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评论

2024-12-03

作风建设评论(精选8篇)

1.作风建设评论 篇一

电视评论:

深入推进效能建设 加快**发展振兴

效能建设事关党风政风,事关**形象,事关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欲求发展,效能先行。实现“三大目标”,推进**发展振兴,必须以勤政务实、高效廉洁的作风和效能作保障。

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逐步结束,在个别党员干部和机关单位中出现了办事拖拉、服务欠佳、为政不廉等不良现象。究其根本原因,是缺乏理想信念,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必须采取坚决措施加以改进。

推进效能建设,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从源头上解决效能不高问题的重要抓手。各级各部门要坚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效能建设始终,通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使他们珍惜工作岗位,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切实解决为谁掌权、为谁服务的认识问题,筑牢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根基,自觉打造高效务实、勤政廉洁的机关形象。

推进效能建设,要切实解决纪律不严的问题。纪律不严,是造成作风涣散、效能不优的根源所在;纪律教育,是保证干部职-1-

工始终保持优良作风的重要措施。全县各级各部门务必要认真查找本单位本部门在效能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纪律教育,认真整改落实,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自律意识,正确认识自由与纪律的关系,自觉养成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自觉抵制自由主义和慵懒散漫的行为。

推进效能建设,要切实解决落实不力的问题。**未来发展目标明确,前景美好,关键在抓落实。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刻领会县委决策部署,增强执行力,确保政令畅通,务求工作落实。对县委政府的决策部署,都要亲力亲为抓落实,要锲而不舍抓落实,要创新理念抓落实,要敢于较真碰硬抓落实,多想办得成事的办法、不找办不成事的理由。要在高效落实中体现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要在高效落实中赢得干部职工的尊重和信任,要在高效落实中赢得群众的认可和赞誉。

推进效能建设,要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是扎实开展效能建设的根本保障。要完善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末位淘汰制、民意测评制、投诉反馈制等工作制度,并坚决把这些制度落到实处,做到按制度办事,让制度管人,用制度推进机关作风深刻转变。要推进政务服务、便民惠民等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大力推行“一站式”、“一条龙”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公开透明、高效便捷的政务运行新格局,为加快**发展振兴营造一流的政

务环境。

2.作风建设评论 篇二

一、戏剧评论的创新即为观念创新

(一) 剧评者应该勇于进行批判家角色的扮演

戏剧评论在本质上来说是一门科学, 而科学需要具有严谨性、科学性、战斗性以及公正性。戏剧评论者本身就应该是一个批评家的角色, 而批评家就应该时刻保持强大的敏锐性和警醒性, 应该从作品中去发现问题所在, 而不是听从别人的意见。其正确的做法是以批判作为基础, 在纯艺术的标准上对批评对象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和判断, 从而指出其不足之处, 也就是剧本以及演出等各个方面的一些得失情况[1]。因为艺术作品才是艺术生产的最终目的, 所以只有对其进行客观以及公正的评论, 才能使剧本可以得到创作方的不断打磨和升级, 使剧本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二) 营造一个良好的批评环境

我国戏剧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批判, 只有具有专业水准以及客观、公正、坦诚的批判才能更好地加速戏剧事业的健康发展, 然而当下很多的剧评者在批评上已经失去了专业性, 导致我国戏剧事业中健康良好的艺术氛围无法得到有效的形成。而形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面向公众发言的机会上没有得到更多的大众媒体帮助, 缺少了大众平台途径的有效传播, 很多专业性的批判都无法传递向公众, 在政府决策的参考上听不到剧评者的声音, 这也就导致了很多公众在审美趣味以及审美判断上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从而使戏剧的自然健康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2]。

二、戏剧评论的合理建设

(一) 需要更加专业化的剧评者

戏剧评论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其主要包括文学剧本、导演表演、舞台美术以及戏曲音乐等, 因此评论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 就是一些对戏剧艺术非常精通的专业人士也无法做到, 因此戏剧评论者就需要在文化上具有非常开阔的视野, 这种文化视野不单单是指对戏剧知识的储备和对戏剧理论的累积, 还得具有非常多的舞台观摩经验, 以及最直观、最真实的戏剧感受。在文化素养和艺术素养上也要有所具备, 以艺术素养、审美判断以及美学观念等为基础, 从而和创作者平等对话, 并综合编、导、演、音等诸多的因素来进行专业的评论[3]。其次还要在艺术眼光上具有很强的专业理性, 以及在审美判断上具有丰富的建设性, 并在此基础上对戏剧的特点进行有效的掌握, 从而在分析和比较作品的基础上使戏剧作品的深层意蕴得到挖掘, 进而让戏剧的局部和整体达到和谐统一的局面。

(二) 需要更加多元化的戏剧评论风格

在对剧本进行评论的时候最为忌讳的就是泛泛而谈等一系列的平均主义。当下时代在不断地前进着, 艺术也在不断发展, 戏剧评论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前进和艺术的发展而进行不断的创新, 使评论视野具有亮点以及前瞻性;要在独特的视角上进行创作, 从多种角度和风格上去进行剧本的创作, 此外还应该大力提倡语言风格的个性化和特色化, 只有这样, 才能在戏剧评论的创作上体现出与众不同, 从而更好地担负起美学艺术赋予戏剧评论的真正使命。例如:在对青春版昆曲《1669. 桃花扇》的评论中, 有对新版演员的平均年龄进行评论的, 有对昆曲的传承和创新进行评论的, 也有对其舞台灯光和服饰进行评论的, 但不管是对哪方面进行评论, 都没有偏离评论的本质, 在戏剧整体美的基础上, 从审美角度出发, 从意境和现实性等诸多方面对剧目的传承和创新进行折射, 从而让不同年龄的观众都喜爱上昆曲, 让群众的审美情趣得到提高, 从而使得昆曲得到发扬光大[4]。

