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建筑工程质量有效监督管理

2024-06-11

浅议建筑工程质量有效监督管理(精选15篇)

1.浅议建筑工程质量有效监督管理 篇一

3.1增强建筑工程管理及质量控制的观念

对于建筑工程而言对于建筑工程而言,只有具有端正的质量管理观念,才能为质量管控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为质量管控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

因此,建设企业需要提升对建筑工程管理和质量控制的认识对建筑工程管理和质量控制的认识,形成科学的管控思维和意识意识。

首先,加大工程管理和质量控制宣传,促使全体员工都能够深刻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价值能够深刻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价值,切实提升关注度,以便更好地参与其中更好地参与其中。

其次,要提升管理层对质量管控工作的重视程度视程度,组建质量控制组织,切实指导具体的管理工作,保障各项管理制度都能够得到广泛的执行各项管理制度都能够得到广泛的执行。

3.2重视建筑工程管理与质量控制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在当前的很多建筑企业中在当前的很多建筑企业中,仍然延续传统的工程管理模式式,与现代管理制度不相适应。

另外,也有的企业虽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但是,执行力不强,表面化严重,管理效果不佳果不佳。

因此,要重视管理制度的有效完善。

首先,要结合企业实际业实际,安排专业人士进行管理部门的组建,立足行业经验,建立更加完善的管理制度建立更加完善的管理制度。

其次,鉴于建筑工程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复杂性,管理涉及诸多方面的内容,因此,管理制度需要力求全面性与综合性全面性与综合性,构建完善的工程管理制度与体系,囊括工程全过程全过程,如质量、安全、绩效等,在根本上保障各项管理工作的落实落实。

另外,重视企业间的积极交流与合作,保障整个行业发展方向的统一展方向的统一,在根本上保障建设质量。

3.3积极开展建筑工程全过程质量管理

首先首先,在项目的立项和决策阶段,要重视质量管理准备工作作,依据行业标准和法定程序进行项目相关手续的审批,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续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要由专家进行项目质量评估量评估,制定严格的、针对性较强的标准和制度,将其更好地落实到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落实到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其次,在招标阶段,要发挥法律法规的指导性作用法规的指导性作用,提高竞争的公平性。

同时,对低价中标的思想进行积极改变思想进行积极改变,以便选出更加优质的施工企业,只有满足验收标准才能视为工程结束验收标准才能视为工程结束,其根本目的是保障项目建设的质量能够满足预期标准质量能够满足预期标准。

在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要重视图纸的审核工作纸的审核工作,实现对设计方案的不断优化,避免因设计图纸引发的工程质量问题引发的工程质量问题。

另外,技术交底十分重要,促使项目各方主体能够全面了解方案和设计方主体能够全面了解方案和设计,明确质量要求,及时提出疑问和不足问和不足,进行有效的处理。

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关键,要强化质量监督强化质量监督,及时发现施工中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避免对工程项目造成损失对工程项目造成损失。

工程工期要具有合理性,避免随意变更更,防止对施工质量产生不良因素,造成工程不达标的情况。

最后最后,在工程竣工时期,要做好验收工作,按照质量标准和相关文件进行全面验收关文件进行全面验收,避免敷衍了事,一旦发现质量不达标,要进行返工处理要进行返工处理,直到验收合格才能交付,保障建设项目的整体质量体质量。

3.4重视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重视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切实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整个工程管理和质量控制中在整个工程管理和质量控制中,管理人员是重要的实施者者,其自身专业能力和素质与管理水平息息相关,为此,其综合素养至关重要合素养至关重要。

首先,要定期组织相关培训工作,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能力和水平。

其次,制定科学的考核制度和奖惩机制,增强考核的严谨性核的严谨性,结合具体情况,给予合理的奖励,以期提升起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作的积极性和热情。

另外,施行质量管理责任制度,责任到人人,将不同阶段和流程的质量管理目标进行合理的分解,保障各个岗位都责任明确各个岗位都责任明确,一旦出现问题,要能够追究到人,以便更好地端正管理人员的态度更好地端正管理人员的态度,切实提高工作质量。

2.浅议建筑工程质量有效监督管理 篇二

1、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发展现状

工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很多,上级政策、技术规范、施工工艺、管理水平、工程质量等因素都与工程质量有密切关系。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很强的管理工作,其质量监督的效果直接影响整个建筑物质量等级、结构安全和建成后的使用功能等。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实行了以建设工程的招标投标制、工程质量的政府监督和项目的法人责任制为主的重要措施,随着国家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条例的颁布与执行,建设市场得到了较快的培育和发展。从目前国内的形式来看,我国质量管理方面相对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需要我们不断的改进,由于对工程质量未能进行有效地控制,重大工程质量事故时有发生,并出现了一批粗制滥造的“豆腐渣”工程,在社会上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建设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的原则

在进行施工项目质量控制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几点原则: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以预防为主;坚持质量标准;贯彻科学、公正、守法的职业规范。

3、工程质量管理的内容和措施

3.1 加强人的控制

在工程施工中,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近些年来,因为我国大力改革了施工体制,建设规模也越来越大;如今的建设队伍中,大部分都是农民工,他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建筑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是很高。因此,就需要对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进行健全和完善,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促使质量监督人员的素质水平得到不断提升。还需要对质量保证体系进行健全和完善,对工作人员的职责权利进行明确,对于出现于施工过程中的问题,需要统一处理,管理人员要增强自身责任感,对工程管理方面的新知识和新技术积极学习,促使自身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依据相关的规范和标准来进行,这样施工现场的生产效率方可以得到提升。

3.2 过程质量监控

要以签订的合同来进行配属队伍管理;因此,在合同谈判的过程中,就需要从各方面来对配属队伍严格要求,如生产、技术、安全、文明施工等,要有足够清楚的条款,有着详尽的内容。在配属队伍管理中,非常关键的内容就是在总包管理中加入配属队伍管理的内容,总包对其组织和协调。在各个分项工程施工之前,分包技术人员也需要加入到方案讨论中来,并且提出自己的建议。在工程施工阶段,需要责令配属队伍定期填写上报各种施工表格,总包对其严格审定。

3.3 过程质量检查

自检:完成了每一项分项工程的施工之后,施工班组都需要自己检验施工产婆,如果没有质量问题,与质量验收标准要求所符合,那么自检记录表就由班组长来填写。

互检:分项工程自检没有问题之后,项目经理部的监理工程师组织相关人员,来进行互检,如果有问题出现于这个环节中,就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交接检:上下工序班组通过互检认为符合分项工程质量验收标准要求,双方填写交接检记录,经配属队伍工头签字认可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并经项目专业监理工程师监督检查认可。

3.4 施工阶段的管理与控制

在工程成本控制管理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施工阶段的管理,这个阶段的管理效果将会对工程项目的效益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施工企业就需要充分重视施工阶段的管理。此外,还有其他的方面需要重视,要对质量管理进行强化,对施工成本严格控制,施工成本是指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全部费用的总和。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控制实际施工成本,通常将动态控制原理应用过来,将事先控制、过程控制和事后控制落实下去,这样方可以有效节约施工成本。全面质量管理其原理是企业的最高管理者质量方针指引下,实行全面、全过程和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同时理解质量控制是运用全面全过程质量管理的思想和动态控制,有效进行质量的事前预控,事中控制及事后纠偏控制。

3.5 把握工程质量的验收和评定

完成了一个工程项目的施工之后,就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全面客观的验收评定质量,通常正式的验收评定都是走一个形式,大多都是在现场施工管理中进行真正的质量验收评定,并且分部工程质量的鉴定,依据的是各个分项工程的质量,因此,就需要对分项工程质量的评定工作产生足够的重视。现场施工管理需要严格控制,认真检查分项工程的质量保证项目、检验项目和实测项目,如果有不符合要求的,相关施工单位需要及时返工,完成之后,再次进行验收,没有问题方可以签字,如果返工不符合要求,就不能够通过验收。这样,工程质量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另外一方面,对于施工单位管理水平的提升,也可以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4、结束语

工程质量管理是整个施工管理活动的核心,贯穿施工管理的全过程,工程质量管理是否有效直接关系着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必须采用“分层控制,各级管理”的质量控制模式和“以过程控制为主线、以动态管理为特点、以目标考核为内容、以严格奖罚为手段”的质量运行机制,建立起质量控制体系,通过加强质量预控、过程控制,达到提高工程质量的目的。

摘要:本文通过论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建设项目施工质量控制的原则,分析了工程质量管理的内容和措施,力求使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工作跃上新台阶。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刘俊峰.成本管理的六大基本程序[J].建筑经济,2008,(5):31-33.

[2]赵国旗.施工项目管理问题初探[D].西南交通大学,2004

[3]孙旭光.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

3.浅议质量管理与建筑工程施工 篇三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施工管理

对于建筑工程来说,其施工环节中对施工质量的控制和管理,是决定其施工质量的直接因素,同时也是影响建筑工程整体结构稳定性的间接因素。建筑施工企业要想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就必须全方位做好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把好施工环节的质量关。如此一来,我们便很有必要对影响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以及施工质量控制的特点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一、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的特点

建筑工程的施工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它所涉及的范围和面积都比较广泛,其施工的工种、工序、施工设备、人员以及位置等各方面的因素都具有不可控、不稳定的特性,再加上不同分项工程的施工质量要求不一致、施工工艺和施工流程不相同、容易受到自然条件影响等,使得工程的施工难度变得更大,施工过程中质量的管理难度也更大。一般来说,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质量难以控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太多

前面介绍了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其之所以复杂的主要原因便是由于能够对其施工质量产生影响的外在因素太多。如:建筑工程的项目设计方案、施工中所需要用到的施工材料、相关的施工设备、施工现场的水文环境和地质条件、施工技术以及施工管理制度等等,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对其质量产生影响,导致施工质量无法达标。因此,在对其施工质量进行管理时,都要逐一对这些直接或间接的因素进行考虑,以期做好全面的防范。

2、施工质量的变动较大

就上一段对影响施工质量因素进行的分析,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极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以房屋建筑为例,由于房屋建筑类产品都属于一次性建筑工程,且这类产品的生产方式和其他产品有所不同,其他产品大多是批量生产,而建筑工程产品的生产方式却是单件生产。因此,相比于其他产品而言,建筑工程产品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不同产品的生产环境、生产设备、生产流程,甚至是生产模式都可能有所不同,而恰好这些不同又是直接导致工程施工质量发生变动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结合上段所分析的质量影响因素,我们推论出:施工过程中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动都能够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造成影响,从而导致施工质量产生变异。

3、建筑的施工质量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单就“质量”一词来说,它是一种无法名状的东西。我们可以根据某个事物在使用发生的变化来判定其质量的好坏,却无法真正说出其物质所拥有的质量是何种东西。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对建成之后的建筑物实体进行测量和检验,可以根据建筑物使用阶段所发生的一切变化来判定其施工质量的好坏,但却无法真正说出其质量的实质。再加上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是由多个分项项目的建设,环环相扣而组成的,并且在其环环相扣的接连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中间产品以及许多的隐蔽工程,如此,便使得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也具有了一定的隐蔽性。因此,在实际施工环节,一定要严格控制好每个施工环节的质量,及时解决和消除其环节所存在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从而保证工程所有环节的施工质量。

