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教案示例

2024-12-15

《一剪梅》教案示例(共10篇)

1.《一剪梅》教案示例 篇一

1、“红藕”“玉簟”不仅表明秋天已至,进一步发掘,它的深刻意蕴是什么呢? “红藕香残”,虽然是表明秋天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红藕香残”——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玉簟秋”——从主观感受表达秋的到来。

景、情;主观、客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

轻:轻手轻脚。怕惊动别人、小心翼翼。独:借泛舟以消愁,非闲情逸致的游玩。过去和夫君双双泛舟,充满诗情画意,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

独:——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好啊!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句,其意味是什么? 顺序: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及谁寄锦书来 谁——赵明诚

谁寄——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不管白日月夜,无论舟上楼中,萦绕于词人心头。

4、“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意义分析:

1、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拍合;

2、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 无可奈何花落去 水流无限似侬愁

5、领略词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写自己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及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的,足见两心相印。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深化: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

6、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相思之情无法排遣。

“才——却——”有连接关系,表现“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诗人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幻起伏,真实形象,给人以遐想。(联想: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2.《一剪梅》参考教案 篇二

一、概述

1、这首词是高中语文二年级《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鉴赏》中的一篇课文 ,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也是宋代婉约词中难得的佳作。

2、学习内容为李清照的词《一剪梅》。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词作笔调清新,风格细腻,给景物以情感,移情入景,借景抒情。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情感。

3、学习这首词需要一课时 。学习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感受词的意境,初步形成鉴赏诗歌的能力,形成一定的审美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感受情境、学生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全面理解诗歌的情感内容,进而形成鉴赏评价机制。

二、选题计划

三、课件资源应用计划表

四、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1) 培养学生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鉴赏诗歌的能力。2)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总结出诗人李清照词的婉约风格。3) 李清照写内心愁苦的名句很多,让学生把握用意象写愁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的朗诵这首词,并熟练背诵,准确无误地默写全词。2)锤炼词语,品味“轻”、“ 独”“才”、“却”等字词。 3)深刻体味作者所表现的“闲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形成行为价值观。2) 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感受甜蜜的相思之苦 。

五、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在初中已经对李清照有所了解,学习过她的《如梦令》,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在导课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更多的参与,既温故又知新。

2、学生对于诗歌仅仅是读一读,在独立鉴赏评价方面的能力不足,如何教会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才是诗歌教学的终极目标。

3、在“闲愁”和“相思之苦”这个情感的理解上,学生缺乏生活积累,可能有困难。

4、好多学生可能通过学习能达到熟练背诵的目的.,但不一定能准确写出全词,因为文中有几个生僻词,如“簟”,还有“裳(chang)”的读音等。 六、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学习诗歌贵在想象,学习诗歌要善于插上想象的翅膀。作为诗歌教学,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感受诗歌意境美的

平台。诗词的语言本身就具有极大的跳跃性,这也正是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的最佳文本。这堂课我充分运用开放性原则的教学原则,采用联想、比较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学生已经学过的李清照词《如梦令》的回顾,和这首词做比较阅读,以旧促新,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七、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多媒体设备-----主要是情境导课时展示一组溪亭日暮、藕花深处、归舟争渡、惊飞的鸥鹭的画面,同时用多媒体播放《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画面意境优美,音乐婉转动人,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很快进入情境,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教学结束时,也可以师生同唱这首词,将课堂结束在师生情感共鸣的最高峰,余音绕梁,意味隽永。 八、教学过程 一、诗画导入 :

※展示一组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归舟争渡、惊飞的鸥鹭 师:(明示画面中的意象)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能想起初中学过的哪首词? 生: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师生齐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师:(启发)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作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屏幕显示课题)

六、品评鉴赏

1、整体感知:概括词的上下两片所写的内容。

2、本词写的是哪一季节的景物,其中有没有明确点明时令的词句?

3.一剪梅李清照教案设计 篇三

在古代的诗词中,愁绪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比如:

1、(PPT)词中的“愁”: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君不见》唐·李白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五代·李煜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卜算子·咏梅》宋·陆游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

2、师:千古文人,有失意之愁,有思国之愁,有感叹时光之愁,有壮志难酬之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思念之愁”。

二、诵读与整体感知

1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首词的朗诵。(听朗诵录音)

2.听了这段满含深情的朗诵之后,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之间的故事。 李清照18岁嫁予当朝宰相赵挺之子赵明诚,两人都喜好金石,志趣相同,婚后相敬如宾。 我们一起来看看诸葛忆兵在《李清照和赵明诚》中怎样描述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之间的日常: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

3.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可谓情投意合,相亲相敬,要是生活能这样一直幸福下去多好,但是赵明诚时为太学生,后时常因公出差,李饱受相思之苦,由此而诞下《一剪梅》、《醉花阴》等词作。因此,《一剪梅》满含词人的相思之苦。

在了解了背景之后,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情感自己再次读读这首词,开始。

4.全班配乐齐读,边读边思考词中最能表达词人情感的是哪个词?这首词整体的感情基调是什么?(配乐《月满西楼》纯音乐) 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愁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三、进入文本分析意象及所表达的情感