三、总结

总而言之, 在艺术生产的创新上不但需要具有非常强烈的艺术魅力的优秀艺术作品, 还需要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优秀作品, 繁荣文化艺术最为主要的就是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 二者之中缺少任何一个部分都无法形成其繁荣的局面。因此, 只有对戏剧评论的建设进行有效的加强, 才能使戏剧评论的健康发展得到很好的促进, 从而使得戏剧评论的发展机制逐渐形成一个良好氛围, 同时也逐渐地走向一个良性的循环, 进而促进戏剧艺术的振兴和发展。

摘要:戏剧评论对于我国人民美学趣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主要的作用是研究和评论我国古今中外的戏剧艺术的规律。只有既具有强烈艺术魅力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才能够使艺术生产得到有效的创新, 而文艺的创作和文艺的评论可以很好地保持文艺的繁荣, 二者中任何一个都无法缺少。

关键词:戏剧艺术,戏剧评论,观念创新

参考文献

[1]朱寿桐.戏剧本质体认与中国现代戏剧的经典化运作[J].中国社会科学, 2013, (01) :186-204-209.

[2]朱卫国, 刘镇伟.甘肃戏剧发展现状及其产业化路径的思考[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 (02) :6-12.

[3]孙豹隐, 孙昭.推动戏剧艺术大发展大繁荣断想[J].东方艺术, 2013, (S1) :35-43.

3.诗的评论 评论的诗 篇三

《与诗邂逅的早晨——读莫非的〈燃烧天堂〉》写道:“诗一开头,作者以故作平淡的写实笔触叙说:‘早晨,我在巷子口看到你、曾经让我挂念的孤影,表面读来似乎是一种不期然而遇的口吻,然而背后蕴藏的却是一份日日‘苦寻的澎湃深切之情。”在这里,诗人与作者心有灵犀一点通,她穿透表面,探幽抉微,发现作者文字背后隐藏的日日苦寻的澎湃深切之情。由此可见诗人较一般读者是别具慧眼。而我们读者,凭借着这样的诗评,也就可以对诗歌感觉得更多,理会得更深。

平凡之作,人云亦云。高明之作,匠心独运。感觉敏锐的诗评家,能发现创作者的独特之处,琹川就是这样的诗评家。她在《我在深沉的呼吸里——读屠岸的〈呼吸〉》一文中指出:

一般人常旁观地看待呼吸,而作者却以第一人称“我”的立场来写呼吸,我就是呼吸,呼吸就是我,化被动为主动,这是很特别的一种经验与观察角度。

美就是发现。屠岸的独特之处,被琹川的慧眼发现了。她能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她是一个高明的诗评家。

琹川的诗评运用了多种批评方法。在《诗的沙滩上珍贵的宝石——读林焕彰的〈我在风里〉》一文中,她指出:“诗人诚诚恳恳的努力生活与写诗,因此能有如此浑然天成的神来之笔,我以为应来自于他谦敬朴直的性情,亦即美好的‘诗质。”这里运用的是我国传统的知人论世的方法。论周梦蝶时引诗印诗的互注法,亦属传统的评诗方法。对于西方的批评方法,琹川也运用娴熟。她在论阳荷的《落叶》时,把英国女诗人克利斯丁娜的《挽歌》拿来做比较,指出《落叶》与《挽歌》有异曲同工之妙,克利斯丁娜可以“出生入死”潇洒来去,对于深情如阳荷者却必须陷入“我执”情感泥沼。在评论叶慈的《当你年老时》一诗时,诗人又把其模仿对象法国诗人龙萨拿来比较。指出两人处境虽有相似之处,只是龙萨的口气显得高傲自负,仿作的叶慈则委婉深情、真挚高雅,流露出淡淡的哀伤。再如将罗思容与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作比较,将蓉子与利玉芳以及淡莹作比较,都表明琹川对19世纪后半期形成于西欧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能够运用自如。

傅东华翻译的硫威松《近世文学批评》一书,介绍了德国人刻耳文学评论应有艺术性的观点:“我相信唯有那种本身便是一件艺术作品的批评才有价值。”就是说评论文字不能写得冷冰冰的、干巴巴的,而是应该写得充满情感,生动形象。我国诗圣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开了以诗歌形式评论诗歌的先河。自此以降,一千多年来,把诗歌评论写得情感横溢、形象鲜明的,大有人在。琹川也是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的诗评家。

琹川是位诗人,她把诗意贯注进诗评中,使她的诗评几乎成了散文诗。

先看标题。从第一篇《与诗邂逅的早晨》开始,到最后一篇《在岁月的雪笺上笔歌墨舞》结束,这31篇诗评的标题都充满了诗的情趣。像《化作新泥还护花》《缘起缘灭皆是情》,这不就是七言诗中的句子吗?这样的标题曲折生动地传达出诗人的观感,留给读者无尽的遐想。

再看正文。请看《青春的岛屿爱的乡愁——读郑愁予〈小小的岛〉》的首段:

所有的青春都在树梢点燃,化成一支支红艳的蝴蝶飞向青天;所有的梦想都藏在吉他的流浪里,天涯海角总有浪漫的音符相随;而所有的爱情都在双轮车篮里美丽着,一朵朵纯真的野菊迎风,沿着河畔的小路迤逦成一首清新的小诗。

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象,和谐的音节,读来琅琅上口,这不是散文诗么?还有《飞越时代风雨的缪斯——读郑玲的〈风暴蝴蝶〉》首段的排比,不规则的对句,整句和散句的交错,不也像散文诗么?最后,我们来欣赏《缘起缘灭皆是情——读涂静怡〈季节的叹息〉》一文的首段:

如果生命的旅程是一条长河,潺潺的水声中,看云聚云散,花开花谢,四季的风掀起了波浪,又消失无踪,这人生的际会啊!缘起缘灭,终究是无常。当热情燃尽,灿烂的笑语渐远,顿时来到了一片起风的秋林,踽踽独行 前尘往事缤纷如落叶,心野一片荒凉,眼下只余一声深深的叹息,自萧瑟的大地幽幽地升起——

除了形象生动、音调铿锵外,琹川对评论对象充满感情,她把自己的人格和性情揉进了文字中。那淡淡的忧伤,那深深的叹息,不是强烈地感染了我们吗?把这样的文字称为散文诗,又有什么不恰当的呢?!

综上所述,我得出结论,琹川的《诗在旅途中》可称之为:“诗的评论,评论的诗”。

4.基层组织建设年评论员文 篇四

不久前,中央决定把2012年作为基层组织建设年。这是深化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机遇,旨在把创先争优活动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融为一体,以创先争优为动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深化创先争优,以创先争优、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中央的部署决策如何在基层落地生根、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应注意哪些方面,本栏目从3月20日起推出“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系列评论,敬请关注。

——编 者 盛若蔚

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评论之一

调查摸底,重在情况明底数清

目前,基层组织建设年已经全面启动,各地正在开展调查摸底。只有把底数弄清、情况吃透、问题找准,分类定级才有依据、整改提高才有内容、晋位升级才有目标。

调查摸底,首先要搞好调查研究。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深入到基层、深入到一线,深入到群众中,才能取得发言权。基层党组织面广量大,情况千差万别,必须下大功夫、花大气力,逐个调查,逐个研究,全面掌握基层党组织的真实情况,切实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空白、全面覆盖。要坚持领导带头,推动各级干部扑下身子、静下心来,一竿子插到底,深入村组社区、田间地头,在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中,听真话、察实情,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搞好分类定级、整改提高提供依据,为基层组织建设年深入开展奠定基础。

调查摸底,旨在摸清底数、心中有数。要从基层党支部入手,对照“五个好”标准和“一个好的支部、一个好的带头人、一个好的发展思路、一个好的工作制度、一个好的活动阵地、一个好的保障机制”的要求,重点围绕组织设置是否合理、领导班子是否健全、组织制度是否完善、工作保障是否落实、作用发挥是否充分等方面,对所属基层党组织进行一次全面排查,2

逐个建立台账,做到信息准、底数清、情况明。尤其是对基层党组织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要分门别类梳理,认真研究分析,查找原因症结,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和不同对象,选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措施,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创造性地抓好落实。

调查摸底,要讲求方法、务求实效。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实地查看、问卷调查等有效形式,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状况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了解,增强调查摸底科学性实效性。要多层面、多渠道、多角度调查了解情况,既要充分听取上级领导的意见,又要广泛了解基层群众的反映;既要到工作基础好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要深入困难问题较多的地方去研究问题;既要注意掌握面上共性问题,又要重点查找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党组织个性问题,力求准确、全面、深透地掌握情况,防止走过场、流于形式,避免一般化、简单应付,努力把这项基础性工作做扎实、做到位。

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评论之二

分类定级,不能简单化“大呼隆”

搞好分类定级,是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的重要基础,也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有力抓手。最近,中组部专门下发《关于做好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分类定级的基本要求、主要指标、具体办法和推进措施,必须扎扎实实抓好落实。

分类定级目的在于把动力激活,实际上也是对基层党组织进行一次全面“体检”,通过自己反思、群众“把脉”、上级党组织帮助“诊断”,弄清目前状况如何,问题是什么,原因在哪里,为落实整改、晋位升级做好前期准备。总体上看,各地分类定级工作抓得比较扎实,但也有一些地方怕麻烦、图省事,随便一分了之;有的碍情面、降标准,就高不就低。这种简单化、“大呼隆”的做法,很容易使整改提高失去针对性。只有把分类定级工作做细做实,才能使基层党组织晋位升级有压力,创先争优有动力。

搞好分类定级,核心在于科学分类,把等级定准。基层党组织面广量大,地域行业差异较大,工作基础各不相同,分类定级标准不能照搬照抄,千篇一律。必须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党组织的实际,按照“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 4

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要求,把先进、一般和后进的标准细化、量化、具体化,使分类定级标准富有操作性、更具针对性。在此基础上,根据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工作思路、工作制度、活动阵地、保障机制、工作业绩、群众评价等情况,对每个基层党组织进行综合评估,分析比较、定准等级。要按照巩固先进、推动一般、整顿后进的要求,深入研究每个基层党组织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应该怎么整改,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为晋位升级奠定基础。