二、建筑施工中的工程质量管理

1、建筑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管理

对建筑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进行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筑施工工程的定位与标高的基准管理现代化建筑工程项目中,一般都是在工程施工之前需要对房屋工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质量环节加以审核和整理,针对监测数据结果进行记录,并交给相关的监理工作人员。只有在工作中对这些环节分析和完善之后才能够进行数据布置,并进行施工。在桩基础工程中,桩体结构的位置影响极为关键,需要在工作中对桩体结构、桩体位置、施工坐标等环节深入重视,根据工作中的主軸线作为控制方向,这种施工方法的应用避免了建筑工程中出现方向上的差错和偏移。

第二、建筑平面布置管理,建筑平面布置是保障工程施工能够达到预计目标的主要手段,在工作中,建筑单位需要按照双方签订的合同想承包商提供房屋的施工平面设计图,并对图纸上需要注意的事项加以标注,做好相关的备注工作。通常情况下,在施工中施工现场布置图必须要保证其科学性、合理性,能够达到工程施工中各项目标的要求,为建筑施工质量提供保证基础。

第三,材料管理,材料管理工作在进行中需要从工程施工各阶段、个方位入手进行,在工作中需要结合工程施工实际对材料抽样检查,并做好检查报告。同时在工作中对于工程设备也要提前进行审查和维修,确保设备的可靠性、安全性和使用功能能够得到有效发挥。

2、做好建筑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

建筑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可以按照施工环节对其进行质量管理。

第一,承包单位自检工作。建设承包商在房屋建设每一环节结束后都要进行自检工作,工序之间的交接工作也要有专业的人员对其进行负责。

第二,材料级配的质量管理。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会涉及到级配的问题,即将不同的材料按照固定的比例进行混合。

3、施工基槽的质量管理

对基槽进行质量管理主要是对房屋地基的承重能力进行控制管理。所以,基槽的质量对整个建筑施工建设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挖掘基槽时,要有专业的勘察人员进行参与,并聘请质量监督部门对基槽质量进行确认、鉴定,检查其承重能力是否符合规范标准。

第二,房屋建设工程的竣工质量检查。在房屋建设竣工后,建设承包商要对工程质量进行自检,当自检合格后,向质量检查部门提供相关的工程质量检查报告,由工程监理对工程质量竣工验收负责。

第三,建筑施工过程中工序交接的质量验收。所谓工序,就是在房屋建设过程中,出于要求而必须的一种间歇性停顿。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想要做好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就必须了解和认识对其质量造成影响的各项因素,并在实际的施工中将其因素考虑完全,尽量排除外界因素对施工质量的影响和干扰。此外,再结合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做好施工准备阶段、施工过程以及施工基槽的质量管理,以便有效的降低由于施工质量不达标而引起的安全事故率。

参考文献

[1]王德轩.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2008(06)

4.浅议建筑工程质量有效监督管理 篇四

在进行建筑装饰施工工作之前,施工单位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提升施工组织设计的合理性、可行性,加强材料、设备的管理。一方面,技术人员要做好建筑装饰图纸的会审,对于设计要求进行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对于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而言,要做好人员、材料、设备数量的记录,并且参考施工组织设计合理进行材料的采购。此外,管理人员要对整体建筑装饰流程进行了解,并对施工环节进行合理的安排,对于施工顺序、施工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其中,图1建筑工程建筑装饰工作的大体流程图。在进行图纸会审工作时,如果发现图纸存在相应的问题,要会同监理人员一起将相关问题报告给相应的设计单位,之后再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意见进行施工方案的修改。在进行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既要对设计要求进行分析,同时还要对施工现场的建筑结构、形式进行详细的考察,进而提升施工方案的可行性与科学性。

4.2做好建筑装饰材料质量的控制

随着国内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装饰施工逐渐趋建筑节能于复杂化。这一过程中,所用建筑装饰材料的种类与数量急剧增加。因而,要确保装修装饰工程的施工质量,就要加强材料的管理。一方面,采购工作之前,要对所用材料的种类与数量进行分析,并且可以采用招投标的形式来寻找合适的材料供应商。由于建筑装饰市场充斥着各种质量不合格的建筑装饰材料,因而采购过程中管理与采购人员要加强质量的甄别。另一方面,在进行材料的使用过程中,要尽可能的使用环保、无污染的建筑装饰材料,并且相关材料要能满足国家的节能要求。此外,还要做好材料质量的检测工作,应要求供应商出局相应的合格证明。施工过程中,要加强材料的监督和管理,避免发生材料变质等问题。

4.3加强施工工序、技术以及施工工艺的控制

在整个建筑工程建筑装饰过程中,每一个施工环节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施工过程中要加强施工步骤的控制。建筑装饰工作开始前,要对所有工序进行划分,不断提升施工工作的效率。施工时要对各项施工环节进行严格管理,尽可能的减少交叉作业的情况。对于隐蔽工程要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并且要对施工工作进行不定时的抽查。施工前,要对具体建筑装饰工程的特点以及关键环节、管理难点进行提前的分析,并结合具体状况合理选择施工工艺与施工技术。

4.4注重施工人员的监督与管理

对于施工人员的管理监督,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要合理进行施工人员的聘选,在进行施工人员的聘请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其施工经验与专业技能水平。②要定期进行施工人员的教育、培训。在开展具体的建筑装饰工作之前,施工单位要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做好施工人员的培训,不断提升装修装饰人员的技能水平与工作态度。培训过程中,对于施工时所用到的新技术、新材料,要做好全面的讲解,使得每一位装修人员能够充分掌握关键的施工技术、施工工艺,并且对新型材料的性能要求有所了解。

4.5提升施工动态监管工作的质量

建筑装饰在建筑工程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加强施工现场的监督管理,发现问题要及时指正,确保工程质量达到设计要求。其一,要根据工程的实际状况对建筑装饰施工进行定期检查,并且对于整个施工过程要进行动态的管理与控制,对于施工中可能发生的各种质量问题、安全问题,要做好预防工作。管理过程中,可以使用目测法以及实验法、测量法等手段进行施工质量的检测。比如在进行建筑外墙、内墙、地面抹灰工作时,就可以借助肉眼观察的方法来对墙体表面的光滑性、阴阳角的平直性进行判断。建筑室内地面验收记录表,管理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竣工验收标准进行管理,进而提升管理工作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隐蔽位置的施工管理时,可以借助于相关仪器、试验等来进行施工质量的检测。对于施工过程中的每道工序,都要进行严格的质量自检工作,同时要根据实际状况做好记录。如果检测过程中发现上一道工序的质量不达标,则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此外,建筑装饰过程中要尽可能的降低对建筑主体结构的毁坏,同时还要防止建筑主体承重问题的出现。

5结束语

随着国内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建筑装饰施工质量也在不断的提升。就目前的建筑装饰工程而言,依旧存在着人员、材料、工序等方面的管理问题,并且对于施工技术的应用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因而,施工前要做好建筑装饰工程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合理设计施工方案。施工过程中要严格遵循规范标准,加强施工工序、施工技术以及人员方面的管理,不断提升建筑工程建筑装饰施工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卫东.对建筑建筑装饰施工质量管理要点的探讨[J].江西建材,(9):45~46.

[2]刘晓亮.基于建筑装饰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分析[J].工程技术,(66):22~23.

5.浅议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管理 篇五

浅议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管理

摘要:环境监测对象成分复杂,随即多变,时间空间量级上分布广泛,不易准确测量。为了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保证质量体系有效运行,必须不断创新和发展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举措。如召开质量管理者会;编写典型案例;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加强质量检查;建立技术考核制度;制定标准化的现场采样记录单等

关键词:环境监测 数据处理 质量控制

环境监测对象成分复杂,且随即多变,时间空间量级上分布广泛,不易准确测量,特别是在区域性、国际间大规模的环境调查中,常需要在同一时间内,由许多实验室同时参加,同步测定(例:国控、省控江河湖库的水质),这就需要各个实验室从采样到结果所提供的数据有规定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以及作出正确的结论。如果没有一个科学的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程序,由于人员的技术水平,仪器设备,地域等差异,难免出现调查资料互相矛盾,数据不能利用的现象,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一、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要求

主要内容:包括采样、运输、贮存、样品预处理、实验室供应,仪器设备、器皿的选择和校准,试剂、溶剂和基准物质的选用,统一测量方法,质量控制程序,数据的记录和整理,各类人员的要求和技术培训,实验室的清洁度和安全以及编写有关的文件、指南和手册等。

目标要求: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主要目的是达到准确性、精密性、代表性、可比性和完整性。

准确性:测量结果与客观环境的接近程度。

精密性:测量结果具有良好的平行性、重复性和再现性。

代表性:在代表性的时间、地点,根据确定的目的获得的典型环境数据的特性。

可比性:采样、监测全过程可比,国际间、行业间、实验室间数据可比。

完整性:指按预期的计划取得的系统的、周期性的或连续的环境数据的特性[1]。

二、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系统及其要点 发表论文就找论道论文()汇聚期刊,服务学术!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系统质量传递子系统采样预处理称样消化或提取定容测定数据审核室外采样代表性完整性室内采样准确性质量控制子系统质量保证措施子系统室间性能研究检验分析方法校正标准曲线可比性加标回收试验分析标准物质统一分析条件统一分析方法分析考核样品评定实验室误差平行测定重复测定质控样测密码样、外检精密性 质量保证是对监测全过程进行技术、管理上的监督,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控制质量,保证数据的可靠可比性。提高分析的质量还得靠操作技术。质量控制是质量保证的一部分,它主要是对实验室的质量、管理进行监督,包括: ①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自我质量控制的常规程序,反映分析质量稳定性,包括空白试验、校准曲线核查、仪器设备定期标定、平行样分析、加标样分析、密码样品分析、质量控制图。②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实验室之间)——由常规监测以外的中心监测站或其他有经验人来执行。

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要点 发表论文就找论道论文()汇聚期刊,服务学术!

三、监测数据的误差统计处理

真值是指某一时刻和某状态下,某量的效应体现出的客观值或实际值,包括:理论真值、约定真值、标准真值。准确度是测定结果与真值的符合程度,通常用误差表示。可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过失误差。

误差主要用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来表示。

绝对误差:测定结果与真值之差。只能显示误差绝对值的大小,不能完全反映准确程度。

相对误差:绝对误差与真值之比。

(一)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又称为可测误差或恒定误差,主要由测定过程中某些经常性原因造成。在重复测定过程中会重复出现,对测定结果影响比较固定。系统误差产生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方法误差:方法本身不够完善而带来的误差。仪器误差:由仪器不够准确造成。试剂误差:试剂或蒸馏水不纯。主观误差:分析人员造成。

消除系统误差的方法:用公认的标准方法与某测定方法比较,找出校正系数,进行校正消除;对仪器误差,可事先将仪器或容器校正;试剂纯度不够使用空白实验校正;建立统一的操作规程,严格的操作,可克服主观误差。

(二)偶然误差

偶然误差又称随机误差,主要由偶然原因引起,数值大小不定,初看起来无一定规律性,但当测定次数增多,它服从正态分布规律。偶然误差决定了测定结果的精密度;系统误差决定了测定结果的准确度。

偶然误差的消除方法:根据上述规律,测定次数越多,分析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的随机误差越小,因此,多次重复测定,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随机误差。增加测定次数,再减免了系统误差的情况下,其平均值就越接近于真值。

(三)过失误差

过失误差主要因工作粗枝大叶、不守操作规程等原因引起,它明显地歪曲测定结果,因而一经发现必须及时改正。

四、监测结果统计处理

离群值检验(可疑数据取舍)离群值:指明显歪曲试验结果的测量数据

可疑值:可能会歪曲试验结果,但尚未经检验断定其是离群数据的测量数据。[2]

(一)狄克逊(Dixon)检验法

适用于一组测量值的一致性检验和剔除离群值

1、将测量数据从小到大排列x1, x2, … xn, x1和xn分别为最小可疑值和最大可疑值

2、求Q值

3、根据给定的显著水平及样本容量查得临界值Qa

4、判断: 若Q≤Q0.05, 则可疑值为正常值

若Q0.05<Q≤Q 0.01, 则可疑值为偏离值(不剔除)

若Q>Q 0.01, 则可疑值为离群值(剔除)发表论文就找论道论文()汇聚期刊,服务学术!