请大家再次自由诵读这首词,并找出词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意象:玉簟;特征:秋凉,凄清(玉簟秋,秋,代表了凉意) 兰舟寂寞,孤独(雁孤独,寂寞(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雁”意象一般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所以,此人用“雁”这一意象,传达出自己的思念之情。) 月朦胧,清冷(“月”这一意象,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我们所学过的关于用“月”来寄托情感的诗句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所以,“月”意象:常寄寓思念故乡,怀念亲朋的美好愿望。) 西楼孤独

花(“花”:人生、青春、年华;“流水”:时光 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王实甫《西厢记》: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水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此人运用多种意象,表达了一种共同的愁绪,那就是? 明确:思念之愁

在词的上片,词人融情于景,运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在下片,词人则直接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这几句话也成为了千古传颂的名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1)首先,试分析词中下阕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句。答:词句描绘了词人的思念之情,词人以花和流水分别比喻自己和丈夫,表达出了词人对丈夫外出的无奈和怨愤;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则是词人和其丈夫心有灵犀,相互思念,表达了词人和其丈夫之间的感情深厚。

(2)词的最后一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试分析。答:“才下眉头”表达出了词人思念已久,体现出了词人的思念之切之真;“却上心头”一句表达了词人思念之情难以挥去,体现了词人的思念之深之重;因此最后一句体现出了词人对丈夫思念之情的无比深切。

四、对比鉴赏《声声慢》

大家应该都读过李清照的另一首非常著名的词《声声慢》,词中也表达了词人的愁绪,请同学们思考它与本词《一剪梅》所表达的愁绪有何不同呢?

《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情:离愁别绪,难舍难分,爱之愈深,思之愈切,这是一种甜蜜的相思之愁。(两处闲愁:可见两心如一,心心相印)《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愁绪是沉重、哀痛乃至于凄厉的愁之深切。 小结:《一剪梅》和《声声慢》虽然都是李清照写愁的名篇,然而我们从对比中可以发现,两者“愁”的内涵是不同的。《一剪梅》是对丈夫的相思之愁、生离之愁,这愁来得轻、浅,正如词人所言是“闲愁”。而《声声慢》之愁却更加浓烈、深切。

请同学们思考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什么?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词人的生活经历。

(ppt展示)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李清照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受过较好的文化教养。她工书,能文,兼通音律。大约在她五六岁时,因父亲李格非作了京官,她便也随父母迁居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那时候,北宋统治阶级享乐成风,东京表面上仍极繁荣。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妇擅朋友之胜”。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期

公元1127年,北方女真族(金)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建炎二年(1128),李清照怀着国破家亡之痛南逃至建康。她极关心国家命运和当时的政治形势,写有“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知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的诗句,表达了对于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极大不满。次年,赵明诚移知湖州(今属浙江),他驻家池阳(今安徽贵池),只身驰赴建康受命,不幸病倒。当清照从池阳乘舟赶到建康时,明诚已经病危,不久死去。她怀着极大的悲痛敛葬了丈夫。这时金兵又大举南侵,建康形势紧急,朝廷已开始疏散、逃亡。

由此可见,一个词人的生活经历会对其创作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在分析古诗词的时候要联系作家的生平进行。

五、总结词的鉴赏方法

1、联系背景,知人论世。(所谓“知人论世”是指利用作者的现实生活以及现实性格来分析作者的作品)

2、把握意象,想象画面,鉴赏意境美;

4.《一剪梅》教案示例 篇四

1、理解本词的内容,感知词的思想内涵,体会词的音韵美;

2、对李煜、李清照其人及其词有一定的了解。

3、感受“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教学重点

1、分析词人的愁。

2、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

3、提高诗歌鉴能力。

课前准备:预习本词,学唱《几多愁》。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全班跟唱邓丽君的《几多愁》歌曲,引入《虞美人》。

二、整体诵读 明确:愁

请用你的方式诠释李煜的“愁”。

1、再读本词,感受音乐美。把握节奏:“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 找出韵脚:了、少、风、中、在、改、愁、流 押韵规律(特点):两句一换韵,两平两仄 读出感情:①感情基调:低沉、凄凉

②重点词语: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2.请两位学生朗读,然后让大家评议谁读得好。注意: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去读:低沉、凄凉 注意声调要有起伏变化:高低强弱,节奏快慢 读准能体现词人内心痛苦的关键词语。3.教师范读。4.学生齐读

三、古人写愁的诗歌很多,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女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看看李清照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愁呢?