搞好分类定级,关键在于规范操作,把工作做实。分类定级是整改提高的基本依据,必须高度重视、专门安排、精心实施。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直面问题不回避,把握标准不降低,一把尺子量到底,切忌讳疾忌医。应按照“基层党组织自评、党员群众测评、上级党组织评定”的程序进行,注重开门定级,广泛听取意见,自觉接受监督,把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放在阳光下“晒一晒”,使所定等级让基层党组织服气、让党员群众认可。通过扎扎实实的努力,使分类定级的过程,成为找准定位、明确目标的过程,成为凝聚共识、理清思路的过程,成为强化举措、增强信心的过程。

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评论之三

找准问题,才能有的放矢

基层组织建设年能不能取得实效,关键看能不能解决实际存在的突出问题。目前,基层组织建设年正处在调查摸底、分类定级阶段。在这一阶段,核心是找准问题,为下一步整改提高、解决问题提供依据、奠定基础。

找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俗话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问题找不准,就像枪口没有对准靶心,看病没有把准脉搏,就无法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在调查摸底、分类定级阶段,每个基层党组织都要用“五个好”的镜子照一照,用“五个一”的尺子量一量,深入查找带头人队伍、工作思路、工作制度、活动阵地、保障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努力把问题查清楚、查明白、查具体、查准确。只有把问题找准了,下一步工作才有方向,整改提高才有目标,思路措施才会正确,基层组织建设年的各项工作才有针对性、实效性。

能不能把问题找准,是态度问题,也是方法问题。正确的态度,就应该敢于正视困难和问题,勇于亮出短处和不足,切忌避实就虚,敷衍应付,讳疾忌医。如果绕着问题走,问题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难,最终积重难返,反之再大的难题也会迎刃而解。正确的方法,就是要善用显微镜,抓住重点,找准牵 6

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善用透视镜,由表及里,触及实质,找准病灶;善用望远镜,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医未病之病;善用聚焦镜,广泛听取上级党组织、党员群众意见,进行多方会诊,确保找出的问题切合实际,准确具体。

5.作风建设评论 篇五

2013年04月03日 07:24:13

来源: 人民日报

讲话更加简洁明了,开会更加注重质量,公务活动更加节俭务实„„自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以来,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率先垂范,各地各部门、各级党员干部积极转变工作作风,不断取得人民满意的成效,许多方面呈现出新的气象。总结这段时间以来的实践,进一步推动党风政风的转变,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把转作风与正学风、改文风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整体推进。

毛泽东同志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指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作风、学风和文风,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作风正,学风、文风就会端正;而学风、文风是否端正,又直接反映作风的好坏。古人说,“立言者,必先立身”,没有求真务实的作风,谈何联系实际的学风、言之有物的文风?反过来,“人不学,不知道”,不注重学习积累、不深入调查研究,胸无点墨怎能摆脱官话空话套话,脑袋空空又拿什么服务群众、带领群众?

正因如此,当年我们党开展延安整风,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将三者统一起来共同推进。也正因如此,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上,总书记要求全党进一步转变作风、端正学风、改进文风,把“三风”作为一个整体来强调。只有“三位一体”协同推进,才能标本兼治、形成合力、取得成效。

学风也好,作风也好,文风也好,归根到底都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转作风、正学风、改文风,就要紧紧抓住这个关键,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事业观、政绩观。不关心群众利益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脱离实际的本本主义,华而不实的文牍主义,这些不良作风、学风和文风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可能在朝夕之间彻底解决。我们要充分估计到问题的顽固性和反复性,以踏石有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在求实、务实、落实上下功夫,在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上下功夫,以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

6.作风建设评论 篇六

中来。

一、以史为鉴,明确队伍建设目的。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自古以来,监察在我国是“秩卑命尊、官小权重”。现如今,纪检监察不仅职不“秩卑”,而且命更尊了,权更重了。队伍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官廉,政清。纪检监察队伍中的领导为官廉洁,同志也为政清廉,以保持纪检监察队伍的纯洁和干练,要以“爱岗位,强素质,正作风,作表率”为主题,努力建设一支思想端正靠得住、纪律严明立得牢、业务精通拿得起、善打硬仗冲得上的高素质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更好地承担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

二、以史为鉴,严格队伍选人用人

古代选人用人的思想和机制变迁,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可借鉴的思路和范本。第一,坚决贯彻“任人唯贤”的路线,通过招贤、举荐等方式,为有真才实学者大开方便之门,提供用武之地。只有这样,才能把一批批德才兼备的人才选拔到各级纪检监察岗位上,形成一支素质较高的纪检监察队伍。第二,纪检监察机构的官员用人不拘一格,由纪检监察机构自选,不能由行政长官举荐或委派,从而避免行政长官干预纪检监察职责从而削弱纪检监察作用的弊端,也可选用出不同类型的人才。第三,重视对人才进行严格的考察,通过对官员业绩考核决定晋升。

三、以史为鉴,打造队伍过硬素质

以史为鉴,可以激发纪检监察干部修身养性,勤政优政,干事创业。第一,促进自觉地加强自身建设、探寻跳出兴衰沉浮历史周期的经验教训。自主学习,提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自觉抵制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增强免疫力,改善知识结构,拓宽工作视野,努力提高工作的专业化水平。第二,促使遵守职业道德,不搞以权谋私,可以从中汲取营养,学到有益的东西。学习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精湛的业务技能,丰富的实践经验,敏锐的思想觉悟和较强的政治敏感性,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三,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英雄豪杰为了民族振兴而发奋图强,为了民众福祉而鞠躬尽瘁,给后人留下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去学习,去仰视,去尊敬,去怀念。纪检监察干部要以他们为标杆、为榜样,把心思集中在想干事上,把责任体现在敢干事上,把才气展现在会干事上,把目标落实到干成事上