(二)克鲁勃斯(Grubbs)检验法

适用于检验多组测量值均值的一致性,剔除多组测量值中的离群均值;也可用于检验一组测量值一致性和剔除一组测量值中的离群值。

五、实验室质量控制

(一)基本条件:仪器正确使用和定期校正,玻璃仪器的选用和较正,化学试剂和溶剂的选用,溶液的配制和标定、试剂的提纯,实验室的清洁度和安全工作,分析人员的操作技术和分离操作技术等。

(二)实验室的管理及岗位责任制

1、监测分析人员的要求:持证上岗、分析技术、实验要求、准备工作、记录、清洁安全、道德

2、监测质量保证人员的要求:熟悉、监督、检查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各项内容的实施情况、质控、质保技术

3、实验室的安全制度:安全设施定期检查(通风橱、防尘罩、排气管道、灭火器)、仪器定位、规章制度、安全(门窗水电煤气,实验室内不准吸烟、吃零食等)、消防器材定期检查[3]。

4、药品使用管理制度:专人负责;剧毒 双人管理制度,双人共同称量,登记用量;易燃易爆试剂放阴凉通风处,氰化物不在酸性环境下使用,不得在实验室大量存放,H2SO4使用,缓慢加入到水中;器皿不混用;通风橱内进行,5、仪器使用管理制度:精密仪器专人管理;培训后使用;事先检查,事后清理;安全检查

6、样品管理制度:采集、运送、保存、样品容器处理、样品登记、验收及保存

(三)实验室质量控制方法

控制方法:

比较实验(不同方法)

对照实验(对标样进行平行分析)加标、密码样品等(偶尔做的样品)

质控图是目前世界上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经常做的样品)

(四)实验室质量考核

1、考核内容:分析标准样品或统一样品;测定加标样品; 测定空白平行,核查检测下限[4];测定标准系列,检查相关系数和计算回归方程,进行截距检验

2、标准品发放:样品或统一样品应逐级向下分发

通过质量考核,最后由负责单位综合实验室的数据进行 统计处理后作出评价并予以公布。各实验室可以从中发现存在问题并及时纠正

六、总结

为了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保证质量体系有效运行,还必须不断创新和发展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举措。如

召开质量管理者会议。对在监测报告三级审核中发现的技术难点问题或容易引起纠纷的问题进行讨论,同时,以会议纪要形式作为内部技术规定,补充指导现场监测人员开展工作。

编写典型案例。及时总结典型案例的经验教训,开展针对性技术交流,举一反三防此类似问题再现。

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加强质量检查。在计划中,将所有质量管理活动文发表论文就找论道论文()汇聚期刊,服务学术!

件化,明确质量管理目标、任务、分工、职责和进度等。在日常工作中,增强质量监督和检查力度,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按程序改进并对其改进后的效果进行验证[5]。

建立技术考核制度。每季度组织一次技术考核检查,检查内容涉及新项目能力建设、监测分析方法的使用、对超标数据的质量控保证、国控、省控、地控企业废水废气监测完成情况的及时性、完整性和技术保证等。

制定标准化的现场采样记录单。为了提高监测数据与现场监测之间的逻辑性、合理性,制定标准化内容和格式的现场采样记录单。

参考文献

6.浅议建筑工程质量有效监督管理 篇六

摘要:当前,在建筑行业竟争激烈的形式下,一些建筑企业存在着成本意识淡薄和成本管理不科学的现状。本文提出了加强施工企业

成本管理的责、权、利一体化原则和全面动态成本控制原则,以及卖施目标成本法,创新成本管理方法来加强施工企业成本管理。

关键词: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目标成本法

1.引言

当前,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在这种经营环境下生存和发展,施工

企业就要提供质量高、成本低的服务。因此,加强施工企业成本管理

是实现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

其必要性表现为:施工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在对企业成本的管理;施工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应依照成本指标进行;施工企

业加强成本管理,就必须控制施工过程中成本的产生,以此获得最大

经济效益。

2.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

(1)成本管理意识淡薄

①注重短期利益忽视成本管理

在建筑行业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一些施工企业为了获得中标,将投标价格压的很低,这导致企业为以后的成本核算留下了包袱;或

者有的施工单位借钱施工,导致成本增加,这些都是重短期效益的表

现,而忽视了成本管理的长期现实。

②经验管理导致浪费

有的施工企业在旅下讨程中缺乏成本指标意识,没有进行量化的成本指标考核,对成本管理也没有奖惩意识,完全依靠管理者的个人’

经验行事,造成成本升高,如材料采购过程中导致的回扣成本,建筑

材料的丢失和材料堆放的自然损坏。而最大的成本出现在返工,导致

成本提高,浪费了人力成本和物力成本。

(2)成本管理内容片面

①仅仅注意施工过程的成本管理,而忽视经营全过程的成本管

理。许多企业对成本管理内容的认识仍然局限于传统观念,认为成本

管理就是管理施工过程中的工程制造成本,忽视投标报价、供应过程

和经营管理成本的管理。

②只注意成本水平本身的高低,忽视成本效益水平的高低。许多

企业由于受“成本管理就是降低成本”的传统成本管理观的影响,仍

然把成本的升降作为评价成本管理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片面强调成本管理就是降低消耗和节约开支,忽视整体成本效益水平的高低,影

响了企业的信誉,为获取长期效益设置了障碍,又直接增加了企业的损失,有悖于降低成本的初衷。

③只注重节约,忽视工程索赔的管理。“开源”与“节流”相结

合是现代成本管理应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但国有施工企业在成本管

理中普遍存在着重“节约”、轻“开源”的倾向,特别是对作为“开

源”重要内容之一的工程索赔管理重视不够。

(3)成本管理方式不科学

①老的成本管理方法给企业造成弊端

在施工管理方面,老的成本管理未能在施工过程中控制成本,采 取的是施工竣工统计成本的方法。而在施工期间发生的成本信息未能 及时作出正确的处置,成本信息流程散失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失去 了降低成本的时机,从而使经济效益大量流失。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 制度缺乏约束力,反映企业成本的报表存在着修饰,企业无法获得真 实准确的成本数据,导致管理者的决策失误。在施工各部门的成本管 理激励上,缺少成本管理责任制,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无法调动 管理者和广大职工进行成本控制的积极性[ICI

②预算经营存在的缺陷

在财务管理方面,施工企业只进行成本核算,忽视对成本超支 进行科学分析。成本预算不系统,成本费用随意支出,缺乏财务的监 管,未设立指标约束费用支出[Iz1。有的企业违反成本核算和财务管理 制度,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核算对象弄错,导致成本核算不实,虚增了成本。因此,成本核算和财务监督就失去了职能作用闭。老的 成本管理财务预算工具比较滞后,应与现代化技术结合以适应施工企 业成本管理要求。

3.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原则

(1)责、权、利一体化原则

施工成本管理过程当中,企业的各部门和员工有责任控制成 本,有监控成本的权利,有享受成本控制带来的利益。向成本管理 要效益,健全成本管理责任体系和成本管理奖励机制I

(2)全面动态成本控制原则

在施工作业中,要想不断降低成本,增强企业降低成本的能力,就要实行全面成本管理。从施工项目的准备阶段、施工过程中,以至 竣工,在施工的各阶段全面持续控制成本,做好成本核算,进行有效 的财务监控。要针对出现的成本偏差,动态地进行调整,进行纠正,来防止成本扩大化(51。全过程成本管理主要从施工前期、施工过程 期、施工竣工三个环节来管理成本。要及时做施工成本检查、修正,达到控制施工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

4.加强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措施

(1)实施目标成本法

实施目标成本法依据已制定的成本指标来对企业各部门的成本进 行控制。其具体步骤为第一步进行目标成本的预测;第二步将目标成 本分解和落实;第三步对目标成本执行情况考核。目标成本预测以市 场为导向,根据竞争对手的市场价格和企业自身的目标利润,确定施 工企业的目标成本。项目目标成本等于项目施工合同价减除税金和项 目目标利润。进行目标成本预测采取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来分析相关 调研资料,充分考虑到影响项目成本变动的外界趋势和内在因素,提 出可行性的目标成本方案,最终确定企业目标成本总额和各部门的成本目标。要将成本目标进行分解和落实。施工企业的目标成本分解,依据目标成本计划,编制各部门的责任成本预算,按照责任层次和管 理环节分解目标成本,不断降低企业成本,制定考核标准,达到提高 企业经济效益。其要求是工程整体成本分解为分项工程成本,进行成 本核算,要责任明确、监督考核制度化。实施目标成本法的实质就是 根据成本指标对企业各部门进行成本控制。对目标成本执行考核时间 可按月进行考核。在施工基础阶段、结构、装饰、总体等阶段结束时 也要进行成本考核l6j。同时,提高成本意识:在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要 设立第一责任人,实行项目经理的成本责任制,变企业与项目之间的 经营承包关系为经济责任的监督与执行关系,维护施工企业的整体利 益,消除以包代管,避免成本失控及效益流失。

(2)创新成本管理

施工企业要科学预测工程成本,投标报价是首要工作。在工程的 施工投标过程中,投标报价是整个过程的核心。投标报价要考虑以下 因素:计算出工程施工成本价格加上风险系数和利润系数作为投标报 价。其次,要严格管理使用建筑材料,节约材料成本消耗。在建筑材 料采购上,要尽可能使用招投标采购方式,加强材料采购控制机制。尽可能少储存材料,以减少保管费用和资金的占用。在竣工时,要盘 点材料,以及准确统计人工费、机械使用费、材料费、管理费等各项 费用,确保竣工结算的正确性与完整性川。施工企业要增加成本管理 内容:投标报价成本、重视工程质量成本、完善过程成本管理以及加 强工程完工后索赔变更成本管理。

5.结语

施工企业加强项目成本管理,要把握施工成本管理过程当中,企 业的各部门和员工有责任控制成本,有权利监控成本,有享受成本控 制带来的利益。在施工的各阶段全面持续控制成本,做好成本核算,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最终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红.浅谈如何加强施工企业成本管理.陕西煤炭,2009,(3): 112.[2]陈玲.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若干思考.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0):192.[3]李小玲,苏家嘉.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9):6.[4]马秋娟.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探讨.山西建筑,2009,35(14): 216.[5]孙成琴.公路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与效益分析,现代商业,2009,(14): 171.[63闰坤,杨文芳,黄金.目标成本法在现代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 用.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0): 194195.[7]张伟立.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人民长江,2009.40(19): 98