四、具体研习

有人说这两首词无处不言“愁”,你同意吗?试从两首词中选取自己喜欢的句子,简要分析其写“愁”艺术。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这里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分析“才——却——”的妙用。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相思之情无法排遣。“才——却——”有连接关系,表现“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诗人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幻起伏,真实形象,给人以遐想。

李清照《一剪梅》所表现的“闲愁”是她与丈夫两处的闲愁,是对两人心心相印、情投意合美好爱情的联想,所以苦也甜蜜。

五、词外觅“愁”

六、拓展延伸 用形象化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段愁或喜。

七、总结:

5.与门教案示例物理教案 篇五

1.初步了解门电路的含义。

2.初步认识与门的开放条件及其应用。

(二)实验器材(按学生分组情况设置,下面列出的是每组的器材)

t065或74ls00型二输入端四与非门集成电路1块;gd55—2型发光二极管1只;

100欧定值电阻1只;玩具小电动机一个;常闭按钮开关2个;一号干电池3节(附电池盒)。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提问:光敏电阻有什么特点?(光敏电阻的电阻值随光照的变化而变化,即有光照射在光敏电阻上时,它的电阻值迅速变小。)

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比较简单的几种电子元件,如果把许多功能不同的电子元件制作在一块半导体片或绝缘片上,就形成了功能更加先进的电子元件,一般称作“集成电路”,今天就来介绍一种用得最多的集成电路。

板书:〈第三节与门〉

2.进行新课

(1)什么是门电路

①同学们都知道开关在电路中的作用了。日常生活中“门”是起开关作用的,我们把起开关作用的集成电路叫做门电路。

②门电路有许多种,常用的门电路有与门、非门、与非门。

下面我们先来学习与门,看看它是怎样实现开关作用的。

(2)与门

①介绍高电位与低电位

我们先来看课本上的图15—16。同学们想一想,图中的灯泡中的电流是怎么流的?(从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流向与电源负极相连的一端)

跟水流从高水位流向低水位相比,我们说跟电源正极相连的导体是高电位,跟电源负极相连的导体是低电位,电流是从高电位流向低电位的。

②与门和它在电路中的接法

课本上的图15—17甲是我们实验用的与门。图中的a、b是输入端的两个接线柱,写着“输出”二字的那个双圆是输出端的接线柱。图15—17乙是与门在电路中的接法,图中两条与a、b相连的带箭头的曲线表示两根导线,它们在图中既不与高电位相接,也不与低电位相接,是空着的。该电路中接有电池组和发光二极管。发光二极管是用来显示输出端电位高低的,当输出端是高电位时,二极管发光;输出端是低电位时,二极管不发光;在图15—17的状态下,二极管发光,表示此时输出端是高电位,即电路是闭合的。

③与门输出端电位高低的条件——与门开关条件

学生实验:让学生照课本图15—18甲、乙、丙、丁的顺序做实验,把实验结果填在图后的表中。

(实验后,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总结,认识与门输出端是高电位时,相当于开关闭合;与门输出端是低电位时,相当于开关打开。从而认识与门是如何实现开关作用的。)

板书:(与门只有在输入端a与输入端b都是高电位时,输出端才是高电位;输入端a、b只要有一个是低电位,或者两个都是低电位时,输出端也是低电位。输入端空着时,输出端是高电位。)

(3)与门的应用

①认识应用与门的基本电路。

请同学们看课本图15—19,之后提问:

图中的两个开关在什么情况下,与门的两个输入端才同时是高电位,使电路成闭合状态,用电器工作呢?(两个开关同时断开)

这时,输出端是高电位,还是低电位?(高电位)

②学生实验:老师介绍常闭按钮开关后,让学生照课本图15—20连接电路,观察电动机在什么情况下转动。

实验后,在老师的启发下讨论得出结论:电动机只有在同时按压两个常闭按钮时,电动机才转动。

组织学生讨论,课本上图15—20的电路能否用在汽车上,保证汽车只有在两个门都关紧时,汽车才能开动?(参见本节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3.作业

设计一个使用与门进行“自动控制”的电路。

(四)说明

将t065或74ls00集成块中的a,b两个与非门连接成与门的接法(参见它们的引线排列图15—1):将a的输出端3脚与b的两个输入端4、5脚相连接,a、b两上与非门即组成为一个与门。

6.教案示例9 篇六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欧共体”和“欧洲联盟”的建立,掌握战后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以及西欧、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能力目标

用图片或表格形式列出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变化情况,让学生逐步掌握运用图、表、数据等说明相关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战后西欧、日本在恢复和发展经济方面所采取的不同方式,培养学生运用共性和个性的原理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恢复与发展的主要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以此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意识,确立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并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振兴祖国的热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战后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难点:“欧洲共同体”与“欧盟”的建立和意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复习导入〕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暂时得到缓和,各国资产阶级政府稳固统治、恢复经济,1924年-1929年资本主义处于相对稳定时期,世界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较快,出现一时繁荣。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所谓的“黄金时期”。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共同学习了美国的经济发展情况(稍加复习),今天,我们要了解的是战后西欧、日本经济的发展。

讲授新课:

一.欧洲的联合

教师向学生展示《重建柏林》和教材上有关“欧盟”的几张图片,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让学生首先先来了解西欧:在自然地理概念上包括英国、爱尔兰、荷兰、法国、摩纳哥。二战后,在国际政治概念上,指除苏联和东欧国家之外的24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面积360万平方千米,人口3.5亿。是资本主义的发祥地。课本采用的是后一概念。

二战中英国被夺去41万人口,全国1/4财富毁于战火之中,战争期间出口贸易大减,工业技术装备更加陈旧。法国在法西斯占领摧残下,工业体系残缺不全,生产处于瘫痪状态。德国战争夺去700万人口。因此,战后西欧各国都面临经济恢复的艰巨任务。

现在,我们都知道西欧各国的经济已是相当发达,那当时,各国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讨论。