四、以史为鉴,注重队伍建设实效

要使队伍建设落到实处,必须将其与奖罚制度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赏罚分明”,方能历久不衰,成效突出。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大多数朝代都存在着严重的“吏治腐败”现象,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没有真正贯彻“赏罚分明”的原则。从而导致各种法令在金钱面前都会黯然失色,“吏治腐败”现象屡屡发生。在我国传统文官制度中,制定了严密的业绩考核办法,并有与考核结果相对应的奖惩措施及细则。所以,要达到使各级政府官员“为政清廉”的目的,不是空说的一套又一套,而是必须实施奖罚考核制度,将“赏罚分明”落到实处,从而真正发挥纪检监察机构的作用。

7.作风建设评论 篇七

1 研究问题

康德拉·芬克举例说,“如果写税收,你就会触动每一个美国人;写玫瑰栽培,那么你,只会赢得相对较少人的关注”。“新颖、明确、普遍”是新闻评论选题的三个常见标准,只有角度新颖,内容事实明确,并且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新闻评论,才能真正深入读者心中。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势。网民喜欢热衷于什么新闻评论,并对其发表见解,展示了目前网民的需求、态度和理念。只有了解网民对新闻评论的选题偏好,才能借力打力,在满足网民需求的情况下,提升新闻评论的品质,让优质的内容、深刻的观点深入人心。

2 分析方法

2.1 样本选取

“@新浪评论”是新浪微博旗下的新闻资讯产品,定位为“每日播报最新评论”,每天转载各大新闻媒体3到5篇新闻评论,以及新浪新闻的独家评论。它在转载时,先摘取新闻评论的标题、新闻事实和部分观点,再附原文链接。目前,“@新浪评论“共有粉丝67万多人,转载新闻评论2万多篇。

为保证样本的科学性和代表性,本文选取了新浪微博“@新浪评论”2015年发布的60天内容,即3月1日~15日,5月1日~15日,7月15日~30日和9月1日~15日作为研究时段,共统计研究文本255条。

2.2 类目划分及统计

与其他新闻评论类媒介相比,“@新浪评论”有两大特点:一是它拥有用户评论和转发功能,基于新浪微博庞大的用户基础,它的评论和转发数量较多,网民类型多元化;二是“@新浪评论”转载的内容多由权威媒体发布,如《中国青年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环球时报》《京华时报》等。

为了更好地研究网民新闻评论选题偏好,本文把新闻评论研究样本划分为九大类型,分别是时事、社会、文娱、法治、教育、科技、经济、时局和热点事件。并按照固定时间段,依据每一类型的条数,转发条数和评论条数,分析网民对新闻评论的选题偏好。

在样本中,“@新浪评论”发布的各类事件新闻评论共255条,其中“时事”“社会”“法治”“文娱”“热点事件”数量相差无几。调查发现,有15条“热点事件”评论转发和评论在100次以上,近10条“文娱”评论转发和评论在100次以上,约5条“法治”“教育”类评论转发和评论在100次以上;而“科技”“经济”“社会”类转发和评论量最少。

2.3 研究发现

依照样本研究数据显示,社会、法治、文娱、时事和热点事件是“@新浪评论”转载的重点。其中,社会类新闻评论主要针对人们的观念、情感、行为;法治类新闻评论则包括与“法”相关的问题,常见行为的专业法律评论较为多见;文娱类评论不仅包含文化、体育、娱乐事件,同时,也包括评论员对新闻媒体的评论。事实上,与媒体相关的新闻评论颇受“@新浪评论”关注。时事类新闻评论主要包括国内发生的、与政府决策及官员相关的事件;热点事件评论最易引发网民关注,其类型不限,一般占据新浪微博头条并持续发酵,如“安庆枪击”“贩卖儿童判死刑”等。

对评论、转发数的研究,能充分体现网民对新闻评论的选题偏好。在数据研究中,法治类评论最易引起网民转发、评论。在样本中,有一半新闻评论至少转发和评论50次以上,有20%的新闻评论转发量达100次以上。热点事件和教育类评论也较易引起网民关注。在36条样本中,转发和评论在50次和100次以上的评论量较一致,相反,尽管“@新浪评论”转载了较多社会和时事类新闻评论,但是转发和评论的网民寥寥无几。而“新闻评论”依据经验精心筛选后,其转载的经济与科技类新闻评论数量较少。

3 研究结果

3.1 以热点事件为选题,更易发挥新闻评论舆论引导功能

目前,一旦网络发布的事件触及网民敏感神经,即成为热点事件,迅速被各大网络媒体转发,如“成都女司机被打”“少林方丈释永信被举报”“气功大师王林”等。在数据分析中,热点事件一旦出现新闻评论,无论角度如何,都会迅速引起围观。因而,面对基数庞大的网络群体,应善用热点事件作为新闻选题,通过多角度分析,启示和引导国人。

3.2“由浅入深”,借法治新闻规避法律盲点

数据分析发现,法治类选题颇受网民喜爱。目前,我国网络活跃用户以学历不高的年轻人为主,猎奇心极强是这些用户的共性,因而,法治新闻较吸引年轻人的注意,与此相关的新闻评论自然也被爱屋及乌。因而,媒体可以多选法治新闻作为新闻评论选题,由浅入深剖析案件,发现社会问题,找到人类共性,也可以以法治评论为突破口,向网民普及法律知识,实现新闻评论价值。