7.浅议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 篇七

1 房屋建筑的在质量方面的管理现状

在任何项目开展的过程中, 管理都是必不可少的, 它对项目的顺利进行起到了决定性因素, 长久以来, 在房屋建设中人们更是积极发挥了管理的作用。管理在房屋建筑过程中发挥的效力已经经过了时间的验证。总之, 为了保证项目工程的质量, 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尤其在一些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的重要方面, 科学的管理体系更是不容忽视。

当前, 中国存在更多的现象是将房屋建设项目作为一个工程承包给某些建筑企业, 这些企业在项目的承揽过程中获取利润, 因而, 对房屋建筑的质量保证更是一个建筑企业在社会竞争中立足和竞争的根本, 提高了建筑的质量管理也将提升企业自身的信誉与竞争力。现如今, 为保证建筑的质量, 更多的建筑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结合自身的企业特征与现状, 建立了适合的、科学的管理系统, 并在不断完善过程中, 以不断符合国际质量管理的要求。

2 房屋建筑质量的管理控制

随着当前的社会发展中, 越来越多的大的房屋建筑需要建立, 这对建筑单位来说是很大的市场, 但随着建筑市场的扩大, 也涌现了一批建筑分包机构, 对建筑施工单位造成了一定的竞争压力。因而, 这些施工单位更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的管理体系, 在技术水平上不断提高, 使施工质量管理标准化, 如此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2.1 技术水平的提高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中, 建筑设施要求的质量更高, 需要更广泛的具有科学的技术知识, 对各个环节的要求都有提高。在建筑过程中, 涉及的环节越来越广, 各个环节之间都有自身的标准要求, 同时不同的环节之间又有联系, 因而, 在施工过程中, 要求考虑充分, 使不同的环节能紧密衔接而不冲突, 如此才能切实提高建筑质量。

(1) 建筑材料与设备。在房屋建设过程中, 建筑材料和设备的质量需要严格控制, 不同的材料和设备都有自己的按照要求与规范, 在实施进程中, 应对每个环节中涉及到的设备的质量进行安全检查。在检查通过之后, 应该对设备进行调试运作, 才能保证设备在运行过程中配合的正常进行。在对材料与设备进行采购时, 应该确保其技术水平的同时适当降低成本, 不但质量有保障, 还有保证其在运作过程中的安全性、后期返修时的便捷。在选择设备的时候, 应该选择其性能符合实际建筑过程中的要求, 使施工顺利进行。比如建筑实施过程中的起重机, 应该保证其能承受的重物重量与提升高度等。

(2) 建筑方法。在施工开展前, 应先确定具体方案, 并对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分析通过后, 进行试施工, 对其表现出的问题进一步完善, 以保证方案的可实施性。对施工过程中的一般和特殊过程, 应进行不同的技术控制, 同时应不简短进行, 做好记录。在具体进展时发现的问题, 要及时修正, 确保方案的规范性与标准化, 用方案指导施工, 确保工程建筑的顺利进行。

(3) 对操作工序的把关。管理施工的时候, 对操作工序的把关要严格执行, 在进行交换时, 发现了施工效果的不理想可以拒绝施工的进行, 通过向有关人员反映使情况得到很好的解决后才能接着工作。在进行质量的检查时, 有关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法律的规定严格执行标准, 测试质量的子单位工程。也可以实现自我检查的体质, 如果工程的质量不达标就要返工在对于一些复杂工序的检查时更有认真, 对于关键的步骤要严格检查,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施工项目的正常进行, 才能保证项目的高质量标准。

2.2 加强施工过程的监督

在目前的时期, 对施工过程的管理力度还是不够的, 现在的管理制度使得一些分包部门的责任分配不具体, 亚单位是很难做的责任到人。但是事实上的情况是, 由于各个部门的利益最大化原则, 要求以最少的资源来承担最多的工作, 这就使得施工在管理上的多变性存在, 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不利于监督部门的监管, 使得事故的发生率增加。而且, 施工监督体质的不完善也使得人员对事故的重视度不够, 使得管理上的强度不够, 这样事故发生次数会有所增加, , 以致给工程的施工带了不必要的麻烦, 也存在有人员责任不明确, 认为施工有些小问题, 重新恢复正常就可以, 这样一来施工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使得工程管理难度增加。如果一个管理专家不能具有很好的综合素质和全面的管理才能, 将不能快速解决问题和专业难题, 不能很好地把握工程质量。

同时还要把各方面的事情沟通协调较好, 对于工作的很好协调对工程施工是十分关键的。这就要求项目的投资方, 监督人员做好工作的很好协调, 将认真按照合同的规定, 本着对双方都负责的态度将工作做好, 监理单位应首先了解业主的问题, 从合同的履行你的义务的角度。此外沟通协调较好对于提高整个行业的标准都是十分有利的, 对施工的质量也是十分重要的。综上所述, 要想使得施工项目的质量达到先进水平, 必须严格管理施工过程, 通过规范的管理取得较好的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俊.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问题探讨[J].门窗, 2013, 01∶191+194.

[2]蔡文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问题及其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水运 (下半月) , 2013, 11∶236-237.

8.浅议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优化 篇八

[关键词]建筑施工;施工质量;工程质量;质量管理

质量是产品消费者最关心的话题,是永恒的主题。建筑产品是一次性产品,具有体量大、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生产有求复杂、施工环节多、不便于综合测试、一经建成便不能更换等特点。在工程最终完工前的相当长的时间内,只有制品没有成品,上道工序若发生质量问题,都有可能被下道工序所掩盖,从而导致重大质量事故的发生。

建筑工程质量一般包括勘测、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等,除了施工过程的人、机、料、法、环等因素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外,设计方案、技术措施、管理制度、自然条件、合同形式等也直接或间接影响工程质量,工期越长,项目越大,因素越多,其中不可控因素就越多。建筑工程质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审美和正常使用,影响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建筑工程质量通病作为工程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虽已引起施工单位、管理单位的重视。只有搞好质量管理,在施工中严格控制施工质量,才能获得理想的、满足适用要求的工程项目,才能在预定时间发挥效用。因此,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把质量管理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来抓,搞一幢建筑,就创一项名牌,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物质文明创造更大的效益。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建筑工程质量,众多优秀企业家对抓好施工现场管理的必要性已形成了共识。本文探讨了建筑工程质量的特点,分析了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提出了施工过程质量管理的范围及重点,指出了建筑施工中质量管理的方法与手段。

一、建筑工程质量的特点

1.质量波动性较大。对于建筑工程项目而言,技术要求、施工条件、质量要求等完全相同的项目是较少的,往往每个工程都有其特定的要求、条件,不存在批量性,工程质量的控制难度较大,质量的波动性自然就较大。

2.质量的关联性较强。工程项目建设中的任何环节出现质量问题都可能引起整个工程质量问题,造成质量事故,隐蔽性质量问题尤其如此,越是前期的质量问题,关联性越大,影响面越广。

3.具有隐蔽性。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工序交接多,隐蔽工程多,隐蔽性工程一旦出现质量问题,若不及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虽然表面没有问题,但留下质量隐患,形成虚假质量,危害性甚大。

4.最终检验的局限性。建筑工程质量在最终检验时,不能拆开“产品”全面检查内在质量,更不能作破坏性试验,因而不能通过最终检验发现内在的、隐蔽的质量问题。即使查出质量问题,也只能有限地加以弥补,留下的是质量隐患、质量损失及各方的质量纠纷。

5.质量即安全,安全就是质量。安全性是质量特性之一,对于建筑工程质量来讲,质量即安全,安全就是质量,因此,无论怎样强调安全的重要性都是不过分的。

二、影响工程质量管理的因素

(一)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主要包括领导者的综合素质及施工人员的技能水平等。近几年来,我国建筑工程质量事故频繁发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甲方素质较低和行为不规范。项目法人或业主对工程质量的影响重大,有什么样的业主就会有什么样的工程。此外,施工人员技能水平较低也是影响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在建筑队伍中,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农民工,这些农民工绝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缺乏专门的培训以及基本的建筑知识,在施工过程中无法按照规范及规程操作,这必将影响到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二)材料因素

建筑材料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建筑材料的质量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建筑材料质量的高低,对工程质量起着很重要的影响。在我国目前的建筑工程中,有不少建筑材料的质量未能达到质量要求。例如,目前的住宅工程中,有85%以上是砖混结构,其中以烧结粘土砖作为主墙体材料,据统计,该类砖中有近50%是不合格产品。农村中的建筑物中不合格产品比例更高。

(三)机械设备因素

现代化的施工离不开现代化的设备,机械设备是建筑工程施工中不可缺少的必备工具,设备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建筑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同时,设备合理地使用,及时地维护保养是保证设备良好运行的关键。

(四)方法因素

施工过程中的方法,出现的问题往往是比较多的,如制定了施工组织设计,不能严格执行,不按标准和规范施工,不注重施工过程的管理,不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出现问题了才去处理。特别是施工方案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工程质量。

(五)环境因素

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工程技术环境,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工程管理环境,如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制度;劳动环境,如劳动组合、劳动工具、工作面;人文环境,如当地的风土人情、社会治安、富裕程度。环境因素对于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如气象条件变化万千,温度、湿度、大风、暴雨、酷暑、严寒都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往往前一工序就是后一工序的环境,前一分项、分部工程也就是后一分项、分部工程的环境。

三、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和监管力度

我国的《建筑法》成功地构筑了我国建设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但从实施至今,《建筑法》也逐渐显露出缺乏适应性、過于原则化、可操作性不强等弱点。鉴于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特殊性,国家必须从长远角度出发,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做法,酝酿制定一部《建筑工程质量法》,并在此基础上,颁布实施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法规细则,从根本上为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奠定一个更加坚实的法律基础。而建筑业走向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将建筑工程管理纳入法制的轨道,对建筑工程管理要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并举,从而形成新型的建筑工程监管机制。因此,各级执法部门要加大对建筑部门的监管力度,这样才能促进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二)牢固树立质量意识

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建筑工程质量。从企业的角度来讲,企业管理者对工程质量要有足够的意识,并建立起健全的质量管理保证体系,落实层层质量责任制,形成上下一致、齐抓共管的质量管理模式。全球质量管理权威专家克劳斯辟指出了质量管理的四项原则,即:客户的要求是确定业务质量的标准;建立质量保证体系的目的在于预防;工作的最高标准就是“零缺陷”;不符合要求的代价是用返工而发生的额外成本衡量的。从中可以看到,质量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企业管理者应以提高工程质量效益为中心,将质量效益寓于管理活动之中,建设质量文化,实施科学的领导和管理。同时,企业管理者更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将质量保证体系实施和改进当作长期和首要的任务。

(三)加强施工项目的过程控制

1.施工人员的控制。施工项目管理人员由项目经理统一指挥,各自按照岗位标准进行工作,工程部随时对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状态进行考查,并如实记录考查结果存入工程档中。各岗位依据其性质量化为若干小的考评项目。考评结果将是工程部对管理人员进行评定的依据,评定结果与奖罚挂钩。施工操作人员要相对稳定,相对稳定的施工队伍是一个企业的根本保证,每一个操作人员对公司的管理都清清楚楚,这样便于工程质量的提高。