西欧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来分析。内因是西欧国家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并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外因则是美国对西欧的援助。当然,美国对西欧的援助是为了控制西欧,西欧接受援助则是有效地利用了这一外部条件。

高素质人才 美国的援助

德国农业的机械化 瑞士的手表生产

西欧各国在快速发展之下,又联合组成了欧共体。

教师介绍“欧共体”成立的的背景:二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是控制西欧和日本,遏制苏联势力向西发展,充当世界霸主。援助西欧是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西欧国家感到:美苏两国对西欧都有野心,要提高自身的安全系数,提高西欧国家的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于是60年代建立“欧共体”。所以说“欧共体”是西欧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而建立的一个经济联合组织,为战后西欧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欧共体形成过程: 1967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建立了“欧洲共同体”组织,后来又有六国先后加入,共12个成员国。欧洲经济共同体促进了西欧经济发展,同时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

教师让同学阅读小字内容及《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

欧盟总部 欧盟会旗

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洲共同体的基础上建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使用统一货币──欧元。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物可自由流通,不同国家的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同时,欧盟还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方面步调一致。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西欧经济增长速度之快,令人惊奇,但它却慢于日本,请看日本崛起。

二.日本的崛起

战争给日本带来了深重灾难,战后日本经济崩溃,政治上处于美军占领状态,美国对日本实行严厉的非军事化政策,解除其武装,废弃其战备。那么,二战后日本经济为什么会高速发展呢?

学生讨论,最后总结。

1、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外部条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2、战后初期日本实行的民主改革,推动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对社会生产关系作了局部调整,建立起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有利于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从而将国民中蕴藏的劳动智慧和创造力激发释放出来,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动力。

3、战后国际形势的演变给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美国私人资本也大规模涌入日本。美国的扶植,使日本获得了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金和技术。

4、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就一直非常重视教育。70年代中期又基本普及了高中教育。政府教育经费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在人才结构方面,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调整教育重点。由于日本长期坚持“教育先行”的战略,为经济发展保证了人才资源。

5、日本政府利用国内外各种条件,确定了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在这方面,日本的国家干预方式和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特点,都对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政府根据日本的特点,一方面采取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方针,另一方面确立“贸易立国”的战略,积极有效地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强资本输出。日本企业不惜花费巨额资金,吸引优秀人才,在仿造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改革创新。

经济高速发展使日本发生了巨大变化,达到了欧美原发性现代化国家的发达水平,完成了自明治维新开始的在世界体系中从边缘国家向中心国家的转变。

日本在经济上的国际地位迅速提高。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 419亿美元,超过了联邦德国,仅次于美国,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1970年,日本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和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均为6%左右,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

等待出口的日本汽车 日本机器人

日本新干线列车

教师提问: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是不是永久持续下去呢?

引导学生回忆资本主义各国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打断了资本主义各国稳定发展的经济。只要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存在,危机的根源就不会消失。

1973-1975年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从繁荣陷入困境,即所谓的“滞胀”阶段。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两种状态结合在一起,并持续很长时间,这就是资本主义经济新特点──“滞胀”。日本的发展速度一度减缓,直到80年代中期,才开始渐渐升温。

教师让学生阅读资料:日本大力发展军事力量。资料附在文尾。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欲望开始膨胀,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教师小结:战后西欧与日本都乐于也善于引进和吸收外国先进科学技术,注重发展教育,培养人才。这一点是促使两国经济腾飞的关键,也是我们国家今天必须至始不移地坚持和贯彻的一项基本国策──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在改革中必须坚持求实与创新。

附:日本大力发展军事力量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为了绕开战后日本和平宪法的限制,日本政府找出种种借口,为自己扩充军力辩护。冷战期间,特别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一直把苏联看成是“主要威胁”,重点加以防范。冷战结束后,日本把防范重点转向本地区内存在的各种“不稳定因素”和“多种多样的威胁”,其中包括朝鲜半岛和台湾海峡局势的变化。为此,日本在其军队建设目标上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从90年代中期开始,军队建设由建立一支“基础防卫力量”转变为建立一支“合理、精干、高效”的防卫力量。而空中机动师便是顺应“局势的变化,应付多元威胁”的产物。同时日本的战略部署也由“保卫北方”转变为“防御西方”。根据形势的变化,日本对军队进行调整,计划在2010年前将现有的陆上自卫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军事力量统称自卫队。13个师和2个旅重新组建为9个师和6个旅,其中以日本中部和北部地区的6个师和旅为基础组建战略机动师旅,担负向其他地区增援和应对在同一时间发生多起事态的任务。很明显,战略机动师旅是以对付中国、朝鲜为主要目的而建立的。而空中机动师,则是日军“战略机动师旅”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还一直谋求出兵海外。2000年,日本以协助打击东南亚海盗为名,定期派出军舰到该海域巡逻。按照该计划,装备大炮和机枪、并能运送两架直升机的军舰,每年将到东南亚海域执勤4次。日本海岸防卫队说明日本出兵东南亚海域的理由是:“许多日本运油船经过该水域,我们需要制订措施保护它们。我们希望加强守卫工作,并促进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在此之前,日本政府已跟东南亚国家进行多次会谈,又与印度合作举行军事演习。日本的这些做法,已引起亚洲国家的关注。