3.3 以“国”为题,呼吁网民共鸣

在样本选择中,笔者将与国家政府相关的新闻事实分为两部分,即时事与时局。时事类新闻,主要包括与政府、官员和政策相关的事实,如官员贪腐、政府审批等。而时局,则将“中国”作为新闻主体,主要讨论国家目前面对的困难、问题以及我国的国际局势等,如《环球时报刊文:无底线抹黑中国应为文人之耻》。调查发现,尽管“@新浪评论”转载的时事类和时局类评论相差无几,但网民对于时局类新闻评论的转发和评论量却远超时事类评论。由此可知,对网民而言,“国事”比“家事”更为重要。媒体在选择新闻选题时,可以适当靠近“国事”,“以大见小”,唤起网民共鸣,从侧面传递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扫荡社会不正之风。

摘要:本文以“@新浪评论”中转载的新闻评论为研究对象,通过选题分类、数量分析等方法,考察网民对新闻评论的选题偏好。研究发现,法治、社会、文娱、时局和热点事件,是“@新浪评论”经常呈现给网民的新闻评论选题,而其中教育、时局和热点事件类新闻评论,最能引发网民转发和评论。研究结果显示,评论员可以通过关注网民偏爱的新闻评论选题,借此达到新闻评论舆论监督、引导协调、深化认识的功能。

关键词:新闻评论,选题,网民,新浪微博

参考文献

[1]董天策,梁辰曦,夏侯命波.试论《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新闻评论的话语方式[J].国际新闻界,2013(9).

[2]李勇.网络新闻评论的效果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07.

[3]余玉.新闻评论选题的方法和技巧[J].青年记者,2007(18).

[4]许安平,宋文花.浅谈地市报新闻评论选题的特点[J].中国地市报人,2012(1).

[5]孙玉双.浅谈新闻评论选题视角的新颖性[J].写作,2008(5).

8.评论成就精彩人生 篇八

多年来,起草《人民日报》社论和重要文章近百篇,发表了400多万字的各种言论作品和约50多万字的业务论文,先后五次获中国新闻特别奖和一等奖。与人合作的论文获“五个一工程奖”,还有近百篇文章获各种奖项。

与米博华老师交往,你会觉得特别放得开。他热情坦诚,亲切谦逊。他说自己特别喜欢与年轻人交往,喜欢走进大学校园的感觉。只是现在年龄有点大了,又当了领导,年轻人往往对他敬而远之了,多了一些尊重与恭敬,少了几许自然与随意。但当我与米博华老师联系,并要求采访他时,他的温和与热情深深感动了我;采访完他时,他的气度与风骨深深感染了我,也时刻激励着我。在这个充满喜气与祥和的年代,每个人都向往播种时节的春天。但,处于收获时节的米博华的精彩人生或许能给这个“春天”留下更深刻的注解……

一、从工人到新闻记者

1970年,从天津一中毕业的米博华被分到天津重型电机厂、河北电机厂当工人。5年后,被调到石家庄地区革委会当干部,1977年又被调入共青团河北省委。

1978年,《中国青年报》复刊,他被派往北京中青报总部学习,但却是以通讯干事的身份。也就是在这一年,他写了第一篇言论,谈日本电影《望乡》。“那时年轻,敢写,2000多字,写好了,直接贴到报社评报栏里。社长佘世光看了,说,好!改了改,就在报上发表了。”

随后,由于成绩突出,便被《中国青年报》留用,先后担任记者、编辑。1983年,调入该报评论部,从此开始了漫长的职业评论生涯。

在《中国青年报》的11年,是米博华尝试着写言论练基本功的阶段。在谈到那段经历时,他说:“《中国青年报》给了我一片土壤,让我破土而出,一直走到今天,成为一个专业新闻评论工作者。”

1989年,他被调入《人民日报》评论部任副主任、主任,现任分管评论部等部门的副总编辑。

对于两份报纸的评论岗位,米博华最深刻的感觉就是:一个是青年阶段,一个是成年阶段。 “作为成年人,必须承担更大的政治和社会责任,需要更加清醒、成熟和稳健。由于《人民日报》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在这里是为党工作、为国家工作,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撰稿者。”他的评论写作与从前有了很大不同……

24年的新闻评论生涯,就这样成就了米博华的精彩人生。

“现在社会节奏加快了,人们整天工作生活忙啊忙,青年人一定要规划好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干新闻的黄金时段不算长。从大学毕业到干出一点名堂,也就十五六年左右的时间,这个时期把握得好咬咬牙就上去了,这应当说是人生的冲刺阶段。

米博华的事业也就如他的评论一样把握得非常稳健:由工厂至共青团河北省委,再到调入《中国青年报》,最后主持《人民日报》评论部;写作由杂文开始,然后涉足新闻评论,到撰写《人民日报》社论和重要文章。所有这些,很像一篇小切口大布局的新闻评论。

米博华说,“一篇好的社论,需要非常深厚的功底,需要十几年、几十年的积累才能够顶上去。”何止是作文,他的做人又何尝不是这样。

二、党报选择了我是我的幸运

米博华认为,新闻评论是对时事政策的解读,对方针政策的阐述,对社会现象的评说,对人生道路的探寻。

作为新闻的一个体裁,评论的功能到底是什么呢?米博华认为,新闻消息是告诉人们发生什么,评论则是告诉人们为什么发生这样的事情,它意味着什么。一般来说,报道是客观的,评论则是评论人对客观事件的看法。