2.施工材料的控制。建筑材料品种繁杂,质量及档次相差悬殊,在材料进场前必须先报验,在材料进场后,依样品及相关检测报告进行报验,报验合格的材料方能使用。采购人员在采购时,也要严格执行材料的检查验收手续,保证采购材料合格。

3.施工机具的控制。库管员要对施工机具妥善保管,分类存放,实行施工机具领用登记制度,以谁领用谁保管谁负责为原则。操作人员在领用工具时要向库管员说明机具的使用目的,库管员按机具使用要求发放机具,确保机具正常的使用寿命。

4.施工工艺的控制。施工工艺是决定工程质量好坏的关键,有好的工艺能使操作人员在施工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保证工艺的先进性及合理性,公司对于不太成熟的工艺,安排专人在加工厂进行实验,将成熟的工艺编制成作业指导书,并下发各施工主管,施工管理人员在现场指导生产时则依此为依据对工人进行交底,并由班组长签字接收。

(四)加强技术质量控制

对工程难点组织技术攻关,针对易出现的质量通病拿出预防方案。例如,对在小区建设初期,框架结构易出现梁柱部位与砌体之间的抹灰开裂问题,采用砌体二次砌筑并加钢丝网的技术措施。根据工程特点,经有关专家研究,统一制订并编制小区住宅工程做法。例如在屋面的节点做法上,各家施工单位因地域上的差异,做法不统一,并产生了一些质量问题,通过小区统一做法这一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有效地控制了质量通病,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坚持以施工组织设计为指导,对施工组织设计应进行两个方面的管理和控制:

1.在选定施工方案后,认真考虑施工工序、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再制定进度计划,使施工单位上报计划与实际施工计划相符合。

2.既要考虑单项施工,又要结合分部、单体工程,合理安排施工工序,真正让流水作业达到流水的目的。支持加强技术攻关,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及施工单位根据住宅楼的特点,对疑难、易出现的问题多次组织专题进行研究,分析影响质量的主、次原因,总结出一整套办法,有效地防止了问题再一次出现。

(五)整顿建材市场,选择优质的建筑材料

要解决建材质量问题,就必须建立建材生产、销售质量认可制,这是提高建材质量的有效手段。一是要通过建立建材(包括预制构件)生产质量认可制,确保生产严格遵守技术、工艺要求,对达不到质量要求的生产厂家,要组织限期整改或责令关闭。二是要建立市场准售认可制,有关部门在充分掌握市场销售建材的来源和供应渠道的基础上,应对建材的质量等级进行评定,合格的方可发给准售证。三是要建立经常性的质量检测信息发布机制。职能部门应当采取检测和调查相结合的形式,对本地建材市场销售的产品进行质量跟踪,及时通过当地新闻媒体,对不合格产品的型(批)号、生产厂家、经销商等重要信息进行公开发布、曝光,以引起用户警惕。除了以上所述的要整顿建材市场生产、销售秩序外,建筑施工单位在采购材料时,也要严把质量关,严禁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在工程建设中使用。

[参考文献]

[1]邬伟彬.浅谈建设工程施工质量管理[J].建材与装饰,2007,(8).

[2]楊志惠.浅谈创精品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J].福建建设科技, 2007,(3).

[3]王世智.强化施工质量管理,争创优质工程 [J].甘肃科技纵横, 2002,(6).

9.浅议建筑工程质量有效监督管理 篇九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脚步,为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活跃生产要素促进企业以及社会经济转型,也为了与世界经济贸易环境接轨,国内财税制度及税制体系的调整更为频繁。《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更新、《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更新,对企业经营活动发挥了明确的导向作用,其中与固定资产税收相关的政策调整较细,对企业的财务筹划及会计核算产生较大影响。在此笔者将以固定资产的涵义、固定资产对税收贡献的影响、固定资产税收管理的风险点以及如何实现固定资产税收风险防控为主线,分析如何促进管理配套措施的精细化。

一、固定资产的定义

固定资产是企业组织生产的重要资源,也是企业内部管理包括运用财务监督手段实现企业资源合理利用效益最大化的重要考量指标。理解固定资产的涵义有助于认识会计与税收核算差异的根本原因。按照目前企业执行的财务制度和核算规范来划分,固定资产定义如下:

《企业会计制度》定义: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期限超过2年的,也应当作为固定资产。

《企业会计准则》定义: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固定资产 1 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定义:是指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寿命超过一个纳税年度的有形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

通过以上对固定资产定义的描述可以看出,税法与制度、准则定义三者共同之处在于明确了使用年限概念,不同之处是税法与准则定义取消了金额价值概念。而准则基于其谨慎性原则追加了两项满足确认条件。前述定义描述性差异是造成会计与税收核算过程差异的重要前提。

二、固定资产对税收贡献的影响

固定资产在经营活动中因其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程度被定义为“固定”,以此区别于纯货币、存货等其他资产。实际上固定资产价值是构成企业产品价值的重要部分,在会计范畴以“折旧”方式转移到成本,因此对于目前税制体系中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的计税基础产生直接影响。

(一)对增值税的影响表现

从理论上讲,增值税即是针对企业或个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即货物或劳务价值中的V+M部分,在我国相当于净产值或国民收入的部分)征收税款。从各国实践看因其对固定资产抵扣的规定不同划分为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以及消费型增值税。200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明确固定资产也纳入抵扣范围,标志着我国增值税税收彻底转型。从实施三年多的成效看,转型增值税减轻了经营者税收负担,促进了生产资料的技术创新升级。但对一定时期财政收入的负面影响较为明显,同时由于 固定资产抵扣在操作实务上允许全额一次扣除,因此对当期经济个体的增值税税收负担率影响也较为明显,如果金额较大还会直接影响一定行业或一定区域税收综合负担水平的评价。

(二)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表现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品价格一般由价值决定。价值由组成要素决定,一般包括料耗、能耗、劳动资料耗用及活劳动耗费。在劳动资料耗用上,会计处理是以计提折旧的方式分摊计入产品成本,于销售时转入商品销售成本,与商品销售收入相匹配共同影响企业所得税计税基础即应纳税所得额。从前述对固定资产定义的描述性差异可观,在操作实务中,固定资产的入账范围,金额大小以及计提折旧的方式等直接影响企业当期损益,从而影响到当期所得税缴纳。从更为宽泛的角度考虑,对于处在税收优惠期内或企业兼营应税与免税项目时,固定资产的核算必然事关企业本位利益与国家利益的永久性差别。

三、企业固定资产税收管理的风险点

增值税新条例及企业所得税新法出台后,对于调整的固定资产税收政策基层税务机关一方面存在政策过渡期管理,另一方面需要及时准确解读税收规定,引导企业正确处理会计实务正确办理纳税申报。由于部分基层管理人员业务不熟悉,企业财务人员政策把握不准以及企业投资人出于筹划避税的动机等主客观因素影响,目前固定资产税收管理风险点主要存在以下方面:

(一)随意扩大或减小固定资产范围“宽进”

所谓“宽进”是指企业为规避税收成本将固定资产范围进行选择性确认从而达到少缴税金的目的。

1、随意扩大固定资产范围少缴增值税

继东北三省、地震受灾地区之后,2009年1月1日增值税扩抵转型在全 国实施,固定资产正式纳入增值税进项抵扣核算。财税[2009]113号《关于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问题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动产与不动产、土建与设备相关进项税金抵扣划分。个别企业未严格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113号文件精神,对购进货物或应税劳务准确划分可抵扣及不予抵扣税金项目,或者利用多种手段(譬如购进实物与抵扣凭证开具品目不一致、将不能抵扣物料折算计入可抵扣物料总价混同开票)将不予抵扣项目混入可抵扣项目,从而达到少缴增值税目的。

2、随意减小固定资产范围少缴企业所得税

个别企业在购进货物时划分固定资产及原材料、辅料、低值易耗品较为随意。有些将应通过固定资产核算的物品计入原材料、辅料、低值易耗品,一次性转入当期产品成本,特别是筹建期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将应通过固定资产核算的物品计入筹建开办费用,一次性结转损益形成当年度较大亏损,甚至出现连续几年长亏不倒,达到长期少缴企业所得税的目的。

3、虚增(减)固定资产计税价值少缴企业所得税

个别企业在会计期末对持有固定资产进行市场价值评估,以评估后增加价值调整资产原账面价值多提折旧,或者对预期减值资产运用“减值准备金”科目分摊计入当期损益;个别企业对盘盈、接受捐赠资产利用多种手法,譬如不入账或隐匿、虚报真实资产金额,达到逃避企业所得税申报目的。

(二)随意增大或减少固定资产折旧 “宽支”

所谓“宽支”是指企业为规避税收成本将固定资产折旧进行选择性计算从而达到少缴税金的目的。

1、一般性(普遍性)折旧计算“宽支”

个别企业通过随意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预计“零”残值来增加当期成本费 用额,从而降低当期会计利润;个别企业将不能计提折旧的资产纳入折旧,从而降低当期会计利润;个别企业对已计提减值准备资产且未进行申报调整的仍然按原值计提折旧。

2、特殊政策背景下的折旧计算“宽支”

对于处在税收优惠期或优惠过渡期企业,通过随意增大或减小固定资产折旧额从而降低或提高当期会计利润;对于企业兼营应税项目和非应税项目、兼营应税项目和免税项目等类似企业,通过折旧计算过程分摊比例的多少,选择性降低免税及非应税项目成本费用,从而达到少缴增值税或企业所得税目的。

(三)随意处理或处臵固定资产状态 “宽出”

所谓“宽出”是指企业为规避税收成本就固定资产使用状态改变进行选择性申报从而达到少缴税金的目的。

1、应申报而未(少)申报增值税

个别企业在固定资产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列举视同销售行为比如对外投资、无偿捐赠、权益性分配后不进行纳税申报;个别企业在出售固定资产时不申报或少申报,特别是对已进行进项抵扣资产却按照固定资产减半政策错误申报;个别企业在资产发生对外租赁、非正常损失或者混用资产(既用于增值税应税项目不含免税,又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个人消费项目的固定资产)变为单用资产时不进行已抵扣税金转出申报。

2、应申报而未(少)申报企业所得税

个别企业在固定资产发生视同销售行为后既不申报所得税应税收入,也不及时清理固定资产折旧;个别企业在资产发生非正常损失后特别是较大金额的直接冲抵当期经营损益,不按照相关税收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报备,并准 备资产损失相关真实性及合理性书面物证;个别企业。

四、企业固定资产税收管理风险点形成原因

从以上概括的税收风险点表现看,企业固定资产税收风险既是企业选择性遵从税法管理自身资源的自主行为,也是对现行税收政策和基础征管质量的直接检验,具体分析主客观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目前出台税收政策尚存在模糊点及操作难点

增值税扩抵转型后,由于税企双方的理解不同或者说政策制定不够深入详尽,出现了相当部分操作实务难点引起纳税争议,主要有:

1、机器设备涉及安装特别是土建部分可否抵扣

譬如对于一些大型设备或者生产线,需要构筑平台、通道或者是砌体,该土建部分如涉及耗料取得专用发票及其运费是否应予抵扣。

2、建筑物或者构筑物的附属设备和配套设施划分

譬如企业购臵一套视频监控系统,包括监控中心设备、缆线及其视频探头,该系统部分需要依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安装,取得专用发票及其运费是否应予抵扣。

3、固定资产用途或状态改变增值税金处理问题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固定资产已抵扣税金后发生条例第十条所列情形,包括用于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以及非正常损失、非正常损失的在产品和产成品所耗用的固定资产,应在当月按下列公式计算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固定资产净值×适用税率。固定资产净值,是指纳税人按照财务会计制度计提折旧后计算的固定资产净值。在实际业务中,企业按照财务会计制度往往是自主选择有利自身的折旧方式,当折旧计提大于企业所得税法计提标准时,出现了就同一事项两个 税种核算处理的不一致,这不符合理论增值税的内涵,即转移价值的真实性及合理性。

(二)企业经营活动的税收遵从度不统一

目前的市场经济活动中,全民诚信意识尚处在培育阶段。对于大部分中小企业而言,面临分毫必争的市场价格战,如何降低成本如何争取最大效益成为企业生存乃至发展的重要课题。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无可厚非,但是对于合理掌握税收筹划的度使之不落入违法陷阱,很多企业是怀着侥幸心理在对待,认为没查到是运气,即便查到以罚代缴也有补救空间,如此造成了税收遵从度的提升较为缓慢。

(三)税务管理人员执法风险意识不深入

增值税新条例和新企业所得税法出台后,税务管理人员需要熟悉相关政策并准确把握操作要义,个别人员不及时学习并针对企业进行税前辅导,个别人员片面解读政策为企业提供错误的政策资讯,一旦出现法律风险后果又把责任推卸给企业,使税企关系蒙上信任危机。个别人员对于企业固定资产涉税事项管理不到位,该账表逻辑审核的不审核,该实地的不进行实地勘验,未及时发现税收风险问题,导致风险逐步扩大,“亡羊补牢”无疑是增大了税收征管资源成本。

五、“一个提高、两项原则、四项举措”不断夯实固定资产税源管理基础,堵塞企业固定资产税收风险漏洞

(一)通过及时有效的政策辅导,提高固定资产税企风险共管意识 国家税务总局《纳税人权利与义务公告》明确税务机关有进行税收政策宣传的义务,从保障纳税人权益角度出发,办理任何涉税事项都应当存在宣传告知前臵。因此对于新办企业以及企业新购(添)臵固定资产类经济事项,基层 主管税务机关及其人员应当及时跟进,就相关税收申报的程序要求及报验书面资料进行政策辅导,引导企业将会计处理行为臵于税收法律框架内,提高税企风险互助共管的责任意识。

(二)立足涉税事项的客观事实,兼顾法治公平的征纳互信双赢原则 增值税扩抵转型改革三年多来,尽管出台了一些补丁政策,但由于经济事项的万变性以及客观性,政策出台有时明显滞后。因此在处理企业固定资产会计处理与税收业务差异上,首先应当本着法治基本原则,譬如税法有明文列举肯定或否定事项必须严格执行。其次兼顾公平原则,譬如税法没有明文或者理解执行存在歧义的条款,在税收征管操作实务中本着真实性原则,在查验该笔业务真实恰当的情况下,可予先行让利于企业,后续出台政策不溯既往不追偿。

(三)不断优化基础税源管理技巧,落实企业固定资产税收风险防控举措

1、强化固定资产“入门”环节管理

把握好企业新增固定资产入账处理是化解固定资产税收风险的第一步,主要应从两项内容入手:一是严格划分入账资产范围。譬如区分动产和不动产的购进及明细,区分固定资产和辅料及低值易耗品的购进及明细,区分抵扣资产和非抵扣资产的购进及明细;二是确认资产会计入账成本及计税成本。譬如对于新建固定资产特别是需要安装大型设备,在组成成本的项目上注意审核差异性,尤其是使用借款或融资性质方式购建资产,关注其资金利息计算方式及列支科目。对于盘盈、接受投资、捐赠或涉及非货币交易方式新增固定资产,审核其入账成本依据,若没有发票而使用资产评估书证,审核是否具有法律效力以及符合一般商业行为特点,重点关注存在关联交易或存在其他特殊商业利益背景的经营活动。前述确认内容需要税务管理员就账证、证证、账实以及其他需要延伸实地查验环节细致核对,才能确保风险化解不流于形式。

2、强化固定资产申报账表管理

把握好企业固定资产申报账表是化解固定资产税收风险的第二步。固定资产纳入企业财务核算监督之后,对税收产生直接后续影响,为此,税务管理员必须高度重视固定资产税收申报账表。台账分类及风险监督内容应包括:一是固定资产折旧计算清单。审核其计提起始时间是否合规,审核计提折旧项目是否可以税前列支,折旧分摊计算与经营项目及品目是否匹配无明显异常;二是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附表《资产折旧、摊销纳税调整明细表》及《资产减值准备项目调整明细表》,审核企业是否在年终汇算时将会计税收处理差异额做纳税调整;三是特殊事项的会计核算管理。譬如是否针对初始入账成本与计税成本存在差异的资产建档备案,是否将影响所得税申报的先调增后调减固定资产折旧费及计提减值准备金额建档备案。在长则二十年短则几年的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中,固定资产申报账表管理是夯实基础税源管理的重要手段。

3、强化固定资产动态跟踪管理

固定资产作为企业资源不仅是企业重点管理的对象,由于其对税收的持续性影响也应当作为税收执法风险的防控对象。强化其动态跟踪管理一方面是要注重与企业经营行为的主动沟通,在日常巡户约谈过程中提高对该类业务的敏锐性,另一方面要建立固定资产年度查验制度,将风险监督责任落实到具体事务中,要求管理员一年一核,对于企业出现重大资产变化应处理未处理税收事项的,尤其是税收偷逃金额较大的要严格落实“一案双查”制度追究风险责任,提高严肃税收法纪的威慑力。

4、完善固定资产评估检查技巧

由于固定资产在增值税及企业所得税的缴纳中起着重要影响作用,因此在对企业实施纳税评估或专项检查的过程中应当全面纳入。按照固定资产的有形 特点和会计核算一般特点,本着真实性及合理性原则,可通过以下方法实施全面评估(或检查):

一是账表分析法。本方法侧重从账表载列固定资产总量及明细变化发现涉税疑点。譬如通过分析企业固定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例是否与企业经营规模或资金流相匹配,排查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是否有虚报固定资产抵扣以及关联企业间因税收筹划而采取A方入账B方使用的情况。

二是科目比对法。本方法侧重从会计科目核算规律发现涉税疑点。譬如“存货”的借贷方对应“固定资产”及清理的借贷方,“资本公积”对应“固定资产”借方,“营业外收(支)”对应“固定资产”及清理的借贷方,往来账款科目借贷方对应“固定资产”及清理的借贷方,“在建工程”、“资产减值准备”借贷方发生情况,通过会计科目载列经营事项锁定涉税疑点,排查企业是否未(少)缴增值税及企业所得税。

三是实地勘验法。本方法侧重于防范企业固定资产账证存在记录不完整或者资产出现动态变化时的涉税风险。譬如虚抵固定资产有票无“物”,混淆抵扣资产及非抵扣资产,混淆构建资产资本化和费用化项目,实地勘验一方面可以通过约谈发现疑点,譬如企业将物资一次计入辅料及低耗品而实际使用期远远超过一年,另一方面可以验证资产是否已毁损、丢失或者所有权(使用权)已转移而企业未进行会计处理,排查企业是否未(少)缴增值税及企业所得税。

10.浅议如何加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 篇十

摘要:当前,我国建筑行业的市场经济体制正不断的深化改革,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市场竞争也愈演愈烈。在这样一种建设环境下,各建筑企业要想从中脱颖而出,显然必须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最大化的优化造价管理与成本控制工作。本文主要对如何加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失控原因;加强措施

引言

建筑工程造价既是建筑企业重要的管理活动,同时也是建筑企业重要的经济活动,在建筑项目从招投标到竣工验收全过程的综合性经济和管理活动。对建筑工程造价进行控制可以有效发现存在于建筑工程各环节和各过程中的隐患和问题,达到科学发展和有序生产的目的。在建筑工程造价的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着各类问题,不但影响了建筑工程造价作用的发挥,更会对建筑企业的综合目标实现带来影响。

一、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意义

工程造价就是指一项工程预期开支或实际开支的全部固定资产投资费用,即工程投资费用。工程造价管理是是一种在拟定的规划、设计方案下,预测、计算、确定和监控工程造价及其变动,最终达到预期目标的系统活动。做好工程造价管理工作其意义十分重大,是使企业的投资如何获得最大利益的关键,同时也对国家经济建设与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二、建筑工程造价失控的原因

1、建筑工程造价决策阶段失控的原因

当前很多单位对建设的投资估算没有做到深入研究和周全考虑,存在着各方面的领导主要对工程投资估算的主观降低,他们想少花钱多办事,这会导致投资估算被人为降低和削减,不能真正反映建筑工程的造价,这样的现实会导致建筑工程开工后,不断地出现加大投入、增加支出项目和更改设计等问题,进而导致建筑工程造价决策出现失控。

2、建筑工程造价设计阶段失控的原因

设计阶段是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全过程的重点,实际中一些建设单位为了局部利益出现变更设计、增加支出项目、修改赔偿金额、提高材料单价、变更施工方

法等问题。从而导致设计阶段建筑工程造价的不断提高,进而引起建筑工程造价的失控。

3、建筑工程造价实施阶段失控的原因

在实际施工管理中,工程造价的相关负责人员需要对竞标环节、施工准备环节、以及其他工程环境进行有效控制。施工阶段的工期问题是影响工程造价管理和控制的重要环节。目前来说,我国建筑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管理还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工程造价的管理意识不强,相关管理阶层负责人对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手段来进行工程整体环节的控制,不能形成良好的企业综合效益的循环。在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设备与材料浪费严重的现象。建材与设备的价格占据工程总成本的一半之上,只有加强对工程建材与设备的管理,工程的成本才可能最有效的降低,目前来说,施工现场材料与设备的浪费比较严重,资源浪费也比较严重后果,这不利于整个施工环节的效益优化。

4、建筑工程结算阶段失控的原因

在现实施工过程中,有许多施工企业忽视了工程结算环节的造价管理,这对企业运行是非常不利的。工程结算阶段需要对工程的整体花费进行编制,将编制的方案报给有关部门审批,及时对工程的索赔款进行收取,以实现工程造价的全过程管理,但是由于相关的管理意识不高,工程结算阶段的成本浪费也是比较严重的。

三、加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具体措施

1、优化决策阶段的造价控制

随着市场经济情况的日益剧烈,建筑单位竞标负责人需要提高对招标文件的重要性认识,比如进行可行性分析、工程造价估计以及相应的投资经济评价。在制定标底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自身的技术水平以及相关施工能力来进行合理的标底制定,有效避免标底制定过低的情况,有利于维护自身的利益,在合同的签订过程中,合同管理人员需要对合同条款进行积极的审阅,认真估计承包合同的一系列价格。