课后小结(略)作业布置(配套练习一、二、三)

7.能源教案示例 篇七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能源。

2.知道什么是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知道哪些能源是常规能源、哪些能源是新能源。

3.知道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性和主要出路。

(二)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每天要吃饭、喝水,用什么来煮饭、烧水呢?(煤,煤气,柴禾、天然气„„)

教师:同学们说得都对,把生米做成熟饭,把生水烧开都需要能量。煤、煤气、柴禾、天然气等等在燃烧时都能提供能量。那么要开动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需要消耗什么呢?(汽油或者柴油)

教师:对,汽油、柴油燃烧时也能提供能量。同学们再想想,江河里的水流能不能提供能量呢?

学生:能。山上采伐的木料放到江、河里能顺流而下,水流可以运送木料做功。

学生:水流还可推动水轮机做功,使磨转动,水轮机还能带动发电机转动发出电来。

„„

教师:同样,流动的空气——风也有能量,风能推动风车做功。像煤、天然气、汽油、水流、风等等能够提供能量的物质资源,我们把它们都叫做能源。人们的生活、生产、科研都离不开能源。那么能源包括哪些种,我们应该怎样来开发和有效地利用它们呢?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2.进行新课

(1)什么叫能源?

板书:〈第十四章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第一节 能源〉

教师:什么叫能源呢?

板书:〈像煤、石油、天然气、水流等等,凡是可以提供能量的物质资源都叫做能源。〉

(2)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教师:同学们知道吗?汽油、柴油都是从石油提炼出来的。那么煤、石油、天然气等等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从地下开采出来的。地下的这些东西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煤、石油、天然气都是由古代的动物、植物经过长时间的地质变迁中形成的,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化石燃料。

板书:〈化石燃料、水能、风能、太阳能等等都是由自然界提供的能源叫做一次能源〉

教师:一次能源是自然界直接提供的能源。教室里点灯,家里开收音机、电视机,工厂里开动机器都要用电能,电能是哪里来的呢?(电能是由发电厂供给的;电能可由电池提供;电能还可由太阳能转化而来——太阳能电池。)

教师:同学们说得都对。火电厂把煤、石油等化石燃料转化成电能;水电站把水流能转化成电能;干电池、蓄电池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太阳能电池把太阳能转化成电能,„„电能是由化石燃料、水能、风能、太阳能等等自然界直接提供的能源转化而来的,所以叫做二次能源。

板书:〈由自然界提供的能源转化而来的能源是二次能源〉

(3)世界能源消耗量迅速增长

教师:现在我们大量使用二次能源——电能,但实际消耗的还是转化成电能的一次能源——目前我国主要还是消耗化石燃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近三、四十年以来,随着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人们的生活也渐趋现代化,使能量消耗的增长趋势十 分明显,为了便于比较,我们把各种能源的消耗量都折合成燃烧值为2.93×107焦/千克的标准煤计算(看课本图14—1),在1950年是26亿吨,1987年就是110多亿吨,估计到2000年要超过200亿吨。我们国家的能源消耗量也在迅速增加,1953年全国能源消耗仅为0.54亿吨标准煤,到1992年已达到10.89亿吨标准煤,增加了近20倍,预计到2000年将增加到14~17亿吨标准煤,几乎接近20世纪初全世界1年能源消耗的总量。能源消耗的迅速增长,会不会引起“能源危机”呢?人类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煤和石油越采越少,人类可能要出现能源危机。

学生:人们可以寻找新的能源。

(4)常规能源和新能源

①从古到今,人类使用的能源都是由太阳能转化来的。

教师:同学们知道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古代生长的动、植物经过长时间的地质变迁而形成的,那么这些动、植物又是怎么能生长壮大的呢?植物生长靠太阳把各种养分进行光合作用变成植物生长的养料,动物生长靠吃植物或者其他的小动物,所以化石燃料从根本上来说,来源于太阳能。那么水能和风能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学生:太阳照到地球上,使空气变热上升,冷空气就下降形成风。

学生:太阳照到江、河、湖、海的水面上,使水蒸发,蒸发的气上升到空中,在高空遇冷使变成雨雪降下来,降到高山上的雨和雪融化成的水从高处流下,形成水能。

②新能源的利用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化石燃料、水流能、风能等都来源于太阳光的辐射,即太阳能。课本上的图14—2就画出了太阳能的转化情况。太阳每秒钟要向周围空间辐射3.8×1026焦的能量,其中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能只有1.7×10焦,但仍有大量的太阳能还没有被利用。近年来发明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等对太阳能的直接利用还刚刚开始。这里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此外自然界还存在大量的潮汐能和地热能,我国和有的国家已试验用潮汐能和地热能来发电,由于有些技术问题还没有解决,使造价过高,因此还没有被广泛采用。另外本世纪初还发现了原子核能(原子能),原子能已经做为核潜艇、航空母舰和破冰船的核动力,也广泛地用于核电站。

板书:〈我们把化石燃料、水流能、风能等人类早就应用的能源叫做常规能源〉

〈把核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新近才开始利用的能源叫做新能源〉

(5)解决能源问题的主要出路

教师:开发和利用新能源是人类解决能源问题的主要出路。我国虽然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新油田也在不断被发现,但是我国人口众多,能耗巨大,节约常规能源的消耗,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仍是我国的一项重要任务。同学们努力吧,为将来给祖国作出更多的贡献而努力学习吧。

3.总结(略)

4.布置作业

(1)阅读课本,思考以下问题:

①什么叫能源?②什么是一次能源?什么是二次能源?③哪些是常规能源?④哪些是新能源?

