后书写《史记》。这不就被我们记住了吗!我想,我们只知道《史记》书成后的辉煌成就,却不知司马迁背后的辛酸苦楚以及他所遭受的讥讽,还有什么是司马迁没受过的罪?

话说这古人也真真是憋屈。你说你被上头的处罚了吧,还得谢恩,“谢皇上不杀之恩”。“最是无情帝王家”也不知是谁说的,说的可真精准。哪一个皇室之人不薄情。像司马迁的父亲,他们祖先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虞舜、夏禹之时便功名显扬,掌管天文之事。而大汉天子在泰山举行封禅典礼时,本应由太史官亲身参与并记录下这一辉煌的时刻,这是太史的责任,同样也是荣光,蝎子尾巴独一份的恩宠。可司马谈硬是被留在周南,后来司马谈愤懑而死,想来是因为看着祖业的衰弱而焦急,还有就是日常的被嘲讽、白眼。

而司马迁本人,你说你就一小小太史,也就写写文字、记录记录皇帝的丰功伟绩,有必要为了和你“不曾衔杯酒”的李陵打抱不平吗?再想想呵,有哪一任皇帝是真傻的,个中冤情岂会不知,“最是无情帝王家”,只是不想真弄清楚罢了!李陵一家祖孙三代素来忠心耿耿,真要不忠于大汉,又怎会领兵深入匈奴腹地作战?

由李陵的《答苏武书》可知,在匈奴“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而我方仅仅五千人马敌我实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李陵仍振臂高呼、奋力杀敌,士兵们即使受了伤,矢尽援绝,也要争着冲到前面去杀敌。反观汉皇,一听说李陵降敌,在还没弄清内情的情况下,直接对李陵的全家骨肉实施了严惩,这才是真正地将李陵推向敌方啊!

这桩桩件件,寒了多少臣子的心。

司马迁何尝不委屈,那又能如何?喊冤,不是变着法子说皇上不英明;抵抗,不是变相的说明自己不顺从圣上。故此,只能跪地叩谢不杀之恩。从牢狱中出来,受了腐刑。从‘最下腐刑,极矣!’可见他的心在淌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腐刑既是对他的身心的摧残,也是对祖先的辱没,是对父母的不孝。司马迁肉体上遭到的折磨以及平日里受到的嘲讽、耻笑、白眼等肉体精神双重折磨下,仍能够不断调节自己,用“李斯,相也,具于五刑;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来自我安慰,用“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做《春秋》……《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来自我勉励。最终完成了《史记》这一经典,可见司马迁内心的坚韧及不屈。

司马迁遭受腐刑,李陵忠勇深入敌后,终因寡不敌众被俘,却被诛灭。而在现实中,又有何处不苟且?

南非总统曼德拉在就职典礼上,邀请了曾经关押他27年甚至虐待他的三个狱警,并向他们致敬。

孟晚舟被加拿大政府拘押一周年之际,写信感谢所有关心华为的人,甚至还感谢法庭的工作人员。

由此观之,只要是有人的地方,难免会有腌臜之事。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那样的磨难。

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有一颗坚韧的心以及一缕不屈不挠的灵魂。

《报任安书》中心思想

是司抄马迁写给其袭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在文中,司马迁以极其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大胆揭露了汉武帝的喜怒无常,刚愎自用,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比较进步的生死观,并表现出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对于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思想,有着重要价值。

10.《报任安书》公开课优质教案 篇十

司马迁

【教学目的】

1、了解司马迁创作《史记》的背景,知晓《史记》的体例和宗旨。

2、使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尝试根据上下文揣摩实词、虚词的含义;继续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实词推断法和文脉推断法。

3、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4、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和气度,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教学重难点】

1、积累实词:望、过、比、伏法、素、树立、勉励、引、渐、恨、稽、究、雕琢等。

2、积累虚词:者、乃、异、固、于、所以等。

3、欣赏、品味文章精美绝伦的语言。

4、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方法】

问题发现法、诵读点拨法、讨论合作法。

【媒体设计】

投影:背景、课文结构和部分文句的展示。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

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解题

1.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主要作品是《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初年三千年的历史。分10表、8书、12本纪,30世家,72列传,共130篇。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 “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3.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三、研习课文