2、优化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在设计阶段,造价管理与成本控制的工作则需要落实到三个方面。首先,前期的招标设计必须由专业部门专项负责,必须严格保证其优良性。同时,在投标的设计阶段更需要对工程项目进行全方位的考虑,最大程度地实现工程主体的配套工程的配合。当然,针对于这方面工作的专业化评测也必须同步落实,确保相应的设计方案切实可行、经济适用;其次,在工程项目的限额设计上,相关负责人员的选择必须专业可靠,其不仅要对各项定额及费用由足够的熟悉及了解,而且还必须掌握科学有效的概算方法。而且,企业在对各部门的投资限额的分解和使用上,也必须实现经济与技术的全面结合,以促进预算与设计的有效配合。另外,严格控制设计变更也是管理部门必须落实到位的,这是确保施工稳定性的基础;最后,在设计管理上也必须严格履行合同制,通过各方面的限制条款来加强限额设计以及费用安排的稳定性,确保工程建设按部就班的进行。

3、优化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施工阶段是造价管理和成本控制的一大重点,同时也是各方面工作的落实难点。在当前的建设形势下,施工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落实不到位都有可能对造价管理和成本控制造成极大的影响,对此,相关部门也应从以下几点加以优化:首先,企业负责机构应牢牢把握当前建筑行业的发展形势,建立起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造价管理体系,并科学地规划出各环节成本控制的具体要点。在实际工作中,造价管理部门必须有效协调其他部门进行各方面的工作,要将生产方案的制定与修改、施工计划的安排与实施以及造价审计与核算的工作都落实到预定轨道上来,确保建筑工程造价筹划的合理性与落实的实效性。对此,企业应加大对项目合同的重视,科学的进行工程量的统计,同时对于施工中相关索赔工作也应加以优化和改进,以便造价部门能全面掌控建筑工程造价管理,进而最大化的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当然,施工造价管理与成本控制的相关负责人员也必须对工程各环节的施工常识有一定的了解,以便于其能实时控制工程造价与成本投入。其次,在正式投入施工时,造价管理部门必须安排专业团队实时跟进,确保各方面工作都能落实到实处。一方面,采购部门必须对建筑材料市场进行预先的调查,既要保证材料质量,也要在不断的比较分析中选取成本方案最优的商家。同时,材料的运输、防护与实际使用更需要加强管理,造价管理部门也必须对此进行综合考虑,做好施工现场安排,确保施工现场分配有序、材料运输通道通畅便利,进而将材料率损耗降到最低,进而有效的实现成本控制;另一方面,施工过程中加强人员管理也很有必要,造价管理部门必须在现场配备流动监察岗位,不仅要严格

督促施工人员落实技术要求,而且还要随时应对操作失误以及工程事故现象的发生,尽可能地将施工过程中的造价增量降到最低。

4、优化工程结算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

施工单位在施工作业完毕后,需要及时进行工程花费表格的编制,并且由相关单位进行审批,对于工程的索赔款进行及时收取,减少工程不必要的成本,促进工程综合效益的实现,项目管理人员以及监理人员对国家政策,税收政策与宏观管理政策等进行有效分析,采取最有效的方案进行施工整体成本的降低,以提升企业的综合效益。

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开展,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于建筑工程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实现建筑工程的综合效益,需要对施工过程中的工程造价进行优化管理,降低成本,以实现施工单位的综合效益,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11.浅议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 篇十一

【关键词】水利工程;质量;措施

1.影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1.1人员素质

包括参与基础建设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影响到施工质量。

1.2设计规划

水利工程前期勘测和设计不规范。部分水利工程建设的项目规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文件分析深度不够,缺乏对环境和经济等方面全面、综合的分析,进而影响到工程建设的进度和质量。

1.3施工材料

材料材料是否合格,是否合理科学使用施工材料,是否建立健全检验制度,是否合理处理剩余材料,直接关系到水利工程质量。

1.4施工机械

施工机械的经济的合理性、技术的先进性、操作和维护的方便性以及施工设备投入使用的长效性和科学性等因素,直接影响着施工的进度和质量。

1.5施工环境

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并且环境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如气象、水文、地质等。环境的因素也是施工中一个重要部分,外部的环境和工程质量的好坏有着密切的关系。

2.加强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措施

2.1强化工程质量意识

各级领导要加强水利工程质量意识。领导的质量意识是搞好水利工程质量工作的重要前提。水行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全面落实责任制,明确单位领导、项目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具体工作人员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制,并加强监督和检查,工程质量的优劣作为对各级管理人员考核的重要内容。按照水利规范和技术要求,出现质量问题,要严格追究责任,必须坚持“事故原因不查清楚不放过、主要事故责任者和职工未受教育不放过、补救和防范措施不落实不放过”的原则,即三不放过原则,使工程施工人员真正负起责来。

2.2人员管理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设计人员、管理人员、施工人员和操作人员的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加强相关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能够大大地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因此,各个单位应重视员工的专业素质,定期举行相关的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能够掌握并运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等,还应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

2.3技术交底

施工前向操作者进行详细的技术、质量交底对设计图纸、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等的监控,应在有关分项施工前进行,这样能更好地实现事先控制。参与施工任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人全面地了解所负担工程任务的特点、技术要求、施工工艺等,做到心中有数。在施工全过程中,对每项技术工作的实施,要有专人进行复核,防止偏差,纠正错误,避免人为工程质量事故。落实责任制,明确单位领导、项目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具体工作人员责任,层层落实责任制,并加强监督和检查。

2.4材料管理

材料的质量是形成工程项目实体质量的基础。对材料质量的控制应做到如下:严把材料进场关。对工程所用材料严格按照设计文件及有关规程要求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料场、料源的选择。原材料进场前,必须经质检部门检查认可,对不合格的原材料,绝不允许进入场。对于施工中的各种材料,应严把检验关,明确其质量标准及检测要求,合理堆放,减少般运和损耗。混凝土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水利工程的质量,施工企业要加强对混凝土的进货,存储,出仓等各个环节的控制,坚决淘汰质量较差的材料。

2.5设备管理

设备选择应本着“因地制宜、因工程而宜”的原则,注重技术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操作和维护上的方便性,对于使用到的设备应有相关的出产合格证明。日常加强对设备的运行情况、检修及事故或故障等进行统计分析,有利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减少设备损耗率,起到增收节支作用。

2.6加强施工质量管理

(1)施工过程即工程质量的形成过程,完善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执行事先、事中、事后“三检制”的质量控制,并确保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该体系正常和有效地运转,质量管理工作到位。整个施工过程中应实行严格的动态控制,做到“施工前主动控制,施工时认真检查,施工后严格把关”的质量动态控制措施,真正做到把质量问题消灭在施工过程中。

(2)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工程质量,最大限度地消除影响工程质量的不利因素,保持质量的不断提高。在工程建设中,要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的施工设备、施工工艺,保证并提高工程质量。

2.7质量验评管理

查要细、面要广是正确评定质量的基础。在质量评定中检查要细致,覆盖面要广,这是作出正确评定的基础。在操作时必须全数检查,质量部门检查时抽查面要大,不应低于评定办法的规定,否则评定的结果会缺乏代表性。分项评定是做好单位工程质量评定的关键,分项工程质量评定是分部工程质量评定的基础,而分部工程质量评定又是单位工程质量评定的基础,不能认为分项质量是个局部、不碍大局,应看到它能牵动全局,因此分项工程的质量评定是做好单位工程质量评定的关键。

2.8制定施工监理细则

制定工程监理细则,对掌握各部位、各工序、各阶段工程质量标准、质量检查、质量评定和验收程序等都作详细规定,同时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包括质检机构、质检制度、质检人员的素质,并明确各级质检人员的权限和责任等。为了保证水利施工的工程质量,除了科学管理手段外,施工现场应配备施工必要的质量检验工具:水准仪、经纬仪、坍落度筒、靠尺、塔尺、钢卷尺、线锤、水平尺等。在质量控制的关键部位、薄弱环节上设置质量管理点,采取事前控制,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时看来是个薄弱环节,但由于事前采取了措施,设置了质量管理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因此设置质量管理点是质量监控的一个有力手段。

2.9协调好业主、监理、施工三方的关系

对于建设项目管理中实行的业主制、监理制和招投标制,要处理好这三方之间的关系,他们不是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更不是对立的关系,他们之间是合同双方平等互利的关系。对于业主和监理之间,虽然他们是管理工作的主动方,但施工单位才是建设的主体。在一个工程中,施工质量的好坏也是需要施工单位进行保证的。监理的权威性是在业主和施工单位的共同支持下建立起来的。还要处理好与地方有关部门的关系,它关系着工程施工外部社会环境的重要事情,例如供水、供电等,都对质量的稳定有重大的影响。所以,作为施工单位,要正确的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部位出现问题,都会给工程质量带来严重的后果,直接影响到水利工程的使用效益,甚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只有切实抓好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才能创造出优良的工程。

【参考文献】

[1]降国吉,刘春岩.浅谈水利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12.浅议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监督管理 篇十二

造成建筑工程质量滑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质量法不健全, 执法力度不够;二是建筑市场行为不规范, 监督查处不严。有的建设单位将工程肢解多头分包, 有的过分压低造价, 有的购买质量低劣的建筑材料、设备并执意让施工单位使用, 有的施工单位层层转包工程;三是企业经营思想不端正, 放松管理, 甚至偷工减料;四是不少质量低劣的建筑材料进入工地。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单一模式, 同时也给建筑市场带来了混乱。个别商家为谋取利润, 经销伪劣产品, 提供假出厂合格证, 弄虚作假, 给工程质量留下隐患。因此, 必须把好建筑材料的检验关和试验关, 钢材、水泥、水电设备、硷等主要材料和试件, 不能满足于施工单位报送的工程技术资料;五是质量监督检查不严, 有的监督站或监理公司人员素质不高;六是一些供电、供水、消防单位搞“行业垄断”, 各工种之间配合不协调。此外, 还有规划、设计、配套设备方面存在的质量问题。几乎每一宗质量事故均可找到技术、材料、工艺、设备等方面的具体原因, 然而引起建筑工程质量滑坡的主要原因来自于质量监督体制的不完善。我国曾有一整套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办法, 但主要集中在政府监督和企业自我监督方面, 缺乏的是用户监督。

2 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方法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强化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 是在工程建设领域中对建筑市场的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自20世纪80年代初, 结合我国国情, 参照国际惯例, 政府对工程质量实行监督。相继建立健全了工程质量监督机构, 在全国形成了质量监督体系, 有效地把工程质量纳入法制管理轨道, 加强了企业质量管理, 促进了工程质量的稳定提高。

2.1 增强质量意识, 提高人员素质

工程质量监督是一项集法律、技术、经济和行政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作, 属行政和技术的监督执法。因此, 监督队伍素质的高低, 执法能力的强弱是搞好工程质量监督的基础。当前, 我国的工程质量不断提高, 但仍存在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 倒塌事故及工程问题时有发生。这些工程质量问题的发生, 与我们的质量意识淡薄有很大关系。目前, 由于设计市场、施工市场、建材市场的庞大且经营行为不规范, 导致了市场的混乱。因此, 只求利润, 缺乏质量意识的现象日趋明显。如果我们的监督体系不重视质量, 没有一个强的质量意识, 提高工程质量将成为一句空话。要振兴建筑业, 必须提高监督队伍的质量意识。监督机构是工程质量认证的专门部门, 它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新的形势下, 培养提高监督人员的素质, 建立监督机构的内部考核机制, 充分发挥监督站的地位和作用, 是我们提高整个建筑业质量意识, 解决处理质量问题的关键所在。