(2)把课本上图14—2所示的太阳能的转化情况用你自己的语言正确简练地写出来。

(作者:山西省实验中学陈海鸿,李瑞海)

8.《勇于认错》教案示例 篇八

1.过渡语:你们知道华盛顿是谁吗?他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杰出统帅,是美国的第一任总统。在他小时候,也做过错事。他是怎么对待错误的呢?

2.听课文录音。

3.出示挂图1。

提问:

(1)华盛顿为什么要砍小树?砍断小树以后,他的心情怎么样?

(2)华盛顿的爸爸看到被砍断的小樱桃树,是什么心情?他说了些什么?

(3)华盛顿看到爸爸大发脾气,为什么还承认是自己砍的树?假如是你,你怎么做?为什么?

板书:大胆承认

(4)小结:华盛顿为了试试爸爸送给他的小斧头锋利不锋利,无意中砍断了爸爸心爱的樱桃树。他冒着被爸爸处罚的危险,没有说谎,而是大胆地承认了错误。

板书:不说谎

4.出示挂图2。

提问:

(1)华盛顿砍断了爸爸心爱的樱桃树,爸爸为什么原谅了他?爸爸是怎么说的?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2)爸爸为什么说“我宁愿不要心爱的樱桃树,也不愿意听你撒谎”?

(3)小结:爸爸看到华盛顿主动、勇敢地承认了错误,非常高兴。因为他从华盛顿身上看到了比樱桃树更为可贵的东西——诚实。

板书:诚实勇敢

(4)小结:诚实是一种美好的品德。它比一棵樱桃树价值高。所以华盛顿的爸爸原谅了他。

三、说一说。

1.你们还知道哪些“勇于认错”的故事?

2.说说班上“勇于认错”的事例。

3.说说:你在家中、在学校里做过错事吗?当时是什么心情?后来又是怎样做的?

4.小结:从同学们所讲的事例中,可以看到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勇于认错的好孩子。有了错误只要大胆认错,就能不断进步,健康成长。

板书:有错误

四、议一议。

通过学习,同学们明白了很多道理,现在我来考考你们。

1.出示幻灯片(“说一说”栏目内容)

(1)小兰做错了一件什么事?她在想些什么?她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2)小结:小兰不小心把图书馆的书撕破了,她宁愿接受老师的批评或者赔偿一本新书,也要勇敢地向图书馆老师承认错误。她这样做,就是勇于认错的表现。

2.出示幻灯片2(“议一议”栏目内容)

(1)小红不小心把墨水瓶打翻了,弄脏了爸爸的图纸,小红应该怎么做?学生讨论。

(2)小结:一个人无意中做错了事,不要怕挨批评,更不要说谎,要态度诚恳地、大胆地去承认错误,真诚地向别人道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原谅,才是一个真正诚实的人。

五、演一演。

出示幻灯片3(“讲一讲”栏目内容)

(1)军军在院子里打羽毛球,一不小心把邻居王阿姨家窗台上的花盆打碎了,可巧妇阿姨不在家,你知道他会怎么做吗?

学生讨论,师生同台表演。

(2)小结:同学们表演得很好。大家懂得了犯了错误要勇于承认,无论有没有人看见,都要勇敢地去承认错误,这样才能从小养成勇于认错的好习惯。

六、总结。

9.不定积分 教案示例 篇九

目的要求

1.理解原函数的定义,知道原函数的性质,会求简单函数的原函数.

2.理解不定积分的概念,掌握不定积分的线性性质,会用定义求简单函数的不定积分.

内容分析

1.不定积分是一元函数微积分学的基本内容,本章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求导数方法的基础上,研究求原函数或不定积分的.故学好“导数与微分”是学好不定积分的前提,教学时,要与“导数与微分”一章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

2.本节教学重点是原函数和不定积分的概念教学,难点是原函数的求法.突破难点的关键是紧紧扣住原函数的定义,逆用求导公式,实现认知结构的理顺.由于逆运算概念学生并不陌生,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因素并引入教学.另外,本节切勿提高教学难度,因为随着后续学习的深入,积分方法多,无需直接用定义求不定积分.

3.本节教学要始终抓住一条主线:“求导数与求原函数或不定积分(在不计所加任意常数时)互为逆运算”.强调求不定积分时,不要漏写任意常数C;另外,要向学生说明:求一个函数的不定积分,允许结果在形式上不同,但结果的导数应相等.指出这点是有益的,一方面使学生会检查得到的不定积分是否正确,另一方面消除学生由于所得不定积分形式的不同而产生的疑问.

4.根据本节知识的抽象性,教学中应充分安排学生进行观察、联想、类比、讨论等课堂活动,使之参与到概念的发现过程,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本着这一原则,本节课宜采用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引例(见解本章头).