在米博华看来,时评和新闻评论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略微的差别就在于时评是对某一新闻事件发表意见,要有适当的新闻由头。

谈到当前评论的不足时,米博华直言:评论的影响力还可以更大,感染力还可以更强,形式还可以更生动、活泼……

虽然米博华对评论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但他却谦逊地说:“我喜欢评论,但不是任何事都可以作出选择,党报选择了我是我的幸运。”

《人民日报》的评论,是随着国家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如果把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日报》社论排开来一看,国家的发展轨迹非常清晰。他说,“在国家平稳发展时期,你可能看不出它的重要,但一旦到了关键时刻,《人民日报》的社论的作用和影响是别的报纸所不能比拟的。”

谈到《人民日报》社论,米博华认为,从为读者服务的角度看,我们的社论确实应该写得更活泼、更好看一些。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党的宣传工作的实效性。他给了《人民日报》评论一个基本定位:权威性——重大新闻、重大事件、重大活动,中央指定《人民日报》是重要发言人;公信性——《人民日报》重要评论不是个人意见和看法,而是反映党和政府的观点和立场;规格性——社论、评论员、署名评论等,通常也被看作是一种规格,配写评论通常表示对某一事件、某一活动的高度重视。

三,要说服别人先要说服自己

即使当上了副总编辑,但他对评论仍然十分关注和重视,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笔。除了写“夜班手记”等文章外,他还坚持审阅或修改评论文章。24年,一直不离评论岗位,这在中国新闻界是很少见的。然而,米博华就这样在评论岗位上坚守。他说,党报评论是一个默默无闻而又鲜为人知的工作。默默无闻,是说有的同志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一辈子,未见有人知晓;鲜为人知,是说即使是新闻界同行,大多也并不了解评论工作非同一般的辛苦。

这些经历也深刻地告诉他:做一个好记者不容易,做一个好评论员尤其难。那么,24年的评论人生对米博华产生了什么影响呢?米博华笑言:“党报评论岗位收获多多”。他说,首先是养成关心时事的习惯,其次是锻炼了从全局考虑问题的眼光,再次是形成了一种缜密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第四则是养成一种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也正是因为这些影响,“我更喜欢用文字的形式代替口头的方式来传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米博华直言,好的评论员必须具有这种潜质:有话要表达、要发议论;时刻关注社会,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同时,还要具有敏感和敏锐的素质。“敏感,是对客观世界细微的变化都能够强烈地感知;敏锐,是对社会生活中任何一种变化的方向都有深切的体悟,见微知著或居安思危。”

每一个评论者在评论中都会反映出自己的政治立场,观察问题的视角,解决问题的思路。但是,米博华认为:“评论者的本质是在讲道理,能说服别人的道理更能说服自己,并引导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

四,工作的责任与个人的功名利禄不能等量齐观

《人民日报》一般评论既要有党的主张,也应该有民众意见,而党报社论、评论员的文章不一定都是百姓关心的话题,但绝对是引领工作性的话题。因此,社论具有唯一性,权威性。相对于社论、评论员文章而言,时评也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时评追求快,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拘一格;时评选题面广,形式活泼;时评数量急剧增加,影响力会逐步增大,等等。

米博华说,当前的时评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文章粗糙,道理不够充分等。总体来说,当前时评量大但质量有待提高。

“只要经手的稿子一定会抠来抠去,只要发表的文章一定会改来改去,只要理不清的头绪一定会想来想去,只要整不明的道理一定会问来问去。我一定是在脑子非常清楚时才写,心里清澈见底时才写。写之前,所有的自然段都划分完毕,稿子酝酿在胸。”这是米博华写评论时的精神状态。

他说:“《人民日报》的社论,是代表党和国家的声音,片言只语,马虎不得,轻率不得,这是一种责任。”

“作为《人民日报》评论,获得成绩不是了不起的事情,但一旦出现失误,将会造成很严重后果。”这一直是米博华鞭策自己不断前行的动力之源。他认为,工作的责任和性质决定了他不能过多考虑自己的事情,并且,工作责任的重要性与人的功名利禄是不能等量齐观的,相对前者,后者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五,辛勤耕耘才能有收获

米博华是中国新闻界的得奖大户,已5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和特别奖,并获得了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范长江新闻奖。

米博华说,获奖不能看成是他个人的荣誉,同行和评委看中的是《人民日报》的重要性,这主要得益于《人民日报》社论的特殊地位,荣誉属于报社,不能归功于个人。在《人民日报》评论部这个重要岗位上,取得成绩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不取得成绩、不获得奖励,那才是失职。

现在年轻记者面临的诱惑太多,因此想成名成家的愿望特别强烈。对此,米博华表示很理解。但他说:“浮躁情绪要不得,要先努力提高自己,等学识、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机就会有的。有的记者说你得的奖很多。其实我已经耕耘二十多年了,而他们才刚开始播种就想收割,这是不可能的。”

近几年,米博华表示,愿意把更多机会留给年轻人,但是许多事并非他自己所能左右。“其实他们最大的资本就是年轻,如果可能我愿用我的所有换取美丽的青春。现在的我不能犯一点错误了,年轻人即使错了也还可以从新开始。”

米博华还说,奖励只是表面的,奖励背后付出的是艰辛劳动和经验教训。因此,对于一个人而言,不到收获的季节,急也没有用。在追求成功方面,他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不能跃过一个艰辛奋斗的过程,当然,这过程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力去缩短,换句话说,可以少走弯路,但绝对跨越不了。