2.2 加强对项目法人行为的监督

项目法人是投资者的代表, 对工程质量负总责。加强对项目法人行为的监督应注意:加强合同管理, 避免项目法人在建筑设计、施工中签订各种虚假合同, 逃避国家的监督。加强对工程招投标的监督, 严格审查建设单位是否依照法定程度和方式进行了公开招标;是否公正地择优选择了中标单位。严格施工许可证制度, 建设单位必须按有关程序, 经过严格的审批, 领取了许可证方可开始施工。严格项目竣工验收, 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项目不准交付使用、不办理产权登记、不准进入市场交易。

2.3 严格资质审查, 把好建筑市场的关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参与基本建设全过程的各责任单位的资质审查, 严格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凡无资质或资质较低的建筑设计、施工单位, 计划部门不予立项, 规划部门不发建筑许可证, 建筑安全管理部门不发施工许可证。全面推行质量认证制度, 由国家质量监督机构对建筑设计、施工、监理、建筑材料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或质量保证体系进行检验和检查, 考核合格后, 以颁发产品质量证书、标志等方法, 确认和证明企业生产的产品已达到某一质量水平, 企业在特定的产品范围内具有必要质量保证能力。未经认证或认证不合格的建筑设计、施工、监理、建筑材料生产企业, 不允许从事相应业务。

2.4 创新技术监管手段, 改善监督方式方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在现代化科技手段的强有力支持下, 我们已由眼看、手摸、锤敲转变为运用现代科学仪器进行质量监管。我们要加快发展工程质量监督系统信息化建设, 确保准确、及时、高效地提供信息服务, 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不断强化工程质量信息和重大事项上报制度, 是省建设厅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各地区的工程质量总体水平和质量发展趋势的重要途径。要逐步健全完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质量信息反馈制度, 实现全省联网, 通过质量监督管理系统的应用, 实现信息共享。

2.5 加强工程质量监督档案的管理

工程质量监督档案是质监事业发展的历史记录, 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是质量终生责任制中极其重要的详实记录, 是工程质量优劣与建设、施工、监理单位在建设施工、监理过程和质量监督中间检查、质量评定、工程缺陷责任期及竣工验收的重要资料。要从依法行政的高度充分认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和日常质监工作一并部署, 一并落实。质监档案的开发利用作为档案管理工作的落脚点, 边建档、边开发、边利用, 努力服务于质量监督的中心工作。要不断加快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为提高档案查找的效率, 除编制文件档案归档目录、发文汇集、监督档案案卷目录、全引目录等检索工具外, 要采取科学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逐步实现档案管理自动化, 建立起多途径、高效率的档案检索和查询体系。

3 结论

施工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工程本身, 也直接影响设计、施工单位的信誉和竞争能力。从这种意义上来说, 质监部门促进设计、施工质量的提高既维护了国家和建设单位的利益, 也与设计、施工单位的长远利益是一致的。因此, 有关各方应形成一个工程质量优先的共识, 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 已经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要监督建筑业各主体能够贯彻执行这些法律法规, 并且对违规市场行为进行处理。工程质量监督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产生的一项新的管理制度。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原因,分析

参考文献

[1]李德全.工程建设监管.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7.

13.浅议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监督管理 篇十三

浅议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监督管理

大力发展工程造价咨询业,提高工程造价专业人员的素质,促进工程造价工作的社会化、专业化,使工程价格咨询活动由政府行为转变为企业行为,是目前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通常做法,也是我国工程造价领域的一个发展方向.因此,加强对工程造价咨询单位的监督管理,规范工程造价咨询单位的`行为,发展健康的工程造价咨询业,是当前不可忽视的课题,有必要对其进行认真地调查研究.

作 者:王慧娟 作者单位:北京威宁谢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辽宁,沈阳,110013刊 名:辽宁行政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年,卷(期):11(4)分类号:U415.2关键词:

14.浅议建筑施工安全管理 篇十四

摘要:在建筑行业,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重点工作,安全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企业名誉和管理工作的优劣,因此,在施工管理工作上,一定要把安全工作放在施工管理工作中的首位,若忽视了施工安全的管理,那是最大的隐患,是最大的危险,是施工管理工作中最大的错误。而且安全管理的好坏是牵连到人的生命,所以安全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命脉。

关键词:安全;建筑施工;管理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筑施工现场多是室外露天高空作业,生产、生活条件艰苦,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且流动性大,属工伤事故多发行业。

发生工伤事故的原因主要有安全管理、安全教育,以及人、机、环境三者的错误匹配。“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首要是保证安全,预防为主则是指要以预防为首要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在建设工程的生产活动中必须采取切实的措施防止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

在发现安全事故隐患时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应该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坚持安全教育的经常性在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中,认真组织项目经理、管理人员及作业工人,学习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以项目经理责任制为基础,现场标准化管理为重点,提高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防范意识;定期、不定期和针对性地对全体员工进行安全教育,把安全防范工作前移,从而深化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由于施工现场员工进出的动态性、频繁性,在项目管理中,采取入场三级教育,对不同施工阶段及员工思想实际进行跟踪教育,对临时用电、高处坠落等进行针对性教育,增强全体员工的防范意识,时刻敲响安全警钟。

注重安全行为的规范性按科学规律组织施工,遵守施工安全规程和标准,作为施工现场组织施工的行为规范加以约束,从两个层面上规范其行为:一是要求管理人员严格贯彻国家和地方建设主管部门颁发的有关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法规和标准,执行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施工前对有关安全施工的技术要求向作业班组、作业人员详细说明,并由双方签字确认,安全员每天巡查落实;二是要求作业层次和作业工人遵守安全生产强制性标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劳动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等,严禁违章操作,不准冒险蛮干,构筑起施工现场专群结合的安全保证体系。

15.浅议市政基础建设工程质量管理 篇十五

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违反《建筑法》、违反《建设工程招投标法》、违反《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进行专项治理和排查、排查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重点、难点、热点质量问题, 从体制机制层面、管理层面、一线操作层面, 认真整理分析问题生产的原因, 找准症结, 进一步深入调研, 拓宽视野, 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的管理经验, 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2 切实把握工程质量监管控制重点

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工程, 特别是轨道交通工程、大跨度桥梁工程, 要建立工程质量风险防范和质量控制体系, 落实质量责任, 切实加大监管和服务力度, 确保重点工程的质量安全;对大型公共建筑工程, 要切实保障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对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工程, 要强化重大质量风险源的事前预控, 防范其技术风险;对高边坡、深基坑、挡墙等工程, 要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 重点检查勘察设计、施工方案和施工质量, 确保项目自身及周边建筑的安全;治理质量通病, 制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质量通病防治要点》, 从设计、施工等环节采取有效措施, 切实整治工程质量通病, 做到防范于未然。

3 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建设

加强质量监督队伍建设, 开展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及人员的培训考核, 各区县城乡建设要按要求配备质量监督人员。主动与机构编制、财政等部门沟通协调, 促进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编制和经费的落实, 确保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正常开展。加强廉政、职业道德和工作业务的教育培训工作, 增强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 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全面提升市政工程质量监督水平和市政工程监管力度。

4 进一步深化改革, 提高质量监督效能

推行质量巡查, 建立以质量巡查为主要方式、强化工程质量验收, 以行政处罚为主要手段的工程质量监管模式, 凡发现违反强制性标准或发生工程质量事故的, 除按规范、标准及设计要求整改外, 还必须对责任人进行处罚, 提高质量监督的震慑力和权威性。

实施差别化监管, 突出对质量管理较薄弱项目的监管, 强化市场与现场的联动, 强化工程参建各方质量行为的监管, 进一步提高监督管理效能。

试行工程质量监督手册。明确工程质量监督抽查频次及主要内容, 结合具体工程项目的监督工作方案, 提出质量监督工作要求, 细化配套工作用表, 促进监督工作的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

加强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 建立质量监管、监理和检测机构资质管理以及相应人员资格管理等信息系统, 全面加强对工程项目、监理和检测单位及其人员等基本信息、违法违规行为和不良记录的管理, 提高工作效率和监管实效。

建立全市建设工程质量状况报告制度, 及时全面掌控市政基础建设工程质量动态, 认真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 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开展施工现场建材质量抽检。进一步强化施工现场建筑材料质量的监督抽检工作, 特别是对涉及结构安全和主要使用功能的建筑材料, 要加大抽检力度, 坚决打击以次充好、弄虚作假等违法违规行为, 促进工程质量的提高。

建立从业企业质量行为评估评价体系。制定《建设工程参建单位质量行为评价标准》, 研究开发工程质量及参建各方主体质量行为评估评定信息系统, 通过日常监管掌握的信息和定期巡查检查结果, 及时对工程业主、监理、勘察、设计、施工等单位在施工阶段的质量行为进行评估评价、综合评分, 评分结果纳入信用体系管理, 并与招标投标活动联动, 形成优胜劣汰的建筑市场竞争格局。

5 加强预拌混凝土质量监督管理

促进预拌商品混凝土行业健康发展。制定《加强预拌混凝土质量控制和管理的通知》, 进一步落实预拌混凝土质量监管责任。切实加强对预拌混凝土的质量监督管理, 重点检查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原材料质量控制、生产质量控制与管理、出厂检验质量控制、实验室管理、产品质量抽检等内容, 建立混凝土质量月报制度, 定期报送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要每季度通报全市预拌混凝土监督巡查情况, 督促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确保预拌混凝土质量。

6 实规范质量检测行为

建立全市检测机构检测数据自动采集和上传制度, 对检测机构的检测行为进行实时监控。采取不定期的“飞行”检查、现场检测备案管理等措施, 加强对质量检测机构检测行为的监管, 严厉打击弄虚作假, 切实规范检测行为。组织开展全市检测机构资质就位和人员换证工作, 建立完善管理信息系统, 制定《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及从业人员信用管理办法》, 利用信用记录管理检测机构及其人员。

7 加强对工程建设监理单位的管理

组织开展对《建设工程监理管理办法》和制定《建设工程监理单位及从业人员信用管理办法》。强化监理管理的制度建设, 推行建设工程监理招标投标制度、工程监理合同备案制度。采取巡查和专项检查的方式, 重点整治工程监理人员不到位、不履行监理责任等行为, 促进重庆市工程监理行业健康发展。

8 积极培育推广市政工程建设先进技术工法施工

鼓励和支持建筑业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 开展科研合作, 实施科技攻关, 形成一批质量稳定、成熟可靠、国内领先的技术和工艺。组织开展市级工法的评审及国家级工法推荐工作。积极培育市场对新技术的有效需求, 进一步引导应用“四新技术”, 提高建筑业的科技含量, 促进工程建设质量水平的提高。

摘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国内外投资建设的增加, 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 促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速建设, 建设工程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优效高质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是保证城市经济持续发展和城市安居的重要基础。

上一篇:街河市镇化解乡村债务工作总结下一篇:关于换门槛的作文500字