用多媒体显示引例图象,提出问题,激起学生求知欲望,揭示并板书课题.(2)介绍微积分产生的时代背景,弘扬科学的学习态度和钻研精神. 2.尝试探索,建立新知

(1)提出问题:已知某个函数的导数,如何求这个函数?(2)尝试练习:求满足下列条件的函数F(x). ①F′(x)=3x2 ②F′(x)=x3

(3)解决问题:上述练习是完成与求导数相反的逆运算.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仍为求导数.

(4)形成定义:详见课本“原函数”的定义. 对于原函数的定义,教师应强调下列三点:

第一,F(x)与f(x)是定义在同一区间I上,这里的区间I可以是闭区间或半闭区间或开区间.

第二,F(x)是f(x)的一个原函数,不是所有的原函数.

第三,求原函数(在不计所加常数C的情况下)与求导数互为逆运算.(5)简单应用:

例1 求下列函数的一个原函数. ①f(x)=3x2 ②f(x)=x3

小结解法:根据定义,求函数f(x)的原函数,就是要求一个函数F(x),使它的导数F′(x)等于f(x).

(6)讨论问题:已知函数f(x)的一个原函数F(x),那么函数f(x)是否还有其他原函数?举例说明.(略)(7)归纳性质:

一般地,原函数有下面的性质:

设F(x)是函数f(x)在区间I上的一个原函数,对于任意常数C,F(x)+C也是f(x)的原函数,并且f(x)在区间I上任何一个原函数都可以表示成F(x)+C的形式.

教师强调:一个函数虽然有无穷多个原函数,但是我们只要求出其中的一个就行,其他的原函数都可以由这个原函数再加上一个常数得到.这样就给出了求已知函数的所有原函数的方法.

3.类比分析,拓广知识

根据原函数的性质,类比引入不定积分的概念.

(1)讲解不定积分的有关概念:不定积分、积分号、被积函数、积分变量、被积式、积分常数等(详见课本).

对于不定积分的定义,教师说明如下:

第一,函数f(x)的不定积分f(x)dx等于函数f(x)的所有原函数F(x)

+C.常数C不要漏写,F(x)只能表示一个原函数,这也正是原函数和

不定积分的区别;不定积分记号f(x)dx由积分记号“”和被积式

“f(x)dx”构成,书写时不要漏掉dx.

第二,在不定积分f(x)dx中,积分变量是x;在不定积分uxdx中,积分变量是x,被积分函数u是关于x的指数函数;在udu中,xx

积分变量是u,被积函数ux是关于u的幂函数.

(2)推导不定积分的性质.

性质1:(f(x)dx)=f(x)

证明:设函数f(x)的一个原函数为F(x),即F′(x)=f(x).

由不定积分的定义得f(x)dx=F(x)+C.∴(f(x)dx)′=(F(x)+C)′=F′(x)=f(x)∴(f(x)dx)′=f(x)性质2:F′(x)dx=F(x)+C

证明(略)上述两个性质表明:求导数与求不定积分(在不计所加的任意常数时)互为逆运算.因此,求不定积分时,常常利用导数与不定积分的这种互逆关系,验证所求的不定积分是否正确.

4.例题评价,反馈训练

例2 如果在区间(a,b)内,恒有f′(x)=g′(x),则一定有

[B]

A.f(x)=g(x)B.f(x)=g(x)+C C.[f(x)dx]=[g(x)dx]

D.f(x)=Cg(x)例3 求下列不定积分.

(1)xdx(2)cosxdx

小结解法:

(1)求不定积分时,都要在结果上写上任意常数C.本章凡是没有特别说明时,所加的C均表示任意常数.

(2)求一个函数的不定积分,由于方法不同,它的结果在形式上往往也不同.这种形式上不同的结果,可以用求它们的导数的方法,看其导数是否相同,如果导数相同,就说明结果是正确的.

课堂练习:教科书练习第1、3、4题.

例4 已知f(x)是二次函数,且f(x)dx=2x3-x2+9x+C,求f(x)的解析式.

解:由不定积分的性质得

f(x)=(2x3-x2+9x+C)′=6x2-2x+9 5.归纳总结,巩固提高

(1)一条主线:求导数与求不定积分(在不计所加任意常数时)互为逆运算.(2)二组概念:原函数的定义和性质,不定积分的定义和性质.

(3)三个注意:一是注意一个函数的原函数有无穷多个,它们之间仅相差一个常数;二是注意求不定积分时,不要漏写任意常数C;三是注意求一个函数的不定积分,允许结果在形式上不同,但其结果的导数应相等.

布置作业

1.课本习题4.1第3、4题.

2.设函数y=f(x)的图象为a,且在曲线a上任一点M(x,y)处的切线的斜率k(x)=x3+1,并且曲线过点P(1,2),求函数y=f(x)的解析式.

13(答案:f(x)=x4+x+.)

443.已知函数f(x)=(2ax+b)dx,且f(0)=f(2)=0,方程f(x)=x

有两个相等实根.

(1)求f(x)的解析式.

(2)是否存在实数m、n(m<n),使f(x)的定义域和值域分别是[m,n]和[2m,2n].