读懂文字,理清思路。

1.学生对照注释,自行诵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扫除字词障碍。

⑴通假字 :诎、关、枪、、摩、底、责等。

⑵古今异义:下流、树立、强颜、沉溺、妻子、非常等。⑶一词多义:书、乃、固、重、为等。⑷词类活用:倡优、辱、思、死、轻、衣等。⑸特殊句式: ① ② ③ ④ 判断句 “西伯,伯也”等;

省略句 “文王拘(于羑里)而演《周易》”等; 状语后置句 “教以慎于接物”等; 被动句 “重为乡人所笑”等;

⑹文化常识(略)

2.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背景介绍进行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呢?

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债。具体梳理如下: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

复信内容: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第2、3段)

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4、5段)

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6段)

四、布置作业

1.课后诵读课文,读懂文意,理解基本内容。2.基础知识练习(略)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习课文

1、具体研读,突破重难点。

(1)分段研习,理解行文脉络,理清内容逻辑。

①研习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②研习第2、3段: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

明确:两个层次。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

③研习第4、5段: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第4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4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5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④研习第6段: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2)体会性阅读,讨论交流。

让学生自选语段来阅读,体会作者的忧愤情感。

明确(以第2段为例):

第2段:作者着力表现了自己屈辱的地位和屈辱的遭遇。写自己的地位,先以“固主上所戏弄”几句来表现其低下,进而使用一组假设关系的句子(“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来突出其低贱。写自己遭受的屈辱,列举了“四不辱”和“六受辱”,先把“不辱”和“受辱”对比,更显“受辱”之可悲;又把“六受辱”以程度由浅入深依次排开,耻辱感逐次加强,最后点出自己遭受的是“最下”之辱。这样写来,渲染出作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悲惨处境和由此产生的巨大的精神苦痛,感人至深。

主要通过品读课文来领会其文辞流畅优美,与思想感情的表达配合无间的特点。比如,作者特别善于运用排比和对偶手法来抒情,课文第2段写“四不辱”和“六受辱”,第3段写古代贤人被辱著书的典故,就采用了排比和对偶手法,表达情感一气贯下,酣畅淋漓。

二、小结课文结构、主旨和写作特点 1.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对答复迟表示歉意,引出自陈己志。第二部分: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

第四部分:书信结尾。结构特点:总——分——总

2.文章主旨: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3.写作特点:

⑴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A、“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

B、“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

第二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

第三段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

第五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

第六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

⑵铺排句和用典句的运用。

1、铺排句: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支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用典句: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且西伯,伯也,拘牖里;李斯,相也,具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向称孤,系狱具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居室。

升华品读,鉴赏文采精华

学生读后教师提问,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这篇文章被后人评价为“绝代文章”,你认为绝在哪里?

(要点提示:①崇高的思想内容,伟大的人格②严密的逻辑结构③融议论、抒情、叙事于一体,文情并茂④表达技巧的丰实:大量铺排、典故运用,修辞方法)

三、教师小结

在文中,司马迁以极为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表现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文章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报任安书》被称为“天下奇文”是当之无愧的,它在思想内容上表现了一个奇人的奇伟情操,它在行文、语言上纵横开阖,笔法雄健,让人千年后仍能想见司马迁的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洒同情之泪。

四、布置作业

课外练笔,书写阅读收获。(选一)

1.中国有句俗话,“士可杀,不可辱。”请课后收集有关材料,通过分析,写一篇短文《“士可杀,不可辱”之我见》。

2.请仿照“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的内容形式,为“感动我们的历史人物”司马迁写一段颁奖词,表达自己对司马迁的敬意。

【《报任安书》公开课优质教案】推荐阅读:

语文 -《报任安书》09-13

司马迁报任安书07-30

开课三只小猪盖房子教案07-10

上一篇:先进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下一篇:喜欢一个人的感觉说说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