在获得第五届范长江新闻奖后,他写了一篇获奖感言,总结了二十多年来为人为文的经验“三实”——《扎实、踏实、老实》。文中写道:“扎实最可贵;踏实最可靠;老实最可敬。人的一生注定要在艰难中跋涉,面对诱惑、面对困难、面对挫折,坦坦荡荡、磊磊落落、堂堂正正,就不会被别的什么东西所绊倒。”

米博华在专业上虽然取得巨大的辉煌,但他的心态更是豁达、乐观。他相信一代更比一代强。他说,一个有实力、有价值的人最终会体现实力、展现价值。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拿出行动来最重要。对于那些渴望成功的年轻人,米博华建议,可以推销自我,但不要吹嘘,要相信别人能看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在工作生活中,他常常鼓励年轻人:“我相信会有更多后来者比我们做得好!”

六,评论员应具应备的5种核心素质

米博华的日常职务除了《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外,他还有一个头衔,那就是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因此,他对新闻评论教育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他认为,新闻评论的教育应该有两个不可或缺。

第一,新闻评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通过实战演练才能得到提高。评论教育要做好,就应该先写作业,再讲评分析,因为评论文章的选题、结构等各元素必须在写作中完成,光靠讲是讲不通的。

第二,评论只是一种文体,一个人可以把握评论文体的一般规律,但很难把握评论的灵魂——思想、观点及对某一方面情况的深刻理解。评论的最高境界就是对现实生活的准确把握,对某一方面情况的全面了解。因此,对评论而言,文体只是一个架子,观点才是最重要的,提高思想能力和思想水平是最难的。

米博华认为,政论家不是纯粹的文人,他需要有学者的知识,政治家的眼光,新闻记者的敏感,既要能写,又要知道其中的道理。

一篇好社论的标准是什么?米博华总结道:一定要站得高,展得开。对政治理论的阐述,一定要准确鲜明,字正腔圆,不能跑调;文气饱满,收放自如,气要接上,不能松,必须是一口气往上推、推……当然,站得高,不是居高临下的训导,不是大而不当的空论,而是一种拨雾见天的透彻,一种准确清醒的判断,一种峰回路转的开悟,一种高屋建瓴的预言。

为此,米博华说,作为从事新闻评论的专职评论员要具备以下核心素质:1,政治素质,即发自内心地爱党、国家和社会;2,理想抱负,即以微薄之力奉献社会的精神;3,宽广的眼光,即能关注大事小情宽大的胸怀;4,丰富的知识和阅历;5,持续不断的写作积累。

七、不断改革创新是我们惟一的选择

米搏华常说,我们以往对评论的认识大多是只要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就算完成任务,很少留心“读者是否接受了,宣传是否有效果。”

对于论论工作的改革创新,他指出:一,在办报理念上,应进一步强化读者意识,在服务读者过程中争取更多的读者;二,在精神状态上,应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工作,强化阵地意识,始终占据舆论制高点;三、在工作机制上,应更加注重按新闻工作的客观规律办事,该报的就要报,该评的就要评;四,在内容和形式上要有所创新,贴近生活实际,改变呆板面孔,倡导清新文风,打造评论品牌;五,培养评论人才,重视评论人才,营造评论人才成长环境,提高评论人才的社会地位,使我们的新闻界涌现出更多的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评论家。

八、用手中的笔为社会进步尽微薄之力

“从二十多年前写第一条简讯到起草社论,眼睛花了,头发落了,始有所悟:偷懒耍滑,骗不了别人,骗的是自己;算计取巧,得不到便宜,吃亏的是自己;自命清高,长得了脾气,长不了本事;牢骚抱怨,无损于人,伤害的是自己。踏踏实实工作,认认真真干活,比什么都重要。”米博华在回忆二十多年的评论人生时感言。

今年,经历了评论人生24年的米博华有很多的“想法”要整理,也有很多事情要做。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为人生做小结”。他说近期主要有两件事情:一是把本职工作做好;二是利用业余时间把多年评论工作体会总结总结。一方面是对自己评论人生的回顾,另一方面是对评论写作规律的探索。

在谈及感想时,他对后辈的年轻评论人提出几条忠告:

第一,评论工作是一件很吃苦的事,一个年轻人若为了谋生去谋这个苦事,意义不大。年轻评论人应该努力利用手中笔杆为社会尽一份微薄之力,这样才能更有价值。

第二,人人都想成功,但不要急躁,相信功到自然成。

第三,遇到困难挫折,永远都不要怕,站直了,别趴下。

第四,要有理想和抱负,一个人活在世上不是为了吃好、喝好,而是能够担当对国家、民族应尽的重任。

“伟大的力量在于召唤,伟大的精神在于鼓舞”,这一直是米博华担当重任、面对困难时的精神动力。

在讲话、讲座、座谈等各种场合,他反复强调: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责任心远比才华更为宝贵,做一个记者、评论员或许很容易,但要想做一名优秀的记者、评论员很难很难。一名优秀的记者、评论员必须有对国家的责任感,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人民的责任感,对工作的责任感……

他说,即使一个人的工作岗位很平凡,但人生并不一定是虚度。如果一个人的存在会给别人带来喜悦、鼓励和鼓舞,这样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人生。

他希望新一代的新闻工作者能够“担当责任,脚踏实地,懂得敬畏,常思感恩”。

上一篇: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下一篇:《灰姑娘》音乐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