10.《一剪梅》教案示例 篇十

教学目标:

1、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结合图形加深对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并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剪纸,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具准备:

教具:一个小人、半个小人的错误画法;整副的2个、4个、8个小人;一张彩纸;《某班剪纸欣赏》。

学具:剪刀;每人一张小纸;信封里:每人三张大纸;两人一张示范图案。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很多漂亮的剪纸作品。你以前剪过吗?剪过的请举手。谁来说说看,你剪了什么?(问3个学生)

二、探究新知

A.单一对称小人的剪法。

师:这里有个小人,你会剪吗?该怎么剪?

师:刚才小朋友都认为先对折(演示:纸对折),把纸分成了这样的……两块(慢,让学生跟说),在其中一块上像这样(演示:画半个小人)画上半个小人,剪下来就能得到一个完整的小人。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师:拿好桌上的纸,做好准备。(有些人还没准备好哦,听老师的口令。)开始动手吧。

(学生动手剪,教师边巡视边选择几个学生作品,再一次性投影出作品进行讲评。)

讲评:这是几个小朋友刚才剪的的作品,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有的剪的很成功,有的有些缺点。但是,他们都剪出了完整的小人。

为什么只画半个就能剪出一个完整的呢?你能用数学知识来解释一下吗? 原来,是对称的原因啊。是不是只画半个,就一定能得到一个完整的小人呢?为什么?

师:这里也只画了半个,老师把它剪下来,你们看。(边说边演示教具:错误画法导致剪出不完整的小人)

师:怎么这样了?(让一个学生对师演示的发表看法)

师:(切换到媒体上的半个小人),在画半个小人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师:这一边(鼠标指一指)相当于这个轴对称小人的什么?(生说出对称轴则不问。)

师小结:(教具出示半个小人)看来,我们都认为先对折(演示纸对折),把纸折成了这样的两块,再其中一块上找准对称轴,沿着对称轴的这边(手指)画上半个小人。这样,就能得到一个完整的小人。

1.尝试讨论:

师:老师这里也只画了半个,你知道剪出什么了吗?看,老师剪出了2个、4个、8个,甚至更多的一串串手拉手的小人。(黑板整副出示教具:2个、4个、8个的小人)

师:你会吗?有什么方法?

师:多折几下,真能剪出这样一串串手拉手的小人吗?让我们一起来动手剪一剪!

请四人小组长发一张纸给你的组员。准备好了吗?(有几个小朋友还没准备好哦,赶紧了。)开始动手吧。

(学生动手尝试,教师巡视做个别指导。)

2.展示探究:

师:现在,我们来统计一下,剪出手拉手的小人请举举手。还有这样的。(媒体逐个出示错误剪法)

师:怎么会剪成这样?我们来帮他们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能剪出正确的手拉手的小人?(手指黑板上的几串小人,让学生独立思考一会。)

师:你们组有什么好办法?这里有张纸,你们可以边说边示范。

师拿纸演示并小结:看来,我们还是要找准小人的对称轴,沿着对称轴这边画上半个小人,手不仅要画到边,还要剪到边。这样,才能剪出一串串手拉手的小人

1.学生操作:

师:接下来,让我们再用正确的方法来剪一剪,好吗?小组长再发一张彩纸给你的组员。开始动手吧!(生剪,师巡视。)

2.反馈:

师:剪成功的举举手。你剪了几个?你呢?

师:为什么小人的个数会不一样?小人个数和什么有关呢

和折的次数有关。

师:折的次数越多,纸被分成的块数也就越多。看来,小人个数和折成的块数有关。

(师投影一串小人)

(1)师演示数:我们看看这串小人,它被折成了几块?剪出了几个小人?

(和生一起数)

(2)学生数:你会数了嘛?把你剪的所有小人摊在桌上,数一数,折成了几块?有几个小人?

3.揭示规律:

师:看这张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师:要剪出4个小人,就要把纸折成几块?

师:把纸折成16块,就能剪出几个小人?

师小结:我们都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剪出的小人个数总是折成块数的一半。

三、总结

师:回想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了些什么?从剪纸中你发现了什么?(生说,师揭示课题并板书。)

根据图形的对称,把纸多折几下,只要找准小人的对称轴,沿着对称轴的一边画上半个小人,就能剪出一串串手拉手的小人。

四、运用拓展

1.师激趣:我们知道了怎么剪,还发现了其中的规律。除了剪小人,老师相信小朋友一定还能剪出更多更漂亮的图案。让我们像电脑一样,做个《剪纸欣赏》,好不好?我要把你们一串串漂亮的作品贴在这张纸上。

师:你们想剪什么?

师:老师也为小朋友准备了几个漂亮的示范图案(媒体逐个出示示范图案),小组长的信封里也有,同桌两人拼一张。动手之前,老师有个要求,请小朋友先想好剪什么?剪几个?要剪这样的几个图案要把纸折成几块呢?想好了吗?开始动手吧。

2.学生动手剪多个并排排列的图案,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

3.作品展示:

师逐个把学生的优秀作品粘贴到铅画纸上。

上一篇:寒假春节趣事作文下一篇:高考作文:怎一个“秀”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